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历史文化遗产应以开发为主7

对历史文化遗产应以开发为主7

充分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加速县域旅游文化的深层开发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文化日益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综合国力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文化遗产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遗产的载体。文化遗产资源为旅游经济提供强劲支撑,旅游经济反哺文化遗产资源得以保护和利用。“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将创建二十个以上国家级旅游强县(区);重点建设一百个国家标准等级旅游区(点);形成“东西呼应、南北贯通、四方连接、带动全省”的旅游发展格局。宁乡作为省会的卫星城,如何实现由农业大县向旅游强县迈进呢?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

宁乡地处湘中,东距长沙36公里。西屏张家界森林公园,南接韶山名人故里,北望浩淼八百里洞庭,是长(沙)、株(洲)、湘(潭)一体化和武陵源、洞庭湖区风光带的金三角区。是省会长沙向湘西北辐射的重要平台,境内基础设施完善,硬件设施良好,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辐射功能。全境面积2906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宁乡历史文化悠久,最早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老粮仓花草坪、黄材井冲九牯洞一带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并留下大量的石斧、石凿、石锛等新石器。自唐虞以来,许多的神话和典故代代流传,盘古开天,女娲炼五彩石,炎黄战蚩尤,三苗迁徙,中原文化的南移,使得宁乡成为举世惊艳的文化遗产聚焦点,特别是宁乡西部山区,在黄材盆地有距今3000年的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有独立于西周王朝的方国、有震惊中外的惊世奇珍四羊方尊,还有唯一以人脸为造型的人面纹鼎,更有许许多多相继出土的青铜重器,成就了黄材“中国南方青铜器文化中心”的不可撼动的地位。楚江流域青铜重器层出不穷、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靳江的大夫的故宅、沩江下游是兵家必争之地,楚墓群中青铜兵器层出不穷。秦汉时期有横市的汉代贵族墓大型遗址和三国置郡为新阳。佛教禅宗沩仰宗祖庭密印寺,其悠远的钟声,吸引世界各地信徒爬山涉水不远千里来朝拜。因有宋代宁乡开国男状元易祓,识山楼得以留下遗迹。还因有南宋时期四川张浚、张栻父子,一武一文,抗金名将,湖湘宗师同葬官山

宁乡人文积淀深厚,素来学风浓郁,教育昌达。南宋由胡氏父子创办灵峰书院,与岳麓书院齐名,明清时期玉潭书院、南轩书院、云山书院相继兴起,历代不衰。“宁乡人会读书”美誉流传四方。宁乡人学而优则仕,名人辈出,有蒋琬、灵佑、裴休、齐己、张栻、

易祓、陶汝鼐、周震麟、朱剑凡、贺耀祖、甘泗淇、欧阳钦、宁乡四髯、周光召······,

宁乡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青水秀,名胜众多。三国名相故乡灰汤温泉是全国三大高温温泉之一,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21世纪精品旅游项目;国家主席刘少奇故居是国家首批“4A”景区、湖南四大黄金旅游线路之一;沩山是21世纪长沙重点开发的三大名山之一,山中有享誉日本和东南亚的唐代密印禅寺,与杭州灵隐寺齐名,内有四壁镶嵌12182块贴金佛像的万佛殿,堪称世界所罕见;黄材青洋湖水库水域更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与四周物质文化遗产景点交辉相映。更有清代县志、碑记记载的“宁乡十景”“黄材十景”“沩山十景”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锦上添花。

二:我县文化遗产资源在旅游中的相互作用

县委书记虢正贵在全县党政负责干部大会上讲话指出: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小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一、二产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推动第三产业的繁荣。强势发展旅游产业。以沩山风景名胜区为核心精心打造历史文化遗产旅游景点,进一步充实“神奇宁乡”内涵;加强宁乡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强力推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水平;策划筹办第二届国际佛文化节,积极申办组织各种会议、展览、文化、经贸等活动,扩大旅游文化品牌影响力。那么,我县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之间有哪些作用呢?

