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

第一章统计法基本问题第一节统计法概述

一、政府统计与统计法

政府统计的概念:是国家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政府统计的特征:1.实施主体特定——政府机关 2.依法实施 3.强制性——义务、无偿 4.社会共享性

政府统计的功能和任务: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信息功能)2、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咨询功能) 3、实行统计监督(监督功能)依法统计的必要性:1、政府统计活动有赖于法律的保障;(法律赋权,义务法定,经费、人员保障等)2、政府统计活动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必须依法统计,保障被调查者权益,信息共享等)

二、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统计法是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P6狭义: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指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统计法特点: P6 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2、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

三、统计法的表现形式

1、统计法律 P7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规定统计工作我国唯一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1983.12.8制定,1996.5.15修正;2009.6.27修订。2010.1.1日起施行

2、统计行政法规P7国务院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1987.2.15实施;2000.6.2第一次修订;2005.12.16第二次修订。《全国经济普查条例》2004.9.5施行;《全国农业普查条例》2006.8.23施行

3、地方性统计法规P8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云南省统计管理条例》2000.5.26省九届十六次人大通过;1992.7.28省七届二十五次人大通过《云南省统计管理条例》同时废止。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

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

4、统计行政规章P8

(1)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统计执法检查规定》、《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等

(2)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如《昆明市统计管理规定》2005.3.21市政府第74次常务通过,2005,5,5日施行,1999,11.29市政府发布的《昆明市统计单位注册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四、统计法的作用

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2、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P9

第二节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1、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 2、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统一 3、统计资料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P11

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P12 1、统计机构职责法定2、依法履行职权3、独立行使职权

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1、统计调查对象义务法定P13 2、依法履行义务

四、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1、调查对象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2、尽量减轻调查对象负担P13 3、有权拒绝履行非法定统计义务

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1、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2、采取多样化的公布方式和手段3、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P14

第三节统计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主要内容: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P15

机构和编制管理P16 1..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2、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乡镇统计员;3、部门统计系统

经费管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业务管理:统计标准统一,上级领导

第四节统计法制发展1、统计立法: 2、统计执法: 3、统计法制宣传:P19-21

第二章统计调查管理第一节统计调查

分类P22

根据调查范围: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登记时间: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调查对象义务:义务性调查和自愿性调查

调查主体:政府统计调查和民间统计调查

一、政府统计调查特点:义务性、强制性国家统计调查全国性部门统计调查专业性地方统计调查地方性P22

二、民间统计调查特点:自愿性、营利性P23

涉外调查:是由民间统计机构组织实施的,具有一定涉外因素的统计调查。种类:市场调查、社会调查

涉外调查具体包括:1、受境外组织、个人或者境外组织在华机构委托、资助进行的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

2.与境外组织、个人或者境外组织在华机构合作进行的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

3、境外组织在华机构依法进行的市场调查;

4、将调查资料、调查结果提供给境外组织、个人或者境外组织在华机构的市场调查和社会调查。P23

第二节统计调查项目

一、统计调查项目:P24 是指在一定时期为实现特定统计调查目的而组织实施的统计调查。国家统计调查项目(全国性):国家统计局制定或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

同制定;

部门统计调查项目(专业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地域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分别制定或者共同制定;

二、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1、国家统计调查项目:P25国家统计局制定,报国务院备案。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报国务院备案。重大的国家统计调查项目,报国务院审批;

2、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统计调查对象属于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备案;统计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报国家统计局审批;P25

3、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分别制定或者共同制定。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报国家统计局审批;P25省级以下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单独制定﹨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报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报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4、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程序P25审查调查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符合法定条件的,作出批准书面决定,并公布;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作出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

三、编制统计调查项目原则P26明确分工,互相衔接,部门和地方的统计调查不得与国家统计调查重复、矛盾。批准后实施,注重实效,经费保障。

1、抽样调查、重点调查或者行政记录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制发全面统计调查表;

2、一次性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进行经常性统计调查;

3、按年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按季统计调查;

4、按季统计调查可以满足需要的,不得按月统计调查;

5、月以下的进度统计调查必须从严控制。

第三节统计调查制度与统计标准

一、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P27统计调查制度概念:指统计调查阶段所应遵守的技术性规范。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组织方式、

调查表式、统计资料的报送和公布等;法律效力:非经批准,不得变更;

二、统计标准P28广义的统计标准:指对各种统计指标的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方面所作出的统一规范。狭义的统计标准:仅指统计分类标准统计标准的内容: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统计编码法定标识:表号、制定机关、批准或者备案文号、有效期限等。

