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武大帝吧】汉代社会教育

【汉武大帝吧】汉代社会教育

【汉武大帝吧】汉代社会教育
【汉武大帝吧】汉代社会教育

摘要: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重要繁盛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民族个性特点形成初步定型时

期。这与汉代推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教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汉武帝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大学———

太学,完成了从乡村到京都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学校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官吏的职官教育、军队教育、边疆地区教育以及全社会教化,完成了全社会全民族的思想统一,形成了统一稳定的民族心理,促进了社会稳定,推动了民族化进程。

关键词:汉代;儒家思想;教育;社会教化;民族共同心理形式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12)02-0081-05

汉代社会教育

曹新洲

(南阳汉画馆,河南南阳473000)

收稿日期:2011-09-30

作者简介:曹新洲(1963—

),男,河南南阳人,南阳汉画馆副研究员。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11卷第2期2012年2月Vol.11No.2Feb.2012

汉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统一、融合、社会稳定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形成、统治秩序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天地人神关系的等级秩序确立、和谐相处观念普及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在完成初步统一、完成封建统治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点并初步定型的时期。所有这一切,与那个时代的社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应该说,汉代的社会教育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是成功的,对于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定型,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也是它为何能影响中国历史两千余年的原因。这里所说的社会教育,是广义的教育,是除了学校针对学生教育之外的具有全社会意义的教育,包含教育和社会教化,也可以说是一种全民教育。本文着重对这种社会教育形成的原因,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确立、教育的形式措施以及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等加以探讨。

一、治国安邦大政方针理论中社会教育的确立(一)精神理论依据从黄老思想到儒家思想的转变西汉初期,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在黄老思想指导下,采取了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由复苏、恢复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现象。到汉武帝时,整个国家形势发生了完全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必须有上层建筑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经济的高涨必须有精神文化的高涨与之适应。[1]汉初确立的黄老思想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

著名思想家董仲舒作为儒家思想代表者,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扩展,吸取了其他各家思想中有利于建立封建王朝集权统治、发展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内容,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理论体系。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非简单地把儒家之外的各家悉尽排除,而是以儒家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以及汉初黄老思想,形成综合与扬弃各家的思想体系。他首先放弃了儒家理想主义的固执与昔日王者师的尊严,纳入了适合建立民族国家及统治秩序的实用主义思想。同时,否定了法家强调法治、以吏为师、不要文教德治的片面性,吸收了其中集权专治和注重刑法的思想,否定了黄老消极无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片面观点,吸收了其中自然观、阴阳刑德思想等等,形成自己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刑德教育,礼乐、等级思想等一整套既适合以帝王为首的地主阶级建立统治政权、组织社会发展,又利于大众百姓建立精神信仰与处理人事关系的实用思想理论体系。

(二)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确立

董仲舒以宇宙之天为依据为汉武帝找到了天人合一与君权神授的思想依托,拟定了阴阳刑德的思路,明确了国家统治制度与社会教育的策略。他向武帝进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

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2]强调国家要保证思想理论的统一,从而达要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以便达到政治和谐与社会管理的一体化。但是,一种学说要完全作为国家发展的理论核心长久不变,并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的盐铁会议和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的石渠阁会议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两次为政治理论而举行的辩论会议,使儒家思想成功地把它的价值观念与意义准则提升到了绝对的高度,使得制度、法律与策略具有了极富弹性的调节与整合能力,从而矫正了秦汉时代吏治与法制过分严酷造成的社会紧张局面,使儒者“通于事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3]一方面,将儒家思想学说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由教育与管理传播到了平民,把儒家思想学说世俗化和道德化,并作为一种荣誉与象征,向社会垂范,儒生成了整顿风俗与生活的教官。另一方面,由制度与文本渗透到了法律,渐渐地把儒家思想作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款条,把空谈道理的儒生变成了实际施政的法制主义者,儒学成了刑法的内在中心,儒生成了政府的官员,儒学的国家意识形态化进一步提高。其后几代帝王对儒家思想都显示了不同程度的重视与支持,特别是到了东汉初期,光武帝汇集四方儒者,立学官、建太学,明帝甚至通过儒家的礼仪制度,举行取得嗣位的仪式,以证明其合法性与权威性。到章帝时,于公元78年所召开的著名的白虎观会议,是儒家思想最终确定其国家意识形态之地位。这次会议使儒家学说以宇宙自然法则为依据,君主制度作为推行的力量,循吏为代表的行政系统的教育与灌输,当人们接受了这一系统学说时,已经不由自主地放弃了追问其合理性来源的权力,也已经承认这一学说对于个人心灵的规范,于是思想一致的时代就不期而至。[4]儒家学说真正成了社会统治工具。

历经几代王朝的不断发扬光大,儒学的社会教育地位逐步确立。儒家思想成了统治者和社会大众都认可信奉的精神依靠时,儒家这一思想体系就成了真正的国家意识形态。这标志着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论体系最终形成并确立。

二、社会教育的实施

西汉初期,由于社会贫困,国家教育主要靠私学,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经济基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发展社会教育的思想,兴办太学、置明师、重选举、广取士等,社会教育蓬勃发展起来,逐渐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大学(太学)到小学、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教化)、从专职到兼职、从官办到私营、从系统到专科等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社会教育网络。在中央设立专管文教的官员,太常,级别住居九卿之首。地方学官由行政长官兼任,教育制度逐步确立。

(一)学校教育的空前发展

1.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京都长安西北城郊正式设立,初置博士弟子员(太学生)50人。太学的教官由博士担任。博士各专一经,或《诗》,或《书》,或《礼》,或《易》,或《春秋》。在太学中以专习的一经给弟子进行讲授,这些博士均是当时的名师硕儒,政府给以优惠的待遇。太学生除由京都直接挑选入学的学生外,各郡国县邑也有所选送。之后太学生人数逐渐增加,至西汉末已增至3000人,东汉时达3万余人,匈奴等少数民族也送子弟入太学。这些太学生年龄没有限制,小有十二三岁的童子郎,大到60岁的白发老人。到东汉顺帝时(公元131年),拓建房屋共计240房,1850室,京师形成太学区。

2.宫邸学

是中央统治集团的贵族子弟学校,东汉时创办。著名的是“四姓小侯学”和“邸弟学”。四姓小侯学,是外戚集团创办的学校,设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公元66年)。所谓“四姓”即樊、郭、阴、马四大氏族,因为他们都不是列侯,故名“小侯”。这种学校条件好,待遇优厚。“邸第学”是东汉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由邓太后开设,主要学生是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与河间王的子女以及邓家近亲子孙等。其中前两家40余人,后者30余人,学生都是5岁以上小孩,专设教师和保姆,教以经书。学校设在宫中,所以邓太后每天都能亲自到邸第对孩子们抚育教导。

3.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因学校选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名。专门招收有写作、尺牍、辞赋特长以及善于书法的学生。学校所设课程为学习辞赋,小说、尺牍、书法、字画等,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它的设置为后代各种专门学科的开设开辟了道路。

