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研究

环境心理学

环境0行为研究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

23.1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简史

23.2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取向与认识论

23.3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

23.4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之批判

23.5 实例讨论

23

23.1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简史

简言之,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hchology)就是一门关心人与环境之间互动与关系的学科(Proshansky, 1990 .但是,环境心理学所代表的研究领域其实十分庞杂,由於相关学者来自各种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重点各有不同,因此也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行为地理学,环境0行为研究(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research),人与环境关系研究(people-environment relations),环境社会学,生态心理学,社会生态学,环境设计研究,使用者研究等等.一般较通用的称呼有环境心理学,环境0行为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等.

环境心理学的关切其实可以追溯到这门学科建制化以前,建筑学,地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例如关於环境知觉的研究受到德国於廿世纪初期发展的完形(gestalt)知觉理论影响,代表人物包括Max Wertheimer, Wolfgang Kohler, Kurt Koffka等.完形心理学家认为人类有一种天赋倾向,就是将其知觉世界组织得越简单越好.他们强调,人们必须决定在知觉范围里,何者会突出於背景之上而构成清楚的图形.人们会藉由各种方式从背景中确认图形,例如相似性或空间上的接近性,或者将对称,连续,以及与知觉领域中其他部份形成对比的物体排列视为图形.

后来的知觉理论,如Brunswik提出的透镜模型(Lens Model),比较接近今日环境心理学家所使用的知觉参考架构.在Brunswik的理论假设里,在建构对环境的知觉时,人类扮演非常主动的角色,我们依赖过去的经验,使每一刻接收到的讯息都有意义.我们从外界获致的感觉线索未经处理,其中包含有错误,也容易令人误解;因此,感觉讯息必须与过去经验相合,才能有效据以评估外界的真实状况.

环境心理学也可以回溯至社会心理学,其中以Kurt Lewin为著.他将完形的观点带入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个人的感受和行为是由当时他察觉到的世界中,所有事物彼此之间的牵引力所决定的.Lewin称这些影响为心理事实,并且共同组成了所谓的生活空间.心理事实可能在个人身上引发正向与负向的引力,但也有中性的心理事实.个体在生活空间中受到正向和负向力的交互作用而被推拉,其行为的方向则是要消除互相冲突的力所造成的紧张.Lewin相信,个体对环境的内在表徵是决定生活空间中之移动的关键因素.亦即个体基於自己的想法,而在心中所描述的环境,比实际上存在的环境更会影响他的行为.不过,这种内在表徵终究与个人对物理环境的知觉有关.

Lewin的两位学生Roger Barker和Herbert Wright创立了第一个专门探讨人类行为如何受现实世界之环境影响的研究机构,即1947年成立於堪萨斯州奥斯卡路萨镇的中西心理学田野研究站.Barker和Wright的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领域,即生态心理学,强调自然背景中自然发生的行为,生态心理学注重物理环境如何导致行为发生,也激起对物理环境对使用者之冲击的研究兴趣.

在人类学方面,Edward Hall研究空间,出版了两本重要著作,即《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1959)和《隐藏的空间》(The Hidden Dimension, 1966),探讨人际空间距离对人类行

为的作用,及其在不同文化里的差异,影响后来有关空间行为学的研究.此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专业对於环境心理学也有所贡献(环境心理学有很强的应用倾向,如环境设计研究,建筑心理学等),例如Kevin Lynch认为都市规划与设计不应该只奠基於历史和美学,以及功能和效率的考量,还必须考虑使用者对於环境的知觉与反应,其代表著作是《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 1960).

在1960年代末期至1970年代初期,环境心理学发展成为独立的领域,出现了第一个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1968年纽约市立大学成立第一个环境心理学博士班),并且成立了以环境心理学为主的学术刊物(1969年出版第一份期刊《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和专业组织(如EDRA,IAPS,PAPER等),此后发展日益蓬勃.

■以上资料主要引自McAndrew, 1995;毕恒达,1989)(有关这个领域里的重要著作,期刊,研究所,学会和组织的介绍,参见毕恒达,1989).

任何知识与研究领域的浮现和建立,都与其所在的社会脉络脱不了关系.在1960年代,先进工业国在二次大战后的长期经济繁荣与福利国家模型,冒现了种种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美国,造成各种社会运动的涌现,如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消费者运动,反越战与反核运动,生态环保运动等.这些运动关注黑人,少数族裔,妇女,乃至於儿童,老人和残障者等以前被忽略的社会群体的权益,以及自然资源的破坏与生态危机,这些实际的运动与抗争,对学术界与社会大众都有很大的冲击,引发学术界的自省.

当时学术界里的主流是追求量化和实证主义的取向,以从事理性,客观,中立和普遍的研究自许,却无法解释和对应当时的社会危机与变动,因而纷纷受到抨击和批判.年轻一辈的师生有的朝欧陆汲取新的理论养分,例如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结构主义,现象学等;有些人则转移研究重点,关注人群的实际生活和处境,例如采取参与式的规划,使用者取向的设计等等,强调了人的主观知觉与感受,和实际生活的特殊脉络与议题.

在心理学的领域里,传统的研究是在实验室里受到控制的环境中,从事精密的测量与复杂的实验设计,以便建构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则和模型.这种脱离了人类实际生活情境的研究,遭受了许多批评,有许多学者主张要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从事研究,这便替环境心理学的盛行铺了路. 在环境规划与设计专业里,例如建筑与地景设计,都市计划等,传统上也是以理性的普遍规划原则和形式主义的设计为主,讲求功能,效率和纯净的美学,而忽视具体的社会与历史脉络,也不顾虑人类群体的各种差异.但1960年代逐渐恶化的都市营建环境,老旧社区邻里与历史建筑被摧毁,盖起高层的现代主义风格集合住宅和商办大楼,引发人际关系的殊离和冷漠,甚至在都市更新的风潮里,造成许多穷人和少数族裔流离失所;这一切都对际有的环境专业提出了挑战.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便起而考量营造环境的人类向度,著重活生生的人对於环境的知觉和偏好,以及各种环境对於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些研究对应了各种社会运动,而关注於黑人,少数族裔,妇女,儿童,老人,残障者,以及自然环境的处境,例如儿童的游戏场,无障碍环境,老人住宅,自然生态之保育等,都成为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议题与可以有所贡献之处.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支,关注人类行为和自然与营造环境之间的介面;人如何学习,处理,储存和作用於和环境有关的资讯.不同於其他以特定取向来定义的心理学领域,诸如认知或生态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以其焦点来界定:我们如何理解围绕周遭的环境,以及该环境的再现(例如地图),以及我们如何在某个环境里设想和采取行动.就此而论,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观念和做法之间有很强的联系(Kitchin et al., 1997).两者有共同的历史,研究焦点,以及搜集和分析资料的技术.

环境心理学从1960年代晚期开始成长为一个研究领域,到了1981年有了自己的专业期刊,《环境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研究的焦点与环境感知,自然与营造环境的空间认知有关.产生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大抵上是实证主义式的,企图科学地量度人的环

境态度,行为和认知.

在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里,人都被视为每个问题的一部份,而环境乃是透过人的行动而界定和安排(Gold, 1980).这两种关切之间最显著的差异是:(1)分析的尺度:环境心理学家倾向於在研究里运用可以掌握的,小尺度的环境,行为地理学家运用的环境,则从游戏场到整座城市;(2)精确的焦点:环境心理学家比较会聚焦於辨认和理解心理过程,而行为地理学家比较感兴趣的是这些过程的应用;(3)与母学科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尝试将传统心理学延伸到新脉络;另一方面,行为地理学不仅尤其焦点所界定,还涉及了哲学的取向(Kitchin et al., 1997).

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关连在1970年代晚期和1980年代初期减弱,因为行为地理学家大抵无法会硬来自马克思主义和人文主义地理学家的批评.然而,1990年代再度出现了一些新的连结和合作计画.这些连结大都以空间认知,以及人如何理解空间关系(例如距离,方向和物体的配置)的议题为焦点.研究者期待这种知识能够解释人的空间行为,有助於设计比较容易理解的地理再现和技术(例如地理资讯系统),并且替规划师和建筑师提供有用的资讯.然而,这些连结的视野有限,我们有待观察这些连结是否能够联系上环境心理学里依然受到欢迎的议题,例如环境感知,环境灾害,以及空间决策.

本条目作者:Rob Kitchin

□出处∶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 4th ed.). Oxford: Blackwell. p.223.

行为地理学behavioural geography

这强调的是支持个人空间行为的心理学,著重於介入了多向度环境与人类行动的关系之中的认知与决定因素;这里的认知指的是有关地方的积极心灵学习过程(Downs and Stea, 1977).空间分析的发展起初包含了一些简单而决定论的人类行为假设.人被假定为理性且会极佳化他们的行动(参见「理性选择论」条目);转译到空间表面上,这意味著他们最关心的是最小努力,距离极小化的地理法则(参见「距离衰减」条目).随著经验研究增加,这种根本假设的简洁就逐渐松懈了.首先,推测或机率的过程纳入了分析之中,例如哈格斯传(H gerstrand, 1968)的模拟模型的原创实验,引入了乱数於距离参数之中,引进於一个原本决定论式的创新传布的空间过程.第二种修正是以一组认知变数来取代乱数.这种进展导向了广阔的行为地理学次领域. 这种发展里也相当有趣的一个面向,乃是地理学与心理学之间新成立的亲近性,大卫.洛温索(David Lowenthal, 1961)影响深远的地理经验与想像的论文,已经预示了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在两端都得到培育,同时有环境心理学的崛起,当它开始掌握严格控制的实验室以外的行为时,发现传统地理学对田野的关注是非常重要的前驱(Spencer and Blades, 1986; Garling and Golledge, 1993).1970年代,这种生产性的跨学科关系,透过美国的环境设计研究学会年会,以及期刊《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 and Behaviour)而发展.直到1980年代,随著人文地理学超越个人,转向行动的社会脉络,以及转向与社会学的学科联系,这种关系方才逐渐萎缩.

