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性生态建筑

地域性生态建筑

地域性生态建筑
地域性生态建筑

地域性生态建筑

--西藏阿里苹果小学案例研究

班级建1101-2 姓名张鹏

学号20112069 指导老师高力强

1、生态建筑介绍

生态建筑定义

什么是生态?《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指生物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

特性和生活习性”。

什么是生态建筑?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作绿色建筑、

可持续建筑。20 世纪 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

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即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认识

建筑,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到建筑中去,生态建筑应具备

节能的特征,充分考虑绿色能源的使用;其次应注重使用

可再生和循环利用的材料,注重环境保护,尊重地域的环境和历史文化,与乡土结合,继承城市脉络。

生态建筑包含3个技术层次:低技术,高技术,适宜性技术。在偏远不发达地区,如中国西部地区和东部部分山区,适宜以简单的技术手段,来改善建筑的居住条件。

传统民居在选址上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小气候。传统民居普遍采用的四合院建筑也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居民就地取材,应用自然材料的生态精神。西藏的石屋、内蒙古的帐篷等,它们均是就地取材,与大自然融

为一体。这就是最典型的以简单的技术手段来改善居住条件。

2、地域性生态建筑设计策略

生态建筑理论都强调了生态建筑设计中回应地域建

筑材料的重要性。在做建筑设计前,建筑师就应该了解建

筑项目当地的建筑材料状况,就地取材,找到适合所设计

的建筑的当地建筑材料,并且将其作为建筑构思出发点的

一部份。运用地域建筑材料,不仅要体现在结构和装饰上,

更要了解地域建筑材料的物理、化学、美学和文化性能,

避免使用高蕴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

的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同时积

极探索传统地域材料的现代更新及创造性运用,扩大和推

广传统地域建筑材料的应用范围,最后对地域建筑材料的

运用还要考虑经济和文化的因素,满足人性的审美需求。建筑材料金字塔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回应地域材料的建筑设计。

3、西藏阿里苹果小学案例研究

西藏可再生能源丰富,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

太阳能:西藏自治区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阳光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间达3100——3400小时,平均每天9小时左右。

风能:西藏有两条风带,推测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除藏东地区风能资源较贫乏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较丰富区和可利用区。其中藏北高原年有效风速时数在4000小时以上。

阿里一年中大多数时光都是—夏季短暂而冬季漫长。阿里苹果小学位于佛教胜地——海拔48com的冈仁波其峰脚下。这是由今典集团捐资的苹果教育垂金所启动的第一个新建项目。

最初的设计问题来自五个方面:

1、如何能让新建筑不去破坏这里的自然环境,

2、如何能对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有所促进,

3、如何能让孩子们有一个丰富的空间体验:呼,

4、如何能将当代性引入到建筑中来,

5、如何能最节省但又让建筑的存在较为久远。

1、材料

这几乎是一个以材料开始的设计,因

为在这样的海拔高度,仅有一种当地材料

——鹅卵石可以大量地使用。距此不远的

普兰县。在中一印一尼三国交界处的民贸

市场。所有的”建筑“都是用较大的卵石

干垒而成,没有任何砌筑的痕迹。在西藏

的很多的地方人们用石头垒起牲口的放

养地,同时。也用石头垒起“玛尼堆“。

石头在西藏随处可见。由于人们的使用方

式。这种对不同石头的不同使用方式本身

也就具有了文化特征。在进一步比较设计

和建造的各种方法的经济性后我们大量

地采用了自制鹅卵石砼砌块的这种材料。建筑的新建体量和原有的基地由于材料相同的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像是一种生长。

2、墙体

起将整个学校划分成一个个院落,纵向布置的墙体

起起伏伏。有着山体的自然形态。墙体有着非常重

要的物理作用——挡风。位于阿里腹地塔尔钦,年

均大风天气为149天,山谷中的西风几乎是影响这

里建筑设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风和阳光在一年当

中的每一天都相伴着出现。阳光是美妙的,特别在

极为寒冷的冬天。如果没有风,即使在零下二三十

度的气温条件下。当地的人们还是喜欢在室外。晒

着太阳,这一组间距不等的墙体的初始功能就是来

源于此。在没有风的院落里阳光里的紫外线产生的

热效应让这里的人们享受替室外的快乐。

墙体的不规则形态和间距来源于对西藏当地的建筑研究。藏式小院的墙体高度和距离就是在解决风和安全的前题而形成的。藏式小院的规模不同。但房子的面宽、院子的大小和院墙的高度却有着一定的关系。院子越大院墙也相对越高以起到挡风的作用。周边地区的院子宽度一般在9m到16m之间,我们选用了这些高地建筑的研究成果更为自由的布里方式。同时采用使得这些室外空间的时间感觉产生变化。像手风琴一样的墙体可以向两侧增减也为以后的发展留有改变的可能。

