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淡黄色透明毒液,具有多种药理学和生物学活性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包括多肽类:蜂毒肽(Melittin)、原蜂毒肽(Promelittin)、蜂毒明肽(Apamin)、MCD-多肽等;活性酶类:磷脂酶A2(Phospholipase,PLA,)、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酸(碱)磷酸酶等;此外还有组胺、胆碱、甘油、氨基酸等。蜂毒主要具有抗炎、降压、镇痛、抗病毒作用。蜂毒疗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对于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其它动物源性的毒性物质一样,蜂毒治疗疾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某些患者经治疗一段时间后,还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利用蜂毒疗法治疗疾病并没有完全达成人们的共识 j。近年来,随着分离、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在研究蜂毒的组成成分、结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及功能,为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展示了较好的应用

前景。

1 蜂毒的药理作用

1.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蜂毒有明显的降血压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小剂量能使实验动物离体心脏产生兴奋,大剂量则抑制心脏功能

1.3 对血液的作用

蜂毒具有溶血和抗凝血作用,治疗剂量极少引起溶血反应;较大

剂量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蜂毒直至稀释为1/10000时,其溶血作用才消失 .

1.4 抗炎镇痛作用

蜂毒中的单体多肽是抗炎的主要成分,它具有类激素样的作用,但无激素的不良反应。全蜂毒、溶血毒多肽、神经毒多肽、MCD-多肽均能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使皮质激素释放增加而产生抗炎作用。1.5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蜂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活蜂循经穴蜇刺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引起的早期肝硬化有较好效果

1.6 抗肿瘤、抗菌和抗辐射作用

蜂毒对淋巴瘤、肉瘤都具有抵抗作用,对Rous肉瘤和Hela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1.7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蜂毒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能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增加,起到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作用。

1.8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蜂毒对免疫系统具有直接抑制作用。

2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疗法由蜂蜇治疗与中医经络学理论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针、药、灸三结合的复合疗法。目

前,已有蜂毒素、蜂散痛、蜂特灵和蜂毒注射液等多种蜂毒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2.1 用于治疗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蜂毒肽能够提高疼痛阈,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I临床用于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偏头痛等,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见效快、疗效可靠的特点

2.2 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目前,非甾体类药物配合甾体类药物是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措施,这些药物可以短期抑制炎症发展和减轻症状,但不能收到长期效果

2.3 用于治疗高血压蜂毒中的磷酯酶A 具有降压作用,这是通过组织胺的释放改变外周阻力来实现的,现已报道,蜂毒可治疗症状性高血压和高血压病,另外蜂毒对于更年期症状性高血压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外,蜂毒对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疗效。

2.4 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2.5 用于治疗艾滋病德国采用蜂毒破坏病人体内艾滋病病毒的促进剂对病毒的转录,从而根除了病毒扩散体系

2.6 用于治疗其它疾病蜂毒还可以治疗红斑性狼疮、带状疱疹、硬皮病、枯草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舒缩性鼻炎、痉挛性结肠炎、牛皮癣、遗尿、痛风、甲状腺功能亢进、白塞病、妇科炎症、溃疡病、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应用前景

天然状态的蜂毒是一种药理和生化活性都很高的复杂混合物,含

有多种肽和酶类活性物质,是医药及生物工程方面的重要原料。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对蜂毒进行检验分析、加工分离、纯化及生物合成。蜂毒中的多肽目前已基本分离、国外已能化学合成。由于蜂毒来源丰富、副作用轻微、作用广、功效大,因此蜂毒的药理作用和治疗价值将会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读五毒中医抗癌原理

解读五毒中医抗癌原理 毒结体内是肿瘤形成的根本原因。肿瘤的形成一般有以下四种:一是淤积成毒;二是痰凝湿聚;三是热毒内蕴;四是正气亏虚。这四种情况时间久了都能在体内淤积成毒导致毒结体内,久而久之形成癌。癌瘤形成非常缓慢,以至毒邪深居,不采取攻势很难化解,越是毒物攻势越猛,所以中医便有“以毒攻毒之说。 中医擅长以五行诊病,五行与易经术数密不可分,所以按照五行术数的分类方法至毒之物也有五个,分别是:全蝎、蜈蚣、守宫、蛇、蟾蜍,守宫就是壁虎,在中医看来这五毒都是抗癌良药,对癌细胞致命的杀伤力。 首先说一下五毒之首全蝎,其药用价值已为我国中医实践所证实,具有祛风、解毒、止痛、通络等功效。蝎子的药用历史悠久,食后可温肾补精,益气养血,养颜健体。据《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载,全蝎具有“熄风镇痉、消炎攻毒、通络止痛”功能;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炎症、乙肝、肿瘤”等病。全蝎也是一种高档美味佳肴,营养丰富,食之有防病治病、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协调人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细胞活力等功能,因此备受中外宾客青睐。现代研究证实,全蝎的主要药用成分为蝎毒素,其天然活性蛋白含有有人体所需大量的氨

基酸,冬氨酸、丝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酷氨酸、组氨酸、脯氨酸等,同时,还含29种微量元素,有钠、磷、钾、钙、镁、锌、铁、铝、铜、锰、氯等。此外,尚含三甲胺、甜菜碱、铵盐,正十七碳酸、异油酸,二十碳酸等天然活性成分。药理实验证实,全蝎制剂有抗癌作用,其水提物对结肠癌细胞、醇提物对人体肝癌细胞等有抑制作用。日本学者对部分中药的水提物和甲醇提取的抗癌活性进行初步筛选研究,证实全虫在试管内山腹水细胞试验,显示抗癌活性。 壁虎:《本草纲目》称其:“治中风瘫痪,手足不举,或厉节风,及痰惊,小儿疳痢,血积成痞,厉风瘰疬。”现代研究显示:守宫含脂肪、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以锌含量最高,水溶液可抑制人体肝癌细胞呼吸,近代用于治疗各种癌肿,尤其以食管癌效更佳。对结核杆菌及常见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蜈蚣: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中医认为蜈蚣味微辛,性微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 蜈蚣的抗癌作用比较明显。著名中西医汇通医家张锡纯在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蜈蚣治疗食管癌的

