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

CHANGJIANG SEDIMENT BULLETIN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单击自动停止一、概述

本期泥沙公报发布长江流域干、支流以及洞庭湖、鄱阳湖水系若干主要水文控制站(分布情况见图1)2002年水沙特征值及径流量、输沙量的逐月分布,并将2002年的特征值与多年平均值及上年度值进行比较。新增加水文控制站还发布多年水沙统计值。同时介绍了重庆市主城区河段、上荆江突起洲河段、长江口南支河段的冲淤变化。重要泥沙事件包括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长江中下游干堤建设、上荆江突起洲河段文村夹段崩岸、长江河道采沙管理以及长江口河段河道观测。

2002年长江的泥沙输移量和年平均含沙量与多年均值比较,明显偏少。其中长江上游总体上表现为平水(略偏少)少沙,干流主要站的年径流量除屏山站偏多5%之外,其他站偏少10%左右,但输沙量偏少明显,寸滩和宜昌站年输沙量偏少55%;长江中下游总体上为丰水(略偏多)少沙,汉口、大通站的年径流量偏多近10%,但输沙量偏少40%左右。长江干流各站年平均含沙量均比多年均值偏小,其中寸滩以下各站偏小43%~49%。

从各大支流来水、来沙情况看,除个别站的年输沙量略偏多外,其余各大支流的来沙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长江上游岷江、嘉陵江的来水、来沙均偏少明显,高场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分别比多年均值偏少24%和69%,北碚站分别少37%和90%;乌江武隆站年径流量偏多11%,但年输沙量仍偏少42%。长江中游汉江的来水、来沙偏少非常明显,皇庄站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分别偏少42%和95%。

洞庭湖、鄱阳湖水系的来水量与多年平均比较明显偏多,其中沅江、资水、湘江以及赣江的来水量偏多31~52%;但从统计的这两湖水系6条支流把口站的年输沙量来看,除湘江湘潭站偏多12%之外,其余5站均偏少明显,其中澧水石门站、信江梅港站、沅江桃源站偏少50%以上。

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总体呈现汛期淤积,汛末和汛后冲刷,年内基本上保持冲淤平衡的规律。上荆江突起洲河段1996~2001年以冲刷为主,累计冲刷量0.20亿立方米。长江口南支河段2001~2002年累计淤积量0.36亿立方米。

二、径流量与沙量

(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

长江干流屏山、寸滩、宜昌、汉口、大通五站多年实测水、沙量统计值见表1,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2(a)~2(e)。

表1 长江干流五站多年实测水沙统计值

屏山寸滩宜昌汉口大通

控制

(万

里)

48.51 86.66 100.55 148.80 170.54

多年

平均径流量(亿立

1426

(1956-2000)

1971

(1998)

1064

(1994)

3397

(1950-2000)

4507

(1954)

2000

(1986)

4382

(1950-2000)

5751

(1954)

3475

(1994)

7112

(1954-2000)

9808

(1954)

5670

(1972)

9051

(1950-2000)

13600

(1954)

6760

(1978)

米)最大年径流量(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量(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亿吨)

最大年输沙量(亿吨)最小年输沙量(亿吨)

2.550

(1956-2000)

5.010

(1974)

1.260

(1975)

4.18

(1950-2000)

7.13

(1981)

1.90

(1994)

5.010

(1950-2000)

7.540

(1954)

2.100

(1994)

4.040

(1954-2000)

5.790

(1964)

2.330

(1994)

4.330

(1950-2000)

6.780

(1964)

2.390

(1994)

平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最大年

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最小年均含沙量(千克/立方米)

1.76

(1956-2000)

2.89

(1997)

1.06

(1975)

1.23

(1950-2000)

1.80

(1956)

0.72

(1994)

1.14

(1950-2000)

1.65

(1981)

0.610

(1994)

0.573

(1954-2000)

0.772

(1966)

0.264

(1954)

0.486

(1950-2000)

0.697

(1963)

0.280

(1994)

多年平

均中值粒径(毫米)最大年

0.031

(1975-2000)

0.063

(1978)

0.013

(1988)

0.027

(1955-2000)

0.058

(1958)

0.007

(1997)

0.022

(1959-2000)

0.050

(1961)

0.006

(1994)

0.018

(1987-2000)

0.039

(1960)

0.007

(1991)

0.017

(1976-2000)

0.042

(1983)

0.008

(1993)

注:括号内数字为实测年份。

洞庭湖水系湘潭、桃江、桃源、石门,鄱阳湖水系外洲、梅港六站多年水沙统计值见表2,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3(a)~3(f)。

表2 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六站多年水沙统计值

最小年径流量

(亿立方米)

