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理念的哲学渊源

教学理念的哲学渊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e13484017.html,

教学理念的哲学渊源

作者:罗迪江黄木健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年第07期

每一种教学理念的产生,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或哲学思潮的牵引下进行的。哲学是时代的产物,“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它不是意见,也不是意见的产物”。哲学中所涉及的人文思想、本体论关怀及对人类生存的普遍性意义的探究,对教学理念的生成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两者关系来看,哲学与教学理念的对象关系是一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种关系性质决定了教学理念离不开哲学的牵引,哲学的变化也会引起教学理念的相应变化。纵观20世纪以知识本位为核心、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与以人格本位为核心的三大教学理念,都可以从哲学领域中窥探其思想渊源。

一、以知识为本位:主体性哲学

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来源于主体性哲学思想。主体性哲学肇始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达到成熟。在柏拉图那儿,真正的知识就是“绝对理念”。获得这种知识要靠“灵感”,要靠“灵感说”所包含的一个实质性内容,即“心灵转向”,由意见状态转向知识状态。在此“灵感”状态、在知识状态中,主体都不再是主体,而是某种绝对知识的追求者和传达者,是表意的符号。亚里士多德从某种程度继承了柏拉图关于“主体”的理念。他认为,“主体”只是意味着“隶属于”、“归属于”它之外的某一绝对。综观主体性哲学的发展,它主要是指一种根源于自我和外部世界对立明确化的意识到思维作用的哲学思维范式,所倡导的是一切都归结到人的主体的自我意识,即一切以个人主体为中心,它本质上是求真的学问,始终坚持始基性的东西是自我主体而不是非我的外在客体。

主体性哲学盛行时代,教育的唯一任务就是通过知识的强化灌输与接收来培养能够变革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自我主体。在此种哲学观念的支配下,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完全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认识和改造自然,已有的知识经验成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必要条件,其教学目标完全依据社会的目标和尺度来确立,而且是以主观经验为基础,它所关注的是知识这个客体而非教学主体或学生主体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不是主体间的活动,而且教与学处于分离状态。在此背景下,教学理念所关注的是如何占有知识,如何使知识具有社会性,如何用知识征服自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唯一的主体,成为知识灌输的支配者,学生与知识从内在性成为了被灌输与征服的客体。本该是主体的学生被视为客体,本该是自主的教师被视为“独裁”与“支配”的对象,其结果是教学没有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与互动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