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201604

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201604

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201604
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201604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在西方,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是

A、消息

B、通讯

C、特写

D、解释性报道

2、下列关于新闻重要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A、新闻的重要性,是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的,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

B、重要性是新闻价值中的一个可变因素

C、考察新闻的重要性时,出发点应该是报道者对该事件的理解和评价

D、由于新闻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同,作用不同,因此会导致人们对新闻重要性在认识上的差异

3、新闻与生倶来的属性是

A、生动

B、真实

C、简洁

D、深入

4、在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的导语部分,描写美国贸易代表向日本通产大臣赠送竹刀的细节,这样写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这是整场谈判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应写入导语

B、暗示美日双方在汽车贸易问题上存在分歧

C、表明两国谈判代表之间深厚的私人情谊,展现美日两国良好的合作关系

D、以此细节来提炼、升华主题,突出两国贸易关系的密切

5、对我国通讯文体作出开拓性贡献、正式奠定通讯文体在报纸上地位的著名记者是

A、刘少少

B、徐铸成

C、黄远生

D、邵飘萍

6、对一个认识对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索,力图真实地反映这个事物的整体及其和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这种思维方式是

A、宏观思维

B、立体思维

C、求异思维

D、创造性思维

7、下列关于描写手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类型

B、描写的作用在于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及结果

C、好的描写可以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内容和主题

D、恰当地运用描写手法,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8、下列新闻作品中,釆用了纵横式结构的是

A、《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B、《醒来,铜陵》

C、《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D、《取下神像挂地图》

9、以简洁的文字,简明扼要的方式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

A、消息

B、通讯

C、评论

D、深度报道

10、消息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语言上的特色是

A、情感充沛

B、简洁精练

C、细腻婉约

D、复杂深入

11、按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这种消息结构模式被称作

A、时间顺序结构

B、悬念式结构

C、并列式结构

D、倒金字塔结构

12、新闻作品《访“葡萄常”》的作者是

A、梅阡

B、邓拓

C、穆青

D、范敬宜

13、记者对重大事件或正在发展进行的事件而做的追踪报道,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釆写、刊发新闻报道。这种报道形式一般被称为

A、连续报道

B、调查性报道

C、最终报道

D、解释性报道

14、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

A、重要性原则

B、党性原则

C、时新性原则

D、专业原则

15、作品《春夜》的体裁是

A、消息

B、深度报道

C、特写

D、调查报道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6、下列有关导语的表述,正确的有

A、导语出现于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战争期间

B、第一代导语的特点是时、地、人、事、因等诸要素倶全

C、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

D、导语的作用在于开门见山地表明记者对所报道事件的思考与观点

E、导语用以提升新闻作品的文学价值

17、下列新闻作品中,为穆青所写的有

A、《访“葡萄常”》

B、《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C、《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D、《水城威尼斯》

E、《桌上的表》

18、新闻作品研究坚持感性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应当防止的错误倾向有

A、唯形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E、任意论

19、近半个世纪来,西方特稿写作呈现一个趋势,即在遵守客观性原则的前提下,

A、增强对比内容的描写

B、注重衍生知识介绍

C、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

D、刻画新闻人物的格

E、安排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

20、下列新闻作品中,以现场描写为突出特色的作品有

A、《断电使纽约陷于一片黑暗》

B、《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C、《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D、《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E、《华阳礁上补给忙》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21、西方记者通常是怎样使用新闻背景材料的?

22、作为一种文字样式,新闻作品有哪些特点?

23、简答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24、试述《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25、试述《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五、作品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3分)

26、这是一则写于1980年代初期的人物专访。当时文革结束不久,许多人都十分关心“文革”中被迫害的人。写著名民主战士、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遭遇,实在是千头万绪,难以下笔,因为弄不好就写成了平反消息,像公布档案材料一样,令人感到乏味。请从以下三方面对本文进行分析:一、本文的结构及文风;二、文章的主旨与立意;三、文章语言叙述方面的特征。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吴晗和他的一家

吴晗同志的沉冤终于昭雪了!然而吴晗同志和他一家人的悲惨遭遇,却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历史教训。

12年前,吴晗一家住在北长街的一座清静、整洁的四合院里。著名史学家吴晗,就在这满载线装书的书斋里,写出了许许多多著作,包括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历史剧《海瑞罢官》。有谁能想到,一位在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深受青年敬重的民主战士,著名的一代学者,北京人民的副市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却突然间变成了“反革命”、“黑帮”呢?

那时,吴晗一家四口,儿子吴彰,不满8岁,在景山小学一年级读书,女儿吴小彦,12 岁,在小学五年级读书。吴晗的爱人袁震,也是研究历史的,因身患多种疾病,一直在家养病,协助吴晚研究明史。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无辜善良的家庭,竟然在林彪、“四人帮”一伙无数次的查抄、威逼和凌辱中,家破人亡!

那时,吴晗经常被抓去到处游斗,每次回来时都是遍体鱗伤。

小吴彰一上学就被孩子们用石子砖块追打着,高声叫骂“小狗崽子”!吓得他和姐姐小彦躲在家里再不敢上学了。

吴晗每次挨打后,起先还有爱人袁震给他包伤,喂药,后来连袁震也被当做“反革命家属”关进了劳改队。

1968年春,吴晗又被林彪、“四人帮”的“总顾问”和那个“砸烂公检法”的人诬告为“叛徒”、“特务”逮捕入监。从此,两个可怜的孩子就再也没有见到过爸爸了。

妈妈呢?多病的妈妈,长期被关在劳改队潮湿的小浴室里,全身瘫痪了。13岁的吴小彦每天要骑车跑30多里去料理妈妈的病,还要干分派给妈妈的活。直到1969年3月17日,才允许她和弟弟把妈妈接出去看病。