3单体

没有电能的条件下。更为充分地利用太阳作为能源。

南面的整个墙体都用双层钢框玻璃窗加上对土太阳

能的改良而形成透光、通风、采暖等综合功能。土

太阳能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黑色瓦楞铁,放在朝南

的双层大玻璃窗之间,白天的阳光将铁晒热后。打

开朝向室内的窗户热空气完全可以满足取暖要求。

太热了就把两层窗都打开。形成对流。这就像藏袍

的设计,只有一半袖子方便随冷热调节。对风能的

利用也是我们的设计的内容之一,将风能转化为可资利用的电能是对绿色能源的利用。但是

简单风车形设备将会破坏这里的自然景观。所以我们设计了“风洞“式发动机的设备用房,

体量很小,而且同样的建筑形态。

1、总结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经济基础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生态建筑技术

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生态技术应用于新建筑和旧建筑的改造。生态建筑技术的应用、生态建

筑的建设,极大的降低了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能源损耗,提高了人体在建筑中的舒适度,并将建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生态建筑技术的地域性的应用,可以真正的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国内国外已经建成的生态建筑以及尚未建成的生态建筑,可以为以后生态建筑技术应用于实际建筑中提供充分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域性生态建筑技术必将更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建筑,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建筑必将越来越多。

文献综述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浅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性 摘要:景观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景观作为人生活中的栖息地,是体验的空间,人在空间中的定位和对场所的认同,使景观与人一体。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因而,景观是紧紧依存于场地的。它在放飞设计师的思想自由驰骋之前,要求设计师提出妥善合理的解决场地问题的途径。在各种设计思想中,批判的地域主义因其独特的批判精神而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场地为本,挖掘场地的地域性,不仅能让设计个性鲜明,而且更能协调人与自然。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地域性;批判的地域主义;人与自然 1.引言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中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近十年来的发展尤其迅猛。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景观愈加重视。各类城市的景观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景观建设也逐渐覆盖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方面面。各种城市绿地的的确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为城市注入了新鲜活力,但不能忽视的是这些绿地的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场地的设计照搬照套,生硬复制,造成的结果是有些绿地给人的感觉是“千人一面”,或者说由于过于雷同、毫无特点只能使人觉得“面目模糊”。 正如哲学所言:“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块场地都是与众不同的。身处客观物质性的世界中,每块场地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历史上都有自己的沉淀积累,也就是说它们的场地条件是不同的,或者说每块场地的条件都是唯一的。而设计应属于地块,脱离了场地的设计犹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头脑中的空想。设计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从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都与实践密不可分,一开始需要进行实地勘测、调查、分析,中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对场地的现实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成果是将图纸上的蓝图变为现实,因此设计自然而然地必须考虑场地的条件,因地制宜。 将场地的条件深深地融入到每一步设计之中,这样的设计就一定会有独特的个性,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而这种个性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扭曲怪诞、异想天开的标新立异,它应能反映出场地的特征,能与场地很好地结合,能让人置身其间时充分感受到这块场地的特色,于点点滴滴处触摸这块场地在时光雕凿下的面庞。 探索如何在设计中体现场地的地域性,对于避免千篇一律的景观复制,对于挖掘一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来源:论文网编辑:liuyun 日期:2010-06-01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简介 何教授在节目中分别阐述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

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另外,在节目中何教授还就三种特性分别分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 全文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

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浅谈地域文化对地域建筑的影响 0 引言 自人类开始有了行为活动后,建筑活动也与之伴随而来。尽管自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了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窝居洞穴等一系列的行为活动与建筑活动,但真正意义上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也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人类才慢慢懂得“建筑”这一概念,而不再蜗居在洞穴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开始不断建造出适合他们以及拥有其浓厚地域元素的建筑出来,而这些建筑由于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派别。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如同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其所在地域的文化。 1 地域文化建筑的内涵 什么是地域文化?从字面意义是所在一定地域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脑力所创造的,并不断积累沉淀、发展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及成就。其包含有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修养、思想观念等。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更是如此,彼此相辅相成,又互相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地域建筑,地域建筑又影射地域文化。因而一个具有非