(1963) (1963) (1985) (1992) (1963) (1963)

多年平均输沙

(亿吨)最大年输沙量(亿吨)最小年输沙量(亿吨)

0.103

(1953-2000)

0.295

(1954)

0.0269

(1963)

0.0227

(1953-2000)

0.150

(1954)

0.0023

(2000)

0.120

(1952-2000)

0.321

(1969)

0.0091

(1997)

0.0605

(1953-2000)

0.223

(1980)

0.0007

(2001)

0.0976

(1956-2000)

0.186

(1961)

0.0222

(1963)

0.0229

(1955-2000)

0.501

(1973)

0.0067

(2001)

多年平均含沙

(千克/立方

米)

最大年均含沙

(千克/立方

米)

最小年均含沙

(千克/立方

米)

0.157

(1953-2000)

0.338

(1954)

0.069

(1991)

0.098

(1953-2000)

0.403

(1954)

0.010

(2000)

0.184

(1952-2000)

0.400

(1969)

0.015

(1997)

0.404

(1953-2000)

0.890

(1980)

0.007

(2001)

0.144

(1956-2000)

0.224

(1968)

0.041

(2000)

0.126

(1955-2000)

0.197

(1967)

0.039

(2001)

多年平均中值

粒径(毫米)最大年均中值

粒径(毫米)最小年均中值

粒径(毫米)

0.019

(1963-2000)

0.037

(1989)

0.010

(1973)

0.039

(1964-2000)

0.062

(1978)

0.013

(1964)

0.014

(1965-2000)

0.025

(1973)

0.006

(1998)

0.017

(1963-2000)

0.036

(1968)

0.008

(1994)

0.054

(1967-2000)

0.080

(2000)

0.036

(1994)

0.014

(1974-2000)

0.048

(1963)

0.006

(1986) 注:括号内数字为年份。

以上资料表明,各站水量与沙量的年际变化基本保持一致,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变幅。

多年实测水沙资料表明,长江干流各站年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寸滩以下干流各站的年输沙量有所减少。

洞庭湖水系湘潭、桃江、桃源、石门四站水量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湘潭、桃江、桃源三站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量比80年代大。湘潭、石门二站沙量总的变化略有减少;桃江、桃源二站自上游先后于1962年、1995年分别建成柘溪、五强溪水库后,沙量较建库前明显减小。

鄱阳湖水系赣江外洲站、信江梅港站水量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从上世纪

90年代以来,水量比80年代有所增大;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外洲、梅港站沙量略呈减少的趋势。

(二) 2002年实测水沙特征值

2002年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3,径流量、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及2001年实测值的对比见图4、图5。

表3 2002年长江干流七站实测水沙特征值

2002年长江干流主要控制站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屏山、汉口、大通三站分别偏大5%、8%、10%,朱沱、寸滩、宜昌、沙市四站分别偏小10%、14%、10%、7%;与上年度比较,屏山、朱沱、寸滩、宜昌、沙市五站分别偏小14%、18%、14%、5%、5%,汉口、大通二站分别偏大17%、20%。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全部偏小,其中寸滩、宜昌二站均偏小55%;与上年度比较,除大通站基本持平外,其余各站偏小15%~35%。年平均含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全部偏小,其中寸滩以下各站偏小43%~49%;与上年度比较,各站偏小11%~29%。

长江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各水文控制站2002年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4。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2年径流量、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及2001年实测值对比见图6、图7。

表4 2002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

2002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武隆、城陵矶、湖口三站偏大,其余各站均偏小;与上年度比较,高场、北碚、新江口、沙道观、皇庄五站偏小,武隆、藕池管、藕池康、城陵矶、湖口五站偏大,弥陀寺站持平。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除湖口站外,全部偏小;与上年度比较,高场、北碚、新江口、沙道观、弥陀寺五站偏小,武隆、藕池管、藕池康、城陵矶、湖口五站偏大,皇庄站基本持平。

洞庭湖水系湘潭、桃江、桃源、石门及鄱阳湖水系外洲、梅港六站2002

实测水沙特征值见表5,径流量、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及2001年值对比见图8、图9。

表5 2002年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特征值

2002年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主要水文控制站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各站偏大18%~52%;与上年度比较,各站偏大26%~91%。年输沙量与多年平均值比较,湘潭站偏大12%,其它各站偏小35%~78%;与上年度比较,各站均偏大47%以上。

(三)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内变化

长江干流屏山、朱沱、寸滩、宜昌、沙市、汉口、大通七个水文控制站2002年逐月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见图10(a)~10(g)。各站径流量、输沙量年

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均分别占全年的72%、85%以上。

长江部分支流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主要水文控制站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见图11(a)~11(d)。各站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分别占全年的66%、88%以上,其中高场、北碚二站5~10月的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98%。

