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伏行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光伏行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光伏行业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作者:朱峰

作者单位:湖南清之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南,长沙,410004

刊名:

科技致富向导

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

年,卷(期):2010,(17)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4条)

1.王惠嫒.许松林异丙醇-水分离技术进展 2005(6)

2.杨建.王士芬.郭长虹异丙醇工业废水生物处理研究 1999(5)

3.张林第厌氧水解改善三乙二醇醚废水可生化性的研究 1995(5)

4.王凯军低浓度污水厌氧-水解处理工艺 198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许一婷.何云游.戴李宗.Rakotoartsoa Tahina.Gal Jean-Yves.吴辉煌功能化聚(2,5-二甲氧基苯胺)膜的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质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3,24(10)

聚(2,5-二甲氧基苯胺)含有对称的环取代基, 其电化学活性可与PAni相比拟. 该聚合物具有三种氧化态, 即完全还原态(L)、半氧化态(E)和完全氧化态(P), 在伏安曲线上分别于0.19和0.51 V处出现L/E和E/P转变峰. 掺杂态聚合物和本征态聚合物的氧化还原分别经历LEHP和LHEHP路径, 其中E/P转变峰电位随pH升高而发生负移. 铂化的聚合物电极对异丙醇的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 且随着扫描时间延长, 氧化电流逐渐提高; 聚合物与铂微粒相互作用, 改变铂微粒的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 使催化体系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抗中毒能力. 在pH=4.7的缓冲溶液中, 该修饰电极对异丙醇氧化仍具有催化活性. 聚合物在空气中存放太久(3年)会发生降解, 从而影响其电化学性质.

2.学位论文宋永红异丙醇在共电沉积Pt/WO<,3>电极上电催化氧化研究1997

3.期刊论文丁延伟.张仕定.陈韦.张芹.范崇政.吴缨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异丙醇和丙酮反应的研究-环境化学2003,22(6)

分别研究了纳米TiO2在主波长为364nm的汞灯光照下催化氧化i-C3H7OH和CH3COCH3水溶液的反应速率.通过XRD,TEM,BET和FT-IR-PAS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粉末的晶型主要为锐钛矿型.平均粒径在15nm左右,比表面积为101.0±0.2m2·g-1,FT-IR-PAS的检测结果表明,CH3COCH3是i-C3H7OH光催化氧化的中间产物,其光催化氧化反应为:i-C3H7OH[O]CH3COCH3[O]CH3COOH[O]…[O]CO2+H2O

4.学位论文韩毓旺乳酸乙酯催化氧化反应研究及异丙醇脱氢反应的微观动力学分析1999

该论文的工作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担载钒氧化物、铁钼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及IB族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和其对乳酸乙酯氧化反应催化性能的考察,二是以异丙醇在金属催化剂上的脱氢、氧化脱氢为模型的反应动力学分析.该工作中首次将V/TiO<,2>催化剂试用于乳酸乙酯氧化反应,473K时反应的转化率达97%,选择性80%.相对于α-Al<,2>O<,3>、SiO<,2>等担载的钒氧化物,V/TiO<,2>是较好的催化剂,用微量量热法测定了催化剂的表面酸性及其与选择性关联,结果表明酸中心对丙酮酸乙酯的选择性是有害的.由于氧化物催化剂的表面性以避免,考察了担载Ag、Au催化剂上乳酸乙酯氧化脱氢反应性能,并表征了催化剂与氧的相互作用.为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反应机理,论文的第二部分着重运用近来发展起来的动力学分析(Microkinetic Analysis)方法对醇类的脱氢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首先对该法作了简单介绍,然后将其初步试用于异丙醇与乳酸乙酯的直接脱氢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临氧条件下反应的决速步有所变化,烷氧基脱α-H、产物的脱附等都对反应总包速率起控制作用,反应活性能大为降低.拟合所得氧氧的级数基本与实验值相同.最后通过与传统动力学研究方法比较,说明了动力学分析方法在催化剂设计方面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5.期刊论文于大勇超微粒介孔分子筛Ti-MCM-41的制备及苯乙烯的催化氧化-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3,4(5)

强酸性条件下,在40 ℃水浴中,以无水乙醇和异丙醇为混合剂,合成了n(Si)∶n(Ti)为30的超微粒介孔分子筛Ti-MCM-41.研究了超微粒介孔分子筛Ti-MCM-41在苯乙烯与双氧水反应中的催化行为,并讨论了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条件对苯乙烯转化率的影响.