凡意义的建筑,其精神内涵必然会远远超出他自己所具有的独特功能,简单来讲就是精神体现大于物质体现。作为文化形态的地域性建筑,它一定承载了一个地域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科学技术、政治思想、人文观念等方方面面的因素。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其地域文化更是多种多样,绚烂多彩。 以江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为例,江南文化建筑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由于魏晋时期经济南移,江南建筑格局便不断发展。自明清时期,江南已然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不断云集达官显贵、文人骚客,亭台楼阁、宇榭园林比比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密集和土地紧张,江南建筑极注重利用空间,因而其建筑艺术精巧有余而气派不足。客家文化建筑则不然,自中原迁移以后,足迹遍布多处地方。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以及创造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客家文化造就出该群体的标志与核心。长期的迁移生活,养成了客家人开拓进取、忧生患险、不畏艰难、乐观开放的特色民风,因此客家建筑重防御、注集体,坚固魏然。 2 地域文化建筑的差异 正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才能造就那么多的带有地域标志的建筑,也正因地域文化存有差异,地域建筑才各具特色。例如,

地域性建筑美学

地域性建筑与其美学特征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程文 学号:201110501006 指导老师:李仁伟

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使建筑具有了意义。“地域”是指一个有同质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的区域。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似的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动植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包括同样或相似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地域不同于自然区域,也有别于行政区域。而地域性建筑则是指与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建筑。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同样遵循着美的规律,反映着美的思想,展现着美的形态,体现着美的价值。建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建筑的意义是人类为自己在自然中的生存而寻找和建构一个立足点 世界如此之大,建筑的美各有千秋。建筑的美往往随着不同地点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在极小的聚居地里面,建筑美反而有往往出现同种风格的情况。这是因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首先和自然环境有关。寻求宜人的内部气候环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意义与动机之一,所以说气候是影响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比如说常降雨的地方,房顶设计普遍较为尖突,而不常降雨的地方,常常是平顶房等等。其次决定建筑风格的还有当地的地形有关。地形比较陡峭的环境,往往建筑风格偏向简化、依地而建。建筑作为物质的存在,离不开物质构成。在建筑的发展史中,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另外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 融合于自然界中的地域性建筑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到建筑带来的愉悦,反映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了自然美的形态。不但体现了建筑的美学价值,而且也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建筑的自然属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明显的归属感,体现了建筑的意义。 建筑的地域性其次还和风俗文化有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精神的体验,是人类文化的结果。不同的文化赋于建筑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建筑形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包涵了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 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因素,它反映出地域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特征,是影响地域建筑形态的一种基本力量,尤其是聚落的整体形态,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不论是原始的巢居、穴居的居住模式,还是现代健康的居住模式,无不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建筑的发展史中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宗教只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的一种信仰体系,这种系统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最后,传统民俗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观念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基本文化因素。

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

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 The Architectural Regionality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编者按: 建筑的地域性在建筑创作理论领域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本期论坛侧重从建筑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建筑的地域性,试图将论题引申到文化层面来讨论这一议题,这对于我国现代建筑创作是非常有益的。 今天恐怕很难有人能够否定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但是如何正确的认识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相互关系,如何从文化的深度去解读建筑地域性的本质,仍有很多疑惑。我们可能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最终答案, 然而这种探索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客座主编:刘大平 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 ■徐千里 重庆渝中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兼职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兼职教授 “在文化视野中讨论建筑的地域性”这个论题本 身就显得意味深长,相关的问题似乎反复被人们关 注和讨论,却又常常得不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那 么,究竟该如何切入和思考这一问题呢?我试图调 整一下看待和讨论问题的角度。 本来,建筑的地域性—或者其他一切事物的 地域性—本身就是只能在文化意义上理解和讨 论的。那么,为何我们又要反复强调“在文化视野 中”谈论地域性问题呢?这显然与全球化和现代化 有关。当今许多人担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面前, 传统性和地域性将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 没有差异的单调世界。因此,有关建筑地域性的讨 论,大多是出于一种担忧,即在全球化、现代化背 景下如何避免地方文化的丧失。对此,人们采取的 策略往往是以某些地方固有的建筑方式,特别是特 定地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来对抗全球化、现代化 的趋势和影响。然而事实上,这种对抗往往显得苍 白无力,它们不仅未能使今天的城市、建筑更加符 合人们的期待和需求,反而使之更加脱离现实、脱 离生活。 在我看来,在这里至少可以提出两个值得讨论 的问题:一是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二是 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首先,我以为,对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地 域文化丧失的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地域性与全球 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并非决然对立。任何文 化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演进和发 展的。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地域性 与全球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融合更是日益明 显,并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上述担忧很大程度上只 是起因于某种想象的对立,并且只是少数知识精英 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曾有评论者指出,其论证的 方法通常是:“甲引用乙来论证丙,丙引用甲来论证 乙,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两轮循环下来,已经是 雷声轰鸣,震耳欲聋了,担忧就此成为事实,不再 是想象了①。”然而,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公众 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他们并没有感 到自己的本土性或地域性在经受危机。“这些最草根 的普通民众抱持如此态度,确实很奇怪,因为他们 是本土性的体现者。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 精英们的悲观预测虽说震人心弦,却是脱离实际的,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那种危险;相反,他们 看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全球与本土的融合。 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传统和现代、全球和本土 已开始交融,并且继续在融合。这种交融对一个正 在转型的社会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相反,如果 出现对立、泾渭分明,乃至水火不相容,那就糟了, 那意味着转型遭遇了严重的障碍①。”我非常赞同这 一观点。我以为,我们应当珍惜这种融合,促进这 种融合,而不应夸大对立,更不应制造水火不相容。 文化融合的实例俯拾即是。也许比之建筑,日 常生活中的事例更便于理解。比如吃饭,中餐和西 餐。在中国以中餐为主,但西餐也在悄然流行,逐 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那么随着全球化,西餐 会不会取代中餐、消灭中餐呢?肯定是不会的。这 不仅因为饮食习惯是最顽固的本土和地方特征,不 会轻易改变,而且因为中餐和西餐正在彼此渗透, 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这就是文化的融合,它说 明一个问题:当地域性面对全球化时,它有能力维 护自己,一如既往地生存。全球化和外来的东西不 可能消灭本土性和地域文化,它必须适应地域性文 化环境,与地方文化相融合,才可能扎下根来。所 以,没有融合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人们一般认 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 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和地 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形成全 球性的既同又不同。也就是说,地域性没有消失, 反而渗入全球化,形成全球的多样性。总之,全球 化与地域性可以共存也必然共存。在全球化过程中, 地域性将自然延续,并在新的环境下调试自己,形 成文化融合。我们需要警惕的倒是另一种倾向,即 狭隘的地方主义和保守的传统主义。这种倾向借口 弘扬地方文化,从推崇传统出发而走向复古,显然 并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地域性文化,而必然是脱离 6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