洞庭湖水系湘江、沅江,鄱阳湖水系赣江水文控制站2002年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变化见图12(a)~12(c)。湘江湘潭、沅江桃源站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8月;二站输沙量年内变化与径流量变化相应,5~8月的输沙量分别占年输沙量的80%、96%。赣江外洲站径流量、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输沙量主要集中在4~6月,占年输沙量的69%。

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

(一)川江重庆市主城区河段

1、河段概况及演变基本规律

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是指自长江上游干流大渡口至铜锣峡出口、支流嘉陵江井口至朝天门,长约60公里,将处于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重庆市主城区河段属长江上游山区性河道,在平面上呈连续弯曲的河道形态(图13)。在天然情况下,干流河段宽窄相间,纵向深泓起伏较大,浅滩和深槽交替。干流宽浅段在洪水期,河宽大于1000米,最宽达1500米;窄深段一般600~800米;峡谷段仅为300余米。干流宽浅段多为分汊河段,个别弯道如九龙坡河段深槽紧靠凸岸一侧。河床大多为岩石和卵石组成。嘉陵江在朝天门汇入长江,给本河段水流泥沙运动和河道冲淤带来很大的影响。

重庆市主城区河段呈现特有的冲淤规律,由于铜锣峡阻水作用,以及嘉陵江与长江来水不同的相互顶托,使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汛期壅水,河床淤积;汛末和汛后落水期,由于流量减小,壅水减小或者消失,流速增大,汛期淤积的泥沙会随水流冲走,俗称“走沙”。

图13 重庆市主城区河段河势图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一、概述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9%。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 1、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其输沙量大。例如:宜昌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图显示(图2),宜昌水文站输沙量最大。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站等水文站均小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 图2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 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这些工程对长江的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长程河道断面的实测一般每5年安排1次,宜昌至江阴设置测量断面1392个。 二、径流量与沙量 (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 干流选取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图1),各站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统计值见表1,水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3、图4、图5、图6。

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2年长江泥沙公报 CHANGJIANG SEDIMENT BULLETIN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单击自动停止一、概述 本期泥沙公报发布长江流域干、支流以及洞庭湖、鄱阳湖水系若干主要水文控制站(分布情况见图1)2002年水沙特征值及径流量、输沙量的逐月分布,并将2002年的特征值与多年平均值及上年度值进行比较。新增加水文控制站还发布多年水沙统计值。同时介绍了重庆市主城区河段、上荆江突起洲河段、长江口南支河段的冲淤变化。重要泥沙事件包括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长江中下游干堤建设、上荆江突起洲河段文村夹段崩岸、长江河道采沙管理以及长江口河段河道观测。 2002年长江的泥沙输移量和年平均含沙量与多年均值比较,明显偏少。其中长江上游总体上表现为平水(略偏少)少沙,干流主要站的年径流量除屏山站偏多5%之外,其他站偏少10%左右,但输沙量偏少明显,寸滩和宜昌站年输沙量偏少55%;长江中下游总体上为丰水(略偏多)少沙,汉口、大通站的年径流量偏多近10%,但输沙量偏少40%左右。长江干流各站年平均含沙量均比多年均值偏小,其中寸滩以下各站偏小43%~49%。 从各大支流来水、来沙情况看,除个别站的年输沙量略偏多外,其余各大支流的来沙均比多年平均值偏少。长江上游岷江、嘉陵江的来水、来沙均偏少明显,高场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分别比多年均值偏少24%和69%,北碚站分别少37%和90%;乌江武隆站年径流量偏多11%,但年输沙量仍偏少42%。长江中游汉江的来水、来沙偏少非常明显,皇庄站的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分别偏少42%和95%。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