4.地方官学。

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置。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庠”,聚(村落)设“序”。据《汉书·循吏传》记载,郡国学由蜀郡太守文翁所创。蜀地文化落后,为淳化民风,选派小官吏到京师长安太学学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82·2012年第2期

习,受业博士,学儒家经典和汉朝律令,学成归蜀,引进中原文化。文翁还在成都创设官立学府,谓之学官。在蜀郡县内招收学生,并免除他们的徭役。这一措施取得了相当好的社会效果,蜀郡的文化面貌得到大变样。因此,获得汉武帝嘉奖,并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从此地方官学逐步推广开。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由王莽倡导主持,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制度,规定“学”与“校”设经师一人,“庠”与“序”设考经师一人。“学”与“校”相当于中等程度,“庠”与“序”相当于初等程度。至此,地方官学得以全面普及。包括西北武陵,东北辽东,西南九真(越南河内)等边陲都设立了郡国学。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至乡村的各级学校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5.私学。

从武帝时兴办官学,官学从上到下的发展,并未使私学停止,相反,私学在官学的影响下得到发展。儒家思想社会地位的确立,使大批儒家学者成了正统的国家思想家。这些学者除一部分任职朝廷官府之外,还有许多硕学名儒,在未从政或任博士之前,一直从事私人教学,还有一些已经为官者仍然从事收徒教学之事。汉代私人教学从形式上分为“蒙学”或“精舍”(或称精庐)两种。

蒙学即童蒙学的地方,也就是启蒙教育,场所主要是书馆,所以也叫“书馆”。教师称“书师”,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习字,书师以家或公共场所坐馆施教。

精舍,是私人专门建立的教学基地,取名精舍,也叫精庐。由当时的经师大儒创办,所以这些学校或在大师家乡,或在某山水胜地。这种私学兴起于西汉,到东汉时特别兴盛,其普及程度在古代史上空前。精舍的学生都比较多,少则百十人,多则千人以上。

私学教育的发展普及作为汉代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节约了大量的国家教育经费,而且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推广,各项政策普及以及为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的社会教化的加速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社会教育史上的杰出典范。

(二)官宦教育

官宦教育也就是古代的吏治教育,相当于现代的干部职工培训教育,这种教育在古代叫宦学事师制度,是古代提高各级官吏工作能力、文化知识水平、法律道德水平的教育制度,是政教合一的教学制度。汉代继承秦及以前的宦学事师制,加强对各级官吏的教育培养,特别是办学制度产生形成之后,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也作为对朝廷各级官吏尽快接受新的思想,提高新形势下治国安邦的工作能力,加强新思想的社会教化普及效应等等,最有效方式之一,这种制度被保留下来并加以推广。

宦学事师就是求学要入仕途,就教于官府,边仕边学,学习为官之术,就是现在国外的职官教育。这种学习,学习之后直接为吏,出路明确,加之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性,有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边仕边学更方便、又快捷,所以一些士人“好士学宦,因吏为绳表”。[5]这种宦学事师在汉代也就十分盛行。宦学学生有文武之分,文吏主要学习史书、书法、儒家经典律令,五经是必修科目,还要修为吏之道,如“康洁平俗拊顺亲,奸邪并塞皆理训”自勉,待人处事要谨慎等职业道德,要使学者有较高的政治水平、伦理道德修养、忠君观念,以达通经治国的目的。武吏要学史书、五经、射礼等。

宦学事师制度在汉代的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以快捷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统一在朝廷思想下,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又具有较高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水平的实用官吏,而且这批官吏在进行朝廷所推行的儒家思想社会化中又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军队教育

军事教育分为文武两部分,也就是文化要思想教育和体能技能训练两部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内容是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教授军人基本的道德理论、忠、孝、仁、义之礼、上下级观念以及兵法思想,掌握一定的用兵技能和军事理论,使每个军人不仅遵守部队的纪律,服从领导,忠于朝廷,而且还具有较强的仁爱之心,杀身成仁的观念,等等。军队教育重点是体能技能的教育训练。当时部队主要的教育训练项目有列队布阵,射箭蹴踘,扛鼎蹶张、骑马驭车、拳勇击技等多种学习训练项目。军队又分为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两种,中央军队主要负责京师的守卫与安全,地方军队负责地方社会治安、战时调遣,边疆地区稳定还有屯田耕作等任务。地方军队根据人员情况又分为材官、骑士、轻车、楼船四个兵种,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步兵、骑兵、车兵、水兵。军事训练项目中,最早也是最普及的是射箭,而射箭前期又是射礼,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队特别重视射技的培养。学习射礼的场所最早的是序。序的本意为庭堂内起屏风作用的东西隔墙,序把中堂与东西箱房隔开。后来演化为二隔墙之间部分为序,也就是庭堂为序。这是用于射礼的主要场所,是学习、练习射的地方。后来序成为地方村落学习之地,与庠配合成为乡村级学校。可见乡村学校是在军事训练项目的

曹新洲:汉代社会教育

2012年第2期·83·

场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两汉时的军队教育培育出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的军事力量,为汉代疆土的开拓,社会边防的稳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汉代统治者不仅重视中原汉族地区的教育和社会教化事业的发展,还非常重视边疆地区的教育发展,重视把中原先进的文化引入边疆地区,使那里摆脱落后的蛮夷之风。最早在边疆地区办学,积极引进传播中原先进文化的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据史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3]文翁通过办学,使蜀郡之民接受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原文化,使蜀郡的文明程度可以与齐鲁媲美。这种教育方法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于是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之后丹阳太守李忠,“以丹阳越俗礼仪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及为起学校”。[6]宋均任辰阳长时,为了改变当地特别流行的“信鬼神之习而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7]又载:“光武中兴,锡光为交阯,任延守九镇。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知姻聚,建立学校,导之礼仪。”[8]益州郡为西南夷的聚集地,“肃宗元和中,蜀郡王追为太守,政化尤异,有神马四匹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乌见,始兴起学校,渐迁其俗”。[9]应奉“永兴元年,拜武陵太守,到官慰纳,山等皆悉降散。于是兴学校,举侧陋,政称变俗”[10]。边疆地区学校的建立,不仅促进了边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在文化上奠定了基础。

(五)民众教育

汉代统治者除了利用办学的方式实现对各级官吏、学生、军人的社会教育之外,对于更广大的社会民众则采取了另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那就是社会教化。因为民众的人多、人杂、受教的少而广,所以对民众教育的形式、措施、手段也纷繁多样,是一个多种方法并用,实施教而化之的综合系统工程,其主要形式有如下几种:

第一,通过学校的影响。汉代设立的学校,特别是地方郡国学校,大都以社会教化为宗旨,利用学生所学进行文化推广普及,影响大众的思想、生活和习俗信仰。据史料记载,一些郡守都曾令文学、校官、诸生演习礼容,借以引导地方的礼仪教化。办学以推行道德为主,学习儒经,注重礼教,使汉代地方学校大都有“春秋飨射文礼和升降揖让之仪”,成为朝廷推行社会教化的基地。以学校实现对人民的教育,既直观又现实,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

