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部资源跨区域开发与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问题研究

西部资源跨区域开发与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问题研究

西部资源跨区域开发与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问题研究
西部资源跨区域开发与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问题研究

西部资源跨区域开发与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问题研究

--------------------------------------------------------------------------------

无忧会计网https://www.doczj.com/doc/3612299469.html,

时间:2006-12-22 10:35:00 作者:黄比智霍军来源:税务与经济发表评论查看评论

--------------------------------------------------------------------------------

--------------------------------------------------------------------------------

[摘要]西部资源的跨区域开发过程中,开放性、半开放性公共资源的开发特点,使非法人生产机构与法人管理机构的跨行政区域分离具有客观性。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跨区域投资开发方式的新变化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机构分离的趋势,导致资源地税收管辖权的严重弱化。建立起规范、有效的政府间税收协调机制,维护资源地的税收管辖权,是西部地区走出“资源开发———财政贫困”怪圈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税收管辖权;机构分离;税收协调机制

一、资源跨区域开发中西部税收管辖权面临的挑战

在西部大开发与加入WTO的双重背景下,在经济开放与要素流动的现实世界中,资源开发地政府税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资源跨区域开发相关的税基具有很高的转移性,资源地税收管辖权被虚置的形势极为严峻,资源地税收管辖权面临严峻挑战,并已成为资源优势转化为地方财政优势的重要障碍。

(一)开放性公共资源的开发、税收的特种资源行业管辖与属地管辖、行政层级管辖发生严重冲突,与该资源开发相关的“一篮子”税基从资源地集体“转移”到特种资源行业税收管辖机构所在地,资源地财政利益受到严重侵害。特种资源行业税收管辖显然与属地税收管辖和行政层级税收管辖严重背离,并由于其中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得与海洋石油资源开发相关的从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到地方各税的“一篮子”税基,从资源地集体“转移”到特种资源行业税收管辖机构所在地,资源地无形中“缺失”了属地管辖下归属于自己的税基,资源地政府的财政利益因此受到严重侵害。从海洋石油资源所在地角度看,海洋石油资源的开发虽然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但这种经济优势并未能转变为资源地的财政优势。换言之,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并未给资源地带来任何财政利益,相反,资源地却要承担开发的额

外成本,不仅要承担海洋石油开发和海洋石油上岸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土地被占用等负的外部效应,还要承担为该资源开发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额外成本。而从海洋石油税务管辖机构所在地政府角度看,无须付出任何成本和代价,却凭借其作为海洋石油税务管辖机构所在地这一特殊资源,得到了“天上掉下的一块馅饼”。这对资源开发地显然有失公平,也很不经济。

(二)半开放性、不可分割性公共资源的合作开发,对“纳税地点”的判定提出挑战,导致地域流转税税收管辖权的冲突,资源地的相关流转税税基部分“流失”。半开放性、不可分割性公共资源,主要是指水、电、气资源的开发,明显的如跨越行政区域的界河。大型水、电、气资源的开发通常是国家“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战略的重点建设项目,一般由国家与资源输出地(西部)、资源输入地(东部)联合开发。界河水电资源的开发,由于涉及与若干省区的关系,既需要跨区域的多方合作开发,同时也会产生区域性的越界税收问题,给“纳税地点”的判定带来困难,使资源地之间、资源地与外来投资总机构所在地政府之间流转税税收管辖权发生冲突。增值税纳税地点即“机构所在地”在概念上的模糊,容易引发合作开发各方从利益本位角度争夺增值税税收管辖权。“机构所在地”是一个弹性概念,“总机构”、“管理机构”、“注册地机构”、“生产机构”、“经营机构”所在地都有理由争取相关税收管辖权。开发各方博弈的结果,属地管辖让位于行政层级的管辖,资源地管辖让位于最大投资股东所在地管辖,最终的赢家通常是最大投资股东所在地或上级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虽然上级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最终会返还一定份额的税收给资源地,但由于管理机构所在地要以最大股东身份参与其中的税收分配,资源地所得已不再是其应得的全部。资源地的流转税税收权益因此受到来自上级行政管理机构所在地的侵害。

(三)非独立经济核算的跨区域资源开发机构(即“生产车间”)存在的新趋势,使“生产车间”与其法人管理机构或成员企业分隔不同行政区域空间的情形越发普遍,导致生产车间地与其法人管理机构地或成员企业地之间税收管辖权的冲突,资源地财政收入受到严重侵害。资源跨区域开发企业的生产经营,一方面会给资源地带来额外的开发成本,需要资源地政府额外的财政支出补偿;另一方面还需要并享受到资源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也会耗费资源地政府的财政支出。资源跨区域开发企业只有在生产地履行纳税义务才能与其在资源地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的权益相对称,也才能补偿其转嫁给资源地的额外开发成本。但是,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速,跨国公司和集团公司跨国、跨区域投资的正常化,征税对象发生地与生产地分隔不同行政区域空间的情形将越来越普遍,资源地税收管辖权被虚置的形势也越发严峻,资源地的财政利益难以保障。

二、资源跨区域开发中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面临的难题

资源跨区域开发中,资源地与中央、资源地与开发方所在地政府之间税收管辖权的协调机制虽然已经启动,但协调之路异常艰辛,面临诸多难题,资源地的税收权益及地方财政利益始终难以保证。

(一)超越税法之上的上级政府的行政裁决成为政府间税收协调的主要形式,上级政府的这种“越位”协调,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有失规范。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资源地与中央、资源地与其它开发方所在地、资源地与资源地之间税收管辖权的冲突,税法因素占有相当份量。显然,税法协调应当是解决此类冲突的首选方式。而事实上却主要采取上级政府(非当地政府)行政裁决协调的方式,这固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但问题并不止于此,而在于这种

行政协调本身用行政命令代替税法的越位运作行为。

1.中央政府行政干预越位介入了税收的特种资源行业管辖与税法属地管辖的协调。对于开放性公共资源开发过程中,税收的特种资源行业管辖与税法属地管辖的冲突,税法协调方式解决的依据是充分的,法律界定也是清晰的。但目前却由中央政府裁定资源地与特种资源行业管辖地之间的税收收入、财政收入的分割份额。

2.上级政府行政干预越位介入了与税法概念模糊相关的政府间税收管辖权的协调。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因纳税地点、成员企业等税法范畴模糊而导致的税收管辖权的冲突,税法协调自身有能力给予化解,无需外部力量介入其中。但是,现实的选择不是寻求税法协调的方案,而是寻求上级政府的行政干预协调,由上级政府充当资源地与跨区域投资开发方所在地、管理机构所在地与成员企业所在地、汇缴企业所在地以及资源地与资源地之间税收、财政利益分配的裁判员角色。这种背离税法的行政干预越位介入的协调方式缺乏法律支持,也不规范。

