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的校本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的校本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的校本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的校本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拓展的校本培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立项号C0723

课题承担人吴长江

所在单位上海市真如中学

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12月

“教师实践性知识”校本培训课程设计与实施框架示意图

有效教学研究

理论学习与案例解读和分析

真如中学市级课题科研子课题申报表

申报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组活动记录表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要素。 1.教师的教育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持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的意识倾向。然而,教师的教育信念则应该是教师对教育中的某些观念的坚定确信和倾向,具体表现为对教育目的、学生应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及其实施和评价等问题的理解,教师的信念是积淀于个人心智中的价值观念,通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行为,它是应用型的。 2.教师的自我知识 教师的自我知识是指教师对自身以及其内心世界的有意识的反映,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估、自我体验、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此类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知道运用“自我”进行教学,是否了解自己的特点和教学风格,扬长避短,适度发展;能否从错误中学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3.教师的人际知识 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感知和了解、热情和激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品质: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是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体现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时会通过身体力行表达自己对某些人际交往原则的理解,并表现在课堂管理中。

4.教师的情境知识 教师的情境知识主要透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反映出来。教学智慧是教师作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时自然展现的一种行为倾向,这一层次知识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情境性、不确凿性、动态性和过程性特点,因此,教师在课堂场景中会面对许多不可预测的各种随机性偶然性变化,这些不能回避的变化和现实情况要求教师必须做出适当判断和选择,要超越理论的条条框框,根据情境“当机立断”、“急中生智”。 5.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主要基于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思考。此类知识包括:教师对学科内容、教学法、教育学理论的理解,对整合了上述领域的教学学科知识的把握,将原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中的具体策略等。 6.教师的反思性知识 教师反思性知识是指教师静下心来对自己已经经历过的、现在和未来正在经历的教学行为进行深思熟虑的思考和选择的知识。主要表现在教师知道如何对日常教学中已经习惯性了的、部分常规化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理性的判断、检验与评价。尽管以上论述并没有说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也不可能用语言或符号表达所有的实践性知识,但笔者认为上述几个方面内容能够说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基本构成成分。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系统分析

(新)教师校本培训讲座材料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 我国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的凸现,既是对新课程改革实践理性的呼唤和回归,又是对新课程改革科学理性的反思、建构与价值整合。今天就围绕“新课改基本理念”、“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和“如何做到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这三方面和各位同仁进行共同学习。 一、新课改基本理念: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 二、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STEAM校本课程纲要

1.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和过程(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有关决策。 2.技术素养(Technological literacy )是指使用、管理、理解与评价技术的能 力。学生应当知道如何使用技术,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具备分析新技术如何影响自己、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能力。 3.工程素养(Engineering literacy )是指对技术的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工程课程是基于项目,整合了多门学科的知识,使得难以理解的概念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工程设计是把科学与数学原理系统地、创造性地用于实践的结果。 4.数学素养(Mathematical literacy )指学生在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时进行分析、推断和有效交流思想的能力。 (三)能力培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掌握创造发明的技巧与手段(观察、联想、想象、逆向思维……)。 (2)懂得用创造性的方式解决生活中 遇到的困难。 (4)学会沟通,并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身才能。 2.过程与方法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践等方法多渠道收集资料或证据。 (2)能尊重事 实,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解释并与人沟通。

拓展型课程建设思路1

对学校拓展型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安庆二中胡振中 安庆二中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失去了高考成绩的支撑固然学校无法向社会和家长交代,但作为安庆二中这样一所学校,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津津乐道于一个高考成绩,那也必定会被时代所抛弃。课程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快速成长的高速公路。近几年来,学校在拓展型课程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广大教师先后设计、开发出了几十门类型各异的拓展型课程,为学生的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在看到这些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许多拓展型课程的建设还处在一种初级阶段:缺乏课程设计的整体规划,随意性比较强;教学内容的选择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某些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放录像为主,而没有课程的系统性。如何引导拓展性课程建设良性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努力建设学科内拓展型课程,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强基固本高中的学习以学科课程为主,这些课程属于国家课程,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学校组织实施。但由于国家的教材要兼顾不同的学生群体,它是从确保课程标准的底线出发编写的,因此一定不会完全符合某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国家的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新课程对

