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5、《伤仲永》教学案

5、《伤仲永》教学案

5、《伤仲永》教学案
5、《伤仲永》教学案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教案·学案·测案

5、伤仲永

设计:刘俊林审核:黄东霞修改校对:杜守海批准使用:备课组修改时间:2014-01-22

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能够顺畅朗读课文。

2、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句的掌握

教学难点:体会“伤”的含义,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1、走近王安石温馨提示:自主阅读课下注解①及《目标》上的资料链接,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_介甫_,号_半山_,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

(2)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_柳宗元_,宋欧阳修、王安石、_苏洵、_苏轼_、_苏辙_、曾巩。

2、给加点的字注音:温馨提示:对照课下注解正确朗读课文,然后不看书完成下列注音。

世隶.耕(lí)日扳.仲永(pān )环谒.于邑.人(yè yì)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众人矣(mǐn)卒.之为众人(zú)今夫.不受之天(fú)而已耶.( yé)

3、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及相关参考疏通文意,然后完成下列字词的解释。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感到奇怪;

(6)借旁近:就近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11)观:看;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或:有人;

(16)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17)邑人:同县的人;

(18)利其然:贪图这样(一次有利可图);(19)扳:通“攀”,牵,引;

(20)环谒:到处拜访;

4、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5、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7、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8、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之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于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9、熟读或背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就是通过记叙_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主要采用了叙事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3、讨论,本文分为几个部分,那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何这样安排?

课文详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仲永才能衰退及最终平庸无奇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二)各个击破。学习第一部分。

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哪些方面?

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哪些语句可以反映出仲永天资聪颖?(文中划出)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

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学习第二部分

1、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讲了两层意思:①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②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3、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

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4、作者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1、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3、先扬后抑、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生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三、交流展示

1、采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部分。(加分制)

2、先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部分,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加分制)

四、拓展延伸

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聪明儿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阅读以下典故,说说自己的探究性结果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江淹写不出好文章了呢?

五、反馈检测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3分)

2、给加黑字注音:(4分)

环谒(yè)于邑人泯(mǐn)然众人矣日扳(pān)仲永卒(zú)之为众人称(chèn)前时之闻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⑴世隶耕(隶:属于)⑵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⑶父异焉(焉:指代这件事)⑷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聚,团结)⑸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⑹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通:通达)

4、“伤仲永”的“伤”的意思是(C)(3分)A、伤心B、受伤C、哀伤D、中伤

5、本文叙事先扬后抑(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从文题中的“伤”字,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4分)

6、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B )(3分)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3分)

A、临川先生即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王子”则是王安石自称。

B、文章先叙事后说理。叙事部分略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详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本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8、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 B )(3分)

A、十二三岁B、或以钱币乞之C、父利其然也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9、解释下列多义词:(6分)

⑴自:并自为其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⑵书:即书诗四句(写)未尝识书具(用来书写)

⑶然:父利其然也(作诗)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10、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B )(3分)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C、泯然众人矣D、余闻之也久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C )(3分)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13、第一段“余闻之也久”在文章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4分)

14、点明方仲永结局的一句是泯然众人矣。(4分)

15、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什么?(4分)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6、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用原文回答)。(4分)

再读课文做17-20题

17、句中加点词的作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B )(4分)

A、邑人奇.之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稍稍宾客

..其父D、父利.其然也

18、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泯然众人矣。

19、你觉得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请说说理由。(4分)

(1)他的父亲是罪魁祸首:方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为了图利,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四炫耀牟利。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才造就了方仲永的悲剧。

(2)方仲永自己也有责任!“邑人”也有责任:他自己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不继续学习。

正是因为“邑人”的吹捧、趋炎附势,才使方仲永和他父亲飘飘然,不知其所以然,才会忙于赚钱而不学习。如果邑人不这样做,方仲永的父亲就不会“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的:邑人趋炎附势、附庸风雅,纷纷以请到方仲永题诗为荣,好象哪一家没有请到方仲永题诗,就会在乡邻面前抬不起头来,就会没面子。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这不仅仅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只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贪财短见的父亲造成的。

