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1)课题的界定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证明,或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本课题研究内容是以国家课程规定的高中数学学科内容为主,其中包括新授课内容、研究性课题、实习作业等。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因而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探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探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与探究性学习相对应的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探究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解决问题性,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问题,通过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课题研究的背景

1、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当前我国在新课标的环境下,基础教育课程深化的新尝试,是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2、我国新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新教材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要实现新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变革学习方式,探索新的学习方式。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研究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

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

3、随着中学数学课程的改革,高中数学新教材中更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如何变革学习方式,组织好这些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新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更多的内容,开展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引起了我们对本课题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决定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关于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在我国的主要研究者是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建构主义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形成数学教育建构观。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兴起的教育学理论,它的主要研究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裴娣娜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等。该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4)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1、探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一般过程。

2、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3、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的探究。

4、实习作业的教学模式的探究。

5、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关系的研究。

6、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7、探究牲学习的课堂教学特征的研究。

(5)研究对象与范围

结合高中数学新课标内容,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开展基础性、拓展性的学习探究活动──数学探究性学习。

(6)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让课题组成员在积极学习新课程的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中刻理解新教材的设计意图,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为“新课标”的实施奠定基础。

2、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讲解例题多变化、分析思路常规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

3、通过课题的开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必须先于“教”,必须突出“学”,使“学”更具“主体性、自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改变学生“学”的方式。我们课题组成员把指导学生科学地“学”放在首要位子,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主动学的重要性,同时具备学的能力。从课前自学到上课到复习到作业,要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通过实践,让学生的“学”的方式有彻底的改变,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状况。

4、通过课题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普遍增强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7)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1、课题的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教师专业的发展,更新了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

随着课题工作的开展,课题组成员积极学习新课程的新思想、新观念,深刻理解新教材的设计意图。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及时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撰写论文、案例、调查报告。

2、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题组成员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课题组成员所任班级的数学课深受

学生的欢迎,满意率都在95%以上,平均成绩名列年段前茅。特别是在2010年高考复习教学中,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积极实践“探索性学习、三步曲、复习法”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教学效率,在高考中我校的数学成绩进步显著。3、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随着课题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在课题组成员的带动下,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改善。

4、课题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实习作业”、“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普遍增强.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

(8)完成阶段成果的策略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2、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态度及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3 、教育实验法:对在新授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通过比较实验法,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 、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将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客观规律。

5、案例研究法:新授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课题和实习作业。

研究步骤:

1 、(2009.1~2009.3)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

2 、(2009.3~2009.8)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学生。

3、(2009.8~2010.1)坚持互相听课,听课后进行认真研讨。

4 、(2010.1~2010.7)案例分析,专家会诊,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总结提高。

5 、(2010.7~2010.12)经验总结法,积极探索,探求客观规律。

(9)课题研究的预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探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当然,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本身具有更全面的主动学习探究创新的能力;要求教师多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随着探究性学习的深入展开,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谈高中数学新课改