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的特征,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样式。人类发展进化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1、华北地区的建筑特征 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2、华东地区的建筑特征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重庆地区当代建筑地域性的三层表达

重庆地区当代建筑地域性的三层表达 Three Layers of Regional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in Chongqing Area [摘要] 通过比较当代建筑与建筑地域性的相互关系,指出研究当代建筑地域性的必要性,然后以重庆地区近年典型地域建筑为例,提出当代建筑地域性的三种表达层面:微观层面上建筑个体的地域性、中观层面上建筑群体形成城市空间的地域性和宏观层面上建筑与城市地域性人文特征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 重庆地区当代建筑地域性建筑创作 [Abstract] By compa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regionality, it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s regionality. Then take some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Chongqing area as examples, it comes up with three layers of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which are microcosmic lever, middle lever and macrocosmic lever. [Key words] Chongqing area,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regionalism, Architectural creation 1建筑的地域性与当代建筑 吴良镛教授曾在《北京宪章》中明确指出: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1]。然而伴随经济和科技全球化,建筑的形式、功能、结构、材料、设备等的进化改变了建筑适应环境的方式,使建筑脱离了地域背景,失去了文化传承、地域识别的价值和意义,导致从建筑个体到建筑群体再到城市空间和城市形态的整体趋同现象[2]。而相应的,建筑的地域性便愈发削弱,表现在“建筑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系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特定的关联[3]”。 相比于传统建筑的地域性,当代建筑的地域性利用新型材料与技术手段,并

浅析成都远洋太古里在建筑地域性上的表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414303730.html, 浅析成都远洋太古里在建筑地域性上的表达作者:侯思宇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中旬》2018年第01期 摘要:地域性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志,在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使得城市建筑地域性正逐渐丧失。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的方式,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探究成都地域性建筑的表达特点、空间设计及与当地生活文化的联系,以期对成都建筑地域性研究及表达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当地生活;商业空间需求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城市建设追求速度与效率,而忽视了本土的建筑文化特征,使得各地建筑风格千篇一律,从而忽略了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建筑地域性作为城市特性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提升城市形象、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远洋太古里为例,从现代建筑设计角度探究成都地域性建筑的表达特点、空间设计及与当地生活文化的联系,以期对成都建筑地域性研究及表达提供参考。具体包括:从形态、功能及地方文化等方面探讨成都地区的建筑地域性特征和现代建筑地域性的表达,以及建筑与当地生活文化以及与商业空间需求的联系。 本文采用了文献调查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在分析研究成都地域性和现代商业空间需求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成都远洋太古里进行了实地调查,观察人群及其行为并进行分析。 1、成都地区建筑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成都地区建筑地域性特征是基于当地气候、文化风俗而形成的。 成都地处亚热带,气候常温暖湿润,所以不需要厚重泥土来保温。因而,成都传统建筑十分的“轻薄”。其屋顶轻覆于建筑顶端且封檐不多加藻饰,实有轻盈之感。由于潮湿,建筑往往又十分注重通风,所以在成都传统建筑里不乏看到前后开窗或四面开窗的例子。 成都地区的建筑地域性表达案例诸多。以宽窄巷子为例,在保护老成都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文化商业街。宽窄巷子共有三“巷”,互相平行,小吃店、纪念品店交错其中。较为完整的还原了一个传统的古代商业街区。 而成都现代建筑在地域性表达上并不充分,使得其往往与其他地区的建筑基本相同。以“世界最大的单体建筑之一”的环球中心为例,这座建筑关注“流动”的概念,更注重的是其在内部的便捷流动的功能,而在地域性方面考虑欠缺。外观上,环球中心对玻璃幕墙的使用尤为广泛,顶部的流线设计将建筑本身展示出一定的流动感。

