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野外 地质 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野外 地质 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野外 地质 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野外 地质 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野外地质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容大矿业公司2013.4

一、野外观察的基本内容

1. 沉积岩地区:主要观察内容:首先应搞清地层层序,然后对具体岩石进行岩性观察(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粒度、岩石种类、地层产状、接触关系和标志层的特征。地层中是否有矿化)。次要内容:包括风化岩外貌特征,次生变化等。尽可能观察地层厚度在纵向及横向上的变化。

2. 侵入岩地区:野外应从宏观到微观上进行观察。观察主要内容为岩相和相带的变化特征(包括斑晶、基质的粒度大小变化,各粒度的比例,矿物成分及含量的变化,结构构造、岩石种类);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内外接触带及蚀变带特征,流线、流面的产状以及脉岩,矿化特征等。次要内容为岩体的原生与次生构造、析离体与捕虏体及成分含量。

3. 变质岩地区:观察应观察岩石的产出形态、颜色、结构、构造、主要及次生矿物的含量,不同矿物的排列方式及不同岩性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特征矿物(白云母、黑云母、铁铝榴石、十字石、兰闪石、矽线石等)的出现或消失。原生层理及片(麻)理的产状,有无构造迭加,有无变余结构(如变余杏仁、火山碎屑、砾岩等),是否发育混合岩及混合岩的类型,脉体成分含量与基质的关系,岩层厚度沿走向延伸变化情况以及次生变化和风化外貌。特别要仔细观察地层层序(正常与倒转)的关系。如原生的示顶构造、次生的层理与劈理的关系。

其它如火山岩、混合岩等可参照以上内容进行详细的野外观察。

二、地质观察点的描述记录

地质观察点就其点上及附近地质现象不同而点性亦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岩性控制点、界线点、构造控制点、矿化点等。现将各类性质的地质观察点需要描述记录的要点简述如下:

1. 岩性控制点

在较长一段距离内,同一岩性特征变化不大,但为了满足填图比例尺的要求,应适当定一些岩性控制点。不同的岩性控制点,其描述内容亦有不同。

(1)第四系堆积物控制点

如果是河流冲洪积物堆积,则应描述记录堆积物的颜色、结构、构造、物质

成分、粒度大小、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类型等。当可见阶地剖面时,应测量堆积物的厚度,观察记录其纵向和横向的变化,说明该点位于阶地(或河流滩)的什么部位。必要时测量扁平砾石的产状。

如果是坡积物堆积,则应描述记录本点位于堆积物什么部位,坡积物的成分、粒度、砾石中有无矿化现象。堆积物的分布范围及其来源等。

以上观察时还应注意地貌形态。必要时应素描和照相。

(2)沉积岩区的岩性控制点

除要按前述的描述记录的基本内容进行描述记录外,还应描述记录该点的岩性差异变化,岩层产状变化,露头情况(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等。必要时应素描或照相。

(3)岩浆岩区的岩性控制点

侵入岩区的岩性控制点描述记录要点除按前述的描述记录的基本内容进行描述记录外,还应描述记录该点上岩性差异变化(如颜色、粒度、结晶程度、风化程度等),有无矿化出现以及露头情况等。必要时应素描或照相。

火山岩区的岩性控制点,应描述记录岩石的颜色(新鲜面和风化面颜色)、结构(集块、角砾、凝灰质)、构造(层状、似层状、块状等)、野外定名等。若是火溢流相的岩石,应观察记录熔岩的流动构造、有无气孔、杏仁体或枕状体出现。并注意观察节理的性质和产状。

