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第一章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第一节全球化的起源与演进

进入21 世纪以来,“全球化”越来越引人关注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人们不仅开始认识并接受它,而且还将它视为时代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就全球化的发展状态而言,其涉及的领域之广、来势之凶猛、影响范围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然而,在研究全球化的发展史时,人们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的认识无法达成一致。

到目前为止,全球化的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有学者按照超地域性的扩展来划分全球化的进程:首先,在500年前,全球意识开始萌芽。在19世界中叶,远程贸易的出现为超地域性提供了较为真实的物质基础,在其后的100年里实现了逐渐加快的发展步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球关系迅速扩张,全球化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还有学者认为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是同步发展的,因此将这三个阶段划分为:第一阶段,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起源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而1492年哥伦布多次远航美洲,发现新大陆,是经济全球化的源头。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结。其特点是美国由于其经济实力处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首位,使得欧洲中心转变为美国中心。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以资本主义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世界普遍交往,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趋势得到加强。在美国霸权维持的“和平”下,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巨大发展。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期间,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强了全球化进程,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化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更是迅速发展,全方位地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

全球意识的萌芽

早在公元前5世纪,世界性宗教的出现使得全球的思想首次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中,犹太人坚信超地域社会的存在,不论他们流散到何处,他们都坚信可以凭借这一信念再次统一。于此同时基督教表示出了对全球主义的渴望,伊斯兰教统一天下的想象激励着8世纪及其以后的穆斯林虔诚信徒。

将世界视为整体的全球意识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其间有两个重要的里程碑。其一是蒙古人在13世纪对于大部分欧亚大陆的征服,这是人口最多、文化和技术最发达、面积也最大

的陆地。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家罗纳德·芬德利指出:

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某个单一政体统治了从中国到近东的跨越整个大陆的贸易路线,使得商人和商品可以顺利地在漫长的路程中流动,这为思想和技术的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由于中国在广泛的技术领域领先于西方和伊斯兰世界,这样的交流的主要获益者是贸易路线最西端及其以外的地区。遗憾的是,好事与坏事总是相伴而行:蒙古人的全球化也带来了黑死病的流行,可能是随着他们的骑兵的步伐,流传到整个帝国领域。”

在回答全球化如何开始时,芬德利教授认为其始于蒙古人的征服,以使欧亚大陆中心实现统一,以及他们控制的各种地方文明对此作出的反应的时刻。这场征服让欧洲人接触到了东亚的文明,并产生了强烈的绕过长期阻挡其间的伊斯兰世界去加强接触的愿望。由此导致了后来航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地理大发现,也就是全球化意识兴起的第二个决定性的里程碑。

16世纪以来,为数不多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已经开始想象全球联通的可能性。这些全球性思想也为15世纪至16世纪的伟大航海家们提供了精神动力,以推动其进行环球航行,最终实现了地理大发现的突破。欧洲人的探索及其对世界的剧烈影响,从长期来看标志着一体化的到来。中国人在15世纪早期就掌握了远洋航海的技术,庞大的船队曾经抵达过非洲,但后来终究销声匿迹,而欧亚大陆西部的人们有着更强烈的探索欲望,由于没有强大的中央控制,且获得了少量的支持,他们得以远航到了中国,并最终创造了如今主要由西方文明主宰的世界。在15世纪末,哥伦布抵达了美洲,葡萄牙人进入了印度洋,自此,从前孤立的各大洲开始愈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作为整体的地球。

早期全球意识在18世纪的启蒙思想中也同样得以体现。赫德等哲学家把人类历史当作整体来关注,而且观察到了世界社会统一的趋势。其他早期全球思想出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中。然而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贸易本身完全是地域化的。虽然在从13世纪开始,商人们就在大陆之间或穿越大陆进行咖啡买卖,其他农产品也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发展起来,但这些商业行为只涉及少数几种商品,贸易量也相对较小,且只面向为数不多的消费者。于此同时,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也不具有世界上任何地方同步即时交易的性质。在13世纪到15世纪之间,意大利的银行家向英格兰、弗兰德斯地区以及巴尔干各国提供远距离信贷。在18世纪,阿姆斯特丹和日内瓦的商行向全欧洲的政府以及新建立的美国联邦政府提供贷款。虽然这在当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交易方式,但商业贸易往来也需花费大量时间。也就是说,在19世纪前,全球性基本上只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全球化的起源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化起源于15 世纪,西方大多数学者往往是把国际贸易这一经济现象等同于全球化,由于此时新大陆的发现出现了统一的世界市场,所以,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把“新大陆的发现”视为“全球化”产生的标志。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汤因认为,“15 世纪的航海大发现是人类的角度从一个大陆跨到另一个大陆上,从而实现了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西方人从中获得了好处,获得了比其他文明更为优先的发展,并迫使其他文明统一于真正单一的世界范围的社会中”。另外,持这一观点的社会学家罗兰·罗伯森也认为,从15 世纪初期的欧洲开始,民族国家共同体开始形成,世界日心说和近代地理学开始出现,所以,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要早于资本主义,应该是从15世纪初期开始。15 世纪新大陆的发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此时“旧大陆”与“新大陆”连接起来,实现了地理意义上的全球范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此时的欧洲虽然仍是农业经济,但已成为世界体系的中心,这些都为后来资本主义世界贸易大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由此很多人都认为“全球化”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然而在这里我们要质疑全球化的基础和开端是否就是由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经济上的互动。在大机器工业经济建立之前,是否真正存在全球化现象呢? 马克思回答了我们这个问题,“大工业是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虽然他没有直接使用全球化这个词,但是在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工业的出现对于世界市场、交通、资本和民族国家的影响。大工业使所有国家和个人都被纳入到一个世界体系中,没有人和国家可以单独凌驾于这一体系之上,根据这一观点有人把大工业的出现看作世界历史的开端,同时也作为全球化的开端。

也有人把全球化的起点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斯威奇指出: “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某种现象,而是一个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另外,法国著名经济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也将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相联系,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国际性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全世界范围内尽可能地寻找市场以及跨国界的资金流动,一直是资本主义自诞生以来的一种特征”。沃勒斯坦同时也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同步的,经历了一个运用各种手段成功的扩张过程。另外,还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此时第一次出现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支柱的、

真正具有实际影响力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从此真正的全球化也应运而生。这一派学者一般认为全球化等同于统一的世界货币体系的统一。也有人把资本跨国自由流动的20 世纪70 年代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序幕。总之,有关全球化起源问题的争论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停止,现在大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大工业起源论,也就是认为大工业的建立是全球化进程的起点,而从15 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只是为全球化的起源做好了客观准备,之后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进程又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全球化的演进

在全球化的脚步逐渐迈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全球化现象,即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此处将逐一进行概述:

一.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作用下的一种必然趋势,是不以某个国家或是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按照世界资本运动以及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大体上可以将经济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也引起了殖民侵略,西欧国家贸易范围扩大。人类的商业活动第一次具有了全球性——普通消费品进入了国际贸易市场,世界贸易量迅速增长。16世纪至17世纪,荷兰的商船队吨位增长了10倍,达到了50万吨,而英国在16世纪上半叶每年出口的毛织品达到5万至15万吨。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610-1640年英国的对外贸易额增长十倍。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于世界市场的出现而第一次被广泛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自国际贸易中萌生。西欧国家的世界贸易逐渐增强,世界性贸易市场的初步形成,主要以商品交换为主。因此人类的交流活动加强了,就此开辟和加强新旧大陆之间、亚欧大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和人种的联系。