蜂毒肽的研究进展

蜂毒肽的 蜂毒肽的研究进展
我 国 天 然 蜂 毒 主 要 采 自 意 大 利 蜜 蜂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天然蜂毒是具有苦香气味的透明液体,在室温下很快就 干燥至原来重量的 30%~40%。蜂毒是一种成分十分复杂的混合物, 经过各国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已知蜂毒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蜂 毒肽(melittin)、 蜂毒明肽(apamin)、 肽(mast cell deganulating MCD peptide) 等。蜂毒肽是蜂毒的主成分,其重量占蜂毒干物质 45%~ 50%。蜂毒肽具有很高的生物学作用和药理作用,其半数致死量 (LD50)为 4.0mg/kg,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蜂毒肽具有抗炎、镇痛、抑制 血小板凝聚和抗肿瘤等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蜂毒肽的抗肿瘤作用, 抗菌作用和抗 HIV 病毒作用的新进展。 1 蜂毒肽的物理化学性质 蜂毒肽由 26 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 2480,其一级结构为 H—Gly—lle—Gly—Ala—Val—Leu—Lys—Val—Leu—Thr—Thr—Gl y—Leu-Pro—A1a-Leu—lle—Ser—Try—lle—Lys—Ary—Lys—Ary-Gl n-NH2(GIGAVLKVLTTGLPALISWIKRKRQQ—NH2。 蜂毒肽是一种不对称的线性多肽,第一位至第 20 位的氨基酸是疏 水基团,第 21 位至 26 位的氨基酸是亲水基团。蜂毒肽能降低水的表 面张力,蜂毒肽的稀薄溶液作为单体存在,如在溶液中增加离子强度

或蜂毒肽的浓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凝聚现象,直接生成疏水性四聚 物。 蜂毒肽的螺旋结构(二、 三级结构)和聚合作用取决于溶液的 PH 值、 离子强度和蜂毒肽本身的浓度。当浓度的 PH 值升高后,蜂毒肽能从 大部分随机构象转变成。螺旋构象,o 螺旋构象含量最高可达 80%。 当溶液 PH 处于个性状态时?蜂毒肽至少有三种构象存在。 蜂毒肽的发现及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工合成的成功, 证明 了一类新的有生物活性的肽类结构, 为研究多肽与脂质胶粒或细胞膜 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同时对蜂毒肽的多种生物活性和多 种药理作用提供了相关机理的解释。 2 蜂毒肽的生物学活性和药理作用 蜂毒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致的抗炎活性最强的物质之一, 其抗炎活性 是化可的松的 100 倍,可以抑制 20 多种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的生 长和繁殖,还能增强磺胺类和青霉素类药物的抗菌效,对多种真菌, 病毒也有毒性。具体研究如下: 2.1 抗肿瘤作用 抗肿瘤作用 2.2.1 体外抑瘤作用 分别选取 SMMC—7721、 BEI—7402 和 Hep—3B 三种肿瘤细胞系, 以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观察蜂毒肽对这三种肿瘤的细胞系

蜂针疗法的针刺方法

蜂针疗法的针刺方法 蜂针是蜜蜂的自卫器官,当蜜蜂感受到生命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时,会执行蛰刺的动作,而在针刺的同时,蜜蜂会从蜂针注射一种液体,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对于被针蛰的生物会产生局部或全身反应,我们将蜜蜂针刺所产生的液体称为蜂针液。使用活蜂蜂针,将蜂针液中挥发性成分注入人体,这是蜂针液药剂所无法代替的。本文来源39蜂疗网。 (1)直刺法 局部皮肤消毒后,用镊子挟着活蜂腰段,对准穴位或痛点,蜜蜂则自然将尾针刺入,蜂毒通过螫针注入人体(如图4-1)。因为蜂受到刺激有作出自卫的本能反应。若蜜蜂不放蜂刺时,可轻压蜂的胸部,或折去其中枢部分再针。一般留针10-20分钟后将蜂刺拔出。 有的医家用特殊的蜂盒——即“蜂疗控制器”进行蜂针,这比用镊子或手指等直接摄蜂更能保持蜂毒,操作方便。但该操作要有特殊的装置,要得心应手尚需练习。 最初治疗一般由1—2只开始,每天增加1只,但如遇严重过敏反应,如有发热、全身风疹等症时,应减量。或维持在2—3只蜂的水平,待渡过蜂毒的过敏期后,再逐渐加量。过敏期以后所用蜜蜂只数视病人的体质和病情而定,每天8-15只左右。每天或隔日治疗一次,15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休息3天至1周。 (2)散刺法 用镊子将蜂蜜针从活蜂尾部拔出,夹持住蜂针,在患部找与疾病相关的经脉、腧穴点刺即出,一般镊不离针,随刺随拔。1只蜂针刺三五点,多至十几点,最后可将蜂刺留针几分钟。本法适用于面部,畏痛者、高敏体质患者、取面部穴及蜂针保健者,散刺法可以减少过敏的机会。 此法为散刺、轻刺、浅刺,很少有痛苦,病人易于接受。提拔蜂刺时,用牙科或眼科镊,抉住鲜刺的上1/3与2/3交界处,挟的部位过上易夹住毒囊,太下易夹伤蜂刺。挟蜂刺时用力要均匀,用力太大会损伤蜂刺,太小易使蜂刺滑落。蜂刺拔出后要即时使用,否则会使蜂毒大量排出而失去治疗的目的。散刺时用力要适中,刺要垂直,否则蜂刺会断,无法刺入与排毒。 (3)点刺法 与散刺法相似,但每针1穴,镊可离针,留针几秒钟或几分钟不等。此法也可按直刺法,蜂针后,拔针刺入第二和第三穴,或仅留蜂的尾部进行散刺后点刺。该法仅能刺3—5点。适用于畏痈者、高敏体质患者、蜂毒疗法的初期及面部穴位。或取蜂后,截断腹部,留下层端末节含蝉针毒囊的部分,再用上述的散刺或点刺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者们在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在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代标记物,指征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前言: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 (如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已经在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药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设计优化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中药药代动力学基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对其加以定量描述。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1生物效应法 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1.1.1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肇丽梅[1]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李成洪[2]等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时间标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宋丽

