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数学同步训练之16平面的基本性质(通用)学案

高一数学同步训练之16平面的基本性质(通用)学案

高一数学同步训练之16平面的基本性质(通用)学案
高一数学同步训练之16平面的基本性质(通用)学案

平面的基本性质

知识梳理

1.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基本

2.平面的基本性质

性质一: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应用

基本性质二: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经过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应用

基本性质三:如果不重合的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应用

3.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

例题

1.三个互不重合的平面把空间分成六个部份时,它们的交线有()

A.1条B.2条C.3条D.1条或2条

2.过以下元素可以确定多少个平面?(1)三点_________(2)四点_________(3)五点(任四点都不共面)_________(4)两条相交直线_________(5)三条直线两两相交_________(6)四条线段首尾相连_________(7)四条直线两两平行_________(8)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两点

_________(9)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不共线三点_________(10)过直线外两点可以做多少条直线的平行线?_________

3.两条异面直线上分别取三个点和两个点,这五个点可确定多少个平面?_________

4.在空间四边形ABCD的边AB、BC、CD、DA上分别取E、F、G、H四点如果EF与HG交于点M,则()

A.M一定在直线AC上B.M一定在直线BD上

C.M可能在AC上,也可能在BD上D.M不在AC上,也不在BD上

5.给出结论:①若A∈l,A∈α,B∈l,B∈α,则l?α;②若A∈α,A∈β,B∈α,B ∈β,则α∩β=AB;③若l?α,A∈l,则A?α④若A、B、C∈α,A、B、C∈β,且

A、B、C不共线,则α与β重合。上述命题中,正确结论是_____

6.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其截面是一个多边形,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最多是

7.画出下列平面内或几何体表面三点围成的截面。

8.已知:.//,,,,a PQ b P A b a b a ∈=???αα

.:α?PQ 求证

9.已知△ABC 三边所在直线分别与平面α交于P 、Q 、R 三点,求证:P 、Q 、R 三

点共线。

10.⊿ABC 和⊿'C 'B 'A 不全等,且有''//,''//,''//C B BC C A AC B A AB ,

求证:'CC ,'BB ,'AA 交于一点。

11.空间四边形ABCD 中,E 、F 、G 、H 分别是四边上的中点,则直线EG 和FH 的位置关系_____

12.给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异面直线是指空间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②两异面直线b a ,,如果a 平行于平面α,那么b 不平行平面α;③两异面直线b a ,,如果⊥a 平面α,那么b 不垂直于平面α;④两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不可能是两条平行直线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

巩固练习

1.在空间四边形ABCD 中,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设BC+AD=2a ,则MN 与a 的大小关系是( )C A .MN>a B .MN=a C .MN

2.长方体中ABCD-A 1B 1C 1D 1中,AB=8,BC=6,在线段BD ,A 1C 1上各有一点P 、Q ,在PQ 上有一点M ,且PM=MQ ,则M 点的轨迹图形的面积为_______(答:24)

3.正方体''''D C B A ABCD -中,设线段A 1C 与平面''D ABC 交于Q 点,求B 、Q 、D 1三点共线。

4.正方体''''D C B A ABCD -有E 、F 为AB 、AA ’中点,求证:(1)E 、C 、D 、F 共面,(2)CE 、D ’F 、DA 三线共点。

高中数学《平面的基本性质》教案

§1.2.1平面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学生对平面产生感性的认识;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认识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学生经历平面的感性认识。 3、情感与价值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身边的实物思考、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等,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正(长)方形模型、三角板 四、授课类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入情景 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平整的操场、桌面、平静的湖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你们能举出更多例子吗? 平面的含义是什么呢? (二)建立模型 1、平面含义 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一条直线平移就得到了一个平面。我们通常把一个“水平 放置的平面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 ,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打出投影片) D C B A α β β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3.初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知识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高一数学集合同步测试题8

1.1 集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5分,共50分). 1.方程组20{=+=-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2.下面关于集合的表示正确的个数是 ( ) ①}2,3{}3,2{≠; ②}1|{}1|),{(=+==+y x y y x y x ; ③}1|{>x x =}1|{>y y ; ④}1|{}1|{=+==+y x y y x x ; A .0 B .1 C .2 D .3 3.设全集},|),{(R y x y x U ∈=,}12 3 | ),{(=--=x y y x M ,}1|),{(+≠=x y y x N ,那么)(M C U ∩)(N C U = ( ) A .φ B .{(2,3)} C .( 2 , 3 ) D . }1|),{(+≠x y y x 4.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 .},|{32R x x y y ∈+=∈π B .)},{(b a =)},{(a b

