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里巴巴之惑:下个十年能否天下无敌

阿里巴巴之惑:下个十年能否天下无敌

阿里巴巴之惑:下个十年能否天下无敌
2009年9月10日晚,杭州的天气稍显闷热,然而与黄龙体育馆相比,这种闷热倒是显得难得的清凉。1.5万阿里巴巴公司员工,再加上员工家属以及受邀而来的媒体、嘉宾等,共计2.7万人在这个夜晚共同庆祝阿里巴巴的十周年,这一天也是马云的45岁生日。

尚未进入会场,震天的锣鼓与呐喊声就已经震耳欲聋,如果将这天晚上黄龙体育馆人们的热情转换成能量,估计能把西湖水煮沸。

在人海声浪之中暖场的游行队伍像奥运会开幕式时的表演一样,列队走来,有古装美女方阵、航空机组方阵、原始土著方阵、龙舟方阵,每一个方阵由阿里巴巴集团下的子公司表演,服装、表演引起一阵阵欢呼。阿里巴巴的员工甚至用荧光灯拼出“马云”、“阿里巴巴”、“生日快乐”等字样,一时间把表演推向高潮。

演出的最高潮出现在一个开场非常朋克的音乐表演,先是一批鼓手、贝斯、电吉他乐手“装腔作势”,其后一个装扮更朋克的人开始献唱,他一袭红衣、头挂鸡冠、白发飘飘、眼戴墨镜,人群中有人认出这是马云,一时间全场沸腾了。马云唱了两首英文歌,然后宣布了阿里巴巴未来十年的宏伟蓝图:“我们将会创造1000万家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我们要为全世界创造1亿人的就业机会;我们要为全世界10亿人提供消费平台。”

就在头一天,阿里巴巴举行了搬迁滨江新区的接力跑活动。接力跑用的接力棒,来自阿里巴巴全球53个办事处的员工、客户和供应商共同提供的53个国家和地区的泥土,到景德镇烧制了102根接力棒,并聘请名家描绘,起名“阿里真棒”。那段时间,整个杭州城都洋溢在阿里巴巴的十周年庆典活动中,甚至街头巷尾的出租车司机都为此津津乐道。

整个城市,都在为一家公司庆祝十周年庆典,公司搬迁、接力跑、庆典晚会,每一个事件都吸引杭州政府、媒体、市民各个群体的关注。这在中国企业的历史中,尚属首次。

阿里巴巴用十年的时间,发展成为1.5万员工的公司,业务遍及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为超过4000万中小企业客户提供电子商务服务,解决了数十万人的就业,更为超过2亿人提供在线支付服务……

即使阿里巴巴B2B当前的市值已经腰斩一半,也有1000亿港元,如果把淘宝和支付宝等业务计算进去,阿里巴巴集团的理论市值将达到5000~10000亿港币,将可以坐二望一,成为可能超越谷歌的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公司。

毫无疑问,阿里巴巴是一家成功的公司,旗下的阿里巴巴B2B、淘宝网、支付宝等公司,每一家都在细分领域领导着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甚至说,阿里巴巴

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它的企业理念、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惠及的不仅仅是阿里巴巴的员工。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细数成功公司的当前潜在忧虑。我们不想去回顾阿里巴巴过去十年的成功,也不想去解读阿里巴巴未来十年的梦想,我们只想以当前为坐标,去了解它面对的对手、自我的缺陷,以及正在为下一个十年所进行的转变。

早已保持绝对领先的阿里巴巴,是否便是天下无敌?阿里巴巴的对手们是谁?是否威胁阿里巴巴的地位?从无到有,阿里巴巴创建并持续完善着电子商务的标准与秩序,是否已经尽善尽美?阿里巴巴如何在危机中拯救失落的中小企业客户,又如何拯救自己?淘宝网如何去平衡越来越大的市场?