(二)缺乏规则的弹性税收协调机制,难以保证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间税收协调的公平与公正。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区域性越界税收问题,不是税法协调方式所能解决的。即便是税收的特种资源行业管辖与税法属地管辖的冲突,以及因成员企业的税法范畴模糊导致的政府间所得税税收管辖权的冲突,虽然可以通过税法协调途径予以解决,但也并非能够解决全部问题。因而“双边或多边”的谈判协议协调总是不可或缺的。税收协调规则是建立刚性的税收协调机制的基础,是保证税收协调公平与公正的必要条件。资源开发过程中,无论是“双边或多边”的谈判协议协调,还是上级政府的行政裁决协调,都缺乏必要的规则约束,形成弹性协调机制,主观随意性过大,因此,无法保证政府间税收协调的公平与公正。

(三)资源地与跨区域开发方所在地之间谈判地位的不平等,导致协调结果的不平等,资源地始终无法摆脱“劣势者”的命运。在资源跨区域开发的税收管辖权协调谈判过程中,谈判的结果通常取决于谈判各方的经济实力。资源地与跨区域开发方所在地之间在经济实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使资源地在税收分配的协议谈判中始终居于弱者地位。资源地通过谈判获得的税收收益在全部的收入分配中占有的份额很低,与其承担的开发成本极不对称。而跨区域开发方所在地凭借其经济实力,在谈判过程中始终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总是力图使谈判结果有利于其自身,并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向中央政府施加压力,保证自身获得绝对的税收利益。

1.从石油等特种资源开发的税收管辖权协调角度,资源开发成本由资源地承担,而在政府间的税收收入分配问题上,资源地经过多年的艰苦谈判才争取到税收增量的低比例分成权,根本不足以弥补资源开发成本,而税收存量的全部和增量的大部分归属跨区域资源开发企业所隶属的中央或非资源地(通常是发达地区)所有。

2.从水、电、气等半开放性、不可分割性公共资源开发的税收管辖权协调角度,资源跨区域开发方所在地政府以最大股东身份“非法”介入流转税收入的分配,剥夺了资源地应占有的份额,使资源地所分得的流转税收份额不足以弥补移民搬迁费、农业用地的占用补偿费等。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无疑给资源所在地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却与资源地的付出,如移民搬迁安置、农业用地占用的补偿、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是极不相称的。

三、资源跨区域开发中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的路径

以税法为基础,以协调规则为依据,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协调机构,保障资源地的财政利益,这是资源跨区域开发中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的方向。

(一)制定协调规则,为建立公平、公正的行政层级间的税收管辖权协调机制提供依据和条件。协调规则是公平、公正的协调机制的重要保证,没有税收协调规则,也就不可能有公平、公正的税收协调机制的存在。一国内部行政层级之间税收管辖权协调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税法管辖优先的原则。税收法制是国家经济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市场经济秩序、税收秩序以及征纳双方权益的重要手段,是全部税收征纳活动的依据和准绳。因此,资源开发过程中,各行政层级之间税收管辖权的协调,必须遵循税法优先的原则,即税收协调首先必须遵从税法规定,税法已有明确规定的应当遵照税法执行,税法协调能够解决的问题,行政协调不能强制介入。

2.属地管辖为基础的原则。我国税收征管管辖是按行政区划的标准来划分的,遵循属地管辖为基础的原则,以保证生产经营地的财政利益。资源地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严重不足,为保护资源地的财政利益,必须坚持以属地管辖为基础的原则,保证资源地税基的稳定与完整。

3.生产地财政利益优先保证的原则。资源开发过程中,资源地即生产地既要承担跨区域开发企业转嫁的开发成本,又要为跨区域开发企业提供公共服务,这都有赖于资源地的财政支持。并且,资源地财政要承担的额外开发成本是巨大的和长期的,比如库区移民搬迁费、淹没土地和占用农业用地的补偿费以及环境污染治理费等。为了促使资源地走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资源地库区移民及被占用农业用地农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完成,在资源开发政府间的税收管辖权协调过程中,必须坚持生产地财政利益优先保证的原则,以确保资源地的财政利益不受损害。

4.“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即对资源开发不求资源地参与但力争资源开发企业落户西部地区,以保护资源地的利益和带动资源地的经济发展。在经济一体化和跨区域投资开发的背景下,征税对象发生地与生产地分隔不同行政区域空间的情形将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态。基于这种客观现实,只有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原则,才能维护资源地的财政利益。

5.合作开发各方利益共赢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各种社会资源将朝着有利于发挥最佳效益的方向配置。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跨区域合作开发不是扶贫,不是无偿支援,而是必须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体现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开发合作各方的利益共赢,即跨区域投资者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获得投资的利润回报,而资源地依据税法赋予的税收管辖权获得地方财政利益。在资源跨区域开发过程中,只有坚持合作开发各方利益共赢的原则,各种社会资源才会不断流向资源地,才能促进资源地的开发建设。

(二)以税法协调为基础,建立起政府间代征后返、税收分成返还、生产车间地预征、法人管理机构地结算和生产车间地预征、成员企业地结算的多层次技术协调机制。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组织形式多变化的形势,对税收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规范和修正,从根本上减少行政

层级之间税收管辖权的摩擦与冲突,确保税收法律赋予资源地的相关税收利益和财政利益。

1.完善税收征管程序法,建立政府间代征后返的技术协调机制,实现税收的特种资源行业管辖与税收实体法范畴的属地管辖之间的对接与协调。根据我国税收实体法有关国内税收属地管辖的规定,符合税法范畴的跨区域资源开发税收是法律赋予资源地的税收利益和财政利益。而对特种资源的开发实行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和行业管辖符合国际惯例,也应当坚持。对于因为两种管辖方式冲突而被剥夺掉的资源地法定的税收利益,可以通过修订《税收征管法》的法律形式进行技术调整,通过政府间代征后返方式将它归还资源地,保证资源地的财政利益。

2.依据“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和合作开发各方利益共赢的原则,完善税收实体法和税收征管程序法,通过政府间税收分成返还、生产车间地预征、法人管理机构地结算和生产车间地预征、成员企业地结算等技术协调手段,解决生产车间所在地与其法人管理机构所在地(征税对象发生地)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导致的生产地税基流失问题,使税收收入的最终归属统一在生产地。

