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

四年级下册5-8单元教材培训

第五单元三角形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第一部分: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与表达方式(如三角形ABC );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角形的底和高还有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建议:

教材首先出示的是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老师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些校园里的三角形,这样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会更近些。然后根据教材要求,可以组织学生画一画,思考所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并尝试着标出三角形的边、角和项点。这样学生能够试着概括出定义,这里可以把“围成”这个词,组织学生理解,然后出一组练习题,里面有正例也有反例,还可以在里面指一指边和角与项点。

“围成”这个地方可以这样处理,组织辩论:让说“组成”的同学和说“围成”的同学分别派代表上台展开辩论,各述己见,看谁能说服对方;做游戏,让学生三个人一组手拉手围一个圈,别松开。再把手伸直,围成一个三角形。想一想,如果有一个人把手松开了,这时的图形还能用“围成”这个词语来说明吗?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是不言而喻了。

底和高的教学也不难,可以由学生讨论操作,教材对于钝角三角形画在外面的两条高不作要求,所以学生应该可以讨论出其他的底和高。

稳定性的教学建议老师们参阅教参,建议先设计情境,然后问题-实验,然后解释-应用。可以用大家都很熟悉的三角形模型与四边形模型实际让学生操作一下,应该不难理解。不过,稳定性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模型与图型混淆的现象,比如,学生有可能会认为生活中有的三角形实物做的不够稳定,还有可能认为四边形实物很稳定呀,老师为什么说三角形稳定,四边形不稳定呢?其实这个稳定与我们谈的图形的稳定不是一回事,时间关系,不在这论证,如果老师们有兴趣研究这个问题,建议翻阅2006年《人民教育》杂志仲海峰

老师的论文《追问学校数学与生活数学的分野》。另外提醒一件事,请老师们在教学完用字母表达三角形后要注意应用。

第二部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案例:课前准备:

(1)5厘米6厘米13厘米小棒各1根

(2)3厘米12厘米7厘米小棒各1根。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三角形,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

生: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

师:老师这有三根小棒,我们把它看作三条线段,谁想来摆摆试试?(学生上来摆)

师:每人有三根小棒,试试看。(学生操作第一组小棒5厘米6厘米13厘米)得出结论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时围不成三角形。

二、猜测、实验发现特点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呢?

生1:我猜两边的和等于第三条边时可能会围成三角形。

生2:我猜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能行。

师:现在我们有两个猜测了。大胆合理的猜测是我们研究问题重要的第一步,下一步我们要干什么?

生:动手实验。

(一)验证“两边的和=第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

(二)验证“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否围成三角形。

师小结:看来,并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只有在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

【案例分析】

首先,借助复习什么是三角形,提出一个值得大家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是不是任意

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如果直接放下去,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思考无序,无法一次完成,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是我们数学课中一个很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本节课将这一大的命题拆分成三个小的命题,引领着学生去逐一思考研究。先通过全班的交流讨论发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围不成三角形,继而引发学生的大胆猜测: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是等于第三边时能否围成呢?然后通过对两个猜测的逐一操作验证,发现只有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探究过程,是学生直观操作、感性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经历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那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操作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同时暗示给学生一种研究思考的方法:即当遇到一个很大的命题感觉无从下手时,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命题各个击破,小命题解决了大命题也就解决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术,数学证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这种方法。带领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积累,一种技能的积累、经验的积累。

整节课就是在不断地发现、探索、修改、完善的过程完成的,这期间有方法的指导和积累,有情感的体验和培养。我们有时总埋怨学生碰到难题就放弃,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其实,除了性格上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给学生的这种磨练太少了,这节课就是试图带领学生来经历这个过程。

第三部分:三角形的分类。

请老师们看这样的一个课例

学生分四人一个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几个不同的三角形,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标出每个三角形中的三个角。

表格可以设计成以下方式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交流。

提问:观察上表,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4人小组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类:(1)全锐三角形,一钝二锐三角形,一直二锐三角形

(2)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谈话:你们分的都没有错,那么哪种分法是最合理最科学的呢?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三个角中最多只能有一个直角或钝角,

所以应该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出示各类三角形的含义: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然后可以做一下“猜猜我是谁”这个活动,老师故意只露出一个锐角或两个锐角让学生猜。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三类三角形的特点。

