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海洋法

第八章 海洋法

第八章海洋法

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海洋的各个不同方面的相互关联性,促使国际上大力合作和协调地作出努力。现在已经有一个全面的“海洋宪章”,其中涉及人与海洋之间互动的所有方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了法律框架,所有海洋活动都必须在这个框内遵循其规定进行“(第54/33号决议,序言部分)。

一.海洋法的概念和发展

(一)海洋法的概念

1.海洋法的概念:有关划分海洋各种区域,确定它们的法律地位以及关于海上航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等方面的原则,规则和制度。

2.海洋法的基本内容概述:

1)区划各种不同的海域

2)确定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制度;

3)明确在海洋中的各种活动

4)规定各国在从事海洋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二)海洋法的发展

1.古代到近代的海洋法:

发端于古代海上习惯法→罗德海法时期→奥里朗法典时期→“海洋自由论”的提出时期(重点:1609年格劳修斯发表《海洋自由论》)

→领海制度确立时期(重点:17世纪初意大利学者真提利斯提出国家领土包括毗连的海域的主张,领海概念形成:荷兰学者宾刻舒克提出“大炮射程论’,确定领海宽度为3海里)→国际联盟的海洋法编纂时期。

2.现代海洋法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主持召开的三次海洋法会议使现代海洋法有了重大发展

1)第一次海洋法会议的立法成果

《领海与毗连区公约》

《公海公约》

《大陆架公约》

《捕鱼与养护公海资源公约》

2)第二次海洋法会议无任何立法成果。

3)第三次海洋法会议(1973/12/3--1982/12/10)的立法成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海洋法公约》。

●联合国与海洋

海洋,以其浩瀚和神秘,曾经是人类意识的一部分。随着人类的征服,海洋不再神秘,因此一整套习惯,传统和法律出现了,确定了往返于海上的船舶和水手们的权利以及沿海国的权利。数年来人们试图在所有国家都可以接受的一项单一公约中规范对海洋的利用。这一努力的结果是在1982年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自1994年11月16日生效以来,该公约几乎得到了普遍的接受。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概述:

●数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从制定到通过近10年,召开会议11期14次会议,167个国家,50个国际组织和观察

员与会。

●130票赞成,4票反对,17票弃权。

●117个国家(包括中国)在1982年12月6日至10日的最后会议上签字。

●开放签字截止日期1984年12月9日,其时155个国家和4个实体签署。到1997年9

月3日有成员国170个。

●1994年11月16日生效,60个签字国递交批准书。1996年6月17日对中国生效。

●《海洋法法公约》共17个部分,320个条款;9个附件,1个执行协定,即《关于执行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

●《海洋法公约》的主要内容:

1)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和国际海底区域等九个海域的划分,概念和法律地位。

2)海洋上的通行制度:无害通过制度,过境通行制度,航行自由制度

3)海洋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养护和管理制度

4)海洋环境保护制度

5)海洋科学研究与海洋技术发展和转让制度

6)海洋争端解决制度

二.各海域的划分及其法律地位和制度

(一)领海

1.领海的概念:

---沿海国的主权及于其陆地领土及其内水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在群岛国的情形下则及于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带海域,称为领海。此项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对于领海的主权的行使受本公约和其他国际法规则的限制。

(海洋法第2条第1款)

领海的定义:指邻接国家领陆,内水或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受国家主权管辖和支配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

2.领海的划定:

--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海洋法公约第3条)

--领海的外部界限是一条其每一点同基线最近点的距离等于领海宽度的线。(海洋法第4条)--除本公约另有规定外,测算领海宽度的正常基线是沿海国官方承认的大比例尺海图所标明的沿岸低潮线。(海洋法公约第5条)

--在海岸线极为曲折的地方,或者如果紧接海岸有一系列岛屿,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的划定可采用连接各适当点的直线基线法。(海洋法第7条)

?相关法律用语:

1)领海的外部界限(线)

2)领海基线:

正常基线(自然基线)

直线基线(折线基线)

?划定领海的外部界限的方法

--交圆法(领海基线为正常基线时适用)

--平行线法

--共同正切线法(领海基线为直线基线时适用)

3.领海的法律地位:

领海主权是领海的法律地位的核心内容,即领海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处于国家主权之下,国家主权及于领海的水域,上空,海床和底土,国家对领海内的一切人,物,事件具有排他的管辖权,具体包括:

1)领空权;

2)领海自然资源所有权;

3)领海航运及贸易权;

4)领海立法权;

5)行政及司法管辖权。

4.领海的法律制度

无害通过制度是《海洋法公约》对领海规定的重要国际法制度,是对沿海国领土主权的唯一限制。

无害通过制度的内容:

1)所有国家的所有船舶在领海上享有无害通过权。

在本公约的限制下,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其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领海的权利。(《海洋法公约》第17条)

指外国船舶有权在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的前提下,迅速不停地穿过领海的航行,但应承担在通过期间不得实施任何非无害活动的义务。

2)通过与无害通过规则。

a.通过的目的只能是为了:

—穿过领海但不进入内水或停靠内水以外的泊船处或港口设施。

—驶往或驶出内水或停靠这种泊船处或港口设施。

b.通过的方式:继续不停和迅速进行。

c.可以停止的情况:通常航行所附带发生的或由于不可抗力或遇难所必要的或为救助遇险或遭难的人员,船舶或飞机的目的停船和下锚。

无害通过的原则: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符合《海洋法公约》和其他国际法规则。

下列活动属于非无害通过:

(1)对沿海国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进行任何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或以任何其他违反《联合国宪章》所体现的国际法原则的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

(2)以任何种类的武器进行任何操练或演习。

(3)任何目的在于搜集情报使沿海国的防务或安全受损害的行为。

(4)任何目的在于影响沿海国防务或安全的宣传行为。

(5)在船上起落或接载任何飞机。

(6)违反沿海国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上下任何商品,货币或人员。(7)违反本公约规定的任何故意和严重的污染行为。