C .}1|),{(22=-y x y x }1)(|),{(222=-y x y x D .}02|{2=-∈x R x =φ 5.已知集合A 中有10个元素,B 中有6个元素,全集U 有18个元素,≠?B A φ。设集合)(B A C U ?有x 个元素,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 A .83≤≤x ,且N x ∈ B .82≤≤x ,且N x ∈ C .128≤≤x ,且N x ∈ D .1510≤≤x ,且N x ∈ 6.已知集合 },61|{Z m m x x M ∈+==,},3 1 2|{Z n n x x N ∈-==, =P x x |{+= 2p },6 1 Z p ∈,则P N M ,,的关系 ( ) A .N M =P B .M P N = C .M N P D . N P M 7.设全集}7,6,5,4,3,2,1{=U ,集合}5,3,1{=A ,集合}5,3{=B ,则 ( ) A . B A U ?= B . B A C U U ?=)( C .)(B C A U U ?= D .)()(B C A C U U U ?= 8.已知}5,53,2{2+-=a a M ,}3,106,1{2+-=a a N ,且}3,2{=?N M ,则a 的值( ) A .1或2 B .2或4 C .2 D .1 9.满足},{b a N M =?的集合N M ,共有 ( ) A .7组 B .8组 C .9组 D .10组 10.下列命题之中,U 为全集时,不正确的是 ( )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45-46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运用性质进行化简比的运算; 3、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用猜测、验证的方式经历比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在形成猜想与作出决策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本节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中激发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 2、通过由旧到新的训练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3、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及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对比进行化简。

【教学难点】 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对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进行化简的方法。 【教材分析】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比的意义,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约分、通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或取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传承性。并为下面学习实际问题中的比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填空(口答结果,并说一说解答的根据。) (1) 2÷3=(2×3)÷( × )=6÷(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2) 1812 (一) 探讨比的基本性质 1、(导入)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一下,比中也有类似的规律吗? (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学生表述,相互补充完整。教师板书。 3、验证。

(完整版)高一数学集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数学集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已知集合}1,1{-=A ,}1|{==mx x B ,且A B A =?,则m 的值为 ( ) A .1 B .—1 C .1或—1 D .1或—1或0 2.设集合{}21<≤-=x x M ,{} 0≤-=k x x N ,若M N M =I ,则k 的取值范围( ) (A )(1,2)- (B )[2,)+∞ (C )(2,)+∞ (D)]2,1[- 3.如图,U 是全集,M 、P 、S 是U 的3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 A 、 ()M P S I I B 、 ()M P S I U C 、 ()u M P C S I I D 、 ()u M P C S I U 4.设{}022=+-=q px x x A ,{} 05)2(62=++++=q x p x x B ,若? ?? ???=21B A I ,则=B A Y ( ) (A )??????-4,31,21 (B )??????-4,21 (C )??????31,21 (D)? ?????21 5.函数2x y -= 的定义域为( ) A 、(],2-∞ B 、(],1-∞ C 、11,,222????-∞ ? ?????U D 、11,,222? ???-∞ ? ?? ???U 6. 设{} {} I a A a a =-=-+241222,,,,,若{}1I C A =-,则a=__________。 7.已知集合A ={1,2},B ={x x A ?},则集合B= . 8.已知集合{} {} A x y y x B x y y x ==-==()|()|,,,322那么集合A B I = 9.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的正确得有40人,化学实验做的正确的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的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10.已知集合{} { }A a a d a d B a aq aq =++=,,,,,22 ,其中a ,d ,q R ∈,若A=B ,求 q 的值。 11.已知全集U={} 2 2,3,23a a +-,若A={},2b ,{}5U C A =,求实数的a ,b 值 12.若集合S={ }2 3,a ,{}|03,T x x a x Z =<+<∈且S ∩T={}1,P=S ∪T,求集合P 的所有子 集 13.已知集合A={ } 37x x ≤≤,B={x|2

