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摘要: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向世人敲响了金融业内部控制的警钟。反思巴林银行倒闭的成因,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管理者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巴林银行倒闭案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运行是企业发现、纠正错误行为, 防止财务造假的重要措施。建议企业要从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和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控制,控制环境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发展

内部控制概念最早由外部审计界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环境,环境压力迫使审计界必须探寻新的审计理论和寻找新的审计方法。这样为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提高审计效率控制审计风险,开始提出内部控制概念,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审来确定审计师可能承担的审计风险和需要执行的审计业务量。

内部控制自提出后一般认为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其核心思想是一项经济业务通过分工由不同的人共同完成,从而形成相互制约和牵制,并通过账目核对确保经济业务得到正确记录,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这个时期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两个部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其中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内部管理控制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确保企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

第三,内部结构控制。20世纪80年代外部审计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将内部控制界定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以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这一阶段,内部控制不仅包含了与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目标实现有关的内容,而且还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与资产安全完整。这从内部控制结构的定义看出,即“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与程序。”这更突出了控制环境的作用,这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内部控制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置身于特定的

环境中并且深受环境的影响。

第四,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代表了内部控制发展的最高水平。

二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成果及其特色

20世纪90年代,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这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它将内部控制的目标规定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真实可靠以及为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同时明确规定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为董事会、经理层以及企业中其他员工。这使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得到充实,分为以下五个方面: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督活动。客观的说这几方面均反映了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是对影响内部控制在新时期发挥作用所有因素的综合概括。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时刻都面临着经营失败的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自己的整个经营过程和业务特点都有深刻透彻的把握。并要客观分析企业整个经营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企业从事业务所特有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评价这些风险对企业经营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信息与沟通是整体框架强调的第二个因素,因为及时有效的信息不但是决策的关键而且也是进行内部控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的信息和沟通不仅使企业的所工有员了解自己的职责,并可以使管理者及时掌握各个层级业务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其中蕴藏的风险。监督是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自省过程,即为了保证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贯彻对内部控制实施再控制。

三巴林银行倒闭案案例

成立于1763年的巴林银行集团,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久并声明显赫的商人银行集团。1994年巴林银行税前利润高达1.5亿美元,其核心资本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第489位。然而,在欧洲金融界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它却因为内部控制原因最终倒闭。

里森是巴林银行的一个区级职员,负责巴林银行在新加坡的工作他既是首席交易员,又是清算部经理。从1992年开始,他利用一个按巴林银行总部规定本该废止但他却私自保留的一个叫“88888”的账户进行不受任何约束的期货交易,结果造成高达1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最后透支的金额超出整个巴林银行几亿美

元的资本,将整个巴林银行赔了精光,导致这座曾经辉煌的金融大厦轰然倒塌,最终走向坟墓。

四从内部控制分析其倒闭成因

(一)控制环境存在问题

1 管理层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

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这决定了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经营中需要拥有比其他行业更高的风险意识。而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业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如果说银行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那么经营衍生金融工具需要更高的风险意识,要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双刃剑”效应,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中管理层只看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负面效应,从而也就没有对负面效应可能产生的风险迸行控制和防范。

2 管理层不重视历史经验的指示作用,突出表现是不重视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通过编制资产负债表,可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金额极其结构状况,从而有助于使用者评价资产的质量以及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和利润分配能力等。尽管资产负债表具有静态性,但它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及承担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它分析各种数据的正确性,检查内部是否存在做假账的问题。资产负债表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而巴林银行主管却对它置之不理。1994年7月,资产负债表明显记录了里森的损失已达5000万英镑, 但巴林银行高层对此仍视而不见, 且巴林董事长彼得巴林发表过一段评语“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管理高层的疏忽和监管不力是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使3名高管受到法律惩处。