(一)对文化遗产的科学抢救保护、开发利用,是旅游可持续发展重要措施。

我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逐步加大,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文遗产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探古求知是全世界旅游文化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历史长河中大量的人类先祖各发展阶段的生产生活所遗留的绝世之作,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

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能够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不但满足了人们的探古求今的好奇心理,而且能够

使人们获取丰富的知识,得到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另外,通过这种旅游活动,还可以增强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县的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齐全,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综合旅游资源分布于宁乡西部地区,其中以沩山风景名胜区为最。我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自然风光外,更为重要的是,地区民族具有极为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了有各自丰富而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民族传统工艺如黄材斗笠、坩埚、剪纸,杨林纸伞、东湖塘鹿角窑、资福的陶器制作工艺,沩山榨油、豆腐制作工艺,宁乡四碟小吃;神话传说、民间山歌宁乡有记载的14000多首;音乐舞蹈、民间戏曲艺术如赞土地、皮影戏、魔术、舞狮耍龙灯,就有流沙河、灰汤评为杂技之乡。地方戏曲如《张先生讨学钱》、《宁乡正调》、《宁乡反调》、《麻姑献寿》、《茅庵度妻》、《天丝绢》、对子花鼓的《望郎调》、《阳雀调》;民俗婚嫁如察亲、合八字、传更过礼、预报佳期、启媒迎、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等过程。节日庆典、民风民俗(扫尘送亮、围炉守岁、春节拜年、闹元宵,端阳、中秋节,清明、中元节等等)、生产习俗(像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渔樵牧耕、士农工商都有其独特的口传身受的技艺、行规文化遗产)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这些富有民族情趣、异地情调的活动,形成了民族地区人文旅游资源的一大特色,对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就可融入到各物质文化遗产景点中形成互动、互补,通过观察异地异域真实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传统习惯等,满足了现代人体验异族、异地风情的渴望,将身心融合到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中,使心灵得到一种回归。风情各异的民族文化旅游一直散发着无限的魅力。将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的融合、互动,使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和丰富性,这可使旅游者的视野开拓以及获得丰富的知识。

(三)文化遗产的科学艺术价值是旅游资源的常青树。

艺术品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鼓舞人的精神。旅游资源中包含着大量的艺术产品。这些艺术产品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工艺、书法等等,甚至还有古乐、曲艺等非物质文化动态的演出。

通过对艺术品的介绍,可以让旅游者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丰富其知识水平及阅历,更主要的是能培养和提升旅游者的审美意识,使旅游成为一种美的教育,通过审美,能使旅游者将智力的丰富、体魄的锻炼、品性的完善积极地结合起来。应该说,旅游既是一次文化艺术欣赏活动,也是一个充满艺术性和审美乐趣的过程。比如,炭河里西周古城遗址不仅在历史考古价值上有重要的作用,在艺术史上也具有极高的价值。周围出土的青铜器,如四羊方尊、人面文鼎、虎食人卣是以当时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手法细腻而明快,铸造艺术巧夺天工,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应该说是青铜文化、图腾文化、农耕文化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给世界文化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至于我县的古建筑、书法、绘画、工艺、曲艺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更是丰富多彩,如密印寺的琉璃重檐、大架梁木结构,万佛殿的宗教神兽壁画,高氏宗祠的宗族明清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和清代传统戏曲班子演出所留下的遗迹,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艺术品,更深切地感受艺术品的感染力,能够了解到不同艺术形式的风格的一些特点和基本知识,这对于丰富旅游者的知识内涵和提高文化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旅游者的整体审美品位,从而达到逐渐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四)宗教文化和历史文化是我县旅游文化资源的重中之重。

在宗教文化方面,旅游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宗教的经典、教义、文化以及艺术。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它在现代各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中继续它的影响。我国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种文化一般体现在旅游地的碑林、石刻以及随处可见的宗教诗文,并且以特殊的文化方式进行传播。另外,宗教还有深刻的人生哲学启示。通过宗教旅游活动,旅游者能够在精神上获得一些知识,悟到一些人生道理。这主要在沩山风景名胜区内有沩仰禅宗发源地,始建于唐代,历尽兴废,现存大量历代文物碑刻及构件,周围有普同塔遗迹,在附近有唐宰相裴休墓、唐代开山祖师灵佑塔、同庆寺、罗铁摩尼墓,在距几公里远的黄材镇十三洞旁边,有沩仰正宗第九世契如禅师墓塔、沩仰正宗第五世无念禅师墓塔和沩仰正宗第十一世无生禅师墓塔。除此之外,还有清康熙五十四年重修“室龙庵古刹碑”碑刻及捐款碑记等。还有附近大座大小小庵堂寺院64处,还可以通过文物普查在龙田、流沙河、青山桥等乡镇发现许多宗教的