第二阶段,扩张阶段。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欧洲先后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家逐渐取代商业资本家,这场革命不仅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更导致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国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把亚、非、拉许多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附庸,进而用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等手段加紧并扩大了殖民扩张,继而形成了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加深了世界的联系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经济交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57 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证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同时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和半殖民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列强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19世纪末20 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从此一统天下,在经济上世界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在垄断阶段中,资本输出对西方工业化国家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是借贷资本输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的资本输出占西方工业化国家资本输出总额的40%,主要为借贷资本。

第三阶段,全面展开阶段。世界大战后法西斯没有靠武力实现全球的统一,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单单靠武力无法实现全球化,而且劳民伤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战后,西方国家在产业资本大规模跨国运动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向全世界的内涵式的扩张,形成了资本的国际循环。1946年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签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以及后来产生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三大协定为基本法律框架所形成的、主要反映了以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在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领域国际性的制度安排国际经济秩序,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体化更加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多极化发展时代,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冷战的后果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制度性基础,各国大都开始都认识经济作为基础的重要性,各个国家纷纷开始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提供了相对稳

定的社会环境。9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多极化和国际经济多元化为基础,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领域,囊括世界经济和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全部方面和全部过程的庞大体系。

二.政治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主权国家仍然是国际政治结构中的基本单位。而在各国之上,并不存在一个超国家的超级政府,能够对各国拥有最高的以上权利。所以,各国政府仍然可以自行其是。但是,全球化正在给各国政府的行为带来变化。当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在各个层面上联结起来了,就对各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的局面下,调整乃至重新设计政治理念、政治决策方式和政治行为模式。这样,各国政府的行为,就越来越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伴随着各国经济活动的联结性与合作性的不断加深,各国政治活动的联结与合作也在日益增强。首先,各国政府所具有的军事意义减弱,经济和社会意义增强。其次,各国政府进行自我决策的空间缩小,各国政府的相互合作增强。第三,国际组织的作用日益加强。当各国政府自我决策的空间缩小时,其中一部分的管理决策职能转移到了国际组织。当各国政府不断加强相互合作时,一部分的合作职能也转给了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包括两类:一类是各国政府之间组成的合作组织,其中最主要的是联合国,还有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劳工组织、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难民署、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电讯组织、国际邮政组织、国际标准组织等。另一类是国际民间组织,著名的有绿色和平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牛津大赦国际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国际人权组织,等等。第四,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但各国政府的行为模式和各国人民的生活观念的一致性不断增大。

以上四方面表明:政治全球化各国政治行为的相互联结与合作,正处于一个不断增长深化的过程之中,而联合国的工作正是这一过程的集中体现。虽然它对各国政府没有强制约束力,但其目前具有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已经令任何国家都不得不认真对待。联合国虽然是由各个国家组成的,但却不代表任何一个国家的特殊利益。它力图寻找和建立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并使各国的特殊利益融进这些共同利益;它力图为了这些共同利益而制定推广一系列统一规则,并使各国的特殊规则能遵从这些共同规则。联合国及其下属的各种组织是国际组织中势力最大的,其工作既满足了社会生活全球化的要求,也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相互矛盾的动态:联合与分离、合作与竞争、控制与自行其是、相互妥协与各执己见、理解宽容与歧视敌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有很多学者认为全球化的发展削弱了国家主权。跨国公司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到20世纪90年代在跨国公司经历了合并和兼并的高潮后, 使跨国公司得到新的发展。到90年代后半期,在世界100个最大的经济体中,51个是跨国公司,只有49个属于主权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国家主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法国回声报刊文认为,全球化只有利于世界头100家到200家大型企业,并加强了商界对劳工界的权利。文章认为,跨国公司污染环境,没有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造成社会分裂以及富国更富,穷国更穷。这种看法不管是否全面,跨国公司合并和兼并的过程在某些方面确实削弱了国家的主权。

三.文化全球化

从14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之前是文化全球化的萌芽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欧洲现代文化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中发展起来,并且由于地理大发现和殖民运动,出现了东西半球文化的第一次整体碰撞和接触。西方文化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性扩展始于14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始于意大利,在1500年以后,其由意大利蔓延至西欧诸国,西方文化开始呈现出一定的统一性,使与工场手工业、商业革命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观念开始在西欧广泛建立起来,这为西方文化一定程度的统一化奠定了基础。

15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和其后的殖民活动开始,使西欧文化越出本土向海外扩展。但文化扩张方面不是很积极,最多表现为一些传教活动。但这些文化传播还是打开了其他国家闭关锁国的大门,对被殖民地民族国家的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18世纪工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文化全球化的形成阶段。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确立,继之而起的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展和资本的向外扩张,则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进程。工业革命不但促使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在西欧国家普遍确立,也促使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文化的普遍确立。随着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同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和法国的一批先进的思想家掀起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从各个方面全面建构了现代文化的精神和内容,使现代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最终得以确立。1789 年的《人权宣言》就是西欧国家现代文化的宣言书,它为人类创造了一种新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形态,其核心是理性,具体表现为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科学等的观念。启蒙运动随后波及到德国和俄国,并越过大西洋,扩展到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区,由此,现代文化在全球扩展开来,真正开启了文化全球化进程。与文化全球化萌芽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由于两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交通和通讯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文化传播和交往的速度更加快捷。

推动文化全球化形成的力量还来自于一批国际组织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全

球组织开始出现。如,1865年成立国家电报联盟;1874年又成立万国邮政联盟;1919年成立国际联盟;20世纪40年代创立联合国系统。这些国际组织在促进民族国家间交往合作的同时,也促使了文化之间的交往与互动。

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全球各文化体在交往的速度、广度等各个方面又有了质的飞跃,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些跨国公司成为大众文化的积极推销者,是文化全球化在这一阶段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一阶段促使文化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来自传播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一是,电话、报纸、电视、电影和广播等被普及,进入了大多数民族国家人们的日常生活。二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网络的出现和普及,实现了文化的零距离传播,文化全球化真正达到了全球的各个角落。

第二节全球化与自由贸易

前文中提到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联系,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局势日趋缓和,国际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各个地区的大国都不失时机的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形成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板块。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局部缩影。进入21世纪全球化的进程突飞猛进,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都大大加强。国际垄断组织形成强大的同盟,通过产业链高效整合的形式,形成了行业垄断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本民族行业发展。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易形成蝴蝶效应,使金融危机全球化扩散。由于技术垄断产生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市场经济被广泛认可,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面发展,世界经济联系紧密,国际自由贸易加强,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主要推动力量。

由于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因此它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1990年至1996年年均世界出口贸易额就达到了4114571亿美元。从发展的结果来看,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这提高了国际分工水平,进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自由贸易的起源

很多人认为亚当斯密撰写的《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主张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反对重商主义,并认为个人私利会在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促进公益。他的理论成为英国19世纪工业力量的奠基石。事实上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主要内容, 包括自由贸易论在内, 早由其前人一一提出, 甚至阐述得比他更加周密和系统。只是当英国的产业发展还处在需要保护主义的阶段时, 他人早熟的理论便注定无法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远在13世纪即有一位人称米德尔顿的理查德的欧洲大陆人提出了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利益的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初步模型。塞缪尔福特里在1673年提出了亚当斯密一个世纪以后才会提出的大致相同的内容, 即自由贸易会让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亨利马丁、雅各布范德