泥沙研究 2005年10月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第5期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 戴仕宝1,2,杨世伦1,赵华云1,李明1 (11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21滁州学院地理系,安徽滁州239012) 摘要:根据来自长江水利委员会的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出(入)库水沙变化的逐日数据(2003.5.25- 6.12)以及长江中下游2003年和多年平均的干支流测站数据,本文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 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后,拦沙作用十分明显,仅2003年6-12月份,水库淤积泥沙即达1124亿t。由于泥沙被水库拦截,其下游各站输沙量均降低,河道沿程普遍发生冲刷(除监利至螺山段外)。各江段冲淤响应表现不一,从宜昌至监利冲刷量逐渐减小,监利至螺山段淤积,而从螺山到大通冲刷量逐渐增大。宜昌站至大通站间长江河道2003年总冲刷量为01798亿t,比预测值小。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长江河道冲淤形势发生的变化将对长江中下游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加强及时的监测与研究十分必要。 关键词:三峡水库;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洞庭湖 中图分类号:TV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68-155X(2005)05-0035-05 1引言 三峡工程运用后将对长江中下游产生何种影响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三峡工程委员会曾专门立项对此进行研究,一些研究者也曾撰文进行了分析与预测[1~3]。就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泥沙的输移将产生的影响,三峡工程委员会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三峡建坝后,枢纽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明显减少,坝下游河道将经历较长时期的冲刷-平衡-回淤过程。水库运用初期1-12年内,下泄悬沙量约为入库悬沙总量的32%,平均每年下泄悬沙量约1168亿t,中下游河道平均每年约冲刷泥沙1183亿t,每年输送到长江入海口的泥沙量为316亿t,约占大通水文站多年平均年输沙量4168亿t的77%[4]。2003年6月,三峡水库正式蓄水运用。从2003年的实测数据看,预测与实测之间差距甚大。如大通站的年输沙量的预测值为316亿t,而2003年的输沙量实测值仅为2106亿t,差距之大出乎预料,因此及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显得非常必要。虽然前述的预测值是水库运用初期的平均值,但就一般而言年际之间的差距应该不是太大,所以可以认为预测与2003年的实测值之间的差距是显著的。前人曾对长江上游[5]和中下游泥沙输移[6]及河道冲淤做过一定的研究,但是由于长江流域面积的巨大、流域地貌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等原因[7,8],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江中下游泥沙的平衡状况。本文将主要从与长江多年平均输沙情况对比的角度,以2003年实测值为依据,对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响应进行初步的研究。 2研究区域和资料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三峡水库蓄水初期长江中下游宜昌到大通之间河道的泥沙输移及冲淤变化特征。在 收稿日期:2004-12-0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课题(2002CB4124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076027);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05jq1129) 作者简介:戴仕宝(1970-),男,安徽芜湖人,副教授,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自然地理研究.E-mail:daishi bao@s https://www.doczj.com/doc/3a10768013.html, 35

王俊在长江委水文局2012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长江委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1年工作,分析水文工作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任务,以服务流域水资源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我局事业、经济和单位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认真履行职责,“十二五”开局良好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局深入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治江工作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两个发展,一个建设”,全年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一)水文测报预报取得新成绩 2011年汛情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两湖水系多条支流出现超警戒、超保证或超历史洪水;二是秋汛来势迅猛,渠江发生超历史实测记录特大洪水,汉江发生20年一遇大洪水,杜家台再次开闸分流。面对严峻的水旱灾情,广大干部职工坚守岗位,精心开展测报预报,以服务三峡和丹江口水库调度为重点,认真组织水雨情分析,有效应对航运、生态、应急调水和中小洪水调度等综合需求,保障了三峡水库汛末175m试验性蓄水目标。全年收发水情报文1116.5万条,发布各类水文气象预报分析成果486期,连续6 年30分钟内送达国家防总的报汛时效合格率达99%以上。

(二)全面完成水文基本资料收集 全局依托技术创新成果,圆满完成基本资料收集。 水文资料方面,完成全局316个水文测站基本资料收集。按时完成2010年度共806站项水文资料的复审、评定工作,及时提交了2010年《长江泥沙公报》、《长江水资源公报》编制成果,组织完成5册水文年鉴的汇编审查。 河道观测方面,完成长江中下游堤防崩岸及险工险段监测60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长程水道地形观测3768平方公里、长江口水下地形测量2563平方公里,完成长江中下游33个汊道、共105个断面的分流分沙观测。 水质监测方面,完成全局212个水质断面的资料收集和整编汇总。首次开展了2008-2010年水质年鉴资料的集中刊印。首次实施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试验水文水质监测。江源考察同步水样得以妥善保存。有效处置汉江水华、水葫芦和涪江水质污染、南水北调水源地坝前污染物等应急突发事件。 (三)水文勘测设计进展顺利 以服务流域规划编制为重点,认真做好水利前期及勘测设计工作,广泛参与流域内14个主要干支流河湖规划的编写。积极服务三峡、丹江口、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精心组织实施三峡及金沙江梯级水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

2000年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 2001-12-26 来源:本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第一章长江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约19%。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自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 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水流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输沙量大。例如:宜昌水文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 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大通等水文站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显示,宜昌站输沙量最大。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等水文站的输沙量均比宜昌小。 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 5、 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此外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这些工程对长江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 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长程河道断面的实测一般每5年安排1次,自宜昌至江阴(常州附近)设置测量断面1392个。 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干流选取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各站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426、4382、7112、905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2.550、5.010、4.040、4.330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76、1.14、0.573、0.486千克/立方米。 这些资料表明,各站径流量与沙量的变化大体上是对应的,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特别是上游屏山和宜昌水文站。从80年代至2000年,汉口与大通两站的沙量略呈减少的趋势。 支流中以嘉陵江、乌江与汉江的输沙量较大。其控制水文站北碚、武隆、皇庄实测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665.4、497.3、481.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201、0.2803、0.5590亿吨,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80、0.564、1.03千克/立方米。 (二)2000年的水沙特征值2000年长江干流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实

