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奔向全面小康教学反思

奔向全面小康教学反思

奔向全面小康教学反思

奔向全面小康教学反思

红军镇中心学校祝德存

(一)可取之处: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发现生活,并运用知识,理解生活,深入生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改变了过去“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的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因而,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教法,对于重点和主干知识,要放手交给学生,使之探究和发现知识,把验证教学变为过程教学,加深学生印象;而对于非主干知识,则毋需过于纠缠,以便顺利完成教学进度。

(2)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达到教学目的

(3)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利用鲜活、丰富的视频、图片资源,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4)让学生动手、动脑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底层的三十年变化,真实反映我镇的具体情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要多举事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小康状况。可用图表、数字、图片等;更要突出全面小康,让学生展开想像,设想全面小康社会的状况。感受全面小康社会的远景。达到学生进一步懂得小康的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深刻地认识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目标。

(2).如何锻炼学生敢于、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如何培养学生准确、规范地使用本学科语言的表达能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班级:2011级思政行知班 姓名:武佳琦 学号:2011041682

【教材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一共有两目内容: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介绍我国总体小康取得的伟大成就,分析我国总体小康水平存在的不足,展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介绍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的要求,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进城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总体小康的不足是我们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动力,经济建设的新要求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关键的部分。根据课程标准,本框题阐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是全书的核心,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本教材中有着重要地位,且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教育意义。因此,本框题可以说是新教材的教育目的和归宿。 【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理论框架内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已有所理解,而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学生对此有兴趣,有学习动力。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以及平时对时政的关注,学生已经能了解到小康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也感受到了小康生活的幸福,并且知道了今天的小康生活的到来,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市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再次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容易的在比较中感受总体小康的不足与全面小康的美好,从而可以很自然的引发学生建设和全面小康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但由于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城市,生活水平悬殊较小,对于真正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在现实中很好的体会,无形中也增添了对此知识点学习的现实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并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列举总体小康建设的成就; (3)通过列举现阶段我国建设中出现的不如意现象,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我国现阶段的小康水平; (4)通过讨论与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远景目标,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5)辨析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 2.认识并理解我国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掌握我国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人民生

走向小康教学设计

走向小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能力目标:学会从现实变化去感受小康社会,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 知识目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认识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 难点:学会从现实变化去感受小康社会,正确认识党的基本路线。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各种画面,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变化,教师引导分析,引出课题《走向小康》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感受小康 学生谈小康:你是怎样看待小康生活。提示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所发生的变化如、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所起。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简单的评价后作总结:从衣食住行看小康:1、靓起来的衣着服饰2、精起来的饮食3、大起来的住房4、多起来的私人轿车5、鼓起来的钱袋子6、

降下来的恩格尔系数。 这些成就是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的。到20世纪末,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环节二、解读小康 什么是小康?小康的演变经历了哪些过程?现代意义上的小康的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引导学生阅读26页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并分别抽学生回答,教师评定并总结,要求学生了解掌握。 引导学生分析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并填写下列内容: 时间目标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抽一位学生上黑板填写,教师巡视其余同学的填写情况。教师评定并作分析,特别强调学生要求掌握每一的时间及其对照的相关目标,千万不能混淆。要求学生及时的记忆并抽查学生记忆的情况。 结合三步目标的内容和时间,今天以实现的目标是哪几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心得体会1 今年已经二零二零年了,是十二生肖里的第一位的本命年——鼠年。鼠年一定会有数不完的钱,社会快要奔向小康生活啦! 如今,我国十大贫困之一的省——云南。云南也已经走向脱贫。国家政府为云南的老人提供养老资金,每月至少100到200元。而从云南走出来的人,绝大多数每月的工资有四五千。虽然从云南走出来的人不多,但是云南挣得少也用得少,等以后走出云南的人越来越多,云南会越来越发达,云南会富起来的!更会有很多人把云南当作旅游景点,所以云南很快就会实现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生活。 上海市作为经济最发达之一的城市,也帮助了很多城市奔向小康生活。比如今年的新冠状病毒事件,有52家上海台资企业及台商累计向湖北等有关地区捐款捐物达人民币3886万元!这就是众志成城!还有武汉火神山医院的建筑材料,一大部分是别的城市捐款捐物的。实现小康生活,脱贫致富就应该在别的城市危险时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不论捐款数额多大。 奔向小康生活,不应该只是国家、政府、城市在做贡献。我们也要为社会,国家做贡献。据报道,目前上海捐款数额最高的,是宝山的一位居民,黄士平先生。他今年五十九岁,一日晚上来到新民晚报社,记者帮他写下沉重的黑色背包,里面有三十万现金。“这里是30万元,我想通过你们新民晚报社捐给慈善基金会,为抗击疫情做份贡献!”

