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

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

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

陈延斌王体

[摘要]诚信在中西方都得到普遍的重视,其内涵也基本相近,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既有社会历史方面的根源?也有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中西诫信观各有长短,新型诫信观的建构和我国诚信社套的建设,应特二者结合起来+吸取中国侍统诫信观重由律、重人格信任与西方诫信现重他律、量契对信任的合理因素,从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机制和个人信用机制、加强观代诚信观的宣侍和诚信意识的养成教育等方面八手,打造“诚信中国”。

[关键词)中国西方诚信砚诫信社会

[中田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3)06—0033—05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然而,各种与市场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相适应的诚信失范现象却大量存在,建设现代诚信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鉴于此,笔者试图从研究、比较中西诚信观的异同出发,挖掘其中合理的积极的成分,以便为促进我国现代减信观的建构和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中西诚信观的主要异同

(一)中西方诚信观的相同和相近之处

首先,中西方城信的基本含义相近。中国传统诚信观中,“诚”和“信”既有不同的含义,又可以互训连用。“诚”是指真实存在、无妄无伪之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J,[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z]‘‘减也者,实也,实有也。”口”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3古人把“诚”视为“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信”是指诚实不欺、讲信用、守诺言。如:“倍近于义,言可复也。”[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7”诚”、“信”又可以互训,《说文解字》中云:“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从言。”诚信连用即是诚实无伪、恪守信用、不自欺、不欺人、言行一致之义。在西方,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事实和信守诺言。如美国学者迈克尔?D.贝勒斯所说,诚信“一般被定义为‘忠于事实’或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遵守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美国经挣F学家福山在其专著——《信任;社会道德

与繁荣的创造》中,将诚信解释为“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认为当今社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之原动力来自社会诚信,诚信度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组织的规模。可见,中西诚信观的基本含义是相近的,都包含尊重实际存在、诚实无欺、讲究信用、信守诺言等意思。

其次,中西方都对诚信予以足够的重视。在西方,历来把讲诚实、守信用、不撒谎作为经典训言。对西方文化和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圣经》中的“摩西十诫”t将“不作伪证”等作为最重要的道德戒律。现代西方社会更是把信用视为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和前提,视诚信为生命,其信用管理相对完善,一个诚信缺失的人在社会中无立足之地,丁作生活都面临危机。中国传统道德同样重视诚信,不仅将诚信作为立身处世之道,而且视之为立国之基、兴业之宝。譬如,《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日:“信,国之宝也。”《苟子?议兵》日:“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管子?乘子》日:“非诚贾不得食于贾。”孔子十分强调取信于民对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作用,将“民信”置于“足食足兵”之先,认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甚至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Ⅲ”]。儒家还把“正心诚意”视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墨家也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

量缱』史f∥2003年第6期33

也,无言而不行也。““3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变法之前也要通过“徙木立信”以取得百姓的信任。

(二)中西方诚信观的差异

第一,中国人的诚信基本上是人格信任,而西方人的诚信则是一种契约信任。中国自古以来,诚信都是建立在亲人、熟人、朋友信任基础上的,是“在排除商业功利关系的宗法血缘人伦关系中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建立在血缘亲情、朋友情义、社会人情和封建国家宗法关系基础上的道德精神“”]。而在西方,商业贸易发展较早,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契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和人际交往原则被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生活中,诚信就是建立在以相互承诺、互相信赖、信守诺言为内涵的契约伦理的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生活亦然,卢梭等人的社会契约论在西方民众中广为传播,也足见这种思想的深远的社会历史背景。

第二,中国人的诚信在本质上以道德为支撑,西方人的诚信则以法律为基础。自先秦起,中国人就将诚信视为社会晟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之一,人际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相信对方人品、德行基础之.卜的,基本不需要法律的强行约束。尽管也有土地租佃、物品典当等方面的契约规定,但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一种道德的信任。而在西方.作为诫信载体的契约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以法律形式来规范、践行了。如雅典在公元前621年制定的成文法中就规定.允许债权人将欠债不还的债务人及其家属卖到国外或变为奴隶。当时雅典的各类经济交往活动不仅有书面形式的契约,而且有法律的担保。n”至于今天的西方社会,严密的法律规范体系更成为硬方人遵守诚信原则的有效的外部制约机制。