【案例分析】

这样设计,重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意味着“数学知识”的总量肯定比以前要减少,即学生做的题少了。而且,探索的经历意味学生要面临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败。学生可能在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之后结果并不理想,但这些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因为留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对他们终身有用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学校里教的东西渐渐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

按边分类难度比较大,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可以提示学生把这些三角形从另一个角度,边的角度来观察,还有哪些类型比较特殊,为了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材没有强调分成了几类,只是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角的特征。

第四部分: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部分我举2个课例

第一个课例,教师先出示色彩鲜艳的学具: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分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教师先让学生们画直角三角形,然后提问:“聪明的同学们,能不能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呢?画画试试。”学生立刻会说:“老师,画不出来!”老师紧接追问:“为什么呢?”学生:“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两个直角就是180°了,画不出第三个角了。所以画不成三角形。”学生说得太好了,老师赶紧接过了话题:“这位同学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们知道吗?”其他学生似乎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只好连忙点头说知道。教师肯定的说:“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我们怎么想办法验证一下呢?请大家想想办法。”

学生经过很长时间的合作、探究,得出了三种办法,全班交流汇报,练习。

【案例分析】

教师创设情境采用的是给学生制造思维障碍的方法,让学生画出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欲擒故纵,有其果,学生肯定会究其因,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寻找数学的真谛,此创设情境的方法真是不错,但事实是这一堂课非常沉闷,只有部分好学生在迎合老师,学生并没有充分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是因为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好学生反应快,答案脱口而出,其他学生思维还没产生任何的碰撞,更没经历实验的过程。

二是我们现在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都缺少质疑权威的意识和习惯,显得顺从,没有主张和个性。在好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其他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真正知道的有多少?但正因为是好学生的回答,在其他学生眼中,这是学习的权威啊,他说的肯定是对的,结果大家只有稀里糊涂的点头附和,是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就吃了夹生饭,根本没有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看似精彩的情境创设,如果得不到教师适度的调控和把握,也焕发不出它应有的光彩。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个情境的设计引入没有从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没有照顾到全体,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这也就是它没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的原因所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蕴涵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我们看第二个课例,

师出示一正方形纸,问: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它有(4)个角,这4个角在数学里,我们给它一个名称,把它叫做正方形的(内角),而且每个内角都是(直角),那么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为什么?

生1: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因为每个内角都是90°,有4个内角,就是4个90°,也就是360°。

师:现在,我们把这个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

(师演示,并指导生拿出正方形纸折一折、剪一剪)

生3: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操作,我发现这样沿对角线剪开后,得到了2个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师:谁来猜想一下其中的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学生用多种办法猜出1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师: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生:验证。

师:对,需要经过验证。

(分小组对三角形进行验证。看它的内角和是不是180°)

组织学生汇报(测量的同学边汇报边板书,剪拼的同学利用投影汇报。)

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

生1:我们用量角器对3个角进行了测量,再分别把3个角的度数相加,得出了内角和为360°。

生2:我们将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用量角器测量,把两个锐角相加是90°,再加上直角的度数,这样我们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3:我们小组将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直角,再把另一个直角拿来拼在一起,这样组成了平角,证实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生4:我们是先将一个角折过来,使它顶点落在底边上,再把另外两个角也折过来,这样三个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所以我们知道这个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案例分析】

以上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从一开始就全员参与到观察的过程中来,轻松得出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再通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的实验过程,将正方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再次观察通过剪开得到的三角形,大胆猜想,它的内角和会是多少度?所有的过程都是学生在实践、在经历、在体验、在猜想,就在学生猜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教师不紧不慢的说道:“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轻松的把问题又重新抛给了学生。这样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却又不留半点痕迹。在最后拓展练习时,学生也能轻而易举的利用转化的思想,将多边形转化为多个三角形了,真是一举两得。

新课程所提倡的: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此课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学生语言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展示自我的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如果我们长此以往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学生将会是受益无穷的。

第五部分图形的拼组

主要是用相同的三角形拼四边形,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2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2个相同的钝角三角形,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自己拼,得出结论,全体讨论,通过争论,学生会得出一个结论,任意2个相同的三角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意犹未尽,还可以继续研究,任意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能拼什么?什么时候会拼出长方形来,什么时候能拼出正方形?任意3个相同的三角形必定能拼什么?这一段内容的探索价值真的是很大。