三、统计标准分类 P29

国家:是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的标准。

部门:是指国务院各部门根据本本部门统计调查需要制定的、在本部门范围内强制执行的统计标准。

其他:在没有国家和部门标准的情况下制定的补充性统计标准

第四节统计调查方法P30统计调查方法是指统计调查者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

一、普查:全面、系统。人口普查,尾数逢0年份实施;农业普查,尾数逢6年份实施;经济普查,尾数逢3、8年份实施。

二、抽样调查三.全面调查,全面定期统计报表四重点调查,非全面

五、行政记录《统计法》第十六条规定: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第五节统计调查证件P33

统计调查证件管理意义:1、规范统计调查活动,维护统计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2、促进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政、依法统计。

种类:统计调查证、临时统计调查证、工作证、普查员证、普查指导员证。

第三章统计资料管理P37 第一节统计资料管理概述

一、统计资料是指在统计活动中所产生的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成果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资料的总称。特征: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

二、统计资料管理体制统计资料管理是依照统计法对统计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审定、

存贮等各项工作。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P38

1、国家统计调查的统计资料,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地方统计调查的统计资料,由省、地、县统计局统一管理;

2、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的统计资料,由部门统计机构统一管理;

3、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设置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等统计资料,自己管理。统计信息共享政府各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社会公众共享

第二节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一、统计资料的审核P401、统计调查对象审核、签署统计资料2、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3、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录入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

二、统计资料的归档统计资料包括统计台账、原始统计报表、汇总统计资料以及电子介质的资料,以及统计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所有文件。保管方法:传统资料、电子介质第三节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一、统计资料的提供P43 1、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2、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提供有关统计资料。行政记录、财务资料、财政资料、调查取得的材料

二、统计资料的公布P44

定期公布:时间固定,载体公开、大众、官方、方便查找。

公布权限: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资料,由本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公布。

公布程序:核定、审批(秘密级与非秘密级)备案公布方式:统计年鉴、统计公报、报刊登载、网络登载、新闻发布会

第四节统计资料的保密

一、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P47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密级:绝密级,国家的核心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机密级,国家的重要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较大的损害;

秘密级,国家的一般秘密,一旦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一般的损害;

保密管理制度P48 1、只有属于国家秘密的统计资料,应当表明密级;2、确定密级时,应确定保密期限;3、密级和保密期限的变更,由原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的机关、单位决定。4、对属于绝密、机密、秘密的统计资料,非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对外发表。必须发表时,应当履行审批手续。

二、商业秘密的保密P49 商业秘密要件:1、不为公众所知悉;﹨2、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3、具有实用性;∕4、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三、个人信息的保密:未经加工、反映家庭和个人情况的材料四、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保密。

第四章统计机构与统计人员第一节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P52

统计机构是指从事统计调查、统计数据加工整理、统计分析预测、统计信息咨询和统计协调管理等活动的组织。

一、政府综合统计机构P52-54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独立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国务院设立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机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统计机构。

1、国家统计局

2、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

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4、乡镇统计工作岗位

二、部门统计机构P54 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部门统计任务的需要而专门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专业性业务主管部门,如农业、林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教育、卫生、文化……综合性业务主管部门,如人事、劳动、计划、财政……

第二节统计人员P56

一、统计人员的概念是指从事统计活动的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

二、统计人员的职权1、具有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 2、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 3、有权要求有关人员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

4、有权要求有关人员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5、有学习专业知识的权利。

三、三、统计人员的职责P571、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不得有其他违反《统计法》规定的行为。2、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对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3.统计调查时依法出示工作证件

四、统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1、恪守职业道德P59 2、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统计专业技术职务:高级统计师:高级,考评结合统计师:中级资格\助理统计师:初级资格﹥考试统计员:初级资格∕

第三节统计从业资格P62

一、意义认定属于国务院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1、有利于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促进统计队伍建设;2、有利于规范对基层统计队伍的管理;3、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保障统计数据质量。

二.统计从业资格及其范围P63统计从业资格,是行为人从事统计工作的资格证明,也是行为人从事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和最基本的要求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必须取得统计从业资格,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三.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P64

1、国家统计局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

2、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

3、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是本行政区域内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

认定程序:P65 (一)申请申请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2、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吧需提交的材料:P66 1、《统计从业资格申请表》一式两份;2、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及其两份复印件;3、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合格成绩单原件及其两份复印件;4、本人近期正面免冠彩色照片1张。5、本人合格学历证书原件及其两份复印件(具备免试一

门考试科目条件者)

(二)受理

(三)审查项目认定时限:P67 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承办机关对已受理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20个工作日内完成;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实施机关在接到初审材料后2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

(四)决定P67 1、申请符合法定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作出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书面决定,并颁发统计从业资格证书,证书加盖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印章。2、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依法作出不授予统计从业资格的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同时应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五章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第一节统计违法行为P69

一、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特征统计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在统计活动中违反统计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对统计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形成侵害的行为。行为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统计违法特征:P69-70 1、具有社会危害性2、行为人有过错 3、违反统计法律规范

二、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共27类P70-80

1、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统计资料;

2拒绝提供统计资料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

3、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

4、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

5、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

6、迟报统计资料;

