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能简单解释有关声现象的实例;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道空气中的声速;

4.学习推理、归纳的方法;

学习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学习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二、学习过程

举例说明在生活中你所听过的各种声音。

思考:生活中我们时时都在与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样被听到的?

【学点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器材:鼓、泡沫,音叉,水、音乐发声器、塑料袋、尺子、笔帽等;

1.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同学们想办法,动手设计巧妙的实验,让桌面上的物体发生各种声音,同时,调动我们的听觉、视觉和触觉,观察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点。

要想让发声物体停止发声,你是怎样做的?

①你用了哪些器材?。

②怎样使它发出声音的?。

③怎样使它停止发声?。

④它发声时有什么特点?。

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结论:。

2.请你列举:生活中振动发声的例子,并说明是靠什么振动发声的?

【学点二】声源

思考;在实验的过程中,大家使尺子、纸、水、笔帽等都发出了声音,哪些是由固体发声的,哪些是由液体、气体发声的?请同学们大概分分类。

由固体发声的是

由液体发声的是

由气体发声的是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跟踪练习:

将纸片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看到纸片上下不断跳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学点三】声音的保存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13页的相关内容,通过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声音保留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保留声音的方法吗?(小组内交流)

【学点四】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1.思考:课堂上老师没有紧贴在同学的耳朵上讲话,而同学们就能听到老师的声音。这个声音是靠传入同学耳中的?

还有其他的哪些物质能传播声音?。

2.实验探究:请用现有的器材和身边的东西做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选什么器材?

②怎么做?

③结论:

3.声音是一种波,叫声波,声波具有能量。

做一做:

(1)水波实验(2)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音叉振动也能在水面击起水波

(3)声波使烛焰在摇晃,

跟踪练习:

1.在鱼缸边拍手,鱼儿会听见拍手声而游走,说明可以传播声音,隔墙有耳,说明可以传播声音。

2.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请你按下列要求各举一实例:利用声音来传递信息的

有;利用声音来传递能量的;

3.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递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学点五】声速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5页关于声速的内容及小资料,并完成下列题目:

①声音传播的快慢用描述,通过阅读小资料可以得出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一般来说声速是(填写“相同”或“不相同”)的,通常情况下,

比传声快,比传声快。通过小资料给出的空气的三个声速,说明声速还跟介质的有关。

②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物理意义是。

2、阅读课本16页的“想想做做”,分组讨论,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提示: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要过一会才能听到回声)。

四、小结

1.本节的学习用到了哪些方法?

2.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⑵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中传播吗?

⑶声音的传播形式是什么?

3.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五、达标检测:

1.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这样的情景: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气体中

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3.下列实验与实例中,不能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条件的是()

A.用电话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手机显示信号,却听不到声音

B.人们先看到闪电,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远处的雷声

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球,敲鼓时看到泡沫球不停地跳动

D.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只能用无线电话交谈

4.小明同学在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首先按甲图方式将两个完全一样的音叉以及泡沫塑料小球放好,当他按照乙图方式用小锤敲击右边的音叉时,悬挂在左边音叉旁边的泡沫塑料小球被弹起。假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根据你学过的物理知识判断一下,悬挂的小球是否还会被弹起呢?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2、知道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3、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学习重点: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学习难点:双耳效应

二、知识准备

1、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播声音。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受影响。

三、学习过程

【学点一】人耳的结构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7页中关于人耳结构及结构图部分的内容,了解人耳的构造,知道耳朵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

2、请同学们参照“想想做做”中内容,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讨论:在这几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跟踪练习:

1、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绝大数是由传递的,声波到达人耳后引起的振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将这种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将下列人耳的基本构造及每一部分的作用用线连起来。

①半规管⑤能将鼓膜的震颤传到耳内

②听小骨⑥传递信号

③听神经⑦它引起运动感觉和姿态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④耳蜗⑧其内液体和纤毛的运动使许多神经产生感觉

【学点二】骨传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7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题目:

声音可以通过、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的方式来听到声音。

【学点三】双耳效应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18页“科学世界”,完成下列题目: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及其他特征都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利用双耳效应准确地判断。跟踪练习:

关于人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听觉作用

B.只有平衡作用

C.既有听觉作用,也有平衡作用

D.只有人耳分外耳、中耳、内耳。

四、小结

1、⑴人耳形成听觉的途径?

⑵什么是骨传导?

⑶声音传到两耳的什么不同形成的双耳效应?

2、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五、达标检测

1、填写人耳听声音的途径:声源的声波→耳廓收集→振动→振动→信号→大脑→听到声音

2、蛇是没有耳朵的,然而常听说打草惊蛇,下列关于蛇听觉的产生原因说法正确的是()A.蛇头贴在地上,头中的骨头接收到了打草传出的声音 B.蛇是利用了视觉效果

C.蛇是利用了骨传声 D.蛇是利用了大地传声

§1.3 声音的特性

一、学习目标

1、能从生活经验体会中去正确区分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2、能用实验去验证影响乐音音调、响度的主要因素(频率、振幅);

3、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学习重点、难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探究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

二、课前小测

1、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吗?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3、人听到声音应具备哪些条件?

三、学习过程

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本上本节一段相同的文字,朗读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听觉分辨出前后朗读的两位同学呢?

思考:我们为什么仅凭声音就能分辨出前后两位同学?

【学点一】音调

1、感知音调不同的声音:利用吉它的同一根弦,弹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根据观察,猜想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的猜想:;

实验探究:利用身边的钢尺,模仿吉它弦,紧按在桌面上进行探究。

(注意:实验中拨动钢尺时用力的大小应大致相同)

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振动得慢,音调就。

(阅读课本19页音调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思考: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大象发出的声音为什么人类听不到呢?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阅读课本20页,知道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了解一些动物能听到的大致频率范围。)

跟踪练习: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频率指的是,二者的关系是: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音调越,频率越,音调越。

2、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从到。蝴蝶的翅膀1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1秒钟振动500~600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

3、频率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学点二】响度

1、将手按在自己的喉咙上,分别小声和大声发出声音,通过感觉声带的振动来猜测决定声音响度的因素。

2、探究实验:观察比较音叉发声的响度和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幅度越小,响度越。

(阅读课本21页响度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跟踪练习:

1、响度是指声音的,它与物体振动的有关。

2、另外,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判断:人离发声体越近,会感觉响度越,离发声体越远,会感觉响度越。这就是说,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有关。

3、响度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什么不同?

【学点三】音色

活动:用录音机播放分别由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

设疑:为什么不同乐器发出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也能分辨它们呢?

(阅读课本22页音色部分的内容)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所决定的。

跟踪练习:

1、钢琴和笛子不可能发出相同的。挑选瓷器时,常轻轻敲它一下,这是根据声音的来判断瓷器是否有破损。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以下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

A.瓜农用手拍打西瓜

B. 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铁块

C.瓦匠用瓦刀敲打砖

D. 自行车上敲击车铃

3、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是否存在区别?