第三,中国人的诚信观是伦理意义上的,故而重在感性、情理,而西方的诚信观更多是法理意义上的,故而重在理性、法理。中国人的诚信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在人们的伦理关系中发展起来的,因而体现着温情脉脉的情感至上色彩和极为浓郁的人情味。以家庭宗法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关系和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社会结构,使得诚信观念以情感为支撑,植根于人与人相互信任的土壤之中,在经济等各种交往中甚至以契约的约定或法律的约束为耻辱。西方则不然,西方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础是以工商业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基于商品

34i澎_戈I移2003年第6期经济和法制文化基础上的诚信。更多地体现了理性至上的观念,以理性维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不为血缘,亲缘情感所支配、诱导。

第四,中国的诚信建设缺少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保证,西方的诚信具有较完备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中国传统的诚信观是在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诚信所调节的多是个人与个人之问或个人与政府之间的伦理关系,无需诚信制度和信用机制的调节。但目前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加入wTO、全面介入国际竞争的情势下,中国缺少系统的信用体制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西方由于长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严密而完善的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和制度。在美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安全卡,上面记录着个人的信用信息,在全美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查询,任何不良记录都会威胁当事人的生存。在英国,“诚信纳税”是诚信观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严格的法律约束、完善的金融体系是英国人“诚信纳税”的最可靠保证。这种较完备的制度和机制的保障,使诚信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二、中西诚信观差异的原因探讨

中西方诚信观的差异,既有社会历史方面的根源,也有思想文化上的原因。主要体现在:

(--)社会历史传统

1.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简单的物物交换不需要契约式诚信的规则约束。同时,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范围相对狭小,大多局限于亲朋、族人、乡人等有亲缘、地缘关系的熟人之间。社会生活圈相对集中,活动范围较为固定,交往空间相对局限,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观念就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使得人们为了友好相处和长期生存与发展,不敢贸然违背诚信道德原则。

西方社会自古以来商品经济就很发达,商业贸易发展较早,这就使得契约渡信的萌发和发展具备了社会经济条件。“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在古罗马帝国已成为普遍的商业和司法原则。其后,在西方社会市场经济不断扩大、发展过程中,契约诚信意识和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也不断随之完善。

2.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强调的是以封建君主利益为中心的所谓的整体利益,实行以远近区别

亲疏的宗法制度。虽然封建君主们也标榜奉行儒家所倡导的“信则民任焉”【l“、“君子信而后劳其民”口“,但专制皇权是不可能真正守信于民的。传统的诚信观更多的是下对上、臣对君的绝对忠诚、守信以及民与民之间的诚信,拥有无上权力的君主是不会通过制定诚信法律规范和信用制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的。同时,强调忠君爱国、重视国家的整体利益、忽视个体生命价值等在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也制约了契约诚信观的形成和发展。

西方则不同,其平等、分权观念影响久远。古希腊哲人极为重视和倡导的个体平等的哲理思想影响久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契约诚信有了一个观念平台。此外。发轫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分权制衡思想也对西方人的观念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即便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西方也存在着教权与王权、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相互掣肘和权力平衡,使得他们最终达成相互妥协的契约。这种分权制衡也使得契约诚信观念和制度得以深化。

(二)思想文化差异

1.文化背景差别。这种差别对诚信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生存、发展意识的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虽然也具有一种文化引导机制,但所育化的则不是商业社会中的理性精神,而是关系社会中的个体为获得血缘群体的接纳,获得生存的安全感而必须具备的一种伦理智慧。就是说,一个人只有诚信,才能在亲人、朋友、君臣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并获得生存的意义感,否则就是不忠、不孝、不义,就会被血缘群体所排斥,在关系社会中,这是令人恐惧的事,如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这样,在中国传统关系社会中,讲诚信完全是忠、孝、仁、义这样的事。忠就要是真的忠,孝就要是真的孝,言语发自内心,言行一致,这就是诚信。”[】61在西方社会,工商业的发达、较成熟的公民社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民主、平等观念,使人切实地感受到诚信自律能为自身带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利益,“诚信”成为持久的物质和精神动力,从而激励人们化为自觉的行动。其二,“信任圈”的文化背景。这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影响。自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年的统治地位。儒家文化中的忠君孝亲的纲常礼教和以远近区别亲疏的“亲亲”、“尊尊”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的主导层面,受其熏染的传统诚信必然是一种以德性、自律为特征的内在诚信。同时,它也制约着中国传统诚信观无法在广泛意义上超越血缘、地缘等关系限制的人文圈,难以在此之外建立更广泛的信任圈。美国学者福山认为,-ft国人的信用是处在亲戚、朋友的较低层次上的信用。尽管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却也不无道理。这种文化背景与西方发达的商业社会和公民社会也足显著不同的。

