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公示稿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公示稿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公示稿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公示稿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公示稿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2008年10月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而编制的专业规划,并且与新城规划、中心城“街区控规”紧密衔接,目的在于通过科学规划来确定全市绿地系统结构,从空间上对全市域范围的绿色空间进行统筹安排,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提供支撑。

第1条重要性

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和深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基础平台之一。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主要纽带;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是建设生态健全、可持续发展且宜于居住城市的最基本要求;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物质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延伸与发展。

因此,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从宏观全局的角度,在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构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绿地系统的合理结构,明确北京市城市绿地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不同空间层次(包括市域、中心城、新城)、不同类型(包括城市绿地,农田、林地、水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沙治理区、森林公园、绿色隔离地区、水源保护地、各类防护林带等)的绿地进行定性、定量、定位,达到建立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的目的。从而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并重的“宜居城市”。

第2条规划依据

⑴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⑶《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0年)

⑷《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1990年4月21日)》

⑸《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J185~2002)》

⑹《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02年)

⑺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5年)。

⑻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

⑼建设部《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04年)

⑽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版)

⑾北京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与规划

⑿北京市各新城规划

⒀《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第3条规划内容

绿地系统规划是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前提下,将各类自然元素全面统筹,构筑合理空间结构;科学配置,建立完善功能系统,综合协调,提出均衡用地规模;集约布局,满足适宜服务半径;将历史、文化元素与“自然元素”紧密融合,体现城市文化特征。

⑴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更新现状资料和资源特点分析;全面统筹,构筑复合型市域绿地系统结构;资源整合,建立多功能绿地系统;多种措施,提高城乡绿地总量;补充完善,增加绿地空间层

次的划分与布局,使其空间结构更合理,对全市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空间控制、资源保护与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⑵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保持《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2002年)的基本结构和绿地总量,在此基础上,与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相衔接,生态优先,完善系统结构和布局;突出重点,控制重要生态绿化地区;科学分类,保证绿地综合功能发挥;均匀分布,满足合理服务半径,为下一步“绿线”划定和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细则的制定奠定基础。

⑶新城绿地系统规划: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布局和重点新城绿地系统分区规划。

—重点新城是指顺义、通州、亦庄新城;生态新城是指密云、怀柔、延庆、门城和平谷新城;一般新城是指房山、大兴和昌平新城。

—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布局: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的建立是保护新城自然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为居民多样化的游憩需求提供多层次的、均好、易达的游憩环境;为保护和彰显新城的景观特征提供系统的空间依托;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有助于新城结构布局的实现。

—重点新城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在重点新城绿地系统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对重点新城进行分区绿地系统规划,使绿地布局与新城总体规划相衔接,有利于新城绿地建设与其他建设同步实施,提高城市建设效率和质量。

第4条规划期限

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致。

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

第5条未来绿化重点任务

为实现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完善北京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北京未来主要的绿化任务是建设完善“三区三林三网三绿四园”,即:全市建三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含湿地)、风沙治理区,区中生态健全;

山区育三林—水源涵养林、生态风景林、经济果木林,林中生物多样;

平原造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网中果茂粮丰;

城市建三绿—绿块镶嵌、绿廊相连、绿带环绕,绿中人居和谐;

城郊建四园—西北郊历史公园、南郊生态公园、东郊游憩公园和北郊森林公园,园中功能完善。

第二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节范围、定位、原则与目标

第6条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市域范围一致,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7条功能定位

⑴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

⑵城市合理空间布局的捍卫者和风貌特色的创造者

⑶城乡游憩休闲活动的主要载体

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载体

第8条规划原则

⑴以人为本,服务首都原则

⑵生态优先原则

⑶与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原则

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

⑸有利于经济发展原则

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9条规划目标

以创建良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并重的“宜居城市”为目标,到2020年,建成功能完备的山区绿化、平原绿化和城市绿地系统,使城市青山相依,碧野环绕,绿廊穿插、城乡一体。为建设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园林城市奠定基础。

到2020年,北京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5~18平方米。

第二节绿地系统结构与布局

第10条规划结构

北京市域绿地系统从整体空间上分为山区、平原区和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其基本结构为:山脉平原相拥、三道生态屏障、平原林网交错、城市绿楔穿插,西北挡、东南敞、廊道与圈层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结合,功能与生态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实现绿地空间布局上的均衡、合理配置。

第11条空间布局

建立以山区森林、平原各类林地、城市各类绿地为主的绿色生态保障体系,为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满足北京城

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

⑴山区:是指北京西部地区的太行山脉和北部、东北部的燕山山脉。这一地区的绿化与河北、山西、内蒙古地区的森林体系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北京生态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对防御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城市提供氧气等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也是开展森林旅游的重点地区。

为了满足上述功能,规划根据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在北部燕山山区结合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源保护建设水源涵养林,结合长城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生态风景林,并在山前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在太行山重点建设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风景林和生态经济林。同时,山区还有荒山荒地49130.4公顷,因此,在山区重点绿化的同时,加强山区一般绿化,稳步推进岩石裸露地区植被恢复,加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满足服务城市功能的需要。主要包括三个区域,燕山水源保护林建设区域、太行山水土保持林建设区域、前山脸风景林建设区域。

