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化史检测试题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化史检测试题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化史检测试题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文化史检测试题

文化史检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14长沙检测)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苏解。”秦汉以后,“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得以“周身流转”,主要得益于( )

A.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B.“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C.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D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董仲舒新儒学确立为统治思想,使先秦儒学中浓厚的“民本”思想得以推广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民贵君轻”理念没有真正实施,B项说法错误;法家思想没有被抛弃,董仲舒的思想实际是“外儒内法”,C项错误。

2.(2014石家庄一模)王阳明《传习录》中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自然知恻隐……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

A.人人皆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

B.刻苦学习修炼,即可获得良知

C.不用克己功夫,良知终不自见

D.心中向往良知,日久自然可致

解析:C 材料的意思是人自有良知,但却被自私等意念遮蔽,要通过克制私欲达到良知,故C项与材料观点相符。A项与“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矛盾,B项的意思是良知从外界得来,与“心自然会知”不符且太过绝对,D项否定了克制自己的重要性,也可排除。

3.人丁兴旺是国治邦安的表征之一,所以健身除病的传统医学十分发达。这表明中国古代科技的特征是( )

A.重经验

B.重实用

C.重自然

D.重血统

解析:B 中国古代医学重视经验的总结,重实用,A、B两项都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是,从题干医学服务于“人丁兴旺”的目的看,强调的是重实用。故B项正确。

4.(2014太原检测)下图为苏轼的《寒食帖》,前七行,心境还比较平和,书写中规中矩,结字以扁平为主;随着情感逐渐向激越过渡,用笔也逐渐沉着痛快,字形出现正斜交替变化,用笔无拘无束,率意奔放;书到后面,越发恣

肆挥洒,特别是“哭塗穷”这三个字,字形猛然放大,产生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对该书法作品认识正确的是( )

A.书写富于变化,利于抒发感情

B.雄放洒脱,深厚深沉

C.圆润纤细,布局均匀

D.字形大小不一,书写毫无章法

解析:A 依据材料中“心境”“情感”等,再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书法艺术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故A项正确。B项是隶书特点,C项是小篆特点,D项错误。

5.(2014青岛检测)马克思认为希腊文明具有“永久的魅力”,德国学者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说:“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的基础。”古希腊文明的这种深远影响,最主要的体现为( )

A.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

B.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

C.凝聚公民意识的直接民主形式

D.保障民主政治的陶片放逐法

解析:B 古希腊文明穿越时空的魅力,是它无所不在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尊重和发展,是推动西方自由意识和保障自由的民主政治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其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直接民主形式不具有推广性,C项错误;陶片放逐法具有“群众暴力”的局限性,D项错误。

6.“路德把新约(基督教经典)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让懂德文的人都可以阅读《圣经》,对圣经有自己的理解。”马丁·路德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传播基督教义扩大信徒基础

B.揭露教皇骗局反对宗教信仰

C.宣传主权在民提倡理性主义

D.打破教廷垄断主张思想自由

解析:D 马丁·路德是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领袖,所以A项错误;其并不反对宗教信仰,B项错误;C项是启蒙运动的意义,也可排除。路德让懂德文的人直接阅读《圣经》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实质上是打破教廷对宗教垄断,宣传思想自由,所以D项正确。

7.(2014武汉调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特拉克曾这样讲过:“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通过这则材料能说明( )

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

C.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世幸福

D.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解析:A 西塞罗和柏拉图分别是古罗马和古希腊的著名学者,西塞罗主义者和柏拉图主义者代指热衷于古典文化的人。从材料信息可知,彼特拉克认为,当自己思考宗教时,自己仍然是基督徒,仍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故A 项符合题意。人文主义者抨击教会的腐败,B项中“听命于天主教教士宣教”与史实不符;C、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8.启蒙运动中的一位思想家认为“在民主制度下面,既然每个公民都参加立法,那么国家最高权力就是全体人民的总的意志的体现,从而使这样的权力只能保障人民的利益而不致损害人民的利益。因此,只应加强这个权力而不应削弱或限制这个权力。”这与下列哪一位思想家的主张有直接冲突( )