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高质量实施基础型课程的举措之一。对国家教材的二次开发,第一要对我校学生的智能状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要知道在给这一部分同学增加一些拓展内容的时候,我们将增加到怎样的程度,怎样才能符合这一群体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便于接受的;第二还要逐渐形成书面的课程材料,要向校本教材的方向努力。因为没有书面的材料,学生上课之前的预习、上课过程中的参考以及课后的复习都成问题,这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些作业就能完成的。第三要在作业的布置上下功夫进行研究,努力做到讲练结合,精讲精炼,既要注意思维的逐级提升,又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大力发展学科外拓展课程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它是学生终身学习精神、方法、能力培养的一种重要载体。它将进一步着眼于基础性学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培养个性,培养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因此,在拓展型课程当中大力发展这一类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学科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开设了这方面不少的课程,如“中国现代散文名作讲读”、“地貌旅游”、“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生物多样性”、“世界自然与人文遗产之旅”、“国防地理”、“走近交响音乐”、

实践性知识 与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性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性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11期“深圳教育论坛”陈向明教授观点综述 第11期“深圳教育论坛”邀请到了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做主讲嘉宾。陈向明教授是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教授曾在美国哈佛大学“教学、课程设置与学习环境”专业学习和工作六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1999.1-7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做研究学者,系Bailol 学院成员。曾任北大教育与人类学系主任,现任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北大本科课程改革战略发展小组成员、元培计划委员会委员。陈教授还兼任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外籍学校认证专家,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多家教育专业期刊编委。 她的研究领域包括: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论。著作《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内社会科学界开创了“质的研究”之先河,并产生了重要影响;著作《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在全国教师教育界和基础教育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她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做过系统而全面的考察与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教育叙事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权威专家。

主题演讲中,她从为什么师范生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大量理论知识还是不会教书,优秀教师所拥有的妙招和直觉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才能学到?等问题出发,侃侃而谈,深入浅出,逐步将思路引向深入,让现场的教师进入了一个探索未知领域的新境界。 她以自己的课题详细诠释了实践性知识(英文表示Practical Knowledge,简称“PK”)如何捕捉和研究。她认为,首先要对实践性知识进行界定,包括内涵/定义,内容类型,表征形式,结构要素及生成机制,生成媒介/影响因素等,都得先大致摸清楚,这是研究的基础。其次,组建一支研究队伍,包括大学研究人员与中小学教师,共同合作,优势互补。第三,要注意研究的范式,实践性知识通常秉承解释主义(质性研究)+ 行动科学(行动研究),以及旁观、中立的解释+ 介入式的对话和生成等指导思想。第四,研究方法,主要运用观察(观课)、访谈(座谈)、实物分析、参与式活动等。第五,研究过程是演化的、自下而上的,还常常用到求真的悖论等等。 关于实践性知识的界定。她先对各类知识论进行了归总:传统定义:“知识是认识主体对外在事物正确把握后形成的信念”。杜威:“知识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改变成为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的结果”。还有,知识是“命题性知识”与“能力型知识”的结合;“知识能力说”。知识是真值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历程与前瞻_温恒福

2011年3月  第4卷第1期 当代教师教育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T e a c h e r E d u c a t i o n  M a r.,2011 V o l.4N o.1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历程与前瞻 温恒福,崔冬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已经有近30年的历程,可分为萌芽期、 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特征、构成、表征方式以及 获得与产生等方面。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看,其研究还存在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 的问题。未来应有的研究方向与重点是继承与发扬本土研究优势、持续跟踪引进与借鉴国外相关 研究成果;运用科学化与综合化的研究方法;加强教师实践性知识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和创生机制 等三个取向的研究。 关键词:教师;知识;实践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87(2011)01-0026-07 收稿日期:2010-12-10 作者简介:温恒福,男,山东招远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崔冬敏,女,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存在一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其研究的历程与内容作一梳理和回顾,并在反思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寻教师实践性知识未来应有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概况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舍恩(S c h o n DA)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1983年,舍恩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是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同时又是充满许多潜在的价值冲突的专业。在这类专业中,执业者的知识隐藏于艺术的、直觉的过程中,是一种行动中的默会知识。”舍恩认为,教师是在学习理论知识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的。鉴于此,我们认为舍恩的这一思想标志着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开始。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关注基于两方面原因:其一是教师和教师知识研究取向的变化,即对教师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群体教师,到关注个体教师的变化,从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到关注教师知识的变化;其二是以舒尔曼为代表的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1986年,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主席舒尔曼在《教学研究手册》(第三版)对行为科学的教学研究进行了根本性批判,他指出“行为科学“过程一结果”范式的研究缺乏“3C”,即内容(c o n-t e n t)、认知(c o g n i t i o n)、情境(c o n t e x t)”。[1]舒尔曼认为,证明存在保证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发挥主导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是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他所建构的教师知识结构为:“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关于教育情境的知识和有关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2]在舒尔曼的教师知识结构中,他鲜明地提出了“学科教学法知识”,即“学科内容知识 26 DOI:10.16222/https://www.doczj.com/doc/3a13180247.html, ki.cte.2011.01.003