到2010年,使山区的林木绿化率达到71%,森林覆盖率达到48%,2020年分别达到73%和52%。

⑵平原区:主要是北京东南部的平原地区和西北部的延庆盆地。北京的平原区绿化具有形成城市开敞空间、维护城市合理空间布局、提供氧源、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保护湿地、保护农田、景观游憩等功能。规划依据这些功能进行各类绿地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城市外围绿化隔离地区(中心城第一道、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五大风沙治理区、五河十路绿化带及其它林带、朱庄自然保护区、京

东南林水结合的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之间的湿地保护区及延庆盆地的野鸭湖、妫水河湿地保护区、南苑、古运河~潮白河~温榆河风景名胜区、潮白河森林公园、北宫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等重点绿化区域及分布于平原区的果林地、各类圃地和农田。

⑶城市建设区:城市绿地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合理空间布局、美化城市景观的最主要因子,是居民开展游憩、休闲、文化、体育、交流、防灾避灾等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规划城市绿地布局要满足城市“氧源”需要;保证城市空气流、生物流的畅通;绿地系统空间结构要和城市空间结构紧密偶合;绿地布局要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和绿地指标的要求。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屏障绿地、楔形廊道绿地、环城绿地、大、中、小斑块绿地、城市绿网等;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城市生态景观绿地。

通过以上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层次重点绿化区域的布局,形成城郊一体、山区与平原均衡搭配的生态化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

第12条建立多功能绿地系统

根据绿地的综合功能、自然属性及分布特点,将市域绿地概括为十一个绿地功能系统、它们涵盖于整个绿地空间结构中。在空间上相互交错、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网络。

⑴生态屏障

第一道为西北部山区,第二道为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第三道为中心城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

⑵生态走廊

包括中心城十条楔形绿地;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内的14处楔形绿色空间;“五河十路”绿化带和其它道路、铁路、河道绿化带。

⑶风景名胜区

通过规划调整,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共18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6个,区县级9个;风景名胜区面积共5481.5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33.4%(以总面积16410.0平方公里计算),是现有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210.4平方公里的2.5倍。

⑷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规划到2010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4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14个、县级8个,总面积为16.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以上。到2020年,使自然保护区达到46个,总面积达到19.2万公顷,占北京国土面积的11.4%,9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形成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体系。

规划到2010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0个,总面积达8万公顷。到2020年,森林公园总数达到100个,总面积达14万公顷。

⑸湿地

规划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保护力度。到2010年,使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6个)。到2020年,建成1个国家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建立健全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机制。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工程主要包括潮白河及北运河水系湿地、永定河水系湿地、大清河水系湿地、蓟运河水系湿地等4个区域。

⑹风沙治理区

“三河两滩”五大风沙危害区绿化建设,164万亩沙质耕地防风固沙林建设,康庄—南口、古北口—潮白河、永定河官厅山峡河谷三条风沙入京风廊防护林建设,京东南地区水生态林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⑺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近郊区、建设区以外的绿色空间,它是集合了城市生态和城市服务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维持城市合理空间结构的区域性公园。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城市建设的无序蔓延,保持城市合理的空间结构;为保护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创造有力保障;为居民提供近距离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场所。

—西北郊历史公园:位于西北郊的海淀区与昌平区境内,以北京西北郊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西山风景区的自然景观资源为基础。经过资源整合与范围的调整,使文物与文化资源的整体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控制,同时,满足人们游览观赏活动的需求。

—南郊生态公园:位于南郊大兴区境内。以历史上的“南苑”、团和行宫、三海子麋鹿园、及现代的大兴农业观光园等为基础,可以逐步培育形成以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城市型生态公园,满足居民双休日的度假、郊游、采摘、日光浴、野餐等旅游休闲活动的需要。

—东郊游憩公园:位于东郊顺义区与通州区境内。以温榆河、潮白河、古运河及沿河风景带和绿化带为主要景观,结合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顺义、通州郊区的农业用地、奥运水上运动项目、“京东大芦荡”为核心的湿地区域等,在资源保护的前提下,建设成为以游憩、娱乐度假、水上活动等为主要功能的游憩公园。

—北郊森林公园:位于北郊昌平区境内,以现有昌平县境内的大

杨山自然保护区及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为基础,形成一个集森林生态恢复、水源涵养、文化与生态游览、动植物保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郊野公园。使北京市民不需出行太远,即可与山水之间感受到古老文化与大自然的气息。

⑻农田

2002年全市约有耕地450万亩,据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资料,到2007年,全市耕地348.27万公顷,耕地主要分布在市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平原地带,主要为粮食,副食品生产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同时也是全市生态环境自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外围的开敞空间,今后要尽量保持其自然状态,为未来城市生态绿地的扩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⑼历史名园及文物周边保护绿地

是北京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北京现有众多历史文化资源,著名的长城、皇陵、塔林、名园及其它文物古迹,这些名胜古迹及其保护地带,成为绿地系统中重要的文化元素,为绿地系统的构筑奠定了空间基础和文化背景。规划要按照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要求进行严格保护与控制。

⑽城市绿地

北京的城镇规划要按照“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来构筑生态绿地系统,做到系统完善、布局合理、指标达到“生态园林城市”对绿地指标的要求。届时,随着生态绿地系统的全面实施,在市域范围内的城乡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基本完成,形成完整的北京园林城市群,从而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地系统包括中心城绿地系统、新城绿地系统及建制镇绿地系统,其中规划重点是中心城绿地系统及新城绿地系统。