未完待译

□出处∶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 4th ed.). Oxford: Blackwell. pp.42-44.

23.2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取向与认识论

23.2.1 研究取向:「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观点

□以下资料引自毕恒达(1989: 118-9).

1.互动论(interactional approach)――互动论的取向认为,心理现象与社会实质环境是分别独立的个体.其研究步骤将复杂的整体现象分割成几个元素,如「环境」与「行为」;然后探讨各元素之特质,寻求元素之间的关系与因果法则,来描述整体现象.环境与行为有如撞球,每个球是独立的存在,有其个别特性,经过撞击之后而改变位置.关系法则通常是单方向的机械法则:有时是环境因子影响人的行为;有时是环境因子与人格特质共同影响行为;有时则是环境因

子透过某种心理过程而影响行为.研究者重视的是各个变数的准确,严格的操作形定义,以及研究可以重复测试和推广的程度.时间是独立於现象之外的变项,而变迁是不同时间下,现象之静止状态与结构的差别.研究者则是客观中立的,独立於研究现象之外.

2.有机论(organismic approach)――有机论认为人类与环境之间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与互动论的差别在於强调「整体大於部份之总合」.因此,研究的单位是整体而非个别的元素.研究目的在於寻求规范整体系统运作的有机法则,元素是独立存在的,但彼此不断地相互影响,且受制於整体运作的法则.整体是有目的地朝向维持平衡与理想状态运行,通常会经过几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变迁反映了系统之稳定或距理想状态的程度.研究者同样是客观而置身於研究现象之外,并且关注研究的可验证性与法则推广.有机论也关心人与环境关系之最适化,假设人会经由与环境的互动达到「最适环境」.(有机论可以和社会学里的「结构功能论」比较.)

3.交互论(transactional approach)――交互论与有机论一样重视整体,但是对於整体如何组成与运作有不同的看法.有机论认为整体是由独立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与互动,赋予「大於元素之总合」的整体特性.交互论则认为整体并非由分离的元素组成,而是由并存,相互依赖与定义的面向(aspect)所组成.人,心理过程与环境,孤立来看时不具意义,人的活动只有放在情境,时间,以及他人的活动等脉络里来看才有意义.互动论和有机论视时间为独立的变项,用以标定元素所在的位置,或通往既定理想状态的距离.交互论则认为,变迁是不断进行的,是现象所具有的本质.互动论认为心理现象可以经由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来预测;有机论认为目的法则会引导系统朝向一既定的理想状态;交互论不暂同目的法则,但认为人的行为是有目标,具有意向性,目标是多重且具有弹性的.交互论的研究目的是要了解事件的形成与流动,研究者与研究现象密不可分,研究者的角色,背景与观点也应该当成现象的面向之一来理解.

23.2.2 认识论立场――实证主义0行为主义0新康德主义0现象学

早期与主流的环境心理学受到心理学的影响,停留在实证主义的范型里.具体而言,即心理学与社会学中的「行为主义」,以及地理学与人类学中的「环境主义」(环境决定论).这种认识论基於现有的经验来处理知识,对空间形式的了解基於感觉得到的资料(例如可以观察的行为).环境是独立於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环境表徵或环境意像则是经由感觉经验来表现对象客体,假设它们是在刺激与明显的行为反应之间中介,是为中介的刺激―反应模型,与认知行为理论的经验论模型(夏铸九,1992: 61).

有些学者批评实证主义,避免环境决定论,试图连结经验论与观念论的差距,提出了一个新康德主义(new Kantianism)的模型.他们认为观察到的环境不必然是「真实的」,而是一组心智的意象.这是一种极端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立场,认为环境是一种心智的建构,环境客体的经验现实,只能经由特殊心灵(主体)的努力来主动地建构.所以,不可能区分主体的性质与社会0文化脉络和现实,不能够脱离知觉与认知的个体来界定现实(夏铸九,1992: 61-2).

最后,有些环境心理学家采取了现象学的观点(尤其是海德格〔Heidegger〕的思想),强调主体赋予环境意义,以及主体在与环境持续互动之中建构出其生活世界.这时主体成为核心,而环境是人类的存在之条件与凭藉,以及生命开展之所在(参见廿四讲「人文主义地理学,现象学与空间」).又,近年来诠释学的观点也见运用在人与环境关系之研究上.

康德主义Kantianism

康德主义(Kantianism)指由因曼纽.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所发展出来的哲学.康德的传统主要以三种(逐渐相互扣连的)方式,纳入了当代人文地理学.

康德对地理学的性质,以及它在整个科学里的地位的概念,替一系列主要争论奠下了基础(参见May, 1970).康德认为,知识可以用两种方式分类:逻辑上或物理上的分类.「逻辑的分类依照形态学特质上的相似性,将所有个别项目归属在不同类别里;它可以称为像是『档案』之类的东西,如果继续下去,可以导向一个『自然系统』」(Büttner and Hoheisel, 1980).康德提到,「在

一个自然系统里,我将每样事物都放在其类别里,即使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分开很远的地方」(cited in Hartshorne, 1939).相反地,物理的分类将「归属於相同时间或相同空间」的个别项目集合在一起.就此而论,康德力陈:

史学只有在考虑到时间〔与空间〕时和地理学不同.前者乃是对於彼此相续(Nacheinander)之现象的报告,并且指涉时间.后者则是对於彼此在空间中邻接(Nebeneinander)的现象的报告.历史是叙事,地理学是描述.

地理学和历史填满了我们感知的整个环境:地理学关涉空间,史学关涉时间(cited in Hartshorne, 1939).

虽然康德有关地理学的观点大致上类似凡.洪堡德(von Humboldt)和赫特纳(Hettner),但他们除了「做为一种确证」外,显然「没有直接的影响」(Hartshorne, 1958; 但参见Büttner and Hoheisel, 1980).事实上,在任何(英语的)有关地理学范围的有条理陈述里,都未曾明白地赞同这种论点,直到哈兹宏(Hartshorne)在《地理学之性质》(The nature of geography, 1939)里的陈述,才接受了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康德式的任务:

地理学和史学的相同之处,乃是它们都是关心研究世界的整合性科学.因此,在它们之间有一种普遍性与相互性的关系,即使它们的整合基础在某种意思上是互相对立的――地理学是土地空间,而史学是时间性的时期(Hartshorne, 1939).

其他人则抱持比较怀疑的态度.布劳特(Blaut, 1961)结论道,对康德而言:

有关物体之空间位置的知识,和有关它们的真正性质及主宰它们之自然法则的知识,非常不同.后面一种知识是永恒而普遍的,是真正科学性的…〔而〕空间与时间的座标是分离且相当次要的物体属性,物体的空间与时间配布,算不上是科学的课题.

因此,和薛弗(Schaefer, 1953)一样,布劳特将康德呈现为例外论(exceptionalism)的起源者,而与「解释」和「概化」(而非仅是「描述」)对立,而后者是地理学若要重构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必要条件.然而,晚近哈格斯传(H gerstrand)复兴了康德的基本区分;虽然他的时间地理学显然奠基於弃绝「历史」与「地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区别,他所划分的组成理论(compositional theory)与脉络理论(contextual theory)之间的区分,却(在根本上)清楚对应了「逻辑」与「物理」分类之间的区别(参见Parkes and Taylor, 1975).

前述大部分的提法依靠的是康德早期有关(自然)地理学的演讲,但有些评论者注意到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1781)及其对「思考主体之结构化活动」的强调: 空间不是客观且真实的东西,它也不是一个实体或偶然事件,或是一种关系,而是主观的和理念性的,并且藉由不变的法则而由心灵的性质中导出,成为一切外在感知到的事物,其绝对的协调整合架构(Kant, cited in Richards, 1974; emphasis added).

这里强调「人类行动者认识世界的结构化能力,是康德遗产的精粹」,因此,「构成了实际上从各式各样人文主义哲学精炼而来的共同主题,而主观论取向的地理学家据此主题,致力於超越内涵於主体0客体关系中的二元对立」(Livingstone and Harrison, 1981)(参见「行为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学」条目).

有许多这类努力称为「新康德」比较适当.新康德主义在十九世纪末出现於德国.康德认为先验(a priori)是「外在地固定且永恒不变的」――理查斯(Richards)前引文字里的「不变的法则」――新康德论者拒绝了这所导致的单一科学方法观点.他们以另一种区分来替代:

文化与历史科学(Geisteswissenschaften),处理的是「非感官之经验客体」必须予以了悟(verstehen)的可知世界,关切的是特殊的(idiographic)――这是「贝登学派」(Baden school)的焦点,其中包括了温德班(Windelband)和里克特(Rickert);以及

自然科学(Naturwissenschaften),处理可以被解释(erklaren)的「可感知之科学世界」,关切的是普遍的(nomothetic)――这是「马堡学派」(Marburg school)的焦点,包括了卡西勒(Cassirer).

在人文地理学里,新康德主义(与其它事物)曾被归诸人文地理学之法国学派的可能论

(possibilism)(Berdoulay, 1976),归诸芝加哥学派社会学的计划(帕克〔Park〕在温德班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参见Entrikin, 1980),以及归诸一般的现代人文主义地理学(参见Jackson and Smith, 1984).就更为根本的意思而论,安崔金(Entrikin, 1981)指出哈兹宏(前述)关於地理学性质的观点,吸纳了一些明显的新康德主义论点,而卡西勒的著作或许提供了使地理学有关空间的异质视角恢复活力(甚至是聚拢)的凭藉(Entrikin, 1977).

