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摘要] 个人主义本来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西方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这种源于西方的思潮正在严重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对个人主义这种错误人生观的批判, 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个人主义的错误和危害,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大学生应摒弃个人主义人生观的影响,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 个人主义批判

一、什么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思想渊源于西方,在西方历史上, 个人主义最早表现为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个人地位与作用的思想。普罗塔哥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 造成了西方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文艺复兴时期, 个人主义反对神性, 提倡人权反对神权, 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它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 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因此,个人主义是一种社会和政治哲学,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个人主义本来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西方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产生的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个人主义强

调一起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为了个人利益甚至可以牺牲集体利益。个人主义主张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与社会主义的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根本对立的。以下简要列举个人主义主要的特征:

1、个人主义属于资产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代表的是狭隘的剥削阶级的利益,它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且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不容许任何人哪怕是他的家庭成员有侵犯他个人利益的行为;强调个人拥有绝对的的自由,不容许任何人去干涉其拥有这种自由的权利;强调每个人都有权利维护个人私有利益,哪怕是需要牺牲集体利益。推崇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人可能会为了获取个人的利益而无视道德甚至法律的存在,对整个社会健康发展来说,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极端个人主义。

2、个人主义把极端的个人私利当作判断人的行为善恶的标准, 以个人能否获得最大利益作为事物存在价值的判断标准,它的实质在于个人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 强调个人的利益是一切行动的目的,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最高行为准则, 以个人欲望的满足为目标。从实际行动来看, 推

崇个人主义的人对于于己无益的事绝对不做, 他们的行为和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个人欲望的满足, 并以此作为价值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个人主义对人的需要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些方面的需要,而无视而人的全面发展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

3、个人主义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且忽视了人存在和活动的本质是社会性。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会使人失去社会和集体意识,不顾一切地都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 不以社会、集体的发展和需要为目标导向,仅仅是片面地追求个人的发展,强调个性和自由是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反对任何人对其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进行任何形式的干涉和限制。

4、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体自主性。主张依靠自己、自足自立,反对怨天尤人、依从他人,主张个人具有足以成就伟大事业的能力,实际上,个人主义

在本质上就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自我至上,也就是利己主义。

二、为什么要批判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人生观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它曾经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为人类反封建斗争作过贡献。但是,个人主义以个人的价值为目标, 强调的也就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社会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平台, 为了个人利益, 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 它明目张胆地鼓吹以个人为中心和个人本位, 为了个人的私利, 不惜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 主张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做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 以至不顾道德、人格等丑恶现象。这种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就是消极腐败、功利思想的严重泛滥, 导致社会中的一部分人不思进取, 腐化堕落等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这也是个人主义引起道德焦虑的种种表现。因此,在当今社会中,个人主义主要起消极作用,它会导致社会道德状况的败坏, 导致社会人际关系的恶化, 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和发展,导致社会凝聚力的涣散,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与国家的稳定。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个人主义是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本对立的,从某种程度来说, 个人主义就是侵蚀和腐化当代大学生的最大诱因。

个人主义是一切以个人为中心, 一切从个人出发, 以满足个人私欲为目的的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过分张扬个性的自由, 过于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独立自主的个人价值。个人主义直接表现出反对权威, 反对国家和集体对个人的限制、干预, 提倡人人自治, 无为而治等, 这样的思想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社会个体之间缺乏团结,个人严重脱离集体,社会和集体的力量严重削弱等后果。从已有的实际事例来看,个人主义使高校学风不正, 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价值观念扭曲, 校园风气败坏, 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产生了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

三、怎样摒弃个人主义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摒弃对子女的溺爱,培养孩子在社会群体中生活的能力,学会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加强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学会宽容、理解别人,及时纠正孩子独来独往、我行我素、言谈中只注重个人感受,与集体、他人保持距离的行为;培养孩子关爱他人以及同情关心他人的良知;培养子女对自己家庭的责任延伸到对社会、对国家责任的社会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对国家的义务感。

在学校教育方面,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于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通过认识社会主义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增强对个人主义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人生观,让他们意识到国家、社会、集体并不是遥远的、虚无的,意识到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对大学生来说,当代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 排除一切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坚定自己的信念, 积极融人社会, 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 凡事以首先以集体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各种班集体活动,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得失,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心系祖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生产劳动,社区活动等,在实践中坚定信念,自觉认同并践行集体主义本位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王惠杰. 如何正确评价个人主义思想[J]. 学术探讨,2009,(4).

3. 朱彩霞. 浅议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与反思[J]. 理论学习,2008,(11).

4. 汤平,陈正伦. 本科生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调查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5).

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一、个人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人生观就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人生观,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具有最高价值,社会和他人只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个人的利益、需要、尊严、以及权益至高无上。

个人主义是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根本对立的。个人主义也是小生产者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他们身上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和狭隘自私。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人们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个人主义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我的事物更好的信仰或理念。在个人主义中存在着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它是个人主义人生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古代希腊,民主主体论基本上是整体主义的。柏拉图的《理想国》贯穿了整体主义的精神,亚里士多德更是坚定不移地认为,“活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于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随着城邦的没落,各国相继出现了个人主义。很多人都持有个人主义人生观。直至演变到现在。

二、个人主义的表现

在当代大学生中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得失上十分计较;看重局部、表面和暂时;忽略全局、长远、深度和超越。

(2)挫折感增强,压抑、郁闷、感觉沉甸甸的、僵化。这都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与为人们服务、集体主义以及大公无私相矛盾而慢

慢发展起来的。

(3)道德虚无主义、唯我主义以及享乐主义表现强烈。

而在国外个人主义表现更加强烈,就拿美国来说吧!在个人隐私上,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年龄、婚姻、工作和收入,在美国则不然。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都属于隐私,别人不得打听。一个人要访问另一家,必须事先打招呼,未得主人允许不得跨进别人的家门;在个人自立上,美国孩子长到18岁,便离开父母,自立门户。老人也不愿住在自己子女宽敞的家里。父母与子女进餐馆,吃罢饭后,各自付饭钱;在个人表现上,美国人勇于个人表现,爱"出风头",爱冒险,爱新奇。一些美国人为争创世界纪录,比吃多少条"热狗",吸多少支香烟,喝多少瓶啤酒,跳伞结婚、海底结婚、坟场结婚,无奇不有。