—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建设重点:维护“环状、放射状、点状、带状相结合”的重要结构。即:青山相拥,三环环绕,十字绿轴、十条楔形绿地、公园绿地星罗棋布,由绿色通道串联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完善生态、景观、游憩、防护和避灾等多种功能系统;多种措施,增加绿地总量;强化管理,保护现有绿地,提高绿化质量。

—新城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新城绿地系统规划与新城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实施,使新城绿化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同新城应根据自身城市发展的需要和自然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绿地系统结构布局、绿地总量、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等各项要素,应优于中心城;争创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水平国内领先。

体现生态优先、安全保障、系统完善、布局合理、生物多样、指标先进的规划理念,在符合指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补充完善城市避灾绿地系统;根据城市总体结构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划定各级各类绿地;提高城市外围生态景观绿地规模、完善城市内外生态廊道系统,综合运用多种植物材料进行科学配置,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城乡一体、内外相通的绿地系统。

—建制镇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镇域提供更多环境优美的绿色休闲空间;城镇合理布局集中公共绿地,其规模要满足综合功能要求,达到服务半径300米标准。

—新村绿地规划建设的重点:因地制宜,结合自然条件和经济生产生活需要,合理安排。每个村至少应设置满足村民公共交流、文化体育活动、游憩等公共活动需要的集中绿地一处,加强房前屋后的宅旁绿化。

⑾北京周边区域绿化系统

北京的绿地系统,不仅要着眼于全市域内,而且要和市域周边地区的生态影响区域相衔接。从西部太行山脉到西北、北部、东北部燕山山脉的半环状区域,是北京湾所依托的生态屏障地区,要“林土相辅”。规划要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搞好房山十渡与河北野三坡;门头沟东灵山与河北东灵山、小五台山;延庆海坨山与河北海坨山;怀柔喇叭沟门与河北丰宁坝上;密云雾灵山与河北雾灵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平谷四座楼山、将军关与河北黄崖关、盘山等山地绿化和风景区绿化,共同构筑防止风沙入侵京城的屏障和开拓边贸旅游的场所。从西南太行山脉的大苏山到东北燕山山脉的盘山的北京东南半环状平原地区,是京津水、林生态廊道的核心地区,要“林水相依”。规划结合现有森林格局、水体和土壤污染状况,建设水生态净化林、湿地恢复工程,打通京津地区的水林结合的生态廊道,保证京津地区气流和生物流的畅通。为了实现北京周边地区绿色空间系统规划设想,需要有以下区域合作的重点绿化地区。

—西部太行山地区:与东灵山相衔接的小五台山、拒马河西南岸的大苏山地区,绿化的主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高、中、低山天然草甸和森林植被的保护与培育,十渡水生生物保护。维护原生态,禁止开山采石、砍伐树木、过度放牧、烧荒等行为。

—西部永定河上游的官厅河谷地区:包括官厅水库周围地区和桑干河、洋河两岸地区。是北京的上风上游地区,绿化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水土流失、固沙压碱、防止形成进京沙源和阻止风沙进京。充分利用水库地区空气湿度大的自然优势条件,加强植被保护和建设,营造水源保护林、防风林带和风景林地。使永定河谷成为向北京输送清新空气的入京风廊。

—北部燕山山脉和河北坝上地区:与海坨山、喇叭沟门、潮、白

河上游地区相衔接,是北京的上风上游地区,绿化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固沙压碱。山区在保护原有植被的基础上,加强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小流域治理,保证密云、怀柔水库上游水源的清洁。坝上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保护和培育天然草场、营造农田林网和防风固沙林网。使这一地区成为北京的“氧气库”。

—东部地区:与雾灵山、四座楼山、盘山相衔接的燕山地区。主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长城风貌环境保护、景观林地建设。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进行核心区的保护和周边地区的利用;长城沿线要按长城保护要求,在恢复长城环境风貌和培育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加强长城游览视线范围内的景观林地建设;盘山地区要加强山区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质量,形成边贸旅游胜地。

—南、东南地区:是北京与天津两大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北京东南方向的重要水生态地区,主要功能是水生态恢复和培育,维持京津地区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加强北拒马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泃河等河流两侧绿化带建设,形成京津多条林水结合的生态廊道。建设从北京西南部大苏山到东南部盘山的环北京东南平原的绿化带。从而实现北京山脉平原绿化相拥的构想。

第三节绿地系统指标体系与定额

第13条指标体系

林业发展控制指标由林木绿化率(%)、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森林公园面积、公益林面积构成;城市绿地指标体系由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人均绿地、绿化覆盖率构成。

第14条指标定额

⑴市域林业发展控制指标见下表:

北京市林业发展指标表

⑵市域城市绿地规划指标: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到202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18平方米。

⑶中心城绿地规划指标见下表:

中心城绿地规划指标表

⑷新城绿地规划指标见下表:

新城城市绿地规划定额指标表

第四节近期建设规划

第15条近期目标

到2010年,建成山区、平原区、城市建设区三个空间层次初步完善的绿地系统,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3%,森林覆盖率达到37%,荒山荒地基本实现绿化,初步形成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生态景观。

近期绿化建设必须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的要求,见下表。

北京市域近期绿化建设指标表

第16条主要内容

⑴山区绿化

加快山区宜林荒山、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绿化建设,到2010年使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森林覆盖率达到48%。针对山区森林覆盖率低的问题,在人工促进封育条件下,力争使现状宜林荒山、现状灌木林地、现状疏林地和未成林地演替为森林群落。

