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水和空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水和空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水和空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水和空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认识水和空气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观察水和空气;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工具,测量水温和气温;初步常识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能用事实证明空气及其重量的存在;能用语言、文字、画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愿意与同学交流和合作。

3.了解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重点:

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观察水和空气;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工具,测量水温和气温。

教学难点:

初步尝试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能用事实证明空气及其重量的存在;能用语言、文字、画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新

二、认识水和空气

1.观察水,感受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再利用瓶子、盘子、滴管等赶金滴水、装水,观察水的流动性。

2.测量水温

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 写100℃(板书)

师:那么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怎么写?

生:读0摄氏度? 写0℃(板书)

师:有时温度比零度还要低,该怎么表示呢?

师:(指导)零下温度要标以“零下”多少摄氏度,写时在数字前面用“—”符号表示。例如零下5摄氏度写作“—5℃”。

师:(出示温度表模型或投影片)移动“液柱”的高低位置。(多次变化)

3.比较水的多少。出示几个装有不同量水的瓶子,让学生猜测哪个瓶里的水多,然后鼓励学生利用多种办法比较几个瓶中水的多少。

三年级科学上册 认识水和空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认识水和空气 教学目标 1.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观察水和空气;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工具,测量水温和气温;初步常识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能用事实证明空气及其重量的存在;能用语言、文字、画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愿意与同学交流和合作。 3.了解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重点: 能选择正确的方法,观察水和空气;能正确选择和使用工具,测量水温和气温。 教学难点: 初步尝试对实验结果的预测;能用事实证明空气及其重量的存在;能用语言、文字、画图等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新 二、认识水和空气 1.观察水,感受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再利用瓶子、盘子、滴管等赶金滴水、装水,观察水的流动性。 2.测量水温 师:(出示两杯冒热气的水)如果要判别这两杯水,哪杯水温度高,有什么方法? 生:(讨论)(可以凭眼观察) 师:如果这里又有两杯水都不冒热气,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别哪标水温高呢? 生:(讨论、试验)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运用感觉器官来判别水温的高低,这办法不错,但以后要注意,只有在先知道物体的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才能用手去感觉物体温度的高低。如果是加热过的油,从外表看不出它温度很高,随便用手摸,就会出事故的。 师:刚才经过讨论,我们知道用手能感觉出温度的高低。但是,这方法是否很可靠呢?(出示三盆水:泠水、温水、热水)请一同学上来,用两只手分别放进冷、热水中,请同学说说两只手对两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过了一会儿请这同学将两只手同时放入中间一只水盆中,然后让他说说对这盆水温度高低的感觉。 师:同一盆水,这两只手对它温度的高低的感觉,为什么会有不同呢?说明手对温度的感觉是否可靠? 生:(讨论)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使我们知道了,人的手有时可以判别物体的高低,但有时也不可靠,要精确知道物体的温度必须用温度表来测量。师:(出示温度表)这是温度表,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它的构造,温度表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观察桌上的温度表并讨论。 师:(小结)一般我们把温度表分成封闭的玻璃管和管内的水银两部分,玻璃管的下端是球形的玻璃泡,管上还有刻度。 认识温度表上的刻度及表示温度的读法。 师:谁知道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正确的读法是怎样的?应该怎样写呢? 生“读100摄氏度? 写100℃(板书)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 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2、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 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3、水蒸气就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这就是水的蒸发现象。 4、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只不过水是液体它看得见、摸得着,而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5、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过程 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6、一般写水的沸点通常是100℃,而不是说水的沸点就是100℃。 7、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8、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9、(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1.下列方法中,不能加快冰的融化速度的是。 A.晒太阳 B.用手捂 C.放在0℃以下的冰柜里 2.试管中的冰在完全融化成水后,我们发现体积。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3.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从。 A.固态转化成液态 B.气态转化成液态 C.液态转化成固态 10、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 量是不同的。 1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2、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13、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 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新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新 版)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4.通过实验学会冷热空气对流和风的形成。 5.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6.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风的成因。 ◆课前准备 蜡烛、火柴、纸蛇、玻璃片、孔明灯、纸套、香、集气瓶、透明水槽、热水、冷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出示准备好的孔明灯,提问:老师手拿的这个是什么?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猜测,点燃孔明灯下面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请两位同学帮助,点燃蜡烛,升起孔明灯。 【教师讲述】你知道孔明灯为什么会上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板书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研究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热空气,什么是冷空气。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 【教师活动】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同时板书:热空气)是怎样流动的。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受热后会怎样流动吗? 【实验1】感觉热空气 让学生点燃蜡烛,用手分别放在蜡烛火焰的上面、四周、下方,感觉什么地方最热?(安全

