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第四单元-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教案第四单元-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教案第四单元-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教案第四单元-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第四单元

2008-02-23 11:07:49| 分类:北师大版教案|字号订阅

五年级数学下册

长方体(二)

体积与容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和容积,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探究并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区分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初步学会比较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两个量杯、土豆、红薯、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能够观察教室的物体,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哪些容器放东西多?哪些容器放东西少?

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

二、讲授新课:

1、感受和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师出示土豆和红薯让学生比较一下哪个大一些?

学生观察后纷纷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测出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同学们设计的最佳方案。

让学生分组分小组测一测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教师提问学生测量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量杯里的水一定要完全能够浸泡土豆和红薯。

教师提问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对描述有困难得学生及时帮助。

2、比较物体的容积。

教师出示一个量杯和一个水槽,并问学生哪个装水装的多一些?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提问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设计方案。

学生小组内演示自己的设计方案。

3、感受物体的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个方案的联系和区别,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验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做课本42页的课后练习题。

教师巡视并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参与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体积和容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体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容纳物体的大小

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体积大不一定容积大;容积大一定体积大。

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建立体积单位的实际的能力,具有解决物体体积和容积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思路。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能够有效的建立体积的空间观念;初步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实物教具。

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学过哪些面积单位?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对回答的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么体积单位是什么呢?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教具学生观察后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物体的大小。

教师提问学生你有什么样的方法记住他大小,然后交流各自得想法。

说出: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厘米3,记作1c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厘米3的物体

说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3,让学生说出周围大约是1分米3的物体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米3,记作1m3。

2、学生制作体积单位。

(1)用橡皮泥切出一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分别有多大。

(2)用硬纸板做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3)用米尺在墙角出搭出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

3、说一说:那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把体积单位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意义。

4、教学体积与容积的关系,讲明,从里面两量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的容积是1dm3,可以容纳1升的溶液。

1升=1分米3 1L = 1 dm3

1毫升=1厘米3 1ML =1 cm3

三、课堂练习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在进行交流,特别是读法的交流。

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的体积,增强学生对体积、容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

第3题:利用升、毫升之间的换算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课堂小结: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

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 cm3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 dm3

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 (1)

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探索新知: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三、填写46页表格可以发现。

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

v = a × b × h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 a × a = a3

四、课堂练习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 = 长×宽×高

v = a × b × h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a× a= a3

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个同学起来说一下?多让几个同学回答。

二、教学新知:

1、让学生摆出第1题的图形先让学生数出图形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再用公式计算出结果进行验证。

2、第2题让学生利用计算公式计算体积。

(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

(4)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第4题:首先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理解题意,再计算。

30

大的体积除以小的体积等于牙膏合数。

4、第5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必须知道棱长是最短一条边,即:3×3×3=27(立方厘米)

5、第7题:计算结果是立方分米必须换算成容积单位。

三、课堂练习:教科书49页第6、8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2)

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一个正方体,棱长时6分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哪个同学起来说一下体积单位有哪些?引出体积单位。

二、教学新知: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摆出正方体。

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正好摆10层。即1分米3 = 1000厘米3,1升 = 1000毫升。

2、用以上方式教学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即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 dm3。

3、填一填表格,比一比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

4、课堂练习

(1)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选几道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2)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较合算。如果学生有其他的比较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3)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000(立方厘米)

(4)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1分米3 = 1000厘米3

1升 = 1000毫升

1米3 = 1000 分米3

1m3 = 1000 dm3

教学反思:

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策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二、教学新知: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三、课后练习:第2、7、9、10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板书设计:

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第8题 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在观察、操作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那么不规则物体体积怎么测量呢?引入课题。

二、教学新知:

(1)为了引导学生探索与体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先制定测量方案,再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

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1、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苹果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1.5×0.2=0.6(立方分米)

2、第2题: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四、课后练习:基础训练第49页1——3题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板书设计: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1、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及全册备课 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教学内容:倍数与因数 1.目标预设: 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将课本第2页的情境图呈现;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揭示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数;按照它们的特征可以怎样分 类呢?它们各属于哪一类呢?引导学生揭示自然数、整数等概念。 (2)你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数?把你想到的数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它们是哪一类数?2.认识倍数与因数 再次引导观察情境图思考。从图中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列出乘法算式:5×4=20(元) 以算式为例;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 引导思考:在乘法5×4=20中;5和4是什么数?20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5和4是乘数;20是积;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乘数×乘数=积 指出: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当我们探讨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5是20的因数。 你能根据乘法算式18÷6=3这个算式来确定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吗? 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范围限制为不是零的自然数。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找倍数 观察第3页上的“找一找” 3.判断。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判断;然后全班交流。