2.宗教信仰不同。如果不把儒家看做宗教——儒教的话,应该说中国人大多没有宗教信仰。在中国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较晚传人的伊斯兰教,其真正的信奉者都是少数,这就导致r“传统中国文化缺乏西方人的宗教体验,对世界的阴暗面和人性的缺陷似乎认识不足,对超越的精神力量的虔诚追求不够。即中国文化的超越感、终极关怀显得不够,文化动力显得不足-DT]。而在西方社会,宗教信仰却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体,宗教观念渗透到人们的意识及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像德语、英语等语种中,“职业”和“天职”词义相通,均含有“j二帝安排的任务”这一宗教意义。关于宗教信仰对诚实守信道德观的支撑,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做过评价,他指出:“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惟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以宗教的绝对信仰精神来处理工作和生活事务,视职业为天职的伦理价值观使西方社会普遍以诚实为行为准则,而职业本身就是目的的职业态度更为近代西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能量。

3.法制精神差异。中国长期以王权、皇权代替民权,以人治代替法治,因而法制文化先天不足。虽说也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条令,但实际操作中仍是“刑不上大夫”。法制观念中缺乏平等意识,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同时,作为调节各种民事关系的民事立法尤为薄弱。“秦汉以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晃事立法主要集中在规定土地所有权、租佃契约、婚姻家庭、遗产继承、借贷关系等领域,极少关于商品贸易、商业信用的规定,而介于商品交易买卖的中介机构也不发达,商业诚信没有生存发展的土壤,有关商业诚信的立法似乎不可能。,,[”1

量麓奠史j∥2003年第6期35

西方法制精神历史悠久,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就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苏格拉底就因为践行雅典的法律不愿逃跑而惨遭毒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均对法律有专门的明确论述。即便在黑暗的中世纪,亦不乏鲜明的法学思想。“文艺复兴”之后,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三权分立”理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原则,法律的作用更加重要,法制观念更为强化。这种法制精神对诚信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牢固的。

兰,中西诚信观比较对我国建立诚信杜会的几点启示

从上述比较分析中我们看到。中西诚信观各有优劣,异大于同.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正是我国现阶段的诚信建设需要反思和着力之处。这种比较给我们的最基本的启示就是:必须将中国重德性、自律的诚信与西方社会有完备的法律规范和机制约束的诚信结合起来,以求互补之效。

第一,弘扬中西诚信观的优秀成分,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诚信观念。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用经济”。重视契约、讲究信用是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和保证,离开信用、诚信,任何交易最终都难以实现,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突出。不仅如此,信任、诚信甚至还是一种社会生产力。美国学者福山的“三种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在经济资本(主要是指资金、资产)和人力资本之外的第三种资本。社会资本是人们在一个组织中为了共同的目的去合作的能力,因此,信任本身就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资本。同时,他还认为可以把“信任”这种道德理念商品化,信任问题处理得当,就会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口“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要把传统的富有人情味的诚信观的内涵现代化,赋予其契约信用的理念,将“言必信,行必果”从人伦交往推广到市场经济交往中,从而消除传统诚信观的“熟人圈”色彩{在借鉴西方现代诚信原则的同时,化解其“夏洛克”式的冷冰冰的呆板的契约观念,在法制原则下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建立起适应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诚信观。

第二,实施德法合治的治国方略,充分发挥正确诚信观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调节作用。西方以法

36量麓囊太I移2003年第6期

律为基础的诚信观,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但即便是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据统计,美国与信用管理相关的法律就有17项之多).也发生了安达信——安然事件这样严重失信的丑闻,对美国和国际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这表明再完善的信用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威慑作用也不是万能的,也是靠人来执行的。这就启示我们,在诚信观的建构上必须将中西方试信观结台起来,吸取中国传统诚信观重自律、重人格信任与西方诚信观重他律、重契约信任的合理因素,建立更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诚信观。