初中数学平面及其基本性质教案与学案

初中数学平面及其基本性质教案与学案 课型:立体几何新授课计划授课班级:高2010级6班(文科平行班) 授课教师:陈杰计划授课时间:2011年10月27日上午 教学内容:学习公理一、二、三,引申出公理的三个推论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与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认识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 2.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准确描述三个公理 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公理的三个推论 4.通过对平面基本性质的学习,让学生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结合问题实例,认识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符号语言,公理的基础应用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的纸板、小棍,课堂教学学案 教学形式:启发式教学、学生小组探究活动等 第一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一)在上一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空间中的各类位置关系.从平面几何发展到立体几何,位置关系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在空间中,除了点、线这样的基本要素外,还增加了一个新的要素——平面. (二)上节课中,我们也学习了平面的概念、图形及表示方法,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的练习题: 【课堂练习】 1.说一说——数学中的“平面”概念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2.画一画—— (1)我们通常怎样画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用怎样的数学符号来表示? (2)如果一个平面被另一个平面挡住了,一般用虚线体现图形的立体感,请把右图中被挡住的部分用虚线表现出来使之呈现立体感. 3.填一填——把下图中呈现的位置关系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 (2),. (3),. (4)直线与直线相交于点,表示为__________;直线与平面相交于点, 表示为_________.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教师作简要评讲,做好新课学习的准备) (三)为了对空间中的位置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们需要对平面这一新要素进行必要的研究与总结,这就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认识平面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平面的基本性质是学习研究立体几何的基础,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把它们总结为几个公理,并由此出发建立了立体几何的知识体系.下面来认识一下这几条性质.(一)公理一的学习 提供背景材料1:(1)如果直线与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直线是否在平面内? (2)如果直线与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呢? (3)请用实例说明你的判断.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归纳: 【公理一】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文字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以下几个知识点: 1.图形语言 通常画成上图的形象 2.符号语言的提炼 (或者写成) 3.介绍其作用: (1)判定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判定点在面内 教师指出:公理1说明了平面与曲面的本质区别,通过直线的“直”来刻画平面的“平”,用直线的“无限延伸”来描述平面的“无限延展”,它既可以判断直线(点)在平面内,也为我们验证平面提供了方法依据.

高一数学集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数学集合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1.已知集合}1,1{-=A ,}1|{==mx x B ,且A B A =?,则m 的值为 ( ) A .1 B .—1 C .1或—1 D .1或—1或0 2.设集合{}21<≤-=x x M ,{}0≤-=k x x N ,若M N M =I ,则k 的取值范围( ) (A )(1,2)- (B )[2,)+∞ (C )(2,)+∞ (D)]2,1[- 3.如图,U 是全集,M 、P 、S 是U 的3个子集,则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 A 、 ()M P S I I B 、 ()M P S I U C 、 ()u M P C S I I D 、 ()u M P C S I U 4.设{}022=+-=q px x x A ,{}05)2(62=++++=q x p x x B ,若??? ???=21B A I ,则=B A Y ( ) (A )??????-4,31,21 (B )??????-4,21 (C )??????31,21 (D)??? ???21 5.函数22232x y x x -=--的定义域为( ) A 、(],2-∞ B 、(],1-∞ C 、11,,222????-∞ ? ?????U D 、11,,222???? -∞ ? ?????U 6. 设{}{}I a A a a =-=-+241222,,,,,若{}1I C A =-,则a=__________。 7.已知集合A ={1,2},B ={x x A ?},则集合B= . 8.已知集合{}{}A x y y x B x y y x ==-==()|()|,,,322那么集合A B I =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公开课教案

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推倒化简比的方法,正确化简比。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根据比、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下表填写完整。 追问:比和分数有什么关系?比和除法呢? ⒉你会填吗? 4÷0.25=( )÷( ) 思考:你怎么想的?(投影出示思考过程) 这样填写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出示商不变性质) ⒊你化简吗? ()() = 1015

学生回答后投影出示: 思考:2 3是不是最简分数?“5”与分子与分母有什么关系?这样做的依据 是什么?(投影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类比导入,猜想验证。 2.投影出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 要求: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能不能验证一下。 3.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⑴教师指导举例验证,师生共同完成并板书。 小结:通过这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 ⑵学生举例验证,全班交流时,让学生到投影仪上说说自己的验证与想法。 小结:通过验证,有没有不符合这样规律的例子?这样说明了什么? ⑶直观演示,验证想法。 ()()2 35105151015=÷÷=()()3 123612363 618618123626:2186:18=÷==÷==??=:::乘法:()()3 393936186183 926:2186:18=÷==÷==÷÷=:::除法:

直线和平面的基本性质

高中立体几何教案第一章直线和平面平面的基本性质之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公理及公理3的三个推论; 2.了解推论1的证明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公理3的引入与掌握及推论1的证明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讲过平面是原名,没有方法定义,所以平面的性质只能以公理的形式给出,我们今天就来研究以公理形式给出的平面的性质. (当教师说完上述话后,拿出一根小棍作为直线的模型,一矩形硬纸板作为平面的模型,让学生自己也拿同样的模型,师生一起观察.然后,再提出问题) 师:直线与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 生: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在平面内. 师:相交时,直线与平面有且只有几个公共点? 生: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师:当直线与平面有几个公共点时,我们就能判定直线在平面内? 生:只要有两个公共点. 师:对,这就是公理1.(同时板书) 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如图1) 这时我们说直线在平面内,或者说平面经过直线.

