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六年级语文下册 词两首—如梦令 1教案 苏教版

词两首—如梦令 精读《如梦令》,感受美酒意象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 本文是关于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感谢您的阅读! 初一语文:如梦令诗词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

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诗词鉴赏:如梦令,作文

诗词鉴赏:如梦令,作文 诗词鉴赏: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及注释 译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了。 译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

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词两首《如梦令》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词两首《如梦令》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14题;共66分) 1. (4分)按拼音写汉字。 cháng jìchén zuìwù rùzhēng d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我能把字写漂亮。 rú mèng lìngǒ huājīng q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醉归路藕花争渡 4. (3分)写出近义词。 常记—________ 深处—________ 沉醉—________ 5. (3分)写出反义词。 常记—________ 深处—________ 沉醉—________ 6. (6分)比一比,再组词。 和 ________ 山________ 气 ________ 秋 ________ 出________ 毛________

7. (5分)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常记溪亭日暮 ②沉醉不知归路。 8. (10分)翻译下列句子。 (1) 常记溪亭日暮。 (2) 沉醉不知归路。 9. (12分)给下列生字换个部首变成新字再组词。 校________ ________ 琅________ ________ 蜂________ ________ 汲________ ________ 操________ ________ 瓣________ ________ 10. (2分)根据诗词理解填空。 词是我国古诗歌的一种,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做________。词的种类有________,如“如梦令”“渔歌子”。 11. (2分)文学常识填空。 李清照号________,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________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12. (2分)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①《如梦令》中“兴尽”的“兴”指的是兴奋。________ ②《如梦令》这首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________ 13. (4分)填空。

李清照《如梦令》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诗词赏析 李清照 (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 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 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 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 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 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 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 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 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 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 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 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 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 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 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 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 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 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 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 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 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 “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 来理解, 而要看到, 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 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 真正让词人“沉醉”的, 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 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 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 是“沉醉不知归路”, 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 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 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 绿叶的簇拥下, 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一只漂流的小船, 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 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9 词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

古诗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翻译赏析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者为宋朝文学家秦观。其全文如下: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前言】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由秦观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伤春怀旧之作。这首词是词人贬谪途中,夜宿寒冷荒僻的驿舍所作。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写的是在漫漫的长夜里,霜风紧吹,饥鼠窥灯,弄得无法安睡。等到天刚破晓,门外驿马长鸣,人声嘈杂,艰苦的长途跋涉又将开始。通过环境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寓情于景,把旅人的艰辛和谪贬者的失意表达得真切感人。词作短小而精练,也很有生活气息。足见功力之深厚。更多宋词赏析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宋词三百首》专栏。 【注释】 ①遥夜:长夜。 ②驿亭:古时候设在官道旁,方便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官员中途休息换马的馆舍。 ③梦破:睡梦被惊醒。窥:在隐僻处偷看。鼠窥灯:谓饥鼠Org 想偷吃灯盏里的豆油。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词:“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情景相似。

④侵被:透进被窝。 ⑤无寐:睡不着。 【翻译】 长夜漫漫,四周沉静如水。北风紧吹,驿亭深锁。我从睡梦中 惊醒,只见一只老鼠正在油灯下偷窥。风霜送来清晨的寒气,透过被子都能感觉到。正在想睡而不能入睡之时,门外马声嘶鸣,赶路的人们已经起来了。 【鉴赏】 秦观一生,因涉党祸屡遭贬谪。1096年(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词借描写夜宿驿亭苦况诉行旅艰辛。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 阵阵紧吹,吹过这古道的驿亭和暂歇驿亭的行人。“如水”、“风紧”,以其重量感造就出一种强烈的空间的挤压感。似一股无形的力在肆意捏挤,取境也随之由远拉近,凸出一个特写:驿亭紧闭的大门。那般突兀,那么引人注目,空间的闷压至最大限度。作为一个审美对像,“驿亭深闭”既是现实的意象,也是心灵的象征。在新旧党争的政局变幻中,词人无辜受害,如今身坐党籍,艰难跋涉在贬途中,身心憔悴,纵有满肚的不平又不敢铺展。词人的心情从这纯粹的景语中已暗示出几分。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驿亭的深闭阻隔了外界的喧嚣,寂寥之中劳累的词人也开始悄然入梦。诗人梦到了什么渺然不可追考,

