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基本知识复习指南

第二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基本知识复习指南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基础知识复习指南

简阳中学12高历史备课组

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

1、名称: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时期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2、起止时间和事件: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1937七七事变

3、主次矛盾 1927 1931 1935 1945.8.15

4、线索:(1)共产党:(2)国民党(3)日本

国民政府前期统治(1927秋—1936年)——不考,仅作背景了解。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实践

二大起义

八七会议:(1)背景;(2)时间、地点、人物;(3)内容;(4)影响(串比一大、二大、三大)

三次起义

南昌起义(1)原因;(2)时间、地点;(3)领导;(4)经过;(5)结果(原因);

(6)分意义、特点;(7)总意义;(8)认识:不能照抄照搬苏联

(或走城市中心道路),必须从城市转入农村

秋收起义

井冈山根据地及会师:时间:意义:

理论:毛泽

东“三农武

装割据”思

形成原因:大革命及三次起义教训

经过

毛到家乡湘赣边、兵分三路修铜安、沙挫文家计划改

三湾改编确党权、井冈星火成燎原、三军会师成四军

毛三文章定道路、三面五因八根据、理论实践成典范

内容:三者及相关关系

原因是什么:五点及层次地位

有何意义:

(串“师夷”之路:1师日资改良—2师美资共和—3师俄走城市中心道路—4据国情

走自己的路:农村包围城市)

实践

(了解为主)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土地

革命

原因:(1)国情—农民占多数,是同盟军、主力军;(2)理论上必要,实践上可行,历史证明

内容:打分废

目的: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路线(原因):依靠、限制、保护、消灭、变

土地性质: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意义:调动保卫解放

军需及工业:

九一八事变原因:(1)根源;国情;(2)历史:大陆政策推行;(3)主要:经济危机;(4)客观:中国内战,无心北顾;大国应危机,无瑕东顾,苏建设。

经过:时间、地点、借口

结果:东北沦陷;伪满州国建立

影响:

(1)对日:标志法西斯开始形成,壮大其势力,为全面侵华奠基

(2)对中国: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抗日运动兴起

原因:

表现:(东北人民,中共,民主人士,国民党内爱国将领)

特点:抗日反蒋

影响:

(3)对国际关系:开始打破“凡—华”体系

各方态度:(1)国民党(蒋:不抵抗及原因表现;东北军执行;爱国将领:抗日反蒋);

(2)国联:共管;(3)中共及人民:谴责;揭露;号召;(4)民主人士:抗日反蒋

(2)实质;(3)危害;(4)典型史实(第四次、五次围剿红军);(5)结

(2)路线:闽—赣—粤—湘—桂—黔—滇—川—甘—宁—陕;(3)重要

背景

(1)“左”倾错误(根)

(2)过程中继续“左”损重(直)

内容:纠正错误,取消领导;肯定主张,选举常委

阶级矛盾主要矛盾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民族矛盾主要矛盾

(与八七比较) 意义:(1)结束了…确立了…;(2)第一次解决问题,处置了…标志:…;

(3)挽救了…;转折点

敌: 结果: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甘肃会宁 自然: 意义:(1)直接:粉碎保存;(2)锤炼,克服四大困难, 民族隔阂: 形成长征精神(艰苦、乐观。 (3)播种 内部分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背景:华北事变

时间: 含义:

表现:(1)关东军入关;(2)何梅协定;(3)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 影响:对中、对日本、对英美

表现

中共制定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政策 八一宣言:背景、内容、作用 瓦窑堡会议:背景、时、地、内容、影响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内容、意义

一二九运动:(1)原因;(2)矛头;(3)领导;(4)时间;(5)首发中心;(6)经过、口号;(7)结果、

影响(与五四比较得结论)

西安事变 原因:(1)主要;(2)次要;(3)人民;(4)张杨;(5)直接:蒋威逼 性质:是一场具有进步意义的兵谏 经过: 各派态度:(1)国际:○1日本,○2英美,○3苏联; (2)国内:○

1亲日本,○2亲英美派,○3爱国派,○4中共 结果及原因:和平解决;原因: (1)主要:中共努力 (2)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

(3)各派态度

意义:(1)显示;(2)表明;(3)标志;(4)服从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起止时间和标志:1937.7.7卢—1945.8.15日本签署投降书;

2、矛盾: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

3、线索:(1)一对主要矛盾:民族矛盾;(2)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3)三派(日、国、共);(4)三阶段(防、持、攻) 抗日敌后根据地(共)→中共全面

4、日本侵华由局部到全面(九一八事变—华北—卢);抗日由局部到全面:抗兴起→国民党内部分化→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建立→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5、国共关系:合作→对抗→合作→再对抗(原因:阶级性质、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相应各项对比,两次合作异同,第一次合作:一个政权,一支军队,一个主义,党内合作等) 初步建立:见第一章第五节 正式建立 背景 卢沟桥事变:(1)原因:主要,直接;(2)时、地 (3)影响;(4)国共双方态度 八一三事变:(1)原因、目的;(2)时、地;(3)影响 经过:(1)7月8日中共通电;(2)蒋庐山谈话;(3)8月14日国政府自

卫宣言;(4)军事改编;(5)形成标志 方式:党外合作 基础:抗日

特点:两战场、两线、两军、两政权、党外合作 结果:1947年春彻底破产 作用: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或成为抗战的保证)

两个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1)三大会战,两个著名战役,重要人物;(2)迁都,南京大屠杀;(3)结果及原因;(4)影响

敌后战场开辟 洛川会议:(1)背景;(2)时间;(3)内容;(4)意义

敌后抗日根据地(图上落实根据地,与农村革命根据地比较)

毛泽东《论持久战》:(1)原因;(2)内容:根据敌强我弱,中国不能速

胜;中国是大国,正义多助;日本是小国,侵略寡助,中国不亡国。结论:持久—人民—胜利;(3)意义:驳斥、指明)