历史建筑、遗址和历代青石碑刻。

在历史文化方面:在中国,可以说所有的旅游资源都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的一种凝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是在不断传承和融合中建立完成的,这个过程即形成了历史。在我县的大多数旅游景点中,除了风景秀丽的自然景观之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国旅游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包括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灰汤三国的蒋琬、巷子口的宋代状元易祓、湖湘文化代表张栻、张浚以及所产生的湖湘文化、书院文化。刘少奇、何叔衡、谢觉哉等近代伟人的故居为载体红色旅游文化,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炭河里青铜文化等等,这些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旅游景点获得的精神享受,远比在那些模仿、克隆复制的旅游景点是迥然不同的。因为文化原产地是独特的,是民族的,给人的感受也是无与伦比的。

(五)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作用,更离不开文化遗产的辅助。

旅游景点不仅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对国内外游客展示我县绿色生态、介绍悠久历史文化、宣传我县良好形象的重要窗口。我县的旅游胜地除了有名山大川外,还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文物保护单位构成旅游的胜地。近代以来,我县的仁人志士的革命活动和我县军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遗址,在各个角落都留下了印记,这些印记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如纪念沩江河畔的抗日杜家山血战的烈士塔,大沩山区大革命时期的黄唐起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花明楼刘少奇故居、仅沙田一个乡就有四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叔衡、谢觉哉故居、惠同廊桥、辛亥革命先驱何梓林墓被列为共产党员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线,利用这些历史旅游资源进行教育,“寓教于乐”,是最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也是容易被受教育者接受的一种形式,目前在我党号召大力推广的“红色旅游”使旅游者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公民。

但是,我县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盲目开发、粗放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珍贵的民间民俗文化濒临灭绝等等。这些问题虽然是局部性的、苗头性的,但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我县历史文化旅游资

源优势的发挥,而且还可能使一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如何将我县的历史文化资源迅速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其在我省实现中部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全县上下共同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着眼全局、结合实际、科学谋划促文化旅游发展

随着我县提出工业兴县、旅游强县的战略目标,在这一阶段,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旅游开始进入大众消费时代。生态环境、交通设施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资源看,我县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需要把发展旅游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推进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扩大内需、调整我县由农业大县向旅游大县产业结构调整,将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器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联动器,促进餐饮、酒店、运输、商贸、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着眼于扩大就业、增收富民,通过发展旅游业,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着眼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将开发西部老少边穷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改变其落后面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眼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发展旅游业与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以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效益支撑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以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效推动旅游的发展;着眼于弘扬优秀文化、促进社会进步,通过发展旅游业,充分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有效传承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大力弘扬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

二、理顺体制,强化措施努力促进文化遗产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转变。

加强领导,理顺体制。我县是个文化遗产大县,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起步较晚。但是,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文化、文物、旅游、宗教等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及其直属管委会都有管理历史文化资源的职能。由于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加上部门利益的驱动,很难协调统一,不能及时有效地遏制历史文化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已是当务之急。要求尽快建立以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为主强有力的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加强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要确立各级政府在

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地方党政一把手是当地历史文物古迹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业的局面。把完善政策法规作为推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保障,把实际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政策措施,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建立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其规范、引导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作用。建议尽快成立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全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整合全县有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中的有关职能和力量,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运作高效、覆盖全县、协调有力的历史文化资源管理体系,为我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加强旅游法制建设,制定法规;完善政策措施,出台文件,制定旅游交通安全、线路设计、景区景点、购物场所、宗教场所和宾馆餐厅等方面的管理办法;整治旅游市场,开展旅游综合执法,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尽快制定相应的条例、规定和实施细则,确保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总体规划得到严格的贯彻执行,坚决防止和纠正各地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历史文物古迹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它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地正在兴起的文化热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历史文物古迹又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造成破坏就根本无法恢复。因此,对历史文物古迹的开发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抓住“一个基本点”。首先,要高度重视对我县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工作。要整合全县的部门力量,组成若干个课题组,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我县历史文化资源。在研究整理过程中,要统筹安排,既要重视我县近现代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又要重视对我县古代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既要重视近代名人的研究,又要重视对古城、古墓、古建筑以及民间文化遗产的研究。既要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传承。其次,在发掘整理的基础上,抓好宁乡历史文化遗产发展规划编制,邀请国内外著名规划设计院,编制我县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一五”工作总体规划,明确其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战略步骤,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宏观性的指导意见。规划五大精品旅游区(沩山国际佛文化生态旅游区、灰汤三国蜀相故里温泉旅游区、花明楼少奇故里芙蓉寨生态旅游区、湖湘文化张南轩文化园旅游区和黄材炭河里