教师校本培训材料

2016年周田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材料 为进一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加强校本培训形式的研究,特制定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校本培训文件精神,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 能力为宗旨,坚持以“有效教学”为核心,努力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建立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具有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三、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校内组织一次先进教师经验交流,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 2.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围绕新课程实验开展评价 研究活动和教学技能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 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 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和新课程实施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 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 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培训形式 1.专题讲座

《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校本课程纲要.doc

《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开发人】陆小峰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指导思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应当遵循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结合我省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我校多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基础上,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且高质量的校本选择。 二、课程开发背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素质包括三个层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这三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构成了完善人格的整体。其 中,心理素质居于人的素质结构的中介层面,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提高学生心 理素质的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不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一种有缺陷的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各种因素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 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校学生除这些方面的影响外,在学校搬迁、生源变化的情况下,压力、情绪、习惯、学习方法等诸方面都跟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学生自信心相对不足,学 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比较欠缺,情绪的调节也缺少有效的方法。在此背景下,《高中生积极心理拓展》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为宗旨,发掘学生的积极优势与潜能,培养积极情绪,养成积极应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这也符合当前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本课程在《纲要》总目标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发掘学生的积极优势与潜能,培养积极情绪,养成积极应对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积极成长”为总目标。 二、课程具体目标 1. 积极优势方面:促进学生不断积极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提升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发现并利用个人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 2. 积极情绪方面:参与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情感体验,提升主观幸福感;学会调节消极情绪,掌握情绪管理的基本方法,并积极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

教师实践性知识

国外研究者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研究教师实践性知识。其中, 英国学者艾尔贝兹( Elbaz, 1983)、美国学者舍恩( Schon, 1983) 、加拿大学者康内利和柯兰迪宁( Connelly & Clandinin, 1984) 的研究具有开创性。 “教师知道什么以及他们怎样表达他们的知识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想通过对教师个人实践知识(PersonalPracticalk加wledge)的研究去探讨教师知识。首先,我们把教师的知识理解成是出自个人经验的,就是说,那种知识不是某种客观的和独立于教师之外而被习得或传递的东西,而是教师经验的全部。在我们看来,个人实践知识是为使我们谈论教师时把他们作为博学而博识的人来理解经验这一概念而设计的术语。个人实践知识存在于教师以往的经验中,存在于教师现时的身心中,存在于未来的计划和行动中。个人实践知识贯穿于教师的实践过程,也即,对任何一位教师来说,个人实践知识有助于教师重构过去与未来以致于把握现在(Connelly&Clandinin,1988,P.25)。 我们用以理解和研究教师个人知识的术语和方法是什么呢? 有必要直接研究教师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课堂上、在课堂外和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更理想的是这种直接研究是合作进行的,这种合作过程使教师成为研究参与者:教师帮助界定研究的目的,对解释提出建议,而且对最后结果加以评论。 我们的方法有许多步骤。首先是实地考察记录的收集。实地考察记录相当于定量的实证数据。它们是在研究现场所做的记录,例如,在一个教师的课堂上记下的笔记。下面部分地列出了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所用的实地考察记录的种类:现场笔记、采访、交谈、日志、自传材料、教师与研究者间的通信、口头叙述历史、简史、纪事、教师故事、家族故事、照片、记忆箱以及其他个人/家族的作品。 现场笔记:这是由研究者在观察教师或以同事的身份在教师的课堂上与他们合作时所做的书面笔记。现场笔记也可以)是由参与合作的教师所做。 研究采访:采访多多少少围绕研究者制定的和在观察教师实践时生发的间题。采访也可以更多地以参与者为取向,根据与教师协商而制定的议程进行。 交谈:在方法上,采访融入交谈,类似于非结构化的采访。在交谈中,人们自由加入正在进行的某个兴趣话题的讨论。这些话题和交谈的录音稿是以后分析的基础。 日志:由教师参与者所做的日志是教师实践以及教师对这些实践之反思和思考的记录。当研究者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时也经常做日志,另外,作为研究过程的一部分,教师参与者和研究者经常交换日志。在日志写作中,参与者们一起编织他们个人的和专业的思想,抓住经验的片段以便逐渐加以理解。 自传材料:在自传材料中,人们写下他们的历史、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志向、他们个人的或专业的故事等等,一般而言自传材料的主题由教师参与者确定。 教师故事:我们工作的重要研究框架是叙述和讲故事。我们将在下文中展开讨论这一框架。在研究过程中,参与者们随时讲述或者写下教育故事。这些可能是他们自己受教育的故事、他们教学中的故事,有关学校的故事或者是学校的故事。 家族故事:相关的方法是讲或写家族故事,家族故事是世代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是关于家族成员和家族事件的。通过家族故事,人们了解家族的历史并形成个人的身份。家族历史经常可以用于对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进行观察和评论。 照片、记忆箱、其他个人作品:与其他人一样,教师也在他们个人或专业生活中收集各种物品。这些物品包含了他们经验的有纪念意义的记录。教师们赋予了这些记录以教育意义。教育研究者则从中发掘出有关教师知识的信息和观念。即使一个人丢失了这些物品,或者这些物品被拿走了,这些物品仍然存在于教师的记忆之中,这些记忆代替了事物本身。 口头历史:口头历史是教师个人或专业生活的口头讲述。口头历史是人类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传统的改造。