依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加快燕山地区水源保护林和太行山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形成防御首都风沙入侵的屏障。

加强国家公益林和山区生态林保护建设工程。完成太行山绿化二期建设人工造林6700公顷(10万亩),封山育林6700公顷(10万亩)。实施前山脸地区爆破整地造林任务6700公顷(10万亩),每年完成0.133万公顷(2万亩)。

加快水源保护林建设,加强飞播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和中幼林抚育工程。完成水源保护林建设6700公顷(10万亩);完成飞播造林作业22700公顷(34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工程100000公顷(150万亩);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33333公顷(50万亩)。

⑵平原区绿化

2010年,平原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6%,森林覆盖率达到21%。

—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大力推进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在规划范围内增加绿化面积163平方公里,使该范围林木覆盖率达到35%以上。

—绿色廊道建设:绿色廊道建设涉及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13个区县,近期完成3300公顷(约5万亩)建设任务。市级以上的公路、河流每侧建设永久性绿化带为30-50米,区县级公路、河流每侧建设永久性绿化帯20-30米。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多树种、多层次、多结构,纵横交错的绿色通道。完善“五河十路”绿化带,建

设的同时做好绿色廊道绿地的管护工作,提高工程的养护管理水平。

—郊野公园:结合公园范围内现有绿地资源,加快实施完善南苑生态公园、东郊游憩公园、北郊森林公园和西北郊历史公园等四大郊野公园工程。尽快进行相关景观资源和自然资源评价,编制相应规划,对涉及到的区域提出控制要求。对四大郊野公园用地范围内所涉及到的河湖湿地、自然保护、水源保护等生态限制性要素,应按相关规定从严执行。

—风沙治理区:继续五大风沙治理区的绿化建设。特别是在东南地区,进行“三河两滩”绿化工程,建立大规模的森林、水体生态体系,防止就地起沙,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农田建设:农田是城市外围的开敞空间,今后要尽量保持其自然状态,为未来城市生态绿地的扩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⑶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目标,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保护区面积和数量,提升保护区级别。到2010年,使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25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15个、县级5个,规划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6.6万公顷,占北京市域面积的10.1%,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到2010年,规划森林公园总数达到50个,总面积达10万公顷。

⑷风景名胜区

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建设新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8个风景名胜区,使2010年全市风景名胜区数量达到36处。规划新增温榆河与潮白河之间的风景名胜区,并结合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将风景名胜区范围向上游延伸。同时,以三海子、团河行宫等风景名胜资源为主,新增南苑风景名胜区。

⑸湿地

以恢复和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为目标,扩大湿地保护面积,加大保护力度,使北京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和破坏的趋势得到遏制。建设和恢复汉石桥、南海子、温榆河上游、三家店、金牛湖等湿地,新建密云水库、金海湖等湿地保护区。力争基本形成大小结合、块状和带状结合、山区和平原结合的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到2010年,使四个区域湿地的大部分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湿地自然保护区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6个)。

⑹水源保护区

加强水源保护区的绿化建设和管理,对重点水源涵养区加大投入。加快建立水源保护林监测体系,逐步开展水源保护林效益评价。重点建设和改造北部燕山山区不同类型的水源涵养林,基本实现森林涵养水源、保护水体、净化水质的功能作用。除山区的水源涵养地之外,要退耕还林,建立北京山前8万公顷水源涵养林,以保护和恢复地下水资源。

第五节实施建议与控制要求

第17条编制完善下位规划,提出规划实施导则

为有效控制各类生态空间,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要在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总体结构与框架下,继续深化各类生态绿地的专项规划,特别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风沙治理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生态廊道、北京周边区域绿化等重要绿地子系统,要依法编制专项规划,为建设与保护提供依据。

第18条编制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实施“绿线”管理制度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要加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任务书)