(8)任何捕鱼活动。

(9)进行研究或测量活动。

(10)任何目的在于干扰沿海国任何通讯系统或任何其他设施或设备的行为。

(11)与通过没有直接关系的任何其他活动。

3)沿海国在无害通过中的权利和义务

A.权利

——有权根据国际法制定就无害通过领海立法。

——有权就无害通过领海指定或规定海道和实行分道通航制。

——有权采取必要步骤防止非无害通过,防止对港口设备和条件的破坏。

——有权为保护国家安全(包括武器演习)在不加歧视和正式公告的条件下,在特定区域暂停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海洋法公约》)但如果领海内有连接公海一部分或另一外国领海之间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沿海国则无权在平时停止外国船舶的无害通过。

有权不加歧视地征收作为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提供特定服务的报酬的费用。

有权要求任何不遵守通过领海的法律和规章,而且不顾向其提出遵守法律和规章的任何要求的军舰立即离开领海。

B.义务

——不妨碍外国船舶无害通过领海的义务:1)对外国船舶强加要求,其实际后果等于否定或损害无害通过权利。2)不得歧视任何国家的船舶。

——告知领海内对航行有危险的任何情况的义务。

4)沿海国对无害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的管辖权

A.刑事管辖权

(1)对无害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不得行使刑事管辖权原则,除非:(a)罪行的后果及于沿海国;(b)罪行属于扰乱当地安宁或领海的良好秩序的性质。(c)经船长或船旗国外交代表或领事官员请求地方当局予以协助。或(d)这些措施是取缔违法贩运麻醉药品或精神调理物质所必要的。

(2)沿海国有权为在驶离内水后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上进行逮捕或调查的目的而采取其法

律所授权的任何步骤。

(3)在应船长请求而采取步骤前应告知船旗国的外交代表或依赖官员并为其接触船上人员提供便利。

(4)在考虑是否逮捕或如何逮捕时,应适当顾及航行的利益。

(5)来自外国港口的外国船舶仅通过领海而不驶入内水,沿海国不得在通过领海的该船舶上采取任何步骤,以逮捕与该船舶驶进领海前所犯任何罪行有关的任何人或进行与该罪行有关的调查。

注:1.这里的外国船舶仅指外国商业船舶和用于商业的政府船舶。

2.这里的刑事管辖的方式仅限逮捕和调查。

B民事管辖权

(1)不应为对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上某人行使民事管辖权的目的而停止其航行或改变其航向。

(2)不得为任何民事诉讼的目的而对船舶从事执行或加以逮捕,但涉及该船舶本身在通过沿海国水域的航行中或为该航行的目的而承担的义务或因而负担的责任除外。

(3)有权按照法律为任何民事诉讼的目的而对在领海内停泊或驶离内水后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从事执行或加以逮捕。

5)适用于无害通过领海的特殊船舶的规则。

1.潜水艇/器:须在海面上航行并展示国旗,

2.核动力船舶和载运核物质/危险和有毒物质船舶:应持有国际协定规定的证明书,遵守国际法规定的特别预防措施。

3.军舰和用于非商业目的的政府船舶:

a.遵守沿海国关于通过领海的法律和规章,和向其提出遵守法律和规章的任何要求。

b.不遵守沿海国有关通过领海的法律和规章或不遵守《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或其他国际法不规则,而使沿海国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由其船旗国负国际责任。

c.在无害通过领海时享有豁免权,但上述第30,31条规定的情形除外。

在国家实践中,外国军舰通过领海一般须经过沿海国的批准,但军舰通过领海内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情况例外。

注:1.军舰指属于一国武装部队,具备辨别军舰国籍的外部标志,由该国政府正式委任并名列相应的现役名册或类似名册的军官指挥和配备有服从正规武装部队纪律的船员的船舶。

内海海峡:处于沿海国的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峡,构成沿海国内海(水)的一部分,沿海国对其享有领土主权。(中国的琼州海峡)

5.领海内的特定海域——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1)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概念:

A.广义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概念:指所有的经常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通道,而不论其具有何种法律地位,包括具有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或公海地位的海峡以及有专门条约规定了制度的海峡。

B.《海洋法公约》规定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概念:《海洋法公约》没有明确定义,但规定了三种适用不同通行制度的情况,因此,根据适用的通行制度,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包括:

适用无害通过制度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a.由海峡沿岸国的一个岛屿和该国大陆形成,而且该岛向海一面有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样方便的一条穿过公海,或穿过专属经济区的航道的海峡。如位于坦桑尼亚大陆和奔巴岛之间的本巴海峡。

b.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外国领海之间的海峡。如连接经海和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

注:在此类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中的无害通过与在领海中的无害通过的唯一不同之处是:海峡沿岸国对在此类海峡中的无害通过不应予以停止。

适用过境通行制度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个部分之间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适用航行和飞越自由通过制度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某一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有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样方便的一条穿过公海或穿过专属经济区的航道的海峡。

●非领海海峡(非领峡):宽度超过两岸领海宽度之和的海峡,其在外部界限以内的部分

属领海,适用领海制度;其余部分以海域性质不同,分别适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或公海制度,适用航信自由制度。

(2)《海洋法公约》中所指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的特点(界定要素)是:

A.两端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或一端为公海或专属经济区,另一端为领海的海峡。

B.其宽度在最窄处不超过24海里且处于沿海国领海范围内而具有领海的法律地位但受通过制度的限制;

C.未受专门条约的约束,即未被专门条约确定通过制度。

D.经常用于国际航行,根据这些特点,这种海峡实际上是有国际航行通道的领海海峡,而内

海峡,非领海峡,受专门条约约束的海峡不属于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因此,在学理上可将《海洋法公约》规定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定义为:仅指由确定其地位的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即连接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具有领海地位的且未受专约限制又频繁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3)过境通行制度

A.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部分之间的用于国际航行中所有船舶和飞机均享有过境通行的权利。

