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_红楼梦_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试论_红楼梦_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试论_红楼梦_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试论_红楼梦_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试论《红楼梦》

影视剧改编中

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姜维枫

内容提要:在《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中,应恰当地理解、编演、把握黛玉的性格,尤其是黛玉的“小性儿”。原则之一要通过细节的铺垫体现出黛玉性格的渐变性,避免黛玉性格的“突兀”,不能让黛玉一出场便“脸谱化”;原则之二对黛玉“小性儿”的编演要与她自身的“才”“貌”“情”“愁”“敏”“真”等性情结合,展现出不同故事情节中黛玉“小性儿”的多义性和丰富性。改编中切不可将黛玉的“小性儿”转换成“尖酸刻薄”,将黛玉恶俗化。

关键词:红楼梦 影视剧 改编 黛玉红学研究者多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黛玉,黛玉是才女、美女,她多愁善感、聪敏智慧,她天真、自然、高贵,却又因敏感、率真、自尊而“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常常使个小性儿、喜欢拔尖儿。曹雪芹的高明之处在于打破了小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在《红楼梦》的人物创作中,他没有将人物“扁平化”,而是还原出了“圆形化”特点的生活 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275

 

中真实的“人”。小说中的黛玉让人既爱又怜,既心疼又无

奈。在《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中,仅就黛玉形象而言,如何

实现由文本到影视剧的转换?作家的创作意识在改编者这

里应得到怎样的历史呈现?改编中围绕人物如何对情节做

出恰当的取舍和解读?这一切均是形成《红楼梦》影视剧作

品中黛玉性格乃至精神内涵等的关键。因此,在讨论改编

之前我们应形成这样的共识:改编必须忠实于原著的精神

实质。“如果改编的人物偏离了原著对人物的基本描绘,改

编就失去了意义,何如另起炉灶、另铸新篇?”①

鲁迅曾以林黛玉为例来说明人物理解的差异性:“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所设想的相同”,民国时

期的人所想象的林黛玉往往是“剪头发,穿印度衫,清瘦,寂

寞的摩登女郎……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

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②所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不同读者对

同一人物理解的差异性。但“不管这种理解存在着多么大

的差异,对人物基本性格的认识却是相通的。我们固然可

以在林黛玉的外形上发挥我们的想象,但所有这些想象无

不围绕着她蹙眉、爱哭、灵慧、孤高等性格特征来展开。”③

综观几部《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作品,编导们多能注意到对

黛玉才、貌、情、愁的传达,不足或是存在争议的多在黛玉

“小性儿”,如何恰当地理解、编演、把握黛玉的“小性儿”则

成为编导及演员们的难点。因为一旦把黛玉的“敏感”、

“自尊”、

“多愁”、

“善感”千篇一律地编演为“气恼”,那样不仅会误导观众,甚至会弱化整部作品的文化、审美乃至社会学意

义。“小性儿”在生活中表现为:悒郁不忿、落落寡欢、行动

爱恼等等,那么黛玉所谓的“小性儿”在《红楼梦》不同的情

节中应分别做出怎样具体的呈现?我们试图参照文本通过

几出不同情节故事来分析比较不同版本改编的优劣得失。 

 

276

 

一、宝钗进府

“宝钗进府”

的情节在文本中只做简略交代,叙述多围绕薛姨妈与薛蟠的居留等打算来展开,叙事方式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者视角。因此,文本“宝钗进府”之时不见黛玉,更谈不上黛玉的“小性儿”了。只在文本第四回结尾处叙述了宝钗进府后“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或看书下棋,或作针黹,到也十分乐业。”文本中首次出现黛玉的“悒郁不忿”是在第五回开头:“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一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宝钗却是浑然不觉。”这一段文字围绕黛玉而写,综合叙述了宝钗进府后在黛玉内心吹起的涟漪。这段带有说明性的叙述文字极有逻辑性,读者能够感知到黛玉敏感悒郁性情的形成是有内外原因和微妙过程的,黛玉性格在文本中是逐渐发展的而不是既有的模式。换言之,暂且撇开黛玉“才貌敏慧真纯”等性情不谈,无论是从忠实原著还是遵循影视剧改编自身规律的角度来看,表现黛玉性情中的“小性儿”应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循序渐变,而非一出场便带上悲情忧郁的脸谱。

由徐进改编,徐玉兰、王文娟主演的越剧《红楼梦》

(以下简称62版)对黛玉性格形成演变处理得便很恰当,体现出编剧与演员对《红楼梦》的细心揣摩之功。在“宝钗进府”这场戏中,当宝黛二人闻听“姨妈和宝姐姐来了”时,两人的神态均是少年儿女应有的欣喜欢愉,急忙双双牵手跑出去,这样的神情举止尽管在文本中未正面出现,但62版编剧和演员的改编和表演却很能符合人物的年龄和身份。同样, 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277

 

62版《红楼梦》也很巧妙地表现出宝钗进府之后外部环境

在黛玉内心情感上引起的变化,编剧将上文提到的文本第

五回的那段过程浓缩化用在宝钗进府之时:首先,镜头呈现

出薛家携带的豪富家当,大红的箱笼、主仆浓郁的欢愉、喜

庆的音乐与黛玉进府时孑然一身、冷落的荣国府大门口、

“只进了西边角门”、沉静幽怨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冷

热画面的对比为后来黛玉心头的变化做好了铺垫,这是黛

玉性格形成必不可少的细节。宝黛钗见面后,黛玉也是满

心欢喜要和宝玉、宝钗等一起到老太太屋里热闹一番的,只

是当紫鹃、宝玉提醒黛玉要回屋吃药时,黛玉才孑然一人离

开,接下来无意在廊中听到了两个家下婆子在屋里的议论:

“宝姑娘家里是有田有地有产业的名门大族,舅舅在京里做

大官,你看可不像林姑娘那样……听说那宝姑娘还有什么

金锁,也像宝二爷那块玉一样是件稀罕的东西呢。”此时天

生“聪慧”、

“敏感”的黛玉自然要“悒郁不忿”,带点“忧怨”地离开了。看到这里,观众也会感同身受地接纳了黛玉情绪

上的微妙变化。

由王扶林执导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以下简称87版)第2集剧目名称即为“宝黛钗初会荣庆堂”(文本中为