(三)建立制度性的双边或多边协调机制,保证协调各方对话的平等,促进协调结果的公平与公正。以税法为基础、协调规则为依托,对现行的行政层级之间税收管辖权的协调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造。

1.依据税法管辖优先的原则,以当事政府间税收返还等协调方式取代上级政府的越位裁决协调方式。(1)在特种资源税收协调领域,以代征后返的协调方式取代中央政府的越位裁决协调方式。随着代征后返的特种资源税收协调机制的建立,原有的中央政府的越位裁决协调方式应该退位。(2)在生产车间所在地与其法人管理机构所在地之间的增值税协调领域,以税收分成返还或生产车间地预征、法人管理机构地结算的协调方式取代上级政府的越位裁决协调方式。随着税收分成返还或生产车间地预征、法人管理机构地结算等协调机制的建立,原有的上级政府的越位裁决协调方式应该退位,改行新建的增值税协调方式。(3)在生产车间所在地与其成员企业所在地之间的企业所得税协调领域,以生产车间地预征、成员企业地结算的协调方式取代上级政府的越位裁决协调方式。随着生产车间地预征、成员企业地结算协调机制的建立,原有的上级政府的越位裁决协调方式应该退位,改行新建的企业所得税协调方式。

2.依据生产地财政利益优先保证的原则,改造半开放性、不可分割性公共资源的流转税分配机制。区域性越界流转税分配只能是涉及越界的资源地与资源地之间的分配,跨区域投资开发方以股东身份及出资份额参与流转税分配不合法,也不合理,利润的分配才是投资回报。因此,要停止当前跨区域投资开发方以股东身份及出资份额参与资源地增值税分配的非法行为。

3.依据合作开发各方利益共赢和生产地财政利益优先保证的原则,调整中央与资源地之间企业所得税分配办法。资源开发型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与资源地的收入分成比例应该区别于一般地区的分成比例。因为中央属性的资源开发企业所实现的所得税,大部分是利用资源地的不可再生资源取得的,也向资源地转嫁了开发成本,并享受了资源地提供的公共服务,应当充分照顾资源地的利益,按照3:7的比例在中央与资源地政府之间进行分配,即收入的70%留给资源地政府使用。

(四)建立在规范化基础上的上级政府行政裁决协调方式,是资源跨区域开发中政府间税收管辖权协调方式的补充。由于经济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解决资源跨区域开发中政府间税收管辖权的冲突,税法协调方式、当事政府各方的制度协调方式并非总是有效的。因此,上级政府的行政裁决协调方式是不可或缺的补充。上级政府的行政裁决协调行为如果越位、缺位和错位,将会破坏当事政府之间税收管辖权协调的公平性,导致协调结果的非公平与非公正。因此,上级政府行政裁决协调方式定位的准确,显得尤其重要。一是上级政府的行政裁决协调行为不能越位。税法协调、当事政府之间的制度协调能够解决的税收冲突,上级政府的行政裁决协调就不要介入。二是上级政府的行政裁决协调行为不能缺位。税法协调、当事政府之间的制度协调不能够解决的税收冲突,上级政府的行政裁决协调就必须介入。三是上级政府的行政裁决协调行为不能错位。上级政府的行政裁决协调也必须建立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即以税法为基础,以协调规则为依据作出客观、公正的裁决。要杜绝以长官意志代替税法、规则的主观裁决行为,保证协调结果的公平与公正。

[参考文献]

[1]金鑫中国税收实务全书[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

[2]刘佐中国税制概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管理司新征管法学习读本[Z] 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1

作者:黄比智霍军来源: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2期

中国县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及成因分析

中国县级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差异及成因分析 摘要:地方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现行地方税制对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和调控经济运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体系的运行现状不容乐观,现行地方税制改革的步伐缓慢,并且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不和谐的部分,在部分地区,现行税制已经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了。本文将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县级单位做地方税收差异的实证分析,明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税制结构的弊端、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现状、各地区产业结构等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就这些原因对我国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税收,差异,完善 引言 实行分税制后,地方政府的事权较以前扩大了,地方税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地方政府行使调节职能的主要手段,地方税制直接决定着地方税收与当地经济的关联度,决定着地方政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对一个地区政权机关运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而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财力层层向上集中”和“事权向下级级转移”的趋势,在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比重、强化中央财政在调控经济和支持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挤压了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空间,部分基层财政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陷入困境,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更是由于主体税种缺乏、税源枯竭和事权无限扩大而运转艰难。受经济发展水平、税制结构、地方和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存在很大差异,这直接影响着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协调和组织能力,税收高的政府财政支出功能自然会强于税收收入低的政府,政府投入力度越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就会越快。分税制的实行虽使地方税体系初具雏形,但受当时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地方税运行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地方政府的税收难以维持经济发展需要,负债累累,在现阶段我们应当积极改革和完善地方税体制,增强地方财政支出功能,维护地方政权正常运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体系运行的现状

税收与收费的异同

答:.税收和政府收费都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形式,由于它们各自在收入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们是各有其特殊作用的,是不能够相互替代和相互混淆的。在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进程中,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政府行为的要求,我国的财政理论、财政实践和财政管理体制一直处在一个重新认识和不断调整的变化过程中,这必然会造成某些政府行为由于缺乏规范性的制度约束而出现随意性。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剩余产品价值的再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剩余产品价值的再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收费指某些社会政治、经济组织(一般为政府部门、公共企业和事业单位)利用国家或(各级)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实施某些社会经济管理职能过程中,由于给受益人提供一定劳务或者资源、资金的使用权而向受益者收取一定数量的“费”的行为,反映收缴双方之间的收付关系。政府收费收入是国家以交换或提供服务为前提以收费形式所收取的一种财政。 主要区别是:依据,各自特点和性质,适用范围,影响等。 税收的依据:各种税法。 政府收费的理论依据 私人产品实行价格制度。私人产品一般来说是通过买者与卖者的博弈,通过个人货币表决权来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公共产品实行税收制度。公共产品是通过政府与公民的公共选择,通过公民的预缴税金及财政分配来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准公共产品实行收费制度。准公用产品是通过规制者与被规制者的行政博弈,通过受益者的货币选择和公民的预缴税金双重途径,来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各自特点: 税收特点: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1.收税机构的集中性。由于税收是对社会成员的一种强制的征收,因而课税权力只能由作为社会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来享有。政府为了合法而有效地去行使这一权力,就必然要建立集中性的税务征管机构来统一收税并处理相关的税务问题。税务机构只是政府课税权力的执行机构,它所收取的税收是一种集中性的财政收入,是必须交入国库由政府进行统一安排的公共资源,因此税收收入的多少与税务部门的利益是不相关的。2.收税机制的无偿性。税收从其征收的过程来看完全是一种单方面的价值转移过程,纳税人的交纳是没有任何东西作为回报的。在决定向什么人课税;向什么东西课税和课多少税时,政府通常不用去考虑特定的纳税人在今后的公共支出中可能获得的受益程度因此收税是将公共服务的消费与费用的交纳相分离的。3.征收程度的固定性。正因为税收是政府对社会成员的一种强制无偿的征收,为了防止这种权力的滥用,必然要求通过立法的方式对政府征税的程度进行约束。因此政府征收的每一个税种都必须对纳税人、课税对象和征收程度以及征收方式进行明确的规定并经由立法机构审议批准以形成规范化固定化的税法。