这些,都是阿里巴巴的当下之惑。

上篇:对手于秩序

谁是阿里巴巴的竞争对手

文/《商界评论》记者,胡 浩

十岁的阿里巴巴集团肯定会作为最为重要公司与最具价值平台的缔造者记入中国的公司史。阿里巴巴集团搭建的平台不仅在引领整个产业链,还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现在,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不仅仅要思考如何打败与抑制竞争对手,更要思考如何扮演好整个商业生态的领跑者与维护者的角色;对于自己打造的平台,也更有责任去约束这个正在飞速成长的巨人,只有维持公开、公正、公平,这个平台才会有后续成长力。

阿里巴巴集团十年庆的繁华背后,是众多竞争者的落寞。

马云曾豪言:“望远镜里找不到对手”。一语既出,追赶者心有不甘,慧聪的郭凡生就跳起来说马云的眼睛出了问题。

然而,阿里巴巴还是绝尘而去。10岁的阿里巴巴集团,仅麾下的B2B上市公司市值就达1000亿港元,集团现役员工1.5万,无论员工人数还是整体理论市值都已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阿里巴巴也是中国整体构架最为明晰的公司之一,B2B、支付宝、淘宝、中国雅虎四大业务板块布局完整,形成合力。

迄今为止,阿里集团还没有偏离马云帮助中小企业发展的初衷,阿里巴巴控制产业链条的不是资本,而是核心业务,想象空间无限——潜在的规模和价值堪比eBay + PayPal + Amazon。整个阿里巴巴平台不仅引领整个产业链,还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阿里巴巴已经深深嵌入我们整个商业、文化、生活之中。

寻找对手

正如马云所言,传统的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不断模糊,一个无边界交易的空间悄然而生。阿里巴巴不断升级,不断跨界,同时不断地修缮盈利逻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全民公敌”——追赶冠军被行业内企业视为己任,醒悟的大鳄与涉世的小鱼都会跳起来与冠军掰一掰手腕。


里巴巴的总参谋长曾鸣教授在分析淘宝战胜eBay时,曾说了这么一个道理:淘宝诞生时,eBay是看不到这样的对手的;当淘宝崭露头角时,eBay又看不起这样的对手;而当淘宝风生水起要赶上eBay时,eBay又看不懂淘宝;直到现在,eBay变成了跟不上淘宝。

阿里巴巴不能犯eBay的错误,看不懂跟不上对手是无奈的,而看不到看不起对手是危险的。商业的国度里经常在重演强者没落新兴力量崛起的故事。来自各个领域,当量不一的众多对手正试图以各自的方式憾动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既是中国特色电子商务B2B模式的开创者,也是C2C个人信用体系的搭建者,目前,中国电子商务秩序的基础,都来自这家企业。淘宝网建立起来的诚信体系也被一些政府部门立法所借鉴。

如同任何市场一样,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淘宝建立的诚信体系已经超越了线下。而阿里巴巴推出“大淘宝”战略后,新的生态必然带来新的一轮秩序调整。

透明的监督环境

2009年6月,上海市黄浦区经侦支队接到举报,称淘宝网上有网店出售假冒卡地亚珠宝。警方据此立案,并在淘宝网协助下,迅速就摸清这两家网店的详细销售记录和汇款记录,并据此破案。

依赖淘宝网的数据存储,这些案件得以迅速取证侦破。有专家表示,电子商务带来的是更加透明诚信的商业环境,如有人在上面进行非法行为,留下的痕迹更多,更有利于公安机关侦破。

实际上,淘宝网建立了3道程序来预防假冒产品:第一道是机器排查,淘宝网建立了标准产品价格库,如果某些商品价格波动异常,假货可能性很大,机器会将此商品自动下架;第二道,对于不能通过机器排查的非标准商品,淘宝网还设有专门的人工排查部门,做到24小时巡查,随时下架问题商品;第三道,买家可以点击商品页面的“举报此商品”,对卖家的假冒伪劣商品进行投诉,同时,该网站还设置了“消费者保障计划”:买家在收到货物后14天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淘宝网将帮助买家向卖家提出退货赔付申请。

而更现实的状况是:淘宝网每天同时在线的商品超过3亿件,要全部排查假冒商品有着具体的困难。2009年5月17日,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在首届网商交易会上表示,淘宝作为一个数字平台,所有的假货销售都会被记录,他希望大家明白时代所发生的变化:“以前卖假货可以跑掉,但今天卖假货是有记录可查询的”。马云发出警告:“要卖冒牌货不要到淘宝上来,因为会秋后算账的。”马云再次指明,电子商务其实是为杜绝伪劣商品、假货提供了又一层安全保障屏障。

杭州市工商局高新区分局分

管淘宝网投诉举报的负责人石葳此前表示,2008年,他们受理的“淘宝网”投诉案件有600起。而同一时期淘宝网实现的网购交易额为999.6亿。也就是说,在2008年淘宝网网络零售交易中,大约每2亿元的交易,才出现一起交易纠纷。实际上,淘宝网网货的保障已超越线下商品。