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原则

浅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 【摘要】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本文从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剖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建筑立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以供借鉴参考。 地域化并非仅是和传统的连接和延续,更重要的它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如何走立足于地域性的道路,建筑设计不能仅是在不同区位上的复制,而应当是如何适应场所的思考,这样才是建筑设计中地域化表达的追求。 1建筑综合形态的地域性原则 建筑由于其体量巨大,在介入原有城市环境时要特别注意形体与场地环境的调和,一个符合场所特点的解决方案,可以将特殊的场所性上升为明显的地域性。继承式协调包括形体塑造、立面组织、颜色质地和轮廓线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处理,使建筑与周围建筑在风格上统一、在符号上共用、在构图上相容、在形体上互补从而达到协调。继承可以是整体上的继承,也可以是局部构图或细部元素的继承当建筑面临城市线性街道空间时,多在建筑底部较自由地运用一些传统的造型元素,形成连续的立面形象,提高场所的印象性,而主体部分以简洁的现代形式为主,并适当地作些后退或体量分解的处理,以减弱体量所带来的压迫感,突出底部的人性尺度及与街道的协调关系。 2建筑平面设计的地域性原则 2.1场地的相关因素对建筑平面设计的影响。基地现状对平面构思与外形创造的制约: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有限的用地竖向拓展空

间,腾出更多的用地以创造外部空间和绿化环境。建筑的平面形状多受基地大小、形状、位置的影响。小块的方整地多适宜建造塔楼,窄条狭长场地适合建板式高层,地处十字路口、丁字路口、锐角交叉路口时,建筑平面要针对地形、地理位置的特点加以苦心经营,除满足功能要求外,对其形象的推敲要能在各方面争取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基地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周边建筑与交通现状及景观等环境因素均会对建筑的平面和形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往往采用依山就势、临水而筑的构思创意,力求平面形式、空间组合与形体塑造能充分反映基地环境特征。 2.2标准层平面形式设计的选择与地域环境的隐形联系。平面形式是建筑形体的根本,尤其是标准层平面的设计对整栋建筑形体的影响最大。平面设计除考虑基本功能外,还要对结构的可行性、经济性、施工的方便性等方面有所考虑。建筑标准层平面形态的构成主要分两种:简单几何形体构成,如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棱形、椭圆形等;由简单几何形变化组合构成,常用的有切割法(以直、曲线为“刀”来切割上述简单几何形,构成多种形态)、剪切法(几何形在“剪切”作用下错位)、平移法(几何形的一边或数边向外平移)、叠加法(相同或不同几何形错位相叠)。随时间的推移,建筑的造型虽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但平面的基本形式却逐渐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一些稳定的风格,比如“井”型、倒“丰”型、蛙形平面经久不衰,因为采用这些类型的平面形式每户的大小房间均可以获得自然采光和对流通风。