林特、马修戴克、乔赛亚塔克等均早于斯密, 探讨了要素禀赋和优势差异以及在此基础上交易之利弊等命题, 塔克、戴克在自由贸易问题上的观点甚至比亚当斯密更加自由化。尤其是马丁在1701年发表了坚定并系统地支持自由贸易的政论册子关于东印度贸易的思考。此书批评了贵金属主义论; 认为不应对进口设置任何限制; 强调由自由进口带来的竞争压力将最终让整体的英国经济受益; 提出自由贸易有助于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等等。

在17世纪, 西欧的经济思想中已包含两股思潮, 即在所谓的重商主义之外, 还存在着自然法哲学思想, 后者早已在呼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最有名者就是法国所出现的经济自由派别。布阿吉尔贝尔早于斯密揭示了市场通过价格所发挥的连接和协调买卖双方并使之竞争的功能, 得出了经济繁荣并不太需要政府干预的结论。普吕什也提出了斯密以后重复的观点, 除讨论垄断是否可取、劳动分工有何意义之外,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甚至看不见的手这些观点都已出现。此人著作有英文译本, 且为他人广泛转述。

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区域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生产要素依循市场法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组合,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分工合作,使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整体,而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尽管区域合作的合作目标、合作形式与合作领域有所不同,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向不变。

区域合作主要有如下三种目标:政治目标、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在政治方面,各国主要是为了寻求区域性安全、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一致的态度、利用区域集团协议来巩固国内改革措施。经济上,区域合作有利于各方扩大区域内贸易,为货物和服务贸易提供广阔的统一市场,共同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保持集体对外工业竞争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跨国投资流动;共同建设交通、能源、通信、环保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实现互补性发展,倡导伙伴国之间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基础上广泛开展双向合作。在社会目标上,各国希望在有关环境保护和劳工权利等方面开展联合行动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

9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加快。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每个区域经济统和的参与过也在不断扩大,区域经济统和的内容不断丰富,而且还出现了以区域经济统和为单位同其他区域进行合作的趋势。下面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考察一下区域经济统和发展的前景。

(一) 世界贸易组织

过去的60年中,进行了连续多回合的全球贸易谈判,谈判的结果是大大减少了国家质检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些努力在1994年达到顶峰,在当年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之后,通过了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并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来监督掌控全球的经济贸易活动。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许多国家所组成的全球组织,其职责是监督包括农业、知识产权、服务、竞争和补贴在内的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规则和管理原则。然而最近,全球贸易协议的冲劲却缓慢下来。1999年12月,来自全球的贸易部长齐集西雅图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贸易对话。在这场之后被称为“西雅图战役”的著名论战中,反对者打断了本次会面,那些认为其观点被会议置之在外的发展中国家成功使得本次会议提前结束,并推迟进行新一轮的对话。两年之后,2001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卡塔尔多哈会面并成功举办了新一轮的谈判,这次谈判后来被称为“多哈发展回合”。谈判充分反映了成员国的共识,那就是贸易协定必须明确地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然而,由于各成员国在农业补贴、竞争和政府采购方面未能达成一致,使得谈判的进程被延缓。2003年9月在坎昆所举行的对话中,以巴西和印度未收的20几个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向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和日本施加压力,要求减少农业进口壁垒。该提议遭到拒绝,并因此导致对话受挫。尽管成员国努力想开始新的谈判,但目前尚处于停滞状态。

(二)欧盟

欧洲区域经济统和始于1951年“欧洲煤炭钢铁联盟”的缔结,由于德、法间争夺钢铁、煤炭的支配权而爆发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将来不至于因此再引起战争,作为政治上的决议,于1951年缔结了“欧盟煤炭钢铁联盟”。其后,在1958年根据《罗马条约》而设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还成立了欧洲自由贸易协定。为了更好地推动自由化,1968年欧洲的六个国家终于组成欧洲共同体,1978年,英国和两外两国加入。1986年,欧共体成员国增加到12个,1995年又进一步发展至15个。在此期间,欧洲统一市场于1992年年末正式完成。过去十年中。欧盟在成为一个联合市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03年,欧盟由15个国家组成: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兰、法国、德国、英国、希腊、荷兰、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2004年5月,又有十个国家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欧盟成员国达到27个。欧盟的产生不仅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同时一些欧洲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种统一的货币——欧元。这使得顾客可以比较绝大多数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而且因为采用一种货币开展业务,也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尽管文化差异仍然存在,但是相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和亚洲国家联盟来说,欧盟更像一个

一体化的单个市场。随着许多其他国家的加盟,欧盟将成为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不能忽视的市场。

(三)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美国由于1930年根据《史沫特·霍雷法案》大幅度提高关税,因而爆发了源于美国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也因此带来了世界经济的“地区化”,这一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冷战体制下,基于恢复西方自由阵营的战略意图,美国在确立战后世界自由贸易体制过程中发挥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另外,美国从关贸总协定创世之初,就认识到其邻国加拿大市场的重要性,不断要求时限两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但加拿大担心本国经济被美国吞并,一直采取消极态度。直到80年代美国保护主义兴起,加拿大才开始转变方针。早在1986年,美国已经率先与以色列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不仅如此,80年代以后,美国又向北美以外的地区提出自由贸易协定的要求。在此期间,欧共体曾在1982年指责美国阻碍了关贸总协定的新回合的启动。

墨西哥本来一直采用广泛的进口许可制度,始终实行对国内产业进行保护的政策。但经过80年代初的债务危机后,墨西哥开始不断推动经济自由化,加入到关贸总协定中。90年代,为了更便于进入美国市场和促进本国经济改革,扩大吸引外资,墨西哥主动向美国提出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提案。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构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终于在1992年正式成立,1994年正式生效。该协议消除了三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并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北美市场。这一协定带来了许多经济上的发展,促进了三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这些发展中较为重要的几点包括:(1)取消关税和进出口配额;(2)向其他两个国家的公司开放政府采购市场;(3)增加了各国之间的投资机会;(4)促进国家间的旅游往来;(5)取消诸如农业产品、汽车零件和能源商品的种种限制。另外,很多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相同的地区和双边贸易协定也开始了谈判,其中包括在2003年5月签订的美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和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

(四)美洲自由贸易区

西半球的34个国家同样试图达成一项贸易协定,旨在于2005年1月之前建立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然而就像之前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所开展的那些谈判一样,由于无法调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这些谈判也受到阻碍。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等不仅减少了贸易壁垒,而且要求发展中国家完善国内法律法规和进行改革以保护知识产权。这些协定都增加了在劳动力和环境方面的附加条款,目的是为了鼓励成员国改善

本国劳动阶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但是一些批评者认为,这些协定并不足以确保工人的权利和环境标准。由于在世界贸易组织和美洲自由贸易区中谈判受挫,美国已开始寻求同更大范围的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这些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巴林、智利、哥伦比亚、以色列、约旦、马来西亚、摩洛哥、阿曼、巴拿马、秘鲁和新加坡。

(五)拉美南部共同市场

面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进展,南美各国担心对美国市场进入条件的恶化,智利、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等国都相继提出和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虽然追中都未能实现,但中南美各国间缔结了若干个贸易自由化协定。其中最重要的首推由巴西、阿根廷你挂、乌拉圭和巴拉圭结成的拉美南部共同市场。巴西和阿根廷以各自的民主化为契机,实现了历史性的和解,为两国合作带来了机遇;两国政权的相继成立也推动了市场开发及经济改革的步伐,欧洲统一市场的完成以及亚太经贸合作组织的成立时的南美各国紧迫感增强,以上原因综合加快了拉美南部共同市场形成的脚步。拉美地区的经济活动在持续增加,尽管拉美国家总会不时遭受政治和经济挫折,但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墨西哥等国的经济仍在增长,出口贸易也在继续。