B.过境通行的概念:指专为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个部分之间的海峡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目的而行使航行和飞越自由。但在一个海峡沿岸国入境条件的限制下,为驶入,驶离该国或自该国返回的目的而通过海峡是对继续不停和迅速过境的要求的例外。

?海峡沿岸国有权就下列事项制定通过海峡的过境通行的法律和规章:航行安全和海上交

通管理:使有关在海峡内排放油类,油污废物和其他有毒物质的适用的国际规章有效,以防止,减少和控制污染:防止渔船捕鱼;防止违反沿岸国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上下任何商品,货币或人员。海峡沿岸国在行使该权利时应遵守下列规则:

A.应将所制定的法律和规章妥为公布。

B.所制定的法律和规章不应在形式上或事实上在外国船舶间有所歧视,或在适用上有否定,妨碍或损害过境通行权的实际后果。

?海峡沿岸国有义务:a.不妨碍过境通行;b.将其所知的海峡内或海峡上空对航行或飞越

有危险的任何情况妥为公布。c.不得停止过境通行。

(5)海峡使用国和海峡沿岸国应通过协议就下列事项合作:

a.在海峡内建立并维持必要的助航和安全设备或帮助国际航行的其他改进方法:

b.防止,减少和控制来自船舶的污染。

3.毗连区

1)毗连区的宽度: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实际宽度为12海里。2)毗连区制度的起源:从习惯法到条约法。

3)毗连区的法律地位:不属国家领土,国家对其不享有领土主权。但享有对特定事项的管制权。沿海国可在毗连其领海称为毗连区的区域内,行使为下列事项所必要的特定事项的管制:

a.防止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

b.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上述法律和规章的行为。此种管制权不及于毗连区的上空。4)毗连区与专属经济区的关系:包含在专属经济区范围内,但沿海国无权在毗连区以外的专属经济区的其他部分执行上述管制权。

其他国际法律文书:1958年《领海与毗连区公约》

(二)群岛国的海域

1.相关法律用语:

1)群岛:指一群岛屿,包括若干岛屿的若干部分,相连的水域或其他自然地形,彼此密切相关,以致这种岛屿,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在本质上构成一个地理,经济和政治的实体或在历史上已被视为这种实体。

2)群岛国:指全部由一个或多个群岛构成的国家,并可包括其他岛屿。

3)群岛水域:群岛基线所包围的水域,称为群岛水域,不论其深度或距离海岸的远近如何。4)群岛海道:群岛水域中可供航行的海域。

3.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

1)群岛国对群岛水域享有领土主权,此项主权及于群岛水域的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其

中所包含的资源。

2)群岛水域适用无害通过制度和群岛海道通过制度,但后者的适用不应在其他方面影响包括海道在内的群岛水域的地位,或影响群岛国对这种水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其中所含资源行使其主权。

3)群岛国对群岛水域的领土主权要受到如下限制:

A.如果群岛水域的一部分位于一个直接相邻国家的两个部分之间,应尊重该邻国传统上在该水域内行使的现有权利和一切其他合法利益以及两国间协定所规定的一切权利。

4.群岛海道通过制度

1)群岛海道通过的概念:指专为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部分或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部分之间继续不停,迅速和无障碍地过境的目的,行使正常方式的航行和飞越的权利。

2)群岛海道通过权的概念:所有外国船舶和飞机可按照群岛国指定的海道和其上的空中航道,继续不停和迅速通过或飞越其群岛水域和邻接的领海。如果群岛国没有指定海道或空中航道,外国船舶和飞机可通过正常用于国际航行的航道,行使群岛海道通过权。

3)群岛海道和空中航道的指定规则:

a.应穿过群岛水域和邻接的领海,并应包括用作通过群岛水域或其上空的国际航行或飞越的航道的所有正常通道,并且在这种航道内,就船舶而言,包括所有正常航行水道,但无须在相同的进出点之间另设同样方便的其他航道。

b.应以通道进出点之间的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中心线划定,通过群岛海道和空中航道的船舶和飞机在通过时不应偏离这种中心线25海里以外,但这种船舶和飞机在航行时与海岸的距离不应小于海道边缘各岛最近各点之间的距离的10%。

c.为了使船舶安全通过这种海道内狭窄水道,可规定符合一般接受的国际规章的分道通航制。

d.外国船舶和飞机在通过群岛海道时应遵守《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和群岛国的有关法律和规定。

(四)专属经济区

1.专属经济区的概念: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2.专属经济区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

3.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既不属于领海,也不属于公海,而是具有一种独立的特定的法律地位。

具体说来:1)专属经济区不属于沿海国的领土,沿海国对其不享有领土主权,但拥有经济,管理和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主权权利和相应的一定范围内的管辖权,包括行政,民事和刑事管辖权和国际法所赋予的其他管辖的权利。2)专属经济区不是固有的,需要沿海国以国内法的形式正式宣布来实现。3)所有国家,无论是沿海国或内陆国,均在专属经济区享有飞越自由,水上航行自由和海底铺设电缆管道自由等三项自由。4)沿海国和非沿海国的上述权利的行使均受国际法,尤其是《海洋法公约》的限制,并承担相应的义务。

4.专属经济区的特定法律制度

1)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管辖权和义务:

a.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不论为生物或非生物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以及关于在该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

b.对人工岛屿,设施与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等具有管辖权。上述权利和义务具有双向属性。因此,

c.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时,应适当顾及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并应以符合《海洋法公约》规定的方式行事。

d.在行使其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其专属经济区内的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时,可采取为确保其法律和规章得到遵守所必要的措施,包括登临,检查,逮捕和进行司法程序。

《海洋法公约》关于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和义务的条款

第58条: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和义务

1.在专属经济区内,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在本公约有关规定的限制下,享有第八十七条所指的航行和飞越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以及与这些自由有关的海洋其他国际合法用途,诸如同船舶和飞机的操作及海底电缆和管道的使用有关的并符合本公约其他规定的那些用途。

2.第88至第115条以及其他国际法有关规则,只要与本部分不相抵触,均适用于专属经济区。

3.各国在专属经济区内根据本公约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时,应适当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并应遵守沿海国按照本公约的规定和其他国际法规则所制定的与本部分不相抵触的法律和规章。