3 管理层没有应有的风险警觉意识

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中,当交易员里森由于违规操作使亏损不断加大并且不能通过自身周转来掩饰亏损时,开始要求伦敦总部汇入大量资金。由于亏损不断加大,里森开始超常规的向总部索要资金,这种情况下巴林银行总部不但没警觉到风险的存在,而且违反英格兰银行的规定向里森输送资金。这些均说明巴林银行

总部不但对里森非常规要求汇入资金毫无风险警觉意识,而且还一味的满足,暴露了总部在风险评估中的失误。

4不理智的人力资源政策

尽管里森曾经为巴林银行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巴林银行“用人不疑”的政策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用人政策走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信息和沟通存在问题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及时的信息和有效的沟通是实施控制的关键要素。通过信息传递和沟通管理者不仅可以了解业务的进展情况,而且可以掌握其中蕴藏的风险。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是里森用于掩饰错误的“88888”账户始终没有被总部发现。“88888”账户的开立和消除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失误。首先,总部要求里森更改进行错误交易处理账户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尽管错误记录处理账户己经由“99905”转为“88888”,但是这个信息只有开设账户的员工一个人知道,其他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均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如此重要的业务信息管理者竟然不知道,可见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效率差。其次,在总部恢复使用旧“99905”账户处理错误记录时,临时“88888”账户不但没有及时消除,而且该信息也没有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备案,从而使“88888”账户成为内部控制的“盲区”,成为各种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触及的地方,直到最终巴林银行倒闭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可以说正是“88888”账户这个关键控制点的失控导致了巴林银行悲剧的发生。

(三)控制活动存在问题

控制活动是为了实现控制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内部控制最初的控制活动是职责分工和相互牵制,而这种最基本的控制原则在巴林银行业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按照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操作的风险特点,为了进行风险识别和控制,交易员应当和清算员进行职责分离以便利用清算员的每日清算发现交易员存在的交易失误并及时制止。但是在巴林银行里森一个人既担任交易员又担任清算员,这为其进行违规操作和掩盖失误提供了方便,这种致命失误使针对衍生金融交易的风险控制彻底归于失败,导致悲剧的必然发生。

目前,在西方企业实行一种精明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强制休假制度。实施强制休假制度可以为实施检查留下足够的时间,并且在实施检查时不必与员工进行正面接触,不但顾及了员工的颜面和自尊心,而且可以发现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意无意犯下的错误,及时发现其中蕴藏的隐患。如此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控制制度在巴林银行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里森自1992年到新加坡巴林银行分部至巴林银行破产倒闭,自始至终未进行任何强制休假,这使其犯下的错误日积月累最终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直接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崩溃。

(四)监督活动形同虚设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监督活动是对控制活动的一种再控制,是确保各项控制活动得以实现的一种措施。在巴林银行内部,对里森用于掩盖失误的“88888”账户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始终没有被内部审计部门发现,对于里森假造花旗银行5000万英镑存款,内部审计部门始终未向花旗银行进行函证以确认其真实性。另外,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活动存在的明显失误视而不见。因此,这一切均表明监督活动在巴林银行已经没有价值。

从巴林银行的倒闭案例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在银行、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要以此为鉴,发展相关制度。但是,从90年代以来,我国内部控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企业的发展。

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陋习的延续,使企业内部控制不受重视在90年代初期,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那个时候我国大多数企业刚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理论不够充实,实践经验也很少,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并没受到多大的重视。

直到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开始,内部控制才得以在我国发展。

(二)企业的控制环境不理想

在我国,作为控制环境重要环节的公司法人治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对

企业的改制过程中,运作不太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被扭曲。股东大会执于形式,监事会的权力虚置,董事会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信息流通不畅,缺少交流沟通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每个成员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责,即每位员工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中的有关方面,这些方面是如何生效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以及所负责的活动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既有自上向下又有自下向上,既有横向又有对外界的顺畅的信息沟通渠道。而有些企业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盲区:谁都可以管,谁又都可以不管,结果出了问题后,要么无人承担责任,要么相互推卸责任,互相指责,制造出不必要的矛盾,最终给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四)风险意识较差,缺少内部动力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有些企业经营风险意识并没有被提到应有的高度,基本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的水平上,没有形成风险意识,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基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我国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发布了相关的文件,使企业有一个很好的理论模版,做好企业内部控制,力求更好的发展。