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尽管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但是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收入差距在持续拉大。尽管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也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下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正是经济全球化才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发生紧密的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产生制约和影响。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冲击也比较大。具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产生较大的冲击,使其国内经济产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大。其次,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环境产生更大的压力。最后,经济全球化会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谁都不会否认经济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经济开放的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平均增长率约为4.5%,而经济封闭的发展中国家同期增长率仅为0.7%。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也给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带来了非常好的机遇:首先,两极格局的解体打破了两个平行市场结构,使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作用得以发挥;其次,冷战结束使国际间的竞争由军事和政治转为经济和综合国

力的竞争,发展经济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由于高科技革命对历史积累的要求相对不高,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相对劣势要少一些;另外,冷战结束也为资本、劳动力、管理等要素的国际流动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条件;第四,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以国家集团的方式出现,这也为发展中国家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便利的途径;最后,各种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的出现,也为协调国际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便可获得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加快资本原始积累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本国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升级,同时,世界市场的扩大也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提供了增值条件。

第三节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跨国公司又叫跨国企业或国际公司。跨国公司是一种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形式。它是由一国垄断资本建立。极少数公司是由两个或更多国家的垄断资本联合建立。跨国公司的总公司是在本国政府登记的法人团体,子公司是在所在国政府法律登记的法人团体。子公司的高级官员一般由总公司任命并接受总公司领导。子公司的所有权由总公司掌握,子公司要服从总公司的全球战略。它是以世界市场范围规划生产经营,在地理上更经济、更有效地组织各生产要素的投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种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获得迅速发展。目前,世界上跨国公司己达11000多家,子公司将近11万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对国际全球贸易和技术交流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有3/ 5 的国际贸易额由跨国公司所控制。

一个公司变成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通常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出口阶段。出口阶段是公司国际化的开始。在这一阶段,公司的产品由内销发展成外销,开始通常是由国内出口商间接出口,或者直接接受国外客商的订货进行出口。以后,随着出口业务的发展,公司将在国内建立销售部的基础上,再在有关国家建立市场营销分支机构,制定国外市场营销计划与策略,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以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2. 国外生产阶段。当公司产品需要进一步扩大产和增加出口时,常常会因为竞争的加剧而受到各种贸易壁垒的阻碍,此时企业也就越来越难靠出口打入或占领国外市场。这时就需要借助从国外市场内部生产地向该市场提供产品的方法来占领和扩大该国市场。当公司决定并开始以国外生产的方式进行发展时,公司便进入国外生产阶段。

3. 跨国公司阶段。公司进入国外生产阶段以后,进一步扩展,产品可能从几个国家的生产基地进入国际市场。为了对这些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经营机构加强管理,有必要建立一个管理、决策、指挥中心系统,以更好地拉制、管理公司的资源、技术和市场。当一家公司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计划、组织、控制、指挥其子公司进行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时,这家公司便进入跨国公司经营阶段. 成为名符其实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发展已有150余年的历史。但是,在很长时期内,跨国公司只是零星发生的个别现象。二次大战以后,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债务危机之后,大量国际资金向国际直接投资领域分流,最终促成了跨国公司的大发展。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现象,必将对未来国

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经济全球化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产生和早期发展

早期的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其前驱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70年代。当时国际直接投资的数额和比重较小,并且只有西欧和美国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是直接投资来源国。它们直接投资的流向主要是经济落后地区,例如英国大部分直接投资流向印度、加拿大、南非及其他当时的英属殖民地。

迅速发展阶段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缓慢发展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资本的国家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进一步在生产领域扩展,全部资本增值过程延伸到国界以外。而跨国公司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促成了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迅速增加,从1945年的约200亿美元增至3693亿美元,1983年更增至6000亿美元以上。平均年增长率达9.4%,而且直接投资逐步超过间接投资,在对外投资中占主导地位。1945年时直接投资额占对外贸易投资总额的39.2%,1972年上升为42.6%,到1978年已经达到61.6%。

战前长期居于第一位的英国,战后随着经济地位的衰落,对外直接投资地位退居第二位,同时比重由1960年的16.6%降到1981年的12.4%。美国则依赖其在战后政治、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向海外大举扩张,在国际直接投资中遥遥领先,取代了英国。虽然60-70年代由于其他国家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发展,美国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至今仍稳居世界首位。变化最大的是德国和日本,战后德国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发展,投资比重由1960年的1.2%增至1981年的8.6%,越居世界第三位;日本也由0.8%增至7%,名列世界第四。

战后美国将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新兴科技应用于民用部门,在国内发展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这些新兴制造业拥有垄断优势,规模大,利润率高,又为西欧经济复兴所迫切需要,因而向海外扩展的势头强劲。美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比重由1938年25%升至1980年的41.7%,矿业石油业的投资比重则由1950年的38.3%降至1985年的25.1%。并且,美国的服务业投资比重也由1970年的12%升至1980年的28.2%,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跨国公司的基本行为特征

跨国公司是一种面向全球的新型企业组织。跨国公司实现了传统企业向当代新型企业组织的跨越,因为它们具有全新的属性,这些属性从下述一系列基本行为特征上得到了反映。

1.以综合性优势为基础。跨国公司的组建一般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方式,而对外直接投资又以综合性优势为基础。跨国公司无不拥有特定优势。对外直接投资,是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效益。没有综合性优势,就没有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没有跨国公司。

2.以全球战略为导向。跨国公司是精心规划、组织和运作的产物,严格按照全球战略开展其生产经营活动。全球战略是跨国公司的灵魂。跨国公司按照全球战略的要求,逐一制定进入战略、经营战略、市场购销战略和科技开发战略等等,用以规范、协调不同时期、不同组成部分的行动。

3.以一体化为准则。跨国公司是生产要素觅取、组合和利用的一种跨国界的特殊构造,这一构造的建立、运作和管理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因此,跨国公司必然按照一体化的准则来行事。不管跨国公司拥有如何庞大的全球生产经营体系,拥有多少个分支机构;不管这些分支机构分布在多少个国家,其具体任务有多么的不同,每个跨国公司始终都是一个整体,一个统一决策和协调行动的市场竞争者。跨国公司始终追求母公司与所有分支机构协同一致的行动。

4.以控制为保障。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有效实施和一体化准则的贯彻落实,需要公司内部卓有成效的控制来保障。控制是跨国公司的生命线。控制的对象,既可以是结果,也可以是行为。跨国公司实施控制的手段,通常是计划、财务和人事。跨国公司在实施控制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信息的搜集、传输、处理和反馈工作。

5.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纽带。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跨国公司组建和优势实现的主要方式,也是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实现一体化和控制的不可或缺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新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从格局、体制、产业结构、贸易到商品和要素价格趋向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在这个大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首先,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日本、欧洲国家仍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和接受国。1996年,发到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2950亿美元,吸收外资达2080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854亿美元,吸收外资总额为846亿美元,大大超过其他发达国家。同年,最不发达国家仅洗手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0.5%,100个最小的外资吸引国所吸引外资金占世界流量的1%。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五个最大的对外投资国的对外投资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2/3.发展中国家1996

年洗手外资达到129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达510亿美元,占全球的37%和15%。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表现突出,1997年流向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当年吸收外资的85%。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直接投资流入国,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资流入国。