A.伏尔泰

B.康德

C.孟德斯鸠

D.卢梭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启蒙思想家主张的掌握。通过分析可知材料主张不应限制立法权,而孟德斯鸠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彼此制衡,二者主张有直接冲突。

9.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说明( )

A.林则徐思想极保守

B.学习西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

C.中国军队士气低落

D.大多数士大夫极其藐视西方

解析:D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自认天朝上国,盲目自大,而林则徐已经看到中英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但与朝廷的主流思想不相符,于是“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故A项错误,D项正确;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潮流,排除B项;C项未体现,排除。

10.(2014宁德检测)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

A.实行君主立宪

B.学习西方民主

C.争取国家独立

D.实现个人自由

解析:C 题干意思为国家当前的形势下,“小己自由”即民主权利,不是迫切必行的,由于异族入侵,所以“国群自由”即国家的民族利益是最迫切需要维护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民主权利的内容,是“小己自由”,故错误。

11.(2014南京一模)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

A.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B.全面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解析:D 陈独秀当时反对孔教,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此处的“妄人”是袁世凯,他利用孔教为复辟帝制造声势,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成为社会进步的最大阻力,故A项错误,D项正确;陈独秀认为,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仍然有其价值,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仿效西方,故C项错误。

12.(2014怀化模拟)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解析:B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结合史实可知,辛亥革命发生时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故当时的人文思潮体现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高度统一的特点。故答案为B。

13.毛泽东提出:“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

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进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解析:A 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针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如何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和方法。故选A项。这次讲话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可排除B、C、D三项。

14.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主要想说明( )

A.斯大林模式完全是一种僵化的模式

B.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C.社会主义发展没有唯一的模式,应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

D.中国已经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

解析:C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实践证明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不能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好模式,故B项不正确。斯大林模式在初期有积极作用,到后来逐渐僵化,故A项不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为C。

15.(2014厦门一模)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造物主就是那个“第一推动者”。下列思想理论最先推翻这一观念的是( )

A.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解析:B 牛顿的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否定了亚里士多德造物主是“第一推动者”的观念。A项没有推翻题干中的观念;C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最先”。

16.有学者对19世纪某重大成就发表评论:“它的要义不能被当时的人们理解,但它在科学领域以外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原有领域的影响。”他评价的是( )

A.经典物理学

B.进化论

C.相对论

D.现代信息技术

解析:B 19世纪中期,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不仅在生物界,而且在思想界、宗教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B项。A 项是指产生于17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C项诞生于20世纪初;D项出现在20世纪中期,A、C、D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17.(2014南昌检测)“他从来不媚俗,既有充沛的想象力和小说艺术创新的能力,又有直面社会现实和世界热点问题的批判能力……他独立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也是拉丁美洲作家中最有战斗力的。他不断地批判不义和不公的社会,对历史和现实,都做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的作品是( )

解析:D 根据“充沛的想象力”“直面社会现实的批判能力”和“拉丁美洲”等信息,可以判定该作家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其作品是《百年孤独》,故选D项。

18.《两个小孩》(如图)是某位美术家以其儿女为模特精心创作的代表作品,画面的线条组织、色块布局都有着事先的考量安排,而非在绘画过程中偶然或即兴的发挥,下列关于这幅作品叙述错误的是( )

A.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强调画面整体完整和统一

B.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奇的形式技巧

C.该流派作品注重用抽象几何图形来表现艺术家主观心灵

D.反映了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解析:A 从作品几何图形的线条组织、色块布局、新奇的表现形式可判断出是现代主义风格;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属于浪漫主义美术风格,现代主义也不刻意强调画面整体完整和统一,而是重视艺术家的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19.(2014西安检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解析:D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要是不同学派在政治主张上的争论;1956年,毛泽东针对科学和学术研究,提出了“双百”方针,故D项正确;“双百”方针不仅涉及文学艺术领域,还涉及科学领域,故A、B两项错误;“双百”属于学术和文艺等方面的方针,不属于政治运动,C项错误。

20.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窃听计划始于2007年,利用多家互联网公司进行数据挖掘工作,监视、监听民众电话的通话记录,监视民众的网络活动。美国“棱镜”窃听计划曝光后引起世界各国和民众的广泛反响,引发了舆论界的大地震。这表明( )