找7的倍数。 二、看书质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内容;巡视并答疑。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游戏 同学们;要下课了;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倍数;你就可以出教室;但要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几是几的倍数;或几是几的因数”。 三、作业 课本第3页第3题。 四、板书 数的世界(倍数与因数) 分一分 像0、1、2、3、……这样的数是自然数。5×4=20 像-3、-2、-1、0、1……这样的数是整数。20是的倍数。 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4和5是20的因数。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2、5的倍数的特征 目标预设: 1.让学生经历探索2、5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2、5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奇数与偶数的含义;能熟练判断一个数是奇数或偶数。 3.在观察、猜测过程中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迅速作出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到目前;你认识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怎样能迅速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数的倍数吗? 二、探索新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买铅笔》教案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十几减9),课本第2—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解决。 5、感受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1、小棒、计数器 2、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学习,它们也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文具店去看一看,看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独立观察,先在小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个别汇报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2)请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口述内容,学生表演:袋鼠老板娘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都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袋鼠老板娘说:“我买9支铅笔”。袋鼠老板娘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袋鼠老板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想一想,列算式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题。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学生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主要是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第三单元“分数”,主要学习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 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主要学习平面图形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以及相关的面积计算。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主要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主要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综合应用 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内容,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 (1)会进行数的分类,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理解掌握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知道什么是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高,理解掌握相关的面积计算;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及简单的不规则图形面积。 (3)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正确进行分数与有限小数的互化。 (5)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3、教学重点 (1)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方程教案

《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感悟代数思想,体会方程的概念;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一个小矮个,身上挑副担,如果挑不平,头偏心不甘。)你猜到了是什么? 生:天平。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师:你真厉害。对,天平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它。关于天平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天平用来称物体的重量。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天平的左面放物体,右面放砝码。 生3:当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就平衡了。 师:对。当天平指针指向中间时,表示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天平就平衡了。 1、课件出示: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 师:那我们试试看。假如我要把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天平怎么了? 生:天平平衡了。 师:对,天平平衡了。这说明什么呀? 生:两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菠萝的质量。 师:两个苹果的质与和一个菠萝的质量是(相等的),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等号) 师:这时候天平平衡,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2、师:如果现在告诉你左盘每个苹果重300克,右盘的一个菠萝重600克(课件出示)这样的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左盘和右盘这种相等的关系吗? 生:300+300=600;300×2=600(师:写成300+300=600可以吗?) 师两个式子都准备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在黑板上。 师:说得不错!300+300表示什么?(天平左边两个苹果的质量),600表示什么?(天平右边一个菠萝的质量),为什么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XX县XX镇XX学校备课簿 班别六年(2)班科目数学科任课老师 X X X 2009 至 2010 学年度第二学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第一单元是“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学生将在这个单元学习中,经历由“面”到“体”的学习过程,第二单元是“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在第三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2、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4、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班情、学情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7人,学生的听课习惯已初步养成,全班的同学思想比较要求上进,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学习有方法,学习兴趣浓厚;另一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经常拖拉甚至不做。从去年的学习表现看,学生的计算的方法与质量有待进一步训练与提高。故在新学期里,我们在此方面要多下苦功,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的四化建设的新型人才而奋斗。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属于中等,优等生较少。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错误大多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确实不够扎实,理解水平低,思维不够活跃。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遵守校纪班规。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节; 2、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数一数(第2-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出示1张100元人民币,让学生说出面值。如果有10张、100张百元人民币是多少元?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一辆轿车卖10万元,那么2辆、3辆、10辆多少元?同样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百万是多少?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 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新)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分橘子” 1.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 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 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3 6丿1 8 1 8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 ……商:“3”表示分3盘。 除数……6丿18 ……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 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 第四单元“运算律”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加法和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掌握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 6.第六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北 师 版 六 年 级 数 学 下 册 教 案 单位: 科任教师: 时间:2014年2月——2014年7月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教学内容: 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 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面的旋转 第1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和圆锥体的物体,并能抽象出几何图形的形状来。 2、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组成及其特点。 教学用具: 各种面、圆柱和圆锥模型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如图: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观察并思考彩带随着车轮转动后形成的图形是什么?学生根据发现的现象(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说明自己的想法,并体验:点动成线

