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7月成都一次雷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和过程分析

2011年7月成都一次雷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和过程分析

2011年7月成都一次雷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和过程分析
2011年7月成都一次雷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和过程分析

2011年7月成都一次雷暴天气的影响系统和过程分析

摘要

雷暴的是指伴有闪电和雷鸣的强对流性天气系统,是大气中的一种放电现象,其产生于云地或积雨云之间。雷暴天气是闪电兼有雷声的天气现象;或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它出现时必有强烈的积雨云活动。因此,往往有阵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伴生。一方面雷暴天气是春末和夏季许多地区降水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其来势猛、强度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要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尤其是我国已经迈进信息时代,在电子产品日益普及的今天,雷暴对各种微电子设备的危害日益严重。防雷减灾工作已经成为气象部门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雷暴天气一直是是气象学、天气学和大气科学中的关注的焦点。

本文为分析成都2011年7月20日的雷暴天气过程。通过micaps的天气图、卫星云、T-logP 图等来分析此次雷暴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消散。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成都此次雷暴天气是

受大陆高压或西太平洋副高西侧偏南气流的控制,对流层中低层的切变东南移而触发的;

大气中存在条件不稳定层结,低层中有丰富的水汽和强的抬升条件是雷暴天气产生的原因。关键词:成都;雷暴天气;防雷减灾;分析

A Thunderstorm System and Process Analysis in Chengdu in July in 2011

Abstract

Thunderstorm with lightning and thunder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systems, is a discharge phenomenon in the atmosphere generated in the cloud or cumulonimbus.Thunderstorms both the weather phenomenon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a kind of small and medium scale of the strong convective weather systems. It appears there will be strong cumulonimbus activities. Therefore, tend to have showers, hail, high winds, tornadoes and other associated On the one hand thunderstorms late spring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fierce and strength on a global scale every year causing major property losses and casualties. In particular, China has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electronic products today, thunderstorms increasingly serious harm to a variety of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The mine disaster redu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ork of 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Thunderstorms ha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meteorology, synoptic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science.

This analysis Chengdu July 20, 2011, thunderstorms process. Micaps the weather charts, satellite cloud, the T-logP diagrams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dissipation of the thunderstorm.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hengdu, the thunderstorm is a continental high-pressure or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est side of the southerly flow control, low-level shear in the troposphere southeast shift triggered; the presence of unstable stratification in the atmosphere, the lower rich vapor and a strong uplift of the causes of thunderstorms.

Key words: Chengdu;Thunderstorm; Mine disaster reduction;analysis

目录

论文总页数:10页

1 引言 (4)

1.1 课题背景 (4)

1.2 研究现状 (4)

1.3 研究意义 (5)

1.4 研究方法 (6)

2 成都的气候和雷暴天气概况 (7)

3 雷暴天气个例的概况 (9)

4 雷暴天气个例的背景分析 (10)

4.1 500hpa环流分析 (10)

4.2 700hpa,850hpa天气图分析 (11)

4.3 卫星云图分析 (12)

4.4 环境条件分析 (12)

5.结论 (14)

1引言

1.1课题背景

雷暴是指积雨云中发生的雷电交作的激烈放电现象。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作为一种局地强对流天气现象, 常与暴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联系在一起, 造成人畜雷击伤亡、毁坏建筑物、酿成森林火灾, 或者毁坏电力设备、电信设施、交通运输和计算机网络等, 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失。而且, 由于雷暴中有强烈的湍流、积冰、闪电、阵雨和大风等, 也严重地威胁飞行安全。雷暴作为一种灾害与其它灾害相比, 它具有时间的瞬时性、季节性和频繁性, 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分散性、局地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成都的雷暴天气的天气过程为大家提供参考。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由雷暴引起的灾害事故呈现出上升趋势。根据国内外近30年的自然灾害统计,已经清楚地说明,雷暴给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的损失已经远远超过了水灾、火灾,成为一种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因而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雷暴天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雷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雷暴天气是闪电兼有雷声的天气现象;或是一种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系统。它出现时必有强烈的积雨云活动。因此,往往有阵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伴生。地球上任何时候都有雷电在活动。据统计分析,每秒钟造就 1800 阵雷雨,伴随 600 次闪电,其中就有100 个炸雷击落地面,造成建筑物、发电、通讯和影视设备的破坏,引起火灾,毙伤人、畜、每年经济损失约 10 亿美元,死亡 3000 人以上。雷暴灾害已逐渐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暴雨洪涝、气象地质灾害的第三大气象灾害。雷暴现象发生时,常常会伴随着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其强大的电磁能量的释放。每年全国发生雷暴日数超过50 天的有21个省(区),最多的可达131 天全国每年有近万人因遭受雷击伤亡,约有一半以上的森林火灾是由雷电引发的。在地面气象的观测中,正确的记录和判断分析雷暴方位及其移动路径,对探索本地雷暴活动规律、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1.2研究现状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为了增加对雷暴发生发展的机制和条件的科学认识,提高雷暴灾害的预测预警水平,国内外气象学家和大气科学家开展了一系的列雷暴探测与研究,其中包括一些较大规模的外场综合观测试验。中尺度地基加密观测网的观测不仅揭示了雷暴单体过境时各种气要素变化的特征,而且无线电探空

观测给出了雷暴发生和发展有利的热力与动力学条件,并且发展了一些基于探空资料有预报意义的对流指数,飞机穿云和绕云探测对了解雷暴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雷暴研究主要集中在雷暴的预报预警、利用中尺度模式模拟雷暴以及雷暴的电场结构观测与分析等领域。地基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成为探测雷暴尤其是超级单体风暴降水及风场演变的有力工具,遥感卫星在雷暴的监测与研究中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雷暴通常由一个或几个雷暴云单体所组成。雷暴云单体式一个对流单元。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雷暴大风、冰雹天气预报方法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

以往,我国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例如段炼 ,陈章对近42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初终期的特征进行了统计。王永中, 段练等对成都地区雷暴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科学家对它做了许多研究: 顾震潮在文献中对我国雷暴分布做了气候学分析, 还对一些区域的雷暴特征做了

讨论。陈锡璋在文献对雷暴的产生条件、云物理结构和相关天气特征进行了研究。雷雨顺、丁一汇分别在论著[中从能量和天气动力学的角度对雷暴做过相关研究。夏季主要是热雷暴和系统性雷暴, 热雷暴产生前的天气系统较弱, 大多产生干

雷暴天气和弱雷阵雨天气, 系统性雷暴的产生常常与热带东风急流、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和高空槽或切变线、台风倒槽等天气系统的辐合抬升有关, 副高西部内边缘和外边缘, 均易产生雷暴。

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我国雷暴天气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张敏锋等认为,近3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雷暴频数在波动中减少,而东北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有增加的趋势;徐桂玉等研究了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许迎杰等通过对低纬高原雷暴的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发现,近年来低纬高原年雷暴日数有减少的趋势。

