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 ,匡鹏飞,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 ,匡鹏飞,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 ,匡鹏飞,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 ,匡鹏飞,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匡鹏飞(&’()%),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词汇与语法研究。

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

匡鹏飞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武汉$*##(’)

!!摘!要:《拍案惊奇》中很多词语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在以义位为研究单位的基础上,可以看出一些词语在义域的改变方面,出现了组合能力下降,搭配方式消失的现象;在义位的消失方面,出现了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虚词性义位的消失现象;在词义的派生方面,有着词义的引申、虚化等变化。

关键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现代汉语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拍案惊奇》(以下简称“初拍”)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明末凌濛初著,是明代拟话本小说的优秀代表。拟话本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完全模仿话本,使用的一般都是当时的口语,因而“二拍”的语言反映了明末的实际语言面貌,用它作为近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比较合适的。为了缩小语料考察的范围,本文暂时只以“初拍”为研究对象。所据“初拍”版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拍案惊奇》。

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的发展变化是最快的,而词汇的发展变化又主要体现在词义的演变上。“初拍”中有很多词语的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本文拟通过专书研究的方式对这些词义的演变进行考察。我们在反复阅读“初拍”的基础上,摘录出其中词义异于现代汉语的词语进行逐一分析研究,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个词语作为条目,分别对它们不同的词义变化情况做了举例性的说明。本文的现代汉语,特指现代汉语普通话。对于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词义的确认,采用的是根据个人的语感、向他人调查求证、参考《汉语大词典》中涉及现代汉语的义项和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主要依据四者相结合的办法。

蒋绍愚[&]、周光庆["]

等都曾指出,观察词义的发展和变化,要以词语的义位为单位,考察词语各个义位的演变情况,而不能笼统地以词语为单位。这是汉语词汇学界在西方语义学的启发下,力图摆脱传统训诂学字词不分的严重弊病而在研究方法上做

出的重大变革,目前在学术界已达成共识。本文对词义演变的考察,就是建立在以义位为研究单位的基础上。

一、义域的改变

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其词汇面貌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次分类”的不同上。同一个义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概括的事物、动作或性状不尽相同,即同一义位的义域不同,这是由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世界认知不同,也即“第一次分类”不同的结

果。[*]

义域是“某一个词或义位在语义场中所占的区域”

[$]

。这里的语义场,既指聚合关系的语义场,也指组合关系的语义场。这说明,词义的演变不仅仅体现

在词语自身意义的改变,还表现为词语之间意义关系的变化。把“初拍”和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有些词语的义域发生了变化。由于我们仅立足于一个一个词语的义位,因此这种义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该词语组合关系的变化上,而不涉及它与聚合关系语义场中其他词语的比较。

!/组合能力的下降

有的词语的某一义位,其基本的概念义在“初拍”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但是它与其他词语进行组合的能力下降了。从实际语例来看,这表现在该词语在“初拍”中能和某些词语相搭配,和这些词语产生组合关系,但在现代汉语中却不能。

例:吃

(&)算来吃勾(够)有六七十斤的肉,倾尽了六七坛

?-"?第"*卷!第"期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012/"*!31/"

"##$年$月4156782194:87;<87=7:>?6@:AB (+5C87:A:?@DE:?7E?@),F6/,"##$

万方数据

的酒。(卷三)

(!)这人好生古怪,只不知吃饭时如何处置这些胡须,露得个口出来。(卷八)

“吃”在近代汉语中代替了古汉语中的“食”,跟它搭配的名词是需要咀嚼的食物,如例(")是“吃肉”,例(!)是“吃饭”,这同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是一样的。但在“初拍”中“吃”还有下面的用法:

(#)摆上酒来,三杯两盏,两个对吃。(卷二)

($)小师父把热茶冲上,吃了两口,又吃了几块糕,再冲茶来吃。(卷六)

(%)霎时井水将到,安卿吃了两钟,随后叫女儿吃。

(卷二十)

上面三例中,“吃”分别与属于流食的“酒”、“茶”、“水”搭配,特别是例($)中,“吃茶”、“吃糕”同现。“吃”的这种组合特点在近代汉语的其他语料中也是很常见的,限于篇幅,不再举例。在现代汉语中,“吃”的宾语一般是“干食”,只在某些方言中才有“吃酒”、“吃茶”的说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跟流食搭配的是“喝”。这说明,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吃”的义域变窄了,其义域中的某一部分与“喝”具有历时替换的关系。

例:萧条

(")元来唐时大官谪贬,甚是消条。(卷五)

(!)赵太学是个书生,不会经管家务,家事日渐萧条。(卷二十五)

(#)老僧看郎君行况萧条,明日但留下文书一纸,做个执照,尽数辇去为旅邸之资,尽可营生。(卷四十)

“萧条”在“初拍”中凡&见,它又作“消条”,如例("),义为“寂寞冷落”,这一义位从古至今都存在,且与它搭配的主语一般是无生命的山水、景物等。《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王安石《离鄞至菁江东望》:“村落萧条夜气生,侧身东望一伤情。”在“初拍”的上述三例中,它还可以用来形容人事的境况凄惨。现代汉语中“萧条”有两个义位,另一个义位“经济衰微”使用频率高一些。仅就本文探讨的这一义位来看,它只能用来形容景物的寂寞冷落,而没有如上述三例中的用法。这说明,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萧条”的“寂寞冷落”义位的义域变窄了。

例:项

(")高不凑,低不就,打从帮闲的、处馆的两项人见了他,也就做鬼脸,把“倒运”两字笑他。(卷一)

(!)滴珠把上项事是长是短,说了一遍。(卷二)

(#)便是老夫身衣口食,日常也不能如意,那得有

钱来清楚这一项银?(卷十三)

($)其时乃万历二十一年,守宗在卫,要人到祖籍讨这一项钱粮。(卷十四)

“项”有量词的用法,用于分项目的事物,如例(!),这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是一样的。但是,在“初拍”中,“项”还可以跟“人”、“银”、“钱”等名词搭配,作它们的量词,如例(")、(#)、($)。另外,在近代汉语中,“项”还可以作“地”的量词,《儿女英雄传》##回:“这项地原是我家祖上从龙进官的时候占的一块老圈地,当日大的很呢!”这说明,作量词的“项”在近代汉语中既可跟表抽象事物的名词搭配,又可跟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搭配。而在现代汉语中,它一般只和表抽象事物的名词,如“事情”、“任务”、“纪律”等搭配。可见,量词“项”的搭配范围变小了。

从“初拍”到现代汉语,组合能力下降的还有作为后缀的“家”,限于篇幅,不再举例说明。

!’搭配方式的消失

有的词语的某一义位,其基本的概念义在“初拍”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但是它同其他词语的某种搭配方式在现代汉语中却消失了。

例:耐烦

(")我们在海船里头,不耐烦寂寞,若得兄去,在船中说说笑笑,有甚难过的日子?(卷一)

(!)你再耐烦些,包你有好缘分到也。(卷二)

(#)我们也巴不得到了,讨喜酒吃,谁耐烦在此延挨?(卷五)

($)他日逐守着炉灶边,原不耐烦,见了酒杯,那里肯放?(卷十八)

“耐烦”义为“不急躁,不怕麻烦,不厌烦”,这一基本概念义一直没变。“初拍”中“耐烦”凡"(见,其中不带宾语,作不及物动词的有""次,如例(!)和例($);带宾语,作及物动词的有)次,如例(")和例(#),两种用法的比例大致相当。但在现代汉语中,“耐烦”一般只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这说明,它能和宾语共现的搭配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另外,“初拍”中,“耐烦”用于肯定式#次,用于否定式"%次,和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否定式”[%](*)+$)的用法基本一致。

例:前进

(")至一村庄,天已昏黑,自度不可前进。(卷三)

(!)与仆人策马,跟了那人,前进那一条路来。(卷四)

“前进”义为“向前行进”,这一基本概念义从古

?