2.界线点

包括岩性分界线、地层分界线、侵入岩与围岩界线等。

(1)岩性分界线

一般是同一地层组段中的不同岩性分界线。

要记录描述地质点两侧的岩性。按路线前进方向依序分别描述记录。除按拳术的描述记录的基本内容进行描述记录外,还应描述记录接触面产状,判定接触关系。

(2)地层分界线

指不同组段的岩层接触界线

要按路线前进方向依序分别描述记录点两侧的岩性各属于什么组段。然后分别进行“基本内容”的描述记录。最后对接触面产状进行描述测量,判定接触关

系(是整合、假整合还是微角度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必要时应素描或照相。

(3)侵入岩与围岩界线

同样要按地质路线前进的方向依序分别描述记录界线点两侧的岩性各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组段,然后分别进行“基本内容”的描述记录。最后对接触界线和内外接触带进行详细观察描述:观察侵入体是“内倾”还是“外倾”,即接触面倾向岩体内还是倾向岩体外。接触面的岩性变化,注意热接触变质带的特征,描述记录变质矿物出现的分带性。

露头良好、接触关系清楚的地质点上必须有素描图和照相。

注意岩体中有无围岩捕虏体,围岩中有无岩脉穿入。若有的话,应素描和照相。

发现特殊岩性,应同时采集标本、样品。

3. 构造控制点

包括断层点、褶皱构造点、节理裂隙统计点等。

(1)断层点

除详细描述该点两侧的岩性特征外,应重点搜集断层接触的地质依据,如两侧地质体产状,接触处的断层破碎带情况,通过破碎带中的砾石的磨圆度以及有无定向排列的情况等来判断断层的性质以及构造应力的方向。观察破碎带中有无石英脉、碳酸盐脉等脉岩穿入。通过对节理面或断层面上的阶步判断断层的位移方向或对岩石节理裂隙的产状推断断层两盘的位移方向。

对断层带的地质现象要有素描图和照相。

另外,从宏观地貌上寻找断层通过的地方是否呈负地形,如丫口、沟谷等。

(2)褶皱构造点

一般是指小褶皱(褶曲)观察点

要注意搜集褶皱发育区的岩性、产状、褶皱轴产状、劈理产状;小褶皱的规模、两翼岩层产状,褶皱转折端形态。根据露头,进行褶曲素描或照相。

(3)节理裂隙统计点

在矿产调查中少有定这类点,一般是在区调工作中或专门的构造路线调查中定点。

在该点上除了对岩性特征进行描述记录外,侧重于对节理裂隙分布状况、密

度、每组节理裂隙的产状、发育程度的资料搜集描述记录。节理裂隙中有充填物时,就调查充填物的岩性、颜色、宽度、延伸情况等。

对以上所述的各类地质点上的观察均应注意搜集矿化现象。

4.矿化点

是指已发现有矿化现象时而定的观察点。

当发现有矿化现象时,应定点描述矿化赋存的地质体岩性(或叫矿化围岩)特征,矿化类型、矿化体的规模(厚度或宽度或出露宽度),测定矿(化)体的产状,矿化体在走向的长度,尽可能绘制大比例尺小范围的矿化体平面分布略图及露头素描图,同时可以照相。

在矿化带上,应采集连续拣块样品或刻线样品。如果矿化范围较小,则采集拣块样即可。

矿化点上除采集矿石化学分析样外,应同时采集手标本、薄片鉴定样等。

三、地质路线点间描述记录

在地质填图过程中,点间描述记录同样十分重要。路线信手剖面是一条连续的地质剖面,对于分析研究工作区的地质构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点间描述记录要像实测剖面那样(精度可粗略些),沿前进方向逐一对所观察到的地质现象进行定位描述记录,定位方法采用目估和结合地形地貌特征或GPS确定。

1.点间描述记录格式一般是:由xx点(处)沿xx地物什么方向前进:

0~xx m,岩性为……产状:xx∠xx(xx m)

xx~xx m,岩性为……样品:(编号、名称)(xx m)

xx m处为下点(或调查路线结束)

2.信手剖面图的绘制要点:

一般是边走边绘制。

注意信手剖面图的摆放方位,遵循左西、右东的原则。

图件要素:包括图名、方向(以每个点前进的方向)、比例尺、地形线、岩性花纹、地质体产状、样品采集位置及编号,以及路线穿越过的地物、地貌等。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采样要求