2005年,证监会国务院发布《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国务院首次就上司公司工作批转发布文件。

2006年,财政部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006年,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过程。

2007年,深交所发布《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要求建立自查机制,由内部负责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委员会对内控的建立

和实施情况,出具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

2010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六对未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展望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控制环境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首先,必须完善监事会制度。监事会是公司的强制治理机构,依法监督企业按章程规范化运作。如监督企业建立健全分工负责制,明确职权,落实责任,监督企业将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并实行回避制,建立岗位轮换制度等。其次,完善人事政策和提高员工素质。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重要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机制,发挥市场的评价与监督作用。

(二)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完善风险评估机制

我国很多企业风险控制意识薄弱,风险控制机制缺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重视企业内外的各种风险。如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企业只有在充分认识市场、认清形势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面临的各种风险,设置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增强避险和抗险能力,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

信息披露制度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证券市场效益的重要措施。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存在许多问题,如: 信息披露不真实: 操纵利润、隐瞒资金去向、发布误导性信息等; 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 避重就轻、掩盖问题、渲染成绩、滞后反映等。存在的这些问题是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与我国信息披露监管不严、监管不及时是有很大关系的。为完善我国有关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必须完善我国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制度,健全信息监管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加大信息违法处罚力度,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加强诚信

建设,建立信用评级体系。

(四)完善内部审计职能,保持其独立性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制度建设、机构建设、人员数量质量以及职能发挥上都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要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企业管理层必须充分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在企业各部门中的地位,对内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予以高度重视;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 会计研究,

2000,(5)2-8

[2] 李明辉内部控制的几个观念误区[J] 四川会计,2002,(5)14-15

[4] 彭文峰论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 湖南学报2008(6)

[5] 颜琪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探究——基于SOX法案的启示[J] 时代经贸,

2008 (1)

[6] 欧素芬推进企业内部控制的若干基本问题[J] 经济研究参考, 2008 (5)

[7] 王芳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财经界(中旬刊)

2008(1)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 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融资已

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 一,公司内部原因 (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在新加坡分行,李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李森在关西大地震后仍在增加仓位,却继续在1995年1月至2月间将10亿美元以上资金调拨给新加坡分行,充分说明巴林银行风险意识薄弱。巴林银行设立新加坡分行,在组织形式上也欠周详考虑,如果注册为全资子公司而不是分公司,也就不会招致巴林银行全军覆没的后果。 (2)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存在监管漏洞。