税收管辖权简述

税收管辖权简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密切,各国的的经济活动的也相应的日益频繁,与之相伴的税收对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我们以国际投资为例,一国投资者到海外投资办企业首先面临着东道国的公司所得税,公司交纳了公司所得税以后东道国还要对汇出的分配利润课征股息预提税。这样,一国的投资者跨国进行投资实际上要负担东道国的两笔所得税税款,其最终从东道国得到的只是扣除了这两笔所得税税款以后的投资利润。如果东道国的公司所得税和股息预提税的税率较高,两税的整体税负水平超过了投资者居住国的税负水平,则投资者在东道国投资的税后净收益率就会低于其在居住国的投资。这时即使投资者的居住国允许外国税收抵免,但由于各国一般都规定有税收抵免限额,外国税款冲减本国应纳税款的数额不能超过这比外国来源的所得按本国税率计算的应纳税额,因此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仍然会受到东道国所得课税制度的的阻碍。其次再看居住国的所得课税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假定居住国的纳税人首先以在东道国交纳了公司所得税和预提所得税。居住国依据居民管辖权有权对本国纳税人的国外所得课税,但如果在征税时不考虑本国纳税人已在东道国缴纳的税款,就很可能造成所得的国际重复纳税。所以,为了不阻碍本国纳税人的跨国直接投资,居住过在对其国外来源的所得征税时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避免双重征税问题的发生。 众所周知无论是重复征税还是一般征税,构成要素中课税对象和纳税人是必不可少的。而纳税人和课税对象的判定又和税收管辖权密不可分。有关国家和地区税收管辖权的差异,以及判定居民身份的标准和判定所得来源地的标准存在差异,可以为跨国纳税人提供税收管辖权的真空,从而使跨国纳税人有可能避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的纳税义务。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征税还使国际避税成为可能,所以弄清楚税收管辖权的内容尤为重要。 税收管辖权,是指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他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那些人征税,征哪些税及征多少税等方面。而税收管辖权又分以下三类: 1地域管辖权(源地管辖权),即一国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所得行使征税权。其中收入来源地是一国政府对纳税人行使收入来源地管辖权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一个国家在考虑对某个人取得的来自其境内的收入或所的行使收入来源地管辖权时,必须首先明确该项收入或所得是否确实来源于其境内。从某国境内取得的收入是指该项收入来源于该国境内,而不论其支付地点是否在该国境内。收入来源地和收入支付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不是一致的。但各国税法都明确规定,凡是从本国境内取得的收入,无论是在国内支付还是在国外支付,都属于源于本国的收入,都要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这也意味着若纳税人取得的收入源于本国境外则无本国纳税义务。对此,不仅投资者,跨国纳税人都很关注,而且也是国际税收要协调规范的核心问题。 2居民管辖权,即一国要对本国税法中规定的居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取得的所得行使征税权。居民身份的确定是行使居民管辖权的重要问题,他是行使居民管辖权的国家确定课税主体和课税范围的依据,如纳税人为本国居民,则对本国具有无限纳税义务,即对其来自本国和国外的全部所得,都要依照本国税法规定纳税。否则对本国无居民纳税义务。

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法律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应当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随着经济基础发展而发展。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是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础性制度。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经济活动和交往的频率大大提高,空间不断扩展,由此引发的跨县区、地(市)区和省区的民事纠纷案件数量大幅度增加。现行的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对于这些案件来说,难以体现公正,其制度的缺陷凸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研究,并探讨对其完善的措施。 一、民事诉讼地域管辖概述。 地域管辖,又称土地管辖或区域管辖,是指确定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与权限①。地域管辖是在级别管辖确定的基础上划分同级法院之间审理一审民事案件权限问题。现行民事诉讼地域管辖的确定,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根据行政区划;二是根据当事人或诉讼标的和人民法院的关系。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地域管辖可以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和协议管辖四种。除专属管辖外,其他管辖中被告住所地的法院对案件均有管辖权。总体上体现了一种以“原告就被告”为原则,“被告就原告”为例外,兼顾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所在地来确定管

辖权的立法思想。 二、现行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存在的缺陷。 1、重被告轻原告,显失公平。从《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至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案件被告住所地的法院均有管辖权,而原告住所地法院能管辖的案件十分稀少,明显地漠视了原告的权益。从审判的实践看,民事案件的判决结果原告胜诉的占绝大多数,它反映出了现实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绝大多数的民事纠纷中,原告往往是合法权益的受侵害者,而被告往往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不履行法定或约定义务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保护原告的权益,把便利原告进行诉讼和合法权益的实现作为设置民事诉讼地域管辖的重要因素。而现行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却恰恰相反,把所有的便利都让给了被告。特别是跨区的诉讼中,原告往往要千里迢迢到被告所在地的法院“打官司”,疲于奔命不说,而且在食、住、行方面要花费大量的财力。而被告却可以座等家中,以逸待劳,利用地缘优势,使其在诉讼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特别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受到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的制约,许多人从时间上和经济上无力承受诉讼所引起的沉重的负担,而只能无奈地放弃诉讼。这种以被告为中心的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在诉讼的便利上,存在轻原告重被告,漠视了原告的权益问题,有失公平。