教育) 1.学生猜测。 指名学生回答。 2.谈话: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汇报。 5.提问:热空气是向哪里流动的? 6.学生回答。 7.小结: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实验2】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讲述: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提问: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3.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板书:上升↑)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教师提问】空气受热为什么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 学生猜测、交流。 【实验3】认识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在木棍两端各挂一只大小相同的纸套,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端纸套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套会上翘? 2.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3.小结:点燃火柴后,使纸套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套往上升了。 【实验4】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教师提问】你想知道冷热空气是怎样对流吗?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完成一个实验,同学们要按老师的要求跟着一步步的做,不提前也不落后,小心热水伤到人。 1.准备两个相同的玻璃瓶,分别放在盛有冷水和热水的盆中,过一会儿取出。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线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线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口盖上。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4.重复步骤1~2,将冷瓶与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汇报并填写实验表格。

三年级上 科学 水和空气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单元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水和空气”单元共7课。 第1课,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初步学习对周围物质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质进行初步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2课和第3课,让学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比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 第4课,让学生解决一个常见问题——比较水的多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明白液体的多少可以用多种不同方式和工具进行比较,但标准工具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不同测量工具在测量时,测量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即使用同一种工具,测量单位不同,操作方法不同,也会带来较大的差异,无法进行比较。在这一节课中,学生也会认识到,液体的体积在测量过程中是不会改变的。 从第5课开始,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在空气内容的第1课,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这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 在第6课和第7课中,学生将探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能占据空间和有重量。这将是学生关于水和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也将深化前面一系列探究水的各种属性的活动。这两节课开展的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 在第7课中,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石头、水和空气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3.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我们的感官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4.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1.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 2.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案

《水》教学设计 南塘小学郭莉娜 【教材分析】 《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已具有相关水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有关水已有知识的分类和梳理,并以此认识水的三种形态之后构建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的科学概念,又为今后构建水、空气的科学概念打基础。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对认识一种事物的方法往往比较单一,特别是刚接触科学课,他们还不懂得用多种感官去发现事物的特点,对于7种物体进行观察,学生往往是无从下手,也不知道做些什么的,因此这堂课让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运用意识的教育是关键,还要懂得记录,能够让学生养成合理的探究习惯。 【教学目标】 1.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2.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3.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1块石头、1块木头、1颗苹果、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我们知道的水 1.师:同学们,通过我们昨天的交流,老师发现我们三(5)班的同学特别的聪明,今天我想考考你们:(出示地球仪)认识吗 2.师:当你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颜色是什么(蓝色) 3.师: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蓝色代表什么(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4.师: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 5.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时你见过哪些山水美景 6.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非常漂亮的水的美景,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7.师:这些就是大自然中水给我们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景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地球导入,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然后让学生回忆旅游时见过的一些山水美景,加深对自然界水的印象,再通过课件中对一些精美水境的欣赏,激发了学生想要研究水的兴趣。 二、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 1.师: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水你还知道些什么(出示网状图) 2.生:观察PPT,了解网状图的意图。 【设计意图】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方思考提高能力,让学生互相讨论,既培养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对水有更直观的认识,突破重点。 3.师:现在请和你旁边的同学相互讨论一下你了解的关于水的知识。 4.生:同桌讨论。 5.指名汇报,教师填写网状图。(实物投影) 6.老师发现你们了解的真多,通过了解我们知道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教师板书水的特点。) 三、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想做一个找水的游戏吗这个游戏是奖励给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同学的。老师这有7个袋子,每个袋子中装着不同的物体,这些东西可能是:石块、苹果、木头、水、醋、空气和牛奶。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_水和空气111(最新整理)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知识点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被压缩、能流动、有重量。 固体: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不易被压缩、不能流动、有重量。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能占据空间、易被压缩、能流动、有重量。 2.科学家都是按照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步骤工作的 3.认识物体常用的方法有: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 4.对不了解的物体,为了安全起见,千万不能随便闻,更不能随便尝 5.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1.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资料。 2.自己通过观察和实验找答案。 6.我们要不断地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7.爱提问是人类好奇性的一种表现,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 8.自制信息卡就是一种(记录)和(呈现信息)的好形式。 9.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写了《昆虫记》这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10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做实验证明空气是有重量的