“荣喜堂”),可见导演是很看重这一场戏的。观众看到的宝

黛钗三人初会时的神情也“大有深意焉”,演员的眼部特写

较多:宝玉欢喜含情,其情也痴;黛玉一出场便表现得满面

忧郁、落落寡欢;宝钗见到宝黛长时间的注视颇耐人寻味。

观众看到了宝玉的“情不情”、“爱博而心劳”,而黛玉的“落

落寡欢”则让人感到似乎没来由。文本中宝黛爱情固然有

源于“神瑛绛珠”的前世梦幻姻缘,但宝黛刻骨铭心的知

己之恋则更多的是萌生于青梅竹马的现实今生。宝黛钗初

会时,黛玉进府仅仅一年,因“醋意”而生“寡欢”讲不通,说

是因“敏感”而生出“多疑”也缺乏改编的铺垫,至于其它诸 

 

278

 

如“多愁善感”等等的评语,也缺乏说服力。

所以87版黛玉此时的神情是否是演员先入为主地将“忧郁”过早地放置于此(权且称之为“情感前置”吧)?倒是后来当黛玉注意到宝玉呆呆地看着宝钗,表现出心有不愿还可理解,并且当宝玉欲牵黛玉之手上前与宝钗相见时,黛玉轻微地拒绝一次,这个细节倒符合人之常情。宝钗注视宝玉的神情过于悠长、深厚了些,感觉也有些“情感前置”的不当。在影视剧改编中,对于文本中写实性的主体情节,应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展开,剧中人物不能未卜先知,演员这样“前置”的处理是没有必要的。87版的编导原意似乎是要加重宝黛钗相见前世今生的奇缘,但做过了头,宝玉“多情”中有些“木”,黛玉不仅没了灵气,甚至有些“呆滞”,宝钗则又大有深意的眼神,刻意的成分太多。相比之下,还是62版处理得更真实、更贴切,能准确地传达出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和发展。87版此段有一细节处理较好,那就是当宝玉见到宝钗时画外所配乐曲为《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直到三人六目相对,此时恰好演唱到:“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画面之外借助乐曲将悠长缠绵、耐人寻味的情感开启,这样的处理倒是很巧妙的。

影视剧改编中除折子戏外在人物性格形成过程的展现上应遵循的原则是:循序渐变、符合生活的逻辑,而不应给接受者以突兀之感。在《红楼梦》的改编过程中,编导演员应知晓的是:“我”的这部作品是要按自身的历时性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内在隐含的逻辑性。落实到黛玉的性格上,首先应改编出黛玉性格的渐变性,其次黛玉所谓的“小性儿”,很大程度上源于她内心强烈的“自尊与自重”的个性意识。如若黛玉一出场便戴上“尖酸刻薄的小性儿”脸谱,这样的黛玉只能令接受者反感生厌。马兰版黄梅戏

 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279 

舞台剧《红楼梦》(以下简称马兰版)没有“宝钗进府”的专

场,宝钗首次亮相是在第二场“喜庆”,这场戏是贾府为宝钗

庆生日兼送花神,府中人上下齐赞宝钗,贾母夸宝钗“稳重

平和、富贵而不骄人、清香而不刺人。”王熙凤夸宝钗“一肚

子学问却从不外露、天生标志却从不打扮、见人一笑礼貌当

先、遇事从容乖巧持重、生成富态之相、主一生福寿双全,”

是“十全十美的佳人”,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不仅把“花

王牡丹”的雅号送给了宝钗,且与宝姐姐情意绵绵。敏慧的

黛玉见此情景暗自退场,独自哀怨地唱起:

眼前情境惊我心,黛玉何处可立身?花在风中颤,月向雾中昏。宝姐姐做人做得巧,上下一片赞扬声,她

是牡丹天富贵,送罢花神过生辰,我是潇湘一枝竹,只

向西风觅诗魂。

这段唱词曲调哀怨、辞意孤苦凄凉,黛玉自比潇湘孤竹,与

富贵牡丹的宝姐姐形成鲜明对比,很好地传达出黛玉孤高

忧怨的性格和心理。但遗憾的是黛玉唱完后的一段念白:

“他们在找我,让我去喝酒看戏,我会坐在宝姐姐身边,让别

人偷偷比较,悄悄议论,万众嘲笑吗?我不去。……是宝玉

在喊我,是宝玉一个人,没有宝姐姐,对,我去找他。可适才

……那朵牡丹花是宝玉插在她头上的,老祖宗和琏二嫂还

说了那些奇怪的话。对,我要问问他……”这一段直露的念

白在缺乏恰当情节铺垫的前提下突兀而来,使得黛玉的性

格单薄而扁平,编导直接就把黛玉的性格引到了不通世故、

多疑善妒的圈子中,让人心生遗憾。这样的念白再加上演

员在这段念白起始的表演中流露出的“嫌恶”之情,使得黛

玉的性情就不只是“小性儿”那么简单了,不仅改变了文本

中黛玉性格塑造的丰厚性,甚至使得黛玉变得可嫌可恶了。 

 

280

 

而且这样的露骨与直白不仅与文本作者对黛玉性情含蓄蕴藉的表达相去甚远,也与大多数读者对黛玉诗性气质的接受大相径庭:“林黛玉是一个充满诗之意蕴的艺术形象,不必说那些直接披露其心灵世界的诗词和心理描写,便是外部的环境和故事的演进,也往往同人物的心态糅合在一起了。”④