巴林银行倒闭与兴业银行案

巴林银行倒闭案 英国巴林银行成立于1762年,最初它是经营棉纱、木材、钻石和矿产的贸易矿,其后逐渐拓展证券业务,至1800年成为英国政府债券的主要包销商,从此它在伦敦金融业占据了领导地位。倒闭前是英国广大投资银行之一,被视为英国银行界的泰斗。 巴林银行主要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交易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集中在欧洲,证券业务则集中于亚洲及南美,在下属的17个证券公司中,以日本、香港、新加坡及菲律宾的业务为主。几年来巴林银行在亚洲的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生机勃的亚洲新兴市场给它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和财源。其中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工作尤为出色,负责期货交易的经理尼克·里森当时年仅28岁,因其工作成绩突出,不仅被委任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而且权力极大,几乎不受什么监督。 里森的业务是“套利”,他从日本大阪和新加坡的股票交易所买卖在两地市场上市的日经225种股票指数的期货,利用两地不时出现的差价从中牟利。如果买进和卖出是等量的,就没有多少风险。但是期货属于“衍生证券”,它的价值来源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者在购买期货合同时只需按合同金额较小的比例付一笔保证金,到合同期满时再按合同所定的金额进行分割,由于签合同时与交割时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于是就有合同增值和贬值的情况出现,于是也就有了获利和赔本的情况出现。所以这类衍生交易有着巨大的利润诱惑,也有着巨大的风险压力。开始,里森是按照规定工作的。1993年为公司赚了1400万美元,他自己获得100万美元的奖金。从1994年秋天开始,里森在上司和同行的称赞声中有些忘乎所以,一反常态地做起了投机交易,而且胃口越来越大,一发不可收拾。而里森的上司及远在伦敦的总部却没有加强监督,反而予里森更大的权力。结果在1995年2月里森做的日本股票和利率期货交易大亏,初步估算已有4亿英镑之巨。关键时刻里森一逃了之,巴林银行得知讯息为时已晚,经过两天多的昼夜努力,仍回天无术,只得宣布破产。一家具有233年悠久历史的英国老字号银行,就这样毁于一旦。 巴林银行的倒闭,在世界金融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人们议论分析,探究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应汲取的教训。其中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巴林银行在内部管理上有问题,银行赋予了里森过大的权力,里森在新加坡独立操作,集操作权,会计权与监督权于一身,银行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而里森既直接从事前台交易,又担任交易负责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公司的总经理,这为他逃避监督创造了条件。里森未经授权从事高达270亿美元的交易,而巴林银行竟未及时发觉,这是银行控制系统的失败。然而监督巴林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 1995年2月26日,英国银行业的泰斗,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9.1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案情:巴林银行创立于1762年,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100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该行1993年的资产有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人,盈利1.05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1.5亿英镑。该行当时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但却因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28岁的尼克·里森1992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错误账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此“错误账号”以代码“88888”为名设立。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以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88888”差错帐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帐户留存在电脑之中。这个被人疏忽的账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倘若当时能取消这一帐户,则巴林银行的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刚刚加盟巴林的王姓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将客户的20口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买入委托误为卖出。里森当晚清算时发现了这笔差错。要矫正这笔差错就须买回40口合约,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巴林总部。但在种种考虑之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帐户“88888”承接了40口卖出合约,以使帐面平衡。由此,一笔代理业务便衍生出了一笔自营业务,并形成了空头敞口头寸。数天之后,日经指数上升了200点,这笔空头头寸的损失也由2万英镑增加到6万英镑。里森当时的年薪还不足5万英镑,且先前已有隐瞒不报的违规之举,因而此时他更不敢向总部报告了。

案例1巴林银行破产案

案例二巴林银行破产案 1.背景介绍 巴林银行是由弗朗西斯·巴林爵士于1763在伦敦创建的。它在英国历史上地位显赫,曾经为拿破仑战争提供资金支持,客户包括众多的达官显要,其中就有伊丽莎白女皇二世。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1995年2月的一个星期,巴林银行被迫宣布破产,原因是损失了大约12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其资本额的两倍。这笔损失应当归咎于其新加坡分行的28岁的前任期货交易员尼克·里森。 里森于1989年7月加入该银行,之前曾经在伦敦为美国银行摩根斯坦利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作为一个掌管交易结算的职员,里森过去的业绩证明他具有过人的条理性,他在巴林银行后台的工作也给上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这家分行非常积极地参与日本东京和大阪交易所以及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Exchange, SIMEX)的期货交易。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便设立了账号为“88888”的错误账户。但是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要求新加坡分行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888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于电脑之中。“88888”这个被人忽略的账户,提供了里森日后制造假账的机会,如果当时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的历史可能会重写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加入巴林仅一星期的交易员King犯了一个错误:当客户(富士银行)要求买进20份日经指数期货合约时,此交易员误为卖出20份,这个错误在里森当天晚上进行清算工作时被发现。欲纠正此项错误,须买回40份合约,表示按当日的收盘价计算,其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伦敦总公司。但在种种考虑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账户“88888”,承接了40份日经指数期货空头合约,以掩盖这个失误。如此一来,里森所进行的交易使这个账户暴露为风险头寸。数天之后,由于日经指数上升200点,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便由2万英镑增为6万英镑了,里森当时年薪还不到5万英镑。此时里森更不敢将此失误向上呈报。

