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综述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综述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综述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综述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根据现代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对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进行一定层次的归纳分类、特征分析,认为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具有科学化特征、实用性特征和实验研究与辩证思维分析相结合特征,并进一步提出应用现代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测量手段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过程

1 启蒙阶段

早在公元前,就有很多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对日常生活中人和动物的力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用人的尸体研究解剖学,并在此基础上借助力学研究人体的各种姿势和运动,指出人体运动符合力学定律,奠定了运动生物力学的雏形。

1 .

2 初步形成

20世纪,由于体育学及医学的飞速发展,很多运动中的力学问题日益凸显并亟待解决,随着各类电子设备、精密仪器等测试工具的发明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前提条件。结合解剖学、物理学使运动生物力学这门边缘学科应运而生。

1 . 3 发展阶段

1967年苏黎世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物力学会议,1973年8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第四届国际生物力学会议上将运动生物力学从生物力学中划分出来,成立了国际运动生物力学学会(简称ISBS),运动生物力学正式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1982年6月2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召开第一次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从此,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工作在全世界蓬勃开展。我国于1980年成立了下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并于2005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3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

二、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从研究的形式上,可分为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两大类,实验研究方法又分实验室测量法和运动测量法。从研究的领域上,可分为物理学研究方法、生物学研究方法和系统研究方法。从研究材料的来源上可分为原始资料数据的采集整理和资料分析方法。研究运动项目主要以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方法为主,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为辅,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手段[3]。

美国的理查德·C.尼尔森把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大致概括为如下五种:(1)研究特定的运动项目或其中的某一环节的生物力学,这种主要对于运动员、尤其是只对某一运动专项感兴趣的教练员非常有用。(2)研究多个运动项目中共同包含的运动动作(如着地、起跑等动作)的生物力学。最大好处是建立一种一般性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建立在经典力学定律之上,或是建立在共同的神经控制模式之上。(3)被称为运动生物力学的评定方法,如从能耗观点去评价运动技术的优劣等。(4)指对某一专项运动所涉及的生理学、运动学、动力学以及专项特点等有关方面进行综合考虑。(5)讨论在运动中人体器官的生物力学。

中国的周里将研究的方法分为高速摄影(二维与三维)、录像、测力、肌电、肌力测试系统、同步测试、理论分析和CT、核磁共振其他方法[4]。

三、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

1.理论研究方法。运动生物力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关键是建立人体运动的力学模型。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探索人体运动的规律,它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均不同于实验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是抽象的人体模型,目的是揭示运动规律,核心是经典数学力学的推导运算,结论是揭示运动的内在机理。人体运动数学模型方法是理论研究常用的主要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后,数学模型方法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展,但人体运动数学模型方法在中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5]。

目前运动生物力学主要是研究人体内部运动器系和表现于外部的人体整体机械运动特征。为了便于研究,运动生物力学理论方法的关键是建立人体运动的模型来描述运动。大体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人体系统仿真研究方法,其代表人物是南非的力学专家Haze;第二种方法是应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力学模型,代表人物是美国力学专家Kane。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大多数力学系统的运动都受牛顿运动定律控制,所以建立的模型都是牛顿力学系统的数学形式。但牛顿力学对于活体显然是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这已被理论或实践所证实。因而牛顿力学对肌肉、骨骼、关节系统的力学特征及在解决人体运动器系和整体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人体运动行为生物力学规律的体质方面还有相当困难。模型建构是指对数学力学分析所研究问题的模型建构。建构模型的基本标准是代表性、简单性和实效性。模型按其功能可分三个层次:描述性模型、解释性模型和预测性模型[5]。数学模型目前有(1)Hanavan的人体测量数学模型;(2)Santschiw L等的环节集合分布模型;(3)Zatsiorsky的数学模型;(4)中国人体模型;(5)邱亚君和李建设建立的人体二维转动惯量数学模型。

2.实验研究方法。比较成熟的测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各种类型的测力计和先进的多功能肌力测量系统,对与运动有关的主要肌群进行定量测量,此法可简称为“实验室测量法”。另一种是在运动场上通过训练器械或反映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手段,测定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水平,此法可称为“运动测量法”。实验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方法相比较略显成熟,主要有以下特点:(1)在检测手段上随着工程技术的进步,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从“传统”的摄影技术发展到三维立体摄影,已经能更精确反映事物的运动特征,而且许多新的现代化技术装备也被应用到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上,例如激光瞄准测试分析系统、爱捷运动图像分析系统、六维测力平台SAEMS-T、四导遥测肌电仪、万能材料试验机等。(2)实验室测量方法与运动场测量方法相结合[6]。

四、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未来数年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1.竞技体育技术测试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是向着适合于各个运动项目需要的、能现场及时反馈测试分析结果的仪器设备与方法和提供详细测试分析报告的仪器设备与方法两条并行的途径发展。(1)三维跟踪摄像、摄影测量方法的推广;(2)摄像、摄影精度逐步提高;(3)三维摄像、摄影测量逐步普及;(4)影像测量点识别、采集的自动化;(5)足底压力分布测试三维化;(6)运动技术测试仪器专项化、反馈快速化;(7)数学力学模型和人体运动仿真使用化等[6];以后主要是对经典力学分析、力学模型研究、运动技术最佳化、人体运动仿真、肌肉力学模型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使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进一步向科学化和合理化发展[7]。