优于线下的保障体系

淘宝向合作伙伴输出四大体系:一是信用体系;二是交易的流程和管理规则;三是用户管理;四是商品管理。这四大体系中,信用体系是淘宝网购交易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

淘宝为卖家设计了一套从“星星”、“钻石”到“皇冠”逐级递升的信用考评体系,根据买家的评价累计来自动升级。这套“信用评价”体系试图营造一个公正、诚信的交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以往消费者弱势的地位,保障了用户网上购物安全。

2008年3月4日,淘宝网对“恶意评价规则”进行修改。该规定称“除在评价中有污言秽语、色情、辱骂、违反和谐社会精神风貌的言语”,或“涉嫌同行业的恶意评价”这两种情况外,淘宝网不会介入评价体系。这就意味着买家可以随意给予卖家“中评”和“差评”,即使有的时候“评价”是不公平的。

当买卖双方能达成妥协,争端尚可能得以解决,但是没有仲裁机制,双方互不让步,就让“以暴易暴”的循环继续么?

目前淘宝采取的办法是:无论是买家还是卖家,一旦查实有该类报复行为,都将视情节严重情况,将会作出关店一周直至永久关店等不同程度的处罚。

惩罚当然是解决信用及交易纠纷颇为被动的选择,而淘宝网也在进行针对商家主动的引导。在经济环境恶化、网络商家资金困难的时候,阿里巴巴主动与各大银行合作,向银行推行阿里巴巴与淘宝网的信用体系,并积极撮合银行为中小企业客户和淘宝网大卖家提供贷款。

在阿里巴巴上开通绿色通道,允许优质客户通过阿里巴巴向建设银行申请贷款和融资项目,而阿里巴巴网站的信用度,将成为建设银行发放贷款的依据之一。通过这一方式,企业贷款传统模式上的评级、授信过程被省略了,企业获贷的流程就极大地精简,放贷的速度会加快很多。而对于阿里巴巴的客户、淘宝的卖家而言,这无疑间接展示了信用的价值。

当不珍惜信用的人通过欺诈、窃取等手段损害着消费者利益的同时,必将阻碍整个新商业文明的发展。从目前的阶段来看,好的网络社会安全保障,将加速新商业文明的建立。

互联网时代的新商业文明必然建立在透明、诚信、责任的基础上,淘宝网等一批主流电子商务网站在制度体系建立上,也一直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淘宝网从去年开始推行大淘宝战略,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服务提供商,必定对外输出先进的管理制度体系。此前淘宝网建立起的信用保障体系已成为行业通用标准。

今年初,在杭州举行的“中国电子商务安全策略论坛”上,淘宝网将自己在保障网络社会安全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与全国40多个地区公安网监部门共享。一方面让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了解一线企业最真实情况和监管方法,有利于共同监管;另一方面能帮助更多的电子商务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整体电子商务市场的繁荣与和谐。

新商业文明的意义

淘宝目前是亚洲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既有类似淘宝商城的品牌厂商直营店,也有充满个性、定制元素的个人小店。这两者如何兼顾呢?

B2B2C战略的实施,解决了淘宝卖家的货源问题,同时也对淘宝买家增强了产业链的透明度,让厂商、淘宝卖家、淘宝买家之间的关系不仅是链条型,而可以构成三角型,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价格秘密可言。这中间最有利的是淘宝买家,他们可以通过淘宝卖家购买,也可以几个朋友组织起来,达到厂商的起批数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从厂商处批发。

当然,阿里巴巴打造“大淘宝战略”正是试图将这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丰富起来,从低端商品到高端品牌,从厂商到消费者构成一个多元化的商业生态,改变商业生态聚集在低端的现状。这种愿景是阿里巴巴孜孜以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点,阿里巴巴得更多考虑这种生态变化带来的秩序改变。

有经济专家分析,市场规则的形成必然经历从“自律”到“自治”的过程。最初,交易个体自发地遵循安全诚信的原则,以促成市场的良性运转;当市场发育到足够规模时,市场主体将通过自觉地建设制度规范,以保障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阿里巴巴已经意识到规则不断完善的重要性,2009年5月17日,马云在首届网商交易会上表示:“未来的5年我们将倡导和推进网货的力量,再5年我们将推进网规,没有网络上的诚信和做事的规则我们绝对不相信互联网可以完善。”