这是黄士平先生说的话,这三十万是他省吃俭用的三分之一积蓄。捐30万元是他这辈子做的最大最对的一件事。说着,老黄递上了一封5000多字的手写长信,上面一笔一划,十分工整。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来零三年非典,不能忘记的吴先生。2003年4月26日晚9时许,一名青年男子拎着一个沉甸甸的纸袋,来到新民晚报夜间值班室,他从纸袋里拿出一叠一叠刚从银行取出的现金,交到记者手中,委托新民晚报将这笔捐款转交给国家卫生部,用于抗击非典型肺炎。经当场清点,这笔捐款总额为人民币20万元整。本报值班记者一再恳请对方留下姓名与联系地址,但是他始终婉言拒绝,仅仅说自己姓吴,33岁。零八年的汶川大地震吴先生夫妇捐了一百万。又只是留下了自己的姓和你年龄。是啊,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我们还得众志成城,团结一心! 那我们能为脱贫致富做点什么呢? 我们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个好工作,我们也可以像吴先生夫妇和黄先生那样,捐100万。我们甚至能捐更多。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中国正在奔向小康生活,社会正在奔向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学习心得体会2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各项工作中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在扶贫攻坚中也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积极响应,不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湖南省宜章县坦山村是一个贫困村,在全村1700多口人中,人均年

第4课《走向小康》教案

《第四课走向小康》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2、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3、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资料,通过分析,讨论,讲解,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感受小康 1、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 2、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嘛! (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 (3)我妈妈爸爸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属于中等偏上,我妈妈说我家的生活就算是小康生活了。 3、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二:我眼中的小康 1、教师说说自己对小康的看法,让学生有所了解,引发学生的讨论。 2、学生交流各自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思考。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意见和看法,总结出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的内容。 三:解读小康 1、教师: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小康”是否就是指“靓起来的服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房”“鼓起来的钱袋子”等等这些物质生活?“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我们现在的状况,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 2、呈现对“小康”概念的各种表述,如“小康”一词的来源、包含的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等。学生讨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美好。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第一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 (1)“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2)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呈现教科书第27页中的第一篇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年,我国国家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5、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我国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第28页的阅读资料了解“全面小康”或更高层次的小康的内容。