20、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4分)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教后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式研究之-------------

学案·测案

5、伤仲永

设计:刘俊林审核:林荣修改校对:杜守海批准使用:备课组修改时间:2014-01-22

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能够顺畅朗读课文。

2、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文言字词句的掌握

教学难点:体会“伤”的含义,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究

1、走近王安石温馨提示:自主阅读课下注解①及《目标》上的资料链接,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1)本文选自《__________》,作者王安石,字_____,号_____,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采用了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2)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_______,宋欧阳修、王安石、_____、______、_______、曾巩。

2、给加黑字注音。

世.隶.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而已耶.()

3、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及相关参考疏通文意,然后完成下列字词的解释。

(1)隶:

(2)世隶耕:

(3)未尝

(4)求:

(5)异:

(6)借旁近:

(7)与:

(8)书:

(9)为:

(10)以……为意:

(11)观:

(12)自是:

(13)是:

(14)就:

(15)或:

(16)宾客:

(17)邑人:

(18)利其然:;

(19)扳:

(20

4、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②、贤于材人远矣:

5、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6、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7、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8、一词多义:

之、a忽啼求之:。 b 借旁近与之:。c 余闻之也久: d不能称前时之闻: e 卒之为众人:

于、a环谒于邑人: b于舅家见之:。 c贤于材人远矣:。 d受于人者不至:

9、熟读或背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讨论,本文分为几个部分,那些详写,那些略写,为何这样安排?

(二)各个击破。学习第一部分。

1、“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哪些方面?

2、哪些语句可以反映出仲永天资聪颖?(文中划出)

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第二部分

1、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

2、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3、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4、作者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

我认为文章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交流展示

1、采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部分。(加分制)

2、先小组内交流合作探究部分,然后小组派代表展示。(加分制)

四、拓展延伸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聪明儿童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2、阅读以下典故,说说自己的探究性结果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江淹写不出好文章了呢?

五、反馈检测

1、本文作者选自,作者,是之一。(3分)

2、给加黑字注音:(4分)

环谒()于邑人泯( )然众人矣日扳( )仲永卒()之为众人称()前时之闻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世隶耕(隶:)⑵未尝识书具(尝:)⑶父异焉(焉:)⑷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⑸或以钱币乞之(乞:)⑹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通:)

4、“伤仲永”的“伤”的意思是()(3分)

A、伤心

B、受伤

C、哀伤

D、中伤

5、本文叙事(先扬后抑先抑后扬),从文题中的“伤”字,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基调。(4分)

6、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3分)

A、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临川先生即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王子”则是王安石自称。

B、文章先叙事后说理。叙事部分略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详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

叹的愚昧无知之态。D、本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8、方仲永为什么“泯然众人矣”?()(3分)

A、十二三岁B、或以钱币乞之C、父利其然也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9、解释下列多义词:(6分)

⑴自: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⑵书:即书诗四句()未尝识书具()

⑶然: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

10、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3分)

A、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C、泯然众人矣D、余闻之也久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2、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是()(3分)

A、方仲永从五岁起表现了超凡的才华,但到十二三岁却并不突出了,到二十岁左右时才能衰竭,与普通人没有差别了。

B、方仲永刚开始做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内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赏的地方。

C、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视人才的,从“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两句可以看出。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而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也就是“受于人者不至也”。

13、第一段“余闻之也久”在文章中的作用是。(4分)

14、点明方仲永结局的一句是。(4分)

15、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什么?(4分)

16、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用原文回答)。(4分)

再读课文做17-20题

17、句中加点词的作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4分)

A、邑人奇之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C、稍稍宾客其父

D、父利其然也

18、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⑴⑵⑶

19、你觉得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请说说理由。(4分)

20、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4分)