2.关于模型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取决于参数的功能,即区分敏感参数和常规参数,并且使这些参数定量化和具有可比性。关于数据采集,首先是数据采集的标准化,然后是对数据进行力学分析和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模型模拟,因为模型模拟可以产生有关自变量对应变量影响的系列信息,并建立两类变量之间的数—力关系,从而为技术分析、技术控制和技术最佳化提出预测,为运动损伤、康复手段的选择提供方案[8~9]。

3.运动器系的力学负荷、负荷分布和负荷能力以及运动器官、组织和系统的材料力学是预防

生物力学的基础。重力、支持力、相互作用力、介质阻力以及摩擦力可作为对运动器系的负荷。通常使用但并未充分证明是否可靠的指标有最大力、最大加速度、最大力矩、最大力梯度以及冲量、角冲量和它们的持续时间。所谓“最大”值也只是相对极限值。人体机能代偿能力的储备性决定了绝对最大值是不可计测的。近年来关于运动器械,包括鞋、服装方面的生物力学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将是一个很有吸引力且富有商业价值的领域[10]。

4.测量技术、遥测技术和肌肉动力学测量技术(包括离体或在体肌肉动力学测量过程)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实验方法与理论模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日趋增加,主要趋向是遥测无线部分数据发射与数据采集装置的小型化和测量过程及结果分析的快速化。

5.运动损伤的研究将是生物力学新的研究领域。成都体育学院周继和教授针对运动性急性损伤或慢性损伤的腕关节,采用INSTRON 8874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进行人体腕关节软骨盘“压缩—扭转”试验,观察其组织结构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损伤的机制,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南京体育学院钱竞光教授撰写的“股骨颈受载的计算机模拟及其骨折的生物力学机理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颈干角在相同骨质条件、相同载荷下,其股骨颈的应力变化规律,探讨颈干角、骨密度与股骨颈骨折的关系。

6.随着运动竞技水平和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的提高,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方向也将从简单的对人体动作技术分析深入到对内在机理的探讨,随着医学科学和康复科学的发展骨科生物力学、临床生物力学、康复生物力学以及生物工程中的生物力学等将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国际运动生物力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五、结果

运动生物力学首先是力学,其次是生物,最后是运动。只有采用力学的方法和手段来研究,运动生物力学才能作为一门科学来发展。运动生物力学的技术分析和研究水平有赖于电子设备等精密研究仪器的发展,需要计算机和动作技术最佳化等方面的分析来研究。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研究方法和理论方面积累不多,不够深入,内容还需不断丰富。研究内容方面需要更多的人去研究更多的方向,尤其是没人做或者做的很少的方向,像球类运动等;研究测试手段需要加强计算机仿真及其他运动测试仪器的开发研究;因此,需要加强多学科合作,多种测试方法的研究结合、多领域的综合开发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加倍努力,使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达到国际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永智.两种不同起跑动作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

[2]周思红.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回顾与21世纪展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0,(1):73-77.

[3]刘海斌.从三维体育观看运动生物力学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74-75.

[4]周里.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现状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1):23-26.

[5]赵焕彬.中国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3).

[6]武汉体育学院.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G],2000.

[7]卡斯达斯.第二十届国际运动生物力学会议论文集[C].阿根延:阿根延大学,2002.

[8]李建设.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1997,(6):77-80.

[9]R·Ballreich.Sports sciencein Germany verlag Karl Holfmann[J].Journal of Biomechanics Online,1992,(2):14-15.

[10]王今越.国内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现状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4):33-3

2016康复医学笔记汇总

康复医学笔记 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 一、康复 概念: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减轻残疾的影响,以使残疾者从反社会。 内涵:①医疗康复②教育康复③社会康复④职业康复 服务方式:①康复机构②上门康复服务③社区康复、 二、康复医学 概念: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方法。 对象、范围:(疾病损伤导致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 ①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②各类残疾者 ③各种慢性病患者④年老体弱者 康复医学的主要病种:截肢,关节炎,手外伤,颈、肩、腰腿痛,脑卒中,颅脑损伤,脊髓损伤,骨科、神经科疾病。 康复医学的组成:㈠康复医学理论基础:解剖、运动、生理、病理、生物力学 ㈡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基础,始于评定,止于评定 ㈢康复治疗技术:①物理疗法(PT)②作业疗法(DT)③言语疗法(ST) ④心理疗法⑤文体疗法(RT)⑥中国传统疗法 ⑦康复工程(RE)⑧康复护理(RN)⑨社会服务(SW) ㈣临床康复 三、康复医学的原则: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 四、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特点——→团队协作。 五.康复流程:①急性康复期(1~2周)②慢性阶段康复治疗(数周至数月)③回归家庭或社会 六、残疾问题 概念:残疾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或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是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导致障碍的原因:①疾病②营养不良③遗传因素④意外事故⑤物理、化学因素⑥社会心理因素 残疾分类:(ICIDH):病损、残疾、残障。 ①病损是指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②残疾是指个体水平上的残疾。(活动受限) ③残障是社会水平上的残疾。(参与受限) (ICF)功能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 残疾标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残疾康复目标:改善身心、社会、职业功能,使残疾人能在某种意义上像正常人一样过着积极、生产性的生活。 残疾预防:①一级预防:减少各种病损的发生。(预防接种) ②二级预防:限制或逆转由病损造成的残疾。(高血压病) ③三级预防:防治残疾转化成残障。(假肢) 第二章:康复评定 一、康复评定 概念:用客观的方法有效地、准确地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的过程。 重要性:①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 ②康复评定决定康复医疗。 ③没有康复评定就没有康复医学。 目的:①明确功能障碍情况 ②制定目标确定方案 ③判定效果,修正治疗

