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2016年二上:第1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2016年二上:第1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2016年二上:第1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苏教版】2016年二上:第1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精品教学案(含答案)

;

本单元是在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个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既是对以前学习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延伸拓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一级运算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

学生在之前都已经学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次着重学习运算中的竖式计算。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继续应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计算,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

1. 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 会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4.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充分利用情景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需要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情景图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切实感受这些画面中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此外联系画面思考所计算的问题,使抽象的加、减法计算变得生动具体,也进一步体现了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的现实性。

2. 以旧引新,突破难点。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更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且以前学习的一

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解题思路,更为本单元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1 连加、连减1课时

2 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3 练习一1课时

4 解决问题1课时

5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1课时

6 练习二1课时

连加、连减。(教材第1、第2页的内容)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 让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 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竖式的写法。

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

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吗?老师告诉你们这有三个好朋友在折纸船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他们三个人折的数目不一样多,最左边的小朋友折了19只,中间的小朋友折了27只,最右边的小朋友折了26只。

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不少。

【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折纸船)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教学例1。

师: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对于学生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就当场解决,如果学生能提出“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的问题就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就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师: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谁能列出算式?

生:19+27+26

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算什么?自己试一试怎样列竖式计算。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1) (2) (3)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2. 教学试一试。

师:同学们,学习了连加竖式的计算,你能试试用竖式计算90-25-28吗?

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的方法:

(1) (2) (3)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2)种算法,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3)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连减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连加、连减

19+27+26=72(只)

(1) (2) (3)

90-25-28=37

(1) (2) (3)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计算教学于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

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 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选择优化,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进而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A类

1. 填空。

2. 笔算下面各题。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

有85个西瓜。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2. 78 99 78 43 7 0

B类:85-40-27=18(个)

教材习题

第2页“想想做做”

1. (1)59 76 (2)35 18

2. 86 89 25 0 18 96

3. 37+48+14=99

4. (1)38+46=84(个) (2)84-60=24(个)

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3、第4页的内容)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课件。

师:同学们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看着情景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情景图)

学生讲故事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男生一共折了38只小纸船,女生一共折了42只小纸船,送给幼儿园33只。

师:谁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如果学生能提出“还剩多少只”的问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数学信息,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1. 教学题2。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算式?

在学生列出38+42-33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男生折了38只,加上女生折的42只,就是一共折的只数,送给幼儿园33只,就是减少33只,所以要从总只数里面减去33。如果有学生列出两个算式:38+42=80(只),80-33=47(只),教师也给予肯定,师生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38+42-33,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的什么,又算的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是:先算38加42,再减33,结果等于47。如果出现先算42-33,再加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主动介

绍。

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视指导】

2. 教学试一试。

师:同学们看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检查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学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试一试”。

教师巡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体会收获的成功和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加减混合运算

38+42-33=47(只)

(1) (2)

60-38+40=62

(1) (2)

1. 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

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重新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A类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B类

1.

2. 操场上有26名同学在跳绳,36名同学在拍球。刚刚走了45名同学,还剩多少名同学?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84 26 11 64

B类:

1. 64-7+15=72(人)

2. 26+36-45=17(名)

教材习题

第3页“想想做做”

1. 73 59 59 83

2. 67 61 51 45 45 39

3. 61 55 81 24

4. (1)45-37=8(棵) (2)8+28=36(棵)

5. (1)36+28=64(棵) (2)64-31=33(棵)

练习一。(教材第5页的内容)

1.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及加减混合运算。

2.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及加减混合运算。

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课件。

师:同学们,100以内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你们学会了吗?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开始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师: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意见梳理好后请一个代表汇报,与大家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生1: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生2:连加竖式计算时,可以写成一个竖式。

……

师: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有时候却完全运用连减就能解决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就应该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现在咱们就试试吧!(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思考题)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你了解了什么?

生:第1辆车上的三筐苹果分别是26个、30个、28个;第2辆车上的三筐苹果分别是24个、22个、26个。

师:要咱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师:是啊,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呢?用你学过的知识算一算吧。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学生可能有如下情况:

· 第1辆车上苹果的总个数是26+30+28=84(个);第2辆车上苹果的总个数是24+22+26=72(个)。第1辆车上的苹果比第2辆车上的苹果多84-72=12(个)。那么就要给第2辆车6个才能使两车上的苹果个数相同,所以应该把第1辆车上有28个苹果那一筐跟第2辆车上有22个苹果那一筐交换。

· 我是一筐一筐作比较的:26个比24个多2个;30个比22个多8个;28个比26个多2个,这样第1辆车上的苹果就比第2辆车上的苹果多2+8+2=12(个),要想两辆车上的苹果同样多就要把第1辆车上的苹果给第2辆车6个,这样28个就正好比22个多6个,交换这两筐就相当于是给了第2辆车6个苹果,所以两辆车上的苹果个数就相等了。

· 我觉得我的做法更简单。因为第1辆车上的26个与第2辆车上的26个相等,我们不用考虑这两筐了,第1辆车上的30个比第2辆车上的24个多6个,第1辆车上的28个比第2辆车上的22个多6个,这样只要把它们相应的交换一组就可以使两辆车上的苹果个数相等了。

……

学生讲解后,教师要适当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得出规律后,要适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的

应用价值】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

练 习 一

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便1. 悟,应当是一个过程。我国传统文化是很讲究“悟”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有充分