四、学习小结

本节课你所掌握的知识点有:

五、达标检测

(一)填空题

1.描述声音的三个特性是:、、。

2.医生听诊器的作用在于增加声音的。

3.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它是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

4.人们把高于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二)选择题

1.男同学一般比女同学发出的声音沉闷、浑厚,其原因是男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和女同学声带振动的频率相比( )

A.较高

B.较低

C.一样

D.无法比较

2.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3.用同样的力弹同一琴的C调音符4和F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4.用同样的力弹钢琴的C调音符4和手风琴的C调音符4,声音不同的是( )

A.声速

B.音调

C.响度

D.音色

5.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以上说法都不对

6.站在桥洞里说话时,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 )

A.桥洞两端是开口的,不能产生回声

B.桥洞反射产生的回声从洞口跑了

C.桥洞窄小,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D.桥洞两侧的回声正好抵消

7.频率为60 Hz的声音,每分钟振动次数是( )

A.60次

B.1800次

C.3600次

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8.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

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

A.音调高

B.音调低

C.响度大

D.响度小

9.小虹同学是校乐队的小提琴手,上物理课时,物理老师请小虹给同学们演奏了一首曲子,并请同学

听粗琴弦与细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高

B.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低

C.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细琴弦的一样高

D.无法比较音调的高低

§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了解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3、能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辨别防止噪声的途径;

学习重点: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提高我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学习难点: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二、学习过程

思考:作为学生,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当课堂纪律很好时,我们会对老师所讲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较为深刻;但是当某一节课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课堂纪律较乱时,这节课的听讲效果也就特别差,好象对老师讲过的知识没有什么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学点一】噪声

举例:(1)工地机器的轰鸣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

(2)在音乐厅听音乐;

(3)入睡时有人放声歌唱;

问题:上述声音是否是噪声?应如何界定噪声?(阅读课本25页的相关内容。应明确:噪声应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认识)

【学点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阅读课本26页小资料,通过读表,了解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的感觉;

通过阅读表格,你是否能感受到感受到:噪声是我们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要有环保意识及社会公德意识,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另外,在现代化都市中,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重大公害,因此减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点三】噪声的控制

与第一节教材中相应知识进行联系:

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关于人耳听到声音所经过的物理过程:

声源的振动→介质(空气)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①②③

联系这个物理过程,思考:针对上述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可以从哪几个环节减弱噪声?(阅读课

本26页有关控制噪声的内容,然后小组讨论,列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提

出减弱噪声的方案)

三、达标检测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关于噪声的来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街道上的汽车声

B.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轻声耳语

C.建筑工地的机器声

D.半夜里邻居家的电视声

2、噪声是发声体做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4、人们生活、学习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中其声音的强弱为_________dB~_________dB.

5、王倩家进行了以下几项装修,你认为那一项不能减弱噪声()

A.安装空调

B.封闭阳台

C.给卧室铺地毯

D.安装双层玻璃窗

6、以下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

A.建筑工地上噪声大的工作要限时

B.市区里种草植树

C.戴上防噪声的耳塞

D.市区内禁止鸣喇叭

§1.5声的利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知道利用声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和能量、回声定位、“B超”等;

学习重点: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学习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二、课前小测

1、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声音有哪些特性?

三、学习过程

【学点一】声与信息

请同学们预习课本,再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之后小组内交流,看哪个组做得既快又好。

1、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了通过声能获得。

2、蝙蝠利用回声可以确定位置,这种方法叫。科学家运用这原理发明了。

3、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这就是平时说的。

4、你还能说出哪些声传递信息的例子?

跟踪练习: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某同学听到校园的钟发出“铛、铛铛”的声音时,就知道上课了。这些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

C.牙医用超声波洁牙

D.利用声呐测海深

【学点二】声与能量

请同学们预习课本,再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之后小组内交流,看哪个组做得既快又好。

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播音的喇叭前,会发现火焰摇曵,这是什么原因?

答:说明声波能传递。

2、讨论在生活、生产中哪些方面运用了声传递能量的知识。

跟踪练习:

如图,将两个相同音叉并排放好,乒乓球靠着音叉B,当敲响音叉A 时,会发生的现象是,这说明了声音传递能量。

四、学习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声能传递信息,声能传递能量。同时要了解声音在不同方面的应用,并能举例说明。

五、达标检测 1、在教室讲话会觉得比在旷野中讲话声音响得多,为什么? 2、超声波加湿器应用了超声波 的特点.(填“高能量”或“沿直线传播”) 《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并会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了解乐音的特征,并能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3.了解“骨传导”、“双耳效应”、“声与信息”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知识; ●教学重点 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二、构建知识网络 按照下表所列顺序,回忆所学知识,独立填入相关内容,形成本单元知识网络.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 , 不能传声. 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m/s. 人耳听到声音:声音引起 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传给 , 把信号传给 。 骨传导:声音通过 、 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双耳效应:声音由声源传到两耳的 、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大,音调越 。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 。 音色:发声体不同,音色 。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从 Hz 到 Hz 。 超声波:高于 Hz 的声音。 次声波:低于 Hz 的声音。 声与信息:利用 系统探知海洋的 ,它是根据 原理工作的.

举例: 、 . 声与能量:声音能传递 。举例: 、 三、方法技巧归纳 本章所涉及的内容是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声学初步知识。学习过程中要通过观察、实验和利用已有的感性认识,了解常见的声音现象和它们的应用,重点掌握好实验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以及决定响度的因素的方法。在学习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了解身边的噪声来源以及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控制噪声的。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亲自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制作,并与同学们交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四、实验探究、重点突破 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乒乓球(系细线)、皮筋、鼓、纸张、小锤.请你

任选器材,尽可能多的设计有关声现象的实验.

提出问题: 猜想或假设: 器材: 设计实验: 探究结论: 五、考点训练、巩固强化 1、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上空缺。 (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 产生的。

(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在月球上,声音不能传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有关人士指出,

地震发生后,人们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中的人的

自救措施,正确的是( )

A.大声呼救

B.静等营救人员来营救

C.用硬物敲击以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

3、晚上在家学习时,邻居放音乐的声音很大,干扰了你的学习。为保障你的学习,请利用所学

的物理知识,至少写出两种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减小干扰的方法。 六、当堂达标

1、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

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声音的传播 2、现在很多牙医都在使用一种安全、卫生的洁齿技术“超声洁牙”,超声波之所以

能 够清洁牙齿,其主要原因是( )

A.超声波中含有洗洁净

B.超声波能够传递去污的指令

声的利用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声音的特性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C.超声波能使液体振动,使污垢落下

D.超声波能发生反射

3、我国正在进行登月计划的研究,按照计划,我国将在2008年将“嫦娥一号”送上 月球,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若有一块陨石落在他附近,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宇航员能够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

B.陨石撞击月球时不会使月球的地面产生振动

C.宇航员虽然不能听到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但他可以感受到这个声音的存在

D.陨石撞击月球的声音可以在月球的表面向四周传播 4请你找到鼓、小提琴、长笛,观察它们的发声.