直到最近,大部分地理学家将他们对康德的兴趣局限在他有关自然地理学的演讲和他的第一批判,我们怀疑,大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於由实证主义所支持的地理学之科学性的兴趣(或反对).但是,有好几位学者开始思索康德的第二与第三批判.基本上属於康德式的三种形式之知识或理性的区分,得到了广泛(但经常心照不宣的)接受上.例如依据哈伯玛斯的论点,许多学者将铭刻在所谓的现代性计划里的启蒙计划,连结上三种自主领域的形成:

科学真理与知识,认知0工具的理性

道德规范与正义,道德0实践的理性

艺术真实性与美,美学0表现的理性

哈伯玛斯的批判理论,其任务有部份便在於使三个领域回复均衡:防止「科学」的膨胀(以及其「专家文化」远离公共监督),而他声称科学膨胀正是廿世纪早期与中期资本主义的特徵;最近则要防止美学的膨胀,他认为这是廿世纪晚期后现代主义的现象(Ingram, 1987).当然,康德的美学在有关后现代之感受性的讨论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部份,而且学者特别重视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版本里,都可以发现的「政治之美学化」(Harvey, 1989; Eagleton, 1990). 本条目作者:Derek Gregory

□出处∶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 4th ed.). Oxford: Blackwell. pp. 410-412.

23.3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

□本节资料录自McAndrew (1995)各章摘要.

23.3.1 环境知觉与认知

了解和操纵环境的心智能力称为空间认知能力(spatio-cognitive ability).这种能力使我们理解空间环境,并且成功地在其间行进.环境认知主要是指环境之心理表徵的形成(认知绘图能力)和在其间找路(探路).大部份的研究者认为我们是利用视觉记忆编码来完成这些工作.一般而言,我们对环境越熟悉,认知图(cognitive map)就越详尽.多数认知图是关於城市的认知.过去的研究已经肯定Kevin Lynch (1960)提出来的五种向度,在认识城市结构时格外重要,它们是地标,通道,边缘,区域和节点.由於撷取和注意,回忆的错误,认知图与现实相当不同,最常见的错误是不完整,扭曲和增添.许多人口变项(如年龄,性别和空间能力等)与认知绘图和探路能力有关.年幼的儿童最初对空间只有片断的,自我中心的观点,随著时间过去,才能建构更普遍和抽象的空间环境表徵.

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又译,环境识觉,环境知觉)

个人和群体将行动奠基於对环境的感知方式上的过程.如布鲁克费尔德(Brookfield, 1969)所述,「在某环境中行动的决策者,将他们的决定奠基於对环境的感知,而非环境本身.另一方面,决定所导致的行动却是在真实的环境里展开」.感知的环境和实际的环境之间的对比,指出了行动者对於环境经常非常特殊的理解,在诱发行动上的重要性.因此,地理学里的环境感知研究长久以来一直很重要.虽然环境感知这个词带有特定意涵,但是环境感知不仅是指对於自然环境的感知,还包括营造环境,其他人,价值,认知和美学.

地理学里的感知研究可以回溯到好几个传统.像沙林南(Thomas Saarinen)这样的学者,引用了环境心理学,於1960和1970年代从事环境灾害的地理学研究,试图让承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模型的「理性经济行动者」观念更为复杂(参见「理性选择论」条目).显然地,「非理性」的行为(例如住在洪0平原上)可以视为是居民对环境中所感受到的机会和限制的反应.第二股

研究潮流源自历史地理学,以及地理思想的研究(参见「地理学史」条目).洛温索(David Lowenthal),莱特(John K. Wright)和其他人,说明了人类对环境的感知有各种变异,以及地理观念在解释过去人类行为上的重要性.第三,受到林区(Kevin Lynch, 1960)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影响,都市与经济地理学家发展出行为地理学,其中环境感知位居核心,而迁移,通勤,地方感知和心象图(mental map)等,都是重要的研究焦点.最后,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地理学研究,长久以来都涉及了检视原住民和庶民对於环境的感知.文化生态学部份是受到了人类学家对於环境感知的跨文化研究影响(参见「柏克莱学派」条目).

环境感知研究对地理知识有贡献卓著.举例言之,行为地理学家大量援用环境心理学和认知,发展出一系列的一般范畴,用以描述和解释各种脉络下的环境感知.这是他们致力让地理学成为空间科学的努力的一部份,但这也替较不具分析性的人类感知的探究,以及和人文主义地理学有关的诠释学研究铺了路.对於感知研究的批评,可分为方法论,经验和理论等层次.方法论上的忧虑,关切的是设计来精确再现行动者之感知的技术的可靠性,以及这些感知如何联系上真实的行为.在经验上,大部分感知研究明显聚焦於个人,高估了他们的自由能动性,以及低估了限制行为的较大社会结构,例如瓦特思(Watts, 1983)对於灾害感知研究的批评.这导致了第三项在理论上重构感知研究的呼吁,以便整合对日常思想与行为之结构化(structuration)的理解.

本条目作者∶Noel Castree

□出处∶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 4th ed.). Oxford: Blackwell. pp. 222-223.

23.3.2 潜在环境

潜在环境(ambient environment)指物理环境中的非视觉部份.这些潜在因素包括气候,高度,温度,光线,颜色和噪音,对於人类的行为与感受都有强烈而可以预测的效果.人们所体验到的心情和情绪大部分是潜在环境的产物.心情通常主要受到生理激发状态和个人的长期情绪倾向影响.对环境的反应可以描述为趋近或逃避,其程度则依环境所引发的愉快程度而定.Mehrabian和Russell假设激发0未激发,愉快0生气和支配0顺从等三个向度可以预测心情及对环境的反应.他们的模型称为情绪的三因理论.

Mehrabian引入环境负荷(environmental load)的概念,以描述不同环境的感觉讯息率.高负荷环境充满讯息,易於使人激发,低负荷环境则否.环境的强度,新奇性和复杂度是决定其负荷的主要因素.个人的性格,尤其是与激发状态之变化有关的反应,强烈地影响人们对於潜在环境的反应.感觉追求和刺激过滤是两种重要的性格特质.

23.3.3 环境压力

环境压力发生在环境的要求超出个人所能因应的范围时.压力会产生生理和心理效果,也能干扰工作表现.环境压力源的种类包括:大型的变动事件,压力性生活事件,日常琐事和潜在环境中之压力源的过度刺激.研究重点常在伴随著环境灾害和经历极端或不寻常之潜在环境刺激,所形成的压力.自然环境是许多灾害的来源,环境灾害的后果之一是长期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生还者产生生理和心理问题.

有关极端和不寻常环境之反应的研究才刚开始,例如研究水中,极地和外太空中的小型独立团体之表现.实验室研究则使用所谓限制性环境模拟技术的感觉剥夺技术,以观察人们对於异常的低度感觉讯息的反应.有一种独特的主观经验与不寻常环境有关,亦即存在感应现象(sensed presence).虽然观察者叙述有另一个人存在,但就客观上来说并不是事实.

23.3.4 个人空间

距离学(proxemics)是人类空间行为的科学研究.其先驱是人类学家Edward Hall,他首先提出描述人们在互动中所使用之互动距离的概念.后来的研究集中於个人空间的概念,亦即个人身体周围的区域,一旦有人侵入便会引发不舒服的感受.个人空间的侵入是压力性事件,通常会使

我们避开入侵者.个人空间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它可以作为保护我们免於物理和心理威胁的缓冲带,帮助我们调整来自其他人之感觉输入的强度.它也是我们用来调整互动中与他人亲密程度的主要机制.

个人空间的测量方式有许多种.有些研究依靠纸笔测验;有些则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室测量;另外有些则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行为进行无妨碍观察.目前,在这个领域中,主流已由模拟和投射测验,转向更符合自然主义的研究.许多因素会影响个人空间的大小和形状,包括个人的年龄,性别和文化背景,以及许多人际和建筑特徵.

23.3.5 领域性

领域性意指经由控制地理区域来影响或控制他人的行动.领域行为在动物王国中相当普遍,而且是多种动物之交配和一般社会结构的基础.隐私与个人空间和领域性的概念有著密切的关连.它是有选择地让别人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属的团体.隐私是个人藉以控制何时及如何与他人互动的历程.Westin描述四种不同的隐私状态: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隐私的每一个层面都有其重要性;隐私太少会严重地影响个人的健康和有效发挥其功能的能力.虽然各个社会中有不同的隐私需求和规范,但它们都发展出允许个人控制接近他们之途径的方法.领域性有减少冲突的功能,而且有助於顺利地调整社会互动.人们会将其领域个人化,以增强所有权的感受,并向他人宣示其所有权.

Altman提供了区分不同种类之领域的体系.主要领域指拥有者觉得大部分时间里都可以完全控制的地方,例如自己的住家.次要领域在使用者的生活中较不居於核心,而且比较不在其控制之下,但是仍然很重要.它们同时拥有公众的可利用性和私人控制.公共领域可供任何人暂时,短期地使用.已有研究支持:人们在较居於核心的主要领域中体会到较大的安全感和控制感.侵入主要领域――例如住宅遭窃――是一种极不安稳且高度情绪化的经验.公共领域的入侵似乎较不令人厌恶,因为大多数人甚至不会保卫他们的公共领域.

领域territory

出处∶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 4th ed.). Oxford: Blackwell. p.824.

领域性territoriality

□出处∶Johnston, R. J., Derek Gregory, Geraldine Pratt, and Michael Watts (eds.). (2000). 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 ( 4th ed.). Oxford: Blackwell. pp. 823-824.