7、未按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

8、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

9、自行修改统计资料;

10、编造虚假统计数据

11、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12、打击报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13、对本地方、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严重统计违法行为失察14、未经批准擅自组织实施统计调查或变更统计调查制度内容;15、伪造、篡改统计资料;16、要求统计调查对象或者其他机构、人员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17、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18、违法公布统计资料;19、泄露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或者提供、泄露在统计调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20、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损毁、灭失;21、泄露国家秘密;22、违反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法规;23、违反《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24、违反《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25、违反《统计执法检查规定》;26、违反《国家统计调查证管理办法》;27、违反《涉外调查管理办法》。第二节统计法律责任P80

一、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概念:是指行为人对其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惩罚性法律后果。特征P81

1、统计法律责任的承担者,必须是具有统计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统计法律责任的内容是由法律规范明确规定的;

3、统计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必须由专门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来进行,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此权力;

4、统计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行政法律责任(一)统计行政处罚P81 概念:是指各级统计监督检查机关依法对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给予的行政处罚。

特点:1、实施主体只能是各级统计监督检查机关;2、被处罚的行为是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行为;3、统计行政处罚属于行政制裁范畴,只适用于统计行政违法;4、被处罚对

象是实施了统计违法行为的行为人

统计行政处罚的原则:P83 1、法定原则 2、公正、公开原则 3、统计行政处罚与统计违法行为相适应原则

统计行政处罚种类这P83 1、警告:2、罚款:3、没收违非法所得财物:4停业:5、暂扣、吊证照:6、行政挽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行政处罚二)

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P85 处分,是行政机关对本机关违法的工作人员,或行政监察机关对国家工作人员施行的行政制裁措施。

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

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是指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对实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有关行政领导或者责任人员给予的行政制裁措施。

统计行政处分适用对象:P85 1、行政机关公务员;2、授权单位参公管理的工作人员;

3、委托组织中工勤人员以外的人员

4、行政机关任命的人员

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决定机关是违法行为人的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统计监督检查机关对本机关的统计违法行为人可以依法直接给予处分。对本机关以外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处分,应提出给予处分建议,由该工作人员的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作出决定。(三)通报P87 1、由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依法行使;2、适用对象广泛: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四)取消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P88主体是作出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利益和予以晋升职务的单位或者是违法行为人的上级单位、监察机关。各级政府统计机构有建议权,没有直接处理权。(五)批评教育P88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实施,对作为统计调查对象的个人在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活动中拒绝、阻碍统计调查,提供不真实或不完整普查资料的违法行为予以批评教育。

三、刑事责任P89 1、打击报复 2、泄露商业秘密 3、泄露国家秘密 4、拒绝、阻碍统计调查、检查,5、利用统计调查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进行欺诈活动。

第六章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第一节统计监督检查P91 一、统计监

督检查的概念统计监督检查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监察机关、统计机构,国家统计局及其派出的调查队依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贯彻执行统计法规和统计制度的情况进行监察、督促和检查,以及对统计违法行为进行查处等各种活动的总称。统计监督检查三个基本特征:P91-921、由国家依法授权的机关进行;

2、是一种行政执法活动,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和国家强制性;

3、是按照一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进行的二、统计执法检查的内容十五个方面:P92-93

1、领导人员是否存在自行修改、编造虚假数据或者对严重统计违法行为的失察行为;

2、是否存在侵犯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职权的行为;

3、是否依法设立统计机构或者配备统计人员;

4、是否存在对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拒绝、抵制统计违法行为的统计人员打击报复的行为;

5、是否存在包庇、纵容统计违法违纪行为或者失职行为;

6、是否存在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

7、是否存在拒报或者未按照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的行为;8、调查对象是否存在拒报或者经催报后仍未按时提供统计资料,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统计资料,拒绝答复或者不如实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以及妨碍统计执法检查的行为;9、是否依法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10、统计调查对象中承担经常性政府统计调查任务的人员是否具备统计从业资格;

11、统计调查项目的实施、标识和统计调查方案等是否存在违反统计调查制度的行为;

12、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泄露国家秘密、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和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的行为;13、是否依法进行涉外调查;

14、是否存在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行为;15、是否存在其他统计违法违纪的行为。

三、统计监督检查方式93-94 1、根据时间:定期监督检查和临时监督检查 2、根据范围:全面监督检查和重点监督检查 3、根据检查主体:联合监督检查和单独监督检查

第二节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P95 立案:有明确的行为人,有违反统计法的行为,情节较重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属于管辖范围。调查:立案依据,统计违法事实、证据材料,案件性质、法律责任、处理意见。

处理:告知、听证程序、处理。结案:执行完毕

第三节统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一、统计行政复议P99 是指统计执法机关在行使统计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与管理相对人发生争议,根据相对人的申请,由该统计执法机关的上级行政机关对引起争议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行政复议特征:P99 1、是行政机关的活动;2、是上级统计行政机关对下级统计行政机关进行层级监督的活动;3、以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4、由不服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人依法提出申请而启动;