A.网络成为国际反腐的主要方式

B.美国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C.第三次科技革命负面影响增大

D.网络具有监督作用和被利用的消极影响

解析:D 材料表明,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对社会的全面监督,但使用不当也容易造成严重的伤害,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与史实不符,C项的评价不客观,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1题13分,22题12分,23题15分,共40分)

21.(2014洛阳检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对东周(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历史进行了精彩的论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时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变革的根本原因如同在印度那样,是由于铁得到采用。

材料二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个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

材料三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的发展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国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论证“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这一结论的正确性。(5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孔子思想“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的原因。(3分)

(3)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导致“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的因素。(5分)

解析:第(1)问依据东周(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归纳回答;第(2)问直接依据材料中“其一个原因在于……另一个原因是……最后……”来总结三个原因。第(3)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可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综合归纳。

答案:(1)冶铁业出现,铁犁牛耕用于农业,成为农业的动力革命;私田代替井田制成为古代中国的主要土地制度;小农经济产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两千多年的基本经营模式等。(5分)

(2)观点保守,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强调道德的作用;成为官场哲学。(3分)

(3)中央集权制度取代分封制,成为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小农经济具有超强稳定性,有利于文明的延续;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文明的延续。(5分)

22.(2014唐山检测)经世致用是儒学悠久的传统思想,提倡学术要面向现实,服务现实。每当社会面临危机之时,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往往以此为号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先姚安公曰:子弟读书之余,亦当使略知家事。略知世事,而后可以治家,可以涉世。明之季年,道学弥尊,科甲弥重,于是黠者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朴者株守课册,以求取功名。致读书之人,十无二三能解事。——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材料二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材料三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在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彼之大炮远及十里之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林则徐指出“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经世派痛定思痛,他们或“寻求异域之书,究其情事”,求制驭之方;或为御侮而兴利,“师夷长技”谋国富兵强,提出要“以彼长技,御彼长技”。他们关注夷情,认识到“欲制外夷者,必先自悉夷情始”。

——黄毅《近代经世思潮与洋务思潮之比较》材料四近代经世思想及其学术学风的导向,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对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经世致用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和短视性的局限,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侮自强、救国救民之道。

——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之际学术风气的弊端。顾炎武为此提出了哪些主张?(4分)

(2)据材料二内容,指出材料三中林则徐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之处及其基本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5分)

(3)材料四是如何评价经世致用思想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近代前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各阶段特征。(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读书人“坐讲心学,以攀援声气”“株守课册,以求取功名”“十无二三能解事”来总结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发展之处依据材料三中林则徐指出“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来总结,基本主张依据所学可知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小问从外部西方国家的侵略导致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及内部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四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第二小问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由浅入深的过程。

答案:(1)弊端:空谈义理,脱离现实;醉心科举,求取功名;漠视家国命运。(任答两点,2分)

主张:关注现实,反对空谈;提高道德修养。(2分,仅答经世致用,或“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得1分)。(2)发展:林则徐使经世致用思想增加了关注夷情的新视角,开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之风气。(2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1分)

说明:鸦片战争的刺激,加剧了封建统治危机;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于是鸦片战争成为经世致用思想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契机。(2分)

(3)评价:一方面,肯定了经世致用思想对近代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西学传入;(1分)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该思想追求功利、缺乏远见的局限性。(1分)

特征:从“器物”(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制度”(或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再到“文化”(或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1分)

23.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人类深化认识自身,同时又拓展认识世界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善于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这是神一般的尽善尽美。……在我看来,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标准看齐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没有奇迹,也不荒唐。

——[法]蒙田(1533~1592年)《论经验》材料二

材料三宇宙由通过因果关系“胶合”起来的事件组成,牛顿找到了这种因果关系的科学描述,并揭示出了它的法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

《世界:一部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蒙田的基本观点。(2分)结合所学,简述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指出16世纪前后欧洲人对世界(陆地)范围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分析这一认知的变化给欧洲思想领域带来的影响。(3分)

(3)材料三中牛顿所揭示的“自然法则”指什么?(1分)以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宇宙观的变化为例,(1分)说明自然科学对人类发展的意义。(2分)