23.3.6 拥挤

区分密度和拥挤的概念很重要.密度是每个空间单位中之人数的客观数值.拥挤是导致负面感受的主观心理状态.虽然密度是拥挤的重要成分,但是拥挤的知觉会受到其他情境和人口变项的影响,例如建筑结构,作业的必要条件,以及个人的年龄和性别.持续接触高密度毫无疑问地会对许多种动物的健康和社会行为,造成严重的负面后果.虽然对人类来说可能也是如此,但是将动物研究的结果直接概化到人类身上却要十分小心.有关人类对高密度之反应的研究,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拥挤的研究.短期拥挤的研究通常是实验的设计,而且很少持续数个小时以上.有关短期拥挤的研究显示,这种经验可能对情绪有负面效果,而且干扰复杂作业的表现.长期拥挤的研究探讨自然地发生在人群中(通常在监狱或学校宿舍中),而且持续长时间的高密度状况.虽然这些研究还不完备,但可以看出持续接触高密度通常会产生负面效果,特别是在监狱这种令人嫌恶的环境.

许多理论都指出密度对人类的影响.生态模型认为,在行为背景中应确立使环境运作良好所需要的最佳人数.超负荷模型解释拥挤是过多刺激和环境讯息的反应.Freedman的密度―强化模型假定,密度本身既非正面亦非负面,但它会强化任何在情境中所发生的事.激发状态模型描述拥挤事高密度情境中,激发水准上升的副作用.控制模型强调个人失去对於环境的控制是拥挤经验的重要因素.这些理论都得到部份支持,但对於人类拥挤经验性质的更明确理论,仍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来建立.

23.3.7 工作,休闲与学习环境

建筑特徵在人们於工作环境所呈现的行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房间设计和家具安排,都会影响人们在这些环境中的社会互动和情绪反应.工作场所的潜在环境对工作者之激发水准的影响,强烈地冲击其工作表现.设计不良的物理环境,可能导致对工作的不满意和工作动机的降低.隐私和适於个人在组织中之地位的工作环境,对於大多数员工都很重要,尤其是办公室工作者.大致上来说,过去卅年来较流行开放式设计的办公室,但它在上述两方面都不能令员工满意.

学校和教室的物理设计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成分.研究结果显示,座位位置及教室组织为传统式或开放式,会影响学生的成就,参与和满意度.虽然这些结果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都指出,在传统式教室中的学生表现优於开放式教室中的学生.校园和运动场的设计通常在学习环境中为人忽略.最近的研究显示,儿童在这些环境中的活动类型大部分可由运动场的物理限制加以描述.博物馆和动物园是适合所有年龄层和背景者的教育机构.这些场所的设计应该使人容易辨认并感到愉快.在博物馆中,必须调整环境负荷以减少博物馆疲劳.动物园必须考虑动物展示区的物理设计和动物园游客的特徵之间的关系,使得动物园之旅既富有教育性又令人愉快. 23.3.8 居住环境与城市环境

对地方的依附是个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正向情感连结.它会随著时间而增强,而且它不仅代表对物理位置本身的依附,也包含对於在那里所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的依附.家的位置是大多数人特别强烈依附的地方,因为家代表个人大多数时间都能控制的一个可预测又安全的地方.

独栋房屋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理想住家.房屋可以强化自我意识,向他人表达屋主的品味,界定团体成员的资格,并且彰显社会地位.不过,基於多种不同的原因,许多人实际上住在公寓里.虽然公寓中常有拥挤和噪音等问题,但在设计上有所改进可以使环境更适於居住.尤其重要的是要纳入可防御的半公共空间,鼓励居民的领域控制和维护.缺乏可防御空间是许多国宅中高犯罪率和缺乏社会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大学宿舍也使设计者面临同时鼓励学习和社会化的难题.

邻近地区是家和城市之间的社会组织单位,它使人们具有社区意识.团结的邻近地区促进联合的领域控制(因此导致安全),而且提供居民社会性宣泄管道.虽然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个人对邻近地区的满意度,但它终究是个人需求和目标与邻近地区的整体配合程度.当城市越来越大时,邻近地区也越来越重要.如果可以避免,许多人宁愿选择不住在都市.虽然城市环境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其中强烈的物理和社会刺激以及潜在压力源,却使人精疲力竭.郊区人口的成长,反映出许多人希望同时拥有两个环境中最好的部份.

23.3.9 自然环境与环境偏好

环境是否是属於「自然」的程度是人们区分不同环境的重要判断.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对自然的态度由早先植根於基督教传统的态度演进而来.这些态度大部份反映出人们不属於自然世界的「征服」想法.自然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些态度和非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对比,后者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份,而且对生态系统的其他部份负有道德义务.尽管有这些态度,都市化的西方人却逐渐转而追求Rachel Kaplan所谓的「绿色经验」――与自然环境的接触.风景偏好的研究一致地显示,人们偏好自然景观甚於人工环境的景色.这些研究也指出,风景的吸引力不仅可以由物里特徵来预测,还有其他心理组织.更明确地说,能够迅速地理解和了解,以及邀请人们拜访和探索的风景比较令人喜爱.

许多学者提出有关人类环境偏好的解释,但是最普遍的理论是演化观点.它提出人类的环境偏好是由生存策略所演化的反应――人们偏好富有资源和避免危险的环境.对许多人而言,自然提供大多数休闲活动的场所.这些娱乐活动只是与自然的短暂互动,但有充分的证据足以支持野外经验在维护心理健康上有极大的治疗效果.基於户外娱乐的重要性,有些研究以探讨野外

娱乐区使用者的特徵和动机为目的,这也是维护和改善娱乐区的重要步骤.这些研究显示,人们追求户外娱乐的动机各不相同,但是整体来说他们是都市居民和高教育水准的人.环境的客观品质是野外经验的重要部份;人为入侵和与他人相遇的迹象应该尽可能减少.

23.3.10 建筑与环境设计和评估

环境心理学有很强的应用倾向,各种尺度的环境设计,从住宅到社区,都市街道,工厂和大型游乐区,一切人类环境都有用得著环境心理学的地方.实际上,针对人与环境之互动关系,尤其是牵涉了知觉,行为和情绪的反应,而发展出来的设计和评估,包括了环境评估,环境评价,环境计划书与设计准则之制定使用者需要分析,参与性规划与设计,用后评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等.

23.4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之批判

23.4.1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其实是一个历史性的社会计划

在福利资本主义公共政策的国家干预之下,有两种对立的实践,理论,意识形态与认识论,它们代表了单一社会现实下呈现的两种不同面貌.一个是技术理性的控制,牵涉商品生产与积累的空间基础;另一个是人类关系的经理,牵涉的是再生产与正当性的社会,文化与心理考虑.环境0行为研究正是英美福利国家意识形态层次的「人道主义」论述的一部份(夏铸九,1992: 55).大部分的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其价值取向是人文主义的价值,可以说是由1970年代发生经济危机以前,福利国家模型所提供之历史建构之社会计划的一部份.另一方面,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里的实证主义之「行为主义」的方法论观点,则是技术官僚取向的(夏铸九,1992: 72),也正是此社会计划的另一种面貌.

23.4.2 缺乏社会历史脉络及环境生产与控制的政治经济分析

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的理论架构,无法碰触真实的社会现实.在实证主义与行为主义的范型下,毫无质疑地使用既定的概念,并专注建构变数之间的一般关系与模型,而抽离了具体的社会与历史情境,以非社会和非历史的方式呈现其概念和分析.更甚者,由於缺乏对空间与环境之政治经济关系和过程的分析,环境论述之意识形态的分析,以及足够复杂的社会观,因而环境心理学0环境0行为研究对於物质性社会过程的理解过於幼稚,无法处理社会权力与冲突的问题,而有倾向功能论和唯心论的色彩(表现在环境意象与认知,价值的形成等议题上).

23.4.3 规划与设计应用上的缺失

□以下资料引自:夏铸九(1992: 80-1)

1.大部分的环境0行为研究都忽视了营造环境的形式课题,即美学的课题,而偏重於功能的议题.

2.即使环境0行为研究并未有意忽视形式的课题时,它们是由使用的价值或认知来评价形式,意即关注的是消费者对形式的消费.而这种使用者取向的作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替异化了的专业主义加上缓冲带,并未质疑基本的社会结构.

3.环境0行为研究忽视空间的政治经济性质,因而在政策规划上难以应用.甚至由於未能揭露和挑战真正的社会逻辑,使得环境0行为的研究,计划,参与性研习和公听会,被操纵得像是一种消极的政治工具,来规避已经决定的政策的根本矛盾(亦即,当成挡箭牌或化妆品,来合法化既定的政策).

23.5 实例讨论

(一)空间认知:地标――每个城市都有地标,地标的形成不仅是地标本身与周遭环境的物理特性(高耸,庞大,位置等),还有其相关的历史意义和纪念性价值,以及人们关连其上而构筑的集体空间经验和空间认知.台北市的地标是什0 这些地标如何形成彼此之间有何差异如果放在历史的轴向来看,台北市地标的转移有什0意义是否反映了台北市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与政经情势的改变而这种地标的转移,是否意味了台北市民空间认知的改变

(二)个人空间与领域感――我们通常利用什0东西来标示自己的领域个人空间被侵犯之后我们的反应通常如何这其中是否有社会群体的差异,例如性别,年龄,阶级,族群,残障等.领域感之建立与权力关系之运作有何关连我们如何透过个人空间界线之维持与破裂,领域之巩固与侵犯,来处理人际关系例如:爱情与领域感.在资讯时代里,各种资讯与电讯设施的影响下,个人空间的形状变成什0样子

(三)住家的意象――我们如何设想自己的家家真的都是一个安全无虑的地方吗哪里是我们家的界线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於家的感受有何不同父母的家和自己结婚以后居住的家,有何不同在一个搬迁频繁的社会里,我们会有很多个家,这些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家,串连起来是一个什0样的「家」的概念家作为一个隐喻,和国家的关系,以及民族情感的关系. (四)使用后评估(POE)――如何从事使用后评估应该注意的事项为何如果使用者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设计者如何综合这些意见,而能符合使用者的要求如果使用者的需要与价值观和设计者的训练和价值相差很大,那0应该如何抉择用后评估是否可以超越功能操作与技术性的考量,而成为社会改革的一环

行动与思考

试著描绘自己住家附近环境的认知图,标示出对於自己特别有意义的地方,以及自己在其中的活动模式.检讨这张图,描述自己住家附近的环境问题与可能的改善之道.

