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_全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_全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_全
2016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_全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

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 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 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

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

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劳动为教育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

(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及利益服务,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通知人才,又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熟练的劳动力。社会主义学校培

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教育基本特征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选择题) 

1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牢记) 

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孔子:重视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学记》:是中国古代、世界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的著作。专谈教育, 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昆体良: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康德:教育学最早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裴斯泰洛齐: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洛克:提出“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提出了“四阶段教学理论”;

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鲁普斯卡娅: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三)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关系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四)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 

1. 按作用的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 按作用的性质分: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 按呈现的形式分: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 社会生产力与教育 

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4制约学校机构;5制约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 

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促进作用: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

务;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 教育与社会文化 

制约: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促进: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 教育与人口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2)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

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五)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 

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3.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4.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互补性 

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3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 

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而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成熟努力说”,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而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白板说” 

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 

4.斯金纳:集成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强化或惩罚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多因素相互作用轮(辐合论) 

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施太伦(德国) 

4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1.身体外形。明显的外部特征。 

2.体内机能。 

3.脑发育。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4.性的发育和成熟。第二性征。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3个体身心发展动因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1.孟子:“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论 

2.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力。 

3.威尔逊:“基因复制”是决定人的而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格赛尔:“成熟努力说”,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期决定作用,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5.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6.高尔登:“优生学”的代表人 

 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而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荀子:“人之初,性本恶” 

2.洛克:“白板说” 

3.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 

4.斯金纳:集成华生的观点,人的行为乃至人格都可以通过强化或惩罚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多因素相互作用轮(辐合论) 

人的发展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施太伦(德国) 

4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1.身体外形。明显的外部特征。 

2.体内机能。 

3.脑发育。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4.性的发育和成熟。第二性征。 

5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年,颁布未执行“壬寅学制”。 

(1)1902

年,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癸卯学制”; 

(2)1903

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 

(3)1905

年国民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规定的六三三学制沿用到全国建放初期; 

(4)1922

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

史上是第一次。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年,新中国颁布《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1951

)--高(18-23

) 

)--中(12-18

)--初(7-12

幼(3-7

年,颁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2)1958

 “五二二制”、“五三二制”

(3)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制改革 

198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1

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我国当前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年)》,21世纪第我2010

——020

年6月2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3义务教育 

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普及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3.免费性。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免收学费.收取杂费是义务教育一个阶段性现象.国务院已经明确要在两年内全部免除杂费。 

 

(七)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培养目标。 

1教育目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唯心主义。 

2.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 

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 

片面的、不科学的 

3.个人本位论: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 

尊重儿童;要培养“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

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 

不足: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作用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

活动的具体目的。 

2我国当前教育方针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 

2001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我国当前教育目的 

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1999

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五育之间的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八)教育研究 

1教育研究的含义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解释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

观规律的活动。 

2教育研究方法 

1、观察法:准备--实施--整理--得出结论 

2、调查法:准备--调查--统计分析 

3、历史法:收集文献--推理论证--验证结论 

4、实验法:类型: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组实验 

步骤:假设--准备--实验-处理结果 

5、行动研究法:综合应用各种教育研究法,在真实教育环境中探究教育问题。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一)课程概述(单选、简答) 

1课程类型(重点) 

? 主要概念有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按课程组织方式) 

1).分科课程是又叫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分科课程特征:1从不同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2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织课程;3重视学科的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2).综合课程(怀特海)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综合课程的特征: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优点

在于有利有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

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点是教科书编写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教学任务,教

学有一点难度 

3).活动课程(代表杜威),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特征: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注重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二)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 

1.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编订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2.选修课程:指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愿选择的课程,具有选择性多样性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按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强制性 

2.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制的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区域性和本土性 

3.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按课程呈现方式) 

1.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杰克逊):指构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种要素。包括:1学校物质环境2学校长期形成的制度和非制度文化3学校的人际关系。特点:1影响方式无意识性;2空间广泛性;3内容全面性;4表达隐蔽性 

2课程理论流派:(重点) 

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德):范例方式课程论; 

1、学科中心课程论

赞科夫(苏联):发展主义课程论 

观点:(1)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2)教材以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来组织;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代表人物:卢梭(法):《爱弥儿》 