日本在沦 陷区的殖 民统治

日侵华政 策的改变 原因:相持阶段的到来 标志:

原因

对日方:(1) (2)

对中方:(1) (2)

结果:宣告了

影响:改变侵华政策

表现(内容)

对共产党:

对国民政府:

影响 对亲日派:建立伪政权 对亲英美派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对中共:增加抗日困难

殖民统治的 措施及影响

措施: 政治上:以华治华—汪伪政权建立 背景:相持阶段到来:(1)相持;(2)标志;(3)表明及原因; (4)影响:改变侵华政策 建立:

原因:(1)诱降政策(内容);(2)英美劝降;(3)亲日派利益

时间、都城: 性质:汉奸卖国政权 影响:有利于日本侵华;增加抗日困难 经济上:以战养战—野蛮经济

掠夺

目的:以战养战; 方针:把沦陷区经济变为附庸

措施: 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农产品 工矿交通运输:统制事业、军委托,日公司直营 金融方面:抢银行、开银行、印军票、苛捐杂税 劳动力;

危害:使农遭严重破坏;工矿资源、资金被掠夺、榨取,给沦

陷区人民带来巨灾难

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

措施:(1)改教育体制;(2)教科书内容;(3)学习科目; (4)教室环境

实质:同化

军事上:残暴统治

治安强化运动:范围、含义、目的

清乡运动:范围、含义、目的

影响: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工人罢工、农民暴动(掌握史实)

对外政策

内外政策转变

原因:(1)形势:相持阶段到来,日本诱降;根据地壮大;(2)本质:阶级本质决定

标志:1939年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方针(方针标志政策转变):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危害 削弱抗日力量,破坏抗日战线 (2)导致正面战场大溃败

使中间派民主人士进一步认清了蒋的反动本质,而且日益倾向共产党

特点

特点:要投降,又不放弃抗日;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

原因:(1)阶级本质;(2)形势决定(日本要灭中国,根据地壮大)

中共态度:(1)二十四字方针;(2)目的:用斗争求团结,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3)军事打击

(与

乃成熟体现)

原因:

时、地: 经过: 各派态度:中共;国际

枣宜:时、地、人物

经济等相似) 预湘桂战役:时、目的、特点、结果、原因:消极抗日,积

极反共造成(与防御阶段相区别,片面抗战路线)

废除治外法权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坚持抗战 百团大战:(1)目的;(2)国内外形势;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已占欧14个国家和地区,正进行大不列颠之战;内:相持阶段到来汪已投降;蒋消极抗战;积极反共;(3)时间、指挥人、地点范围;(4)意义:打击了,提高了,坚定了 反扫荡斗争 原因:日军暴行:三光、毒气、细菌战 中共方针、战术;

少数民族抗日: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串少数民族爱国英雄)

抗日根据地建设 原因:困难(日军: 国民党: 自然灾害: ) 目的:巩固根据地和争取胜利

措施: 政治方面:三三制;土地政策 内容、原因、分意义、总意义 经济方面:大生产运动 思想方面:整风运动 军事方面:反扫荡斗争

迎接胜利—(1)背景;(2)内容 中共七大 作了:

确立了: (3)意义:为……作准备(哪些准备) 选举:

抗日战 争胜利 经过:苏(武),中(蒋干、毛遂、共工),美(原)

标志: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9月9日) 原因:内因 外因

意义:(1)第一次完全胜利;(2)二心;(3)奠定;(4)重要组成部分;(5)重大贡献

特点:长期性、双重性、广泛性、复杂性、坚定性等

(比较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异同)

同:形势:敌强我弱;根本原因:实现大陆政策

不同:领导,民众;国际环境:结局

第三章 人民解放战争

1、起止时间和标志:1945.8抗日战争结束—194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注意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与人民解放战争区别)

2、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

3、线索:国共全面较量:(1)政治上:两会两谈判;(2)经济上:崩溃—挖根(土改);(3)军事上:1945.8抢—46.6爆发—47.3全攻、重攻(粉)—47.6反攻—48.9决战—49.1决战—49春七届二中全会—49.4北平谈判,渡江占南京—49.10.1成立—50夏消灭大部分国军—51西藏和平解放。

4、同期世界形势: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际力量对比变化苏巩固;亚、欧人民主义制与社会化制度

有利

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殖民体系瓦解

美成为经济军事强国,向全球扩张,企图建立世界统一—不利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争取和平民

主的斗争和

内战爆发

争取和平

主的斗

原因:国民党发

动内战的阴谋

原因:(1)阶级本质;(2)美支持;(3)蒋具备的条件

存在三派三路线

表现:(1)打着旗号,坚持方针;(2)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

目的: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方大资统治

(抗战—内战过渡形势:抢—谈—打—谈—打)

表现

重庆谈判

(与西安事变比)

(1)原因

对国民党

(2)时地参加者;(3)内容;(4)结果;(5)影响

对共产党

政治协商会议:(1)原因:按《双》规;(2)时、地、参加者;(3)内容《双十协定》;

(旧政协与新政协比)(4)结果;(5)影响

全面内战

爆发

原因:(1)国民党阶级本质;(2)共产党完成民主革命任务;(3)人民与美蒋矛盾是主要矛盾;

(4)美全球战略政策

标志:

国共力量对比:

中共对策:(1)路线:人民战争;(2)战略:“一切”论断;(3)战术及目标

结果

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八个月;七十多万;

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1)1947.3陕西和山东;(2)主要战役:指挥人、军队

意义:

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不考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

胜利发展

条件:(1)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被粉碎;(2)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表现

