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功能与分子影像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和疗效评价的应用

功能与分子影像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和疗效评价的应用

功能与分子影像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和疗效评价的应用
功能与分子影像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和疗效评价的应用

·综述·功能与分子影像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

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车莉萍程超左长京

【摘要】 放射治疗是头颈部肿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随着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在CT等

传统解剖影像基础上,功能影像与分子影像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制订和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正

日益显现。本文综述了功能与分子影像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头颈部肿瘤;放射疗法

The applications of functional and molecular imaging in planning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of

radiotherapy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Che Liping*, Cheng Chao, Zuo Changjing. *Department of

Oncology, Xin 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20009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Zuo Changjing, Email: changjing.zuo@https://www.doczj.com/doc/3f12456065.html,

【Abstract】 Radiation therapy is one of the main treatments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The medical

imaging which can be used to guide radiotherapy has developed rapidly.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imaging, such as computed tomography (CT), the functional imaging and molecular imaging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used in head and neck cancer radiotherapy planning and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s and progresses of the functional and molecular imaging

in radiotherapy for head and neck cancer.

【Key words】 Tomograghy; Head and neck neoplasms; Radiotherapy

头颈部肿瘤发病率近年一直呈上升趋势[1],放射治疗是头颈部肿瘤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虽然近年来技术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诸多难题,如头颈部肿瘤在放射治疗后的2年内易复发,同种肿瘤不同患者的放射治疗疗效并不一致。医学技术和个体化医学的发展,催生了应用功能及分子影像检测手段能来制订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计划和评价疗效,目标是指导个体化治疗从而提高疗效[2]。本文就不同功能与分子影像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制订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进展作概述。

一、影像学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概述

医学影像学包括解剖性影像、功能性影像及分子影像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影像学与分子影像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正在日益显现。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11.031

作者单位:20009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肿瘤科(车莉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海医院核医学科(程超、左

长京)

通讯作者:左长京,Email: changjing.zuo@https://www.doczj.com/doc/3f12456065.html, 功能影像学是相对于以显示解剖或病变形态为主的传统影像学而言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能使器官及组织血流、代谢等功能变化信息显示为可视化的影像或数据,提供组织的功能和代谢信息,在形态学出现改变之前就有可能对病变进行早期诊断、更准确地定位、定性,还可以判断预后,目前所应用的CT灌注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弥散加权成像、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2D 1H-MRS)、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均属于功能影像,超声影像是解剖影像与功能影像的结合。分子影像学是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可以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实现生物有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实时、无创、动态在体成像,PET-CT是目前常用的分子影像技术之一。CT、MRI以及超声等常规形态学检查均可对头颈部肿瘤较准确地定位、测量肿瘤径线和容积,这些基于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IST标准)的形态学指标在评价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效果的临床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在诊断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等方面仍有诸多不足。图像融合技术(如

PET-CT)相比单一影像学检测(如CT、MRI),具有灵敏度更高、准确性更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对头颈部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目前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对头颈部的肿瘤靶区进行精确勾画是制订最佳放射治疗计划、保护肿瘤周围重要器官和降低肿瘤局部复发率的重要手段之一[2-3]。

二、功能与分子影像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制订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1. CT检测:CT图像是肿瘤放疗计划设计的基本图像,它不仅能够提供各相关结构的空间精确位置,而且还能提供对组织密度不均整性校正所需的电子密度的相关信息。CT可清晰观测到患者头颈部骨质的受侵害范围及程度。由于CT的图像对高密度组织敏感,因此在头部CT图像中颅骨及钙化斑清晰可见,处于高亮度区,定位更容易;而软组织处于相对较暗的区域,CT检测软组织图像的分辨率较差,尤其对浸润性肿瘤常无法正确显示边界。CT灌注成像是一种能显示组织器官和病变血流动力状态的功能影像技术,对于头颈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范围的确定有一定的应用价值,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病变内部血管生成情况,有助于临床医师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并正确估计预后[4]。Trojanowska等[5]研究表明,CT灌注成像能正确显示恶性肿瘤的浸润程度,有助于头颈部肿瘤的分期判定。但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的制订及疗效评价中,CT灌注成像的应用并不广泛。

2. MRI检测:MRI是头颈部肿瘤诊断、治疗及随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6]。在头颈部肿瘤靶区确定方面,MRI的检测效果优于CT。当头颈部肿瘤侵犯到咽部周围间隙组织时,用CT检测有时难以分辨肿瘤的边界,会把周围肌肉组织误画到靶区内;而MRI可发现肌肉组织周围的筋膜和脂肪组织,如果发现这些组织未遭到肿瘤侵犯,则不会勾画进靶区。因此,相对于CT检测而言,MRI是一种能更好地区分头颈部肿瘤及其周围软组织的影像学工具。

MRI可在三维空间上更好地描述头颈部肿瘤容积的大小,但MRI成像速度相对慢,由于扫描时间长和缺少固定装置,使MRI图像上容易形成伪影[7],且MRI与CT比较,CT图像上的骨性标志清晰度优于MRI,因此MRI图像单独用于放射治疗计划系统时尚有不足。由于MRI和CT图像能够相互弥补对方成像的某些缺点,所以将CT/MRI图像融合技术应用于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可以更加明确肿瘤浸润的范围,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确定肿瘤靶区,为放射治疗的精确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另外,不同医师在单一CT图像状态下制订肿瘤靶区的差异常常较大,而应用MRI和CT图像融合技术则可以显著缩小这种靶区勾画的差异,使靶区勾画更加一致、可靠[7]。