那是袁震被关进劳改队一年后,她第一次回家。半夜,妈妈的喘声惊醒了孩子们,两个孩子慌忙中才巴妈妈抬到医院,可是,当时,谁敢去积极抢救“黑帮”的家属?袁震的病情因延误而恶化了。3月18日清晨,袁震从昏迷中苏醒,她想喝口稀粥,小彰到处去找,还没等找来,医生通知说,妈妈已经死了。小彦和小彰凄凉地肃立在太平间。有谁知道妈妈心中带着多少痛苦离开了人间呢!再看妈妈一眼吧,啊,妈妈两眼半睁着,脸上闪着几大滴泪珠……

又是一个凄惨的秋天。1969年10月11日,忽然有人来敲吴家的门。来人说是接两个孩子去看他们的爸爸。孩子们的心中顿时升起了希望,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可是小彦却又担心:怎么对爸爸提起死去的妈妈呢?

姐弟俩怀着兴奋而又有些惶惑的心情,被领进一座医院的监护病房。一个专案组的人员对小彦说:“你爸爸今天早上死了,他临死前提出过想要见你们,可我们不知你们的住址。”

犹如晴天霉震,吴小彦和吴彰先是惊呆了,接着大哭起来。这情景,使在场的医生都心酸落泪了。他们再三要求看一看死去的爸爸。专案组人员却喝斥道:“你们的爸爸是个很坏

很坏的人,如果你们不和他划清界限,没有你们的好处!?这件事不许你们声张出去,

不许告诉任何人,否则后果将由你们负责!”就这样,两个孩子被恫吓出来,根本没有看到爸爸的遗体。他们一路哭着回到家。爸爸的骨灰也不知下落。他们的一腔冤屈去对谁说呢?他们只能偷偷在内衣袖上戴上黑纱,以悼念自己心爱的爸爸。

从此,两个孤苦零丁的孩子,开始了更加艰难的日子。举目无亲,家贫如洗。15岁的小彦,从小是个娇气的姑娘,现在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却要担负起大人的生活重担,照料11岁的弟弟。有时候,她抑郁,生气,打了弟弟,就和小彰一起哭。在那黑云压城的日子里,因为他们是“黑帮”子女,很少有人敢和他们接近。姐弟俩饱尝了饥诮辱骂、拳打脚踢等种种难以忍受的滋味。

这种生活上的熬煎和精神上的折磨,终于使姐姐小彦再也支撑不住了。1973年6月,她患了精神分裂症。1975年秋,社会上刚刚出现一股“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逆流时,小彦因为和她的好友议论过“四人帮”,突然被非法抓进了公安局。这无理的囚禁和随之而来的折磨,使她神经更加错乱了。她哭闹,看守就打她。她的门牙被打掉了,头破了,头发撕乱了。她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监禁她的人甚至非法跑到医院去审讯她。在医院一再要求下,吴小彦被暂时放回家养病,但是她终因被折磨得身心俱残,走投无路。在绝望中,于1976年9月23日又一次选择了死,就这样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

吴晗家究竟犯了什么罪,竟这样惨遭几乎“斩草除根”之祸?据“审查结论”说,吴晗的罪名有两条。

其一是:“炮制出反动剧本《海瑞罢官》,为彭德怀翻案”,“开辟《三家村札记》专栏,攻击党、攻击社会主义制度。”

其二是:1947年向苏联共产党“曾提供过关于国民党中国的政治情况及民主同盟活动的珍贵材料”。

这就是吴晗同志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和“叛徒”、“特务”罪名的根据。

为什么1959年吴晗同志忽然写起有关海瑞的文章了呢?事实是这样的:1959年初,毛主席在上海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一次看戏曲《生死牌》的时候,对一位中央负责同志谈到,现在应该提倡学习海瑞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精神,建议找一位研究历史的人写写这方面的文章。这位中央负责同志便找到了明史专家吴晗。

吴晗同志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欣然命笔,在报上发表了《论海瑞》。之后不久,北京京剧团著名演员马连良要求吴晗写一出海瑞戏。吴晗同志七易其稿,边写边排,边排边改,历时一年,完成了历史剧《海瑞》。不少看过稿本的同志认为这个剧本写的只是海瑞的生平的一部分,定名《海瑞》不贴切。吴晗的一位老友,索性大笔一挥,就在稿本上题了“海瑞罢官”四个字。这就是《海瑞罢官》的由来。1959年之后,有关海瑞的文章、海瑞的戏多起来了,这正是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提倡宣传“海瑞精神”的结果,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翻案”、“攻击毛主席”等等,纯属诬陷。

至于说吴晗为苏联提供材料云云,也是故意耸人听闻。1947年,正是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激烈的时候。当时的苏联共产党,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与中国共产党友好合作,吴晗向苏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和中国民主同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蒋斗争的情况,争取苏联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同情和支持,这完全是正确的,完全是好事。所谓“特务”、“叛徒”,完全是颠倒黑白,无耻陷害。

吴啥同志一生,追求进步,向往光明,热爱祖国,一心向党。

西南联大,当年被誉为“民主堡垒”。1943年,吴哈在这里同闻一多等著名教授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他们的住地昆明西仓坡成为当年昆明民主运动的聚会点。1945年,当闻一多、李公朴被国民党反对派暗杀的噩耗传来,吴晗悲愤填膺,彻夜不眠,含泪写下了《哭一多》。

全国解放了,吴晗向往已久的光明降临了中国的大地。他满腔热忧地投入党所交给他的新工作——北京市副市长。17年来,他对首都的文化教育事业包括教师进修、少年科技、图书馆、天文馆等许多事业的设臵和发展,都花费过不少心血。他在改变首都的环境卫生面貌方面,在发掘整理和保护首都文物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明代定陵的发掘,就是在周总理的指示下,由吴晗主持的。