蜂毒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蜂毒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蜂毒成分对人体的影响 蜂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新鲜蜂毒含水分80~88%,干物质中蛋白质占75%,灰分占%,含有钙、镁、铜、钾、钠、硫、磷、氯等微量元素。研究分析证明,蜂毒主要含有多肽类、氨基酸、酶类、生物胺、碳水化合物、脂类和其他化合物[7]。其中,蜂毒肽是目前人类已知最强的抗菌消炎活性物质之一,它能结合到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细胞膜上,裂解各种类型的细胞和脂质体。蜂毒肽强烈抑制20余种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抗炎活性是近氢化可的松的100倍之多,同时具有类激素样的作用,但无激素的不良反应;镇痛强度是吗啡的40%,且镇痛持续时间较长,但无水杨酸类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和甾体类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对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抑制作用是吲哚镁辛的70倍;同时还具有治疗关节炎、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抗电离辐射以及免疫调节的功能;对肿瘤细胞如淋巴瘤和肉瘤等具有强烈的细胞毒素作用[8]。通过抑制HIVⅠLTR的调节作用而抑制细胞内Gag抗原结构蛋白和mRNA合成,抑制病毒复制,能改变受HIV感染的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HIV复制。 蜂针、蜂毒的使用量在机体可接受的范围内其便是人类的福祉,如果超过了量,则会引起中毒反应,正所谓“适量是药,过量为毒”。蜂毒的成分众多,作用复杂,临床上有致过敏性肺水肿,蜂毒疗法应用中不同种类的蜂所含的毒量及成分都不尽相同。一只意大利成蜂(APismellifera)的带毒量约为 (干毒量 ),中度中毒致死量约为 kg,由此推算出,一个体重约为 70kg的成人被 1750只蜂蜇后的致死的风险约为 50%,而实际用于治疗的量通常是一只或数只蜜蜂的含毒量[9]。虽然治疗量和致死量差别甚大,但天然状态的蜂毒是一种药理和生化活

蜂毒的免疫原理探讨

蜂毒的免疫药理 高连臣**李正清 题纲一、免疫学要点 二、蜂毒与免疫 三、神经肽与蜂毒多肽 一、蜂毒与免疫 (一)免疫定义和基本构成 1、免疫学定义,从广意上讲,免疫是机体抵抗和修复各种损害的能力,包括宏观和微观的。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应对反应,而这种反应必须足够精确,及时,以最有效的方式保护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即使被损坏,也能及时恢复,以保证基本生命活动,包括机体对内环境平衡稳定的调控和维持能力。 狭义免疫学是指病源微生物或异物侵入机体后,或机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所产生的一系列防御防护反应。 2、构成,人体免疫包括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1)固有免疫;固有免疫,亦称天然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防御、抵抗异物入侵和清除体内异物的一系列防护能力,包括机体的各种屏障—皮肤屏障、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气血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杀菌、抑菌、溶菌作用等构成机体的固有保护。 固有免疫识别固有免疫识别是机体防御感染的防线起点,启动机体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是机体细胞受损后产生的“信号”,不论机体自身还是外界因素发生什么变化,免疫系统只在意对机体是否构成危害,只要出现供机体识别的危险信号,就可以诱发效应细胞活化。因此固有免疫识别,是启动正常免疫的关键。 固有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是指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在遇到病原体或其他异物时,被即刻激活并发挥生物学效应,将病原体和异物清除的过程。当病原体侵入机体,免疫系统通过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抵御入侵,当病原体突破屏障进入机体内部,经免疫识别后,启动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所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固有免疫应答是宿主防御的第一道防线。(1)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主要由淋巴细胞承担,T淋巴细胞主要承担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承担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主要功能是产生与抗原相对应的抗体,T淋巴细胞有几个亚群,杀伤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又分为Th1和Th2两个亚群。 T细胞执行两种功能,即效应功能和调节功能。效应功能主要表现为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调节功能是由多群T细胞相互协调,经分泌多种淋巴因子介导来完成的免疫调节与自稳。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和基本机制,概述了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1.简介 近年来,生物技术药物飞速发展,为了正确评价各种生物制品在人体内的疗效及安全性,必须研究生物因子在动物体内和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而与传统的药物相比生物技术药物具有种族特异性、免疫原性和非预期的多向活性等特点,使得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蛋白多肽类药物因其生理活性强、疗效高,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蛋白质类药物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这类药物蛋白质与内源性的蛋白质结构相似,由共同的氨基酸组成,微量的需要被测定的生物因子及蛋白质存在于大量的内源性蛋白质中。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有其特征,吸收方面来看,一般而言,小分子肽的吸收是由被动扩散或载体转运完成的,脂溶性多肽可通过膜脂扩散,高度亲脂性的药物则能通过淋巴系统被吸收;水溶性分子则可通过水合孔和/或细胞间隙扩散,通过内吞或胞饮过程摄取入细胞,还有一些细胞转运肽(cell penetrating peptide)可通过非耗能途径穿过真核细胞的质膜,这些多肽已被成功地用于在细胞内转运比自身的相对分子质量大许多倍的大分子物质。由于大多数蛋白多肽类药物具有相对分子质量大和水溶性的特点,若无主动的转运或消除机制,它们大多保留在细胞间隙。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主要代谢途径是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多肽酶使其失活。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方案、体内蛋白结合、种属特异性、内源性物质等对蛋白多肽类药物的体内药物动力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 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选择正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和可靠的测定方法至关重要。 2.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2.1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目标蛋白质多肽上标记同位素,从而鉴别目标蛋白质和内源性多肽的方法。所使用的同位素有H3、C14、S32、I125等,I125其因比放射性高、半衰期适宜、标记制备简单而最为常用。标记方法有两种,一是内标法,即把含有同位素的氨基酸加入生长细胞或合成体系,该法对生物活性的影响可能较小,但由于制备复杂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二是外标法,常用的化学方法如氯胺T或Lodogen法将I125连接于大分子上,其标记的样品比放射性高,制备容易半衰期短,成为现在最常用的生物技术药物标记物。姚文兵等运用同位素示踪法I125标记来研究聚已二醇修饰干扰素а2b的药代动力学,赵宁等用碘标法研究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在小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都证明了同位素示踪法的灵敏度高,省时省力的特点,特别是对研究基因工程产品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具有与其它方法相比有不可比的优越性。关于标记位点的选择,理论上任何部位均可被标记,但需考虑是否存在标记氨基酸被机体再利用合成新的蛋白质而影响检测结果的问题。当然,如果生物技术药物含有非天然氨基酸(如D氨基酸),标记位点的选择就不必再担心这样的问题了。