解析:本题考查欧洲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问“观点”根据材料一信息“忠实享受自己的生命”“最美好的人生是向合情合理的普通标准看齐”概括蒙田的基本观点;“背景”注意材料出处“蒙田(1533~1592年)”可知是在16世纪,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变化”根据两幅图片信息即可解答;“影响”可以依据题干中“思想领域”的限定,结合所学知识来归纳。第(3)问“自然法则”根据牛顿力学的相关内容回答;“意义”可以从科技本身、人类思想等角度归纳。

答案:(1)观点:肯定生命价值;热爱世俗生活。(2分)

背景:基督教会及其神学的统治;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4分,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2)变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进一步了解非洲全貌(及亚洲东南部岛屿)。(2分)

影响:冲击了西欧中世纪神学理论和教会权威;激发人们探索科学和世界的热忱;促进人文精神发展。(3分) (3)法则: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经典力学体系)。(1分)意义: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分)自然科学的发展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2分,任答两点即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 历史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最终形成 2.下图为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对该“画像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明东汉开始出现二牛一人的犁耕方式 B.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第一手材料 C.还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情况 D.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水平 3.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 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 “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 饶,请记白”。作为直接证据,它可用以研究宋代的①商业广告②印刷技术③商标意识④专利技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 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 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 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 5.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有许多南方戏曲的特点 6.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 C.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7.“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这首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歌谣中,对其隐含的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反对专制腐朽的旧制度 B.有宗教化的宣传领导组织 C.革命的目标是占领南京 D.有平均分配土地的倾向 8.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lO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A.外资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9.孙中山先生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①提出三民主义②提倡实业救国③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④领导北伐战争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必修四第四单元课时1

(完全依托大数据高考分析软件原创甄选而成) A组 1.(2014·四川卷,10)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这表明()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②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③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④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社会心理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因此,②④两种说法是错误的;材料中的追问凸显了当今社会的心境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理念,体现了事物是联系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因此①③是正确的,可以入选。故答案为B项。 答案 B 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国梦做了总布局,已成为当下中国热度最高的政治词汇,目前排在百度热搜词排行榜前位,新闻检索条数高达180万篇。这表明() ①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整体与部分相

互决定④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为实现中国梦做了总布局,既体现了战略思想先于实现中国梦而存在,又体现了战略思想的重要性,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②可选。①观点错误,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材料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已成为中国热度最高的政治词汇,这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④可选。整体统率着部分,③说法错误。 答案 D 3.北京的四合院一般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住房安排上一般是家长住在正房,晚辈住在厢房或者是耳房,一家老少,从上到下,什么辈分的人住什么样的房,一切都是按规矩来。四合院的房屋布局合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人伦礼节,这反映了() A.传统思想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B.观念变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D.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解析北京的四合院从布局到入住都体现了人伦礼节等中国传统道德的内容,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关系的体现,说明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故C符合题意;A夸大环境的作用是错误的;B夸大观念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D与题意无关。答案选择C。 答案 C 4.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解析A说法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材料中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故选D,

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

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历史试题1 24.“方镇相望于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 A.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 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 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25.田庄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考古发现的风车、水井、短辕一牛挽犁画像石、曲柄锄石刻、水利灌溉模型等都出土于东汉豪强地主的墓中。这主要说明()A. 豪强威胁到个体经济的发展 B. 汉代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 当时厚葬风气逐渐盛行 D. 田庄经济有一定的进步性 26 有学者认为,随着唐宋时期城市“坊市制”的崩溃,在“农村——农村市场——半农村城市——中小城市产生”的反复过程中,包括工商城市在的城市经济网日益稠密,使农村经济走向依存于市场的方向。这说明,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变迁() A. 促使城市功能完全经济化 B. 使商品生产规模空前扩大 C. 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商品化 D. 使农村经济实现了商品化 27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朝初期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A. 友谅兵败投降 B. 朱元璋讨伐友谅 C. 基智取城 D. 朱元璋兵败城 28.从鸦片战争后到十九世纪末,“民教”冲突不断,大小教案达四百余起。但在1901年后数量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 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 B. 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C. 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 D. 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 29.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这说明,当时中国() A. 民族经济开始衰落 B. 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 经济受到战争影响 D. 海外移民现象严重 30.《军民庆祝抗战胜利纪实》一文中记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联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声震动山谷。游行队伍簇拥着斯大林元帅、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巨幅画像齐步向前。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正义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B. 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 C. 国际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之一 D.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1.1961年,国家规定在1960年底12900万城镇人口的基础上,3年减少2000万以上……并要求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特别是1958年以来从农村招收的职工,凡是能回农村的,都动员回农村支援农业生产。这一规定意在() A. 减轻城市工业发展负担 B. 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C. 支援农村地区工业建设 D. 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32.据史料记载:古希腊的司法审判程序通常包括原告和被告在规定的时限进行申诉和辩论,最后由陪审团秘密投票决定有罪无罪。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反映了一定的和平等观念 B. 原告和被告进行申诉和辩论是审判程序的必需条件 C. 说明古希腊法律程序的完善、规 D. 体现了辩论是当时判案唯一的法律证据 33.下表是《1832—1935年英国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广东专用练习:第11、12讲巩固练 Word版含解析

