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旗制度的研究

八旗制度的研究

八旗制度的研究
八旗制度的研究

八旗制度的研究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清朝的重要制度。对八旗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对满族社会和清王朝的认识。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清王朝的奠基人,满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努尔哈齐,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对牛录组织进行适应当时形势的重大改造,创立了历史上有名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与有清一代历史相始终。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封建王朝,八旗制度随之而消亡,但是它在边疆少数民族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努尔哈齐建立八旗后的百余年间,没有记载八旗的志书,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初八日,皇五子和亲王弘昼与大学士马齐、鄂尔泰、张廷玉等奉敕撰修,乾隆四年(1739年)成《八旗通志》初集二百五十三卷,八旗开始有志。嘉庆元年(1796年),大学士福康安等奉敕续修,成《八旗通志》续集三百五十六卷,增辑乾隆年间史实,以补初集之不足。此外,官修史书和私家著述,都为八旗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由于史籍记载的含混和矛盾,人们对八旗制度的认识必然有一个历史过程,这正如盂森所说:“浅之乎视八旗者,以为是清之一种兵制,如《清史稿》以八旗入《兵制》是也。夫八旗与兵事之相关,乃满洲之有军国艮制度,不得舍其国而独认其为军也。至《食货志》亦有丁口附户口之内,稍知八旗与户籍相关矣;然言之不详,仍是膜外之见,于八旗之本体,究为何物,茫然不辨。”这样学者专家开始了对八旗制度的研究,然而在旧中国的条件下,多属一般性的论述,而孟森先生独辟蹊径1936年发表了《八旗制度考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三分),为八旗制度的研究打下了基础。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指导下,八旗制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截止六十年代初期,陆续发表了郑天挺、傅乐焕、莫东寅、王钟翰、李旭等先生的论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随着满族史和清史研究的发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八旗制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更为可喜的是一代中青年在开创新局面中茁壮成长。现就八旗制度研究的成果,分四个方面加以叙述。由于水平所限,不免有错漏的地方,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八旗制度的确立

清太祖努尔哈齐创建八旗制度的时间,据《满洲实录》卷四记载,乙卯年(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太祖削平各处,于是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五牛录立一甲喇额真,五甲喇立一固山额真,固山额真左右立梅勒额真。原旗有黄、白、蓝、红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这记载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的记载是一致的。而后来官修的《八旗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和魏源的《圣武记》等;均记载为甲寅年(1614年,明万历四十二年)。由于《实录》记载在前,“其质量的程度”又与“满文老档相去不远”(徐中舒《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三分),因此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八旗制度建立于1615年。今溯查(台湾)广禄、李学智译注的《清太祖朝老满文原档》(1971年出版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八》)万历四十三年有如下的记载:“淑勒昆都仑汗将收集众多的国人,皆使其平均划一,以每三百男丁编一牛录。每一牛录设额真一人。牛录额真下面,设置两个代子,四个章京,四个村拨什库。将三百男丁分与四个章京管理,编为塔坦(部)。”从这里可以看出,该年对牛录的大规模整编,是不容置疑的。而同年十一月条的记载中,又有“八固山之兵”的字样,满文是jakn gsai cona。由此可见,努尔哈齐创建八旗组织于乙卯年(1615年)大致是不会错的。为了搞清早期八旗组织的情况,分以下几个方面叙述。

关于八旗满洲的问题

努尔哈齐所创建的八旗制度,王钟翰认为:“原来满族统治者只用以统辖本族人民的社会组织形式,到后来也同样用它来强加在凡加入到他们这个集团的蒙、汉和其他各族人民的头上了。因而在清初的文献里,不论蒙、汉,连满族自己在内,凡被编在八旗之下的,都被称为‘八族满洲’、‘八旗蒙古’或‘八旗汉军’,就是这个道理。至于称之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或‘汉军八旗’,是比较晚的事情,应该说是不正确的。”(《清史杂考》第一一八页。)可见早期编在八旗下的,以后称之为“八旗满洲”,其主要成员也就是满族人了。

1.八旗制度的渊源。八旗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其渊源流长,是满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追溯八旗的渊源,孟森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二的记载,“是年(辛丑年即1601年)太祖将所聚之众每三百人立一牛禄厄真管属。前此,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满洲人出猎开围之际,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总领,属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许错乱,此总领呼为牛禄(华言大箭)厄真(厄真华言主也),于是以牛禄厄真为官名。”认为“八旗之始,起于牛禄额真;牛录额真之始,起于十人之总领。”这里虽然指出了它的渊源,但遗憾的是未进行详细的论证。莫东寅的《八旗制度—清初的社会结构》。(1958年莫东寅著《满族史论丛》第95页)就后金政权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了论述,对认识清初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是有裨益的,而真正涉及八旗制度时却未追本溯源。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李旭的《论八旗制度》(1964年《中华文史沦集》第五辑)。他从八旗制度的起源及其变化;八旗制度与辽、金、元兵制的关系;八旗制度的土地占有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揭示出八旗制度的继承性和特殊性。文章指出:“八旗初建,既反映奴隶社会时期部族的联合组织形式,这与辽、金、元时代‘分镇边圉’的少数部族军队或乡兵有着因袭沿革的关系。”进而论及行于北方民族的十进位的军队编制,并征引日人箭内亘的看法,认为“辽之乣军、乣户;金之猛安、谋克;元之正军户、贴军户;清之旗兵、旗民;都起源于‘兵民为一’的部族组织。蒙古灭全,置斡朵怜军民万户府,女真至仍保存和军旧制,而建州女真中的斡朵里族,正是努尔哈赤的祖先”。因此,“八旗制度之渊源于辽、金、元的边疆部族军,决不是偶然的”。周

远廉在《关于八旗制度的几个问题》(1982年《清史论丛》第三辑)中,谈到八旗制度建立的历史条件时认为,明代女真人,“原来散处辽宁、吉林、黑龙江各地,习俗不一,制度悬殊。有的部落依山沿江居住,捕鱼捉貂,渔猎为生,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有的女真人室居耕田,役使阿哈,‘饮食服用,皆如华人’,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出现。如果没有统一的、正确的管理制度,取代旧日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方式,就很难真正地统一起来。这个各有特色、复杂松散的混合体便将是昙花一现,不能长期延续下去。”努尔哈赤正是在这样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严峻形势之下,创立了八旗制度,巩固了对各部女真的统一、壮大了实力,顺利地渡过了难关,国势迅速发展。周远廉还就八旗制度的建立及其基本内容,八旗制度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了沦述。

2.满洲牛录的发展及特征。八旗的基本单位是牛录,关于早期满洲牛录的发展情况,我们在《八旗建立前满洲牛录和人口初探》(《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期)的拙文中,根据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档案材料,参照有关史籍,认为满洲牛录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至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统一建州女真本部,初编牛录为第一阶段。对十七个牛录进行了详细的考证。(2)、1599年(明万历十七年)至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完成建州女真的统一,建立四旗为第二阶段。当时至少有40个牛录,对孟森所说的“四牛录”提出质疑。(3)、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至1615年(明万历四十三年)统一海西三部,创建八旗为第三阶段。据《八旗通志》等史籍记载。合共有四百牛录。李新达在《入关前的八旗兵数问题》(1982年《清史论丛》第三辑)中认为:“努尔哈赤正式建成。八旗时,约有五六万人,努尔哈赤晚年,约有九万人,皇太极损年,约有十五万人。如再考虑到孔有德等人兵力、蒙古兵力、随征的子弟和奴仆等、以及朝鲜兵,则入关前清政权所能动员的总兵力可达二十万人之多。在一般情况下,征调的兵额占八旗壮丁的三分之一左右,特殊情况下,则征调八旗壮丁三分之二以上。”

关于满洲牛录的特征,首先要介绍的是台湾学者陈文石的《满洲八旗牛录的构成》(《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三辑第四册)他根据《八旗通志·旗分志》所记载的,属于国初编立的二六五个满洲佐领(不包括包衣佐领),大体分作六类,即“A、牛录组成分子与牛录最初管理人在地缘、血缘关系上一致的,即国初各族群酋长牵其家属族人部众来归,或被征服招降,仍令自为一个团体,而编为牛录,令其本人或本家族人管理,他们原住一地同一姓族者,共九十七个。B、牛录下组成分子与管领牛录人同