六年级语文下册 词两首如梦令 1教案 苏教版

精读《如梦令》,感受美酒意象 一、话题引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盛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你们读过词吗? 生:读过。 师:读过哪首词? 生:《长相思》! 师:那你们能不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诗的话每一句的字数是一样的,词的字数不一样。 师:对!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被称为长短句。 师:你们学的《长相思》是不是句子有长有短? 生:是! 生:词分上阙和下阙,诗是没有分的。 师:对!有的分上阙和下阙了,有的也没有分的。 生:《长相思》是词牌名,它不是题目。 师:所以词有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 生:“忆江南”。 生:“西江月”。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想迫不及待地读读这首词了吧?自己放声朗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通顺、读正确。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生读词。 师:平时你们是不是喜欢大合唱?(笑)我可喜欢听一个人读。谁愿意一个人来读一读? 生(女)读。 师:挺不错的,特别是她把里边的多音字读准了。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什么

时候读第一声? 生:大兴安岭、兴奋。 师:谁还愿意再来读一读,找个男孩子来读一读。 生(男)读词: 师:我觉得应该给他点掌声,他已经注意了停顿,能读出些词的味道来了。好,看起来把这首词读通顺、读正确没问题吧? 生:没有问题! 师:咱们连起来读一读。 生:好! 生齐读词。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自己在下面注释的帮助下,读懂词的大概意思。 (学生默读) 师:小声地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边上的同学商量商量。 师:咱们先来说一说。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都是一种了不起的收获。 生: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李清照经常和她的朋友去溪边的亭子里玩。 师:“暮”指的是—— 生:就是说,李清照记得一次和她的朋友一起去溪边的亭子里看落日美景。 师:哦,你这样说咱们都听明白了。 师:好,接着往下说,你还学懂哪一句了? 生:我知道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的意思就是每天看到很晚,然后一直看到尽兴还不回家。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是“每天”? 生:是有一次。 师:是啊,作者就向我们记叙了一次郊游的经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注释中有。 师:哦,看来,看注释也是一种很好的学词方法。 师:那么这个“醉”指的是—— 生:陶醉了。 师:盛老师在这儿给你们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高中语文课文古诗文系列——如梦令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小传】: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注释】: 常记:长久记忆。 沉醉:大醉。 藕花:荷花。 争渡:这里指奋力划船渡过。有注“怎渡”者,不宜从。 滩:明〃毛晋汲古阁本《漱玉词》作“行”。 【赏析】: 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

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初一上册古诗文(课外):如梦令

初一上册古诗文(课外):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鉴赏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

诗词鉴赏如梦令

诗词鉴赏:如梦令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

9.如梦令

09.如梦令 一、圆心:品味古诗词意蕴,感受作者的情感,体味古诗词不同的艺术风格,培养学习宋词的兴趣。 二、半径: 1. 理解“兴尽”“争渡”及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 3.通过想象来品味意境,体悟作者“沉醉”的感觉,并能想象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了解李清照的词风与人生际遇有关,领悟文字的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并检测预习。 同学们,你们即将小学毕业了,意味着将告别的美好的童年生活,习作1我们写出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同去感受她的欢乐趣事吧! 1.我们请前不久学过李清照的哪首诗?板书:李清照(个别背诵《夏日绝句》) 通过预习你对李清照有哪些了解?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介绍,相机出示简介(齐读) 2.李清照被称为“词国女皇”,与“诗仙”李白,“词圣”李煜并称为“词家三李”。我们今天要学的《如梦令》(板书齐读),就是她16岁时候写的乐事。 “如梦令”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出示)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3.还知道哪些词的词牌名?打开测写本写两个,交流出示齐读(忆江南、西江月、菩萨蛮……)补写两个 4.打开书,谁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要求读通顺、读准确。 正音:兴:在这读第四声。表示兴致、兴趣。指导“藕”字书写。 导学: 一、初读:在音韵、语调里捕捉词的情感。 怎么才能够把词读出韵味来呢?指名读(预设:我听出了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感)节奏: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出示有节奏的词)来,自由读读,谁来读读。(练读——指读)(评价预设:我听出了节奏感,谁再读?读得很响亮,注意了暮。。。。。。)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朗读要响亮。。 这样读就有了诗意,有了音乐的美。(齐读这首词) 二、解词,了解大意。 1.过渡:光读通读美还不够,还要把它读懂了,能不能联系自己的预习,提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相机说说“兴尽”“争渡”意思。 2.你能联系这些词意大致说说整首词的意思吗?(个别交流) 3.原来作者回忆了一次郊游的经历,这首词只有多少字?(三十三!)三十三个字就把这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我们可以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看看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预设:哪些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老师也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醉”,板:醉 4.讨论:是什么让她沉醉了?(预设:李清照沉醉的原因?“醉”——这里的风景很美,再加上喝了些酒,作者就沉醉了,才有了下边的情景。板:酒景三、牵引“醉”线,分层解读。 再仔细地读读词,想想作者沉醉在哪些画面之中?哪些词呈现了画面感?(交流出示)