第11、12讲巩固练 编者选题表 一、选择题 1.1846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B 耆英的观点是外国对华商品输出基本上是个定数,输往广州的多,输往上海的就少,这一判断显然是错误的,是对西方世界商品输出能力及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形势的无知,B项正确。耆英的观点是通商口岸多与少结果都是一样,没有是否满足需要的信息,A项错误。C项与事实不符,错误。D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信息无关,错误。 2.(2019·广东广州一模)1876年,中日就中朝关系展开论争,森有礼与李鸿章对答记录节选如下: 综合两则对答可知( ) A.宗藩关系之争是甲午战争的诱因 B.日本运用万国公法挑战朝贡体系 C.清廷运用条约体系维护宗藩关系 D.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观念对立 解析:C 根据材料“此是谬论特强违约,万国公法所不许”“高丽诸国

此是外藩”可以看出清政府肯定条约,维护中朝的宗藩关系,C项正确。甲午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朝鲜东学党起义,宗藩关系之争不是甲午战争的诱因,A项错误;材料中“国家举事,只看谁强,不必尽依条约”反映出日本运用国家实力挑战条约,B项错误;中日利益冲突的实质是国家利益的冲突,并非观念的冲突,D项错误。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注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 B.国家意识有所提升 C.确立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D.传统治边政策改变 解析:B 材料中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改为行省体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的统一,台湾升格为省也是为了巩固国防的需要,这说明清朝的国家领土、国家安全意识的提升,B项正确。不同于将军辖区重军事,行省体制更侧重于民事,A项错误。中央集权早已确立,C项错误。D项就是材料本身的含义,没有回答原因,错误。 [新知生成]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十八个行省,沿用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五个将军辖区,侧重于军事管理,主要分布在边疆,因俗而治;两个办事大臣辖区,主要管辖藏族地区。近代以后,清朝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将军辖区改制为行省,台湾提升为行省。 4.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尽管欧美列强之间矛盾重重,欧洲已经开始形

山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19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规定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戚,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这说明 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门下省可以否决皇帝的意志 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的权力增强 2.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C.行书 D.草书 3.学者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载:“首先,腹里以外路府州县的重要政务必须申享行省。第二,行省有权临时差遣所属路府州县官员办理某些政事。第三,行省有权号令指挥路府州县的各项政务。”材料说明元朝的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 A.始终负有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使命 B.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 C.采用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两种模式 D.形成了很松散的封建大一统关系 4.右图所示机构在历史上管辖的区域大致在今天的 A.西藏 B.新疆 C.东北 D.台湾 5.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六单元 第18讲巩固练