谈高中数学新课改 发表时间:2012-04-27T11:42:55.09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王秀敏[导读] 我认为,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河北省清河中学王秀敏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现状 从我国课程的现状来看,我们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基本技能比较熟练,这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数学课程中的不足也亟待改革,过分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养,我们的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以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用。我们更应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原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陈旧,刻意的形式化的表达,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的功能的发挥。所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实施中的亮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结论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理念理应走进广大一线教师的心里,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三、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合拍。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根究底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自己从高中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 2.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理解知识程度的矛盾。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究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必修2中第一章内容的编排,似乎和编者的意图不相符合,往往造成把直观图一节内容忽略化。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我的建议是想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直观感知部分),然后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体的画法,即直观图一节(操作确认部分),接着介绍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三视图放在最后(以上是思维论证与度量计算),通过对三视图的理解,会根据三视图想象空间几何体的形状,画出直观图,去求其表面积和体积,水到渠成,并与高考相呼应。另外课本中例题与习题的难易不相匹配,例题简单,与新理念匹配,但习题部分直接加强了难度,没有过度之意。学生一时很难接受,教师不知如何下手。好似“新鞋子,老路子”。 3.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受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过渡到了信息时代,很多数据图像的处理已经不再单独依赖传统计算。但一年的教学下来,很多老师有同感:新课标适合学生素质高,学校硬件设施较强的学校,必修1中的第三章内容是函数的应用似乎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很多知识是靠计算机来完成的,如数据的处理,图像的做法完全借助于计算机,学生虽了解其然至知其所以然,但由于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往往效果不佳。这对于普通高中甚至是条件不好的地区来讲,恐怕不能涉足。这样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对高校选拔人才也会受到影响,教材的编写者是否忽略了这一点呢。 我认为,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转变教育观念,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完整版)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有一些心得体会,现汇报如下: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全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基于这些基本思想,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从低年级开始渗透,但不必要进行理论概括。而所谓数学方法则与数学思想互为表里、密切相关,两者都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又促进知识的深化及形成能力。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数学的意识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计 案例 湖南省桃源县第四中学郭富云 XX年9月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根据新课改课程标准及高中数学教学要求,为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有机地开展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以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为素教材,推进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进程,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旨在为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性自主研究和学习,从而探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办法。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集合中元素的个数问题的研究,探求有限集合中元素个数间的关系,比较几个集合中元素个数的多少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来探究问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学该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享受探索成功的乐趣,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三、活动的实施过程、方式 1、出示活动内容与思考的问题(5分钟) (1)、学校小卖部进了两次货,第一次进的货是圆珠笔、钢笔、橡皮、笔记本、方便面、汽水共6种,第二次进的货是圆珠笔、铅笔、火腿肠、方便面共4种,两次一共进了几种货?回答两次一共进了10(6+4)种,对吗?应如何解答?有哪些方法?因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集合中元素个数间的关系)? (2)、学校先举办了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8名同学参赛,又举办了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12名同学参赛,两次运动会都参赛的有3人。两次运动会中,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应如何解答?由此解出以下结论(集合中元素个数间的关系)?又如:某班共30人,其中15人喜爱篮球运动,10人喜爱乒乓球运动,8人对这两项运动都不喜爱,则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是多少?应如何解答? (3)涉及三个及三个以上,集合的并、交问题,能用类似的结论吗?应怎样表达?如:学校开运动会,设,,。若参加一百米的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1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或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从国际意识、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的高度出发,是对于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总体目标中提出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本人认为可以简单的这样表述:数学知识是“数与形以及演绎”的知识。所谓数学事实指的是能运用数学及其方法去解决的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经验则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积累起来的。 1、基本的数学思想 基本数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符号与变换的思想”、“集合与对应的思想”和“公理化与结构的思想”,这三者构成了数学思想的最高层次。 2、重视数学思维方法 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着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数学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问题性、相似性。数学思维的结构和形式:结构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关联系统,可分成四个方面:数学思维的内容(材料与结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维方法)以及个性品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互素的临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类型。 3、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 4、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全体细致,尽可能的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二、课程设置 1、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部分. 2、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内容 3、模块的逻辑顺序 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的基础,学校应在保证必修课程,选修系列1、2开设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系列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教师也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三、内容标准 高中课程的内容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本对照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不同 新课标的理念旧课标的理念 1.课程宗旨: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征、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数学课程目标,特别是数学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

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处理好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过程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关注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 3.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增强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意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指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评价:评价的依据是相应学习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广东东莞实验中学黄芳芳523120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重视知识传授的过程,强调各科目在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素质和健全人格上的作用。数学教学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所以,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标下“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前提,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概念教学的要求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二、当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做一个名词而已,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 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在新课程理念下,研究和实践与之相适应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范式与方法成为当务之需。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与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 新课标下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概念课教学;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改进概念课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重视概念的学习,提高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重视数学概念引入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因此引入数学概念就要以具体的典型材料和实例为基础,揭示概念形成的实际背景,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完成由材料感知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并引导学生把背景材料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 1.1 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概念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数学概念的引入上,尽可能地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并且注意选取事例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关键是要贴近学生的认识经历,能够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 案例1:数列极限的概念引入,从学生熟悉的砍木棍引入:战国时代哲学家庄周著的《庄子·天下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根一尺长的木棍,每天砍去一半,这样可以无限制的进行下去.让学生将每天剩余的木棍长度和已砍去的木棍长度写成两个数列,并把它们的各项标在数轴上,引导学生归纳两个数列的共同点特征:(1)都是无穷数列;(2)随着项数的无限增大,数列的项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从而引出数列极限的定义。 1.2 在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过程中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整版)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完整版)(定稿版)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一、问题的提出1.背景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背景。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行的。90年代末,人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行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