繁忙工作之余,他从没有间断过致力于几十年的历史研究工作,特别是明史。他写的《朱元璋传》曾经得到毛主席的好评。他根据毛主席的意见,做了进一步的修改,重新出版。此外他还先后出版了《历史的镜子》、《史事与人物》、《灯下集》等多种著作。他遵照毛主席的指示,组织力量标点了《资治通鉴》,并主编出版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地理小丛书》、《语文小丛书》。

就是这样一位为了党的事业和历史科学的发展、普及而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共产党员、一代学人,就是这样一个刚正不阿、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人,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来为党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的人,就是这样一个解放前几次上了国民党特务暗杀黑名单的人,却万万没有想到,惨死在林彪、“四人帮”一伙的屠刀之下!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如今,这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历史已经揭开了新的一章。吴晗同志所惦记着的最小的儿子,现在已经考上了清华大学分校了。

那天,我去看吴彰,正好吴小彦生前的好友小李也在。小李虽然今年也不过26岁,但他却一往情深地像小彦生前对待小彰一样,担负起照管吴彰的义务。他俩相依为伴,生活得很好,一个上大学,一个在工厂当工人。小李在努力自修英语,他也准备考学呢!床边的一张小桌上,放着小彦的骨灰盒和一座小彦梳着两条小辫的泥塑像。静静的房间里,我仿佛看到这三个孩子在一起谈笑的情景。小彰拿给我看一本大相册,相册中宋庆龄、康克清同志抱着童年时代小彦的照片,和吴晗一手搂着小彦一手搂着小彰的动人情景,又仿佛再现了当年吴晗和吴晗一家的幸福生活。

(选自《柏生新闻作品选》新华出版社1984年8月第一版)

2018年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00661) 本试卷共6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o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l分,共l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对我国通讯文体作出了开拓性贡献,正式奠定了通讯文体在报纸上的地位的著名记者是 A.刘少少 B.徐铸成 C。黄远生 D.邵飘萍 2.下列新闻作品中,属于郭超人的代表作品是 A.《英雄髓上地球之巅》 B.《华美窗帷的后面》 C.《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D.《谁是最可爱的人》 3.以简洁的文字、简明扼要的方式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文体是 A.消息 B.解释性报遴 C.评论 D。深度报道 4.《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的作者是 A.胡乔木 8.陆定一 C,郭超人 D.范长江 5.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或人物的有关背景材料进行介绍和解说的表现手法是 A.叙述 B.议论 C.描写 D。说明 6.下列关于新闻重要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A.新闻的重要性,是由它所蕴含的意义决定的,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 B.重要性是新闻价值中的一个可变因索 C.考察新闻的重要性时,出发点应该是报道者对该事件的理廨和评价 D. 由于新闻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不同,作用不同, 因此会导致人们对新闻重要性在认识上的差异 7.关于退缓式导语的说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第一代导语 B. 它是第二代导语 C.它出现于19世纪中期 D.它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作品分析部分 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新闻素描 题材重大,场面热烈,报道及时。 表现手法:粗线条的概括叙述和典型事例相结合,由面到点,点面结合,既展示全貌,又刻画动人细节。 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人物新闻 写作特色:人物对话 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一篇消息。不仅报道了事实,而且深刻揭示了敌败我胜的必然趋势。 写作特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首尾贯穿。 背景材料起到了突出事件的新闻价值,烘托深化主题,增强新闻的知识性的作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消息,记载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件重大史实。 写作特色:清晰的事实叙述,概括的情景描写。 本文特点:精练扼要,气势宏伟。 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撰写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现了我军当时渡江的雄伟气势,可谓精辟的语言和高深的思想相得益彰的典范。 上海严寒 短消息 写作特点:行文简洁洗练、用事实说话、不发或少发议论。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新闻述评 写作特点:有述有评、评述结合。 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 人物新闻 结构特点:以作画为线索,贯穿全篇。 从邮局看变化 消息 特点:角度独特、构思巧妙、小中见大 写作特色:通过对比事实突出主题。 《从邮局看变化》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经济学家赶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较早的关于时常经济的报道。 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反映深刻而且有重大意义的主题,成功的运用动词。 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 由四篇短消息组成的连续报道。报道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实验成功这一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 写作特点:现场感强。 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 外事活动的动态新闻 特点:题材新颖,内容富有情趣。 背景材料对表现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的友好往来和突出新闻主题均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1)

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读书笔记(1) -自考串讲笔记 I 新闻作品研究概论部分 第一章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 1、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要有正确的知道思想;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 四、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五、将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2、研究新闻作品为什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作为社会现实最新反映的新闻作品,其报道内容繁杂多样。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研究新闻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这是新闻作品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对研究新闻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才能是我们在研究和评析新闻作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给读者阅读新闻作品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那么我们分析、研究新闻作品,就会迷失方向,难以对新闻作品

作出正确恰当的认识和评价。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贵在深刻理解和善于应用。我们在研究新闻作品时,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新闻作品和新闻工作者的采写实践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要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 3、如何做到“坚持实事求是”?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严格地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的实际出发。无论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分析,还是对新闻报道表现形式的评判;无论是对记者采写实践的考察,还是对作品社会效果的认识,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新问作品的实际出发,研究者还必须努力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能迎合别人的意图,随声附和,陷入盲从,不能搞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以主观框框代替对新闻作品的客观分析。 4、新闻作品的特点? 一、就新闻作品的内容而言:①真实;②新鲜;③迅速及时;④具有重要性。 二、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上: ①新闻语言的客观性; ②新闻语言必须简练、通俗、生动,易于群众接受;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一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 测试一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1 【题型:单选】 [1] 包含全部“时、地、人、事、因”五要素的导语,一般被认为是 ()答案: A A 第一代导语 B 第二代导语 C 复合导语 D 延缓式导语 【题型:论述】 [2] 试述《“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案: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老报童”人物形象典型鲜明,人物外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此文将叙事、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题型:简答】 [3] 简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方法与要求。 答案: 1、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多种防范,在多个层次上展开 2、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一个外国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单篇新闻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研究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3、结合作品撰写的历史背景分析。4、各个国家的新闻报道,记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表达方式。因此要注意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倾向在作品中的反映,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题型:多选】 [4] 新闻作品研究者除认真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需特别加以注意的有()答案: BC A 高度的社会正义感 B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 正确的研究动机