第二,通过政治的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特别注重以德治国的方法,在刑德关系中,他以阴阳为依托,提出德即是阳,是主的观念。所以汉代官员们着重突出德治也就是仁治思想,这种思想容易被老百姓接受,也使百姓容易被教化。这种政治影响在边疆地区对落后民族的成效最为明显。汉朝统治者通过在边疆地区设立郡县,以这些行政区域的管理机构为中心,通过传播中原地区的礼仪、服饰、民风民俗和先进的农业生产、农耕技术、赋税制度等,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使当地百姓受到教育。当然,也有以法律强治手段进行促进变革实现教化的,如张奂为武威太守时,“其民俗多妖意,凡二月,五月产子及与父母同月生者,悉杀之,奂示以义方,严加赏罚,风俗遂改百姓生为之祠”。[11]这种用严明赏罚的方式改变当地陋习,受到百姓的欢迎,百姓在张奂活着的时候就为其立祠颂功。

第三,百姓的自觉信仰。儒家思想中天人感应、阴阳变化、人神转化、“三纲”“五常”以及忠孝思想等不仅为老百姓的信仰提供了很现实的精神理念,而且提供了系统的可操作的实用教化性知识。再加上这些观念在百姓中有很久的历史渊源(除边疆地区),已在老百姓中形成了涉及生活各个方面的信仰和习俗,所以当统治阶级通过各种形式对民众进行教化时,很容易被接受而受而化之。

三、社会教育的影响

汉代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建立集权统治的同时,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形态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基础,制定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开拓疆土、巩固边防、统一文化、发展教育等一系列治国安邦的统治政策,对于两汉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以发展教育为手段进行的国家社会教育对于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汉代尊师重教的风尚和严于择师的管理经验,更为后世所借鉴,特别是把教育学生与社会教化相结合,为统治者提供了大批实用人才的同时还完成了全社会全民族的思想统一,为社会建立了良好的民风习俗和社会秩序,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84·2012年第2期

教育模式树立了古代教育社会化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私学作为中国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官学成立前,承担了全部的社会教学、社会教化任务。官学成立后,私学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依然承担着一大部分社会教育任务,他们在长期教学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教学形式对上为国家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对下多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私学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广大民众的思想生活状况,承担了一大部分社会教育的功能,是推行社会教化的主力军。况且这些学校还为国家节约了大批的教育经费,所以私学在我国古代社会始终传承发展而不间断。

在边疆地区建立官学,以推行儒家思想和传播中原优秀文化为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使当地在短时间内改变了落后的思想与民风民俗面貌,边远地区少数民族逐步与中原汉族的先进文化融为一体,不仅有利于汉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统治,而且大大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疆域的拓展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代统治阶级确立并推行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学说作为发展社会教育的主导思想和主要教育内容,在那种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古代地主阶级作为新生力量处于上升时期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社会教育制度的制定和积极推行,是有利于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别是社会教育制度的成功实施,对于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中华民族特点的形成、中华民族文化个性的定型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范围的统一稳

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当时社会的稳定,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安定环境,以及正确处理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儒家思想的单一、中和、稳定、模式化等思想特点,不利于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人们对于自然等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从而束缚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汉代统治者那种社会教育的思想观念及其制度的确立、政策的推行、举措的实施以及所产生的效果和积极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对今天的社会教育也还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参考文献:

[1]金春峰.汉代思想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255.

[2]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卷56)[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班固.汉书·循吏传(卷89)[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充.论衡·程材[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6]范晔.后汉书·李忠传(卷21)[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7]范晔.后汉书·宋均传[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8]范晔.后汉书·南蛮传(卷86)[M ].北京:中华书局,1979.[9]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卷86)[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0]范晔.后汉书·应奉传(卷48)[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1]范晔.后汉书·张奂传(卷65)[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责任编辑:杨

涛]

On the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Han Dynasty

CAO Xin -zhou

(Nanyang Han -Dynasty Stone Relief Museum ,Nanyang ,Henan 473000,China )

Abstract :The Han Dynasty mark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prosperity in China ’s feudal society.It is also a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Chinese national collective psyche and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preliminarily finalized and took initial shape ,which ,of cours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of enshrining Confucianism as the core tenet of society in the Han Dynasty.During Emperor Wu ’s reign ,China ’s first university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in ancient times in China ,was set up ,and an examination system in which local officials would select candidates to take part in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was explicitly instituted for talent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rural or urban.At the same time ,efforts were also made to reinforce education on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military personnel ,frontier education ,as well as social enlightenment at large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 unified national collective psyche and promot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 :the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education ;social enlightenment ;forms of national collective psyche

曹新洲:汉代社会教育2012年第2期·85·

我评汉武帝_800字

我评汉武帝_800字 汉武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雄,同时他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善于重用人才,而且非常聪明。并且从小爱读书的他,当上皇帝后也十分重视教育。 下面我就来评价一下吧。汉武帝在位时,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国家统一,他也一一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在政治方面,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的问题,加强了中央的权威。而且他还破格录取了有真才实学的人,十分重用人才,并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在经济方面,将造盐、钱和铸铁的权利归于国家,并统一了五铢钱,抑制大商人牟取暴力。同时也打击大商人放高利贷,增强中央财政。在思想方面,他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在军事方面,出击匈奴,是他最大胆的决策。他克服各种困难,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由于对战争主动权的牢固把握,这一战争后来又具有了征服匈奴的性质。汉武帝以军事胜利为条件实现了汉帝国的疆域扩张,使得南越归服,朝鲜置郡,夜郎入朝,匈奴北遁。而北边军事形势的改变,使西北地区的开发也进入了新的纪元,打通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往的通路。正如秦汉史专家张维华在《论汉武帝》一书中所指出的,这一举措“不仅对于中国的历史,具有重大意

义,即对于整个东方的历史,亦具有重大意义”。西北方向的长期作战,使社会承受了沉重的负担,据说一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对“武皇开边”的批评,历来音声响亮。唐人有“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的诗句。宋人诗作亦谓“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但是清代学者赵翼说,“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近世也多有学者肯定这种“缔造中国疆域之伟绩”。 但是汉武帝也有缺点。他好大喜功,连年打仗,耗国库空虚,他同时也相信神仙方术,而且权利欲望极强,迷信自我意志。汉武帝晚年自己也承认,曾下诏检讨:“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怨苦,不可追悔。向者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悉罢诸方士,候神人者。”信方士,求神仙,大兴土木是汉武帝一生中的一大缺点。不过他也是至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向众人承认错误的皇帝,当然我认为只要知错能改,便善莫大焉。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汉武帝,虽然有缺点,但人无完人嘛!不过我特别欣赏他重视教育,重用人才。当然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大公无私,这使他在治理国家方面获得了不少益处。