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目录大全 新课标人教A版 必修一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 1.1 集合 1.2 函数及其表示 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2.1 指数函数 2.2 对数函数 2.3 幂函数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 函数与方程 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二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四章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三 第一章算法初步 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1.2 基本算法语句 1.3 算法案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统计 2.1 随机抽样 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概率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3.2 古典概型 3.3 几何概型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四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5 函数y=Asin(ωx+?)的图象 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 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 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本章小结与复习 必修五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2 应用举例 1.3 实习作业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二章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2 等差数列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2.4 等比数列 2.5 等比数列前n项和 本章小结与复习 第三章不等式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 3.4 基本不等式ab≤ 2 b a+ (a≥0,b≥0)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一、问题的提出 1.背景 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诸多因素制约,课程改革可以视为举措之一。各门课程的实施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宏观背景。 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曾受到国际课程整合理论的儿童中心(杜威)、结构中心(布鲁纳)和人本主义的认知--情意整合论等流派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经过广泛的实践,确立了三大板块课程,即: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尽管这三个板块的划分在逻辑上还显得不够清晰,但它在实际运作中却是简便易行的。另一种划分是按课程设置权限分为:国家课程十地方课程十校本课程三个板块。这两种划分课程的表述,都是从课程外在的、外显的属性来进行的。90年代末,人们愈加重视在课程的内涵上进行挖掘,提出应注重课程三性,即: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中观背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一块园地。多样的校本课程,如培养兴趣爱好和发展个性特长的,以及品德类、心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休闲类等。

高中数学新课改文章

高中数学新课改文章 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主体,对一线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我结合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与认识。 一、低起点,融知识于符号中 尝试:在常用数集的符号表示中,正整数集记作N+或N+,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细心的学 生就有疑问:原本表示自然数集,在右上角或右下角分别添加+怎么就能表示正整数集呢?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面对这样的小问题尤其是数学符号的选用,考虑到教学时间,用“约定俗成”加以回答也未尝不可。但也很有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结果:时间是节省了,学生心中却对数学产生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打消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花了不多的时间作 了简单解释虽然此时还没有学习补集运算,但丝毫不影响学生理解,学生茅塞顿开,令我感 到意外的是,有不少学生在学习函数定义域时用类似方法又“发明”了许多数集的符号,看到这些符号真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而更重要的是,我用实际行动验证了数学的严 谨性和精确性,这比口头动员的效果要好得多。受此启发,在后面的教学中,每当引进一个 新的符号时,我总是尽量将相关符号的发展历史展现给学生。如幂的符号“a”,三角函数 符号“sin、cos、tan”,对数函数的底“e”,虚数单位“i”,积分号“∫”,等等,它们就像星星之火,照亮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道路。 反思: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记录、表达科学语言的文字。数学语言系统是一个符号化的系统,现代数学如果没有精确的符号是难以想象的。用符号表达数学的方法和内容是数 学的一大特点。正因为如此,数学语言的系统,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系统,如汉语、英语、德语,数学语言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因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对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概括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二、从全局把握,融知识于体系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函数为主线分两个方向重新安排了教学内容。其一,在讲授完函数概念后,向学生介绍一批具体函数的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再介绍两个特殊 函数:具有周期性的函数——三角函数,以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数列,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刻理解函数本质。其二,以函数为工具,把其它知识纳入其中。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方程,那么方程的根就是函数的零点。如果用函数的观 点看待一元二次不等式,那么不等式的解就是使函数值大于0或小于0的x的取值范围。 如果用函数的观点看待线性规划,那么线性规划问题就是目标函数二元函数在可行域函数 定义域内的最值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函数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摘要:当前高中数学新课改相当关键,尤其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素质均提出了全新 的要求和新的标准,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当中还应当时刻明确高中数学新课改的难点和重点,更好地实现教育工作的发展。针对这一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分析了高中数学新课改