三、个人主义的错误

对于个人主义,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它完全是错的,我们很多人对个人主义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个人主义绝不等于“自私自利”。因为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反对封建贵族的反动统治和追求资产阶级的现实利益的斗争中,个人主义人生观也是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是,随着资产阶级

走向反动,这种人生观则违背历史发展规律,阻碍了社会发展和道德进步。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严格的来讲,个人主义在当今社会中存在是不行的,是错误的,因此也遭到了各界人士的批判。

四、个人主义的实质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完整形态的伦理思潮和价值观念体系,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根据托克维尔和一些思想家的理论概括,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的理论,在个人同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第二,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它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并极力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第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思想,是一种财产制度即个体所有制。

个人主义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许多不同的学派,他们在阐释自己的理论时,存在着某些差别甚至相互攻讦,但却有着一般的、共同的性质。从表面上看,个人主义尊崇个人的地位和作用,其实它完全颠倒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的真实关系。个人主义者把个人利益作为判断行为的唯一而普遍的尺度,以个人欲望的满足为归宿。尽管不能把个人主义简单等同于利己主义,但它们之间并没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在个人主义思想体系中存在着利己主义的诱发因素,有时甚至直接表现为利己主义。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主义在本质上就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自我至上,也就是利己主义。

总之,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和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尤其在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以后,情形更是如此。

五、个人主义的危害

个人主义对于社会与个人来说危害十分严重,现实生活中个人主义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它严重侵害社会肌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社会生活领域,个人主义对个性自由的过分张扬损害了个人自由,迫使人只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在现实中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甚至出现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异常形态。第二,在道德生活领域,诸如大多数人的诚实、责任感、纪律感等品德在下降。个人主义的泛滥,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种种消极的道德与社会现象的出现,使得一个自由的国家是存在不下去的。第三,在政治生活领域,个人主义张扬个性自由,对个人自由、平等的追求,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也易导致一些负面效应,如人民政治意识的淡化,极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

的出现等。第四,在经济生活领域,个人主义给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一定危害。由于市场经济本身的自发性、盲目性,个人主义追逐一己之利能达到市场经济完善发展的说法在20~30年代经济危机中就已破产。

六、出现个人主义的原因以及如何对待

既然个人主义人生观严格的来讲是不好的生活态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并且十分严重呢?之所以出现这种这种情况,原因有许多方面。首先,不是每个人都生活在那种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他所接触到的每一个社会索引,都在影响着他,所以,自私是一种习惯,个人主义是一种习惯。但这种习惯确是养成的,只不过滋养它的土壤是周围的环境。但严格来讲并不完全是这样的,要知道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很多阳光的,温暖的,让人心动的画面,这需要你自己去发现,但前提是必须让自己有那么一颗心。其次,現在的社會一切都向钱看,经济利益放第一。有些孩子的過度骄傲等現象,則是因为当今每家都只有一個孩子,亲朋好友及父母的注意力都在孩子一個人身上,自然会养成孩子骄纵的心理。

在当代大学校园,个人主义现象非常普遍,大学个人主义弥漫严重,各

种事情导致的脑力劳动沉重,应试教育的推动以及家庭独生子女所导致,

再加上市场逐利等现象弥漫校园,种种因素导致了个人主义在大学校园

普遍存在。当代科技发达,大学生得到信息的途径多只又多,国际信息

通讯发达,因此也受到了西方思潮的影响,加上中国封建传统思想。导

致大学校园个人主义现象十分严重。

既然个人主义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们该如何来面对这种现象呢?首先我们要正确对待个人主义,不能用消极仇视的态度,不能去逃避不管,应该要正视,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去解决,使个人主义现象减少乃至消失。在学校中加强对个人主义知识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个人主义的危害,远离个人主义人生观。国家应该颁布相应的法律来惩罚因其个人主义而导致别人与国家安全与财产损失的人。