我们只能不无遗憾地说此场戏将黛玉的“小性儿”不加铺垫地编演为“尖酸刻薄、不通世故、多疑善妒”,导致了黛玉走向庸俗化。

由谢铁骊执导的89版电影《红楼梦》(以下简称89版),在宝钗进府一场中,首先是宝钗、薛姨妈与王夫人简短会面,接着是贾琏带薛蟠拜见贾政,薛蟠“好色”、“呆霸王”的性格通过几个细节便尽呈无遗,观众从贾政与薛蟠的对话中得知贾雨村了结了薛蟠打死冯渊一案,这一出戏对文本情节加以浓缩,前后关联。接着宝黛牵手欢喜来见姨妈和宝姐姐,三人会面时镜头拍摄到的则是王夫人与薛姨妈,此时观众听到的是交叉的两组对话:王夫人挽留薛姨妈在贾府住下、宝黛钗与探春等姐妹在笑语欢声互认问好。这种似乎不经意的处理也能看出编导的匠心独运,属淡扫蛾眉笔法。另外,89版编导在此又添加了一个细节:宝玉见到宝姐姐有如“呆雁”,黛玉微笑着轻挪莲花俯在宝玉耳边:“你又在哪见过呀?”宝玉始回过神报以羞涩。尽管简短,呼应了“这个妹妹我见过”,却有如神来。二、送宫花《红楼梦》文本中“送宫花”只是一出过场戏,尽管算不

得核心情节,但曹雪芹让周瑞家的送宫花却串联起不少人物,人物性情、人物的亲疏关系在这一场戏中得到了充足的体现。如淡雅素朴的宝钗“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迎

 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

握281

 

春、探春住在一处忙着下棋,见宫花“欠身道谢,命丫鬟们收

了”,贵族小姐的知书达礼,不以一朵宫花为是;惜春正和智

能儿玩耍,一语“若剃了头,可把这些花儿戴在那里呢?”暗

示了惜春出家的晚景;凤姐儿从自己的宫花中拿出两枝吩

咐彩明:“送到那边府里给小蓉大奶奶戴去。”道出凤姐与秦

可卿的亲密;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家解九连

环顽,看出宝黛的亲密。

有些评论文章认为“送宫花”显示出黛玉的斤斤计较和挑剔、尖酸刻薄的小家子气。我们仔细阅读,注意这一段故

事传递出的信息:第一个对宫花儿感兴趣的不是黛玉而是

宝玉,宝玉是“无事忙”而且平时喜欢替姐妹们留意“这些花

儿粉儿”的,若说黛玉斤斤计较,那么黛玉何不第一个发言、

第一个接过匣子看?对于黛玉的身世文本第二回中有过交

代: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生前乃是探花出身、是钦点的巡盐御

史,祖上曾袭过列侯,到如海业经五世。林家虽支庶不盛,

但也是钟鼎之家、书香之族。黛玉这样的出身及家庭背景,

我们便可推知“花儿粉儿的”宝钗固然不爱,但黛玉又岂会

计较?因此,接受者应关注到文本的细节“黛玉只就宝玉手

中看了一看”,换言之,黛玉只看了一眼,根本没拿。至于黛

玉那句:“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

家的一声不敢言语,那是她的身份使然,我们看黛玉真生气

假生气不能从下人身上推断,而要看黛玉的知己宝玉的反

应,宝玉是最知黛玉的。宝玉对黛玉的这话理都没理,直接

向周瑞家的问起宝姐姐。试想,如若黛玉真生气,宝玉会是

第一个受不了的人,恐怕打躬作揖哄着都来不及,还有心守

着妹妹问起姐姐,又要打发丫鬟前去探望吗?还有,我们不

可忽略掉这句话:“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呀。”这句话中有两个语气词“么”、

“呀”,试读,去掉两字,语气是降调,而加上两字语气轻快得多。所以,黛玉的“小性 

 

282

 

儿”与其自身的“高贵”

结合在一起可理解为小女儿的任性可爱娇宠之态,另外“透过表象,可以感到她时时处处看重作为一个独立个性的自我”。⑤改编者与演员应拿捏准确,动作语言都要恰当。

“送宫花”的情节在电影版改编中多被去掉,因为电影要考虑到表演的时间和节奏,但电视剧改编应保留。87版保留了。89版作为电影没有这一段,但89版给人的感觉是徘徊在电影和电视剧之间,作为电影,却分为六部,篇幅时长都不短,是不能够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的;但作为电视剧又略去了好多精彩的情节,篇幅又不够长。这不能不说是遗憾。我们且看87版“送宫花”中的黛玉。

由于艺术形式的转换,87版电视剧此段略去了凤姐、迎春探春两处,周瑞家的将宫花送给惜春之后便来到宝黛这里,此时画面中二人正在解九连环。

周瑞家的:(只听见声音)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给姑娘戴呢。

宝玉: ?什么花儿?拿来给我。(宝玉就周瑞家的手中打开盒子,拿出两枝花儿,端详着,一枝递给黛

玉。

)黛玉:(接过花儿,端详着。面稍露喜悦之色)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

周瑞家的:(微笑)各位都有了,这两枝儿是姑娘的了。

黛玉:(听,冷笑)哼!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将手中的宫花儿丢到周瑞家的捧着的盒

子里,绷着脸转过身面朝墙一个人使性儿。)电影改编与文本有几处不同:其一,文本中黛玉并没拿起宫

 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283

 

花儿,“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了后面的话,而改编中

黛玉是接过宫花儿、端详着再问。不要忽略这样的差异,黛

玉在文本和87版中的性格差异多源于这样的细节之中。

文本中的黛玉我们可以理解为她和迎春探春一样,作为贵

族小姐不在乎一枝两枝花儿,而改编后黛玉分明已拿在手

里端详着,这说明她至少有些在意。其二,改编比文本多出

一个丢弃宫花儿的动作,这一动作就决定了电视剧改编中

此场戏黛玉性格特征是:尖酸刻薄、不让人爱怜,反招人厌。

87版中黛玉出场很少欢喜、几乎有些“泛滥”的哀怨,让观

众感到的不仅仅是压抑不畅,甚至直接导致对黛玉性格的

误读。饰演黛玉的演员只抓住了黛玉“多愁善感、弱不禁

风”的外形,却少了才气、贵气以及天真自然的“灵”气。

三、共读西厢

从宝黛爱情故事演绎的角度看,“读西厢”是宝黛爱情升华的重场戏,属于核心戏。另外,从戏剧的“演剧性”———

即戏剧本身具有的一种适合于“演”的特性———的角度审

视,“读西厢”本身具有一种适合于“演”的特性。因此,几部

影视剧的改编均保留了这场戏。我们以文本为参照,对不

同的编演加以比较。文本二十三回的描画很精细。宝黛青

梅竹马中萌生出的恋情使得黛玉“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短

暂地受用了这份幻梦中意中人对自己的甜蜜表白之后,黛

玉立刻回到现实,现实中无处不在的伦理教化使得她“登时

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

怒,薄面含嗔,指着宝玉道……”同时“眼睛圈儿红了”“转身

就走”,这一系列的描写是那么符合黛玉的身份、年龄、修

养、心理以及生活的真实和逻辑。最后在宝玉的连哄带求

之下“‘嗤’的一声笑了”。这段描写中,黛玉的心理、神态是 

 