(1)鼓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________,音调越________。 (2)小提琴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________。 (3)长笛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长的空气柱产生的音调________。

5、如图,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 听诊器运用了声音 _______(填“具有能量”或“传递信息”)的道理;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

到医生的耳朵,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_______(填“音调”或“响度”)。

6、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

中适合作声源的是_______;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___。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右图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

7、如图,小明与小刚选用尼龙琴弦和盛可乐饮料的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①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 间的通话,这表明: .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说话,如果用细铜金属丝连接,则比尼龙琴弦连接时听到的声音要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③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外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另一方就不能听到了,这是由于 。 ④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琴弦没有拉直而处于很松弛状态,则另一方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音. 七、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结:本节课你更清楚地知道了:

2.课外延伸(探究实验拓展)

某同学在观看电视时,发现某些艺术家能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来演奏出不同的音乐。下面是常用的两种方法:(1)如图一,用嘴贴着瓶口吹气。(2)如图二,用筷子敲打碗边。这两种方法都

能演凑出不同的音阶。课后亲自做一做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两种方法中产生声音的部位是否相同?如不同,说出它们各自的发声部位。 (2)将两种方法中的器具按音阶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第一章 声现象》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较小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我们能够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声音振动的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

2.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研究声音如何传

播时,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

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物理学中研究问题常采用的这种方法称为( )

A.推理

B.类比

C.代替

D.转化

3.下列的实验和实例: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 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 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 就消失了.其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抽气

图一

a b c d 图 二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5.近年来,城市建设和发展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主城区汽车禁鸣、机场搬迁、轻轨两

旁安装隔声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减少大气污染

B.降低噪声污染

C.缓解“温室效应”

D.绿化居住环境

6.从环境保护

....的角度上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提琴的声音悦耳动听,给人们以享受,但有时也会成为噪声

B.乐器发出的声音,响度大的是噪音,响度小的是乐音

C.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D.录音机放出的音乐一定是乐音

7.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8.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2004年12月26日由强烈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造成了数十万

人员伤亡.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海啸”过后,人们没有发现野生动物大规模死亡的

情况。如果从物理知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A.动物反映灵敏

B.有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波

C.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

D.动物能观察到地面的变化

9.如图所示,从图的波形上看,下列波形图中是噪声的为 ( )

10.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

因是 ( )

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

B.老师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好

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

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大

11.如图,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心脏跳动主要是为了()

A.适当改变心脏跳动频率,使音调变高

B.缩短和病人之间的距离,增大声音的响度

C.减小声音的分散,增大声音的响度

D.可以增大心脏跳动振幅,使响度增大

12.有一种电子牙刷,如图所示,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

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13.如图所示

中,图文关系

对应正确的

是()

A.上下推拉活塞,可改变哨音的音调

B.既能直接对话,也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C.是从阻断噪声的传播来减弱噪声

D.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要小

二、填空题

14.陈明同学通过击鼓活动探究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陈明控制鼓声响度的方法是

___________,鼓面振动的幅度,可通过 _____________来显示,听到声音越来越响时,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

16.如下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

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

实验

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 、c 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图d 、e 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乐音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 。

a

b c

d e

17.如右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 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 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 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第 次钢尺振动得快, 它的音调____ (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 有关. 18.如右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 ,在月球做乙图实验,

(选填“能”或“否”)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现象。

三、实验探究题与简答题

19.一次偶然的机会,靠近正在发声的喇叭旁边的玻璃杯破碎了,请你猜想玻璃杯的破碎跟哪些因素有关。

20.人们常用推理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在“研究声音的传播”实验中, 如图所示,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怎样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 中传播”这一结论的?

21.晚上在家学习时,邻居放音乐的声音很大,干扰了你的学习. 为保障你的学习,请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至少写出两种不同途径下减小干扰的方法.

§2.1 光的传播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学习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难点: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二、知识准备:

1、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云霞,给大地带来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光,给人类带来光明,到底光是从哪里来的?

2、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影子,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见过或听说过日食、月食等现象,日食、月食又是怎样形成呢?

三、学习过程: 【学点一】光源

在白天,我们能看到周围的一切;在灯光下,我们可以看书、写字;在漆黑的屋子里,我们什么

也看不见;这是什么原因? 1.光源的分类: 光源根据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然光源,例如太阳、萤火虫、水母、灯笼鱼、斧头鱼等;另一类是人造光源,如蜡烛、霓虹灯和白炽灯等.根据发光时的特点可分为热光源(发光时又发热)和冷光源.、

2.人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人的眼睛是接收光的感觉器官,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而引起的一种感觉,它是人类感知物质世界的五种感觉之一(注:眼睛——视觉、皮肤——触觉、鼻子——嗅觉、舌头——味觉、耳朵——听觉

).

跟踪练习:

1、试判断下列哪一组都是光源 ( )

A.电池和萤火虫

B.电池和烛焰

C.萤火虫和月亮

D.萤火虫和烛焰

2、能够_______________的物体叫做光源.

①星星、②月亮、③太阳、④钻石、⑤电灯、⑥电视屏幕、⑦无影灯、⑧萤火虫、⑨灯笼鱼、⑩交通路牌。上述物体中一定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一定不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可能是光源的是____________。

【学点二】光是如何传播的

1、光的传播的特点

思考:打开电灯,我们就可以看见它的光,这是由于光从灯泡到达了我们的眼睛.那么,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光是怎样传播的?

探究过程:

实验器材:手电筒、硬纸板、蚊香、空可乐瓶、烧杯(装足够量的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想一想:怎样才能清楚地观察到光的传播径迹?)

实验结论:。

2、光线

在物理学中,光线是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一种方法,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跟踪练习:

1.关于光的直线传播,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光只有在真空中才能沿直线传播

B.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C.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光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沿直线传播的

2.如下图所示,在开凿大山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偏差.这主要利用了的道理. 【学点三】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影子的形成

右图是我们常见的手影游戏,你也可以试一试。

请你解释手“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日食、月食的成因

下面你看到的是日食及月食形成原因的图示,它们的形成原因是。

3.课本35页“想想做做”,试着在图2.1-5乙中画出光行进的径迹。下面这个光路图其实就是小孔成像的原理。请你观察一下,小孔成像时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跟踪练习:

1.关于小孔成像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正立的

B.倒立的

C.一定是缩小的像

D.可能是放大的像

2.一个人晚上沿马路散步,经过一盏灯,此时灯照射人的影子长短会相应发生变化,其变化情况应该是(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学点四】光的传播速度

1、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记作340m/s,光的传播速度多大?(同学们先阅读课本36页相关内容,然后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2、阅读课本37页“科学世界”,试着回答38页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同学之间可相互交流补充)

四、交流提升

在刚才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

五、小结

1.理想模型法:在物理学中,为了形象、简单地描述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规律,常采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即建模法.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因此光线来描述它的传播路线.光线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我们

为形象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建立的物理模型.

2.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与小孔成像中的“像”的区别:

①“影”和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②前者是光在到达不了的地方形成的阴暗区域,后者则是由光线进入而形成的;

③影的形状不一定和物体一样,而像的形状和物体是一样的.