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第一部分小数加减法

实际教学时,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题材,可以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比如雅典奥运会中的一些运动项目为素材,也可以根据当地生活、生产实际,如家庭用水、用电、用煤气的数量与价钱;农家各项农产品的产量和收入;购买有关生活、学习用品的价钱等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素材。以往教学时,不少老师还用过很多素材,比如超市购物,都是可行的。

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要充分应用旧知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了解其中的道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

例如:【案例一】

一、复习

1、用竖式计算345+1598 1328-579 。

2、小组交流:能不能简单用几句话去概括刚才整数加减法的方法?(相同数位的数对齐,从个位算起)

二、填空

1、0.9表示()个0.1,添上1个0.1是(),去掉1个0.1是()。

2、0.74是由()个0.1和()个0.01组成。添上2个0.1是(),去掉2个0.01是()。

三、课件出示例题一支钢笔价格5.8元一本新华字典价格9.48元

1、师:让学生说说看到什么?

2、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反馈:①两种价格共多少元?②新华字典价格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

3、师生又共同讨论:以上两种问题如何列式?

4、师板书:5.8+9.48 9.48-5.8,并与345+1598 1328-579加以对比。

5、学生试做:5.8+9.48 9.48-5.8 ……..

【分析】从课堂现场观察看:学生表现得比较沉闷、封闭、机械和程式化。很明显这里用的是第一种常规教学法,比较注重知识结构,先是复习铺垫了一下新知,然后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中自然、顺理成章地进入新课的教学。可是,这种仅从教材知识体系出发、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把数学单纯处理为符号变换;采用一连串问、议、说、算来牵引学生亦步亦趋地接受一个又一个结论的传统教学,看似设计严谨、结构合理的教学,不仅难以马上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状态,而且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到学习新知的必要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无情地加以割裂,其效果当然是为了计算而计算,使整节课显得非常单薄。

【案例二】

一、课件出示

红彩带12分米黄彩带110厘米

1、师:看到这两条彩带,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师整理学生的回答并勉强出示:①两条彩带一共多少长?②红彩带比黄彩带长多少?

二、针对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算法并反馈

生①:120+110=230(厘米)

生②:12+11=23(分米)

生③:1.2+1.1=2.3(米)

这时当生①说出算式时,教师及时问学生:“为什么用120+110,能不能写成12+110,从而板书:“单位不相同要转化成单位相同”,并分别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

三、课件动画表示

师用课件展示长度是250厘米、25分米、2.5米的三条同样长的数轴,然后采用动画效果移动红彩带和黄彩带分别到不同单位的数轴上,又一次强调了:单位不相同要转化成单位相同。

四尝试计算

1、请三位学生列竖式板演出120+110、12+11、1.2+1.1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

2、师问板演“12+11”这位学生:12+11等于23,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3、师又问板演“1.2+1.1”这位学生:1.2+1.1等于2.3,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4、这位学生回答:从120+110=230到12+11=23都缩小了10倍,所以从12+11=23到1.2+1.1=2.3也都缩小了10倍,当然等于2.3。

5、师纠正了这位学生的回答,并再一次强调:“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

6、让学生列竖式解答:红彩带比黄彩带长多少?……….

【分析】第二个案例注重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但是,从课堂现场观察看:学生回答比较松散、参与面狭窄、对问题的挑战不够积极、说理漏洞百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

我想从三个方面加以反思:

其一,这个情境导入是否是每一个学生熟悉和理解的情境?我认为不全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中有常见的商品价格、商品买卖和各种得分、评分的计算,而对于不同单位的两条彩带的出示,学生首先看到的是单位不同,所以首先想到的就是单位的转化,以至负迁移到下一个环节的计算说理,比如:学生在计算1.2+1.1时仍从120+110=230、12+11=23(缩小10倍的转化思想)想到1.2+1.1=2.3,更何况第二个案例在教学中反复强调了“单位不相同要转化成单位相同”这句话。

