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教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教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教案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教案

第一章信息时代的新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

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

重要的战略资源。

(2)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

权的措施。

(3)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

培养的新途径。

2、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

(1)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

一个重要部分。

(2)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

重要条件。

(3)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

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

到信息技术课程。

2、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

到信息素养

3、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

课程

(2)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

课程

4、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

教育中的位置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

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

块,其中必须模块为:信息技术

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

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

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

块2学分。

第二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

标与任务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

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

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

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

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

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

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

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

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

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

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

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

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

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

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

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

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

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

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

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

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

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

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

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

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

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

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

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

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

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

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

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

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

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

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

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

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

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

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

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

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

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

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

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

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

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

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

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

动分别培养。

2、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1)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

素养

1)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使用信

息技术的动机

信息情感是指学生对信息

技术的兴趣和态度

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

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

面,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向于对于使

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

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主要矛盾。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

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强度。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

培养信息意识情感的关键。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逐步形成信息技术

应用的社会责任感是信息技术课程

的首要任务。

●必须教育中小学生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相互尊重、相互合

作。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了解信息技术是信

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弄懂信息技术是用

好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

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是高层次的信息

素养。

4)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

作能力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

件的使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利用能

力。

●信息资源的开发能

●信息系统的开发能

(2)为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准备

1)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2)各个学科教育中的信息能力

第三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发展性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1)新课程建设的探索要求

2)新师资队伍的建设的迫切

需要

3)新的课程实施环境建设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1)信息技术本身是迅速发展

变化的技术

2)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

认识也不断在发展变化3)信息技术课程的执行环境

也在不断变化

二、综合性

(1)目标的综合性

(2)内容的综合性

(3)形式的综合性

三、实践性

(1)操作与知识并重,操作优先(2)过程与结果并重,过程优先四、创造性

(1)模仿与创造关系的处理(2)练习中的重复与创造

第二章信息技术课程

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概

一、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中的

作用与地位

1、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组织

2、信息技术教练人员

3、信息素养的培育员与评价

二、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

任务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人员

2、学校信息技术系统与应用

的支持人员

3、学校信息技术培训者

第二节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修养

一、本身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1、全面的基本信息素养

(1)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

1)信息技术常用名词术

2)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应

3)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与趋势

4)信息系统的结构与组

成部分

5)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

6)信息技术对于社会与

人类的影响

(2)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与道

德问题

(3)信息能力

1)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

2)信息获取能力

3)信息理解能力

4)信息处理能力

5)信息表达能力

2、软硬件的维护与管理能力

1)硬件部分的维护与管理

2)软件部分的维护与管理

二、专业知识与能力

1、先进的教学理念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2、熟练的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

2)讲授技能

3)提问技能

4)组织教学技能

5)控制教学技能

6)媒体应用技能

3、教学研究能力

1)教学设计能力

2)教学进程的评价

3)反思与发展

(1)认真思考教学,识别

引起困惑的教学问

题。

(2)提出解决方法,调整

教学。

(3)重新审视教学,进一

步反思,进一步调整

教学。

4)总结与交流

三、继续教育的意识与能

1、继续教育的意识

2、继续教育的能力

第三节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一、自我学习

二、定期培训

三、参与课题研究

第三章教学设计的内容

3.1 教

学设计概述

一、概念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

的方法把各种教学资源有机地

组织起来,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

系的各个部分的安排做出整体

计划,建立一个分析和研究的方

法,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对预

期的结果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

区别

教学计划的重点是对教学

内容的安排,而教学设计要考虑

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及内容设计,

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

主观能动性,从而优化教与学的

效果,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学设计

的重要组成部分。

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目标控制原理

教学设计必须明确教学目

标。

●要素分析原理

从系统科学观点分析教学

过程,教学系统是一个由教师、

教学内容、媒体和学生等要素组

成的开放系统,在进行教学设计

时,必须对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

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各要素

对系统性质、功能、发展、变化

的作用,以此作为教学设计的依

据。

●优选决策原理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要求,需要考虑各种教学策略,包括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于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等。这些策略需要应用系统论中的模型化方法,优选方法与决策技术等具体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从而优选最佳策略。

●反馈评价原理

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信息的单向传递,而皆有信息的双向交流,教育传播理论表明,反馈是教育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使教育传播过程成为双向交流系统,使教育者了解到信息的传递结果,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价,对自身传播行为作出改进。所以,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反馈信息的收集、设计学习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反馈信息来控制和调整教学过程,这一原理即是反馈原理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0 世纪40年代中叶“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统称为系统科学

二、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

想。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客观依

据。

●教学对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因

素。

3.2 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

教学目标的制定

分析处理教材

了解学生

选择教法

教学计划、教案

作业设计

学习评价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1、要求

了解教学目标的类别,掌握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和要求,重点掌握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方法。

2、教学目标的类别

◆按教学内容的范围

学科总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按教学内容

认知领域目标: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级学习水平层次。

了解:记住或复现学过的计算机知识和掌握操作方法。

理解:对已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达、判断和直接运用。

掌握:能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

操作领域目标:采用初步学会、学会、比较熟练三级学习水平层次。

初步学会:能进行速度较缓慢的上机操作(允许有若干差错)。

学会: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

比较熟练: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

情感领域目标:采用愿意接受、感兴趣两级学习水平层次。

愿意接受:愿意感知、注意学习内容。

感兴趣:自愿地学习,并在接受知识和操作实践中得到满足。

3、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学大纲是指导性文件,教材是客观依据,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使目标切合实际,使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方针

●普通中学的性质和任务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1)飞速发展

(2)广泛应用

(3)高度综合

(4)应用与理论几乎同步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1)文化性

(2)应用性

(3)发展性

(4)模块性

●学生的年龄特征

1、动机、兴趣的特点

2、情感、意志的特点

3、注意力、记忆力的

4、思维的特点

4、制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1)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

目标的明确性有两项标准:

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学习结果、能

表明检测结果的标准

(2)整体性

1)结构要合理

既有反映具有质与量规定

性的行为目标,又不忽视表现

内部心理过程的定性目标。

2)内容要全面

既要有知识性的目标,又要

重视情感意志和动手操作方面

的目标。

(3)弹性

1)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

学生,制定不同水平的弹性目

标。

2)灵活变通

5、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1)认知观的描述方法

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教

学目标,往往使用只表示内部心

理过程的含糊动词,如“懂得、

欣赏、理解、掌握、领会”等

等。它有助于对教学目标作出概

括,但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可

用来表述概括性的课程目标和

单元目标。

(2)行为观的描述方法

它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

行为来描述。

“ABCD”模式

1)Audience(教学对象)

——行为的主体

“学生应该……”目标必须

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而提出的。

2)Behaviors(行为)——目

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应使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

描述(列出、写出、人畜、辨别、

比较、解决、设计……)

用动宾结构的短语,动词说

明学习类型,宾语说明学习的内

例:能区别鼠标单击和双击的异

同。

3)onditions(条件)——产生行

为的条件,即评定学习结果的约

束因素

例:在XXX时间内,能独立解答

XX题

4)Degree (标准)——评定行为的

最低依据

完成行为的时间限制——X分钟内解

决X问题

完成行为的准确性——答案的正确

率达80%

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解答到小

数点后X位

例:请你根据所布置的阅读材

料,能比较两个文明世界的

A C

B1 B2

文化,至少各举出五个特征。

D

(3)内外结合法

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

描述教学目标,格朗伦德于1978年

在《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中提到的。

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陈述一般

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学生表现

使之具体化。

例:领会专门术语的涵义

1)将专门术语与他所代表的

概念联系起来。

2)在新造的句子中使用某个

属于。

3)区别属于之间的同异。

二、分析和处理教材

要求:通过训练初步学会分析教

材的方法,能团结教学目标组织和处

理教材。

1、研究教材的科学性

目的是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

逻辑结构,真正理解教材的实质,从

而为教学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教材的系统性

系统性体现在教材的知识提提

和逻辑结构中,可从两方面进行:一

是从整体到局部,首先把握教材的整

体结构和知识体系,然后再深入研究

每章每节的结构和体系,也可先从

章、节入手,最后整理出教材的整体

结构。

3、研究教材的思想性

4、研究教材的“双基”

“双基”即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5、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律,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其重点,它们是学习后继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