运动生物力学试题题库(试题)

运动生物力学试题题库(试题) 一、选择题(共25题) 1、人体骨骼能承受的力比其在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力大倍。 a.10倍 b.12倍 c.6倍 d.20倍 2、成年人体骨组织中大约是水份。 a.25%~30% b.15%~20% c.20%~25% d.30%~25% 3、成年人体骨组织中大约有是无机物和有机物。 a.80%~85% b.75%~80% c.65%~70% d.70%~75% 4、胶原纤维在拉伸过程中,破坏变形的范围在之间。 a.6%~8% b.10%~12% c.4%~6% d.12%~15% 5、骨承受冲击能力的大小与骨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头颅骨耐冲击比长骨大约左右。 a.60% b.40% c.30% d.70% 6、人体股骨所能承受的最大压缩强度比拉伸强度大约左右。 a.36% b.50% c.120% d.80% 7、当外力的作用时间是左右时,关节液是同时具有流动性和弹性的“粘弹液”,是柔软的弹性体,起着橡皮垫的作用,能够缓冲骨与骨之间的碰撞。 a.1/500s b.1/100s c.1/200s d.1/500s 8、当外力的时间达到左右时,关节液不在表现为“液体”,而表现为更坚硬的“固体”了,对于冲撞的冲力不能起缓冲作用。 a.1/500s b.1/100s c.1/1000s d.1/200s 9、以中立位为足与小腿呈90o角,则踝关节背屈和蹠屈的活动度是。 a.25o,35o b.35o,45o c.20o,30o d.30o,40o 10、中立位为膝关节伸直,膝关节可屈曲和过伸的活动度为。 a.165o,15o b.155o,10o c.145o,15o d.145o,10o 11、中立位为髋关节伸直,膑骨向上,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和伸的活动度为。 a.165o,55o b.145o,50o c.145o,40o d.150o,40o 12、挺身站立中立位时,躯干背伸和侧屈的活动度分别为。 a.30o,20o b.40o,30o c.35o,25o d.40o,20o 13、中立位为头颈部而向前,眼平视,下额内收,颈部前后屈伸的活动度为。 a.35o b.45o c.35o,45o d.45o,35o 14、中立位为头颈部向前,眼平视,下额内收,颈部左右侧屈的活动度为。 a.45o b.35o c.40o d.40o,45o 15、人体站立时,正面投影面积约占身体体表面积的。 a.30%-36% b.35%-40% c.24%-30% d.38%-42% 16、高速骑行时,运动员身体投影面积约占其体表面积的。 a.24% b.31% c.21% d.27% 17、在游速为zm/s时,运动员所受形状阻力(压差阻力)占总力的。 a.50% b.70% c.60% d.40% 18、项韧带和黄韧带的主要成份是弹性纤维,对二者施加低载拉伸负荷时,其伸长变形程度为原长度的。 a.2倍 b.1.5倍 c.0.5倍 d.1倍 19、风洞实验证明,决定铁饼远度的因素排列是。 a.出手速度、出手角度、自转速度、器械倾角 b.出手角度、出手速度、器械倾角、自转速度 c.出手速度、器械倾角、出手速度、自转角度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立定跳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立定跳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立定跳远成绩通常被作为评定学生身体素质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它也 经常作为运动员选材的一个重要依据。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的应用科学,?它直接为增强人民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服务。以运动力学原理来分析立定跳远各个阶段的动作技术,找出提高立定跳远技术的途径,寻求最佳立定跳远技术,以帮助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换句话说,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立定跳远应该怎么跳,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提高立定跳成绩。立定跳远属于抛射点与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抛射运动,?根据远度公式得知,影响抛射远度的主要因素是腾起初速度,又根据动量定理,?要求练习者在预蹲后应立即摆臂,蹬地跳起,蹬地应快猛干脆利落。因此,在进行完整连贯地练习立定跳远时应注意以下一些动作技术方面的问题。 动作各阶段分析 1、预蹲预摆阶段。双腿预蹲与双臂预摆是同时进行且运动方向完全相反。当双腿下蹲时,双臂由前下方经体侧向后上方摆动,上体稍前倾。这个阶段应注意四个问题。 (1)下蹲的程度,是微蹲、半蹲或是全蹲应明确。立定跳远时下蹲程度要求是微蹲,这时,人体的肌肉初长度被拉长达到了最适宜的程度。若是半蹲或全蹲就不符合人体肌肉的工作特点,变成了有意识地放慢下蹲的速度而延长力的作用时间,这样会降低肌肉的收缩力量,不利于形成强大的肌肉收缩力即爆发力。 (2)预蹲摆后能不能停顿。立定跳远动作要求是不能停顿的,当预蹲预摆后应接着迅速完成蹲地动作的,其主要原因是:停顿是把连贯的动作变成静力性动作,而静力性动作较连贯性动作易使肌体产生疲劳。。 (3)摆臂的程度。预蹲时双臂后摆应做到自然,不能强扭使摆幅加大,蹬地时双臂前摆应尽力前上方摆起,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身体重心。 (4)明确预蹲摆的次数是不是越多越有利于起跳。立定跳远要求只预蹲摆一至二次,并不需要进行多次的重复。多次的重复预蹲预摆不利于充分利用肌肉的弹性,同时由于肌肉松驰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肌肉产生最大收缩强力。 2蹬地结束后人体腾空到最高点阶段。预蹲结束应立即摆臂与蹬地跳起,蹬直双腿,上体尽量前送,人体在达到最高点时成一斜线,这时候整个人体也应该是遵循角动量守恒定律的。 3人体从最高点到安全落地阶段。人体蹬离地面后,由于上体尽量前倾,在最高点时,是成一条斜线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当人体在腾空后,在不改变外力矩作用时,身体某一环节若以一定大小的动力矩绕转轴向某一方向产生转动,必然导致身体其他环节以等量大小的动力矩绕转轴向相反方向发生转动。这时,若不急剧挥臂,向前屈体并做收腹举腿,必然导致人体按原来斜线状态落地。为保证安全落地,必定要使下肢向反方向发生转动,并且小腿前伸着地,保证了上肢上体与下肢转动的动量矩矢量和为零,才能顺利地落地。 为了提高立定跳远的成绩,在进行动作练习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训练方法的问题: 1从抛射原理的射程公式中我们可得知:初速度与远度是成正比的,初速度是影响远度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训练中必须着重提高初速度以提高远度。由于