的机会自己领悟数学,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充满灵性,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数学将心怀向往。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

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

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A类

星期日同学们帮助农民伯伯摘南瓜,他们的劳动成果记录如下:

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类

100元钱去买一套衣服,可以怎样买?应付多少钱?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8+34+23=85(个)

B类:可以买:①+④或①+⑤或②+⑤或③+④或③+⑤

教材习题

第5页“练习一”

1. 30 28 41 25 77 62

2. 84 48 78 48

3. 左90 右90 下90 左87 右86 上95 下94

4. 28+25+37=90(个)

思考题:方法一 第1辆车上的28个换第2辆车上的22个。

方法二 第1辆车上的30个换第2辆车上的24个。

解决问题。(教材第6~8页的内容)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引导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件、圆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穿珠子吗?瞧,小军和芳芳在聊什么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3情景图。

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穿彩珠活动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摆圆片,交流自己的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重点说清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我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观察后我发现,如果再让小军穿4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了。

·我也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但是我是想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4个,这样他们穿的彩珠个数也就同样多了。

·我也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别的彩珠,就可以把芳芳穿的2个彩珠拿给小军,这样他们穿的彩珠个数也可以

相等。

师:同学们,你们的办法都很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觉得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2: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设计意图: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体会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解决问题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A类

小东家有母鸡22只,公鸡比母鸡少9只,小东家公鸡有多少只?

(考查知识点: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类

妈妈买来一些铅笔,小明拿了其中的11支,妹妹只有7支。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铅笔支数相同呢?

(考查知识点: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2-9=13(只)

B类:小明给妹妹2支铅笔。(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7页“想想做做”

1. (1)6 (2)6 (3)3

2. (1)7 7 7 (2)20 10

3. (1)18+35=53(只) (2)53-26=27(只)

4. (1)25-17=8(盆) (2)略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教材第8~10页的内容)

1. 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使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件、圆片。

师:同学们,你们会做小红花吗?看,这有三个小朋友正做小红花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例4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知道小英做了11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3朵,小平比小英少做3朵。

师:观察得很细心,说得很棒!

【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手工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

·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花最少?

·小华做了多少朵?

·小平做了多少朵?

……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谁做的花最多,谁做的花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小华做的花最多,小平做的花最少。因为他们都是在跟小英作比较,小华比小英做的花多,小平比小英做的花少,这样就说明小华做的花最多,小平做的花最少。

师:说得很有条理,特别棒。可是小华到底做了多少朵?我们先用圆片摆一摆,想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自己摆圆片,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单独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解答结果告诉大家?

生:我在第一行摆了11个圆片表示小英做的11朵花,在第二行又多摆了3个圆片表示小华比小英多做的3朵花,这样小华做的花就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跟小英同样多的11朵,一部分是多出来的3朵,所以计算小华做了多少朵,要用加法11+3=14(朵)。

师:说得真棒!根据解答的结果再算一算,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呢?

生:小华做了14朵,小英做了11朵,14-11=3(朵),小华就是比小英多做了3朵。

师:检查后发现与之前的题中条件说法一致,就说明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可见在计算“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就要用加法计算。

师:你能用刚才摆圆片的方法算出小平做了多少朵吗?

学生自己摆圆片后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把自己的做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现在第一行摆了11个圆片表示小英做的11朵花,然后又在第二行摆了11个圆片,因为题中说“小平做的花比小英少3朵”,所以我在第二行拿走3个圆片,这样小平做的花就是11-3=8(朵)。

师:是啊,小平做的花比小英少3朵,就要在跟小英同样多的基础上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说想法,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算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新发现和新收获?

〔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可以用加法或减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1)小华做了多少朵?

小英●●●●●●●●●●●

小华●●●●●●●●●●●●●● 11+3=14(朵)

(2)小平做了多少朵?

小英●●●●●●●●●●●

小平●●●●●●●● 11-3=8(朵)

1.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解答这类问题时,借助“同样多”把这类问题转化成求总数(求剩余)的问题,再用加(减)法计算。这种推理方法,逻辑性较强,但学生难以理解。这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解摆圆片的操作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

在物化活动中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直接确定计算方法。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2. 给学生足够开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结合动手操作的经验,总结规律,既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交流中不断进步,在合作中整体提高。

A类

想一想,算一算。

小东家有母鸡22只,公鸡比母鸡少9只,小东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会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B类

猜猜我是多少?

〔考查知识点: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能力要求:会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2-9+22=35(只)

B类:58-29=29 78-59=19 65-26=39

教材习题

第9页“想想做做”

1. (1)画图略 7 5+2=7

(2)画图略 3 5-2=3

2. 19+8=27(棵)

3. 32-6=26(格)

4. 25+7=32(个)

5. 36-12=24(盆)

练习二。(教材第11页的内容)

1. 引导学生学习用加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在活动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过程和方法。

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学过“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你有什么想法呢?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上课之初点明本节课的主旨,有助于明确学习目标,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散漫性】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自由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收获和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学生交流:

·我觉得在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这类问题时,最主要的就是分析题意,知道究竟是哪个数多,哪个数少。

·在分析题意时,动手摆一摆花片、小棒之类的东西,就能很直观地看出谁多谁少,计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经过几次的动手操作我找到了一条规律: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既然比这个已知数多,就说明比这个已知数大,是大数就用加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既然比已知数少,就说明比这个已知数小,是小数就用减法解决。