华南农业大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设计指导书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用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 2013.09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一、规划目的 1、了解现代大学校园绿地系统总体规划的基本理念和规划; 2、学习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3、了解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的规划目标、依据与原则的制定; 4、学习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思路方法; 5、了解绿地系统规划的一般程序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6、了解绿地建设规划; 7、锻炼绿地系统总体规划文本的写作和规划图纸的制作。 二、基础资料 1、大学校园现状资料,包括:1)自然地理与大学校园发展概况;2)大学校园绿地现状 2、大学校园控制性详细规划 三、规划步骤 (一)前期研究及现状分析 1、查阅大学校园现状和相关资料,了解大学校园自然地理。包括地理位置与人口分布、土地资源及利用条件、气象与气候特征、水文与水资源特征、生物与矿产资源。 ↓ 2、查阅大学校园现状和相关资料,了解大学校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学校园历史沿革、大学校园风貌特色、大学校园园林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 3、根据大学校园环境和大学校园绿地现状资料和数据,对大学校园绿地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包括现状概况和存在问题。 阶段性成果:大学校园绿地现状分析、大学校园区位图、大学校园绿地现状图。 (二)大学校园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1、根据大学校园发展目标和规划目标,制定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目标、规划范围和期限、规划依据与规划原则 ↓ 2、适应大学校园空间结构发展,根据大学校园生态环境提出大学校园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包括布局原则、布局模式和绿地框架。 ↓ 3、绿地分类规划:G1、G2、G3、G 4、G5的规划要点 阶段性成果: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总图和说明书、分类规划说明书。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d12071006.html,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问题的思考 作者:杨丽君 来源:《硅谷》2009年第04期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经并将会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结合自己工作,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规划需要研究的重点以及检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效果等问题进行探讨,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合法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范围指标绿线管制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092-01 一、确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地位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重要法规依据。这项工作体现民心,顺应民意,对城市园林绿化以及社会、经济和环境建设都具有牵引和拉动作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联系点和结合部,对提高城市品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特别是在现阶段,根据学习和落实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制定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尤其重要。 (一)法规层面 如果把城市总体规划看成是“依法用地”的过程,那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就是一种“合法用地”的行为。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安徽省人大常委颁布的《安徽省市政设施管理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各项专业规划的合法地位。因此,编制并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贯彻法规的要求。 (二)政策层面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城市绿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城市绿化政策,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明确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而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则完全是城市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其次,对城市绿化的载体(主要是指城市绿化用地)作出了明确规定,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给城市绿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报批稿) 一、总则 1、规划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指导思想和原则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 (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 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 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 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3、规划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国务院100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1993年建设部784号) (4)《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建城[2000]106号) (5)《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6)《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7)《武汉市城市绿化条例》(2002年) (8)《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 (9)《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0)《武汉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综合规划(1998-2002年)》 (11)《武汉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998-2010年)》 (12)武汉市相关专业部门(园林、林业、水务等)规划或计划 4、规划范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主城区为重点,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主城区功能布局,按市域、城市规划区和主城区三个层次进行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安排。 市域即武汉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主城区和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在市域范围内结合市郊风景区、森林公园、林业用地、农田林网以及农业结构调整,进行大环境绿化。市域总面积为849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包括主城区、外围城关镇、重点镇(新城)、风景区及其间的农业和生态用地。主要规划范围是城镇地区,即在主城区外围、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之间,控制绿化和生态空间,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生态系统框架和城市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一、生态建设 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郑州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2、生态网络

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河湖水系等。结合郑州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四带七廊多核”的市域生态网络体系。 四带:北部沿黄生态带、中部山林生态带、南部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带。加强绿化,恢复自然植被,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及风沙的影响,建设城市生态屏障。 七廊:建设七条南北向生态廊道。沿南北向组团隔离带、高速公路、主要城市道路布置绿色廊道,连接东西向生态带,保证绿色空间渗透到城市内部。 多核:由风景名胜区、旅游区、水源保护地、森林公园等构成市域生态核心。 3、森林公园 完善以河南嵩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州国家森林公园、新郑始祖山森林公园、河南嵩北森林公园、巩义青龙山森林公园、中牟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生态森林公园建设。 4、风景名胜区 依托各地特色风景资源,设立风景名胜区,包括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河南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浮戏山—雪花洞风景名胜区、环翠峪风景名胜区、新密黄帝宫风景名胜区等。 5、湿地保护区 在黄河沿线划定黄河湿地保护区、雁鸣湖湿地保护区范围,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6、生态农业区 加强以市域中、东部平原地区为主的生态农业区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推进生态村建设,加强农村污染控制,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禽畜养殖污染。 7、河湖水系 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要求,结合防洪除涝,构建六横六纵河渠、七中五小水库、两湖泊两湿地的生态水系格局。保护常庄、尖岗、坞罗、纸坊水库等水源地,治理伊洛河、贾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整合、优化杭州新市区绿地系统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补充和深化,经批准后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是杭州市城市园林绿地详细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定性文件。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杭州市区,总面积为3068平方千米,主要包括上城、下城、拱墅、西湖、江干、滨江、余杭、萧山八区,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范围基本一致。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通过,1998年修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 7、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9月); 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 9、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年); 10、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11、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方法》(2000年,192号文); 12、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002年城建240号文); 13、建设部:《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2002年城建249号文); 14、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年第112号) 15、《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7、《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等相关规范; 18、省政府:《浙江省城市绿化管理办法》(1995年) 19、《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1997年) 20、《杭州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 21、《杭州市城市道路及公共绿地树种规划》(2000年); 22、《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及各专项规划(报批稿)等 第五条规划期限 与城市总体规划期限基本一致,即: 近期:2002—2005年; 中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0年以后,展望到2050年左右。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努力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 2、大地绿化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风景绿地与园林绿地相结合,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精心构筑具有杭州特色的地域景观风貌的绿地系统。

辛集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14-2030)文本

辛集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 (2014-2030) 文本 2015年7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条规划目的 (1) 第二条规划依据 (1)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1) 第四条规划原则 (1) 第五条规划区范围 (2) 第六条规划期限 (2) 第七条城市规模 (2)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2) 第八条规划目标 (2) 第九条规划指标 (2)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3) 第十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3) 第十一条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4) 第十二条生态绿地保护规划 (4) 第四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 第十三条城市绿地分类 (5) 第十四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5) 第十五条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5) 第十六条公园绿地规划 (5) 第十七条生产绿地规划 (8) 第十八条防护绿地规划 (9) 第十九条附属绿地规划 (9) 第二十条其他绿地规划 (11) 第五章城市绿地防灾避险规划 (11) 第二十一条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原则 (11) 第二十二条防灾避险绿地指标 (12) 第二十三条防灾避险绿地布局规划 (12) 第二十四条防灾避险绿地植物种植 (14) 第二十五条防灾避险绿地管理措施 (15) 第六章中心城区绿地景观规划 (16) 第二十六条规划结构与布局 (16) 第七章城市绿道绿廊规划 (16) 第二十七条规划原则 (16) 第二十八条总体布局 (17) 第二十九条分类建设指引 (17) 第三十条慢行道规划 (18)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18) 第三十一条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8) 第三十二条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8) 第九章植物风景与树种选择 (19) 第三十三条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19) 第三十四条树种选择技术经济指标 (19) 第三十五条主要树种选择 (20) 第十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20) 第三十六条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20) 第十一章绿线规划 (20) 第三十七条绿线规划原则 (20) 第三十八条绿线控制层次 (21) 第三十九条绿线管理 (21) 第十二章分期建设规划 (21) 第四十条分期与目标 (21) 第四十一条近期建设规划 (22)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 (23) 第四十二条实施措施 (23) 第四十三条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 (24) 第十四章附则 (24) 第四十四条生效时间 (24) 第四十五条解释权 (24) 第四十六条法律效力 (2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复习资料(加粗的是老师划的重点)