2019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高中数学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B.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C.开阔数学视野,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D.只需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的基本能力是( ) A.自主探究、数据处理、推理论证、熟练解题、空间想象 B.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推理论证、空间想象、抽象概括 C.自主探究、推理论证、空间想象、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D.运算求解、熟练解题、数学建模、空间想象、抽象概括 3.高中数学新课程习题设计需要( ) A.无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只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B.只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无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C.既要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也要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D.无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也无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4.下面关于高中数学课程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各模块没有先后顺序的必要 B.高中数学课程包括4个系列的课程

C.高中数学课程的必修学分为16学分 D.高中数学课程可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5.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学生大量做题,挑战难题 B.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兴趣、有挑战 C.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有机会板演讲解 D.通过数学应用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6.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是依靠( ) A.学生 B.教师 C.社会 D.政府领导 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在新课程改革中,受新的理念指导,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多方面,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新课改高中数学如何教学

新课改高中数学如何教学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这一主体去体验新课改带来的成效,不断提高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技巧,给我们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 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已成为每位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 形成较强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学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备课时下功夫,在教学中以学 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资源,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 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且没多大用处的,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都有其实际背景。首先,在教学中重视从实际出发,从具体的问题中得到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抽象化的知识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学习数列时给学生举例:某人要买一套房,2010年贷款a 万元,年利率为r,按复利计算,从2010年末偿还一定金额,计划第10年年底还清,则每 年应还的金额数是多少?通过这个问题很快引起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其次,及时对学生进 行表扬与鼓励,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课堂教学中,要对同学们的热情态度和取得的 成绩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鼓励。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并回答概念的内涵和 外延;讲完一个例题后,让学生归纳其解法,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其三,教师要鼓励学生 大胆提问,耐心细致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改下,教师角色要从主导者向组织者、引导者转变。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针对这些,我们通过开展对学生学情的了解、教材的研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 际情况,提前一周编写出《导学案》。课堂上学生以《导学案》为标准,前10分钟每个学 生按照《导学案》上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自己提炼梳理出本节的知识点,教师予以总结, 中间20分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完成例题部分的教学,最后 10分钟让学生自己做归纳总结,并完成课时练习。这样学生就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 也由“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去获取知识,在教师的点 拨指导下,围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将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更能让学 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注重实现数学问题的应用价值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传授给学生,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应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进行展开 ,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 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的应用意识,注重对数学应用的教学,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使学 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与作用,加强对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例如在讲概率时,经常会涉及到比赛、射击,抽奖等方面 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立足于现状去寻求知识,并向学生渗透相 关的数学思想,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日常教学中要主动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加深 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和体会,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如:家庭日用电量的 计算、红绿灯管制的设计、沙漠的绿化、新旧城的改造等都可用基础数学知识,通过建立数 学模型加以解决。同时,选择贴近社会实际的典型问题深入分析,既能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 应用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四、注重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综合能力 随着教学的不断更新, 教师要树立新的数学教学评价的理念,改变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