其次,跨国公司的跨国化程度不断提高。联合国确定以跨国公司在国外的资产值与其总资产值之比、国外销售额与总销售额之比以及国外雇员数与总雇员数之比这三个指标的平均值为衡量跨国公司跨国化程度的综合指数。世界上排名在前100位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化指数很高。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跨国化指数也在稳步高升,直追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从行业上来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跨国化程度最好的行业是食品、饮料、化工、药品、电子和电气设备,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跨国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是电信、交通、建筑和贸易。不同行业跨国公司跨国化程度差异很大,食品和化工最高,均在53%以上,贸易最低,只有30%。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跨国化程度比大国的跨国公司高。中小型跨国公司的跨国化程度也较高。跨国公司跨国化指数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一体化的发展,表明了经济全球化正在大规模地渗入生产领域,也表明了国际生产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

第三,并购之风也此起彼伏。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已经进入“全球性经营战略时代”。对外直接投资蚕蛹跨国并购方式具有迅速打进国外市场、扩大产品种类、充分利用现营销渠道、获得目标公司的市场份额等优点,运作得好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不少跨国公司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跨国并购,实现全球性“强强联手”,以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跨国并购大多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且越是经济发达、市场自由化程度高的国家,外国对其直接投资就越是较多地采取并购的方式,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虽较少采用企业并购的投资方式,但近年来随着一些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或实施国有企业民营化政策侧,这种方式也较多地被采用了。在跨国兼并中,能源、电信、医药和金融服务业的大企业并购非常突出,并购水平最高,数量最大。1998年全球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增长缓慢、金融危机接连不断的情况下仍有增长,原因在于日益升级的跨国并购、私有化公司增多以及各国吸引投资的种种努力,其中跨国并购作用非常突出。

第四,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发展模式。当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之间建立起了战略联盟。90年代以来,大约60%的跨国公司已经建立起战略联盟。1990年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为1760个,1993年增长到4000个。这种现象在高技术领域尤为突出。在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中,研究与开发型占80%。在这种战略联盟中,各联盟伙伴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

的,同时又存在着竞争,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科技进步与生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是导致企业跨国联盟形成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建立联盟后,各联盟伙伴可以共同分担研究开发费用,降低风险,集中科技资源,既加强自身竞争地位,又避免两败俱伤。与东道国企业建立联盟,开发当地化产品,迅速而有效地进入当地市场。发展中国家与跨国公司建立联盟,既可以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增强产品的高附加值,又可提高本国公司的地位,避免公司规模较小的劣势。

第五,多样化和高度专业化策略并驾齐驱。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经营策略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许多企业继续向多样化经营发展,二是一些企业向高度专业化经营发展。跨国公司经营多样化的趋势早已形成,当时是出于减少风险,更好地利用各种经营机会,扩大市场份额的考虑而发展多样化生产的。与多样化相反,一些跨国公司朝着高度专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这些企业大都是多样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在经营过程终于到了困难,例如技术优势缺乏、管理不善、成本过高等,因而放弃一些外围的或不赢利的经营项目,将公司的业务集中在有专业优势、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少数项目上。跨国公司的高度专业化经营能够使其在特定的领域中加强竞争优势,提高公司的整体效益,适应经济全球化中的激烈竞争。

最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速向服务业倾斜。在西方国家的统计中,服务业主要指其产品是非物质性的,不能贮藏的、生产与消费往往同时同地地那些劳务领域,如与贸易和金融相关的商业、运输、财务、保险、电信、广告、银行咨询、信息,与社会有关的教育、卫生以及与个人有关的旅游、保健等。有关资料表明,90年代初期,在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已占60%,日本在海外的第三产业的投资比例高达67%,德国占59%,法国占49%,美国占47%。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c11176801.html, 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研究 作者:刘宇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0年第08期 [摘要] 为了适应各国的不同状况,跨国公司在实行全球化战略的同时提出了本土化战略,实行本土化战略是实行全球化战略的保障和手段。在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给中国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对此中国要因势利导,尤其对消极影响采取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 跨国公司本土化对策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校基金“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部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编 号:BSQD0832 1、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表现 1.1人才本土化 通常所说的人才本土化是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第一步,现实中很多跨国公司通过设立“培训中心”、“企业大学”等形式来推进人才本土化。第二是聘请当地的管理人员。现在数量众多的跨国公司优先雇用本地的管理人员。现实中,很多跨国公司主要倾向于雇佣美籍华人和有海外留 学背景的华人精英担当从事中国投资的高级管理人员。 著名的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公司即是这方面的典范。这两家公司时特别注重从高校中直接选聘,而且,在众多中国大学生心目中,这两家大型的跨国公司是理想的工作单位。这两家公司每年都直接从国内名牌大学中聘用优秀毕业生到公司工作。另外一个例子是肯德基,它一直坚持 做到员工100%的本地化而且对企业员工进行多方面各层次的培训。 1.2研发本土化 综观在华的全球500强企业,都拥有一个共同点,即趋向于中国建立研发基地,雇佣利用中国本土研究人员,由于这些研发人员更熟悉中国市场、消费心理,往往开发出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和服务。在当地设立研发机构,目的是使产品开发能好的融合于市场营销中国,使企业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在华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启示