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比例

各税收的中央和地方分配比例情况详解 中央独立税:消费税、关税、进口增值税、车辆购置税、燃油税、社会保障税。 省级独立税:营业税。 县级独立税:物业税、车船使用税、遗产与赠与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 中央、省级、县级共享税具体税种和分成比例见表2。 经过以上调整,中央政府收入占税收总额的55%—60%左右,省级政府收入在22%左右,县级政府收入在20%左右。。 一、中央固定收入: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 三、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1、增值税(除进口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 2、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3、企业所得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及海洋石油企业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部分按中央60%,地方40%分配。 4、个人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归中央,其余部分按中央60%,地方40%分配。 5、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部分归地方。 6、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归地方。 7、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的94%归中央,其余6%和其他印花税归地方 省以下各级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并没有全面推行较为彻底的分税制,全国呈现多样化特征。具体划分方式有:(1)按照企业的隶属确定税收归属。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企业所得税,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是按照这种方式确定其归属的。(2)按照纳税主体的所有制形式或行业性质,划分收入归属。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营业税,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把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划作省级收入,而把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等行业的营业税作为地、市、县等层级地方政府的收入。(3)按照某种比例对某些税种进行分享。相当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把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等税基较小、税额不大的税种,在省级政府与其下的各个层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比例分享。(4)对于地方分享的增值税25%部分,部分省、市、自治区将其全部划归地、市、县级政府,部分地区则实行了某种形式的共享税划分方式。(5)部分省、市、自治区仍然沿用分成或包干的旧体制,把部分税种确定为调剂收入,根据其辖区内各个地区的贫富程度的差别,分别确定不同的分享比例或分享形式。

2.各国税收管辖权的现状

各国税收管辖权的现状 1、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 在这种情况下,一国要对一下三类所得行使征税权,即本国居民的境内所得、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以及外国居民的境内所得。 其中,对本国居民从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征税依据的是居民管辖权,而对外国居民在本国境内取得的所得征税依据的是地域管辖权。目前,我国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采取这种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并行的做法。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中国居民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外国居民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都要依照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也规定,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要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所得税。 原因: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之所以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主要是从国家税收利益角度考虑的。这是因为在开放的国际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是本国资本、技术、劳务的输出,另一方面又会有外国的资本、技术、劳务等输入。一国的所得税课征既要面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又要面对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所得,这时如果实行单一的税收管辖权,势必会有一部分税收收入流失。比如,一国如果只实行地域管辖权,则对本国居民的国外所得就不能征税;如果只实行居民管辖权,则对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所得也无法征税。 2、实行单一的地域管辖权 实行单一的地域管辖权意味着一国只对纳税人来源于本国境内的所得行使征税权,其中包括本国居民的境内所得和外国居民的境内所得,但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不行使征税权。 目前,实行单一地域管辖权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有阿根廷、乌拉圭、巴拿马、哥斯达黎加、肯尼亚、赞比亚、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另外,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公司所得税仅实行地域管辖权,但个人所得税则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 原因:国家或地区实行单一地域管辖权也是从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利益考虑的,它们多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吸收外国资金,因此在所得税的管辖权上选择了单一地域管辖权,以便使外商可以利用在本地建立的机构进行跨国经营而又不比在本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以此来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实际构成了国际避税地。 一些拉美国家坚持单一的地域管辖权,还与这些国家传统上强调的所得税立法的地域性有关。许多拉美国家的学者认为,所得税实行地域管辖权对来源国和居住过来说都是十分公平的。在1956年召开的第一届拉美税法大会上,一些国家就曾提出,属地原则应是拉美国家对跨国所得课税的唯一原则。1964年的第四届拉美国家税法大会又强调了这一立场。可见,实行单一地域管辖权的国家多集中在拉美地区是由其历史原因的。 需要指出的是,为了防止人们滥用地域管辖权规则,有的国家(如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葡萄牙、新加坡等国)将与国内贸易或经营以及与国内机构有实际联系的所得推定为国内来源所得,尽管非居民纳税人是从境外取得的这笔所得,但也要就其向东道国政府纳税。我国税法实际上也有这种规定。2008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国际税收规范也允许这种做法。例如,经合组织于2008年7月出版的《税收协定范本注释》在第23条的注释中指出:“如果某一缔约国居民通过其设在另一缔约国的常设机构从第三国取得所得,而这种所得被归属到该常设机构,那么另一缔约国就可以对这种所得(来源于第三国的不动产所得除外)征税。” 3、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居民管辖权和公民管辖权

民事诉讼的地域管辖

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 民事诉讼的地域管辖 1.一般地域管辖:“原告就被告” (1)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提示】公民的住所地是指该公民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满1年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2018年新增)(2)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3)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2.协议管辖 合同纠纷、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包括因物权、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而产生的民事纠纷)可以依法协议管辖。 【案例】A县的甲向B县的乙购买货物,双方订立了买卖合同,并在合同中约定“一旦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只能向B县人民法院起诉”。 【评析】“一旦发生纠纷,任何一方只能向B县人民法院起诉”即为当事人有关管辖权的约定,由于本案是合同纠纷,甲乙之间的管辖协议有效。如果双方真的因该合同产生纠纷,只能向B县人民法院起诉。假定发生纠纷后甲向A县人民法院起诉,A县人民法院将裁定不予受理此案。 3.特殊地域管辖 (1)因合同纠纷引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案例】A县的甲向B县的乙购买货物,双方订立了买卖合同,合同中约定合同履行地为C县,双方未就纠纷的管辖法院作出约定。 【评析】虽然本案也是合同纠纷,但当事人未协议管辖,应当按照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来确定向哪个人民法院起诉。假定甲拟起诉,则甲为原告,乙为被告,甲可以选择向B县人民法院(被告乙住所地人民法院)或者C县人民法院(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起诉。 (2)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 ①原则上,由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②因财产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如果保险标的物是运输工具或者运输中的货物,可以由被告住所地、运输工具登记注册地、运输目的地、保险事故发生地人民法院管辖; ③因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可以由被告住所地、被保险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3)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4)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5)专利纠纷案件由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6)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辖。 4.共同管辖与选择管辖 (1)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诉讼,原告可以向其中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1