5、统计行政复议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复议范围:P100 1、行政处罚,2、行政不作为,3、行政侵权复议管辖:P100 1、对县级以上统计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统计机构申请复议;2、县级以上政府统计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共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向他们的共同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一般为本级人民政府。3、对国家统计局派出的省级调查队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复议;对其他调查机构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向所在省级调查总队申请复议。4、对国家统计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复议。行政复议程序:P101-104 申请:口头或书面受理:是否受理审查:关键阶段决定:维持决定;

履行决定;撤销、变更和确认违法决定;和解、调解。执行:二、统计行政诉讼P104统计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统计行政执法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统计行政诉讼特征: P104 1、被告只能是行使统计行政权力、作出引起纠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统计行政执法机关;2、所要解决的是统计行政争议;3、起因是相对人对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不服,持有异议,认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4、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进行的。统计行政诉讼范围: P105 一是统计执法机关的行政处罚行为;二是统计执法机关的不作为行为;三是统计执法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统计行政诉讼原则统计行政诉讼管辖1、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统计机构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2、国家统计局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统计行政应诉案例:某县统计局在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某企业报送的2010年一季度劳动工资报表少报了20万元劳动工资,县统计局对该企业的统计员张某给予了一定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请问:(1)该企业的行为属于何种统计违法行为?

(2)县统计局对统计员张某的罚款处罚是否正确?为什么?

(3)若你认为对统计员张某的罚款处罚不正确,那么正确的处罚应该怎样?

(1)该企业的行为属于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2)县统计局对张某的处罚不正确。因为张某不是合法的被处罚主体。张某是代表该企业上报统计资料的,其行为应当被视为该企业的行为。

(3)正确的处罚应当是对该企业给予警告、罚款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精选习题一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精选习题一含答案 1.统计的职能有()。 A.信息职能 B.监督职能 C.执行职能 D.咨询职能 E.决策职能 2.根据组织统计调查的机构不同,我国统计调查项目分为()。 A.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C.抽样统计调查项目 D.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E.定期报表统计项目 3.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下列问项中不符合问项设计原则的是()。 A.您家有几口人? B.您是否文盲? C.您有几个孩子? D.您的存款多少? E.您在哪儿上班? 4.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包括()。 A.交通运输

B.采矿业 C.制造业 D.建筑业 E.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不包括()。 A.花生 B.大豆 C.油菜籽 D.芝麻 E.野生油料 6.工业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的服务费用。

A.金融业 B.文化教育业 C.农业 D.邮电业 E.行政管理 7.建筑业总产值包括()。 A.设备安装工程价值 B.建筑工程产值 C.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 D.房屋修理所完成的价值 E.被修理的房屋本身价值

8.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不包括()。 A.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 B.委托外单位加工用的能源 C.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D.其它非生产消费的能源 E.调出本单位的能源 9.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主要包括()。 A.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B.未验收入库的产品 C.盘亏的产品 D.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E.尚未拨出的带料加工产品 10.企业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包括()。 A.企业信誉 B.土地使用权 C.商标权 D.长期债劵 E.著作权 11.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包括()。 A.现金 B.存货 C.无形资产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习题及答案

贸企业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这种调查方式是( B ) (2010年1) B. 典型调查 C. 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7. 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 (C ) (2009年10) A. 每一户 B.所有的户 C.每一个人 D.所有的人 8. 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个体都进行调查,下述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2009 年 1 月) A. 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查 B. 某地区对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 C. 对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D. 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 9.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分为( C ) (2008年10月) A. 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 C.统计报表制度与专门调查 D.直接观察法 二、多项选择题 1. 专门调查是为了了解和研究某种情况或问题而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B ) (2012年1月)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2?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 (C ) (2011年10月) A.所有自行车车主 B.每一个自行车车主 C.所有自行车 D.每一辆自行车 3.统计报表按填报部门不同.,可以分为(A ) (2011年1月) A.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B.电讯报表和书面报表 C.定期报表和年报 D.基本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 4. 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作用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5. 下列哪项不是.问卷调查的特点( A ?通俗易懂 (B ) (2010 年 10) B.组织方式不同 )(2010年 1) B.准确性高 C.适用范围广 D.节省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效率 6.为了获取最新受经济危机冲击情况, 调查人员专门选取浙江、 江苏两省,深入当地了解外 A.普查 F 列属于专门调查的