地理试题上海专题

地理试题 上海专题 一.读图1(资料来源:第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回答:(9分) (1)上海市人口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从人口增长考虑,其主要原因是 的增加。结合你所了解的生产生活实际,分析 其对上海发展的影响: 有利的方面: 存在的问题: (2)与全国相比,在人口年龄构成中,上海面临的 人口问题是:人口的 更严重;分析该人口问题给上海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有 . 二、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盛会,正在申办的20XX 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读图13、图14、表5回答: 1.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正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的宏伟目标前进。到20XX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预计 将达到7500美元左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根据 “2000年上海产业构成”表中数据,图中正确表示2000 年产业构成的是 点(填写字母),随着上海经 济迅速发展,预计今后变动的趋势是向 点(填写字母) 的方向发展。 2.上海将成为黄浦江水景衬托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市中心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项 目向周边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工业园区集中 (见下图),这种产业布局体现了 分区,它的优点有: . 为了使黄浦江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水景 岸线,成为2l 世纪展示城市形象的新亮点, 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沿江长约85千米的两岸 将进行综合开发,黄浦江与两岸的功能从生产 型转换为综合服务型。根据功能转换的要求, 你认为将有哪几类用地被置换? 3.上海将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实现。天 蓝、水清、地绿、住佳”的目标。列举两到三例近年来新建和在建的城市公共绿地或绿化 11.66% 25.5% 9.40% 11.50% 6.96% 5.57% 全国 上海 1990年 2000年 1990—2000年 全国和上海人口增长幅度对比 全国和上海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对比

高考地理 第四单元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应用跟踪训练 鲁教版必修2 (1)

"【三维设计】2013版高考地理第四单元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应用跟踪训练鲁教版必修2 "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时间3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正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性因素,人类活动也可能影响这一进程。读下图,完成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甲图中水文站测得的长江径流量为全年最小 B.此时乙图中水文站测得的长江水位为全年最高 C.此时丙图中洞庭湖水位全年最高 D.洞庭湖对长江有天然的调节作用 2.自2003年下半年以后,图中水文站观测的长江径流量比以往要稳定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是() A.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得好,水土流失大大减少 B.洞庭湖退耕还湖,水域面积大大增加 C.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人们的防洪意识明显增强 D.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与水库的蓄水 3.1998年长江汛期流量比1954年小,而中游水位却比1954年高,其主要人为原因 是() A.洪水集中,所有支流同时来水 B.滥砍滥伐森林,上游泥沙沉积加剧 C.围湖造田,湖面缩小,调蓄能力减弱 D.河堤年久失修,沿途挖沙失控 解析:第1题,甲图只能反映江面高于湖面,乙图只能反映湖面高于江面,丙图反 映的是江面和湖面持平,故选D。第2题,2003年后,径流量稳定主要是三峡水库 的调节作用。第3题,水量小,水位高的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使湿地 面积减少所致。 答案:1.D 2.D 3.C 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暴发,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4~6题。 4.洞庭湖对长江及其支流水量季节变化的影响是() A.汛期削减洪水流量 B.冬季长江水补给湖水 C.增加水量的季节变化 D.对枯水期流量没有影响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现状与对策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体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地质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不断发生缓慢的或突发性的对人类有利或不利的变化。近年来,四川在地质环境保护、预防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在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方面至今还没有一部较为完善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加之四川大部分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差,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等日益加剧,从而导致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已在一定区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 一、四川省当前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问题现状 1.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损失不断扩大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地跨我国二、三级地形台阶,地形高差悬殊,气象复杂多变,地层岩性复杂,褶皱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震活动较为频繁,为我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且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暴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现具有一定规模、造成危害的崩塌和滑坡约10万余处,泥石流沟壑3000余条,危及120余座县市所在城区和800多个乡、镇,5o0余家工厂、矿山的安全。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亿元。近年来随着工程经济建设的力度、深度及广度不断加深,导致四川地质灾害已有加剧的趋势。1997年我省地质灾害发生时间早,危害程度大婕胺段ч悖幽瓿?元月份就有华莺市双河镇柏梓镇煤矿瓦斯爆炸,2月份叙永县麻城乡擦耳岩崩塌,3月份荥经县荥河乡红星村漆山社滑坡和庄子队横岩上地裂缝等多处地质灾害发生,先后造成较大危害。5~9月许多地区相继出现了多次暴雨过程,在高强度的暴雨诱发下,地质灾害进入十分活跃阶段,接连不断地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中断公路、铁路交通运输,毁坏农田耕地和房舍,破坏通讯、水利设施,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6月5日凉山州美姑县乐约乡暴雨造成滑坡,毁房子307户,1527人受灾,死亡151人。6月15日攀枝花市仁和区新华乡暴雨泥石流造成轻伤103人,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7月4日雅安天全县二郎山山洪泥石流造成12人失踪,2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200余万元。7月9日宜宾市兴文县久庆镇金凤村暴雨造成滑坡,致使53人死亡,40人受伤。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地质灾害造成325人死亡,轻伤83人,直接经济损失14亿元。 1998年四川省地质灾害更加异常活跃,灾害频繁发生,多次造成农田被毁,房屋毁损,交通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使全省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影响。据全省不完全统计,至今年9月份全省即发生较大型地质灾害109处,其中滑坡48处,泥石流36处,崩塌25处,死亡人数已达到283人,伤1868人,经济损失数亿元。这些灾害的产生除与四川独特的地质构造、地貌、地层岩性及暴雨山洪等自然地质因素密切相关外,与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不规范的矿山开采,随意弃渣,不合理的道路开挖,房屋修建切坡等密切相关。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四川省是一个矿业大省,近年来由于采矿活动的深度、广度日益扩大,不合理开采现象时有发生,因此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恶化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给矿山企业及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据初步统计,全省有500余家工厂、矿山受到矿山地质灾害的影响。四川省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矿山不合理开采引起的崩塌、滑坡,地表水及地下水疏干,地表