)

!

?

!,,$年第!期匡鹏飞: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万方数据

至今都有。在“初拍”中,“前进”既可以不带宾语,作为不及物动词使用,如例(!),也可以带宾语,以及物动词的身份出现,如例(")。而在现代汉语中,“前进”一般不带宾语。这表明,“前进”作为及物动词、能和宾语共现的搭配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

例:从来

(!)从来正书上面说,孔子貌似阳虎,以致匡人之围。(卷二)

(")从来世间有这一家道术,不论男女,都有习他的。(卷四)

(#)知观道:“从来我们有这家法术,多少亡魂来附体相会的。”(卷十七)

“从来”在“初拍”中出现了#$次,其义都为“从过去到现在”,这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但是,以上三例中,“从来”都用于肯定句中,且都位于主语之前,被置于句首。这样的用法和它在现代

汉语中“多用于否定句”[%](&!#")以及用于肯定句时

一般不能位于主语之前的用法不太一样。上述肯定句中“从来’主语”的搭配方式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

属于这一类的词语还有“离异”、“一些”等。

二、义位的消失

在汉语词汇中,占大多数的是多义词。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位,但是,哪些义位结合成一个词,在同一语言的不同时期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

。因此,在进行同一语言不同时期词汇的比较

研究时,必须把不同时代的同一个词语的义位组成情况进行纵向的对比。限于专书词汇研究的性质,本部分只拟对在“初拍”中出现过而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的词语的某一义位进行描述,偶尔附带说明该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义位构成情况,但不涉及词语所有义位消长的历时比较。

!(名词性义位的消失例:生理

(!)年三十余,觉得心里不耐烦做此道路,告脱了,在本县去别寻生理。(卷三)

(")申蘭道:“平日做何生理?”(卷十九)

(#)婆媳两个,在家绩麻拈苎,自做生理。(卷二十)

“生理”在“初拍”中凡)见,有两个义位。一为“生计”义,共%例,如例(!)、(");一为“活计”义,如例(#)。这两个义位在现代汉语中都已消失。“生理”在现代汉语中只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和体内各器官的功能”一个义位。

例:年代

(!)元狩五年,是何甲子?到今多少年代了?(卷七)

(")枉叫你弄了若干年代把戏,这样小事就费计较?(卷三十九)

在近代汉语中,“年代”有一个义位是“年数”,此义位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现代汉语中“年代”新增一个义位,即“每一世纪中从‘……十’到‘……九’的十年”。

例:事故

(!)后来被强不过,勉强略坐得一坐,推个事故,走进房去。(卷二)

(")官人含糊不决,必有什么事故。(卷六)

近代汉语中,“事故”有一义位为“缘由”,这一义位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事故”在现代汉语中为单义词,义为“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从“初拍”到现代汉语,有名词性义位消失的词语还有:积年、计较、行货、气质、地邻、头脑、地步、跟脚、影响、价钱等。

"(动词性义位的消失例:支持

(!)慧澄自出来外厢支持,专等狄氏。(卷六)(")店家见一男一女,又有丫鬟跟随,并无疑心,自去支持早饭上来吃。(卷十二)

(#)吴氏只为儿子达生年纪尚小,一切事物都是自家支持。(卷十七)

“支持”在近代汉语中是个多义词,义位较多,其中一个义位为“应付,对付”,上述“初拍”中的“支持”都用的是此义。这一义位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

例:比较

(!)要你跟寻出来,同缉捕人役五日一比较。(卷二)

(")且是那个潘甲不见了妻子,没出气处,只是逢五逢十就来禀官,比较捕人。(同上)

(#)因这县里有人来告奶奶,说大人不肯容县里女子出嫁,钱粮又比较得紧,因此奶奶着小官来禀上。(卷三十一)

“比较”在近代汉语中有一个义位,指旧时官府征收钱粮、缉拿人犯等,立有期限,至期不能完成,须受责罚,然后再限日完成。这一义位随着这种制度的消失而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另,在现代汉语中,“比较”新增一个虚词义位,即用作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这一意义由其本义“就两种或

?)"?****江汉大学学报总第"#卷

万方数据

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虚化而来。

例:做作

(!)只是该与我熟商量,不该做作我。(卷六)

(")玄宗大喜,一齐同到道场院,看他们做作。(卷七)

(#)他也只要在众人面前卖弄胆壮,故意如此做作。(卷九)

“做作”在“初拍”中凡$见,有三个义位,如例(!)为“暗算、捉弄”义,例(")为“从事某种活动”义,例(#)为“装模作样”义。前两个义位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而后一义位仍保留。

从“初拍”到现代汉语,有动词性义位消失的词语还有:发作、答应、照会、宣扬、磨灭、回答、主张、还价、作用、盘缠、结构、主意、知识、税、详等。

!%形容词性义位的消失

例:尴尬

(!)说话的若是同时生、并年长,晓得他这去不尴尬,栏腰抱住,擗胸扯回,也不见得后面若干事件来。

(卷二)

(")那月娥是个久惯接客、乖巧不过的人,看此光景,晓得有些尴尬,只管盘问。(同上)

(#)程元玉见他说话有些尴尬,不解其故,只得把名姓说了。(卷四)

“尴尬”在“初拍”中有两个义位,一为“不该如此”,与“不”连用,以强调否定意味,如例(!);二为“古怪、奇怪”,如例(")、(#)。这两个义位在现代汉语中都消失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尴尬”为单义词,义为“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例:清洁

那时那里分得清洁?钱氏吃打得头开额破。(卷三十一)

“清洁”在近代汉语中有一义位为“清楚、明白”,“初拍”中仅此一例,又如《醒世恒言?陆五汗硬留合色鞋》:“寿儿被太守句句道着心事,不觉面上一回红,一回白,口内如吃子一般,半个字也说不清洁。”此义位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现代汉语中“清洁”为单义词,义为“没有尘土、油垢等”。

例:波俏

两生心里,各怀着一点不良之心,多各卖弄波俏,打点打动女佳人。(卷三十二)

“波俏”在近代汉语中有一义位为“俊俏漂亮”,“初拍”中仅此一例,又如《喻世明言?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却有个波俏的女子,也因灯夜游玩,撞着个狂荡的小秀才,惹出一场奇奇怪怪的事来。”此义位在现代汉语中消失。“波俏”一词在解放后已用得很少,《现代汉语词典》未收此词,但在鲁迅、茅盾等现代作家的作品中还有用例,其意义为“说话刻薄或俏皮”。