参考文献

1、《理想国》,作者柏拉图

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

摘要: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本文通过对个人主义的源起探析,深入分析个人主义基本内涵的规定,立足于中国实际现状,反思个人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认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更需要具有宽容精神的个人主义。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发展哲学 梁漱溟老先生曾说:“在今天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亦还把个人主义当作自私自利之代名词,而不知其理。”时至今日,中国还是在很大的范围内,反对和批判个人主义,把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完全对立起来。本文即对个人主义作简要的梳理,阐述个人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状反思。 一西方个人主义的源起 罗素认为个人主义源于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希腊人被迫退出公共生活,进入个人生活的小天地。他们开始研究在一个异己的社会中“独善其身”的可能性。后来,斯多葛派发展了他们的哲学,并创立了自然权利、自然法和自然平等的学说。伊壁鸠鲁派也可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关于自由意志的学说旨在把人从命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个人主义的直接来源当然还是近代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权向神权的挑战是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焦点。文艺复兴的人是一个从黑暗时代强加于他的一切镣铐下刚获解放的人,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就是这样诞生的。文艺复兴使社会世俗化了,教会的作用随之下降,普通人才有可能突出自己的个性。 宗教改革对个人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肯定了个人的良心和判断。它为个人从罗马教会下解放出来奠定了神学和组织上的基础,为确认个人进一步扫清了道路。马丁·路德的革命使得教会的绝对正确被否定了,路德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光明而不是整个宗教机构,这是个人对现存秩序的一次大无畏的反叛,个人良心和个人判断的权利就这样开始了。随着教会的权力衰退,对个人起作用的外部权威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将上帝的力量置于个人心中,作为他内在的权威。个人和上帝通过《圣经》建立的直接联系给予个人关于自己权利和责任的强烈意识,由此演变为灵魂的自决权和个人的神圣性。 “个人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革命中,它是由圣西门派发明出来“表达19 世纪社会中人的处境特点他们的失落无根,他们的缺乏理想和共同信仰,他们的社会断裂,以及他们无情的竞争和剥削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合法的无政府状态”。 通过对西方个人主义源起的简单梳理,不难发现个人主义是对集团生活的一种反抗,是对封建等级制社会及其要求的不平等的群体主义的一种解放。 二个人主义基本内涵的规定 个人主义在各国甚至其各不相同的时期都具有不尽相同的意义。 在爱默生看来个人主义主要是个人的主观精神,它将个人从经验的层次上升到超验的层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个体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 【内容提要】虽然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原则,但是它始终受到了非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并且随着现代科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日益加深,整体主义方法论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其实经济学方法论的两种对立只存在于理论之中,而在验证的角度上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事实上,片面强调一种方法论都会造成严重的局限性,因此,研究经济学应该把两种方法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文摘要】although the individualism methodology is always aprinciple in main stream western economics, it is continuouslycriticized by some branches of economics, with the fusion ofmodern science and economics, the who1ism methodology is paid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economists, indeed,the conflict ofthese two methodologies exists only in theory, empiricallythey are not substantially conflicting, actually, to emphasizeonly one methodology is very limited, to combine these twomethodologies organically is a correct way of economicresearch. 【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经济人/方法论 individualism/who1ism/economic man/methodo1ogy 【正文】 一、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争论 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极力追求“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他们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试图建立公理化的演绎逻辑体系,因此个体主义方法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原则。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还原法为基础,通过对“经济人”的分析奠定了古典经济学个人利己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斯密认为劳动分工、货币发明、经济机制等都是在个人追求自由利益的过程中自发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个人的追求又如何形成社会的共同利益呢?斯密认为,社会是个人的加总,社会的共同利益也就是个人利益的加总。这是个体主义的一个典型特征,即个体的线性叠加就是整体的性质。为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古典经济学采取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隔离法,通过一系列的假定,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把个人从社会中抽象出来,得到了一个“理想类型”(ideal type) ——“经济人”。这样,古典经济学就得到了一个不与外界发生关系的、严格遵循各种戒律的、会计算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理性傻瓜”,这个“理性傻瓜”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扮演着基石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分析大厦。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其方法论从本质上讲也可以概括为个体主义方法。其理论中的“个体”就是其关于“经济人”的假定,它不仅构成了整个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为新古典宏观大厦提供了基石。无论艾伦一希克斯、萨缪尔森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马歇尔、拉特斯的厂商理论,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还是希克斯的边际生

浅析个人主义在美国的体现

浅析个人主义在美国地体现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地核心.本文从个人主义地概念、个人主义地本质、个人主义地产生和发展、个人主义在美国文化中地体现、个人主义对美国社会地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了解个人主义与美国文化地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美国文化,提高我们地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个人主义;美国文化;本质;体现;影响 在美国文化中,有一种早已形成地文化现象,那就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地基本特性和主要内容.美国文化中地个人主义能真正表述美国思想.我们学习英语地同时也在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地文化.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地灵魂所在.因此对美国个人主义地正确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 一、个人主义地涵义 英语中地个人主义与汉语中地个人主义不同.从汉语地角度来看,个人主义带有浓厚地贬义色彩,即一切从个人地利益出发,是赤裸裸地个人物质利益与个人权利地追求.然而英语中个人主义地内涵却是积极地,肯定地,即认为个人价值至高无上,强调自我支配和自我控制,反对权威、宗教、国家、社会及其他任何干涉和阻挠个人发展地外在因素.同时,个人主义又是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甚至成了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地一种态度和倾向. 二、个人主义地本质 美国文化中地个人主义,能真正表述美国思想.它源自清教主义地理性原则,源自清教主义对个人自主地追求,是一种典型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哲学. 在英语世界里首先使用“个人主义”一词地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他对个人主义大加渲染和推崇,认为它有益于个性地发展和社会地进步,其“没有政治者地政府才是牢不可破地政府” []地观点,早已渗透到美国民众地思想意识之中.如今,美国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地典型代表,这种植根于早期殖民时期及在开拓边疆时期得到发扬光大地自立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成为美国精神地重要组成部分.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地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地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成了美国人地最高理想及社会理想和世界观.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等于其生命攸关地身份认同.在美国文化地发展过程中,它成了美国思想地起点和归宿,构成美国文化地精髓. 三、个人主义地产生和发展 美国地个人主义是伴随着美利坚合众国地诞生而产生地?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它地历史上曾经有多次移民地大潮,但给现代美国带来影响最大地主要是被“五月花”号载到北美大陆地英国人,这批移民主要是在英国大陆受到宗教迫害地清教徒?清教徒主张自己拯救自己,而传统地天主教认为个人只能通过教会?教皇或其他教主才能拯救自己,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他们地利益?因此,早期清教徒受到了圣公会地迫害,被逼来到了美国?早期清教徒地主张实际上也就是美国民族精神地核心——个人主义地根源?可是当早期清教徒来到北美以后,却发现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格局的转变,文化本身的世界化与多元化已变得不可逆转,这种不同的文化的冲突及交流对于设计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增强作品的创新力,也有可能因为文化的冲突而造成设计的失误。目前我国的设计,一方面盲目的抄袭中国传统信息,忽视西方一些优秀的设计艺术,使得这类作品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失去竞争力;另一方面,有些设计放弃了传统文化,完全地追随发达国家的建筑思想和形式,使得产品设计面目雷同。因此,如何在中外文化中寻找设计中的结合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的话题。hzM中国设计在线中国创意设计门户网 现代设计起源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全面,几乎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元素很久以前便已经对中国的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清代的家具一改明代崇尚的简约,近似于巴洛克式的流于表面装饰效果,追求极度的奢华与地位身份的象征作用。 中国的设计要吸收西方设计精华,但外来文化的吸收不代表本土文化的丧失。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说到:“我们必须继承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管中国的设计在发展历史中一直体现