属一地,但彼此在血缘姓族关系上不明而待考者,计三十六个。不过这些牛录就旗分志所言雍正、乾隆年间审定牛录管理情形观之,同属一个姓族有血缘关系,当是不成问题的。C、牛录组成分子之地缘关系已知,即由某一个单独地区人户编成牛录,但牛录管理人与本牛录分子地缘上并不一致,或管理人之所属地区、姓族不详者,三十七个。D、牛录管理人所属地区、姓族已知,而牛录组成分子地区来源不详,因而不能确知其与管理人之地缘、血缘关系者,八十一个。(其中包括宗室及觉罗牛录在内。旗分志言国初编立十个觉罗牛录,在牛录编设来源上止云国初编设,地域不详,而由觉罗某人管理者,此十个牛录之地缘、血缘关系当属一致的,应属A项内。)E、牛录组成分子与牛录管理人之地缘、血缘关系确知其不一致者十一个。F、牛录分子,所属地区已知,合两个以上姓族人丁组成。而由其中较大姓族人管理者四个。”由此认为:“最初牛录编成之原则,无论其为自动率属来归,或由于征服招降,大都就其原有部族,依血缘地缘关系编为牛录,而不使分散。”在我们的拙文《清初满洲牛录的特征》(《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第五期)中,引征档案材料的记录、认为清初编设的满洲牛录,保留了浓厚的氏族制末期的特点,血缘和地缘关系都十分明显。以血缘关系编设的牛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以地缘关系编设的牛录,其出现也很早,随着统治地区的不断扩大,就显得更为突出,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氏族制残余色彩的反映。此外还有单身人、“白身人”和其他民族成员编入牛录的情况。

3.牛录组织的职能。牛录是“兵民合一”的组织形式,它的职能首先具有军事性质是不容置疑的。就它的行政职能而言,已故郑天挺先生在其遗著《牛录·城守官·姓长──清初东北的地方行政机构》(《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三期)中指出:“我国东北三省在历史上和内地一样,都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直到1377年(明洪武十年)改置卫所,‘府县俱罢”。满族兴起,1618年(天命三年)努尔哈赤率领满族军队进占抚顺,1621年(天命六年)进占沈阳、辽阳以后,除了明朝管辖区域,就不再见到卫所名称。1944年清政权迁进北京,建立全国政权,1653年设立辽阳府辽阳、海城二县,才又逐渐恢复县制。但在十八世纪一十年代还依然‘自奉天(沈阳)过开原,出威远堡关而郡县尽’,就是说开原还未设州县。”文章列举了八项牛录的组织性质和职能,明确的指出:“从行政系统看,牛录相当于县一级,甲喇相当于专区,固山相当于省级。其涉及两旗之间的问题和相关事务则由中央机关处理,在努尔哈赤时代为五大臣札尔固齐,在皇太极时代为六部。”牛录组织的生产职能,散见于有关八旗制度研究的论述,这里仅介绍木川的《满洲‘牛录’考释》(《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四期)。这篇短文认为:“‘牛

录’成为一种社会组织,是满族祖先在狩猎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满族祖先的主要部分女真人,除单独狩猎生产外,得益于集体狩猎生产为多,从而有一个从临时性的‘牛录’组织过渡到经常性组织的过程,进而以‘牛录’组织进行狩猎生产为女真族人主要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这种‘牛录’制度,在女真族人的经济生活中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4.几点考释

(1)、关于一六○一年建旗的问题。李鸿彬、郭成康在《努尔哈赤一六○一年建旗考辩》(《故宫博物院院院刊》1981年第四期)一文中提出质疑。作者通过对清代官书的考证,认为“清太宗天聪、崇德之际修纂的《满洲实录》和《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还保留着建旗历史的较原始的记载,特别是满文体《满洲实录》,记载尤为明确。但是,由于汉语中‘固山’一词逐渐被‘旗’所取代,因此后人阅读《满洲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汉文体时,就难免产生误解,这种误解到康熙重修本、雍乾改订本汉文体《清太祖实录》的修纂时,终于导致了乙卯年(一六一五年)之前已建四旗的错误。不过,这种错误可能仅仅由于语言上的差异才产生的,所以,满文体雍乾本太祖实录关于建旗的记载,经过文字上的润色,较之《满洲实录》的细致、明确,则更进了一步。正由于这一点,同一部雍乾本的《清太祖实录》,满、汉不同文体的建旗历史的抵牾就显露出来。到乾隆中期修纂《钦定大清会典则例》时,乾隆帝出于某种目的,利用以前敕修的汉文体清太祖实录中已形成了的错误,将错就错,臆造辛丑年(一六○一年)始建四旗的新说,并无视前此满文体清太祖实录的本意,竟依据错译的汉文,重新撰写满文建旗历史。这一谬误,后人陈陈相因,至今已有二百余年。”

(2)、关于八旗旗纛的问题。王革生在《清代八旗的旗帜》(《社会科学辑刊》1980年第六期)一文中,认为“清代八旗旗帜的正、镶八色是产生在清太宗皇太极时代,清太祖努尔哈赤时的八旗旗色是:黄、白、红、青(蓝)四色,有,无画龙的八色旗。后来到了康熙年间,定为定制:八旗军的旗上,又都加上了‘龙’的文饰。”并认为“旗”最初只是标志着满族游猎队伍──牛禄的不同部分的旗帜,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但是由努尔哈赤的有、无画龙的八色旗,到皇太极时改换为正、镶八旗,这是满族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映,寓有满族社会性质变异的深意。李鸿彬、郭成康的《也谈八旗旗纛》(《社会科学辑

刊》1982年第一期)。在肯定王革生同志的研究后,就某些问题提出商榷。文章认为1615年以前,努尔哈赤没有建立过军政合一的旗制,即固山。当时所谓的旗,是指军队的军旗。1615年努尔哈赤时的八旗型制并非黄、红、白、蓝四正色旗和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四镶色旗,这是清官书臆造的。实际上在1621年以前,八旗型制是否是四正色旗和四画龙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最迟从1621年9月到1622年1月之间,后金使用的八旗型制是四正色旗和四画龙旗。1622年二月以后,后金才把八旗型制改为四正色和四镶边旗。

(3)、一六一五年八旗共有多少牛录。周远廉在所著《清朝开国史研究》一书中,认为清代重要官书《钦定八旗通志初集》、《皇朝文献通考》断言万历四十二年定八旗时共有四百牛录的记载是错误的。作者根据《满文老档》天命六年(1621年)闺二月所载八旗固山额真姓名及其所辖牛录的数目,八旗共二百三十一个牛录的事实,认为六年前有四百牛录是不可能的。本书结论:“万历四十三年时,努尔哈赤辖属的八旗,只有二百多个牛录。”(《清朝开国史研究》第一一一至一一三页。”

(4)、八旗左右翼与五大臣的旗籍问题。白新良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左右翼小考》(《历史档案》1981年第四期)中认为,努尔哈赤时期的左右翼,“自北向南左翼是正黄、正红、正蓝、镶蓝,右翼则是镶黄、镶红、镶白、正白”。嘉庆《旗通志》卷三十记载的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是“从皇太极继位后开始的。”与此有关的后金五大臣的旗籍问题,白新良、李宪庆在《后金五大臣旗藉辨正》(《南开学报》1982年第五期)中认为,努尔哈赤时期额亦都隶正黄旗、费英东隶镶黄旗、扈尔汉隶正黄旗、何和礼隶正白旗(后改隶正红旗)、安费扬古隶镶蓝旗。并认为何和礼、安费扬古二人旗籍在努尔哈赤时期已固定下来,其他人死后旗籍却发生了变化,这与皇太极继位之初,曾进行过一次以努尔哈赤时期两黄、两白四旗互易旗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改旗等有关。

金启灏

UID1342 帖子205 精华15 积分359 阅读权限40 在线时间4 小时注册时间2004-8-13 最后登录2009-1-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金启灏

高级会员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2# 大中小发表于2006-8-10 18:01 只看该作者

(三)关于八旗蒙古的问题

八旗蒙古是清代八旗组织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其地位仅次于八旗满洲,而高于八旗汉军。八旗蒙古的问题,史学界讨论的还不多,作为专题研究首见于1957年王钟翰先生所著《清史杂考》的《清初八旗蒙古考》;当草拟此稿时,又见到郑玉英的《试论清初八旗蒙古问题》(《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一期)。对进一步研究八旗蒙古问题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

王钟翰先生首先指出八旗建立前蒙古和满族的密切关系,文章认为早在1615年以前,蒙古各部长如科尔沁的明安贝勒和喀尔洛部的劳萨贝勒、喀尔喀巴约特部的恩格德尔台吉等,与满族统治者努尔哈齐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已有了一定的往来和交流。

之后满、蒙两族之间的关系则更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即科尔沁部的明安、孔果尔和莽古思,扎噜特部的钟嫩、内齐汗和额尔济格,巴约特部的恩格德尔,以及敖汉部的琐诺木杜陵和塞臣卓礼克图等,都和努尔哈齐及其亲属又有了一定的婚姻关系。