第69条内陆国的权利

1.内陆国应有权在公平的基础上,参与开发同一分区域或区域的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的适当剩余部分,同时考虑到所有有关国家的相关经济和地理情况,并遵守本条及第61和第62条的规定。

2.这种参与的条款和方式应由有关国家通过双边,分区域或区域协定加以制订,除其他外,考虑到下列各项:

a.避免对沿海国的渔民社区或渔业造成不利影响的需要。

b.内陆国按照本条规定,在现有的双边,分区域,或区域协定下参与或有权参与开发其他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的程度。

c.其他内陆国和地理不利国参与开发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的程度,以及避免因此使任何一个沿海国或其一部分地区承受特别负担的需要。

d.有关各国人民的营养需要。

3)专属经济区内权利归属冲突和管辖权以及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专属经济区划界冲突的解决

a.解决专属经济区内权利和管辖权归属冲突的原则:对于未被《海洋法公约》明确归属于沿海国或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或管辖权的权益归属冲突应在公平的基础上参照一切有关情况考虑到所涉利益分别对有关各方和整个国际社会的重要性。

b.解决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专属经济区划界冲突的原则和途径:一.有关国家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二.未能达成协议的有关国家可诉诸《海洋法公约》第15部分争端的解决所规定的程序。三.在达成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这种安排应不妨碍最后界限的划定。四.有关国家存在现行有效的协定,应按照该协定的规定加以决定。

c.

上述规定体现的原则:根据公平原则并考虑一切有关情况协议解决。

方法模式:现行有效协定——临时安排——协商——协议——公平

(诉诸第15部分争端的解决所规定的程序)

(五)大陆架

1.大陆架的概念:

1)地质学上的大陆架定义:从海岸低潮线起,海底以极其平缓的坡度向海洋方向倾斜延伸,一直到坡度发生显著增大的转折处为止的这部分海底区域。从这里再向外倾斜,坡度急转直

下,水深可达3000米左右的区域称为大陆坡,在大陆坡脚覆盖着大量沉积物的地方称为大陆架。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三个区域组成地质学上的大陆边。

2)法律上的大陆架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有关大陆架的其他国际法律文书:《大陆架公约》

2.大陆架的外部界限(大陆边的外缘)的划定:

1)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2)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超过200海里,一是划定大陆边的外缘的两种方式:首先,应连接以经纬度座标标出的各定点划出长度各不超过六十海里的若干直线,划定其大陆架的外部界限。其次,以最外各定点为准划定界线,每一定点上沉积岩厚度至少为从该点至大陆坡脚最短距离的百分之一。或以离大陆坡脚的距离不超过60海里的各定点为准划定界线。二是,宽度和深度的限制:按照上述规则划定的大陆架在海床上的外部界线的各定点,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应超过连接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2500公尺等深线一百海里。

3.大陆架的法律地位:

(1)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向海底的自然延伸,自然延伸是沿海国提出大陆架权利的法律依据。沿海国对其不享有完全的领土主权,只享有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专属性主权权利。所谓对大陆架的专属性主权权利指如果沿海国不勘探大陆架或自然资源,任何未经沿海国明示同意,均不得从事这种活动。并且这种权利并不取决于有效或象征性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国际法院北海大陆架案。

(2)沿海国对大陆权利不影响上覆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如果沿海国宣布建立专属经济区,200海里以内的大陆架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适用专属经济区制度;超过200海里以外的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适用公海制度。如果沿海国未建立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适用公海制度。

4.大陆架的法律制度

1)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

A.享有勘探大陆架桥开发其包括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的专属权利。

B.享有在大陆架建造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专属权利。

C.有权为勘探大陆架,开发自然资源和防止,减少和控制管道造成的污染采取合理措施。

D.享有是否同意对其他国家在大陆架上铺设管道的路线的划定权利。

E.享有对进入其领土或领海的电缆或管道订立条件的权利和对因勘探其大陆架或开发愜资源或经营在其管辖下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而建造或使用的电缆和管道的管辖权。

F.有授权和管理为一切目的在大陆架上进行钻探的专属权利。

G.开凿隧道以开发底土的权利。

H.有义务在行使上述权利时不得对航行和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其他国家权利和自由有所侵害,或造成不当的干扰。

I.有义务按照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对在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上的非生物资源的开发缴付费用或实物。

J.有义务对其大陆架的外部界限或分界线制作成海图或地理坐标表,并妥为公布和交存联合国秘书长。

注:定居种生物指在可捕捞阶段海底上或海床下不能移动或其躯体须与海床或底土保持接触

才能移动的生物。

2)其他国家的权利义务:

A.在大陆架的上覆水域和水域上空享有航行和飞越自由。

B.有权在大陆架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

C.有义务使其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线路获得沿海国的同意和接受沿海国对进入其领土和领海的海底电缆和管道订立的条件,并顾及已铺设的海底电缆和管道。

3)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大陆架界限的划定:

A.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

B.如在合理期间内未能达成任何协议,应诉诸第15部分争端的解决所规定的程序。

C.在达成第1款规定的协议以前,有关各国应基于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尽一切努力作出实际性的临时安排,并在此过渡期间内,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这种安排不妨害最后界限的划定。

D.如果有关国家间存在现行有效的协定,关于划定大陆架界线的问题,应按照该协定的规定加以决定。

上述规定体现的原则:根据公平原则并考虑一切有关情况通过协议解决。

方法模式:现行有效协定——临时安排——协商——协议——公平解决

(诉诸第15部分争端的解决所规定的程序)

5.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界限的划定原则和方法的主张和国际司法实践。

1)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的争论:出现两个对立的利益集团:中间线集团和公平集团。争议的焦点:依什么原则和标准划界妥协的结果。《海洋法公约》采取了这种方案:协商原则。2)有关原则和方法的主张:

a.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其法律依据为1958年《大陆架公约》第6条的规定:大陆架划定应由有关各国协议解决,倘无协议,除因特殊情况应另定界线外,相向国家之间应以每一点均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中间线为界,相邻国家之间的界线应适用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等距离原则决定。