“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②人工栽植或自然植被条件优越的地段,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林业生产用地。 城市绿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的一个大类,是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两部分:(1)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的土地,如公园绿地绿化(2)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如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 城市绿地系统:以绿色植被为特征,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工自然环境,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交往和交通集散的城市空间系统,是由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的绿色有机整体。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1)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点、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2)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情况确定的标准3)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系统4)以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1)以生态学的观念,从城市整体空间体系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功能。(2)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3)结合当地特点,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进行。(4)城市绿地均衡分布,有合理的服务半径,满足全体市民的休闲需要。(5)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分期实施,保证各阶段绿化的效果和质量。(6)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经营管理中,除要充分发挥其环境、社会效益外,还可结合生产、创造经济价值。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内容:1)确定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及原则2)研究城市绿地地建设的发展速度及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3)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确定其性质、位置、范围和面积等,形成合理系统。4)提吃各类绿地调整改造意见,进行树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提出分期建设及实施措施及计划5)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图纸及文件6)对重点公园绿地提出规划设计方案,提出重点地段绿地设计任务书以备详细规划使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1)广度上的拓展,从城市规拓展到区域规划的范畴。2)研究深度上的拓展,从土地和植物拓展到水文、大气、微生物、能源和城市废弃物处理等。3)新技术的运用,红外遥感,GIS。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地形地貌、城市水体、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社会因素:城市性质、城市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条件、城市文化。 1903年,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 三大绿地指标: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绿地率:城市各类绿地总面积占城市面积的比率。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中每个居民平均占有公共绿地的面积。 城市绿的的三大功能: 生态功能:1)保护城市环境(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改善城市气候;降低城市噪声)2)减灾防灾(防火防震;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御放射性污染,有利备战放空) 3)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 使用功能:1)日常休息娱乐活动2)观光及旅游3)修养基地4)文化宣传及科普教育 美化功能:1)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2)美化城市3)衬托建筑,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4)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 城市用地:1)城乡用地2)城市建设用地3)人均绿地4)人均公园绿地5)绿地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 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 一、前言 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 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