在华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2-05-21T10:11:35.53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月(上)供稿作者:张莎莎 [导读]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跨国经营已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 张莎莎(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C9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2-0000-01 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跨国经营已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为了解决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的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本文将就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战略的情况以及对在华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影响,分析该战略实施对我国政府及企业的一些有益启示。 关键词: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文化差异 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一切都是世界的。跨国公司作为实现国际化投资、经营和管理的组织载体和国际市场行为主体,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据相关资料显示,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达6.3万多家,年销售额14万亿美元,控制了全球50%的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相应地,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比非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更复杂,面临的选择也更多元化。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实行人才本土化成为了跨国经营中的必然选择。人才本土化战略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机构中由当地人才替代外方人员的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的来华投资。据统计,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这些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后经历了人才本土化的过程,由初期的员工由国外派来到现在几乎就成了清一色的中国员工。调查显示,在华跨国公司和外资企业的人员,本地化程度平均超过了90%,如:诺基亚在中国有员工近4000人,其中本地员工占90%以上,沃尔玛在中国的16000多员工中99%来自当地。而在一些跨国公司的管理层,也大都换上了中国面孔,如:可口可乐、惠普、爱立信等大型在华跨国公司,上至总裁,下至部门经理,大都换成了中国人。本地员工正逐步济身外企高管,中国人才已经成为在华外资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差异是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根本原因。日本管理学家威廉.大为认为:“每种文化都赋予人民以互不相同的特殊环境,因此,虽然同样的行为原理对于不同的文化是适用的,但由于当地情况的差别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模式可能使其具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文化差异在跨国公司的管理实践中是不容回避的。跨国公司实行人才本土化,有利于树立“当地企业”的形象,符合东道国民族倾向和政治需求,能够减轻政治压力与民族敏感性,也有助于跨国公司同当地顾客、政府、雇员、当地工会等建立融合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在本土化过程中,给跨国公司和东道主国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而言,亦是如此。 就总体而言,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给中国增加了就业机会,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人才本土化的推行,不仅带来中国就业量的增加,而且促进了中国就业质的变化。一方面,相对于中国本土企业,在华跨国公司就业人员一般享有较好的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常具有自己的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标准,这些标准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标准,即使在发达国家投资,这类标准至少也不会低于当地的平均水平。由于跨国公司的示范作用和竞争的需要,中国本土企业可能因此对工作条件进行改善,有助于中国整体工作环境的优化;再者,在与跨国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政府日渐认识到国民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对吸引外资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开始重视教育,追加教育投资,并实施一些适应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需求的培训计划,这些举措进一步提高了就业质量。 跨国公司在中国实施人才本土化也为中国培养了高级人才,促进中国人才开发。跨国公司为其中国雇员提供学习与培训机会,为中国教育培训等人才开发项目提供支持。跨国公司在中国启用当地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客观上使这些人有机会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管理方式,他们经过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工作实践,掌握了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熟悉了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此外,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也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和技术转移,通常能够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当然,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政策也对中国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中主要是人才的争夺。这造成了中国本土企业人才的流失,人才流失现象又造成了成本的损失,降低中国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破坏了中国企业的凝聚力。 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人才本土化策略,对我国政府和企业有如下启示: 1.在中国人才方面的启示:对中国人才状况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这一策略的实行,跨国公司对中国本土人才的需求上升,能否在中国募集到足量合适的人才,已关系到来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也关系到能否有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应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将其作为改善投资条件、优化投资环境的一项内容,从而增强自己的区位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同时中国也要清醒地看到,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策略及其具体措施,从表层看,相对推动了中国相关领域的改革和进步,但其战略主旨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因此,从中国整个人才体制层面,要注意始终掌握开放的主动权,把跨国公司的影响尽量限制在技术层面,谨防出现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变化而导致中国人才教育、培训、流动体制改革受阻甚至挫折,树立中国人才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的意识。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才状况来看,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二是要完善技术创新环境。 2.对中国企业的启示:相比而言,中国本土企业与外国跨国企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实力上,而且最重要的是表现在管理体制上。在跨国公司强大的争夺人才的攻势下,中国企业不仅缺乏优厚的薪金,更主要的是缺少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目前,面对跨国公司在华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中国本土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借鉴外企的人才战略,改革人才的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制度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启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于是这些国内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权衡人才本土化的利与弊,从其他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中吸取经验,同时也要明白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人才本土化的特殊性,具体如下:一是国际化经营人才的缺乏,二是发达国家人才成本较高,三是分布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华侨华裔众多,这是一项宝贵的人力资源。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人才本土化可运用以下策略:其一,“借船下海”。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始终处在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特别是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进行交往,东西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的运行中反映出来,甚至形成文化冲突。同时,在中国企业尚未培养出足够的合格人才之前,国际化经营不能停顿下来,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借船下海”。在境外购买企业的股份,保留原有的管理班底,也不失为解决人才匮乏的良策;其二,与国际接轨。当前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中人才本土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要在人才的开发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 归纳而言:经济全球化是由于世界各国相继取消或放松对商品、劳务、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国际流动的管制,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日益加深,进而导致全球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价格趋同。经济全球化以全球作为整体。 全球化、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 ?经济自由化:政府放松或取消对要素及产品流动的管制,实现要素和产品配置的市 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成因之一,而全球化又进一步促进经济自由化。 ?一体化Integration:一定区域或世界范围内,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协议等形式将各 国经济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联系起来,加强彼此间的合作和依赖。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表现尤为突出。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资源配置以本国为主,同时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 国际化的概念常针对微观企业。 ?跨国化: ?经济全球化:最能反映当今世界经济的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六个主要表现: 生产活动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国际分工正演变为世界性的分工。 国际分工的内容发生变化: 1.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 a)从产业各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 分工; b)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 c)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 2.国际分工的形成机制在变化,由市场自发力量决定的分工,向由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 经营的分工和由地区经济集团成员内部的分工发展,出现“协议性分工”。 3.水平型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 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GA TT/WTO) ●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表现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1990-1995年,世界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GDP年均增长率为1%。 ●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占贸易总额的比例上升。 ●国际货物贸易交换品种多样化。 ●发达国家同类货物相互交换增加,主要的经济贸易大国一般既是某类商品的主要出口 国,也是该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国际贸易趋同化:普遍使用电子化贸易手段;共同认可ISO系列标准;贸易合同标准 化。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正式确立了多边贸易体制。 ●各国金融日益融合: ?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银行按《巴塞尔协议》的要求进 行了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FDI增长迅速。 ?地区性经济集团的金融业出现一体化。欧盟统一大市场建立后,银行、证券公司和 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可在欧盟内经营不受国界限制的保险和投资业务。 ?金融市场扩大。90年代末,外汇交易量已是世界贸易额的60倍以上,全球外汇日 交易额超过1.2万亿美元。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世界范围内的技术进步和各国社会经济变革的综合反映。 新技术革命的成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动力和物资基础。 ●新技术的产业化提供了新市场和新的商业机会。为了争夺新市场,各国的企业必须突破 国界,以全球市场为目标调整战略,以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 ●如同19世纪末的铁路,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 和交易成本,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全球性非管制化与市场化改革,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制度障碍。 国际金融深化和创新,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制度环境日益宽松; ●各种新型的金融工具与交易技术不断涌现;

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概要

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 并不是每一个跨国企业都能够在中国这个新兴的市场上找到市场机会。一些跨国企业在心态上、策略上和执行上发生了很多错误,外资企业在中国亏损、倒闭、撤资的事件屡屡发生。 根据商务部2004年中期报告,截至2004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达49万家,累计使用外资5450亿元。全球500强的大多数企业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独资企业或办事机构。但并不是每一个跨国企业都能够在中国这个新兴的市场上找到市场机会。一些跨国企业在心态上、策略上和执行上发生了很多错误,外资企业在中国亏损、倒闭、撤资的事件屡屡发生。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笔者认为总体上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在中国市场营销中存在着以下4个方面的通病: 通病之一:“全球化策略”全球统一 很多跨国企业一味地将本土成功的经验模式生搬硬套在中国市场上,在中国市场上无条件照搬和执行。这一点集中表现在盲目地推行总部认为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在营销推广中坚持所谓的广告信息的统一一致,大量采用总部稿件(Adoption),而中国的营销和执行团队在上述问题上是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 西门子公司Xelibri 系列手机的失败是近年来IT跨国公司全球化策略的最大失败案例之一。2003年西门子手机在全推出颇具时尚气息的Xelibri手机,其锁定的客户群体是那些追求“时尚与科技进步的人们”。他们认为:手机已经迎来设计革命,而技术和功能仅仅是手机的基本功能。 但是以时尚和设计为卖点早已不是什么新的市场概念,Xelibri手机定价平均在2500~4200元人民币,如此之高价位,对于其锁定消费群体如在在校学生和年轻上班族来说,实在是太贵了。在营销推广上,Xelibri的全球化策略让西门子公司血本无归!在其发动全球的广告攻势中,那位男扮女装的喜剧明星出现在全球各地的电视广告和平面广告中。由意大利公司拍摄和制作的Xelibri系列广告实在无法激发起中国时尚消费群的消费热情。 同时,Xelibri在中国发布的时候,也没有很好地利用和连接西门子公司在中国形成的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资产,在广告和印刷品通篇的文案中,没有任何一点Xelibri和西门子公司有关联,在消费者眼中,Xelibri更像一个不出名的新品牌。 2004年5月,西门子公司宣布停止Xelibri手机的生产和推广。Xelibri 的失败告诉我们:全球化策略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务必要结合各个市场的特殊性,进而制定出一套符合当地市场情况的本地执行方案。没有中国市场化的全球化策略在中国是很难成功的。 通病之二:营销歧视 “营销歧视”是指在商业行为过程中生产商直接或间接地针对不同地区的客户有意无意地采用不同的营销标准或营销行为方式。“店大欺客”是对“营销歧视”最好的理解和诠释。 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营销歧视”事件不断发生。1999年3月东芝笔记本补丁事件引发了上千名中国东芝用户的集体诉讼。2001年12月波及全国的“砸大奔事件”和全国范围内对几十辆奔驰车质量问题的投诉更让人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