又认为,1621年为编立“蒙古牛录”之始。文章强调指出:“蒙古特别是察哈尔蒙古被征服的过程,同时就是‘八旗蒙古’编成的过程。”(《清史杂考》第一二一页)在努尔哈齐时代只有“蒙古牛录”,但进一步扩大而编成“旗”的形式,其确实年代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到1933年已经有“蒙古二旗,其正式名称为“右营”和“左营”。次年五月称“右营”为“右翼兵”,固山额真是武纳格;称“左营”为“左翼兵”,固山额真是鄂本兑,这蒙古二旗一直到1635年似乎未曾改过。

王钟翰引录《清太宗实录》的记载,对1635年(天聪九年)单独编“八旗蒙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看法颇有见地。文章认为:1.引文中的“十一旗”。是指在新编的八旗蒙古之外,尚有古鲁思辖布、俄木布楚虎尔耿耽格尔、单把四人所统辖的编在八旗满洲下的三旗而言。2.这此编审的内外喀喇沁蒙古壮丁共一六、九五三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3.八旗蒙古的编立,不等于说在这以前己被编在八旗满洲下的蒙古人和在这以后将被编在八旗满洲下的蒙古人,全都不存在了。历史事实证明,直到清末为止,八旗满洲中仍有蒙古佐领三十五个又两个半个佐领。(见《清史杂考》第一二四至一二五页。)根据《八旗通志初集》编成的《清初八旗蒙古佐领编置表》,亦有参考价值。

郑玉英的《试论清初八旗蒙古问题,对清初“蒙古牛录”数进行了有益辨正,并指出:“明初至崇德末年,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顺治年间净增11个又半分4个。康熙朝急剧增至76个,雍正时仅增1个,雍正二年定制为204个”。文章认为:“入关后(蒙古佐领)净增87个。可见顺、康二朝八旗蒙古有较大的发展,这和清军入关,需要扩充兵源,增强军事实力有关,康熙时间,漠北、青海蒙古先后归附,编旗数量激增,雍正年间战事稍息,蒙古归附日减,佐领仅增编一个。”

清代受八旗制度影响的“旗佐制”与“盟旗制”问题。王钟翰在文章中指出蒙古地区有只编牛录不编旗的事实,认为清代只编佐领而不编旗的编制。简称为“佐领制”;既编佐领又编旗的编制,简称为“旗佐制”;只有“盟旗制”,乃是清统治者为了便

于分而治之的政治目的,不借在旗佐制之上,再套上一些表面上看是蒙古部落的原有民族形式而实际上已受满族八旗制度约束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各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郑玉英简略地介绍了“盟旗制度”的来源、发展,以及与“旗佐制”的性质区别。认为“盟旗制度”,是清朝政府对蒙古族的统治制度,并指出“盟旗制”代替分散割据的鄂托克等旧的领主制,虽然封建领主制的性质没有变,但是大大加强了清王朝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四)关于八旗汉军的问题

努尔哈齐在统一女真各部,特别是对明的战争中,掳掠了大量的汉人。这些汉人绝大部分成为满族人的奴隶,一部分编为民户从事耕种,还有一部分编在八旗满洲下当兵。这时并没有汉军单独编旗的记载。

汉军何时编为一旗,其说歧异。孟森在《八旗制度考实》一文中说:“惟汉人另编固山,据清代官书,在前则太祖初设八旗,事在万历甲寅乙卯年间。其时有汉军牛录十六,在八旗之内,此即所谓归并满洲大臣时也。其另编固山,不详何时。惟于崇德二年七月乙未,言分乌真超哈一旗为二旗。则其先必有编为一旗之时,是即另编时矣。今于八年正月有此谕文,则另编必在其前。考清贰臣马光远传:‘明建昌参将,本朝天聪四年,大兵克永平,光远率听部投诚,授副都统,隶汉军镶黄旗,赐冠眼鞍马。……七年,诏于八旗满洲分出汉人千五百八十户,每十万授绵甲一。以光远统辖,授一等子爵。’据此,则另编汉军为一固山,即七年事……。”孟森先生1936年提出汉军始于天聪七年说后,在我国史学界影响颇大,在今天的一些论著中仍然沿用。1944年郑天挺先生在《清代皇室之民族与血系》六《佟氏与汉人》中指出:“太宗天聪间始改置军号乌真超哈,即汉军之始,以佟养性为昂邦章京,汉人军总兵,石廷柱副之,并谕养性曰,‘汉语民诸政付尔总理’,又谕诸汉官曰,‘汉人军民诸政命

额驸佟养性总理’。其时汉人初自成军而以养性总之必非无故。养性既卒,(天聪六年)石廷柱代之为昂邦章京。”(《探微集》第五五一五六页)太宗谕佟养性之语于天聪五年正月乙未,可见郑天挺已看到汉军始于天聪七年说之误。直到1954年郑天挺在《清代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探微集》第一七一页)中才明确地提出:“一六三一年(天聪五年),满清将各旗的汉人拨出,另编一旗(王氏《东华录》),后来定名为汉军,以黑色为旗帜”,1958年莫东寅先生所著《满族史论丛》,同意郑天挺的看法,叙述文字亦相似。郑天挺主张汉军始于天聪五年说,比较接近当时的历史事实,因缺乏必要的考证而为史学界所疏忽。

我们的拙文《八旗汉军考略》(民族研究》1981年第五期)。根据史籍的记载和考证,认为“汉军一旗正式成立当在1631年(天聪五年)农历正月,而准备工作则是在1630后半年着手。汉军一旗的统辖人是佟养性。”并从满文乌真超哈,汉译重兵(即炮兵)的字义,考察了后金军中炮兵的成立及发展,亦得出同样的结论。1637年(崇德二年)七月,汉军成立二旗。1639年(崇德四年)六月,汉军成立四旗,有七十二佐领。1642年(崇德七年)八旗汉军建成,至入关前有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

清初八旗汉军由于客观形势的需要,有较快的发展,顺治十五年(1658年)有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年间有270个。乾隆时由于“八旗生计”的问题,汉军佐领有所裁减,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有汉军佐领266个,这个数直到清末未变。《清史稿》记载清末八旗汉军有21,596人。文章第四部分还谈到了汉军在整个发展中所受到的制约,着重叙述乾隆以后汉军停滞的原因,认为从1742年(乾隆七年)起,颁发旨在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的各项政令,此其一。让一部分汉军出旗充当绿营兵丁,此其二。这样,汉军腾出的空额,由京城八旗满洲兵丁内调来顶补,间有及于蒙古兵丁者,是故八旗汉军的发展停滞了。

台湾学者刘家驹的(初汉军八旗的肇建上、下》(《大陆杂志史学丛书》第三辑第四册)。详细的讨论了“汉军八旗与奴隶”和“汉军八旗与辽沈降民”,对正确认识八旗汉军是有裨益的。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认为,“善养奴隶降人是太祖、太宗过人之处”,而“太宗之优待降人奴隶甚于太祖。”又指出“汉军八旗组成的分子地域上,均系辽沈一带的人……。入关后汉军八旗组成分子

比较复杂,但仍以辽沈一带的人为主。”

[1]

金启灏

UID1342 帖子205 精华15 积分359 阅读权限40 在线时间4 小时注册时间2004-8-13 最后登录2009-1-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金启灏

高级会员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3# 大中小发表于2006-8-10 18:02 只看该作者

关于历史上汉军的族属问题。王钟翰先生在《关于满族形成中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一期)一文中,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八旗汉军即满族成员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发生在到了清中叶这一时期,由于大量汉军旗人的出旗为民,恢复了他们原有的汉族身份,那末未出旗为民的汉军旗人的族属是什么呢?文章认为:“清代汉军旗人的民族成份如何划法的标准只能按当时是否出旗为民作为一条杠杠:凡是既已出旗为民的大量汉军旗人或改回原籍的(如曾一度入旗的有名的方苞,即是一例),就应该算作汉族成员了;否则就应该把他们当作满族成员看待。在我们的拙文中亦同意这种看法。

八旗制度中的满、蒙、汉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拙文《八旗制度中的满蒙汉关系》(《民族研究》1980年第六期)中,从积

极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讨论,认为满、汉成员民族成份的交相互报,“是满、汉两族三百年来,杂居共处,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吸收,在经济、文化生活上日益接近、日益趋于一致,自然融合的结果。”

从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齐创建八旗制度,至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1642年编设八旗汉军,至是完成了八旗的三个重要部分的组织建设。八旗成为清王朝统治全国军民的主要支柱,在清的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们首先应该注意的。

二、八旗与后金(清)的政治

满族原是居住于东北的民族,清太祖努尔哈齐崛起后,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金为清,直到入关以前,后金(清)仅是割据东北一隅的地方性政权。1644年定都北京以后,满族贵族才建立了统一的全国性政权。研究八旗制度兴衰历史,无不与后金、或清的政治联系在一起。现就研究的情况分述如下。