·我也知道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加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

……

师:同学们总结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第4题。

师:认真看题再解答,重点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生1:我们已经知道小芳拍了20下,小军比小芳拍的少,那么小军拍的最多的时候也会比小芳少,至

少是少拍1下,所以20-1=19(下),小军最多拍了19下。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测试卷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得分________一.填空 1、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三 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如果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梯形上下底的和是20米,高是7米,梯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3、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它的底是9米,高是底的2倍,面积是()平方米。 4、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2平方分米,底是12分米,高是()分米。 5、一个边长4分米的正方形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拼成的,其中一个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6、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6平方厘米,则长方形的面积 是( )平方厘米。 7、用一块边长60厘米的正方形红纸,做底和高都是6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小红旗,最多可以 做()面。 二、判断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 2、两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形状不一定完全相同。() 3、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20倍,高缩小50倍,面积大小不变。() 三、选择 1、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说明这两个三角形()。 A、形状相同 B、面积相同 C、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木框拉成一个长方形,那么现在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相比 ()。 A、周长不变、面积不变 B、周长变了、面积不变 C、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3、在面积为42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A、21 B、30 C、14 四、操作

在下面格子图中,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使它们的面积都与图中长方形的面积相等。 五、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 六、应用题 1、自来水公司新购进一批水管,堆成如下图的形状。最上层9根,最下层18根,每相邻的两层相差1根,共堆了10层。自来水公司一共购进多少根自来水管? 2.一个平行四边形果园,底为180米,高为40米。如果每棵果树占地6平方米,这个果园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果树? 3、孙大伯家用70米长的竹篱笆在一块靠墙的空地上围了一个花圃(如图), (1)这个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每平方米种菊花9棵,这个花圃一共可菊花多少棵? 30米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练习

第二单元知识点 词语积累 1转眼间(表示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一刹那一瞬间顷刻间 2银灰(事物+名称)火红碧绿乌黑桃红金黄雪白 3黑红黑红:金黄金黄瓦蓝瓦蓝雪白雪白火红火红 4 描写秋天的词语:一叶知秋金风送爽秋高气爽秋色宜人 5 课文中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6 形容颜色美的:五彩斑斓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万紫千红 四、易错词语 橘黄绛紫锦缎斑斓悠扬镶嵌荡漾漂浮掩映掠过犹如燃烧 北大荒波纹摇铃山岭白茫茫清澈见底挺拔赞美演唱苏堤宛如夜幕初垂层层叠叠 窗帘 五、近义词 围绕(环绕)格外(分外)映照(照耀)赞美(赞扬)映衬(衬托) 神往(向往)越发(更加)雄伟(雄壮)纯净(纯洁)明洁(明净) 理清课文内容 1、《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北大荒的美?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写了天空,它的特点是一碧如洗,第二句写了流云,它的特点是颜色美。第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流云比作锦缎。 *文章第四自然段: 1)这一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先概括后具体)。中心句是:原野热闹非凡。中心词:热闹非凡。具体从三个方面来描写的:大豆、高粱、榛树叶子。 2)从笑声和演唱可以看出作者把大豆和高粱当作人来写的,这种写法叫做拟人。 3)这一自然段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描写了原野丰收的景象,表达了人们丰收喜悦的心情。