六、学后反思

伤仲永学案

伤仲永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人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正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课前预习 1、介绍作者:王安石 2、交流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自由朗读,处理字音 隶.()啼.()邑.()乞.()扳.()谒.() 泯.()不能称.()前时之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③、余闻之也/久。 ④、贤于材人/远矣。 4、齐读 二、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将不懂之处标出来,后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3、复述全文 三、巩固练习 归纳文言现象 1、通假字 扳()材.人() 2、一词多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环谒于邑人() 自并自为其名()于于舅家见之() 还自扬州()贤于材人() 父利其然也()余闻之也久() 然闻 泯然众人矣()前时之闻()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之余闻之也久() 称前时之闻() 3、古今异义 古义()古义() 稍稍自是.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先人众人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文理或 今义()今义() 4、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②宾客 ..其父 ③邑人奇.之④利.其然也 ⑤父异.焉⑥日.扳仲永 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 2、收集被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才奥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分析品味课文内容,理解借事说理的技巧。 课前展示:1、翻译词句;2、点名背诵

《伤仲永》检测题(附答案)

城阳七中七年级《伤仲永》导学案 姓名班级得分:主备人:韩超编号: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_______,是_______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_______和_________ 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_______,才能不断进步;________,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_________。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提出作者的见解。 3.翻译下面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5.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选择题 1.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教风:博学善导厚生乐业学风:善思切问乐学敏行

5马明忠伤仲永导学案 (1)

5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寓事于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走近作者: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文体资料: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日扳._____仲永环谒._____于邑人不能称.____前时之闻泯._____然众人矣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世隶.耕_______ 未尝.识书具_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其父______ 余闻之.也久______ 从.先人还家_______ 稍稍宾客 .. 卒.之为众人_______ 今夫不受.之天______ 父异.焉________

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______ ;_______ 称.前世之闻________ .. 3、对下面句中的“之”“于”进行解释,然后归类文中的“之”“于”。 忽啼求之之:借旁近与之之: 余闻之也久之:不能称前时之闻之: 卒之为众人之:环谒于邑人于: 于舅家见之于:贤于材人远矣于: 受于人者不至于: 4、翻译句子。 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合作探究】 5、作者为什么对方仲永才能出众的幼时阶段详写呢?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而且“”;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二十岁就“”。 (1)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2)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C邑人奇之D、不使学 7、请用“‖”将议论部分分为两个层次,并归纳出各层的主要内容。 第一层: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 计) 一、填空题。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二、语段阅读。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4.翻译下面句子。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

伤仲永 教案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2. 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其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本文题目中的题眼是哪个字?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2、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混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神童论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4、作者是怎样看的?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

想的感触。 四、小结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伤仲永》教案

5.伤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题解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谁找到的错误多!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合作翻译课文,看看谁翻译得最通顺。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词语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属于) B.未尝识书具(曾经)

伤仲永中考试题

第二课时《伤仲永》中考试题 一、2013年《伤仲永》中考试题 (一)【福建省泉州市】二(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二)【福建省三明市】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甲】金溪民方仲永……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泯然众人矣。”(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借旁近/与之 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 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⑴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取而疾走.()⑷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⑴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⑵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三)【广东省佛山市】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金溪民方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 ..矣(常人) 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A.扶苏以数谏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 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B.作者先后三次和方仲永见面,发现他的文才下降很快,一次不如一次。

伤仲永教学案例及反思.doc

《伤仲永》案例、感悟及评析 马维英 一、自主、探究真正有效地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课标,我校从2013年进行课程改革,以导学案为载体,小组合作为形式,三步五环节为课堂模式,因而本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经验,循循善诱,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同时目标指向明确,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时也决不偏离语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就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整理有关“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说得头头是道,既拓展了课堂空间,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附一]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对那个聪明机智的陈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再来说说几个类似的故事,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将珍藏在你脑中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生(主动上台,老师带头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曹冲称象》的故事…… (故事略) 生:老师同学们好,我给大家讲一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生:大家好,我给大家说一个郭沫若智对对子的故事……(故事略) 师:是啊,刚才上台的三位同学都讲得很好,这三个故事讲了同一个道理,我们可以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同学们七嘴八舌在议论)一一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个人即使很聪明,在小时候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学习,也会怎么样?生:很危险。(大家笑) 师笑着问:为什么啊? 生:因为他小时候很聪明,大家对他的期望就会很高,但他如果长大后不认真学习,就会不学无术,大家就会看他的笑话,那当然就很危险了。(同学鼓掌表示认同)师: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学习是不是照样能取得成就?生齐答:不会。 师:谁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来证明你们的观点? 生:所谓天才就是一分的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师:谁说的? 生:爱因斯坦。 师: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师:回答得很好。但是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o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构建和谐平等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木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平等对话,不仅是师生之间的,还有生生之间,还有师、生分别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一节语文课,可以从多方面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东庐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伤仲永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工具书释义、翻译,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 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3、了解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 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的叙事技巧。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汉字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2、根据下列朗读提示注意语句的停顿并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传/一乡秀才/观之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世隶.耕()(2)即书.诗四句() (3)未尝 ..识书具()(4)并自为.其名() (5)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6)稍稍 ..宾客其父()(7)或.以钱币乞之()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不能称.前时之闻()(10)泯然 ..众人矣() (11)卒.之为众人()(12)受.之于天() (13)贤.于材人远矣() 4、一词多义。 其 .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