284

 

富有层次性和变化的,

宝玉的话并没有真伤到黛玉的“心”。黛玉真生气了吗?显然没有。表演时要把握好黛玉的恼、怒在似与不似之间,而且如何演绎好“带腮连耳通红”这样的文学语言,这些均需要演员细心揣摩。

先看62版王文娟的表演:

宝玉唱“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时,黛玉含笑侧脸,羞涩地将目光慢慢移到书上;宝玉唱到“你就是那……”时,黛玉含笑、似在倾听而又若有所思地慢慢将目光从书上移开微微抬头;宝玉唱“倾国倾城的貌”时,黛玉含笑羞涩地面朝宝玉缓缓抬起目光;当宝玉唱完时,黛玉目光恰与宝玉相遇,此时黛玉似乎突然从梦中醒来,羞涩含情的神情转换为“惊”、“慌”,此时的黛玉又羞又急、双眉微蹙、以书掩面起身急挪莲步,娇嗔道:“你,该死的。”唱:“胡说八道。”唱的同时,以手指宝玉。接着唱:“弄出这淫词艳曲来调笑。”同时微微屈膝将《西厢记》轻掷地上。接着唱:“混账的话儿欺侮人,我可要到舅舅跟前将你告。”此时黛玉似乎真有些着急和气恼。宝玉一直含情面露喜色,至此才有些着急,急忙上前拦住:“好妹妹,我无非偶配词儿顺口念,好妹妹你千万饶我这一遭,我若有心欺侮你,好,明朝让我跌在这池子里,让癞头鼋把我吞吃掉。”黛玉见状掩面而笑。……

王文娟恰当地将文学语言转换为戏剧表演:甜美、欢喜、羞涩、娇嗔、着急、气恼、和好。短短60秒钟的表演中蕴含了如此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而且恰当地处理好了情感之间的曲折委婉的转换,所谓的“恼怒”与黛玉自身的“性灵”、“率真”、“敏慧”等气质结合在一起,转换为此场戏中的:似喜似羞似嗔似怨似恼,而几种情感之间又以缠绵多情相连接,真让人心生爱慕怜惜。王文娟细腻、优美、缠绵、委婉、如梦似幻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绝,她简直就是黛玉的化身。此场戏的改编与表演可以说是对文本做出了最充分淋漓的

 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285 

阐释,改编不仅是对文本文学艺术的超越,在演员表演上至

今仍罕见匹敌更别说超越。

在62版王文娟饰演黛玉之后,《红楼梦》改编值得称道的还有77版《金玉良缘红楼梦》中的张艾嘉饰演的黛玉,张

艾嘉饰演的黛玉在外型及神韵上具有一种袅娜迷离、超凡

脱俗的韵致美。但此场戏,相比王文娟版黛玉,张艾嘉版黛

玉情感的细腻和丰富性不足,张艾嘉没有传达出黛玉乍闻

后短暂的欢喜和羞涩。87版此场戏的拍摄及陈晓旭的饰

演也要逊色许多,我们试看87版此场戏的表演:宝黛共坐

花下读西厢,当宝玉说出“我就是那‘多愁多病的身’,你就

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时,电视剧采用的是远镜头拍摄,观

众看不到黛玉表情的微妙变化,只见黛玉一下子站起来,这

是表现黛玉的“急”,此时镜头拉近,只见黛玉气恼地说:

“你,你这该死的胡说,(将书掷到宝玉身上)你弄来这些淫

词艳曲来看,还说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和舅母去

……”当宝玉说完自己变成个大王八到你坟上驮一辈子碑

去之后,黛玉转怒为喜。电视剧的拍摄要求用镜头语言说

话,恰当地完成文本“文学性”语言与电视剧“演剧性”语言

的转换。对于“读西厢”中黛玉微妙曲折丰富的情感心理变

化,87版拍摄中丢掉了最初的“甜美的欢喜”、“娇羞”等单

个镜头,从而使得陈晓旭的表演只在“急”、“怒”和最后的

“喜”之间转换,理智的成分多而感情的成分少,“急”、

“怒”、“喜”三者各自独立,之间缺少缠绵的情感相连。再看马兰

黄梅戏版舞台剧《红楼梦》:⑥

宝玉:我就敢说张生和莺莺是天底下第一等可爱人。他们有胆识,爱就爱了,敢作敢为。

(黛玉又惊又怕又喜,起身走开。)

宝玉:你去哪里?

 

 

286

 

黛玉:(柔情)我去找舅舅,

问舅舅这书看得看不得。

宝玉:(慌,走近黛玉,摆手,拦住黛玉)这可使不得,这开不得玩笑,开不得玩笑。

黛玉:(娇嗔,柔情)你刚才不是还在说“敢作敢为吗?”

(喜)原来是苗而不秀,一个银样蜡枪头。……

宝玉:我们两个臭味相投,彼此彼此。我喜欢看的,没有你不喜欢看的,你爱的东西我也一定会喜欢的,就像这书中说的我就是那多情多病身,你就是我的倾国倾城貌———。

黛玉:(惊、喜、羞、怒举手欲打宝玉,可手臂悬在半空又缓缓收回,似有所悟,转身羞涩含情,唱)等了那么久,一句就点透,接着西厢乱胡诌,我又恼又是羞———

宝玉:(自知闯祸,有些担心地、忧怨地)憋了那么久,怎么漏了口。我要想收回收不回,银样蜡枪头。

黛玉:(抒情地)鹿儿撞心头,真想抽身走。又想举手将他打,怎么又住了手。(羞涩掩面)