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方面,磁共振灌注成像方法可用于脑胶质瘤的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诊断。

有研究显示,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常用的半定量参数-标准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肿瘤白质比(lesion-to-white matter ratio,L/W)、磁共振灌注指标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值中,18F-FDG PET-CT显像及磁共振灌注成像能提供常规MRI所不能获取的信息,在胶质瘤的分级诊断中均有一定作用,L/W对胶质瘤的分级诊断可能具有一定优势[8]。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具有判断靶区范围以及预测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复发和转移的价值,朱向帜等[9]发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结合常规MRI可更准确地判断鼻咽癌靶区范围,但治疗前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鼻咽癌的复发或转移未发现直接关联。最新的研究在Ⅲ期及Ⅳ期鼻咽癌患者中发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预测患者对于新辅助放化疗的早期治疗反应,在新辅助放化疗早期具有高ADC值的患者对于治疗呈现较好的反应,并可以预测鼻咽部原发病灶及颈部转移淋巴结的治疗效果[10]。2D 1H-MRS可以检测胆碱和乳酸等水平,对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和放射性脑损伤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11]。

3. PET-CT检测:PET能从细胞、分子水平上无创、动态、定量地观察头颈部肿瘤组织的代谢特征,有助于肿瘤病变的定性诊断,通过探测头颈部肿瘤在放射治疗前、中、后对显像剂吸收的情况,可从功能上早期反映肿瘤放射治疗效应[2]。PET-CT 具有一站式全身扫描的特点,可对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精确分期,对放射治疗后肿瘤的残留、瘢痕、复发及坏死情况进行有效鉴别,对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估[12-13]。18F-FDG为最经典的显像剂,其他显像剂还包括18F-胸腺嘧啶、11C-胆碱、18F-雌二醇、18F-乙酸盐、11C-蛋氨酸、RGD 肽(血管新生)和FMISO(乏氧细胞显像剂)等,

均可以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对肿瘤的核苷代谢、氨基酸代谢、血管新生及乏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Quon 等[14]研究表明,18氟-氟硝基咪唑(18F-FMISO)PET 能较可靠地反映头颈部肿瘤的乏氧状况及其肿瘤内乏氧的异质性,如果检测部位显示连续缺氧,则表明肿瘤复发的风险增加。蔡莉等[15]发现,18F-FDG 摄取水平与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良好相关性,可在术前一定程度上间接评估肿瘤的乏氧状态及血管生成情况,有助于全面评估病变的生物学特征及预后。PET在放射治疗后头颈部肿瘤复发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可有效弥补CT和MRI的不足[16]。

肿瘤分期是决定放射治疗计划的基本依据,可影响放射治疗靶区的确定和照射范围的设计。PET- CT检测除了能提供头颈部肿瘤及其周围正常软组织结构的解剖影像外,还能提供与这些组织的生理和功能相关的信息,在肿瘤的分期中具有较大优势,但对头颈部肿瘤T分期的准确性,由于目前对于SUV阈值的确定尚无定论,故临床仍存在一定争议,而对头颈部肿瘤M和N分期的诊断则优于CT检测。目前可将PET-CT的分子功能影像技术与相对应的放射治疗系统相结合,通过图像融合技术指导临床医师定义肿瘤原发灶靶区及转移淋巴结的范围,有效避免CT或MRI检测出现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弥补了单独应用PET检测的靶区边界不明确的缺陷。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评价中,CT 检测发现的放射靶区范围不确切时,PET- CT可以帮助准确勾画靶区,可能减少或增大照射范围,弥补CT检测的缺点[17]。另外,PET-CT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计划中还能指导避免肿瘤周围正常器官免受放射损伤,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提高局部控制率[18]。

PET-CT的SUV值是判断病灶良恶性以及评价疗效的最常用的半定量指标,还是确定靶区肿瘤体积的新工具。有学者以肿瘤病理标本为金标准,通过病理标本体积计算肿瘤真实体积,并将这一体积与PET-CT代谢体积比较作为确定最佳SUV值的参考。王胜军等[19]通过18F-FDG PET-CT代谢体积与病理体积的比较,发现宫颈癌SUVmax的最佳百分阈值为40.83%±6.34%(30%~50%),以SUVmax 的41%阈值勾画肿瘤边界所得PET的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与病理GTV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两者GTV大小具有较好相关性。在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FDG PET-CT 与病理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研究中,Yu等[20]的研究发现PET的SUVmax最佳百分阈值为31%±11%,最佳阈值的高低与病理GTV及肿瘤直径有相关性,而SUV绝对值(3.0±1.6)与病理GTV及肿瘤直径无明显相关性。Ciernik等[21]通过对体模中不同尺寸盛有不同活度的18F-FDG热区行PET研究认为,选取病灶最大SUV的40%或50%作为阈值来勾画靶区范围能真实反映实际体积的大小。目前尚无头颈部肿瘤PET-CT体积测量最佳阈值的专门研究报道,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探讨。