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 

克伯屈(美):《教学方法原理》 

特点: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等 

观点:儿童中心 

问题教学法 

3、社会中心课程论(围绕社会重大问题) 代表人物:康茨(美):《学校敢不敢建立一个

新的社会秩序?》 

拉格(美) 

布拉梅尔德(美):《教育哲学的模式》 

观点: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 

学校致力于社会改造而非个人发展 

 

(二)课程组织(单选) 

1课程目标的定义 

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

展品德、智力、体力、体质等方面期望事先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的基础。 

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是全层次的。它

即是教育意图,包涵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

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

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试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 课程目标的特征 

1.整体性。各级各类的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2.阶段性。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和全方位的系统,如小学课程目标、初中课程目标、高中课程目标。 

3.持续性。高年级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 

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6.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2课程内容(重点)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2年考了)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总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育、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只是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A.课程计划 

概念: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组成: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作用: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B.课程标准 

概念: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刚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

基础。 

C.教材 

概念: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

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

材。 

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

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 

 

? 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衡量一节课的好坏除了教师教得怎么样,还有学生学得怎么样。一趟好课的标准包括: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3课程评价 涵义: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而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 

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到“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3.CIPP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的简称。 

模式:CSE

4.CSE

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设计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

过程。 

?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

发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 

? 课程开发的模式 

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目标模式

斯腾豪《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轮》 

2过程模式

劳顿 “文化分析理论” 

3情景模式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单选 简答) 

1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重点)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教学的 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能力。 

3.内容练习观。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 

 

?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 

(一)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几率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一)教学 

定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函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与上课的关系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等一系列环节。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重点) 

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通过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2)认识的交往性;(师生之间)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重点)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检测)、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及时反馈、重点辅导)。 

1、备课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等一系列环节。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重点) 

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通过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2)认识的交往性;(师生之间)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重点) 

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检测)、上课、布置和检查作业、课外辅导和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及时反馈、重点辅导)。 

1、备课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定义: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贯彻要求: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想结合; 

2.

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3.

(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定义: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已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贯彻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发扬教学民主。 

4.

(3)巩固性原则 

定义: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专门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贯彻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2.

3.

在扩充该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定义: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贯彻要求: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记》、朱熹、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布鲁纳等) 

(5)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贯彻要求: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节,是传承社会文化节、传递生产经验收报告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主要批学校教育工作者,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具有继承性;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第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第一,关于教学原则:他提出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第二,关于教学制度:他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第三,关于教学思想:他提出要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经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第四,关于教学内容:他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第五,关于教学原则:他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赫尔马特教育思想: 第一,他将伦理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第二,他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题(精选)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题 第一套 一、选择题 1.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教育:骑士教育和()。 A.斯巴达教育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实科教育 2.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洛克C.卢梭 D.赫尔巴特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要()。 A.抓关键期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4.社会对教育所要成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是()。 A.教育目标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D.教学计划 5.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性因素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C.教育措施D.教育内容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 7.最先出现“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的是()。 A.《论语》B.《孟子》 C.《学记》D.《劝学篇》 8.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教何种学科,都有义务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

程理论 9.()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A.个别教学制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 D.小组教学 10.形成性测验的根本目的是()。 A.发现问题B.分班分组 C.调控教学D.阶段性总结分析 11.在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教育和教学行政组织单位是()。 A.教研组B.年级组C.班级 D.班级小组 二、简答题 1.为何说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教学中主要是靠上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上课的四个环节中其它三个环节是上课的准备和补充环节,只有上好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好一节课必须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以下要求:①明确教学目的。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⑤组织好教学活动。⑥布置好课外作业。 2.简述在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传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整理(初中数学口诀)