(完整word版)新课标高中数学知识点大全,推荐文档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大全(新课标) 必修1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它具有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的表示有列举法、描述法。 描述法格式为:{元素|元素的特征},例如},5|{N x x x ∈<且 2、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自然数集N (又称非负整数集):0、1、2、3、…… (2)正整数集N *或N + :1、2、3、…… (3)整数集Z :-2、-1、0、1、…… (4)有理数集Q :包含分数、整数、有限小数等 (5)实数集R :全体实数的集合 (6)空集Ф: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 例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 ,记作a ∈A 4、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1)子集的概念 如果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子集(如图1),记作B A ?或A B ?. 若集合P 中存在元素不是集合Q 的元素,那么P 不包含于Q , 记作Q P ? (2)真子集的概念 若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B 的真子集(如图2). A ≠?B 或B ≠?A . ( 3)集合相等:若集合A 中的元素与集合B 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则称集合A 等于集合B,记作A=B. B A A B B A =???, 5、重要结论(1)传递性:若B A ?,C B ?,则C A ? (2)空Ф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是任意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6、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它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即不计空集);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7、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 (1)一般地,由所有属于A 又属于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 记作A ∩B (读作"A 交B "),即A ∩B={x |x ∈A ,且x ∈B }. 图1) 或 (图2)

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发表时间:2011-11-09T14:01:50.853Z 来源:《教育学》2011年7月(下半月A版)供稿作者:廉庆[导读]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廉庆(山西省永济第三高级中学 044502) [摘要] 本文是在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等方面谈点肤浅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研究过程,获得亲身体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会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下面我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 1、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 3、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1、数学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用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能够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有利于营造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思路越走越宽,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的一种研究性材料。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获得了哪些发展,并且特别注意学生有哪些创造性的见解,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注意。 2、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新高中数学新教材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有六个: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其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3、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数学开放题的常见题型,按命题要素的发散倾向分为条件开放型、方法开放型、结论开放型、综合开放型;按解题目标的操作模式分为规律探索型、量化设计型、分类讨论型、数学建模型、问题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过程的训练价值分为信息迁移型、知识巩固型、知识发散型;按问题答案的机构类型分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无限离散型、无限连续型。 数学开放题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4、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依托,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寻找编制问题的切入点。 2)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编制开放题。 3)从封闭题出发引申出开放题。 4)为体现或重现某一数学研究方法编制开放题。 5)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编制开放题。 将数学开放题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种载体,首先必须有适合的问题,如何编制能够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这是值得研究的。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有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生的参与,必将促进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目前,“研究性学习”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让我们共同走进“研究性学习”吧!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中国教育报,2001,5,31. [2] 程太生、普通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

解析高中数学新课改

解析高中数学新课改 发表时间:2013-03-15T08:59:01.82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2-2013学年22期供稿作者:陆方熙[导读] 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根究底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贵州省独山县为民中学陆方熙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现状 从我国课程的现状来看,我们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基本技能比较熟练,这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数学课程中的不足也亟待改革,过分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养,我们的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以及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用。我们更应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原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陈旧,刻意的形式化的表达,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的功能的发挥。所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实施中的亮点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结论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理念理应走进广大一线教师的心里,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三、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要求不合拍。教学方式的改变追根究底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新课标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自己从高中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 2.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理解知识程度的矛盾。对于立体几何的教学,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维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究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必修2中第一章内容的编排,似乎和编者的意图不相符合,往往造成把直观图一节内容忽略化。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我的建议是想让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直观感知部分),然后让学生了解这些几何体的画法,即直观图一节(操作确认部分),接着介绍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把三视图放在最后(以上是思维论证与度量计算),通过对三视图的理解,会根据三视图想象空间几何体的形状,画出直观图,去求其表面积和体积,水到渠成,并与高考相呼应。另外课本中例题与习题的难易不相匹配,例题简单,与新理念匹配,但习题部分直接加强了难度,没有过度之意。学生一时很难接受,教师不知如何下手。好似“新鞋子,老路子”。 3.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受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过渡到了信息时代,很多数据图像的处理已经不再单独依赖传统计算。但一年的教学下来,很多老师有同感:新课标适合学生素质高,学校硬件设施较强的学校,必修1中的第三章内容是函数的应用似乎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很多知识是靠计算机来完成的,如数据的处理,图像的做法完全借助于计算机,学生虽了解其然至知其所以然,但由于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理论缺乏实践的检验,往往效果不佳。这对于普通高中甚至是条件不好的地区来讲,恐怕不能涉足。这样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对高校选拔人才也会受到影响,教材的编写者是否忽略了这一点呢。 我认为,新课改的实质,就是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转变教育观念,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