税收收入分析报告

朱仙庄分局 一季度税收收入分析报告 朱仙庄镇政府: 一季度,我局在埇桥区地税局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地税局的总体安排,紧紧围绕组织收入这个中心,及时对经济税源进行全面深入的预测和分析,切实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主动性。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打好组织收入攻坚战,为促进辖区内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奠定基础。现将有关税收收入及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管户情况 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朱仙庄镇辖区共有各类税务登记户数584户,其中:个体经营户522户,各类企业62户。 二、税费收入完成情况 第一季度我分局共组织入库地方税收及教育附加3594745.86元,占全年税收计划1400万元25.68%,其中朱仙庄镇3252097.75元,占分局总收入的90.47%;比去年同期多收13829.09元,同比增收0.43%。同样入库各类基金58万元,比去年同期少收112万元 ,同比减收65.89%。 主要来源: 一是委托代征入库的税款,朱仙庄镇所辖委托代征单位4户(朱仙庄煤矿、宿州学院、宿州卫校、宿州市华馨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第一季度除宿州学院无税款入库外,其余3户累计入库税款2073454.59元,占朱仙庄镇总收入的63.76%。 二是企业正常申报的税款,1-3月份有税申报企业39户,入库税款425714.19元,主要是安徽绿洲人造板有限公司、朱仙庄信用社、宿州市杰峰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和煤碳供销经理部入库的税款,第一季度入库各类税款349317.38元。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实有税源与收入计划任务偏差大。2009年,由于形势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不断加深加重、国家出台了大规模结构性减税政策,不确定的减收因素不断增多,地税收入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新增应税项目不多,地税收入效应未能体现。从朱仙庄镇应税项目来看,新增重大应税项目不多,税收增长缺乏新税源支持。 四、二季度税收收入预测 4月份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征期将至,土地使用税预计完成100万元,房产税10万元,主要是安徽绿洲人造板入库的税款,6月底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结束,企业所得税预计完成10万元,营业税预计能够完成140万元,个人所得税所预计完成20万元,二季度预计完成地方各税300万元。 五、在组织收入工作中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全力以赴保收入、促增长。 一是坚持依法组织收入,确保地税收入平稳较快增长。坚持依法治税,既要坚决制止有税不收和人为调节收入进度,更要坚决杜绝寅吃卯粮收过头税和转引税款,确保组织收入依法规范运行。坚持经济税收观,抓好税收分析预测,准确把握形势,掌控税源潜力,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逐步健全科学、稳定的收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收

应用文-规范政府职能优化中央与地方税收结构

规范政府职能优化中央与地方税收结构 '\r\n\r\n一、中央与地方 结构优化的前提 分税制 体制根据财政分级、税种分设和收入分征的原则,按照政府职能分工的层次和受益范围来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对影响的程度及征管效应,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收入范围及征管权限,使各级政府都能有一块相对独立的、能基本维持本级政府职能运转需要的税收收入。因此,没有政府职能范围的明确界定,就没有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税权与税种的合理划分,从根本上讲,就谈不上中央与地方各自税收结构的优化。 (一)按公共财政理论的要求界定政府职能的范围 公共财政的市场性表明:政府及其财政不能侵犯市场,只能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公共领域。按照这一要求,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应以满足 公共需要为口径来界定,即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鉴此,我们要确实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的基本特点和内在要求,将国家财政职能主要集中到为全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正确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为所有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 、根据经济 和财政收入状况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福利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要退出微观经济的经营 领域,弱化市场性的生产建设和经营职能,而强化在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应有职能作用,以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的社会性、公共性。 (二)根据政府职能范围,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 公共财政的理论表明,公共产品受益范围是全体国民,则支出责任应属于中央财政:受益范围是区域公民,则支出责任应属于地方财政。根据这一原理,将涉及省级资源配置和区域范围受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划归为省级政府及其财政,并根据省、市、县、乡的分级体制,实行层次化管理。如地区性交通、治安、消防、基础 、环保、城建、城管、地方性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等支出应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对跨地区的公共项目和工程,如跨地区的水陆空运输、邮电通讯、大江大河的治理、防护林体系的建立、承担国家安全、外交、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等支出应由中央政府负责。 (三)根据事权,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权 财权是与事权相 的。各级政府财权的划分,在分税制下实质上是税权、税种的划分问题。科学合理地划分税权、税种是分税制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建设的基础。 1.税权的划分。税权是指税收管理权限,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税收立法权。它包括税种的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的调整权,税法的解释权,税收减免权等内容。二是税收征收管理权。合理划分税权是中央和地方两级税制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前提。从世界各国税权划分的现实看,政府间税权划分可归纳为集中型、分散型和混合型3种模式。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混合型分权模式。此模式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央制定税收基本法、税收权限法、税收征纳程序综合法等基本法规;(2)中央税立法权和征收权归属中央;(3)共享税立法权归属中央,征收权根据共享的方式不同,分为中央专属或中央、地方分征;(4)地方税征收权归地方,税收立法权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种方式:

地域管辖的相关概念辨析

地域管辖的相关概念辨析 地域管辖,是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地域管辖可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共同管辖和选择管辖、合并管辖。 1、一般地域管辖 一般地域管辖又可称“普通管辖”或“一般管辖”,它是以诉讼当事人住所所在地为标准来确定管辖的。 2、特殊地域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是指民事案件以作为诉讼的特定法律关系或者标的物所在地为标准而确定的管辖。 3、专属管辖 专属管辖是指某些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必须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 4、协议管辖 协议管辖是指当事人可就第一审民事案件,在争议发生前或发生后,通过协议,选择在某一人民法院进行诉讼而产生的管辖。 5、选择管辖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条关于一般地域管辖的第3款中规定,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区内,各该人民法院均有管辖权,第23条至33条在特殊地域管辖中常给有关案件规定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这样一来,就往往发生对同一案件,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情况,民事诉讼法规定,遇有这种情况,原告可以向其中任何一个人民法院起诉。如原告同时向两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行使管辖权。这就是所谓的选择管辖。 6、共同管辖 共同管辖是指两个以上的法院对同一个诉讼案件都有合法的管辖权的情况。 7、合并管辖 合并管辖,又称牵连管辖,是指对某个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可以一并审理与该案有牵连的其他案件。合并管辖是因为对某个案件有管辖权的法院,基于另外案件与该案件存在某种牵连关系,有必要进行合并审理而获得对该另外案件管辖权的管辖。例如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时,人民法院应当适用合并管辖。

税收考试题及其答案汇总

税收考试题及其答案汇总

税收考试范围 一名词解释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对象和标准,非惩罚性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分配的一种方式。 (2)代扣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有义务从持有的纳税人收入中扣除其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单位或个人。 (3)代收代缴义务人:指有义务借助与纳税人的经济往来关系,向纳税人收取应纳税款并代为缴纳的企业和单位。 (4)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亦称纳税主体。 (5)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6)税率:是指纳税人应纳税额与计税依据之间的关系与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 (7)边际税率:是指课税对象数额的增量中税额所占的比率。(8)税收原则:就是国家设计税收制度、制定税收政策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9)受益原则各人所承担的税负与其从政府公共服务中获得的利益相一致。 (10)能力原则:根据各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11)最小牺牲说(边际均等牺牲说):全体纳税人因纳税所直接牺牲的效用最小,即全社会所获得的效用最大