解放军

战略反攻

(1)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2)主动反攻,可以减轻陕北压力,减轻解放区军

财力、物力消耗;(3)还可以打破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南京和武汉

时间:1947.6

方向及原因:中原;原因:(1)国民党兵力空虚;(2)战略地位十分重要;(3)便于战略

进攻开展

任务:(1)基本任务:主力打倒外线,大量歼敌;(2)部分任务: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

表现:(外线):(1)华中三路品字形;(内线):(2)华北;(3)东北;(4)西北

战略决战

条件:

国民党:(1)数量下降;(2)士气低;(3)人民反对。

共产党:(1)数量升;(2)装备善;(3)土改、人支

三大战役

首战:辽沈,我优敌弱且分散

(文、表、图三结合进行掌握)

淮海:

平津:

结果及原因:150多万,其主力基本被消灭,原因:(1)(2)(3)(4)

意义: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村会议)

背景: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

时间、地点:1949年春,西柏坡(中共中央所在地转移)

内容:(1)重心、中心;(2)方针;(3)总任务;(4)思想建设;(5)党风建设、

两个务必

意义:解决了

北平谈判

(与重庆谈

判比较)

背景:(1)蒋介石声明;(2)毛泽东声明;(3)李宗仁划江而治

双方:中共周—国张

时间、地点:

内容《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结果:拒签

人民解放战的胜利

影响:渡江作战,占南京,结束国民党统治

渡江战役:1949.4.21,江阴—湖口;4月23日占南京,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迅

速取胜的原因

主观原因(中共方面):(1)领导;(2)指导;(3)道路;(4)形式;(5)策略;(6)基础(这也是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最基本的是三大法宝:

即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客观原因(国民党方面):(1)政治;(2)军事;(3)经济;(4)外援

补充:1、中共怎样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1)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证明;(2)资产阶级中间道路行不通;(3)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

2、国共关系演变:(1)合作—(2)对抗—(3)合作—(4)对抗(决定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1阶级本质不同;

○2主要矛盾变化;○3国际环境影响)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起止时间、标志: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公有制确立

2、含义:新民主主义社会——反帝反封

3、矛盾:

人民与帝、封、官僚社会主义社会——变私为公有资与无

4、线索:(1)1949.10—1952:巩固恢复时期;(2)1953—1956,改造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5、同期世界形势任务:(1)二战后两营对峙;(2)冷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新中国成立

历史条件:(1)军事;(2)政治思想;(3)人民;(4)历史必然:

○1帝要

○2晚清、北洋、蒋

○3中共

成立准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背景;(2)时、地;(3)代表;协商(4)主题;

(与旧政协比,得结论) (5)内容;(6)结果、意义

10月1日,中国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成立标志:开国大典

历史意义:废三,三新,三力量消长

巩固政权的斗争

追歼残余

(1)时间;(2);原因;(3)目的;(4)内容或过程;(5)实质;(6)特点;

(7)结果、意义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

“三反”运动

“五反”运动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原因:严峻

的经济形势

原因:(1)国民党内战;(2)帝掠夺;(3)国政府和官资搜刮

表现:(1)工农下降;(2)交通塞;(3)物缺;(4)通货胀

影响:烂摊子

中共对策如何:

措施:恢复和

发展国民经济

没收官僚资本,建国营经济

(1)时间;(2)原因;(3)内容措施;(4)实质;

(5)结果意义;(6)总意义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工商业(私企)

互助合作(农业)

民主改革生产改革(两改)

增产节约,技术革新运动(两运)

结果: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原因;(2)表现;(3)意义:直接、间接

意义:

经济建设

过渡时期

总路线和

一五计划

过渡时期

总路线

目的:工业化

内容

工业化(主体;一化;发展生产力)

农业、手工业;资工商业(两翼,变革生产关系)

特点及原因:并举;原因:工业化是改造的物质

基础,三大改造是为工业化实现创造前提

实质:使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一五计划

时间:1953—1956年

任务

优重

三大改造

特点及原因: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原因:

社会主义 制度建立

成就

表现 三厂、一桥五路;三个劳动模范

外交成就

49年:○

1建交;○2政策:含义及影响 53年:54年、55年

三大改造 农 业

(1)原因;(2)时间;(3)方针;(4)原则;(5)途径;(6)结果

意义;(7)实质;(8)问题有哪些?

手 工 业

资工商业

民主政治建设

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背景;(2)时间;(3)任务

《宪法》:(1)内容;(2)性质;(3)原则;(4)意义(与《共同纲领》比较异同)

第五章 最后总结补充

1、过渡时期:(含“一五”计划)各项成就比较

2、小结几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演变;

3、(1)封建自然经济:○

1古代,○21840—1952年;○31956年;(2)外资:○11840年后,○21895年后,○31949年后;(3)洋务经济:○

119世纪60年代,○219世纪末;(4)串民族资本主义一条线:○1产生,○2初发,○3进一步发展,○4缓慢萎缩,○5调整,○6结局;(5)新民主主义经济(根据地经济):○1国营,○2集体,○3农民个体;(6)社会主义经济:○149年,○

256年,○378年后。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同期国标国内形势:(1)国内(2)国际;

2、起止时间和事件;

3、围绕哪两个问题探索:(1)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要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2)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速度、规模、比例问题;

4、基本线索:(1)课

文顺序:○156年《论》,○256年八大,○357年整风,○4反右,○5反右扩大化,○658年社会建设总路线,○7大跃进,○8人民公社化,○959年庐山会议、彭上书、毛指示、八届八中全会,“反右倾”,○10三年特困时期(56—61),○1160“旧八字”方针,○1262年七千人大会,○13各项成就:一弹(牛)、二钢(路)三思,四模范;(2)正面发展:○1《论》,○2人大,○3毛《关于》讲话,○4整风反右,○5八字方针,○6七千人大会,○7十年建设成就;(3)曲折表现:○1反右扩大化,○2总路线,○3大跃进,○4公社化,○5反“右倾”,○