第18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 汉代冶铁遗址体现地区经济发展 均田制推动小农经济发展 庄园经济对民间手工业的促进农业的主要耕作 北宋南方地区人地矛盾显现方式和土地制度 唐宋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宋代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清代小农经济盛行 汉代礼制影响手工业发展 汉王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 手工业的发展唐代文化呈现中外融合的特征 明清纺纱生产呈现专业化 阻碍明代生产方式变革的因素 综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14 一、选择题 1.(2018·重庆模拟)汉武帝时在全国重要产铁地置铁官约50处,其中有6处在今天河南境内;迄今发掘出汉代冶铁遗址近60处,河南地区有38处且规模较大。这反映出汉代() A.冶铁技术趋于成熟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C.中原地区经济领先 D.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解析:C中国古代,铁农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结合所学可知,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据材料信息,中原地区的冶铁遗址数量多、规模大,说明当地经济在当时领先全国,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冶铁技术,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总数,也就不存在一种对比关系,B项错误;古代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D 项错误。 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北齐均田令中,有“每丁给永业田(不必归还政府的土地)二十亩,为桑田,其中种桑五十根,榆三根,枣五根”的条文。隋朝均田令也规定了永业田必须“课之以桑、榆及枣”,“以备生生之资,以供养老之具”。据此可知() A.农民的负担逐渐减轻 B.均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发展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政府的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 解析:B据材料可知,政府规定农民种桑、榆、枣,是通过发展农民必要的农副产品实现自给自足,来维持和稳定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负担和农产品商品化问题,A、C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永业田的种植,并没有体现土地政策趋向于宽松,D项错误。 【新知生成】永业田:“世业田”,唐代永业田分为两种:官僚贵族永业田和一般民户的永业田。永业田均用于种桑、榆、枣树。永业田有余可出卖,不足可买入。民户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可以卖永业田。 3.(2018·河北衡水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从事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练习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练习题(14)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察学生的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这启示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 2、有学者研究古代夜市时,引用了东汉应劭《风俗通》的一段记载:“夜籴,俗说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今乃夜籴谷,明痴呆不足也。凡斯不敏惠者曰夜籴。”对此,以下说法最准确的是 A. 材料中“夜籴谷”的记载,明确证明东汉已经出现了夜市 B. “夜籴”是一种俗语,不能作为东汉已经出现夜市的证据 C. 结合上下文,“夜籴谷”更多是一种假设而非真实的存在 D. 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详加考辨,并结合多种材料综合考虑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风俗通》按照传统的商业习惯,日中为市,日落而息,否定了夜籴谷的说法,由此可知,其研究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由此可以得出,历史研究应该多加考证,D 符合题意;ABC均与材料主旨不符。 3、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不种棉的地区,如江苏华亭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试题精编(2)

高考模拟试题精编(十二)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 2分,共50分) 1.下面为秦汉时期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情况表,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制 C .汉承秦制保持了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D .东汉的地方管理体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2.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以下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 .二者均有弊无利 D .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3.恩格斯说:“随着商业和工业的发展,发生了财富积累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以及大批自由公民贫困化的现象;摆在自由公民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事手工业去跟奴隶劳动竞争,而这被认为是可耻的、卑贱的职业……或者变成穷光蛋。他们……于是就把整个雅典国家引向了灭亡。所以,使雅典灭亡的并不是民主制……而是排斥自由公民劳动的奴隶制。”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雅典亡于直接民主制所导致的民主泛滥和社会动荡 B .雅典亡于小国寡民体制不能容纳雅典社会的发展

C.雅典亡于社会发展的停滞和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的逐渐淡化 D.雅典亡于数量庞大的穷困自由民的革命与造反 4.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使政府能够“推行正当之措施”,应该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对参议员“予以较长之任期”主要是考虑到() A.地方与中央争权影响美国政局的稳定B.行政与立法机构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 C.“权力制衡”是美国宪法的基本精神D.参议员专司其事才能提高其专业能力 5.有人将法德关系作了如下比喻:“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 A.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欧洲的经济一体化D.法德关系的和解 6.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谈判,英国选择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选择的意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最迫切的需要,这是因为上海() A.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城市B.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前景 C.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D.是当时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中最大的城市 7.某县模范父亲王者成在送儿子王建堂出征之际,赠送的竟是一面“死”字大旗。他在白布中央写了大大的一个“死”字,两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有吾子,自觉请缨;赠旗一面,时刻防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甲午战争时期政府发动民众B.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C.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狠残暴D.体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踊跃支前8.一战期间,列宁指出,“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列宁的意图是() 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B.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争取农民的大力支持D.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9.有人认为,目前的欧洲有两种东扩,一种是制度性的,一种是战略性的。对这两种东扩,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基础知识 (一)奠基 1.确定方向 (1)标志: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2)内容: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 (3)意义: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①______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 确定②________的教育方针。 3.建立制度 全日制学校教育和③_________的学校教育。 4.意义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④________被废止。