其二,这个情境导入是否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我们所创设一个学生熟悉和理解的情境时是否就意味这是一个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情境呢?还有,观察两条不同长短的彩带时,学生从图上很明显地看出谁长与谁短,当然也就很容易地提出谁比谁长的问题。这是学生不需要经历太多思考过程的问题,显然是没有蕴含多少价值的数学问题,因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总是有一些数量或关系是不能直接感知的,是需要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去发现。

其三,这个情境导入是否能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当然不能,因为,道理很浅显: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对于小数加减法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不过是多了小数点要对齐,我们要把功夫花在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第二个案例在教学上花了大量时间去纠缠,让学生去理解“单位不相同要转化成单位相同”这句话。

如果这样,还不如直奔主题出示“1.2+1.1”让学生去尝试,就这样出示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导入,再加上教师自身调控课堂的艺术,不仅在学生脑子里留下思考的痕迹,更能达到激励促进学生内化需求的教学目标。

【案例三】

一、课件出示

1、师:喜欢看少儿节目吗?请同学们看看少儿节目主持人组织的节目。

2、出示三位少儿节目主持人给比赛选手的评分表。

二、问题挑战

1、师:看到这个表格,你们最想了解什么数学问题?

生①:我想知道董浩叔叔的总分;

生②:我想知道鞠萍姐姐的总分;

生③:我想知道月亮姐姐的总分;

生④:他们三个谁的得分最多?

2、师:好!你们先独立解答自己喜欢了解的问题,然后合作交流各自发现的成果。

3、生独立尝试解答出三位主持人的总分,并合作交流、比较各自分析的成果。

4、师让小组代表板书出本组所选择的主持人总分的计算过程,同时针对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让学生进行评论。

5、然后在生生互评之中得出: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三、出示新消息

1、师:评委会决定以上总分加上场外观众打分达到22.5分就能入围优秀主持人的评选,根据这个信息。你能预测到什么?

2、生①:我能预测他们如果入围的话,场外观众分别给他们打了多少分?

生②:也就是求这三位主持人距22.5分还差多少分?

生③:就是用22.5分减去刚才算的总分。

生④:列式为22.5-18 22.5-16.502 22.5-17.54

3、师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刚才的预测是否正确。

4、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你们在笔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分析】第三个案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现实情境组织尝试活动;让学生在分析、比较评分之中充分体验和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小数加减法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努力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分析并解决三位主持人评分的实际问题;通过预测场外观众的打分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这节课里,教师将小数加减计算与数学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计算三位主持人的评分结果),让学生在挑战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又将问题抽象成数学算式,直接、快速地实现生活情境数学化、现实情境问题化和现实问题思维化。从而真正体现了计算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计算小数加减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混合运算。

例3是以学生的家庭生活(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为背景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要解决“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的问题,可以请学生自主讨论解题方法,展示多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发现算式483.4-(39.5+98.8)与算式483.4-39.5-98.8是相等的。教材在这里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尽管这三种思路的思维水平处于同一个层次,但它显现的意义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当思维的角度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这里提醒老师们,后面六年级的教学中还会出现用方程解答鸡兔同笼问题(六上的数学广角114页),会出现形如4x+2(8-x)=26,2x+4(8-x)=26,这样的方程,还会出现形如10x-6(8-x)=80这样的方程,六年级的老师一般都在这里把加减法脱括号再教一遍,追溯原因,就是因为低中年级这部分教学力度不足。我想,如果情况允许,老师们最好能把这部分适度补充脱括号的减法题,形如483.4-(39.5+183.4),483.4-(83.4-39.5)都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度补充。

第三部分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材中例4的设计是以校园体育为背景,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教材中以四位同学50米跑为素材,通过对比两位同学的不同思路,使学生看出两种算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使学生在今后的小数加法运算中,能根据数据的特点自觉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教学中可以补充类似3.56+1.60+2.44和1.60+(3.56+2.44)这样的例子,使学生进一下体会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仍然适用。这里我建议老师们在教学时,可以把例题设计的更为丰富,更充分的让学生探索。

2006年四年级男子组4×50米接力赛选手情况

中间的数据设计可以有目的的让学生应用加法定律进行简算,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给学生一定的独立计算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化的计算思路。

第七单元统计

统计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折线统计图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让学生感悟,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也不宜过高,只要能根据数据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并描述、分析数据就可以了,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

实际上课时,老师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所给的条形统计图导入折线统计图,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生活素材,请老师们看这样一个案例:

片断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济南市供水能力发展情况的信息。

出示统计数据:1950年日供水量2万吨

1976年日供水量36、4万吨

2002年日供水量140万吨

师:看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

有同学说从这些信息里知道了济南市的日供水量呈猛增趋势。有同学为水资源担忧,有同学说要提醒人们节约用水等等,同学们兴趣盎然。

师接着问:那怎样把这些信息用图表示出来呢?