中国重道德自律的诚信与西方社会有完备的法律制度规范的诚信相比各有其优势。关于这一点,连偏颇地认为中国人的信用是处在亲戚、朋友的较低层次上的信用的福山都不能不承认:“虽然契约和自我利益对群体成员的联属相当重要,可是效能最高的组织却是那些享有共同伦理价值的社团,这类社团并不需要严谨的契约和法律条文来规范成员之间的关系,原因是先天的道德共识已经赋予社团成员互相信任的基础。”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德治思想、发挥道德扬善抑恶的导向和调节作用的同时,通过加强诚信立法,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信用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以有效约束人们的失信行为,要加大失信惩治力度,让“失信成本”远远高于“守信成本”,使失信者付出“社会性死亡”的沉重代价。

第三,以建立诚信政府为先导,全力打造溅信社会。在当代中国,政府自身的诚信无疑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重要前提和核心内容,而诚信政府更是诚信社会的先决条件和根本途径。与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不同,作为整个社会的表率,政府信用是建构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从体制上、法律上和道德上对政府信用进行了规范和监督,如美国的《政府道德法》、《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英国的《地方政府雇员行为规范》等等。这些规范的约束,有力地促进了诚信政府的建设,进而为全社会树立了典范,推动了全体公民诚信素质的提高,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机制和个人信用机制。建立诚信政府是建立诚信社会的先决条件,而培育完善的企业信用机制则是建立诚信社会的重点。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企业的诚信,就谈不上现

代诚信社会的建立。企业在经济交往中做到履约践诺,对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成“细胞”,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是基础。个人信用制度是为证明和查验个人资信度而建立的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档案资料和行事规则。我们要学习西方,建立发达的个人信用制度,记录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诚信表现,并将不良诚信记录在一定范围、一定期限内向社会传播,使失信者慑于惩罚压力而注重诚信。

第五,加强现代诚信观的宣传和诚信意识的养成教育。任何一种道德观念的养成,除了靠诸律和制度的强制监督实行外,还需要舆论的宣传和教育的熏陶。要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强大功能和现代诚信观的舆论作用,让守信者充分享受到诚信所带来的种种便利,获得更多的效益;同时.继承中国传统诚信观优良的合理的成分.借鉴西方视职业为神圣的法则。以职业诚信观为突破口,使诚信从业、诚信工作成为每个从业者的底线伦理I把传统的人格信任、“熟人”诚信扩展到职业生活、社会公共生活的交往领域,进而广泛推行到“陌生人”的社会信用体系中,逐渐使现代诚信观真正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伦理准则,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和基本品质,从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支撑。此外,还要抓好青少年现代诚信观的养成教育这个重点。这样,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不断积淀公民的诚信素质,不断增强我国的“信誉度”和竞争力,我们才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

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陈延斌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江苏徐州221116;王体徐州师范走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参考文献

[1]《札记?中庸》。

[2]《礼记?大学》。

[3]《尚书引设》善四。

[4]《束手语粪》卷一一九.

[5]周敷曛t‘通书?诚上》。

f6]《论语?学而》。

[7]《道德经》第十七幸。

[8][美]辽克尔-D.且勒斯t《法律的原劓;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空书出版社1996年艟,第223面。

[9]《论语?糠州》。

Elo]《论语?为政》。

F11]t墨干?兼爱下》。

[12][16]吕方z《“诚信”问题的支化比枉思考》,《学海》2【J(一!年第4期。

[13]陈生清:《外国洼制吏》.北京太学出版社1987年版,茅52页.

[14]f话语?尧日》。

[15J《论语?干张》。

[1z]正棒华z《中国文化与中国武企业财务管理》,《广西会计》1997年第6期.

[18]汪华,尹忠:t市持经济碱信失范原目的法文化止较分析》.‘行政与法)2003年第2期,第74页。

[193[羹]弗兰西斯?袖山;《信任——社套道德与繁荣的刨造),孛克謇译,连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9、35~43再。

i篷』之∥2003年第6期37

中西诚信观的比较及其启迪

作者:陈延斌, 王体

作者单位:陈延斌(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江苏,徐州,221116), 王体(徐州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刊名:

道德与文明

英文刊名: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年,卷(期):2003,""(6)

被引用次数:37次

参考文献(18条)

1.礼记·中庸

2.礼记·大学

3.尚书引议

4.朱子语类

5.周敦颐通书·诚上

6.论语·学而

7.道德经

8.迈克尔·D.贝勒斯.张文显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 1996

9.论语·颜渊

10.论语·为政

11.墨子·兼爱下

12.吕方"诚信"问题的文化比较思考[期刊论文]-学海 2002(04)