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河湖水系、自然山体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开辟各类城市绿地,形成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结构体系,构成环形带状加楔形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五片:中心城区分区片、虎丘高新区分区片、相城区分区片、工业园区分区片、吴中区分区片; 八园:东部金鸡湖滨公园、东沙湖公园、西北狮山何山中心公园、横山公园、南部石湖风景名胜公园、澹台湖公园、西北部大白塘公园、北部虎丘风景名胜公园 四楔:东北角的阳澄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东南角的独墅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南角的石湖上方山、七子山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北角的三角嘴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 三带:沪宁城北交通干线防护林带、城西、城南京杭大运河沿岸防护及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A卷答案版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12 —— 2013 学年第一学期开卷考试(A) 课程名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1.为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理论上每人所需要面积为 平方米的树林或面积为平方米的草坪绿地。(10/25) 2.研究证实乔、灌、草结构的绿地空气湿度可以增加,一般森林的湿度比城市高,公园的湿度比城市其他地区 高。(10-20%/36%/27%) 3.武昌江滩公园属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的类绿地,代码是;黄鹤楼公园属于类绿地,代码是;东湖风景名胜区属于类绿地,代码是。 (带状公园、G14;历史名园,G134;其他绿地,G5) 4.一般而言,城市的园林绿地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规划资料向政府的获取;林业普查资料向政府的获取。(园林局/国土局/林业局) 5.依据《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10年版)》,在人均建设用地小于80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要达到以上,各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最低值为以上。 (7.5/5平方米) 6.某市级综合性公园的面积为24公顷,其合理的游人容量为人。(4000) 7.110KV高压线走廊的绿带宽度为米;防风林每条林带宽度不应小于米,林带与林带间距离为米。 (15-25/10/300-600) 8.国家二级古树指树龄年的树木。 (300-499) 9.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有和。(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请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四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 答:以块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带状绿地为主的布局、以楔形绿地为主的布局、混合式绿地布局。 答全以上4种绿地的优点给1分,缺点给1分,答对一部分则给0.5分。 2.请对比分析新、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城市绿地方面的差异,并阐述 其改进理由。 答:生产绿地G2在新版中没有了(2分);增加广场绿地G3(2分) 以上2点分别阐述理由较好2分,一般1分,无理由0分。 3.道路绿带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一板二带式——1条车行道,2条绿带(2分)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绿化形式,中间是车行道,在车行道两侧的人行道上种植行道树。其优点是简单整齐,用地比较经济,管理方便。但在车行道过宽时行道树的遮荫效果较差,同时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易出车祸。 二板三带式——即分成单向行驶的2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1条绿带分隔开。(2分) 此种形式对城市面貌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车辆分为上、下行,减少了行车事故发生。但由于不同车辆,不能分开行驶,还不能完全解决互相干扰的矛盾。这种形式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 三板四带式——用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3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侧的行道树共为4条绿带,故称为三板四带式(2分) 用地面积较大,但组织交通方便、安全,解决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矛盾,尤其在非机动车辆多的情况下是较适合的。 四板五带式——利用3条分隔带将车道分成4条(2分) 这种道路分割可以使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分成上下行,互不干扰,保证了行车速度和行车安全。但用地面积较大,其中绿带可考虑用栏杆代替,以节约城市用地,此种还是可行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汇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 点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防护绿地的主要功能是改善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 某些夏季炎热的城市,应考虑设置通风绿带,与夏季盛行风向平行(可结合水系),形成透风走廊,使季风吹到建成区内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 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 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要资料归纳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点归纳 一、基本概念 A绿地 城市绿地:以植物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形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由城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绿化用地组成的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位、定性、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化等功能的活动。 B城市绿地的类型 按在城市中的位置:城市绿地;郊区绿地 按规模:大型绿地;中型绿地;小型绿地 按服务对象:公共绿地;私用绿地;专用绿地 按功能系统:生活绿地系统;游憩绿地系统;交通绿地系统 按服务范围:全市性绿地;地区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C各类绿地的用地选择 公园绿地 1市区级综合公园:综合性公园要求有风景优美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植物种类,有开阔的草地与浓郁的林地,四季景观变化多样。 2儿童公园:位置应接近居民区,并避免穿越交通频繁的干道。 3动物园:应与居民密集地区有一定距离,与屠宰场、动物毛皮加工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设防护林带,并注意防止污染城市水体。附设在综合公园中,应在下风、下游地带,一般应布置在独立地段,以便采用安全隔离措施。 4植物园: (1)因用地较大,其位置常离居住区较远,但要尽可能设在近郊,有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便于广大群众使用。 (2)不要在有污染工业的下风下游地区,以免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要有适宜的土壤水文条件。应尽量避免建在原垃圾堆场、远郊土壤贫瘠的生荒地或地下水位过高或缺乏水源的地方。 5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用地较大(一般不小于10公顷),建设投资大、管理养护费工,在一般城市中设置一到三处。其投资、建设、经营管理由各级体育部门负责,或与园林部门共同管理养护。因为有大量的人流集散,要求与城市居住区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6纪念性园林:市区以外的纪念性园林不计在公园绿地面积中。 生产绿地 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砂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是郊区用地的一部分(也有苗圃、花圃在市区内的情况)。 防护用地

唐山市绿化系统专项规划文本

第1条本规划是指导唐山市中部发展核心区建成区内各类绿地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在城市建成区内进行各项绿地建设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本规划执行。 第2条本规划是为了适应新世纪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配合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针对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的专项规划。 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 1、与城市总体布局相协调,体现"城市大园林”构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绿地体系。 2、尊重自然,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共存。 3、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地域特色。 4、深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工作、旅游等多方面需求。 5、坚持"节约型园林"建设思想,以最少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实现园林绿化最大的综合效益。 第4条规划原则 1、生态优先、持续发展 2、立足城区、城乡统筹 3、以人为本、和谐共存 4、唐山特色、完整体现 5、远近结合、分布实现 第5条规划期限 近期:2010--2015 年,远期:2016--2020 年。 第6条规划范围及人口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为《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中确定的中部发展核心区的城 区部分,包括中心城区、丰润片区、古冶片区和空港片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80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为285万人。其中: 中心城区:包括路南区、路北区、开平和丰南的城区部分,建设用地面积210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220万人; 丰润片区: 城区部分建设用地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40万人; 古冶片区: 城区部分建设用地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5万人; 空港片区: 建设用地面积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5万人。 第7条规划理念 1、中心城区:三山凝翠、碧湖流彩、绿园沁梦、生态兴城 2、丰润区:清水贯车城、绿脉系丰润 3、古冶区:山水抱古冶、绿网织新城 第8条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2010-2015年) 搭建合理的绿地构架,构筑较为良好的外围生态环境基础,在城区增加各类公园绿地,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规划标准,满足市民基本的游憩活动需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改善城市景观形象,力争早日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2、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完成规划范围内的大环境绿化建设,保障外围绿色和蓝色的生态屏障的完整性;城区绿 地体系分级配套,配置合理,绿地环境品质大幅提升;自然和文化景观特色鲜明,最终成为 一个自然山水资源的积蓄之地,一个地域文化景观的荟萃之地,一例生态园林城市的新典范, 一座北方知名的宜居大都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题目及答案