有学生说用条形图,有学生说用折线图,更有学生说用扇形图表示。

师又问: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这些统计图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条形图和折线图请学生比较这两种图有什么异同?接着鼓励学生给这个新的统计图命名,从而揭示课题。

片段二:研究与讨论

师出示统计数据:某运动服装店今年4—9月份游泳衣销售量统计图

师问:你们能根据上面的销售量,完成这张折线统计图吗?(老师事先给学生发了一张纸,学生只要补充完整就可以了)

学生们尝试活动,师巡视。接着,老师组织学生汇报活动结果,出示学生作品,请小组讨论并修改不规范的统计图,还当场请一位表现较好的学生做专家回答同学们的疑问。经过这个活动后,老师出示自己的折线统计图,然后向学生介绍了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注意点。最后,老师请学生根据信息作出决策。师问:通过上面的信息,你如果是消费者、销售经理或生产厂家会怎么做?经老师这么一问,同学们都兴致勃勃地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片段三:小结

师提问:你这节课的心情指数与收获指数怎样?能否用折线统计图表示?

指名学生用手势表示。

有学生回答心情指数时说:开始上课时,很紧张,折线应斜着向上,中间30分钟左右心

情较平稳,折线应是平的,快下课了心情放松,折线应向下。

有学生回答收获指数时说:折线应一直斜着向上。

接着老师也向学生介绍了自己这堂课的心情指数,老师说:开始时我也很紧张,慢慢地我和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心情也就平稳了,到后来看到同学们都能积极发言,老师心里又很高兴。到这儿为止,整堂课圆满结束。

【分析】这个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老师联系济南市供水能力发展情况的信息和某运动服装店4~9月份游泳衣销售量这些生活事实,使学生经历了观察、推理、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成功提取有效信息,形成数学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二个特点是:以活动为基础,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先是“直观感知”老师出示的折线统计图的观察交流活动,接着是学生“尝试操作”折线统计图的合作交流活动,最后是“发展和应用”阶段的总结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第三个特点: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价值的数学就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能学以致用的数学;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本文中列举的教学片段为统计教学内容,统计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是了解为什么要统计,即统计的价值。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所提供的信息,然后提问学生: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销售经理或生产厂家会怎么做?在学生发挥想象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个特点:精彩的结尾。

课堂总结部分,设计也比较新颖。以往的老师在课堂小结时总会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而本堂课的老师却设计了一个既与这堂课知识有联系,又贴近学生实际的课堂小结。以学生给自己在本堂课中的心情指数和收获指数画折线统计图这一活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例1 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

例2 两端都不栽的情形

例3 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

本单元的植树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要注意不要对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

植树问题简单分析:间隔数×每个间隔的长度=总长度

所以出现三种情况,(路的一旁栽树)

第一种情况:两端栽树则,棵数-1=间隔数

第二种情况:一端栽树则,棵数=间隔数

第三种情况:两端都不栽则,棵数+1=间隔数

如果路的两旁都要栽树,则,先用总棵树÷2,再考虑上述三种情况。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封闭图形(一般以圆形为主)栽树,与第二种情况相同。

简单介绍一个案例:供各位老师参考。

(一)利用游戏,初步感受

(1)我们来玩个数手指的游戏吧!

师:5个手指夹几个乒乓球? 为什么?(4个)

师:空或缝在数学上我们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师:4个手指呢? 生:有3个间隔。

你是不是觉得间隔数和手指数之间有点关系啊?

(2)下面再来做做热身活动,玩个爬楼游戏吧!

师讲要求,一步就等于上一层。

师:从一楼开始,到2楼,

师:为什么迈一步?

去3楼去5楼还是从一楼开始,现在我们要去100楼,迈多少步?为什么?