从“初拍”到现代汉语,有形容词性义位消失的词语还有:惭愧、严切、风骚等。

"%副词性义位的消失

例:苦

(!)那岛也苦不甚高,不费甚大力,只是荒草蔓延,无好路径。(卷一)

(")元来衢州与徽州虽是分个浙、直,却两府是联界的。苦不多日,到了。(卷二)

“苦”在近代汉语中有一义位为“幸好、好在”,如“初拍”中上述两例。“苦”的这一义位在现代汉语中消失,它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副词性义位。

例:再

(!)可见人生一世,再不可自恃高强。(卷三)

(")天下凡是有钱的人,再没一个不贪财好色的。

(卷十八)

“再”在近代汉语中有一义位“绝对”,常用于否定句中,“初拍”中这种用法出现了近"&次。这一义位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

例:“直”

(!)老汉直如此命薄,消受不得!(卷一)

(")东山也是个好汉,直如此胆气虚怯!(卷三)“直”在近代汉语中有一义位为“竟然,居然”,常和“如此”连用,“初拍”中这种用法凡!&见。此义位在现代汉语中已消失。

从“初拍”到现代汉语,有副词性义位消失的词语还有:多、却、紧等。

#%虚词性义位的消失

例:因

(!)日已将午,辞了十一娘要行,因问起昨日行装仆马。(卷四)

(")小娥因问齐公道:“此间尊官姓氏宦族,愿乞示之,以识不忘。”(卷十九)

作为连词的“因”,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里有两种作用:一是表原因,相当于“因为”;一是表结果或行为的后续,相当于“因此’于是”。[$](()$")“初拍”中“因”的第二种用法凡*见,如以上两例。在现代汉语中,“因”只有表原因的用法,后一种用法消失。

例:但

(!)但有见托,无不尽力。(卷六)

(")相公但差人到宫山一查……便见小僧不是诳

?

+

"

?

"&&)年第"期匡鹏飞: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万方数据

语。(卷三十六)

(!)但是有娠孕的,多瞒他不过。(卷三十九)

“但”在近代汉语中可以作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只要”。这一用法在“初拍”中出现了"#数次,其中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如例(")、($),又可以与“是”组成短语共同出现,如例(!)

。而在现代汉语中,当用作连词时,“但”只能表示转折关系,它表示条件关系的用法消失了。

例:休

(")对众道:“弟十八自向对门住休。”(卷三)($)要这性命做甚?不如死休。(卷二十四)(!)(杜氏)对智圆道:“我今日去休。”(卷二十六)

“休”在近代汉语中有句末语气词的用法,表示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句末语气词“算了”。“休”的这种用法在“初拍”中凡%见。

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

[$]

从“初拍”到现代汉语,有虚词性义位消失的词语还有:索、并、随分等。

三、词义的派生

每个多义词的全部义位都构成一个小小的词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义位之间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派生关系。一个多义词,除了本义之外,其他的义位都是被派生出来的。有的义位由本义派生,有的义位由派生义派生。词义的派生是一个历时性的运动过程。在现代汉语中,我们有时不能理清一个词语各个义位之间的派生关系,即词语的“义列”,感到其义列在意义关系上有“断层”现象,这是由于该词语的某个或某几个义位已经消失,使我们无法还原词义派生运动的全貌。这时,我们就必须进行历时的研究,发掘词语已经消失的义位,补上词义派生运动中脱落的环节,重现词语义列的派生关系。“初拍”中有些词语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但或者该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是由它派生而来,或者它是由流传至今的常用义派生而来,总之,它是词义派生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发掘这样的词义对于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词义的引申

词义派生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引申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的一种词义派生运动。甲义引申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某种相关联的语义内容,由于这种关联性引起了人们的相应联想,从而产生了从甲义到乙义的引申。词义引申的趋势受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影响,因而往往表现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下举“初拍”中的词语的意义引申出现代汉语中该词的常用义就印证了这一点。

例:地位

(")他自离京中,到这个地位,还不上三年。(卷二十一)

($)虽然如此,到这地位,料应脱不得手。(卷二十六)

(!)他平日何等一个精细爽利的人,今日为何却失张失智到此地位!(卷三十)

“地位”的本义是“人或团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此义自古已有并沿用至今。该义的抽象化,便引申出“境地、程度”的意义,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地步”。“初拍”中“地位”凡’见,其中有两处似乎两义都可讲通,如例("),而其他的地方都完全用的是引申义,如例($)、(!)。值得注意的是,“初拍”中“地位”无一例外地用于“到(指示代词(地位”的结构中。在近代汉语的其他语料,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地位”也常用于这样的结构之中,限于篇幅,不再举例。这表明,“地位”的本义“人或团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在词义引申之后的大致词义面貌,为引申出更抽象的“境地、程度”义提供了内部语义的可能性;由于指示代词“这”、“此”等都具有不定性,“地位”一词常常和它们结合使用,受其影响,意义就容易抽象化,这就为“地位”朝着更抽象的方向引申出“境地、程度”义提供了外部语境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地位”才会引申出“境地、程度”义。在现代汉语中,“地位”的这一引申义已消失,该意义一般用“地步”来表示。

例:地步

(")今得了这个地步,还该去见他一见,才是忠厚。(卷二十一)

($)郎君便早到得半年,或者还不到得死的地步。(卷二十三)

(!)大将还谦逊道:“恐怕未能有此地步。(卷二十九)

“地步”的本义为“地段、位置”,《宋史?河渠志五》:“于是都水使者孟揆,移拨十八埽官兵,分地步修筑。”此义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由于与“地位”

的本义相近,“相因生义”[)],“地步”也有了“人或团

体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这一义位,如上面的

?#!?****

江汉大学学报总第$!卷

万方数据

例(!)。继而,“地步”又和“地位”同步引申[!"],也引申出“境地、程度”义,如例(#)、($),并在与“地位”的历时竞争中取得胜利,使“地位”的这一义位逐渐消失。该义成为了“地步”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另外两个义位均已消失。

例:“前途”

(!)小庵不远,且到庵中一饭,就在此寄宿罢了。

前途也去不得。(卷四)

(#)十一娘道:“前途自有人送还,放心前去。”(同上)

“前途”在“初拍”中凡%见,都用的是本义“将行经的前方路途”。这一意义虽在鲁迅的《故事新编?奔月》中还有用例,但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失。《现代汉语词典》“前途”条没有此义。由于空间上的“前方”和时间上的“将来”在人们的时空观念中有着共通之处,“前方的路途”就引申出“将来的境遇、光景”的意义。这一引申运动从空间范畴跨越到时间范畴,显然,后者比前者更抽象。在现代汉语中,“前途”的本义已基本不再使用,而引申义却成了它唯一的义位。

属于这一类的词语还有:了帐、以下等。

!&词义的虚化

虚化也是词义派生的方式之一,指的是“实词的词汇意义逐渐消失,最后变为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因而它又可以称为“语法化”。汉语中的虚词基本上都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的。导致词义虚化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的变化、语境的影响等[!!]。词义的虚化是个较为漫长和复杂的语言发展演变过程,而“初拍”的写作年代距今并不遥远,因此在“初拍”中为实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已语法化为虚词的仅有以下两例。