走向小康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走向小康》教案 天兴中学詹从泗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认同社会主义,热爱社会主义 2、知识与能力: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3、过程与方法:合作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小康,形成感性认识,体会人民生活富起来的事实。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教学过程: 一、感受小康: 1、通过阅读资料《我家的“现代化”进程》,让学生感受小康。 2、用与学生生活非常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的变化,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小康生活的到来。 3、通过今昔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康到来的脚步,形成感性认识。 二、解读小康: (1)、追本溯源: 对“小康”一词的来由的解读,描述小康生活的状态。 (2)、现代意义的小康: 1、阐述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内涵。 “是在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使我国人民的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宽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生活环境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其内涵更为丰富,更为深化。 2、介绍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的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关系:我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国家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三大台阶) 3、介绍“小康”的标准以及从改革开放之初至今不同发展时期小康的不同发展阶段。 1979年小平同志第一次用“小康”描绘中国式的现代化。 1982年党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1987年党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0年小康定义: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200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 2002年十六大明确了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最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标内容: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 1、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2、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尝试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 3、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教材内容要点:1、全面小康的蓝图;2、奔向全面小康 教学重难点: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目标 第一课时全面小康的蓝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放歌曲〈〈好日子〉〉后,请学生说说听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教师: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很振奋,但其实我们这儿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小小缩影。今天我们将一起共同去了解我人伟大祖国近几十年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和辉煌成就,了解我们家乡在国家的宏伟目标的带动下发生的巨大变化。 引入本课课题:全面小康的蓝图 二、讲解新课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楷体字,思考并讨论三个问题: (1)是谁首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 (2)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明确:邓小平在1979年首先提出,把200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社会,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根据中国国情,这个小康的标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1000美元。 (二)总体上达到小康的意义 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的第二个◆的内容,了解《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 我们来概括一下《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的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这一标准包括经济方面、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还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经过艰辛地努力,使数以亿计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大家认为这一重大变化又有何重大意义呢? 明确: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我国现代化第一步、第二步的历史性跨越,体现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体现了全国人民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这一事实也向全世界有力地证明:发展中国家只要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人善于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有关方针政策,并举国一致地加以执行,就一定能在不长的历史时期中改变自己贫穷落后的面貌。 (三)、品味小康

第三单元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教案(湘师版八年级下)doc

第三单元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教案 第一课时共同富裕的目标 教学目标: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当前贫富悬殊的现实这对矛盾,使得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会越来越远。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不能因为有收入差别而共同富裕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课前收集反映东西部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图片或材料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材料。 (二)导入 分两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或材料。 提问:我国不是已实现小康目标了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大的差距?让学生带着疑问,教者呈现小康现状特点: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由此来探讨引入以下话题。 (三)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平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和同学这样来评价一个同学,”XXX同学总体上是好的。"对"总体"该怎样理解? 【教学话题2】我们现在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对这一”总体"我们又该怎样理解?由此说明 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学话题3】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由此揭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总体上的小康并不是我们的追求。 【教学话题4】学生呈现先富带动后富的事例 结合P49页”华西村”、"查一查”来拓宽对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理解。 【教学话题5】阅读P49页李单同学的材料 发问:要不要解决?为什么?如何解决? (四)小结 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让人民共同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追求 与梦想,全国人民正在为此作不懈的奋斗。 (五)活动安排 通过阅读杂志上或上网查找,搜集表明我国现在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资料,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教材在P48页中写到"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P49页中写到"共同富裕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这两种说法好像有点冲突。 第二课时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1

时政问答——扩大视野: 1、党的十七大全称叫什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党的十七大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召开的? 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3、党的十七大由谁做的报告,报告的题目是什么? 胡锦涛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4、大会的主题是什么?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5、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的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知识回顾——再现基础: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8.14.1)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8.14.1)

3、社会主义的本质、原则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活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14.2) 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目标。 注意: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国家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繁荣的文明成果。(8.15.2) 5、“三个代表”的内容(8.14.1)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三个代表”的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7、改革开放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8、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基本路线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8.14.2)