浅论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思路探索

浅论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思路探索 发表时间:2018-02-27T13:35:24.5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作者:韩云峰 [导读] 现代城市设计中,最关键问题是如何与地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也是建筑设计的必经之路。 邢台博城建筑工程设计服务有限公司河北邢台 054000 摘要:地域化并非仅是和传统的连接和延续,更重要的它是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如何走立足于地域性的道路,居住建筑设计不能仅是在不同区位上的复制,而应当是如何适应场所的思考,这样才是建筑设计中地域化表达的追求。以下就建筑设计中地域性设计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原则;平面设计;立面设计;剖面设计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全球文化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影响也就变得越来越小。而建筑风格主要是受到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以及一个民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人们就或多或少的会结合上当时的一些地域文化。 2 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2.1 广义上的建筑地域性 广义上呈现出的地域性,也就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气候季节不同造成的不同地区不同的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建筑地域性在建筑工程实施的时候是需要重点规划的主要内容。由于全国各个地区的季节和气候特点不同,建筑布局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不同。例如,由于建筑地域性南北方的建筑风格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北方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通常色彩明亮,而且涂料居多,但是南方则颜色暗淡,这是由于北方干早,雨水少,南方多雨,天气阴湿的气候特点决定的。为了防止建筑物的颜色蜕化,对于色彩和涂料的选择是必须的。 2.2 狭义上的建筑地域性 狭义的建筑地域性通常理解为在小范围内对建筑物的风格根由于区域特点的考虑产生的差异。例如关于建筑物的造型,设计风格以及周围基础设施的搭配都是考虑的因素。建筑的狭义地域性也是重要考虑的方面,也是制约建筑风格设计与建筑空间造型甚至建筑整体设计的重要方面。这对于建筑师进行多方面的建筑设计和造型都具有规划的意义。在建筑地域性的考虑中,生态因素也是重要的规划内容,建筑地域性的考虑需要注意到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进行建筑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2.3 建筑文化中的地域性设计 建筑文化与广义上的文化是有差别的,建筑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成点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建筑文化的影响之下,不同地区的建筑必然留下当地的政治文化烙印,甚至受到当地民风民俗的影响,可以说,建筑受到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不同地区的建筑呈现出体现不同地域特色的差异风格。所以,长期以来,对于建筑与文化的研究也是生生不息的。 3 地域文化特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表现形式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文化性会因为建筑的设计与该区域的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说,就是历史人文与自然环境这两方面,所谓历史人文,就是社会属性,表现在历史遗留或者是人们的意识形态;自然环境就是指自然属性,包括光照、气候以及纬度等方面。在建筑设计当中,这两种属性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为在一个特殊的地区或者区域当中进行建筑的设计与应用时,总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当一个建筑设计当中,只存在自然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时,那么在实际的操作当中会发现所设计的建筑与当地的人文是格格不入的,更严重的,可能让该地区的地方特色消失;而如果是只注重社会属性,而不顾自然属性的话,那么该建筑会随着时代的流失而消逝。因此,一个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结合,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建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属性是通过建筑技术以及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之间进行相互作用,人们将文化意识以不同的方式或者技术,比如采用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材料或者是不同的形式赋予到建筑当中,让建筑表现出这个时代或者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建筑设计在一定的情况会受到环境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又会反过来与自然环境进行磨合,最后达到一种人性化的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完美整合,不但推进了建筑的人性化发展,而且还加快了当地社会的进步。这种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建筑的社群文化变得相辅相成,进而让人们对建筑产生亲切感。 4 不同地域因素之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策略 4.1 不同环境之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介绍的就是不同气候条件之下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策略,现在按照我国的国家标准对我国的气候分区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了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以及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这五个气候分区。但是这些分区当中严寒地区与寒冷地区之间的被动式建筑的设计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的地方,所以说下面就将这两个分区放到一起来进行讨论。首先在严寒以及寒冷地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围护结构能够满足冬季的保温以及夏季的隔热的要求,尽可能的对太阳能进行利用,这样能够十分有效的降低在采暖以及照明方面的能耗,在部分严寒的地区我们还需要对外窗遮阳进行一定的考虑。对于夏热冬冷的地区,针对于围护结构我们需要保证其既能够满足夏季的隔热效果还能够很好的满足冬季的防寒效果,不会追求过于小的体积系数,而是要和采光以及日照等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于温和的地区而言围护结构只是需要采用中等的蓄热性能材料就可以了,在南向的窗外需要设置外遮阳结构在东侧的窗外设置活动遮阳结构。 对于不同场地风环境之下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策略的探讨。场地风环境设计的重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第一个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冬季的防风设置,我们可以通过建筑来进行冷风的阻隔,然后通过对建筑物的适当布置来降低冷风的风速。第二个方面我们需要做的是保证夏季或者是过度季节的时候通风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保证建筑物能够以一定的角度来迎向过渡季或者是夏季的主导风,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建筑物的通风效果,我们还需要保证建筑的布局能够尽可能的采用行列式或者是自由式的方式来进行排列。 4.2不同文化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的策略 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虑的话,我们需要从一个地区在历史当中存在或者是留存下来的事物当中进行被动式建筑设计经验的汲取。比如说在一个地区当中传统的居民建筑所采用的布局、建筑的形式以及在建筑当中所应用的材料都是可以进行学习以及借鉴的。从风俗习惯的角度来说,我们在进行被动式建筑设计的时候,除了需要尽可能的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的性能之外,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应该尽量的去迎合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一、国内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关系 根据我国气候的五个划分区来选择所在区典型的建筑特征: 1、严寒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总体分析: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做厚,窗户尽量做小,房间有火炕或者是其他采暖设备。 ①东北民居: 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厚,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这样的窗户缺