父利其.然()其.受之天() 如此其.贤也() 彼其.受之天也()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 余闻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 忽啼求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词类活用 (()(2)稍稍宾客 ..其父()(3)父利.其然也()(4)伤仲永()(5)父异焉() 6、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泯然众人矣。 (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之人者不至也。 7、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导入。 2、交流预习。 3、研读赏析。

《伤仲永》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伤仲永》教学设计说明

《伤仲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容,能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3、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4、感悟文章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5、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无论司马光、道韫,还是冲、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 生:他们的才能、天赋慢慢会消失,只能沦为平凡人,甚至可能会更糟。 【注:学生的回答皆为教师预设的回答情境。】 师:为什么? 生:【自由作答】 师: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话加以解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取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先生,又称荆公,著有《先生文集》,与愈、柳宗元、欧阳修、洵、轼、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PPT展示】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两次,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现在开始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本文容复述一遍。 生复述。 师:这位同学复述得如何?请同学稍加点评。 1-2位学生点评。 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生: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师:从何得知? 生:“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师:你能将它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吗? 生: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学期《伤仲永》(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通过朗读来展现语言背后的意蕴,挖掘作者潜在的心绪,解读人物内含的情感,让学生不断地走近文本,从而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最后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文体感悟】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相关链接: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 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1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结构 一、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二、内容结构示意图: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叙述经历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写作特点: 2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伤仲永》编号:03号班级:姓名:学号:学习内容学习流程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 二、学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课时:第一课时形式:独学三、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给下列字注音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四、学中探究。 1、加点字词解释。(1)伤仲永()(2)世隶耕()(3)未尝识书具()(4)忽啼求之()(5)父异焉()( ) (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7)并自为其名()(8)收族为意()(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宾客其父()()(13)或以钱币乞之()()()()(14)父利其然也()(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6)余闻之也久()()()(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18)泯然众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贤于材人远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句子翻译。(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翻译:(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翻译:(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翻译:(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翻译:(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

伤仲永教学设计

23《伤仲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原因以及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翻译课文内容,理解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之”“其”“而”等文言词汇的意思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听这样一个故事: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这就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题:伤仲永) 二、题解 伤----悲伤,为……感到惋惜 伤仲永---为仲永这个人感到惋惜 三、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外知识延伸: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四、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仲(zhòng)隶(lì)尝(cháng)啼(tí)焉(yān)邑(yì)扳(pān)谒(yè)泯(mǐn)称(chèn) 2、小组朗读,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五、疏通文意 小组讨论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学生边翻译边把难以理解的字词画起来,教师帮助解决。) 1、重点字词: (1)尝:曾经(2)旁近:附近,邻居(3)文理:文采和道理(4)稍稍:纷纷(5)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做宾客 (6)扳:牵,拉(7)环谒:四处拜访(8)称:相当,符合(10)、闻:名声,动词作名词(11)泯:消失(12)众人:普通人,一般人2重点句子翻译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导学案(1) 语文版.doc