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

摘要: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跨国公司看重中国的潜在市场和在中国的巨大经济利益,纷纷在中国实行本土化战略。本文介绍了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以及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并浅析了在金融危机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进程。 关键字:跨国公司本土化全球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的成熟,跨国公司在产业转移布局中越来越意识到中国是其全球市场的重要部分,没有中国战略就不能形成其全球战略。跨国公司在中国大力实施本土化策略,以适应中国特点。 1.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在于: 第一:本土化有利于合理充分地利用生产要素。从投资者来看,跨国公司拥有先进技术、专利和充足资本、先进管理经验等优势,实施“本土化”战略可以把产品生产转移到要素价格较本国低的地方去,生产出产品迅速进入东道国或邻近地区市场销售。 第二:有利于绕过贸易壁垒。贸易壁垒使跨国公司的外销市场受到威胁,而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就可以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第三:可能得到东道国政策的支持。如果跨国公司生产要素的输出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一致,或者“本土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并适应了东道国发展民族工业的需要。那么,跨国公司不仅可以开拓东道国的市场,而且还会受到东道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保护 第四:克服文化的差异。文化对消费者的需求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不同的顾客偏好,这样需要不同的产品满足顾客不同的需求。 2.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 2.1 关系本土化

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最大的困扰是没有自己的产品营销渠道。生产企业与经销商之问已由单纯的利益关系上升为品牌共创、成功共享的战略伙伴关系。外国企业要在中国市场参与竞争,就必须解决营销手段的适地性,就离不开对中国市场消费文化的了解和把握。这为其实现市场营销策略本土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2.6 研究开发的本土化 在研究和开发方面,跨国公司不仅把世界先进技术带入中国,而且十分重视与中国的研发机构和人员加强合作,积极推进技术研发的本地化,本土化作为跨国公司解决异国环境障碍的利益衔接核心,已经成为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采取的一个普遍战略。 3.跨国公司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无论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都是一个企业进入不同社会、市场环境中对自身的适应性调节;一个企业的本土化是其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离不开本土化,本土化实质上是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没有本土化就难以全球化,强烈的本土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在本土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许多理论表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实现本土化与全球化的融合。 跨国公司是生产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它们在其全球战略的驱动下,组建全球生产网络,为其全球市场服务。如何看待跨国公司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呢? 首先,本土化是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决不只是简单的面子工程。本土化是跨国公司适应东道国环境、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竞争手段。 其次,尽管本土化是为跨国公司自身利益服务的,但在客观效果上,本土化是跨国公司自身竞争优势与当地比较优势相结合,是一种双赢发展。 第三,跨国公司在本土化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具有全球意义,在中国市场上取得的经验可能用于其他市场,服务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最后,本土化作为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组成部分,它贯穿在公司整体战略中。

跨国公司的战略分析

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启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大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资本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跨国公司已经屡见不鲜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的主体不断为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作出巨大贡献,在“财富500强”中,目前已经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世界级跨国公司看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纷纷在华投资。而后在华投资的几年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也遭遇到一些困难。特别是近几年来跨国公司也相应的调整了其在华的投资战略,由以前被动的、试探性的投资转为积极主动的战略规划。随着中国投资软硬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开放,跨国公司开始较大规模地对华投资。外商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设施等诸多领域。外商投资的结构和质量也不断优化跨国公司纷纷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加速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在华本土化趋势加强,在华投资项目去向系统化,加大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趋向独资或合资控股的投资方式并积极开展并购。 关键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外资 一、我国引进外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外资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尤其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据有关数据表明无论国际经济如何变化,FDI 流量如何波动,我国的FDI一直稳步增长。据统计,2016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1292家,同比增长12.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90.3亿元人民币(折950.9亿美元),同比增长4.2%。 9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4家,同比增长27.9%;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2亿元人民币(折9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

浅谈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

浅谈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 随着中国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激发涌现了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而且庞大的中国市场也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特别是许多大的跨国公司也都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对于国外公司而言,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进行营销的本土化策略。 一、国外公司大量进入中国 随着中国对外开发的程度日益加深和不断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的投资 环境不断优化,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进入中国。截至2003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其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达400家。而在过去两年间,11家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迁到北京,25家迁往上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比重,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了。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当时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国7.1%。到了2002年,已经达到33.4%。也就是说,中国1/3的工业产值是外资企业创造的[1]。随着中国对外商投资的法律、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和完善,外商投资的行业、地域和自由度将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显然是会进入中国。中国在世界经济一统化大潮中,不仅融入其中,而且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中外企业共同争取的庞大市场。 二、国外公司本土化的原因 跨国公司之所以实施本土化经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在于以下几个: 1、消费者需求的压力。许多经营领域具有很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它们必须满足多种 消费者的需求,因而需要一个当地化的战略。如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内容和功能都是一样的,但是,在各个国家都要采用本土的文字。一家著名的美国公司曾沿用在美国成功的经验,在日本推销制作糕点的原料,结果损失数百万美元。原因是当时日本家庭与美国家庭有一个最大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起到的作用

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是近几十年来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为了降低 成本与开拓市场,许多跨国公司通过扩大贸易 和加大对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直 接投资来加速本公司的生产制造全球化.1987年,跨国公司母体是2万家,海外分支机构达10万家,到1990年分别增加到3. 5万家和15万家,1998年增加到6万家和50万家,目前还在发展之中。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 整个的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经济体, 即所谓的地球村.在这个村落里,一国的经济会 受其他许多国家经济的影响.显然,跨国公司在 这一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跨国公司的全 球化经营决策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联合国有关部门估计跨国公司的销售额 占全球贸易额的75%,占全球技术贸易的80%。 中国香港强生公司的总经理帕特里克·王在决 定新的中心时曾说,旧的时空局限已经不存在,客户可以在他们觉得最舒服的时候与我们说话,而产品可以在最具有竞争力的地方生产。这种 观点体现出竞争无国界的基本内涵。跨国生产 和经营的全球化日益加重了各国对国际贸易的 依赖,并通过贸易流量使世界市场不断地扩大. 跨国公司主宰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格局,也