“难点”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容易出错和混淆的内容。

“关键”是指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

◆教学策略是“突出重点,”

“重点突出”要求教师在教材重要的部分舍得花时间,下力气,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它,但不要丢弃次要内容,相反,应采用“以偏托正”的方式,将此要内容围绕重点内容讲授。

“突破难点”

(1)分散难点,各个击破,把难度大、坡度陡的内容,由大步子化为小步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或以旧带新,为学生认识上设置一些台阶,循序渐进的进行。

(2)创设情景,取系实际,引导学生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对容易混淆的可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各自的特点。

“抓住关键”,往往是解决难点的突破口,可起到牵一发动全局的作用。

6、钻研教材实现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三方面的转化

(1)把教材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使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通过钻研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能在课堂教学启动中,自觉地意识到所教内容是使学生明确什么,突出什么,解决什么,能真正抓住教学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突破难点,并把这些转化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通过钻研教材,特别着重研究解决难点、重点和疑点的途径,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有效途径,并转化为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7、钻研教材的要求(1)明确目的

(2)把握精要

紧扣教材钻研和理解,就是

把握教材的精要,把教材的内

容,经过自己的分析和理解,用

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首先,紧

扣教材不是死扣书本干巴巴地

讲条条,而是把教材的内容,经

过自己的咀嚼和消化,真正变成

教师自己的已知点,达到了重点

明确,找到了解决和突破难点的

方法。其次,紧扣教材,又可作

适当补充。第三,紧扣教材也

可对教材中不正确或错误的内

容作适当修改和调整。

(3)巧妙组织

所谓组织教材,就是把一堂

课的全部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过

程的特点和学生认知事物的规

律组织起来,也就是对教材进行

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

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地组织与安

排的过程。

三、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2、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

3、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四、选择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

得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一定

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过程中

所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教的

方法,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声

学的方法,是教与学的统一。

1、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1)依据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是指每一节课的

具体的教学任务,甚至是指一节

课中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教学

任务。

(2)依据教学内容

就是依据学科的性质和教

材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学生实际

中、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

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学中可以较

多地运用语言描述,运用讲解法

或谈话法进行教学。

(4)依据自身特点

选取自己能够运用自如的,

点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分类

●基本教学方法:

常规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活动中

按照大纲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确

定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

学为主,注重文化继承,有利于教师

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

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

环境建设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果比

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这种环

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

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

课堂教学本身。教师一定要设计合适

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

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

欢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并通过学习使

他们学会学习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

的能力。下面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

点介绍几种常用的基本教学模式。

1、讲授演示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并

出示实物、挂图、投影、计算机等教

学手段向学生描绘情景、叙述事实、

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是

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模式。它既适用

于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

识。特别适合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

概念和需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

和论证的原理,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

联系的教学。

2、启发式

这种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

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

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

到难地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

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的教学方法。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

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要由教师来组织,学生是学

习的主体。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旨

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正确地理

解、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采用这

种教学模式,教师能够突出重点、分

散难点、抓住关键,再辅以演示、讨

论和学习,会使整堂课生动活泼,取

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教

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

独立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教学

组织形式。

课堂讨论前由教师提出要讨论的问

题和要求,指导学生看有关资料,写

出发言提纲。课堂讨论展开时,教师

应逐步提出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

紧紧围绕主题。讨论中要鼓励学生充

分发表意见。讨论后教师小结,或是

得出结论,或是提出进一步思考、研

究、讨论的问题。

4、探索式

在课堂教学中,宜推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式学习是学生自由支配自己的学习,并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参与发现新知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探索、发现、学习有关计算机知识的概念和规律等。这样,一方面学生的认知欲望正好可以借助于“探索式”的学习手段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获得较强的新知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利用这一模式,让学生主动去完成特定任务的探索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操作,发现并总结新知的本领。

5、实验操作

这—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问题反复实践,或某一动作反复地进行,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习惯的教学方法。实验操作对工具性和技能性强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尤其必需。实验操作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机实验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必须十分重视。———般要求:

(1)明确上机实验的目的要求。

(2)精选实验内容。

(3)正确的实验方法。

(4)教师指导。

(5)要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注意公共卫生和互助协作精神的教育。

6、巩固复习

巩固复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以强化记忆、加强理解、融会贯通,从而达到系统化。复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防止遗忘,同时可以诊断和弥补学习上的缺陷,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环境下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灌输的对象,是被动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有创造性人才的重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人的创造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

合是指把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

学软件、远程教育等应用到教师

执行教学功能的活动中。在这种

教学形式中,计算机主要是被用

来呈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记

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控制学习

进程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

机结合,并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

环境的同时,创设多元化的软、

硬件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利用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

现代教育技术,通过人机交互、

资源共享去主动地发现、探索、

思考,建立让学生自主地、创造

性地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

创造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

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的基本教学模式

(1)探讨式(或称协作学习式)

其授课程序是:提出问题一分组

研究一确定选题一自主学习一

发布学习成果一信息反馈。这种

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

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更加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

其中只是问题的提出者和教学

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

则在一种充分交流的氛围中,怀

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带着好奇

心去研究,在分组协作的学习过

程中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合作

完成各单元训练的目标,从而逐

步建立起包括研究性学习、自主

性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这

是任务驱动型学习的一种新型

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探

索性教学法。

(2)讲解演示

讲解演示模式模仿了教师课堂

讲授与演示的教学方法。利用多

媒体计算机所具备的图像、动

画、语言和音乐的功能,发挥计

算机所特有的交互性,将教材内

容呈现给学生。特别是一些用语

言难以清楚表述的、变化过程复

杂的或者肉眼直接观察不到的

教学内容

(3)操作与练习

操作与练习是当前用的最多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反复

地练习使学生巩固和熟练某些

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学习

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该模式的

特点是计算机的即时反馈功能

得到了恰当的应用。

(4)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模式主要模拟教师对

学生的教学情景,即利用计算机

扮演讲课教师角色。它基本采用分支

型程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一

系列教学单元,每次呈现只是一个概

念或知识点。学习开始时,先由计算

机教学软件向学生显示一小段教学

内容,有概念也有举例,让学生略加

思考和理解后,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

题,检查学生对这段教学内容的理解

情况。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则转入下一

段教学内容,否则将转向相应的分支

程序进行更为详细和有效的补充强

化学习,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这种

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软件系统在复杂

程度上有很大区别。目前,多数这类

系统的教学序列是在课件设计时预

先固定的,也有少数复杂的课件能够

根据学生的应答来诊断学生的学习

能力和当前的知识水平,并运用某种

教学策略动态地控制学习进程,以适

应个别学生的不同情况。

(5)对话

对话模式的计算机教学软件程序和

古代教育家苏格拉底倡导的“谈话

法”教学方式相似。“对话”是指

计算机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计算机可

以向学生提问,允许学生用自然语言

回答:学生可以向计算机提问,但限

定只能提出与课程有关的问题。因

此,这种模式实现了计算机与学生间

的“真正”对话。它的优点是富有启

发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富

有情趣,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但

是由于这种“对话”涉及计算机对自

然语言的理解,在课件设计上比较复

杂,需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6)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常常被用于产生一种较强

烈的竞争性的学习环境,而其内容和

环境都与教学目标相联系,把知识

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从而

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寓教于玩”

的作用。一些竞争性很强的教学游

戏,学生在活动中没有疲劳和乏味

感,始终处于竞争的乐趣中。教学

游戏在设计上要注意把科学性、趣味

性和教学性融为一体。

(7)模拟

模拟亦称仿真,是指用计算机模仿真

实现象或实现理论上的“理想模型”’

该“理想模型”是突出了所研究问题

的基本要素,并将与问题无关的因素

简化了的模型。它一般被设计成由使

用者控制事件中的某些过程,从而发

展到不同的事件结果。这种模式形象

直观、生动活泼,非常有利于培养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计算机辅助测验

测验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测

验方式很多,教师投入工作量也很

大,当计算机用于教学后,许多学校

就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评价、测验。这

种模式的CAI可实现对学生进行单元测验、期末考试。例如:现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都是让计算机从题库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组成各种类型的试题。—计算机还可进行阅卷,它能快速统计学生的各种分数,并能打印出各种需要的成绩报告单。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测验中采用这种模式符合学科特点。由计算机显示题目,考生在终端操作答题,计算机立即核对答案和评分,这种测验能为考生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还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澄清错误概念,特别适合于单元测验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9)问题解答