师:为了书写的简便,我们把代数中刚学习过的有关集合的符号,引入立体几何中.我们只把点作为基本元素,于是直线、平面都作为“点的集合”,所以: 点A在直线a上,记作A∈a; 点A在平面α内,记作A∈α; 所以公理1用集合符号为:A∈a,B∈a,A∈α,B∈α,则 公理2可用如下方法引入:教师用矩形硬纸板的一顶点放在讲台面上,让学生观察,并同时提出问题. 师:看模型,能否说这两个平面只有一个公共点? 生:不能,因为平面是无限延展的,所以这两个平面应该有一条经过这公共点的直线. (这时教师用手动矩形硬纸板,表示同意学生的意见,并说) 师:我们只能用有限的模型或图形来表示无限延展的平面,所以我们有时要看模型或图形,但又不能受模型或图形的限制来影响我们对平面的无限延展的了解.(同时板书) 公理2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如图2)

人教版《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过程与方法:通过迁移类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一个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 12÷4=3 (12÷2)÷(4÷2)=3 12÷4=3 (12×2)÷(4×2)=3 4、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举例 二、探究新知 1、谈话导入,大胆猜想。 比的基本性质 1、类比猜测: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 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 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猜测比的性质是什么?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4、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师:你认为比的基本性质里哪些词语很重要?为什么“0除外?” 观察讨论:你们是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的? (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明确:我们可以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意图:通过练习,理解最简整数比,并为后面化简比作铺垫)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⑴课件出示例1(1):“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见右图)。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⑵生读题,然后写出一大一小两面旗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 15:10 180:120 师问:这两个比,数据大小悬殊,很难看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这两个比,是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呢?如何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整数比呢?生自己尝试化简。 ⑶观察这两个比的结果,两面旗的长宽不同,化简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 生:交流,体会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从中进一步了解化简比的必要性。 ⑷课件出示例1(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高一数学】集合同步练习(附答案)

高一(上)数学同步练习(1)---集合 一、选择题 1.下列八个关系式①{0}=φ ②φ=0 ③φ {φ} ④φ∈{φ} ⑤{0}?φ ⑥ 0?φ ⑦φ≠{0} ⑧φ≠{φ}其中正确的个数( ) (A )4 (B )5 (C )6 (D )7 2.集合{1,2,3}的真子集共有( )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3.集合A={x Z k k x ∈=,2} B={Z k k x x ∈+=,12} C={Z k k x x ∈+=,14}又 ,,B b A a ∈∈则有( ) (A )(a+b )∈ A (B) (a+b) ∈B (C)(a+b) ∈ C (D) (a+b) ∈ A 、B 、C 任一个 4.设A 、B 是全集U 的两个子集,且A ?B ,则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A )C U A ?C U B (B )C U A ?C U B=U (C )A ?C U B=φ (D )C U A ?B=φ 5.已知集合A={022≥-x x } B={0342≤+-x x x }则A B ?=( ) (A )R (B ){12≥-≤x x x 或} (C ){21≥≤x x x 或} (D ){32≥≤x x x 或} 6.下列语句:(1)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2)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或{3,2,1};(3)方程(x-1)2(x-2)2=0的所有解的集合可表示为{1,1,2};(4)集合{54<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

2.1.1平面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的2.1.1平面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平面的概念及三个公理。平面的基本性质虽然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和填空题型为主,但是它是研究立体几何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论证推理的逻辑依据。这节内容是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观念的拓展,帮助学生观念逐步从平面转向空间。因此,掌握平面的三条基本性质至关重要。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串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平面及其基本定理”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及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平面的概念、画法、表示方法; (2)通过联想、观察图形,用图形和符号语言表示平面; (3)准确的理解并表述平面的三个基本性质、正确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进行共面、共线、共点问题的证明。 【能力目标】 (1)通过实例和多媒体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对生活中平面实例及其性质的举例、分析、解释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其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是一节较为抽象的数学几何概念课。因此, 1、教法上应注意: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在设问、讲评和规范书写等方面,要教会学生清晰地思维、严谨的推理,并 成功地完成书面表达; (3)采用直尺、三角板直观地表示平面的基本性质,以及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是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