PET-CT在评价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效果的合适时机方面并无定论。Ishii等[22]对VX2肿瘤动物的研究则发现,FDG-PET在放射治疗后24 h即可进行早期疗效评估,但同时发现放疗7 d后肿瘤组织中的炎性细胞影响FDG摄取可能造成假阳性判断。Castaldi等[23]对26例头颈部肿瘤放化疗患者的长期随访发现治疗早期(2周)FDG PET显像与疗效的相关性并不优于治疗后期(8~12周)的FDG PET显像。目前大部分FDG PET对放疗效果评价的研究推荐放疗后6~8周或放疗结束以后的更晚些时候。Yao等[24]研究发现,调强放射治疗后有淋巴结残存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在治疗后3~4个月时行18F-FDG PET-CT扫描,然后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发现肿瘤的病理检测结果与CT所检测的淋巴结大小无关,而与18F-FDG PET的检测结果显著相关,SUV<3的患者病理结果均呈阴性,而SUV >3的5例患者中4例病理结果为阳性,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100%,笔者认为对于放射治疗后18F-FDG PET-CT扫描阴性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可不清扫颈部淋巴结,但此结论目前尚存在争论。

当然,作为最先进的分子影像工具的PET-CT 目前尚存在不足,18F-FDG PET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SUV是PET-CT诊断的最重要的指标,而SUV在不同疾病中的诊断界值、放射治疗后SUV的变化率的合理界值还存在争议。

4. 超声检测:目前公认的观点为,二维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上均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鉴别头颈部肿瘤复发和放疗后纤维化的重要诊断依据。由于高频彩超对浅表软组织成像效果良好,已成为目前颈部淋巴结最常用的影像诊断方法之一。李霞等[25]在对46例头颈部癌患者颈部肿大

淋巴结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发现,转移性淋巴结血流分布较丰富,多普勒血流速度(PSV)和阻力指数(RI)高于非转移性淋巴结,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从而得出结论超声是诊断头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王俊杰等[26]选择30例头颈部癌术后或放射治疗后原发灶复发或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结果发现,超声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为对术后或放射治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超声引导下的粒子植入治疗可作为放射治疗的辅助手段用于头颈部癌治疗后复发转移的补救治疗。有研究表明,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早期即可发生动脉弹性功能改变,采用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在早期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的颈总动脉损伤进行定量评价[27]。另外,利用超声微泡声学特征和靶向功能可提高超声分子成像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利用其药物载体和释放功能可进行靶向药物治疗,但目前有关超声微泡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评价的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

三、展望

功能与分子影像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制订和疗效评价中可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分子影像检测方法在检查时机的选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观察放射治疗后肿瘤的残存和复发、预测放射治疗效果、指导后续治疗等方面均可起到重要作用。采用图像融合技术进行联合应用,如PET-CT 和PET-MR等,可弥补单独应用一种检测方法的缺点,提供互补的信息,从而提高准确率。最新研究表明,PET-MR是将MRI卓越的软组织对比功能与PET的分子成像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技术[28],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有益于肿瘤早期诊断,未来可逐步观察其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干预效果。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临床医师需在常规影像学手段的基础上,根据头颈部肿瘤患者病情的不同、治疗方法的不同选用正确的功能和分子影像检测手段,更好地指导制订放射治疗计划、正确进行靶区勾画以及综合评价放射治疗后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1]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专业

委员会. 头颈部肿瘤综合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

科杂志, 2010, 45(7): 535-541.

[2]R?dal J, Rusten E, S?vik ?, et al. Functional imaging to monitor

vascular and metabolic response in canine head and neck tumors

during fractionated radiotherapy[J]. Acta Oncol, 2013, 52(7):

1293-1299.

[3]Grégoire V, Chiti A. Molecular imaging in radiotherapy planning for

head and neck tumors[J]. J Nucl Med, 2011, 52(3): 331-334.

[4]艾松涛, 余强. CT灌注成像在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J]. 放射学实

践, 2008, 23(12): 1393-1395.

[5]Trojanowska A, Trojanowski P, Drop A, et al. Head and neck cancer:

value of perfusion CT in depicting primary tumor spread[J]. Med Sci

Monit, 2012, 18(2): CR112-118.

[6]Cengiz M, ?zyi?it G, Yazici G, et al. Salvage reirradiaton with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recurrent head-and-neck

tumors[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1, 81(1): 104-109.

[7]钟琼, 陈丽. CT-MRI融合技术在头颈肿瘤靶区勾画中的应用进展

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31(1): 22-24.

[8]胡裕效, 卢光明, 朱虹, 等. PET/CT与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

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0, 23(1): 67-71. [9]朱向帜, 康铮, 何侠.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靶区勾画和

复发转移预测的临床价值研究[J].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12,

21(2): 105-107.

[10]Chen Y, Liu X, Zheng D,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or early response assessment of chemorad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 Magn Reson Imaging, 2014, 32(6):

630-637.

[11]徐俊玲, 李永丽, 连建敏, 等. 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鉴别

胶质瘤[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4): 639-642.

[12]Joo YH, Yoo IeR, Cho KJ, et 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and

resection margin involvement predict outcomes in pN0 head and

neck cancer[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3, 149(5): 721-726.

[13]Lee JW, Lee SM, Lee DH, et al. Clinical utility of 18F-FDG PET/CT

concurrent with 131I therapy in intermediate-to-high-risk patients

with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dual-center experience with 286

patients[J]. J Nucl Med, 2013, 54(8): 1230-1236.