2、《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西湖秀丽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近义词:犹如—宛如—好像—仿佛—如同 2)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么不令人心旷神怡呢?这是反问句。换个说法: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真令人心旷神怡。 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苏指“苏州”,杭指“杭州”。 3、《拉萨的天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课文中插图上的建筑叫“布达拉宫”。 1)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因为拉萨全年无雾,阳光充足。 2)城市美称:拉萨(日光城)重庆(山城)昆明(春城) 哈尔滨(冰城)南京(石头城)济南(泉城) 3)“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是一种夸张的写法,拉萨由于地势与天空更近,更能让人感觉到天空的蓝,仿佛拉萨的一切都被蓝所浸润、包容,更能让人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境地。“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则进一步描绘了蓝天如水的美妙境地。 4)“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句子用“白云和蓝天”“草地和蓝天”对比的手法,更突出了天空的“蓝”。七、古诗拓展:描写西湖的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八、成语积累: 1、自然风光:大雨滂沱夕阳西下一帆风顺草长莺飞连绵不断湖光山色 夏天、小河、钓鱼:烈日当空垂柳鸣蝉满头大汗清澈见底喜出望外 “根”的成语:根深本固浇树浇根根深叶茂叶落归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首先,是一连和七连比,他们两连都非常有实力,一连把红绳拉过来一点,七连又拉 了回去。在中间的红线晃过来晃过去,不知到哪停息。他们两连的队员们各个咬紧牙关, 不到最后不服输。他们的啦啦队更加,他们有的都喊得面红耳赤的了,有些甚至快要喊破 喉咙了,各个好像比赛场上比赛的同学还累。 我们是第三场和十二连比,十二连各个都有些实力,我刚开始有些慌张,可我在心里 给自己呐喊助威,“没什么可怕的,我们也非常有实力。”后就有些平静了。比赛开始了,我们班都统一把身子向后倾斜,甚至脚与脚之间没有一点缝隙,都靠得紧紧的。比赛过了 一会儿,我们两个连队谁也没胜。在旁的吴亿翰,脸涨得通红,我看他有些支持不住了, 变鼓励他“加油我们赢了,还差一点儿,坚持到底。”任行冠那小子还把我们连队的旗子 舞了起来,整个人像疯子一样跳来跳去还一边喊着“加油,必胜……”在啦啦队的助威下,在我们齐心合力下,最终我们还是赢了。 在场下休息时,吴亿翰朝着我说:“你真厉害,你一喊“赢了”我们就赢了。”我暗 暗说:“哪是我厉害,全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嘛!” 渐渐的我们便进入了决赛,我们先和三连比。陈子旖说:“看那个“牛”丁语。”看 他有些怕了,黄晟说:“有什么怕的,我们的金义承就可以抵了还有个顾斌呢!”哨声响 起了,我们全力后退,可能是上几场比的手有些痛,所以状态不太好,中间的线来来回回的,我们想最后一场了用尽全力赢这场比赛吧!这时我们全力后退,可还差一点,我们后 面的以为赢了,差一点松了手,可没听到裁判的哨声还是加紧了警惕,又加把了力。终于 听到了盼望已久的哨声。“我们赢了,我们是第一……”一群人呼喊着。 这句话说的真好“团结就是力量”。今天我终于真正地感受到了,也领会到了这句话 的意义。 空旷旷的操场上传来了一阵阵欢笑声和掌声,这吸引来了别班好奇同学的眼球,这到 底是在干吗呢?原来是我们五八班同学正在开始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 “加油,加油!”操场上回荡着拉拉队员们的呼喊声。参赛选手们一个个都使劲儿抓 住绳子,把脚迈开,往后啦。你看A队小排头刘文心,胳膊紧紧夹住绳子,迈开了弓字步,咬着牙,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往后拽。还有一些同学干脆转过身子,像拖大木头一样“哼哧 哼哧”的抬。只见那条红绳一会儿向左摆摆,一会儿向右摆摆,红绳的“一举一动”都牵 动着拉拉队员们的心。 最精彩的一场就是男女生对抗赛。还没等老师宣布上战场的人时,男女生就一个个怒 目而视,好像有愁似的。老师开始选人了,我使劲儿把手举到老师面前,别的同学也不甘 示弱手像机关枪似的对准老师的鼻子。啊!太好了老师终于叫到我了,我兴奋极了,脑子 里只想着作战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试卷》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试卷 姓名学号得分 一、填一填 1、在数位顺序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四位是()位。 2、3个百是();800里面有()个百;10个百是();50个十是()。 3、百位上是3,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0,这个数是()。 4、759里面有()个百,()个十和()个一;603里面有6个()和3个()组成。 5、最大的三位数是(),最小的三位数是();比1000少1的数是()。 6、一个三位数,个位、十位、百位上都是5,这个数是()。 二、找规律,填一填。 1、230、240、、、270、 2、475、476、、、479、 3、345、34 4、、、341、 4、97 5、864、753、、、 三、写出下列各数。 1、学校有三百二十八名女生。写作:() 2、某小区有四百零九名居民。写作:() 3、数学课本共有一百一十页。写作:() 4、三星洗衣机单价是九百九十八元。写作:() 四、找一找,填一填。 406 703 611 606 489 504 597 495 接近500的数接近600的数 其他的数

五、将下列各数按从大到小排列。 527 725 572 752 257 六、口算。 400+500= 500+500= 400—200= 670—70= 700—600= 60+300= 700+300= 1000—100= 50+200= 240—200= 720—20= 30+300= 七、在( )里填上“<”“>”或“=”。 903 ( )899 432( )389 301( )495 999( )1000 709( )790 98 ( )101 670—600( )70 50+500( )500—50 八、解决问题。 1、右上边的杯里大约有多少颗花生米?在你认为合适 的答案下面画“√” 100颗400颗260棵 ()()() 2、学校食堂有大米700千克,盐400千克,大米比盐多多少千克? 3、看图,小红家离学校有300米,小红家离小明家有700米,小明家离学校有多少米? 4、商店里水仙牌洗衣机的价格是800元,三星牌洗衣机的价格比水仙牌贵90元,三星牌洗衣机的价格是多少元?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测试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学校年级姓名 一、填空题。(24)分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2、凸面镜使人看起来变,凹面镜则使人看起来变。 3、小孔成像的原因是(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4、越(光滑)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 5、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6、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分散)。 7、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8、凸透镜具有(放大)、(聚光)、(成像)的作用。 二、判断题。(12分) 1、小孔所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也颠倒。(√) 2、我们可以用面向太阳喷水的方法制造彩虹。(√) 3、一个水滴就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 4、光线从两种透明物体之间穿过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5、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绿衣服仍然是绿色的。(×) 6、凸面镜比平面镜观察的范围大。(√) 三、选择题:(18分) 1、牛顿通过(1 )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①三棱镜②凹透镜③凸透镜④平面镜 2、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2 )正确。 ①铅笔向上折②铅笔向下折③铅笔变细了④铅笔变长了 3、阳光下绿色的物体,它反射的光是(B ) A. 白光 B. 绿光 C. 红光 4、有关光的行进说法正确的是(C ) A、S形 B、曲线 C、直线 5、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C ) A、孔越大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 6、下列光源是自然光源的有(C、E ) A、日光灯 B、荧光棒 C、阳光 D、蜡烛 E、萤火虫 四、问答题:(18分) 1、小孔成的像是左右颠倒的吗?为什么? 答:是的,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物体左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右侧,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左侧。 2、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彩虹? 答: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3、为什么说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 答:因为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的形状相同。 五、画图题。(12分)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_含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卷(二) 一、填一填。 1.145公顷=( )平方米6500公顷=( )平方千米 45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公顷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4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面积是( );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 3.一个梯形的上底是4米,下底是3米,高是20分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 4.把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6厘米,高是5厘米,每个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5.填表。 二、选一选。 1.梯形的面积是42平方厘米,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7厘米,求它的高,列式是( )。 A. 42÷(3+7) B. 42÷(3+7-3) C. 42×2÷(3+7) D. 42÷3÷7 2.如果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除以2,它的面积与原来相比( )。 A.缩小到原来的 B.扩大到原来的4倍 C.缩小到原来的 D.扩大到原来的2倍 3.一个三角形的底不变,要使面积扩大到原来的3倍,则高要扩大到原来的( )。 A. 1.5倍 B. 3倍 C. 6倍 D. 9倍 三、判一判。 1.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 ) 3. 8平方千米>749公顷( ) 四、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约( )平方厘米约( )平方厘米