中国水利年鉴2002_附录-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1年度)

坟河段十大孔兑(“孔兑”即蒙古语“山洪沟”)同时 爆发山洪。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成吨重的泥团滚滚而 来,在入汇黄河处形成沙坝,淤堵黄河。其中西柳沟口 的沙坝高2~4米,长600~1000米,宽7公里,使黄 河干流昭君坟水位壅高2.18米,回水影响约70公里。 历时25天,主槽的沙坝才被冲开。西柳沟1961年、1966年、1976年、1984年和1998年也形成过堵塞黄 河的沙坝。窟野河汇入黄河的口门河段,也常形成沙坝。1967年北洛河高含沙洪水的淤积曾填堵渭河口门 数公里,渭水倒流,壅高水位,后组织人力开挖才得以 疏通。 编写说明: 1.本公报主要根据河流水文泥沙实测资料编写而成 。 2.河流泥沙运动一般分为悬移质(悬浮于水中向 前运动)与推移质(沿河底向前推移)两种。目前推移 质测验精度较低,而且其数量一般较悬移质少得多。故 公报中的沙量一般是指悬移质部分,不包括推移质。 3.公报中描述河流泥沙的主要物理量及其定义 如下: 径流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 量,立方米; 输沙量——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 的重量,吨; 输沙模数—单位时间单位流域面积产生的输沙量,吨/(年?平方公里); 含沙量—单位体积水沙混合物中的泥沙重量,千克/立方米; 中值粒径—泥沙颗粒组成中的一个代表性粒径,小于等于该粒径的泥沙占总重量的50%。 4.河流泥沙测验按技术规范进行。一般采用断面 取样法配合流量测验求算断面悬移质的输沙量,并根 据水、沙过程推算日、月、年等的输沙量。同时进行泥 沙颗粒级配分析,求得泥沙粒径特征值。河床与水库的 冲淤变化一般采用断面法测量与推算。 5.我国大地测量中曾使用过不同基准高程,如黄 海高程、吴淞高程等等。公报中除专门说明者外,一般 采用黄海高程。 6.公报中的多年平均值,除另有说明者外,一般是 指1950~2000年的实测值的平均数。如实测起始年份 晚于1950年,则取实测起始年份至2000年的均值。 7.本期公报的基本资料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 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及有关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总站)提供。公报编写组由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 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的人员组成。 8.由于是首次以公报形式发布泥沙信息,缺乏经验,加之泥沙问题的复杂性及当前泥沙测验技术水平的 限制,公报中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辑录说明: 中国从1919年起开始进行江河泥沙测验,1949 年以来泥沙测验的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各大江河都 开展了泥沙测验,取得了大量宝贵的资料。考虑到长 江、黄河的输沙量占全国河流输沙量的80%以上,而 且其泥沙测验工作开展较早、资料比较系统,故第一期 公报仅包括长江、黄河的泥沙资料,取名为《中国河流 泥沙公报》(长江、黄河)。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于2001年12 月颁布。《中国水利年鉴》特辑录本公报。 (杜丙照 摘自中国水利网) 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1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002年4月27日) 2001年,我国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地下水环境 监测、地质遗迹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取得新进展:一截止到2001年底完成284个县(市)的地质 灾害调查与区划,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4万多处;在地 质灾害比较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地质灾害治 理项目40多个;完成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 划,并已投入实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31次,避免伤 亡4203人。 一 在全国186个地下水监测城市中,有63个城 市和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有所回升;日益突出的水质污 染问题在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逐渐得到控制。但是,由 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环境问题依然严重。 一全国已建立县级以上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390处,其中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形迹保护区40个、 古生物化石25个、地质地貌景观325个,保护区面积206.万公顷。2001年批准新建国家级地质公园33个。 一国土资源部投入资金1350万元,选择10个 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老矿业基地,开展矿山环境治理 和生态恢复,建立绿色矿业示范区。 地质灾害 一、地质灾害危害情况 2001年度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 塌陷等地质灾害5793处,其中重大地质灾害240余起,造成78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35亿元。 2001年全国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质灾 害造成人员死亡。最严重的为云南,死亡191人。其次 是湖南、四川、重庆、贵州和广东,分别死亡146人、108人、82人、61人和54人。本年度在重庆的武隆、 湖南的绥宁、云南昆明的东川区各发生了1起特大型 突发性地质灾害,分别造成79人、99人和19人死亡。 与2000年相比,2001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所减少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摘要