例:明明

(!)明明说有地方姓名,且慢慢跟寻下落则个。

(卷一)

(#)大哭一声,飒然惊觉,梦中之语,明明记得,只是不解。(卷十九)

($)醒来不见了王氏,明知逃去,恐怕形迹败露,不敢明明追寻。(卷二十七)

(%)明明的看见赛儿与何道在这里,如何就不见了?(卷三十一)

(*)我明明看见一掌打来,又不见人。(同上)

(+)我若明明说破,他年要归我儿,又恐怕他每暗生毒计。(卷三十三)

“初拍”中“明明”凡!!见。它本有“显然、清

楚”义,如上举例(!)、(#)。由此义引申出“公开、当众”的意义,这一意义在近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如上举例($)、(+),这一义位仍可看作形容词,尚属实词的范畴。由于“明明”经常在句中充当状语,久而久之,其句法位置逐渐被固定在动词之前,句法功能逐渐固定为状语。同时,它的词义进一步抽象化,“明明”便由形容词虚化为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如例(%)、(*)。可见,“明明”的词义虚化是由于其句法位置的改变和词义的变化共同作用而造成的。在现代汉语中,“明明”只有副词的用法,原来的两个实词性义位均已消失。

例:的确

(!)不过等他自说一番缘故,这里应承做得,方才的确。(卷六)

(#)于良不信,到得水家中看个的确。(卷十四)

($)说得的确,重重有赏;倘有虚伪隐瞒,我知道了,致你死地!(卷十七)

(%)那个人见是个小厮,又且说话的确,做事慷慨,便问他道:“小哥高姓?”(卷二十一)

“的确”在“初拍”中凡!!见。它的本义是“真实、确实”,是个形容词,此义在近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初拍”的“的确”都为此义。其中,“的确”可以作补语,如例(#)、($),也可以作谓语,如例(!)、(%)。“真实、确实”的意义逐渐虚化,“的确”最终就成为一个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的副词,其句法位置也逐渐固定在谓语之前,专门充当状语。如,“他的确来过,我看见的”,“这本书的确好”。[+](!+()在现代汉语中,“的确”只有副词用法,原来的实词用法不复存在。

四、余论

!&关于汉语史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即应该在汉语发展的每一个断代都选择几本能够反映这一时代口语特点的有代表性的专书,对它们进行封闭式的描写和分析,从而搞清楚汉语各断代的面貌,在此基础上,最终建立科学的汉语史。汉语史的研究应以断代研究为基础,断代研究又必须建立在专书研究的基础上。在汉语史的诸部门中,词汇史的研究最为薄弱,更应该大力提倡专书研究。可喜的是,近年来专书词汇研究引起了词汇学界的极大重视,从上古、中古到近代汉语、从传世文献到出土文献、从中土典籍到汉译佛经都有专书词汇的研究成果问世。这些都是建立

?

!

$

?

#""%年第#期匡鹏飞:从《拍案惊奇》到现代汉语词义演变的考察,,万方数据

汉语词汇史的非常必要的基础性工作。但专书词汇研究也有一定的缺陷,即每本专书所容纳的词汇量有限,每个词语在一本专书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和用法也有限,这样专书研究所得出的某些结论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一方面,进行专书研究时,必须还要同时兼顾到横向的同时代的语料和纵向的

不同时期的语料,以尽量克服专书的局限性[!"];另

一方面,当专书研究的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来对汉语的词汇进行宏观的、立体式的研究,以弥补微观研究视野狭窄的不足,逐步建立断代词汇学和汉语词汇史。

"#关于词义的研究

词义是词汇学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有些学者甚至认为词汇的核心问题就是词义问题。正因为如此,疑难词语词义的考释无论是在传统训诂学还是在传统词汇研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词汇研究可以涉及到语言的方方面面,但不能否认的是,关于词义的研究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比重最大,成果最多。对于历史词汇的研究来说,词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部汉语词汇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和汉语词汇的历时替换相交织的历史。因此,研究汉语历史词汇,应首先抓住词义这个主要问题,然后以此带动词汇的其他问题的研究。词汇现象表面上零散而杂乱,词义演变的情况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我们必须对历史词汇进行穷尽性的研究,把词语在不同时期的词义和用法一个一个地搞清楚,但又不能满足于对一个个词汇词义现象的罗列,更重要的是要用现代语言学的眼光和方法发掘词汇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探索隐藏在看似零散的词汇现象背后的系统性。这两个方面的工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通语和方言关系的问题

明清小说的语言一般都有方言色彩,大家熟知的如《水浒传》、《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带有山东方言色彩,《西游记》、《儒林外史》具有江淮官话色彩,《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用北京方言写成,《海上花列传》、《九尾龟》则有明显的吴方言成分。但是,由于小说反映生活面和流传地域的广泛性,一般来说,“绝大多数是用通行全国各地的共同语写成

的”[!$](%$&’)

,因而,除了专门对其方言成分所进行的

研究外,一般性研究可以暂时忽略它们的方言色彩,如《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无不最大可能的采用了这些语料作为词条义项的书证。就“二拍”来说,其作者凌濛初是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其语言必然夹杂着当时吴方言的成分。有些可能纯粹是当时

的吴方言,凌培、钱嘉猷[!(]

对此作过研究,但大多数

应该是已经进入通语的成分,如本文谈到的“初拍”中“吃”的用法在近代汉语的其他语料中也都很常用。再如“狼犺”,“初拍”中出现多次,似乎是个吴方言词,但实际上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其他小说中也都较常见。因此,明清小说中的词汇词义现象一般都可以作为汉语词汇史的材料,对它们的研究对于建构汉语词汇史的最终目标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基础性工作。参考文献: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

["])周光庆#古汉语词汇学简论[*]#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出版社,!+,+#

[$])蒋绍愚#两次分类———再谈词汇系统及其变化[-]#

中国语文,!+++,(.)#

[(])蒋绍愚#关于“义域”[/]#蒋绍愚自选集[0]#郑州:

河南教育出版社,!++(#

[.])张寿康,林杏光#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修订本#北京:商

务印书馆,!+++#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社,!+++#

[,])[日]香坂顺一#白话语汇研究[*]#江蓝生,白维国

译#北京:中华书局,!++’#

[+])蒋绍愚#论词的“相因生义”[/]#蒋绍愚自选集[0]#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许嘉璐#论同步引申[-]#中国语文,!+,’,(!)#[!!]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

因素[-]#中国语文,!++.,($)#

[!"]匡鹏飞#论古汉语词汇学的学科地位[-]#武汉教育

学院学报,"&&!,(!)#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

[!(]凌培,钱嘉猷#“二拍”中湖州方言词语汇释[-]#方

言,!+,+,(()#

(责任编辑:景超江)