方法模式:协议——等距离中间线

(特殊情况应另定界线)

该原则在国际社会的实践中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该原则是大陆架划界的习惯国际法和一般国际法原则还是仅为划界的方法之一。结论:根据《大陆架公约》缔约国数目较小和其第6条允许保留的情况,该原则不具有习惯国际法和一般国际法原则的法律效力。国际法院“北海大陆架案”的解决

b.公平原则:即根据公平原则并考虑一切有关情况通过协议解决原则。其法律依据为国际法院“北海大陆架案”。这里的考虑一切有关情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考虑大陆架是陆地的在自然延伸。二是必须考虑相关的具体条件和因素,诸如各地海域的不同情况,即海岸构造和海岸线的比例,岛屿的位置,海底地质和地理构造及其自然资源。

2)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比较

A.受限制的宽度不同:专属经济区宽度受到严格限制,大陆架可以根据其在地质上的实际情况适当延长。

1)大陆架:可以超过200海里达到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线外100海里。

2)专属经济区最大宽度不能超过200海里。

B.沿海国享有主权权利和专属权利的范围不同: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权利更宽泛,同时承担的义务更多,尤其在海洋生物养护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

1)大陆架:沿海国的主权权利限于海床和底土的非生物资源和生物资源中的定居种生物,

有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专属权利。

2)专属经济区:沿海国的主权权利包括对200海里区域内大陆架的权利,对上覆水域内的物物资源的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的权利,和对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的管辖权。有建造和管理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专属权利。

C.非沿海国享有的权利范围不同:非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的权利和自由更多,由于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非沿海国享有的权利较少并受到严格限制。

1)大陆架:非沿海国享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权利,但其线路的划定和条件须满足沿海国的要求。

2)专属经济区:非沿海国享有航行和飞越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享有捕捞沿海国生物资源的适当剩余部分的权利。

D.沿海国对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渊源不同: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基于自然延伸理论,这种权利是根据事实本身从一开始就有的,是一种固有的,自然的应有权利。专属经济区是海洋法公约新确定的区域,拥有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并非沿海国固有的,需要沿海国以国内法的形式宣告来实现。

1)大陆架:沿海国对在大陆架的权利不取决于有效呀象征性占领和宣告。

2)专属经济区: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权利是法定的,必须在国内法上加以规定,并经过宣告。

(六)公海

1.公海的概念:《海洋法公约》未对公海下定义,但通过公海制度的适用范围的规定对公海作了界定,即公海指不包括在国家的专属经济区。领海或内水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内的全部海域。(《海洋法公约》第86条)

2.公海的法律地位:任何国家不得有效地声称将公海的任何部分置于其主权之下,公海应只用于和平目的。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海洋法公约》第87、88、89条。

——对公海的法律地位的学理解读:

1.公海自由原则是公海法律地位的核心。公海自由意味着公海本身不属于任何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也不在任何国家的管辖和支配之下,它属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域。因此,任何国家不得有效地将公海的任何部分至于其主权之下,不得将其任何部分据为已有,不得对公海本身行使管辖权。这是公海法律地位的基础,也是公海不同于其他海域的本质特征。据此特征,公海是全人类的公共财富和共有共用资源,对所有国家开放,所有国家包括沿海国和内陆国可平等地共同使用公海,并有权行使《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各项自由。

2.但公海的上述法律地位和特征并不意味着在公海上的活动和行为不存在任何法律制度和秩序而处于无法律规制的真空状态。在公海上的任何活动和行为要受国际法的调整和约束。因此,公海是国际法规制的客体,其法律秩序由国际法加以规定。

3.公海的法律制度

概述:公海的法律制度包括:公海自由制度,公海上的管辖权制度,公海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制度。

1)公海自由制度

(1)公海自由的概念: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但公海自由必须在符合《海洋法公约》和其他国际法规则所规定的条件下行使。

(2)公海自由的内容:

(a)航行自由;

(b)飞越自由;

(c)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d)建造国际法所容许的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的自由;

(e)捕鱼自由;

(f)海洋科学研究的自由。

航行自由制度

1.每个国家在公海上均享有航行权:每个国家,不集结是沿海国或内陆国,均有权在公海上行驶悬挂其旗帜的船舶。(《海洋法公约》第90条)

2.在公海上航行的船舶的国籍和法律地位:(《海洋法公约》第91、92、93条)

(1)船舶国籍的确定:国家在其国内法中规定对船舶给予国籍,在其领土内登记及悬挂该国旗帜的权利的条件原则;船旗国即为船舶国籍国原则;国家和船舶之间必须有真正联系原则;国家向其给予悬挂该国旗帜权利的船舶颁发给与该权利的文件原则。

(2)船舶的法律地位:船舶航行应仅悬挂一国的旗帜并在公海上应受该国的专属管辖,除非有国际条约或本公约明文规定的例外情形——船旗国专属管辖原则;船舶在航程中或在停泊港内不得更换其旗帜,除非有所有权转移或变更登记的情形;悬挂两国或两国以上旗帜航行并视方便而换用旗帜的船舶,对任何其他国家不得主张其中的任一国籍,并可视同无国籍的船舶——禁止使用方便旗原则。

(3)上述规定不影响用于为联合国,其专门机构或国际原子能机构正式服务燕悬挂联合国旗帜的船舶的问题。

3.船旗国的义务:

(1)保证海上航行安全义务:(《海洋法公约》第94条第1-6款)

●有效管辖和控制船舶的行政,技术及社会事项,如船舶登记,对船长,高级船员和船员

的管辖。

●对船舶的构造,装备和适航条件,船舶的人员配备,船员的劳务条件和训练,信号的使

用,通信的维持和碰撞的防止等采取海上安全必要措施,这些措施应:

1)确保船舶受到检查,备有海图,航海出出版物以及航行装备

2)确保船舶具备适当资格,如由具备航海术,航行,通信和海上工程方面资格的船长,高级船员负责,船员的资格和人数与船的种类,大小,机械和装备相称。

3)确保船长,高级船员和在适当范围内的船员充分熟悉遵守有关海上生命安全,防止碰撞,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污染和维持无线电通信所适用的国际规章。

一个国家如有明确理由相信对某一船舶未行使适当的管辖和和管理,可将这项事实通知船旗国,船旗国接到通知后,应对这一事项进行调查,并于适当时采取任何必要行动,以补救这种情况。

(2)协助海上航行事故调查的合作义务:

沿海国对悬挂其旗帜的船舶在公海上因海难或航行事故对另一国国民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或对另一国的船舶或设施,或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每一事故对另一国国民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或对另一国的船舶或设施,或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每一事件,都应由适当的合格人士一人或数人或在有这种人士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调查。对于该另一国就任何这种海难或航行事故进行的任何调查,船旗国应与该另一国合作。

(3)救助义务:

船旗国应责成悬挂其旗帜航行的船长,在不严重危及其船舶,船员或乘客的情况下:

A.救助在海上遇到的任何有生命危险的人,。

B.如果得悉有遇难者需要救助的情形,在可期待其采取救助行动时,尽速前往拯救。

C.在碰撞后,对另一船舶,其船员和乘客给予救助,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自己船舶的名称,船籍港和将停泊的最近港口通知另一船舶。

4.沿海国在海上救助的义务:(《海洋法公约》)

每个沿海国有义务促进有关海上和上空安全的足够多应用和有效的搜寻和救助服务的建立,和维持。

每个沿海国有义务在情况需要时为上述目的通过相互的区域性安排与邻国合作。

●飞越自由制度。(适用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和国际航空法)

●捕鱼自由制度

1.公海捕鱼自由的概念:指所有国家均有权由其国民在公海上捕鱼。

2.对公海捕鱼自由限制:公海捕鱼是有条件限制的自由,国家公海捕鱼自由并非可以毫无限制地任意行使,保护公海生物资源是国家在享有公海捕鱼自由的同时应承担的义务,要受到《海洋法公约》和其他国际法有关规定的限制。

受有关条约义务的限制:如1882年《北海渔业公约》、《北太平洋海豹保护公约》

受海洋法公约第61-69条有关规定和公海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制度的限制。参见专属经济区制度。

注:此处的国民指根据有关国家的法律属于该国的各种渔船,而不问其船员的国籍如何。

参见:1958年《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

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1.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的概念:所有国家均有权在大陆架以外的公海海底上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

2.防止和处罚公海海底电缆和管道的破坏或损害行为的破坏或损害事项立法,每个国家均应制定必要的法律和规章:

1)规定悬挂该国旗帜的船舶或受其管辖的人故意或因重大疏忽而破坏或损害公海海底电缆,致使电报或电话通信停顿或受阻的行为:类似的破坏或损害海底管道或高压电缆的行为:故意或可能造成这种破坏或损害的行为,均为可处罚罪行。但为保全自己的生命或船舶的正当目的而行事的人,在采取避免破坏或损害的一切必要预防措施后,仍然发生的任何破坏或损害除外。

2)公海上的管辖权制度

公海上的管辖权概述:

(1)公海上的管辖权的概念:指国家对公海上的船舶及其所载的人和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的管辖权利。国家是行使公海上的管辖权的唯一主体。

(2)公海上的管辖权原则:船旗国管辖原则是主要原则,但不是唯一原则。就船舶本身而言,船舶在公海上应受船旗国的专属管辖。就船舶所载的人和物,以及所发生的事件而言,除船旗国有权管辖外,船上人员的国籍国也有权管辖。就公海上所发生的刑事犯罪行为而言,因犯罪行为的类型不同,除适用船旗国管辖原则外,还可适用普遍管辖原则。此外,沿海国对违反其有关法律和规章的外国船舶的管辖可延伸沿海国到公海实施,即沿海国在此情况下享有保护性管辖权。

(3)军舰和非商业性的政府船舶只属船旗国专属管辖,有不受任何其他国家管辖的完全豁

免权。

国家对公海上发生的刑事案件和犯罪行为的管辖权。

公海上的国际性犯罪行为和活动:指海洋法公约所确认的危害公海上航行安全和秩序,侵害

人类利益的犯罪行为和活动,主要包括:

1.贩运奴隶:指贩卖或运输奴隶的每一种行为,一种早已被国际法所禁止的非人道罪行。

每个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惩罚准予悬挂其旗帜的船舶贩运奴隶,并防止为此目的而

非法使用其旗帜,在任何船舶上避难的任何奴隶,不论该船悬挂何国旗帜,均当然获得自由。

2.海盗行为

●海盗行为的定义:指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的船舶,机组成员或乘客为私人目的在公海上

对另一船舶或飞机,或对另一船舶或飞机上的人或财物,或在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

地方对船舶,飞机,人或财物所从事的任何非法的暴力或扣留行为,或任何掠夺行为,

包括明知船舶或飞机成为海盗船舶或飞机的事实,而自愿参加其活动的任何行为,和教

唆或故意便利上述行为的任何行为。此外,军舰,政府船舶或政府飞机由于船员或机组

成员叛变而从事的海盗行为视为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所从事的行为。

海盗行为定义的学理解释:

(1)犯罪主体特定;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的船员,机组成员或乘客。

(2)犯罪地点和客体特定:在公海上对另一船舶或飞机或对另一船舶或飞机上的人或财物,

船舶碰撞,任何其他航

行事故和船舶人员的违

纪行为。

贩运奴隶,非法贩运麻

醉药品或精神调理物

质,未经许可的广播。

外国船舶违反沿海国的

有关法律和规章

或在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地方对船舶飞机,人或财物。

(3)海盗行为包括:非法的暴力或扣留行为和掠夺行为,以及自愿参加,教唆或故意便利上述活动的任何行为均被视为海盗行为。

(4)军舰,政府船舶或政府飞机由于船员或机组成员叛变而从事的海盗行为视为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所从事的行为。这意味着这种军舰,政府船舶或政府飞机不再享有豁免权。