2020年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计划【精选】

为进一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加强校本培训形式的研究,教师如何制定计划?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计划,欢迎阅读。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县教育局关于校本培训文件精神,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宗旨,坚持以“有效教学”为核心,努力探索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建立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二、培训目标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使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三、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校内组织一次先进教师经验交流,强化教师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坚持依法施教。 2.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培训: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围绕新课程实验开展评价研究活动和教学技能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自觉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培训: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和新课程实施要求,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的能力,引导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行为,并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和专业化成长。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以课题为载体开展教育科研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培训,指导教师有效地开展教育科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培训形式 1.专题讲座 2.案例研究 3.观摩研讨 4.实践反思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综述 摘要: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生长点,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目前存在对其研究不系统,界定不清等问题。本文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生成、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作系统的概述和分析,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教师;实践性知识;教师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实践性知识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研究领域越来越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对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进行分析与整理,旨在能够促进研究的深入。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舍恩在《反思性实践——专家是如何思考的》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是具有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同时又是充满许多潜在的价值冲突的专业。在这类专业中,执业者的知识隐藏于艺术的、直觉的过程中,是一种行动中的默会知识。”他认为,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而是在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使用理论”[1]。舍恩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受国外研究的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引进国外对于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并努力使之本土化。1996年,柯兰迪宁和康内利的《专业知识场景中的个人实践知识》一文作为特邀稿被译成中文,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发表。在其影响下,国内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现状 1.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定义的研究 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最早进行系统的探讨活动始于加拿大的学者艾尔贝兹。她通过开放性访谈,对一个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加拿大的一所中学的英语教师莎拉的故事展开研究。主要集中研究莎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和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基本状况,试图理解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出选择和形成决策。艾尔贝兹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教师以独特的方式拥有一种特别的知识,她把这种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并把它界定为教师以其个人的价值、信念统整他所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依照实际情景为导向的知识[2]。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加拿大学者柯兰迪宁和康内利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方面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他们一直致力于探究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专业知识场景和教师专业身份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个人实践知识是使我们谈论教师时把他们作为博学而博识的人来理解经验这一概念而设计的术语[3]。在这里,可以看出,柯兰迪宁和康内利所说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也就是教师的“经验”,这种经验并不是教师原封不动地获得的直接或间接经验,而是一种教师个体在实践中经过内化、反思而获得的一种“个人经验”,它们强调个体性,也反映了这一反思和内化的过程。 从国内来看,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国内学者并没有达成一致。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新入职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新入职教师校本培训方案 为提高我市新招聘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使其尽快掌握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规律,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岗位工作,增强教育教学技能,成为懂规范、能教学的合格教师,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新任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实行‘不培训,不上岗;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经教育局研究决定,对今年新招聘教师进行岗前培训,现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新入职教师了解当前教育发展形势,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和新理念,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和了解优秀教师成长历程,弘扬“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树立“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道德风范,明确新时期青年教师、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学习掌握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 通过培训,引导新入职教师在工作中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拓展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向综合全面发展。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适应和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尽早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二、培训思路 本着服务教学一线,方便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宗旨,结合新任教师实际及我市教学现状设定教育教学通识和学科教学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培训内容;采用专家集中面授引领和网络远程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项目的考核综合采用过程性评价、多方评价等方式,让新教师们既能把已丢失的专业知识拾回来,又能领悟到教育大师们传授的宝贵经验,使之在教学中实践中得以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培训目标。 三、培训对象及时间 培训对象: 20XX年前招录的XXX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四、培训时间: 1、第一阶段,集中学习(专题讲座) 20XX年7月17日——7月30日 2、第二阶段,网络远程研修 20XX年8月1日——11月9日 3、第三阶段,自主研修及教学实践 20XX年11月12日—20XX年5月 4、第四阶段,考核与结业 20XX年6月-7月 五、培训内容简介 第一阶段、集中学习 1、教育政策法规:着眼于当今教育形势下的各种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规与制度,为依法执教打下基础。 2、师德修养:着眼于了解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基本礼仪,增强初任教师的专业意识,确立敬业爱岗为教育事业奉献聪明才智的正确思想。 3、班主任工作常规:着眼于班级制度建设、日常管理等,结合实践为新教师提供班级管理的方法。 4、教师心理健康:为新教师应对工作与生活环境,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并为其专业化的发展提供指引。 5、教材教法研修:熟悉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熟知学科教材的基本内容、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及重难点。了解基本的教学方法,能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教法。 6、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着眼于教学中最常用的计算机与网络、多媒体技术,课件制作、网络远程学习操作方法简介等。为新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作引导。 7、说课、听课与评课:让新教师了解说课、听课与评课的基本方法,为其开展教学常规提供理论指导。