(3)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2.危害 (1)中国教育事业遭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复兴 1.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的措施 (1)全面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2)提出“⑤______”和“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1)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⑥_______。 (2)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3)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 3.20世纪90年代三种教育 (1)高等教育:实施⑦__________计划。 (2)社会教育:启动“希望工程”。 (3)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思想理论成 1.2011·厦门模拟中国某一时期的刊物频繁地出现“曙光”“新社会”“进步青年”“救国”“自由”“平民教育”等词汇。这些刊物最有可能出现于() A.维新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B【解析】从题干中的“新”“青年”“平民”等信息,再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作用不难判断答案为B。 2.2011·江西白鹭洲中学月考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相结合。下列毛泽东的革命斗争策略中,与此认识吻合的有() ①重视农村根据地建设②重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③重视共产国际的指导④重视工农运动有机结合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B【解析】根据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③选项与当时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因为当时共产国际的指导让中国革命遭受了许多的挫折与困难。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3.2011·江苏三校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抵御英国,被道光帝朱批为“一派胡言”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 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D.毛泽东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D【解析】从材料看,这里是指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的一段历史的新旧之争。毛泽东提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所以选择D项。 4.2011·福州统考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第二场的主题是“星火燎原”,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 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重心由城市到农村的转换过程 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点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力量源泉 4.B【解析】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 5.2011·南通模拟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宣帝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秦朝部分统治思想得以继承 B.黄老之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C.皇帝背离“独尊儒术”的初衷 D.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李沆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韩琦曾对神宗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上述现象说明宋代 A.君主权力受到了威胁 B.士大夫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C.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D.重文轻武的国策被严格执行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统一局面渐趋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 A.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C.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 D.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日趋加剧的民族矛盾 B.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C.愈加沉重的封建剥削 D.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讲练:19世纪以来世界美术的辉煌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19世纪以来世界 美术的辉煌 一、基础知识 二、自测题 1.“完全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绘,抛弃了传统的三度空间和真实色彩,把人体分解成半面的几何图形再重新装配,色彩也简化为灰色和棕色。”该描述适于下列哪一画家的作品() A.达.芬奇 B.莫奈 C.凡高 D.毕加索 2.法国作家左拉认为:“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应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与这一观点相符的绘画风格是() A.调动一切手段再现重大社会题材