问题解答试图给学生呈现一个或几个问题情景,让学生加以解决。该情景常以其神秘性、迷惑性给学生以挑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解答一般不教新概念,但是通过解答问题来应用、检验和熟练已经学习了的知识。问题解答能给学生提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发展高水平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巩固、应用采用这种模式使学生印象深刻、知识掌握得牢、活。

(10)发现式学习

发现式学习是属于认知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学习方法。在CAI系统中通过计算机使学生置于构造好的环境中,并提供进行探索、分析、推导、计算等工具,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新概念和原理。

发现式学习应富有趣味性,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以便学生分析和推理,通过学生的努力最终获取新知识。这种模式的用途,不仅仅让学生发现规律,而且让学生学到科学探索的方法。

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的引导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发现”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其能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并及时地给予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不同的学生,根据情况给予合适的帮助信息。丰富的材料库可以帮助学习者通过对库中的各种资料的检索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在CAI软件中,模拟、问题解答软件都可用作发现式学习。此外,计算机一些应用软件也可以作为发现式学习的工具。

(11)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

远程辅导与在线讨论的模式主要是指处于异地的学习者及教师,利用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所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可以共同上课,共同讨论问题的远程教学和

在线讨论方式,可以做一些以往

任何手段都难以完成的事情。

五、教学计划、教案

三种计划的编制是一个由一般

到局部,由笼统到具体,由粗到

细,逐步细化和深化的过程。

(1)学期教学计划的内容

1)教材分析

2)学生情况

3)本学期的教学主要任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

措施

5)进行教学改革的规划

6)教学进度表

(2)单元教学计划

1)课题名称

2)教学目的

3)课的类型

4)教学方法

5)教学时间分配

单元名

课型

教学目

重点、

难点和

关键

教学目

课时安

备注

(3)课时计划——教案

1)概况:课题、授课班

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重点

和难点、课型、教学方法

2)教学进程:包括教学步骤及

时间分配,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

方法的具体运用

3)板书、板画设计

4)教学后记:教师课后的小结

或教学随感

1、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型

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

巩固新知识的课——复习课

训练技能、技巧的课——练习课

检查知识技能、技巧的课——考试、

测验课、实验课

(2)课的结构

2、常用课型结构

(1)新授课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

固新课、布置作业

(2)复习课

组织教学、提出复习的目的和要求、

运用多种方法复习、小结

(3)练习课

组织教学、提出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教师示范、学生独立练习、矫正和评

六、作业设计

1、设计要求

(1)明确作业的具体内容,范围,提出对作业的要求(包括完成时限)和作业时应注意的事项。

(2)对难度较大的作业应予以提示和启发。

(3)作业的数量不在“多”而在“准”。

(4)作业的形式应多样化,可复习,也可预习,有书面的,也有实际操作的,以全面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能力。

(5)区别对待。

2、作业的类型

(1)巩固型作业

为巩固新授而留的作业,内容一般以书后联系为主要注意习题的类型,备有代表性的习题。

(2)铺垫型作业

为讲授下一节新知识作铺垫的作业,只要求学生讨论思考,不必要求一定得做出来。

(3)发展型作业

这是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设计的作业。主要给那些乐于接受和有能力完成的同学,切不可强迫每个学生都做。

七、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一般通过学生学习知识质量的考察进行。检查方式有课堂提问、作业检查、书面测验等。

1、可通过衡量试题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来评价它的确标准化程度。

(1)效度

是指通过测试题测量学生实际水平的程度,制考试的准确性。

(2)信度

是反映试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指标。即用试题考察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前后一致的程度。

(3)难度

是指题目的难易程度。难度不当是命题者对大纲及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掌握不准确而改。

(4)区分度2、反映试题区分学生学习水平

的一项指标,命题原则。

(5)既重视考察基础

知识,又重视考察理解问题和分

析问题的能力,力求使学生掌握

知识技能与发展智能的统一。

(6)试题的内容,既要

突出重点,又要注意扩大覆盖

面,注意点与面的结合。

(7)依据教学大纲,不

出偏题、怪题,把学生的精力引

向全面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任

务上。

(8)试题的难度和分

量有适当。既要从大多数学生的

实际水平出发,又要使不同程度

的考生拉开距离看出水平的高

低。

(9)命题应有较高的

信度和效度,要能准确地测出学

生掌握知识技能及应用事实能

力的真实程度。

(10)试题的编排,要注

意从易到难,分低、中、高三档,

成梯度上升。

(11)试题的类型应多

种多样,从多种角度对学生进行

考察。

第四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4.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1、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2)技术能力与人文精神共同

发展的原则

(3)授人以渔的原则

2、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1)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设施

条件

(2)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反馈和

调节

(3)学习者与教师互补的特点

(4)教学内容相互独立与联系

的特点

3、信息技术课程常用的教学方

(1)教练法

(2)问题解决方法(任务驱动

法)

(3)案例学习法

(4)合作学习方法

4、教练法的实施的一般过程:

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

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5、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教

师提出任务---学生独立探索,

完成任务,教师给以适当的帮助

---交流与归纳

6、案例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

选择和推荐案例---组织学生研

究案例(一般在课前)并进行准

备---讨论研究案例(课堂)---

交流与总结。

7、合作学习方法的实施过程:提出

工作任务的主题与要求---组织合作

小组---小组内讨论,确定具体的课

题与完成方案,并且进行分工---各

自按照方案进行工作,并且及时交流

---小组讨论与汇总,完成任务或者

作品,准备汇报---交流与评价、总

结。

4.2 信息技术基本模块教学

一教学任务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

一方面包括信息、信息技术、应用领

域、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发展趋势等基

础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包括

对信息系统的最基本的操作能力的

熟练掌握。

2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各种应用软

件常见的操作,通过应用软件的学习

具有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的加工和

处理、信息集成和发布、信息交流能

力。

3 网络应用技术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对网络应用技术的兴趣和

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应用技

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网络发展及

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

的深刻影响。通过网络应用技术课程

使学生具有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

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网络应

用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

题、负责任地使用网络,把网络应用

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

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

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4信息技术课程中程序设计部分的教

学任务

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算法与

程序设计的技能、过程和方法、良好

的程序设计习惯与意识情感

二、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常用的教学方

讲授法、图解法、提问法

2、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常用的教学方

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归纳法

3、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教学中常用的

教学方法

文化熏陶法、迁移法、任务驱动法、

支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4、网络应用技术教学的常用教学方

教练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性学

习、协作性学习

5、程序设计内容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练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

第五章信息技术课程评价

1、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作用

(1)、有利于检查学生的学习进程

(2)、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可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

养成

2、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内容

(1)、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

(2)、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评价

(3)、信息伦理道德的评价

(4)、信息意识和情感的评价

3、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方法(1)试卷评价

(2)机器评价

4、成果的评价方法

(1)权威评价

(2)学习小组评价

(3)学习的自我评价

5、过程的评价方法

(1)诊断性评价方法

(2)形成性评价方法

(3)总结性评价

6、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作用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信息意识与情感

(2)可以提高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修养

(3)可以促使学生信息科学知识的积累

(4)可以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7、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

(1)系统化知识的作用

(2)理论和实践正确结合的作用7、简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对检查学生的学习进程的作用

(1)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3)调整和改进学习过程

8、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能力评价的内容

(1)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2)常用软件的安装和操作

(3)信息技术操作时的基本操作规则

9、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的评价内容(1)信息资源的获取能力的评价(2)信息资源的分析能力的评价(3)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创造能力的评价

3、信息技术的系统开发能力

(1)信息系统开发的正确性

(2)信息系统开发的简明性

(3)信息系统开发的健壮性和完备性

10、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评价内容(1)信息技术硬件知识的评价(2)信息技术软件知识的评价

11、信息伦理道德的评价内容

(1)社会责任感的评价

(2)合作精神的评价

第六章说课

6.1 说课概述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一种深层次的备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或作课之后,向同行系统介绍自己关于某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而后听者评议,交流切磋的一种教研形式。说课不仅要回答“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明“为什么要这样教”,有利于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理论,用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良好的说课能力能把理论与实