统计基础知识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统计基础知识 学时:开设一学期,周课时5个课时,共计80课时 (其中:讲课学时:56学时,实践学时:17学时) 建议教材: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娄庆松、曹少华主编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概述(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 1.1统计的含义和特点 1.2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 1、统计和统计学 2、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难点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1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一)教学内容 2.1统计调查 2.2统计整理 (二)重点 1、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使用条件 2、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3、变量分布数列图示法中直方图、折线图的绘制 4、手工汇总方法的划记法、过录法 (三)难点 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第三章统计综合指标(1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一)教学内容 3.1总量指标 3.2相对指标 3.3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 (二)重点 1、总量指标的概念。标志总量与总体总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2、熟练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概念、表现形式、特点和计算方法 3、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4、算术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统计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概述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l、统计学是一门( ) A、方法论的社会科学 B、方法论的自然科学 C、实质性科学 D、方法论的工具性科学 2、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 A、2000名学生 B、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名学生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3、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A、该市国有的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国有的每一个工业企业c、该市国有的某一台设备 D、该市国有制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 4、变量是( ) A、可变的质量指标 B、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 C、可变的品质标志 D、可变的数量标志 5、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 A、标志 B、总体单位 c、指标 D、总体 6、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 ) A、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B、数量性、大量性、差异性、 C、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D、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7、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体重 D、工人工资等级 8、标志是说明( ) A、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B、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 C、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的名称 D、总体特征的名称 9、在职工生活状况的研究中,“职工的收入”是(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随机变量值 D、连续变量值lO、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中等学校数 B、国营企业数 C、国民生产总值 D、学生人数 ll、下列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 A、全国的人口总数 B、水塘中所养的鱼 C、城市流动人口数 D、工业连续大量生产的产品产量 12、某人月工资500元,则“工资”是( )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质量指标 D、数量指标 13、某单位有500名工人,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 A、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 B、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c、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 14、要了解全国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 ) A、每个省的人口 B、每一户 C、每个人 D、全国总人口 15、已知某种商品每件的价格是25元,这里的“商品价格”是( ) A、指标 B、变量 c、品质标志 D、数量标志 16、某地区四个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分别为20万元、50万元、65万元和100万元,这里的“工 业总产值”是( ) A、变量 B、变量值 C、数量标志 D、品质标志 17、有四名工人的月工资额分别为125元、140元、165元、200元,这四个数字是( ) A、数量指标 B、变量 C、变量值 D、品质标志 18、某企业职工人数为1200人,这里的“职工人数1200人”是( ) A、标志 B、变量 c、指标 D、标志值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值有两大类: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 B、品质标志才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才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有标志值 20、对某地区某日的气温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使用的计量方式是( ) , A、测量值数据 B、计数值数据 c、排序数据 D、分类数据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l、变量按其是否连续可分为( ) A、确定性变量 B、随机变量 C、连续变量 D、离散变量 2、某企业是总体单位,则数量标志有( ) A、所有制 B、职工人数 C、月平均工资 D、产品合格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B、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C、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D、品质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 A、工人人数 B、性别 C、文化程度 D、企业经济类型 5、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 A、人数 B、身高 C、工厂数 D、机器台数 6、要调查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 )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职业”是每个人的特征,“职业”是数量标志 7、设某地区五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是25万元、22万元、40万元、33万元 和65万元,则( ) A、“所有制”是企业的品质标志 B、“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数量标志 C、“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统计指标 D、25、22、40、33、65是变量值 8、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相互关系表现为( ) A、没有总体单位也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因此离不开总体而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数量标志 D、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是只能用数值表现的 9、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有( ) A、民族 B、职业 C、职称 D、文化程度 E、工作年限 10、要调查1000户养鸡专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选用的数量标志有( ) A、养鸡专业户的户数 B、每一养鸡户的养鸡数 C、1000户养鸡户的养鸡数 D、每一养鸡户的收入 E、1000户养鸡户的总收入 三、判断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l、统计在研究客观事物现象时,是以客观事物现象的定量认识为基础的( ) 2、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3、统计总体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 4、工资是离散变量( ) 5、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现象,着眼于个别的数量特征而不是总体的数量特征( ) 6、某生产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数分别为60件、6l件、62件、63件、64件,因此说有5个变量( ) 7、用文字表示的指标叫质量指标,用数字表示的指标叫数量指标( ) 8、品质数据用文字回答,但有时也用数值回答( ) 9、标志和指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的联系( ) lO、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者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整体( ) 四、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计9分)

《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计划

《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统计基础知识》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主要了解统计中几个常用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抽样技术概述、统计对比与因素分析、时间数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其具体目标为: (一)能力目标 (1)能树立统计基础知识的新观念。 (2)能使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目标 (1)具有统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熟练运用统计知识的基础知识; (3)具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事业心;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3)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概述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了解统计基础知识的含义,了解统计基础知识的对象和职能,以及统计产生与发展。