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打开文本图片集 案例教学是在教师教育实践中初步培养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有效手段,应用在学科教育实践中应认同三个基本假设,即,高校教师教育中的大学生就是准教师、准教师具备教学的研究能力、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就是研究教学实在。案例可以选自成熟的课例、教师自主编制的案例,也可以利用生成性案例。要建立教与学新的面对面的沟通关系,同时教与学二者都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各司其职,才能够有效地达成目标。如何让教师教育专业中的学习者完成从大学生到准教师,再到新手型教师的转变,同时为其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这是教师教育者必须严肃认真地思考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和指标就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1]。而教师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学科教育中)一个有效的手段是案例教学。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之于准教师的意义 教学活动是具有多元性和多变性等特点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作为教师仅有丰富的学科理论、教育学及其他的有关于教学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理论还需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结合,发生互相的融合、相互的作用与反作用,才能使得“教”与“学”的活动真正合成为整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实践性知识极好地将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日本的佐藤学教授在其

著作《课程与教师》一书中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提出了几个有意思的词:“同个别的具体经验结合的案例知识、整合了多种立场与解释的‘熟思性知识’、同不确定性占主流的情境相对峙的‘情境性知识’、无意识地运用默会知识的‘潜在知识’、以每个教师的个人体验为基础的‘个人知识’。”对于教师而言,“理论的实践化”固然重要,“实践性理论”或是“实践的理论化”更是必须[2]。着眼于“教学生会学知识”,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会有意识地运用理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更会从自身的实践经验中“悟”出自己的“行动理论”[3]。教师实践性知识包括三个方面的意义[4]:一是对于教学实践的意义;二是对于教师专业属性的意义;三是对于教师教育的意义。对于正在教师教育专业学习的大学生而言,完成从大学生到准教师的转变,直至走出大学校园,成为新手型教师,也必须要初步形成教师实践性知识。只不过这是一个难题。难点在于大学的课堂中如何实现“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的理论化”,尤其是后者。 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5]。只有在更多的实践场景中的实践、思考、解决问题,及更多同伴之间的相互补充、印证等的活动中,才能够形成坚实的实践性知识,才能有更广泛的迁移[6]。 二、基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浅论