蜂毒肽@ZIF-8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蜂毒肽@ZIF-8纳米载药体系的构建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天然生物毒素蜂毒肽(Melittin,MLT)为蜂毒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由26个氨基酸组成的两亲性多肽,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辐射、抗肿瘤等。蜂毒肽在抗肿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直接攻击肿瘤细胞,通过裂解肿瘤细胞膜来增加细胞膜的间隙,破坏磷脂膜的完整性,使得细胞内容物外溢,引起细胞死亡。 同时,研究表明蜂毒肽经过胞内递送后还可通过类似的方式作用于胞内细胞器,诱导生化变化或转录调节,它对肿瘤细胞的多种功能均可产生影响,包括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抑制转移和血管生成及阻滞细胞周期等,为未来的肿瘤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蜂毒肽强烈的溶血性和非特异性细胞毒性,以及易变性、体内降解快、半衰期短等问题均严重阻碍了其临床应用。 因此,如何做到减毒增效,将蜂毒肽有效递送至肿瘤组织,并降低其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毒性,对于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纳米载药体系能够有效发挥材料对药物的保护作用,协助药物跨越黏膜屏障,通过高通透性和滞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EPR)效应增强药物在靶点部位的累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减少系统性毒性,目前已成为现代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 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新兴的多孔杂化材料,与传统的纳米材料比较,MOFs具有可调节的组成和拓扑结构、高度有序的孔隙、大的表面积以及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用于催化、化学传感、气体吸附等多个领域,尤其在药物装载和输送方面备受关注。沸石咪唑酯骨架-8(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8,ZIF-8)是MOFs材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骨架结构是由金属Zn离子与二甲基咪唑中的N原子相连形成的四面体结

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蜂毒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淡黄色透明毒液,具有多种药理学和生物学活性的复杂混合物,主要包括多肽类:蜂毒肽(Melittin)、原蜂毒肽(Promelittin)、蜂毒明肽(Apamin)、MCD-多肽等;活性酶类:磷脂酶A2(Phospholipase,PLA,)、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酸(碱)磷酸酶等;此外还有组胺、胆碱、甘油、氨基酸等。蜂毒主要具有抗炎、降压、镇痛、抗病毒作用。蜂毒疗法治疗疾病已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对于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同其它动物源性的毒性物质一样,蜂毒治疗疾病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某些患者经治疗一段时间后,还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利用蜂毒疗法治疗疾病并没有完全达成人们的共识 j。近年来,随着分离、纯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在研究蜂毒的组成成分、结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及功能,为深入研究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并展示了较好的应用 前景。 1 蜂毒的药理作用 1.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1.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蜂毒有明显的降血压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小剂量能使实验动物离体心脏产生兴奋,大剂量则抑制心脏功能 1.3 对血液的作用 蜂毒具有溶血和抗凝血作用,治疗剂量极少引起溶血反应;较大

剂量使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蜂毒直至稀释为1/10000时,其溶血作用才消失 . 1.4 抗炎镇痛作用 蜂毒中的单体多肽是抗炎的主要成分,它具有类激素样的作用,但无激素的不良反应。全蜂毒、溶血毒多肽、神经毒多肽、MCD-多肽均能刺激垂体.肾上腺系统使皮质激素释放增加而产生抗炎作用。1.5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蜂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活蜂循经穴蜇刺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引起的早期肝硬化有较好效果 1.6 抗肿瘤、抗菌和抗辐射作用 蜂毒对淋巴瘤、肉瘤都具有抵抗作用,对Rous肉瘤和Hela细胞均有抑制作用。 1.7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蜂毒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能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增加,起到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作用。 1.8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蜂毒对免疫系统具有直接抑制作用。 2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疗法由蜂蜇治疗与中医经络学理论相结合发展而成的一种针、药、灸三结合的复合疗法。目 前,已有蜂毒素、蜂散痛、蜂特灵和蜂毒注射液等多种蜂毒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蜂毒的功效与作用