2、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如: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变异与变量。 (二)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课程内容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任务、统计调查的种类、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统计调查方案、数据采集的具体操作方法、科学试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数据的审核、统计分组、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统计汇总、统计整理结果的显示。 教学要求 1、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 2、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3、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 4、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三)统计综合指标 课程内容 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计量单位、计算;相对指标的概念、数值的计量形式、种类及计算方法;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变量值、平均值与标准差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2、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3、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 4、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版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一、总论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三者的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一)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P4 1、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是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变异与变量P6 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变异。可分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不变标志是指对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是具体表现的标志;变异标志是指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变异标志有品质便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之分。 4、总体单位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按变量值的连 1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试题

C.2004年1月1日到3月31日 D.5天 26、统计数据整理的关键是 A.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B.划分各组界限 C.统计分组 D.编制调查表 27、将对比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 A 系数 B 成数 C倍数 D百分数 28.标准差指标数值越小,则反映变量值 A.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B.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C.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D.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29、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这是一个() A比例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30、填写统计表时,当发生某项不应有数字时,应用()符号表示 A 0 B —— C × D 。。。。。。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3、简述统计表的结构? 4、简述总量指标的种类?

5、简述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三、计算题: 1、已知标志平均数为1000,标准差系数为25.6%(5分) 要求:计算标准差 2、某企业2002年工业总产值计划任务为2500万元,实际完成2850万元;利润总额计划数为800万元,实际利润842万元。要求:计算总产值和利润总额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10分)

(1)栏是;(2)栏是; (4)栏是;(6)栏是 5、某企业甲、乙两个生产车间,甲车间平均每个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为65件,标准差为11件;乙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资料如下:(15分) 日加工零件数(件)工人数(人) 60以下 5 60—70 9 70—80 12 80—90 14 90—100 10 (1)计算乙车间工人加工零件的平均数、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2)比较甲、乙两车间哪个车间的平均日加工零件数更有代表性?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一、能源统计介绍 能源统计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平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它反映能源的发展水平、利用效益、综合平衡等状况,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能源规划、加强能源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同时也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能源的生产、供应有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32.4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2.03亿吨,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开采发展迅速,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948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2009年发电量达到3.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但能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二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

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四是能源消费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不合理。如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70%,而世界平均只有28%,一些发达国家都在25%以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4%,而世界平均却占到60%,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占到65%以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过多的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到2010年“十一五”末,单位能耗降低20%,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经济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加强能源统计,提供全面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

关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几个问题.doc

关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几点看法 彭飞 《统计基础知识》是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它专业的重要选修课。但是在职业学校中统计课教学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统计学比较抽象,而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理解能力不强,以前又没有上过专业课,难以适应,方法也没有掌握,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差。本文就统计学教学中几个难度较大、容易混淆的问题谈谈己的看法,试图通过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供一点帮助。 ?、统计基础知识的整体框架结构 统计基础知识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五个阶段来讲的,即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提供与管理。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因为理论性较强,教材中未提及。因此,实际上职业学校统计基础只讲三个部分: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主要有两种方法:统计调查和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本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社会科学领域很少采用。但是在国外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应用于社会科学,很多自然学科也普遍采用统计方法。因此将实验的方法借鉴到统计学中。但我国的统计中目前还很少采用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部分可作简单介绍,主要讲统计调查。 数据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教材的主要部分是讲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指标,抽样估计,统计指数, 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分析。 在开始授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将框架结构讲清楚,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二、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指标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平均数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大多学过一些。 学习平均数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按照过去的教学经验,学生很容易混淆。其分类标准教材中讲了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应该把握:静态平均数是表示平均每个总体单位(平均每个人,平均每个企业,平均每个学校,…)的水平。动态平均数是表示平均每个时间单位(平均每天,月、季、学期、年…)的水平。 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在计算时首先要看资料,根据资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四个公式: 1、基本公式 总体标志总量 算术平均数二 总体单位总量 例如:某班级有50名同学,统计学考试总成绩为4000分,其平均成绩为: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一、能源统计介绍能源统计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平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它反映能源的发展水平、利用效益、综合平衡等状况,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能源规划、加强能源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同时也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能源的生产、供应有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 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32.4 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2.03 亿吨,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开采发展迅速,从1980 年的143 亿立方米提高到2010 年的948 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2009 年发电量达到3.7 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但能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 ,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 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 ,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二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

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四是能源消费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不合理。如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70% ,而世界平均只有28% ,一些发达国家都在25% 以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4% ,而世界平均却占到60%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占到65% 以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过多的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到2010 年“十一五”末,单位能耗降低20% ,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经济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加强能源统计,提供全面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 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能源统计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6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反复强调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能源统计成为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统计部门的光荣使命。2005 以来,在