我眼中的汉武帝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字通,汉朝第七位皇帝,西汉时期的皇帝、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文学家。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公元前157年7月14日生于猗兰殿,公元前87年3月29日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汉武帝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汉武帝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一、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汉是强盛的王朝,而汉武帝在位五十余年更使它登上了鼎盛高峰。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均有建树,功不可没,充分展示了他勇于开拓、奋发进取的雄才大略。 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西汉王朝的统一和发展 汉武帝刚刚登上皇帝宝座时,由他的祖母窦太后掌握大权。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去。汉武帝开始把一切大权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自此,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他命令藩王们不能把封地仅仅传给继承王位的长子。还必须划出一部分来分封给其他几个儿子,并且互不统属。这样一来,藩国的土地越来越小、势力越来越弱,后来就无法与中央对抗了。这正是汉武帝的聪明之举。 汉武帝还加强了原有的监察制度,并建立了一套选用官吏的新制度。他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命令各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并用“公车上书”的办法,使官吏及人民都可以上奏章给皇帝建议国事。意见合乎治国要求的,就根据上书人的特长授给官职。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董仲舒认为:皇帝是奉上天的意旨来管理人民的,上天给了他统治人民的权力,绝对不能违反。这种说法正好迎合了汉武帝的心意。汉武帝便采取这种思想来做统治思想和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在举行测试的时候,汉武帝对其他各派学说的人一概不取,独取儒生。于是,要想做官就得接受儒家学说,士人都变成了儒生。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在当时对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开拓疆土 从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作战。最后取得了抗击匈奴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武帝还用大量移民的办法来充实边防,发展生产,使西汉王朝的政权更加巩固、国家更加统一,为西汉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细数汉武帝一生的成就,不愧是千古一帝,实在太霸气了!

细数汉武帝一生的成就,不愧是千古一帝,实在太霸气了! 电视剧《汉武大帝》对汉武帝介绍词是“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翻开史书,细数汉武帝的显赫武功,即便是再较真的人也会不得不承认,汉武帝千古一帝的名号真不是吹的,汉武帝实在太霸气了!汉武帝且看汉武帝一生中的成就。1 出兵救援东瓯,闽越国闻汉军出动后不战而退。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朝东南边的闽越国(大致为今天福建)围困东瓯国(大致为今天浙江南部),东瓯国向汉朝求援。太尉田蚡等人以路途遥远艰险为由反对出兵救援。汉武帝力排众议,派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动会稽郡兵马,跨海进军闽越。闽越国听闻汉军大举出动后不战而退,东瓯之围得解。2 出兵闽越,闽越国人杀其国王请降。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攻南越。汉武帝派遣大行王恢出豫章、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讨伐闽越。汉军未至闽越,越人杀国王向汉军请降,汉军方归。3 四路骑兵北击匈奴,汉朝正式向匈奴亮剑。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派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卫青部到达龙城,斩获匈奴七百级。此战标志着汉朝结束和亲政策,拉开与匈奴决战序幕。对中华民族来说,汉武帝“寇可为,我复亦为;寇可往,

我复亦往”的强势宣告,无异于铸就了民族魂魄,从此这个民族以汉族自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4 收复河套,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获首虏数千级。此战最大意义在于收复了河南地(今河套平原),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得以解除。同年,汉武帝在河套设置朔方、五原郡。5 大破匈奴。打破匈奴元朔五年(前124年),大将军卫青率军十余万人出朔方、高阙,斩获首虏一万五千级,赢得汉朝建国以来对匈奴首次重大胜利。6 夺得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兵河西走廊(大致为今天甘肃),共斩首虏四万余级。同年秋,匈奴昆邪王率众四万余人来降,汉武帝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从此今天甘肃大部分地区纳入中华版图。夺得河西走廊,对汉朝向西进军、开拓西域意义重大,汉朝影响力和国威也由此走向世界。7 漠北决战重挫匈奴。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下定决心集举国之力对匈奴实行长途奔袭、主力决战。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领五万骑兵出击。卫青部北围匈奴单于,斩首一万九千级,至阗颜山乃还。霍去病部与左贤王战,斩获首虏七万余级,封狼居胥山乃还。此战是汉朝与匈奴的国运之战,汉军在付出较大伤亡的基础上重挫匈奴,从此漠南无匈奴王庭。8 讨伐南越,设置南海九郡,平定西南夷。讨伐南越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国相吕嘉谋反、杀汉

中国通史之22汉武帝

【画面】渭河北岸西汉皇帝墓群,茂陵远景,汉武帝画像,明万历《三才图会》 这是西安北面的渭河北岸,在这个地势高平的黄土高原——咸阳原上,有一片巨大的墓群。西汉15位皇帝中的9位都埋葬在这里。墓群大致呈直线伸展,绵延近百里,高达百余尺。9位皇帝,死后重新聚首,两千多来,他们仿佛一直在回忆往事,萧瑟的衰草,昭示着一去不返的汉家神威。这9个陵墓中,最巍峨壮观和富丽堂皇的要数汉武帝的墓葬——茂陵。 推出本集片名: 汉武帝 【画面】情景再现,景帝像,咸阳汉阳陵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病倒,日重一日。眼看将不久于人世,他颁诏为16岁太子刘彻提前举行成人冠礼,目的是让其即位亲政。景帝旋即病逝于未央宫,享年48岁。 国不可一日无君。刘彻于当天在景帝灵柩前即皇帝位,他就是为汉孝武皇帝,即汉武帝。由于景帝精心安排,权力交接平稳过渡。景帝时代结束,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即将开始。 【采访】武帝母亲王娡,即景帝王皇后,她的身世颇为传奇。王娡本已嫁给一个姓金的商人,并育有一女。后来,她的母亲听算命的说,你女儿将来将会大贵,母亲便唆使女儿离婚,金家不同意,母亲便索性将王娡打扮一番送进了太子宫,没想到真的应验了算命先生的话。王娡进宫后得到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的宠幸,接连生下三女一男,男孩就是汉武帝刘彻。 【画面】上集“文景之治”有关画面与镜头 汉初60余年,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文帝、景帝,无为而治,国家少事,无事,政治清平,轻徭薄赋,约法省禁,这使得秦末以来残破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经济上的积富之势必将转化为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的强大。汉武帝刘彻的舞台,已经由他的父祖为他准备好。时代期待他上演怎样的曲目?汉武帝生逢其时,正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时代。一方面,父祖留下的丰厚的遗产使他有条件大有作为,同时,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外事问题,使汉武帝必须有所作为。 【画面】黄帝、老子像,孔子像,孔庙,北京国子监 大一统帝国需要大一统思想,这是自古及今的中国特色。但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治理国家,才能避免亡秦的覆辙而取得成功?是继续沿用汉初的黄老之学?还是另辟蹊径,自创新途,寻找全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这是即位之初的汉武帝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 【采访】黄老思想能够满足汉初经济残破情况下休养生息的需要,但武帝君临天下之时,经济已经繁荣,黄老无为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改弦更张已势在必行。汉武帝看中了儒学。 【画面】汉画像石、画像砖中讲经、传经画面 即位伊始,这位少年君主便显现了超常的才略和胆气。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岁首十月,武帝下达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他要将天下贤才尽数招揽到朝廷,辅佐他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接着置五经博士,加强儒学宣传。 丞相卫绾见机行事,上奏请求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认为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建议马上得到武帝许可。此举显然非同寻常,意味着汉王朝统治思想将发生重大转变。 不久,卫绾因病免相。武帝趁机进行人事调整,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和王臧均委以重任。窦婴、田蚡的外戚身份固然惹眼,但四人均崇尚儒学才是这次调整的关键。果然,他们很快便将儒家主张的建明堂、行巡狩、改正朔、易服色等制度提上议事日程。