3.光、声的传播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光的传播不需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②一般来说,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而声速越小.

③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六、当堂检测

1、如图所示,用步枪进行瞄准练习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和标尺、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是在同一条直线上了,这是根据的道理.

2、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节目《逗趣》中的手影表演惟妙惟肖,手影可以用

来解释。

3、在一大张纸上剪一个三角形的孔,在阳光下举起,让太阳光垂直透过三角形孔,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光斑,这个光斑是( )

A 三角形的,是太阳的影子

B 圆形的,是太阳的实像

C 三角形的,是太阳的实像

D 圆形的,是太阳的影子

4、甲、乙两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甲的裁判员A看到发令枪的烟雾时开始计时,乙的裁判员B听到发令枪声开始计时,结果测得甲和乙两位同学的百米时间是一样的.

(1)你如果也是裁判员,发令员鸣枪时,你体验到的光和声的现象是怎样的?

(2)你认为哪位裁判员计时是不科学的?为什么?

(3)两位同学真的跑得一样快吗?

5、如图所示,是某房间遭枪击后留下的“线索”.B是玻璃窗上留下的“弹孔”,A是子弹打击到墙壁上留下的“痕迹”.M是房间对面的高层楼(M楼与被射击房间距离较近,子弹速度很大).为了近似判断子弹是从M楼哪一房间射来的,用细绳把AB连起来,沿细绳AB看到M楼的C处.由此判定,子弹是从M楼C处房间射来的.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样判断的根据是:光在空气中是沿的.

§2.2 光的反射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的反射定律;

2.能从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光的反射现象;

3.能用光的反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4.能利用反射定律做出光发生反射时的光路图;知道在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5.能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习重点:由光的反射定律作光路图

学习难点:由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

二、知识准备:课前小测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应用了光沿直线传播解释?

三、学习过程:

【学点一】光的反射现象

仔细体会下列三个情景,同学之间交流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

1、清晨,朝阳透过窗户射向白色墙壁,光却弥漫了全部的空间,照亮了整个屋子;

2、正午,骄阳射向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光炫眼夺目;

3、傍晚,夕阳射向湖面,泛起波光鳞鳞.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踪练习:人眼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 )

A.物体一定是光源

B.人眼发出的光射到物体上

C.物体反射或发出的光进入人眼

D.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学点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问题:如果有一条光线射向平面镜,那么你能否试着画出被反射的那条光线的大致位置吗?请你利用手边的器材做一做,并大致完成这个作图。(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思考:在反射过程中,如果改变了入射光线的位置,则反射光线的位置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请你继续用手边的器材做做看。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认为在作图时反射光线的位置可不可以任意去画?其实光在反射时是遵循一定规律的。那么请你来猜想一下光在反射时会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我的猜想:。

(请同学先阅读课本39~40页,然后小组之间交流完成下列实验)

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器材:

实验方案:

实验记录表格:

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跟踪练习:

1、如右图所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1)反射光线是________,入射光线是________,法线是________.

(2)入射角是__________,反射角__________.

(3)∠2与∠4的关系是__________,∠1与∠4的关系是__________.

2、请同学们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下列光路作图。

选做题:一条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上时,作图说明:

(1)

入射角为多大?反射角又为多大?(2)若保持

光的传播方向不变,而将平面镜沿逆时针方向转劝200角,则反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多大?【学点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内容自学课本41页的知识,并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让光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镜面,那么,它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2、光的反射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发生两种反射的根本原因是反射时反射面的不同。入射光线同为平行光线,当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我们只能在的位置接收到反射光线,此时眼睛感觉;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射向,我们可以在接收到反射光线,此时眼睛感觉。

3、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发生漫反射时,反射光线(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跟踪练习:

1、在暗室的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镜面朝上),让手电筒正对平面镜照射,如右图所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C.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2、一个雨后的晚上,天空晴朗,地面虽已干,但仍留有不少水潭,为了不踩在水潭里,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是水潭

B.迎着月光走时,地面上暗处是水潭

C.背着月光走时,地面上发亮处是水潭

D.无论迎着还是背着月光走,地面上暗处是水潭

五、小结

本节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得出光的反射定律,知道了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两线分居”;同时学习了光在反射时的两种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本节中容易混淆的是“两角”的概念: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七、当堂检测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m/s.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物体对光发生了_________反射(选填“镜面”或“漫”).

2、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中,第一步:改变的入射角度,观察反射光

线的方向怎样改变.实验结论是: .第二步:把纸板的右半面FMN 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是否还能看到 .实验结论是: .第三步:使入射光线从左侧射入,记下右侧反射光线的位置;再使入射光线从右侧记下的反射光线位置射入,观察左侧反射光线的位置.实验结论是: .

3、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0

时,反射角也为200

B.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入射角增大50

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0

D.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5、放映电影时,银幕用的是粗糙的白布,这是因为( )

A.白布能发生镜面反射,能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

B.白布能发生漫反射,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

C.白布能使光线发生弯曲,使人从四面八方看到银幕上的像

D.白布能使光线沿直线传播,使人看到银幕上的像

§2.3 平面镜成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

录;

2.能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3.能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 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二、学习内容 (一) 课前小测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并注明入射角、反射角的大小。

(二) 学习过程

【学点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器材:玻璃片,平面镜,夹子,跳棋子,蜡烛,火柴,白纸等

提出问题:照镜子,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镜中的“自己”就叫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猜想: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小组讨论后写在下面。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可先阅读课本43页,然后试着解答下列问题): 1.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 选择器材: 实验方案:

2.如何来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选择器材: 实验方案:

3.思考: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要求:记录好实验中的数据)

得出结论: 。

A .隔着玻璃砖看木棒

B .通过平面镜看自己

C .小孔成像

D .冰透镜向日取火

跟踪练习: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 和B .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 .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关系。 (3)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

收到蜡烛烛

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像”或“虚像”)。 (5)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学点二】怎样理解虚像

思考:上面实验中平面镜后面并没有点燃的蜡烛,但我们却

能看到它,这是什么原因?(阅读课本44页) 分析:原来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

感觉光

好像从镜中射出,其实这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像,叫做虚像。因此,平面镜所成像,都是虚像。 跟踪练习

如图所示,是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 的( )

【学点三】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

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二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两种方法完成下列光路作图。

作图:画出光源S 在平面镜中的像S /

(分别用两种方法作图)。

跟踪练习:

1.作出物体AB 在平面镜中的像。

2.如图是某同学作的光路图,他只画了一条入射光线和另一条反射光线,请你帮他画出发光点S 和像点S ′.