D 认真求实的研究态度 E 爱国主义情操 【题型:论述】 [5]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请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论述。 答案: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3)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题型:简答】 [6] 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答案: 1、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 2、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 3、艰苦奋斗的作风 4、清正廉洁的作风 5、严谨细致的作风 6、用于创新的作风 【题型:单选】 [7] “新闻是易碎品”这句话突出强调的是新闻价值诸要素中的()答案: C A 接近性 B 可读性 C 时效性 D 重要性 【题型:多选】 [8] 有的新闻作品为了叙述节奏的需要,常常运用双线式布局方法来安排结构。下列属于双线式结构的新闻作品是( ) 答案: BE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一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综合测试1 【题型:单选】 [1] 包含全部“时、地、人、事、因”五要素的导语,一般被认为是()答案: A A 第一代导语 B 第二代导语 C 复合导语 D 延缓式导语 【题型:论述】 [2] 试述《“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 答案:这是一篇人物特写,“老报童”人物形象典型鲜明,人物外貌、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此文将叙事、 写人、抒情融合在一起。 【题型:简答】 [3] 简述研究外国新闻作品的方法与要求。 答案:1、研究外国新闻作品,可以采用多种防范,在多个层次上展开2、或对某一类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个国家一个时期的新闻作品进行综合研究,或对某一个外国记者新闻作品进行研究,而具体分析、研究 单篇新闻作品是最基本的方法,其他研究均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3、结合作品撰写的历史背景分析。4、各个 国家的新闻报道,记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立场、世界观和表达方式。因此要注意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倾向在作 品中的反映,以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题型:多选】 [4] 新闻作品研究者除认真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需特别加以注意的有()答案: BC A 高度的社会正义感 B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C 正确的研究动机 D 认真求实的研究态度 E 爱国主义情操 【题型:论述】 [5]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请结合具体新闻作品论述。 答案: (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反对主观地评析作品。(2)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反对片面地评析作品。(3)坚持观察的深刻性,反对表面地评析作品。 【题型:简答】 [6] 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全国200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 A. 1945年 B. 1966年 C. 1997年 D. 1949年 2.《京郊出现“科学热”》中所报道的主要人物是一位( ) A.农民 B.农业教育工作者 C.农村干部 D.农村基层科技人员 3.“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是一篇新闻作品的开头部分提到的。这篇新闻作品是( ) A.《水面下的桥梁》 B.《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 C.《水城威尼斯》 D.《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4.《从邮局看变化》的报道内容所涉及的城市是( ) A.呼和浩特 B.乌鲁木齐 C.拉萨 D.银川 5.《日本签字投降》的作者,在采写此稿时所运用的主要采访方式是( ) A.个别访问 B.向当事人提问 C.现场观察 D.电话采访 6.《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中的第三篇短新闻,主要报道的是( ) A.火箭发射时的情景 B.打捞仪器仓的情景 C.火箭准确落入预定海域的情景 D.火箭沿着预定轨道飞行的情景 7.《“飞天”凌空》中的主人公是( ) A.空军飞行员 B.民航飞机驾驶员 C.跳水运动员 D.工艺美术工作者 8.消息《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一文中对熊猫的描写采用了( ) A.象征性手法 B.拟人化手法 C.比喻手法 D.夸张手法 9.下列新闻作品中,表现邓拓、丁一岚的文字缘、革命情的作品是( )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写在绢帕上的诗》 C.《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D.《依依惜别的深情》 10.播发《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的通讯社是( ) A.法新社 B.美联社 C.共同社 D.路透社 11.“38×365=?”这一算式,反映了张先生对家乡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它出自( ) A.《祁连山北的旅行》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夜宿车马店》 D.《华阳礁上补给忙》 12.“报纸的主角”通常指( ) A.言论 B.消息 C.图片 D.版面 13.成功运用对比手法深化主题的消息是( )