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平面的基本性质3》教案(苏教版必修2)

第7课时平面的基本性质(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进行性质与推论的简单应用、正确运用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三个推论进行共面、共线、共点问题的证明;要通过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方法、规律,学会正确推理,以理服人。 教学重点、难点:共面、共线、共点问题的证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三个公理及推论;各个公理及推论的作用。 二、新课讨论: 例1:直线AB、BC、CA两两相交,交点分别为A、B、C,证明这三条直线共面. [师]空间的几个点和几条直线,如果都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可以简单地说它们“共面”. 分析:两两相交,是说每两条直线都相交. 此题是让我们证明三条直线共面,我们学过的公理和推论中都没有关于三条直线的,怎么办呢? [生丙]先由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再证第三条直线也在这个平面内(学生已作了预习,回答出这样的思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师]生丙同学的回答正确吗?若正确,怎样证明第三条直线也在这个平面内呢? [生丁]生丙的回答正确.先由两条直线确定一个平面是容易的,要证第三条直线也在这个平面内,只要证第三条直线上有两点在这个平面内就行了,如图,先由AB、AC 确定一个平面,由于B点、C点在确定的平面内,根据公理1可知,直线BC也在这个平面内. [师]生丁所述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完全正确. [师]下面我们根据生丙、生丁两位同学的思路,写出此题的证明过程. 证明:∵AB、AC相交, ∴AB、AC确定一个平面,设为α ∵B∈AB,C∈AC ∴B∈α,C∈α ∴BC α 因此AB、AC、BC都在平面α内. 即AB、AC、BC共面. 注意:确定的平面叫成什么是无所谓的.不一定非要叫α不可,叫成其他如β、γ都行. [师]谁还有其他不同于生丙同学的意见? [生戊]每两条相交直线都能确定一个平面,若能证明这些平面重合,则也能说明这三条直线共面.

比的基本性质优质课教案

虞城县教研室优质课教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虞城县芒种桥乡中心小学沈爱玲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比的意义,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约分、通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传承性。并为下面学习实际问题中的比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教师的的引导下不难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环境分析: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使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运用性质进行化简比的运算。 能力目标: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由旧到新的训练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2、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引入新课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比分数 前项分子

:(比号) -(分数线) 后项 分母 比值 分数值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 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 = 二、观察猜想、探究新知 1、猜测比的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淘气和笑笑进行踢毽子比赛淘气踢了30个,笑笑踢了36个: (1)写出淘气和笑笑踢毽子的比,并求出比值 30:36=30/36=5/6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说一说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有什么关系吗?并在小组进行验证: 30÷36=(30×2)÷(36×2)=60÷72 30:36=(30×2)∶(36×2)=60:72 30:36=(30÷2)∶(36÷2)=15:18 30÷36=(30÷2)÷(36÷2)=15÷18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3、展示结论: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试着求淘气和笑笑踢毽子的整数比。 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必须是最简的)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范例点击,应用新知 例1:尝试把下面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24 : 42 ⑵ : ⑶2/5 : 1/4 (4) : (5) 52:4 1 你是怎么想的? (1)能不能把整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2)能不能把小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3)能不能把分数比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如何化?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教学设计

《2.2.4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必修②高一数学第二章第二节的第4课时 平行与垂直是空间中两种特殊而重要的位置关系,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求解的关键是根据线与面之间的互化关系,借助创设辅助线与辅助面,找出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通过对有关概念和定理的概括、证明和应用,使学生体会“转化”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公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等内容的基础上的学习,只要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和面与面平行的概念,该性质定理的证明不难理解,难点是选择或添加适当的平面或线,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利用平面图形的几何特征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通过证明问题,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探索过程及应用。 2.难点: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探究发现及其应用。 五、教学设想: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探索与研究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 六、教学方法设计: 由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定义得到的两个平面平行性质定理是证明直线与直线

平行的重要方法。在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研究中,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将两个平面平行的问题转化为直线与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的问题。 七、教学流程: ↓ ↓ ↓ 八、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实物,通过类比、交流等,得出性质及基本应用。 2、教学用具:多媒体、长方体模型 九、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大屏幕展示) 如何判断平面和平面平行? (答:有两种方法,一是用定义法,须判断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二是用平面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须判断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和另一个平面平行.) 你会用符号语言描述判定定理吗?(目的:(1)通过学生回答,来检查学生能否正确叙述学过的知识,正确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板书定义及定理内容,是为学生猜测并发现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作准备) 探究新知 思考:如果两个平面平行,会有哪些结论呢?(学生议论,教师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同时提示研究问题的方法) 探究1. 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有什么位置关系?