(一)入关前八旗与后金(清)政治

清太祖努尔哈齐创业之初,百举待兴,八旗与后金的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孟森在《八旗制度考实》中说:“八旗者,太祖所定之国体也。一国尽隶于八旗,以八和硕贝勒为旗主,旗下人谓之属人;属人对旗主有君臣之分。八贝勒分治其国,无一定君主,由八家公推一人为首长,如八家意有不合,即可易之:此太祖之口定宪法。其国体假借名之,可曰联邦制,实则联旗制耳。太宗以来,苦心变革,渐抑制旗主之权,且逐次变革各旗之主,使不能据一旗以有主之名,使各旗属人不能于皇帝之外复认本人之有主。”此可谓清初八旗与政治之大体也。因此考察清初之政治,必须对诸如八和硕贝勒、“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和清太宗对旗制的改革等问题进行必要的考证和论述。

1.八和硕贝勒。孟森先生在《八旗制度考实》中,广征博引,详为考证,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其功力由此可见一斑。清初由于史料缺乏和记载的含糊,孟森提出求八旗之缘起,但当考其旗主,不当扬和硕贝勒之昌以求其人,这样使混乱中有所求。文章通过对各旗旗主的详细考证,认为四大王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四小王是济尔哈郎、多尔衮、多铎、岳托,此为清初八和硕贝勒。

李鸿彬、郭成康的《清入关前八旗主旗贝勒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1981年第一期)。将史学界通常使用的专主一旗的贝勒即旗主,改称为主旗贝勒,认为“使用主旗贝勒一词,不仅将旗内诸贝勒划清了界限,而且和各旗的管旗大臣──固山额真也有了明确的分别。”文章就1615年八旗创立设主旗贝勒开始,至1644年清军入关为止,八旗主旗贝勒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清太祖努尔哈齐曾先后杀其弟舒尔哈齐和子褚英,凭其威望和独掌两黄旗的实力,登上了后金汗位的宝座。天命七年(1623年)三月初三日发布“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训谕,其谕文《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等均有详细记载,兹不赘述。

周远廉在《后金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沦》(1980年《清史论丛》第二辑)中,就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及实行的大致情况,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文章从多方面论证了“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度,使各旗的和硕贝勒(固山贝勒)拥有很大的权力,分别成为本旗的所有者和军事统帅,是本旗之主,与旗下人员的关系是看臣(民)关系。甚至是主奴关系。”正是由于和硕贝勒拥有强大的权势,努尔哈齐首立褚英、次立代善为继任者的计划均告失败,“才决定不沿袭自己的国主独尊的旧制,而采用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

作者引录了《满文老档·太祖》天命七年三月初三日努尔哈赤的训谕,并从八和硕贝勒掌握立汗罢汗、议处军国大政、审断案件、任免各级官将、裁处八旗之间争执、享有“八分”的特权、继任汗与八和硕贝勒并肩共坐、同受国人朝拜等八个方面,论述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基本内容。文章认为,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去世,后金国正式进入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阶段。随着清太宗皇太极势力的迅速壮大,威信空前提高,管辖后全权力的不断增强,其地位也日益巩固。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被拥戴为帝,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这就标志着努尔哈赤于天命七年三月规定的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的废止,开始进入帝权独尊、八旗三公贵族佐治国政的阶段。”

3.皇太极改旗的问题。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是满族社会从八条贵族分权向中央集权过渡的重要时期。在这场权力斗争的过程中,皇太极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巩固其继任汗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抑制各旗旗主的权力,其中“改旗”是一项重要的决策。

白新良在《论皇太极继位初的一次改旗》(《南开史学》1981年第二期)和《关于皇太极改旗问题的考察》(《光明日报》1982年12月22日)的两篇论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李鸿彬、郭成康在《清入关前八旗主旗贝勒的演变》中简略地提到。这里着重介绍白新良同志的论述。

作者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两黄旗和两白旗的总兵官、副将、参将、游击、备御各级的官员及牛录数制列成表,通过比较

研究后指出:“努尔哈赤时朝的两黄旗在皇太极时期基本上都改为两白旗,努尔哈赤时期的两白旗在皇太极时期也基本上改为两黄旗。这就说明,努尔哈赤并没有把自己的两黄旗交给皇太极,而是交给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皇太极并没有继承努尔哈赤的两黄旗,而是将努尔哈赤时期的两白旗改为两黄旗了。努尔哈赤时期的两黄旗和皇太极时期的两黄旗,虽然旗色相同,但其基本部众,却大不相同”这次,以努尔哈赤时期的两黄、两白互易旗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改旗,时间是“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皇太极作出继位后的第一次人事安排时,这次改旗已大体完成。”文章认为,这次改旗“促进了皇太极实力的增长”,“使得满族政权形成了新的核心和中坚,初步收到了稳定形势的效果。”另一方面,“这次改旗导致的努尔哈赤时期黄、白各旗在后金政权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也构成了皇太极继位后相当长时期存在的黄、白矛盾的特殊历史根源”。

至于清太宗皇太极加强中央集权,为旗制进行改革的问题,孟森等均有论述,兹不复赘。

金启灏

UID1342 帖子205 精华15 积分359 阅读权限40 在线时间4 小时注册时间2004-8-13 最后登录2009-1-13 查看详细资料

TOP

金启灏

高级会员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4# 大中小发表于2006-8-10 18:04 只看该作者

(二)入关后的八旗常备兵制

清军入关前,八旗是“兵民合一”的组织形式。这种情况正如皇太极在天聪四年1630年)五月所说:“……明国小民,自谋生理,兵丁在外,别无家业,惟恃官给钱粮。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清太宗实录》卷七。)魏源在《圣武记》卷一也说:“无事耕猎,有事征调。”这与当时形势是相适应的。1644年定都北京以后,满族贵族统治者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镇压全国各地的人民起义,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八旗成了清王朝统治全国军民的重要工具,正如清历代皇帝所谕:“八旗为本朝根本,国家莫有要于此者”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八旗亦随之而消亡。

周远廉在《清代前期的八旗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六期)中首先指出,入关后清统治者采取了分给八旗兵丁份地;发给士卒“兵饷”;厉行比丁制度,佥丁披甲,增编大批佐领;扩大都统权限,加强佐领职责等措施,使“入关以后的八旗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组和扩大,在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关系等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其次,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证认为:“八旗制度并不是什么超阶级的单纯的旗人自由组合的制度,而是为清朝统治阶级服务的制度,是剥削、压迫广大八旗士卒、闲散人丁和旗下包衣的制度,它的阶级属性是非常明显的。第三,清初八旗兵士、余丁的斗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清廷对八旗制度作一些修改。文章认为:“八旗人丁遭受的束缚与压迫,较前有所减轻,八旗制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松弛了。”文章最后简略地谈到了八旗制度的影响和作用。

秦国经在《清代的八旗制度》(《历史教学》1981年第四期)中认为,清王朝在全国建立政权后,八旗制度逐渐变化。由具有军事、行政、生产三方面职能的社会组织,逐步变为单纯的军事组织,八旗军变成了职业军队。文章简略地介绍了八旗组织和分布的情况,即八旗分京师八旗和驻防八旗。京师八旗,以紫禁城为中心,分左右两翼,环皇宫驻扎。京师八旗兵,又分郎卫

和兵卫。郎卫是专门随侍警卫皇帝的军队。兵卫即北京卫戍部队、如前锋,护军、骁骑、步军等营,此外还有火器营、健锐营、虎村营、神机营和善扑营。在全国重镇要塞、边疆沿海都有八旗驻守,称驻防八旗。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严密军事控制网。

郑天挺先生的《清代八旗兵和绿营兵》(原载《历史教学》1955年第一期,见所著《探微集》第一七一页),据光绪《大清公典》的记载,将八旗各营制列成表,使人一目了然。郑天挺就八旗兵数问题指出:清代八旗兵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城内外,名额时有增减,清末凡十二万三百零九人(《清史稿·兵志》一,页十九)。在北京以外分驻的称为“驻防”。北京附近的驻防称为畿辅驻防,有二十六处,一万四千二百三十八人;在东三省各城的驻防有四十四处。三万五千三百六十一人;在各省的驻防有二十四处,五万五千五百二十一人(《会典》卷八六,页二):合计驻防兵凡十五万五千一百二十人。在清代,八旗兵一共是二十二万五千四百二十九人(曾国藩说,八旗兵“其额数常不过三十五万”,似误)。

八旗组织的基本单位是佐领,佐领的职责是广泛的,对佐领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八旗组织的认识。我们在拙文《清代前期的佐领》(《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一期)中认为,佐领按其服役性质和佐领下成员的身份和归属的不同,可分为“内佐领”和“外佐领”。前者服务于皇室及贝勒王公府,俗称“包衣佐领”;后者服务于国家,通常称之为“旗分佐领”,它是八旗制度中的核心部分,国家机器中的重要部件。又说:“佐领分成世管佐领和公中佐领,它们构成了八旗制度中的两大主要类型,即分成了管理佐领的子孙得分与不得分的有世袭权与无世袭权的两种。”此外,就清代前期的旗分佐领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和演变,也作了初步的探索。