奔向全面小康

《关注经济发展》复习课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A. 公有制 B. 非公有制经济 C. 国有制经济 D.集体经济 2.控制我国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成分是() A. 公有制经济 B. 混合所有制经济 C. 国有经济 D. 集体经济 3.“草根经济”是以小型企业、城乡个体工商户、创业者和民户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草根经济”() A. 是民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B. 控制着民国经济的命脉 C. 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 C.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 1国有经济2集体经济3混合所有制经济4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A. 1 2 3 B. 1 2 4 C. 1 2 D. 1 2 3 4 5.下列经济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的是() 1小军的爸爸所在的中国石油化工公司2小娜的妈妈经营小吃部3小刚的爸爸所在的某镇办企业4小芳的姐姐所在的中国邮政公司 A. 1 2 4 B. 1 3 4 C. 2 3 D . 1 2 3 4 二、材料分析题 2016年12月20日,一则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人物之一、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投资6亿美元、在美国德瑞恩建造的汽车玻璃厂正式投资。福耀玻璃集团成立于1987年,目前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曹德旺说,实体经济是国之希望。提振实体经济,需要企业家脚踏实地去创业、创新、创造。“中国不缺实体经济,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曹德旺说:“有报告显示,我国国营企业占GDP比重达50%。而在发达的国家和地区,GDP总量的多数却是由小微企业创造的。大企业是嘴巴,中企业是胃,小微企业是一个人的末梢神经,把小微企业毁掉以后,就没有手指拿饭吃,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1)材料中提到的小微企业属于哪种所有制经济?这种所有制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2)“我国国营企业占GDP比重达50%”表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什么地位? (3)提振实体经济离不开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它的内容是什么? (4)“提振实体经济,需要企业家脚踏实地去创业、创新、创造。”这告诉我们要发扬什么精神?它的集中表现是什么?

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3.3 走向全面小康(第一课时)》教案 湘教版

第三节202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3.3 走向全面小康(第 一课时)》教案湘教版 第一教时共同富裕的目标 教学目标: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当前贫富悬殊的现实这对矛盾,使得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会越来越远。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不能因为有收入差别而共同富裕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课前收集反映东西部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图片或材料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材料。(二)导入 分两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或材料。 提问:我国不是已实现小康目标了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大的差距?让学生带着疑问,教者呈现小康现状特点: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由此来探讨引入以下话题。(三)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平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和同学这样来评价一个同学,"╳╳

╳同学总体上是好的。" 对"总体"该怎样理解? 【教学话题2】我们现在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对这一"总体"我们又该怎样理解?由此说明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学话题3】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由此揭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总体上的小康并不是我们的追求。【教学话题4】学生呈现先富带动后富的事例 结合P49页"华西村"、"查一查"来拓宽对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理解。 【教学话题5】阅读P49页李单同学的材料 发问:要不要解决?为什么?如何解决? (四)小结 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让人民共同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追求与梦想,全国人民正在为此作不懈的奋斗。 (五)活动安排 通过阅读杂志上或上网查找,搜集表明我国现在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资料,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作业本

小康教案

我为小康做事教案 教师:杨勇 一、课时安排与教材处理 1、结合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内容,打算作这样的安排: ①将单元活动分散到具体教学过程中或课后作业里。 ②作业没有以习题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活动的方式来呈现。 二、具体授课内容 (一)掌握单元设计理念 走进小康时代凝结了中国人民由来已久的社会思想,也是我们国家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本单元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小康目标,感受我们的小康生活,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新世纪的理想。这个理想也是与我们中学生息息相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人人有责,它需要我们大家从现在做起,不懈地努力和追求,齐心协力奔小康,共同建设我们的小康社会。 1、本单元的课程标准要求: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2、本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感受身边的小康生活,知道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增强投身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的使命感;知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了解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增强建设全面小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艰苦奋斗的意识和精神。 3、本单元主要内容 第一节"感受小康",本节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小康目标的奋斗历程,从而更加珍惜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生活,并细心体味我们现在的小康生活。本节包含两个话题:我们的小康目标,感受小康是什么;我们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生活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二节"改革开放富起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带来的巨大成就,体验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让学生理解改革与我国小康生活目标实现的关系,理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道理。本节从"我们一步步走上小康之路,这是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分不开的"引出话题--改革开放富起来。从两个方面展开本节的内容:通过改革开的巨大成就这个话题帮助学生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和巨大成就,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强国之路"的道理;通过市场经济的巨大活力这个话题,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经济,感受市场经济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基本实现小康并没有实现社会主义的

第十课第二节奔向全面小康

班级:科目: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教研组长审核: 第十课第二节奔向全面小康 金台区陵原中学田旭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能力:认识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差距,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有利因素和具体困难。 3.知识:了解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懂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艰苦奋斗。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差距。· 难点:实现全面小康,需要艰苦奋斗。 一导入新课: 阅读《2004年分省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排序》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主要表明了什么问题? 2.如果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张表,你会得到怎样的结论? 二.自主学习:(课前认真阅读课文内容,画出重难点,完成自主学习问题) 1.什么是小康?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3.党的十三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课堂上分小组积极讨论完成合作探究问题,班级内交流展示,同学们主义补充纠错,教师适时点拨)ABCD 活动一:总体小康的特点 阅读课文内容和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总体小康的特点有哪三个方面? 2.交流自己续写的梦想。 3.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近年来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同学知道吗?