生物力学概论学习

运动训练生物力 学 学 习 笔 记

学校::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专业::运动训练 学号::105852011400049 姓名::张江龙 第一章生物力学概论 一.生物力学的定义 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系统机械运动特点及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从宏观的角度对生物体整体和器官,组织的运动以及机械特征的研究,又包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不同层次的生物组织结构内部的运动和变化进行研究。生物力学是一门力学与生物学科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边缘学科。 1.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特点及规律的科学 2.运动训练生物力学 它利用力学原理和各种科学方法,对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行为作定量 的描述和分析,并结合运动解刨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生物原理对运动进行 综合评定,从力学和生物学的相关关系中得出人体运动的内在联系和基 本规律,从而确定不同运动项目运动行为的不同特点 运动生物力学 密切关注并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的有关器官的结构及机能的反作用,最 终以指导运动训练为宗旨 3.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索不同运动项目的力学原理与规律,为科学训练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及方法,以提高竞技体育成绩和增强人类体质。 二.人体机械运动的特点 1.人体运动

2.人体的机械运动 人体的机械运动是在意识的支配下所完成的带有明确目的和一定意义的一系列动作行为。因此人体的机械运动可以说是人体高级运动形成的一种外在表现。 人体的机械运动是在外部作用力和内部肌肉张力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要想揭示人体机械运动的规律,不仅要研究力学的因素,而且还必须探讨其生物学方面的因素。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分析一般的机械系统的运动,无须对引起该系统的运动发生变化的原动力来源加以仔细研究,提供符合要求的动力装置并非是力学研究者所要研究的对象。然而,使人体运动发生变化的原动力-------肌肉张力确是生物力学研究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肌肉力学是研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基础。 物体系统作为整体相对于周围参照物体的位移运动 机械运动的表现形式 . 系统本身发生的变化 注意: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既受自身生物学和生物力学因素的制约,又受到外部力学因素和运动规则的制约。因此必定可以找到客观存在的最合理的最有效的运动技术,以求到最好的运动成绩。寻求合理和有效的运动技术包括两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提示动作技术原理,二是制定最佳运动技术方案。 三.生物力学的任务 1.研究人体结构和机能的生物力学特征 2.揭示动作技术原理,建立合理的动作技术模式 长期的运动实践 技术动作形成的两个途径 利用生物力学理论揭示