出一种超强的包容性,不仅融合了中国自身文化,还不断吸收外域文化,这种融合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能量。历史上佛教的东传和丝绸之路的开通,一度使唐朝社会风貌发生巨大变化,创造出别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东方,主要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差异最大的核心的部分。这种观念的差异,造成了各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的心理,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也制约着人们的语言活动。如中国人比较重视吉利,看重吉祥如意、发财致富等,而西方人这些观念比较单薄,他们常常突出个体,体现个体的个性。 西方设计讲求唯美、明快和简洁,中国的设计过于讲求精神内在物质的存在理由,而忽略其余价值的存在以及实用性,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中国设计出来的作品较为死板,这与中国素来有着含蓄、沉稳的传统美德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就使得显得有些拘谨、放不开、给人留下凝重的整体印象;而西方设计诙谐幽默、热情奔放,追求强烈的表达速度、人性化的设计,没有过多的设计理念,更多的注重于作品夸张的表现。总体来说,西方追求个性美,东方追求和谐美。西方人重视个体性,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西方人更重细节,东方人处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

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人主义的比较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文化,其起源基本都是一样的。但是后来受到经济发展、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以及其他各个不同因素的影响,最后形成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就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形态而言,中国的文化是一元的,体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是多元的,强调个性发展,体现为个人主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坚持着“大一统”或者“大同”的理念。纵观历史,从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到加强中央集权再到董仲舒“焚书坑儒”,处处都表明了统治者想通过一种统一的思想和制度来巩固封建统治。在封建社会如此,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思想文化已经演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以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为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体现着“和”这一文化理念,着眼点仍然在于整个集体和社会。 与中国的集体主义相反,西方的文化是多元的。西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事物的发展变化和多样性,他们强调的是多元论。在对待人的方面,这一点主要表现为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往往是自己为自己负责,得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独特个性的发展,从而构成了西方文化多元化的要素。 在统治国家方面,中国传统所重视的是礼和伦理。在我国,尤其是古代,那些先贤们对礼数都非常重视,倡导人人都要谨守礼数。因此,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制定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用来倡导人们维持善良的人格和营造融洽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阶层管理方面,还用三达德——智、仁和勇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并以此来倡导对“天地君亲师”的尊崇;在治国方面,他们主张运用四维——礼、仪、廉和耻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四维不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浅析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 摘要: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念的核心,它的产生有其思想和现实来源,其渗透到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和奉行,对美国社会有利有弊。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独立 基督精神,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共同构成美国文化的三大支柱。但代表美国文化模式基本特征的个人主义却是直接、真实地涵盖了美国思想。个人主义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在美国的文化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美国历史的发展道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对当代美国社会的了解。 一个人主义的内涵 个人主义在西方文化特别是在美国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主义”这个术语最早的用法是法语形式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个人主义思想体系及其理论,也即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其主要内容是:尊重个人空间,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尊重人权。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个人进步,全在于自己的艰辛努力和不息奋斗;个人进步,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反对权威,反对任何形式“不合法的”对个人的强制,尤其反对国家对个人不必要的控制。 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1)历史渊源。 在美国,“个人主义”最早从法国启蒙运动得到启发,最初是唱着对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民主的颂歌而出现的。它成了一种具有巨大意义形态的象征性口号。最早的一批移民包括了来自欧洲的清教徒,他们认为上帝判断其选民的标准时个人在世俗世界中取得的成就,不希望遭到上帝的遗弃就应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成功。随后,伴随着西进运动和二战,个人主义实用性的优越性不断被证实,这一传统也被新一代和新移民不断得继承了下来。 (2)长久以来的独立意识传统。 首先,这源于东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受伦理思想和传统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代系之间教育和赡养义务往往持续终生。而西方人则视此为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义务仅以法律规定的上限为终点。孩子成年以后,在经济和心理上都要与父母相分离。连至亲的不想过分依赖的美国人,唯有靠双手为想要的生活奋斗不止。其次,美国人非常重视隐私。所以他们严格区分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内,他们热情洋溢,和家人朋友亲密无间;而这些人一旦侵入他们的私有空间,这种私有性便会被打破,隐私权被侵犯。所以,美国人认为,社会是一个个独立的,各不相同,互不侵犯的个人组成。社交就是独立个体之间的交流分享,共同创造。 (3)移民国家的自我安全感的创造。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美国建国以来以来,大量欧洲,亚洲、非洲、拉美的人民怀揣着“美国梦”离开本土。他们不安于现状,不相信命运,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希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大展宏图。随之而来的艰难困苦使他们内心的漂泊感油然而生。奋斗初期孤立无援的困境和由此形成的独立人格使得他们认为,归宿感和安全感的获得,只有通过谋求一片立足之地,让自己成为这个这崭新世界的一员,而方法只能是自强不息,自我打拼。他们坚信,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虚无缥缈的外力并不能为自己的成功带来帮助。移民一代的这种传统思想意味着人格的独立性和选择的自主性,与美国主流价值观相得益彰。 三个人主义在美国社会的表现 美国人对个人主义的推崇渗透生活的方方面。在服饰、饮食、政治领域、文学创作等方

