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李渔的义利观

浅析李渔的义利观

浅析李渔的义利观

浅析李渔的义利观

——以他的《连城璧》、《十二楼》为例

李璐

但他

"义"

".中国分。

华,这两部小说,包含了李渔自己的义利观,研究他的义利观,必须先了解他的作品中的思想,其次,还要了解他生活的背景。

(一)、李渔的生平

李渔(公元1610-1680),初名仙侣,字谪凡,又字笠翁,号天徒,新亭樵客、笠道人、湖上笠翁等。浙江兰溪人,生于医药商人之家,从小学习儒业,而且聪慧过人。他从小立志于功名,

族人也对他充满了期望,但他却科场几次失意,再加上当时时局动荡,他认为功名无望,于是隐居,家道中落后,只能靠"砚田糊口来维持生计"受晚明泰州学派的影响"士人"治生思想和市民务实态度,以及奢侈淫逸的社会颓风等种种因素的诱惑,李渔因此也习惯了声色犬马的奢侈生活。四十岁后携家至杭州,此后便"挟策吴越间,卖赋以糊口"(《玉搔头序》)。五十岁左右迁至南京,经营芥子园书铺,并到处打抽丰,"三分天下几遍其二"(《与都门故人述旧状书》),六十七岁时又移家杭

"三言"

校以消闲居本,两者泽善而存。

《连城璧》、《十二楼》是李渔的拟话本小说的经典作品,是李渔在戏曲创作后,以戏曲为指导,写出的作品。这些小说,是对对通俗小说的发展,他的小说跟戏曲一样,主要是满足群众的需求,是人们用来娱乐消遣的。

(三)、李渔生活背景

1.社会背景因素

(1)经济状况

晚明时期,商业发展很快,不仅大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连小城镇经济也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商业长途贩运兴盛,店铺经营形式转变,商品种类增多,而且私人贸易迅速发展。明清易代时期,社会动荡,手工业商业严重受损。清兵入关,建国稳定后,进行改革措施,手工业、商业渐渐恢复,

(2

(3

由于

2.文人自身经历

李渔科考未遂,又身逢动乱,举家迁徙多次。他习惯了奢侈生活,却生活拮据,所以对财富十分渴望,因此从商。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很消极"仰高山形容自愧,俯流水面堪憎".[ii]对自己贪慕财富他非常苦恼,这是由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思想与追求享乐的社会风气的矛盾造成的。他虽然追求财富,但不像世人说的那样低下,他只取正当渠道得到的利益财富,不靠为人不齿的手断谋生,隐

逸生活。俞为民也在他的《李渔评传》中也说"李渔隐逸市井,觅利谋生,他觅得利是‘应得之利’,谋的是‘有道之生’"[iii].可见李渔自身受儒学思想的影响与社会风气的影响,看重财富,及时行乐,也坚持道义不取不义之财,形成了自己的义利观。

李渔生活的社会背景,以及自生的生活经历,都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对他的义利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1.

"

之报不止,岂但十倍而已哉!"[vi]

可见他是个重义之人,而救他的渔翁,在他要他一同享福时说,只要分几两不伤阴德的银子或俸薪即可,可见他取之有道,不取不义之财。还有第三回有个知书识字的乞儿,原来是世家的子弟,视金钱如粪土,讲究义气,爱伸张正义。后来挥霍尽家产,不愿做朱买臣而做乞儿,在行乞时,以道义为先,每户只讨一次,而且遇到穷人或者乞丐还把自己的钱送与他们,轻财重义之心始终如一。

不受他人之财,以己之财帮助别人,知恩图报都是义,除此之外,更有大义。在《连城璧》第六回中,有个秦世良,因家贫废举业从商,无资本向杨百万借贷,连续借贷都失本而归,在在自己银两被说是别人时,结义兄长,不能分辨银两是自己还是世良的,要求一人一半,他却说"若是小弟的银子,老兄分毫认不得;若是老兄的银子,小弟分毫取不得。事事都可以仗义,唯有银子仗不得义。老兄若让与小弟,就是独为君子;小弟若仗义让与老兄,就是甘为小人了。"[vii]

"

"