编号考点摘录答案要点 1 初中数学课程内容(4) (动手课教学)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手段 2 确定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3) (单元课标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具体数学知识点 3 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4) (心理内涵现状)学科内涵、社会发展现状、学生心理特征 4 初中数学课程性质(3) (吉普车展) 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5 “数学课程目标”从根本上明确了哪些问题(3) (是什么,为什么,得什么) 6 初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5) (双内教学评技术) 课程内涵、内容、教学过程、学习评价、技术与数学课程 7 数学课程核心概念(10) (星空感应符合分算模拟) 8 初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4) 四基 (智能验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活动经验 9 初中数学课程学段目标(4) (智能思考问情)(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10 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关系(3) (总学四过结)总体学段目标、总目标四方面、过程与结果目标 11 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4) (数形统合)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12 综合与实践——设置必要性(3) (定义+学生能力+学科联系) 综合与实践——教学特点(5) (综合实践放生自主) 综合、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综合与实践——新课标教学要求(8) (暑假用心刻度河流心域反思问法) 综合与实践——课程目标(3) (合作实施发现问题+报告论文总结+探讨关联应用意识)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4) (合作探究抽象问题) 综合与实践——课程本质及要求(2) (解决问题活动+独思自探+合流)(学生积极主动+教师尊重自主) 综合与实践——课程实施要点(3) (综合探索实践) (突出实践、强调综合、以探索为主线) 综合与实践——课程作用主动、个性、学习方式、探究、情感价值、能力、创新、经验 13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建议(6) (施主标地基验情态) 14 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4) 预设生成、全体个体、合情演绎、现代技术与手段多样 15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要点(6) 见后 16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形式(8) (口述成长两课三后) 17 初中数学课程评价实施建议(7) 见后 18 教学原则(4) (抽烟公论)抽象具体、严谨量力、理论实际、巩固发展 19 数学教学过程(5) (北外教学评上985)备课、上课、课外、成绩考核、教学评价 20 五段教学法(5) 引入、讲解、联系、总结、应用 21 数学教学方法定义加后 22 初中数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5) (自发讲论坛)自学辅助、发现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23 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需要考虑什么(5) (课目+学生+教学内件法) 24 概念间的逻辑关系(2) (相容:全同\交叉\从属;不相容:对立\矛盾) 25 概念下定义的常见方式(4) (公鼠秒揭)公理性、属加种差、描述性、揭示外延 26 概念教学基本要求(3) (内涵表达+运用+关系分类体系) 27 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4) (引确固用) 引入、明确、巩固、运用 28 命题教学的基本要求(3) (理解运用系统) 29 命题教学的一般过程(5) (引证明雇佣) 1.引入 2.证明 3.明确 4.巩固 5.应用 30 命题教学的策略(5) (被提问生过情) 31 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教学规律)(5) 间直、技能能力、技能与数学观、认知与非认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32 数学问题的设计原则(3) (可行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应用性原则) 33 数学学习概述及特点见后 34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内因(2) 非认知因素+认知因素 35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外因见后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考生们正在紧张的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呢还是掐着手指算日子呢?距离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还剩3个月的时间,中华考试网小编整理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 传统教育派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主张的“三中心”是指( ) A.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 B.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 C.管理中心、活动中心和教学中心 D.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和教学中心 2.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 ) A.发现学习理论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教学与发张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3.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的自然”决定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4.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某些方面不一-定会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这反映了教育的哪一-特征( ) 。 A.阶级性 B. 生产性

C.目的性 D.相对独立性 5.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里的积累,又体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代表新质要素的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出现新的年龄特征。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在现代学制的发展过程中,西欧19世纪形成了“双轨”的学制,这里的“双轨” A.衔接且对应 B. 衔接但不对应 C.不衔接也不对应 D.不衔接但对应 7.有人认为教育投资是有效的生产性投资,这种观点主要反映了教育的哪种功能?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生态功能 8.当前我国中学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属于 A.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经验课程性 D.社会课程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 导读:本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模拟试题,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选择题 1.留白是我国古典绘画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指作者在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旨而精心留出的“空白”,以营造出“此处无物胜有物”之境。这一理念体现在教育中,要求教师()。 A.把任何道理都对学生说透、说尽 B.对学生放之任之 C.留给学生独立的空间,让学生有自我反省的机会 D.抓紧课堂,放松课外 【答案】C 【解析】留白,即故意留有一定空白,留有一定余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千叮咛、万嘱咐,把学生逼得太紧不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晾一晾”,留一个缓冲的余地,也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2.法国历“雾月政变”的发动者是()。 A.罗伯斯庇尔 B.拿破仑 C.丹东 D.戴高乐

【答案】B 【解析】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以解除雅各宾派过激主义威胁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借口,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并由此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称该政变为”雾月政变”。因此本题选B。 3.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开始施行。 A.1994年1月1日 B.2006年9月1日 C.1995年9月1日 D.2007年6月1日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因此本题选B。 4.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 A.人民政府 B.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 C.教育部门 D.学校 【答案】A