?"$?))))江汉大学学报总第"$卷

万方数据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

对现代汉语词义的新认识

浅谈词义的主观性 —对词义定义的再认识 摘要:“词义”的概念历来都让人难以把握,在中国,对现代汉语词义的研究可以说是很成熟了,古今中外,无数的学者定义过词义,让人遗憾的却是没有任何一个定义是让人完全信服的。词义的定义中通常只体现了词义的“客观性”,忽视了“主观性”这一性质。然而主观性在词义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本文综合利用现代汉语词义研究的成果,借鉴中外语言学界的意义理论,主要从词义的内容和性质出发谈及主观性及其在词义中的地位,进一步分析词义和思维的关系,对词义的定义进行思考。 关键词:主观性;词义;现代汉语;意义;思维; 要准确地定义词义,我们首先得深入的了解词义和思维的关系、词义的内容、词义的性质以及词义的功用。只有掌握了这几个部分以后,我们才能对词义有完整真实的概念,目前中国的学者对词义的定义主要还是体现了词义与思维的关系,很少涉及到其他的内容,甚至忽视了一些很重要的内容,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来词义的全部面貌。比如,王德春在《普通语言学》中认为:语义是语言的意义内容,他把语音形式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言语的所有内容包括在内,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概括反映,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定义涉及到的词义的内容,主要还是和概念相关的词汇意义,更多的还是强调了词义和思维的关系。正如张先亮、聂志平在《语言学概论》中谈到:语义是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群体对现实事物现象的认识和反映。这个定义实则也是强调的思维关系。 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在各种词汇学理论的著作中,“词义”的定义似乎都如出一辙,几乎“词的意义内容就是词义”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精练,实则并不完善界定就这样被我们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葛本仪先生在《现代汉语词汇学》(2000)中说到“可以说词的意义内容就是我们所说的词义”,然后进一步解释了词的意义内容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不同的学者对这个意义内容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比如苏新春在《汉语词义学》(2008)中,把词的意义内容分为了表层义、深层义、语法义、文化义。符淮青先生对词义的界定几乎和葛本仪先生一致。王军在《汉语词义系统研究》中认为词义的内容主要包括表层规

词义演变原因 2

论词义演变原因 1015104-02 贾永俊 摘要:由于学校的传统训诂学到今天的词汇对汉字的研究探索薪火相传、代有新作。本文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词义放置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思考,以及相关的本体语言系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共使用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思想的内涵,加强对中国的语义特征的调查,然后梳理了语境与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为现代词汇学与传统训诂学的接轨作出努力。 关键词:词义变化原因历史古今异义 一、词义的变化 1、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古代和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研究词义变化的意义需要注意层次问题的时代。同样是中国古代,秦、汉、不同,六代唐、宋不同,有些词只看到和现代词汇的不同是不够的,也有在古代汉语中存在着的重要变化,比如: ①毙:在先秦指倒下。《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但简子受伤并没有死,因为战斗之后,他还向的人说:“吾伏韬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但到了汉代,,“毙”有了死去的意思。 ②朕:在古代从秦始皇开始被作为黄帝的自称,秦时,它是一种常见的词汇,人们也可以用。。屈原在《离骚》中说,“朕皇考曰伯庸”,到秦以后就不能这么用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称代词,秦以

前称为“我的”或“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专用名词。对于这种有重要时代差异的词,词典作出澄清是很必要的。 2、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所谓词义变化的地区性,指的是在不同的方言表现古代意义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在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古老的意义可能已经改变了,甚至消失,但仍存在方言中。例如古代“镬”“鼎”是锅的意思,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不存在了,但广州话称“锅”为“镬”,厦门话、福州话称里“锅”为“鼎”,这都是保留了古词语。 3、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词义的变化与不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但也能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不是一个突然的变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上面讲到的“毙”,先秦是“倒下”,汉代以后指“死去”。倒下不再起来了就是“死”。所以“死”这个意义是由“倒下”发展而来的。 二、古今词义的演变方式 词汇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意义在历史变迁中逐步发生着重要变化。首先我们必须要清楚语言具有继承性。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古文字的演变。在我们现代词汇中,有这样一些词,它们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如“大”,“小”,“哭”,“笑”,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和稳固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有一些词汇,由于语言的继承,

现代汉语词语比较

语言学里的几组词语比较 “差点没”和“差点”的区别何在? 一位学汉语的韩国人曾问中国老师:[考大学]差点没考上,差点考上。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有差别,一是考上了,二是没考上。——但是,[活太多]差点没累死,差点累死。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显然无差别,都是没有死。同样是“差点没”和“差点”,为什么效果不同? 差点没累死是“差点没把我累死”的省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虚拟,也就是说是不可能存在的。 差点没考上,就不一样了. 我是这样理解的,在“差点,差点没”后的那个词是自己希望达到的,那么意思就有差别,比如“我上次四级考试差点就优了”,表示惋惜。 而“我上次四级差点没优啊!”表示好险优了。而“差点,差点没”后跟的是和自己愿望不符合的东西,句意就相同了。 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上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反;差点后面加上趋势是向下的事物时,表示与此趋势相同 "有点”和“一点”的比较 “一点”和“有点”在表义上有相同点,即都表示“略微,稍微”,但两者在表义和用法上有不同之处,大致规律如下: 1,如果需要修饰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动词、形容词前用“有点”作状语,如果需要补充说明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时,需要在V/A后用“一点”作补语。(V/A 表动词或形容词) 2,当一个句子具有请求、劝告、命令、催促、对比、比较等意思的时候,一般要在V/A后面用“一点”作补语 3,否定句的V/A不能用“一点”作补语;而要用“有点”作状语 4,陈述句一般也要用“有点”做V/A的状语 5,有时候,V/A既可以用“有点”作状语,也可以用“一点”作补语,此时,是用哪个要看具体语言环境 eg:(1)酒一口一口吞下去,心头好象有点活泼起来了。(鲁迅《在酒楼上》) (2)我的汉语水平有点提高。 (1)可以说成“心头好象活泼一点了”;(2)可以说成“水平提高一点了。” 在这些句子里,用“有点”和“一点”所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语气不完全相同 接受“和“接收“的区别是怎么解释? 1 我《接受+接收-》了他的礼物 2 我接受+ 接收- 了他的感情 3 信号接受- 接收+ 到了 4 这个学校接受+ 接收+ 外国留学生 5 他的条件我不能接受 从上面例子我觉得他们有两点区别 第一接受是在客观上收到和主观上同意接收是客观上收到不强调主观 第二接受连接的宾语多是感情和看得见的事物接收的是虚拟的象信息,汇款之类 方位词“里边”和“里”如何区分 答1:主要是具体使用上的区别,特别是在做词语的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时。如:“里面很宽敞”,就不能说成“里很宽敞” 答2:我觉得里边是名词里是副词,前者做主语宾语后者只能做补语 答3:里跟在别的名词后构成方位短语之后,整体作句子的主宾,里边是复合方位词,可单独做句子的主宾 现代汉语中的近义词该如何比较辨析呢?请说说分析方法!比如:一样和同样