13.陈盛清外国法制史 1987

14.论语·尧日

15.论语·子张

16.正棣华中国文化与中国式企业财务管理 1997(06)

17.汪华.尹忠市场经济诚信失范原因的法文化比较分析[期刊论文]-行政与法 2003(02)

18.弗兰西斯·福山.李宛容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 199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卢汉超.Lu Hanchao中国何时开始落后于西方——论西方汉学中的"唱盛中国"流派-中国市场

2010,""(24)

"唱盛中国"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重新评估中国落后问题的一股新潮流,与西方新闻界、政治学界和史学界长期以来"唱衰中国"形成对照.近年来,西方汉学界有一种倾向,即为已成定论、童叟皆知的"中国落后论"翻案.此派西方学者试图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外交礼仪、人文意识、行政管理等角度,全面修正中国落后论.这种愿望显然与近年来我国的兴旺崛起有直接关系.由于我国近年来飞速而稳定的发展超出了包括许多"中国通"在内绝大部分人的预期和想象,于是,一个重大问题提了出来,即中国的重新崛起以其广度和强度来看,不可能是偶然的,而必定有其长远而深厚的历史因为,唱盛中国流派旨在探明这个历史根源,从而证明中国强大的延续性和合理性.

2.学位论文徐曼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2007

中国伦理文化丰富多采、源远流长,但中国近代意义上的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却是19世纪末以来的事。与西方伦理学的内在生成不同,中国近代伦理学的建构主要受西方伦理学的影响。无论是从学科体系和方法,还是从伦理观念的变革来考察,西方伦理学的传播对于中国伦理学建构的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深入而科学地总结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的历程和中国伦理学建构的实绩,不仅是研究中国伦理学史的内在需要,而且对于新世纪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学新体系,促进中华民族伦理文化的全面复兴,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文化史、学术史、伦理学史多角度,对西方伦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其对中国近现代伦理学建构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伦理学的发展轨迹、学术变迁历程做一系统考察,以便厘清西方伦理学在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及所处的地位,把这一课题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握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发展的脉络,对21世纪民族文化多元化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伦理学的发展提供有意的借鉴。全文共分六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导论):关于西方伦理学。本章是对西方伦理学学术内涵,其形成、发展、流派、研究方法及特征的概要介绍,尤其是对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伦理学思想、流派作重点介绍,以期对后几章的论述作理论上的铺垫和准备。

第二章:中国与西方伦理学的早期接触。通过对“早期启蒙”:传播的前奏、时代转折:传播的历史动因以及西学东渐:传播的文化载体三部分内

理学的传播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客观上成为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的先导。

第三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的全面起始。本章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论述:1、西方伦理学输入中国之开端--严复及其《天演论》。论述严复及其《天演论》传播西方伦理学的开拓作用和启蒙意义。2、对传播内容与成果的考察。通过宏观的考察和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全面了解此期西方伦理学传播的状况。3、传播的主要特点。通过对传播渠道、传播主体、传播途径的考察,掌握这一时期西方伦理学传播的总体特点。4、对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代表人物进行各案分析。第四章:五四运动后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的繁荣和推进。主要是对这一时期传播背景、传播队伍、传播途径以及繁荣推进中取得的成果的分析、考察。考察传播队伍的组成特点和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对西方伦理学著作及学说系统地输入、中西伦理学的会通以及邀请杜威和罗素来华讲学、《哲学评论》的创刊、“西洋名著编译会”的出现、西方伦理学原著的翻译与出版、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等等。

第五章:西方伦理学与中国伦理学的建构。在西方伦理学的影响下,中国人逐渐走上了自我建构伦理学的道路。从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运用西方伦理学观点和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努力,到以日本伦理教科书为蓝本,编辑出版新式伦理教科书,再到大量伦理学著作及论文的出版和发表,在国人的努力下,中国近代伦理学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对伦理学基本问题与方法的探讨,还是对伦理学体系的建构,亦或是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建设等问题的研究都更为自觉、更为清晰,出现了不少有影响的学者和有代表性的伦理学著作,使伦理学真正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最后结语部分探讨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的积极作用和历史启示,力求对全文有一较客观的总结与提升。西方伦理学在中国近一个世纪的传播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人们的道德观念,尤其是中国伦理学学科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回溯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的历程

,总结中国伦理学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对古今中外的伦理文化遗产给予批判地总结和科学地继承,才能真正创造出一种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新伦理。这是西方伦理学在中国传播及中国近代伦理学建构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3.期刊论文宋祥瑞.SONG Xiang-Rui西方音乐美学史与中国问题意识——"西方音乐美学史"教学随想-星海音乐