(金融保险)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论文宝]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巴林银行倒闭案的启示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对于期货交易市场还不成熟的中国来说,吸取巴林银行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与教训

c:\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 更多资料请访问.(.....)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论文宝]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

!- 巴林银行倒闭案 家大银行中按核 1000 日,英国银行业的巨头,在世界1995 年 2 月26 亿 9.16 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心资本排名第 489 位的巴林银行,,荷兰日月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 3 5 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1 英镑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国际集团 (1NG) 以一、案情介绍年由1762Bank巴林银行(Barings ),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 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初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矿,从澳大利亚贩过羊毛,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年,刚刚诞生的美国1803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在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需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尽管当时巴 但巴林银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柴尔德银行, 年,巴林银行发行“吉银行。1886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行还是各国政府、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

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巴林银行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 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 100 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该行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 1993 年的资产有 59 亿英镑,负债 56 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 4.5 亿英镑,海内外职员 4000 人,盈利1.05 亿英镑; 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 1.5 亿英镑。该行当时管理300 亿英镑的基金资产。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年轻职员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28 岁的尼克·里森 1992 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 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 99905 ”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人误为卖出等等。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人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 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鲍塞 (Gordon· Bowser) 要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的倒闭事件

从内部控制浅谈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摘要: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向世人敲响了金融业内部控制的警钟。反思巴林银行倒闭的成因,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管理者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巴林银行倒闭案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运行是企业发现、纠正错误行为, 防止财务造假的重要措施。建议企业要从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和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风险控制和内部审计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内部控制建设。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控制,控制环境 一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发展 内部控制概念最早由外部审计界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以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环境,环境压力迫使审计界必须探寻新的审计理论和寻找新的审计方法。这样为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提高审计效率控制审计风险,开始提出内部控制概念,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审来确定审计师可能承担的审计风险和需要执行的审计业务量。 内部控制自提出后一般认为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其核心思想是一项经济业务通过分工由不同的人共同完成,从而形成相互制约和牵制,并通过账目核对确保经济业务得到正确记录,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这个时期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两个部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其中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企业资产安全完整;内部管理控制是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出发确保企业的方针政策得到贯彻实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实现企业整体经营目标。 第三,内部结构控制。20世纪80年代外部审计界提出了内部控制结构,将内部控制界定为控制环境、会计制度以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这一阶段,内部控制不仅包含了与企业经营效率和经营目标实现有关的内容,而且还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与资产安全完整。这从内部控制结构的定义看出,即“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与程序。”这更突出了控制环境

巴林银行倒闭(期末论文)