《统计基础知识》时间序列复习题

财经专业统计基础知识试题(时间序列部分) 年级姓名学号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 1.时间数列与变量数列( ) A都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B都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C前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D前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2.时间数列中,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时期数列 C时点数列D相对数时间数列3.发展速度属于( ) A比例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动态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4.计算发展速度的分母是( ) A报告期水平 B基期水平 C实际水平 D计划水平 5.某车间月初工人人数资料如下:则该车间上半年的平均人数约为( ) A 296人 B 292人 C 295 人 D 300人 6.某地区某年9月末的人口数为150万人,10月末的人口数为150.2 万人,该地区10月的人口平均数为( ) A150万人 B150.2万人 C150.1万人 D无法确定 7.由一个9项的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环比发展速度( ) A有8个 B有9个 C有10个 D有7个 8.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依据是( ) A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B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C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D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9.某企业的产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58.6%,则该企业2001—2005年间产值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A 5%6.58 B 5%6.158 C 6 %6.58 D 6 %6.158 10.根据牧区每个月初的牲畜存栏数计算全牧区半年的牲畜平均存栏数,采用的公式是( ) A 简单平均法 B 几何平均法 C 加权序时平均法 D 首末折半法 11、时间序列在一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称为( ) A 、长期趋势 B 、季节变动 C 、循环变动 D 、随机变动 二、多项选择题 1.对于时间数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数列是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的 B 数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C 数列中的数值都有可加性 D 数列是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 E 编制时应注意数值间的可比性 2.时点数列的特点有( ) A 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有关 B 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无关 C 数值相加有实际意义 D 数值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E 数值是连续登记得到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平均增长速度大于平均发展速度 B 平均增长速度小于平均发展速度 C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D 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1 E 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1 4.下列计算增长速度的公式正确的有( ) A % 100?= 基期水平增长量 增长速度 B % 100?= 报告期水平增长量 增长速度 C 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100% D % 100?-= 基期水平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增长速度 E % 100?= 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 增长速度 5.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有( ) A 1 23 1201-????=n n a a a a a a a a n x K B a a n x n =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0.5×36=18分) ⒈记述学派的代表人是和,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是,数理学派是。 ⒉统计整理主要是对进行加工整理。 ⒊分配数列包括和两个组成要素。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⒋数值平均数包括、和;位置平均数是指和。 ⒌编制动态数列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数列中各项指标具有。具体要求是:第一,数列中各项指标、应力求一致;第二,数列中各项指标的和应一致。 ⒍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平均数大小的尺度,也可用来研究现象发展过程的和等。 ⒎动态分析的任务除了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和等分析指标外,还可以用来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和,并用来预测现象的未来。 ⒏编制综合指数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复杂总体中各要素的问题,另一个是所属时期的确定问题。 ⒐等距抽样按样本单位抽选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和等。 ⒑相关系数大于1,说明现象间存在;相关系数小于0,说明现象间存在;若相关系数等于﹢1,则说明现象存在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10=10分) ⒈要研究某市全部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 ①每一个工业企业②全部工业企业 ③每一件工业产品④全部工业产品 ⒉要了解某学校全部职工的情况,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①该校每一个职工的学历②该校每个职工的工资 ③该校全部职工的学历④该校职工的平均工资 ⒊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是() ①职工人数②设备台数 ③学生体重④学校所数 ⒋某地区在收割前随机地选取5﹪的麦田,测算其小麦产量来估计该地区的小麦总产量,之中调查属于()①普查②典型调查 ③重点调查④抽样调查 ⒌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相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①520 ②510 ③500 ④540 ⒍某学校全部学生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这种指标属于() ①比较相对数②强度相对数 ③结构相对数④动态相对数 ⒎某企业的税后利润今年计划比去年增长4﹪,实际增长了8﹪,则该企业税后利润的计划完成程度()①8﹪—4﹪②8﹪÷4﹪ ③108﹪÷104﹪④104﹪÷108﹪ ⒏总体中如果各单位标志值的和等于其相应的总体标志总量,若要计算其平均数,则应选用() ①算术平均法②调和平均法 ③集合平均法④三种方法都可以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平时作业三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平时作业三 统计基础知识(6-8章) 第六章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为(B)。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数 2、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D)。 A、25% B、2% C、75% D、20% 3、若物价上涨,销售额持平,则销售量指数(B)。 A、增长 B、降低 C、不变 D、与物价上涨幅度一致 4、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C)。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5、计算商品销售量指数的目的是测定(A)的总变动。 A、各种商品销售量 B、各种商品销售额 C、各种商品零售价格 D、居民购买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平均指数(ACDE)。 A、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B、是计算总指数的唯一形式 C、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D、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指数形式 E、可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来使用 2、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指数为105%,其绝对影响为68万元,这表明(ACD)。 A、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5% B、由于价格上涨使销售额增长5% C、由于价格上涨使居民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多支出68万元 E、报告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绝对差额为68万元。 3、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ABCD)。 A、应根据指数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B、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C、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D、在实际应用中,可将不变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 E、应根据基期或报告期资料是否全面来决定 4、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CE)。 A、产品销售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工业总产出指数 D、零售物价指数 E、职工人数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5级《统计基础知识》试题(范围44-9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统计绝对数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 A.总体单位总量与标志单位总量 B.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 C.总指标与标志 D.实物指标和价值标志 2权数对计算平均数的影响,决定于() A.权数所在组标志值的大小 B.各住组距的大小 C.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D.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3.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 ) A.同一总体的不同的部分对比 B.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单位数对比 C.总体变量值总量与总体总频数对比 D.不同总体的两个指标数值对比 4总体的标准差越大,说明() A.平均数的数值越大 B.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 C.平均数的数值越小 D.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5某单位有500名职工,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A. 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 B. 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 C. 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 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 6下列总量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 工业总产值 B. 商品销售量 C. 人口出生数 D. 水库储水量 7.有10个变量值,它们对数值5的离差分别是:-4、-3、-2、-1、0、1、2、 3、4、5,由此可知() A. 这10个数中有负数 B.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零 C.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5 D.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5.5 8.假如各个标志值都扩大2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3,那么平均数 ()A. 不变 B. 减少到1/3 C. 扩大2倍 D. 不能预期平均数的变化 9.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可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 )。 A.权数不等 B.权数相等 C.变量值相同 D.变量值不同 10.如果每一个标志值都增加5个单位,则算术平均数的值()。 A.也增加5个单位 B.增加10个单位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11某校2001年在校学生人数6000人,毕业生人数1400人,上述两个指标是( ) A.均为时期指标 B.均为时点指标 C.前者为时期指标,后者为时点指标 D.前者为时点指标,后者为时期指标 12.第一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6年,第二组为8年,第三组为10年,第一组工人数占总数的30%,第二组占50%,则三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 A.8年 B.7.55年 C.32.5年 D.7.8年 13.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14.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值中,不用根据所有变量值计算的是()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众数 D.几何平均数 1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受各组次数的影响最大 B.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最大 C.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 D.不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16..根据重复抽样调查资料,某小学一年级优秀生比例为20%,二年级为20%,在抽样人数相等的条件下,优秀生比例抽样误差() A.一年级较大 B.二年级较大 C.相同 D.无法作出结论 17商品库存量是()。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题型示例.pdf