野簿的记录格式 野外记录簿(简称野簿)是专门用来记录野外地质现象的观测结果。这些观测结果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性资料,是同学们每天辛勤劳作的汗水结晶。因此,要分外爱惜野外记录簿,注意保存,不要随意丢失,也不要随意撕页。 野簿记录的格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范,但是应该简明扼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楚,方便自己和他人阅读。一般要求用铅笔记录野簿,而不是用钢笔或圆珠笔。这是考虑到野外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造成野簿受潮或被水浸泡,铅笔的字迹或线条不容易散开,从而便于及时补救。 翻开野外记录本,右页是划线页,记录文字描述的内容;左页是方格网页,记录的则是图件,也可带少量说明文字(图6-7-1)。每次出队前要求事先在划线页上用铅笔画两条竖线,分别距划线末端约1-1.5厘米。这样,划线页被划分成左侧、中间(主体)和右侧三部分,每部分都记录着各自不同的内容。 野簿的记录是随着野外地质观测路线的开展,记录下路线上每个观察点上的观测内容。每条路线的开始都要求单独另起一页记录,在该页上面写清楚当天的日期、星期、天气和工作地点。每个观察点要填写和描述的内容包括点号、点位和点性三方面。 点号:所有的观察点都要连续编号,采用“TS”或“No.”等为前缀的阿拉伯数字,如“TS05”或“No. 23”。 点位:每个观察点位置可以根据地质图或附近标志明显的地貌或人工参照物来确定,象山峰、垭口、沟口、小路分岔、路标、桥梁等等都可以用来做参照物。例如,图6-7-1的TS02号点的位置是“羊山东沟沟口水库西岸公路拐弯处”。每个观察点的位置和编号都需要在地质图上表示出来。 点性:观察点的布置一般选择重要的地质界线,如地层单元内部或彼此之间的接触界线、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侵入体内部的岩相分界、断层等等,也可以是构造如褶皱转折端和节理统计处、化石、矿化点等等。观察点上,要尽可能地详细观察和描述地质现象,内容包括地质现象的组成、岩石学特征、地质时代、形状和规模等多方面。此外,还要测量地质体的产状和尺度,画地质素描图或照相,采集岩石或化石标本。所采集的岩石和化石标本也要分别统一编号,将编号登记在每个观察点描述的后面,并且用记号笔或红蓝铅笔在标本表示出来。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几点注意事项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几点注意事项 GPS, 地质罗盘, 林区作业, 校正 野外作业中点位和方向的确定非常重要,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加疙瘩矿区的经验表明,手持式GPS如果不加校正,其点位误差可达100余米,罗盘如果不加校正,其方位误差最大可达10°以上。因此手持式GPS接收机及地质罗盘的校正非常重要!此外,原始林区或狭窄的沟谷中可能因卫星信号被屏蔽而无法使用GPS定位,此时需要用地形图按照微地貌确定站立点的位置。 一、手持式GPS接收机的校正 1、GPS接收机默认的坐标系统 目前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是美国国防部制图局于1987年建立的坐标系统,叫WGS—84坐标系。WGS84坐标系是一种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地心坐标系,其坐标原点位于地球的质心,Z轴指向BIH(国际时间局)l984年定义的协议地球极方向,X轴指向BIHl984的起始子午面和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和Z轴构成右手系。WGS—84系所采用椭球参数为:a=6378138m;f=1/298.257223563。 2、中国所采用的坐标系 1)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该坐标系源自于原苏联采用过的1942年普尔科夫坐标系。建国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该坐标采用的参考椭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该椭球的参数为:a=6378245m;f=1/298.3。该椭球并未依据当时我国的天文观测资料进行重新定位。而是由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一等锁,经我国的东北地区传算过来的,该坐标的高程异常是以前苏联1955年大地水准面重新平差的结果为起算值,按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出来的,而高程又是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在该坐标系中,大地上的一点可用经度L54、纬度M54和大地高H54定位,其坐标详细定义可参见参考文献[朱华统【1990】。 2)1980年西安坐标系 1978年4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会议,确定重新定位,建立我国新的坐标系。为此有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为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数据。该坐标系的大地原点设在我国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约60公里,故称1980年西安坐标系,又简称西安大地原点。基准面采用青岛大港验潮站1952-1979年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3)、不同坐标系的转换 由以上坐标系的定义可知,不同的坐标系采用了不同的地球椭球体参数,在不同的椭球体间进行坐标转换时不存在一套统一的转换参数。即每个地方的坐标转换参数都不相同。 我们国内所使用的地形图多以北京54坐标系或西安80坐标系为基准,GPS直接测出的经纬度(地理坐标)并不适合在地形图上标记,图上最方便的坐标及方位参考线是坐标纵线和坐标横线(这两种坐标线构成所谓的方里网)。而GPS测出的WGS-84直角坐标与我们所用地形图上的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实际需要的是用GPS测出与所用地形图基准完全一致的坐标系统。 两个椭球间比较严密的坐标转换,一般是用七参数布尔莎模型,即X 平移,Y 平移,Z 平