关于巴林银行倒闭案的分析 白魏维 201007111045 一、事件还原 1.背景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当然它也得象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成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时,所有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切尔特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队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1倍。 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爵位。并因此获得了“女皇的银行”这一美称。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纪录,从而奠定巴林银行的显赫地位。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这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员工。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很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无论做什么交易,错误都在所难免。但关键是看你怎样处理这些错误。在期货交易中更是如此。有人会将"买进"手势误为"卖出"手势;有人会在错误的价位购进合同;有人可能不够谨慎;有人可能本该购买6月份期货却买进了3月份的期货等。一旦失误,就会给银行造成损失,在出现这些错误后,银行必须迅速妥善处理。如果错误无法挽回,就是将该项错误转如电脑中一个被称为"错误账户"的账户中,然后向银行总部报告。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本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程中正常的错误账户。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建一个档案。很快,利塞尔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账号。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里森以此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账号必须是五位数,这样账号为"88888"的"错误账户"便诞生了。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电话,总部配置了新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还是按老规矩行事,所有的错误记录仍由"99905"账户直接向伦敦报告。"88888"错误账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存于电脑之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观后感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观后感》 巴林银行倒闭的背后原因何在?表表外业务究竟是好还是坏?表外业务的风险到底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防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进行了较为宏观的了解和分析。 巴林银行的倒闭直观上是操作员的操作失误带来的巨额负债造成的,但是操作的失误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呢?关于这个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表外业务和金融衍生产品了,银行的表外业务是一种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其中一部分还可能转换成银行的实有资产和实有负债,巴林银行在新加坡分公司的负债就最终转化为了实有负债,体现在了资产负债表中,然而负债数额如此巨大是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应”造成的,金融衍生产品是以保证金进行交易的,交易所用的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即可进行交易,起初里森(致使巴林倒闭的交易员)作为期货的经纪人本应只赚取佣金收入,风险由客户承担,而最终由于盲目自信和对错误的掩盖导致其利用巴林银行的88888账户进行期货买卖,将风险有自身承担,一方面成功将带来巨大收益因为减少了中间的经纪人环节,另一方面,一旦亏损将自负盈亏(例如:里森看涨日本期货市场,如果与里森预期一致,那么巴林银行将赚取巨大的差价,然而天不遂人愿,日本神户大地震是日经指数狂跌,巴林银行就要在到期时按原来交易价格进行交易,损失无疑也是巨大的)并且里森没有及时止损这也是巴林银行倒闭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看到,包括承诺类业务、担保类业务、委托代理类业务、衍生金融工具类业务等业务的表外业务,既有为银行赚取利润的巨大潜力,同时当监管不严,或操作不当时导致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灾难性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界定表外业务的优劣,但是如果注意以下几点,那么表外业务将与传统业务相得益彰: 1.将交易和清算等有利害关系的基本工作进行有效的隔离

会计与控制案例巴林银行的倒闭修订版

会计与控制案例巴林银行的倒闭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会计与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 1763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伦敦创建了巴林银行,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既为客户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自己也做买卖。当然它也得象其他商人一样承担买卖股票、土地或咖啡的风险。由于经营灵活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有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家犹大人开办的罗斯切尔特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 20世纪初,巴林银行荣幸地获得了一个特殊客户:英国皇室。由于巴林银行的卓越贡献,巴林家族先后获得了五个世袭的爵位。这可算得上一个世界记录,从而奠定了巴林银行显赫地位的基础。? 里森于1989年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这之前,他是摩根·斯但利银行清算部的一名职员。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

巴林银行倒闭案的启示

巴林银行的倒闭瞧起来像就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与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与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与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对于期货交易市场还不成熟的中国来说,吸取巴林银行的经验教训可以说就是非常必要的。 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与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3)金融产品创新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与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与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与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她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就是内控机制建立与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就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与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

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与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与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就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就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就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与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与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巴林银行无疑就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与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根本原因、如何被蚕食、管理制度是否让里森钻了空子、里森话的意义。吸取什么教训。 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道德风险,以及当从事国际银行业务的银行把业务由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银行于分支机构间,银行于管理当局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总部对分支机构,政府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不力,制度落后。 在里森任职期间,由于里森本人分管交易与结算,这种做法给了里森很多自己做决定并执行的权利。随后,巴林银行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但由于其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因而没有查出里森的问题。内部控制的松懈及工作的疏忽,进一步纵容了里森……巴林银行的命运就此终结。 总之,巴林银行的管理制度是让里森钻了空子,里森的话也证实了这点。巴林银行集团的管理层的失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制度的松散,交易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不明,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划分不清等正是我们该从这个案例中吸取的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案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1、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政府及监管当局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 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金融系统的行业监管体系。 例如,完善相关法律主体,制定金融法规细则;构建科学的金融监管信息 系统,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准则性;建立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加强 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 2、监管部门和银行内部必须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相匹 配,更好起到内控作用,避免风险。例如,完善稽核制度,建立事前、事 中、事后监督体系,以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增强从业人 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等。 3、银行对分支机构,特别是跨国分支机构的外部监管制度尽量避免由于信息 不对称导致的漏洞,规定子公司、分支机构资金和业务的比例限制,建立 关于内部业务和对外交易的强制信息披露,必须信息公开。 4、正确对待金融衍生产品投资。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 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当商业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品业 务时,应对其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承受范围内;奖金制度要和风险参数匹 配,减少、避免交易员因贪图投机,以获得高额奖金,而忽略公司利益的 风险。 5、混业经营风险较大,分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现阶段的最好选择;而有限制 地允许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将有利于银行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盈 利能力,分散经营风险。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