主宰着国际物流的发展。跨国公司最主要的特 征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必然会伴 随着商品的国际间流动,从而产生对国际物流 的需求。这是因为在东道国投资办厂的初期.跨 国公司的子公司需要添置必要的机器设备;在生 产期,需要购买需要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形成产 品后,又需要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这些购买 和销售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东道国内,更多的 是跨出东道国国界,购自或销往母国或第三国,这已成为一种趋势。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结构, 使得它可以比一般企业更容易获得有关原材料 及商品的价格信息,能及时掌握当地有关产品 的销售行情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跨国公 司通过对世界各地资料的比较,从价格低的国 家购进生产要素,并向价格较高的国家出售它 生产的产品。而且,随着生产专业化和国际化 程度的加深,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更加精细,已 具体到将生产过程中的工序分散到世界各地几 个国家甚至几十个国家进行加工、制造.在跨国 公司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必然要求各个生产要 素和经营环节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从而必然 要求国际物流从时效、质量、规模、路线和效 益等方面服从其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定义和特征 1、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含义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是指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达到长期总体效益的优化,即在正确战略思想指导下,在科学分析国际经营环境和自身经营条件的基础上,为求得长期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总体、长远的谋略。全球战略是一个以变革为实质内容的概念。 2、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特征:全球性、长远性、纲领性、抗争性、风险性 3、全球战略决策具有如下性质: (1)决策对象复杂,没有经验(2)面对的问题突发性、难以预料 (3)决策的性质直接涉及公司的前途(4)评价困难,难以标准化 4、对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提高公司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 (2)有效地发挥经营活动的整体功能 (3)统一跨国公司内部职工的思想行动 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基本内容 1、全球战略的基本结构 一项完整的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应该包括四个层次: (1)整个公司的全球总战略 (2)各个国家和地区市场的经营战略 (3)子公司、分支机构层次的经营战略 (4)经营业务类别和产品类别的战略 从纵向进行分析,每种不同的战略都又都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战略思想(2)战略目标(3)战略对策 2、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思想 1.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的基本观念 (1)全球用户观念(2)全球竞争观念 (3)全球创新观念(4)全球时效观念(5)全球系统观念 2.影响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因素 (1)符合发展现代商品济的要求 (2)要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要求 (3)要符合国际市场和资源优化组合的要求 3.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是指跨国公司在较长时期要达到的全球经营的总水平或预期效果。它是全球战略的核心,是全球战略思想的具体化、定量化。 3、全球战略目标的内容 (1)生产经营方向(2)用户和市场方向(3)自身的发展方向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 上个世纪初期以来,欧美跨国公司纷纷扩大海外投资,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生产产品,向其他国家销售的同时,也就地销售,这就产生了本土化战略的萌芽.随着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制定和实施本土化战略成为众多跨国公司的必然选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实施本土化战略.所谓"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东道主国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为迅速适应东道主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淡化企业的母国色彩,在人员,资金,技术,开发等方面都实施当地化策略,使其成为地道的当地公司.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名列前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应对竞争加剧和满足东道国的要求以建立良好关系,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实施多种形式本土化战略,具体包括:技术研发本土化,产品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原料采购本土化,销售渠道本土化等. 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有多种原因,主要体现有: 1消费者需求的压力.许多经营领域具有很强的国别或地区特性,它们必须满足多种消费者的需求,因而需要一个当地化的战略. 2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跨国公司能成功地在全球范围发展,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很大原因在于具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中国政府,企业和民众往往把是否在中国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作为判断跨国公司是否对中国有利的一个标准. 3融入当地民族文化.跨国公司为实现经营全球化,势必面对不同的社会文化,企业文化以及语言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对跨国公司融入当地社会带来很大的障碍.实行经营本土化,利用当地人力资源,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差异,避免激烈的文化冲突,实现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促进管理变革的实施. 4降低综合性生产成本.跨国公司在当地实行经营本土化,能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生产成本,人力资源成本和制造成本低的优势,减少总成本,提高总效益,以至于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 5适应企业市场环境的需要.跨国公司进入别国后,面临的市场环境跟自己的东道国不一样,消费者的人文环境和消费观,政府的法律制度和倾向,地理自然条件的差异,原材料的供应,市场替代者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跨国企业只有适应这些不同的环境才可以更好的生存进而盈利. 近年来,国内的海尔,海信等知名集团企业率先走出国门,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海外的品牌影响日益扩大,竞争力日渐提升.然而,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起步较晚,规模小,生产经营能力薄弱,再加上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从而阻碍了他们的国际化发展. 因此,从国外其他优秀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找出规律,对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重视以顾客为导向的市场调研。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先导.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注重对市场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他们营销战略不断推陈出新的背后是强大的市场信息和需求调查,从中辨别和发现市场机会.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就要求跨国企业与对当地市场的消费者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

跨国公司在华人才本土化研究

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使跨国公司在进行投资战略转移和创新的过程中,积极推行本土化。本土化战略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核心策略和主要趋势之一。而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和投资环境的优化,跨国公司对中国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迅速展开。 本论文紧扣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综合运用跨国公司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以数据和事实作为切入点,对跨国公司当前实施的人才本土化战略进行系统研究,可为我国政府的宏观决策和我国企业如何迎接跨国公司的竞争挑战提供理论和实践向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给更多前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及走出国门到国外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带来一点启示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全文包括引言共分为四章:首先介绍了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必要性;接着阐述了当前跨国公司在华实施人才本土化的策略;最后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才本土化的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进一步探讨了当前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给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中国企业 Abstract The swiftly developed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urges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NCs) to carry out diverting and innovating the investment strategic one after another, positively practice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The localization strategy has become one of essential strategies MNCs implement globalization strategy, and become one of the present main tendency MNCs develop. With the continual stable growth of the China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MNCs rapidly launch the large-scale systematized investment to China. The thesis closely grasps the time background ---the economical global, synthetically utilizes the MNCs theory, the strategic theory and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based on the facts and date, to do the research on the MNCs’human’s localization strategy in the World. And i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 and practice guide to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macroscopic decision and to our enterprises how to invest as well as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go out to invest overseas to refer. The thesis,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consists of four parts. Firstly, introduce the necessity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localization. Then elaborated the human’s localization strategies that current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implement in China. Finally, it analyze the influence which is made by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localization strategy in China and our corresponsive measures.Finally,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MNCs’human’s localization in the world, proposes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and discusses the enlightenment the MNCS’human’s localization in China brings in. [Key Words]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NCs);Human’s localization; the corporations of China

跨国公司对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逐渐的发展与壮大。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国际化的直接产物。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本文分析了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所起到的积极推动作用,还分析了其跨国公司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演进的主要趋势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进一步增强,竞争将更趋激烈。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了解跨国公司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作用,对于加快我国大型跨国公司,打造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航空母舰,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跨国公司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从封闭的地区经济走向交流频繁的全球经济的过程。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实力已成为参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极为重要的经济实体,对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基础。当前国与国的经济竞争,正在通过跨国公司实行的全球经营战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展开。根据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需要,一些著名跨国公司立足全球,对生产经营实行全球性战略安排,把别国的市场和资源纳入其全球性的安排之中。为了实现其全球经营战略,许多跨国公司把本国的公司变为世界范围的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跨国公司进行的国际性投资,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有利条件。国际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经济全球化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2.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 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 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 D.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是 A.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 B.全球化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C.全球化是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D.全球化时期对外经济交流的联合方式是全方位的 4.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

A.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 B.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C.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D.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三、辨析题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四、分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学知识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据联合国贸易会议公布的数字,全球跨国公司目前有6.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亿美元,近乎是全球出口的两倍。它们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去年,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而其中2/3又被用于跨国购并。 贸易的全球化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6,预计2020年将占一半左右。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达6.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达到1.4亿美元。 材料2 据外电报道,在最近10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功地按照其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这种变化彻底改变了拉丁美洲地区企业的产权结构。同时,它还明显地扩大了拉美国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差距。 材料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在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和制订国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求同存异,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更多成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创造条件。

跨国企业如何本土化管理

题目:从星巴克看跨国企业如何本土化营销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始跨国性经营。为了实现全球的利润最大化,许多公司都选择了成为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不仅可以使母子公司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而且在一方遇到困难的时候另一方可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减少损失。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当今,经过深入的考察研究和投资试验,对跨国公司的政策、法律、市场、人文环境等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当人们面对国际市场的复杂性、产品的多样性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性时,许多的跨国公司深感凭借自身的资源无法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在竞争环境要求他们取得的绩效目标与依靠自身的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形成了一个战略缺口,这就证明跨国公司在经营的同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等待人们去发现,去改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作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载体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资源配置也在向纵深发展,因此,本土化战略的实施日趋重要,其中,营销策略的本土化是本土化战略的重中之重,但多数跨国企业都不能做到合理的运用营销策略,盲目的将企业坐落到陌生的国家,最后只能亏本而归。 1.3当今跨国企业本土化营销的动因 成本因素:在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的国家和地区,其成本会远远低于其他地区,同时,能源成本、运输成本等,都会成为降低企业成本的有利途径; 市场因素: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当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销售利润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