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据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两铺炕,也可能是一铺炕,一铺炕都是在靠窗户的南侧。 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当然全家人进出的房门也是在外屋,处于房子的正中间位置。 ②蒙古包和毡房: 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符号表达

地域性建筑创作的符号表达 地域文化的特色化和多元化正在逐渐衰弱,这个问题如今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但是现在也出现了一些相对较好的现象,越来越多体现地域文化的空间设计也逐渐兴起。本方案通过研究陈炉特色建筑材料、构造的表现魅力,在餐饮空间中大量运用,使更多的人认知并了解陈炉古镇的历史、文化与装饰艺术,有利于本土旅游的开发,同时也传达了当地人的环保观念与智慧。 陈炉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被誉为“东方古陶瓷生产活化石”,如今的陈炉古镇人依然住窑洞,靠手工制陶作坊养家糊口,堆着罐罐墙、走着瓷片路……是一个建筑特色十分鲜明的古镇,其特色的形成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曾经有机会到陈炉古镇进行走访调研,镇上多样的罐罐排列组合,特色烟囱的呈现,个性的酒瓶模具隔墙,各处无不洋溢着陈炉镇的特色建筑魅力,无处不在的陶与瓷也让人们印象深刻。 一、设计方案概述 (一)选题依据。近年来,主题餐厅悄然出现,与一般餐厅相比,主题餐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用餐环境,无论是以动漫、帆船、女仆、车还是以年代为主题的餐厅都充分展现了其人性化的一面,越来

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它往往是围绕着一个特定的主题对餐厅进行装饰设计,甚至食品与服务也与主题相配合,为顾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氛。 地域文化在餐厅中的运用是塑造空间美和艺术美的重要手段。在餐厅设计风格趋于多元化的今天,餐厅的设计不应该只是满足于功能的需求,更应该充分地考虑到人的主观感受,重视文化在主题餐厅中的运用,讲究文化的体现,突出场所精神,整个设计需要达到与餐厅主题空间性质及氛围相协调的目的。 二、方案的展开设计 (一)资料搜集。1.地域文化的概念: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会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2.主题餐厅的概念:通过一个或多个主题为吸引标志的饮食场所,希望人们身临其中的时候,了解一种陌生的文化。3.国内外主题餐厅设计研究的动态及发展趋势。 (二)方案设计定位与分析。1.方案设计定位。“陈炉印象”餐厅的主题设计是整个餐厅空间的灵魂,其地域文化是设计定位和设计内容表现的第一要素,是一个文化的诉求。空间艺术的主题性不仅创造了精神财富,还能引导和转变人们的审美观念,让人们尽情地领略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地域性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建环C061 朱利强 063551 气候是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气候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成因。特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建筑形态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气候不仅造化了自然界本身的特殊性,如地表肌理、植被等,还是地域文化特征及人类行为习惯特征的重要成因。因此,在决定建筑的各种因素中,气候是最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气候造就了建筑。现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建筑同环境之间的代谢归根结底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认为:建筑对自然气候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即“用”和“防”,并应坚持两者相结合的原则:①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资源;②利用适当的建筑手段来削弱不利的外界气候对室内热舒适环境的破坏。 建筑是顺从自然而生存的,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而建筑和自然之间一直就应该顺从自然而生存,还是应该打破这个限制,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而存在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一方面,我们希望建筑能够符合自然的条件,合理的发展,用简单的技术与理论去建造我们的房屋,这样产生的建筑不会或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把自己的建筑空间塑造的更加迷人和舒适,当原始的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人们舒适度的时候,人们就会探索人工的环境,而人工的环境终究会对环境有着消极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界开始关注地域特征和气候条件,研究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寻求现代技术和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探索一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把建筑当成环境中的一部分,让建筑也在自然界中生长,也参与生态系统的运作。这样建筑就不再是为了破坏自然而存在,而是对自然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用人类发明的技术去创造出优秀的建筑和供人类享受的空间,同时要让这些建筑对环境起到有意义的作用。建筑为了环境而建造,建筑为了环境而发展,建筑与环境共生,这就是建筑在环境问题中的策略作用。 而地域性建筑正是作为承载这个策略作用的一个优秀的载体而出现,由于建筑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必然产生一定的特征,这种特征就是建筑在自然方面的地域性表现。 下面举两个实例。 1. 纳尔逊美术中心 普雷多克先生在他的另一个作品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纳尔逊美术中心”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他对沙漠气候与环境的把握。他将沙漠中的绿洲景观转化成为设计概念的主轴。由一组封闭的围墙将建筑物公共领域与内部最隐蔽的庭院与拱廊界定出来。透过刻意的安排,巨大墙面上的这些小型开孔组合出一系列可以远眺校园其它建筑物的分割画面,营造出若隐若现的远景效果。在他的设计中,充分利用了随太阳光线强弱与角度而产生变化的体量感与色调,用以诠释西班牙传统对于太阳与阴影的概念。体现出沙漠中人们对阴影空间所产生的特别偏好。低矮的建筑形态因一些高塔与采光天井而有所变化,就好像在沙漠里的山脉与丘陵一般。(图1)