B.根据个人观察表现光与色的变化 C.真实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D.表现、歌颂人的美和人的情感 3.“我的作品有它的地理,有它的谱系和它的家族,它的场所和它的特点,它的人物和它的事件,正如法国有它的盾徽,有它的贵族与平民,有它的手艺者和农民,有它的政治家和花花公子,有它的军队一样,总之,有它的整个社会。”与此作品所属流派相一致的是() A.《日出印象》 B.《拾穗者》 C.《自由引导人民》 D.《呐喊》 4.法国画家毕沙罗反对过分逼真地追求事物的轮廓,他主张应该在运用了正确的色彩和笔法的画笔下,画出你所观察到的和感觉到的。下列作品与他主张的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格尔尼卡》 B.《自由引导人民》 C.《星月夜》 D.《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5.近代西方某-画派在创作中主张:“将个人感情趣味以及艺术才能都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而不受任何形式与法制的限制。”下列作品中能够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A.《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B.《日出·印象》 C.《自由引导人民》 D.《格尔尼卡》 6.“我们在画中看到的是充满阳光的色块组合,充满了空气感。他们的创作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印象取代之。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下列作品与材料反映的创作风格相符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 B.《拾穗者》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7.“作画时,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种物体,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蓝色、一小块长方形的粉红色、一丝黄色。创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于要表现的景物上,而是放到景物周围的空间环境、光线、烟雾、气流所产生的效果上。”此画家属于的派别是() A.古典主义 B.现代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实主义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代主义的美术在对待社会、人、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上失去了平衡,关系是扭曲的。这样,现代主义的美术家似乎是超脱社……但他们的作品影射着社会和人生,采用的语言是荒诞的、寓意的或抽象的。在他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好高考历史备考,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历史备考有所帮助。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嘉兴高三基础测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解析:选D 关键信息:1776、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题干反映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下流水线生产现象,是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提高劳动效率,D项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题干未涉及;流水线生产可以降低工人个体技术要求,提高工作效率,B项说法正确;C项"手工工场"、"复杂化和低效率"说法都是错误的。 2.(2014攀枝花统考)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解析:选C 由材料"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说明工厂的布局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说明工厂的布局摆脱自然条件限制,由分散走向集中,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3.(2014广安模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 ①机器的采用②轮船的行驶③内燃机的创制④有线电话的发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成就有",即《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生产力成果,科技的进步、机器和工具的改进等都属于生产力。《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当时英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趋于完成。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动力的轮船。故①②符合题意。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排除③④两项。 4.(2014黑龙江教研联合体模拟)帕尔墨和科尔顿在《近现代世界史》中说:"对英国劳动人民来说,工业革命是一次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劳动人民在城市和工厂里集中起来,这就为改善他们的处境开辟了道路。"作者的主旨是() A.强调工业革命是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的根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 1.[2018·山东潍坊期末]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例外时期的山东地图。图一到图二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 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是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图二反映的是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两者相比,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秦朝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 2.[2018·衡水中学调研]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答案CB.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D.秦王嬴政的独断专行 1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嬴政将“政月”改为“正月”以避讳其名,这实质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特点,C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开始”一词不确凿,排除;B项侧重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秦王嬴政”的说法本身错误,应该是秦始皇嬴政,而且实际上也是C项的体现,排除。 3.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

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严重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答案A 解析郡县面积的大小跟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郡县分的多说明经济发展水平高,需加强管理,故选A项。 4.[2018·福建四地六校联考]秦汉法律规定,对国有财物的出入账目事项和保管情况要造籍登记,制作账簿,形成会计报告,并以日、月、季、年的时间和以县令(长)——郡守——丞相、御史或内史的行政次序逐级申报,接受上级的检查和监督。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A.开放国有经济成为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B.官僚政治和集权政治的践行 C.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为政府主要任务 D.郡县制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秦汉时期已经确立了开放私有制,不是国有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由地方官吏对财产问题进行严格的统计并且逐级上报,体现了官僚制度的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严格管理,并不是主要为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 5.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开放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 2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说明()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湖南省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带答案)

湖南省常德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二)文综历史 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常德外国语学校)《大学》曾子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吕氏春秋·谕大》载,“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材料反映出 A.古代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B.古代家国一体的政治特征 C.古代中国社会的统治秩序D.宗法思想影响到国家政治 25.(桃源一中)下面是两幅汉代画像砖的图片。突出反映出汉代 图 1 制盐画像砖图 2 薅秧画像砖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B.重视生产工具的运用 C.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D.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26.(芷兰学校)宋朝设转运使(俗称漕司),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宋真宗景德四年,转运使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护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实际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转运使 A.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B.职掌的权力扩大 C.中央设置转运使的必要性 D.有利于监督通判 27.(澧县一中)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 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由此可知黄宗羲的主张 A.反对以农为本 B. 具有“承古萌新”的一面 C.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D.是对传统儒学彻底否定 28.(常德市二中)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陈旭麓先生这样写道:“人 们多注意1840年的划时代意义。实际上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陈先生之所以强调1860年的标界意义,是基于 A.此后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 B.清朝与列强的关系由对立走向和好 C.清统治集团中部分人公开倡导西学 D.志在取代清朝的太平天国已走向衰落

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望谟民族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2018届高考在即,280天后学生将奔赴战场,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经过2017年8月31日早上高三年级备课组会议,讨论决定实行该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运用“新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注意六忌: 忌好高骛远,以基础知识为主;忌死记硬背,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问,做到解题详略得当,结论完整;忌题海无边,要以一当十;忌胸中无目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把握“新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新高考的基础。故在平时的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复习安排 1、时间安排:2017年4月底—2018年1月上旬(一轮复习);【特长班复习完成时间往后推,截止时间2018年4月中旬】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科能力,形成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温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