什麽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这么重要,那么,这个个人主义是什么含义呢? 我们前面说了,它不是我们中国语境下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在西方,它首先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共同体的性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一种本体论认识。它是一种政治哲学。 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如果你记住我后面要讲的这几个命题,理解了它们的含义,你对西方的个人主义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 第一个命题: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原和基础。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过共同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又成为政治动物,成为国家的成员。那么,人类组成的社会组织,社会或国家共同体,是怎样一种共同体?它和个人是怎样一种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就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看起来,这是很玄虚的问题,但却是很基础的问题。 一种是整体主义的观念。它认为,社会共同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每个人是这个有机体里面的一个细胞或者一个器官。你只有在这个有机体里面,结合到这里面去,在这里承担你的职责、你的义务,尽你的责任,你才能够实现你的价值。如果离开了有机共同体,个人什么都不是。好比一个细胞或器官离开了机体,就什么都不是,就不再是它所是的。这意思是说,整体是第一位的,是本原,是基础;个人是第二位的,派生的,个人要依附于整体。 另一种观念是说,这个共同体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尽管大家组成了一个共同体,但是,每个人仍然保留了他的独立性。所以,个人才是共同体的本原和基础,个人是第一位的,社会和国家是第二位的;个人是本原,社会和国家是派生的。个人是自足圆满的整体,不需要依国家来判定它的价值。 这样说起来很枯燥、很抽象,但是,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一个出发点。 前一种观念将个人虚化了,整体才是实在的;后一种观念把国家虚化了,个人才是实在的。按后一种观念,国家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是一种法律建构,是一种契约的共同体,不具有本体论的实在性。从本体论的意义上,individualism应该译为“个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个体主义就不容易被误解。 你们看西方的社会契约论,它设定的前提,就是先有个人,后有国家。个人出于某种需要,通过大家签订一个契约,才建立了国家。这样,国家就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是个人的集合体。如果契约被破坏了,将个人联结成一个共同体的纽带就不存在了,国家就解体了,每个人又回到自然状态,即个人独立自由的状态。我们在中国常听人说,没有国家哪有我,是吧?国家都灭亡了,你都成了亡国奴了,哪有你的什么个性的发展、你的利益、你的权利?我们常说,“大河无水小河干”。西方个人主义者的思维正好和我们是倒过来的。他会说,如果你这个社会和国家对我没有用处,不是为了我的,那我们建立社会和国家干什么呢?如果个人仅仅是牺牲品,是工具,国家成为个人的负担甚至威胁,那国家对我有什么意义呢?他的逻辑是,小河无水大河干。他无法理解我们中国文化,你们这个河怎么会倒着流哇?从大河往小河里流?从山东往青海流?这是两种思维的逻辑,两种文化逻辑。韩寒不是说,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人的逻辑吗? 第二个命题,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 个人和社会整体或国家之间谁是目的?谁是工具?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目的,国家是工具。我们建立国家最终是为了实现个人的某些要求,个人的利益、自由、权利等等。18德国思想家康德有一句话被简化为“人是目的”,它比较经典地表达了个人主义的信念。在任何情况下,不能把人当作工具。这个“人”不是当

浅析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浅析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摘要]个人主义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美国人虽然强调个人主义,但他们并不是不讲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的。 [关键词]美国个人主义社团精神 “个人主义”一词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在美国,个人主义是其文化的核心,它包括广泛的思想内容,主要是自主动机、自主选择和自负其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主义的内涵不断地得到充实和调适,至今它仍主导着美国人的价值观念。 一、个人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演变 美国的个人主义可以追溯到它的早期历史阶段。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早期的移民大多都是为了摆脱本国的政治和宗教迫害,为追求一种独立自由的幸福生活,漂洋过海历经艰辛来到北美大陆。他们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反权威的传统。也正是由于他们对自身自由独立的珍重,使他们最终拿起武器与英国殖民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从而建立了独立的国家,维护了自身的独立自由。这一精神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得到了明确的阐释:“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 美国的个人主义在西进运动和边疆生活中得到了重大发展。西进运动中,来自东部和欧洲的移民以他们的独立和竞争精神披荆斩棘、艰苦劳作。西部的艰苦生活和创造性劳动,锻炼了他们勤劳勇敢和不断进取的性格。西部广袤的土地为西进的人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人们相信只要奋斗就能成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首创精神追求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平等权利是这一时期个人主义的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崇尚个人独立自主竞争促使美国的资本家巧取豪夺,残酷剥削,造成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受干预的自由竞争堕落到了无视他人和社会利益,只顾追求个人利润的疯狂剥削,像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工业垄断巨头因对工人的残忍和腐败独裁统治而臭名昭著。在1893年钢铁大罢工中,卡内基命令他的手下开枪。这种个人主义膨胀的行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到来迫使美国人团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集体生活方式来战胜经济困难。罗斯福总统以政府的名义号召美国人

《西方文明通论》第二、三讲:中西个人主义之比较

中西个人主义之比较 一、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 二、西方个人主义的几个命题 三、中西个人主义是否可相互借鉴? 一、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 (一)自主性:西方与儒家对“个人”的不同理解之一 西方: ●1.柏拉图: ●(1)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肉体是可朽的,灵魂是不朽的;感觉世界是暂存的,智 性世界是永恒的 (2)超验主义。 (3)灵魂的三元结构 灵魂组成部分德性社会结构 理智(主宰)—智慧—统治者 激情(辅助)—勇敢—武士欲望(被驾驭)—节制—生产者—正义 ●自制:做自己的主人(self-master) 2.斯多葛派:自主性:autonomy 自主性:意味着:与受他人支配无关,而完全在于一个人的意志对自己的冲动和激情进行有力的控制。 3.圣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是上帝创造的 4.灵魂三元结构变化:理性、意志、激情 理性—唯理主义—笛卡尔(理性法庭) 意志—唯意志论—尼采(权力意志) 激情—唯物主义—马克思(历史、辩证) 5.康德的自主性:服从自己的法则;人为自己立法; 自主性是一种道德约束 自主性体现了人的尊严人类与自然界的一个重要差别是:自然界的规律是不可选择的,人是可以进行理性选择的。 中国: 1.儒家不对人作肉体与灵魂的二元划分,而把人的肉体与精神看作一个统一体。 2..儒家讲的“身”不仅仅具有肉体意味,而且具有精神的意义。比如“修身”,就不仅是锻炼身体而已,它也包涵精神的修炼。 ●3.其思想主旨是此世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先 进》 ●孟子:“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 4.儒家对道德自主性的理解: ●《论语·公治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陆九渊集》:“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大学·正心》:“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i),则不得其正;有所恐 俱,则不得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

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之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 摘要 个体主义方法论以个体作为社会分析的基本单元,整体主义方法论以社会整体作为所有解释的出发点。文章探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溯源并指出争论的实质及其发展。文章对方法沦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对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决定论;方法论 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问题的提出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在西方社会科学界由来已久,双方的争论旷日持久,难有定论。尽管如此,由于这种争论涉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基本的本体论和方法论问题之一,学者们不断地重温和深化双方之间的争论。可以说,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研究领域的一对最基本的范式之一。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欧社会学界对“行动”和“结构”问题,以及以科林思