初中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初中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不过 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 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 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 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

古诗如梦令·春思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春思翻译赏析 《如梦令·春思》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前言】 《如梦令·春思》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回忆了雪堂生活,创造了一种如同图画般的美的境界,留有许多思索的余地。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种幽静环境的怀恋和向往,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首词语言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深厚。 【注释】 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手种:亲手栽种。堂:指东坡雪堂住处。 ⑶青子:尚未成熟的青色小果子。 ⑷百舌儿:一种专在春天鸣叫的鸟,黑身黄嘴。似伯劳鸟而体小。其鸣声变化多端,因称“百舌”,又称“反舌”。 ⑸居士:一般称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犹“处士”。苏轼自黄州东坡躬耕田园起,就自号“东坡居士”。 ⑹莫忘小桥流水:意指不要忘记了当年在东坡的躬耕田园生活。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指此。 【翻译】

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想为指此。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遥想当年在东坡雪堂的生活情景。作者贬官黄州时,开垦东坡,并在这里修建房子,因房子是在大雪中修的,就在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还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字为匾额。 开头四句,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清晨,窗外百舌鸟婉转啼叫(百舌即乌鸫,善鸣。杜甫《寄柏学士林居》诗:“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 野芹天鸡舞。”)。鸟鸣声常常把我从睡梦中搅醒。作者写出这番景象,在于以景衬人。在这嘉树四合、鸟雀啁啾的环境里,作者生活得多么惬意。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怀旧之情。 因此,作者不禁自呼自道:“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按雪堂西面有北山之微泉,南面有四望亭之后丘。“小桥流水”想为指此。但主要还是以此指代相对于喧闹京华的一种幽静环境。由此,更反衬出作者对营营仕宦的逆反心理和对拥有广阔心理空间的田园生活的 热切向往。 这首词表面看来只是抒写了作者对当年雪堂生活的回忆和对这 种幽静环境的怀恋。但真实思想却在于排遣对仕途经营的厌腻。这一

古诗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翻译赏析

古诗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翻译赏析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作者为清朝诗人纳兰性德。其古诗全文如下: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前言】《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词中描写对妻子的思念,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全词纯用自然真切、简朴清爽的白描语句,写得天然浑成,毫无雕琢之处,却格外真切感人。【注释】⑴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⑵“秋月句”:清朱彝尊《转应曲》诗句:“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翻译】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鉴赏】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秦观描写春天的诗词《如梦令·春景》阅读

秦观描写春天的诗词《如梦令·春景》阅读 如梦令·春景 宋代: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译文 黄莺用嘴衔过的花更加红润,燕子用尾点扫的水波泛起绿色的涟漪。天寒手冷,玉笙冰凉,但吹笙的人却亢奋地吹起《小梅花》曲子,声音宏亮悠扬,响彻天空,听者都感到激越、雄浑,春意盎然。人们 都说,照这样吹,这样吹吠下去,一定会让人和绿杨都会变得潇洒清秀。 注释 玉笙:珍贵的管乐器。 《小梅》:乐曲名。唐《大角曲》里有《大梅花》、《小梅花》 等曲。 鉴赏 这首词诸本题作“春景”。乃因伤春而作怀人之思。 首二句直笔写春。莺歌燕舞,花红水绿,旨在突出自然春光之美好。三、四句却转作悲苦语。化用李璟《山花子》“小楼吹彻玉笙寒”句。春光明媚,本应产生舒适欢畅之感受,而女主人公何以有这般与 外界景物格格不入的忧伤情绪?“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是为点题之笔。柳絮杨花,标志着春色渐老,春光即逝。同时也是作