6.学位论文梁新华异丙醇法生产过氧化氢与环己酮氨氧化的集成过程研究2003

TS-1催化的环己酮氨氧化反应采用过氧化氢为氧化剂,具有反应条件温和、转化率高、选择性高、过程无污染等优点,是一种全新的催化氧化技术.但过氧化氢的生产成本较高,而低浓度的过氧化氢又存在储运等问题.因此,将环己酮肟与过氧化氢的生产过程进行合理集成是很有工业价值的.基于此,该文以异丙醇氧化法制过氧化氢与环己酮氨氧化过程的集成为目标,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第一、研究了异丙醇氧化法制过氧化氢过程,考察了温度、反应时间、压力等因素对异丙醇氧化过程的影响.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10℃、反应压力1.0MPa、反应时间2h.在此条件下,过氧化氢的收率为7.5%.对异丙醇氧化产物进行了精馏,确定了精馏产物中的残留杂质.第二、研究了叔丁醇为溶剂的环己酮氨氧化反应与异丙醇氧化法制过氧化氢的集成过程.考察了异丙醇氧化法制得的过氧化氢中残留杂质对环己酮氨氧化反应的影响.考察的杂质包括异丙醇、丙酮、乙酸、过氧化氢的稳定剂和缓蚀剂等.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杂质对环己酮氨氧化反应没有不良影响.在集成过程中,用自制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环己酮氨氧化反应,环己酮的转化率和环己酮肟的选择性分别为99.2%和99.9%.因此,叔丁醇为溶剂的环己酮氨氧化反应与异丙醇氧化法制过氧化氢过程可以集成.第三、研究了异丙醇为溶剂的环己酮氨氧化反应与异丙醇氧化法制过氧化氢的集成过程.首先,研究了异丙醇为溶剂的环己酮氨氧化反应的规律,优化了其工艺条件.优化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0℃,异丙醇/环己酮的质量比为2.3,氨/环己酮摩尔比为2.1.增加反应体系的压力,可以提高环己酮的转化率和环己酮肟的选择性.在优化的条件下,环己酮的转化率和环己酮肟的选择性分别为99.7%和99.68%.而后,考察了异丙醇氧化法制得的过氧化氢中各种杂质对环己酮氨氧化反应的影响.考察的杂质包括丙酮、乙酸、过氧化氢的稳定剂和缓蚀剂等.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杂质对环己酮氨氧化反应没有不良影响.在集成过程中,用自制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环己酮氨氧化反应,环己酮的转化率和环己酮肟的选择性分别达到99.6%和99.7%,副产物丙酮肟的量可以控制.因此,异丙醇为溶剂的环己酮氨氧化反应与异丙醇氧化法制过氧化氢过程可以集成.

7.学位论文易飞丙醇在铂纳米空球修饰玻碳电极上电催化氧化行为的研究2009

燃料电池由于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污染小等优点而成为电催化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而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由于具有安全、燃料价格低廉,省去了氢气重整的烦锁,具有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

目前价格昂贵的贵金属铂催化剂仍然是直接醇类燃料电池最好的催化剂,而铂催化剂的一个致命弱点是容易受到CO的吸附而引起催化剂中毒,且其

纳米粒子和其它纳米材料一样,因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而容易团聚失活。因此,如何提高铂的活性与稳定性,减少其用量以降低成本,提高铂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题。人们已研制了以铂为基础,加入其他金属(如Ru、Sn、Mo等)或金属氧化物(如WO3)组成的二元、三元复合催化剂。随着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金属纳米空心(如空球、空管等)材料具有结构稳定,催化活性高,使用寿命长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光学,电学,磁学及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近年来不同尺度和形状的纳米管、纳米空球等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倍受人们的关注。

丙醇作为有机小分子,也是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的理想燃料,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甲醇,乙醇方面,相对于丙醇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论文合成铂纳米空球,构建铂纳米空球修饰电极,开展了正丙醇和异丙醇在铂纳米空球修饰玻碳电极(H-Pt/GC)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并与N-Pt/GC和B-

Pt/GC电极对正丙醇和异丙醇的电催化氧性能进行了比较,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采用模板法合成粒径可控,壳厚可调的Pt纳米空球,并运用SEM、EDS和循环伏安等方法对Pt纳米空球催化剂的表面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以优化Pt纳米空球的制备工艺。

(2)分别探讨了酸性条件下正丙醇和异丙醇在H-Pt/GC电极上的电氧化行为,发现正丙醇解离吸附生成的CO使电极毒化,只有当在较高电位被氧化以后才使电极恢复活性;而异丙醇在电氧化过程中,存在氢的吸脱附峰,但没有发现异丙醇的解离吸附产物,这就意味着Pt电极在反应过程中没有被毒化,这证实酸性条件下正丙醇和异丙醇在H-Pt/GC电极上的电氧化机理有所不同,前者按活性中间体和毒性中间体的双途径氧化机理进行;而后者则按连续氧化反应机理进行。

(3)研究了扫描速度、支持电解质种类以及反应物浓度对正丙醇和异丙醇在H-PUGC电极上的电氧化行为,发现(Ⅰ)在本实验的浓度范围内H-

Pt/GC电极可以做正丙醇和异丙醇的电分析传感器;(Ⅱ)正丙醇和异丙醇的电氧化行为都受扩散步骤控制;(Ⅲ)随着支持电解质pH值的增大,H-

Pt/GC电极对正丙醇的电催化活性逐渐升高,在碱性介质中电催化活性最高;而异丙醇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性介质中活性更好。