野外记录格式

(DD2003-01,2003年4月,中地调发〔2003〕53号)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B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如:睛、阴、小雨等)地点:(如: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如: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如: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如: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如: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描述:(如:点E为……….. 点W为……… 接触关系为………) 标本: (如: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测试样一件, 样号为0066-1,样品岩性为………) 照相:(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 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 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 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B2.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应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或底片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 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 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 B3. 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 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 ①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 ②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 ③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 ④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 ⑤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 ⑥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

水工环地质调查野外记录要点

基本记录格式 水工环地质调查除固定水文观测点采用表格记录形式外,其余建议采用单独野外记录簿记录。基本格式建议如下: 年月日星期天气气温﹡地址:(记录到村,详细可以到小地名,如:沟等) ﹡目的:1:1万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 ﹡路线:自至(途径) ﹡人员:记录: ﹡点号:S1(至Sn,水磨湾地段编号);Q1(至Qn,青庙子地段编号);L1(至Ln,梨树坪地段编号) ﹡位置:(以标志性地标为基准,如:××沟口100°方位北20m、或××民居后等)与点位和坐标不是重复的,利于后期寻找或补测。 ﹡点位(坐标):(建议大地坐标和地理坐标全部填制) ﹡点性:建议除标明水文观测点、工程观测点、环境观测点外,进一步细化,如水文观测点中包括井、泉、民用采水点等,依据实际可进一步划分的应在“描述”栏中详细记录;工程及环境观测点同理,应注意水、工、环是一个整体。 ﹡描述:首先详细记录该点地貌、地质情况,其次依据点性做侧重描述。(考虑到后期开发,应加强矿体周围的观测记录。) 1、水文方面:对象水体的类型(上升泉、裂隙(潜)水、岩溶水、等);对象水体的基本特征:色、味、温度、气味、透明度、流速、流量、水位标高、周围植被发育情况、甚至水生动植物情况等。依据基本地质对含水层或隔水层进行划分,含水层的富水性、进一步的推测其补给源、排泄渠道及成因。走访了解对象水体的时间性(长期、季节性、暂时性等)及相应流量等参数做大概了解。水质方面集中某一时段统一取样,各分部要对水样取样点做到心中有数。 水文观测孔依据规范测定其稳定水位标高并记录,以和后期水文孔抽、注水试验做对比。 2、工程方面:侧重于岩石物理力学方面,重点描述岩石构造,节理,裂隙,稳定性、整体性、(抗)风化程度等,加强层、节理产状的测量和积累,后期要