找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例如城市的某个地区),描述你如何认路(地图,路标,问人等等),找到要去的目的地.

找一个公共场所(图书馆,公园等),观察使用者的领域性行为,从事记录并解释这些领域行为的表现方式,原因和个体与群体(如性别,年龄等)间的差异.

描述一个你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并说明这个事件对於你的空间感觉有什0影响.例如家里遭小偷以后,对於家或自己房间的看法的改变.

观察一个高密度的空间,例如尖峰时间的公车,大拍卖时的百货公司,分析如们如何对应这种拥挤,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情形.

找一个公共空间(例如公园,医院,车站等),试图从各种使用者的方便,安全与需要的角度,检讨其空间设计的优劣.

徵引文献

Fisher, Jeffrey D, Paul A. Bell and Andrew Baum. (1984).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nd edi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Hall, Edward T. (1959). The Silent Language. New York: Anchor Books.

Hall, Edward T. (1966). The Hidden Dimension. New York: Anchor Books.

Lynch, Kevin. (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有中译,台隆书店出版)

McAndrew, Francis T. (1995)《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3)(危芷芬译),台北:五南.

Proshansky, H.M. (1990). "The Pursuit of Understanding: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I.Altman & K.Christensen (ed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Studies: Emergence of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New York: Plenum.

夏铸九(1992)〈英美传统中的环境唯心论与社会工程学的认识论批判:环境0行为研究〉,收於《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社.pp. 48-84.

毕恒达(1989)〈环境心理学研究资料引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四卷第一期,pp. 115-136.

进阶读物

Bell, Paul A., Thomas C. Greene, Jeffery D. Fisher, and Andrew Baum. (2003)《环境心理学》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聂筱秋,胡中凡译),台北:桂冠.(原书出版於1996年)

Gifford, R. (1991)《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萧秀玲等译),台北:心理出版社.(原书出版於1987年)

Fisher, Jeffrey D., Paul A. Bell and Andrew Baum. (1984).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nd edi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Marcus, Clare Cooper. (1995). House as a Mirror of Self.(徐诗思译,(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台北:张老师.)

McAndrew, Francis T. (1995)《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3)(危芷芬译),台北:五南.

Neary, S.J., M.S. Symes and F. E. Brown (eds). (1994). The Urban Experience: A People-Environment Perspective. London: E &FN Spon.

Zeisel, John. (1987)《研究与设计―环境行为的研究》(Inquiry by Design: Tools for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关华山译.台北:汉伟.

李道增编著(1999)《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夏铸九(1992)〈英美传统中的环境唯心论与社会工程学的认识论批判:环境0行为研究〉,收於《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pp. 48-84).台北: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社.

毕恒达(1989)〈环境心理学研究资料引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四卷第一期,pp. 115-136.

毕恒达(1990)〈东西的意义与环境转变〉,《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五卷第一期,pp.41-56.

毕恒达(1993)〈物的意义―一个交互论的观点〉,《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第七期,pp.97-110.

毕恒达(1996)《物情物语》,台北:张老师文化.

毕恒达(2000)〈从环境灾害过程中探索家的意义:民生别墅与林肯大郡的个案分析〉,《应用心理研究》8: 57-82.

毕恒达(2001)《空间就是权力》,台北:心灵工坊.

毕恒达,郭一勤(1999)〈科技神话的梦魇:民生别墅住宅辐射灾害的社会心理冲击〉,《台湾社会研究季刊》35: 203-254.*

汉宝德编译(1989)《环境心理学―建筑之行为因素》(第四版),台北:明文.

附录一《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书评

□出处:王志弘(2002)〈家居生活观念所暗示的人际关系转化〉,《中央日报》1月28日19版.

□评论著作:Marcus, Clare Cooper (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House as a Mirror of Self)(徐诗思译),台北:张老师.(原书出版於1995年)

家於你有何意义你待在家里时通常会有什0感受你想拥有什0样的家克蕾儿.马可斯(Clare C. Marcus)在《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里运用横跨廿五年丰富动人的研究案例,告诉读者这些疑问至关重大,因为它们涉及了深刻的自我认同问题:「我是谁」,「我的生命处境如何」,「我能够或想要成为什0样的人」.

马可斯曾是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的地景建筑系教授,也是「环境心理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她采取深具人文主义关怀的研究取向,利用深度访谈,观察,配合受访者的角色扮演和绘制家园图像,探究人与家屋之间紧密情感联系的多样面貌与动态.她深受荣格(Jung)观点影响的基本立论是:每个人一生都处於迈向内在完整的过程,努力成为更完整的自己,而我们居住的地方就是迈向完整之自我过程的回音(回映),家屋对我们的内心之旅影响重大.但此处关键不是物质结构的房屋,而是家屋空间的个人化,亦即家屋成为个人沟通与表现的媒介,成为自

我的象徵符号:家屋内部及其内容物,乃是映照内在心理自我的明镜.

为了阐述这个主题,马可斯大致依循人生阶段的发展轨迹,来编排她多年汇集的案例经验,铺陈人与家屋之间情感联系的多层次意义.据此,书中首先描述儿童如何寻找或搭盖属於自己的秘密基地和藏身小窝,成年人又如何对照童年深爱的老家形象或记忆,来兴建目前的家园.接著,马可斯描写成年人改建家屋,购置家具等行动,如何是人际情感关系变化的表现,也就是说,家屋样貌是自我状态的表达.有些人与家的关系过於僵滞固定,或许是与家屋的牵绊过强,或许是无法安居一地;这种困顿反映了这些人与其童年家园或双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有些人察觉当前的家屋环境无法反映自己的新价值观,便从事重大改变,搬迁到合适的环境.

马可斯也处理了特殊情境下的人类0家屋关系.例如,夫妻对家屋样式及家具装潢有不同意见而发生争执,或是家庭空间使用权和控制权引发的冲突,都透露了两性传统角色对自我观感与人际关系的深切影响.又如在离婚,寡居,或天灾失去家园的情况下,与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如何出现了裂缝.

最后,马可斯归结人生的追寻之旅,终会迎向自我完满的目标,通往理想自我(即大写的Self,书中译为「灵我」)的境界.此时,担任自我之镜的家屋却不再重要,因为人已经不那0关心述说自己在世界里的身分.有项特色表达了本书作为自我心灵治疗手册的附带功效:每章末附有「自己动手做的练习题」,读者可以自己操作,辨析自我映照在家屋之镜中的形貌.

偏好提出社会学式发问的读者,或许会认为马可斯的论证过於偏向个人内在心理层面,但这确实是她自己一再强调的研究重心,而非关注家屋与环境作为社会地位与文化象徵的层面,或是主体的空间建构与社会权力关系的课题.不过,顺著家屋作为自我内在心理之镜的主线,我们倒是可以进一步思索,镜子的譬喻是否恰当.

镜子「反映」出人的形象,但家屋的样式和布置是否能够「如实反映」居住其中的人呢人与周遭环境之间诚然有密切的互动和影响,但是否能够将家屋细节与自我心境如镜中倒影般一一对应,则不无疑问.书中列举许多动人实例,也显示了自我与家屋的关系非常多样繁复,迂回曲折,而且有发展变化的历程.所以,或许「镜子」之喻必须有更为广泛的理解:那可能是平面穿衣镜,放大镜,望远镜,哈哈镜,甚至是毛玻璃或内视镜.自我样貌与家屋环境之间的关连,绝非单纯而清晰易见,正需要马可斯这样有耐心的学者,花费长期心力来追索其间因由.

家屋之镜并非直接映照自我,而有较为迂绕的关连,亦即映现出来的多重自我样貌,或许与我们自认的「真实面貌」有段距离.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许是自我的观念本身,便不能以「完整有核心,具备一贯而自主的意志」的个体来掌握.自我充满了内在矛盾与冲突,有各种挣扎和不一致,还有多重角色或身分的重叠并存.如此说来,家屋之镜与自我形象两方都异常复杂,而不容易以追求完满自我的单一直线式追寻来理解其间的变化.