学院学报2008,""(1)

对于中国现代的学者来说,研究西方的学问其落脚点不仅仅在于获得关于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知识,而是在于如何认识以及重构中华民族的当代学术范式与文化价值体系.其次,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史亦是为了提供一种言说音乐的话语体系,即每一历史时期的人们怎样在言说音乐,他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条件下如此的言说音乐.不仅要在西方的历史-文化Context中认识其关于音乐的言说,还要在与中国的文化相遭遇所构成的Context中再认识它.用中国古代的美学概念来阐释西方的艺术现象,往往可以在相反相成的意义上来沟通彼此.引动西方音乐美学发展中异于中国历史的东西,是笔者编撰<西方音乐美学史教程>的关注焦点和教学要点.

4.会议论文刘介民西方意象诗的中国情结2005

本文对西方意象中的“中国风味”、西方意象诗学的“东方风”等进行了简述,文章告诉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我们在生存斗争中的感受,都储存在这种意象里。而“中国式的意象”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情感性、具体性,它们能够启发西方诗人们心中这种诗性的经验。并分析了中国影响与西方意象的变异。

5.学位论文李馨鑫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考察(1912-1949)2007

新时期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一方面需要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对现有研究领域进行进一步拓展。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民国时期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的研究成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加强对民国时期西方经济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将对于现当代中国理论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界对于这一阶段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的研究略显单薄,本文作者力图通过自己绵薄的探索,来实现对这一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做一个比较详细的考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学界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新的西方经济理论在不断引入,源自西方的经济理论如何能够更好地在国内传播和应用,是当前很多学者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寄希望于通过对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的传播过程的考察,从历史中求得一点答案.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轨迹、内容和特点.在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经济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相结合,采用统一的框架和方法对民国时期在中国传播的西方理论经济学进行探索、分析。

现当代学者对于晚清乃至民初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传播过程的考察是本文研究的起点,本文在研究内容上可以视为对于这些研究的一个后续.本文以时间为轴,学说为标,对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进行考察.在对1912-1949年间国内出版发行的各种理论经济学著作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对民国3个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的传播内容和6个主要西方理论经济学派经济理论在民国时期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本文最后对整个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的传播特点进行总结.

本文作者在以时间为线索对民国时期传播理论经济学的各种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后发现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经发轫、转折、高潮三个不同的时期,每一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同时作为研究的一个副产品,本文作者对于民国时期出版发行的一些重要的西方理论经济学著作重新进行了考察和评价。完成以时间为线索的考察后,又展开以学派为线索基于内容的考察,着重从学说史的角度对民国时期在中国传播的西方理论经济学的内容进行考察。通过研究不同学派在民国时期的传播情况,来从另一个角度探索整个民国时期的不同学派的西方理论经济学的传播概况和特点。本文最后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对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整个过程的特点做出考察,并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逐一分析。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传播过程的研究,发现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源头历经了由日本到欧美的转变过程,从民国西方理论经济学各个时期传播的重点来看,折衷主义经济学、古典学派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历史学派的保护主义学说、边际学派的边际效用理论、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说都曾成为民国某一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热点。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经历了一个从发轫到高潮的完整过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是西方理论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高潮时期,虽然出现了传播的高潮,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西方理论经济学的研究高潮却未曾在这一时期出现。

6.会议论文陈晓晖西方中国想象的历史形成2004

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根据雪泥鸿爪的一些零星资料加上大量想象混合而成的。这使得在西方的中国观念里想象一词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而想象这样一个主观姿态明显的动词也概括了长期以来西方关于中国的诸多想象都是以西方为中心和标准的一种观照行为的结果。纵观许多重要的西方中国学著作,它们遗留给西方的中国印象里,殖民主义时代西方的中国观直到今天也还在发生着影响。

虽然从现代起,也有许多西方的中国研究者在力图打破对华人和中国的偏见,希望将中国观念建立在历史和客观的基础上,但是已经成形的想象的影响却深刻而长远。不但美国的华裔文学在与这个中国想象纠缠不清,连新移民文学也总有失足陷于此泥淖中者,在不经意之间,在想象中国与经验中国的两界中迷失了自己的写作路径。但同时,也有作者在写作实践中给了西方中国想象转化为更合理的文学元素的渠道。无论是中国想象的保留、转化或是消亡,都要有待时间和更多的作品来使更好和更有利于华人文学的发展方向的呈现。