现代汉语中的类固定词语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类固定词语浅析 类固定词语是一些准凝固性的四字格短语。类固定词语与成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总体结构形式框架固定;语型意义复杂,但个体意义较为单一;构词能力强;部分有成语化趋势;语型数量庞大。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类固定词语的比率相当高,对类固定词语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类固定词语成语语型 一、成语和类固定词语的研究概况 类固定词语是相对于成语的概念提出来的。成语是汉语中很有特色的词汇成分,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58年,马国凡先生最早出版了研究成语的专著《成语简论》。一般研究汉语词汇的著作都对成语有所研究,如符淮青的《现代汉语词汇》、武占坤与王勤合著的《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和葛本仪的《现代汉语词汇学》等都有对成语的论述;另外,一般高等院校的汉语教材也都有成语一节,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等。学者们在研究成语的同时,往往忽视汉语词汇体系中的另一种语言现象,即类固定词语。近些年来才有学者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胡明扬在《语言学概论》中曾提到部分成语的不固定现象;齐沪扬在《修辞学习》上发表的《有关类固定短语的问题》开始正式对类固定词语的问题加以研究。张斌在其主编的教材《现代汉语》及著作《现代汉语语法十讲》中对此也有论述。但目前学界对类固定词语的研究远不如对汉语成语的研究那样深入。本文试对类固定词语的研究提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二、类固定词语的特征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非常独特的部分,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把它定义为“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把它的特征概括为:第一,意义具有整体性,即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其结构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第二,结构的凝固性,即成语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都是固定的,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或抽换、增减其中的成分。类固定词语是相对于成语的概念提出来的。张斌在其主编的教材《现代汉语》中,把类固定词语界定为:“类固定词语主要是指一些准凝固性的四字格短语,当然,也可以包括一些非四字格的固定格式。”我们赞同这一定义。类固定词语的特征与成语有相似性,但更多的是相异性。 我们把类固定词语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总体结构形式框架固定 在结构上,类固定词语中的一部分成分是固定的,不能改变的,如大量存在的“没A没B”式,其中“没”和“没”是不变的,而A、B位置的词可以是适合语境的任意一个词,例如:

浅谈古今词义的变化

浅淡古今词义的变化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发面分为三类: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变;一类是古今词义基本不同;还有一类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今天,在这里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古今词义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今本没变: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汉语的基本词汇,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都相同。如“天”、“地”、“日”、“月”、“风”、“雨”、“雪”、“水”、“火”、“父”、“母”、“耳”、“手”、“口”等均是古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还有一些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但是古今意义也没有发生变化。如《说文解字》中有:“钓,钩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鱼钩钓鱼”。又:“秕,不成粟也。”意思是“秕谷是没有长好的粮食作物”。古今没有什么变化。又如“蟋蟀”“芍药”都是古书里早就有的词,现在它们还是这个意思。 古今词义基本不变的一些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古今词是具有继承性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在这一点上古今词义的改变主要由分成俩种,一种是古今词义的缩小;第二种是古今词义的转移;第三种是古今词义的增加。

1、古今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这种变化主要包括:词义程度的减弱;词义范围的缩小;词义义项的减少等。如“饿”在古汉语中指严重的饥饿,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现在指一般的肚子饿,程度减轻了。又如“臭”,文言中表示好坏气味都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系辞上》)的“臭”是气味,如果按照现在的词义去理解这句话就讲不通了。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原是动物之通名,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老虎叫大虫,老鼠叫老虫;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再如“让”字,文言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用前一意义。如“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汉书· 苏武传》)的“让”是“责备”的意思,不能释为“谦让”。 2、古今词义的转移 有一些本来是不同的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因而该字的古义和今义迥然不同。如《逍遥遊》:“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抢”(qiāng)是触碰的意思,与今天的表抢劫义的“抢”(qiǎng)完全不同,就是一例。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一种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转移可以是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也可以是动作、范围或词性的转移。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浅论古今词义演变 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它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消亡、新词产生这两种情况外,还表现为词义不断演变。下面就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一定的分析,讨论。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原因 方案一:语言中的词汇是不断发展演变的,影响词义演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词义是以社会客观事物为基础和前提条件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词义的变化。其次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起词义变化。再则词与词的互相影响、外来的文化语言的影响都可能影响词义的演变。因此词义演变是诸多因素一同作用的结果。 方案二:(一)社会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这是词义演变最重要的原因。词义就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反映到人的大脑之中,形成的认识。词义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与前提的,社会发生了变化,客观事物发生了变化,词义必然发生变化。例如“床”,刘熙日:“人所坐卧曰床。”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床既是坐具,又是卧具。而后来出现了椅子、凳子等专用坐具后,“床”的词义便发生了变化。 (二)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也会引 起词义变化。例如“鲸”,《说文解字》日:“鲸,海大鱼也。”过去,受认识上的局限,人们误认为鲸是海中的大鱼,后来人

们的认识程度加深了,就知道鲸不是鱼。《辞海》曰:“鲸, 水栖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随种类而异,最小的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可达30米。” (三)词与词之间的互相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当“走”被“跑”代替后,“走”又取代了“行”的意义。 (四)外来语的影响。汉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外族语言吸收养分,如:站:古汉语原始义为“久立”,随着蒙古语传入,出现“站赤”一词,逐渐进入“站”的义项之中,如“车站”等,词义扩大。 二、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这类词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发展缓慢,与缓慢发展的语法一 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固性。如“日、月、牛、马、人、手”等常用词,以及“唉、逍遥、凤凰”等不常用词。 (二)汉语词汇中大量的非基本词汇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如“该”,中古以前它是“完备”的意思,以后演变为“应当”。又如《世说新语》中“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中“造”是“到”的意思,而今义却完全没有这个含义。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细微差别 1、词义的扩大: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有以下几

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

关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法功能分类 俞士汶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1.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 在朱德熙先生的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北大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与中文系合作,经过几年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服务于语言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并将数以万计的词语实际进行了归类,与此同时还按类详细描述了每个词语的多种语法属性,初步建成了“现代汉语语法电子词典”,另外对数十万字的语料进行了切分和词性标注。这就又进一步检验了词类划分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这到如此规模和如此浓度的汉语语言工程实践可能是罕见的。 本文介绍现代汉语词语分类体系、分类的理论基础,并以若干词类例详细介绍具体的划类准则。 现代汉语的词分以下18个基本词类,括号中的拉丁字母是各个词类的代码。 名词(n),时间词(t),处所词(s),方位词(f),数词(m),量词(q),区别词(b),代词(r),动词(v),形容词(a),状态词(z),副词(d),介词(p),连词(c),助词(u),语气词(y),拟声词(o),叹词(e)。 这些基本词类可以合并为较大的词类。名词、时间词、处所词、方位词、数词、量词统称为体词,动词、形容词、状态词统称为谓词。有一部分代词属于体词,另一部分代词属于谓词。体词、谓词、区别词和副词又合称为实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合称虚词。实词与虚词是汉语两大词类。此外还有拟声词与叹词,它们游离于这两大词类之外。 自然语言处理的常规技术要求庆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中配备一部电子词典。对于计算机来说,可以认为作为电子词典的登录项的语言单位是“词”。基本中大部分肯定是语言学家认同的词,这也就是暗示了其中一部分不能看作“词”。从计算机处理实际文本的需要出发,从提高计算机处理效率的角度考虑,词典中另外包含了以下7类语言成分: 前接成分(h):阿,老,非,超,单 后接成分(k):儿,子,性,员,器 语素字(g):民,衣,失,遥,郝 非语素字(x):鸳,批,蚣 成语(i):接部就班,八拜之交 习用语(l):总而言之,由此可见 简称略语(j):三好,全总 前4类是比“词”更小的单位,不成词。这些成分的数量是有限的,只要电子词典的规模允许,应当尽可能地将这些成分全部收入。后3类是比“词”更大的单位,词典中只能收一部分使用频率高的。本文将电子词典中登录的各种语言万分笼统地叫做“词语”。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摘要:词语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历经千百年后,则会发生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变化。英语经历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及现代英语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本文将讨论词义演变的诸多起源以及其主要方式。 关键字: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等 班级:07外国语学院教育3班 学号:072725030 姓名:黄滢 作为语言的载体,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词和词义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根据语言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词常常会被赋予一些新的含义,或发生一些意义上的变化。因此,词义的变化就是原有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的产生。由于有的事物之间在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那么命名该事物的词就可以从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转指成为另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这是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产生的基础。 一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一位早期的语义学家把词义变化的原因归纳为三十一条。词义变化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 1.历史因素。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 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 义的变化。 2.社会因素。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会给词赋予新的含义,原本是普通含义的词可能会变成专业术语,反之亦然。 3.语言因素。词义的变化常常是由于语言的发展而造成的,语言的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规律而动的,如词的省略(ellipsis),使得原本需要几个词表达的含义转到一个词上,使词义发 生了变化。 4.心理因素。这点主要是通过委婉语,夸张语及讽刺语的使用而改变着某些词的含义。 如~S]OW learners或underachievers取代j-retarded children(弱智儿童),i0wer inco~ne brackets(穷人)取代了pOOl"people等,这些都是委婉语起作用的结果。 二词义演变的方式 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杨景侠