3.光源S 射出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过A 点,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光路图。

【学点四】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

阅读课本44页科学世界中的内容,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跟踪练习

1.太阳灶是用_________ 面镜制成的,它可以使照在表面的太阳光_________在一点,凹面镜的面积越大会聚的太阳光就越_________ 温度也就越_________,利用它不仅可以烧水、煮饭,还可以发电、冶炼,所以它是既节约燃料又不_________的环保型能源。

2.手电筒的反光装置相当于___ 面镜,它可以使小电珠发出的光,变成______光射出去。 三、小结

小组内交流: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四、达标检测

1.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要求蜡烛l 和蜡烛2 ;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S’

s

(3)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 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 ‵B ‵。

3.如图所示为激光液面控制仪的原理简图。由固定激光器发出的一束激光AO 以60°的入射角射向液面,经液面反射后射到光屏上的B 点,再通过光屏上的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输入控制系统用以控制液面高度。请通过作图找出B 点的准确位置。

§2.4 光的折射

一、学习目标

1.能从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光的折射现象;

2.会画光发生折射时的光路图,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4.能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重、难点: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二、学习内容 (一)课前小测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面发生 ,其反射角

入射角。 3.完成光路作图

(二)学习过程 【学点一】光的折射现象

做一做:让一束光从空气中斜着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传播路径。 (想一想,怎样才能让传播路径能清楚地被观察到?)

思考:如果这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光束又会怎样传播呢?

自学课本47页,完成下列问题: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当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或者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将 (填“靠近法线”、“ 远离法线”。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垂直入射到其它介质时,传播方向 。

(3)当光线从水(玻璃或者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将 (填“靠近法线”、“ 远离法线”)。

(4)光在折射时,光路 可逆的。(填“是”、“不是”) 跟踪练习

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2

插入水中的铅

笔好像弯折A

水中山的倒影

B

手影 C

花瓶在平面 镜中的像D

玻璃

第2题图

第3题图

3、下图中,正确表示了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的光路图是()

4.如果在湖底安装一些彩灯,这些灯发出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在下图中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学点三】利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阅读课本48页,尝试解释下列问题:

1、到河边玩,想抓起水里的石头,结果一伸手没抓到,需要把手伸得更深一点才能拿到,水池为什么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2、船上的人看水中潜泳的人比实际的位置高还是低?水中的人看船上的人比实际的位置高还是低?如果给你一把钢叉,去叉水中的鱼,你如何叉才能叉住鱼呢?

3.炎热的夏日,当你沿着沥青路面行走时,会发现前方出现一大片水渍,水面象镜子一样闪着光,还映出了倒影,你知道马路上的“海市蜃楼”是如何形成的?

§2.5 光的色散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2.知道三基色和三原色,知道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3.知道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学习重点:①光的色散②物体的颜色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学习难点: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规律的不同。

二、学习过程

【学点一】光的色散

1.思考: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2.做一做: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观察现象。

思考:用三棱镜可以将太阳光分解成什么颜色?

这就是光的色散,你来试着说一下:

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光的色散现象?阅读课本51页,并试着解释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小组内可以相互讨论交流)

【学点二】色光的混合

阅读课本52页,回答:色光的三原色是指三种色光。

动手做一做:

①把红、绿、蓝三色透明塑料片放在阳光下,各透过什么颜色的光?

②将任意两片叠放在一起,透过的是什么颜色的光?

③透过各色透明塑料片,观察我们课本上的画面,色彩发生变化了吗?

【学点三】物体的颜色

阅读课本52页“物体的颜色”这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决定的。

跟踪练习:如果一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色;如果一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色。如果一物体能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学点四】颜料的混合

1.物体的颜色与颜料的混合有关。

2.阅读课本53页,并根据颜料的三原色图,同时与色光的三原色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①颜料的三原色是指;色光的三原色是指。

②颜料三原色混合在一起是色。

③颜料的混合规律和色光的混合规律(填相同或不相同)。

跟踪练习:小明和小强一起研究颜料的混合与色光混合情况:小明将红、蓝两种色光射到白纸上,发现相互重叠的区域是品红色,小强将红、蓝两种颜料均匀涂在白纸上,发现重叠区域是紫颜色,这说明颜料的混合情况与色光的混合情况是(相同/不相同)的。这是采用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

三、课堂小结

1.光的色散:太阳光分解成、、、、、、七种色光;

2.光的色散现象其实就是光的现象(填“折射”或“反射”)

3.色光的三原色是、、;

4.物体的颜色:①透明物体;

②不透明物体;

5.颜料的三原色是、、;

四、达标检测

1、用放大镜去观察彩色电视机荧光屏上的白色区域,会发现它是由、、三种颜色的亮点或亮条组成的。

2、关于光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我们平日看到的水比实际浅,就是因为光的折射造成的

B.雨后的天空,可以看到彩虹,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C.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因此它们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D.我们看到的红色物体,是因为光照在这个物体上,把红光都吸收了,所以是红颜色

3、如果用一块红色玻璃对着蓝字看,看到的字是()

A.红色

B.蓝色

C.白色

D.黑色

§2.6 看不见的光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2.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4.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学习重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

学习难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二、知识准备

1.太阳光是色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为、、、、、、七种不同颜色的光,这叫做光的。

2.彩虹是太阳光通过空中的小水滴,经过_________和_________后形成的。

三、学习过程【学点一】红外线

1.仔细阅读课本 54页“红外线”部分,思考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1)棱镜把太阳光分解为七种颜色的光,按这个顺序排列就是。

(2)红外线位于外,它的频率范围是l012Hz~5×1014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越多。

2.做一做:接通电视机的电源,可以用遥控器控制电视机。用手挡在遥控器前再对着电视机,看能否控制电视机?将遥控器对着电视机前面的墙壁或天花板,看能否控制电视机?

思考:(1)电视机遥控器前被手挡住时还能控制电视机吗?这说明了:

(2)当把遥控器对着墙壁或天花板按键时,还能控制电视机吗?这说明了:

3.在生活中红外线的应用有哪些?请举出三个实例。

跟踪练习一:

你知道吗?人和物体都能够丰富地辐射一种人眼无法看见的光——红外线.当人体的温度上升时,虽然人的外表没有变化,但它辐射的红外线量却大大地增强,请你说说这项发现有什么应用?

【学点二】紫外线

1.仔细阅读课本 55页“紫外线”部分,思考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1)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之外,它的频率范围是在7.5 ×104Hz~5×1016Hz。

(2)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促进人体对的吸收。

2.做一做:将验钞器的紫光灯打开,在灯下放张百元和五十元的钞票,将正面对着紫光灯,观察紫外线下的钞票的防伪标记。

思考:实验中的钞票在紫光灯(主要发射紫外线)下放置时,我们可以看见平时找不到的钞票内的用荧光物质印在上面的暗记。这说明紫外线有什么样的特性?

3.紫外线的应用有哪些?请举出三个实例。

跟踪练习二:

小刚的妈妈常与验钞机打交道,使用验钞机可鉴别钞票真伪.小刚好奇地启动家里的一台验钞机,

看到钞票在灯光照射下显现出平时用肉眼看不到的数字和字母,这是因为( ).

A.钞票的某些部位含有荧光物质,只要有光照射就会发光

B.钞票的某些部位含有荧光物质,只要照射它的灯光中含有大量紫外线,涂有荧光物质的地方就会发出与太阳光相似的白光

C.灯光中含有大量红外线,能使钞票中的荧光物质感光

D.灯光中含有大量X射线,能穿透钞票中涂有荧光物质的部分

【学点三】空气中光的传播特点

1.仔细阅读课本 56页“科学世界”,思考讨论后回答:

(1)地球周围的大气能够把阳光向四面八方,而且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光最易被,波长较长的光不易被.