目前, 雷暴的预报是实际预报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及难点问题, 经常出现错

报及漏报现象。雷暴天气形成的严重自然灾害, 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雷暴的研究一直是气象学界的研究重点和难点。近年来, 我国学者对各地的雷暴气候特征、气候变化做了很多的研究发现: 各个地区的雷暴气候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1.3研究意义

成都地区是我国西南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可供大型飞机起降的双流国际机场位于该区双流县境内。该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 其地形和气候均较为复杂。成都及其周边区域雷暴天气日数在我国属于中等偏多。每年都因雷暴造成人员伤亡和数亿元计的损失。

雷暴是发生在积雨中的雷击、闪电的地方对流天气现象,常伴随狂风、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共同发生。形成雷暴的条件是大气层不稳定,有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冲击力。雷暴有一定的地区性和时间性,主要发生在内陆,以中低纬度的山区为多;主要发生在夏季,发生时间以下午为多。雷暴过程一般比较短促。主要危害是:造成人畜伤亡,击毁建筑物、输电线路、通信线路,威胁飞机、火箭、导弹安全,影响交通运输,干扰无线电通信,有时引起爆炸和森林大火,造成严重破坏损失。

因此对雷暴天气的研究有利于掌握成都地区雷暴天气发生的一般规律,有助于防雷减灾,减少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保障成都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很强的天气学意义。

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我国雷暴天气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研成果。但迄今为止,有关针对四川地区雷暴的长序列气候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所见甚少。四川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独特,是我国雷暴天气发生频率较高地区之一,而且多会引起雷电及强降水灾害,频繁带来次生灾害。因此,研究四川地区雷暴的气候变化,对于分析此区域气候以及区域气候资源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雷暴与强对流天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雷暴的成因,特别是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特别是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的联系打下基础。

1.4研究方法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为了增加对雷暴发生发展的机制和条件的科学认识,一步研究雷暴与强对流天气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雷暴的成因,提高雷暴灾害的预测预警水平,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国内外气象学家和大气科学家开展了一系的列雷暴探测与研究,其中包括一些较大规模的外场综合观测试验。目前,我国的雷暴研究主要集中在雷暴的预报预警、雷暴的风场结构(气流)分析、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雷暴结构与演变、利用中尺度模式模拟雷暴以及雷暴的电场结构观测与分析或是通过分析通过micaps的天气图、卫星云、T-logP图等来分析此次雷暴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消散。等多种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成都2011年7月20日的500hpa、700hpa、850hpa天气图来分析此次雷暴天气的大气环流情况。通过卫星云图来分析此次天气过程的经过。通过T-logP 图来分析指数K和指数ST,还有层节是否稳定。通过水汽通量图来分析此次雷暴天气水汽条件是否满足降水的需求。最后通过垂直速度图来分析是否有抬升动力条件。

2成都的气候及雷暴天气概况

(一)成都的气候概况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2°54′~104°53′和北纬30°05 ′~31°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2005年市区建成区面积395.5平方公里。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距东海1600公里,南海1090公里,属内陆地带。

成都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较少。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最高气温为37.3℃,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5.6℃;年总降水量为918.2毫米,雨量主要集中在7~8月,月降雨量分别为225和229毫米,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月降雨量分别为6毫米左右,暴雨期普遍出现在5~9月,常年暴雨出现的始终期分别在6月底7月初和8月下旬。

下图为成都市年降水量分析,我们可根据此图来分析成都地区的各月降水来,进而更加准确的分析其气候特征。

(二)雷暴天气概况

(1)概述

雷暴天气是一种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其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的过程中,某些云团带负电荷,某些云团带正电荷。电荷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同电荷的云团之间,或者是云层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便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

电”。

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如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暴现象。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场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

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因此,雷暴天气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雷暴天气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

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引起火灾等,有时局地暴雨还引起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中国,雷暴天气是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中国南方偶有出现。雷暴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定义,在某站听到有雷声的一个观测日就叫做雷暴日。成都雷暴年平均日数为28-35天。成都地区的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 - 9月的5个月中,而夏季5,6, 7, 8四个月占9成以上,7-8月占全年总日数的6成。成都地区雷暴初日普遍在4月中旬,终日普遍在10月中旬之前,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很大,最早雷暴初(终)日和最晚初(终)日相差3个多月。

成都市所辖9区4市6县,面积1·23万平方公里,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该区的西部和西北部背靠山区、龙泉山脉横卧于本区东南,是一个雷暴比较多的地区。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及观测

变化一:气压的变化

雷暴处于发展阶段的时候,地面的气压—直降低,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得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了成熟阶段的时候,由于下降的冷空气的出现,使得气压便突然上升,并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

又开始恢复正常。

变化二:气温的变化

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的时侯,积雨云中原来的暖湿空气被下沉的冷空气所替代,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 10 ℃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变化三:风的变化

当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风很小;雷暴到达成熟阶段以后,随着积雨云中迅速下沉的冷空气到达地面后,风力迅速增大,风向突转。阵风风速常在 20 m/s,有时强烈的可以达到 25 m/s 或以上,这种现象常常是雷雨即将来临的先兆;随着雷暴的远离,测站风力迅速减小。

变化四:湿度的变化

雷暴发生前,地面相对湿度通常是不断减小的,这是由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辐合上升气流将一部分水汽带走而造成的;随着降水开始降落,相对湿度迅速上升进而达到接近饱和状态,但在降水达到最大时,因为云底较干冷的空气被云中下沉气流卷挟到地面,而降落的雨滴又未来得及蒸发,相对湿度反而下降;当雷暴离去或趋于消亡时,相对湿度又可回升到饱和状态。

变化五:降水

雷暴所产生的降水是积雨云发展成熟的标志,大都是强度很大的阵性降水,降水的持续时间取决于通过测站的雷暴单体的数目、速度、部位和大小。

雷暴的观测

①确定好定准雷暴的方位特别重要。白天可借助积雨云的存在方位、移动方向来大体判别雷暴的移动方向;夜间可以借助闪电所在方位来判别。

②雷暴路径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或天气形势来判断。特别是在响雷时期观测人员要时刻注意着天气预报或天气形势,要做好准备,以免出现漏记或者因为临时忙乱发生差错。

③参考风向判别系统。风向标的指向常是雷雨方向,积雨云在测站北面,风向指北,积雨云若经测站南移,则风向立即转向南方

3雷暴天气个例的概况

受高原切变影响,2011年7月20日开始,盆地北部、西部及川西高原部分地方出现了一次雷阵雨天气过程。

2011年7月20日20时到21日08时加密雨量站统计显示,强降雨主要位于广元、绵阳、德阳、成都4市的部分地方及雅安市庐山、南充市阆中及阿坝州茂县,共有2个乡镇雨量大于100毫米,69个乡镇雨量在50~100毫米之间,144个乡镇雨量在25~50毫米之间,最大降雨位于绵阳市安县高川,151毫米。雨还将持续,从昨晚8点到明天早上8点,36小时内全省11市州还将有暴雨出现。