浅析英语词义演变的主要因素 2012英语成本杨景侠 201255040201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忠实地反应文化。而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失败很大部分不是来自语言,而是因为交际者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性没有完全的理解。了解词汇变化的现象十分必要,而更加重要的是要试图理解变化背后的机制。 影响词义演变的相关因素(Factors of change) 英语经古英语时期(450-115-)、中古英语时期(1150-1500)及现代英语时期(1500 up to the present)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所谓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内在结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现象也是英语咋表达运用上具有的丰富性、灵活性的重要原因。纵观语言文字发展的历程、社会原因和外来影响等;以及内部原因,即心理原因和语言原因等。导致词义演变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概括说来可以大致分为语言学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及语言学因素(Linguistic factors)。 一语言学外因素(Extra-linguistic Factors) (一)历史原因(Historical cause) 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义的变化。 (二)社会原因(Social cause) 1.社会发展与词义变化

张光乾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异常复杂的,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大。例如:“诗”,古代专指《诗经》,现代泛指一般诗歌,词义的范围扩大了。“河”,古代专指黄河。汉代以前,“河”的常用义特指黄河。后来泛指一般河流。把一条河的名称扩大成为一般河流名称,由专称变为通称,今义把古义的范围扩大了。“齿”,古义是指排列在唇前的牙。甲骨文画的正是门牙。把门牙扩大成为牙齿,“齿”的词义扩大了。“响”,古义是指回声。《玉篇》:“响,应声也。”今义泛指一切物体发出的音响,概念外延扩展了。扩大,就是把意义范围扩大了。 第二、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演变后的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比原义的范围小。例如:“金”,先秦泛指金属。到了“铁”、“锡”、“银”都出现以后,“金”就逐渐地专指“黄金”了。“金”词义范围逐渐缩小。(现在“五金”、“金工”、“金属”等复合词里的词素还保留古代词义的痕迹。)“宫”,上古泛指房屋。“宫”、“室”是同义词,先秦都指房屋。秦汉以后。“宫”专指封建帝王的住宅,如“阿房宫”、“未央宫”。现在除了某些叫“宫”的旧有名称外,只有某些化娱乐场所才称宫,如少年宫、文化宫。“宫”的词义范围越来越缩小了。“坐”,古代除当“坐下”的动作讲之外,还有“犯罪”的意义,如《曼子春秋·内篇》“王曰:‘何坐?’曰:‘坐盗。”而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其中的“坐”当“因为”讲。现在专指“坐下”讲,今义比古义缩小了。“丈夫”,古代指成年男子。后来只指配偶的男性一方,即“妻之夫”而言。概念外延缩小了,就是把意义范围缩小了。 第三、词义的转移 是指词义反映的客观对象.由甲类事物转移到相关的乙类事物上去了。例如“坟”,古代本指高大的土堆或河堤。今义则把原来的“高大的土堆”、“河堤”转移到“坟墓”上来了。“豆”,甲骨文中形似高脚杯,是一种盛肉食的木制的高脚碗。后来,“豆”的意义转移到豆类植物及其果实上了。豆类植物,上古不叫

现代汉语词义组合分析——以名词非自由义为例

现代汉语词义组合分析 ——以名词非自由义为例? 王惠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chswh@https://www.doczj.com/doc/3a10248769.html,.sg 摘要: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以及语言应用需求的推动,词义组合分析成为当今语言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在4300余个名词(以义位为单位)的语法属性描写基础上,首次明确定义了现代汉语名词自由义和非自由义的划分标准,并详细刻画其在组合中所受到的语法限制、搭配限制,探讨词义特征与词的组合能力之间复杂的制约关系。目的是为大规模的汉语词义组合分析探索出一条路子。 关键词:词汇语义学 词义组合分析 自由义 非自由义 汉语名词 A Grammatical Study on Restricted Meaning of Chinese Nouns Wang Hu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117570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Lexical Semantics, especially the syntagmatic study of lexical meaning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inguistics and motive force from Applied Linguistics, it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linguists’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since the 80s of the 20th centu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arge-scale and in-depth syntagmatic analysis of nominal meaning in Mandarin Chines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more than 4,300 noun senses, a distinction criterion between the Free meaning and Unfree meaning is put forward, and their syntactic behaviors and semantic constrains in sentences are also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lexical meaning and its distribution, which will advance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semantics in general and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Chinese lexicography and grammar description. Key words:Lexical Semantic, Syntagmatic Analysis, Restricted Meaning, Unrestricted meaning, Chinese Nouns ?本项研究得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学术研究基金(编号:R -102- 000 - 029 - 112) 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项目(编号:YB105-51)的资助,谨致谢意。

现代汉语分析题

现代汉语分析题 灵活分析题-现代汉语 01 谈谈在汉语普通话中,发生音变后具有区别功能的现象。 答: 发生音变后具有区别功能的现象指语流音变。 音位在和其他音位组合的时候,由于受说话时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和临音的影响,可能发生不同的临时性变化,这种变化叫语流音变。语流音变与音位变体有许多不同。音位变体的分布条件一般只限于语素或词音形的内部,而语流音变通常可以跨语素和跨词发生。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中。 同化是指一个音位变体受相临音位的影响而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趋同的现象。“棉”/mian/、“面”/mian/中的/n/在“棉袍”“面包”中变成/m/,这是被“袍”、“包”的声母/p'/、/p/在部位上同化的结果。 异化: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临近的音不同或不相近。如,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上声要变成阳平,这就是调位的异化。 弱化通常发生在轻声(汉语)或弱读(重音型语言)音节中。 随着弱化程度的加深,还往往会进一步造成某些音位脱落,并有可能进一步造成音节分界的变动,或两个音节并成为一个音节,后者也叫“合音”,如“你们”/nim en/常说[nim],“豆腐”/toufu/说成[touf]