6三年特困

社会主义建 设在探索中 曲折前进

成功的探索

中共八大 准备:毛《论十大关系》:(1)内容;(2)意义

八大:(1)背景;(2)内容;(3)评价意义 整风运动:(1)原因;(2)文件;(3)方法;(4)目的;(5)内容;(6)意义(与42年延安整风比较)

八字方针:

七千人大会:(1)内容;(2)意义

十年建设成就:工农业,能源交通,科技,精神成就

失误的探索 反右扩大化:(1)扩大原因;(2)表现;(3)危害;(4)实质 总路线:(1)内容;(2)评价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含义

背景

发动

表现 影响 原因

反“右倾”斗争:(1)斗争兴起的原因;(2)经过;(3)范围;(4)性质;(5)后果

三年经济困难:(1)原因:主要左倾;自灾;苏因;(2)克服的措施:八字方针;七千

人大会(串党克服几次困难的线索:○1克服27年大革命挫折,○2克服

30年代左倾错误挫折,○3克服42年延安困难,○4克服建国初期困难,○5

克服三年特困,○6克服左倾造成的长期政治斗争的困难)

第七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起止时间、标志;

2、主要矛盾: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左”倾错误和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矛盾斗争;

3、国内外形势:(1)国内形势;(2)国外形势;

4、基本线索:第一阶段:65年导火线——66年夏两会——红卫兵运动——67年“一月”革命——“二月”抗争——68年“刘”案——知青下乡——干部下放——69年——71年“9.13”事件;第二阶段:——73年周恩来整顿——74年批林批孔——75年邓小平整顿,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76年:1月 4月 7月 9月 10月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原因

历史因素:

党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根本原因

毛泽东个人因素:个人崇拜、民主集中体制遭破坏;毛对国内形势判断错误

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

导火线:1965年冬上海《文汇报》的《评》

经过

全面发动阶段

标志:两会两文件

指挥部

红卫兵运动

全面夺权——高潮阶段

上海“一月”革命——毛、文革小组支持,全国掀起夺权风暴——武

斗,使全国陷入混乱

二月抗争:力图抵制“左”,谭、陈、叶抗争——诬之“二月逆流”

——掀起更大规模迫害老干部的浪潮,刘少奇被永远开除

党,造成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

九一三事件:九大确定为接班人,形成集团篡权,毛觉察,策划政变,

被粉,逃跑——客观上宣告“文革”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败调整阶段

原因:67、68年“文革”动乱,扩到经济领域,经济受严重影响;机构瘫,无计

划,有效政、规废;工人、干部闹革命,交通塞;损失达一亿元。

调整

73年周恩来整顿:批林时批极左;恢复经,解放干部——各方转机;到73

年国民经济复苏——批林批孔

75年邓小平整顿:全面整顿,抓经济;纠文错——实质系统纠“文革”错

——结果:秩序稳,交通,经升——批邓,反击右倾翻

案风,稳定局势又乱

结果

原因

结果

损失:五千亿元

成就

一田(桥、厂、弹、星、稻)二铁路三外交

外交成就:(1)关键:中美改善71、72、78、79;(2)恢

复席位;(3)中日建交;(4)毛“三个世界观”

原因:(1)干部抗争;(2)群众抗争;(3)周、邓主持

结束阶段

四五运动:1976.1周逝世,全国人民利用清明节悼周痛“四人帮”,天安门广场声

势最大——遭镇压——但为粉“四”奠群众基础

1976.10华叶代表中央,一举粉“四”,结束

性质影响:

教训:(1)坚持实事求是;(2)以经济为中心;(3)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4)健全民主和法制

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

1、起止阶段时间:76.10粉四—今天

2、特征:社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3、国际形势

4、基本线索:(1)理论探索;(2)改革开放,成就;(3)爱国统一;(4)统一战线,民族政策;(5)外交;(6)科技文化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背景:在徘徊中前进

徘徊及原因:○1文革积怨太多;○2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错误,指导思想

没变;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前进原因及表现

邓整顿,科技

文化出现全新

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

恢复高考制度

关于真理

标准讨论

背景:

原因:

内容:

结果:

意义:肯定、否定,重新确定,打破、奠基(与

42年整风、51年三反、57年整风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概况:

内容:(1)重新确定了指导方针;(2)果断停止了错误口号;(3)决定拨乱反正:冤

假错案和功过

意义:(1)完成了;(2)进入;(3)开始形成;(4)形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

移:○127年由城市转向农村;○249年由农村转向城市;由革命转向建设;○378

年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拨乱反正

平反:(1)干部平反;(2)民主人士、知识分子恢复名誉;(3)纠正错案

开会:(十一届六中全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原因: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

的重大举措

经济体制改革

原因:原有体制(旧体制)的弊端

含义:前提、根本目的、实质

表现

农村改革

率先、原因、内容、性质、结果、意义

城市改革

对外开放:(1)原因;(2)率先突破(原因);(3)格局;(4)内容;(5)目标;(6)

目的;(7)作用

表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迅速

发展(成就)

原因

表现

农业

工业

对外

科技

生活

外交:原因;政策方针;作用

影响

补充:新旧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土地政策)调整比较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因

内:文革结束,吸取正反教训

外:东欧改革的教训

首提者:邓小平

含义:结合中国国情,走符合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内容

○1核心: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2一国两制

○3民主法制等

影响:在其指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注目的成就

怎样探索:(1)真理标准讨论;(2)十一届三中全会;(3)十一届六中;(4)十二大;(5)十三大;