《中国河流泥沙公报》(长江、黄河)摘要 我国许多河流每年输送大量泥沙。河流的泥沙状况,不仅关系河流本身的发展演变,也反映了流域的环境特性、水土流失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规划、防洪、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工作中,河流泥沙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对于我国众多的河流来说,治水必治沙,这是中国水利的特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 从1919年起,我国就开始进行河流泥沙测验,50年代以后测验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至2000年全国共有水文站3124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暂未计入)其中测验悬移质(悬浮于水中向前运动的泥沙)1453处、推移质(沿河底向前推移的泥沙)24处,河床质78处,泥沙颗粒分析419处,各大江河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测资料。水利部现将这些资料加以整理,择其要者编制成《中国河流泥沙公报》,向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有关我国河流泥沙的基本信息,为各级政府在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公报的内容包括各大江河干流及其部分支流的主要水文控制站逐年的径流量和悬移质输沙量、重点河段的河床冲淤变化、重要水库与湖泊的淤积情况、重大的泥沙事件或特殊泥沙现象等。第一期公报公仅包括长江、黄河的泥沙资料。长江、黄河的输沙量占全国河流总输沙量的80%以上,而且这两条河流泥沙测验工作开展较早、资料比较系统,第一期公报(2000年)除发布2000年的资料外,还包括这两条河流自1950年以来的历史资料,以反映它们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第一期泥沙公报的基本资料主要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以及江西、湖南、陕西、甘肃等省水文水资源勘测(总站)局提供。公报编写组由水利部水文局、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等单位的人员组成。公报编委会及编写组对水文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综合整理和分析工作,广泛听取了泥沙专家的意见。 第一期公报摘要如下。 一、长江泥沙运动的特点: 1、长江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从河源至宜昌长江干流沿程各站年均输沙量由于支流泥沙的汇入而递增,至宜昌达最大值,平均每年为5.01亿吨(1950—2000年统计值)。长江中下游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中,因此沙市以下至大通等水文站的输沙量均比宜昌小。 2、长江水流含沙量不高,1950~2000年宜昌站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但因长江水量丰沛,输沙量还是很大的。 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但部分河段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冲淤变化较大,大洪水高于两岸地面较多,是防洪的关键河段。 4、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干流上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对长江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 5、2000年长江干流四个水文控制站实测年径流量均较多年平均值略大,但沙量仅上游的屏山站略大,宜昌(上游)、汉口(中游)、大通(下游)各站的沙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2000年长江支流的12个主要水文控制站的输沙量均比多年平均值减少许多。 6、1992年长江上游的水库调查淤积率约0.68%。丹江口是汉江中游的大型水库,总库容174.5亿立方米。汉江入库沙量1960~1989年年均4700万吨。由于上游建库,特别是1989年安康电站建成运用,汉江入丹江水库沙量大减,1990~1999年年均输沙量仅为920万吨。 7、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相沟通,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洞庭湖1852年天然湖面近6000平方公里,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至1949年湖泊面积为4350平方公里,容积为293亿立方米。此后30年由于大规模的开发和垦殖等原因,湖面迅速缩小,自80年代后情况得到控制,至1995年,湖面为2623平方公里,容积为167亿立方米。据1956年至1995年统计,洞庭湖年均泥沙淤积量约1.24亿吨,主要来自长江干流的入流,部分来自湘资沅澧四水。鄱阳湖1953年至1976年湖泊面积缩小25%,容积缩小19%,主要是围湖垦殖所致,1976年之后变化较小,1976~1987年年均淤积709万吨,比较轻微。 8、1950年以来长江的重大泥沙事件有:下荆江进行了两次人工裁弯、一次自然载弯和一次撇弯;1985年新滩滑坡;据80年代资料统计,长江中下游主要崩岸总长722公里;葛洲坝水库1991年基本上达到悬移质泥沙淤积动态平衡;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已累计治理面积达6.3万平方公里。 二、黄河以多泥沙而闻名于世。其主要特点有: 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黄河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2%。黄河干流三门峡站1919~1960年年均输沙量高达16亿吨,年均含沙量高达34千克/立方米,远远高于其它江河;黄河水量主要来自上游,而沙量90%来自中游,水沙异源。 2、黄河流域产沙时期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产沙一般占全年输沙量的80%以上,最大月平均输沙量可占全年输沙量的50%以上。干流站最大最小年输沙量变幅在5倍以上,支流站则变幅更大。 3、黄河干流龙门至河口为河床淤积的主要区段。泥沙淤积迫使三门峡水库两次改建,三次改变运