2018年10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 2018年10月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华盛顿邮报》的“水门事件”报道,其报道形式属于( B) A.解释性报道B.调查性报道 C. 消息 D.通讯 2.下列关于新闻作品共性与个性的表述,错误的是( C) A.好的新闻作品要善于在所报道的人和事的特殊性中发现个性 B. 表现形式上的求新是求得新闻作品个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C. 只要具备了鲜蹰突出的个性,这篇新闻作品就一定是好作最 D.新潞作晶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 3.下列关于新闻作品中,采用了纵横式结合的结构是( A) A.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B.《醒来,铜陵》 C.《美丑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D. 《取下神像挂地图》 4.在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的导语部分,描写美画贸易代表向日本通产大臣赠送竹刀的细节,这样写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B) A. 这是整场谈判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应写入导语 B.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 C. 表明两国谈判代表之闻深厚的私人请谊,展现美日两霞鼹好的合作关系 D. 深化、提炼主题,表明两国闻贸易关系的紧张 5.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 D)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D.《谁是最可爱的人》 6.研究新闻作晶,所应采取的科学态度是要坚持( A) A.实事求是 B.不断检验 C.去伪存真D.深入批判 7.新闻报道追求“可读性”的主要目的在于( B) A.使报道的主题更加深入 B.使报道对读者更其感染力 C.使报道的意义更为凸显D. 使报道中的专业知识更加通俗 8.下列关于描写手法,表述不正确的是( B) A.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现场描写等类型 B.描写的作用在于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及结果 C. 好的描写可以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随容稻主题 D.恰当地运用描写手法,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9.下列作品中为著名记者法拉奇所写的是( C) A.《日本签字投降》 B.《火葬——甘地永存》 C. 《英迪拉.甘地》D.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10.迅速辨剐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闻价值的大小的能力,被称为( B) A.理论素养 B.新闻敏感 C. 政治素养D.新闻本源 11.下列作品中,较为大量地运用了历史背景豹是( C) A.《经济学家赶集》B.《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010年7月全国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真题+答案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表述中最能体现“第二代导语”特征的是() A、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 B、五要素俱全 C、自由、灵活、多样化 D、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2、中国深度报道的崛起,主要起始于()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 C、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时期 D、20世纪80年代后期 3、对于新闻作品分析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 ..的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的作用小于理性认识,分析作品更主要的是依靠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反之,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4、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 D、《谁是最可爱的人》 5、记者的特殊生活经历、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以及性格、气质等因素,往往会渗透、融入作品之间,从而表现 为新闻作品的() A、客观性 B、共性 C、真实性 D、个性 6、对于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新闻主题即为报道角度 B、同一新闻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报道角度体现出来 C、报道只有从宏观与全局的角度出发,才能表现重大的主题 D、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没有关联 7、对于新闻作品细节的描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细节描写是新闻作品中最重要、也最需着力运用的表现手法 B、细节是新闻作品中的“最小组成单位”,运用细节描写时应注意其局部和全局的关

2018年10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华盛顿邮报》的“水门事件”报道,其报道形式属于(B) A.解释性报道 B.调查性报道 C. 消息 D.通讯 2.下列关于新闻作品共性与个性的表述,错误的是(C) A.好的新闻作品要善于在所报道的人和事的特殊性中发现个性 B. 表现形式上的求新是求得新闻作品个性的重要方式之一 C. 只要具备了鲜蹰突出的个性,这篇新闻作品就一定是好作最 D.新潞作晶的共性包含在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规律之中 3.下列关于新闻作品中,采用了纵横式结合的结构是(A) A.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B.《醒来,铜陵》C.《美丑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D. 《取下神像挂地图》 4.在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的导语部分,描写美画贸易代表向日本通产大臣赠送竹刀的细节,这样写法的主要目的在于(B) A. 这是整场谈判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应写入导语 B.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阅读 C. 表明两国谈判代表之闻深厚的私人请谊,展现美日两霞鼹好的合作关系 D. 深化、提炼主题,表明两国闻贸易关系的紧张 5.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D)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 D.《谁是最可爱的人》 6.研究新闻作晶,所应采取的科学态度是要坚持(A) A.实事求是 B.不断检验 C.去伪存真 D.深入批判 7.新闻报道追求“可读性”的主要目的在于(B) A.使报道的主题更加深入 B.使报道对读者更其感染力 C.使报道的意义更为凸显 D. 使报道中的专业知识更加通俗 8.下列关于描写手法,表述不正确的是(B) A.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现场描写等类型 B.描写的作用在于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展经过及结果 C. 好的描写可以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随容稻主题 D.恰当地运用描写手法,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9.下列作品中为著名记者法拉奇所写的是(C) A.《日本签字投降》 B.《火葬——甘地永存》 C. 《英迪拉.甘地》 D. 《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10.迅速辨剐和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的新闻价值的大小的能力,被称为(B) A.理论素养 B.新闻敏感 C. 政治素养 D.新闻本源 11.下列作品中,较为大量地运用了历史背景豹是(C) A.《经济学家赶集》B.《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D.《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2.新闻与生俱来的属性是(B) A.生动 B.真实 C.简洁 D.深入 13.按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屠次趣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这种消您结构模式被称作(D) A.时间顺序结构 B. 悬念式结构 C.并列式结构 D.倒金字塔结构 14.“载若主副食和淡水昀拖船一离码头,永天糯连的商中画海风超浪涌,拖船像一叶小舟被大海随意撼上浪尖

2011年4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卷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人要学会写新闻》的作者是() A、陆定一 B、陶铸 C、胡乔木 D、范长江 2、下列关于新闻语言的表述,正确的是() A、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生动、形象 B、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客观、简练、通俗、生动 C、由于追求简练,因此新闻语言难免枯燥与呆板 D、可读性是新闻语言的首要追求 3、中国报道史上对通讯文体的发展作出过开拓性贡献的著名记者是() A、王韬 B、邵飘萍 C、梁启超 D、黄远生 4、作品分析时“唯理论”容易造成的弊端是() A、拘泥于新闻作品的共性特征,甚至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B、将局部经验当作普遍规律 C、过于强调作品的个性,忽略新闻作品的共性要求与特征 D、过于关注文采,而忽视新闻作品的社会价值 5、下列新闻作品中,属新华社著名记者郭玲春代表作的是() A、《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B、《相思正是吐黄时》 C、《生命的支柱》 D、《“妈妈教我放鸭子”》 6、评析新闻作品时,所谓“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体现的是下列哪两种思维方式的辩 证统一?() A、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 B、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C、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D、发散思维与统摄思维 7、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所运用的结构形式是() A、倒金字塔结构 B、纵横式结合的结构 C、时间顺序结构 D、悬念式结构