(完整word版)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一、罗盘的使用方法 1. 罗盘的结构 (1)磁针——一般为中间宽两边尖的菱形钢针,按装在底盘中央的顶针上,可自由转动,不用时应旋紧制动螺丝,将磁针抬起压在盖玻璃上避免磁针帽与项针尖的碰撞,以保护顶针尖,延长罗盘使用时间。在进行测量时放松固动螺丝,使磁针自由摆动,最后静止时磁针的指向就是磁针子午线方向。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磁针两端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针失去平衡。为了使磁针保持平衡常在磁针南端绕上几圈铜丝,用此也便于区分磁针的南北两端。 (2)水平刻度盘--- 水平刻度盘的刻度是采用这样的标示方式:从零度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每10度一记,连续刻至360 度,o 度和180 度分别为N和S,90 度和270度分别为E和W,利用它可以直接测得地面两点间直线的磁方位角。 (3)竖直刻度盘专用来读倾角和坡角读数,以E或W位置为0度,以S或N为90度,每隔10 度标记相应数字。 4)悬锥--- 是测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悬挂在磁针的轴下方,通过底盘处的觇板手可使悬锥转动,悬锥中央的尖端所指刻度即为倾角或坡角的度数。 (5)水准器--- 通常有两个,分别装在圆形玻璃管中,圆形水准器固定在底盘上,长形水准器固定在测斜仪上。 (6)瞄准器——包括接物和接目觇板,反光镜中间有细线,下部有透明小孔,使眼睛,细线,目的物三者成一线,作瞄准之用。

在使用前必须进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为地磁的南、北两极与地理上的南北两极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点的磁北方向与该点的正北方向不一致,这两方向间的夹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点磁针北端偏于正北方向的东边叫做东偏,偏于西边称西偏。东偏为(+)西偏为(-)。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计算,公布以备查用。若某点的磁偏角已知,则一测线的磁方位角A 磁和正北方位角A 的关系为A等于A 磁加减磁偏角。应用这一原理可进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时可旋动罗盘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盘向左或向右转动,(磁偏角东偏则向右,西偏则向左),使罗盘底盘南北刻度线与水平刻度盘0--180 度连线间夹角等于磁偏角。经校正后测量时的读数就为真方位角。 2. 罗盘使用方法 (1)测方位测量某物体的方位是野外地质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在定点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测量观察点位于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测量时打开罗盘盖,放松制动螺丝,让磁针自由转动。当被测量的物体较高大时,把罗盘放在胸前,罗盘的长水准器对准被测物体,然后转动反光镜,使物体及长瞄准器都映入反光镜,并且使物体、长瞄准器上的短瞄准器的尖及反光镜的中线位于一条直线上,同时保持罗盘水平(圆水准器的气泡居中),当磁针停止摆动时,即可直接读出磁针所指圆刻度盘上的读数,也可按下制动螺丝再读数。 (2)测量岩层产状要素岩层产状要素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岩层倾向是岩层面上的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倾角是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测量岩层走向时,将罗盘的长边(与罗盘上标有N—S 相平行的边)的一条棱与层面紧贴,见图,然后缓慢转动罗盘(注意:在转动过程中,罗盘紧靠层面的那条棱的任何一点都不能离开层面),使圆水准器的气泡居 中,磁针停止摆动,这时读出磁针所指的读数即为岩层之走向。读磁北针或磁南针都可以,因为岩层走向是朝两个方向延伸的,相差180°。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精修订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 格式及内容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1.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 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野外地质记录表大全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表 注:L cos h = L sin ; D = L(sin cos sin Y cos sin )式中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用+号,反之用一号。 测手:记录人:计算人:检查人:组长:年月日

项目(矿区)名称: 音像记录表 记录人: 注:记录形式指:摄像、照片、录音 日期:

地质观察点记录表 第页/共页1、矿区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号:____________ m 3、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点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路线地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地质描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接触关系及产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矿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标本及照相登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地貌及水文地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描图 记录人: 日期: 年月日