(12)税收行政效率即征税本身的效率,它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中耗费成本最小。征收费用——直接的征税成本。 缴纳费用——奉行纳税费用 (13)税收的经济效率:它要求征税应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损失最小。 (14)税收的额外负担:是指政府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对纳税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干扰了纳税人正常的经济决策,从而引起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15)税收职能:税收职能是税收这一分配范畴自身固有的和经常起作用的职责或功能 (16)税收调节职能:是指税收在取得收入的过程中,通过改变社会成员占有社会产品份额,影响其经济利益进而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功能也称调节经济职能或经济职能。, (17)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等方面做出的反应, 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用。 (18)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导致商品生产量的减少和消费水平的降低。 (19)替代效应:指税收的课征引起人们对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选择的改变,即以一种经济行为代替另一种经济行为。 (2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税收与政府支出同时等额增加或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程度。 (21)洛伦茨曲线:反映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曲线

地方政府的税收地方政府的税收地方政府的税收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的税收: 现实与展望 Richard M. Bird著 .1. 介绍 传统的联邦国库税收理论给地方政府规定了非常有限的课税基础。地方政府唯一“良性”的税收据说应是(1)地方政府可以轻易加以管理的;(2)仅对(或主要对)当地居民征收的;(3)不会在地方政府之间或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引起“一致”或“竞争”问题的税收。通常,唯一能够通过严格审查而得到批准的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就是财产税,而对车辆上税次之,而使用者收费之外就没有太多别的了。大多数中央政府不愿意地方政府更多地插手利润高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而上述结论又与这种不情愿十分符合,所以地方政府历来明智地利用这一税收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各地的地方税务部门被敦促要更多地使用财产税。如果他们没能积极执行的话,就会受到责罚。 对这种观点有很多可说。但不幸的是,在许多国家,由于多种原因这一点还远不能达到地方政府所面临的任务。首先,财产税的习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实际上,这种税收投入大,而且难于管理。如果税收负担加重的话,这些问题也就更显突出。此外,在操作中,政治现实常常将财产税的增加主要放在非住宅财产上面,这使大多数财产税无端流失。从而削弱了地方使用课税基础的主要论点之一的力度。 其次,即使是那些得到妥善管理的地方财产税也不能完全负担得起主要社会支出(教育,卫生,社会援助),或许那些最富有的(通常也是最大的)社区除外。在某种程度上,政府很有必要从自己的税收中拿出资金,负担所提供的社会服务。由财产税资助的地方政府仅限于提供地方服务(如打扫街道,清除垃圾等),或者不可避免地坐等上级政府拨款。这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是司空见惯的,但也包括一些为数不多的国家,财产税是他们当地财政的主要支柱。大多数经合组织(OECD)的其他国家不依赖国家拨款。地方政府直接收取大笔营业税,或者对国家所收的所得税征收附加税(Bird and Slack, 1991) 第三,传统的论点并没有充分地注意到一些国家存在的重要的地方政府或中间层政府,他们在资助社会支出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地方政府能够通过征收财产税和居民的使用者收费大量资助当地服务,通常负责提供社会服务的地区政府做不到。传统的途径只坚定的注重私利,认为原则上地区政府最好由零售业营业税负担。而通常认为这种营业税主要向居民收取。此外,美国和加拿大长期以来向人们显示,能够在地区一级进行管理-尽管这一论点很明显在发展中国家是行不通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发现在国家一级都管理不好这种税收。 考虑到目前在拉美国家的权力下放运动( IDB 1994),对政府间税收关系导致的压力的担忧,以及对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实行的不负责任行为的担忧(Tanzi,1996),需要对地方政府的收入结构是否合适进行重新检查。国际经验表明,地方政府越是负责收取更多的税金供其支出,他们也越是对发挥重要的支出功能负责。当然,有一点很清楚,政府之间的税金调拨总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那些地区经济存在很大差异的国家,在原则上讲不通为什么富裕地区(包括大城市)不能提高预算并将大部分自行消费。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要加强地方政府的税收机制。

论网络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兼论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解释的不足

论网络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兼论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解释的不足 论网络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兼论最高人民法院两个司法解释的不足 杨介寿内容摘要:网络侵权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问题引发了众多的争议。本文从分析网络对传统地域管辖原则的冲击入手,综合评述了各种新管辖理论,提出网络侵权案件应当由原告住所地法院优先管辖,在原告住所地法院为不方便法院的情况下,可由侵权行为地法院管辖。网络侵权行为地的确定应区分侵权行为实施地和结果地,并可以计算机终端所在地、ICP服务器所在地及是否有意利用等作为参考因素。本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析了最高院有关网络侵权纠纷管辖的两个司法解释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关键词:网络侵权、地域管辖、原告住所地、侵权行为地、有意利用、不方便法院Abstract The 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of cyberspace tort disputes have given birth to much debate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upon traditional principles of jurisdiction, the author generally expressed his opinion on new theories arising from this field and put forward that the local court in the plaintiff's residence should have the priority to

deal with such actions unless it was considered as a forum non convenience. In such a circumstance, the local court in the place of an infringe act could bee a stand-in. There must be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laces where the infringe act is mitted and where it ends when we try to make a determination of the place of an infringe act. And where the terminal puters or the ICP severs located and whether they are intentionally used by relevant parties even could be the referenced factors in such a job.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has also bought out his advice for legislation of cyberspace tort disputes by adequately opening out shortages in two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of Supreme People's Court of PRC.Key Words: cyberspace tort, territorial jurisdiction, plaintiff's residence, place of an infringe act, intentionally used, forum non conveniencee如果不是互联网,大概谁都不会想象得到,有朝一日关于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的争议会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在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已付诸司法实践的网络侵权案件中,几乎找不出一例不涉及管辖争议的案件来。虽然存在并不仅仅在于被感知,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网络侵权案件中,“地域管辖”已经成为相关的当事人、律师甚至法院必争的领土。由于网络空间的全球性、虚拟性和网络管理的非中

关于政府收储与政府征收用土地过程中的税收政策

关于政府收储与政府征收用土地过程中的 税收政策 (一)关于企业增值税免税政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单位和个人土地被国家征用取得土地及地上附 着物补偿费有关营业税的批复》(国税函[2007]969号)规定免征政府拆迁补偿款的营业税。 营改增后,关于企业取得拆迁补偿款是否缴纳增值税的问题,依据《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执行,即土地所有者出让土地使 用权和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免征增值税。因为财 税【2016】36号文没有对房屋拆迁补偿是否该交增值税予以界定,同时《税收征管法》第三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 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依据财税[2016]36号附件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免征增值税,因此。贵公司 将国有土地使用权交由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收储,取得的建筑物、构筑物 和机器设备的补偿收入征收增值税,取得的其他补偿收入 免征增值税。 纳税人享受土地使用权补偿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时,需要出具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正式文件,包括县级(含)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出具的收回土地使用权文件以及土地管理部门报经县级以上