除降水天气外,成都地区也出现了明显的雷电天气。四川省雷电监测系统统计,7月20日18时至7月21日6时,全省共发生雷电云地闪击33623次,成都市发生雷电云地闪击10212次。邛崃发生了2062次,金堂1034次。是今年最强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 12小时上万次惊雷,平均每4秒多就有一次雷声,这也是今年以来成都最强的一次雷暴天气过程。防雷中心工作人员解释,雷电是因为前期高温,云层中累积的能量多,云摩擦起电释放能量,产生雷电。

雷暴天气首先从位于成都西北方向的都江堰开始。随着影响系统的东南移, 全地区各区县先后发生雷暴和降水。与雷暴天气相对应, 成都、新津和双流发生了强降水和阵性大风天气。可见, 此雷暴路径是西北到东南方向的, 强降水先于雷暴产生、后于雷暴结束。单个雷暴生命周期在十几分钟到几小时之间。此次雷暴过程大约持续了10小时。

4雷暴天气个例的背景分析

积雨云在卫星云图上常成团状,称为云团。当高空风很大的时候时,风速的垂直切变很大,积雨云呈椭圆型云团,长轴方向与风的垂直切变方向一致;当高空风很小时,风的垂直切变小,积雨云呈近乎圆型的云团;积雨云团到成熟时,下风的一侧则会出现卷云砧。

由于积雨云顶最高最冷,所以无论是红外云图、水汽云图或是可见光云图,其色调最白。

积雨云的边界与其发展阶段、风速垂直切变有关。当积雨云处于初生阶段时,云的边界光滑整齐;当积雨云到发展和成熟阶段时,其边界处出现短的卷云羽。当风的垂直切变很大时,积雨云出现卷云砧的边界特征。积雨云是一种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有关的云系,其尺度相差很大,小的只有十几公里,大的可达几百公里;一般来说,初生的积雨云尺度小,呈小颗粒状;成熟的积雨云云体较大。有些积雨云相互合并,连成一片,形成尺度达数百公里的云区,这种云系称为对流复合体。

4.1500hpa环流分析

在20日08时的500hpa的天气图上(图1)左,成都地区受高压西南方向的暖湿气流影响,该区域为我国相对的暖湿中心,大气中积聚了丰富的不稳定能量。青藏高原东部一致为西南气流。四川盆地处于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中,大气层结极不稳。另外新疆中部地区有切变东移。温度槽落后于高度槽,成都处在低压西南侧的西北气流中,高度场上呈现出了西高东低的形势。在20日20时的500hpa

的天气图上(图2),由于受到副高的阻挡作用,冷空气在四川盆地西北部堆积,不断渗透影响四川盆地。同时, 由于冷空气的南下,致使副高西北部有所南压,维持于盆地地区,。四川盆地仍处于副高边缘的暖湿气流控制中,蓄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成都地区受高压西侧偏南的暖湿气流影响,该区域为我国相对的暖湿中心,大气中积聚了丰富的不稳定能量。另外新疆东部有切变东移。与500hpa 相对应的700hpa和850hpa(图略)图上,成都地区处于华东高压西部偏南气流控制,西北区有弱切变存在。从而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烈的雷暴、降水天气过程。

图1 20日08时500hpa 图1 20日20时500hpa

4.2700hpa,850hpa天气图分析

在20日20时的700hpa天气图上,四川地区是一致的偏西气流,四川西部处于低压中心边缘(图3),存在气旋性辐合。850hpa成都地区有弱切变的存在(图4),成都地区受西南气流控制。我国东部高压东退, 西北区切变东移, 激发川西地区大气的对流上升运动。从而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烈的雷暴、降水天气过程。

图3 20日20时700hp 图4 20日20时850hp

4.3卫星云图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20日和21日的雷暴天气过程是一个的中尺度云团,该云团时于20日14时在四川东西部地区生成,并且沿着副高边缘向东南方向缓慢移动,于20日22时到达成都上空(图5)。在21日02时达到最旺盛阶段(图6),之后开始慢慢变弱.。到21日06 时,该雷暴云开始进入消亡阶段(图7), 到21 日15时, 从四川地区云图上看到对流云离开了四川省并且逐渐开始散开(图8), 雷暴过程结束。

图5 20日22时图6 21日02时

图7 21日05时

4.4环境条件分析

由T-logP 图知, 20 日08 时的成都地区的T-logP图中( 图9) 和23 日20 时的T-logP图( 图10) 中K 指数由38 增大到44, 且均大于35, 高K 指数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条件; SI 指数由-0.02降至- 3. 06, 大气层结极不稳定,通过指数表明成都地区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同时也具备了位势不稳定层结,当有出触发

图9 20日08时

图11 20日20时700hpa水汽通量图图12 20日20时850hpa水汽通量图

观察图11、图12 为700hPa 和850hPa 高度T213 在7 月20 日20 时的水汽通量数值预告图。四川盆地均处于水汽通量大值带区, 且中心值不断增强, 表明中低层水汽条件充沛, 为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在T213的700hPa 和850hPa 高度处的垂直速度场中( 图13、图14) , 四川盆地一直处于大

值区, 3 层均有较强的上升运动, 且上升区中心上升运动强度加强, 为雷暴天气的形成提供了足够的抬升动力条件。大气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维持、水汽的输送是雷暴产生和持续的必要条件。

通过分析可知,归纳出以下图像:成都地区雷暴天气发生前高空500 hpa川西地区处于大陆高压或西太平洋副高西侧偏南的暖湿气流控制下,使大气中高温、高湿,积聚了丰富的不稳定能量,川西地区处于能量锋区南沿高能舌附近[6],本区西北有风切变或低值系统存在;雷暴天气发生时500 hpa高压东移,对流层中低层切变或低值系统东南移,触发强对流产生雷暴天气过程。这为雷暴预报提供了思路。

5.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了通过micaps的天气图、卫星云、T-logP图等来分析此次雷暴天气的形成、发展和消散。通过此法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大范围天气雷达组网拼图资料比天气图的时空分辨率高,不仅能够准确的分析各种天气现象,而且还能够及时掌握天气系统的演变及生消过程,有利于预报员分析和制作降水预报,使得结果更加准确。天气雷达拼图是一项新的业务,在各种天气过程的分析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拼图的实现,弥补了因距离衰减、地球曲率等所造成的单部雷达图象变形、失真以及探测范围有限等缺点,而且拼图资料比天气图的时空密度大、实时性好、雨带明显等优点,使得分析结果更加精确。

本文通过对此次雷暴天气过程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成都地区雷暴发生在高空500 hpa 川西地区处于大陆高压或西太平洋副

高西侧偏南气流控制下, 本区西北有风切变系统存在。当500 hpa 的高压东移, 对流层中低层的切变东南移入本区, 对流层中低层的切变东南移而触发的强对流产生雷暴天气过程。