(二)合并找规律

1、师:同学们通过这些游戏你们能发现一个什么规律?

“间隔数+1=物体个数”(边说边板书),反过来说就是“物体个数-1=间隔数”,(或者说间隔数总比物体个数少1,物体个数总比间隔数多1)

师:其实这个规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想想你能找到吗?(排队)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栽多少棵树? 师:现在换成30米,能解答吗?谁能很快口答出来?

【案例分析】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当中,所以本节课首先是让学生在身边的游戏当中如:“数手指”、“爬楼”等去充分感受间隔数和个数有一定的关系,这样设计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又可以为后面发现规律作好铺垫。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交流这一系列的活动经历,感悟出数学规律,从而很好的满足了学生想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的强烈欲望,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让学生通过“植树规律”的探究,自主建构数学模型,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组织学生有条理的去探究。

在学生获取规律后,老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植树规律”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整节课就想让学生经历一个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最后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相应实际问题的思想。

四年级下册语文1-7课课文电子版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

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荫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啊!织,织,织,织啊!”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天窗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打开,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的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顶上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随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滴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划;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

S版语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 1 种子 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 钓鱼 4 爷爷的芦笛 语文百花园一 第1-3周 第二单元 5 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 6 桂林山水 7 走进丽江 8 五彩池语文百花园二 第4-5周 第三单元 9 卫星比武 10 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11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12 绿色记事本语文百花园三 第6-7周 第四单元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14 陈嘉庚办学 15 舞动的北京 16 大使馆妈妈语文百花园四 第8-10周 第五单元 17 莲叶青青 18 萧山杨梅 19 地震中的父与子 20 母亲的呼唤语文百花园五 第11-12周 第六单元 21 爬山 22 语言的魅力 23 寓言两则《滥竽充数》、《邯郸学步》 24 米芾学书语文百花园六 第13-14周 第七单元 25 鸟的天堂 26 鲸 27 麋鹿 28 小狮子爱尔莎语文百花园七 第15-16周 第八单元 29 孔子学琴 30 端午节的由来 31 西门豹 32 汤姆·索亚历险记 语文百花园八 第17-18周 总复习、检测: 第19-20周

1、种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重点难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 年月日 第一课时 一、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1、导语: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2、学生自主读“单元导读”。 3、交流体会。 4、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1)学会体会情感的方法。(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说说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种子》。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羞涩惭愧凝望惟恐小心翼翼 五、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六、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年月日

新编四年级下册语文书_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材电子书.docx

四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材电子书。? 撰文丨尼克 编辑丨文档小组手 来源丨《热搜图片网》 2020年第6期 文题展示 谢邀!谢邀! 特地搜了下,这里有。特地搜了下,这里有。

思考点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部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部内容 1、《古诗词三首》: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学习这三首诗,主要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独坐敬亭山: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 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 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 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 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望洞庭: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 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桂林山水》: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 好河山 3、《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作者按游览 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 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4、七月的天山: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 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 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 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作 者就是这样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 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5、中彩那天: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当商店扩音器高声宣布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 而且奖品又是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当时正在上学的“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当父亲开着获奖的奔驰车缓缓驶过拥挤的大街时,却发现父亲的“神情严肃”,“看不出 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自然会感到“闷闷不乐”。回到家里,慈祥的母亲揭示了其 中的奥秘——“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我”迷惑不解,母亲又详细说出了事情 的经过。最后在没有人知情的情况下,父亲毅然地拨通电话,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 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 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6、万年牢:故事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分两部分 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 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 7、尊严:本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解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解析 一、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部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全部内容 1、《古诗词三首》: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 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 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独坐敬亭山: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 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桂林山水》: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 4、七月的天山: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