美籍华裔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指出,我们常谓「恋人居住在彼此的目光之中」,这魅人的语句意味了「安适在家」的感受或许可以超脱特定的家屋;价值与意义的根源,终究是落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亲人或恋人便是自己的「家」.不过,透过对近旁家屋环境的细密探索,映绘己身内在的心境风景,却是理解人我关系的重要途径.这正是《家屋,自我的一面镜子》的贡献所在. ■

空间与社会讲义

环境心理学

建筑环境心理学城市认知调研报告

城市环境认知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郑州市金水区 调研人员:000000000

序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仅仅看到城市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发展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发展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本次调研以金水区为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对金水区进行简单分析。

目录 调研目的 (4) 调研方法 (4) 调研时间 (4) 调研地点 (4) 调研人员 (4) 具体内容 (5) 一.部分要素简要分析及介绍 (5) 边界 (5) 主要的街道----花园路 (7) 标志建筑-----河南博物院 (8) 主要节点------紫荆山科技市场 (10) 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1) 花园路 (11) 紫荆山 (11) 科技市场 (12) 三.提出建议 (12) 花园路: (12) 紫荆山: (12) 科技市场: (12) 四.调研结果统计表分析 (13) 整体评价 (13) 推荐地点 (13) 金水中心 (14) 金水象征 (15) 交通节点分析 (15) 五.结语 (16)

金水区城市意象调研分析报告 调研目的 结合实际更深层次了解城市意象的构成要素,掌握绘制城市认知地图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地调研的动手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调研方法 分小组实地调研,主要方式为问卷调查 调研时间 2013 10.1-2013 10.7 调研地点 郑州市金水区 调研人员 000 000 000 000 000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1(附答案)

贵大继续教育学院自学考试衔接课程作业题《环境心理学》复习题(一) (课程代码:05339)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A、触觉 B、感觉 C、知觉 D、认知 2.吉布森是下列理论的代表及创始人【】 A、格式塔知觉理论 B、生态知觉理论 C、环境知觉理论 D、概率知觉理论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为【】 A、认知地图 B、评价地图 C、格式塔心理学 D、公共意象 4.下列哪项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A、情绪 B、激动 C 、唤醒行为 D、兴奋 5.测量声音响度级的仪器为声级计,读数称为声级,单位是【】 A、分贝 B、阈值 C、流明 D、赫兹 6.下列哪项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A、私密性 B、个人空间 C、领域性 D、群体性 7.当人们清楚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时,或是有目的的移动时,总会选择最短路程达到,这种人类行为习性称为【】 A、识途性 B、抄近路 C、左侧通行 D、聚集效应 8.在场所评价中,一般认为,所体验到的评价反应由两部分组成。【】 A、有意识的反应、无意识的反应 B、本能反应、有意识的反应 C、分类推理、理性分析 D、本能的反应、因认知引发的情绪反应 9.人和动物在受到危险时,一般会立即折回,即具有沿原来出入路线返回的行为习性,这称之为。 【】 A、依靠性 B、兜圈子 C、归巢性 D、探索性 10.社会学家把城市居民乐于助人方面的表现称为。【】 A、善良 B、助人方面 C、亲社会行为 D、反社会行为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1.知觉定势 12.噪音 13.行为场景 14. 五“W”法

环境心理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课程概要: 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本课程将讨论环境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在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什么是环境心理学 1.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包括那些以利用和促进此过程为目的并提升环境设计品质的研究和实践。对应这个定义,环境心理学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二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复杂和多样的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环境心理学是新兴的,尽管在某些问题上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持续了数十年。早期的心理学家绝大多数更重视个体过程,而不是人-环境过程,幸运的是六十年代以来大量的研究改变了此状况,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并付诸于实践。 课程内容 1.环境心理学导论:初学者研究问题的导引 环境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什么是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对人、环境、行为三者相互作用的基本观点与学术脉络 2. 环境知觉/空间认知:我们如何了解和建构这个世界 注意到的环境、环境信息的解释与组织、认知地图、空间指认与距离认知 3. 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人对周遭环境的反应 对环境的色彩、声、光、热、微气候以及人们对其的反应 4.城市的公共认知:城市环境公共意象的若干专题 城市意象、易识别的环境与景观、社会性意象、环境审美 5.空间行为学:人们如何共享空间 拥挤、私密性、领域性和个人空间 6.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法、用后评价研究和论文写作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之辨、量化研究的方法和程序、用后评价研究的设计和论文写作 7.住宅与社区中的环境心理:居住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8.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研究与实践三十年:“可防卫空间”理论以来的建筑设计与社区防范 9.城市开敞空间中的环境行为 10.不同的环境与各种群体的环境 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女性与环境/办公室、校园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在环境科学中,建筑环境心理学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环境心理学就是运用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及知识点,对建筑环境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建筑与环境还有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能够满足人们身心发展需要的建筑环境,实现人与建筑环境更加和谐的相处。在对建筑环境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同时还能进一步为人们带来更好的服务。在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应用中,其中涉及到了很多其他方面的学术领域,比如环境工程学、建筑学,还有城市规划学等,所以对建筑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建筑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得到应用,是在近几年才兴起的。但是,在这段时间内,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在建筑行业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建筑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因为研究建筑设计以及环境设计时,都需要通过建筑环境心理学为基础对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由此可见,建筑环境心理学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对相应的规律以及知识进行更加灵活的应用,才能设计出一个符合人们需要的建筑环境,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因此,本文主要对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希望对今后的建筑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依。 1、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空间环境心理进行充分的研究以及认识,有助于帮助人们对生活空间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样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人们的日常生活情况,从而找到心理距离以及实际距离之间的差异,将个人空间以及他人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于空间的开敞感以及封闭感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或者是对环境进行设计时,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对空间进行组织,对建筑物以及建筑群落加以科学的布置,将人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并且在必要时,可以对建筑的面积以及高度的问题加以调整,这些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环境心理的基础之上,只有设计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了,才能够满足人们在心理方面的最本质的需求,为人们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空间环境。 2、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 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形式的设计过程中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因为在对环境心理学进行研究的环节中,其在建筑环境心理学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人们更加容易对一些形状新奇或者是特殊的建筑物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进而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映。由此就形成了视觉心理这一概念。在建筑形式中,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图形、背景或者是建筑物的线条以及工艺质量等,这些因素都会让人们的视觉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同时还具有不一样的作用,这些都可以成为主要的客观环境影响因素,进而对视觉环境带来不同的效果。对视觉环境心理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后,就可以对建筑物形式进行更加完善的设计,使之建立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将建筑形式变得更加美观。同时,建筑物的功能性要求也能得到满足,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一致的效果,

环境心理学论文郑州人民公园调研总结报告

是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郑州市最大的综合性 ,他们的存在使公园多了一份

为了避免交通拥堵,公园设三个出入口,且都向内退让很大空间,也使公园与周围建筑、道路有所分割,因此周边交通还算便利。 公园周围建筑大多是商业建筑,一般都比较的高大、宏伟,因此建筑的高度也会对游客的心理造成影响。据调查和统计得知,大多数游客对周围建筑的高度对自己休息时的心情都会造成影响。周围建筑如若太高,会使得周围空间显得逼仄,对在此游玩和休息的人们造成一种压抑感,使人们不能得到想要的舒适度。另外一方面,由于来自高层建筑的高楼风有时会对行人造成不适和伤害,那么被高层建筑包围的公园也会在一些时候受到高层建筑的影响。而且建筑密度比较大,与公园相挨紧密,分割不太明显,从视觉与感官上不能达到人们理想的舒适效果。 二、公园景观环境和道路分析 人民公园作为郑州市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其园内的景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为周围人们的生活带去了绿色,带去了清新的空气,为园内的行人带去了视觉上的享受和感觉上的放松,而且,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公园,景观也起着分隔空间,引导和暗示游客的作用。比如,参天大树的种植,就告诉游客,这里是供大家遮阳、休闲的公共空间,大面积的绿地和铺地也传递着同样的信息;然而,小乔木,整形树,假山,石壁,土山等景观则可作为障景处理,不仅可以造成先抑后扬的效果,而且有助于保持区域的私密和安静;同样,在较小尺度的外部空间,较小的灌木,绿篱,树丛等自然元素以及矮墙,小品等人工元素也会造成视觉遮挡,进一步满足空间的私

密性要求。 草坪,铺地,小品,花坛,喷泉水景和景观灯,常常被视为现代广场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往往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行为上的引导,会使得行人,游客感觉理所当然的去走近欣赏,去探索,去休憩。郑州人民公园绿化主要是以苍松翠柏做基调,各种花色的花、灌木点缀其间;乔、灌、花、草搭配栽植,构造出大面积的树林、草地园林景观。其在景观上就为游客的游玩或者休息起到了一种暗示,指引的象征性作用,一些景观小品也给游客带去了精神上和视觉上的享受。 郑州市人民公园总的来说比 较重视自然资源,显山露水,公园 内的树木虽年久却不失其魅力。集 树成林,不仅使环境充满活力,同 样为百鸟提供了栖息的家园,也为 郑州市绿地引来了天然卫士。这些 树木不仅是宝贵的生态资源,也是宝贵的风景资源。 该公园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在人多时,这些景观有利于不同人

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与行为的调研报告

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与行为的调研报告 校园空间环境与行为调研报告(图书馆) 小组成员:车梦醒 李光青 学号:2012074148 2012074155 学院:商学院12会计班 分工:车梦醒:问卷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问卷调查.李光青:电子版讲解,报告撰写,访谈. 提要: 境心理学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逐条分析. 一、背景概述 玉溪师范学院图书馆成立于2000年3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3月的原玉溪师专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为16130.54,共6 层,现有文学书库、社科书库、文理科参阅室(基藏书库)、理科书库、外文书库、艺术书库、特藏书库、综合书库、现(过) 刊阅览室、综合研究室、泰语言文化资料中心等16个库室,1 个报告厅、3个自修区及还书总台等.有读者阅览座位1300多个. 还为玉溪师院学子提供了舒适的自习环境.近来,由于临近期末 考试,为了能在图书馆占得一个可以看书写字的位子,众多学子 不惜7点起床,匆匆赶往图书馆排队等候进馆,.笔者选择了校 图书馆作为此次环境心理学调研的场所正是基于其对学子们的

极大吸引力.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基于人类对 自身和周围环境关系的探索而发展起来的.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本次调研的基础.为了反映同学们对室内环境 的心理和行为,特地制作了这次问卷调查,希望得到某些准确的信息. 二、对调查结果分析 (一)吸引力 调查问卷: 1.您关顾校图书馆的频率是() a.经常25.7% b.偶尔34.3% c.较少40% d.从不0% 2.您通常关顾校图书馆的目的在于() 2.a.借书45.7%b.自习40%d.无聊3%d.觅友11.3% 结果分析: 环境对人是否具有吸引力,主要取决于环境是否能够满足人在某些方面的需求.当环境能够满足人在某方面的需求时,我们便可以认为该环境具备吸引力;反之,该环境不具备吸引力.校图书馆既能够为众多的玉溪师院学子提供囊括各个领域图书资料的借阅,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又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看书写字的舒适环境.就我平日所了解的,很多同学与其贪睡点到课室自习,倒不如起早点到图书馆门口排队,原因在于图书馆光线充足,查找资料方便,环境较课室舒适.但是,由于图书馆座位有限,先到先得,后到的同学只能回到他们本不愿回去的课室或宿舍自习,环境差点,但时间一长也就适应了.这涉及