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浅论 摘要:可以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划分为可言传的与难以言传的两类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通过教师的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获得的。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内因有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动机水平、原有的知识背景、理论学习状况和自我反思意识等,外部因素则主要是社会和学校氛围。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 目前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的研究较为零散,本文拟对此进行梳理、分析与探讨,以期形成—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实践性知识的形式 学者们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分为三个层次,即可言传的、能意识到但无法言传的(缄默理论) 和无意识的(内隐理论)[1]。笔者倾向于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划分为可言传的、难以言传的两类,其中难以言传的又可分为两个层次:可意识但难以言传的,下意识且难以言传的。作如此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认识论的考虑。人的意识来源于外界的刺激,只要存在着实践性知识,那么不管是在当时、还是过后,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它迟早都会被意识到,并通过语言、行动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真正无意识的知识是无法被感知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过于强调实践性知识的无意识和缄默性只会让我们陷入神秘主义的泥潭。 可言传的实践性知识,即所谓的显性知识。它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对一些理论知识的描述和解释,包括教师传授的学科知识和对一些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技巧的说明。这种实践性知识的表述符合一定的逻辑规律,界定较为明确,并易为现象所证实或证伪。它在实践中能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可以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 难以言传的知识,即所谓的缄默知识。可以将难以言传的知识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可意识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我们能意识到这类知识的存在,但却难以用语言表达,有些经过努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挖掘和表达出来。例如每个人都体验过愁的滋味,可是却无法对此进行具体描述,而少数杰出的文学家却做到了这一点。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先写花已尽,泪先流,倦梳头,事事休;继而写“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但再接下来却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就把一种难以言传的愁绪表现得极为具体和形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说,难以言传的知识中的大部分仍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上。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2]。 其二,下意识的且难以言传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除了能被主体

教师校本培训年度计划(新整理)

( 工作计划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教师校本培训年度计划(新整 理) The work plan has clear goals and specific steps to enhance work initiative,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work proceed in an orderly manner.

教师校本培训年度计划(新整理) 教师校本培训年度计划(一) 校本研修是通过对教师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培训、进修、学科教研、教育科研等活动,从目的、内容、形式及管理等方面有机融合起来,实现“研与修”一体化,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活动形式。“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 我校开展了从有效教学到高效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关键就在于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进一步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我们教

师专业化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因此,我制定符合自身专业和特点的年度校本研修计划。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自身素质分析 1、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引导、总结,反思。总是对学生作总体关注,却常常会忽视一些个体差异。使得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 2、在教学过程有急于求成的情况,对学生的耐心不够,对学生学习习惯等细节方面一系列的培养明显做的不够细致。 3、工作的精益求精度不够,个人专业素养和中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年度目标 1、吃透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设计适合自已的校本研修规划。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纲要 目录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理念 三、设计思想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编写原则 一、构建数科书框架的原则 二、选择教材编写材料的原则 三、内容呈现和加工的原则 第五部分实施建议 一、数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及学分认定方法 三、课时安排建议 第六部分实施条件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前言) 一、课程性质 《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基于浙江省高中生物必修课程教学的实际,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集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的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为今后从事生物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过程,从而提升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现代生物技术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引导学生的未来专业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选修课程框架》,在高中生物必修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包括“基础实验方法”、“数据分析与统计”及“科学研究”三部分内容,其中“基础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与统计”注重实验基础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拓展,“科学研究”整合了大量的操作性实践内容,注重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期望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实践,而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实验拓展》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能依据假设或实验目的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检测方法,具有完成探究实验的基本实验思想。具备记录、处理、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会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等生物学研究的方法,提升创新能力。运用文献和网络等资源指导和评价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异常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学会用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在小组合作、互助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学会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小论文。

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拓展型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体现不同基础要求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它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它也是基础性课程的拓宽与延伸,是为学生学习研究型课程积累更宽泛的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共同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学会观察和思考、探究和质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感受生活中的美和快乐。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学会交往、合作,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6、加强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拓展型课程,推进二期课改的实施,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精于探究的教学骨干,使学校拓展型课程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三、课程原则: 1、基础性: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和生存发展发展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2、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 3、开放性:强调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加强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知识的来源的开放性。 4、时代性: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最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内容的编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加强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综合性:加强课程学科知识的再组合,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的相互渗透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整合;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