宝玉:怕是闯了祸,但她并没走。(大胆、重露英气与天真)何处寻来王实甫,我给他磕个头,(作揖,欢喜地奔向黛玉,夺过黛玉用来掩面的《西厢记》,淘气地将书放在黛玉眼前,指着,嬉笑着)喏,人家跳过墙去她又赖账———。

(黛玉羞涩地接过书,二人和好,并肩共读。)⑦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马兰黄梅戏版舞台剧《红楼梦》,编剧陈西汀在演员唱词和念白方面相对于文本改编较多,语言趋于现代话语和通俗化的特点。此场戏在情节顺序上相对于文本亦有所调整,如将黛玉找舅舅告状放在了前面。黛

 试论《红楼梦》影视剧改编中对黛玉性格的把握

287 

玉和宝玉的心理体验除通过神情加以体现之外,还通过唱

词直接道出。舞台表演中这样的改编既方便了演员体验的

传达也便于观众接受,饰演黛玉的演员吴亚玲在表演中在

文本情绪的基础上又适当地添加了“惊”和“怕”的神情,这

些都是《红楼梦》传播中可贵的尝试。

总之,在《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中,对于文本中黛玉的“多愁”“善感”“爱恼”不可一言以蔽之地称之为“小性儿”,

更不能将“小性儿”直接转换成“尖酸刻薄”,而应结合出身、

故事、性情等具体背景分别加以分析改编,对黛玉的“小性

儿”做具象传达时既要注意其丰富性和变性化,又要有层次

性,尽量传达出黛玉性情的精神内涵。

注释

①③ 姚小鸥主编《古典名著的影视剧改编》,中国传媒大学出

版社,2006年版,第96页,第97页。

② 《鲁迅全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429—

430页。

④⑤ 吕启祥《红楼梦寻———吕启祥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

社2005年版,第105页,第97页。

⑥ 评论所依据的黄梅戏《红楼梦》版本为安徽音像出版社出

版、广东杰盛唱片有限公司发行。

⑦ 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

(本文作者: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邮编:250100)

 

 

288

 

对《红楼梦》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_2000字

对《红楼梦》中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_2000字 《红楼梦》是我国小说发展史上的艺术高峰,它不仅以情节的曲折紧张取胜而且以细节描写的丰富、细腻、生动、深刻见长。其高度的写人艺术技巧更令人叹为观止。曹雪芹运用表现艺术的方法再现了人物精神风貌,创造性的运用二极背逆原理写人,注重圆形人物的刻画,给我们留下一个个性格丰满,立体感强的人物。尤其在描写人物形象、情节、环境三方面精雕细刻又十分真实自然;含义丰富能知微见著。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此,成为我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善于刻划人物,而且是成群地塑造出来,小说中有名姓的人物就多达四百八十多人,其中能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几十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是千古不朽的典型形象。 人物性格的独特性 《红楼梦》中的人物共有四百之多,光是生动而著名的就不下百余。其中一些思想性格身份地位类似的人,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各人各面,千姿百态。作者异常分明地描绘出他们之间的差异。甚至在场合想仿,谈吐相近,神情相同的情况下,也能把各自的个性区分出来,使神态相似而不雷同,言语相近而不重复。这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形式,不能

不说是因为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常采取一种特殊的复杂的对比手法的结果。《红楼梦》中的形象体系,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复杂庞大的系统,这个大系统中各种人物的排列组合,又形成了几个对照性质的子系统。十二钗正册中的人物性格为一系统,副册与又副册中的性格又是另外的系统。 每一个对照系统又有若干对照层次,每个层次的性格又形成对照,从而形成一个不可重复的、立体交叉的多层次结构。为组成这样一个结构,作者往往采取两种写法。一是突出性格的主要特征,如贾宝玉的“爱博而辛劳”,林黛玉由于对生活保持着清醒而产生的超负荷的悲哀,特征非常鲜明突出,以致成为一种“共名”,但这不是类型化的典型,不是某种道德品质的化身,而是“渗透于思维和感觉、意志和情感、记忆和向往、语言和行动各个方面的个人特点”(傅继馥《古代小说艺术典型基本形态的演变》)“爱博而心劳”的贾宝玉,他的思维和感觉是那样的敏锐和细腻,他的意志和情感是那样的坚韧和丰富,他的记忆和向往是那样的执着,他的语言和行为又是那样的乖僻,难怪使脂砚斋叹为观止。他说:“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真

红楼梦中林黛玉

《红楼梦中林黛玉》 高一(1)班 王晓萱

开题报告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她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受不了,最后凄凄惨惨的不幸夭折。 数百年来,黛玉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那无边的泪水吧。她的一生,就是还泪的一生,悲剧的一生。凄然与泪水相依相伴,落得个泪尽人亡。 除此之外,林黛玉还给世人留下了诸如小心眼,多疑之类的印象,自古至今,备受争议。这个倾国倾城的潇湘妃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不妨静下心来,倚一竿潇竹,探寻那绵绵的泪痕斑斑,探寻那一片黛色倾城… 研究经过