2018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逻辑思维能力 大纲要求: 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念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能够正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知识考点: 1、概念的逻辑特征 2、简单判断问题 3、真假话问题 4、元素对仗问题 5、数量分析题 6、数量分析题 考试真题: 【2017年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与“重庆一直辖市”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法国-法兰西 B.华盛顿-纽约 C.英国-联合国 D.北京市-首都 答案:D。 【2016年下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与“中国一香港”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北京——承德 B.宁夏——银川 C.新疆一一西藏 D.太原——山西 答案:B。 【2016年上半年真题】下列选项中,能够由“李白是文人”和“李白不是商人”必然推出的( )。 A.有的文人是商人 B.有的文人不是商人 C.有的商人是文人 D.有的商人不是文人 答案:B。 解析:李白是文人中的一个,属于有的文人,李白不是商人,所以有的文人不是商人。 【2016年下半年真题】“医生都穿白衣服,所以,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头发。”下列选项中,这一陈述的必要前提是( ) A.有些医生留长头发 B.有些医生不留长发 C.穿白衣服的人不留长发 D.穿白衣服的人都是医生

答案:A。 解析:前提是医生都穿白衣服,结论是有些穿白衣服的人留长发。你会发现前提和结论中间缺了点什么,医生跑哪里去了?所以要把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重合的共同点找出来,此题中,医生就是我们要找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共同拥有的共同点。根据前提结论,答案选择A。 【2016年下半年真题】按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3+4+5→151227”“5+3+2→101525”“8+2+4→321648”的方法,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7+6+5→423585 B.7+6+5→423577 C.7+6+5→354277 D.7+6+5→354285 答案:C 【2017年上半年真题】找规律填数字是一项很有趣的游戏,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按照“2+5+7→144935”“3+5+6→184830”“4+4+9→367236”的规律,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7+6+4→285224 B.7+6+4→284270 C.7+6+4→422452 D.7+6+4→422824 答案:A 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及考试真题——阅读理解能力 大纲要求: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知识考点: 1、阅读材料中的词、句理解 2、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高中考点归纳重点总结

知识点归纳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目标: 1.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3.造就平等的公民 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终身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最终奠基人是教育家:保罗·朗格朗 《教育法》的基本原则 1. 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家在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2. 教育的公共性原则。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2018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真题和参考答案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 分钟,满分为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在科学分类中,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学者是() A、卢梭 B、培根 C、康德 D、洛克 2、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A、《学记》 B、《孟子》 C、《论语》 D、《中庸》 3、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有能动作用,这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 B、阶段性 C、社会生产性 D、相对独立性 4、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最重要的途径是() A、社会生活 B、科学实验 C、生产劳动 D、学校教育 5、“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与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表明教学活动具有() A、引导性 B、简捷性 C、直接性 D、实践性 6、发达国家已经普及12年义务教育,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仅普及9年义务教育,这说明从根本上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人口数量和质量 D、社会意识形式 7、我国学校德育包括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 A、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纪律教育 B、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C、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D、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纪律教育 8、张校长特别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张校长强调的德育方法是()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学综合素质模拟试题与答案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学综合素质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课文《掌声》写的是残疾小女孩小英获得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活泼开朗的人。孙老师在学生朗读体悟后问学生: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故事的?对学生的说法,孙老师并没有给固定的答案。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分析,与孙老师的初衷不一致的是()。 A.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会分析、综合和评价 B.自主学习中学生被期待形成自己的知识 C.自主学习要避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D.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可有可无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自主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是主导者的角色,所以教师的角色没有淡化。 涉及考点:中观: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2、某幼儿园组织歌唱比赛,班里的小刚五音不全,李老师不允许小刚参加,让他在座位上观看小朋友比赛。关于李老师的做法()。 A.对,保证了小朋友合唱的质量 B.对,维护了小刚的面子 C.不对,没有关注小刚的情感体验 D.不对,应准许小刚不来幼儿园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 老师不让学生参加比赛,这样会让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是不正确的行为,一味注重成绩,没有关注到这样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涉及考点:中小学“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受教育权 3、一位美术老师在上课时要求学生以水果为题材进行素描创作,在学生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了方形。面对这一情况,老师的做法最合理的是()。 A.提醒同学们注意,苹果应该是圆形的,不要画成方形 B.直接指出是哪位同学画错了,帮他修改过来 C.欣赏方形苹果的标新立异,提倡大家都画方形的苹果 D.询问那位学生:“你把水果画成方形很有创意,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的想法 吗?”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 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内容简介: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涵义;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2.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学记》、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功能;2.教育与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高频考点提要: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教育制度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制度;2.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4.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教育目的 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的理论;3.我国的教育目的;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2.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 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课程概述 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3.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课程组织 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目标;2.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3.课程评价;4.课程开发。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高频考点提要: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目标;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第三章中学教学 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教学的基本知识,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第一节教学概述 高频考点提要:1.教学的含义与特点;2.教学的意义;3.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重点整理归纳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重点整理归纳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选择题、辨析题)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涵义(掌握)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3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归纳汇总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归纳汇总1.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p8)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6)教育的信息化。 (7)教育的全球化。 (8)教育的个性化。 2.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p13-p14)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p14-p15)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p16)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p18-p19)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6.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p22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7.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p22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8. 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p23-p24