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的凉爽的原因。 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 三是描写天山深处的景象: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花园。 作者 ___重点从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 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 5、中彩那天: 故事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我们正处在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我现在就本册教材的编排意图、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编写体例、重点难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建议等方面向大家做简要的说明。 一、教材编写意图 四年级第二学期是中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也是由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一个学期,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写本册教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单元。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三、教材编排特点 1、题材多样性 从四年级下册教科书选文的范围来看,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就文章的题材来看,包括了自然、社会、人生的内容。选文的内容体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反映呼吁世界和平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等;有反映人性本身的《中彩那天》《渔夫的故事》等;有描写自然风光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32篇课文,围绕不同的主题组元,教材内容多角度辐射。另外选入8篇自读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有益补充。 2、体裁多样性 从本册的选文来看,共选入了6首古诗词,2篇中国古代寓言,1首现代诗……包括了古诗词、现代诗、说明文、记叙文等多种体裁。语文学习的任务不只是理解和感悟,还需要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整合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专题组元型。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根据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在本册八个单元导语中,提示学习内容,点明专题,布置学习的任务。在内容上,力求启发阅读兴趣,引导单元学习;在语言叙述上,体现文学色彩,强调感染力。比如,第一单元,“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文本

精心整理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4、*七月的天山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被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都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日积月累详细版

语文四年级下册日积月累 第一单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出自《使至塞上》一诗。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前往边地,并任职节度判官。本篇即作于出塞途中。诗句的意思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可以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这是大诗人王士禛的《将至桐城》中描写夕阳晚霞的名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龙眠如画里,夕阳山外山。)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出自《登快阁》一诗。诗句写出了季节和周围的环境: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之下,江水犹如一道白练。这是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江暮景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这句出自《鹧鸪天》一词,词的这两句大概描写的是人在船上看到的情景: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出自《春江花月夜》。这两句的意思是: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第二单元:关诚于信的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意思是: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意思是:既然答应人家,就应该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意思是: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意思是: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比喻以至诚之心做事,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意思是: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意思是:尊敬自己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自己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趣味语文说“信” 确实地相信叫确信。非常地相信叫深信。 坚决地相信叫坚信。忠实地信仰叫笃信。 对自己怀有信心叫自信。履行自己的诺言叫守信。 取得别人的信任叫取信。讲究诚实和信用叫诚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第一部分:整册解读 一、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要求是什么? 1、引导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8、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二、本册教材各板块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识字和写字1、认识200个字,含写200个字。2、会写的词语223个,四字词语50个。3、会认的词语213个,四字词语47个。阅读1、能出不把我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2、着重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收到心灵启示,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体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4、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5、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6、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再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木管引导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激发读书的兴趣。7、教会学生“抓住课文主演内容”的阅读方法。8、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口语交际 主要话题:安排春游活动;以诚待人;“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学习成果汇报会;小小新闻发布会;对生命的认识;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我敬佩的一个人;向你推荐一本书。 写作1、记实作文。安排了六次,第一组写一处景物,第二组写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第三组围绕“大自然的启示”所进行的综合性学习写发现或活动经过或心得。第五组围绕“对生命的认识”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第六组围绕“田园风光”写景,人或事。第七组写我敬佩的一个人。 2、材料作文。再第四组,安排了看图作文。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这对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都是很好的。 3、自由作文。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可以写人和事,可以编语言或童话,可以写自己的梦想或希望等。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到,更加重视写实性作文,体现了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的思想。另一方面,习作的内容,形式更加丰富。 三、个部分教学建议是什么? 识字和写字: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复习内容 班级姓名 1 《桂林山水》 作者陈淼,课文写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山的特点:奇、秀、险。“林山水甲天下”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在文中既起到了概括全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 2 《记金华的双龙洞》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过程。游览路线是:路上见闻——洞口——外洞——孔隙(由外洞入内洞)——内洞——出洞。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3 《七月的天山》 作者:碧野,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重点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在新疆)的景物。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语文园地一 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古诗诗句 (摘自园地一)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译: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B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祯) 译: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面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山外还有无数重山 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译: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江水也更显清澈, 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下,江水犹如一条白练(秋江暮景图)。 D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译: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E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译: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东岳泰山为首。(P13 )五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巢湖。(P13 )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

1课《xx三首》 《独坐敬亭山》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忆江南》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江南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表达了诗人对如诗如画般的江南风光的赞美之情。 2课《xx》 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其中描绘了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抒发了对桂林山水景色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课《记金华的xx》 本文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及双龙洞的奇景,表达了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4课《七月上天山》 本文作者运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5课《中彩那天》 这篇课文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记叙了父亲在中彩之后又主动放弃奖品的经过。这一动人的故事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的精神世界,它让我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为珍贵。 6课《万年牢》