第6课时 平面的基本性质(二)(立体几何--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全部)

第6课时平面的基本性质(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面的画法、表示方法;会用集合符号语言推证简单命题;掌握确定平面的依据。 教学重点:公理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点:用符号语言推证简单命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复习公理1、2; 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语言叙述,并判断它们是否正确: ⑴当A∈α,B?α时,线段AB?α; ⑵A∈α,B∈α,C∈AB,则C∈α; ⑶A∈α,A∈β,A∈а,则а=α∩β。 3、如图,△ABC的两边AB、AC分别与平面α交于点D、 E,R若直线BC与平面α交于点F,请画出F的位置。 二、新课讲解: 1、公理3及三个推论: (1)问题:经过一点有几个平面?经过二点、三点、四点?……。(注意“经过”的意思),四边形一定是平面图形吗? (2)由上述讨论,归纳出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或叙述为: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强调:⑴“不共线”,⑵这个公理是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过A、B、C三点的平面又可记为“平面ABC”。 (3)推论: 推论一: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从“存在性”和“唯一性”两方面口述证明本推理的正确性,以及和公理3的关系。证明:(1)存在性 点A是直线a外的一点,在a上任取两点B、C,根据公理3,经过不共线的三点A、B、C有一个平面,设为平面α。 因为点B、C都在平面α内,所以根据公理1,直线a在平面α内,即平面α是经过直线a和点A的平面。 (2)唯一性(反证法) 假设过直线a和点A还有另一个平面β,因为点B、C在直线a上,所以点B、C在平面β内,即不共线的三点A、B、C在平面β内,这样过不共线的三点A、B、C有两个平面α、β,这与公理3矛盾,所以过直线a和点A只有一个平面。 由(1)、(2)可知,命题成立。 说明:唯一性问题一般可以用反证法。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钢研第二希望小学 童虎华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45-46页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 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 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12÷16 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86= =4 3 二、新授 1、猜测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 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 2、验证猜测的性质能否成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6÷22 8÷22 ……

3、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4、正式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5、教学例1 (1) 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5∶10 61∶9 2 0.75∶2 (2) 引导学生审题,说说题目提出了几个要求(两个,一是化成整数比,二 必须是最简的) (3)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化简的方法,全班评判。 三、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教学反思: 本堂课,是一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教学中,,由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就能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是否也存在着“比的基本性”。对此,我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顺从学生的思维规律,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通过举例、论证等方法小心验证,最后确切地得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在“大胆猜想——小心验证——得出结论”这一过程中,我尽量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课堂,步步深入,而教师只在关键处起点拨作用。这样,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成就感足,理解和记忆也就自然较为深刻。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研究探时的意识,追求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台。 2.每小组《验证表》一张。 验证表 举例 结论 3.比,除法,分数关系表: 比前项相当于后项相当于比值相当于 除法 分数 4.卡片若干张。 (1)商不变的规律;(2)分数的基本性质; (3)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实施方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教课标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创没情境——验证猜想——展示交流——意义构建——巩固拓展。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评价、组际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验证表,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目标: (1)复习旧知,为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猜想奠定基础。 (2)启发学生大胆猜测,提出自己的假设。 过程: (1)复习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通过填写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让学生发现比、除法、分数有很多相似之处?

(2)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联想: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 提出猜想: (1)学生讨论比有没有类似的基本性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比就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看成一个分数,就可以遵循分数的基本性质等。最后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2)猜想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猜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目标: (1)引导学生对验证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与途径? (2)组织实践活动,揭示知识本质,让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3)营造协作学习氛围,组织讨论研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协作学习意识。 过程: (1)小组讨论:这个猜想成不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2)小组代表发言,说出本组思路。 A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用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得到新比,看比值变不变。 B组:我们想用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分数或者一个小数,看它的比值变不变。 C组:我们想把不同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看它们的比值变不变。 通过学生发言,让学生互相启发,产生灵感,对验证猜想的方法进行比较,使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加具有科学性,更严谨。 小组合作,试着验证: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用一个比或多个比进行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填写《验证表》。 3.展示交流,感受过程。 目标: (1)理清知识脉络,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使学生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条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 (1)用实物投影展示各个小组的《验证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