2018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完整真题及答案

2018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 完整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育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该校长认识(A)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的结合 C、符合提升学校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2、刚开学,班主任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C)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性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会主动发展 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货,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做法(B)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名的不能参选,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这种做法( D) 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下列关于教育战略目标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C) A、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D、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6、某中学违规向学生收取补课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责令该校退还所收费用的机关是( A) A、教育行政部门 B、工商管理部门 C、纪检部门 D、公安部门 7、中学教师黄某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侵犯其权利而提出申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受理其申诉的机关是( B)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点整理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1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也就是说,广义的教育除了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之外,还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2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考点3 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习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1902 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 ,(亦称《钦定学堂章程》),为以后的学制奠定了基础。1904 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 (即《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 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 ,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一直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3.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注重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关注学前教育,很多学校将学前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P 艮。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考点4 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国的古代教育:早在4000 多年的夏朝,就出现了最早的学校教育。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名称: 庠、序、学、校。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时代教育的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中国古代教育的终结:1905 年,清朝政府明确下令,废科举,兴学堂。科举考试制度走到了终点。 印度的古代教育:古代印度的教育有着明确的等级性,而其中最享有优先教育权利的是僧侣和祭司。 古代埃及:古代埃及几乎与中国有相同古老的教育,也有差不多4000 多年的历史。 古希腊:a.雅典教育:和谐教育,主要主张关注人的身心和谐教育。 b?斯巴达教育:是一种武士教育,主要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注重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考点5 20 世纪后的教育特征 (1) 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 技术的。 考点6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的最高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 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教育内容上孔子主张“六艺”。 (2)《学记》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学记》高度重

高中教师资格证科一科二必背知识点

科一综合素质 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一、请简要阐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两全一个新) 答: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二、请简要阐述评价观(目的,内容,形式,主体,过程) 答:1、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的内容多元化; 3、评价的方式多样化;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5、注重对过程的评价; 三、简要阐述学生观 答:1、学生是一个完整地生命个体(完整;不仅是学习的机器); 2、学生身上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 3、学生个体间有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4、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人文关怀; 四、简要阐述现代教师观 答: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立者和开发者; 4、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5、教师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五、现代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改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方面,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和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启发、引导、帮助; 3、在对待自身方面,新课程强调反思和终身学习; 4、在对待其他教育者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六、简要阐述现代教学观 答: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得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注重人而不只是科学 七、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三爱两人一终身) 答: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学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上作业,辅导检查) 答:1、备课,包括三项工作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三个计划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 3、作业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生成绩检查和评价;

2019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重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选择题、辨析题)(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涵义(掌握)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 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学校教育者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教育影响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容、教育措施等。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教育的属性3,根本特征,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历史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永恒性社会属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4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

《综合素质》(中学)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3.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4.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职业理念 ⒈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⒊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二)教育法律法规 1.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2.教师权利和义务 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学生权利保护 了解有关学生权利保护的教育法规,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尊重法律及社会接受的行为准则。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文件精神。 分析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2.教师职业行为 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四)文化素养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知识》考点:教育目的

2021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知识》考点: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2.教育目的的理论; 3.我国的教育目的;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高频考点速记】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强调了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它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宗教本位论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三)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等。 (四)“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及重点知识点梳理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学生观——“以人为本”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三)尊重热爱学生。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3、教育观即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 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4、教师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