为别情相思的艺术载体。飞絮蒙蒙,是那一段剪持续理还乱的念人之情。因为有那刻骨深情的相思,所以忧思约带、腰肢瘦损。“人与绿 杨俱瘦。”以生动的形象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意自 在其中。直让人想象到一幅花落絮飞,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 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不过 词人为了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 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 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 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个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 “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 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鉴赏二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 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因为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 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即使良苦 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使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 《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如梦令

如梦令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微课教学,反复诵读,读出词韵。 2.变换各种形式读,演读、唱读,读出词味。 3.激发学生学习中华经典诗词文化兴趣,提升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变换各种形式朗读,身临其境地读出词味。 2.激发学生学习中华经典诗词文化兴趣,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微课录制PPT课件学生自制课本剧剧本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璀璨的文坛史上,盛开着一枝女儿花。她就是李清照。读她的词,你会看到她的一步步成长,在岁月沉淀下由一位活泼开朗的少女成长为幽怨的少妇再到后来历经风霜,看淡一切的长者。今天我们先走进她欢愉的少女时代,学习她的一首词---《如梦令》。 二、你来读我来评 1.插入微课教学,讲授朗读要求。 2.生朗读,可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 3.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采用微课的方式来增强学习词的兴趣,古风古韵的微课教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享受。通过生生互评的方式,达到教学相长的美好预期。 师过渡语:词琅琅上口的节奏韵律读起来可真美啊,这种单一的读法我觉得还不够味呢,咱们要不要读出花样来?

三、你来读我来演 活动: 1.加上语气词来读一读 预设:常记溪亭日暮,(啊)沉醉(啊)不知归路。(读出悠长的感觉,陶醉于美景之中)兴尽晚回舟,(咦、呀)误入藕花深处。(读出惊讶惊喜的感觉) 争渡,(呀)争渡,(读出用力和着急的感觉)(哇、哈哈、呵、哇塞、哦)惊起一滩鸥鹭。(读出惊喜惊讶或恍然大悟的感觉) 师过渡:同学们演绎得可真精彩,原来诗词还可以这样读呢,真是开眼界啦! 2.加上动作表情来读一读 预设:常记(双手托腮)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演出微醉女子形象)(闭眼享受状)兴尽晚回舟,(欢愉地划船动作)误入藕花深处。(演出惊慌害怕的动作如双手捂嘴或用手擦汗)(惊慌如瞪圆眼睛或茫然无措状) 争渡,争渡,(演出用力划船的动作)(焦灼着急状)惊起一滩鸥鹭。(演出惊慌惊喜的动作如拍胸脯)(惊愕惊喜状) 师过渡:加上动作和表情来读真有意思,被你们萌萌的表情包圈粉了。咱们班有一群特别钟爱这首词的同学,竟把它编成了一出课本剧,你们说厉害不?快让她们带我们还原课本的情景,一起身临其境吧! 开心小剧场:学生自制剧本演课本剧(旁白演读)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纷繁多样的读法激起学生诵读热情,在读中悟,感知诗词的意境之美和情感起伏之美。 师过渡语:咱们班果真是卧虎藏龙啊! 四、你来读我来唱 某知名导演想将《如梦令》拍摄成MV,现场征集主题和曲子。 设计意图: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自由表达对这首词的理解,学会用凝练而灵动的语言拟写主题,并组织语言顺畅表达自己的灵感来由。效仿《经典咏流传》自己作词作曲或套用优美曲子演绎《如梦令》,激发学生诗词的兴趣。 师总结:以“美好”作结,词人在她最美好的年纪带着美好的心情赏了美好之景,写了美好的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