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它集备中

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

一体,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

师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说课的特点

1、简易性与操作性

说课不受时间、空间、人数

限制,又不牵涉学生,简便易行、

具有较强的参与合作性,能很好

地解决教学与教研、理论与实践

相脱节的矛盾。

2、理论性与科学性

在备课中,虽然教师对教材

做了一些分析和处理,但这些分

析和处理是浅显和感性的。而通

过说课,从理性上审视教材,这

就可能发现备课中种种疏漏,再

经过修改教案,疏漏就会得到弥

补。

另外,说课的准备过程也是

教师驾驭教材,优化教材设计的

过程。尤其说课不仅要说明怎么

教,还要说明为什么这么教。这

就迫使教师要去学习教学理论,

认真思考问题,从理论上去认识

教学规律。说课还需要教师写讲

稿并进行演讲,这又是提高教师

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过

程。

3、交流性与示范性

说课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活

动,无论是同行,还是教研员都

会在评议说课,切磋教艺,交流

教学经验中获益,尤其是对说课

者是最实际最有效的指导。

三、说课的局限性

1、说课时看不到教师临场发

挥,处置和随机应变的教学

机智,看不到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的过程和效果。这

自然在评议上就有局限性。

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说

得好,但教得不好,或教得

好而说得不好的教学情况。

这就需要在开展教学研究

活动中,不能简单、孤立地

评价教师说课的好与坏。要

把说课评价与课堂教学评

价结合起来。

四、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备课关系

1、相同点

(一)主要内容相同,说课与备

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相同的。

(二)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

备工作。

(三)主要做法相同,都是要学习课

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选择

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2、不同点

(1)概念不同。说课是属于教研活

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

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发的方法步骤,

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识结

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

(2)对象不同。备课是要把结果展

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

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是自己为什么

要这样备课。

(3)目的不同。说帮助教师认识备

课规律,提高备课能力,而备是以落

实教学目标为目的,它促使教师搞好

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

效益。

(4)形式不同。说课是一种集体进

行的动态的教学备课活动;而备课是

教师个体进行的基本静态教学活动。

(5)要求不同。说课教师不公要说

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

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

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而备课强调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

方法的选择,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

么做就行了。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有自

己的特点。

1、说课与上课的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题;

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

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

的问题。

2、说课与上课的对象不同

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

有一定教学法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

行。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说课是介于备课

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

于备课是一种检查和深化,能使备课

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缜密的

科学准备。

6.2 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阐述对教材的理解

说课,首先教者要说明自己教材的理

解,因为只有对教材理解透彻,才能

制定出较完满的教学方案。说教材目

的有两个:一是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与深度,明确“教什么”;二是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为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基础,知道“如何教”。

说教材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简析教材

2、明确提出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以及重点,难点。

(二)说学生——分析教学对象

此部分内容可单列,也可插在说教材部分里一并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说课必须说清楚学生。对学生做出准确无误的分析,这是教学活动得以正确开展的基础。说学生包括下面几个方面情况。

1、说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2、对学生的起点能力分析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说明学生年龄特点,身体和智力上的个别差异所形成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法——介绍选择哪些教法和手段

说教法,就是说出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法手段,以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四)说教程——介绍教学程序设计所谓教学程序是指教学过程的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

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能看出说课者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通常,对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2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3 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办法

4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辅助手段。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5 说明板书设计。包括主板和副板书。6.3 说课的方法

一、依据需要选好课题

教师备课,通常每一个课时需要

编写教案,但是每一个课时不一

定都要说课。课题的选择要注意

两点:一是注意课题的代表性,

针对性,操作性。二是选课也要

注意点面结合,但避免面面俱

到。

二、区别对象循序渐进

说课毕竟是一种新的教研形式,

许多教师开始说课都会感到不

适应。为此,学校开展这项活动

时,一是应区别不同对象,提出

不同要求;二是活动也可以分阶

段进行,循序渐进。

从循序渐进上说,可以按三个阶

段进行。

第一阶段,“赶鸭子上架”。

第二阶段,是“跟着别人学走

路”。

第三阶段,“熟能生巧”。

三、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鉴于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教师在说课中应注意以下几个

问题。

1、说课不是备课,不能按教

案来说课。

2、说课不是讲课,教师不能

把听说课的教师和领导视为学

生,如正常上课那样讲。

3、说课不是“背课”,也不是

“读课”,要突出“说”字。既

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也不能按说稿一字不差地读下

来。

4 、说课的时间不宜太长,通

常可以安排一节课的1/3~1/4的

时间。

5 、注意发挥教师自身教学个

性和创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书

上的现成说稿。

6 、注意运用教学理论来分析

研究问题,防止就事论事,说课

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层次水平,

不宜要求过高。

7 、注意避免脱离教材,学生,

教师实际,空谈理论。

8 、要提倡创新,但不能全盘

否定常规教学。

6.4 说课的类型

的类型也有所不同。通常说课有这样

几种类型。

一、研究型

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年轻组

或年级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

形式,先由一位教师先准备并写好讲

稿,说后大家评议修改,变个人的智

慧为集体智慧。

二、专题型

这种类型的说课是以某一项教学专

题研究为目标组织说课。这种类型说

课适用于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和研究

能力的教师。

三、示范型

示范型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

的优秀教师先向听课教师做示范说

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说课的内容付

之于课堂教学,最组织教师或教研人

员对该教师的说内容及课堂教学作

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四、评比型

这种形式的说课带有竞赛性质。参加

说课教师往往是通过层层推荐和选

拔出来的优秀教师。这种说课,通常

需要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

时间性内写出说课讲稿,然后上台演

讲,由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听课

人员一般是学科的教研人员和专家。

6.5 说课的评析

说课只说不评作用不大,只有把说和

评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从更高的理

论水平上去研究课,把握说课的方

向,从而促使教师自我加压,更有效

地提高教研积极性。

一、评析的内容

评析说课的内容基本上和说课的内

容是相对应的。

(一)评析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二)评析教法的选择和运用

(三)评析方法是否具有指导性

(四)评析教学程序和设计是否科学

二、评析的原则

(一)及时性

评析说课最好是当场说,当场评。

(二)客观性

客观性就是实事求事地评价教师的

说课。

(三)辩证性

辩证性指评说者对说课抱着一分为

二的态度,既要肯定成功之处,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

三、评析方法

评析说课可以有以下形式:

(一)同行评

(二)专家评

(三)评委评

(四)书面评

第七章课堂教学技能

7.1课堂教学技能概述

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联系获得的。

教学技能是一种特殊技能,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体现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

智力技能——对外部的行

为和方式起着调节、完善

的作用

教学

技能

动作技能——具体的教

学行为表现

一、特点

1、综合性

技能的形成以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理论为基础,也是教师一般职业技能,如:语言运用技能,文字书写技能等方面技能的综合应用。

2、专业性

教学技能体现在某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特点,遵循本专业的教学规律,才能形成从事这一专业教学的教学技能。

3、实践性

教学技能是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所以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一特征也决定了教学技能的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因而也是一种可培训的教师职业技能。

二、教学技能分类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技能培训往往是在学习教学法技能理论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设计之后进行课堂教学试讲训练,这种训练,把各项教学技能混杂在一起,没有训练重点,是学生难以掌握