两词都发生了音位的脱落,前一个词还发生了合音。 02 语音的社会属性有哪些方面?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可从语音表示意义的社会性看出。同样一个意义,比如“书”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就用不同的语音来表示。在英语中是book,在现代汉语中是shu,这就是说,用什么声音与表示什么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随着社会不同而不同,是由使用一种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称的。 同样的语言形式可以用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bie这个音节,在“别去、区别、别离、别针”等词语中所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同一个意义也可以有多个语音形式,如“头(tou)”和“脑袋(naodai)”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名称。如果有人不顾社会的约定俗成,擅自改动词语的语音形式或任意赋予某一语音形式以不同的内容,那么别人就会听不懂他的话,也就无法达到同别人交际的目的。 语音的社会属性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上。不同的语言或方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从物理和生理属性的角度看是不同的音,在语言中可能认为是相同的音,例如汉语塞音中不送气塞音(b)与送气塞音(p)分属两个不同的语音单位,“ba(爸)”中的“b”与“pa(怕)”中的“p”不同。英语塞音中的不送气音和送气音却属于同一语音单位,例如“spring”中的“p”念不送气音,“pen”里的“p”念送气音,不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很有用,请好好学习之。 北语之声论坛专业精华转贴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 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 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 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

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

层次性不强; 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 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古今词义的演变讲课讲稿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某些不同之处。有些时候,某词用今义去理解,好像能够讲通,其实并不准确,甚至把意思全弄反了。例如: ①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②孟子去齐。(《孟子·公孙丑下》)第一句中的“访”字如果照今义“拜访”去理解,就不准确,“访”在上古是向别人征求意见的意思,“访”的宾语是事而不是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说秦穆公向蹇叔征求关于袭郑的意见,而非一般的拜访。如果把第二句的“去齐”理解为“到齐国去”,意思就全弄反了。“去”的古义是“离开”的意思,“去齐”就是“离开齐国”。 古今词义的这种差别有的比较大,一旦了解了它们古今意义之间的差别之后,再去阅读古文时就比较容易辨别了。有的差别比较小,虽然知道古今意义有某种差别,还是不太容易辨别。“去”属于前者,“访”则属于后者。从正确理解文意来说,二者都应重视,从掌握的难度来说,则需要注重后者。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讲古今词义演变时,所谓“今义”并不全是现代才有的意义。现代汉语词义是古汉语词义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义有许多早在古代就有了。例如“谤”这个词的今义是“诽谤”,这个意义早在汉代便有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谤”这个词古今都有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演变的原因有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和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笔(写字画画的工具)、册(装订好的本子)、飞(原指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出现飞机以后,“飞”有了新义: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鲸”,《说文》解释为“海大鱼也。”后来人们认识深化了,知道鲸不是鱼。《现代汉语词典》:“鲸,哺乳动物,种类很多,生活在海洋中,胎生,形状像鱼……俗称鲸鱼。” (三)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 1、反义词词义相互影响 深――(颜色)浓――(感情)深厚交情~――深奥这些读物内容~浅――(颜色)淡――(感情)不深厚交情~――浅显这些读物内容~2、语义场中的词义相互影响 “吃”大概产生于唐代,不过当时液体的东西也可以吃。例如: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顾无事长想见。(杜甫诗)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同上) “喝”大概产生于明代,《西游记》里有用“喝”的例子: 众怪闻言大喜,即安排酒果接风,将椰酒满斟一石碗奉上,大圣喝了一口。(第五回)

在现代普通话里,由于“喝”分担了“吃”的一部分意义,“吃”的对象才限于固体食物。 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汉语中,词义的引申还往往伴随着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和汉字的形体的分化。由“张”派生出“帐”、“账”、“胀”、“涨”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张”本义是“施弓弦”,就是开弓。类似的还有“空”平声和“空”去声,“传”平声和“传”去声,“好”上声和“好”去声。有一些还和“张”一样,在字形上作了区分,例如:知-智,旁-傍。英语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sit(坐) –set(安放) ,give –gift ,long –length 。 一个词可以引申出新的意义,这是词义的增加。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相反的现象: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可以吞并其他语素的意义而成为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例如,汉语中的“世界”源出佛经,其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世界”的意义包括时间和空间。后来“世”的意义逐渐消失,“界”的意义代替了“世界”的意义,例如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private (soldier )(士兵),daily (paper )(日报)。“人民日报”译成英语,说成“the people’s daily”就可以了,后面不必加“paper”。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浅析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浅析 人是社会活动与生活的主体,对人从性别上做出概念的区分是很自然的事情。这反映到现代汉语词汇中,区分人的性别主要使用的是一对区别词即“男-女”。作为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对它们从不用性别的称谓上做出区分也是十分必要的。相对区分人的性别使用的汉语词汇比较单一,在区分动物性别时使用的词语是比较丰富和复杂的。纵向上,从古至今,区分动物的性别词语发生了很大的演变;横向上,不同方言,区分动物的性别词语不尽相同。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对区分动物性别的词语,即“公-母”“雌-雄”,以期稍微总结出“公-母”“雌-雄”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规律。 1 现代汉语动物常用性别词“公、母” 1.1 “公、母”使用的发展演变简析 《说文解字》中对“公”的释义是:“公,平分也”。从中可以看出“公”本义是与“私”相对,在语言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转用于表示性别的。在先秦文献中,“公”可指爵位名,如“公、侯、伯、子、男”,其中“公”位五等之首。由于在父系社会中,这种职位只有男性才能获得,因而“公”与男性就取得了某种固定的意义联系,这对“公”转做男性为人们提供了心理铺垫。 “公”用于称呼男性亲属,是一个称谓词。如祖父、父亲、以及丈夫的父亲,都可以称“公”。到了近代,开始转为区别雄性禽兽。《红楼梦》三十一回:“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翠缕道:‘这是公的,还是母的呢?’”从中可以看出,“公”可以用来区别雄性禽兽性别。 《说文解字》对母的释义“母,从女,像怀子形,一曰像乳子形”。“母”像女子有乳之形,本义为“母系”,是一个称谓词。由于“母”本来就是女性,因而较自然的转用于指女性。“母”转用于指雌性禽兽产生较早。如战国时期《孟子·尽心上》“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称家族、亲戚中的女性长辈为“母”,如:祖母、慈母等。對妇女的敬称、美称也叫“母”,如:西王母、师母等。也有对女性的讽刺称呼,如:“母老虎”“母夜叉”等。 “公”与“母”在表示禽兽的性别上产生的先后、时间远近上明显的不对称,这可能与两者来源、转用途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1.2 “公、母”标记范围泛化的认知原因 “公、母”源头上都不是用来区分性别的,后来逐渐转用到区分性别,先是转用到表人的名词。”公”本来只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祖父、父亲”等义项,“母”本来只有“母亲、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等义项,后来它们的词义都发生了泛化,且实现了从人到动物的泛化,不但可以指人,也可以标示动物的性别。人与动物在自然性别上有相通之处,人类将自身的性别认知推及到动物,用语言的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