百顺

所比。《十二楼》的生我楼中,有个叫姚继的生意人,在路上看人卖身为父,竟然花十两银子买回家中为父,对其孝顺之极,之后战乱,逃难途中仍不曾丢弃,反怕家父熬饿。后与父离散,路上欲赎红颜,却得老妇,不但不弃,反要为母。他重道义,行义事,道德品质高尚,也是他平时读书所得。

2.利后思义的儒商

"酒色红人面,财帛动人心",当面对利益之时,又有多少人能不动心。当义利不可兼得时,选择利也不是不可以的,韩非就比较注重功利,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的首要厉害关系。只是,在选择利之后不要忘记义,完全成为只知聚敛财富的人。利后思义,也是有意义的。

《十二楼》的萃雅楼中,金仲雨,刘敏叔,二人本是读书人,后来杂技分心,之后从事贸易之事。虽然要经商,也要选择文雅的来,与另一少年,就开了书铺、香铺、花铺,做生意虽为钱财,

"归止楼"变为"

3.

经商的目的就是发财致富,商人主要把获取利益作为自己从商的目的。义利不能兼得,更在乎利,继而出现见利忘义之人,行不义之事。李渔在两本小说中就曾写过见利忘义之人。

《连城璧》第四回中,一个姓陆的人家,在许亲之家败落之后,悔亲,将女许配他人。《十二楼》的三与楼中,有个生员唐玉川,后转为财主,得了钱财买田置地,性吝啬,心极贪,虽总是以

唐尧后人自称,却不行义事,见利忘义,实则为小人。拂云楼里的裴翁,与《连城璧》中的陆家一样,与儿子许亲韦家,却因封家给的妆奁较多,定于封家,可见他贪财好利,不重情义。

(二)、人物的命运分析

李渔在小说中塑造了这三种形象的儒商,但人物命运,因自己对利义的不同选择而不同。

在第一类人,先义后利的人,如,楚玉不忘恩情,坚守道义,不取不义之财,后弃官归隐,活

重情义,

儿子还

贫爱富,女儿配丑男,得到报应。可见,利心不可太重,否则必招厄运。

(三)、儒商形象的义利观与李渔的义利观

从上面三种儒商形象,以及他们命运分析,李渔对于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人,都给了他们一个好的结局,或者财利兼得,或者福寿双全,或者子孙满堂。总之,重义得善果。儒商必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拥有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李渔自身就是一个儒商,他在小说中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他的作品中渗透着他平生的心酸遭遇。《连城璧》、《十二楼》中的儒商形象都是李渔按照自身以及生活中人所塑造的,其中人物形象的义利观都包含着李渔自己的义利观。文中的儒商,就是李渔对自己在文中的体现。在《萃雅楼》中,金仲雨放弃举业,出门做生意,在做生意也要做雅业,开了书铺。就跟李渔自己的遭遇一样,李渔和他都要追求财富,但都不取不义之财,存着儒者气度。对于文人形象塑造的结局,

市民就

所以他的

这与他生活环境大有关系,晚明"异端"思潮兴起,社会尚风靡,而且这时明清易代,社会动荡不安,这都对李渔及时行乐的人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李渔对义利的认识具有了商人的意识特点。

李渔的义利观具有现代的意识特点,在现在看来,买与卖是平等的关系,但在封建社会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占主导地位,商人地位低贱,儒家传统的以义为重的理念使商人处于低贱地位。李渔以经营书铺,卖文为生,而且他的作品大都为了迎合市井小民,与传统的主流文学相悖,在当时,

不为传统的文人所接受。但是他的著作迎合大众的思想,为人民所服务,是现代文化思想的要求,因此,具有现代的意识特点。

李渔主张取应得之利,这就是他的义利观。这既不同于宋明理学的以义为先,舍利取义,也不同于商人的财富论,而他以符合人民的创作又与当时的社会潮流不符,所以他的义利观与当时主要文人的义利观,以及商人的义利观具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特点鲜明。

[ii]

[iii]

[iv]4月,第1931页

[v]7月,第28页

[vi]

[vii]

[viii]《连城璧》,第六回遭风遇盗致奇赢让本还利成巨富第127页

[ix]《连城璧》,第十一回重义奔丧奴仆好贪财殒命子孙愚第247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