(含)地方人民政府同意后由该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收回土地使用权文件。 (二)关于企业土地增值税免税政策 对于是否交纳土地增值税,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因城市实施规划、国家建设而被政府批准征用的房产或收回的土地使用权免征土地增值税。但此类情况下的免征是以原房地产所在地税务机关的批文为准,因此企业须向房地产所在地的税务机关提出免税申请,经税务机关审核后,才能办理免征,如果没有收到免征批文,则会被视同房地产出售或转让而交纳土地增值税。 (三)关于企业印花税问题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政策的通知》(财税[2006]162号)第三条规定,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按产权转移书据征收印花税。因此,土地部门收回土地所签订的合同不属于应税合同,不用缴纳印花税。 (四)关于企业补偿收入所得税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政策性搬迁所得税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40号)规定,符合政策性搬迁的企业,企业的搬迁收入,扣除搬迁支出后的余额,为企业的搬迁所得。企业应在搬迁完成年度,将搬迁所得计入当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纳税。

万毅-论地域管辖中“犯罪地”解释问题

论地域管辖中“犯罪地”的解释问题 万毅① 【摘要】刑事诉讼法的规范依赖于法解释技术而生效,因此对刑事诉讼法之中的诸多概念、术语作出合理的解释和阐释,方能构建刑事程序法治化的微观基础。站在刑事诉讼法解释学的立场上,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4条规定的“犯罪地”管辖原则,其中所谓“犯罪地”一词,应当解释为包括“犯罪结果地”、“犯罪预备地”,而不应包括“被害人所在地”、“销赃地”以及“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地”。在毒品犯罪、网络犯罪、手机短信诈骗犯罪等特殊类型案件的中,对“犯罪地”一词,可允许作适当的扩张解释。 【关键词】管辖犯罪地犯罪结果地犯罪预备地 当刑事诉讼法修改再次成为学界热题之际,学者们更多地将精力倾注于讨论刑事诉讼法的条文设计。然而,立法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而且由于立法与司法在时空上的间距,单靠立法、修法永远不可能及时解决司法实践中围绕法律适用所发生的“释法、用法”难题,因此,修改刑事诉讼法并非是实现刑事程序法治化的唯一路径。恰恰相反,笔者认为,较之刑事诉讼法修改,规范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和适用,以防止实务中对刑事诉讼法条文的故意曲解或误解,或许才应该是当前更为紧迫的学术任务。因为,1996年刑事诉讼法实施10余年来的情况表明,由于刑事诉讼法的适用和实施缺乏法律解释方法的指引和解释技术的规范,一些当初设计良好的法律条文在实践中遭到曲解(如律师会见权),背离了立法的初衷和目的。因此,刑事程序法治化的关键,除了需要在立法环节创制一部接近完美、垂范久远的“良法”之外,更需要在司法环节创建一套正确解释、适用刑事诉讼法的方法和技术,并据此对充斥于刑事诉讼法之中的诸多概念、术语作出合理的解释和阐释,唯有如此方能构建刑事程序法治化的微观基础。正基于此种考虑,笔者在本文中以刑事诉讼法地域管辖制度中的“犯罪地”一词的解释为范例,探讨刑事诉讼法解释学在刑事诉讼法研究和司法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①万毅,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中的地域管辖问题

近一段时间,我院受理的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这其中有不少涉及到地域管辖,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确认被诉侵权产品的销售地。在法院管辖权方面,除了适用《民事诉讼法》的一般性规定以外,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就专利案件的管辖发布了一些相关批复。但是,针对目前出现的某些新问题,在实践中如何贯彻批复的有关精神,产生了一些不同看法,亦影响到了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因此有必要统一共识,将法律解释规范化。以下笔者就审判实践中遇到的一些争议性问题谈些个人意见。 专利侵权案件具有一般民事案件的特征,因此在法律适用上首先应适用《民事诉讼法》关于侵权案件管辖的普遍性规定,即第29条,“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又将侵权行为地进一步解释为“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但是上述规定属于一般原则性的,在实际执行中,对于哪些具体行为是实施地,哪些是结果发生地判断不清。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又作出了一系列更加详细的司法解释。(应当指出,这一系列具体解释,都是从《民事诉讼法》第29条派生出来的,符合该条文的法律精神,在实际执行中不得任意作出扩大解释,凡违反第29条这一基本精神的,无效。) 下面笔者将在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性案件进行了归类,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立案时间1993年12月9日) 原告北京某研究所持有“汽车阀门”实用新型专利权,后在北京一批发市场上买到一种汽车用阀门,分析后认为,该产品落入了其专利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经调查,产品是由被告河南某附件厂生产的,但原告未收集到该附件厂在北京直接销售的证据。遂在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该附件厂停止制造行为,并赔偿损失。附件厂在答辩期内提出了管辖异议,认为其实施的生产行为是在河南,北京不是侵权行为地,此案应由产品制造地法院管辖。 在当时,除了适用《民事诉讼法》的一般性规定以外,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法(经)发[1987]的规定,即“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为了生产经营目的而制造、使用、销售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产品以及制造、销售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由该产品制造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制造地不明时,由该产品的使用地或者销售地的人民法院受理”。 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上述规定认为,被告附件厂制造本案被诉侵权产品的地点及其住所地均在河南省,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没有管辖权,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 通过这个规定可以看出,它特别突出了制造地的地位,其目的是从便于将来实体审理,查清事实这个角度出发的。因为被告从事被诉侵权产品生产所使用的方法、生产线设备、材料、配方,以及将来认定侵权后,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调查的产品库存量、生产记录及经营情况均在其制造地,因此由制造地法院审理更为便利,这一点亦符合原告就被告的立法原则。当然,制造地也就意味着被告住所地,因为在实践中,制造地与被告住所地往往是一致的。但是这个规定存在一定的狭隘性。专利法规定,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被告所实施的制造、使用、销售(在外观设计案件中,是制造、销售)行为都是侵权行为。而实施、制造、使用、销售行为的地点(在外观设计案件中,是制造和销售)都属于侵权行为地,上述三地域的各该人民法院均有管辖权。原告应有权在制造地、使用地或者销售地三个地域之间行使选择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