雄才大略汉武帝

雄才大略汉武帝 ——《汉武帝传》读后感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里,有一位备受后世推崇的帝王,他以革新图强、雄才大略著称。这位帝王,就是汉武帝刘彻。后世关于汉武帝的纪传文学作品较多,我最尊崇的是杨生民先生著的《汉武帝传》。本书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汉武帝传奇的一生,对于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外交、民族关系等各方面上的功过得失皆有其细腻的分析,令我深有感触。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谥法》说“威武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他本人,亦成为不朽的传奇。 汉武帝的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幼年的他,经历了皇宫最为残酷的帝位之争。唯一幸运的是,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战胜了他的竞争者,并摆脱了皇太后的权力禁锢,继而成为汉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这也是强者生存的法则,无论之于个人或者国家都是如此,面临残酷的争斗,适应环境并且生存即是王道。 如果说,汉武帝继续他的祖辈们休养生息的政策,那么他仍会成为一代明君。然而匈奴之患未除,是这位不甘屈就的帝王所不能允许的。古人说非常之功须得非常之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励志图强,才促成了反击匈奴的胜利,为其后几百年的和平创造了基础。可以说,

汉武帝把治国理想蓝图与面临的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解决,然后成就千古功业。历史功绩的建立固然需要时机,然而这时机只会留给有志向有准备之人。如果我们不行动不超越,就不可能有大作为。 平定匈奴之后,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和交流。这使得很长一段时间里,汉朝的对外贸易及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汉王朝也进一步声名远播,客观上也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也许那时还没有政治服务于经济的理论,然而这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无论国家求发展,还是个人求进步,固步自封是不行的,只有对外交流,不断学习,才能够实现预期目标。 汉武帝治国的理念既源于当时社会实际,也有很多来自于他自身的思想。可以说,他的成功促成了汉武帝王朝的成功,他的强大促成了汉武帝王朝的强大。无论一个国家、或集体、或个人,要想有非凡的成绩,必须加强自身个体的修养,而后才能推动整体的成功。 由此可见,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不仅是历史的财富,他的经历也是我们修身治国的良师益友。唯有存远志,用全力,并且不断学习、拼搏,才能达到人生路上的巅峰。汉武帝的成功,是历史的缩影。 工管101班 陈光辉

论汉武帝

论汉武帝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的降生,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中国历史上对其评价很高,在其执政风格以武为主,刘彻于7岁到16岁间,朝政由虞太后主掌,小小年纪已不霄人羽翼,与自已的祖母暗斗十数年,最后虞太后知其高皇血脉并非平庸之辈,安然隐退,由此满腔报复的刘彻着手亲政。 在汉武帝的治国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历学家们统一并没有异议的看法,可是在刘彻执政44年间,汉武帝却是彻底的法家治国思想,在历朝历代来看,儒家思想是符合封建君王治理国家的,甚至可以说儒家思想是从不同程度上起到了愚民的作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对百姓以儒家思想布恩施,宣儒道以示政府怀柔,以儒家教化天下的同时也用法治法则甚至重典来约束官吏,儒学与法学的有效结合,可以说,刘彻是以儒学为辅却是以法家思想治理的汉王朝,使国力日盛,吏治相对清明,并为汉王朝的军事顶盛扫清了后顾之忧。 汉武帝是一位极具魄力的皇帝,甚至称之为霸道也不为过,在其年轻时期汉王朝崇武治军的思想贯彻军中,在其持剑主朝就可以看出,他主持的汉王朝是一个充满男性阳刚的朝代,处处透露着舍我其谁的霸气,在其前任的数位帝皇对西域匈奴采取的和亲以换边境安宁的做法极为不齿,从登基依始就为洗刷这一在他看来国民一大耻辱的境况努力着,尤其是面对伊稚斜单于和亲后尚滋扰边境,滥

汉武帝的功过

汉武帝的功过 新华中学2013级4班刘沣进 西汉王朝有一位明君,他改革政治、设置刺史、加强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首开丝绸之路、大破匈奴、征服西域、吞并朝鲜。他开疆拓土、击溃匈奴、东并朝鲜、南诛百越、西逾葱岭、征服大宛,奠定了中华疆域,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兴太学,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晚年的时候,他求丹问药,妄图长生不老;宠信奸臣,逼死亲人,使他留下了一个败笔。 他是西汉王朝第七位皇帝,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汉书》评叙他“雄才大略”,《谥法》说他“威强睿德曰武”。他就是汉武帝,他就是刘彻! 一、汉武帝之功 汉武帝在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政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他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武帝设立中朝,消弱了丞相的权利。设立刺史,加强对国土的监管。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比如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而且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帝王罪己诏的君王。 (2)军事:汉武帝时,有数位名将,像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他们为汉武帝开疆拓土、守卫边疆;数次进攻匈奴而大获全胜。汉武帝派兵和匈奴进行了多次作战,期中有决定性的三次战役分别是: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汉武帝取得抗击匈奴战争的胜利,使国家更加统一,长城内外“马牛放纵,畜积布野”,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使匈奴帝国开始走向衰落。 (3)经济:汉武帝先后进行了六次货币改革,基本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

未能解决的币制问题。一方面稳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将地方的铸币权重新统一于中央。六次改革后三官五铢的发行一举解决了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问题,汉武帝的币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较大成功。武帝还把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遏制了一些大商贾们牟取暴利,使国库更加充盈。 (4)文化: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这在当时引起了一股儒学巨潮。“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5)外交: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任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开辟了东到长安,西到罗马帝国,最远至埃及亚历山大的贸易通道。 汉武帝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他的治理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二、汉武帝之过 汉武帝雄才大略,但他的一生仍有失败的地方。在武帝晚年他宠信奸臣;派人去寻丹问药,乞求长生不老。 (1)妄图长生不老:而汉武帝晚年被称为他一生中的败笔,因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了执政后期,眼看匈奴被打的鬼哭狼嚎、屁滚尿流,不由得心生落寞之感,感叹从此天下无敌手,于是毅然把自己的一腔余热投入到神秘的炼丹事业当中,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2)晚年汉武帝在奸臣江充的挑拨下,逼死了自己的老婆、儿子、女儿、侄子、孙子。这一举动,成为了武帝最大的失败。 西汉明君汉武帝有功有过,16岁登基,在位54年的他,为汉朝的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他晚年的时候,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一个重重的败笔!