4. 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这些重大战略和举措对我们的家乡发展有何影响? 活动二:奔向全面小康 阅读课文内容和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同学们认为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有利条件? 2.同学们认为这一时期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3.想想我们国家现在需要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请你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 四.精讲点拨:(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点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全面小康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要继续艰苦奋斗,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虽然我们目前面临许多的艰难险阻,但是我们坚信,通过全国人民的奋斗和努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高一政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市二中政治组:韩春萍2005 . 8 一.教学内容: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促进小康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性及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具体目标,并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了解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2.价值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和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科 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活动中去。 三.教学重点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四.教学难点 对科学发展观涵义的全面理解以及在经济发展中如何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具体材料和数据,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2.图示片面发展观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强调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必要性 3.展示有关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等现代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材料,树立学科学、学文化的意识 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分小组对课本中的有关提问进行准备,并通过网络、图书查阅和收集有关材料,作好发言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课时)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而巨大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提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共十三大正式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改革的康庄大道上,城镇居民生活正沿着“温饱—小康—富裕”的既定目标稳步前进;农村居民也逐步实现由基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由温饱向建设小康社会的两次重大跨越。具体看:(多媒体显示):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从农村居民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34元,2001年达到2366元,1979—2001年平均每年实际增长7.3%。农民收入水平实现温饱有余,部分地区已实现小康。从城镇居民看,城镇居民收入加速增长,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1989年增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党课教育 (十八大精神教育) 授课题目: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看社会” 授课目的:通过学习,使官兵更深入地领会十八大精神, 一、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历史 (一)什么是“小康”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老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尽管”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在古人眼里的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状态。 (二)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为了规划中

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着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三)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

全面小康的蓝图的教学设计

全面小康的蓝图的教学设计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全一册) 第十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蓝图(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课标是要学生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达到总体小康的自豪感,关心国家、家乡的全面小康建设,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责任感, ★能力 学会综合评价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家乡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情况,尝试绘制家乡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 ★知识 了解十八大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提法、新内涵和新要求。 【教学重难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一、该内容是本课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中国社会当前及今后几年关注的热点、重点问题;第三、学生是今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力军,要引导学生将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个人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努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奋斗。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对小康社会建设有一个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小康目标的提出和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的意义到品味小康的学习,对小康社会建设的相关知识及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从情感上了解总体小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认同感、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增强,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教学准备了基础,但是十八大对小康社会建设的新的提法知晓度不高,对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的区别的认识不够,同时学生对家乡小康社会建设的关注度不够,为家乡小康社会建设献计献策的能力不强。 【教学设想】播放十八大的录像,让学生了解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的新的内涵、目标与要求,让学生清晰、确切地知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究竟是啥样,通过开展活动强化目标意识;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小康目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自觉将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小康社会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增强建设家乡的自觉性还主动性,强化全面小康目标的感知力,激发学生努力为之奋斗的内驱力。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全面小康建设的相关的图片资料;安排学生搜集反

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10课 走向小康 教案

《走向小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由温饱走向小康,现阶段我国已经实现了总体的小康,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但是这种水平的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依旧需要拼搏奋斗。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理论了解社会现实,分析解决社会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懂得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全面小康的内涵 2.展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图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听歌曲《小康时光》 歌词:小康啊小康