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及器械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二.动能与势能的正确利用(高水平运动员动作的特征):1.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投掷动作时有效地利用了助跑速度。2.高水平运动员超越器械动作时间短,身体背弓大器械被充分引向身体后方。3.高水平运动员较好的利用了身体的动能及肌肉的弹性势能。 三.人体运动的形式:如果将人体简化为质点,人体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果将人体简化为刚体,人体运动可分为: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2.斜抛物体的运动:1.定义:运动轨迹为抛物线 2.斜抛运动的构成: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竖直上抛运动 四.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定义:任何物体,在不受力作用时,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应用(保持跑速,动作连贯)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1.定义F=ma 2:几点注意1.a是运动学量F是动力学量,他们都是矢量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并且加速度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 2.牛顿第二定律中的物体是被当做质点的 3.加速度与力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反应的是瞬时关系。应用:加速跑,超重,失重,弯道跑 五.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1.定义Fab=-Fba 2.应用:加速跑,起跳,投掷链球 六.动量与冲量 1.动量:K=mv 2.冲量:I=Ft 动量定理在体育中的应用1:落地缓冲动作:要减少对人体的冲力,就得延长力的作用时间。 七.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是人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和合外力矩为零。表达式为:∑F=0,∑M=0 如:燕式平衡,单杠支臂悬垂 八.人体重心的概念:1.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人体重心 2.研究人体重心的意义:评定一个体育动作的质量,分析其技术特征和纠正错误动作等。都需要从人体重心的变化规律去分析,无论是动力性的动作还是静力性的姿势,探索其运动规律时,都离不开人体重心。 3.特点:人体中心不想物体那样恒定在一个点上,不仅在一段时间内,要受肌肉和脂肪的增长或消退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每一瞬间,也要受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要受人体姿势变化的制约,随姿势的改变,有时甚至移出体外。例如:体操中的“桥”,背越式跳高的过杆动作等。 九.人体平衡的分类:1:根据支点相对中心位置分类:1:上支撑平衡:当人体处于平衡,切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上方,如:体操中的各类悬垂动作。2:下支撑平衡:当人体处于平衡,切支撑点在人体重心的下方,下支撑平衡在体育动作中最为常见如:站立,自由体操和平衡木的平衡动作以及田径,武术等。3:混合支撑平衡:是一种多支撑点的平衡状态,这时有的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上方,有的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下方。如:肋木侧身平衡根据平衡的稳定度分类:稳定平衡,不稳定平衡,随遇平衡,有限度的稳定平衡。 1: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自然恢复平衡位置,而不需要通过肌肉收缩恢复平衡。如果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结果是物体重心升高,则该平衡是稳定平衡,多数上支撑平衡属于稳定平衡。如:单杠支臂悬垂 2: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不仅不能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而是更加偏离平衡位置。如果物体偏离平衡位置的结果是物体的重心降低,则该平衡是稳定平衡,多数下支撑平衡属不稳定平衡。如:单臂手倒立 3:随遇平衡: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偏离平衡位置后,当外力撤除时,人体既回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也不继续偏离原位置,而是在新位置上保持平衡。在体育中很少见。如:连续完成两个前滚翻。 4:有限度的稳定平衡:人体在外力作用下,一定限度内偏离平衡位置,当外力撤除时,人体回到平衡状态,但如果偏离平衡位置超过某一限度时,人体失去平衡。如:太极拳中的推手。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物力学的主要任务:提高运动能力,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分为测量方法和分析方法,其中测量方法可以分为运动学测量、动力学测量、人体测量、肌电图测量 运动学测量的参数:(角)位移、(角)速度、(角)加速度 动力学测量的参数:主要界定在力的测量方面。 人体测量是用来测量人体环节的长度、围度及,(质量、转动惯量等) 肌电图测量是用来测量肌肉收缩时的神经支配特性。 动作结构:运动时所组成的各动作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法或顺序 动作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学特征指完成动作时的时间、空间和时空方面表现出来的形式或外貌上的特征;动力学的特征指决定动作形式的各种力(力矩)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特点,包括力、惯性和能量特征。 运动学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和时空特征 时间特征反映的是人体运动动作和时间的关系:半蹲起立和深蹲起立 空间特征是指人体完成运动动作时人体各环节随时间变化所产生的空间位置 改变状况:下肢和躯干等空间移动轨迹 时空特征指人体完成运动动作时人体位置变化的快慢情况。 动力学特征包括,力的特征、能量特征和惯性特征 能量特征:人体运动时完成的功、能和功率方面的表现形式。 惯性特征:人体运动中人的整体、环节以及运动器械的质量、转动惯量对运动 动作所具有的影响。 动作系统:大量单一动作按一定规律组成为成套的动作技术,这些成套的动作技术叫做动作系统。 人体基本运动动作形式可主要归纳为推与拉动作、鞭打动作、缓冲和蹬伸动作及扭转、摆动和相向运动等动作形式 上肢基本运动动作形式——推(铅球)、拉(单双杠)、鞭打(标枪)★人体基本运动下肢基本运动动作形式——缓冲、蹬伸、鞭打 动作形式全身基本运动动作形式——摆动、躯干扭转、相向运动 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器系的机能特征所决定的,即以关节为支点,以骨为杠杆,在肌肉力的牵拉下绕支点转动,各肢体环节运动的不同组合使人完成千变万化的动作。 生物运动链根据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开放链和闭合链。见书P28-图2-15 生物运动链中的杠杆同机械杠杆一样也分为平衡杠杆、省力杠杆和速度杠杆 人体中的三类骨杠杆:见书P30-图2-16 ★人体惯性参数是指人体整体及环节质量、质心位置、转动惯量和转动半径 人体简化模型:质点模型、刚体和多刚体模型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执笔人:王凯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体育学院 课程名称:运动生物力学 课程编号: 142308 英文名称:sports biomechanics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 36 理论学时: 30 实验学时: 6 学分:2 开设专业:运动训练专业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田径》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上述理论、知识和方法指导体育教学、课余运动训练,体育锻炼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培育学生科学思维和求实的态度。 2.了解人体运动器系的生物力学特性,熟悉肌肉生物力学特性并用于体育实践。 3.熟悉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一般规律和器械运动的力学规律。 4.掌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中的基本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测量、分析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本章重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定义和学习要求。 本章难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特性。 学法指导:运动生物力学属于自然科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学习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结合本学科特点,在学习中应树立系统分析的观点,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的观点,内外力相互作用和人体内力起主导作用的观点。

导言:树立“大体育观”,要有“忧患意识”,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导言:树立“大体育观”,要有“忧患意识”,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概念和历史沿革,明确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概述 本章重点:学科任务及学科展望。 本章难点:① 对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科学中作用的理解。② 国内外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法指导:学习一门新课首先要对这门课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要从本门课的定义、研究任务以及发展简史着手。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着重于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科学,它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将运动生物力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应深刻了解体育动作的力学原理,探索运动技术的力学规律。扩大知识视野,学习从事运动技术科学研究的生物力学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演变 第一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演变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萌芽、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二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特性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的明显特性。 第三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任务 掌握运动生物力学学科五方面的任务,即:研究人体结构与运动功能的关系,研究人体运动技术的规律,研究人体运动技术的最佳化,设计与改进运动器械,研究运动损伤的力学原因。 第四节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展望 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学科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人体生物力学参数 本章内容目标是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的特征量及其特性。掌握人体惯性参数、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的基本特性以及各类参数的采集方法。理解运动生物力学参数特征。