工程地质野外描述

一、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二、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三、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四、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五、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六、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七、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八、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九、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十一、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十三、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十四、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十五、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薄层粉土。 十六、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七、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十八、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十九、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夹薄层壮中密粉砂,具水平层理,无摇振反应,切面稍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粘土:灰黄,褐黄色,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一、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白色高龄土条带用钙质结核,(核径为0.3~2cm),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二十二、粉质粘土夹粉土:浅灰色,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局部夹30cm厚薄层粉土,湿,中密~密实。 二十三、碎石土:浅黄色,灰黄色,中密~密实,碎石含量50%~70%棱角形,次棱角形,一般直径20~40mm最大粒径120mm 成份以灰岩为主,少量为砂岩,由老黄土、新黄土,中粗砂,砾石充填。 二十四、中风化灰岩:灰~深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石结构致密坚硬,裂隙发育大部分闭合,由方解石充填,岩芯多呈短柱状,长柱,少量呈碎石块状,碎粒状,土状,长度20~40cm局部溶蚀现像严重,岩芯表面呈峰窝状,溶径5~20mm,最大50mm. 二十五、全风化粘土岩:褐灰色,黄褐色,棕红色。结构构造完全破坏岩芯呈土状,含风化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篇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一、为搞好野外验收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二、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本要求。 三、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应在野外工作现场进行,其依据是项目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组织,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大地区地调中心派人参加,重要项目的野外验收地调局派人参加。 五、承担单位在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一个月,向实施单位提出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格式见附件7-1)。 六、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三)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四)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工作总结。 七、实施单位在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野外验收组织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八、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九、项目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包括: (一)全部野外实际资料 1.野外原始图件; 2.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 3.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4.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 5.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附件六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一、为保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真实、可靠,提高成果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规定检查的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范围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专业。 三、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工作依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设计和地调局的有关要求进行。 四、地调局负责组织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质量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 五、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六、承担单位对所承担的工作项目野外原始资料组织进行项目组自检(100%)、互检(100%)和承担单位的抽检(30%)。野外原始资料须结合野外实地检查,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提倡承担单位按照GB/T 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把原始资料的经常性检查工作纳入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 七、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每年定期组织监审专家对原始资料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组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八、原始资料检查的重点放在野外。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精度,野外实地检查比例不低于被检查资料的5~10%。相关的专题研究及信息工程项目也应进行原始资料的检查。 九、原始资料检查的内容包括工作部署和工作量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搜集、记录到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清晰、符合野外地质实际情况;原始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日常整理、登记是否规范及时;阶段性的综合整理是否及时、完整等。 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实行打分制。检查结果分四个等级:优秀≥90分; 90>良好≥75分;75>合格≥60分;<60分为不合格。 优秀:原始资料经检查完全符合技术标准及要求;

地质采样规定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X: 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

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2.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应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或底片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 3. 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 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 ①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 ②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 ③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 ④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 ⑤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 ⑥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及剖面代号。 各类样品的采集与测试登记表

普通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野外实习报告 姓名: 班级: 指导老师: 实习日期: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的地质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搞高我们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级实际观察和动手能,使我们具有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2)实习任务 1.通过实习,初步学会观察认识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 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 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用矿 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掌握地质罗盘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 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二、本次实习的主要路线 路线一、赣州市章贡区水东地质观察路线(学院---东河大桥--- 马祖岩---学院)时间一天 路线二、赣州市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学院---峰山---学院)

时间一天 路线三、赣县江口镇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学院---江口木材厂 —学院)时间一天 三、主要内容 1)峰山路线地质情况简介: 峰山位于赣州市章贡区东南部,由沙石镇至主峰盘山公路里程19公里。主峰海拔1046米,为章贡区最高峰,赣州七O七电视台雄踞其上。峰山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尤其是夏季无比凉爽,已成为赣州市章贡区避署旅游区。 2)峰山地层情况简介: 峰山地区了出露的地层和岩体,主要为寒武系浅变质岩和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以及一些脉岩,山脚下广布着白垩纪红层(赣州群砾岩、砂砾岩K2g)。 寒武系浅变质岩(ε):为灰、浅黄褐、浅紫色变余中细粒硬砂岩和变余凝灰质砂岩、千枚状变质砂岩,紫红色千枚状页岩,顶部为条带状板岩。变质岩在与花岗岩体接触处,由于岩浆的热烘烤作用普遍发育有角岩化,斑点化等热接触变质现象。 白垩系上统赣州群(K2g):为砖红色、紫红色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等,其内产爬行动物(恐龙骨骼、恐龙蛋、龟)化石等。 燕山早期黑云母花岗岩(r5):岩石为灰白色、肉红色、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及少量黑云母组成,具中粗粒似斑状结构、