汉武大帝_2000字

汉武大帝_2000字 “尊儒兴学,悉延百家,整顿朝纲,统一王权,改革官制,抑制相权,平定叛乱,改革分封,打击割据,亲统兵权,改革军制,严明赏罚,扩军、禁军,军队改制”是汉武帝登位后的经历。 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呢? 武帝生前朝臣对他的举措争论就很激烈。武帝去世不久,昭帝始元六年(前81)召开的盐铁会议上讨论武帝时盐铁专卖,平准均输等经济政策的讨论分成了两派,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全面否定了这点。 光禄大夫夏侯胜说:“武帝虽然有攘四夷广土开域之功,然而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侈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游离,物故者半。又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能恢复,无德泽于民……”。元帝时,贾谊曾孙贾捐之又说:“……。当此时,寇贼并起,军旅数发,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鄣郭,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没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淮南王盗写虎符,阴聘右士,关东孙勇等诈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这样看来,武帝似乎被否定了,然而,这只是单方面的认识。 汉武帝时期,武帝实行了不少创新之举,有的是吸取历

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这些创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政策方面,秦始皇尊法而“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深知,治国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尊贤任能。墨子有言:“尚贤者,政之本也。”因此在建元元年(前140)冬十月,武帝便诏令丞相,御史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王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地位,同时又“悉延百家”。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这一点奠定了中国以后封建社会学术思想格局。不仅如此,武帝对西域胡乐,魔术的传入说明在文化上也通过开放、发展,壮大自己。 在政治制度方面。周代重德治,秦始皇“毁先王之法,灭礼谊之官,专任刑法。”汉武帝则是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以严刑峻法治国,二者实用,恩威并举。《汉书-元帝》记载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土霸王道染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而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与完成者。并且此制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各个朝代化一般均是二者兼用的。这是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历史继承和发展的逻辑规律在内。 一下割断历史,一切从头开始是不行的。秦始皇废先王之道,要割断历史传统,结果使秦朝短命而亡。汉武帝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既施仁义又重法治国,他成功了。汉武帝对

评汉武帝

公元前一世纪,初步走向繁荣的汉帝国,面临内外的双重威胁;国内诸侯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妄图脱离中央,实行地方割据;而北方境外的匈奴大军,屡屡越过长城防线,侵略中原,录求开拓生存环境。汉王朝不得不实行“和亲”政策,外家外嫁公主,献奉贡赋,承受巨大的民族荣辱。严峻的形势需要巨人来支撑。由于的原因,历史选择了一个16岁的少年担当大任。他的名字叫刘 彻。刘彻排行在第十王,本来没有机会继承王位,但是由于天资英纵,在母亲和舅父的精心策划下,经过复杂的宫廷斗争,他得意登基。刘彻做了皇帝后表现出非凡的气魄,立刻下诏求贤,广开言路,试图进行改革,但他的设想受到祖母窦太后代表的权贵外戚势力的压抑,第一年就遭遇到重大挫折。 但汉武帝绝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善于等待时机,在太后死后一举废黜了骄横的贵戚,毅然更换了祖宗崇信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原则,以“尊王攘夷”的儒家口号改革意识形态,统一帝国指导思想。他实行察举、破格用人、设置刺史、任廉吏、严刑法、税盐铁、一货币、均输平准、算缗告奸。 千方百计地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他破格用将,全民动员,连续十余年对匈奴进行征伐,将匈奴赶出河套与河西走廊;让南方的越人、东南的闽越人与汉民族的主流文化相融。他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凿通西域,把大汉帝国的军旗第一次插上帕米尔的雪峰,让响彻沙漠的驼铃声宣告东西方文化最早的陆上交流通道的建立。他深入亚细亚,南平百越,东抚蛮夷,打开丝绸之路,成倍地开拓了国土,奠定了中华大帝国的壮阔版图,实现了东西文化的大撞击、大融合。他将汉帝国推向了鼎盛的高峰。 长达54年的铁碗统治,铸造了刘彻雄才大略的独特性格和高大形象。历史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一个痴情但多变的人。长门锁阿娇,与李夫人、卫子夫等哀怨的故事动人心弦。汉武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然而,任何巨人都并非完美的圣人。多年的征战,耗尽中国国力,他晚年时发生了邪教作乱的“巫蛊之乱”。在内乱平定之后,他勇于认错,全面反思回顾自己的一生,嘱咐儿子对外采取和平路线不称霸,并为儿子选配了一位归顺的匈奴王子今日蝉作顾问。 ——百度知道 对汉武帝的精彩评述 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黜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汉武帝,是军队最英明的统帅,又是海上最经常的游客,皇家乐队最初的创立人,文学家最亲切的朋友,方士们最忠实的信使,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决不是除了好战以外,一无所知的一个莽汉。”* 我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承前启后而又开天辟地的真正伟大的君王。在他前古的历史上,他所建树的文治武功无人可及。他的风流倜傥超群绝伦。他的想象力使政治成为艺术。他的权变和机谋令同时代的智者形同愚人。他胸怀宽广,既有容人之量又有鉴人之明。 他开创制度,树立规模,推崇学术,酷爱文学艺术。他倡导以德立国,以法治国。

高中议论文作文:汉武帝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一位有雄才大略又能善于用人的盛世君主。他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之后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自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同时攘夷拓土,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汉武帝的这些壮举,奠定了汉地范围,首开丝绸之路、首创年号,兴太学。 “功莫大于秦皇汉武”,这句话,描写了汉武帝的丰功伟绩: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开疆拓土,奠定版图;设立中朝抑制外朝;通西域;创立太学。 反击匈奴,开拓疆土;出使西域,和亲乌孙;灭朝鲜,收南越。汉武帝刘彻,开创了西汉王朝最鼎盛繁荣的时期,和秦始皇一样,那一时期亦是中国封建王朝一个发展高峰。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汉武大帝》的片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样高的评价在中国的历史剧中是很少见的,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这时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才能在全国人的面前检讨自己。 征和四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 汉初对边疆民族问题主要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但是汉武帝改变过去的方针,通过战争开拓疆域。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连续发动了多次反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来自匈奴的威胁,保障了黄河流城广大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接着消灭了南越割据政权,统一了今天的两广地区。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与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国联系,开通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交往。他的这一系列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发展到鼎盛时期。 汉武帝统治时期,人才辈出,这和他兴办官学、广开仕途、注重奖惩、因材授职的人才政策是分不开的。他在位的54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人才盛世,群星灿烂,各尽其能。他们辅佐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造就了不朽的历史

历史趣谈:突出重围 汉武帝刘彻的困境和武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突出重围汉武帝刘彻的困境和武功 导语:因为电视剧《汉武大帝》,我重新审读了汉武帝及其时代,对汉武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因为受《史记》及诸多学者的影响,对这个“内多欲而 因为电视剧《汉武大帝》,我重新审读了汉武帝及其时代,对汉武帝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因为受《史记》及诸多学者的影响,对这个“内多欲而外行仁义”的汉武帝没多少好感;但在重读之后,才发现任何谩骂与讥嘲,都不足以掩饰汉武帝的伟大。 因为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使得汉朝赢得了空前的尊荣,也使得“汉”成为整个民族的称号。最难得的是,汉武帝是在重重围困之下,拔剑而起,突出重围,这才取得辉煌的成就。那么,汉武帝遇到的围困有哪些呢?汉武帝又是如何突出重围,创造辉煌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巩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三国演义》的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较多的时间保持大一统,离不开两位帝王的功劳。其一是秦始皇,结束了七国争雄的局面,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使得中华民族有了在文化符号上达到了统一;其二是汉武帝,收复失地、抵御匈奴、联合西域,开创了中华帝国万国来潮的局面;又在文化上设立五经博士、推行今文经学,统一了思想。 汉建元五年(前136),武帝罢传记博士,又为《易》和《礼》增置博士,与文、景时所立的《书》、《诗》、《春秋》合为五经博士,以今文经学主导学术。(按:汉宣帝时增置博士为十二类:《易》为施、孟、梁丘;《书》为欧阳,大、小夏侯;《诗》为齐、鲁、韩;《礼》为后氏;《春秋》为公羊、谷梁。)西汉的儒学博士,对经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厂 生活常识分享