约( )平方厘米 五、求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1. 2. 六、一块三角形钢板,底边长3分米,高2分米,这种钢板每平方分米重2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七、在一块底是8米、高是6米的平行四边形菜地里种萝卜,如果每平方米收萝卜8千克,这块地可收萝卜多少千克? 八、一个果园的形状近似梯形,它的上底是1200米,下底是180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如果每公顷收水果5吨,可以收水果多少吨? 九、把两张正方形的纸放在桌子上,如图所示,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测试 基础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基础卷 一、填空。 1.口算54-26时,先算( ),再算( )。 口算27+48时,先算( ),再算( )。 2. 3.一道加法算式中,和是93,一个加数是39,另一个加数是( )。 4.一道减法算式中,减数和差都是28,被减数是( )。 5.已知64-A =29,A+41=C,则C是( )。 6.用2、4、7这3个数字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它们的和是( ),差是( )。 7.在( )里填上“>”“<”或“=”。 56+32( )80 49+26( )96-15 63-16( )98-25 50( )23+24 230+390( )170+450 800-180( )360+160 920-350( )580 380+260( )350+290 310-150( )530-180 8.妈妈出门带了800元,买一件上衣花了230元,妈妈现在还有( )元。 9.幸福小学一年级有185名学生,二年级有223名学生。儿童剧场有450个座位,估一估,幸福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一起看话剧,座位( )(填“够”或“不够”)。 二、判断。 1.计算65-48,可以先算65-40=25,再算25+8=33,所以65-48=33。 ( ) 2.计算350+130,因为35+13=48,所以350+130 =480。 ( ) 3.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差一定是两位数。 ( ) 4.比较156+273和440,可以这样分析:把156看成160,把273看成280,160+280=440,160>156,280>273,所以156+273<440。 ( ) 5.计算38+□,要使计算的结果大于80,那么第二个加数十位上最小要填5。 ( ) 三、选择。 1.下面算式中,计算结果比60大的是( )。 A. 100-39 B. 28+28 C. 92-39 D. 32+28 2.下面算式中,计算结果可能小于200的是( )。 A. 630-3□□ B.110+1□□ C.840-6□□ D.1□□+109 3.两个两位数相加的和是( )。 A.两位数 B.三位数 C.两位数或三位数 D.无法确定 4.算式721-□32的结果是三百多,减数百位上的数是( )。 A.2 B.3 C.4 D.5 5.4小时的活动已经进行了160分钟,活动还有( )结束。 A. 240分钟 B.120分钟 C.80分钟 D.60分钟 6.一条短裤36元,比一件短袖上衣便宜17元,一件短袖上衣和一条短裤共( )元。 A.19 B.53 C.100 D.89 四、按要求计算。 1.直接写得数。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测试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细心填写。 1、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所小学的占地面积大约是5()。 (2)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约72()。 (3)一张银行卡的面积大约是40()。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25米,高是8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与它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3、梯形的上下底的和是14分米,高是6分米,梯形的面积是()。 4、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面积,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高是8厘米,三角形的 高是()厘米。 5、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6、如图,甲的面积()乙的面积(填<,>或=) 7、7公顷=()平方米20公顷=()平方米 3平方千米=()公顷10000000平方米=()公顷 8、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0平方米,高是6米,底是()米。 9、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6厘米、8厘米、1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0、如图,一堆钢管,横截面是梯形,已知最上层有6根,最下层有20根,这堆钢管共堆了()层,一共有()根钢管。 11、一个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髙的平行四边形正好拼成了一个面积为60平方厘米的梯形,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2、—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米,底是5米,髙是()米。 二、正确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2、面积是1公倾的图形都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 3、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画无数个,它们的面积都相等,周长也相等。() 4、将一个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面枳变小,周长不变.。() 5、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它们一定等底等高。() 三、谨慎选择。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0厘米.相邻的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12厘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易错题