7.学位论文陈镱文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的传播——以期刊媒介《亚泉杂志》为例研究2009

近代化学发展时期是化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为现代化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西方化学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开始了向中国传播的历程。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长期扮演着科学知识传播者重要角色的局面。20世纪以前的化学译书均是由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翻译的。但是,译书原著介绍的内容比较陈旧,与当时西方化学的最新水平相比,具有一定差距。

期刊作为媒介引进西方科技知识,具有在某一领域不断深化认识、积累科学的功能,其时效性较强,并充分发挥集束效应,有效增加内容的深度和力度。《亚泉杂志》的出现,弥补了中国化学译书与同时期外国化学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的缺憾。其凭借自身的特点及化学学科特性,首开最新知识引进之先河,在晚清民初近代西方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近代专业科技期刊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本文通过查阅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旨在厘清元素周期律、质点论等化学理论,氩、氦、镭、钋等19世纪70年代后发现的化学元素等近代西方化学重要发现通过《亚泉杂志》传播到中国的机制;明确《亚泉杂志》与近代西方化学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及地位以及主编杜亚泉在这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论如下。

1.《亚泉杂志》对于西方化学的引进尤为突出,首次引进元素周期律,反映了西方近代化学在19世纪下半叶的重大成果,对分子学说的引进更是弥补了中国近代化学史上的一项缺憾。《亚泉杂志》是西方近代化学理论传入中国的重要环节。

机制和传播内容更具专业性和科学性。这无论从化学知识的传播来看,还是从期刊科学用语的规范化表达来看,抑或从期刊传播事业规范化来看,都具有重要价值。

3.《亚泉杂志》标志着我国期刊完成了从传教士办刊、传教士与中国学者合作办刊到中国学者独自办刊的历史性过渡。杜亚泉所创造的以传播西方近代化学为特色的自然科学期刊办刊模式,以及为《普通学报》所继承的以数学为特色的文理综合性期刊办刊模式,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在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期刊作为一种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发展与所处之社会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应把握时代与学术、时代与学术期刊之间辩证互动的深层规律。而科技期刊是一个时代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时代认知能力重要体现。《亚泉杂志>作为晚清民初以化学为主的科技期刊,能够在科学认识发展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并在较短时间内将其引入中国,所产生的历史意义是巨大的,《亚泉杂志》在近代化学传播中具有创始之功。

8.期刊论文王德胜.杨光.WANG De-sheng.YANG Guang"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与西方影响——试论20世纪80-90年

代中国文艺理论中的西方影响问题-求是学刊2007,34(5)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深染了西方的影响.其时,"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作为变革中的中国文艺理论的最关键问题,令建设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诉求及其遭遇的挑战贯穿于这一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整个建设过程.西方近现代各种文艺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此过程中,以其各自的现代性或反思现代性的特征,为中国学者所关注、借鉴,进而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产生了诸多具体而深刻的影响.

9.期刊论文赵伟.刘玉平.Zhao Wei.Liu Yu-ping西方语境中的中国"他者"——浅论西方电影中的李连杰-电影评

介2009,""(11)

"他者"形象,即指一个民族根据自身条件来建构其他民族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常常是想象的,夸张的,甚至歪曲的.李连杰在大陆及香港拍摄了多部影片,其角色形象多变,影片的内容涉及广泛.但赴美之后,李连杰的电影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方人对于中国"他者"形象的类型化诠释,在其主演的西方电影中有很明显的展示.

10.学位论文吕晨引进、研究、借鉴与创新——从奈达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看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翻译理