(4)通过研究、比较不同介质中H-PU/GC、B-Pt/GC和N-Pt/GC电极对正丙醇和异丙醇的电氧化行为,发现:(Ⅰ)不管在哪种介质中,H-Pt/GC电极对正丙醇和异丙醇的电催化氧化活性最好;(Ⅱ)通过对电极长时间的循环伏安扫描实验,表明在酸性、中性介质中,H-Pt/GC电极最稳定,而在碱性介质中N-Pt/GC电极最稳定。

8.期刊论文由宏君.杨丽娜.杨红超微粒介孔分子筛Ti-MCM-41的制备及苯乙烯催化氧化的研究-当代化工

2003,32(4)

在强酸性条件下,在60℃水浴中,以无水乙醇和异丙醇为混合溶剂,合成了nSi):n(Ti)分子比为30的超微粒介孔分子筛Ti-MCM-41.在超微粒介孔分子筛Ti-MGM-41和H2O2作用下,对苯乙烯进行催化氧化的反应,其产物是苯乙酮和苯甲醛,并且考察了分子筛Ti-MCM-41不同用量、H2O2和苯乙烯不同分子比、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苯乙烯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苯乙烯催化氧化反应中,反应的最佳温度为60℃,最佳时间是10 h,最佳分子筛用量是0.6

g,n(H2O2):n(苯乙烯)分子最佳比是4:1.由于H2O2氧化后的产物是H2O,因此,这种清洁的方法是今后有机合成发展的趋势.

9.学位论文王静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对邻二甲苯深度催化氧化的研究2008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在油漆、农药、医药、有机化工等行业有着广泛应用。其中大部分苯系VOCs严重污染环境和影响人体健康。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彻底消除苯系污染物,已成为目前环境治理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催化氧化法(也叫催化燃烧法)可将苯系污染物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是处理苯系污染物的有效方法之一。本论文以深度催化氧化邻二甲苯为模型反应,以负载型贵金属为催化剂,从邻二甲苯的转化率和二氧化碳的产率综合评价了催化反应的活性,并应用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光电子能谱(XPS)及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和活性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系列Pt/γ-A12O3、Pd/γ-A12O3及Pt-Pd/γ-A12O3等负载型单、双贵金属催化剂,考察了贵金属的类型、负载量等对邻二甲苯的转化率、二氧化碳的产率和选择性的影响,同时比较了单、双贵金属类催化剂在催化活性上的差异。结果发现,Pd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明显高于Pt类催化剂。将一定量Pt添加于Pd/γ-A12O3中可使催化活性显著提高,说明Pt对Pd/γ-A12O3催化剂具有促进作用。催化剂0.5%Pt-2%Pd/γ-A12O3在185℃可使0.08%(体积分数)的邻二甲苯完全转化为CO2和水,此时二氧化碳的产率达到97.3%。在60 h催化性能考察中,Pt-Pd/γ-A12O3催化剂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

(2)以异丙醇铝和硝酸铈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钙钛矿结构的CeAlO3载体,并通过浸渍法制备了系列Pd/CeAlO3催化剂。考察Ce/A1摩尔比、贵金属种类及贵金属的负载量等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催化剂2%Pd/CeAlO3-0.15具有最佳催化活性,在170℃可使0.08%(体积分数

)的邻二甲苯完全转化为CO2和水,此时二氧化碳的产率达到100%。XRD、BET、SEM、EDS、XPS及H2-TPR测试结果表明:Pd与CeAlO3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协同作用使其催化活性得到显著提高。

(3)采用溶胶一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系列Pd/Cel-XLaXA1O3催化剂,考察了不同的La掺杂量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Pd/Cel-XLaXA1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要高于Pd/CeAl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其中2%Pd/Ce0.8La0.2A1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高,T99为165℃,此时二氧化碳的产率达到100%。在Cel-xLaxAlO3载体上负载Pt、Pd双金属后,催化剂0.5%Pt-2%Pd/Ceo-7La0.3A1O3的活性最高,T99为160℃,此时二氧化碳的产率达到98.7%。由BET表征结果和XPS表征结果证实贵金属Pt和助剂La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钙钛矿型载体双金属催化剂具有稳定的催化活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深度催化氧化邻二甲苯反应的催化剂。

10.期刊论文范崇政.丁延伟.吴缨.陶汝华纳米TiO2光催化氧化正丙醇和异丙醇反应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

报2003,33(1)

分别研究了纳米TiO2在主波长为364nm的汞灯光照下催化氧化0.1mol@L-1的n-C3H7OH及I-C3H7OH水溶液反应的速率,证明了该组反应均为零级反应.用XRD、TEM、SSA和FT-IR-PA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根据FT-IR-PAS的检测结果提出了光催化氧化反应的机理:I-

C3H7OH→[O]CH3COCH3→[O]CH3COOH→[O]…→[O]CO2+H2On-C3H7OH→[O]CH3CH2CHO→[O]CH3CH2COOH→[O]…→[O]CO2+H2O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b13366442.html,/Periodical_kjzfxd-kxyzb201017256.aspx

授权使用:深圳大学图书馆(szdxt),授权号:86d8f593-4a90-465a-8e6a-9e7700f5a81f

下载时间:2011年1月26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