第一二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 1、一艘潜水艇所处的位置是海拔—100米,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40米,鲨鱼所处的位置是海拔()米。 2、三角形的底乘3,高乘4,那么面积就()。 3、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相加的和是5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5、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相差16平方米,它们的面积的和是()平方分米。 6、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是12厘米,它的面积最大是()平方厘米,最小是()平方厘米。 7.一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平均长度是20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8.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三角形的高是8厘米,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厘米;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8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厘米。 9. 一个梯形的面积是200平方厘米,高是20厘米,上底是60厘米,下底是()。 10.在一个长10厘米,周长是30厘米的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1.一个梯形,如果上底增加2厘米,下底减少2厘米,就成为一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cm,两条高分别是12cm和8cm,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cm2。 13、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30平方米,底缩小10倍,高扩大5倍,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14、一个梯形的上底为18厘米,如果把上底延长2厘米,就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160平方厘米,原来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5、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4倍,如果把上底延长12厘米,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且面积增加12平方厘米,这个梯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二、选择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估一估,下面物品各有多重,再连一连。 二、判断题。(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千克的棉花比1000克的铁轻。( ) 2.今天,妈妈买了6克的苹果。( ) 3.红红早上吃了一个2千克的面包。( ) 4.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 ) 5.一本书的质量大约为250千克。( ) 6.王红的身高是130千克。( )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个鸡蛋大约重1( )。 A.克 B.米 C.千克 千克沙子的质量( )1000克棉花的质量。 A.> B.< C.= 杯水重240克,10杯水重( )克。 4.买1千克香蕉需要3元钱,现有15元钱,可买( )千克香蕉。 四、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块手表约重100( )。 6根黄瓜约重1( )。 一头大象约重4000( )。 一本厚厚的字典约重500( )。 一袋面粉重25( )。 五、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5千克=( )克2000g=( )kg 1000g=( )kg 6000g=( )kg 7kg=( )g 9kg=( )g 六、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5千克5000克 20千克2000克3千克2990克 604克640克3000克4000克 七、把下面质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040千克4千克4003千克4300克 八、解决问题。 1.一袋奶粉重500克,4袋奶粉一共重多少千克? 2.小丽买了一个8千克的西瓜,每千克西瓜多少元?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测试题一、直接写得数(每小题1分,共18分) 46+34= 51-26= 45+17= 68-19= 480+150= 760-380= 24+68= 73-28= 135-25= 100-84=36÷9= 38+62= 399-99= 600+400= 360-80= 593+312≈ 732-395≈ 392-226≈ 二、填一填。(每空1分,共14分) 1、口算1500-700时,想:()个百减去()个百是()个百,也就是()。 2、一个加数是460,另一个加数是540,和是()。 3、比530少220的数是()。 4、比740多90的数是()。 5、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少()。 6、比最大的三位数多多1000的数是()。 7、363+239的和大约是(),838-703的差大约是()。 8、一年级有318人,可以看作大约()人,二年级有294人,可以看作大约()人。两个年级一共大约有()人。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12分。) 1、最大的两位数减去最小的两位数的差是()。 ① 88 ② 89 ③ 90 2、小明比小英轻1千克,小云比小明轻2千克,最重的是()。 ①小明②小云③小英 3、陈文语文考94分,数学至少要考()分才能比语文高2分。 ①100 ②96 ③ 95 4、590比400多() ①990 ②540 ③190 5、最小的四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 ①900 ②90 ③ 1 6、妈妈买了一些橘子和25千克苹果,吃了16千克橘子后,剩下的橘子与苹果同样重,妈妈原来买了()千克橘子。 ①37千克②41千克③ 19千克 四、列竖式计算(每题2分,共16分) 56+24= 70-45= 37+48= 81-57= 250+320= 820-530= 540+370= 1000-760=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2分,共10分) 1.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12厘米,高是6厘米,则它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2.一个三角形,底是8米,高是6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3.一个梯形,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7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5.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都扩大到原来的2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二.选择。(每空3分,共15分) 1. 一平行四边形木块,底25厘米,面积500平方厘米,高是()。 A.10厘米 B.20厘米 C.20米 D.15厘米 2. 如图,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平方厘米,图中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A.24 B.12 C.26 D.28 3. 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厘米,下底是9厘米,高是4厘米,两腰是5厘米,下列关于梯形的面积列式正确的是()。

A. (5+5)×9÷2 B.(5+9)×5÷2 B. (5+4)×5÷2 D.(5+9)×4÷2 4. 一个梯形的上底增加10厘米,下底减少10厘米,高不变,梯形现在的面积()。 A. 增加10平方厘米 B.减少10平方厘米 C.不变 D.无法确定 5. 我国的海洋面积大约300万()。 A. 公顷 B.平方千米 C.平方米 D.平方厘米 三. 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15分) 1. 一间房间的面积约为70() 2. 一张信封的面积约为96() 3. 西岳华山的占地面积约150() 4. 杭州西湖的面积约为566() 5. 一本书的封面约为280() 四.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2分) 3平方千米=()公顷 2公顷=()平方米 900公顷=()平方千米 100000平方米=()公顷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22分) 1、物体大多数是由、、、 4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2、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提高材料的。而且,折叠或弯曲的不同,其也不同。 3、通常,结构由构成,的支架最稳固、结实,所用材料也。 4、桥按形状可以分为桥、桥和吊桥。 5、桥按可以分为公路桥、铁路桥、管道桥和多用桥。 6、不稳定的结构,可以通过的方式增加其三角形结构,使它变得稳定。 7、古时候,人们用和造房子。现在,我们用、、 造房子。 8、古今中外一座座优秀的建筑,都是与的完美结合。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20分) ()1、一张纸无论怎样是不可能托起一块红砖的。 ()2、石板桥的承受力不如石拱桥。 ()3、造房子时,采用薄壳型屋顶主要是为了美观。 ()4、人们从一些动植物的形状中得到启发,设计了柱状钢管、瓦楞纸、壳体建筑。 ()5、蛋壳又轻又薄,根本承受不了多大的力。