2.雷暴过程开始前成都已经具备了强的位势不稳定层结和一触即发不稳定

能量。

3.大气中存在条件不稳定层结,低层中有丰富的水汽和强的抬升条件是雷暴

天气产生的原因。

4. 成都雷暴季节变化显著,由冬至夏,雷暴逐渐增多,由夏至冬,雷暴逐月减少,尤其9月以后雷暴量骤减,其中以12月为最少;虽重庆地区雷暴全年都可以发生,但夏半年占全年雷暴总数的比重很高。

5.一致性异常特征是成都夏半年雷暴日数的最主要空间模态,而东南与西北

和东北向变化模态也是比较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敏锋,冯霞.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 1998

[2]徐桂玉,杨修群.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 2001

[3]郭渠,孙卫国,程炳岩,等.重庆夏季极端最高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杨淑群,潘建华,柏建. 2006年四川极端高温干旱影响系统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5]周浩,唐红玉,程炳岩.东亚夏季风与重庆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6]顾震潮.我国雷暴的气候特点[J].地理学报.

[7]陈锡璋.雷暴[J].气象

[8]丁一汇.大气中的风暴[M].北京:气象出版社,

[9] 陈思蓉,朱伟军,周兵.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学报

[10] 许迎杰,尹丽云,邓勇,等.低纬高原雷暴的气候特征分析[J].

[11] 胡玲,郭卫东,王振宇,等.青海高原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12]丁一汇.大气中的风暴[M].北京:气象出版社,1977.

[13]雷雨顺.能量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6

[14]李崇银,尤振夏,张庆云.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异常南海夏季风的强弱变化,我国旱涝重大气候灾害及其形成机理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15]张雅昕.浅谈雷雨天气观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广西气象[J]2004

[16]覃彦英.岑溪市雷暴天气形势特征及预报[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

致谢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大学生活即将消逝。回想大学阶段的学习和

经历,感慨万千。三年来,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能力,同时也收获了无比珍贵的快乐和友谊。在此之际,忠心地向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文是在X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X老师四年来对我的严格要求和不倦教导,把我真正领进了科学研究的大门,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不仅真正体味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也深深地感受到其中蕴藏着的乐趣。

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最为关键的往往只有几步,人的一生多半由这几步决定。在我逐步走向而立之年彷徨不安的时候,X老师为我指明了方向。

X老师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的关怀,在学业上对我不倦的教诲,就像照射到心底的阳光,一想到就觉得暖。X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谦逊、正直的人格魅力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将是我一生工作和学习的榜样。在此谨向X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在论文即将搁笔之际,感谢那些曾给予我无私帮助和热情支持的老师、同学、朋友,正是在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不断鼓励下,才使我能够顺利提交这篇论文。在此,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的人致谢!

致谢人:XXX

X年X月X日

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e11102497.html, 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作者:闫景东 来源:《农业灾害研究》2018年第05期 摘要选取山东省聊城市冠县1970—2013年雷暴天气观测资料,对冠县的雷暴天气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雷暴天气变化规律,探索雷暴天气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最后提出雷暴灾害防御策略。 关键词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农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S4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18)05-117-02 DOI: 10.19383/https://www.doczj.com/doc/3e11102497.html,ki.nyzhyj.2018.05.050 雷暴是伴有雷击及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出现时伴随局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极大影响。冠县地处冀、鲁、豫3省交界处,西北黄泛平原,东靠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窗口,西临中西部地区,境内地势开阔平坦,略有起伏,属温带季风区域大陆型半干旱气候,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均温度为13.3℃,年均日照时数4 432.9 h,年均降雨量为549.9 mm,年均相对湿度66%,年均风速3.4 m/s,年无霜期日数198~227 d。独特的地理区域位置气候特征影响,导致冠县雷暴天气时常发生,每年都会给当地的农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此,笔者分析了冠县雷暴天气特征及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科学有效的防御策略,以减轻雷暴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资料来源于冠县气象局1970—2013年逐日雷暴资料。雷暴日数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资料统计时,观测薄上只记录闪电而无雷暴记录的不作雷暴统计;1 d之内发生数次雷暴时,统计为1个雷暴日。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统计分析雷暴日数年际变化、月际和四季分布特征,并通过雷暴天气折线图及柱形图分析及研究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 2 冠县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2.1 冠县雷暴天气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冠县雷暴日数总体波动起伏明显,20世纪70年代雷暴日数偏多,20世纪80、90年代年平均雷暴日数变化不大,21世纪以来雷暴日数大都偏少。据统计资料记录,冠县近44年共出现976个雷暴日,年平均雷暴日数22.2 d。由图1可知,最多年份雷暴日数为38 d,出现在1977年,最少年份雷暴日数为14 d,出现在1999年,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4 d,要高于年累计平均雷暴日数。总体来看,1970—2013年冠县雷暴日数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约减少0.2 d,气候倾向率为-2.087 d/10年。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雷暴天气注意事项

[浅谈雷暴形成条件与注意事项]雷暴天气注意事项 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烈雷暴的发生,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有时人畜还受直接雷击造成伤亡现象,或引起火灾、或使建筑物倒塌,感应雷还能致电子设备损坏。给人类带来灾害。因此,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雷暴的形成条件 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

时还引起火灾等。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二、雷暴记录和观测 1、雷暴记录 (1)以该系统第1次听到雷声的所在方向记为开始方向,最后一次听到雷声的所在方向为终止方向。按8个方位记录。如雷暴始终在一个方向,则只记开始方向。 (2)当积雨云入侵测站天空时。云体可跨占几个方位。甚至布满全天。当其中某一方向雷暴系统移到天顶或其他方位时,在原来方位或相邻方位可产生另一个雷暴系统,此时值班员切勿将2个系统的雷