(6)十四大;(7)十五大;(8)十六大(每次会议掌握:○1背景;○2内容;○3影响,并

串线区别党的重要会议,如一大、二大、三大、八七、遵义、瓦窑堡、洛川、七大、七届

二中全会、八大等)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伟大

构想的形成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宣传方针,建设,停止炮击

1981年9月,叶《关于》(1)主张,实现;(2)阐明了;(3)阐明了

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前提;含义;意义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已具法律效力

一国两制

构想的运用

香港、澳门的回

归(实际运用)

香港回归:(1)香港问题由来;(2)经过;(3)标志;(4)意义;

(5)回归成功原因

澳门回归:(1)澳门问题由来;(2)经过;(3)标志;(4)意义;

(5)回归成功的原因

台湾问题总结

古代两岸交往或管辖:三国、隋、元、明、清

三次分合原因、结果:(1)1924分,1682合;(2)1895分,

1945合;(3)1949年分

台湾问题的由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国际法对台湾的规定:《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三原则

台湾统一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海峡两岸交流:内容、意义

第九章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民族政策三原则: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途径: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

特点:和平过渡

时间:

自治、意义

新时期民族关系:援藏、建藏

第十章新中国外交(参见下列表格)

补充:新中国四个不同时期的成就对比

1、中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过程:

(1)方向: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制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反对国民党的方针,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2)序幕: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揭开了进行独立武装斗争,转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3)星火: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在实践中摸索中一条工农割据革命道路;并通过理论著作三篇加以总结,是马列主义和中国实践结合典范,也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道路;

(4)燎原:井冈山的经验得到推广,全国形成十几个内革命根据地。

(5)发展:红军先后在工农割据理论指引下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行土地革命,红色政权巍然屹立,验证了革命理论的正确。

2、中共民主革命时期两次严重挫折,原因和对策。

(1)挫折:一是指大革命失败,中共遭国民党右派屠杀;二是指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2)原因:前次:客观上帝国主义破坏和国民党右派叛变,主观上共产国际错误,中共陈独秀幼稚右倾;后次:客观上蒋介石反革命围剿空前强大,主观上共产国际和王明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

(3)对策:前次,中共召开八七会议结束右倾,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转向农村,以毛泽东为首中共在实践中开辟了工农割据革命道路,革命转危为安;后次:中共在遵义会议中结束左倾,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顺利完成长征,革命再次转危为安。

3.中共走向成熟的过程:

(1)开始--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首次将马列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是中共走向成熟的开始。(2)发展--八七会议结束右倾错误,指明革命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党人在实践中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是马列原理和中国革命结合典范,这是中共成熟的重要一步。

(3)标志—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独立自主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路线和组织问题,解决了党内的长期分歧,是成熟的标志。

(4)深化—根据国内矛盾和形势变化,提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说明中共驾驭复杂局面,维护民族大局。中共更加成熟。

4.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同:背景-革命面临生死关头的危急时刻;作用-使革命转危为安。

异:召开-八七会议是在共产国指示下召开,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召开。

内容-前者是纠右,后者是纠左。前者滋生左倾,后者则确立正确领导。

影响-后者更加深远,是中共成熟的标志。

5.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两面影响:

正面--帮助中共建党;指示中共和国民党合作发起国民革命;大革命失败后指示中共开展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屠杀;提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

负面--国共合作中右倾,主张对国民党妥协退让是革命失败重要原因;开展土地革命后方针左倾,主张城市

中心论,强调进攻冒险,王明,博古,李德奉行国际方针,使革命再次遭到重大挫折,红军被迫长征。

总之,国际一方面推动中国革命不断发展,一方面又给中国革命带来重大伤害,主要是脱离中国国情,照搬苏联教条导致。

6、九一八事后中国的抗日运动总体特点和结局:

总体特点:(1)各自为战,未形成统一战线:除中共外,东北义勇军,察哈尔同盟军和十九路军都处于自发抗日阶段,彼此孤立;(2)抗日和反蒋结合:由于蒋介石非但不支持抗日,反而破坏抗日,这些抗日运动大多抗日同时反蒋。

结局:大多被日伪和国民党勾结扑灭。

7、华北事变的关键意义:

华北事变在中日矛盾的发展上具有从量变到质变的作用――日本灭亡中国的企图暴露无遗-中日民族矛盾彻底成为主要矛盾,推动了国内国际时局发生重大变化。

影响:(1)中共政策变化:随之马上提出八一宣言,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随后又将抗日反蒋变为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后变为联蒋抗日;(2)国内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新高潮-一二九运动,为一致抗日奠定群众基础;(3)国民党进一步分化:国民党内抗日呼声渐高,蒋介石态度也逐渐有所松动。(4)国际上:苏联和共产国际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英美帝国主义利益进一步受损,也主张遏制日本在华侵略。

总之:华北事变后总体趋势就是将各种抗日力量汇合到一致抗日的历史潮流中去,最终连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被迫顺应历史潮流,走向抗日的道路上。

8、西安事变的原因、发生后的复杂局势,和平解决的转折作用

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一二九运动的影响推动;蒋介石反动政策的的逼迫;张杨的爱国情感和受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影响。

发生后的复杂局势:东北军西北军主张杀蒋;日本和亲日派何应钦等希望武力解决乘机取代蒋介石和扩大侵华步伐;英美和亲英美派主张和平解决;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一致抗日,苏联和共产国际方面也主张和平解决;国内广大人民希望和平解决一致抗日。总之,杀蒋将不利于于抗日大局,和平解决则有利于推动合作抗日。

影响:国共由长期对峙走向合作,由内战走向一致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9、中共此阶段为抗日所做的贡献

(1)九一八事变后,率先发表宣言,揭露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号召发动群众运动直接打击日本帝国主义;(2)派遣大批党员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建立东北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中坚力量;(3)华北事变后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4)瓦窑堡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得到全国人民拥护;(5)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指出要把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汇合起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抗日救亡的高涨;(6)领导一二九运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准备了群众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7)高瞻远瞩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走向抗日,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重难精析(必掌握)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