本课讲述了“我”的父亲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普通的做糖葫芦的手工艺者,却能真诚地为人、做事的感人故事。反映了父亲凭着良心做买卖,不做亏心买卖的商业道德,赞扬了父亲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7课《尊严》 这篇课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已命运的故事。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8课《将心比心》 本文以“将心比心”为题,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令人深思的人生哲理。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心比心”。 9课《自然之道》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我和同伴”为了挽救一只海龟,致使众多海龟受到伤害的事情。故事发人深省,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这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原因及其治理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 11课《蝙蝠和xx》 课文介绍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夜间为什么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认识事物的能力。 12课《大自然的启示》 《“打扫”森林》讲述了德国一个林务官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把森林给毁灭了。 《人类的老师》介绍了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全册)

文字介绍:四年级下册教材简介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保持上册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本册在专题内容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教师教 学中参考。 一、教材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 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 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

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 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里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选读课文出现的生字一律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加以提示。 二、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 本册是在四年级上册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是共同的,体现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现就本册几个主要 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整合教材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专题组元型。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尊严》教学设计 诗洞镇万诗万田教学点执教者黄英勇 教案背景: 本课的教学设计突出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扬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注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作为内陆城市的小学生,他们对网络有所接触,但并不熟悉,所以网络辅助学习这方面只要求掌握初步的筛选信息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重在德育和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这课必需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坚持读、悟结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生字词 ②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含义。 ③从描写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利用互联网搜索工具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去粗取精,筛选有用信息。能够在课堂上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交流探讨彼此通过搜索得到的相关信息。 ②通过自主阅读与质疑理解和梳理内容。 ③通过朗读,感悟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自尊自爱,懂得尊严对于人自立于世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①在描写中体会尊严的含义。 ②互联网搜索有关信息时的筛选与吸收。 教学准备: 笔记本电脑、投影设备、布置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查阅与“尊严”有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描写中体会尊严的深刻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 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能抓住“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等词语体会哈默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3、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启示,能够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有尊严的人。 导入: 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在描写中深入了解人物 ①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哈默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 ②学生将找到的句子汇报给大家听,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外貌描写)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动作描写) 从这两个句子中你感受了什么? a生:年青人已经非常饿了。 b生:他迫切需要食物。 教师谈话过渡: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逃难的人来到沃尔逊小镇,他们个个面呈菜色,疲惫不堪。面对善良朴实的居民提供给他们的食物,他们顾不上感谢就狼吞虎咽地吃。只有一个人没有这么做,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请你们在文中找找这位年青人说的话。 生找到后举手回答: ☆“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这些东西!” 齐读这三句话。从年青人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生:讲礼貌、有自尊的人。 b生:一个勤劳的人。 c生:绝不不劳而获的有尊严的人。 ······ 请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分别朗读。 ③面对年青人的要求,杰克逊大叔是怎么回应的?找出相关的语言描写。 (1)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文本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2、桂林山水 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记金华的双龙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全册)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全册) 文字介绍: 四年级下册教材简介《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四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在保持上册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本册在专题内容上又有了新的变化。 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编写特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教揪学建议做一简要说明,仅供揪教师教学中参考。 一、教材揪基本结构本册共有课文 32 揪篇,其中精读课文 17 篇,揪略读课文 15 篇;教材后面揪还附有 8篇选读课文,总共揪 40 篇。 这些课文从精读、揪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揪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揪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 揪依次是: 走遍千山万水、以揪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揪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揪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揪廊。 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揪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揪生活还安排 1/ 3

有综合性学习揪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揪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揪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揪文园地三大部分。 每组开头揪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揪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 4 篇揪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 2 揪-3 篇,略读课文 1-2 篇揪。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揪,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揪,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揪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揪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揪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揪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揪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揪。 语文园地由 5 个栏目组成揪,其中有 4 个固定栏目: 揪口语交际习作我的揪发现日积月累;另有揪宽带网趣味语文揪展示台或成语故事,揪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 8 个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揪册要求认识 200 个字,会揪写 200 个字。 要求认识的揪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揪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揪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揪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揪形式排列。 为了便于复习检揪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揪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揪写写读读记记两栏。 揪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揪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揪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揪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