西南林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函授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一般公路绿化的是 (D ) A.边坡两侧绿化 B.边坡绿化 C.中央分隔带 D.小区绿化 2.在公园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 B ) A.出入口区 B.观赏游览区 C.服务设施 D.文化娱乐区 3.通常情况下,绿地系统布局有(A )种基本模式 A.8 B.5 C.6 D.9 4.以下为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原则是 (D ) A.以人为本原则 B.均衡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ABC 5.下列哪项是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A ) A.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B.绿地维护 C.地区森林公园的保护 D.以上都不对 6.行道树的分支点应选择(A )m 以上、根系发达的树种。 A.3.5 B.2 C.2.5 D.4 7.停车场的绿地种植分为树木式和(C )两种 A.树带式 B.居中式 C .周边式 D.零星式 8.下列属于风景名胜区功能分区的是 (D ) A.核心保护区 B.游览区 C.野营区 D.ABC 9.以下不属于冷季型草坪草种的是 (B ) A.黑麦草 B.结缕草 C.高羊茅 D.早熟禾

10.花境指绿地中树坛、草坪、道路、建筑等边缘花卉带状布置形式,其中采用的花卉主要是(C) A.多肉植物 B.一、二年生花卉 C.宿根花卉 D.木本花卉 11.植物配置时,如环境是纯红色的,可选用(B)的植物 A.调和色 B.对比色 C.中和色 D.鲜艳 12.吊盆植物以(C)的花卉为主,吊盆中央可以用少量直立性的花卉增强立体生长的景色。A总状花序 B.花色鲜艳 C.枝条蔓性 D.密集花朵 13.属于防护绿地的类型有(D) A.卫生隔离带 B.防风林 C.道路防护绿地 D.滨水防护绿地 14.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生长缓慢、叶小而薄、下部叶子变黄,表示可能缺少(B)。 A.K B.N C.P D.C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C)颁布实施。 A.2008年1月3日 B.2007年1月1日 C.2008年1月1日 D.2009年12月3日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8分) 1.周代有记载:“周制有之曰:列数以表道”出自于 (《国语.周语》) 2.环城绿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地,也包括、、、、等景观类型。(农田、湿地、果园、牧场) 3.城市森林首先在和兴起。(美国、加拿大) 4.中国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背景包括:、、、。(工业化背景、城市化背景、土地资源短缺背景、人口与闲暇背景) 5.带状公园是沿、、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城市道路、城墙、水滨) 6.由于环境污染,空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增多,主要有、、、、、等。(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气、汞、铅蒸气) 7.城市园林植物是天然的“”。(消声器) 8.人们认识城市,主要通过、、、、这五个环节。(路、 沿、区、节、标)

上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文本)

前言 绿化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城市进步的象征。 绿化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内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使城市贴近自然,融入自然,日益成为未来城市绿化发展的主旋律。 一、总则 第一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以及《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2、《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5/11批准)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1、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规划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2、体现大都市圈发展的思想,规划城乡一体、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绿化体系。 3、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市民居住、生活、休憩功能。 第三条规划原则

1、生态性原则:以生态效应为核心,完善绿化生态功能。 2、系统性原则:增强绿化系统功能,完善绿地类型和布局。 3、多样性原则:体现生物多样性,丰富植物群落层次、种类。 4、地带性原则:强化地域特点,品种选择、栽植因地制宜。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远期到2020年,近期到2005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为市域6340平方公里 二、现状分析 第六条对城市绿化发展的总体认识和分析 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上海的绿化建设经历了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由量变逐步到质变的发展阶段,形成今天的格局和特点。 1、1949~1978年,缓慢发展阶段。 解放前,上海的绿化建设缓慢、无序,分布不均。1949年前的百年间,全市平均每年仅开辟绿地0.6公顷,各种公园绿地约为89ha。这些绿地绝大部分集中于租界和上层人士聚居的住宅区,市民群众居住集中的南市、普陀、杨浦等地区没有一块公共绿地。 解放以后,上海的绿地建设随着城市发展逐步展开。特别是结合旧城改造,相继建成第一条外滩滨江绿带、肇嘉浜林荫道、人民公园、杨浦公园、长风公园、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规划说明书规划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城市概况与城市发展情况 1 第一节自然地理 1 第二节人文历史状况 1 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1 第四节城市概况 1 第五节环境状况 2 第二章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4 第一节城市规模与期限 4 第二节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4 第三节城市总体布局与发展方向 4 第四节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5 第五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7 第六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8 第七节城市景观规划 9 第三章城市绿化现状与分析 11

第一节城市绿地建设现状 11 第二节城市绿地现状分析及评价 13 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则 14 第一节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 14 第一章城市概况与城市发展情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 一、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二、气象与气候 三、水文与水资源 四、土壤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 六、矿藏资源 第二节人文历史状况 一、文化特色

二、风貌特色 (一)自然景观 (二)人文景观 (三)民风民俗 第三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一、人口组成及规模 2012年,曲靖市辖1区1市7县,即麒麟区、宣威市、沾益县、马龙县、富源县、罗平县、师宗县、陆良县、会泽县。下设115个乡(镇、街道),其中镇62个,乡44个,街道9个;1604个社区和村(居)民委员会。全市有常住人口593.6万人。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12年,曲靖市实现生产总值14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人均GDP达到23662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2.3亿元,增长 7.3%,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42.9亿元,增长15.5%,拉动GDP增长8.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5亿元,增长11.8%,拉动GDP增长3.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5.6%。三次产业结构为18.7:53.1:28.2,单位GDP能圆满完成省下达的计划指标。 第四节城市概况 一、城市概况 曲靖市中心城区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地形东西高中部低,中部为平坝,东西两侧多为山地。最高点在沿江乡境内的曹家大山,主峰海拔2452.2m,最低点在越州镇薛旗田南南盘江河缘处,海拔1845.1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