()6、由于门、窗的结构是四边形,所以它们都不稳固、结实。 ()7、把薄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折叠或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8、古时候,人们用树枝和茅草造房子。 ()9、造房子时我们只要把房子造的美观就可以了,用不着考虑成本的问题。()10、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是由锥、台、柱、球这4种基本的简单形状构成的。 三、选择题。(20分) 1、中国现存最早,并且保存良好的是隋代的()。 A赵州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黄浦大桥 2、通常结构由结实的支架构成,()的支架最稳固、结实。 A正方形 B三角形 C五边形 3、平板桥、拱桥、吊桥是按桥的()分类的。 A 材料 B作用 C形状 D大小 4、铁塔、铁架塔属于()结构。 A薄壳 B框架 C实心 5、被称为“钢铁巨人”的艾菲尔铁塔在()。 A法国 B意大利 C澳大利亚 6、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属于()建筑结构。 A框架 B实心 C薄壳 7、桥梁的承重力跟桥梁的()有关。 A材料 B形状 C美观程度 8、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平房还是楼房,房子的主要功能都是()。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第一第二单元试卷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第 一第二单元试卷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英语第一、二单元测试 姓名:得分: 一、按字母表顺序正确默写前11个字母的大小写,要求书写规范,格式到位。 二、填写字母的左邻右舍。 (1)_______ Bb________ (2)_______ Ee________ (3)_______ Ff________(4)_______Dd________ (5)_______Gg________ (6)_______ Jj________ 三、写出单词所缺少的字母. 1.Good__ye再见 2.A__e 是 3.C__ass 同学们 4.Go__d mornin__ 早上好 5.Good __ftern__on 下午好 6.Y__u 你 7.Y__s 是的 8.He__lo 你好 9.N__不 10.No__不,没有 11.H__ 你好 12.Mi__s小姐 四、将下列情景与相应的句子用线连起来。 1.早上遇到同学时,说: A. Hello. 2.平时遇到好朋友时,说: B. Good morning. 3.不清楚对方是不是Mike时,说: C. Hi,I’m Mike. 4.Mike向别人进行自我介绍时,说: D. Goodbye! 5.当别人告诉你,他是谁时,你回答说: E. I'm Mike.. 6.当与别人道别时,说: F. Are you Mike? 7. 五、写出下列句子的中文意思。 1. Good morning, Miss Li. 2. Good afternoon ,class.

苏教版五上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五年级数学二单元测试卷 计算。 1.口算。(8分) 1.2×0.5= 7-1.99= 6 2.4-4= 9.24-6.37-1.63= 9÷0.3= 0.25÷5= 5.6+6.8= 5.4÷0.15÷0.4= 2.解方程。(12分) 0.15x=1.8 12.8÷x=4 x-1.8=3.2×2 x÷3=4.2 一、填空。(23分) 1. 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平行四边形的底长16米,高是12米,它的面积是()平方米。 3.在一个长9厘米,周长26厘米的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4.三角形的底扩大3倍,高扩大2倍,面积扩大()倍。 6. 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长方形的 面积是( )平方厘米。 7..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14厘米,它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8.如图,每个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这只小鱼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9.一个三角形,面积是32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底是()厘米。 10.一个平行四边形,底为10分米,高是4分米,如果底不变,高增加2分米,则面积增加()平方分米;若高不变,底增加2分米,则面积增 加()平方分米。 11.将木条订成的长方形后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原来长 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现在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厘米。 12.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高是12厘米,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厘米。 13.100平方米=()平方分米36000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4.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10米,8米,6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方米。 15.用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二、判断。(16分) 1.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 2.任意两个三角形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3.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完全相同。() 4.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5.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6.一个平行四边形高扩大3倍,底扩大2倍,面积扩大5倍。() 7.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他们的形状也一定相同。() 8.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高的2倍。() 三、精挑细选。(16分) 1.一个平行四边形底缩小10倍,高扩大10倍,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A. 大小与原来相等 B. 缩小10倍 C. 扩大10倍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试卷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 一、识字写字部分。(24分)(书写要正确、美观、姿势正确)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tòu míng rán shāo huāng shān liǎn miàn yǎn yìng ()()()()() chún jìng shì xiàn chuāng lián jiàn zào shèng dì ()()()()() (二)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4分) 山岭(lǐng lǐn)掠过(luè lüè)仿佛(fó fú)转眼间(zhuǎn zhu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10分) 绵()绕()铃()茫()线() 棉()烧()岭()忙()钱() 二、积累运用部分。(34分) (一)按要求填空。(12分) 要查的字读音部首除部首外几画选择正确的字义(打“√”) 凉爽①明朗,清亮②率直,痛快 ③清凉,清洁 遍地①全面,到处;②量词,次,回 荡漾①水面轻微动荡; ②液体太满向外流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10分) 连()起伏依山而()千岩()秀()阳似火 根深叶()意味()长曲()通幽一()如洗 ()宇琼楼心()神怡 (三)写近义词。(8分) 仿佛()格外()顿时()赞美() (四)用打比方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4分) 1.湛蓝的天空宛如。 2.秋天,柿子树挂满了熟透的果实,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理解部分。、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站在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是层层叠叠、的山峦,,,, ,真像一幅。 2.有贴着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有拉萨河畔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 3这些流云,转眼间变成、一道橘黄、、一道绛紫,就像是五彩斑斓的锦缎。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分) 日月潭(tán)简直是人间仙境。那儿()环境宁静,()景色宜人。()在早晨、黄昏、晴天或雨天,她()非常迷人。黎明时,湖面的轻烟还没有散去,隐隐约约地还看得到天边的晨星和远