1、技能培训目的明确

培训目标清晰、明确,是被

培训者易于掌握。

2、便于示范

根据每项技能的训练目的

和要求,培训者可有的放矢地进

行示范,使被培训者对每一项教

学技能既有理性认识,又有感性

认识,为训练实践提供了一个规

范的模式,有助于训练质量的提

高。

3、易于评价

对每项分类的教学技能,都

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便于

对被培训者的训练行为进行客

观的分析与评价,从而使师范生

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4、利于提高

三、教学技能的分类体系

1.导入技能

是在教学活动开始时,针对

新的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进

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

2.提问技能

是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

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

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促进

学生学习。

3.讲解技能

是教师利用语言及各种教

学媒体引导学生理解重要事实,

形成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

教学行为方式。

4.板书、板画技能

是教师利用黑板以凝炼的

文字语言和图表等形式传递教

学信息的行为方式。

5.演示技能

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其

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运用各

种教学媒体把事物的形态、结构

或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来,指

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传递教

学信息的行为方式。

6.反馈和强化技能

反馈技能是教师付出信息

后,从学生那取得对有关信息反

映的行为方式。

强化技能是教师通过各种

方式促进和增强学生的某一行

方式。

7.结束技能

是在教师完成一个教学活动时

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

学知识形成系统,转化升华的教学行

为方式。

8.组织教学技能

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组织

学生的主意,管理纪律,引导学生,

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

学习的行为方式。

9.变化技能

是教师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

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

达情感的教学行为方式。

7.2 计算机课导入、提问技能

一、导入的目的及功能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在

很短的时间内使所有学生集中思想

和精力,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这

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认

知结构通过恰当的方式激活这种结

构,使之处于“待命”状态。

二、导入技能运用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不仅要重视新旧知识点的前后

衔接,即纵向联系,更强调的是知识

模式(即知识单元,知识板块)的

结构,即知识模式内部的横向联系。

2、趣味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心

理状态,导入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

意的关键。

巴班斯基“一堂课上所以必须有

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笔声或耗费精

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

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

3、启发性原则

不管是设疑布障,引起悬念,还

是设置情境,展示意境,导语的设计

都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可接受性。

“针对性”是指导语的设计要根据教

学目的确定,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来

设疑,而不能跑题。“启发性”是指

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可接受姓”是指问题的设计要适合

学生的特点,深浅适中,既不使学生

高不可攀,又不使学生产生不言自明

和索然无味之感。

4、概括性原则

导语只是引语,并不是讲授的主

要内容,因此要切中重点,语言要精

当,概括,不能庞杂,繁琐,冗长。

5、严密性原则

导语设计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导语的语言和形式都应恰当,准确,不使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课的正确轨道。三、导入的类型

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旧知识导入——复习旧知识,引出新课题

生动实例导入——

直观教具导入——主办、讲硬件构成故事导入——比尔·盖茨到QBASIC 问题导入——“WINDOWS能做什么”“没有它行不行”

实验导入——先给出程序运行结果(排序)再讲解排序方法

四、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生动、有趣、有启发性

2、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导入目的明确

3、快速有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不要废话

4、导入与新知识联系紧密,进入课题自然合理

五、导入的程序

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

六、提问的定义

教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修正错误,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

七、提问的类型

会议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八、提问的程序

引入阶段陈述阶段介入阶段评价阶段

九、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提问要有序——按课的逻辑序、学生的认知序

2、提问的内容要有“度”

3、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

4、提问语言要有启发性

5、要给学生思考时间

6、要及时分析和评价

7.3 计算机课讲解、板书技能

一、讲解的定义

教师利用语言及各种教学

媒体引导学生理解重要事实,形

成概念、原理、规律、法则等行

为方式。

二、讲解的类型

1、事实性知识讲解(讲述)

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

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学

习的对象,说明它的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及结果的一种方式。这种

方式在文、史、地、政治等学科

教学中运用较多。

2、抽象性知识讲解

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

论证原理、法则、概念、

公式的一种方式。这种方

式在各科教学中都有应

用,而数、理、化、生等

学科中应用更广。

讲解和讲述的主要区别在

于:讲述偏重于叙述、描

绘、说起来往往娓娓动听,

讲解重在说明、解释事实

和论证原理。

三、讲解的程序

事实性:提出问题叙述事

实提示要点核查理解

抽象性:

归纳法:提供感性材料指

导分析综合概括巩

固深化

演绎法:提出概念阐明术

语举出实例(正反)巩

固深化

四、讲解的要求

1、明确目标、重点突出

2、运用丰富实例,联系已学

过知识

3、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培养

学习方法

4、讲解语言要运用得体(语

音、语速、语调),要注意科学

性、逻辑性、规范性、针对性、

可接受性、启发性

5、注意讲解的阶段性,要穿

插其他技能的配合

五、板书的定义

指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

和图表等形成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

行为方式。

六、板书的类型

提纲式、表格式、线索式、图示

式、综合式

七、板书应注意的问题

1、书写规范迅速、示范性强

2、条理清晰、布局合理

3、形式多样、启发思维

4、文字、图表科学准确

5、重点突出

6、板书设计应为展现新课的逻辑

思路、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服务

7.4 计算机课演示、组织技能

一、演示的定义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

的需要,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把事物的

形态、结构或变化过程等内容展示出

来,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传递

教学信息的行为方式。

二、演示的类型

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

挂图的演示幻灯、投影的演示

电视、电影、计算机的演示

三、演示的方法

1、展示法

为了使学生获得深刻印象和正

确感性认识,可有教具演示帮助学生

理解。

2、设疑法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

题,然后让学生观察教具操作和演

示,得到问题的结果,最后在进行分

析。

3、分析归纳法

根据各类教学媒体向学生提供

丰富的感性材料,再启动学生的思维

分析探讨实验现象,通过反复观察归

纳总结出概念或规律。

四、演示的注意事项

1、进行演示方案设计——明确目

的、弄清要求、掌握过程、注重效果

2、演示要与讲授紧密配合

3、演示前提出问题和观察重点

4、演示是要指导学生观察、充分感知

5、多种媒体相互配合,综合利用

6、演示后及时总结,明确观察结果

五、演示的程序

演示是一种完整的、连贯的行为方式,从起始至终结,有一定的程序,每一环节在整个行为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作用。

例: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透镜,其中讲到凸透镜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1),下面放段录像,请同学们观察。(2)

师:录像中,教师在干什么?

生:用放大镜看书。

师:放大镜是凸透镜,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字跟原来的字比较,有什么变化吗?

生:字放大了。

师:请大家接着看,照相馆中的投影师在给老师照相。照相机的镜头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这是毛玻璃,通常把它叫光屏。同学们家中照相机的光屏是胶卷。请注意,你在光屏上看到了什么。

生:您的像。

师:像跟人比较,有什么变化吗?生:比人小,而且倒着。

师:观察很仔细。其实你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已经不是原来的物体而是物体的像,什么是像呢?(3)我们通过下面的一个实验来研究。(4)

通过上面的演示,可总结演示程序如下:

(1)心理准备(2)出示演示物(3)说明、讲解、总结

(4)检查理解程度

六、组织的定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的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行为方式。

七、组织的类型

1、管理型组织——课堂纪律

2、指导性组织

(1)对阅读、观察实验等的指

导组织

(2)课堂讨论的组织

3、诱导性组织

教师用充满感情、亲切、热情的

语言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

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

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使

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1)亲切热情鼓励

(2)设疑点拨激发

八、组织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目的、教书育人

2、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3、重视集体、形成风气

4、灵活应变、因势利导

5、不焦不躁、沉着冷静

7.5 计算机课变化、结束技能

一、变化的定义

教师利用表情、动作等身态

语,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

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

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交

流情感、表达意向,主要借助于

语词符号系统和非语词符号系

统。教师的讲授、提问、板书、

板画、讨论属于前者。非语词符

号系统一般包括三种方式:第一

种是动态无声性的目光、表情、

手势、身体运动等;第二种是静

态无声性或身体语言;第三种是

非语词性的声音,如重音、声调

的变化、停顿、叹气等,一般谓

之副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

拉宾通过实验总结出了这

样一个公式:

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

+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

二、变化的类型

1、动作变化

动作变化主要指身体运

动,这是一种最易被人觉

察的身体语言。它包括头、

手及整个身体运动姿势的

变化。

手势要注意恰当、准确、自

然,要注意克服无聊手势。

身势的变化主要指躯干、

臂、腕、腿、颈部的变化,统称

教态,具体表现为立、坐、走。

“立”:端庄、稳重的站立

在讲台与黑板之间,使学生觉得

老师精力充沛、充满自信、受到

感染。

“坐”:显示出教师优美高

雅的气质和修养。

“走”:教师的行走,步履

要稳健、步幅适中、步速均匀而

不过快、身直、肩平。

一要朴素准确,不能使用含

义模糊,或过于夸张的态势语,

二是繁简适度,三是大方潇洒,

四要顺乎自然而忌刻意表演。

2、表情变化

教师表情的变化,一要真实,二

要准确,三要自制。

3、眼神变化

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

方,通过扫视,尽量和每一个学

生的目光接触,努力清晰地捕捉

到每张脸、每种眼神变化,迅速

进行分析、判断,“以变应变”,

调整教学活动,要做到这点,教

师对内容的熟练和变化的技能

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运用眼神的方法主要

有环视法、注视法(又名点视

法)、虚视法。

教师眼神变化应真实自然,

目光炯炯有神,平视前方,切忌

双目无神、无精打采,目光飘忽

不定,犹豫不决,毫无自信。教

师一定要敢于直视全班学生,不

可低头不敢仰视或伏在讲台上,

只看前面几排学生,显得极不成

熟,亦不可“高视阔步”,显得

目中无人,也不要注视窗外、天

花板或过多关注某个新异事物,

显得“心不在焉”;教师不可过

久地注视某个学生,以免引起其

猜疑、慌乱、反感。

4、声调变化

三、讲课的语言要求

1、要精确

精——少而有分量

确——恰当的表达内容

讲课要句句有内容,仅仅抓住学生的

思想,一层深入一层地把学生引向知

识的深处。

2、要明白易懂

6、有些内容要拓展延伸。

讲课的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

精确,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

顺口悦耳,便于说、听和记笔记,这

应是讲课语言的风格。

文词过雅,组织过平,概念太多,只

抽象不具体,只深入不浅出等都影响

讲课语言的明白易懂。

3、要生动

4、要注意语调

语调要有抑扬顿挫,声音的高低

和说话的快慢要适度,语调的变化

要自然,不要忽高呼低,突快突慢,

把一句话说得断断续续,只听见其

头、不闻其尾。

5、讲课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讲究说

话的方式,考虑说话的效果。

四、结束的定义

是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

时,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

所学知识形成系统,从而巩固和掌握

的教学行为方式。

五、结束的作用

1、稳定教学秩序

2、留下深刻印象

3、系统概括

4、拓展升华

六、结束的类型

归纳式、比较式、活动式、练习式、

拓展延伸式

不仅要使已被感知的科学事实和所

形成的概念在记忆中巩固下来,而且

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

的领会向更高一级升华。

七、结束的过程

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

应用拓展延伸

八、结束的原则

1、要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并

使之条理化。

2、归纳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提示知

识结构和重点。

3、重要的事实、概念、规律等结束

时,要进行总结深化和提

高。

4、结束时要提出问题或采取其他

形式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5、归纳总结要简单扼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容。由于这个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 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1、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有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文本信息加工》是初中《信息技术》九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学习了解文本的类型、熟悉常用文本加工工具(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特征、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根据需要对文本文件进行综合设置,使学生能够根据“任务需求分析→使用工具软件→利用恰当方式表达意图”的线索,归纳和提炼已学的内容,从更高层面去理解教学内容。本节教学设计为1课时,分组合作制作并展示以“临朐奇石”、“临朐八大景”为主题的电子小报,各小组任选一个主题对教学任务进行探究。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他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大多数学生在初一、初二已学习过WORD,但每个学生掌握程度不尽 相同,通过引导学生制作电子报刊作品,让他们在经历完整的作品制作活动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利用工具软件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信息表达表达能力。 2、学生对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掌握情况层次不齐,需要 合理化的划分小组,自主选择处理工具,打造高效的课堂。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常见的文本类型,熟练一种常用的文本加工工具

2、掌握电子报刊的制作过程,理解电子报刊的参考评价要素 【能力目标】:制作电子报刊只提供了主题,同学们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协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审美品位四、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讲练结合法、头脑风暴法、团队合作法、工作接龙法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检查微机、教学软件、网络是否正常 2.组织学生合理化分组 【导入新课】: 教师提前展示几份与制作内容相近的电子小报,利用“联想传奇电子教室”展示给学生。 任务一:观看后讨论,找出版面设计的特色。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下 期末试卷 b讲课教案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试试卷( B卷) (2010--2011学年一学期2011年1月)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班级2008级小学教育(本科)1-4班考试时量120分钟总分100 分 注意:1.本试卷共 4 页。试卷如有缺页或破损,请立即举手报监考员更换。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分) 1.小学阶段应认识()个常用汉字,其中()个左右会写。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3.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和评委,系统地述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4.新课标倡导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5.()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会()个声母,()个韵母,并熟练认记16个整体认读音节。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和()的重要方式。 8.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表达和()的能力。 二、单选题(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入括号内。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秧苗”的“秧”字第五画笔画名称是() A、捺 B、点 C、撇 D、竖

2.《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二学段学生会写()个左右汉字。 A、2000字 B、2500字 C、3000字 D、3500字 3.《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三学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 A、5万字 B、40万字 C、80万字 D、100万字 4.()是我国小学识字教学中的一种最主要的识字形式。 A、看图识字 B、归类识字 C、随课文分类识字 D、韵语识字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B、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指学生的听说能力。 C、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学生理解词语常用的方法。 D、汉字的构字规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6.词语教学的重点是() A、读准词音 B、理解词义 C、正确书写 D、正确运用 7.综合性学习的首要特征是()。 A、实践性 B、自主性 C、合作性 D、综合性 8.从第()学段开始,学生就应学会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A、一 B、二 C、三 D、四 9.“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是第()学段的“写作”阶段目标。 A、一 B、二 C、三 D、四 10.毛笔字的教学要按照()的顺序,加强写字指导。 A、描红——仿影——临帖 B、仿影——描红——临帖 C、描红——临帖——仿影 D、仿影——临帖——描红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你认为正确的,请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打“√”,错的打“×”。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1.语文只是传承文化的工具,它本身并不是一种文化。() 2.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 3.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低年级要多认少写。 ( ) 4.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是教案的主体部分。() 5.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 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教学重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 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扫描仪、传感器等电子感测装置来获取。 “2、信息的传递”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发挥效益。烽火狼烟、飞马传书、信鸽远飞——>报纸、电报、电话、广播——>微波、光缆、卫星、计算机网络“3、信息的处理”信息处理是指将信息缩小、放大、分类、编辑、分析、计算,加工成某种要求的数据形式,如绘制图形、打印报表等。电子计算机是信息处理机。“三、信息社会”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当今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重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甚至人们把今天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以信息生产为中心,促进政治和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社会。”信息社会将会给每个人带来机遇和挑战。 “四、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光导纤维(也叫光缆)为干线,集电脑、电视、电话为一体,以各种图、文、声、像等信息为‘货物’,覆盖面广(遍布全球)的高速传输的信息网。” 三、全课总结 四、练习:1、什么是信息?2、信息技术包括哪些重要的技术?3、为什么有人称现代社会为信息社会呢?4、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纲要 说明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教育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专业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课程。 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 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 本课程纲要适合教育系普通本科和学院教师教育类普通本科专业。教学时数42学时。 本课程是教育学知识谱系里专门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作系统的介绍和研究,与教育学通论以及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课程有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期末闭卷考试。期末成绩构成为:平时出勤答问等占35%,期末闭卷笔试占65%。 教材《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课程理论》,施良方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学论》,李秉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原理》,[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现代教学论》,裴娣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主要教学方法为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及作业设计。 多媒体设备、教学光盘。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标】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学知识谱系中的地位、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研究的意义、对象、任务及课题、课程与教学论在当代的发展。 【教学难点】课程与教学论的演变、发展、课程与教学论的课题及当代意义;反思和改进学习方法。 【学时数】4学时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课程与教学论的定义、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本节应了解、理解、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课程与教学论领域对研究对象的分类:现象、问题、规律;事实、价值、技术。典籍里记载的古代东西方课程与教学的思想,重点是孔子、中国的蒙学、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代课程与教学的特征。 2.近代课程与教学的进步,近代课程与教学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原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人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贡献。近代课程与教学的特征和教学论的发展。20世纪杜威以后课程与教学论的变化;泰勒的贡献。 3.课程与教学论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4.分科教学的由来及其贡献和局限。 5.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现象、问题、规律 大学里任何一门严谨的学问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蕴涵其中的方法。课程与教学论概莫能例外。 从一般的角度看,这些要观察、分析和研究的对象/问题/和方法就是某一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以此类推,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就是研究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现象、问题和规律。 我们把现象定义为主体意识到的存在;问题定义为现象背后存在或隐含的矛盾冲突(即不是所有的现象都是问题,只有主体迫切要解决的现象才是问题,如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在牛顿之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不被意识为一个物理学问题,只有牛顿才是一个问题;依次类推,各个学科对同一问题有自己的思维,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植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看到的问题的意义不一样);规律一般解释为普遍的内在联系,我们定义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现象、问题、规律都有特定的历史性(具体性)。就课程与教学论来说,当年孔子/亚里斯多德以及夸美纽斯等遇到的现象、问题和解决方法显然和今天人遇到的不一样。这就有了科学的生长。 现象、问题和规律三者最核心的是问题。 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