●海盗船舶或飞机的定义:处于主要控制地位的人员意图利用船舶或飞机从事属于海盗行

为的任何行为之一,该船舶或飞机即为海盗船舶或飞机。曾被用以从事任何海盗行为的船舶或飞机,只要仍在犯有该行为的人员的控制之下也视为海盗船舶或飞机。

●海盗船舶或飞机国籍的保留或丧失:已成为海盗船舶或飞机,仍可保有其国籍,但是否

保留或丧失由其国籍国的法律予以决定。

●合作制作海盗行为的义务:所有国家都有义务尽最大可能合作制作在公海上或在任何国

家管辖范围以外的任何其他地方的海盗行为。

●海盗船舶或飞机的扣押;

(1)在公海上,或在任何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任何其他地方,每个国家均可扣押海盗船舶或飞机或为海盗所夺取并在海盗控制下的船舶或飞机,和逮捕船上或机上人员并扣押船上或机上财物。扣押国的法院可判定应处的刑罚,并可决定对船舶,飞机或财产所应采取的行为,但受善意第三者的权利的限制。

(2)由于发生海盗行为而进行的扣押,只可由军舰,军用飞机或其他有清楚标志可以识别的为政府服务,并经授权扣押的船舶或飞机实施。

学理解读:只有属于一国的军舰,军用飞机或其他有清楚标志可以识别的为政府服务并经授权扣押的船舶或飞机才是扣押措施的实施主体。

(3)如果扣押涉有海盗行为嫌疑的船舶或飞机并无足够的理由,扣押国应向船舶或飞机所属的国家负担因扣押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的赔偿责任。

学理解读:扣押涉有海盗行为嫌疑的船舶或飞机被证明无充足的理由,因扣押而造成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扣押国应承担赔偿责任。

3.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调理物质

●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调理物质的概念;麻醉药品和精神调理物质俗称毒品,此处的

非法贩运麻醉药品或精神调理物质指在公海上利用船舶从事非法贩卖和运输毒品的任何行为。

●合作制止船舶海上从事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调理物质是所有国家的义务。

(1)普遍合作的义务:所有国家应进行合作,以制作船舶违反国际公约在海上从事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调理物质。

(2)船旗国有权要求其他国家合作,任何国家如有合理根据认为一艘悬挂旗帜的船舶从事非法贩运麻醉药品或精神调理物质,可要求其他国家合作,制止这种贩运。

4.未经许可的广播

●未经许可的广播的概念:即非法广播,指船舶或设施违反国际规章在公海上播送旨在使

公众收听或收看的无线电传音或电视广播,但遇难呼号的播送除外。

●有管辖权国家的范围:对在公海上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的任何人下列国家均有管辖权:

船旗国,设施登记国,广播人所属国(即广播人国籍国和住所地国均可管辖),可以收到这种广播的任何国家,得到许可的无线电通信受到干扰的任何国家(即合法无线电通信受干扰国)

●管辖方式:有管辖权的国家,有权登临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的船舶,逮捕从事未经许可

的广播的任何人或船舶,并扣押广播器材。

国家在公海上的管辖权的行使方式

1.登临权(《海洋法公约》第110条)

●登临权的概念:登临权又称临检权,指各国军舰或军用飞机,经授权的政府船舶或飞机

在公海上遇到外国船舶(军舰,政府船舶等享有完全的豁免权除外)有从事《海洋法公约》所列国际性犯罪行为的嫌疑时,可以靠近和登上该船进行检查的权利。登临权是国家行使普遍管辖权的具体体现和方式。

●行使登临权的规则:行使登临权必须遵守下列规则:

1)登临检查的理由:有合理根据认为某一不享有完全豁免权的外国船舶有下列的嫌疑:从事海盗行为;从事奴隶贩卖;从事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调理物质;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行使登临权的军舰的船旗国须有管辖权);没有国籍;虽悬挂外国旗帜或拒不展示其旗帜,而事实上却与该军舰属同一国籍。

2)行使登临检查的步骤;(1)查核嫌疑船是否有悬挂军舰船旗国的旗帜的权利。为此,军舰可派一艘由一名军官指挥的小艇到该嫌疑船舶。(2)检验船舶文件后仍有怀疑,军舰方可进行进一步检查,但检查须尽量审慎进行。

3)无合理根据登临检查造成后果:如果嫌疑经证明为无根据,而且被登临的船舶并未从事嫌疑的任何行为,对该船舶可能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应予赔偿。

2.紧追权(《海洋法公约》第111条)

紧追权的概念:沿海国当局有充分理由认为外国船舶在其管辖的海域范围内违反其法律和规章,有派遣其军舰,军用飞机,政府船舶或飞机对该违法外国船舶进行追逐直到公海仍可继续以期拿获的权利。

行使紧追权的规则:

1)行使紧追权的海域范围:包括沿海国有领土主权的海域和有管辖权的海域;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大陆架上设施周围的安全地带。

2)紧追的开始:

(1)追逐必须在外国船舶在追逐国的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或毗连区内时开始,只有追逐未曾中断,才可在领海或毗连区外继续进行。

(2)当外国船舶在领海或毗连区内接获停驶命令时,发出命令的船舶可不在领海或毗连区内。

(3)如果外国船舶是在毗连区内,追逐只有在设立该区所保护的权利遭到侵犯的情形下才可进行。

(4)追逐船舶必须在认定被追逐船舶是在领海范围,毗连区,专属经济区或大陆架上后才能开始。

(5)追逐只有在外国船舶视听所及的距离内发出视觉或听觉的停驶信号后,才可开始。3)紧追不得中断的原则:紧追必须紧追其后,连续不停地进行,不得中断。如果追逐船舶或飞机需要接替船舶或飞机到达后被接替船舶或飞机才能退出,否则视为中断,中断后再追逐,紧追便不成立。