三、清代的八旗上地制度

八旗上地制度,是清代特有的土地制度。关于旗地的形成、变化及其性质等问题,是满族史和清史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经史学界多年的潜心研究,已取得初步成就,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金成基在《清入关前上地制度试探──兼论后金(清)社会性质》(1979年《清史论丛》第一辑)一文中,就满族入关之前,八旗土地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土地占有形态和阶级关系以及它的出现对满族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文章认为旗地的出现,早在努尔哈赤统一满洲(女真)各部的时候,就已开始逐渐形成。入关后在圈地运动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后随着清王朝的衰微、复灭而宣告瓦解和消失,前后存在了近三百年之久。作者认为,1621年七月努尔哈赤下令“计口授田”,将辽阳、海州等三十万日(每日等于六亩)土地分给八旗兵丁,“可以被看作是八旗土地制度的正式确立”。而“每男丁三人,合耕官田一日,又每男丁二十人,以一人充兵,一人应役”,是被马克思称之为“最简单最原始”的劳役地租的形态。又进一步认为,入关前满族确实实行着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政策,把分散的满族个体小生产组织起来,亦兵亦农,结成一个准军事性的牢固组合体,这就大大改变了原来满族的面貌,对满族迅速发展成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并由奴隶制向封建制飞速过渡,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八旗土地中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八旗贵族庄园。该文认为:“它的形成同样是在入关之前,只是在清入关后它分别被称为内务府庄田(即皇庄)和宗室庄田。”当时,一个贵族往往拥有几所,乃至几十所庄园和成百名奴隶,庄园的数量虽多,但规模并不大。满族进入辽沈地区以后,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通过对庄园的具体分析认为,清入关前,“在八旗贵族庄园中,封建农奴制的生产关系也在逐渐取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

此外,论述了后金把“降民”、“来归者”编为“民户”的政策,认为实行“编民户”的政策,“则使大批汉族人民避免了沦为八旗贵族庄园主的奴隶,限制了八旗贵族庄园的扩张,而封建生产关系则得到迅猛的发展”。

徐恒晋的《清初田庄性质初探》。(《民族研究》1918年第四期。)作者用丰富的资料,介绍了清朝进关前各个时期田庄(满语拖克索)的发展情况,并指出:“自努尔哈赤行入辽沈地区,至皇太极统治末年,正是奴隶制田庄向封建制田庄过渡时期,而农奴制已逐渐取得支配地位,成为田庄的主导形式。在此期间,各地田庄转化的时间有快有慢,规摸有大有小,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直到崇德年间,仍残存一些奴隶制田庄。

入关后旗地有了较快的发展,二百余年间变化也是相当大的。旗地的发展变化,与清代的历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我们应该给予充分注意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亦发表了许沦多文。

王钟翰先生在《清代旗地性质初探》(《文史》第六辑)中认为,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到十八世纪三十年代(顺治初到乾隆初)的大约一个世纪,是旗地从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转化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阶段,并就此进行了论述。王钟翰将名目繁多的旗地,依其性质分作三大类:1.一般旗地,即包括八旗官兵在内的八旗庄田,有旗红册地、旗余地和旗升科地三种。2.王庄即王公庄园:多属于满族王公贵族所有而具有身份性的世袭的收取“王粮”的大土地,有恩赐地、带地投充地和私庄等。3.皇庄亦称官庄,是请皇室本身的私有地,有内务府官庄、盛京的属户部、礼部、工部官庄以及三陵所属官庄等。此外还有官地、公旗公庄地、围场、马厂以及营盘地、驿站地等。

文章通过对一般旗地的具体分析,王钟翰认为:“清初关内外的一般旗地,既可以买卖,又有地租剥削,这是充分说明了它的生产关系主要为农民和地主的租佃关系即地主土地所有制。同时,也不能否认,在十八世纪下半期,关外旗地中还出现了一种介乎领主制与地主制之间的新的混合的过渡经济类型──随缺地和伍田地,虽然所占比例并不大。但从清代圈地总数166,838顷来看,其中皇庄为13,272顷,王庄13,338顷,八旗庄田即一般旗地为140,228顷,皇庄、王庄加起来只占七分之一弱,而一般旗地则占七分之六强。因此,拿一般旗地的性质来判断整个旗地的生产关系,从而肯定旗地中地主上地所有制为主导形式,也许是不会十分错误的。”关于庄园的性质,王钟翰认为,皇庄和王庄的经济在清初虽仍以农奴制为主导形式,但可以肯定庄园中的地主所有制成分,是从入关后不久早就已存在,越往后地主所有制成分就趁日益增长。并认为“庄园经济受着最先

清代八旗制度

1、八旗制度是一个集()为一体的组织。 A、经济、政治、文化 B、经济、政治、社会 C、经济、军事、社会 D、政治、经济、军事 我的答案:D 2、清代的八旗制度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 A、八旗满洲、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B、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 C、八旗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 D、八旗东北、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我的答案:B 3、八旗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以旗统人”。() 我的答案:√ 4、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并不完全是一个军事组织。()我的答案:√ 5、“指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 A、呈报宗人府 B、钦天监合算八字 C、颁发御旨 D、授予品级 我的答案:C 6、一般旗人的婚嫁权归()所管理。 A、自己 B、父母 C、贝勒 D、佐领 我的答案:D 7、清朝时期允许皇室男女与民人通婚。 我的答案:× 8、选秀女合例年龄应当是()。 A、12-19岁 B、12-18岁 C、13-17岁 D、13-16岁 我的答案:D 9、清朝选秀女制度变化,秀女范围逐渐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A、受汉族传统礼教的影响 B、八旗人口增长很快

C、限制部分宗族在朝廷的权势范围 D、以上都不是 我的答案:B 10、清朝中期以前,所有的八旗女子曾经都要参加阅选秀女。() 我的答案:√ 11、以下关于清朝宫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务府一年一次阅选宫女。 B、宫女可以充当内廷使女。 C、宫女的选择范围也逐渐缩小。 D、宫女到了二十五岁可被遣送回家。 我的答案:C 12、清朝的宫女主要来自于外八旗。() 我的答案:× 13、关于清朝对儒家学说态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儒学非常尊崇,并付诸实践 B、汉族士大夫在这个方面的影响力远大于满族学者 C、儒学是清朝社会两性关系、妇女观念的核心 D、由皇太极开始,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满族社会遵行的准则 我的答案:B 14、清朝接受儒学伦理道德后,对妇女生活、婚姻的规范发生了哪些改变?() A、婚娶按照辈分,不许一夫多妻 B、严格的嫡庶之间的区别 C、禁止从死,禁止收继婚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5、清朝在尊崇儒学的情况下,满族社会尤其是旗人妇女保留了哪些固有特点?() A、禁止旗人妇女缠足 B、服满族衣冠和服饰 C、旗人妇女善于操持家务 D、以上都是 我的答案:D 16、清朝对八旗寡妇的优抚包括旗兵孀妇、旗人寡妇终生半俸半饷政策。() 我的答案:√ 17、“出旗为民”政策的实施是在()。 A、雍正年间 B、康熙年间 C、嘉庆年间 D、乾隆年间 我的答案:D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摘要刑事诉讼法在一国法律制度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被告人作为三方参与主体的一方所享有的辩护权是其享有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该项权利的有效实现需要一套完备的制度加以保障,即刑事辩护制度。该制度一方面能够赋予被告人平等的诉讼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查明案件真相,促进程序公正,实现司法公平与正义,达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的目标。 关键词《刑事辩护法》刑事辩护制度控辩平等 作者简介:韩菲,天津市河东区人民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干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038-02 刑事辩护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控诉进行辩解与反驳,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种诉讼权利。刑事辩护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意识以及对人权保障的重视的重要标准。我国2012年对《刑事诉讼法》的改革十分具有突破性,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明确并扩大了刑事辩护律师的权利,使律师参与刑事辩护更加便捷。本次修订的改革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侦查阶段律师的“辩护人”地位得到确认。新刑诉法第3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

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这一变化使律师摆脱了原本地位不明的尴尬境地,让嫌疑人从被追诉起就可以聘请辩护人,从而实现辩护与追诉的同步,有利于侦查阶段律师作用的发挥。 第二,通过突出程序辩护的价值表现对程序公正的重视。新刑诉法第35条规定:辩护人的责任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对比旧法条,从字面上看是删去了“证明”二字,但体现在立法思想上却是删去了对律师“责任”的规定,为实践中的程序性辩护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增加了对“诉讼权利”保护的强调,是立法者对实体性辩护和程序性辩护并重的鲜明体现。 第三,完善了律师会见制度。辩护律师对于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享有的会见权,也是刑事辩护制度中的重要诉讼权利之一,是律师有效进行辩护的前提。修改后的刑诉法明确规定除三种类型的犯罪之外,对于律师的会见申请,看守所必须在48小时之内安排,还明确了辩护律师会见时不被监听的权利。改变了以往律师会见难,阻碍多,被干扰的难题。 第四,完善辩护人的阅卷权。案卷材料是辩护人了解案件情况最重要的依据,原刑诉法严格区分不同诉讼阶段的阅卷范围,致使在司法实践中辩护人往往难以查阅到有辩护价值的案件材料,无法发挥律师的辩护作用。修改后刑诉法规定自案件审查起诉之日起,辩护律