蜂毒的功效与作用 更多资讯专题 ?蜂毒疗法的适应症 蜂毒疗法的适应症(一)胶原病或自身免疫缺陷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红班狼疮、痛风(二)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外伤性癫痫、神经痛(如坐骨神经疼、三叉神经)神经炎、偏头痛、痴 ?蜂毒的临床应用 蜂毒的临床应用1、腰椎间盘突出症:蜂疗取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委中、阳陵泉、环跳、昆仑、伏免、阿是穴,本病要坚持5-6个疗程,不能轻易放弃治疗。2、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属用力不当所致的腰部各组织损伤 ?蜂毒疗法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蜂毒疗法的禁忌症1孕妇:一般不予蜂毒治疗,以免流产或胎儿畸形。急腹症:婴幼儿疾病、性病、先天心脏病、蜂蜇过敏或过敏体质、肾炎、肾病变、全身虚弱。蜂毒应用注意事项1、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对蜂疗的反应要正确 ?蜂毒的生物学作用 蜂毒的生物学作用和毒性: 1.蜂毒的生物学作用:人体受蜂蜇后在受蜇部位立即出现肿胀、充血,皮肤温度升高2~6℃,有烧灼感。这只是蜂毒局部产生作用,一旦蜂毒被吸收后还会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变化。蜂毒及其 ?蜂毒的毒性 蜂毒的毒性:蜂针液是蜜蜂对付其它生活机体的自卫性毒物,蜂毒对哺乳类动物的作用最强,健康人同时接受10次蜂蜇可引起局部反应;同时接受200~300只蜂蜇会引起中毒;短时间内蜇500次,可致人死亡。大多数人会对蜂 ?蜂毒的来源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种透明液体,贮存在毒囊中,垫刺时由蛰针排出。人工要集蜂毒,目前多采用电刺激蜜蜂取毒法,它靠电取蜂毒器来完成。蜂毒以前是中央首长专用药,1993年前国内无自己生产的蜂毒注射液 ?蜂毒是什么

蜂毒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3 蜂毒肘关节注射 docx

第三节肘关节病的蜂毒注射 (一)应用解剖 1、肱骨下端的两侧内上髁及外上髁,容易用手指摸到,若将肘关节置于半屈位时,很容易摸到外上髁。内、外上髁的连线称上髁间线。肘关节屈曲时,其后方突起的骨尖端部为尺骨鹰嘴。在内上髁后方有一凹下沟槽,尺神经在这里通过,可以清楚地用手指摸到。肘关节屈曲,外上髁前方约2.5cm处,即为桡骨头,伸直时外上髁与桡骨头进入凹陷内,其外缘突起的肌肉为桡骨各伸肌,内缘为肘后肌。真正的肘关节表面位置相当于外上髁下方1cm至内上髁下方2.5cm 间所画连线上。 2、若将前臂旋后并伸直肘关节,可见以肘窝横纹线为基底的两侧缘有两条肌肉隆起,内侧为旋前圆肌,外侧为肱桡肌,两者远端相交,外形似一个三角形。将肘关节半屈时,在肘窝横纹线上,可摸到一硬条索,即为肱二头肌肌腱;手指向内侧移动少许,可触及动脉搏动;再向内侧移动少许,即为正中神经的位置。在肱二头肌肌腱外侧的桡骨头前有桡神经约过。 3、在上臂外展时,自腋窝后皱襞至肘窝中心,沿上臂内侧面画一条直线,次线即为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之走向。尺神经在上段与肱动脉伴行,至下段则向下后方向行至肱骨下端内髁的后方。桡动脉上段较深,外观标志不太清楚,但从肱三头肌间隙穿出后,前后下方沿桡神经沟绕肱骨至三角肌止点下2.5cm处,从肱二头肌外侧沟内穿出,行

至外上髁前,分为深浅两支。这些均可从表面标志中勾画出来。肱骨的三脚肌止点处是一重要的解剖标志,有三个重要含意,(1)为肱骨主要滋养动脉进入骨骼之处;(2)为桡神经在此平面饶肱骨背部转折之处;(3)相当于喙肱肌在肱骨内侧缘的附着处。 (二)注射方法 一、肱骨外上髁注射 1,适应症、肱骨外上髁炎,肘外侧滑囊炎, 2、体位,坐位,肘关节半屈放于平台, 3、操作方法,根据压痛及疼痛的位置,确定注射部位,以压痛最突出点进针,要熟进针点的解剖结构,不要误入血管,不要刺伤神经,针尖可直抵骨膜,抽无回血,然后可边退针边推药,注入0.5—1ml 药液即可。注药时可在疼痛区内浸润。 4、注意事项,注射部位要准确,一定要避免刺伤血管、神经。 二、肱骨内上髁注射 1、适应症肱骨内上髁炎, 2、体位,患侧卧位,上肢外伸外旋,肘微屈。 3、以肱骨内上髁为中心,找到突出压痛点进针,针尖可直抵骨膜,然后由深而浅注药0.5—1ml,注药时可在疼痛区内浸润。 4、注意事项,注射部位要准确,避免刺伤血管神经。 三、鹰嘴滑囊注射 1、适应症,鹰嘴滑囊炎,肱三头肌鹰嘴附着点综合症,肱三头肌旁滑囊炎。

高血压的治疗(机理)