论2004

中国传统译论的肇始阶段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对佛经思考。从一开始,中国传统译论就从丰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典籍中寻求灵感和依托,以中国传统文学、美学、文章学、文艺学、哲学为其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从而使中国传统译论带上了浓厚的传统国学味道,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西方译论的独特特点,并对中国译学学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也决定了西方译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必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在语言学等现代社会科学基础上的西方翻译理论开始引入中国,它们以其鲜明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客观性,引起了中国翻译界的极大兴趣。从一开始,它们便与扎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国传统译论进行了一番接触。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有交流、碰撞、甚至冲突,但最终表现出相互吸收和融合的趋势。它们背后实际上体现了中西两种思想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学术交流中,深受中国传统译论影响的中国译学学者,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本文通过关注西方译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分析中国译学学者面对西方译论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旨在揭示出在接受西方译论的过程中中国翻译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它们对中国译学发展的危害,相信这对正确认识中国传统译论,以及如何更好的借鉴和吸收西方译论,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从而有益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由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引进的西方译论大多属于建立在语言学、交际理论、符号学等基础上的科学派翻译理论,它们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异常活跃的讨论和思考,因此本文关注的焦点便集中在对该派中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问题的考察上,主要涉及J.C.Catford,PeterNewmark,EugeneNida,ErnstGutt等人的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引进情况。其中,特别关注了Nida理论在中国从大受欢迎,到遭到质疑和批评这一变化过程,深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指出这种对某一理论忽冷忽热的现象正是中国翻译界未达到完全成熟的表现。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西方译论引入中国以前的传统译论进行了历史的描述和评价,认为中国传统译论扎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并对中国译学学者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决定了西方译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道路必然是曲折的。该章的第二部分对西方译学的传播和接受作了详细的介绍

,指出了两种现象:(1)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对西方个别译论家的特殊关注,而对其他译论家相对冷落;(2)对奈达理论忽冷忽热。说明这些都是中国翻译界不完全成熟的表现。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奈达理论在中国从受到极大欢迎,到遭到批评,甚至排斥这一转变过程的原因,指出中国传统译论及其影响对中国学者接受奈达理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同时揭示出中国翻译界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第三章以奈达理论为例,尝试性的提出如何正确客观的对待和评价引进的别国理论。

引证文献(37条)

1.何小春中西诚信伦理的文化分野及其现代整合[期刊论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3)

2.张静祎略论市场经济中的信用机制[期刊论文]-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9(5)

3.贾勤.叶尚平中美企业核心价值观内涵跨文化解读[期刊论文]-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9(3)

4.叶宗玲中西方诚信观念比较及整合[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5.蒋俊贤.黄翠新亲情文化视角下的信用制度构建研究[期刊论文]-钦州学院学报 2009(1)

6.李羽试论传统诚信文化与现代诚信文化[期刊论文]-岭南学刊 2008(5)

7.任沁新企业岗位诚信管理体系研究[期刊论文]-管理学报 2007(z1)

8.陈雁试论我国传统诚信观念的继承和发展[期刊论文]-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7(4)

9.赵序.樊虎对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的思考[期刊论文]-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10.姚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我国信用体系[期刊论文]-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6(4)

11.陈静匮乏与重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路径选择[期刊论文]-现代企业教育 2006(20)

12.姚明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中国特色诚信体系[期刊论文]-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6(4)

13.李眉关于我国分时度假信用危机现象的思考[期刊论文]-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6(3)

14.赵江当代大学生诚信理念的构建与思考[期刊论文]-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1)

15.李万县我国企业规范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6(8)

16.王俊超我国诚信体系建设宏观思考[期刊论文]-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6(2)

17.姚明.蒋志强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信用体系[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2006(2)

18.王雷论现代诚信观的建构及其价值[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9.蒋奕雯3—8年级学生“诚信”概念理解及其情境反应的发展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0.李静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诚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1.左斌.李军波我国诚信体系中的隐性文化障碍 --基于中西比较研究的发现及启示[期刊论文]-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4)

22.李雅莉.石锐大学生诚信问题探讨[期刊论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6)

23.左斌.李军波我国诚信体系中的隐性文化障碍--基于中西比较研究的发现及启示[期刊论文]-理论与改革

2005(3)

24.韦志清.张群诚信研究述评[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25.唐贤秋关于诚信的若干问题研究综述[期刊论文]-道德与文明 2005(5)

26.李万县我国企业社会资本的文化解构[期刊论文]-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2005(3)

27.李眉中国分时度假信用危机现象透视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8.谢行宽信用与理性关系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

29.黄莉国有企业发展中的诚信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0.隗希和我国当前金融风险控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1.范海盈中学生诚信缺失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2.汤俪瑾政府诚信及其建设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3.刘飞论行政法上的诚信原则[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4.王丽华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制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5.殷运岚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当务之急[期刊论文]-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3)

36.李文廷我国当前市场诚信缺失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37.陆亚平论中国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学位论文]硕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f12232367.html,/Periodical_ddywm200306009.aspx

授权使用:华南师范大学(hnsfdx),授权号:cb114fe4-b479-45c1-a8e1-9e5b0037e95e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