地域性建筑浅谈

(2014级) 《建筑美学》论文 题目名称:地域性建筑浅谈 ——建造的形式艺术 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专业:建筑学 学生姓名:许钰钵 班级:建筑学1401班 学号:14418100108 指导老师姓名:胡艺觉 最终评定成绩: 2017年11 月

地域性建筑浅谈 ——建造的形式艺术 摘要 论文针对全球性的建筑风格趋同化,城市文脉被割裂的现象,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资源医乏问题。阐述了在建筑的构造和结构形式方面对中国和国外建筑进行比较,建造的构造形式在地域性建筑中所起的重要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古老的国家的建筑文化历史延续和继承,从而提出一些新的,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中国乡土建筑风格形式,一种多元化中国建筑形式共存的观点。每个地区,每一块土地都有不同的文化和人文气息,因此不可能指望寻找到一种“国际式”的解决办法。只有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可能性的探索和研究,才是切实可行的明智之举。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建造、文化、中国乡土建筑风格、多元化

目录 第1章绪论 (1) 第2章国内外建筑师设计理念和案例 (2) 2.1 国内设计师理念设计 (3) 2.2国外设计师案例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第1章绪论 地域性建筑,是当今社会所密切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人们生活无非,衣、食、住、行,居住是很重要的,不仅是遮风挡雨,一个提供人们庇佑的场所,但是在当代社会,简单的居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们在生活中各方面需要也越来越高,从简单的物质上面的追求,逐渐转变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求,因此对于建筑的功能也是更加的多样化,比如教堂,办公楼,商业楼,住宅,体育馆等不同功能的建筑,然而在解放前的中国,解放早期的建筑,是完全没有考虑这些功能需求的。因此,大量的仿国外的建筑大批的涌现出来,将封建社会时期以前的许多的木建筑,夯土建筑重建,每个地区的建筑风格、文化也随着建筑的推倒而消失,建筑的形式和建造和封建时期的建筑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同时,封建社会时期的建筑又是古老文化的象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中间没有文化中断的这样一个古老而充满文化底蕴的国家。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特征的研究

东北地区地域性建筑特征的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东北地区的建筑审美,与中原地区的一些文化区域相进行了比较,东北地区一个突出的特征是多民族为其背景,并且指出地域性建筑的特征,论述了东北地区沈阳城市的建筑特征。 【关键词】建筑文化;地域性建筑;建筑学 Northeast reg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study Zhang Gui-xi (Northeast China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east, some of the cultural and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 were compared with the Northeast region is a prominent feature of its multi-ethnic backgroun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discusses the northeast city of Shenyang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Architectural culture;Regional architecture;Architecture “地域性”并非当代建筑的主要特征,只有那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建筑才能称之为地域性建筑,这种特征表现为与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环境、经济形态等具有特定的关联。但在传统建筑中,“地域性”却是建筑存在的基本方式。从建筑类型看,我们大致可将东北地区的现代建筑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层、大跨、大空间等较新类型的建筑,如高层商业楼宇、大型购物中心、航空港、火车站、体育场馆、会展中心等。第二类建筑是城市中人量存在的普通住宅,以及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小型公共建筑等,它们的功能构成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可借鉴地方传统的建筑技术特征。这些建筑量大面广,是营造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建筑载体,很多地域性的建筑创作理念也能在这些建筑上得以充分体现。 1. 独特的东北地区建筑审美 1.1 方正直白的地域观念。 东北地区的建筑布局多采用平实直白、大开大阖的空间形式,这与东北人豪爽、耿直的性格有关。东北地区场域观念的直白体现在多方面,从城市广场空间到建筑单体空间形态,多以完整的矩形为母题,基本不做形状上的变化,而空间的布置和划分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追求轴线、对称、均衡等设计原则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