4)紧追权的终止:紧追权在被追逐船舶进入其本国领海或第三国领海时立即终止。

5)用飞机紧追的特别规定:用飞机紧追除适用上述规则外,(1)发出停驶命令的飞机,如不能逮捕被追逐船舶,须积极追逐直至所召唤的沿海国船舶或另一飞机前来接替追逐为止。(2)飞机仅发现船舶犯法或有犯法嫌疑,但本身或接替其追逐的其他飞机或船舶既未命令该船停驶也未进行追逐,则不足以构成在领海以外逮捕的理由。

6)无正当理由行使紧追权的后果:无正当理由行使紧追权,在领海以外被命令停驶或被逮捕的船舶因此遭受的任何损失或损害可要求赔偿。

(七)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

1.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概念:国际海底区域是指大陆架以外的不属于国家管辖范围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简称区域。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是指区域内在海床及其下原来位置的一切固体,液体或气体矿物资源,其中包括多金属结核。

海洋小知识

多金属结核:也称锰结构或锰矿球,包含锰,铜,镍,钴等50多种金属和稀有元素。锰,铜,镍,钴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它们在陆上

2.区域及其资源的法律地位: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原则是区域及其资源法律地位的核心原则。区域及其资源的这种法律地位具体表现为:

1)任何国家不得对区域及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权利,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不得将区域及其资源据为已有。任何这种主权和主权权利的主张或行使,或这种据为已有的行为,均应不予承认。

2)对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除从区域内回收的矿物,可根据《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和管理局的规则,规章和程序予以让渡外,这种资源不得让渡。

3)任何国家或自然人或法人,除根据《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外,不得对区域矿物主张,取得或行使权利,否则,对于任何这种权利的主张,取得或行使不予承认。4)区域的法律地位不影响其上覆水域及其上空的法律地位。

3.国际海底管理局:所有缔约国根据主权平等原则建立的,代表全人类行使负责组织,管理和控制国际海底区域内活动,尤其是资源的勘探开发活动的职权的组织。

1)管理局的法律地位:

A.管理局具有国际法律人格以及为执行其职务和实现其宗旨所必要的法律行为能力。

B.管理局及其人员在缔约国领土内享有财产,资产,档案,公务通讯,税捐和关税等方面的法律程序和司法特权和豁免。

2)管理局的主要机关及其职权。

4.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制度

区域活动的原则和规则

1)区域不加歧视地开放给所有国家专为和平目的的利用,区域内的所有活动,包括海洋科学研究只能专为和平目的的作为全人类的利益而进行。

2)所有国家对区域的一般行为应遵守海洋法公约第11条的有关规定,联合国宪章所载原则,以及其他国际法规则。

3)缔约国和国际组织对其本身和具有其国籍或成员国国籍的国营企业,自然人或法人在区域内的种活动的合法性以及违法活动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4)特别考虑发展中国家和尚未取得完全独立或被联合国决议承认的其他自治地位的人民的利益和需要。

5)在无歧视的基础上公平分配管理局通过任何适当的机构从区域内活动取得的财政及其他经济利益。

6)区域内活动涉及跨越国家管辖范围的区域内资源矿床时,应适当顾及这种矿床跨越管辖范围的任何沿海国的权利和合法利益。

7)促进区域内活动和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

8)保护海洋环境。

9)为全人类的利益保存或处置在区域内发现的一切考古和历史文物,但来源国,或文化上的发源国,或历史和考古上的来源国享有优先权。

区域资源开发制度

1.区域内活动由管理局代表全人类,为全人类的利益开发共同继承财产。

2.区域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采用平行开发制度:区域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在管理局的安排和控制之下,由企业部进行和由缔约国或国营企业,或在缔约国担保下的具有缔约国国籍或由这类国家或其国民有效控制的自然人或法人与管理局以协作方式进行。

具体做法是:在某一海底区域被勘探后,开发申请者要向管理局提供两块具有商业价值相等的矿址和提交关于矿的制图,实验,锰结核丰度及其金属含量的资料。管理局选择其中一块作为保留区,留给企业部开发;另一块作为合同区,由申请者与管理局签订合同进行开发。

平行开发制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主张的单一开发制,即区域的开发或只能由管理局企业部开发,或只能由缔约国及其企业开发,之争的妥协。

3.先驱投资者(《关于对多金属结核开辟活动的预备性投资决议》)

1)先驱投资者的概念:指已对区域的勘探和开发进行预备性投资的国家,企业和国际财团。预备性投资:指在《海洋法公约》生效前,为在区域勘探和开发多金属结核而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不是用于直接的商业性开发,而是用于为进行大规模商业性开采所必须的准备活动,即开辟性活动。

2)申请先驱投资者的条件:

(1)必须于1982年1月1日以前至少已将相当于3000万美元的数额用于开辟活动,发展中国家可延长至1985年1月1日以前,其中至少10%即300万美元用于作为开辟区域的定位,勘查和评价的费用。

(2)必须有一个海洋法公约签署国作为证明国,证明申请者已支出上述数额用于开辟活动。中国现已取得先驱投资者身份,于1991年8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签发给中国先驱投资者登记证书。

四.中国与海洋法

(一)中国有关海洋的立法

1.涉及基本海域制度的立法

2.涉及海洋资源养护和管理的立法

3.涉及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

(二)中国与相邻或相向国家之间海域的划界问题

1.中日大陆架划界问题

1)中国大陆架的特点:极为广阔,属于宽度超过200海里的18个国家之一。渤海和黄海海底全部为大陆架,东海有2/3的海底为大陆架,最宽度近400海里,南海大陆架占海底面积1/2以上。中国近海大陆架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其中以东海大陆架最有意义。

2)东海大陆架的地理特征: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面积为51万平方公里,在其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个冲绳海槽区,冲绳海槽为中国大陆架与琉球岛架的自然分界线。

3)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中日分歧焦点:划界应适用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的主张:东海大陆架划界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