(2)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不同,在“红、橙、黄、绿、蓝、靛、紫”中,红光波长最,紫光波长最。

(3) 、易被大气散射,传不远;、不易被大气散射,传播远,穿透能力强.

2.对光深入一步的理解:

(1)光是一种波(微观角度看),在太阳光的光谱中,红光的波长最长,其后一个比一个短.

(2)大气对光的散射特点:波长较短的光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

(3)太空中的光景象:大气层之外,由于没有大气的散射现象,尽管直射的阳光十分耀眼,宇航员在太空看到的其他方面的天空范围却是黑色.

跟踪练习三:

某市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往年难得一见的彩虹重现在雨过天晴的空中,这是光的现象;不同色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填“相同”或“不同”)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光的波长依次减小,则七色光中频率最大的是色光。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那些疑惑?

五、达标检测

1.下列应用属于红外线遥感技术的是( )

A.飞机上利用红外线勘测地热、寻找水源,监测森林火灾

B.利用红外线进行远距离摄影

C.利用红外线加热物体,烘干物品

D.在气象服务中应用红外线预测台风、寒潮

2.在“汶川大地震”中,救援人员用雷达式、热红外等多种生命探测仪搜救被困的同胞。其中雷达式生命探测仪是利用电磁波工作的,它发射的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跟光速相同)约为m/s;热红外生命探测仪是利用红外线工作的,在黑暗中 (选填“能”或“不能”)发现目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照在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由照射光的颜色决定

B.实验表明,色光的混合规律与颜料的混合规律相同

C.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D.任何情况下,紫外线的照射对人体都是有利的

4.①大家都见过水波,其实光也是一种波.从一个波峰到另一个波峰的距离称为波的波长,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如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②实验表明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大气散射,即传播的距离较波长较长的光近.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汽车的雾灯为什么是黄色的,你认为养路工人的服装用什么颜色理想?

5.今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党和政府十分关怀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危,使用了很多最新科技设备进行救援。例如:生命探测仪。

光学生命探测仪将一根柔软细长的光纤管伸进瓦砾堆中扭动前行,搜救人员利用观察器可以看清瓦砾深处的情况,光沿弯曲的光纤传播是利用了光的原理;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利用感知差异来判断不同的目标,因此在黑暗中也能确定生命体的位置;声波生命探测仪有3~6个“耳朵”——声探头,即使幸存者不能说话,只要轻轻敲击使周围物体发出微小声响,就能够被它“听”到,甚至心脏微弱的颤动,它也能探测到。

6.下列关于紫外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医院里和食品加工厂及一些公共场合经常利用紫外线进行杀菌

B.紫外线对人体没有好处

C.利用紫外线摄像头可以在没有可见光的情况下摄影

D.一切物体发出的光中都有紫外线

7.在地球的大气层上部有一层臭氧层,它可以使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吸收,但臭氧层的“天敌”是致冷设备中的氟利昂等物质.正是由于空调、冰箱中的氟利昂的逸出,使得地球南极上空出现

A B

了较大的臭氧层“空洞”,严重的威胁着地球上生物的安全,根据这个事实,请你想出一种在不影响人们使用空调、冰箱的同时,又能使臭氧层不遭人为因素破坏的办法来.

《第二章光现象》单元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关现象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难点:虚像

三.构建知识网络

1.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叫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 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

2.光的反射

(1)定义:时,一部分光被另一种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具体内容

(3)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

3.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光的折射:

(1)在折射中,光路是的。

(2)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偏折。

5.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 。

色光的三原色: . 颜料的三原色: 。

(2)看不见的光: 。

四、方法技巧归纳

要正确认识光的一些知识,需要做好实验,通过实验来观察现象,分析,探究从而总结规律。用光线画出光传播途径和方向的光路图是本章研究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规律的重要方法。

在本章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实验探究,同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联系起来,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五、实验探究、重点突破:

1.如图,一同学在房间里看书,但光线不足,请你在虚线圆中放置一块平面镜将光线引过来,使这位同学能清楚的看到书上的内容.(图中A为该同学的眼睛,B为书.)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如右图在桌面上竖一块_______,然后前后各放一粒相同的棋子A、B,移动棋子B,使它与A的像_______.

如果移开棋子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B的位置,

在纸上______(能、不能)出现棋子A的像,所以

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像,同时我们可以看到,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_________,它们到

镜面的距离.

六、达标检测

1.如图1所示,已知同一光源S发出的一条入射光线A和另一条入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B,试画出光源所在的位置.

2.如图

2所示,S为点光源,P为不透光的挡光板,试画出在P的右侧能够看到S的像的范围.

3.画出图3中光线AO在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时的大致光路图.

4.如图甲,一只小狗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看到的全身像是乙图中的()

5.用气枪射击池水中的鱼,为了提高命中率,在射击时应瞄准()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的上部

C.看到的鱼的下部

D.看到的鱼的右侧

6.如图,用步枪进行瞄准练习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标尺缺口这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即可以射中目标。这说明光

S

P 空气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 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声音传播路程:S=V*T,距离L= S/2(注意:请各位同学一定要认真审题再下结论) 四、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辨别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靠音色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套 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案学习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结构; 3、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课前预习 一、宇宙的组成和原子结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 ________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又由能组成的。原子是由处于中心的和 ___________组成的。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 ___________和组成的。 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 二、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我们身边的物质一般以、、、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不同的。 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很强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和;液态物质,分子间距离比较大,粒子间的作用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具有;气体物

质,分子间距离较大,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因此,气体具有。 三、纳米技术纳米是一个单位,符号是。 6nm= m,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有。 课堂达标宇宙是由组成的,物质是由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组成的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 0、3 0、4nm,那么 0、 4nm=__________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B分子能用肉眼看到,而原子不能C能够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粒子叫分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固体的的体积一般比液体的体积小的原因是 ( )、固体的分子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中振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小、固体的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液体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固体的分子排列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课后巩固 一、基础训练 1、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 _____态、液态、 ______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 ____________。 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_________,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 _________。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答案