8、“载着主副食和淡水的拖船一离码头,水天相连的南中国海风起浪涌,拖船像一叶小舟被 大海随意抛上浪尖又甩进涌谷,使人顿觉天在旋转。”——这一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描写 B、议论 C、叙述 D、抒情 9、“甲骨文是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王朝的史官用刀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的文字,是现行汉字的雏形,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一段文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描写 B、说明 C、对比 D、议论 1O、新闻文体中的“电讯”,是指下列哪一种体裁?() A、消息 B、特稿 C、特写 D、通讯 11、“新闻是易碎品”这句话突出强调的是新闻价值诸要素中的() A、接近性 B、可读性 C、时效性 D、重要性 12、《对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的谈话》一文的作者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刘少奇 D、胡乔木 13、下列新闻作品中,不属于人物通讯的是() A、《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B、《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C、《师魂》 D、《“飞天”凌空》 14、《彭德怀印象》的作者是() A、史沫特莱 B、斯特朗 C、埃德加·斯诺 D、爱伦堡 1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通讯的是() A、《春夜》 B、《水城威尼斯》 C、《祁连山北的旅行》 D、《华美窗帷的后面》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l6、新闻作品研究者除认真按照《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需特别加以注意的有() A、高度的社会正义感 B、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全国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7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表述中最能体现“第二代导语”特征的是( ) A、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 B、五要素俱全 C、自由、灵活、多样化 D、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2、中国深度报道的崛起,主要起始于(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 C、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时期 D、20世纪80年代后期 3、对于新闻作品分析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的作用小于理性认识,分析作品更主要的是依靠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反之,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4、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 )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 D、《谁是最可爱的人》

5、记者的特殊生活经历、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以及性格、气质等因素,往往会渗透、融入作品之间,从而表现为新闻作品的( ) A、客观性 B、共性 C、真实性 D、个性 6、对于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新闻主题即为报道角度 B、同一新闻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报道角度体现出来 C、报道只有从宏观与全局的角度出发,才能表现重大的主题 D、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没有关联 7、对于新闻作品细节的描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细节描写是新闻作品中最重要、也最需着力运用的表现手法

全国年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试题与答案

全国年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试题与答案 全国2002 年4 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与答案课程代码:00661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2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别了,“不列颠尼亚” 》的报道内容所反映的年代是( ) A.1945 年 B.1966 年 C.1997 年 D.1949 年 2.《京郊出现“科学热” 》中所报道的主要人物是一位( ) A.农民 B.农业教育工作者 C农村干部 D.农村基层科技人员 3.“它的美是水和桥构成的”是一篇新闻作品的开头部分提到的。这篇新 闻作品是( A.《水面下的桥梁》

B.《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 C.《水城威尼斯》 D.《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4?《从邮局看变化》的报道内容所涉及的城市是( ) A.呼和浩特 B.乌鲁木齐 C拉萨 D银川 5《. 日本签字投降》的作者,在采写此稿时所运用的主要采访方式是( ) A.个别访问 B.向当事人提问 C现场观察 D.电话采访 6?《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中的第三篇短新闻,主要报道的是( ) A.火箭发射时的情景 B.打捞仪器仓的情景 C.火箭准确落入预定海域的情景 D.火箭沿着预定轨道飞行的情景 7.《“飞天”凌空》中的主人公是( )

A.空军飞行员 B.民航飞机驾驶员 C.跳水运动员 D.工艺美术工作者 &消息《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一文中对熊猫的描写采用了() A.象征性手法 B.拟人化手法 C上匕喻手法 D.夸张手法 9.下列新闻作品中,表现邓拓、丁一岚的文字缘、革命情的作品是()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写在绢帕上的诗》 C.《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 D.《依依惜别的深情》 10.播发《周恩来总理逝世北京沉浸在悲痛Z中》的通讯社是() A.法新社 B.美联社 C.共同社 D.路透社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

2016年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答题 【题型:简答】 [1] 简析《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的报道角度。 答:这篇新闻从介绍一本新书的角度,反映了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学教研组的医务工作者们,把自己的失误公之于众,勇于自我批评,敢于坚持真理.愿把自己临床工作中的教训作为别人的“前车之鉴”的高尚的思想品德。新闻中用具体事实作了说明。这就从一个新的侧面有力地显示了我国科技人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面貌、新成就。因此.这篇新闻看起来似乎是报道一本新书出版.但实际上却不是一般的出版消息,它既有思想深度,又角度新颖。 【题型:简答】 [2] 研究新闻作品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 1、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新闻作品特点; 4、了解和把握新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5、将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 【题型:简答】 [3] 什么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 答: 1、敬业的作风,热爱党的新闻事业,献身党的新闻事业; 2、实事求是的作风,报实情,讲真话; 3、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怕苦,不怕累,有时还要不怕危险与牺牲; 4、清正廉洁的作风,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恪守职业道德,坚决反对搞有偿新闻; 5、严谨细致的作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严防差错; 6、勇于创新的作风,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开拓新闻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方式与形式,不断写出富有新意的优秀新闻作品。 【题型:简答】 [4] 简述如何在新闻作品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答: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新闻工作每个环节必须遵循的思想路线;研究新闻作品,当然也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以客观事物为依据,从新闻作品实际出发。 4、要做到实事求是,研究者还要克服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 【题型:论述】 [5] 结合实际论述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答: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1)熟悉新闻学基础理论; (2)熟悉和掌握新闻采写业务知识,并力求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实际体验; (3)较强的新闻敏感; (4)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 (5)具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题型:论述】