人教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案课程全集

初中信息技术教案 第1课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课题]: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说说老师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同学们看着老师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关于老师的信息,其实老师就是由许多许多的信息组成的。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我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个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二、新授 1.身边的信息 每天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可以获得大量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把这些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就把它叫做信息。(板书: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交通信息、市场信息、招生信息、股市信息,等等。最直接的我们用眼睛看我们桌子上的书,可以看到书本的颜色的信息,厚度的信息。用手摸摸可以获得书本质地的信息,用鼻子闻闻可以获得书本味道的信息,如果有显微镜还可以看到书本纸张中的微观世界。(请学生列举信息的例子)。 一个人的表情,可以传递内心的喜怒哀乐;电话可以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各种感情;交通灯的灯光传递着是否通行的信息;信件、报纸、广播、电视随时随地都传递着各种信息。(列举信息传递的例子) 师: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天都在获取和传递信息。 2.信息与人类 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是一种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人类充分获取和利用信息改变生活。举例:人们依据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信息和人体对人体需要营养信息的分析确定饮食结构;根据对气象云图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根据对学校同学爱好信息的收集整理确定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兴趣小组;根据对班上同学的期中考试试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确定因该在什么类型题目上应该重点复习……(学生举例) 可见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学会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天这样的生活。 3.信息处理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就是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用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得更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观世界……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案 第2课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学生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 3、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4、通过介绍国产软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学生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设备的作用。 2、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 教学准备: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我们知道计算机又叫信息处理机,因为它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强。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高性能的机器它究竟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先请同学们自己看书上半部分,边看书边思考: ①计算机是由哪两部分组成? ②计算机硬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 ③计算机软件有哪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用途?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指名学生回答问题①,教师补充说明并注意纠正。 学生答后,追问: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教师说明:硬件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部件,像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软件是用来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命令语言,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离开了软件,计算机就不能正常工作。

若计算机只有硬件,就好比人有身体,却没有知识和思想,还不能为人们做事,要让它“活”起来,还要让它掌握“知识”、形成“思想”——这就是软件。 4、指名学生回答问题②,你有几种分法?怎样分? 从外观上看,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器和音箱等部件所组成。 从功能上看,计算机的硬件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③。 学生答后,教师简介常用的操作系统:DOS、Windows系列、Linux等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以及他们的作用。 学们现在我们最常用的软件大都是外国人开发的,像操作系统Windows、办 公软件Office、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等等,他们把这些软件的价格卖得很高,但由于中国人还没有开发出同等优秀的软件,还是只能高价买进。但是有志气的中国人已经不甘落后,也开发出了一些优秀的国产软件,如WPS、KV3000、超级解霸等,但数量还很少,还有很多优秀的软件等待着同学们学好知识去开发。 、学习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过程 阅读课文内容,谁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引导学生说出:①人工处理信息与计算机处理信息过程的异同点,②人的什么相当于计算机的什么。 五、全课总结 请把你本节课的收获告诉你的同桌。 第7课玩“纸牌”游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纸牌游戏的玩法,使学生从玩中学计算机知识。 2、使学生熟练掌握鼠标器的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掌握鼠标器的操作方法。 2、掌握纸牌的规则。 教学难点:掌握纸牌的规则。对策:加强操作练习。

课程与教学论部分简答题教案资料

课程与教学论简答题 1、“活动分析”“工作分析”方法的分别提出者是谁?并分别叙述其基本内涵。(课本P6) 博比特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查特斯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完全相同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是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 2、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课本P14) 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又称为结构课程。 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3、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课本P18) 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事件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取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4、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课本P30) ①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②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③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 学的基本形式④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课本P40) 德国—赫尔巴特。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 6、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课本P49)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论;布鲁纳发现教学论;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范例教学论。 7、20世纪70世纪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课本P54)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8、简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课本P70) ①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②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③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9、简述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课本P77) 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10、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课本P80) 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隐含的内容。 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学习经验所期待的反映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7年级)

第1课时 键盘和鼠标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1.知道26个字母在键盘中的排列。 2.知道CapsLock、Shift、Enter、退格键、空格键的用法。 [操作领域] 1.熟悉26个字母在键盘中的排列。 2.掌握正确的指法。 [情感领域] 1.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26个字母排列顺序和正确的指法。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指法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哪一个是键盘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键盘。请大家看屏幕。 屏幕广播用课件演示“键盘和鼠标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1、先介绍几个常用的按键: CapsLock(大小写字母锁定键)按一下之后,如果发现键盘右上

角的灯亮起来就表示现在是属于大写状态;再按一下这个键,如果灯灭了就表示现在属于小写状态。 Shift(上档键)+有两个符号的键表示输入上面的符号,而不按Shift则表示输入下面的符号。 Enter(回车键)表示确认和分段 空格键按一下就表示输入一个空格 Backspace(退格键) 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教师:对键盘的认识,最主要是认识26个英文字母在键盘中的排列。 问:我们知道英文字母有多少个?(26个) 问:到底他们是用什么规律排列的呢?大家先来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出这两个字母?请大家观察一下它们与别的字母有什么不同?[突出表现] 介绍:为什么它们有突出呢?因为他们这样突出表现是方便我们的两只手的食手记得它,其他的手指就可以按时规律放在键盘上,这样我们以后用键盘的时候就不需要用眼睛盯着键盘。(教师示范手指在键盘中的正确放位。) 2、正确的指法如下: 第一组是左手食指负责的按键:4RFV 5TGB;右手食指负责的按键:6YHN 7UJM; 第二组是左手中指负责的按键:3EDC ;右手中指负责的按键:8 I K , ; 第三组是左手无名指负责的按键:2WSX ;右手无名指负责的按键:9OL . ; 第四组是左手小指负责的按键:1QAZ ;右手小指负责的按键:0 P ; ;

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作业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满分100分 一、辨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斯坦豪斯不否认行为目标的价值,但却认为生成性目标更为根本。 答:错。斯坦豪斯认为课程是一种手段,通过这一手段人们将教育计划付诸实施,它既包括内容也包括方法。过程模式课程是根据过程原则详细说明教师将做什么,学生将做什么,但不预先规定教学目标,因为许多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预先能够详细规定的。课程的影响力和可能性并不包括在目标中,而是建立在必须探究的知识基础上,教师不是扮演专家的角色,扮演的是一种高级学习者的角色,他要向共同学习的低级学习者提供有用的东西。在过程模式中,评价不是以目标的实现为依据的,而是以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知识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过程原则为依据的。因此不仅要重视课程教学的累积性结果,而且更应重视课程教学过程的形成性结果。过程模式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理解力,这一目的有两层含义:其一,发展学生和教师的理解力,其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其二,把理解力作为目的是因为它是不能获得的,只能不断深入下去。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答: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定向功能(2)激励功能(3)评价功能(4)聚合功能。 2、课程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答:(1)以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为标准形成的课程结构。在不同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

信息技术课程教案设计

文档 信息技术课程教案 (年级) 第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 .知道个字母在键盘中的排列。 .知道、、、退格键、空格键的用法。 [操作领域] .熟悉个字母在键盘中的排列。 .掌握正确的指法。 [情感领域] .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个字母排列顺序和正确的指法。 教学难点:养成良好的指法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知道哪一个是键盘吗?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键盘。请大家看屏幕。 屏幕广播用课件演示“键盘和鼠标的认识” (二)、讲授新课: 、先介绍几个常用的按键: (大小写字母锁定键)按一下之后,如果发现键盘右上角的灯亮起来就表示现在是属于大写状态;再按一下这个键,如果灯灭了就表示现在属于小写状态。 (上档键)有两个符号的键表示输入上面的符号,而不按则表示 输入下面的符号。 (回车键)表示确认和分段 空格键按一下就表示输入一个空格 (退格键) 删除光标前一个字符 教师:对键盘的认识,最主要是认识个英文字母在键盘中的排列。 问:我们知道英文字母有多少个?(个) 问:到底他们是用什么规律排列的呢?大家先来在自己的键盘上找出这两个字母?请大家观察一下它们与别的字母有什么不同?[突出表现] 介绍:为什么它们有突出呢?因为他们这样突出表现是方便我们的两只手的食手记得它,其他的手指就可以按时规律放在键盘上,这样我们以后用键盘的时候就不需要用眼睛盯着键盘。(教师示手指在键盘中的正确放位。) 、正确的指法如下: 第一组是左手食指负责的按键:;右手食指负责的按键:; 第二组是左手中指负责的按键:;右手中指负责的按键: , ;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下篇 1课程与教学概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涵义,了解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深刻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形成历史地看待课程于教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课程与教学的多种涵义 2、难点:课程与教学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从不同角度理解课程的概念 (2)从不同角度理解教学的概念 (3)了解课程概念复杂多样的原因 (4)把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技能目标: 厘清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在共同的视阈中探讨二者关系 四、教学内容: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目前争议比较多的一个概念。随着西方课程理论的引进和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课程逐渐以一个独立的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受到重视。尤其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如何理解课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