肌电论文阅读笔记

一、《肌电测量技术的应用》 1、肌电产生的机制 2、肌电测量电极类型 (1)针电极(2)表面电极(SEMG):有线、无线遥测 3、肌电测量指标 (1)时域指标:是以时间为自变量,以肌电信号为函数,来描述肌电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振幅特征,而不涉及肌电信号的频率变化的非时间自变量。 积分肌电IEMG(利用肌电图可以判定肌肉所处的不同状态、肌肉之间的协调程度、肌肉的收缩类型及强度、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损伤、肌肉的素质等) 均方根振幅RMS, (反映一段时间内肌肉放电的平均水平) 最大值(映肌肉活动的最大放电能力) 时序(反映肌肉活动的最大放电能力) 时程(从肌电曲线开始偏离基线到回归基线的时间) (2)频域指标 4、肌电测量的应用 利用肌电图可以判定肌肉所处的不同状态、肌肉之间的协调程度、肌肉的收缩类型 及强度、肌肉的疲劳程度及损伤、肌肉的素质等。 5、肌肉与疲劳 肌肉疲劳判定 (1)肌电信号频率 肌肉疲劳,放电频率低 (2)肌电幅度 疲劳时,振幅增加 (3)肌电积分判定快肌纤维 疲劳时快肌纤维较多腓肠IEMG减小大 二、《肌电生物反馈的非线性机制》 1、使用数据:肌电振幅、肌电频率、近似熵分析 2、肌电与生物反馈:随着生物反馈次数的增加, 在肌电振幅明显降低、肌电频率明显上升 三、《肌电图(EMG)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运用》 1、数据处理:时域分析:(1)原始肌电图(EMG):是直接记录下来的肌电结果,从EMG 振幅的大小可以直观看出肌肉活动的强弱。(2)平均振幅(MA):反映肌电信号的强度,与肌肉参与的运动单位数目的多少及放电频率的同步化变化程度有关。(3)均方根肌电(RMS):是运动单位放电有效值,其大小取决于肌电幅值的大小,与运动单位募集数量的多少和兴奋节律有关(4)积分肌电(iEMG):是肌电信号经过全波整流后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所包绕面积的总和,是全波整流信号的积分总值,它反映了一定时间内肌肉中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总放电量。iEMG 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单位募集的数量多少和每个运动单位的放电大小,是评价肌纤维参与多少的重要指标.频率域分析是对肌电信号进行频率变化特征的分析,是将时域信号通过快速傅立叶转换(FFT)得出的频域信号,在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与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频域分析主要指标有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等,主要用于判断肌肉的疲劳情况。此外对肌电信号“小波处理”的方法. 2疲劳与肌电:肌肉疲劳对其肌电活动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可以用肌电研究肌肉疲劳的发生及机制。(1)肌电幅值的变化电信号振幅大小:肌肉疲劳加深肌电幅值增加,积分肌电(EMG)和均方根振幅(RMS)(2)肌电信号频谱变化频谱变化:疲劳加深,平均功率降低。平均功率频率(MPF)、中心频率(FC)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运动生物力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理论都是体育实践和实验研究的总结,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能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熟悉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测量手段,使学生能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人体运动的力学规律,能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技术与手段测量、评价人体运动的力学功能。为运动选材,避免运动伤害,增强训练效果,提高运动质量等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正确分析简单动作技术的力学原理,掌握一定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完成本大纲所提出的任务,达到预期目的。②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通过32学时的教学,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加强学生责任感及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及组织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完整阶段教学,先基础理论,后应用分析教学,课程需要学生具备

一定的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基础力学等专业基础,通过课程教师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高等学校教材《运动生物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推荐参考书:《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六、课程进度表 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 设计性实验: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综合性实验: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实验要求:必做、选做。 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八、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策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 课堂理论学习,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 2、学生必须阅读与选读的课外教学材料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的主要方法 文献综述抽取某一个学科领域中的现有文献,总结这个领域研究的现状,从现有文献及过去的工作中,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角度。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分析综合当前该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从而揭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为后续研究寻找出发点、立足点和突破口。 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在国外,宏观的或者是比较系统的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一个领域里的顶级“大牛”来做的。在现有研究方法的著作中,都有有关文献综述的指导,然而无论是教授文献综述课的教师还是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实际上没有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到了真正自己来做研究,便发现综述实在是困难。 约翰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一个文献综述必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他的这个五步文献综述法倒还真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 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 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 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变量。 4. 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究。 5. 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在我看来,约翰.W.克雷斯威尔所提的五步文献综述法,第1、2、3步其实在研究实践中都不难,因为这些主题的研究综述毕竟与你的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距离。难的是第4步,主题3的综述。难在哪里呢?一是阅读量不够,找不到最相