2021年自考《环境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2021年自考《环境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个人空间: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别人侵犯,随我们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 2.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某种重要刺激,因而引起有机体的紧张状态,即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形成的不平衡状态。 3.知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人不仅能反映该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且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在大脑中根据事物的各个属性,按其相互间的联系或关系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像,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 4.领域性: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5.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6.图形与背景:在一定的场内,我们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而不是明显感知其中所有的对象——有些凸显出来成为图形,有些则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俗称图地之分。 7.环境负荷:该理论主要关心环境刺激出现时注意的分配和信息加工过程 8.噪音: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则变成噪音,等强度的所有频率声音组合而成的声音叫做白噪音。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

音都是噪音。 9.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10、自动现象:本身静止孤立的刺激,被观察者感知为“刺激正在移动”的心理现象,称为自动现象。 11、诱动现象:身静止的物体,因受周围较大刺激物移动的影响,所构成的移动物静止,静止物反而移动的现象,称为诱动现象。 五、简答题 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2.适应环境应激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应激具有唤醒作用,恰当的唤醒水平可以维持较高的任务绩效;其次,应激是一种全心身的唤醒与激活—它不仅唤醒和吸引人的注意去应付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机体组织的活力和免疫系统的战斗力。 3.环境体验与环境认知有什么区别。 答:区别在于:环境体验是刺激在场或紧接刺激之后发生的,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引发审美等情感反应。认识对环境体验有影响,但体验程度主要取决于实际刺激的性质、反应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境。

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范围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噪音是许多学科所研究的课题,也是环境心理学的主要课题,主要研究噪音与心理和行为的关系问题。从心理学观点看,噪音是使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对噪音的体验往往因人而异,有些声音被某些人体验为音乐,却被另外一些人体验为噪音。研究表明,与强噪音有关的生理唤起会干扰工作,但是人们也能很快适应不致引起身体损害的噪音,一旦适应了,噪音就不再干扰工作。 噪音是否可控,是噪音影响的一个因素,如果人们认为噪音是他们所能控制的,那么噪音对其工作的破坏性影响就较小;反之,就较大。 人们习惯于噪音工作条件,并不意味着噪音对他们不起作用了。适应于噪音的儿童可能会丧失某些辨别声音的能力,从而导致阅读能力受损。适应于噪音环境也可能使人的注意力狭窄,对他人需要不敏感。噪音被消除后的较长时间内仍对认识功能发生不良影响,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噪音,影响更明显。 从心理学角度看,拥挤与密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拥挤是主观体验,密度则是

环境心理学论文__郑州人民公园调研报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开发与建设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深度向外拓展。然而在一个个国际化、现代化的都市美梦中人们对精神与心灵上的需求就显得更为之重要。 为此,我们对城市的外部公共空间以及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行为习性进行了研究。我们小组以郑州市人民公园为例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结果主要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公园简介及周围环境分析 心地带,东起二七路,西至铭功路, 南至西太康路,北至金水河。1951 年辟为公园,1952年8月1日正式 开放。公园面积30.14公顷,其中 水面积公顷,绿化面积25.41 公顷,是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郑州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园内有“彭公祠”、“胡公祠”,他们的存在使公园多了一份内涵。它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公共场所,娱乐设施有摩天轮、过山车、海盗船、旋转木马、流星锤、碰碰车、蹦极、水上乐园等。整个公园有参天的大树,有茵茵的绿地,有荡漾的湖水,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郑州人民公园位于市中心,是繁华城市的一个安静之地。周围的主要干道有金水路、二七路等等。因为公园位于二七塔附近,是郑州最繁华的地段,也是通往市中心的必经之路,所以交通流量也很大,

为了避免交通拥堵,公园设三个出入口,且都向内退让很大空间,也使公园与周围建筑、道路有所分割,因此周边交通还算便利。 公园周围建筑大多是商业建筑,一般都比较的高大、宏伟,因此建筑的高度也会对游客的心理造成影响。据调查和统计得知,大多数游客对周围建筑的高度对自己休息时的心情都会造成影响。周围建筑如若太高,会使得周围空间显得逼仄,对在此游玩和休息的人们造成一种压抑感,使人们不能得到想要的舒适度。另外一方面,由于来自高层建筑的高楼风有时会对行人造成不适和伤害,那么被高层建筑包围的公园也会在一些时候受到高层建筑的影响。而且建筑密度比较大,与公园相挨紧密,分割不太明显,从视觉与感官上不能达到人们理想的舒适效果。 二、公园景观环境和道路分析 人民公园作为郑州市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其园内的景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为周围人们的生活带去了绿色,带去了清新的空气,为园内的行人带去了视觉上的享受和感觉上的放松,而且,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公园,景观也起着分隔空间,引导和暗示游客的作用。比如,参天大树的种植,就告诉游客,这里是供大家遮阳、休闲的公共空间,大面积的绿地和铺地也传递着同样的信息;然而,小乔木,整形树,假山,石壁,土山等景观则可作为障景处理,不仅可以造成先抑后扬的效果,而且有助于保持区域的私密和安静;同样,在较小尺度的外部空间,较小的灌木,绿篱,树丛等自然元素以及矮墙,小品等人工元素也会造成视觉遮挡,进一步满足空间的私

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试题及答案1

第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选择题 单选题: 1.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以下那个词最符合心理健康的标准(C) A.十全十美 B.自由自在 C.天人合一 D.心情舒畅 2. 大学的学业环境和人际模式与中学相比都有诸多不同,以下哪一点不属于这种不同(A) A.集体感更强 B.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 C.学习的自由度更高 D.更注重个体的独立性 3. 遗传和环境对一个人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遗传决定人的潜能 B.环境决定人的潜能是否能发挥出来,以及发挥到什么程度 C.双生子的研究强有力地证明了人的发展主要受环境的影响。 D.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 4. “父母非常关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都要管”这一较为常见的现象,展现了家庭的哪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 A.家庭亚系统和界限 B.家庭规则 C.家庭互动模式 D. 父母性格特点 5.在小刚的家庭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妈妈管得越多,小刚就越不会表达自己,越不会表达自己,越不能自主,妈妈就越觉得自己的想法有道理,管得越多。这一现象展现了家庭的哪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C) A. 家庭亚系统和界限 B. 家庭规则 C. 家庭互动模式 D. 父母性格特点 6.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则,不一定会引起问题。但具有某些特点的规则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这一规则属于下列哪一特点的规则(D) A. 非人性化 B. 非人性化

C. 矛盾化 D. 过时化 7.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自我关爱”?(C) A. 像安慰别人那样安慰自己 B. 学会奖励自己 C. 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更加了解自己 D. 增加对“自我批判”的觉察 8. 自我接纳简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现实自我的一种态度,自我接纳的大前提就是有效的(B) A. 自我安慰 B. 自我觉察 C. 放松训练 D. 享受生活 9. 身体保健的方法不包括(D) A. 建立良好生活习惯 B. 合理运动 C. 对身体的滋养 D. 找朋友倾诉 10. 心理保健的方法不包括(B) A.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B.暴吃一顿犒劳自己 C.放松训练 D.自我接纳 多选题: 1.心理咨询的特点包括(ACD)。 A.互动性 B.建议性 C.助人自助 D.心理性 1.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会依靠综合的标准来看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在做出判断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ABCD) A. 对自身的伤害性 B. 失功能行为的领域和影响大小 C. 个人行为的社会可接受性 D. 个人痛苦水平 2. 结构派家庭治疗认为家庭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ABD) A. 家庭互动模式 B. 家庭亚系统和界限 C.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D. 家庭规则 3. 发展心理学家对青年期的发展课题进行过系统的论述,认为青年期心理发展任务主要包括(BCD) A. 知识技能的掌握 B. 独立性的发展

#环境心理学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2)

课程论文 环境心理学在绿地景观设计中的使用分析 ——以神女湖公园为例 姓名:沈才梅 学号:2 学科专业:园林景观设计 年级: 2010级(1)班 任课教师:葛现玲 重庆 永川 2013年1 月 摘要 环境心理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实质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相互关系。介绍了环境心理学的起源及概念,论述了其和公园设计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从功能分区、园路、植物配置、设施等方面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在公园设计中的使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公园设计;使用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s the emerging overlapping domai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whi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ssential environment and people’s behavior. The origin and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combining with park design we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s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park design were elaborated,including function division,park road,plant allocation,facility,etc.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ark design;application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 摘要: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建筑,我们活在建筑之中,建筑活在我们的手中。建筑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关乎建筑的生与死,当一个建筑空间不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需求时,这样的空间将不被人们所认可和使用,将难逃被毁灭或改造的命运。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体,让建筑尽可能满足人的心理和空间需求。本文将通过对已建成使用的两处建筑体进行分析,通过建筑空间行为调查来阐明建筑空间中蕴藏环境心理学知识,最终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帮助人们设计出实用建筑。建筑环境心理学作为现代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起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着建筑的永恒价值,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方面,如何将环境心理学合理的运用于建筑设计中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人环境 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和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人与环境的关系,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借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物质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实质环境与人类行为及经验之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的学术领域很广,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建筑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核心,是探讨人与环境的最适化,最适化是一种理想的形式,它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与循环本质,具有很大的启发价值。它主要是研究环境和心理的相互关系,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人类经验、活动与其社会——环境(尤其是物理环境)各方面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心里发生发展的规律。环境心理学是对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科学。 环境心理学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产物,对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自世纪年代确立以来,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它是以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的,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它研究的主要过程就是通过对环境的认知分析,寻求最佳刺激,再根据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周围的环境。 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一切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广场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达到人性化。因此,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引人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将有助于创造真正舒适、健康、人性化的空间环境。