(1)提出阶段:九一八后,中共就发表抗日宣言;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随后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提出建立四个阶级的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2)促成阶段:中共领导华北事变促使中华民族新觉醒,为统一战线奠群众基础;西安事变发生,中共力主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形成阶段: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两党亲密合作,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抗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红军改编;1937年9月,公布国和合作宣言,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革命统一战线和民族统一战线

(1)目标—前对内北洋军阀,后对外日本。

(2)力量—前四个阶级联盟,后所有阶级阶层。更广。

(3)形式—前党内合作,后党外合作;前有政治纲领,后无;前全方位政治军事思想合作,后仅军事合作。(4)地位—前中共从属,妥协;后独立平等斗争。

(5)结局—前中途破裂,后渡过危机完成任务。

(6)国际—前得到苏联支持,后得到更多支持。

3.两大抗日战场的比较:

区别:(1)位置不同--敌前正面,敌后侧面;(2)方式不同--大规模正规阵地战,小规模非正规游击战;(3)路线力量不同--单纯依靠政府军队的片面路线,依靠人民的全面路线;(4)地位不同—抗战初期前者处于主导地位,后者处于辅助地位;抗战中后期敌后战争日益成为抗日主战场。

联系: 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抗击日军主力,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根据地,而敌后的开辟减轻正面压力,加速相持阶段到来;相持阶段,正面趋于消极,敌后十分困难,中共坚持抗日担负抗日主任务;1944年后,敌后开展局部反攻。

4.抗战相持阶段日本侵华方针变化,原因和影响:

变化:集中兵力进攻中共根据地,对国民党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同时竭力挑拨国共关系,破坏统一战线。

原因:日本人力兵力财力有限;敌后根据地威胁;国民党消极避战。

影响:国民党分化,汪精卫卖国投敌;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攻高潮;中共根据地遭遇空前困难。

5、相持阶段国民党相持阶段政策变化,变化标志和变化原因,特点和成因,恶劣影响。

变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标志:1939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

变化原因:日本帝国主义诱降;抗战初期实力受损;中共壮大使其不安(根本)。

政策特点:两面性,既抗日又动摇,既反共又不敢和中共完全决裂。

特点成因:日本灭亡中国总方针未变故还需要抗日,日本又诱降所以还想投降;中共壮大所以要反共,但还需要中共抗日所以也不想和中共完全破裂;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作用所致。

恶劣影响:发起反攻高潮,制造皖南事变,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迅速恶化,出现枣宜和豫湘桂大溃败。

6、中共处理皖南事变和中山舰事件的不同对策,结局和认识:

对策:皖南事变坚决回击,揭露国民党阴谋,重建新四军;中山舰事件妥协退让。

结局:皖南事变击退国民党反攻高潮,维护了抗日统一战线;中山舰事件使蒋介石篡权,中共在统一战线中被削弱,致使后来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认识: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共从民族大局出发维护全民族利益。

7、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的背景,目的和重大意义。

背景:国际上反法西斯战争处于不利形势,欧洲北非战争法西斯得逞;国内国民党消极抗日,投降趋势日益增长;直接原因是日军集中进攻根据地。

目的:为振奋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重大意义:打击了日军气焰;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8、整风运动的原因,内容和重大意义。

原因:左右倾思想尚未真正清除;随党和军队的壮大,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带入革命队伍;急需在全党进行一场真正的马列主义教育。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从实际出发);反对宗派主义(要团结);反对党八股整顿学风。

意义:深远!(1)通过整风运动,清算了左右倾错误,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2)是党的自我建设自我教育的一个伟大创举,对今天党风建设具

有现实借鉴意义;(3)整风中,有过火倾向。

9、中共为促成和维护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

(1)提出统一战线策略: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和《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2)促成统一战线:领导一二九奠群众基础,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发表抗日通电,红军改编,提交合作宣言。(3)反击国民党反共高潮,处理皖南事变,维护统一战线。(4)改变政权成分,由苏维埃政权改为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团结各种力量抗日。(5)改变土地政策,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的土地革命路线变为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10、中共七大的背景,内容和重大意义:

背景:国际—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战争胜利在即;国内—抗日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有发动内战的企图,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

内容:(1)《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指出要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争取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2)《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意义:党的七大,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做了重要准备。

11、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1)反帝意义: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2)革命意义: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民族觉醒和唤起了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壮大。这一切都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世界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大部分军队,使其不能北攻苏联,又大大减轻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对美英的压力,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和援助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巨大的民族牺牲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12、抗战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正义事业,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以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全民族统一战线共赴国难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3)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是抗战胜利的直接原因。

(4)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苏美对日作战加速了抗战胜利步伐。

启示:(1)落后就会挨打,只有国家富强才能自卫。(2)民族团结是民族复兴根本途径,只有中华民族大团结才能实现民族振兴。(3)维护和平但也要警惕战争,反对一切历史和现实中的军国主义。

13、理解中共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1)政治上:中共提出,维护,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理论上:中共制定和指名了抗战胜利的路线(全面抗战路线)和方法(论持久战);

(3)军事上:坚持抗日最坚决最顽强――最早的平型关大捷,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加速相持到来,百团大战振奋人心,反扫荡,在抗战后期抗击大多数日伪军,率先展开局部反攻。

14、抗战时期沦陷区,国统区,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有何不同?政权性质各是什么?

参考:

15、试从战争领导、民众动员、战略战术、国际环境四个方面比较中国在甲午战争中遭到失败而抗日战争却取得胜利的原因。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是腐败的清政府;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抗日热情;抗日战争时期,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使它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执行保船避战的方针,最后导致全军覆灭;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两大战场互相配合,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4)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6、抗日三个阶段三种力量相互制约:

17、思考,工农武装割据时的根据地和抗日时期的根据地在地理位置,主要任务,政治经济思想上有何不同?不同的原因有哪些?又有何根本相同?