而由电子商务带来的新商业文明就是建立在透明基础上,让卖家更加诚信和富有责任。一旦卖家在这个平台上有诚信违约行为,淘宝网建立的系列诚信体系将让卖家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付出代价。以此通过市场的循环和淘汰,驱逐劣币,欺诈、纠纷将会越来越少。
下篇:开启未来十年

上一个十年,以B2B业务为引擎,阿里巴巴为中小企业们打通了一条外贸的通道,阿里系框架构建完成。

下一个十年,阿里巴巴的下一个引擎是谁?淘宝被寄予厚望,而它如何完成赢利的任务?在B2B2C的

蓝图下,阿里系的各个主角会去向何方?

两大引擎的接力

文/《商界评论》记者,张山斯

十年的时间对于传统产业的企业而言,只是转瞬之间,然而对于快进快出的互联网公司,可能已经是沧桑的一生。如果一家互联网公司成立十年之后,仍然在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模式和业务资源的调整,很可能意味着公司面临重大的生存危机。中外互联网企业,概莫能外。或许只有阿里巴巴是个特例。

B2B2C的融合与承接

十年以来,马云只做了一件事情,为中小企业寻找商业机会。而他的左右手中,分别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外贸信息服务的阿里巴巴B2B,和为中小企业建立的内贸交易平台淘宝网,其他产业模块无非都为这两大核心平台服务。

在全球经济危机到来之前,阿里巴巴的两个交易市场都做得足够出色。B2B业务成功上市,甚至一度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淘宝网更是掀起了中国电子商务消费的浪潮,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

而经济危机的到来,则瞬间危及整个中小企业群体的生死存亡。因此,2007年底,马云刚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敲响阿里巴巴B2B上市之钟后,便从鲜花与掌声中撤离,迅速集结高管团队准备迎接寒冷的冬天。中小企业既是阿里巴巴的服务对象,也是阿里巴巴的衣食父母,它们的生死存亡,决定着阿里巴巴B2B自身的成长。

虽然阿里巴巴的高管们极力否认经济危机对阿里巴巴B2B业绩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他们甚至声称经济危机更突显了电子商务应用对于中小企业压缩成本、提升竞争力的重大贡献,但是其自身,也在积极以更大的改变来谋求对中小企业群体的拯救,以及自我拯救。

经济危机的到来,撕碎了中小企业大部分的外贸订单,同时,也在全球一片萧条之中,将中国风景这边独好的局势突显了出来。体现在阿里巴巴的两大业务板块,就是B2B的会员获取海外订单越来越难,而淘宝网的交易额不断攀升、卖家越来越多,进货渠道却十分有限。

马云的思路是,将针对企业领域的阿里巴巴B2B平台和针对个人消费的淘宝平台打通对接,构建B2B2C的商业流通新模式,即由淘宝卖家向中小企业采购商品,再卖给国内消费者。为了这一模式,阿里巴巴紧急启动了一系列的内部资源重组,向这两大平台倾斜,其中包括阿里妈妈并入淘宝网、阿里软件注入B2B上市公司、口碑网从中国雅虎分离并入淘宝网等。

高墙两边,是两个世界。不断翻滚壮大的淘宝网卖家队伍,对于货源早已饥渴;而逐渐萎缩的B2B商家商品积压,急需订单。而墙推倒的那一刻,两个世界融合了。马云左右手一交叉,两个世界的融合就产生了惊

人的能量。

阿里巴巴的B2B2C具体的表现形式,为线下的网货交易会和线上的内贸批发平台。2009年9月阿里巴巴借十周年庆典,举办了第二届网货交易会,9月11日~9月13日三天时间,现场及同期活动人数超过15万人次,现场成交额为2659.42万元,订单成交额1.9763亿元。相比4个月前在广州举行的第一届网货交易会有了更快速的增长,其发展速度堪比线上交易。而阿里巴巴线上的内贸批发平台开通以来,每天的网上批发额超过了20亿元,网上零售平台每天成交额超过了5亿元人民币。

B2B2C仿佛开启了一道神秘之门,新型的“网货”交易将出口受阻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紧密对接。马云手持两瓶化学药水,一瓶活力尽去生机全无,一瓶能量充裕蠢蠢欲动,马云将它们倒在了一起,仿佛化学溶剂中的强酸遇到强碱,剧烈的化学反应激活了阿里巴巴两个平台的爆发式成长。