强对流天气过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习报告 2015 - 2016 学年第 2 学期强对流过程实习报告姓名夏新露一、强对流天气概述 强对流天气通常是指伴有短时强降水、冰雹、雷暴大风、强雷电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依赖于大气的热力和动力条件, 其发生发展与中尺度天气系统直接相关,特别是中尺度的辐合抬升机制 往往与对流风暴发生的时间、地点有紧密联系。丰富的水汽、不稳定层 结、抬升机制、逆温层、强的垂直风切变、中层干冷空气都是有利强对 流发生的条件。强对流天气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破 坏力大等特点,造成这类天气的强对流天气系统有时称之为“强雷暴” 或“强风暴”。 二、层结条件及背景形势 ●500hpa高空图上,从我国河套地区一直延伸下一条中空急流,并与从山 东半岛经安徽向西南延伸的温度槽有较大的交角,近乎垂直,对应强烈 的冷平流,造成黄淮地区大片区域高空显著的降温,同时,850hpa高空 图上,可以看到东西向的低空急流和南北向的温度脊垂直,对应于强烈 的暖平流,造成黄淮地区低空显著的升温。同时,该地区500hpa高空图 上大范围的干区控制,850hpa高空图上看到大范围的湿区控制,因而中 空干冷平流和低空暖湿平流同时出现在黄淮地区上空,且高空的冷温度 槽与低层暖温度脊叠置,使该地区上空环境温度直减率增大,对流不稳 定因素增加,为该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位势不稳定层结。 ●700hpa图上,沿南岭—云贵高原一线有明显的切变线存在,山东半岛尖 端存在一低压中心,其槽线自低压中心平行于海岸线延伸至江淮流域外 海; ●在850hpa图上,山东半岛南部的低压伸出多条槽线,在秦岭淮河一线和 南岭附近,有明显的低空急流存在,将大量水汽输送至江南地区,使得 我国南方大部分都处于湿区的控制下,拥有充足的水汽条件,其在山东 半岛西南部的低压中心伸出的槽线呈东北西南走向伸入位于长江中游的 暖中心中; ●925hpa图上,可以看出,图上的温度脊位置与高层冷中心基本重合,具 有强大的不稳定性,并且,在长江流域上游和中游地区存在较强的暖中 心,说明长江沿岸大气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而在长江下游地区,低层风 向随高度顺转可知,此处有明显的暖平流,而在500hpa上,此处有强的 冷平流,出现上层冷平流,下层暖平流的格局,这一现象加剧了大气的 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在山东省西部有低压中心,并向西南和东南伸出了 槽线,即有风的幅合作用,这可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地面图上,山东半岛西南部的低压伸出了一条沿秦岭分布的小冷锋,但 其迅速消亡,在其后的12个小时内,这一低压由山东半岛西南部向东南 方向移动,在江淮地区水汽条件充足的地区引起了冰雹雷暴天气,而自 蒙古高原至新疆一线的冷锋将冷空气向东南地区输送。 ●而至2015年4月28日,20:00,高空与地面的低压中心已基本全部东移

2014年南京市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0, 9(5), 570-575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3e11102497.html,/journal/ccr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e11102497.html,/10.12677/ccrl.2020.95062 2014年南京市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分析 杨杰尧 哈密市气象局,新疆哈密 收稿日期:2020年9月5日;录用日期:2020年9月20日;发布日期:2020年9月27日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 × 1?再分析资料、闪电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南京市2014年9月28日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雷暴发生前南京数日持续高温累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是先决条件,冷空气南下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触发机制。(2) 此次雷暴为湿雷,以负闪为主(占93%)。强对流天气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其中中西部为闪电密集区。(3) 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配置为动力学机制;较强的水汽输送和高的相对湿度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稳定性指数表明此次雷暴过程是强动力和强动热力不稳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4) 强雷电区雷达特征表现为回波强度维持在45 dBz以上,风廓线表现为低层为偏东风,中低层为偏西风,回波顶高度维持在14 km 左右,零速度线呈明显的“S”形。 关键词 强雷暴,闪电特征,多普勒雷达,气象物理量参数 Analysis of a Severe Thunderstorm Weather in Nanjing in 2014 Jieyao Yang Hami Meteorological Bureau, Hami Xinjiang Received: Sep. 5th, 2020; accepted: Sep. 20th, 2020; published: Sep. 27th, 2020 Abstract A strong thunderstorm weather process on September 28, 2014 in Nanjing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convention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and NCEP 1? × 1? reanalysis data, lightning data and Doppler radar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thunderstorm, the high temperature persisting in Nanjing region was found, which had cumulated mass instable ener-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的形成,特点以及危害 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雷暴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雷击还可造成伤亡、引起火灾、建筑物倒塌、电子设备还能被感应雷损坏等。因此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离不开准确的雷暴资料。 1 雷暴的形成条件 由对流旺盛的积雨云引起的,伴有电闪雷鸣的局地风暴,称为雷暴。雷暴是由强烈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三个条件: (1)生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我国雷暴天气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南方多于北方,我国南方偶有冬季出现,山区多于平原。根据不同的大气条件和地形条件一般将雷暴分为热雷暴锋雷暴和地形雷暴三大类 1.1 热雷暴 主要是由于局地强烈受热,使地面迅速增温,在大尺度天气系统比较弱的情况下,由近地面气层的超绝热层结形成而发展成的热雷暴多发生在炎热季节的午后到傍晚,云的演变一般为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 1.2 锋雷暴 主要是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冷空气排挤暖而湿的空气,并把它抬升起来,使那个地方的天气发生急剧地变化锋根据冷暖空气流动的情况分暖锋雷暴和冷锋雷暴且以冷锋雷暴为主,冷锋的冲击力量锋前暖湿空气的状态直接决定冷锋雷暴生成与否如果观测到了系统云钩卷云,一般预示着天气将要变化,可能产生锋面雷暴 1.3 地形雷暴 在山岭地区特别容易产生雷雨当暖空气经过山坡被强迫上升时,在山地迎风的一面空气沿山坡上升,到一定高度变冷而形成雷云;但到了山背风的那一面,空气沿山坡下沉,温度升高,雷雨消散或减弱。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2.1 气温变化 雷暴产生之前,测站一般被暖湿空气所盘踞,所以常会感到闷热;雷暴发生时,积雨云中下沉的冷空气代替了原来的暖湿空气,所以温度骤然降低夏季,一次强的雷暴过程常可使气温下降 10 以上;随着雷暴远离测站,降水结束,气温又慢慢开始回升。 2.2 气压变化 雷暴处于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直下降,因为积雨云中上升气温使高层辐散大于低层辐合,云中水汽凝结释放的潜热使空气增温气柱膨胀;到成熟阶段,由于下降冷空气的出现,气压便突然上升,且在积雨云的正下方达到最大,几乎是和气温的下降同时出现;随着雷暴的远离,气压又开始恢复正常。 2.3 湿度变化雷暴发生前,地面相对湿度通常是减小的,这是由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辐合上升气流将一部分水汽带走所造成的;随着降水开始,相对湿度即迅速上升到接近饱和状态,但在降水达到最大时,因为云底较干冷的空气被云中下沉气流卷挟到地面,而降落的雨滴又未来得及蒸发,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 64 - 第11期2019年6月No.11June,2019 1 我国雷暴天气时空分布特征1.1 雷暴天气的季节变化 雷暴天气的季节性特征明显,热带地区的雷暴天气更加频繁。此外,其他地区的雷暴天气大多出现在3~10月,在惊蛰前后是初雷,一直持续到寒露时节。其中,6~8月的雷暴天气较多,而冬季仅在我国南方会偶尔出现。就我国雷暴天气的季节变化来看,我国雷暴天气夏季出现频繁,冬季较少。 除了季节特征明显外,雷暴天气还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其中,我国的雷暴天气变化呈现规律日变化,午后到凌晨的雷暴天气较多,且北京时间20:00频次最高(9%),11:00最低(2%)。在季节变化中,夏季的频次最高,冬季出现较少,其中7~8月最高(>35%),12月至次 年1月最低(<1%)[1-2] 。 结合实践经验和统计数据发现,我国雷暴天气发生的概率还与地理有着密切联系,雷暴天气在白天和黑夜的分布变化很大。笔者统计了2018年全国的雷暴天气降水量,数据显示占到全国降水量的48%,而且在夏季的占比最高,达到了64%。因此,这表明降水量和雷暴天气频次呈现正比关系,相关系数能够达到0.5,在6月最为明显。1.2 雷暴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雷暴天气的空间分布来看,我国雷暴天气发生呈现南北差异的现象,且雷暴天气发生也受到地形的影响,呈现山区多于平原的特征。根据我国地理分布和雷暴天气发生频率,可以分为东南高发区、西南高发区、东北次高区和西北低发区。结合2008—2018年雷暴日统计数据来看,云南省的平均雷暴日超过了100天,华南地区的平均雷暴日达80~120天,西南地区的平均雷暴日只有24~80天。另外,我国地形较为特殊的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受到地形抬升的影响,使得平均雷暴日达到了50~80天,而在戈壁和沙漠地区受到地形的影响,使得平均雷暴日低于20天,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乌鲁木齐和和田,平均雷暴日分别只有9.3天和3.2天。2 雷暴天气成因2.1 主要影响因子 以雷暴天气为代表的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是世界级技术 难题,有学者针对江苏夏季强雷暴天气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强雷暴天气与锋生函数、假相当位温、涡度散度等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有关[3]。此外,还有学者在研究西藏那曲、青海大通、甘肃中川和平凉4个不同海拔高度地区雷暴天气后指出其电学特征不同,可以将高原地区的雷暴天气分为特殊性和常规性。 结合复杂地形下雷暴新生地点变化和天气研究,复杂地形能够与雷暴冷池出流作用相结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雷暴新生变化,使得γ中尺度强降水中心也随之改变。复杂地形使得冷空气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在边界层产生碰撞和辐合,起到触发和增强对流作用,并使得对流风暴的形态和走向与地形呈现出紧密相关性。 结合理论知识发现,气溶胶会影响雷暴云起电和闪电的发生率。当气溶胶质量分数从50 cm -3增加至1 000 cm -3时,水成物粒子质量分数上升,能够极大地增加雷暴云的电荷量,并提高闪电的发生率。当气溶胶质量分数达到1 000~3 000 cm -3,就会发生云水竞争,将限制冰晶的增长,使得雷暴云上部主正电荷量减少,从而使闪电发生率趋于稳定。如果气溶胶质量分数一旦超过3 000 cm -3,水成物粒子质量分数更加稳定,将使得云内的电荷量保持在一定的稳定值,并且使得闪电发生率也相对稳定。同时,从热力不稳定指标上看,夏季异常偏高的全总指数、异常偏高的对流有效位能指数均与夏季雷暴频次显著相关,分别为0.58和0.76。 2.2 雷暴与闪电的气候分布特征 近年来,我国的雷电灾害不断增多,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在夏季的雷电灾害最多,甚至能够达到60%。笔者在重庆地区的夏季雷暴云出现频率调研中发现,其发生率甚至达到了65%。 雷暴云就是导致闪电出现的根源,当云中均布的电场超过400 kV/m 时,就会发生闪电放点。而且闪电的活动区域和强对流天气密切相关。在冰雹大风天气过程中正闪电占优势,负闪电则与强降水相关。闪电密度平均值能够较精确地 反映全年雷电活动的多少[4] 。 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及其防灾减灾措施 吴起辉 (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重庆分局,重庆 401120) 摘 要:雷暴天气是指伴有雷电、冰雹、大风和强降水的局部地区的强对流天气。我国夏季雷电灾害占全年雷电灾害的66%, 严重威胁到飞机人工降雨、高炮防雹作业的安全。因此,文章将分析我国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雷暴天气成因和预报预警方法,研究雷暴天气防灾减灾的途径及方法,为雷暴天气短临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关键词:雷暴;预报;防灾减灾;方法作者简介:吴起辉(1984— ),男,福建南平人,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数值预报解释应用。 无线互联科技 Wireless Internet Technology