自学考试历年试题_2012年4月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_复习参考资料

自学考试历年试题_2012年4月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_复习参考资料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华美窗帷的后面》属于通讯文体中的( ) A.工作通讯B.风貌通讯 C.人物通讯D.故事通讯 2.下列新闻作品中,由范长江所写的是( ) A.《记鲁迅》B.《“一厘钱”精神》 C.《谁是最可爱的人》D.《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 3.下列作品中,由穆青撰写的人物通讯是( ) A.《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B.《访“葡萄常”》 C.《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D.《水城威尼斯》 4.下列作品中,大量运用观察性报道手法,写得像一篇目击记的报道是( ) A.《英迪拉?甘地》B.《火葬——甘地永存》 C.《师魂》D.《醒来,铜陵!》 5.下列对于西方新闻写作中的特稿文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广义上西方所谓的特稿包括除消息、评论外的所有报道文体 B.相对于消息,特稿更为强调将情节、文字的可读性和主题的严肃性相结合 C.西方所说的特稿,即为中国新闻文体中的通讯 D.近半个世纪来特稿的趋势之一是在遵循客观性的前提下,强调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 6.下列对毛泽东的消息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特色的概括,正确的是( ) A.大量运用抒情、议论等手法,点出了渡江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B.借鉴了散文化的笔法,细致描绘了渡江战役的壮丽场景 C.全篇精练扼要、气势雄伟 D.灵活运用对比、说明等手法,详细交待了渡江战役胜利对于解放战争全局的影响7.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迅速辨别、捕捉事物变动的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被称为( )

7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题

2010年7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题全国2010年7月自考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表述中最能体现“第二代导语”特征的是() A、突出最具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 B、五要素俱全 C、自由、灵活、多样化 D、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2、中国深度报道的崛起,主要起始于()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 C、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时期 D、20世纪80年代后期 3、对于新闻作品分析时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的作用小于理性认识,分析作品更主要的是依靠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反之,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4、下列作品中,以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为报道对象的是() A、《相思正是吐黄时》 B、《生命的支柱》 C、《在烈火中永生》 D、《谁是最可爱的人》 5、记者的特殊生活经历、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以及性格、气质等因素,往往会渗透、融入作品之间,从而表现为新闻作品的() A、客观性 B、共性 C、真实性 D、个性 6、对于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新闻主题即为报道角度 B、同一新闻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报道角度体现出来 C、报道只有从宏观与全局的角度出发,才能表现重大的主题 D、新闻主题与报道角度之间没有关联 7、对于新闻作品细节的描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细节描写是新闻作品中最重要、也最需着力运用的表现手法

2019年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复习含答案

2019年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复习含答案 【题型:单选】 [1] “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这是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是新闻作品研究者应努力的方向。提出这十二个字要求的是( ) 答: C A 毛泽东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丁关根 【题型:单选】 [2]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是下列一篇新闻作品中部分内容的小标题。这篇新闻作品是( ) 答: B A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 B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C 《核弹元勋的“三子”》 D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题型:单选】 [3]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新崛起的新闻报道体裁是( )答: C A 工作通讯 B 散文式报道 C 深度报道 D 大特写 【题型:单选】 [4] 以人所不能及的“理解力与文字之组织力”,为我国的新闻通讯开创了新局面的是( ) 答: A A 黄远生 B 梁启超 C 范长江 D 邵飘萍 【题型:单选】 [5] 《中国的西北角》中的通讯文章,最初发表在( ) 答: D A .《申报》 B .《新闻报》 C .《文汇报》 D .《大公报》 【题型:单选】 [6] 包含全部“时、地、人、事、因”五要素的导语,一般被认为是( )答: A A 第一代导语 B 第二代导语 C 复合导语 D 延缓式导语 【题型:单选】 [7] 在新闻作品研究中,相对于感性思维,理性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答: D A 直接性 B 生动性 C 单个性 D 抽象性 【题型:单选】 [8] 在新闻作品研究的诸种思维方式中,强调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思索的是( )答: A A 宏观思维