参考:

不同:地理位置:工农武装割据主要分布在南方几省的交界处的山区,抗日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大城市和交通线周围的广大农村。

主要任务:前者是要推翻国民党独裁统治,后者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政治经济思想:前者在政治是工农苏维埃政权,后者是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前者在经济上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后者则保留封建制度实行双减双交土地政策;思想上前者左倾思想,后者则经过整风走向成熟。

不同的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中共改变革命策略;中共逐渐走向成熟。

根本的相同之处:都是在中共领导下,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只是根据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及时调整而已。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重难精析(必掌握)

1、抗日战争后国际国内形势,特点,政治斗争的表现,派别和主张,焦点和实质.最终结局.

(1)形势-国际上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阵营壮大,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扩张政策;国内人民和美蒋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民党蓄意发动内战维护独裁统治,广大人民要求和平和民主。

(2)特点:内战不可避免,但一时也难以爆发。

(3)表现: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和各种力量参加的重庆政协会议。

(4)派别和主张:国民党要维持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中国和广大人民要求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资产阶级中间力量则希望走西方议会共和道路。

(5)焦点是政权和军队问题。实质是建设怎样的国家。

(6)结局: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内战,和平化为泡影。

2、解放战争的总体发展阶段:

3.近代民主共和的三次机遇和错失原因,结论.

(1)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第二次国民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北迁;第三次抗战胜利后政协决议通过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实行宪政。

(2)错失原因:第一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扶植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第二次帝国主义破坏革命,蒋汪背叛革命,中共犯右倾错误;第三次美蒋悍然发动内战,撕毁政协决议,机遇化为泡影。 (3)结论:在近代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破坏,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西方共和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能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4.民主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演变,原因和影响.如何理解两党“合则利,分则伤”?

(1)演变:合作--对峙—合作抗日—内战。

(2)原因:主要矛盾的变化;国民党破坏合作;中共从人民利益出发调整政策。

(3)影响:第一次合作推翻了北洋军阀,第二次赢得了抗战胜利;第一次分裂陷入内战给日本侵华可乘之机,第二次分裂使生灵涂炭,祖国至今不能统一。

5、解放战争不同阶段中共的战略方针,依据,结果.

(1)防御阶段:方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以运动战为主要方法,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依据敌我力量悬殊,敌人展开全面进攻。结果粉碎敌人全面和重点进攻。

(2)反攻阶段:方针-以主力打到外线,内线收复失地;依据是国民党政治孤立军事中原薄弱,敌我力量发生变化;结果是扭转了全国战局,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转折。

(3)决战阶段:方针-统筹安排和敌人进行决战;依据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法,敌人重点防守战略要地,对东北举棋不定;结果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4)胜利阶段:方针将革命进行到底;依据是民主革命即将胜利,国民党继续玩弄假和平花招;结果是横扫残敌,国民党政权覆灭,全中国基本解放,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6、结合史实从多方面分析国民党迅速败亡,中共迅速胜利的原因.

(1)政治上国民党反动孤立-史实-撕毁双十协定和政协决议;炮制伪国大和伪宪法;关闭和谈之门;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错参民主党派。结果陷入第二条阵线包围中。中共则团结民主力量-史实-表达和平民主诚意,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团结民主党派。

(2)经济上国民党崩溃-史实-通货膨胀,工商倒闭,农业衰退-国统区民不聊生;中共则进行土地改革,促进解放区农业发展和动员群众参加革命。

(3)外交上国民党卖国-史实-《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帝独霸中国;中共则在七届二中全会表示要建设独立自主新中国。

46.7

45.8

47.6

48.9

49.春

50.夏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b.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c.有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武装斗争;d.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些同时也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⑴时间:1949年春。⑵地点: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

⑶内容:①指出工作重心的转移—由农村到城市,由革命到生产;②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方针--将革命进行到底;③规定革命胜利后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将中国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④告诫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保持优良作风不动摇。

⑷意义: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10、“由中共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为什么?(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

①从阶级特性分析。农民阶级是受剥削受压迫的主要对象,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受落后的生产方式局限,提不出彻底的革命纲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曾在民主革命中起过领导作用,但由于其在经济政治上的软弱性,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妥协和动摇,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是最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最有远大前途和革命最彻底的阶级。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领导是通过自己政党实现的。

②从历史角度分析。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国民党和其他任何政治派别,都没有也不可能找到国家、民族的出路,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证明,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③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治路线,所走过的道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劳动人民及民主党派、革命团体和各阶层人士的信仰和拥护,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洪秀全到孙中山,农民阶级、资产阶级都提出了救国方案,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其救国方案都不可能实现。其救国活动先后失败。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建国方案:由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的、主张实行地主资产阶级专政,使中国社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的方案;由一些中间阶层为代表的、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社会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由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方案。前者不符合中国人民愿望,中者由于资产阶级软弱和帝封阻挠难以实现,只有后者符合中国国情,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成为现实。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重难精析(必掌握)

1、建国后面临的形势,任务和采取的措施和结果。

形势:政治上面临着国内外敌人的破坏和封锁—全国领土尚未解放,敌特破坏,美帝封锁;经济上千疮百孔,民不聊生。

任务:巩固新生政权和恢复经济,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准备。

措施:政治上解放全国领土;抗美援朝赢得安定环境;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制度;镇压反革命取缔社会丑恶现象;三反五反运动。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为国营经济奠定基础;稳定物价赢得人心;统一财经财政好转;合理调整私营工商;农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工矿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结果:到1952年,新生政权战胜国内外敌人,国家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准备了条件。

2、建国初对不同经济形式采取的不同措施,原因和效果.