与实践课题。 1、课程的词源分析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虽然他对“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一词很少出现。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一解释在各种英文词典中很普遍,英国牛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都是这样解释的。 2、关于课程概念的不同界说及其实际意义 对课程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是进行课程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相互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或凭借。但是,要对课程给出一个精确而又被大家认可的定义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课程本身是复杂的,是发展变化的,而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视角又有所不同,因而导致对课程的理解莫衷一是。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进程。广义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思路 摘要: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广泛积累教学素材,刻苦钻研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教学对象,周密安排教学步骤,认真探讨教法和学法,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才能教好每一堂课。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是摆在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既是教学理念的载体又是教学实践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一、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一)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三)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 (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 (五)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最早的教学设计是从军队和工业培训领域中发展而来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作了不同的定义,当前比较权威的定义是: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ID)也称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过程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是将学和教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正是在一般的教学设计发展了几十年之后,在出现了信息技术学科以后,为了追求信息技术学科最优化自然而然产生的,是教学设计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自然应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课教学案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有法,妙在得法。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为小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小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知探索的心理环境。如: 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设计一个童话情景引入:小动物们举行自行车比赛,比赛结果如何呢?请大家观看屏幕。这时,画面出现了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小猴、小猫、小兔和小狗,它们分别乘坐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自行车参加比赛(利用特写镜头的办法把不同设计的自行车车轮一一展示,引发学生的质疑与思考)。随着一声枪响,激烈的比赛开始了,由于它们乘坐的自行车的车轮不一样,尽管它们都很努力,但很快就拉开距离。接着,老师让学生根据不同车轮前进的情况预测比赛结果,究竟谁能得第一?“小狗得第一”,“为什么?”“因为小狗骑的车轮是圆的”。“小兔骑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不得第一呢?”“因为小兔的车轮的车轴不在中间”“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中间?通过这节课学习就会明白,下面我们就学习‘圆的认识’”。设计的动画及师生对话的时间虽然很短,却简洁明了地突出本课主题引发了学生对圆的应用价值及其基本特征进行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完整版)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欢迎来我家

奇妙的组合 【教材分析】 《奇妙的组合》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第一册(下),第六课的内容。属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的第三个模块的——用计算机画画。本课主要介绍了“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教材采用组合图形的活动展开教学,通过组合汽车、机器人等图形,使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亲自动手得到提高。本课将选定工具独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用选定工具对图形进行移动、裁剪等修改。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他们对“画图”软件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绘画工具,能够制作简单的电脑绘画作品。“选定”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修改绘画作品,因此学生掌握“选定”工具的使用方法时,可以在一些简单的图画中进行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矩形选取工具和移动图形。 2.掌握对选定图形进行移动、裁剪等基本操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请小动物吃午餐的情境,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使用画图中的选定工具,对作品进行合理的修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请小动物吃午餐情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意识。 2.通过“大家来动手,打扮小书房”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提高操作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信息素养。 【教学重点】 掌握选定图形的使用方法,并能对选定图形进行移动、裁剪等基本操作。 【教学难点】 用选定工具进行合理构图。 【教学法设计】 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启发教学法、问题解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练习用图,学生自学使用提示卡文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如果小熊猫和小猴子来做客,你们知道要拿什么食物招待它们吗?(学生回答)大家掌握的知识可真丰富!太棒了!你们这么热情,我相信小熊猫和小猴子来了一定能饱餐一顿。老师这里有一幅小熊猫和小猴子的图画,它是在“画图”程序里绘制而成的,你能用画图程序把它打开吗?(学生说操作步骤,教师操作,打开图片) 师:这幅图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学生回答) 师:小熊猫和小猴子面前各放着一个空盘子,怎样才能把它们最爱吃的食物准确的放进空盘子里呢?

小学信息技术全套教案(经典)

第一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1 课题: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组成,硬件和软件知识,计算机的安全与病毒防治以及计算机的发展概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2、什么是信息?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有了信息交流。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到20世纪后叶我们把信息与信息技术交流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 (举例)有关信息、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3、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 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

信息。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请阅读P2—P4。 (实例演示) 从信息学的角度,从为了解1990年到1999年十年中,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分析相应的教育发展情况作为例子,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示例告诉我们信息世界里,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 操作步骤:A、连接上网, B、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 C、检验结果: D、依次选取“中国教育概况”“中国教育科研网” E、从中找到数据输入到电子表格中, F、再把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 4、信息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它的技术范畴。信息资源已成为同物质资源同样重要的社会资源。信息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信息成为所有人可共享的社会资源。 5、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6、讨论思考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那些途径? 归纳总结: (1)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情况。 布置作业: 1、什么是信息技术? 2、人们获取信息有哪些主要途径?

七年级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插入图片

插入图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插入图片》是省编九年义务教育中学信息技术第一册内容。此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WORD文字的输入与修饰、段落调整等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WORD中插入图片,实现图文混排,操作性技能较强。从教材的教学内容来看,看似比较简单,但如果在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为掌握知识而学,势必使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造成一味达到教学目标的盲目性。 因此,在提倡课程整合的教育理念下,我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从比较两篇文章、抓住学生乐于助人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抓住学生熟悉的素材,利用课本资源,设计了《插入图片》这一课。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观念从单纯学习技术转为更加注重对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开放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超越学科上的技能,满足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求,体验信息技术教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并掌握设置图片与文字的环绕方式。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图文结合的搭配能力,提高Word操作的技能和技巧。 能力目标: 1.在实践操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会进行探索和研究性学习。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美、创造美的劳动,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在文档的确定位置插入图片,并设置文字的环绕方式。 教学难点: 文字与图片环绕方式的设置。 三、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他能够通过自学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但是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还要在老师的引导、讲解、示范操作等过程的帮助下才能够学习掌握这部分内容。 四、教学方法设计: 为了落实重难点,我选择了“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为了完成目标,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激发兴趣、引出任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尝试练习、巩固新知──综合应用──小结。 五、教学策略设计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的教学设计是以“强化实践”为本,为此我增加了课堂互动练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自由体验,同时利用网络的开放性,让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教师力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在文字中插入表格,艺术字,剪贴画 『教材分析』 “在文字中插入表格,艺术字,剪贴画”这节主要是对文本输入之后的进一步艺术加工,使文字设计,排版更美观,也是最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合作能力、审美观点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内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将会带给学生很大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得更彻底,并切身体会到劳动后的成就感和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插入表格,艺术字和剪贴画的作用。 技能目标: 学会在Word中插入剪贴画; 初步掌握表格的使用方法; 掌握艺术字的设置。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各种艺术字的特殊效果,以及不同艺术字之间的区别。 难点:学会应用艺术字的格式、变形、自由旋转等 『教学任务』: 利用Word中的表格,艺术字和剪贴画等效果制作一份简单但美观的板报! 『教学策略』 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特点,从“比较--尝试---懂得--提高”的设计思路出发。以“比较法”引入新课,以强烈鲜明的对比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意向并转化为动力,然后由学生自行初步尝试,初尝成功的喜悦,提出疑惑;然后教师示范操作,学生模仿,了解基本知识;最后通过综合实例的制作,使学生得以巩固提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积极性。 本课以学生自行实践为主,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小组同学之间合作,将小组同学之间的想法以个人喜欢的方式进行讨论、整理和排版,制作出各小组自己满意的板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 教案,课件 上课资料: 在Word中用普通形式制作一份板报; 用艺术字,剪贴画,和表格的形式制作一份板报,供上课时对比演示。 教学简易过程: 观察作品,导入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