谈雷暴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谈雷暴天气的变化特征及其防御措施 摘要阐述了雷暴的形成条件及雷暴来临时各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提出了人身、建筑物和现代化设备防雷措施,以期为雷暴天气预报预测提供详实的数据资料。 关键词雷暴天气;形成条件;变化特征;防御措施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临浮山、曲沃、翼城,西傍乡宁,南毗曲沃、侯马、新绛,北连临汾。东经111°6′38″~111°40′55″,北纬35°40′5″~36°3′20″。南北39.3km,东西26.5 km,总面积1 304km2。总人口49万人。襄汾县是雷暴的多发地区,有雷日数长、全年雷暴日数多的特点。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烈雷暴的发生,常伴随大风、大雨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有时人畜直接遭受雷击造成伤亡,或引起火灾或使建筑物倒塌,感应雷还能导致电子设备损坏等,给人类带来灾害。因而准确的雷暴资料,对天气预报的分析和工业、农业、计算机网络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雷暴的形成条件 雷暴又称风暴,是发生在积雨云中的放电、雷鸣现象,是一种强烈对流性天气,它出现时常伴有狂风、暴雨、冰雹等天气现象,是一种破坏性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常造成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1]。因此,研究雷暴天气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产生雷暴的积雨云称雷暴云,一个雷暴云叫做雷暴单体,它的水平范围约19km,持续时间达数十分钟。雷暴云可以孤立分散出现,也可组成雷暴群,出现在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的范围内,持续时间达几小时至十几小时。我国雷暴日数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我国南方偶有出现。雷暴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 2雷暴来临时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雷暴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近地面层大气状态也会有强烈的反应,所以雷暴出现前,人们会感觉到天气异常闷热,雷雨天气的到来会使各种气象要素发生剧烈变化,

雷暴天气应急预案

珠海新世纪学校应对暴雨、大风、雷暴等恶劣天气 应急预案 为应对暴雨、雷暴、大风等恶劣天气,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和校园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暴雨、雷暴、大风及各类突发气象灾害等天气适用,自然生效。 二、应急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应对暴雨、雷暴等各类突发气象灾害天气应急领导小组,由校长统一指挥,共同完成应急工作任务。 组长:苏一帆 副组长:郝永友饶艳婷曾秋华 成员:杨剑辉陆皆学孔频冯丽玲张丽年级主任 三、遇暴雨、雷暴等天气,在下列情形时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 (一)早晨到校时 1、学生上学前务必收看天气预报,根据预报决定是否上学。 2、走读学生上学时要准备好雨具,以备不时之需;上学途中遇到雷雨、大风等天气应立即就近室内暂避,待天气稳定再出发,走路时避开路面积水,禁止从不明水情涉水通过,防止跌入下水道。 2、乘车学生在站点候车时,选择既避雨且安全的地方候车,乘坐校车时时,注意安全,听从跟车老师的指挥,确保不被大雨淋湿衣服、书包、鞋袜等。 (二)在教室上课时 遇到强雷暴时,上课老师应立即关掉多媒体设备,关闭走廊门窗,稳定学生情绪;遇到地震等突发灾害应立即组织学生就近三角区下蹲抱头躲避,待平稳后迅速按平时演练的通道撤出教学楼。 (三)往返食堂时 1、遇雨天到食堂用餐时,按用餐行走路线规定执行,西梯下楼学生统一改在南边走廊通过(二A班门口),在跟班老师的带领下依次穿过雨棚;去食堂三楼用餐的学生改为穿过食堂二楼再到三楼餐厅用餐,避免淋湿。 2用餐结束后回教室下雨时,餐厅三楼学生须通过二楼到达一