[14]Quon H, Brizel DM. Predictive and prognostic role of functional

imaging of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J]. Semin

Radiat Oncol, 2012, 22(3): 220-232.

[15]蔡莉, 张川, 李彦生, 等. 人脑胶质瘤18F-FDG摄取与乏氧诱导因

子-1α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J]. 中华核医学杂志, 2010,

30(1): 55-58.

[16]Sham ME, Nishat S. Imaging modalities in head-and-neck cancer

patients[J]. Indian J Dent Res, 2012, 23(6): 819-821.

[17]Sun L, Su XH, Guan YS, et al. Clinical usefulness of 18F-FDG

PET/CT in the restaging of esophageal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nd radiotherap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9, 15(15): 1836-1842.

[18]Pfeiffer N, Simonsz HJ, Kommerell G. Misdirected regeneration of

abducens nerve neurons into the parasympathetic pupillary pathway[J]. Graefes Arch Clin Exp Ophthalmol, 1992, 230(2):

150-153.

[19]王胜军, 陆宏军, 杨卫东, 等. 18F-FDG PET-CT代谢体积与病理

体积对比确定宫颈癌最大标准摄取值的最佳百分阈值[J]. 解放军

医学杂志, 2013, 38(8): 653-656.

[20]Yu J, Li X, Xing L, et al. Comparison of tumor volumes as

determined by pathologic examination and FDG-PET/CT images of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 pilot study[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9, 75(5): 1468-1474.

[21]Ciernik IF, Dizendorf E, Baumert BG, et al. Radiation treatment

planning with an integrated positron emission and computer tomography (PET/CT): a feasibility study[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3, 57(3): 853-863.

[22]Ishii K, Hosono MN, Wada Y, et al. Usefulness of FDG-microPET

for early evaluati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n VX2 rabbit carcinoma[J]. Ann Nucl Med, 2006, 20(2): 123-130.

[23]Castaldi P, Rufini V, Bussu F, et al. Can "early" and "late"18F-FDG

PET-CT be used as prognostic factors for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head and neck cancer treated with

radio-chemotherapy?[J]. Radiother Oncol, 2012, 103(1): 63-68. [24]Yao M, Graham MM, Hoffman HT, et al. The role of post-radiation

therapy FDG PET in prediction of necessity for post-radiation

therapy neck dissection in locally advanced head-and-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4, 59(4):

1001-1010.

[25]李霞, 李静, 单涛. 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颈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

诊断[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0, 12(2): 127-128.

[26]王俊杰, 冉维强, 姜玉良, 等. 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

头颈部复发或转移癌[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7(2): 120-122.

[27]王振华, 袁建军, 魏常华, 等.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价头颈部肿

瘤患者放射治疗早期颈总动脉弹性[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3): 520-523.

[28]Belloli S, Brioschi A, Politi LS,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biological

features of a rat F98 GBM model: a PET-MRI study with [18F]FAZA and [18F]FDG[J]. Nucl Med Biol, 2013, 40(6): 831-840.

(收稿日期:2014-04-11)

(本文编辑:吴莹)

车莉萍,程超,左长京. 功能与分子影像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计划和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CD].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11):2119-2123.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 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 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增强扫描: 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 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2)小脑星形细胞瘤: 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修订稿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 表现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胶质瘤 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I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 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cm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增强扫描: 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