为代表的北美学术界对“宏观”与“微观”问题的综合趋势的出现,对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综合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关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原因,虽然已经有过大量的论述,却依然存在不足。简要地说,以往关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文献着重讨论双方在“整体观”上的对立及其原因,但是,对于双方在“个体观”问题上的对立及其原因则重视得不够。 本文力图阐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双方既在“整体观”上,也在“个人观”上形成了对立。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分析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对立所在及其认识论根源。由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文献甚多,本文不可能一一重述它们的观点,而只能纲要性地概括双方的主要论点,并着重分析二者对立的实质所在。二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概述 (一)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溯源 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是一个松散、模糊的词,它包括哲学的、政治学的、经济学的、宗教的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总的来说,个体主义是关于个人在社会行动和事物中的自主性的观点和学说。哲学领域的个体主义主要是认识论的个体主义,它将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看作是知识的基础。政治学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主张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反对国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干预和剥夺。经济学的个体主义则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市场的自由运作,反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宗教个体主义集中体现在新教主义,它主张个人通过在世俗世界的勤俭奋斗和建功立业来获得上帝的青睐、从而成为上帝的选民。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主张社会现象最终只能通过个人以及有关个人的事实来解释。社会学的个体主义主要也是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个人主义方法论思想源于早期的原子论假说。原子论假说作为一种方法论思想,认为一切都是可以细分的,整体可以从部分中求得,为人们提供一个对事物结构进行理性思考的原则和一个从次一层次去寻求原因的研究方法。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德谟克里特认为,万物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本身则“是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的”。1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就是人的本性从不完全到完全的发展过程。这些论述中已经包含了个体主义方法论思想的雏形:整体只能从它的构成部分获得解释。中世纪唯名论认为,共相不过是名称,个体先于1段培君,方法论个体主义与分析传统[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3

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的区别

一、定义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个人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是个人主义的一种重要表述方式。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如英国的T·霍布斯等,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成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重要标准。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F·W·尼采等人,进一步使个人主义的理论观点系统化,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个人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经济基础是私有制。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曾起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二、基本特征 1、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1)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 (2)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遇时最主要的价值冲突 2、个人主义内涵 (1)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 (2)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人是目的) (3)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界限 (4)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5)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6)自治自律的人格、自组织行为、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 3、个人主义表现 (1)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 (2)民主是对个人的尊重 (3)宪政是个人的制度保障 (4)市场经济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 (5)基督教是个人的灵魂拯救 (6)文学艺术是个性的表现(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 (7)科学是个人的求知活动(满足好奇心) (8)生活方式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三、在政治哲学上的主张 在政治哲学上,个人主义主张国家应该仅仅作为保护个人自由的工具,保护个人能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况下作出任何他想做的事情。这与集体主义的理论相反,集体主义要求国家必须迫使个人替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个人主义也与法西斯主义相较,法西斯主义要求个人必须替国家的利益服务。个人主义一词也被用以描述“个人的进取性”和“个人的自由”—或许更明白的说便是法语里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一词,这一词代表的是“让他做、让他去、让他走”。在实践上,个人主义最关注的是保护个人免受国家的侵犯。举例而言,个人主义通常反对民主制度,除非有一套宪法能够保护个人免受多数的侵犯。公民和经济的自由都是个人主义着重的。个人主义最极力避免的是商业和产业力量被过度集中于国家的手上,因为这会造成两个问题:民选的民意代表并没有能力和责任感去处理这么多公司,同时也会造成公共行政牵涉到大量的资金;在个人主义者看来,“国家的健康”是根基于个人各自追求利益的努力上的。个人主义也可能采取极端的形式,例如个人无政府主义的形式。 个人主义者将社会视为是“许多个人一起运作”以改进他们各自(和集体的)幸福的架构。每个独立的个人不该被视为是统一的团体里的一份子,事实上,每个个人本身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社会只不过是这些“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架构罢了。而国家则是组织化的社会形式,借由法律来“保护个人自由”(由国家提供保护服务)。也因此,个人主义的政治理念通常倾向于提倡保护或保障个人自由的法律,但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于群体之下的法律。 四、与社会有关的主张 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主张,个人的意愿注定必须服从于所谓的“公意”。这种将个人地位置于群体之下的理论在根本上与个人主义的哲学相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进入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或至少有其权利去替他自己的利益着想,而无须考量社会的利

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

当代中国的个人主义现状反思 摘要: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本文通过对个人主义的源起探析,深入分析个人主义基本内涵的规定,立足于中国实际现状,反思个人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认为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更需要具有宽容精神的个人主义。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发展哲学 梁漱溟老先生曾说:“在今天百分之九十九的中国人,亦还把个人主义当作自私自利之代名词,而不知其理。”时至今日,中国还是在很大的范围内,反对和批判个人主义,把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完全对立起来。本文即对个人主义作简要的梳理,阐述个人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状反思。 一西方个人主义的源起 罗素认为个人主义源于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希腊被罗马征服后,希腊人被迫退出公共生活,进入个人生活的小天地。他们开始研究在一个异己的社会中斯多葛派发展了他们的后来,的可能性。”独善其身“