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谈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运动医学· 从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谈运动损伤 的发生原因及防治 戈定(同济医科大学式汉‘30030) 摘要: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从根本_卜讲.上要是由于运动训练及技术动作违背r 运 动解剖学、生理学及生物力学的科学原理所致。本文欲探讨此力一面生物力学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损伤,原因,防治 On the Causes of Exercises Injury and Prevention,Trea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s E3iomechanics (*e Dcn} (Tuug.lt Me准备活动的不够充分;<3>场地、器材的小合理或突然变异的情况;机体机能状态低卜时的超负荷运动3}. 综卜所述,运动损伤以运动系统的创伤为主,多发生于从事运动训练及体育锻炼的人群之 中,尤以刚开始从事卜述活动的人为多数,发生的原因主要以技术动作的不合.理,场地器材的 不规范,以及超负荷大强度的运动训练所致。所谓技术动作不合理,实际_卜就是运动时的技术 动作不符合本人人体解剖结构及生理机能的客观条件要求,不符合运动生物力学的规律,这类 技术动作有些是竞技体育的客观要求,但大多数则是对卜述知识、概念的掌握不够,认识不足 所造成的,所以从人体解剖、生理学及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来看一,错误的动作技术既不利于人 体竟技水平、运动能力的提高,义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提高人 们对此问题的认识,努力消灭造成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增加知识,提高预见度,尽[__L 避免运动

田径注意事项

田径类运动基本技术的运用 通过讲授法向同学们介绍田径运动技术的定义和相关描述,田径运动技术的构成因素;田径运动技术的评定标准等等。 要求:学生作必要的笔记 第一节田径运动技术的概念、构成及评定标准 一、田径运动技术概念: 田径运动技术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运用和发挥自身机体能力,有效完成跑、跳、投的动作方法。——《田径》(刘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田径运动技术是人们在田径运动实践中,合理运用和发挥自身机体体能、智能和技能,有效地完成跑的快、跳的高、跳的远、投的远的动作方法。——《田径》(王传三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田径运动中,合理的技术动作必须符合: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的规律和要求。 田径运动技术在形式和内容上包含有: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度、用力顺序、协调配合程度以及动作效率等要素。 二、田径运动技术的构成因素 田径运动技术的构成有赖于多种因素: 1 运动生物力学——其运用可以使技术动作更加的合理和有效 2 运动生理学——运用可使技术动作体现节能效果、发挥最大潜能。放松技术的理念 3 运动解剖学——更加了解人体运动器官的特点,合理技术就是符合并善于发挥这些特点。如不同的肢体环节,尤其不同的特点,并在不同的运动形式中发挥着程度不同的作用。

4 运动心理学——培养的运动员是能经受各种变换环境的、意志力顽强的人,运动技术也能在各种优或劣情景下都能得到正常发挥的稳定的技术。 5 社会学——运动技术缘自于生产劳动,应回归于社会生活,并为之服务。运动技术不仅属于竞技体育,同样属于体育的各个领域。 三、评定田径运动技术的标准 实效性:是指完成动作时能充分发挥人体的运动能力,从而产生最大的作用并获得最佳的运动效果。 经济性:是指在运动中合理运用体能,在获得最佳运动效果的前提下,最经济地利用人体的能量,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第二节田径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跑的技术原理) 一、田径运动技术中有关力学的基本概念 内力;人体是一个力学系统 力 外力:重力、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 二、在田径运动中人体重心水平位移的基本原理 (一)跑的步长、步频及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 1.决定跑速的因素分析: 跑速:决定跑速的因素有步长和步频 步长是指两脚着地点间的直线距离;步频是指跑时单位时间内两腿交换 的次数。 步长与步频的关系: 而步长又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运动生物力学

一、名词解释 1、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学科。 2、生物力学:是生物物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力学与生物学的交叉、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3、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的学科,它是体育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转动惯量:是衡量物体(人体)转动惯性大小的物理量。用ω表示。 5、角速度: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用α表示。 6、加速度:指单位时间内人体运动速度的变化量,是描述人体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7、角加速度:表示人体转动时角速度变化的快慢,指转动中角速度的时间变化率。 8、三维坐标系:又称空间坐标,判断人体运动要从三个方向上看,由原点引出三条互相垂直的坐标轴,分别用Ox、Oy、Oz表示。 9、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0、力矩:使物体(人体)转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用M表示。 11、动量:用以描述物体在一定运动状态下具有的“运动量”。 12、动量矩:是转动惯量J和角速度ω的乘积。用L表示。 13、冲量:物体(人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时力作用的结果,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可用冲量I表示 14、冲量矩:在研究转动问题时,把力矩在时间上的积累称为冲量矩,是力矩和时间的乘积。 15、均匀强度分布:在特定的加载条件下,材料的每一部分受到的最大应力相同。 16、适宜应力原则:骨骼对体育运动的生物力学适应性本质上是骨骼系统对机械力信号的应变。有利于运动负荷及强度导致的骨应变会诱导骨量增加和骨的结构改善;应变过大则造成骨组织微损伤和出现疲劳性骨折,应变过小或出现废用则导致骨质流失过快。 17、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者称为骨折。是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 18、关节软骨:是一种多孔的粘弹性材料,其组织间隙中充满着关节液。 19、渗透性:在恒定的外力下,软骨变形,关节液和水分子溶液从软骨的小孔流出,由形变引起的压力梯度就是引起关节液渗出的驱动力。 20、界面润滑:是依靠吸附于关节面表面的关节液分子形成的界面层作为润滑。 21、压渗润滑:液体又接触面从运动方向的前缘挤出,在接触面的后缘由渗透压把压渗出的滑液再吸收回软骨内,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保存关节液及其位置,对抗外力。 22、收缩元:代表可以相对滑动的肌浆球蛋白和肌动蛋白纤维丝,其张力与它们之间的横桥数目有关。 23、串联弹性元:表示肌浆球蛋白纤维、肌动蛋白纤维、横桥、Z线以及结缔组织的固有弹性。 24、并联弹性元:表示静息状态下肌肉的力学性质。 25、肌力变化梯度:在很多体育运动中往往要求运动员在极短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一般称爆发力。 26、力的时间梯度:达到1/2最大力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力的时间梯度。 27、力的速度梯度:力的最大值与所需时间的比值这个指标称为力的速度梯度。 28、摆动动作:指人体肢体为增加全身活动的协调性及增加动作效果而绕某一轴进行的一定幅度的转动。 29、鞭打动作:人们把这种在克服阻力或自体位移过程中,肢体依次加速与制动,使末端环节产生极大速度的动作形式称为鞭打动作。 30、相向动作:人体在腾空状态下,由于肌群的收缩使身体两部分同时向相反方向转动称为相向动作。 31、冲击动作:在体育动作中,通过扣、踢等击打方式使人体四肢动量向运动器械实现转移的动作形式。 32、缓冲动作:肢体末端环节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肢体由伸展到屈曲以延长力的作用时减小冲击力作用或控制外界物体的动作,在运动技术中叫缓冲动作。 33、蹬伸动作:人体在有支撑的状态下,下肢各环节积极伸展,配合以正确的摆臂技术,给支撑面施加压力,已获得较大支撑反作用力的动作过程。