而通过B2B2C,被阿里巴巴挽救的除了困境中的中小企业,更多的还是自己。阿里巴巴的B2B业务长期以来依赖对中小企业的外贸服务,内贸的比例较小。通过B2B2C模式的嫁接,阿里巴巴成功地在经济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挽救了险些停滞的B2B外贸业务,并顺势提升了内贸的比重。

淘宝如何赚钱

如果说一家年度交易额近1000亿元人民币的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盈利模式的话,这多多少少让人感到有些滑稽。即使成立已达六年之久,而且早已成为国内C2C市场绝对的领军网站,淘宝网在马云的掌舵下仍然“绝对不能追求盈利”。

免费,既是淘宝网击败对手易趣网的杀手锏,也是赖以形成现有规模的先决条件。因此,虽然淘宝网的年交易额已经达到千亿规模,但是在收费模式的探索上仍然小心翼翼。毕竟,淘宝网培育出来的卖家与买家是对价格最为敏感的群体,对商品的议价能力和欲望都很强,对收费也更加抵触。淘宝网曾经推出类似百度竞价排名的“招财进宝”服务,就遭到卖家的强烈抵制而夭折。

淘宝网的平台孕育并推动了大量中小企业的成长,而中小企业也共同缔造了一个淘宝帝国。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正是中小企业的足够活跃,使淘宝网更像一个鱼龙混杂的杂货市场,也使淘宝网很难亲近大品牌。事实上,这也是淘宝网很难从交易本身收费的原因。

而淘宝网只有吸引大品牌企业的加入,才能主导整个中国在线消费的潮流,才能开启规模性盈利的大门。因此,去年推出的淘宝商城承载起了这一使命。

按照淘宝网的最初计划,商城卖家以“品牌专卖”的名义,可以用较高的价格,区分于C2C网店上良莠不齐的商品,这些卖家

主要由品牌代理商、甚至品牌自己设立的旗舰店组成。淘宝网希望,通过直接向卖家收取保证金、佣金、广告和市场推广费用等带来营收。

这是淘宝网为吸引品牌企业进驻而开辟的一个新市场空间。自此,淘宝网开始两条腿走路,吸引大量的品牌企业进驻淘宝商城,扶持和打造一些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品牌,让它们在淘宝网原来的平台上继续欣欣向荣。
淘宝商城的出现,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在鱼龙混杂的批发市场内,建立起了品牌专卖店,以正品保障、服务保障来吸引那些曾经对淘宝卖家投以怀疑目光的消费者;一个是以自身对于淘宝商城卖家的推广,参与了梦寐以求的交易佣金分配,淘宝商城品牌旗舰店的每笔交易,淘宝网都可以获得1%~5%的销售佣金。

从2008年4月开始,淘宝网试运营淘宝商城,其间经历了数次战略调整,目前已吸引了优衣库、李宁、百丽等知名品牌开设官方旗舰店,而淘宝网仍在吸引更多的国内甚至国际品牌开设了旗舰店。

几乎在淘宝商城启动的同时,淘宝网也将另一项增值服务“淘宝直通车”推向了用户。它与最初的“招财进宝”同属竞价排名、按效果付费的广告业务,却因为用户对于付费增值服务开始习惯而很快成为淘宝网最重要的营收来源之一。

淘宝网的这些尝试已使得自己在2008年8月首次实现了收支平衡。然而要想盈利,它必须有新的突破,必须真正设计出那些让普通用户愿意掏出腰包的服务产品。

2008年9月1日,淘宝网提出平台化、开放式的“大淘宝”战略,这家C2C购物网站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平台”。在它的理想状态,应该可以按需提供不同形式的电子商务服务,淘宝网直观地将这些服务形容为“水电煤式基础服务”。淘宝网将在开放的基础上,转型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打造一个开放、透明、协同、互利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开放式”理解起来则要简单得多,淘宝网通过开放自己的程序接口,吸引更多的第三软件开发合作伙伴,向淘宝网卖家和买家提供满足其特定需求的插件。

为此,10月8日阿里巴巴宣布对淘宝网追加50亿元投资。

2008年,通过收取广告费用和增值服务费用,淘宝网的财务报表实现了盈亏平衡,这为这家公司未来的上市埋下了伏笔。未来,马云希望交易量能够从1000亿增加到5000亿甚至更多,到那时,淘宝网也应该能实现赢利了。而现在,马云预想中的“大淘宝”才刚刚开始。