楼,在跟班老师的带领下依次穿过雨棚回教室或宿舍。 3、下雨时,小学住宿生晚餐集合地点在教学楼中庭集合。 (四)午休和晚修时 1、雨天去宿舍时:中小学午休学生从海天楼校医室旁小门回宿舍,小学住宿生和午休房午休同学从知还楼东侧小门进入宿舍。(后勤中心提前预判,负责落实好开、关门,提前放置好雨棚)。 2、午休结束回班下雨时:午休结束后学生在老师带领下从知还楼东侧小门回班(后勤中心提前预判,负责落实好开、关门,提前拉开雨棚)。 (五)课间活动时 雨天走廊湿滑,学生除上厕所应尽量回到、留在教室里,楼层值日老师务必到岗加强巡查管理,严禁学生追跑,借地板湿滑做危险游戏等,及时处理偶发事件。 (六)放学时 1、下雨时密切关注班主任群里的信息,留意第一趟乘车学生是否提前20分钟放学,年级主任跟进并通知到各班,不得因个别班原因导致放学整体延迟。 2、每逢节假日,周五放学提前20分钟放学。 3、雨天放学、突发灾害、应急演练时,当天ABC值日岗位老师务必在岗管护;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现场指挥,维护学生放学秩序,确保学生安全放学。 4、走读生雨天放学时,学生在教室等候,待班主任与家长联系确认可以放学离校后,方可离校。 5、周五住宿生放学,中学生在屏西七路校门口放学,小学生在屏西八路校门口放学。雨天放学时班主任需与家长联系确认后,方可离校。 四、责任追究 应对恶劣天气过程中,全体教职工、家长一定要发扬主人翁的精神,互助互爱,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在应急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相关人员视其情节追究相应责任。 1、不服从领导指挥,不按要求执行的。

京津冀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统计分析

京津冀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统计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1984~2013年河北省142个观测站、北京20个观测站、天津14个观测站雷暴大风资料,对京津翼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北京西北部山区存在雷暴大风日数的大值中心,京津翼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则分 布最小值,可能与京津翼地区的地形地貌有关;近30年京津翼地区的雷暴大风 日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年内雷暴大风天气出现的最多的月份在6~7月份, 其次是5月和8月,受春末夏初冷空气活跃、夏季的西南暖湿急流不断向北方地 区转移以及大气层结不稳定性增强的影响较大;一天中京津翼地区以14时到20 时雷暴大风天气最为集中,而18时则有极值出现, 03时到08时是雷暴大风天 气出现的最少时段,其中05时至07时这段时间基本没有雷暴大风天气出现。 关键词:雷暴大风;时空分布;天气系统;京津翼地区 引言 我国是强对流天气频发、多发、造成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每年汛期都有会 不同种类的强对流天气出现。这些强对流天气大都以雷暴大风、暴雨、龙卷风、 冰雹等形式出现。其中雷暴大风天气则是除了龙卷风外,由雷暴天气引起的瞬时 风速超过17m/s的灾害性阵风天气,因持续时间短、出现频率高、造成的危害严 重且预报预警有较大难度,对其产生的触发机制、环境条件等进行研究一直是气 象界关注的重点,并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本文以京津翼地区为研究地区, 对其境内的雷暴大风天气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期为此类灾害性天 气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资料和方法 本文利用1984~2013年河北省142个观测站、北京20个观测站、天津14个 观测站逐日雷暴日数、超过17m/s的大风观测资料以及2006~2013年京津翼雷暴 大风日变化资料和个例资料,使用数学统计分析法对京津翼地区的雷暴大风天气 特征进行分析。 2、雷暴大风时空分布 2.1雷暴大风空间分布 京津翼地区的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平原、高原和山地,其中还分布 有盆地。在西北部地区主要以高原为主,而从燕山西部到东部、太行山北部到南 部则呈现出半圆形在平原四周分布,地形从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通过京津翼地 区1984~2013年年均雷暴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看出,在北京西北部山区存 在雷暴大风日数的大值中心,年平均雷暴大风日数高达16d,其次是天津沿海区域,年平均雷暴大风日数在10d左右,此外张家口西北部地区的雷暴日数相对较多,分布在6~7d之间。在京津翼东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则分布有雷暴大风日数的 最小值。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北京西北部主要以山区为主,境内复兴复杂,海风对天津及其沿海地区产生了影响,也可能与冷空气活动路径有很大的关联, 由于对京津翼地区产生影响的冷空气以西北路径为主,其次则是西路,受到桑干 河盆地、洋河盆地地形狭小的作用,使得张家口西北部的雷暴大风天气出现频率 较大;而平原大部分地区雷暴大风日数较少的原因,则可能是受到北部山地、太 行山对冷空气的屏障作用相关。 2.2雷暴大风时间分布

强对流天气对航海的影响-推荐下载

近海强对流天气的对航海的影响 摘要: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 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极强的 灾害性天气。春秋季节是我国强多发时段,发生在近海的恶劣的天 气状况对船舶的航行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及时掌握天气的变化, 才能保证航行的安全。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 航行安全 预防 前言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 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它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极强的灾害性 天气。强对流天气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 水平尺度一般 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生命史短暂有明显的突发性,约 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它常发生在对 流云系或单体对流云块中。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发生突然、天气剧烈、 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 对流性灾害天气。是具有重大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如果发生 在沿海地区,将会对在此航行的船舶产生影响,造成船体的损坏和 船上的电子设备失效。 一、产生原因 强对流其实是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出的天气现象。最典型的 就是夏季午后的强对流天气:白天地面不断吸收太阳发出的短波辐 射,温度上升,并且放出长波辐射加热大气。当近地面的空气从地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解读