【CN209848162U】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274477.7 (22)申请日 2019.03.05 (73)专利权人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地址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无影山 路38号 (72)发明人 刘庆云 杨盈 张振 韩春燕  盛立军  (74)专利代理机构 济南信在专利代理事务所 (特殊普通合伙) 37271 代理人 章艳荣 (51)Int.Cl. A61N 5/10(2006.01) A61L 2/18(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 疗口腔口含器,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贴合嘴唇外 部的限位座和用于放置在口腔中隔离舌头和上 腭的压舌体,限位座的前侧与压舌体的后部通过 连接块可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有效的减少了头 颈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出现的口腔粘膜反应,而且 减少口腔感染发生率及不影响放射线的有效剂 量,方便、安全、卫生,并且一款产品能适用于一 定范围的病人, 通用性好。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CN 209848162 U 2019.12.27 C N 209848162 U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848162 U 1.一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贴合嘴唇外部的限位座和用于放置在口腔中隔离舌头和上腭的压舌体,限位座的前侧与压舌体的后部通过连接块可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座的后侧设置有把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舌体的后端设置有连接块滑动通道,连接块的后端与限位座连接成一体,连接块的前端滑动设置在压舌体的连接块滑动通道内,连接块与连接块滑动通道之间设置有滑动限位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舌体包括上下两个相扣接的半壳体,一个半壳体上设置有多个柱体,另一个半壳体上设置有与柱体相应的扣孔,当柱体与扣孔扣接时形成完整的压舌体,压舌体的后侧设置有分布在两个半壳体上的孔,该孔及压舌体的内腔形成所述的连接块滑动通道,连接块与连接块滑动通道之间设置有滑动限位结构,滑动限位结构采用凸块和滑槽结构,在压舌体内腔设置有滑槽,在连接块的侧壁上设置有凸块,凸块处于滑槽中,滑槽分处在两个半壳体中,两个半壳体扣合后对接成完整的滑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口腔口含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消毒容器,消毒容器的口部设置在消毒容器的顶部,消毒容器内腔用于容纳压舌体,当压舌体处于消毒容器内时,限位座与消毒容器口部完全贴合,限位座密封住消毒容器的口部,压舌体悬空在消毒容器中。 2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 朱婉琳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朱婉琳 发表时间:2017-11-13T10:40:30.777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7期作者:朱婉琳 [导读] 两者具体的对比情况如下表所示。而通过本研究分析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因此值得在广大临床医学上推广使用。 (湖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综合科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探究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CT模拟定位资料。研究结果这100例患者全部顺利通过了CT模拟过程,成功率高达100%,测量误差为(1.0±0.2)mm。当误差小于8.0mm的时候在误差允许的范围之内,这说明采用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治疗头颈部的肿瘤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研究结论CT模拟定位技术在治疗头颈部肿瘤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临床应用 1.前言 所谓CT模拟定位技术是临床医学上常用的检测方式,主要是通过CT图像以及利用重建的图像为假体的计算机虚拟模拟定位,相比较常规的模拟定位技术更为精确,能够将肿瘤的范围以及相关患病器官的大体轮廓、肿瘤及同重要器官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显示清楚,采用CT 模拟定位技术进行建设是开展精确放射治疗的基础所在,可以将CT定位模拟技术简单的描述为CT扫描定位+虚拟模拟+DRR验证。由于该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精度极高并且检测起来方便简单,仅仅依靠CT诊断设备即可,还借助相关额软件就能实现检测目的,所以在临床医学检测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选择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对这些患者采用CT模拟定位技术进行放射治疗,现将具体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2.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 2.1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的CT模拟定位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7.8±6.89)岁,其中鼻咽癌50例,垂体瘤4例,喉癌25例,口腔癌18例,脑膜癌3例,这100例患者采用接受放射治疗。 2.2研究方法 2.2.1研究设备 头颈肩固定架;EFFCAST型热塑面罩;GE lightspeed RT型医用CT模拟定位机定机;治疗加速器采用Elakta-Precise 5746型医用直线加速器,并配备40对多叶准直器(MLC);Advantage-Sim软件和三维可移动激光定位系统;Elakta View-GT射野影像验证系统(EPID),H型塑料面网和有机玻璃底板及A、B、C、D、E五种型号的固定枕;胶片;数字化仪;VIDAR胶片扫描仪及储存资料的计算机;瑞迪AUTO-CUTTER系统;MasterplanTPS;网络系统。形成 集图像诊断、图像传送、肿瘤定位和治疗计划为一体的高精度肿瘤定位计划系统。 2.2.2.治疗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体位的固定,对于头颈部肿瘤患者在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放射治疗的时候常常采用塑料面网固定等中心模拟定位,在具体定位的时候需要让患者在定位床上仰卧,根据患者的具体头型,颈部的长短等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头枕,能够起到将患者固定,限制患者器官移动的目的。然后对患者进行CT扫描,利用三维激光定位系统以及定位刻度板进行具体的摆位点确定,在进行CT扫描之前需要明确肿瘤的位置,还需要在肿瘤发生的临近位置处布设体外参考标记,促进扫描效果的不断增强。然后进行参考图像及照射野图像的获取,利用网络系统将CT扫描图像传射到治疗的计划系统,然后进行三维重建,靶区勾画,将重要的器官确定,在射束方向观的窗口下布置,进行剂量的计算以及剂量的优化,选择合理的剂量权重,充分利用等剂量曲线以及剂量体积的直方图来进行评估和确认。最后进行虚拟模拟。将确认无误后的计划利用网络传输给三维激光定位系统然后进行详细的校对,并且利用CT扫描验证,将误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职位,然后将射野的形状输入到三维切割机中,制作前挡块并且验证,待确认无误之后可以对位进行治疗。 3.研究结果 CT模拟的整个过程是在CT重建的图像上进行的,采用CT扫描能够精确的将肿瘤的靶区确定,但是在扫描的时候需要注意对于CT扫描参数的掌握,需要将数据确定无误之后,将CT值确定,使得CT值能够满足患者放射治疗的具体需要,通过对于本研究选择的100例头颈部患者的CT模拟过程分析,定位的成功率高达100%,然后利用测定的数据对于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治疗过程中头颈部肿瘤的误差为(1.0±0.2)mm,误差在允许控制的范围之内,小于8mm。 4.结果讨论 利用体位标记,激光标记,CT定位扫描以及图像的传送,射野设定,治疗计划及治疗等中心标记,CT模拟定位能够和X线的模拟定位一样完成从定位阶段到体表标记的整个过程,由于基于图像计划对正确治疗各种头颈部的恶性肿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用CT定位扫描能够为制定计划提供较为清晰的图像以及各种所需要的原始信息,所以采用CT定位扫描技术对于放射治疗的精度会有直接的影响,影响CT 扫描精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摆位和固定,结合治疗的具体要求需要进行合适体位的选择,对于摆位的要求需要尽可能的让患者感到舒适,如果体位不舒适患者则不能坚持较长的时间,并且重复性较差,所以如果将固定情况改善了,那么摆位的重复性以及严格性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扫描厚度的影响,CT扫描厚度,间距可以结合临床的具体需要进行选择,CT扫描厚度和间距越薄,显示的三维图像越清晰,靶中心在纵坐标上的精度也会越高,对于较小的病灶,靶区的扫描厚度最好在3mm左右,CT扫描的范围比实际诊断的扫描范围要大,当需要扫描范围较大的时候需要更长的扫描时间,所以患者需要接受更大计量的照射。为了能够更清晰的将体型较大的患者固定的位置以及体表定位点显示出来,采用大扫描野,本组的头颈部采用38cm能够清晰的显示体表防止的铝线参考点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定位的精度,能够为放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便利。 CT模拟定位扫描以及X射线定位扫描都能够将肿瘤的靶区定位,但是比较两种扫描方式,X线模拟技术有着更为明显的缺陷,CT扫描技术在小肝癌、鼻咽癌、脑脓肿等诊疗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患者的适用范围交广,并且CT模拟定位技术精确度更高,两者具体的对比情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 一、质瘤胶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约占颅脑肿瘤的。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40%-50 % 17%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小脑。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Ⅳ级:I-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I 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良性”另一种为三类法,即“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其中I良性、Ⅱ级相当于“”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多发但25%-30%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良性”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水肿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增强后扫描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常无明显强化,环状强化。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病灶密度不均匀,以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强化不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一的瘤结节小脑星形细胞瘤:(3) ,,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囊性者平扫为均匀以上。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钙化在T1WIT2WI DTPA增强扫描:Gd—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T2WI为低信号,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 瘤。小脑星形细胞瘤:(2) 床孙其豪)较多见(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29,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 信号更低。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 为低信号,T1WI T2WI —DTPA 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注射Gd 【鉴别诊断】;、淋巴瘤等鉴别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脑脓肿近期发病的脑梗死、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 髓母细胞瘤:二、 。2%-6%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75%主要见于儿童,。发生在15 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此瘤,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对放射线敏感。【影像学表现】 1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CT 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均匀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标准流程(徐州)