汉武帝的个人生平介绍

汉武帝的个人生平介绍 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帝王的,这些地王能够带领着自己的朝代走向一个非常巅峰的时期,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中国的各个朝代当中评价都是非常高的,也有很多地王都是也他为榜样来治理自己的国家的,当然也有一些帝王,他们本身做出的成绩非常的高的,但是他们也是做出了一些非常坏的事情,让他们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的困难的。比如我今天说的汉武帝,可以说就是一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地帝王。以下是WTT 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对汉武帝刘彻这一独裁者的功罪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盖棺论定的问题了,而是要不要鞭尸,什么时候鞭尸的问题? 即便是在封建王朝,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士大夫和历史学家基于朴素的民本思想,对于汉武帝刘彻之鞭挞可谓是不遗余力,前仆后继。 在汉武帝刘彻去世的几年后,西汉朝廷下令该不该为纪念他创作庙乐而展开讨论。 在一片的颂歌声中,主管太后宫的长信少府夏侯胜挺身而出,上书坚决反对--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

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 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汉书·卷75夏侯胜传》 汉武帝的评价2 夏侯胜身居高位,如果闭口不言,他当然可以长保富贵,而不至于身陷牢狱之中。 可是,作为与汉武帝刘彻生活于同一时代的人,他本乎于朴素之良知,将汉武帝时代人民真实的惨状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千载之下,我们感激他的直言。 如果没有他的直言,后世之帝王不以此为惕警,那么人民的苦难永无穷期。在撬开汉武帝刘彻的棺材板上,夏侯胜的力量当然是无比的微小,然而毕竟是撬开了。 随着西汉王朝进入了晚期,对于刘彻的评价官方几乎已经达成了客观的共识-- 孝武皇帝元狩六年,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乃探平城之事,录冒顿以来数为边害,厉兵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犹不能足。

汉武大帝经典语录

陈宝国版汉武大帝经典语录: 1汉武帝:你认为你真的了解朕吗?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已经发生了的,没有发生的。朕来不及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了。 2.心怀怨恨者出一口怨气可以收回天下一多半人的心。 3.汉景帝:毒蛇啮指,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4.窦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七国之乱,如惊雷闪电,风云乍起,然陛下处乱不惊,以义击爆。深谋奇兵,善纳众议,将几十万叛军在数月之内各个击破,逐一荡平。您的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制气,畏在于惧小,智在于治大,战乱在于断然,服众在于正下! 5.好的理论,宛如一个天然的美人儿,增之一分则多长,短之一分则短。着粉则太白,擦胭脂则太红。而这样的美人儿历来只委身一种人,他必须既有雄才大略之心,又有务实治国之才。即能审时度势,又能权衡变通。你们告诉老夫,那个御座上的孩子是这样的人吗? 6.韩安国:匈奴犯边,的确以困扰我汉室六十余年的大问题。一如大行令所说,战争从未止息,但是文景两代虽时有小的战役,但又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局面。为何,那正是朝廷和亲政策的作用。文景先帝,为何要坚持和亲之策呢?一则:汉朝当时尚不具备与匈奴一战的实力,有必要做出染布以换取经济恢复的时间。二则:即便能与匈奴开战,并且不战败,仍然是得不偿失。因为匈奴的土地不值得占领。所以先王之道是以静制动。和亲政策是文景时代安边的方略,是富国强民的大计。若放弃,那就等于放弃了长期的和平。正如晁错当年所言,攘夷必先定内。战争是一种危险,谁负谁胜,谁强谁弱,决定于一眨眼之间。用人的生命来夺取胜利,一旦跌倒就不能复起,不可不慎啊! 7.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8.淮南王刘安:魏其侯,窦太主,武安侯,皇太后,乃至太皇太后,哪个是好对付的。都让他给收拾了。玩天下于股掌之间,喜怒哀惧皆为国策,爱恨情仇唯我独尊啊。 9.汉武帝:此次朕之所以全线出击,打的就是声势之仗!朕不在乎一军一卒的得失,我汉室七十多年来,对匈奴屡战屡败,以致士气蹉跎,国威沦丧。这种局面,从今以后必须彻底扭转。朕此战就是要告诉世人:攻守异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10.汉武帝:人拿起兵器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只是输赢的问题。做什么朕已经定下来了,怎么做,就要看将军们的了。 11.汉武帝:匈奴人总是以李将军为我汉军的精锐,但李将军自己不要背包袱。要守弱、谦下、虚怀若谷,懂吗?这地面上最柔弱者为水,碰到一点微小的阻碍,就会改变其形状和方向。放在圆的盛器里则圆,放在放的盛器里则方。似乎没有自己的主张,一旦形成洪水,则再大的岩石都难以阻挡,不要总是以硬碰硬,望李将军谨记! 12.主父偃:众生的好恶历来如一头怪兽,你不知道他下一刻的反应变化,不值得过于看重。但现在有一件事需要注意、、、、

西汉武帝

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阉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法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班固对汉武帝的雄材伟略基本给以肯定。但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其仍有偏颇:“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汉武帝,则纯从理学道德史观的角度出发,谓:“孝武帝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 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二是变古创制,创立了一套系统完整而且体现着法家之“以法治国,不避亲贵”的政 治制度。这种法制传统,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 三是将儒学提升为国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国家为本位、适应政治统治的识形态,从而掌控了主流舆论,并且为精英阶层(士大夫)和社会树立了人文的理想以及价值 标准。 四是彻底废除了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继承制度和人才拔擢制度。 五是制订设计了目光远大的外交战略,并通过文治武功使汉帝国成为当时亚大陆的政治和经济轴心。 在中国历史上,汉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他的目光从16岁即位之初,就已经超越了长城封障以内汉帝国的有限区域,而投向了广阔的南海与西域。 武帝生平,虽不无过举,而凡所作用,有迥出人意表者。始尚文学以收士心,继尚武功以开边城,而犹以为未足牢笼一世。于是用鸡卜于越祠,收金人于休屠,得神马于渥洼,取天马于大宛,以及白麟赤雀,芝房宝鼎之瑞,皆假神道以设教也。 汉武帝是一个变法改制并且取得了伟大成功的帝王,是一个雄才大略规模宏远的君主。他是一个宏扬学术崇尚知识的贤君,也是一个知过而改,虚怀纳谏,任人以贤的明主。 翦伯赞描述汉武帝云“说到汉武帝,会令人想到他是生长得怎样一副严肃的面孔?实际上,汉武帝是一位较活泼、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欢穷兵黜武以外,还喜欢游历,喜欢音乐,喜欢文学,喜欢神仙。