11.英国牧师普里斯特利发现了氧气 12.1772年,苏格兰医生和化学家卢瑟福发现了氮气 液体量筒 1.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 2.量筒是一个有刻度的玻璃筒,专门用来(测量液体)的多少,也就是测量液体的体积。 4.液体体积的单位是(毫升)。 5.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量筒必须放(平稳)。 (2)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然后读出液体的体积数。 6.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速度与液体的黏度有关,黏度越大,流动速度越慢。 7.液体和固体的不同点是: ①固体不会流动。液体会流动。 ②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 ③固体不会形成滴状。液体会形成滴状。 ④固体不一定有黏度。(有的固体有黏度,有的固体没有黏度。) 液体都有黏度。(有的液体黏度小,有的液体黏度大。)

三年级科学上册 水教案 教科版

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四种液体)1块石头、1块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 给每个学生准备:1瓶醋(500 ml,分发给小组)、1瓶牛奶(500 ml,分发给小组)、网状图记录纸1张。 给全班准备的材料: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关于水,我们了解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内容进行简单记录。 2.汇报交流,师有目的地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概括、梳理。 3.师生交流总结,把关于水的知识归结为几个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作用、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4.播放一小段关于水的影像资料,进行拓展,同时渗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在这几个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这些物质。(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你们有什么办法猜测里面装的是什么,水又装在哪个袋中吗?并思考这么猜测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实践,师巡回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观进行感知,并了解学生的想法。 3.交流讨论:你们猜测的结果如何?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这些物质中,比较难辨别的是哪些,为什么? 4.讨论交流:把这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打算怎么做?为什么? 5.学生实践 6.师:对于袋中所装的物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猜测,请大家把袋子都打开,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7.引导学生将袋中所装的物质进行分类,交流汇报自己的理由。 8.根据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告诉学生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同时让生生进行交流,人们这样进行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并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固体、液体和气体还有哪些。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知识点 一、水到哪里去了 1.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 一定体积。 2.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 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 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 1. 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 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2.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7.水蒸发的规 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 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水沸腾了 1.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1.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 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 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125℃左右。 1.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2.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 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 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1.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2021学年科教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学科教学设计 第1单元第7课时总课时数:32 授课时间:2014年9月29日备课人:吕东升课题 1.7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 学习目标1、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2、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 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3、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4、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 准备 教学过程 一、植物的生长需要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 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植物的生长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泥土、养料、水分、阳光和空气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水分、阳光和空气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1.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枯死) 2.请看教材P17页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3.看教材P18页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大树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点:它们都有经历发芽、幼苗、枯死三个阶段。大树与向日葵一生的不同点:寿命的长短不同,大树的寿命长,向日葵的寿命短。) 4.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每种植物都有几种生长不同的 阶段,它们的生长都需要水、阳光和空气,寿命有长也有短,但最终这些植物还是会死亡。)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1.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 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植物的共同特点:

认识空气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认识空气 教学设计思想: 认识空气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本课先是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表面现象)——接着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深入认识空气)——最后用实验证实空气的存在来组织活动的。在设计实验、操作及记录时让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和喜欢的方式,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实验时强调同组合作,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提高表达、倾听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感官感知并描述空气的特点。 2.能用实验证明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猜想。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具体说出空气具备的基本物理性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应把握好尺度,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与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 活动1:塑料袋、气球、扇子、烧杯、土块、粉笔、吸管。活动2:纸、瓶子、漏斗、钩码、烧杯、水槽。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认识空气 活动1:找空气 (1)用塑料袋兜气,塑料袋会鼓起来,说明里面有空气。(2)吹气球,鼓起来的气球里有空气。 (3)往装水的烧杯里吹气,会有气泡,说明有空气。

(4)用扇子扇风(使空气流动),会有凉丝丝的感觉,头发也会飘起来,说明空气流动。 (5)把土块放进水里,也有气泡,说明土块里有空气。 活动2: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植物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谁选择了它们》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第七课。在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第六课后,学生了解到不同种类的生物的特殊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对环境造就生物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本课从同一种类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丰富学生对环境造就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以青蛙为例,从天敌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颜色的草地选择了不同颜色的青蛙。第二环节以狐狸为例,从气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生物的选择,从而逐渐丰富学生对自然选择的认知。第三个环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人类对生物的选择。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知道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针对环节一,调查了学生见过的青蛙以及见到的地方,发现学生见过的青蛙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有较大的联系。大部分学生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蛙有保护色,这样不利于被天敌发现。然而,学生对于保护色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或者是书本上得知,对于保护色形成的背后原因不甚理解。因此,本课设置了青蛙被捕杀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做以及推测的过程中体验青蛙保护色的形成原因之一,了解自然因素对青蛙的选择。环节二,学生基本上知道气温对动物身体大小、体毛的浓密长短等外形特征的影响,但对于动物裸露在外的器官大小、体形等因素是否受气温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观念,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建构这样的认识。环节三,学生对人工选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种经验是零散的,没有建构到概念体系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

三年级上册科学 12认识空气

第十二课认识空气 课时安排 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 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统编版新教材) 目录 第1 单元1. 水到哪里去了 第1 单元2. 水沸腾了 第1 单元3. 水结冰了第 1 单元4. 冰融化了第1 单元5. 水能溶解第1 单 元6. 加快溶解第1 单元 7. 混合与分离 第1 单元8.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第2 单元1. 感受空气 第2 单元2.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第2 单元3. 压缩空气 第2 单元4. 空气有质量吗 第2 单元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第 2 单元 6. 我们来做“热气球”第2 单元7. 风的成因 第2 单元8.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第3 单元1. 我们关心天气 第3 单元2. 认识气温计 第3 单元3. 测量气温 第3 单元4. 测量降水量 第3 单元5. 观测风 第3 单元6. 观察云 第3 单元7. 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第3 单元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1 《水到哪里去了》 课水到哪里去了单元 1 学科科学年 3 题级科学知识 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学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习科学探索: 目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标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生活、尝试解释生活现象 重1、常温下,水会蒸发到空气里去 点2、蒸发是水的一种形态 3、水和水蒸气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难1、通过现象观察,分析、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点2、通过活动体验,研讨影响水蒸发因素 3、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水蒸发特点,研讨水和水蒸气的区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环 节 导入新展示图片,聚焦问题:学生猜测单刀直入,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水》教学设计

10.认识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综合运用感官观察水的性质,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式描绘所观察的水的特征。 2、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3、知道水的基本性质及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4、了解水污染及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探究水的基本性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水,比较包括水在内的多种液体,总结出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知道水是没有颜色的,并且知道没有颜色与透明是不同的物理性质。 四、材料准备 透明的塑料袋及黑塑料袋各4个,石块2块,橡皮、木块各1块。烧杯20个,水、牛奶、酒、红糖水适量。筷子4根。 五、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其游戏就是我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摸左耳朵。摸右耳朵。摸嘴巴。摸鼻子。