第六章强对流天气特征及预报 6.1 强对流天气时空特征 在气象学上,强对流天气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其特点是水平尺度小、生命史短、影响范围小、强度大。内蒙古强对流天气,通常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是内蒙古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内蒙古位于祖国北疆,地域广阔,达1.18×106km2,天气气候及地形复杂,雷雨大风、冰雹以及伴随的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特别是6~9月发生的机率很高,且经常几种天气相伴出现,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工农业及交通运输造成严重损失。 下面就内蒙古强对流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雷暴和冰雹天气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 6.1.1 雷暴天气时空特征统计分析 本章所使用的资料是1971~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117站的气象资料。 6.1.1.1 地理分布 内蒙古117站的年平均雷暴日分布如图6.1所示。其特点是:年平均大于36个雷暴日的区域在东部地区沿大兴安岭山脉呈准南北走向;而在西部地区沿阴山山脉呈准东西走向。说明多雷暴地区与山脉分布和走向关系较密切。多雷暴中心,一个在乌兰察布市中部和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区的武川,其中最多地区是丰镇,38年间累计达1514次,年均雷暴日达39.8次;另一个在锡林郭勒盟的多伦,累计达1513次,年均雷暴日达39.8次。阿拉善盟西部的雷暴最少,其中雅布赖38年间累计为254次,年平均仅6.7次。 图6.1 内蒙古117站年平均雷暴日分布 6.1.1.2 年际变化 1971~2008年内蒙古共有雷暴118236次(表6.1),全区117站年平均3112次,每站平均26.6次。1971~2008年期间,1980年最多,达3954次。2007年最少,有2323次。最多年份1980年是最少年份2007年次数的1.7倍。变化趋势见图6.2。

气象雷暴

雷暴 “雷暴”一词指积雨云中所发生的雷电交作的激烈的放电现象,同时也指产生这种现象的天气系统。雷暴一般伴有阵雨,有时则伴有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天气现象。通常把只伴有阵雨的雷暴称为“一般雷暴”,而把伴有暴雨、大风、冰雹、龙卷等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现象之一的雷暴叫做“强雷暴”。 1.雷暴的结构及雷暴的天气成因 一、雷暴的形成条件 雷暴是由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产生的,形成强烈的积雨云需要如下三个条件:(1)深厚而明显的不稳定气层 (2)充沛的水汽 (3)足够的冲击力 雷暴是一种强烈的对流性天气,深厚而明显的不稳定大气层具有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强烈对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充沛的水汽,一般是形成庞大的积雨云体,兴雨降雹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水汽凝结时释放的潜热也是能量的重要来源。雷鸣、闪电、及强风所需的能量都是从云中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得到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雷暴是自我发展的:产生的降水越多,被释放到雷暴中的能量也越多。但大气中不稳定能量和水汽的存在,只具备了发生雷暴的可能性,要使可能变为现实,还需有促使空气上升达到自由对流高度以上的冲击力,这样,不稳定能量才能释放出来,上升气流才能猛烈的发展,形成雷暴云。大气中的冲击力有:地表受热不均;地形抬升;锋面、气旋、槽线、低涡等天气系统所引起的辐合上升运动等。产生雷暴的三个条件,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侧重。在潮湿的不稳定气团中,能否形成雷暴主要看有没有足够的冲击力;在山区,抬升作用经常存在,是否有雷暴产生就主要看有没有暖湿不稳定气层。 在夏季,发生雷暴之前常常使人感到十分闷热,就说明大气低层气温高、层结不稳定、水汽含量大,这时,如果有冲击力作用,就可以产生雷暴。 二、一般雷暴的结构和天气 雷暴的结构和天气实际上是指雷暴云的结构和天气,雷暴云根据其结构的不同可分为一般雷暴和强烈雷暴。 (一)一般雷暴单体的生命史 构成雷暴云的每一个积雨云称为雷暴单体。雷暴单体是一个对流单元,它是构成雷暴云的基本单位。由一个或数个雷暴单体构成的雷暴云,其强度仅达到一般强度,这就是一般雷暴。 根据垂直气流状况,雷暴单体的生命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积云阶段、积雨云阶段和消散阶段(图6-1) 1.积云阶段 又称发展阶段,即从形成淡积云到发展成浓积云的阶段。(图6-1a)。这个阶段的特征是:(1)内部都是上升气流,并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强,最大上升气流在云的中、上部。云的下部四周有空气辐合进入云中,空气从云底被吸入单体内部,空气中的水汽在逐步凝结的过程中释放潜能,促使上升气流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加强。 (2)因为大量水汽在云中凝结并释放潜热,所以云中温度高于同高度上四

如何应对强对流天气

如何应对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主要发生在4月到9月,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天气变化剧烈、破坏力大的特点。 在强对流天气来袭时,市民应尽快离开临时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雷雨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同时还要将易受雷击的贵重电器设备断电后放到安全的地方。 强对流天气多出现在4月到9月 每年的 4到 9 月都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时节。市气象台预报员彭量告诉记者,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和飑线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因为其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天气变化剧烈、破坏力大的特点,所以常造成严重的灾害。在我市各地,短时强降水一年四季可见,但多集中发生在强对流期间。 强对流天气为何频繁发生?据介绍,局部地区强对流天气范围大、次数频繁,主要是因为南下的冷空气异常活跃,而频繁南下的冷空气比较潮湿而且十分不稳定,这种湿暖的大气在盛夏炎热的午后,会产生强烈的垂直运动而导致出现强对流天气。 强对流天气易于在某些特定的地区形成和发展,如山脉两侧、海陆边界、湖泊周围、沼泽地带等等,因此,各类强对流天气形成的物理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这与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预报难度大,市民应做好预防 强对流天气预报难度很大。现有技术能够提前两三天预测到将有强对流天气来袭,但是具体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都没有办法准确预测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一两个小时内,能够发出相对明确的预警信号,这已经算是很好的了。 气象部门提醒,强对流天气带来的伤亡很多是由于被临时建筑物刮到或砸中造成的。在强对流天气来袭之时,市民应该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人员应当尽快离开临时搭建物,妥善安置易受雷雨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同时还要妥善保管易受雷击的贵重电器设备,将其断电后放到安全的地方。危险地带和危房居民以及船舶,应到避风场所避风,千万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出现雷电时应当关闭手机。 (本资料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强对流天气的安全注意事项

编号:SM-ZD-64664 强对流天气的安全注意事 项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强对流天气的安全注意事项 简介:该制度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程序化、标准化的流程约定,达成上下级或不 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从而协调行动,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 有条不紊地进行。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这种天气的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强对流天气破坏力很强,它是气象灾害中历时短、天气剧烈、破坏性强的灾害性天气。世界上把它列为仅次于热带的气旋、地震、洪涝之后第四位具有杀伤性的灾害性天气。 出现强对流天气时的相关安全防范: 1、注意关闭门窗,预防雷电直击室内或者防止侧击雷和球雷的侵入,同时与门窗保持一定安全距离. 2、不要站立在电灯下。 3、不宜拨打、接听手机和座机,或使用电话线等上网。 4、不宜用淋浴器、太阳能热水器,因水管与防雷接地相连,雷电流可通过水流传导而致人伤亡。 5、尽量将家中电器设备线路断开,避免电器损坏乃至引发火灾事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