头颈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标准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为头颈部恶性肿瘤: (ICD-9:147.901) (ICD-9-CM-3:30.1-30.4) (ICD-10:C32,D02.0) (ICD-10:C13) (ICD-9-CM-3:29.33/30.2-3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殷蔚伯,谷铣之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国NCCN头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文版)、其他可以获得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临床研究结果、自身经验。 1.间接头颈部镜或显微头颈部镜提示头颈部粘膜毛糙或/和有新生物 2.头颈部CT或MRI提示头颈部粘膜增厚或以头颈部为中心的肿物(可伴有周围浸润) 3.病理提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非角化型癌;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2003WHO分类) 4.可有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三、放射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放射肿瘤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肿瘤放射治疗学第4版》(殷

蔚伯,谷铣之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国NCCN头颈部癌临床实践指南(2010,中国版)、其他可以获得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临床研究结果、自身经验。 四、标准住院日为7-9周。 五、入院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生化全项 胸部增强CT 肿瘤相关抗原测定C12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测定(SCC) 淋巴细胞免疫分析(NK)、淋巴细胞免疫分析(T) 异常蛋白(TAP)检测 ECT全身骨显像 凝血功能[普诊] 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 胸部正位+左侧位 彩超消化系统检查(肝.胆.脾.胰.肾.腹水.腹腔内包块) 心电图、 根据病情:腹部CT、头MRI 六、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时机。 1.可用放射增敏剂,建议在放疗初期开始使用,直至放疗结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f12456065.html, 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扬武李国文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12期 【摘要】在临床上,患者的头部肿瘤依据发生的部位不同、肿瘤的大小不同,病情的严 重程度不一样,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为此,本院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研究进程做出了探究,并形成如下综述: 【关键词】头部肿瘤;放射治疗;研究 头部肿瘤,主要是指生长在患者颅腔内的新生物,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颅内肿瘤,主要的病变部位发生在患者的脑、脑膜、神经血管、部分的脑附件,患者自身的其他脏器发生病变,病毒转移到患者的头颈部,导致其头颈部出现病变,大部分患者的临床体征为头部疼痛、颅内压升高、脑部局灶性[1]。头颈部肿瘤会造成患者的头颈部控制的肢体出现病变,并造成患者出现其他系统的功能损伤。本文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研究进程展开综述。 1 CT成像扫描确定头颈部肿瘤的位置 在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前,采用CT照射确定患者头颈部肿瘤的位置,并将患者肿瘤周围的血管走向,在患者的显示图上标记出来,确定、计算出头颈部肿瘤的大小,为放疗科医生在对其进行治疗时提供方便,将肿瘤部位进行细致的扫描。 2 放疗治疗前准备 2.1 模拟定位 此过程大约需要花费20~30分钟在模拟定位机上,采取病患者适合、舒适、且易进行重复的体位,首先进行体膜固定、激光线标记需要放疗的头颈部肿瘤位置,模拟定位机、模拟CT和直线加速器的参数能够准确的确定患者需要进行放疗的头颈部肿瘤的位置[2]。在患者进行头颈部放疗前,指导其将放疗部位的头发剔除,以免影响放疗机器与其头颈部接触不便,影响放疗的顺利进行,在开始前,指导患者保持心理情绪放松。 2.2 医生确定靶区并进行勾画 此部分花费的时间长短是依据患者头颈部肿瘤的复杂性而变化,把拍摄的CT图像导入计划系统,放疗医生使用放疗专用TPS软件,是在模拟定位过程扫描的CT上逐层(30到50层)勾画患者轮廓、肿瘤靶区和正常组织的靶区。勾画时还要参考其他CT、MRI,甚至PETCT的图像,有时需要用诊断的CT等做图像融合,以更精准的确定肿瘤靶区和需要保护的正常组织器官,对照射的范围、剂量进行最终的确定,对患者的正常头颈部组织的范围和剂量做出区分,尽量少对正常的头颈部组织进行放疗照射,以免损伤其他的头颈部系统,以免损伤