历史人物汉武帝简介

历史人物汉武帝简介 人物汉武帝简介 汉武帝简介在中国古代君王中,最负国际声誉的当推汉武帝。在西方人看来,他是古代中国巅峰状态的万世一君,是中国最有作为的帝王。他敬奉儒学为官方学说,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他扩疆开土,征服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与朝鲜一部分,并打开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丝绸之路"。他使中华帝国达到了同期罗马帝国的强盛程度。 汉武帝灭掉和降服了13个国家 文化作文要求经史子集的学养结构,但容易史学容易出现一个不良现象,就是对历史的不完全把握。比如对历史人物,只知道其有丰功伟绩,但究竟有多大,体现在哪些地方,却完全不知道。这样会让历史底蕴出现坏现象:大家写作的内容和表达居然很雷同。 大赛闭幕式现场:颁奖典礼 中国历史上,有:43好几位死后谥号为“武帝”的皇帝,诸如晋武帝司马炎、宋武帝刘裕、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北周武帝宇文邕等等。而第一个“武帝”就是汉武帝刘彻,他不仅是第一个,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个,还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更是最符合“武”字风格的一个。也许有人会说,魏武帝曹操也不差嘛。嗯,是不差,而且其个人的军事才华和战略战术思想比刘彻要牛,只不过曹阿瞒生前并未称帝,他的“武帝”是他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后追尊的。所以说,在所有谥

号为“武”的皇帝当中,最伟大的就是刘彻!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武帝这辈子最大的军事业绩就是以卫青、霍去病为主将,大破匈奴,致其“远遁”。多年前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也是着力表现了这场汉匈大战。其实汉武帝在位时的军事业绩,不止是打匈奴,除了北方的匈奴,汉帝国南部、东部和西部的敌国,他都打了,而且还都打赢了,总共有十三个国家被他灭掉或降服!只是对于这些仗,大伙远不如对汉武帝打匈奴那么熟悉,电视剧《汉武大帝》也没怎么演。下面咱就说说汉武帝这些漂亮仗的过程和指挥这些战役的汉军将领。 按照时间顺序,咱们先从汉武帝在南方的“武功”说起。 元鼎五年(前112年),位于今两广和越南一带的南越国兴兵对抗汉朝,原因是汉朝使者和南越国太后好上了,这太后决定带着儿子、南越王一起归顺汉朝。这下惹恼了南越国的三代老臣、丞相吕嘉,他率军杀死了太后、南越王和汉朝使者。汉武帝大怒,以十万大军分兵五路讨伐南越国,统军将领是伏波将军路博德和楼船将军杨仆。汉军一路挺进,势如破竹,终将吕嘉擒斩。当时汉武帝正在河南巡视,得知汉军大胜,极为开心,便把他正巡视的地方赐名“获嘉”,即擒获吕嘉之意。 至今河南省的这个地方依旧叫获嘉县。南越国不复存在,汉武帝在其固有土地上设置了九个郡,其中南海郡在今天的广东;苍梧郡、郁林郡与合浦郡在今天的广西;儋耳郡和珠崖郡在今天的海南;交趾郡、九真郡与日南郡在今天的越南。

人物传记《汉武帝》读后感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伟大皇帝 ———人物传记《汉武帝》读后感 一、人物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幼名刘彘,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皇后王娡。汉武帝于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年)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①《汉武帝传》前言)。在位期间,他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等,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 二、人物评价 汉武帝继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打击富

商大贾;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也非常注重人才的开发,他确立了察举制度,是中国有系统选拔人才制度之滥觞,对后世影响很大。 就其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汉武帝有过人的智商。在他最迷信的时候,好几个巫师惯常欺骗普通人的伎俩被汉武帝轻易揭穿。卫青贿赂王美人汉武帝就知道是受人指使。要是知道反对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的博士狄山是怎么死的,你就不得不佩服汉武帝出神入化的聪明。 (二)汉武帝有高明的用人策略。任用的能臣名将极多,许多人的名字都记载进了史书。卫青出身穷苦,首次出征就显示了将帅之才,被汉武帝提拔,以后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卫青谦逊仁厚,即使权倾天下,也是下不忌,上不疑。李广是最为后世文人尊崇的一代名将,身经百战,立功沙场。但是始终没有封侯是当时实行的制度决定的,李广年轻时已经深受汉文帝赏识却也不能得到重用。汉武帝并非不清楚李广的才能,他认为李广运气不好的预言一再得到证实。(②《汉武帝传》第五章政治体制改革) (三)汉武帝有宽阔的胸襟。汲黯是汉武帝时期的丞相,汉武帝很尊重他,却不大采用他的建议。著名的“内多欲而外示仁义”就是出

论汉武帝

论汉武帝 连载:汉武大帝出版社:作者:导演:胡玫编剧:江奇涛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开天辟地的帝王,一是秦始皇,一是汉武帝。秦始皇结束了周代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帝国。但是这个帝国缺乏统治经验。虽然秦始皇是一位纵横捭阖、叱咤风云的人物,开创了中华第一帝国。但这个帝国的寿命却过于短暂,只存在了15年就灭亡了。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二帝国。这个帝国创生于农民起义。其创业君主刘邦是一个出身草莽行迹近乎无赖与游侠(黑社会领袖)之间的边缘人物。由于一种政治和阶级的包容性,他的集团具有较为宽泛的社会基础,乘动乱纷争之际,终于取得全国政权。 但这个新皇朝几乎不具有法理和意识形态的任何正统性。因此这个帝国在开创之初就陷入了极端不稳定之中。自高帝、吕后至文景的五十年间,内部变乱不断。外部则匈奴交侵,社会深隐危机之中。直到汉武帝登基,这位班固称之为“雄才大略”的人物,才为这个皇朝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汉武帝塑造主流政治意识形态,规划制度,招揽人才,改革内政,建立币制与财政,决战匈奴,拓展外交,不仅重新奠定了汉帝国的制度基础,而且其宏谋远虑为此后直到清皇朝两千年间的中国君主立宪制度提供了一整套相当稳定而成熟的模型和范式。 然而汉武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叙述评价他的一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武帝太初年间,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际和政治异见,他对武帝这个时代的评述掺入了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偏见。 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试图纠《史记》之弊,其论汉武曰: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对汉武帝的雄材伟略基本给以肯定。但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则指出其仍有偏颇:“专赞武帝之文事,而武功则不置一词。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汉武帝,则纯从理学道德史观的角度出发,谓: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资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爱忠直之言却恶人欺蔽。好赏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清吴裕垂《历朝史案》,则指出: “宋人竭中国之财力,纳币赂寇,偷安旦夕;致使生民左袒,肝脑涂地。退而渡江航海,竟以议和误国。则武帝所为,又岂宋人所能议乎?” 这个问题问得不错。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到公元前87年去世,他一共作了54年皇帝。武帝一生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对中原的入侵,中华民族获得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广阔生存空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