你就像春的模样 阳光明媚温暖四方 小康啊小康 你就像春的模样百花盛开万里飘香 挺起胸堂走在小康路上 一缕阳光照进我心房 燃烧激情让生活改变模样 众志成城奔向小康 小康的时光幸福的模样 人民的向往是前行的方向 小康的时光幸福的模样 人民的向往是前行的方向 ...... 教师: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歌曲《小康时光》是一首从人民的获得感角度描绘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作品。 “小康啊小康,你就像春的模样,阳光明媚温暖四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欢快、跳跃成了这首歌曲的主调。歌词直接把“小康”作为抒情对象,分别比作“百花盛开”的春天和“硕果累累”的秋天。这首歌曲蕴含了他们感受到的小康社会,那么你们对于小康社会有什么样的认知呢?或许你们的年纪还不够大,并不能有很深刻地认识,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比近些年中国社会的变化来感受到我们正在实现的小康社会,感受到近些年中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可以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进行对比。 学生讨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文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学设计 千阳县南寨中学常兴周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目《全面小康的蓝图》。 【设计思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属于国情教育课,是在八年级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指导思想之后,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我国现阶段我国人民生活状况,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蓝图。而本节课则是让学生品味小康,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中,注重现实生活实际的反映,让学生从生活实例去判断和感知。鉴于我校为农村初级中学,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身边的事实同发展较快的地区小康建设步伐相结合,引导学生去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知道现阶段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及其意义。学会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方法与途径:利用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统计数据资料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情感与评价:通过了解总体达到小康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增强自豪感。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查看图片资料。 【教学重点】 总体上达到小康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全国人民生活小康水平的基本标准”对小康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教学准备】 1、搜集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统计数据资料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件出示:体现本地区人民生活变化的图片(自己的摄影和网络图片),背景插曲为《好日子》 学生思考:看完影像,你有何感触? 2、引入课题:对家乡的发展,同学们都感到振奋,但其实我们这里的变化只是国家整体发展的小小缩影。 板书:《全面小康的蓝图》(上) 二、初步感知一一提出小康。 (一)小康目标的提出 1、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下的内容。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 2、学生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3、小结。

走向小康

走向小康 走向小康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走向小康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体现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的目标以及“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 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的内容要求。其中“感受小康”的框题阐释了学生 生活的变化,让学生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变化, 从而体会小康生活的到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解 读小康”则剖根究源,考察了“小康”二字的来源及其 含义,以此来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 状况,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重要意义。本 课和第五课是第六两课的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对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了解,本课内容的设计遵循的是从直观向抽象、从感性向理性的 逻辑。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 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获得直观感受,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概念的起源,进

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 3.重、难点的确立: 本节重点、难点: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 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2)对实现小康的意义、全面小康需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5.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观察社会、查找反映小康生活的资料 获得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考察“小康” 概念的起源,进而反观我国小康社会的理想目标。本单 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组织开展以 “我心中的小康社会”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朗诵或绘 画展等形式的活动。(1)讨论法。(2)问答法。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3)阅读法。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4)笔记法。课文中重要

走向小康教学反思

走向小康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2、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小康,形成感性认识,体会人民生活富起来的事实。 教学难点:认识我国“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一)课前备课一定得下大功夫,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本节课,我进行了精心准备,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包括文本资料、图片资料、视频等。对整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几经修改、完善,所以上得较为成功。我想如果每一节课我们作为教者都能够精心准备的话,教学质量定会大幅度提高。 (二)讲授新课环节以“活动探究”方式设计了活动内容。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做到了教材的合理使用与课外教育资源的有效结合,实现了师生角色的置换,以生为本,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的教学有95%以上的学生参与了课堂教学,参与面广,对于难点问题让中上等学生回答,简单问题侧重于学困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避免了干坐生的存在。 (四)开放性探究题的设计把时政热点与教材紧密相连,突出了政治学科教学的时代感。 二、不足之处:要多举事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小康状况。可用图表、数字、图片等;更要突出全面小康,让学生展开想像,设想全面小康社会的状况。感受全面小康社会的远景。达到学生进一步懂得小康的标准以及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深刻地认识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