(1)对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因为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是帝国主义反动派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将其转化为国营经济,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奠定了基础。

(2)对封建地主经济—土改,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变为农民土地制度;原因封建土地制度是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这是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获得土地;结果是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翻了身,成了土地主任,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对私营工商业—既合理调整也和不法奸商做斗争(如五反,米棉之战,民主改革);原因要和资产阶级争夺市场权,赢得物价和人心,又要促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商业恢复发展;结果是人民政府战胜了不法奸商,又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

(4)对小农和个体,互助合作,帮助发展,促进经济恢复。

3.新中国成为后威胁新生政权的因素和对策。

国际: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干涉内政。

国内:国民党残余军队尚负隅顽抗;广大内地还有大量土匪盘踞;大批特务潜伏破坏;不法资本家控制市场操纵物价;封建剥削和帝国主义经济基础依然存在;广大企业存在封建残余势力。

对策:略。

4.新中国成立后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追歼残敌和剿灭土匪,镇压反革命和特务;

取缔社会丑恶现象;

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管理的改革,清除封建势力。

5、过渡的含义,条件,过渡方针,实施结果,存在问题.

(1)含义: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2)条件: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形势好转;苏联经验帮助;中共理论准备。

(3)方针:过渡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结果:1953到1956,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5)存在问题:在改造中速度过快,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一些问题。

6、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的创举特色和成因.

(1)和平改造:对农业和工商业都采取和平手段进行改造,特别是对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是创举。原因-资本主义在近代是进步经济因素,资产阶级是革命同盟,资产阶级也愿意接受改造。

(2)循序渐进:对农业采取农业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发展。对工商业采取初级资本主义到高级资本主义再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等。原因是建小阻力,顺利推动改造。

(3)两面结合:在对经济进行改造同时注重把工商业者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追求进步的社会新人。(4)人民民主专政:在政治建设上人民民主专政使政权的基础更加广泛,包括工农资各个社会阶层。

7.一五经济计划建设的特点和成因。

(1)以东北为重点:东北自然资源和经济基础较好;毗邻苏联便于取得技术设备。

(2)重工业为中心: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包围,要尽快经济自主;受苏联传统建设的影响。

(3)交通突出国防:祖国统一未完成;帝国主义封锁破坏;新生政权需要巩固,促进边疆联系。

8.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衰.

(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刺激和洋务运动诱导下,在沿海地区出现了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2)发展:甲午战后,随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刺激和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包括在戊戌变法和群众运动推动下,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和

群众反帝推动,民族资本有了一次显著发展;20世纪20-30年代,国民政府开展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有所发展。

(3)萎缩:抗日战争爆发,官僚资本搜刮,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民族资本陷于萎缩,甚至破产倒闭境地。(4)调整:建国后,中共引导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合理恢复和发展。

(5)改造:1953-1956,通过和平赎买的形式和循序渐进的途径,民族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9、19世纪中叶和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的巨变和表现.

(1)19世纪中叶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表现:政治上领土,司法等主权破坏,经济上逐渐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2)20世纪中叶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表现:政治上新中国成立,推翻帝官封大山,1954年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上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0、思考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内外环境有何相似之处?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结果如何?

(1)相似:内-反动势力的破坏;外: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包围。

(2)措施差异:中华民国对帝国主义妥协《告各友邦书》,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新中国横扫一切残余反革命势力,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

(3)结果:中华民国的果实很快被篡夺,辛亥革命失败;新中国得到巩固,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4)原因和认识: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未能发动人民;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革命推翻了帝官封三座大山,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认识:在近代中国,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六七章重难精析(必掌握)

1、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实施结果和原因.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借鉴苏联经验教训;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政治上--科学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需要和生产力落后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

(3)实施结果和原因:未能实施。由于反右派扩大化,中央改变了八大的关于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主观认为阶级矛盾仍是主要矛盾;经济上冒进思想影响下,1958年通过的多快好省总路线取代了八大的科学方针。

2、曲折探索十年成功的探索和失误的探索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经验和教训。

(1)成功的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决议;毛泽东关于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和整风运动;1960年中央对农村的八字调整方针;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对左的纠正。

(2)探索中的失误: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总路线,人民公社和大跃进;庐山会议的反右倾运动。

(3)原因:成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并借鉴苏联经验教训;失误--缺乏经验,主观主义,脱离实际,错误分析主要矛盾,盲目追求高速度。

(4)经验教训: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健全民主法制。

3.曲折探索集中体现在两大问题上. 总体分三个阶段。

两大问题:(1)其一是政治,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的主要矛盾;其二是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问题。(2)正确:八大对于此的认识是正确的;(3)错误:反右扩大后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主观改变了主要矛盾结论,制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此后在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和在经济领域的盲干造成了恶劣影响。

三个阶段:初期好,中间差,后期较好。

4.

5.

对象不同:前者主要针对党外人士,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为主;后者主要针对党内各级干部。

性质不同:前者按敌我矛盾处理,后者按内部矛盾处理。

联系:都是阶级矛盾理论的恶果,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即将阶级斗争从党外引入到党内。

结果相似:都极大地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伤害党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

6、从土改,合作化到人民公社的区别。

7

(1)取得很大成就:初步探索了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大关系,八大,整风等;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经济建设成就,特别是能源工业;为以后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借鉴。

(2)错误十分严重:政治上左倾,反右派扩大化,反右倾,错误修改主要矛盾结论,阶级斗争愈益严重,不断升级(七千大会的纠左主要是经济);经济上片面追求高速度,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困难。

(3)总体不成功:总体看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左的错误不断发展,直至酿成全局性的动乱—文化大革命。

8

9

10

(1)老干部率先发起的二月抗争,是文革中首次对左倾做法的抵制。被江青诬为“二月逆流”。

(2)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提出批极左思潮,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解放老干部,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