文献综述-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

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河口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其水动力条件复杂,如径流、潮汐、波浪、沿岸流以及地转科氏力等作用强烈;人类活动也颇为活跃,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势地位集中体现在沿江、沿海等地域优势上。众所周知,河流泥沙资料是为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以及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水库运用、调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工作。 我国属于多河流、广流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长达2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类型各异的河口1800多个,其中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口有60多个(沈焕庭等,2001)。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沛,输沙量大,全长约6300km,流域面积约180万 km2,占全国面积的1/5。其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据长江大通站资料(1950~2004),流域平均每年汇集于河道的径流总量达9.00 X 1011m3,并挟带约3. 78 X 108t泥沙(中华人民共和国泥沙公报,2004),由长江河口的南槽、北槽、北港和北支等四条汉道输送入海。 根据长江口水流动力性质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径流段、过渡段、潮流段和口外海滨段。过渡段是径流与潮流相互消长的河段,它自五峰山镇至徐六径,长约184km。潮流段是潮流势力逐渐增强,径流势力相对减弱,风浪与风暴潮对河道的影响大增的河段,它自徐六径至河口,长约174km。口外海滨段是诸多水动力因素非常活跃的场所,又受到海岸、海底等边界条件的制约,水流动力情况比较复杂。它的大致范围是西起长江口拦门沙前端、东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南自南汇嘴附近、北达江苏省篙枝港(胡辉,1988;沈焕庭2000,2001;宋兰兰,2002)。每个典型河段都有其固有的且相互影响的悬移质含沙量分布特性,它们在长江口地貌形态、河口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港口与航道部门也十分关注水体悬移质含沙量分布的变化规律,营养盐和污染物的分

2003年度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 2003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2004年9月

前言 《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发布的太湖流域及东南诸河(以下简称流域片)水资源状况的综合性年报。《公报》向社会通报流域片年度来水、用水和水质状况,反映流域片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和重要水事活动,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水资源提供指导,同时促进全社会都来关心水、节约水和保护水。 《公报》按照水利部《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修改试行稿)》要求编制,内容包括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蓄水动态、供水量、用水量、耗水量及重要水事等,反映流域片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太湖流域与东南诸河水系相对独立,因此《公报》在内容编排上分别予以描述。《公报》分区体系统一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定的分区体系,用水量按用户特性分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公报》成果是在流域片范围内各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汇总、综合分析及调整编制而成。 《公报》编制工作得到了流域片内各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与合作,谨此表示感谢。

目录 前言 (1) 综述 (1) 一、水资源 (2) (一)水资源总量 (2) (二)水资源质量 (6) 二、蓄水动态 (9) (一)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 (9) (二)太湖蓄水动态 (9) (三)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 (9) (四)平原区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10) 三、供用水量 (10) (一)供水量 (10) (二)用水量 (10) (三)用水消耗量 (11) (四)废污水排放量 (11) 四、用水指标 (11) 五、重要水事 (12) 第二部分东南诸河 (14) 一、水资源 (14) (一)水资源总量 (14) (二)水资源质量 (16) 二、蓄水动态 (17) 三、供用水量 (18) (一)供水量 (18) (二)用水量 (18) (三)用水消耗量 (18) (四)废污水排放量 (19) 四、用水指标 (19) 五、重要水事 (1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