摸左眼睛。摸右眼睛。 生:(依据老师的口令进行游戏)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很好,我很羡慕,现在让我们一起听一首《五官观察儿歌》好吗?(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师:“五?一”期间我的小外甥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没有猜出来,感到惭愧,想请同学们帮忙揭醚,你们乐意吗?(出示谜语。谜底:“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板书课题)10.《认识水》。 (2)师提问:同学们,看到桌子上的黑色口袋了吗? (3)预设生:看到了! (4)师提问:想不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物体? (5)预设生:想知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师谈话:既然大家都那么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那我们就一起去揭开里面的秘密。怎样才能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7)预设生:打开看看就知道了! (8)师引导:如果不打开,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里面是什么呢? (9)师要求:小组内讨论。 (10)预设生:学生可能说用手摸,闻闻,尝尝等。 (11)师追问:在不打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摸什么?板书:(软硬,形状,冷热——温度,大小......)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应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来装三种液体和空气)、牛奶、醋、水、石头、木头、树叶、网状图、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的材料: 7种物品名称的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浩瀚的宇宙中这蓝蓝的星球是谁呀?(地球) 2、师:地球上大片大片的蓝色代表的是什么呢?(水) 3、师:对。有人说,地球其实是一个“水球”,因为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都被水覆盖着。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我们今天就要来探究关于水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我们每天都需要水,都见到水,水是什么样的呢? 2、水存在哪里? 3、水有什么用? 4、水和生物有关系是什么? 5、小结:水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视频出示:江河湖海)我们的生活是不能没有水的。 6、出示气泡图进行水的总结。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水的游戏,老师把水藏在7个袋子中,这些袋子中装的也可能是:水、石块、木块、树叶、醋、牛奶和空气。有没有办法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找出水是哪一袋呢?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辨认? 3、生汇报。 4、出示记录单。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1.感受空气 【教材简析】 《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 进行汇报。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的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水 1、(水)和(空气),是地球上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 2、水的样子: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的液体。 3、水的存在方式:冰、雪、淡水、云、海洋等形式。 4、水的用途:洗衣、做饭、饮用等。 5、水和生物的关系:植物离不开水,动物离不开水,微生物离不开水。 6、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面积被(水)覆盖着。 7、人们通常将水、醋、牛奶分为一类,称它们为(液体);将石头、木头和树叶分为一类,称为(固体)。空气是单独的一类,称为(气体)。 8、物体可以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答: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1、水是一种(液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液体,比如:洗洁精,饮料,食用油,醋等。 2、在科学观察中我们一般不用(尝)的方法比较物体。 3、水重食用油轻。 4、将水和食用油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中,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说明水和食用油都没有固定形状。 5、水和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水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不黏,比油重,水滴是圆的。油是淡黄色,有气味,有味道,半透明,有点黏,比水轻,油滴是扁平的。相同点:会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都是液体、透明、都有重量、都会形成滴状、都有一定的黏度。 3、谁流的更快一些 1、按流动速度从快到慢排列:水>食用油>洗洁精(水最快,油较快,洗洁精最慢) 2、液体都会流动,流动的快慢受到(黏稠度)的影响。 3、液体和固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液体——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有点透明;都会形成滴状;有黏度。固体——不会流动;有固定形状;有些透明有些不透明;不会形成滴状。相同点:都有重量,有形状。 4、比较水的多少 1、你有什么方法来比较不同瓶中水的多少?答:(1)倒在同一个大杯子。(2)用小杯子来量(3)称重量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5 茎越长越高 6 开花了,结果了 7 我们的大丰收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蚕的生长变化 3 蚕变了新模样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温度和温度计 2 测量水的温度 3 水结冰了 4 冰融化了 5 水珠从哪里来 6 水和水蒸气 7 水的三态变化 第四单元磁铁 1 我们知道的磁铁 2 磁铁有磁性 3 磁铁的两极 4 磁极的相互作用 5 磁力大小会变化吗 6 指南针 7 做一个指南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想想画画 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 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 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