哲学,并创立了自然权利、自然法和自然平等的学说。伊壁鸠鲁派也可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关于自由意志的学说旨在把人从命运的束缚中解放 出来。 个人主义的直接来源当然还是近代的文艺复兴 和宗教改革。 人权向神权的挑战是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焦点。文艺复兴的人是一个从黑暗时代强加于他的一切 镣铐下刚获解放的人,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就是这样诞生的。文艺复兴使社会世俗化了,教会的作用随之下降,普通人才有可能突出自己的个性。 宗教改革对个人主义所作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肯 定了个人的良心和判断。它为个人从罗马教会下解放出来奠定了神学和组织上的基础,为确认个人进一步扫清了道路。马丁·路德的革命使得教会的绝对正确被否定了,路德决定听从自己内心的光明而不是整个宗教机构,这是个人对现存秩序的一次大无畏的反叛,个人良心和个人判断的权利就这样开始了。随着教会的权力衰退,对个人起作用的外部权威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将上帝的力量置于个人心中,作为他内在的权威。个人和上帝通过《圣经》建立的直接联系由此演变给予个人关于自己权利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这么重要,那么,这个个人主义是什么含义呢? 它不是我们中国语境下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在西方,它首先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共同体的性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一种本体论认识。它是一种政治哲学。 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包含这样几个内容,如果你记住我后面要讲的这几个命题,理解了它们的含义,你对西方的个人主义也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把握。 第一个命题: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原和基础。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过共同的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又成为政治动物,成为国家的成员。那么,人类组成的社会组织,社会或国家共同体,是怎样一种共同体?它和个人是怎样一种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就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看起来,这是很玄虚的问题,但却是很基础的问题。 一种是整体主义的观念。它认为,社会共同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每个人是这个有机体里面的一个细胞或者一个器官。你只有在这个有机体里面,结合到这里面去,在这里承担你的职责、你的义务,尽你的责任,你才能够实现你的价值。如果离开了有机共同体,个人什么都不是。好比一个细胞或器官离开了机体,就什么都不是,就不再是它所是的。这意思是说,整体是第一位的,是本原,是基础;个人是第二位的,派生的,个人要依附于整体。

另一种观念是说,这个共同体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一个集合体。尽管大家组成了一个共同体,但是,每个人仍然保留了他的独立性。所以,个人才是共同体的本原和基础,个人是第一位的,社会和国家是第二位的;个人是本原,社会和国家是派生的。个人是自足圆满的整体,不需要依国家来判定它的价值。 这样说起来很枯燥、很抽象,但是,这是西方个人主义的一个出发点。 前一种观念将个人虚化了,整体才是实在的;后一种观念把国家虚化了,个人才是实在的。按后一种观念,国家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是一种法律建构,是一种契约的共同体,不具有本体论的实在性。从本体论的意义上,individualism 应该译为“个体主义”,而不是个人主义。个体主义就不容易被误解。 你们看西方的社会契约论,它设定的前提,就是先有个人,后有国家。个人出于某种需要,通过大家签订一个契约,才建立了国家。这样,国家就是一种人为的建构,是个人的集合体。如果契约被破坏了,将个人联结成一个共同体的纽带就不存在了,国家就解体了,每个人又回到自然状态,即个人独立自由的状态。 我们在中国常听人说,没有国家哪有我,是吧?国家都灭亡了,你都成了亡国奴了,哪有你的什么个性的发展、你的利益、你的权利?我们常说,“大河无水小河干”。西方个人主义者的思维正好和我们是倒过来的。他会说,如果你这个社会和国家对我没有用处,不是为了我的,那我们建立社会和国家干什么呢?如果个人仅仅是牺牲品,是工具,国家成为个人的负担甚至威胁,那国家对我有什么意义呢?他的逻辑是,小河无水大河干。他无法理解我们中国文化,你们这个河怎么会倒着流哇?从大河往小河里流?从山东往青海流?这是两种思维的

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人主义

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它们并非是完美无缺、完全相互排斥的理念。由于受儒家思想传统的影响,我国历来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的利益意识得到强化,不可避免地诱发了个人主义。对此,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个人主义,分析了个人主义利己行为造成的负面情绪以及导致利己行为日益盛行的原因,并提出适度回归集体主义。 一、个人主义的出现 集体主义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这在儒家著作中就有所体现。儒家对社群持一种目的论的观点,如认为家庭、宗族、国家等均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善,尤其是道德的善而形成的。儒家不重视个体的权利而极为关注群体的利益,他们认为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牺牲小我,保全大我”。儒家把社会群体看作是关系的共同体,每个人在其间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等都有明确的认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进丰富了我国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马克思力图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人们的个人利益。时代的进步为个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而人们的利己行为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和普遍,这些人的行为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无视、甚至损害其他与其有着同等权利的个体的利益。 二、由个人主义的利己行为引起的负面情绪 根据情绪体验者的不同,负面情绪可分为利益获得者方面和利益受损者方面。 1.利益获得者的负面情绪:愧疚 愧疚,是指一个人察觉到自己对所做的消极行为负有个人责任时产生的一种带有痛苦、自责体验的情绪,是个体良心的发现。利益获得者在运用非常手段获得利益的同时,往往损害其他人的合法利益,原本公平的竞争复杂化,使得其他仅靠个人能力的竞争者处于劣势。偷、抢、骗行为更是在个体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利益受损者因利益获得者而遭受财物的损失。利益获得者虽然最终获益,但其生长于我国,从小受集体主义传统观念的熏陶,深知其行为有违伦理,必然产生一种愧疚感,心理上觉得对不起其他人。 2.利益受损者的负面情绪:愤怒、痛苦、焦虑 愤怒,主要是外界对自己或者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的侵害时产生的情绪;痛苦,是指由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难过和不愉快的心理;焦虑,是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出现惶惶不安、坐立不定、精神紧张的状态。利益受损者由于自身利益遭受他人侵犯,付出了努力而又没有相应的回报,期待落空,心理上很容易产生愤怒、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而愤怒、痛苦、焦虑又自然地衍生敌意。台湾犯罪心理学家蔡墩铭认为,社会上有很多犯罪都是由于行为人情绪的急剧变化,不能自我控制而导致的。此外,消极情绪对于人的身体健康也有着明显的不良影响。情绪与疾病的关联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此外,负面情绪可直接导致冠心病,也可导致个体行为的改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集体主义背景下个人主义现象的心理探析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 的冲突与融合 来源:GE彩超https://www.doczj.com/doc/3b13287716.html, 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体主义冲突融合 论文摘要:个体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突出强调人的独立、尊严和价值,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整体或社会的利益而忽视个体的利益。在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入侵及中国社会的变化,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发生了三次剧烈冲突的同时也产生了融合。总的趋势是个体价值的分量会越来越重,但中国的主导价值观不会变为个人主义,也会有别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凸现自我、强调个体,它在西方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突出自我或个体,而是强调“众”“民”,即整体的至上性。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的入侵,这两种绝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当前这两者的冲突与融合仍远未完成,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寻其发展趋势仍具深远的意义。 一、西方个体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发展轨迹 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肯定个人作为宇宙间一个独立实体的价值。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在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它们的个体人格观念。根据这种观念,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所组成的统一体。关于人的肉体,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全都不强调它的有机性,不强调它同父母之间的血缘联系,而是认为它是由一些粗糙的物质所做成,体现其机能的“欲望”被认为属于灵魂。另一方面,人的灵魂被认为