当市民阶层被币制改革骗光了金银外汇,当民族资产阶级被官僚资本倾轧得无处话凄凉,当农民畅想与中共一起把握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还有谁会和自命正朔的

国民党“同心同德,贯彻始终”。

几点猜想

文/《商界评论》特约记者 林军

中国电子商务的这盘大棋着实复杂和诡异,这里有风险资本的推波助澜,有跨国巨头的暗度陈仓,有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有创业者的本土雄心,有一代消费人群的网上消费习惯的培育,有整个国家商业体系在逐步开放过程中活力迸发,也有国进民退可能存在的政策风险,这些复杂和敏感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摆在马云面前的也不是一条平坦之路。

上市步骤

2007年年底阿里巴巴的上市只装进去阿里系里的B2B业务,而没有把阿里系最值钱的两块业务——淘宝网和支付宝装进去,这也正是马云的聪明所在。

将不赚钱但迟早会赚钱的淘宝网不放进去,马云的目的是让资本市场浮想联翩,阿里巴巴2009年在香港资本市场上连续的几次圈钱后,马云都高调地宣布将这些钱投入到淘宝网的建设中去,这无疑给了那些等待淘宝网装进去后的投资人以期望。但常识是,马云不会傻到把淘宝网装到阿里巴巴里去,如果能盈利,为什么不单独上市呢?淘宝网最近在推大淘宝计划,很显然,淘宝网在向全球电子商务公司老大亚马逊学习,单独上市的意图很明显。

从马云的角度而言,淘宝网独立于上市公司之外当然有更为长远的考虑。淘宝网的交易规模几乎连年翻番,在尚未达到一种稳态的情况下,贸然交给资本市场,当然极不划算,更何况B2B业务的融资已经满足了淘宝网的后续投资。以时间来换取淘宝网更庞大的规模和更成熟的收益模式,在马云的战略里应该相当清晰。

至于不将支付宝纳入上市公司体系,则涉及到更高层面的博弈和阿里巴巴更高的智慧。支付宝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可以动摇中国相对严厉的银行监管体系的产品,因此,得到了诸多资本的追逐,也正因为此,支付宝也由此得到政府部门足够多的重视。

马云的智慧在于,在意识到这一产品给自己带来便利的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一业务可能带来的灭顶之灾,他很聪明地将支付宝从淘宝网中独立出来,这让马云进退有序,同样,独立于上市公司之外,应该也基于同样的考虑。

中国雅虎归宿

2009年国庆一过,雅虎中国毫无悬念地进行了改版,说不清这是曾经的全球互联网公司之王中国子站的第几次改版,即便是从2006年进入马云主政时代算起,雅虎中国也是一年一换脸,换到最后,都找不到北了。新版的中国雅虎和雅虎全球保持了足够多的一致性,让人产生联想。

2005年8月11日,雅虎宣布计划用总计6.4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业务以及从软银购得的淘宝股份,交换阿里巴巴40%普通股。这个协议

多少有些复杂,即便是现在,到底是雅虎收购阿里巴巴部分股份还是阿里巴巴买下了雅虎中国,都存在争议。没有争议的是,雅虎自此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而雅虎的中国业务,悉数纳入阿里巴巴的管理与控制范围。

虽然当时的雅虎中国,是作为一个失败的项目搭售给阿里巴巴的,但是仍然承载着杨致远和马云不同的期望。杨致远希望雅虎中国在阿里巴巴本土化的管理下,能够重振门户与搜索的雄威,而马云则考虑雅虎中国的搜索平台如何更好地为阿里系电子商务集群所服务。

杨致远与马云在雅虎中国的谋划上,有共识但理念并不相通,这就造成了雅虎中国此后的几年中使命、战略、管理、产品不断转变的现象。杨致远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东,马云又是雅虎中国(后更名中国雅虎)实际的操盘者,双方的博弈使这个平台的成长显得犹疑不决,忽左忽右,最后终于沦为门户与搜索的双重衰落。

中国雅虎重回雅虎全球的怀抱,其实是有征兆的。2009年一开春,雅虎全球高调在北京成立研发中心,其实就是中国雅虎脱离阿里巴巴平台的重要铺垫。再之后,口碑网业务开始重新从中国雅虎业务里划出,并入淘宝网。业务上的撇清关系,预示着战略上的分道扬镳,剩下的不确定只是中国雅虎相对雅虎全球未定的回归方式罢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