苏教版五上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本课生字,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准备:配套光盘、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揭题。 1、同学们,我们从上幼儿园到现在,上过很多课,也用过很多课本,板书“课本”两个字,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课本,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听配套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沃野胸襟芬芳 苍劲耕耘浩瀚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展示绿色大自然的秀美和神奇)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祖国)“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主动探索自然的奥秘)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1)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单元重点: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单元难点: 1、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预测。 2、绘制统计图的方法 3、确定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正确的描点 4、图例的设置 单元时数:4课时 总第课时 第二单元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时间:2015年月日周次:第周星期节次第节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其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张小楠是个有心人,她每年生日都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制成了统计表。(出示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提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汇报。 教师小结: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张小楠每年生日时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后来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一张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导入课题:你们知道这是一张什么统计图吗?(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二、交流共享 1.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能) 看图讨论下面的问题: (1)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小楠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从6岁到12岁,她一共长高多少厘米?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单元测试 一、填空。(每空1分,共31分。) 1.2吨=( )千克 7千米=()米 600分米=()米 3小时=()分钟 5000千克=( )吨()吨〉5999千克 730米+270米=()千米 1吨-1千克=()千克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南京到北京全长大约1289()。 (2)计量较长路程或者测量铁路长度,通常用()作单位又叫()。 (3)一根旗杆高8()。 (4)珠穆朗玛峰高为海拔8848()。 (5)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57(),载重4()。 3.一袋面粉重20千克,()袋面粉重1吨。 4.大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分钟800米,他5分钟能行()千米。 5.2块砖重10千克,100块砖重()千克,()块砖重1吨。 6.跑道每圈400米,2圈是()米。小华跑5圈跑了是()千米。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7.一个成人的体重是50千克。()个这样的成人的体重大约有1吨。 8.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千克,合()吨。 9.黄河全长5464() 10.把下面各数量按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2800千克 3吨 5千克 689克 ()<()<()<() 二、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12分) 1.2吨是()千克的8倍。 ①25②500③50④250 2.一只梁龙大约长20(),重45()。 ①千米②米③千克④吨 3.小青的体重是35()。 ①克②千克③吨 4.一条跑道长400米,小明每天跑5个来回,他每天跑()千米。 ①2000②2③4000④4 5.一桶汽油重100千克,一辆卡车运了20桶汽油,共重2()。 ①克②千克③吨 三、判断。(5分) 1.3吨大于5千克。() 2.摩托车每小时约行驶55千米。() 3.比6吨多80千克,是680千克。() 4.千克和吨都是质量单位。() 5.2000千克的玉米比2吨的玉米多。() 四、计算。(24分) 1.直接写得数。(6分) 70×2= 200×50= 210÷3=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检测卷 姓名成绩等第 一、填空:(每空1分,共28分) 1.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 )。 2.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个篮球场的面积是420( )。(2)一本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是380( )。 (3)一所学校的占地面积约是4( )。(4)钓鱼诸岛总面积比6()多一些。3.360000平方米=( )公顷 78公顷=( )平方米 120平方千米=( )公顷9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8平方千米=( )平方米=( )公顷 4.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长16厘米,高5厘米。 每个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5.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一条边长20厘米,高6厘米;另一条边长15厘米,高是()厘米。 6.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分别长6厘米、8厘米、10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7.估计一下,右图中“心”形的面积。(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1)只数整格的,“心”形面积至少是()平方厘米。 (2)把不满整格的都看作整格,“心”形面积最多是()平方 厘米。 (3)把不满整格的都看作半格,“心”形面积大约是()平方 厘米。 8.在一个长9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9.一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平均长度是40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0.如图1,在一个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剩下的图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1.如图2,每个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这条小鱼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12.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3),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周长是( )厘米。 13.右图,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长方形部分重叠。已知梯形甲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梯形乙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14.一个直角梯形,如果上底延长6厘米,面积就增加24平方厘米,这时正 好成为一个正方形。原来这个梯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选择:(每题1分,共6分) 1.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说明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相等。 A.一定不 B.一定C.可能 2.一条路,长3千米,宽10米,这条路占地面积是( )。 A.30平方千米B.3公顷C.30公顷 3.如图,边长相等的4个正方形中,画了两个三角形,甲的面积( )乙的面积。 A.大于 B.小于 C.相等 D.无法判断 4.在一个上底为16厘米、下底为28厘米、高为10厘米的梯形纸上,剪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A.140 B.160 C.280 5.把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分成两个梯形,这两个梯形的()总是相等的。 A.高B.面积C.上底与下底的和 6.一个三角形面积是30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底是()厘米。 A.6 B.12 C.3 三、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三角形的底和高确定了,它的面积就确定了,形状也确定了。( ) 2.飞机场跑道约占地20公顷。( ) 3.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分割、平移成一个长方形后,面积不变,周长变了。( )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一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 ) 5.如果一个梯形的上底增加4厘米,下底减少4厘米,高不变,则面积也不变。( ) 6.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