巴林银行倒闭原因及教训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而由小输演变成大亏的例子。表面上看,巴林银行事件与我们国内投资者似乎相去较远,其实不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带来的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首先,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回顾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五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里森,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即开立了“88888”账户。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上。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由于差价有限因此交易量很大,通过这种风险较低的差价交易,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在1994年头7个月获利3000万美元。其次,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分析巴林银行倒闭是由于其子公司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因持有大量未经保值的期货和选择权头寸而导致巨额亏损,经调查发现,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1995年 tob_id_3427 交易的期货合约是日经225指数期货,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和欧洲日元期货,实际上所有的亏损都是前两种合约引起的。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里森当时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映过激,股价将会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在1月16日至26日再次大规模建多仓,以期翻本。其策略是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其中9503合约多头55399张,9506合约5640张)。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480亿日元。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至24日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里森在“88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3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即在相同的执行价格下卖出一张看涨期权,同时卖出一张看跌期权,以获取期权权利金。里森通过卖出选择权获得了很多权利金来支付大量追加保证金,里森希望在一段时间同市场能够保持足够稳定,让选择权能够以接近执行价到期作废,从而使该政策获利。采取这样性质的策略的内存风险在于市场的突然和未预计到的波动。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波动损失维持在收到的权利金范围内假设基础上,由于日经225指数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报告

巴林银行倒闭案 1995 年 2 月 26 日,英国银行业的巨头,在世界 1000 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 489 位的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 9.16 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后经英格兰银行的斡旋, 3 月 5 日,荷兰国际集团 (1NG) 以 1 英镑的象征价格,宣布完全收购巴林银行。 一、案情介绍 巴林银行(Barings Bank),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于1762年由法兰西斯·巴林爵士所创立。初期其业务范围也相当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铜矿,从澳大利亚贩过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但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在1803年,刚刚诞生的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南部的路易斯安纳州时,所需资金就出自巴林银行。尽管当时巴林银行有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家犹太人开办的罗斯柴尔德银行,但巴林银行还是各国政府、各大公司和许多客户的首选银行。1886年,巴林银行发行“吉尼士”证券,购买者手持申请表如潮水一样涌进银行,后来不得不动用警力来维持,很多人排上几个小时后,买下少量股票,然后伺机抛出。等到第二天抛出时,股票价格已涨了一倍。巴林银行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 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此后 100 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该行 1993 年的资产有 59 亿英镑,负债 56 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 4.5 亿英镑,海内外职员 4000 人,盈利 1.05 亿英镑; 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 1.5 亿英镑。该行当时管理 300 亿英镑的基金资产。 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银行,竟因年轻职员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28 岁的尼克·里森 1992 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 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 99905 ” 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人误为卖出等等。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人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 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鲍塞 (Gordon· Bowser) 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此“错误账户”以代以“88888”为名设立。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有差错记录仍经由“ 99905' '账户向伦敦报告。“ 88888' '差错账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账户留存在电脑之中。这个被人疏忽的账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倘若当时能取消这一账户,则巴林银行的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1992 年 7 月 17 日,里森手下一名刚加盟巴林的王姓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将客户的 20 手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买人委托误为卖出。里森在当晚清算时发现了这笔差错。要矫正这笔差错就须买回 40 口合约,按当日收盘价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