高血压的治疗 2009-05-06 22:49 (一)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要注重个体化治疗原则,患者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不同,存在的靶器官损害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各异,治疗药物自然有别,因此提倡个体化治疗原则。 1、老年高血压患者 Syst-Eur、Syst-China临床试验证明降压治疗可降低这类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尤其脑卒中的发生与死亡率。首选长效钙拮抗剂氨氯地平。Syst-Eur试验数据表明,钙拮抗剂治疗可降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老年性痴呆的危险性。STOP-2研究比较了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和长效双氢吡啶钙拮抗剂治疗70-84岁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经4-6年随访,没有发现它们之间在减少心血管死亡率和主要终点事件有何差异。NORDIL试验证明地尔硫卓同b-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一样,能够减少50-74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其它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高龄老人否要治疗仍有争论,但血压极高者或有靶器官损害者应采用药物治疗。目前HYVET研究正在进行,旨在评价抗高血压治疗对高龄老人的意义如何。 2 、左室肥厚(LVH) LVH心脏对慢性压力或容量负荷增加的代偿性反应。目前减轻LVMI的最重要的方法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首选ACEI或AgII受体拮抗剂。LIFE试验证实了在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沙坦类药将比阿替洛尔能更大程度上减少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复合终点(定义为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心脑血管病死亡)。 3、心力衰竭 治疗措施宜合并使用利尿剂及ACEI或ARB。利尿剂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剂量充足的ACEI和b-阻滞剂已在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能降低心衰的死亡率。 4、冠心病 降压对冠心病病人肯定有好处,但要避免降压过快而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激活RAS。此类病人首选b受体阻滞剂与ACEI。心梗后应当用无内在拟交感作用的b受体阻滞剂,可减少再发心梗和猝死。心梗后心功能良好者可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5、脑血管病 高血压出血或缺血型脑卒中最危险因素。一般认为在早期急性缺血型脑卒中,除非血压很高,如>180/105 mmHg,应暂停用降压药,否则过度降压会明显减少脑血流量。脑梗死溶栓时头24小时要监测血压,只有在SBP>180mmHg,DBP>105mmHg时,才可以用静注降压药控制血压。出血型卒中血压明显升高,应先降颅内压,若血压仍在200/120mmHg也需降压治疗。 6、肾脏病变 已知ACEI、ARB与CCB都有肾脏保护作用。著名AIPRI和PRIME试验结果表明贝那普利(Benazapril)与伊贝沙坦长期应用可降低肾功能不全患者尿蛋白,延缓肾衰进程。血压应降至/85mmHg以下;若蛋白尿>1g/d,目标血压为125/75mmHg。 7、糖尿病 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治疗重点将血压严格控制在靶血压以下,HOT 研究表明,将糖尿病高血压病人的血压降至最低水平(舒张压<80mmHg),可明显减

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第16卷第7期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Vol.16No.72006年4月 ChinaJournalofModernMedicine Apr.2006 收稿日期:2006-01-20 本文就国内近年来纳米药物药动学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加以概述。 1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纳米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化学药品的药代 动力学研究没有本质区别,其方法分为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1.1血药浓度法 血药浓度法是药动学研究的经典方法,主要研究纳米药物中有效成分明确者,也是计算药代动力学最常用最准确的一种方法。常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薄层层析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放射性同位素法和放射性免疫法等方法进行测定。如张阳德等[1]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纳米粒在大鼠体的研究。刘炜等[2]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血浆中丝裂霉素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磁性纳米球浓度的方法。 1.2 生物效应法 纳米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干扰因素多,难以用常 规的血药浓度的方法测定其药代参数。80年代产生 了以药效为指标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的理论和方法。 1.2.1药理效应法药理效应法是以药物的效应强度,包括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为基础的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目前,该法已越来越广泛地用于纳米中药及其复方,尤其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薛焰等[3]用药理效应法测定药动学,比较了超细粉马钱子和普通粉马钱子的药动学参数。1.2.2微生物指标法其原理主要是含有试验菌株的琼脂平板中抗菌药扩散产生的抑菌圈直径大小与抗菌药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选择适宜的敏感菌株测定体液中抗菌中草药的浓度,然后按照药代动力学原理确定房室模型,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如陈鹏,毛天球等[4]以抑菌效应为指标,测定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材料药动学参数。 文章编号:1005-8982(2006)07-1028-04 ?综述? 纳米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张阳德1,赵志坚1,张浩伟2,张彦琼3 (1.中国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8;2.美国加州医疗中心, 加利弗尼亚州文图拉CA93003;3.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湖南长沙410008) 摘要:纳米药物载体在近年研究已取得飞跃的发展。该文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角度综述了纳米药物的吸收、分布和转化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纳米药物;药代动力学中图分类号:R318文献标识码:A Newdevelopmentofpharmacokineticofnano-drug ZHANGYang-de1,ZHAOZhi-jian1,ZHANGHao-wei2,ZHANGYan-qiong3 (1.NationalHepatobiliary&EntericSurgeryResearchCenter,MinistryofHealth,Changsha,Hunan410008,P.R.China;2.MedicalCenterofCalifornia,CaliforniaCA93003,USA;3.Biomedicaland EngineeringInstituteof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8,P.R.China) Abstract:Theresearchofnano-drug-loadedcarrierhasmadefastprogressaspotentialdrugdeliverysystems.Fromthepointofpharmacokinetic,thispaperreviewsthepresentstateoftheabsorpation,distributionandinvertionofnano-drugs. Keywords:nano-drug;pharmacokinetic

蜂针疗法的好处

蜂针疗法的好处 蜂针疗法简介: 人類利用蜜蜂螫刺器官為針具,循經絡皮部和穴位施行不同手法的針刺以防治病的方法,接受蜜蜂螫刺的歷史非常悠久,蜂螫會引起人體局部或全身反應,因蜜蜂種類很多,不是每一種都可以治療,須經交配特殊種類經培養方可利用,因特殊蜂毒液於人體起反應,臨床實驗顯示蜂毒液具有鎮痛、降壓、抗心律失常、抗凝血和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效應,對紅細胞和血凝作用以及刺激身體腎上腺系統,抗炎、抑菌,尤其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防止細胞膜病變(癌症)和抗幅射防護作用,對由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引起的心血管、腦血管、糖尿病等疑難病症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療效,尤其對關節炎,風濕症、免疫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特佳,顏面神經炎、偏頭痛、失眠症、腦神經痛、尿酸、顏面肌症痙攣、坐骨神經痛、腰骨代神經根炎、頸椎痛、肩周炎、腰椎骨質增生症、支氣管喘息、心律不齊、震顫麻痺、射線中毒、各種病毒感染、腱鞘炎、腱鞘囊腫、體表腫瘤、上臉腫神經炎等免疫系統產生的各種疾病有獨特的改善。 蜂針給人體經絡刺激,同時自動注入皮內適量的蜂針液(BeeVenom),具有獨特的藥理作用,蜂針繼發局部潮紅、抗凝血兼具溫炙效應,蜂針療法是針、炙、藥三結合復合型刺炙法,是中華民族傳統醫學中之一絕,經國內外蜂針研究者發揚光大,現己成為預防保健及醫療輔助事業中顯示出獨特效用,也是現代人追求天然保健(Nature's Care)之大趨勢。因工商業社會裡生活人人精神緊繃,壓力很大,運動又少,現代病應運而生,西藥副作用又大,生活品質惡性循環,自體免疫力逐年下降,病人每天擠爆各大醫療院所,國家健保成本大幅增加,國民因病痛苦並未稍減,在在都因國人尚無先進國家國民預防保健觀念以致之,最近曾與日本、韓國、歐盟做蜂療學術交流,方知以蜂療做人體預防保健在世界上己成為不可抵擋之趨勢,各歐美先近國家對台灣蜂療也趨之若騖.先後也派醫師來台灣學習蜂療課程,繼續推廣世界各地。 蜂產品在人體預防保健上更有明顯的藥理作用,其發展歷程如:五十年代用蜂蜜來整腸健胃.六十年代用花粉補充營養,七十年代用蜂王乳來美容,八十年代用蜂膠來提高自體免疫力,九十年代則用蜂療(蜂針+蜂產品)來預防保健、防癌、防中風、更證明全世界性進入生物科技時代的蜂針療法,舉凡腦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過敏虛冷改變體質、痠痛,在蜂療臨床上都有很好的效用,常接受蜂療者更可防中風,防罹癌,正因如此世界各國蜂療人口正大幅增加,蜂療師接受專業訓練,質量的需求日益迫切;以確保蜂療之安全,故蜂療師除本身應具備學術之外,還需一顆視病如親的愛心、熱心、耐心。 蜂針療法機制:

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sd

经皮给药系统研究新技术 徐兵斌2010515010 1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简称TDDs)是药剂学中的一个新型领域,它在新技术、新剂型、新工艺中处于前沿的位置。现代药物经皮传递的概念、内涵、技术和应用范围已经远远地突破了传统的内容。“经皮传递”技术的进步反映了“经皮肤局部”将药物输入体内的最新成就,它可以应用于治疗全身性疾病和皮肤局部疾病,有比其他剂型更加安全、有效、稳定和患者依从性好的特优点。现对经皮给药系统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予以综述。 2关键词透皮吸收方法经皮给药系统新型促渗技术 3前言经皮给药系统是指通过皮肤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目的的一种给药途径。经皮给药行为主要包括药物释放、穿透和吸收,并直接受药物的理化性质、透皮给药系统和皮肤的影响。当前TDDS主要用于各种长期性和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精神病、过敏性疾病、长期性胃肠疾病等,随着多学科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工艺材料设备的配合,TDDs将会更好地满足治疗的需求。随着经皮给药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对促渗机制的研究向分子水平迈进;实验方法更多更精密;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促渗剂及促渗方法的研究开发更广更深,这就使得更多更好的经皮给药制剂被开发出来。4主体 4.1经皮给药系统严重挑战①.早期的透皮吸收的贴剂主要是“易于传递和吸收”的药物,分子量大多在400道尔顿以下,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起到开拓作用,如今,“难于传递和吸收”的药物(如难溶型药、多肽类生物药等)正是透皮吸收技术面临的严重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打开亲水性药物的经皮传递通道。 ②.大量研究和开发压敏胶整体型的贴剂。它不仅限于全身作用的透皮系统,而且已经显示了对表皮及其下的病灶靶向治疗的优越性。从中药透皮贴剂的工艺和技术特点来看,开发整体贴剂是剂型改革的最优选择。 ③.开发新的物理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药物经皮吸收生物利用度,如离子导入、大流量输入药物的电子促进药物传递和直接跨越角质的微造微针给药等。使一些过去认为经皮给药难以实行的多肽类、蛋白质类和一些基因或疫苗的传递成为可能,为经皮传递技术展现了美好前景。 ④.联合使用新的技术、新的装置或化学促进剂,使其发挥提高经皮给药效率的良好作用。

蜂毒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2 蜂毒的肩关节注射

第二节肩关节病的蜂毒注射治疗 肩关节疾病,是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常常因疼痛影响功能,因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蜂毒治疗具有见效快、疗效显著且持久,副作用小,操作简单安全,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方法。作者20多年来治疗诸如肩周炎,肩部肌腱炎、腱鞘炎等肩关节疾病数百例,疗效显著。 应用解剖 一、表面标志 1、锁骨全长几乎全在皮下,外表呈“S”形,外端向后与肩峰相接。肩峰的尖端极易摸到,顺其外缘向后内5cm处,即与肩胛冈相连。 2喙突在三角肌前缘深面,恰对锁骨外1/3与中1/3交点下2cm,用指端顺三角肌、胸大肌间的肌间沟,向后下按压,即可摸到。 3、肱骨头在肩峰下,由前、外两面向外突出,上面被三角肌覆盖,呈圆形轮廓。肱骨头的关节面呈半圆形。 4、肱骨大结节突出于肩峰的外侧方,为见部的最外侧。小结节位于喙突尖外侧2.5cm稍下处;若置指端于其上,并同时将肱骨做内外旋转时,即可感觉其在指下滑动。 5、肩胛骨的后面,为肩胛提肌止点。肩胛骨下角、脊柱缘及腋缘均可隐约在皮下摸到。正常时肩峰、肱骨大结节与喙突均可摸到,三个骨性突起连线呈三角形, 二、肩关节的结构;所谓肩关节实际解剖上包括六个部分, 1、肩肱关节;由肩胛骨关节盂及肱骨头关节面组成。关节间的接触面很浅小,稳定性差,但活动范围大,灵活。