八旗制度是谁首创 八旗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键入文字] 八旗制度是谁首创八旗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满人靠着自己的八旗军,打败了明朝的军队,建立了自己的满清王朝。那么八旗制度是谁首创的呢? 说到八旗制度是谁首创,就不得不提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559 年努尔哈赤出生在,1626 年驾崩,享年六十七岁,是中国长寿的皇帝之一。努尔哈赤戎马一生,成就很大。他统一了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是女真族的可汗,也是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努尔哈赤出身贵族,其家庭是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的一个奴隶主。1583 年,努尔哈赤全家被杀,只剩下了他一人。他立下报仇的誓言,一定要杀死尼堪外兰,在家人报仇雪恨。后来努尔哈赤遇到多人拥戴,于是开始起兵统一女真族。努尔哈赤戎马一生长达44 年,历史上更是有许多人称他用兵如神,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军事将领。他善于使用军事谋略,他指挥军队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使得他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些八旗制度是谁首创的有什么关系? 努尔哈赤在吞并乌拉以后整编了自己的军队。他把自己的军队分为了四部分,分别用四种颜色的旗帜来代表,这就是正黄旗、正红旗、正白旗和正蓝旗的来源。后来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多,他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镶黄旗、镶红旗、镶白旗和镶蓝旗。他把军队兵种分长成甲、短甲、巴雅喇三,这三个兵种分别是清朝时期前锋、骁骑和护军营的前身,也就是八旗制度的初步形成。 综上对于八旗制度是谁首创的回答是努尔哈赤。 八旗制度是哪八旗 八旗制度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制度,关于八旗制度是哪八旗的回答具体如下: 八旗制度是满族人得首领努尔哈赤建立的。他起初把自己军队分为了四旗,分别用 1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Documents of Eight Banners system in Manchu and Qin g Dynasty 编订:JinTai College

满清八旗制度文档 小泰温馨提示: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本文档根据规则制度书写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修改及打印。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 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下面小泰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满清八旗制度”,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满清八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 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 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彔,五牛彔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

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类也在10万 左右。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 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 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 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因旗色纯

论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西安培华学院文法论丛 2009年3月,第二辑,Mar.2009,No.2 论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赵洁* (西安培华学院文法学院法学系,陕西西安710125) 摘要:刑事辩护制度是现代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辩护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是刑事诉讼程序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刑事辩护制度自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在保障人权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如提前了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强化了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权;确定了控辩双方的平等地位,加大控、辩双方的抗辩力度;改变了法官的“先定后审”、“上定下审”,轻视辩护职能的不正确做法,等。然而司法实践证明,现行的辩护制度不管从立法方面还是实际操作中都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还存在会见难、调查取证难、阅卷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刑事辩护制度进行完善,以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得到充分的保障。 关键词:刑事辩护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刑事辩护豁免权 刑事辩护制度源起西方社会,是现代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这一宪法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体现与保障。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刑事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一律公开进行。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这些都是我国现行法律对辩护原则的明确规定。刑事辩护是指刑事诉讼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方的指控,提出有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事实理由,以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减轻、免除处罚,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一项诉讼活动。随着我国法制的进步,刑事辩护已经成为我国刑事司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法律制度。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现行的辩护制度不管从立法方面还是实际操作中都存在许多不足,如存在会见难、调查取证难、阅卷难、采纳正确辩护意见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刑事辩护制度进行完善,以确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得到充分的保障。笔者在本文中,对如何解决上述几个“难”的问题,作些法律对策方面的探讨。 一、“会见难”及解决对策 会见权是辩护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把辩护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由原来庭审前七日,提前到了侦查阶段,即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但在司法实践中,律师的会见权却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如有关部门不接待律师、不安排会见、限制会见时间、限制会见次数等等,使得律师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新《律师法》第33条对此作出新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师凭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关案件情况。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监听。”根据这一规定,律师会见在押犯罪嫌疑人,只凭“三证”即可,无需侦查机关批准,并且在会见时,侦查机关不 * 作者简介:赵洁(1977—),女,山东青岛人,西安培华学院文法学院院长助理,法学学士,讲师。

八旗制度范文

八旗制度范文 第一篇: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第二篇:浅论八旗制度与满族文化的关系第三篇:八旗创建于哪一年第四篇:清朝八旗军第五篇:八旗军兴衰与军队管理更多相关范文 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 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1642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说的就是此事。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 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 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 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到1906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 浅论八旗制度 11历史师范范天文xx24143113 摘要: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平时耕猎为民,战 时应征为兵。源于满族的牛录制。努尔哈赤将原来牛录这一临时性的生产和军事组织,根据战争的需要,改编成长期的正式组织。八旗制度对满族的形成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满族文化方面,对女真向满族文化的转变以及满族形成后逐渐巩固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努尔哈赤牛录八旗制度满族文化

清代八旗制度

清代八旗制度 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一) 1 【单选题】清代的八旗制度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B) A、八旗满洲、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B、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 C、八旗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 D、八旗东北、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2 【单选题】八旗制度是一个集(D)为一体的组织。 A、经济、政治、文化 B、经济、政治、社会 C、经济、军事、社会 D、政治、经济、军事 3 【单选题】清朝通过“指婚”对皇族婚姻进行控制的目的有(A)。 A、削弱贝勒的势力和联姻外族。 B、控制贵族人口结构和联姻外族。 C、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和削弱贝勒的势力。 D、控制贵族人口结构和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 4

【判断题】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并不完全是一个军事组织。(√)5 【判断题】八旗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以旗统人”。(√) 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二) 1 【单选题】“指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C)。 A、呈报宗人府 B、钦天监合算八字 C、颁发御旨 D、授予品级 2 【单选题】一般旗人的婚嫁权归(D)所管理。 A、自己 B、父母 C、贝勒 D、佐领 3 【判断题】清朝时期允许皇室男女与民人通婚。(×) 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三) 1 【单选题】清朝八旗制度最基层的领导叫(A)。 A、佐领 B、参领

C、都统 D、贝勒 2 【单选题】选秀女合例年龄应当是(D)。 A、12-19岁 B、12-18岁 C、13-17岁 D、13-16岁 3 【单选题】清朝选秀女制度变化,秀女范围逐渐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B)。 A、受汉族传统礼教的影响 B、八旗人口增长很快 C、限制部分宗族在朝廷的权势范围 D、以上都不是 4 【判断题】清朝中期以前,所有的八旗女子曾经都要参加阅选秀女。(√)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四) 1 【单选题】以下关于清朝宫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内务府一年一次阅选宫女。 B、宫女可以充当内廷使女。 C、宫女的选择范围也逐渐缩小。 D、宫女到了二十五岁可被遣送回家。 2

清代八旗制度尔雅网课通识答案

【单选题】清代的八旗制度是由哪三个部分组成的?(B) A、八旗满洲、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B、八旗满洲、八旗汉军、八旗蒙古 C、八旗满洲、八旗汉人、八旗蒙古 D、八旗东北、八旗中原、八旗蒙古 2 【单选题】八旗制度是一个集(D)为一体的组织。 A、经济、政治、文化 B、经济、政治、社会 C、经济、军事、社会 D、政治、经济、军事 3 【单选题】清朝通过“指婚”对皇族婚姻进行控制的目的有(A)。 A、削弱贝勒的势力和联姻外族。 B、控制贵族人口结构和联姻外族。 C、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和削弱贝勒的势力。 D、控制贵族人口结构和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

4 【判断题】八旗制度是一个军政合一、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并不完全是一个军事组织。(√) 5 【判断题】八旗制度最基本的特征是“以旗统人”。(√) 需要淘宝、天猫优惠券的小伙伴可以加下我们的qq群655292624 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二) 1 【单选题】“指婚”步骤中最重要的是(C)。 A、呈报宗人府 B、钦天监合算八字 C、颁发御旨 D、授予品级 2 【单选题】一般旗人的婚嫁权归(D)所管理。 A、自己 B、父母

C、贝勒 D、佐领 3 【判断题】清朝时期允许皇室男女与民人通婚。(×) 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三) 1 【单选题】清朝八旗制度最基层的领导叫(A)。 A、佐领 B、参领 C、都统 D、贝勒 2 【单选题】选秀女合例年龄应当是(D)。 A、12-19岁 B、12-18岁 C、13-17岁 D、13-16岁