收集资料 有关林黛玉的文章 黛玉错过了多少人生之美 懂得两栖生活的人亦诗亦哲,深谙幸福的滋味: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美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都做得极好,但两人气质却不一样。黛玉是诗人,宝钗是哲人。 所谓诗人,一身瘦骨,倦倚西风,吐半口血,在侍儿搀扶下看秋海棠;一旦爱上什么,又得不到,就连命也不肯要。所谓哲人,沉默安详,花来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的时候珍重芳姿,即使白昼也深掩重门。不如意事虽然也多,多半一笑置之。 两者比较起来,黛玉就显得不幸,写出的诗也让人肝肠寸断。当然,也并非诗人都如此。 苏东坡平生遭际着实不幸,有感则发,不平就鸣,最终孑然一身,无论政敌执政还是同党专权都容他不得。但是,读苏东坡的诗,却没有黛玉“不语婷婷日又昏”的凄恻哀怨,而充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诗人敏感多思的触角,哲人随流任运的胸怀,二者完美结合,让他的一生过得坎坷而热闹,丰富而美好。 说到底,哲人的心态就在一个不“执著”,善于转换角度看待问题。 大多数“执著”诗意的人,对于世上的美丽,未见之先,先有“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喟叹,见到之后,又为无法永久持有而心生悲戚。黛玉的痛苦,就来自这种“执著”之心。虽然她懂诗懂佛,却最是看不透,解不开。宝钗也懂诗,却把诗诙谐地比作“原从胡说来”,也懂佛,却把宝玉的偈子三把两把扯碎烧了。她同样际遇堪怜,但却始终处之泰然,淡然微笑,保持哲人的得体态度。 生活中多么需要这种豁达啊! 东坡既然懂得两栖生活,亦诗亦哲,当然深谙幸福滋味。在他的眼里,“人生到处何所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人的灵性让他君临万物,每处皆可娱目怡情,哲人的胸怀又让他没有贪念,任万物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笑看世事无常……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形象分析 广南县董堡乡中心学校陆杰 《红楼梦》不知翻过多少遍,泪也不知洒了多少行,所有这些并不是对贾府这座大厦倾倒的感慨,同情与喟叹,那么“暗洒闲抛却为谁”呢?为的是“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草本之身的病西施——林黛玉。她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我喜欢她,爱恋她,因为她有稀世之美貌,有兰草之气质,有芙蓉之风骨,有纯美之爱情(尽管最终只是“镜花水月”),更主要的是缘于她是美与艺术的统一与象征。 一、林黛玉是一种悲剧美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在百花斗妍的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为什么独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呢?她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她究竟美在何处,动人在何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因为悲剧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越壮美越动人。当人们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时?最悲者莫过于林黛玉之悲了。 (一)寄人篱下的悲剧 林黛玉的悲剧,还在她出世之前,作者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恨来人间的。这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生于没落贵族之家,而且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二)爱情婚姻的悲剧 爱情,是多么光辉耀眼的字眼,多少人为它魂牵梦绕,多少人为它欢乐,多少人为它流泪,多少人为它如痴如狂,多少人为它轻掷了生命。它就像一团烈

(完整版)《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红楼梦》出世以后,它所具有的思想艺术力量,立刻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人们读它,谈它,对它“爱玩鼓掌”“读而艳之”;又为了品评书中人物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还有的青年读者,为书中的爱情故事感动得“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因此在当时有“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一说。《红楼梦》在它带给社会巨大的影响之后,也引起了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兴趣。下面是一个从《红楼梦》欣赏者的角度来对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一些评说。一贾宝玉 要评说《红楼梦》中的人物,首要的当数男主人公贾宝玉了,作为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作者曹雪芹在其身上着力最多,寄托也最深 ,他其成为中国小说史上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甚至人人还说这一形象所影射的就是曹雪芹本人。但据我看来,这一典型形象绝非作者的实灵自作,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同类型的人物加以概括,并揉合了自己的想象,经过艺术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完美艺术形象。 在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有两首《西江月》,是这样描写宝玉的: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有些读者在读了这两首《西江月》后,就此认定了宝玉是一个不求上进,只爱脂粉的孽根祸胎。但其实不然,这两首《西江月》是从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出发,所反映的是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盼着他中举,扬名以继承地主阶级事业的“良苦用心”。而作者正是借《西江月》寓褒于贬,充分概括了在宝玉身上最突出的闪亮点---叛逆性格。 词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和朱理学之类的儒家著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家道学批评的一文不值。基于此种想法,他“杂学帝搜”,宁肯去读《西厢记》《杜丹亭》这类被封建卫道者视为邪书的“小说淫词”,也不去读《四书》、讲八股、听“仕途经济”的“混帐话”。 他对读书上进、为官做宦的世俗男子,有着强烈的憎恶和轻蔑。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中,史湘云劝他:“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宝玉听了十分

浅谈《红楼梦》的林黛玉

浅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认识人生大戏,《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世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卫道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战斗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爱情悲剧为重要内容,通过对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败。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就像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里。在曹雪芹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子,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然而,书中只有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当中,我认为曹雪芹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 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一位女子。记得在书中第二十六回中,“蜂腰桥设言传蜜意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因贾宝玉被贾母叫去,怕有事端,等到宝玉回到怡红院便看看他,晴雯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和碧痕正伴了嘴把气撒到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到:“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清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没有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到底还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眼泪来。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林黛玉就是这么容易敏感。 林黛玉也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姑娘,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非常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离下之感。进贾府时她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着。”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晚饭,黛玉婉言谢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不去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凉。”这段话既表达了自己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体现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林黛玉淡泊名利。林黛玉从不主张贾宝玉读圣贤书、考功名,她淡泊名利。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黛玉淡泊名利,轻视官僚。 林黛玉爱多愁善感。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言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黛玉葬花,可知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总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

#红楼梦人物分析之王熙凤

红楼梦人物分析--王熙凤 王熙凤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分析经过几个星期对《红楼梦》的学习,也通过《红楼梦》电视剧的赏析,我觉得《红楼梦》中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王熙凤叫做“女曹操”,称之为“胭脂虎”,即母老虎。在许多评论中,就是“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这恐怕是每一个《红楼梦》偏爱者都会有的一种感受。但我却认为王熙凤这个人物在《红楼梦》当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这个形象具有独特性。她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一种聚焦的作用,或者说是一种辐射的作用。因为《红楼梦》不仅是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爱情婚姻,作者还写了这个大家族中四百多个人物。如果没有了王熙凤,那么《红楼梦》的结果会如何。可以说,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那么王熙凤这个人物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从而突出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所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下层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其次,王熙凤是集美丽聪明和奸诈狡猾心狠手辣于一身,可谓“才貌双全”,堪称脂粉队里的枭雄。在贾府里的地位可是除了贾母无人可匹敌的,她是贾府(宁荣二府)里的三媳妇,荣府里的二媳妇,贾赦和刑氏的长媳妇,还是贾政的夫人王氏的内侄女,因此她在贾府里的地位是很特殊的,让她当家刑王夫人不会反对了,再加上她很能见风使舵,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语言得体又不失风趣,取得了贾母的信任和欢欣,她在贾府独揽大权也因此变为顺理成章的事。王熙凤可谓是把好人当尽,坏事做绝。记得在第三回,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她的一哭一笑,把至仁至善至孝表演得淋漓尽致,深得贾母的欢心。第十二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把她治家理事的才能也发挥到了及至,奠定了她在贾家宁荣二府中的地位。第十三回,王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摘要:【林黛玉】林妹妹的性格完全印证了宝哥哥的那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她冰雪聪明,诗词妙语信手拈来;她敏感多疑,曾因为宝玉的丫头误了为她开门而悲吟《葬花词》;她为了爱情柔肠寸断,泪终不干。 【薛宝钗】宝姑娘稳重大方,八面玲珑。她对不同的人自有一套不同的“社交”方式:对贾母、王夫人这样的“权威人物”,她尊重顺从;对大观园的其他姐妹,她表现出的是“宝姐姐”的稳重和宽容;对下人,她又显得平易近人,不端架子。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性格特点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