霍邱县长集中学初中物理导学案 九年级答案 第51课时 怎样才叫“做功” 一、怎样才叫“做功” 1、(a) 上 上 (b)右 右 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3、(1)是 否(2)是 否(3)是 否 二、怎样测算功 1、FS 2、牛 米 焦耳 J 3、B 4、500J 150J 5、(1)三个力 重力支持力 拉力 F N =G =mg =20N F =12N (2)重力和支持力做功为0 拉力做功W F =FS =6J 6、W F =FS =100N ×4m =400J W G =Gh =60N ×2m =120J 第52课时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一、认识功率 1、(1)快 (2)快 2、a 、5000 b 、5000 c 、4800 (1)快(2)快 总结:小红 小明 3、功率 做功 时间 t W Pt 4、瓦特 瓦 W 拖拉机每秒做的功是750焦耳 千瓦 5、甲 乙 6、129600 216 7、20 40 二、测算功率 1、①体重(质量)、楼高、所用时间 ②磅秤、皮尺、秒表 ③ t mgh 2、B 3、30m/s ×104 W 4、×107 J 2×103 N 第53课时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上) 一、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1、那么:3N ×1m 3J 5N ×0.5m 1N ×0.5m 显然:= + > 二、什么是机械效率 1、% 总有用 W W 2、(1)1500J 1200J 300J (2)80% (3)法一:由W 额外 =G 0·h 得:G 0 =h W 额外 =150N 法二:由F = 2 O G G + 得:G 0 =2F-G 0 =150N 3、2O G G + 2h 3 O G G + 3h = 第54课时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下) 三、复习巩固 总有用 W W 1、C 四、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②重物的重力G 、拉力F 、重物上升的高度h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③弹簧测力计、刻度尺⑤高 低 2、(1)S =nh =9m F = 2 O G G + =5N W 总 =FS =45J W 有用 =Gh =36J W 额外 =9J η =总有用 W W ×100% = 80% (2)P =t W 总 = 五、测算斜面的机械效率 1、拉力F 物体重力G 物体上升高度h 物体沿斜面运动的距离S 总有用 W W FS Gh 第55课时 认识动能和势能(上) 一、什么是能 1、做功 2、焦耳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册 共75页)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册) 13.1分子热运动 预习案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分子间的运动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熟练掌握探究分子运动的方法。 3.以极度热情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探究案

活动探究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3.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探究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探究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活动探究四:影响物体扩散快慢的因素 1、气体、液体、固体三种状态的物体所组成的物体的分子会运动吗? 2、它们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 3、试一试:在生活中找出一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各小组派代表讲解并交流达成共识。 气体: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体: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固体: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我们在大扫除的时候,看见灰尘在空气中飞舞,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探究五:阅读分子间的作用力 1、图13.1-5能说明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新人教版2013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稿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16.1—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三:演示固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 深。 2、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有;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

课题:宇宙和微观世界 序号:1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2、初步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初步了解原子结构。 3、初步了解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课时:1课时 导学方法:讨论法、启发、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宇宙由__________组成,太阳周围有__________大行星,地球在离太阳较近的__________轨道上公转。天文学上发现的__________现象表明宇宙无限大,一束光穿过银河系要________________时间。 2、物质由__________组成,__________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分子不停地做__________。 3、固体分子排列__________,作用力,液体分子没有固定位置,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__,气体分子间距__________,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__。

4、状态改变,物体体积改变,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类似,中心是__________,周围有__________绕核运动,原子的这种构成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 6、1nm=__________m,纳米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纳米尺度在____________范围内。 二、课堂导学: 1、小明在学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后,猜想:分子是一个挨一个还是彼此有距离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就设计了如下实验:先用一只小量筒分别量出50ml水和酒精,然后分别倒入另一只大量筒中测出总体积为94ml。 (1)请根据小明的实验帮他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 (2)由以上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3)你对小明的实验方案有什么改进? 2、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根本原因是当温度改变时,_________________。不同物质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九年级物理全册 18.3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学案(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导学目标】 1、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认识小灯泡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 3、理解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课堂导学】 1、伏安法测电功率 (1)实验原理: (2)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3)实验器材: (4)器材的作用分别是: 电压表: 电流表: 滑动变阻器: (5)实验电路 按左边的电路画出电路图 (6)实验步骤 ①按电路图将电路连接好。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滑到的位置。 ②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开始实验。 ③滑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略小于额定电压,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并观察记录小灯泡的亮度; ④滑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等于额定电压,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并观察记录小灯泡的亮度; ⑤滑动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略大于额定电压,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并观察记录小灯泡的亮度; ⑥断开开关,结束实验。 (7)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 实验次数电压U/V 电流I/A 电功率P/W灯泡的亮度1 2 3 (8)分析论证:当U实〉U额时, P实 P额; 当U实〈U额时, P实P额; 当U实= U额时, P实 P额。 2、实验过程中能将电压调到比1.2U额更高吗?最后需要求电功率的平均值吗?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我们发现“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电路图与的实验电路图相似,实验过程也很相似。 2.实验时发现,当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改变时,小灯泡的、和亮度也发生了改变,所以小灯泡的亮度不是由决定而是由它的决定(选填“额定功率”或“实际功率”)。 【课后练习】 3.在“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中,电源是6V的蓄电池,小灯泡铭牌上标有“3.8V”字样,其额定功率约为1W。 (1)请在图中的圆圈内正确填入电表符号,使实验电路图完整。 (2)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4)若滑片向右移动时,发现小灯泡变暗,但电压表示数却变大,则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5)小华通过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请你帮助小华计算完成表格中的空格并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实验次数电压表示数U/A 电流表示数I/A 电功率P/W 小灯泡亮度 1 3 0.2 2 较亮 2 3.8 0.26 正常发光 3 4.5 0.3 很亮 ①该小灯泡的额定电流是 A,额定功率是 w。 ②实验中,把小灯泡两端电压从3V调到3.8V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向端移动(就上面的电路图而言,选填“左”或“右”),眼睛要盯住表的指针看; ③为顺利完成实验,应选滑动变阻器。(甲滑动变阻器规格为“8Ω 1A”、乙滑动变阻器规格为“15Ω 0.5A”); ④小灯泡的电功率与其亮度之间的关系是; ⑤通过计算分析发现,小灯泡的电阻在变大,原因是。 (6)某同学发现电压表大量程(0~15V)坏了,小量程(0~3V)还可用,利用原有器材如何实验,请设计电路图,并简单描述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7.1 《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初三物理导学案模板【三篇】

初三物理导学案模板【三篇】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一、实验原理 P=UI 二、实验电路图 三、实验结论 1.当U实<U额时,P实<P额发光较暗; 2.当U实=U额时,P实=P额发光正常; 3.当U实>U额时,P实>P额发光较亮。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三、今日感悟 《电功率的综合计算》 估计生活中某些用电器的电功率 下列数据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1度电可以使一盏100的灯泡正常工作10h B.小明以正常的步行速度登上三楼的教室,克服重力做功的功率约为150 C.一个重为2N的皮球从10米高处下落3m的过程中,重力对它所做的功为20J D.家用电扇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0.25A,则它的额定功率为55 【答案】C