3 【单选题】清朝选秀女制度变化,秀女范围逐渐缩小最主要的原因是(B)。 A、受汉族传统礼教的影响 B、八旗人口增长很快 C、限制部分宗族在朝廷的权势范围 D、以上都不是 4 【判断题】清朝中期以前,所有的八旗女子曾经都要参加阅选秀女。(√)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四) 1 【单选题】以下关于清朝宫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内务府一年一次阅选宫女。 B、宫女可以充当内廷使女。 C、宫女的选择范围也逐渐缩小。 D、宫女到了二十五岁可被遣送回家。 2

刑事辩护制度研究

摘要:刑事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一方的指控进行的一系列反驳和辩解的诉讼活动。辩护权作为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为了保障该权利的实现,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也就是刑事辩护制度。在微观上,该制度可以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辩护权,使当事人与追诉机关拥有平等对抗的地位,通过有效的辩护,最终维护其合法的权益。在宏观上,该制度对于案件事实真相的查明,程序正义的实现,诉讼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程序主体性;无罪推定;对立统一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54-02 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而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辩护的机制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动态体现,但它集中具体的体现在审判阶段。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辩护可以分为自行辩护,委托辩护和指定辩护。而辩护人则包括律师、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和亲友。当事人通过辩护人的有效辩护,才能保障被追诉者的最基本的诉讼权利。 一、刑事辩护制度的程序主体性 程序主体性的理论来源“尊重人的尊严”,它强调人具有人格尊严,并在与他人交往中具有人格上的平等性和独立性。每个人是独立的,任何人都没有把别人当作达到主观目的的手段,每个人总是把自己的权益当作最终的目的。并且当事人任何法律权力的行使也不能使其丧失了自我尊重的人格。即使在刑事诉讼中的被追诉人也不能被当作客体,而是有尊严的主体。而作为平等的主体,不管是国家机关还是公民个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他们的权利义务平等,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超越法律之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或机关。被告人的辩护权是体现其与司法机关享有平等地位的最重要的方面。程序主体性理论还体现了主体本身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致性。这是主体间地位平等性的必然结果。如果某一主体的权利义务不一致,就会造成主体间地位的不平等。由此可见,允许辩护人协助被指控人行使辩护权则是为了巩固其程序主体地位。辩护权的存在程序主体性的最低要求,辩护制度的建立是程序主体性理论的具体要求。 二、刑事辩护制度的无罪推定原则 刑事辩护制度的另一理论基础就是“无罪推定原则”。意大利的贝卡利亚认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实质即刑事被追诉者在未经法律规定的程序判决有罪之前,应当被假定为无罪之人。第一、被告人的罪行须经依法证明才能确定。如果追诉方提不出足够的证据,被告人就会因为未被证实有罪而成为在法律上无罪的人,无论他事实上是否实施犯罪行为。第二、只有根据法院做出的生效有罪裁判,才能对被告人定罪量刑,法院的有罪裁判必须经过合法正当的法律程序做出。第三、基于无罪推定原则,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应享有必要的程序保障或辩护权利。这虽然不是无罪推定原则本身的内容,但却是它的必然要求与体现。因此,被追诉人拥有辩护权是其享有无罪推定待遇的必然要求。 三、刑事辩护制度的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内部都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排斥的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的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要求采取矛盾分析的方法,全面地、科学地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刑事诉讼首先要查明案件事实,这就需要对立统一规律的指导。在刑事诉讼中要想查明案件事实,就必须在控辩对抗的过程中实现。因此,赋予被指控人辩护权,用刑事辩护

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 八旗,又称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后演变为满族)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有清一代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创立。1601年初建时仅三旗:黑旗、白旗、红旗。1615年因“归服益广”将三旗析设为八: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 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随着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1601年征服海西女真哈达部落之后,又分设白旗军,由长子褚英指挥。红白黑三旗是后来八旗制度的主要基础。 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多铎、镶黄旗主阿济格、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正红旗主代善、镶红旗主岳托。八旗制度,(镶,俗写亦作厢)。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为名正言顺及巩固权力,将多铎、阿济格二人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而将自己亲领的原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又夺取杜度的原镶白旗主之位,

交由长子豪格担任,改色为镶黄旗。1635年,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该旗由皇太极所得,皇太极将其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1648年,豪格因1643年的继位之争被摄政王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又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此后八旗旗色再未变化。 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清世祖顺治开始亲政。他为了加强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到了雍正年间,清世宗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将下五旗旗员与旗主诸王、贝勒的从属关系彻底废除,仅保留各属下包衣的直接控制权。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也由皇帝直辖。清世宗还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八旗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镶黄、正黄、正白(后由多尔衮将正白旗代替正蓝旗成为上三旗)三旗,由皇帝自将,称为上三旗,余下五旗称为下五旗。镶黄旗又称头旗。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军入关以前,宗室亦分八旗。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实际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完善的若干思考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完善的若干思考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完善的若干思考 被指控人有权获得辩护是现代各国公认的法律原则,它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传统法律文化的界限和阻碍,在各国刑事诉讼中得到普遍确立。辩护制度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国的司法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完善与否,是衡量一国刑事诉讼制度乃至整个司法制度科学、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国改革后的刑事辩护制度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但仍与有关国际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刑事辩护制度存在的缺陷,已严重阻碍了司法改革的进程,影响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形象,因此,中国我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已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现行的与刑事辩护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一、明确赋予律师在侦查阶段辩护人的主体地位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第33条规定,“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第96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在检察院审查起诉阶段才可以委托辩护人,但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又可以聘请律师提前介入(所谓提前介入,是与修改前的《刑诉法》规定相比较而言的)。这样就在法学界和实务界引发了律师在侦查阶段处于何种诉讼地位的争论。而在司法实践中,律师的这种提前介入的权利往往有名无实,既无法操作也没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例如,在侦查阶段中,侦查机关往往任意为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设置种种障碍,所谓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无法得到保障。至于规定的律师可以代为申诉、控告,因为律师看不到案件材料,不能调查取证,甚至无法会见当事人,不能掌握具体案情,因此根本无法代为申诉、控告。国为法律没有明确提前介入的律师辩护人的身份和职能,律师也无法提出辩护意见,更何况法律也没有规定侦查机关要听取律师的意见。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直接原因就在于提前介入的律师身份的不确定。虽然从法理上根据有控诉即有辩护的宪政性的民主法制原则,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应享有辩护权,都可以委托律师行使辩护权,但是从上述条文的规定来看,提前介入的律师既不是辩护人,也不是诉讼代理人,而是“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的律师”。用这样一种身份让律师参与刑事诉讼,在世界上恐怕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联合国《并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第1条规定,所有的人都有权请

满清八旗制度_规章制度

满清八旗制度_规章制度 满清八旗制度 发布时间:2020-05-06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满清八旗制度”,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满清八旗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彔,五牛彔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类也在10万左右。正黄旗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正蓝旗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正白旗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後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正红旗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2019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珅也是红旗人。镶黄旗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镶蓝旗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2019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

浅谈清代八旗_杨永琴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3年第4期(总第75期)民族历史 〔收稿日期〕2003-04-31 〔作者简介〕杨永琴(1967-),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黑龙江省博物馆馆员。 浅谈清代八旗 杨永琴 (黑龙江省博物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 要〕八旗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入关前,它实行兵民合一,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民的统治起了积极的作用。入关以后,八旗官兵又被派往各地驻防,成为单纯的职业军人,他们为巩固边疆、抗击外来侵略、促进民族间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清朝由盛及衰的转变,八旗官兵骄奢淫逸的弱点充分显现出来。最后,八旗制度在清朝的消亡中走向解体。 〔关键词〕八旗制度;常务兵制;八旗生计 〔中图分类号〕K 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3)04-0082-03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太祖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起兵,拉开了征伐诸部统一全国的序幕。由于努尔哈赤指挥有力,所率部众作战积极,战事节节胜利,归附日众。经过60多年的战争,在顺治元年(1644)统一了全国,建立大清王朝,统治中国267年。在满族统一过程中,为了适应生产和军事需要,建立了八旗制度。 一、八旗的建立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实质上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即“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 废”[1] ,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强化各族人 民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努尔哈赤把从战争中俘获的人统一起来,规定每300人编一牛录,每 牛录置一牛录额真(佐领);每5个牛录立一甲喇额真(参领);每5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旗),固山是满洲户口编制的最大单位。每一个固山,各有一个专用的颜色做旗帜。由于人口的增加,打破了5个甲喇编一固山的限制,所以清朝只有八旗。“八旗户口每三年调查一次,不许旗外的人假冒入 册,也不许旗下人远离本人所属的牛录居住。” [2] 随着吞并渐广,纠合渐众,除女真诸部统一外,大量的汉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纷纷归降,从161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到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编设八旗蒙古,1642年编设 八旗汉军,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即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旗色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八旗成为清朝入关和统治人民的支柱。八旗的旗主是努尔哈赤,其子侄宗亲分领八旗,称“和 硕贝勒”或“固山贝勒”(贝勒,意为旗之王,是宗臣贵族的统称)。满洲的各阶级都包括在八旗之中, “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3] 。而封爵有亲王之名, 即仿明制,定为十四等,等级较明为多,而待遇较明为薄。清皇子封王,除开国八王外,例不世袭,封王无国,皇子受封,或仅称公。 努尔哈赤建国以后,军政大权掌握在他自己的几个兄弟与儿子的手中,建立一套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封建统治制度。清代八旗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是皇帝与诸王旗主权力斗争的产物。上三旗为天子自领,包括正黄、镶黄、正白旗;下五旗为诸王贝勒贝子公分封之地,按爵位大小分给领地及属人,下五旗王公的权力实际掌握在皇帝手中,各旗旗主与旗内属人隶属关系加强,分别是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旗。清军入关后,八旗的攻战职能削弱,防御职能加强,以后佐领增加,各旗也分设前锋、护军、火器营、亲军、步军等营伍。章制日趋完备,兵数也不断增加,清朝统一全国后,八旗兵分为禁卫营和驻防两类。禁卫营又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御帝室,在上三 ? 28?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