2015年04月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自考试题与答案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0066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新闻体裁的作品形式是(B) A、深度报道 B、报告文学 C、消息 D、通讯 2、新闻报道中运用说明的表现手法,主要是为了(D) A、让报道主题更加简洁凝练 B、使报道语言更加华丽多彩 C、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D、对新闻事实或人物的相关背景材料进行介绍和解说 3、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导语是(D) A、第一代导语 B、延缓式导语 C、间接导语 D、第二代导语 4、在消息写作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结构方式是( D ) A、悬念式结构 B、并列式结构 C、对比式结构 D、倒金字塔结构 5、新闻作品中的议论与抒情,要求做到(A) A、缘事而发,情景交融B多多益善,使报道更加生动C宏观入手,注意升华D务求平实,尽量避免使用 6、中国新闻作品中的深度报道蝎起于(A) A、1987 年 B、20世纪50年代 C、民国初年 D、20世纪70年代 7、下列对于新闻作品结构的表述中,错误的是(D) A、各种新闻体裁,其结构要求有一定区别 B、结构安排的原则之一是既能恰当地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 C.结构安排是我们评析一- 篇新闻报道时所应注意的一一个重要方面 D、纵横式结构是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的一种结构方式,不应出现在新闻作品中 8、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作者是(C) A、阎吾 B、穆青 C、毛泽东 D、范长江 9、下列对于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表述,错误的是(C) A、一般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就越大 B、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要求之一 C.新闻报道要求“唯快是好”,任何新闻事件发生后,均应迅速报道出来 D、新闻报道求快,但如何才算迅速及时,并没有硬性的时间规定 10、《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红色的警告》这两篇新闻作品,体裁上属于(D) A、消息 B、特写 C.评论D、深度报道 11、下列作品属于突发事件报道的是(D) A、《记鲁迅》 B、《巴黎陷落后的一一个月》 C、《水面下的桥梁》 D、《断电使纽约陷于-片黑暗》 1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是(C) A、重要性原则 B、真实性原则 C.党性原则D、接近性原则 13、科技新闻报道中对于-些名词术语或技术性问题的解释,-般被称为(C) A、历史背景 B、地理背景 C、注释性背景 D、描述性背景 14、下列对于新闻敏感的表述,错误的是(C) A、它是指记者迅速辨别和捕捉事实变动的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一-种能力 B、它是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綜合的考察与分析判断能力 C、它主要涉及记者的采访活动,而对编辑等环节没有影响 D、它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新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一种职业能力 15、名篇《奥斯威辛没有新闻可写》所采用的结构方式是(D) A、悬念式结构 B、倒叙结构 C、时间顺序结构 D、双线式结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下列对“解释性报道”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 A、它的重点在于回答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B它是-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层意义的报道C、它要求记者运用大量事实,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影响及发展动向D、它是一种背景性新闻 E.它要求使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生动 17、新闻作品的个性最突出之处就是它的(BC) A、真实性 B、特殊性 C、个别性 D、可看性 E.重要性 18、党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分析评价新闻作品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BCD ) A、掌握跨文化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 B、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讲实话 C、避免研究、评价新闻作品时的主观性、随意性 D、真正做到对党负责,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对读者和作者负责 E、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实际体验 19、下列新闻作品中,以现场描写为突出特色的作品有(BE ) A、《断电使纽约陷于. -片黑暗》 B、《大平夫人看望“欢欢”,“长得多么可爱啊! "》 C、《巴黎陷落后的一个月》 D、《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E.《华阳礁上补给忙》 20、美国新闻学者提出,在解释性报道中构成所谓解释的事实有(ABCDE )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66篇评析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简单评析 消息篇 (2) 一、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 (2) 二、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 (2) 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3) 四、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3) 五、上海严寒 (3) 六、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 (3) 七、阿西、亚妮当众挥毫妙趣横生 (3) 八、从邮局看变化 (3) 九、经济学家赶集 (4) 十、运载火箭飞跃万里长空 (4) 十一、枫桥兴会扶桑客子夜钟鸣百又八 (4) 十二、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 (4) 十三、一本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的新书 (4) 十四、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4) 十五、京郊出现“科学热” (4) 十六、滦河水向天津奔来 (5) 十七、抢菜记 (5) 十八、鄱阳湖出现世界上最大的白鹤群 (5) 十九、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 (5) 二十、陕北有煤海 (5) 二十一、好啊!诚实永存 (5) 二十二、武汉百里长堤巍然锁大江 (5) 二十三、中国投巨资加快长江沿岸地区开发 (6) 二十四、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 (6) 二十五、别了,“不列颠尼亚” (6) 通讯篇 (6) 一、华美窗帷的后面 (6) 二、祁连山北的旅行(节录) (6) 三、桌上的表 (7) 四、访“葡萄常” (7) 五、春夜 (7) 六、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7) 七、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7) 八、“一厘钱”精神 (8) 九、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8) 十、水城威尼斯 (8) 十一、写在绢帕上的诗 (8) 十二、并非鱼草之争 (8) 十三、夜宿车马店 (8) 十四、长沙市火柴脱销的原因何在? (9) 十五、小城风光更迷人 (9) 十六、“飞天”凌空 (9) 十七、“妈妈教我放鸭子” (9) 十八、访厕所 (9) 十九、核弹元勋的“三子” (9)

2019年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串讲复习(二)

2019年自考《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串讲复习(二) 新闻是面向整个社会公开传播的。受众多样性往往使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表现的错综复杂。同一篇新闻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不同反映,产生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常有的事。研究者在考察作品的社会效果时,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考虑到各种不同情况,顾及到社会效果的各个方面,既要充分重视其主要方面,也不忽视其次要方面,多作分析、比较、衡量,以求得客观公证的评价。 8、新闻作品研究者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 9、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人类新闻实践活动,特别是队伍产阶级新闻实践活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揭示了新闻活动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理论武器,也是知道新闻作品研究的理论武器。 10、研究新闻作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1、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新闻作品。 12、即使对同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往往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给予不同的评价,得出不同的结论,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写出社会效果截然不同的新闻作品。 13、新闻舆论单位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防止一切工作的守卫,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4、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唯物论的本源观,真实准确地报道客观事物,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世界。 15、就新闻时效而言,事实发生和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越短,其新闻价值越大。 16、新闻的重要性,由它所蕴涵的意义决定,不单纯取决于题材的大小。在考察新闻重要性时,要全面考察它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还有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17、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社会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新闻报道题材范围是极为广泛的。 18、新闻作品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体裁:消息。 19、范长江从1935年7月开始,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对我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旅行,历时10个月,足迹遍及川、陕、甘、青、内蒙等广大地区,撰写了一系列通讯,陆续在《大公报》所以发表,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 20、19世纪中期,美国出现早期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人们称为第一代导语。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只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发展,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21、1987年,我国深度报道崛起。以联系实际、剖析社会问题和记者理思维的深度见长的报道,应运而生。代表作:《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关广梅现象》、《红色的警报》、《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22、郭玲春凭着“一定要咬破自己所做的茧”的顽强追求,不断探索实践,勇敢突破会议报道的陈旧框框,写出一篇篇别开生面、不落俗套、另人耳目一新的会议新闻。 第二章新闻作品研究的思维特点 1、所谓感性认识阶段,是通过对新闻作品的阅读,从其形式到内容的直接印象的具体感受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是新闻作品分析研究的起步。感性认识只是研究作品的低级阶段,比较肤浅、片面、带有局限性、表面性,甚至是不准确的。 2、新闻作品中醒目的标题、新颖的角度、紧凑的结构、简洁的语言等等,都是吸引读者的第一条件。 3、所谓理性认识阶段,是对新闻作品的分析、评判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的飞跃、继续和深化。 4、新闻作品研究是一个完整的精神活动,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首先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读者对作品的认识序列,是先有感受,然后才发展为理性。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辨证统一,其次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