【解析】因为1度=1·h,P=100=0.1kW,由=Pt得:t=/P=10h,所以A符合实际;假设小明的体重是m=50g,三楼的高度是h=9m,小明以正常的步行速度登上三楼的教室所做的功约=Gh=mgh=4500J,若其功率为150,上楼所用时间为t=/P=4500J/150W=30s,B选项符合实际;皮球从10米高处下落3m,重力对它所做的功为=Gh=2N×3m=6J,C选项不符合实际;家用电风扇正常工作电压为220V,工作电流是0.25A,则额定功率由:P=UI=220V×0.25A=55,D选项符合实际。故选C。 A”最可能是下列哪个用电器工作时的电流() A.家用电冰箱B.家用空调器C.普通计算器D.普通的白炽灯 【答案】 【解析】家用电器正常工作电压为220V,若电流为0.15A,其功率为P=UI=220V×A=880W,普通的白炽灯功率通常在几十瓦,D 选项符合题意家用电冰箱功率在几百瓦,A错;家用空调器通常在一千瓦左右,B;普通计算器使用纽扣电池,容量小,电流通常不到1毫安,C错误。 从电能角度求电功率 根据电能表的参数,计算出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再利用,求出电功率。 【答案】【解析】小丽同学家电饭煲上的铭牌模糊不清,她想利用标有3000revs/(Kw.h)字样的电能表测量电饭煲的功率。她断开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 册 word文档,精心编排整理,均可修改 你的满意,我的安心

第十三章热和能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班级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学习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学习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预习检测】 1.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⑴分子间 有; ⑵分子在不停的做。 2. 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 在中发生。 3. 为什么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街上烤臭豆腐的小摊,人们远远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 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 动,说明分子的热运动跟有关。 5. 建筑、装饰、装修等材料会散发甲醒、苯等有害气体而导致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头号“健康杀手”。此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 . 6. 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 的。虽然分子间有间隙,但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 7.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8. “破镜难圆”说明:当相邻分子间相距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 _____________ 。 【共同探究】 ★学生活动一:演示气体扩散(课本图—2)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二:演示液体扩散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2、为什么让密度大的硫酸铜溶液放在密度较小的清水下面,倒过来行吗 3、此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十章 电与磁复习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章电与磁复习 【复习目标】 1.知道磁场、地磁场的概念,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知道磁感线是假想的曲线,会作磁感线的图。 3.知道电流的磁效应,会用安培定则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两端各自对应哪个磁极。4.知道电磁铁的特点及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5.知道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以及电磁感应现象,会区分电动机和发电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对照复习目标,本章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自主梳理、构建本章知识网络

电与磁??????????????????? ? ?????????????磁场 ? ?? ? ? ? ? ?? ? ???磁现象???????磁性:物体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一个磁体有且只有两个磁极:北(N )极和南(S )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磁化:物体在磁场或电流的作用下获得磁性的现象磁场?????物质性:客观存在于磁体周围,看不见、摸不着,能使小磁针偏转方向:物理学中把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磁场的方向强弱:越靠近磁极的地方磁性越强磁感线?????定义:为了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而人为引入的带箭头的曲线疏密: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强弱地磁场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奥斯特第一个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方向:磁场的方向跟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磁极用安培定则判断应用: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电动机?????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基本构造:转子、定子换向器:及时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使线圈能持续转动作用: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生活中的电动机磁生电?????????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磁场方向、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发电机??? ????工作原理:电磁感应现象基本构造:转子、定子作用: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交流电:大小和方向周期性变化的电流交流电频率:电流在每秒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我国交流电 的频率为50 Hz

九年级物理下册 17.1-17.2导学案(无答案) 苏科版

九年级物理下册 17.1-17.2导学案(无答案)苏科版 《17.1信息与信息传播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所经历的五次巨大变革,了解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 2、理解波的有关概念,知道电磁波的特性,知道光是电磁波,了解电磁波的应用; 【课堂活动】 一、信息与信息传播 1.人类特有的三种信息是、、。信息传播活动经历的五次巨大变革是、、、、。 2.早期信息传播工具有、、、。 3.最早发明电报机的科学家是国的,同时也发明了电码。 4.国发明家研制成了最早的电话机。电话是由和两部分组成,它们都是根据___________的原理设计的。 5.活动:自制有线电报机与接收机(课本P63) (1)画出电路图: 二、波的基本特征 1.所有的波都是在传播的运动形态。 2.叫做振幅,用字母表示,其单位是,它反映了。 3.叫做周期,用字母表示,其单位是。 4.叫做频率,用字母表示,其单位是。 5.叫做波长,用字母表示,其单位是。 6.频率与周期反映了,它们的关系是。 7.波的传播速度简称,用字母表示,其单位是。 8.波速与波长、频率的关系是。 三、了解电磁波 1.国物理学家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国物理学家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是。 2.活动:验证电磁波的存在(课本P67) (1)选用的实验器材有、、。 (2)具体的操作方法: 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为m/s,光波(是/不是)电磁波。 4.活动:探究电磁波的特性 (1)探究电磁波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方案: (2)探究金属对接收电磁波的影响。 方案: 5.电磁波(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的传播(需要/不需要)介质。金属对电磁波

九年级物理全册18.1电能电功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45

第1节电能电功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2.知道电能及转化。 3.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4.知道电功及其公式、并会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情景导入 如图所示的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几种电器,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几种电动机械。 大家有没有想过他们都是靠什么工作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知识。 自主探究 探究点一电能 自主阅读教材P87~88内容,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的公告》,2016年10月1日起禁止进口和销售15瓦及以上普通照明白炽灯。白炽灯工作时的电能有90%因发热而损失,而新型的LED灯(发光二级管)发光时几乎不发热,从而减少了电能的损失,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下面有关普通白炽灯和LED灯工作过程的比较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普通白炽灯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 B.LE D灯的发光原理是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 C.普通白炽灯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主要转化为光能 D.LED灯提高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效率,有利于节约能源 2.下列所示情况中,电能主要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D )

提示:电能表数字框中的最后一个数字表示的不是几度电,而是零点几度电。 知识链接:电能表中“10(20)A”,“10A”是指这个电能表正常工作时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10安,“20A”指这个电能表不损坏时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0安。 知识链接:电流做功往往是要通过一定的用电器来实现,在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的环节越多,能量的损失也越大。 探究点二电能的计量 自主阅读教材P88~89及插图,完成下列问题: 3.小林家5月底电能表示数如图所示,6月底电能表示数为100.0kW·h,那么6月份他家消耗了68kW·h 的电能,在某段时间内,转盘转过了400转,表示此段时间内他家用了0.16度电。 4.电能表是家庭电路中测量下列哪个物理量的仪表( D ) A.电功率B.电压 C.电阻 D.电功 5.如图所示的电能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电路中每消耗1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3000r B.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电流为10A C.此时电路共消耗电能为2003.6kW·h D.电能表读数的单位是kW·h 6.我市一中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了解到:城南路的路灯共有100盏,每小时共消耗电能30kW·h,其开灯时间为晚上7时至次日早上7时。由于夏季天亮时间较早,每天早上6点已大亮,于是建议每天早上少开灯1h,1个月按30天计算。夏季1个月可节约用电900kW·h;按0.50元/kW·h的电费计算,可节省电费450元。 探究点三电功 7.电功是电流做的功,有多少电能发生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动机工作时,我们可以说电能转化成 了机械能,也可以说电流做功使电动机能够向外输出功能。 8.电功的符号:W,单位:J或kW·h。 9.大量事实表明:电功和电流、电压、时间的关系W=UIt。 合作研讨 1.对学: 分享独学1—9题:(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自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2.群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