野外地质点规范要求

野外地质点记录规范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2008年6月

1.野薄记录格式 目录格式 点位岩性地层页码 D0001 岩性分界点P3β-Ⅰ/P3β-Ⅱ 1 D0003 地质观察点P3x 2 …………………… 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 地点:(野外基站)气候:(晴、阴、雨、雪) 路线:L04(自……经……至……) 任务:(沿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 追索断层(或层) 人员:…… 记录: …… …………………………………………………………………………………………………………………………………………空两行 点号:D0401(居中) 座标:X: Y: A= m±m 或(E: N: A= m±m ) 位置: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产状点等 描述: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脉(层)、岩脉的岩矿石名称、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地貌及水文地质等。(界线点描述为: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取样:D0401H01、D0401H02 标本: (于900m处采标本一件, 样号为D0401B01, 岩性为………) 照片:( 记录照相序号、位臵、照片内容简述等,编号D0401ZP01) 点间:如: (1) D0401 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 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DO401: 沿途为……… 注意:当天记录的第一个点没有点间描述,点间描述应从第一个点以后开始。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包括: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必须进行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

野外 地质 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野外地质观察描述记录基本要求 容大矿业公司2013.4 一、野外观察的基本内容 1. 沉积岩地区:主要观察内容:首先应搞清地层层序,然后对具体岩石进行岩性观察(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粒度、岩石种类、地层产状、接触关系和标志层的特征。地层中是否有矿化)。次要内容:包括风化岩外貌特征,次生变化等。尽可能观察地层厚度在纵向及横向上的变化。 2. 侵入岩地区:野外应从宏观到微观上进行观察。观察主要内容为岩相和相带的变化特征(包括斑晶、基质的粒度大小变化,各粒度的比例,矿物成分及含量的变化,结构构造、岩石种类);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内外接触带及蚀变带特征,流线、流面的产状以及脉岩,矿化特征等。次要内容为岩体的原生与次生构造、析离体与捕虏体及成分含量。 3. 变质岩地区:观察应观察岩石的产出形态、颜色、结构、构造、主要及次生矿物的含量,不同矿物的排列方式及不同岩性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特征矿物(白云母、黑云母、铁铝榴石、十字石、兰闪石、矽线石等)的出现或消失。原生层理及片(麻)理的产状,有无构造迭加,有无变余结构(如变余杏仁、火山碎屑、砾岩等),是否发育混合岩及混合岩的类型,脉体成分含量与基质的关系,岩层厚度沿走向延伸变化情况以及次生变化和风化外貌。特别要仔细观察地层层序(正常与倒转)的关系。如原生的示顶构造、次生的层理与劈理的关系。 其它如火山岩、混合岩等可参照以上内容进行详细的野外观察。 二、地质观察点的描述记录 地质观察点就其点上及附近地质现象不同而点性亦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岩性控制点、界线点、构造控制点、矿化点等。现将各类性质的地质观察点需要描述记录的要点简述如下: 1. 岩性控制点 在较长一段距离内,同一岩性特征变化不大,但为了满足填图比例尺的要求,应适当定一些岩性控制点。不同的岩性控制点,其描述内容亦有不同。 (1)第四系堆积物控制点 如果是河流冲洪积物堆积,则应描述记录堆积物的颜色、结构、构造、物质

1比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 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的统一格式标绘于剖面图相应位置上。在作文字记录时,首先注明时间、地点、剖面编号、参加人员及分工,然后逐项填写表格内容:导线号、方位、导线长、坡角、产状等,逐层对岩石或地质体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格式如下: (导线号)0-1导 (方位)160° (导线长)100米 (坡角)+5° (分层位置)5米 (层号)② (岩性名称)砂岩 (岩性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份、特征、含量、矿化、蚀变特征岩层宏观特征、产状等。采集样品 9.根据实测地质剖面和其它地质工作所取得的各项地质资料建立较合理的地层层序,查明岩层厚度,岩性、岩石组合特征,物质成份,岩相组合等。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尽可能确定其时代,选定标志层,划分填图单元。 10.随着剖面测制工作的进展,应加强室内整理工作,特别是当日整理、 文字记录整饰、图件绘制及着墨。 11.编写剖面地质小结。内容为:

1:2000 地质填图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1:2000地质填图工作细则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向西部倾斜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为满足其要求,提高地质工作的质量,特制订本细则。 1:2000(或1:1000)地质草测的目的在于扩大矿床储量,圈定矿化带及矿体,查明岩相、构造与矿化体的关系,发现新的矿产地等问题。 一.地质剖面 (一)剖面的测制 1.地质剖面测量是地质填图工作的基础,因此在填图工作之前,测制1-2条完整的地质剖面,比例尺采用1:500,用以划分填图单元,研究地层及构造,为地质填图服务。 2.在注意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并对工区进行了踏勘,了解了地层分布层序,矿体分布及矿化范围,主要岩石类型、地质构造特征等的基础上选择剖面位置。即剖面线应垂直地层走向布置,位置应选择在地层层序较齐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基岩出露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为确保剖面的实测精度,剖面上的地层、矿层界线、构造线若被浮土掩盖,应予揭露。 3.剖面总方向与地层主要走向应大致垂直,其间夹角应大于60°,长度视工作范围而定。 4.剖面用半仪器法测制,采用定地质点的方法进行。 5.剖面端点用木桩留作标记。实地分层界线用小红旗作标记。分层位置从皮尺上直接读取并标于剖面上和记录于记录表中。 6.在测制剖面过程中,必须按比例尺要求详细分层,分层距离用皮尺丈量,地质体出露宽度在0.5米以上者在图上应有表示,小于0.5米,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地质体(如矿化层、标志层)应放大表示。 7.实测剖面应逐层对岩石和地质矿产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系统地采集标本,按不同岩石类型分层采集一定数量的样品。 8.地质记录内容应全面、准确,地质体产状及所采各种样品应按有关规范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介绍

1.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位置:(如: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

地震行业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征求意见 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计划编号等基本情况 该项任务是在“活动断层调查与探测系列标准的相关研究项目”课题—“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与实际材料图编制标准”的基础上于2017年重新启动的“活动断层探察标准编制”专题。其目标是在活动断层填图、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以及国际上主要断层研究以及2016年提交的《活动断层野外地质调查标准》验收稿的基础上,完善《活动断层探察野外地质调查》,并作为行业标准对外发布。 二、编制标准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野外地质调查是活动断层填图、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现场考察等的重要内容。地质记录是最宝贵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综合分析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也是地质工作成果的表现之一。 1989年在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组织下,由邓起东院士主持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工作大纲》,经过三年的实践,于1992年制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1:50000)工作规范》。该规范从课题申请、批准和组织,填图工作内容和要求,资料整

理和总结、验收等几方面具体、明确地规定了活动断裂地质填图的相关技术要求。 1999年,为规范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由中国地震局胡聿贤院士主持编制了《工程场地地址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2005年又修订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该标准划分了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分级,增加了“发震构造”等术语,修订了内容和技术要求,使其与相关标准的协调性更强。 鉴于城市直下型地震的重大危害,我国开展了大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为保障工作质量,中国地震局先后出台了《中国地震活动断层探测技术系统技术规程》、《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大纲》, 2005年颁布了DB/T 15-2005《活动断层探测方法》,2009年修订为DB/T 15-2009《活动断层探测》。该标准规定了活动断层探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探测方法、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技术要求。 随着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深入和遥感数据的大量应用,需要对活动断层填图相关工作流程、填图内容、技术指标和成果表达形式等内容做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以确保得到可靠的活动断层参数和统一的填图成果,满足数据共享的需要,为此在总结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DB/T 35-2013《1:50 000活动断层填图》标准。 活动断层探察研究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以来,其研究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