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护理探究分析

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护理探究分析 发表时间:2017-02-07T16:13:14.01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2期作者:黄宝英 [导读] 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目的: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有:饮食指导、口鼻腔护理、皮肤卫生;观察组同时给予舒适护理,旨在通过健康宣教、心理辅导、环境管理、出院指导等,强化护理效果,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10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80.00%,较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加强临床护理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2-0230-02 临床大量研究证实,放射治疗应用于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较手术治疗其在有效延缓病情进展的同时,还能避免器官功能受损,患者普遍耐受,自投入使用以来接连获得不错反响。然而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在接受放射治疗的过程中,受放射线影响,头颈部皮肤极易发生损伤,进而引起相关并发症,导致预后质量下降。基于此,加强对放射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力度,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以我院收治患者展开随机对照研究,对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护理探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0例头颈部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全体入选病例均经病理活检确诊,行常规放射治疗。按就诊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4~75岁,平均(54.37±5.42)岁;其中口腔癌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1例,咽喉癌12例,甲状腺癌3例。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5~72岁,平均(53.52±6.37)岁;其中口腔癌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0例,咽喉癌11例,甲状腺癌4例。两组患者均已排除合并严重原发性疾病,临床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内容有:饮食指导、口鼻腔护理、皮肤卫生。观察组同时给予舒适护理,旨在通过健康宣教、心理辅导、环境管理、出院指导等,强化护理效果,充分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详细实施步骤为:①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与治疗的相关知识,强调治疗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告知防治重点,使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能主动配合。②心理护理。多数患者患恶性肿瘤后出于对疾病及治疗效果等问题的担忧,身心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因此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情绪,从而抵触治疗。护理人员应注意与患者保持良好沟通,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诚挚关怀,获取患者信任。日常多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心理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则及时通过沟通对患者进行开导,使患者学会如何调节心态。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想法,列举成功病例帮助患者重振信心。③环境管理: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逸的住院环境,保持病房内整洁干净,定期消毒、开窗透风,控制室内温湿度。可根据患者个人喜好调整病房内摆设,为患者生活提供便利,使患者尽快熟悉住院环境。另保持放射治疗室内清洁卫生,确保光线、温度、气流等满足要求。④出院指导:出院时通过口头转达、电话随访等方式,提醒患者出院后继续保持良好的遵医嘱行为,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保护照射区皮肤,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并学会自我监测病情,一旦发现异常则立即前往医院复诊,以获得及时治疗。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后放射性并发症发生率,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了诶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对研究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观察组有1例发生湿性皮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1例放射性骨关节损伤,2例湿性皮炎,3例口腔感染,并发症发生率2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100%,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80.00%,较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头颈部肿瘤放疗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主张的治疗早期头颈部肿瘤的有效手段,其在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已获得证实。不过,头颈部生理结构较为特殊,皮下神经阻滞丰富,照射皮肤较脆弱,因此极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湿性皮炎、口腔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干扰治疗的正常进行,并会进一步影响预后效果。临床研究发现,加强临床护理力度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使患者对治疗更有信心,从而愿意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通过护患配合,减少放疗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本组研究中,经舒适干预,较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该研究结果与现有相关报道内容基本吻合,均提示加强临床护理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具备于临床推广应用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徐珊,汤小萍.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6):2518-2519. [2]郝文秀.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及并发症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1):102-103. [3]谢冠慧.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CT模拟定位技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92-93. [4]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32-33.

头颈部肿瘤习题

头颈部肿瘤题库 [单选,A型题]视神经、视网膜、角膜的放射耐受量为() A.≤4000cGy/4周 B.≤4500cGy/5周 C.≤5000cGy/5周 D.≤5500cGy/6周 E.≤6000cGy/6周 [单选,A型题]晶体的放射耐受量是() A.100cGy B.200cGy C.300cGy D.600cGy E.2000cGy [单选,A型题]避免正常组织超量的原则,正确的是() A.射野应尽量垂直于靶区的长轴方向 B.选择尽可能低的能量射线来治疗不同深度、不同体积的肿瘤 C.利用各种相同形状的挡块遮挡需要保护的正常组织和器官 D.牢记各种重要组织器官放射耐受量,照射应尽量少包括正常组织 E.必要时可利用挡块遮挡部分肿瘤组织 [单选,A型题]在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对脊髓正常组织的防护,不正确的是() A.可利用5个半价层的低熔点条形铅遮挡脊髓 B.用电子线小野补充照射颈后三角区可把高剂量集中在表浅部位而保护其深面的脊髓 C.用颈前、后切线照射时,中间挡2~3cm宽的铅块来遮挡脊髓 D.脊髓在照射野内,照射5500cGy/5.5周后避开脊髓 E.采用颈前、后切线照射,中间挡2~3cm宽铅块的方法可以很好避免双上颈照射野与下颈锁上切线野相邻处剂量重叠在脊髓上 [单选,A型题]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中,对重要组织器官进行防护时,不正确的是() A.鼻咽、口咽、口腔肿瘤放疗中应常规挡喉