旅游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名词解释: 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倾向。游目标是人的旅游行为所要追求的预期结果在头脑中的一种超前反映,也可以说是满足人的旅游需要的对象或期望所达到的结果。 诱导是一种把旅客的需要变成一种在服务中便于接待的形式而进行工作。 成人自我状态是人格中支配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客观处理部分,它对储存于父母的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中的信息加以检验,看其是否适合具体的情况。 心理风险指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否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自尊心或改进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问题。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规范决策是指人在解决一般性问题时,依据长期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迅速作出决定的过程。 服务态度是服务人员对旅客和服务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他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 组织结构指在组织理论指导下,经过组织设计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或指于工作任务如何进行分工、分组和协调合作。 态度是一个人以肯定或否定的方式估价某些抽象事物、具体事物或某些情况的心理倾向。 群体压力指群体规范对其成员所具有的无形的约束力。旅游需要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以得到某种满足的感受状态。 性格一个人对待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惯常的行为方面的心理特征。很大程度是一个人思想品德、世界观的标志。刻板印象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印象。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旅游活动,并使人处于积极状态以到达一定目标的动力。 客我交往是指旅游服务人员同旅客之间为了沟通思想、交

流感情、解决在旅游活动中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而相互施加各种影响的过程。 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系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概括地说,沟通是意义的传递与理解。激化功能服务工作中服务人员本身工作上不热情、不主动、不耐烦、致使旅客产生情绪波动、理智失控、心理冲突加剧的心理作用。P151旅游环境:是一个包括旅游中的客体、活动以及旅游项目的复杂的知觉环境 应激:对外界刺激或激励等环境因素所做出的行为上或心理上的反应 管理幅度又称管理宽度,是指在一个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所能直接管理或控制的部属数目。 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 服务时机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服务的“火候”与“机会”。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 “管理方格”理论一个衡量管理者行为倾向的态度模型,横坐标表示管理者对生产的关系程度,纵坐标表示管理者对人的关心程度。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意志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目标而自觉努力的一种心理过程。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行为、旅游服务行为、旅游企业管理行为。 人格特质是能引发人们行为和主动引导人的行为、并使个人面对不同种类的刺激都能作出相同反应的心理结构。挫折在心理学上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的情绪状态。 "社会人" 假设“社会人”对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的重视,高过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所以管理中要重视职工之间的人际关系,提倡集体奖励等措施。 旅游诱因(P44) 从旅游者角度看,诱因是指旅游者所追求的对象精神的、物质的享受。

谈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谈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7-10-16T09:39:36.2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作者:贺鑫 [导读] 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或亲切或温馨或有趣的情感体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满,可以达到满足人们精神与心理需要的目标。这时环境心理学对空间设计的影响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把握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浅要的分析了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深圳市洪涛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518029 摘要: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对于住宅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居住的基本功能上,而从精神层面上的审美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室内空间环境布局、色彩、光线运用的合理性所产生的安全感、归宿感和陶冶感,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或亲切或温馨或有趣的情感体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满,可以达到满足人们精神与心理需要的目标。这时环境心理学对空间设计的影响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把握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浅要的分析了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与应用。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人本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加重,环境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日深。这已是目前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环境心理学强调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在环境中,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室内环境又是存在于这个大环境中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带来的影响,更要考虑在它的环境内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在设计之初,对不同室内环境和不同人群的观察和研究都是必要的,根据环境知觉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室内设计视觉审美上的调整,根据个人空间及领地的特征要素对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协调各种元素在空间中的使用,都要结合使用者与室内环境的的特点,才能使室内设计更能满足视觉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最终打造出人们所愿意居住的、舒适的、和谐的室内环境。 1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概述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1.1环境心理学的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它着重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什么样的环境最符合人们的心愿。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首要问题是解决人和环境关系的问题,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需要来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环境;反之,也就无法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空间环境。 1.2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1.3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应用的发展 环境心理学这一门学科在中国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大概是从80年代初,才慢慢被人们认识的。在那个年代,中央让一些国内的专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学习、访问,是哲学科学研究人员从国外带来了环境心理学这个新的知识探索领域。而且,高校的建筑学界的专家学者秉着好学的精神也作了不同途径的学习。翻译出版了不同国家版本的专门著作,在推动学科发展工作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年来也有一批中青年学者从国外高等院校学习归来,也开始了国内环境心理学研究,获得了很好的成果。 但是,在环境心理学这个学科领域,美国、英国、日本起步较早,不论在研究的深度、广度,发表的专门论著,或培养教育计划和举措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着,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成为了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装饰设计成长的良好客观环境,在学习发达国家的学科研究经验之后。在21世纪,我国的环境心理学术研究还会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2人的心理、行为与室内设计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研究和设计的基础。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2.1色彩的变化与心理 色彩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往往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左右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行为。例如,红色穿透力强,使人兴奋;高明度黄色刺眼,使人心慌。色彩的这种调节功能经常被商家利用以促销。很多快餐店的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橘色,因为橘色能刺激人的脾胃,从而增进食欲。同时,色彩也能使人产生温度感、距离感、重量感等。在一些高温车间的生产环境中往往采用冷色调,而制冷或低温生产场所常采用暖色调。色彩用于交通也由来已久。国外出现了彩色公路,在事故多发地段铺设红色路面进行警示。 2.2私密性、“尽端趋向”与心理 许多人将居住空间,看作其隐私的一部分,只是其私密性涉及更为广泛。比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他们或许希望能看到的更多,但对于室外之人,往往希望隐藏的更多。和私密性同时存在的还有人的“尽端趋向性”。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宿舍中先进入住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环境心理学调研报告 调研内容:西单商业区算是人们最爱去也是最常去的商业去了,主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的东西适合各个年龄层和消费层,位于西单大街西侧的大悦城,君太百货和位于西单大街东侧的中友百货就很适合各个年龄段,消费层属于中上等,而位于西单大街东侧的明珠商场,新一代商场则就适合年轻人去,价格也是较为便宜的,像初中高中生就比较喜欢来这里了,西单商场1—3层属于中等消费层,4—7层则属于比较低等的消费层,但也要比明珠,新一代这样的商场价位稍高些。 在五一期间我选了一天,从早上9:00到晚上20:30在西单商业区进行了近12个小时的定点观察。5月2日早上9:00坐地铁来到西单,因为商场10:00才开门所以这个点人还不多,到了9:30就陆陆续续开始有不少人来,这个时段来的人一部分是在西单工作的人,还有一部分就是像我们这

么大的学生,基本都是5,6个一起,直到商场开门人也不是很多,大概又过了半个小时,人就开始多了起来。 在五一节假日期间来西单的人要比平时多很多,不过还是年轻人比较多。年龄大概在30岁以下,女生较多,基本都是以公共交通为主,他们来这的目的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主要为了购物,有很明确想买的东西,顺带看一下别的,这些人经常去的就是明珠,()新一代和西单商场,如果是消费水平较高的就更愿意去大悦城,君太,中友。第二种是主要为了和朋友小聚,顺带逛一下,这些人喜欢去的地方与第一种相同。因为是假期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比平时也多了很多,而且大多以家庭为单位一起来,以开私家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他们来这的目的大概都是为了有目的性的购物,这些人更青睐于大悦城,君太和中友,这些商场不仅有地下停车位,而且凭当日当日消费小票还可以免停车费。在西单,到了吃饭点可以说每家餐馆都是爆满,但个人认为大家最喜欢去的还是像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这样的快餐,方便快捷又实惠。

《环境心理学》复习题3(附答案)

贵大继续教育学院自学考试衔接课程作业题 (课程代码:05339)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项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A、听觉 B、嗅觉 C、触觉 D、动觉 2. 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A、格式塔知觉理论 B、生态知觉理论 C、环境知觉理论 D、概率知觉理论 3. 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A、认知地图 B、认知距离 C、实践距离 D、认知 4.当环境刺激不符合个人的适应水平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重新达到与环境的平衡。 【】 A、顺应和适应 B、学习和磨合 C、学习和唤醒 D、适应和改变 5.对居民威胁最大的噪声是。【】 A、工商业噪声 B、交通噪声 C、施工噪声 D、生活噪声 6.对接近自己或自己所在群体的选择性控制,即对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我们称为 【】 A、个人空间 B、私密性 C、领域性 D、环境 7.影响认知成图的关键因素是【】 A、生理特点 B、个体身份 C、空间活动范围 D、群体性质 8.下面哪项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具有固定倾向的、并受到主观歪曲的知觉。【】 A、幻觉 B、感觉 C、错觉 D、直觉 9.逆时针转向属于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中的【】 A、动作性行为习性 B、体验性行为习性 C、认知性行为习性 10.为了理解城市生活对居民的影响,有关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其中,不包括。【】 A、超载假设 B、城市环境应激 C、行为约束和多场所分析 D、人员假设 二、名词解释题 11.声景 12.协同 13.旅游环境承载力 14.个人应激源 15.再认 三、填空题 16.每个人稳定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一半是由基因或秉性决定,一半是由决定。

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空间设计 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 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 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也就是说 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心理;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行为心理;空间形态;健康住宅 引言 随着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居住区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重要的卖点之一。因此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设计师充分考虑人的各方面需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设计的目的,从而做出成功的环境设计。本文通过对南京蓝山国际公寓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一、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及其有关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 环境感知理论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2. 私密性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