2、胸锁关节;由锁骨内端连接一侧胸骨柄及同侧第一肋软骨组成。胸锁两股之间有一软骨盘,借此可以减少运动引起胸骨的震动。肩关节向各个方向运动都需要胸锁关节的配合。因此该关节的病痛,整个整个肩部活动都受到影响。 3、肩锁关节;由肩峰内端与锁骨外端组成。其内端软骨盘到老年时完全分化成丝状,它主宰肩胛骨上下、内外及前后活动。 4、肩胛骨与胸廓间结构;由肩胛骨内面与胸廓后壁构成。由大圆肌、大菱形肌、斜方肌及前锯肌等的存在,对整个肩关节的活动起很大作用。 5、喙锁韧带;连接肩胛骨喙突与锁骨之间的韧带结构。 6、肩峰肱骨关节;由肩峰下与肱骨头间结构组成。 三、肩关节的特点; 1、上肢的肩关节与下肢的髋关节是对应关节,但功能不同。前者活动灵活、范围大,而后者稳定性更好。上肢是由肌肉群和关节与头颈、躯干紧密相连的,活动功能关系密切。 2、肩关节容易发生僵直;由于肩关节滑膜组织丰富,尤其在关节囊下方,折叠下垂松弛部分,及肱二头肌滑膜鞘,均易发生粘连。 3、肩关节的各种活动功能都与上述6个关节结构有密切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关节或结构发生障碍时,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肩关节活动。 4、肩关节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其活动的力量主要依靠周围的肌肉,一旦这些肌肉麻痹或瘫痪,可引起关节自然脱位或半脱位现象。 5、肩关节位置较深,内部发生感染肿胀时,往往不易被察觉出来,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经皮给药系统-透皮贴剂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 【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或称经皮吸收制剂(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TTS)是指经皮肤贴敷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常用的剂型为贴剂或贴片,还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等。贴剂指可粘贴于皮肤的薄片层状制剂,包括皮肤局部传递和透皮传递的贴剂,药物透过皮肤吸收分别进入局部靶组织或全身循环系统产生治疗作用。贴剂一般载药量较小,只适合于活性高,用量少的药物,具有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用药方便,避免首过效应,减少胃肠道刺激的优点。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从透皮贴剂的研究历史、皮肤的构造、透皮贴剂的常用基质、贴剂种类,以及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及促进透皮吸收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经皮给药;透皮贴剂;压敏胶;渗透促进剂; 【前言】随着生物医药技术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逐渐加强,对医疗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还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副作用和减轻治疗过程中病人的不适感。另一方面,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药物新剂型的出

现,用口服或注射等常见方式给药,已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疾病的功效。为了满足新的需求,经皮给药这一古老的给药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医药工作者的关注,经皮给药可以使药物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肠胃灭活,能够维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稳定,提高药物利用率。此外,经皮给药系统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国内外对经皮给药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透皮贴剂作为经皮给药制剂的一种,已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疾病的治疗,下文就透皮贴剂的相关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1.研究历史 经皮给药制剂的历史渊源[1]很早,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甲骨文就有中药经皮给药的记载。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大量的经皮给药外治法的内容。经皮给药历程在清代达到了鼎盛及理论成熟,对于经皮给药的机理,清代名医徐灵胎用一段论述:“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胰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明确地阐述了皮肤吸收的机理。随着医学基础研究。制药技术的进步和新的药用辅料的应用,经皮给药研究不断深入,经皮给药新剂型、促透方法不断进步。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及现状

论文关键词:中药;药代动力学;中医药现代化 论文摘要:从中药复方的特点和研究现状入手,对有效成分明确和不明确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在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比较,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存在的不足;强调应进一步加强对中药复方药理学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用科学的语言阐明中药复方的作用过程和机理;此举将对中医药实现现代化,走向国际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意义 中药及其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是近十多年兴起的中药药理学分支,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用数学模型来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它对中药药理学及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药药动力学研究是阐明中药作用机理必不可少的环节。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为毒性试验设计和毒理效应分析提供依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毒性试验观察到的毒性反映往往不与剂量相关而与血药浓度相关,如果高浓度的药物剂型不利于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药量与剂量不成正比,就有可能造成毒性剂量评估上的偏差。众所周知,进行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因此,更需要广大的医药学工作者集中力量,找出中药作用中有代表性,有规律性的机理或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系统研究方法学,使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更科学、更系统,更能满足现代临床治疗的要求。 2中药复方的自身特点及中医对药代动力学的认识 中药复方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强调“人”的整体观,发挥药物的整体调节作用,并用辩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来处方用药。现代药理学研究已初步证明复方药效的发挥并非是简单的单味药相加或毒性的相减,而是方中药物之间所发生的协同、制药或改性等作用,使复方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目前,国内对复方的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药理效应及临床疗效的观察阶段,虽然也引用了一些西药药理学手段,但仅表现在对几个特异性指标的观测上,且重复研究居多,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组成不稳定,药效重现性差,难以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出复方药物的作用机制,这使得国内复方制剂稳定性差,质量标准不高,较难与国际医药市场接轨。中药成分十分复杂,即使是单味药物,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也达数种之多;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又是以复方制剂给药。许多中药到目前为止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加之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含量很少,并且还有不少结构相似的类似物。来源产地不同,不同季节采收,不同方式加工等特点,使得常规的化学分析以及数据的解析产生困难,实验结果不易重复,给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 3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现状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与西药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按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两种情况来进行评述。 3.1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现状 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西药类似。随着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和检测技术的改进和完善,目前许多中药特别是单味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已相当明确,据统计在九十年代前就已对120多种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过研究[1]。并已对相当一部分进行了体内外代谢的研究,且得出了明确的代谢产物,并对其体外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如毕惠嫦[2]研究了丹参酮Ⅱ_A在大鼠肝微粒体酶中的代谢动力学,指出了参与丹参酮Ⅱ_A体内代谢的肝微粒体酶。艾路等[3]对复方中药中乌头生物碱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采用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多级质谱(LC-ESI-MSn)法检测出5种乌头生物碱代谢产物。陈勇[4]等对葫芦巴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进行了推测,从大鼠尿中检测出原药及其三种代谢产物。 3.2中药复方及其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或因化学结构不明,或由于是混合物而非单体,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