B.能量较低的高能射线作单侧野照射可降低颞颌关节和下颌骨的放射剂量 C.对眼眶受侵者,必须将受侵眼眶包括在照射高剂量范围内,亦不必遮挡视神经 D.对鼻旁窦肿瘤放疗时需将泪腺遮挡,以免日后出现严重干眼症、角膜炎等 E.对腮腺区肿瘤放射治疗时,用单侧两野交角高能X线照射可以保护健侧腮腺,从而尽量减少放疗后口干的症状 [单选,A型题]为保证头颈部肿瘤放疗计划能准确实行,应配备下列辅助技术设施:①低熔点铅挡块;②一系列固定器材;③模拟定位机及定位片;④等效填充物;⑤补偿滤过或楔形板,正确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E.③+④+⑤ [单选,A型题]有关头颈部肿瘤术前放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术前放疗可使瘤体缩小,减少手术困难,增加手术切除率 B.术前放疗可使肿瘤周围小的血管、淋巴管闭塞,从而减少术中医源性播散的机会 C.合适的术前放疗剂量如50Gy,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 D.术前放疗50Gy的剂量会明显增加手术的并发症 E.目前临床证实40Gy的术前放疗仅能控制60%~70%的亚临床病灶 [单选,A型题]有关头颈部肿瘤术后放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不耽搁手术时间 B.根据术中手术切除情况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等,更精确地制定放疗的靶区 C.合适剂量的术后放疗会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 D.术后放疗的剂量可高于术前放疗的剂量,从而可更有效地控制肿瘤 E.术后放疗一般在术后2~4周开始,最迟不得超过6周 [单选,A型题]下列关于唇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唇癌是仅次于皮肤癌的最常见的头颈部肿瘤 B.唇癌以局部侵犯为主,较少出现局部淋巴结转移 C.下唇癌多转移至颌下淋巴结 D.近中线处的下唇癌多转移至颏下淋巴结

放疗在头颈部肿瘤中作用

放疗在头颈部肿瘤中作用 头颈部恶性肿瘤尽管在全身恶性肿瘤中所占有的比例并不高,约5~10%,但由于头颈部集中了众多的重要器官,控制着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有较多的肌肉、骨骼、血管和神经集中在这一相当狭小的空间内,加之各器官部位相互交错,因此该部位发生的肿瘤限制了扩大切除手术的应用,从而影响到单纯手术的疗效。而通过放射治疗的参与,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的局部控制率、改善远期生存,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头颈部早期肿瘤通过单纯放疗也可获得满意的治愈率,同时又可理想地保留头颈部器官的功能。因此放疗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放射治疗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单纯性放射治疗及与手术等治疗相配合的综合治疗手段等。 一、适合单纯放疗的头颈部肿瘤: 1、鼻咽癌:放射治疗是鼻咽癌目前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鼻咽癌放射治疗后的总五年存活率超过50%。 2、早期头颈部癌:对常见的早期头颈部癌,如喉癌、口腔、口咽、下咽癌等T1、T2小病变,放射性治疗可取得和手术相近的疗效,但放疗较手术有效的保留了病人解剖结构及功能结构的完整性,因此放疗较手术在治疗早期肿瘤方面有一定优势。 3、头颈部低分化癌:不论T分期如何,在无远处转移的前提下,应首选放疗,疗终有残存或疗后局部复发者可采用手术挽救。 二、综合性放疗: 综合性放疗是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放疗可与手术、化疗、热疗等治疗手段综合应用,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改善预后。其中与手术的配合主要分为以下治疗手段: 1、术前放疗: (1)术前放疗指征:主要用于非早期的肿瘤病人,病人有手术指征,但估计手术切除困难者。

(2)术前放疗的优点: 1)术前放疗可使瘤体缩小、粘连松解,减少手术困难,增加手术切除率; 2)术前放疗可使肿瘤周围小血管、淋巴管闭塞,从而术中医源性播散的机会; 3)合适的术前放疗剂量如40~50Gy并不增加术后吻合口漏及手术切口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3)术前照射的剂量:过去多用40Gy/20F,临床研究证实30~40Gy的放疗仅能控制60%~70%的亚临床病灶,而50Gy的放疗可以控制90%以上的亚临床病灶。因此术前放疗的有效剂量应为50Gy。 2、术后放疗: (1)术后放疗的优点: 1)术后放疗不耽搁手术时间; 2)术后放疗可根据术中具体所见、手术切除情况、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等,更精确地制定靶区; 3)术后放疗可较术前放疗给予较高剂量的放疗,从而有效地控制肿瘤; 4)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合适剂量的术后放疗并不影响手术切口的愈合。(2)术后放疗指征: 1)淋巴结包膜外受侵; 2)超过1个分区的淋巴结受累; 3)淋巴结转移的绝对数≥2个; 4)转移的淋巴结直径超过3cm; 5)切缘镜下残存或安全界不够; 6)局部晚期病变如T3、T4病变。 (3)术后放疗开始时间:一般在术后2~4周开始,最迟不得超过6周,否则因为以下原因而导致术后放疗的局部控制率下降:一方面随术后放疗与手术间隔时间的延长,由于手术区域纤维瘢痕的形成造成局部血运变差,从而导致放射敏感性降低;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延长,残存的肿瘤细胞出现快速再增殖,引起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