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完善 【摘要】刑事诉讼缺乏辩护律师的积极参与,缺少制度上的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很好的保障,审判的公正性将大打折扣,法治的目的也将难以实现。通过分析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司法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若干制度性建议。 【关键词】刑事辩护;人权保障;制度改革;刑事审判前程序 长期以来,由于“重打击、轻保护”的司法价值观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占主导地位,使得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律师在辩护特别是无罪辩护中经常遇到一些不应有的障碍,有些问题已严重影响律师依法行使辩护权。主要表现就是风险大、困难多、效果差。由于立法上的不完善及执法中人为的因素,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 一、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司法现状 (一)审前阶段律师辩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1.接受委托难 聘请律师,应当由犯罪嫌疑人自己申请,可是犯罪嫌疑人普遍不懂法,无疑不利于辩护制度发挥作用,所以公安部颁布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6条规定侦查机关有告知犯罪嫌疑人此项权利的义务,但是对侦查机关告知、传达该项权利的义务却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即使犯罪嫌疑人知道,如果其家属没有主动为其聘请律师,犯罪嫌疑人如果想聘请律师,往往只能通过给家属寄信的方式告知,耗时长、可靠性差,使委托难上加难。 2.会见难 六部委《规定》虽然对安排律师会见时间规定得很明确: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在48小时内安排会见。但在实践中很难落实。侦查机关以各种理由拒绝或拖延安排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比如“涉及国家秘密”、“有碍侦查”、“办案人员不在”、“需要领导批准”、“办案人员太忙没时间”等或者干脆不说明任何理由,在这些情况下律师要达到会见当事人的目的,就不得不依据法律据理力争,或者采取向侦查机关领导或上级部门反映等方式。 3.侦查阶段会见不准涉及案情 《刑事诉讼法》第96条第2款明确规定:“受委托的律师有权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有关案件情况”。但据个别律师反映,“陪同”会见有的侦查人员总是交待“不要涉及案情”。“涉及案情”成了一大禁区。 4.阅卷难 实践中,有的人民检察院向人民法院移送案卷时,把次要证据作为主要证据,主要证据藏而不露,把它作为“重型炮弹”,到庭审时才打出来,使律师措手不及,处于被动地位;有的只移送证明被告人有罪的主要证据,而把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的主要证据,藏而不送,律师在庭前、庭上根本无法看到;更有甚者,个别地方借口经济困难,只移送起诉书、证据目录、证人名单,而不移送证据材

刑事辩护制度的新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c12739323.html, 刑事辩护制度的新发展 作者:葛莎莎 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2期 摘要:刑事辩护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关于刑事辩护的修改完善与发展一直备 受关注。2012年刑诉修正案不仅提前了辩护权的适用时间,扩大了法律援助的救助群体范 围,还对辩护制度中的会见权、阅卷权等权力性内容、告知义务等义务性内容、申诉控告等救济性内容进行了修改与完善。这不仅是刑事辩护制度的立法进步,亦是刑事司法制度的一大进步,更是保障人权、彰显正义、发展民主的题中之意。 关键词:刑诉修正案;保障人权;刑事辩护制度 中图分类号:D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103-02 从古至今,由中而外,从律法演进的视角来审视世界历史与人类文明的走向我们不难发现,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治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人类社会从野蛮迈向文明,从漠视践踏人权到保卫人权,无一不与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密切相关。我国的刑事诉讼从诞生到一次次修正积极的推动了我国法治民主化的进程,此次刑事诉讼修正案更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列为刑事诉讼法的任务。至此,人们终于清楚地认识到,法律的精神蕴于人权,目标已然确定,接下来要做的便是进一步刻画这一精神。 在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过程中,刑事辩护制度的修改与完善受到了各界的热切关注,主要是因为辩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被视为保障被追诉者人权的标志性制度,所谓“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历史,就是被追诉人的辩护权不断扩充的历史。”[1]摒弃纠问式诉讼,发展辩护制度,构建三角形的刑事诉讼格局一直是我国诉讼制度努力的方向,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的修 正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从修正后法律实施的情况看,并没有达到预先设想的加强辩护职能,使之能够有效地与控诉方对抗的效果。”[2]暂且不论实施情况如何,单从法律修正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来衡量,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正案在发展辩护制度的道路 上似乎走得更远些。 一、辩护制度的时空延展 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33条规定:“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此条规定将辩护制度排除在侦查程序之外。侦查阶段中,犯罪嫌疑人既无沉默权,也无律师帮助,在面对刑事追诉的极大压力以及极有可能出现的刑讯逼供的情况下作出对己不利的有罪供述。在最应赋予犯罪嫌疑人辩护权的阶段却剥夺了这一权利,错失人权保障的最佳时机。此次刑诉修正案将原33条修改为: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这一修改意义重大,一方面破除与律师法的摩擦,与之相关精神及规定形成法律体系上的一致性、完整性,另一方面也为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地位正

清朝后宫制度(多篇范文)

清朝后宫制度 清朝八旗制度的壮大 随着后金的发展壮大,蒙古部族和大量汉人纷纷归附。为加强管 理,皇太极于1633年正式另编汉军为一旗,后经过数次增扩,到 1642 年,终于编成八旗汉军。 1634年,皇太极还把在他统治下的蒙古民族改编成了八旗蒙古。八 旗汉军、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的建制类同,共同构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 实际上,八旗中的民族构成非常丰富,除满族外,还兼容了蒙古、 朝鲜、锡伯、赫哲、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其他民族。据记载,康熙年间,镶黄旗满洲都统第四参领的第十七佐领,是由先后来归的俄罗斯人编成的。 在满族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满族的汉化,同时也有大量蒙古族、 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满族化,有研究表明,在清初时期民族融合的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北京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分满汉、但问民旗” 说的就是此事。各旗委任都统时,一般不考虑担任都统时人的旗籍,满族可以担任蒙古、汉军八旗都统,汉军、蒙古八旗出身者也可以担任满洲八旗的都统。到光绪朝以后,开始任用不在旗的汉族人士做都统,冯国璋、段祺瑞、王士珍等北洋出身的将领都做过八旗都统。 入关后,清朝政府为了保证兵源,在政治经济上给予八旗人丁的优待,其中包括圈拨旗地,免除赋役,发给官兵粮饷。但从此北京和驻防关

内各地的八旗人丁被束缚在一个狭窄的圈子里。由于旗人长期脱离生产,原有的淳朴勇武风气逐渐丧失,而生活上安于游惰的风气却蔓延开来。 清政府虽提出“扭转风气”、“筹划生计”,但完全属于治标不治本,加上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很多旗丁的生活每况愈下。清朝中期以后,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从咸丰、同治年间起,北京旗兵的饷银和禄米分发中已经出现了减成发放的现象,到光绪年间只按照七成发放。到1906 年还设立了八旗工厂,想“使八旗子弟,人人皆能各执一业,以为谋生自立之基”,但已经积重难返,于事无补。 辛亥革命后,八旗制度与清王朝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篇:清朝军事制度 清朝军事制度 八旗与绿营 入关以前的八旗军 八旗军和绿营兵是清朝的正规军队。以八旗军为主,辅以绿营兵的军事制度,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直接影响到清朝的盛衰兴亡,素为人们注意。 八旗军建立于入关以前。清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以遗甲十三副、女真三十丁起兵以后,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八旗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设立四个固山(汉语译固山为旗),各固山的旗臶分别用黄、白、红、蓝四色,每三百丁为一牛录,臵一牛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