二、活动二: 观察下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 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个长方形;雨刷器扫过后形成一个半圆形 学生体验:线动成面 三、活动三 如图:用纸片和小棒做成下面的小旗,快速的旋状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 1、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然后根据想象的图形连线 1——1(圆柱) 2——3(球) 3——4(圆锥) 4——2(圆台) 2、介绍:圆柱、圆锥、球的名称。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这几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指名请学生说。 小结: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圆锥和球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正方体不同,围成的图形上可能有曲面。 四、找一找 请你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 五、说一说 圆柱与圆锥有什么特点?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有另一个面是曲面。 圆锥:它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 六、认一认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精打细算》教案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精打细算(第2-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11.5÷5 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自己想一想,

并且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 2、学生交流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指名学生板演。 4、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学生可能会将11.5元转换为115角进行计算,老师应追问:为什么要化成115角进行计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思想和方法。也可能有学生直接运用竖式进行计算,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5、理解算理:师生共同探究“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引导。将11.5元平均分成5份,先将11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元,还剩1元,再将1元看作10角,加上5角,一共15角,平均分成5份是3角,3的单位是角,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时,3应该写在十分位上,因而小数点在3的前面,正好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或个位上的1是10个十分之一,加上十分位上的5,总共是15个十分之一,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分之一,因而小数点应在3的前面。教师视学生回答角度进行引导阐释。 6、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7、学生尝试计算乙商店牛奶价格,注意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2、我是小小神算手。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张树安 西华园小学 2010年9月1日

目录 备课分工计划 教学进度计划表 全册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第5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第5课时第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第5课时第6课时第7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第5课时第6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 第七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 第八单元教学简析 第1课时第2课时第3课时第4课时

目录 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时间教学内容课时 1 9月1-3 认识更大的数 4 2 6-10 认识更大的数 4 3 13-17 线与角 4 4 20-24 线与角 4 5 27-30 乘法 4 6 10月6-8 乘法 4 7 11-15 图形的变换 4 8 18-22 除法 4 9 25-29 除法 4 10 11月1-5 除法 4 11 8-12 方向与位置 4 12 15-19 方向与位置 4 13 22-26 生活中的负数 4 14 29-12月3 统计 4 15 6-10 练习课 4 16 13-17 期末复习 4 17 20-24 期末复习 4 18 27-31 期末复习 4 19 1月3-7 考试 4 目录 全册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017年秋【新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2014年秋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将围绕小数除法来展开,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学习了表内除法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三年级时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元角分与小数,四年级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生基本掌握了整数除法的基本方法,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除法的初步经验。因此,本单元将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研究小数除法运算。小数除法是在整数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整数除法学习的发展,也是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

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近似值和循环小数都是进一步研究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商,并认识循环小数等有关概念。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1)展示学生对小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 首先在小数除以整数中,教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进行探究,呈现了元、角、分的换算与小数的关系,将小数除以整数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的方法,通过与小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的对比,使学生看到两种方法的联系。其次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通过对这些关键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再次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2)计算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情景。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0+34=()+() 36+()=64+() A +700=( ) +( )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37+26+63、37+(26+63) 59+38+732和59+(38+732) 讨论: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 (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 ) 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 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

千米? 三、小组展示 1.学生先汇报 A.口头列式:(88+104)+96 88+(104+96)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得出(88+104)+96=88+(104+96) 2.提问:以上几个加法算式中,每个算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1)谁能用符号(任意选3个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如:(□+△)+○=□+(△+○) (2)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 四、练习 1.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a+(20+9)=(a+20)+9 15+(7+b)=(20+2)+b (10+20)+30+40 = 10+(20+30)+40 2.简便计算。 273+352+648 64+36+81+19 3.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二单元比例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数学好玩 整理与复习 总复习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11课时 第二单元比例…………………………………………… 8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6课时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7课时 数学好玩………………………………………………… 4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总复习………………………………………………… 28课时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 ×××小学×××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3.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4.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5.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6.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7.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版

2020年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版

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小数意义的认识,后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一)”、“小数的意义(二)”、“小数的意义(三)”、“比大小”、“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扩展对小数意义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学会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预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小数的意义(一)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二)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 1课时 小数的意义练习 1课时 比大小 2课时 买菜 1课时 比身高 2课时 歌手大赛 2课时 练习一 2课时 单元检测及小结 2课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 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一、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

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二、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三、作业: 第5页1-4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千百十个十百千 位位位位·分分分数位 位位位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第课时: [教学内容] 测量活动(第6-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测量活动: 让学生分组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桌椅或其它物品的长度,然后讨论这些长度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在讨论把几分米或几厘米写成以米作单位时,可以先写成分母是10或100的分数,再写成小数。当学生知道了6分米=6/10米=0.6米后,可进一步问学生如果门的高度是1米6分米怎样用米为单位表示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