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伤仲永》导学案(1)语文版 学习目标: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中心。 3、明白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领会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学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 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 大的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少有的天才。他的这句名言 对天才作了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 认为有天赋,结果沦为庸才、蠢材。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作者简介(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资料作以介绍) 《伤仲永》作者是,朝文学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一)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 ●读准下列字音:扳()、谒()、泯() ●标出下列句子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朗读展示 四、翻译全文 1、小组合作,一人一句翻译。遇到难点,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字词,交付全班 解决。 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①未尝识书具()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从先人还家() 2、小组展示翻译。 五、反馈检测: 1、解释下列多义词: ○1父利其然也然: 泯然众人矣然: ○2并自为其名自: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 ○3忽啼求之之:

不能称前时之闻之: ○4余闻之也久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闻: 1、解释下列活用的词语: 父异焉异: 邑人奇之奇: 宾客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 2、解释古今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意思: 六、小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故事内容,我想方仲永由天才沦为庸才的经历应对大家有所启发,希望聪明的同学们要勤奋学习,不可步仲永的后尘。 七、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模板

《伤仲永》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能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人物的经历变化。 3、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4、感悟文章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探究仲永悲剧原因。 5、了解学习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发表自己一定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少年多才俊,英雄出少年。聪明机智如司马光,当机立断砸缸救人;才思过人如谢道韫,吟诵“未若柳絮因风起”。无论司马光、谢道韫,还是曹冲、陈元方,他们在小时候就很聪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那么,如果他们因此而自傲,以后不再学习,那么结果会怎样? 生:他们的才能、天赋慢慢会消失,只能沦为平凡人,甚至可能会更糟。 【注:学生的回答皆为教师预设的回答情境。】 师:为什么? 生:【自由作答】 师:可以用爱因斯坦的话加以解释——“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来取得。 师: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仲永是怎样从一个天才变为平常人的。 二、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荆公,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PPT展示】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诵全文两次,要求如下【PPT展示】:一读全文,梳理字词,注意停顿;二读全文,结合注释,尝试复述。现在开始朗读。 生朗读,教师巡堂。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本文内容复述一遍。 生复述。 师:这位同学复述得如何?请同学稍加点评。 1-2位学生点评。 师:通过几位同学的帮助,我们更了解了本文的内容;在这个故事中,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课文中各有什么依据?请同学们两人合作,加以思考讨论。 生:第一阶段是方仲永小时候写诗的卓越天赋。

《伤仲永》教案

23《伤仲永》 主备人:任义霞审稿人:韩静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情感目标: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体会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法学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

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检查自主预习 1、谁了解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隶( )扳( )谒( )邑()泯( ) 称( )卒( )焉( ) 耶( ) 矣( ) 3、解释题意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悲伤、哀伤,痛惜的意思,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确把握句子停顿,顺畅朗读课文 1、指明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把握语气。) 2、师生共同纠正朗读停顿不当的句子。 (课件展示)揣摩下列句子的朗读语气。(学生讨论)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惊叹语气 (2)、父利其然也。————愤怒语气 (3)、不能称前时之闻。————遗憾语气 (4)、泯然众人矣。————痛心语气 3、集体朗读课文 四、理解文句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轮流通译文句,并讨论纠正。(可以每人译一句,注意突出重点字句的意思)。 2、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伤仲永》导学案

《伤仲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水平目标: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情感目标: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朗读课文,准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自学 1、作者及题解 王安石:北宋、、,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本文选自,是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题目中的“伤”是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之情。 唐宋八大家: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学生自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并把注音写在文中相对应的位置)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并在书上标示。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二、合作探究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1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二、学生阅读课文,疏通字句,理清结构。 1.根据注释默读课文。 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扳谒称泯耶 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书诗立就邑人奇之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环谒泯然受于天固众人伤仲永 说明:强调词性活用的情况。 完成练习题三。 2.齐读课文。 ①完成练习题一。 说明:教师先读文中需要注意停顿的句子。 ②理清课文的写作层次和表达方式。 第1、2段写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为什么伤”,采用记叙的形式。第3段写作者阐明的观点看法,即”伤什么”,采用议论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教案》。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3,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四、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来。(不与作者的观点雷同。) 七、布置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