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洁丽雅的战略突围

洁丽雅的战略突围

洁丽雅的战略突围
洁丽雅的战略突围

洁丽雅的战略突围

当珠宝企业花大价钱建立品牌连锁店,以奢侈品的定位对其实施专柜销售时,人们都觉得是理所应当。但如果把珠宝换成毛巾,可能很多人都会不理解:一条利润不过几毛钱的毛巾,用奢侈品模式去营销,不是杀鸡用牛刀吗?但毛巾知名品牌洁丽雅就是如此做的。

像这样的专卖店洁丽雅在全国有近千个。

2008年,位于浙江诸暨的洁丽雅集团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在国内所有大中型城市,铺设了万余个毛巾品牌专柜,赢得了国内毛巾行业终端建设“第一速度”的美誉。

此前,洁丽雅“以品牌促终端”砸下去的钱更是数以亿计:每年在央视投入近亿元,传播“爱你就是爱自己”的洁丽雅生活理念;收购德国一家家纺企业,为产品向高端延伸奠定基础。

经常有人问洁丽雅集团董事局主席石昌佳:一条毛巾再贵也不过几十元,

把数亿资金砸在品牌和终端建设上,能期望白菜卖出黄金的价格吗?

石昌佳反问对方:一个人的一生会买多少珠宝,同时又会用多少毛巾呢?的确,石昌佳看到了中国毛巾市场的巨大潜力:目前中国毛巾实际用量为每人每年1条,而发达国家达10条以上。如果我们人均为2条,则国内厂家将会来不及生产,达到3~5条则会供不应求。

2008年洁丽雅国内销售网点拓展至3万余家,相应的,其内销总额占销售总额的90%以上,全年实际销售同比增长了72%。石昌佳自豪地说:“非常庆幸我们的内销市场和终端战略启动得早,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对我们基本没有太大影响。”

从“品牌做成名牌”到“名牌做成品牌”

“过去的五年里,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做品牌,”在洁丽雅集团总裁石磊眼里,不论是如火如荼的湖北收购战,还是挥金如土的广告营销战,都只是洁丽雅品牌战略棋盘上的一颗子,“如果没有这五年的品牌战略,也许我们也会成为世界金融风暴中的一阵风沙。”

在洁丽雅的荣誉库里,光是“第一”的荣誉就有:全国第一个通过“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毛巾生产企业;全国第一个采用环保节能型冷轧堆漂炼工艺流程的毛巾生产企业;全国第一个研究开发国产高速宽幅剑杆毛巾织机的毛巾生产企业;全国唯一一家“中国家纺毛巾生产科研基地”;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

中国制造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情结:将品牌做成名牌。2003年之前的洁丽雅,“在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获得之前,那是唯一的目标,有着朝圣般的信念。”石磊说。但洁丽雅的过人之处在于,当他们如愿攀上品牌之巅后,他们开始做一件事:将名牌做成品牌。从“把品牌做成名牌”到“把名牌做成品牌”,一个顺序的差别,代表的却是对品牌理解的去伪存精:毛巾作为一种终

端产品,一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常消费品,如果没有老百姓的认可,谈何拓展市场。

从2005年开始,洁丽雅品牌的市场战略开始发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大规模的品牌广告运作。徐静蕾代言的洁丽雅毛巾品牌广告在央视二套、四套、八套等频道大规模密集投放,影响巨大。2007~2008年,洁丽雅又每年出资8000余万元联合特约播映CCTV-8电视剧频道黄金强档节目。“我们不是买毛巾,我们是在传播一种生活方式。”石磊说。凭借央视巨大的影响和号召力以及亲近生活的传播方式,洁丽雅品牌短短几年内在全国声誉鹊起。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招商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洁丽雅在全国的经销商一举达到了1000个左右,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拥有了较高的覆盖率。

“有销售额才有话语权”

郎咸平教授著名的“6+1”理论讲的是中国人赚取的生产制造只是利润最低端的“1”,美国人赚取的是来自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6个环节,它们占据了整个产业利润的最高端。目前中国90%以上的企业的确都处于产业链的“1”,而对于洁丽雅这样的企业来说,早已完成了除终端零售之外的调整,现在,终端调控的任务摆在面前。“终端是整条产业链的命脉,掌控终端,就是掌控了整个市场,也就是掌控了产业链的全部利润”。

2007年初,洁丽雅的市场终端战略全面启动:在全国各地的商场超市建立洁丽雅品牌专柜。对此洁丽雅投入了巨资,对全国近千名经销商进行了大洗牌。“建立起高素质、高起点的洁丽雅经销商队伍,是我们终端战略成功的关键之一。”石磊指出。广东茂名的明星经销商陈晓玲就抓住了这样绝好的事业起点。在这个不发达的粤西地级市,对洁丽雅毛巾品牌的知之者甚少,陈晓玲接手的2006年,洁丽雅毛巾销售也只有十几万元,但到了2007年迅速攀升至70万元,

而到2008年销售额突破了200万元。短短三年不到,洁丽雅一跃成为茂名当地赫赫有名的毛巾第一品牌。

“终端建设上的强势投入和高密度覆盖,效果显而易见,回报异常丰厚。”石磊说,2008年企业实际销售额同比增长72%,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终端铺面。

洁丽雅的野心当然不至于“得终端者得销售额”。拿石磊的话说就是:“有销售额才有话语权,才能在与市场的博弈中占领完全主动。”

“打个比方,一条在市场终端销售价为15元的毛巾,我们给经销商的价格可能是5元,经销商给商场的价格是10元,商场再以15元的价格销售。但是我们话语权越来越大以后,三者的利益结构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就可以将出厂价提高到6元或7元,商场的利润虽然变薄了,但他还是愿意卖,因为销量变大了,赚取的总利润不会变小。”石磊信心十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