西周古城遗址文化旅游区)的建设方案,注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实施文化遗产精品发展战略,就是以五大精品文化区为构架,以宁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魂,精心打造五大精品旅游区。

创新体制,完善机制。近年来,我县对历史文物保护的投入增长很快,但我县是个文物大省,需要予以保护的文物古迹很多,资金缺口还很大。要在继续保持财政投入快速增长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债资金的投入,并积极稳妥地吸收社会资金,着力培育旅游市场主体,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业,形成内外资并进、国有和民营并举、市场配置旅游资源的新机制。创新旅游市场宣传促销方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化运作的宣传促销工作格局,提高宁乡旅游的知名度。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以项目为载体,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我县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立足“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遗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为载体,初步形成以森林观光、避暑、度假、科研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尤其是清代县志记载的以来宁乡十景为依托,发展以“农家乐”为品牌的乡村旅游,开辟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另一条更重要的主线是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以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为重点,推出以楚文化博物馆、西周炭河里遗址、沩、乌、靳、楚四河流域青铜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以武侯祠、白云寺、峰云寺石狮庵、室龙庵、同庆寺、密印寺、香山寺药王殿为代表的佛道儒文化旅游;以炭河里文化禅宗文化、石桥文化、宗族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此外,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着力打造“伟人故里”、“长征丰碑”、三大红色旅游品牌。还可以南轩书院、灵峰书院、云山书院、识山楼为代表的书院文化来扩大“宁乡人会读书、宁乡人爱出书”的影响。实施“三大措施”,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对外宣传工作。新闻、出版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将我省著名的历史文物古迹和历史名人等编成图书和影视作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广为传播,努力扩大湖湘文化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旅游部门要结合我省具体情况,深挖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推出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广招天下客;

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化遗产。不要使“CHINA”成为“拆了”的代名词。县人民政府政府一定要以《中

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湖南省文物保护实施条例》为依据,掌握历史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保护权,重要人事任免权、票价和开放时间要由政府文物部门决定,防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粗放式经营和掠夺性开发。要注意防止对物质文化遗产即历史文物古迹进行破坏性修复的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物景点的周边环境治理。要严格控制历史文物景点周围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其开发项目的审批权限要上收,开发项目的方案一定要经过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的批准方可实施,擅自开工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要尽快启动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它是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我县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礼仪、节日、戏剧和文学艺术、传统技术等内容十分丰富,它记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是凝聚民族感情的桥梁和纽带,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麻山锣鼓、杨林油纸伞、花明楼的刺绣、沩山的擂茶、大沌云的传统舞狮、黄材的斗笠、铸锅等等传统工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很大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县不少珍贵民族民间文化已经或正在消亡。我县应成立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尽快制定我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实施方案和《湖南省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按照财政部、国税总局、文化部的文件要求,划拨专门启动经费,要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海外华侨和个人参与到我县的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之中来。

据资料统计,2006年我县接待海外旅游者7万人次,国内旅游者380万人次,旅游收入7.5亿,占全县GDP的7.5%。邻近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全县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8亿元,占全县GDP的32%。对于10年前财政收入还只有3000万元的贫困县来说,历史性的大跨越。这无疑是我县值得借鉴的经验。我县应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摒弃以往盲目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在文化遗产旅游的挖掘和建设上作足文章,保护、研究和开发我县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它可以促进我县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成为造福西部山区,打造成宁乡支柱

产业强劲的引擎。(来源:新宁乡网作者: 宁乡县文物局周剑武)






责任编辑: 蔡文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