散打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散打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散打是一项用身体特定部位作为进攻或防守武器的搏击性运动。纵观其动作技术特点,散打中任一技术动作都是在肩、躯干、腰、髋、膝、裸各关节的充分配合下完成的,要求将各关节的分力聚集一点作用于目标。散打动作技术主要有拳法、腿法、摔法。拳法主要包括直拳、摆拳、勾拳、劈拳、扣拳、鞭拳、弹拳七种,是以直、摆、勾、为主体;腿法主要有前蹬腿、侧踹退、横鞭腿、后摆腿、下劈腿、扫腿六种,是以前蹬腿、鞭腿、侧踹腿为主体;散打中的摔法主要有夹摔、抱缠摔、接腿摔、等三种[1I。拳法的特点在于进攻路线短、冲力大、速度快、发力狠、动作突然、防不慎防、躲避困难、而且易于应用身体的力量。腿法的特点进攻路线长、打击力大、是远距离进攻最有效的武器。摔法的特点是速度快、发力突然,是贴身搏击的锐利武器。 1 对散打动作技术肌群工作特征分析 肌肉是人体运动的发动机,是产生力的器官。散打动作技术的肌群力学特征主要通过参与工作的肌肉作用类型、肌肉功率、肌肉功、肌肉的发力顺序四方面表现出来。 1.1 参与工作的肌群及其特点 散打中的每一动作技术都是全身性的运动,都要求身体各部位的肌群协调、充分的配合使机体能量经济化和动作效果最优化。从体育解刨学的角度上讲,其动作设计与人体的上肢、躯干、和下肢等关节的肌肉的工作特征紧密相连。下面以散打中最常用的右手掼拳为例、对参与掼拳动作关节的运动及肌肉工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右手掼拳的动作要求右腿轻微下潜继而快速蹬地并向内扣,髋关节伸展内旋,躯干向左回旋,同时肩胛骨前伸,肩关节前屈,肘关节伸的同时伴随前臂内旋,右拳向外、向前、向里横掼,力达拳面。做掼拳动作时,右腿轻微下潜右后快速蹬地并向内扣动作是由髁关和膝关节完成,参与的肌群为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股四头肌等,是肌肉在近固定时做超等长收缩完成的。髋关节伸展内旋动作主要是臀大肌、大收肌、股二头肌、半肌腱和半膜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前部及阔筋膜张肌等肌群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的。躯干左回旋动作是由左侧腹内斜肌和右侧腹外斜肌在下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在手臂摆动过程中,上肢带的肩胛骨做前伸运动,主要是由前锯肌和胸小肌在近固定时做离心工作完成的;肩关节前屈主要是由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肌纤维做等长工作完成;肘关节伸的同时伴随前臂内旋动作,肘关节伸主要是由肱三头肌和肘肌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的;前臂内旋是旋前原肌、旋前方肌在近固定时做向心工作完成。 由以上分析得知,各关节肌肉的收缩形式有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收缩形式。在各种收缩形式中,产生肌力的大小顺序为:超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向心收缩日。显而易见。超等长收缩产生的肌力最大。之所以这种收缩能产生更大的力量是由于肌肉弹性体产生的张力变化和肌牵张反射。 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说,人体肌肉包括肌腱是一种黏弹性物质,其在收到迅速牵拉伸长时,能够产生强大的弹性回缩力,黏性物质如果缓慢被拉伸,或者拉伸后在停顿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松弛现象,其弹性回缩力就会大大降低。所以在散打动作中,尽可能的使肌肉做超等长收缩,使其产生更大的肌力。如在直拳、掼拳、勾拳时,在启动阶段使蹬地腿有意识的小幅度下潜或身体小幅度的转动使肌肉先做离心收缩,继而快速蹬地、转髋、送肩使肌肉做向心收缩,从而增大肌力。在做鞭腿动作时同样使进攻腿下潜,继而快速蹬地,肌肉做超等长收缩,使进攻腿产生了更大的肌力,通过发作用力于地面,从而增加了进攻腿的启动速度。但应注意腿的下潜动作及蹬地发力到动作完成整个过程是快速、连贯一致的,否则会出现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