是由理智、意志、情感、欲望等“成分”所组成,其中理智被认为同世界的某种精神本体相联系,在个人精神世界,它作为人的核心而处于肉体之中,与肉体一起构成了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人。在此背景下,西方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个体人格观念。 西方的个体主义倾向在古代奴隶制时期已发端,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亚里士多德的人有意志自由的观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原则等,当时希腊城邦的奴隶主民主制则是这一思想在政治上的最初体现。当时的公民是权利的主体,公民享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而在各种权利中,个人权利又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但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基督教神学宣扬以神为中心,贬低人的地位和价值,人的尊严和个性受到了严重的压制。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崛起,个体主义又以一种新的方式得到了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强调的就是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主张把属于人的生理、心理上的正常要求归还于人,认为人是由个人自身的感受、幸福、尊严等组成的一个独立个体。“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就是当时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呼声。 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思想家们强调天赋人权论,认为个人自由是人的内在固有本质,合理的社会应当保证个人的独立性、自由权的实现。如洛克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如果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办法,是同他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以谋取他们彼此之问的舒适、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稳地享受他们的财产并且有更大的保障来防止共同体以外任何人的侵犯”。在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看来,个人是社会的基础,个人先于社会,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才组成了社会,个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自然权利让渡给国家,那是以国家更好地保护他们的利益为前提的。总之,个人权利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2)

从这种意义来理解传统中国社会制序和传统文化中所共有的“礼”,我们一方面可以把“礼”视作为一套习俗秩序、一套亚于正式法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规则,又可以把它和“仁”一起[1]视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轴心”。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礼”作为维系家庭、族群、社群、乡里以及整个社会政治机制运作的一种规范(norm)体系,是文化与制序的“交汇处”和“结合体”,以致于我们既把“礼”视作为浸透着和汇积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制序,又可把它视作为制序化了的文化,或者说成了文化的制序化(即文化在社会制序上的对象化)。这种传统中国社会中文化濡化和制序化的同构,使得社会内部的制序变迁有着巨大的张力(strains),以致于整个中国社会在漫漫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基本上在一种“礼俗社会”的层面上内卷(自我保持和自我复制),从而无力开拓出滕尼斯所理解的“法理社会”和哈耶克所理解的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基本范型的“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来。由于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文化与社会制序在“礼”契合点上互相绞合,并相互维系和相互强化,这就导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在传统文化濡化机制中保持了相似行为模式和品格。在中国这一“中央王国”的地域上,社会制序安排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长河里基本上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内卷而没有多少演进,这可能是基本原因。黑格尔所说的“中国人无历史”,也大致就是这个意思。从这种视角来看,传统中国文化经由“无我”、“克己”这种中国人的“划一性”而对制序发生的影响和作用,要比西方文化在近现代时期通过社会构造对制序的影响要直接得多,也强大得多。从传统中国社会中“礼”与“法”的关系来看,在文化濡化和制序化同构的社会机制和社会过程中,以“礼制”为特征的非正式制序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要远远大于正式的法律规则的约束。笔者(韦森,2001)曾在《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第七章中指出,由于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意识中“天人合一”的人文哲学思想本身就潜含着“法律本身是对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的破坏”的意思,在传统中国文化精神中有一种抵制从“礼”这种惯例的规则向正式法律制度过渡与转化的内在力量。这就导致在传统中国的礼俗社会中,只有非常有限法律,且司法程序也很不完善。即使有法律(并且主要是刑法,而几乎没有民法),中华帝国法律的主要功能也只是维护道德秩序和自然礼仪秩序的一种补救手段。在传统中国社会,由于一方面有非常完善的“礼制”而另一方面只有有限的法律和非常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县衙和刑部在司法过程中,“除了引圣人语录、道德故事外,古人断案更大量地使用义、理、天理、人情一类的字眼”(梁治平,1997,页293)。这也导致了中国历代法律的泛伦理化和传统中国社会制序的礼教化[2](参韦森,2001,页275-289)。这显然又是传统中国的礼俗社会不能自发地型构出规制经济运行的法律制度的文化原因。如果我们把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内圣外王即从个人的自我克制、“自我舍弃”(self-abnegation)和“自我消解”(self-effacement)向外扩展而形成一种人际间的“礼俗秩序”的导向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观进行对比,就会发现,二者在型塑和影响社会制序方面有着巨大的差异。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文化观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围绕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私人与公共领域的范围,自然法与实在法的地位,权利与义务的性质,国家权利的认可,以及正义的含义及其在社会构成中作用等等这样一些问题而展开的。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传统中国和东亚诸社会中的社群主义文化观,则主要关注人际和谐、群体关系、情理统一、教育感化以及社会理想,关注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完善,关注以礼和仁(德)型塑和构筑和谐的社会秩序,以及关注通过“正名”对各个社会角色、身份进行规定和调整等等。[3]因之,原本出自古代中国社会习俗的礼,经儒家圣贤的肯定、弘扬、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变成了一种自我繁衍和自我复制能力甚强的“文化拟子”。自汉代“废除百家、独遵儒术”之后,由儒家圣贤所理论化的“礼”的拟子,经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首肯和弘传,普遍渗透到传统中国社会里的“家规”、“族训”、“乡约”、“里范”和“朝纲”之中,[4]指导和调规着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也融入法律体系(主要是刑法)和司法过程之中。因此,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传统中国文化自身濡化和播化了礼的“拟子”,而礼作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