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可能是个神仙,可望不可即,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

相沟通班学生毕业论文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教育 XX 指导老师学生XX: 论文题目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 容摘要 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雪芹大量的心血。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性格,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寄人篱

下的黛玉有着常人一样的自卑感,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用强烈的自尊心掩饰住自卑感。即使是自卑的黛玉也有可爱之处,在严格的封建时代,她敢追求真爱,对抗着封建礼教,是个可敬可爱的人物。 Cao Xueqin'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gently, calmly exquisite style, shaping the image of a flesh-and-blood character who, especially on Lin Daiyu's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all permeated with a great deal of effort of Cao Xueqin. Lin Daiyu born sickly and Moody character, in her poetry performance thoroughly. Fend off the Daiyu as ordinary human beings with an inferiority plex, she is unable to resolve for themselves as outsiders, overcautious, afraid to stir up trouble, but the little woma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elf cover an inferiority plex. Even the inferiority of her loveliness, strict feudal era, she dared to seek true love against the feudal ethics, is an adorable figure. 关键字: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自尊,真爱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谈《红楼梦》之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也”,而林黛玉则更是悲剧中悲剧的女主人公。可见,其人生也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而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的宝黛之间爱情之花,更是具有一种永恒的凄艳之美。在我看来,黛玉的悲剧人生是由她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以及时代的悲剧三者所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时代;封建礼教 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生活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 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足可以看出黛玉寄人篱下的悲惨状况。无怪乎在《葬花吟》中叹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词。

《葬花吟》赏析和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报告

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批注:这句是写出了黛玉自己对于死亡焦虑,对于人生幻灭的一种感慨。可能是在以花自比,认为自己的人生可能与花一样,与花具有一样的命运。 闺中女儿惜春暮/莫,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批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批注:这里可能是一句谶语,可能是在暗指,宝黛的婚姻在三月已经成为定数,而到了秋天却发生了些许变数,就犹如梁间燕子那样无情的飞去,宝玉离家,黛玉死亡,为下文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暗示宝黛爱情最终会在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下走向灭亡。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批注:黛玉虽然得到了贾母与宝玉的关心和爱护,又因为黛玉本就是一位才女,这样就更会招来贾府的人的嫉妒,让这些人虎视眈眈地看着她,写出了黛玉对于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现实的控诉。 周汝昌曾在《红楼夺目红》一书中提到“一个少女,如此心胸口齿,还自以为天天受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此话又从何而起?她吃过一丝一毫的亏吗?怪哉。”(应有上下文的联系,上文主要讲林黛玉如何用话语回击对方)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花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落天尽头。 批注: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致于“泪尽证前缘”了。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批注:(本句)这句话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黛玉出生在以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为主流的社会,她却独树一帜,并没有被这思想所影响,直至死亡,她都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未曾有过一丝动摇。这句诗也写出了林黛玉自身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对上一面8 句总评)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尔今死去侬/奴收葬,未卜侬/奴身何日丧? 侬/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奴知是谁? 批注:(本句)表达出黛玉对于死亡和命运的一种焦虑,也是一句谶语,也许这也点明日后黛玉的结局应与这花儿一样“红消香断”最终落入“有谁怜”的地步,奠定了红楼悲剧的结局。(上几句)这数句在书中反复出现,甚至在鹦鹉学吟诗中也提到,说明黛玉死时肯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姓名: 2010年12月25日

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内容摘要】 人物是小说组成的主要要素,人物言行思想是小说的血肉,正因为有了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的塑造,才让小说活灵活现,有了生气。我国古代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更是堪称一绝。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是首屈一指。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为典型。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一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写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落史,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 贾宝玉:反抗封建道德,但又趋于消极。 林黛玉:才华横溢,尖酸刻薄,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薛宝钗:端庄从容,随分从时,城府极深。 王熙凤:泼辣爽朗,为人狠辣。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性格,贾宝玉,林黛玉 一、贾宝玉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他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学生姓名:周洋学号:20110102005 院(系)中文系专业:文秘教育 指导教师:徐铭职称: 摘要:林黛玉是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才貌双全,最受作者曹雪芹喜爱和广大读者青睐的女性,她的才智体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小说中有关林黛玉的诗有二十余篇,对于人物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诗词 Abstract:Lin daiyu is prompting a of the big four classic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author cao xueqin's most popular favor women, readers and her intelligence reflected in her poetry, novels about Lin daiyu's poetry has more than 20,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Key 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 poetry 它,曾令一个名叫曹霑的文人耗尽数十载心血;它,也令无数文人骚客痴迷探究;它,历经岁月的变迁,依旧矗立在文学金字塔的顶端独领风骚······它有着梦幻般的名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尤其是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多样性,复杂性,有个性,每个人物看似有牵连,实则各不相同,在这篇长篇巨制的经典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对她最为倾心。 她,是知恩图报,下凡还泪的绛珠仙草;她,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傲娇诗人;她,是与“美玉无瑕”相匹配的“阆苑仙葩”;她,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神仙妹妹;同时,她也是自卑孤僻,寄人篱下的千金小姐。她是颦儿,她是林黛玉。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寥寥数笔,就将一个美貌聪明的女子展现在世人眼前,妙哉。林黛玉的美不仅表现在她的外貌上,而且还体现在她的才情中,这里就不得不提林黛玉诗人气质的美了。黛玉的诗词在小说中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了。元妃省亲的时候,命众姐妹为省亲别墅做诗,在呈上来的诗词中,元妃夸赞林妹妹的诗乃众姐妹之首。就连帮贾宝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也在他所作所有诗词之上,在海棠社时期创作的诗词也被众姐妹所赏识,次次拔得头筹。可见,林妹妹真的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诗词达意,要想了解走进林妹妹的世界,我们就不得不对她的诗词进行浅析。 一、林黛玉诗词的题材及地位 林妹妹的诗词涉及题材广泛,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宋词,元曲,赋,散文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题材的多样也更显示出了林妹妹的才智美。在全书中,有关林黛玉的完整诗词统共二十二首。曹雪芹是“自私的”,《红楼梦》全书涉及到几百号人物,他却自私的把大自然赋予他的鬼斧神刀尽数用在了塑造林黛玉一人身上,百余首诗,黛玉的诗词是曹雪芹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分析