20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代表的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平均数指数是通过对(D)加权平均而形成的指数。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个体指数  2、统计整理主要是对(C)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3、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C)。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4、按指数所反映的现象特征不同,指数可分为(B)。 A.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5、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C)。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6、时期数列中所包含的指标(A)。 A.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B.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 C.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D.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  7、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B)。 A.分组标志和组距 B.分组和次数 C.分组标志和次数 D.分组和表式  8、下列调查属全面调查的是(D)。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住户调查 D.快速普查  9、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B)。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10、要了解某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应为(B)。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直接调查 D.全面调查  11、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C)。 A.各组单位数与总单位数之比 B.各组分布次数的比率 C.各组单位数 D.总单位数  12、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C)两种属性。 A.历史属性 B.物理属性 C.社会属性 D.生物属性  13、下列人口指标中,属于静态指标的是(C)。 A.年内出生人口 B.年内迁出人口 C.年末总人口 D.全年离婚人数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产业活动单位必要条件的是(A)。 A.依法在工商和税务部门登记 B.在一个场所从事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C.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多或少业务活动 D.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能源统计知识手册 (1)

能源统计知识手册山西省煤矿节能监测中心

目录

一、基层报表 (一)、基层制度说明 1、主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上报: 《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P201表); 《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与库存》(P205表); 《工业企业水消费》(P206表)。 2、有加工转换生产活动的法人工业企业加报: 《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附表》(P201-1表)。 3、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报: 《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P207表)。 4、煤炭生产企业(包括个体企业和劳改企业)报: 《煤炭产品产、销、存》(P501表、P601表)。 5、焦炭生产企业(包括个体企业)报: 《焦炭产品、销、存》(P503表、P603表); 《焦炭副产品生产与消费情况》(P505表)。 全省“双百”户重点耗能企业(含86户国家级重点企业)的《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附表》、《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报表,在用纸介质上报当地统计部门。 报表按报告期别分为年报制度和月、季、半年定期报告制度。各报表的报送时间、受表机关及报送方式按直接向企业(单位)布置本报表制度的统计部门的规定执行,各企业(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

(三)、基层报表表式 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 表号:表 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 企业法人代码□□□□□□□□—□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 说明:1、本表统计范围:年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 2、本表由各市统计局报送分企业数据,报送时间由当地统计局确定。 3、主要逻辑审核关系:(1)消费合计=工业生产消费+非工业生产消费;(2)工业生产消费≥用于原材料; (3)消费合计≥运输工具消费;(4)煤制品≥型煤+水煤浆+煤粉;其它燃料≥煤矸石+生物质能+工业废料+城市固体垃圾。 (4)综合能源消费量的计算方法: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 4、综合能源消费量的计算方法: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 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能源加工转换产出合计。() 5、工业总产值为现价工业产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