红楼梦主要人物及其性格分析 黛玉多愁善感 宝钗贤德有容 湘云灿烂爽朗 妙玉冷霜孤傲 迎春儒雅随和 惜春孤僻冷凝 袭人柔顺体贴 李纨端庄秀丽 晴雯执着不驯 凤姐、探春、平儿灵活练达, 宝玉如宝似玉、脱俗超俗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于“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这种骇世惊俗的思想指导下,宝玉终日“在内帏厮混”,并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洋溢的生气、过人的才智,怜悯她们的不幸遭遇,怜悯其将嫁与浊臭的男子,失去了她们的圣洁之美。贾宝玉道:女子出嫁前为珍珠,嫁人后便失去光芒成了死珠,再老便与污浊男子同流,成为死鱼眼了。他甚至为自己生有一个男子之身而感到无可挽救的遗憾。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就是与林黛玉的相爱了。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另一方面又促使了他的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则是她的写照。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 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因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 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将其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这样,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而伤心,为之而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人物形象 在《红楼梦》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黛玉牵动人的衷肠,她强大的艺术魅力与动人之处主要源于她的悲剧美。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二百多年来,无数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命运对她太残酷和不公平。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曹先生塑造的这一“心思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着墨较多,是为爱流尽最后一滴泪的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儿,她不仅有泪情,还具有才情,对宝玉的爱情更是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细品味,咂摸红楼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以下几点格外突出。 一、才华横溢的诗人 纵观整部《红楼梦》,林黛玉的一首《葬花吟》写出了她自己的一生,更是写进了红楼中女子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一诗成纖”。她对自己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境做了最恰当的描述,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质。 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一个书香世家,这为她的才情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她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的才情也为她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就算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她依旧没有收起自己的才情的锋芒。书上说她为泪而生,泪尽而逝。其实她是为诗而生,那泪,就是灵性与才情。林黛玉是这一部《红楼梦》的诗魂,她的诗情在红楼梦中要算最高的。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一个诗化了的形象,作者有意集历代才女之所长于她一身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个性。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触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触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与悲剧的命运。可以说,她的诗情到尽她的苦情。 二、泪伴终生的“泪人” 曹雪芹在作品的一开头,就赋予了林黛玉特殊的使命——还泪。因此才有了宝黛之情,也因此,黛玉为宝玉,一生流泪,至死不变,泪尽而逝,绝无怨言,这方是报恩还泪。林黛玉的泪从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自从见了宝玉,她的泪就没有停止过。“泪人”的特点:一,她降临人间,是为了还泪而来。还泪就是还情。二,她在人间的人生过程正式还泪的过程,生命尚未终止,其泪痕总是不干。三,这位泪人的生命不像常人那样以年龄计量,而是以眼泪多少计量。四,她不仅是泪人,而且是诗人。因些她泪中有诗,诗中有泪。她的泪在眼里是泪水,流入字中则是诗。这些个特点,准确的阐释了林黛玉的泪人背后的孤独与伤痛。为情生、为情死、为情泪伴终生,这对于十七八岁的她来说,经历的是怎样一个变迁,现在我们无从了解,但是这个千古一遇的泪人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里碑式的意义与价值。 三、多愁善感的“病人”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性的长篇小说名著,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小说史上任何一部名著所不可比拟的。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由于家庭原因,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标性格。 关键词:美,高洁,才华横溢,叛逆,悲剧.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

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一,美丽的外表。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红楼梦人物分析点评 薛宝钗 红楼梦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名着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本书前80回由曹雪芹所着,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刚知道有红楼梦时是在幼年,拜读红楼是在中学,沉醉于宝黛美丽而含酸的爱情故事,喜欢黛玉的灵气、湘云的酒脱、探春的才干,凤姐的世俗,只是不太喜欢宝钗,认为她是个不光彩的“第三者”。而现在,当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当初的反感和厌恶已不知何时被另一种特别的情感所取代? 纵观整篇小说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是薛宝钗,她容貌美丽,在大观园中与林黛玉并称双美;她才学之高,也只有林黛玉可与比肩;而她丰满的多棱形的性格,不仅在贾府大观园独一无二,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将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喜欢的是薛宝钗的才情,气质,端庄稳重. 薛宝钗的学识,在大观园中算是最扎实、最全面的。她虽然没有黛玉的作诗的巧,每每作诗也逊黛玉一筹。但她对文学、艺术、历史、医学以至诸子百家、佛学经典,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渊博的知识,连以“杂学旁收”着称的贾宝玉也远非所及。这是作者在作品中队宝钗的肯定。

宝钗的性格,宝钗较黛玉端庄稳重,温柔敦厚,豁达大度。但有人认为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是个“女曹操”。同一人物形像,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一则固然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这一形像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 林黛玉 母亲早逝,父亲不在身边,命运挺可怜,再加上当时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她又不是贾母嫡孙女,多少有点觉得不自在,而又偏偏寄人篱下,估计黛玉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太好,就造成了她压抑的性格,很多心,又很爱想太多。”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往往说话过于尖锐有意无意中刺伤他人。很多心,很爱想太多,也是她早逝的原因之一吧!她又重感情,很叛逆,又有点偏执。而且对感情也是很专一的,喜欢宝玉也喜欢了很久。她追求自由的生活,她的爱情她希望自己能做主,所以她对那个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应该也是有意见的,而且意见很大。 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老、分散、衰败。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这些姐妹们喜欢薛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黛玉,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贾家三小姐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