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中药功效及要药总结

常用中药功效及要药总结

常用中药功效及要药总结
常用中药功效及要药总结

中药要药总结

1.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 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 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 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 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 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 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 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 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 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 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 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 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

29. 连翘:为“疮家圣药”。

30.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 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 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 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 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 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 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 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 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44. 牡丹皮: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45. 青蒿:善除疟疾寒热,治疟疾之良药。

46. 地骨皮:除有汗骨蒸,为退虚热疗骨蒸之佳品。

47. 银柴胡:为退虚热疗骨蒸之常用药。

48.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尤宜于实热便秘。淤血证常用药。

49. 芒硝:为治疗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50. 威灵仙:为治疗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

51. 番泻叶:用语习惯性便秘和老年便秘。

52. 独活:为风湿痹痛主药。无问新久,均可应用。

53. 威灵仙:为风湿痹痛之要药。性猛善走,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

54. 徐长卿:为治风痹或痹症痛重之要药。

55. 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

56. 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及,然无毒。

57. 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为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

58. 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湿。

59. 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常用药。(胡椒科)

60. 昆明山海棠: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

61. 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

62. 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

63. 防己: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

64. 桑枝: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尤宜于风湿热痹。善走上肢。

65. 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

66. 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卫茅科)

67. 五加皮:强壮性祛风湿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虚者。

68. 狗脊: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69. 千年健:“颇宜于老人”,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

70. 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

71. 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

72. 藿香:芳香化湿浊要药。能止呕,为治湿浊中阻所致呕吐最为截要。

73. 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风寒挟湿来犯不用羌活便用苍术。

74. 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75. 砂仁:醒脾调胃要药。寒湿气滞者尤宜。为治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

76. 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77. 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

78. 滑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为治暑湿诸证之佳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

79. 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

80. 萹蓄:“善杀三虫”蛔虫、蛲虫、钩虫。

81. 木通: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要药。

82. 海金沙:诸淋疼痛之要药,淋证常用辅药。

83. 石韦:尤宜于血淋。

84. 萆薢:善利湿分清泌浊,为治膏淋要药。(薯蓣科)

85. 金钱草:为治砂淋、石淋之要药;为治湿热黄疸、肝胆结石之佳品。

86. 茵陈:为治湿热黄疸之要药。(为治疗黄疸要药。)

87. 附子: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88. 干姜:温中散寒之要药。(为温暖中焦之主药。)

89. 肉桂:为治疗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为治脾肾阳衰之佳品。(为治疗命门火衰之要药。)

90. 吴茱萸:治肝寒气滞诸痛之主药。为治中寒肝逆或寒郁肝脉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为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泄泻之常用药。)

91. 丁香:治胃寒呃逆之要药。

92. 牡丹皮:为治疗无汗骨蒸之要药。

93. 陈皮:为治痰之要药。

94. 木香:为行气止痛之要药;也为治疗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

95. 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痹痛之要药。为妇科调经之要药。“乃气病之总司,女可之主帅也”,为气中血药。

96. 薤白:为治疗胸痹之要药。

97. 大腹皮:宽中利气之截药。

98. 山楂:为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99. 神曲:治食滞兼外感表证。

100. 麦芽:治米面薯芋食滞,能回乳。

101. 莱菔子:饮食积滞兼气滞者。

102. 鸡内金:为消食运脾之要药。

103. 使君子:为治蛔虫病之要药;为治小儿疳积之要药。尤宜小儿。忌与茶饮。

104. 苦楝皮:广谱驱虫中药。主驱蛔虫。

105. 槟榔:驱绦虫,兼能泻下虫体。

106. 南瓜子:去绦虫,与槟榔同用。

107. 鹤草芽:去绦虫新药。(蔷薇科)

108. 雷丸:广谱杀虫,尤宜绦虫。能直接杀虫。

109. 大蓟:为治血热妄行之要药。

110. 小蓟:为治血热妄行及疮痈肿毒之要药。

111. 地榆:为治血热出血特别是下焦出血之佳品;为治疗水火烫伤之要药。

112. 侧柏叶:治各种出血病症之要药,血热者尤宜。

113. 苎麻根:止血清热安胎,历来视为安胎要药。(荨麻科)

114. 三七: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要药。(为伤科要药。)

115. 茜草:妇科调经之要药。

116. 蒲黄:止血行瘀之良药。血证无论寒热有无瘀滞均可,实夹瘀者尤宜。尤为妇科常用药。117. 降香:跌打损伤之内外出血证,外科常用之品。

118. 白及: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肺胃出血证。亦为外疡消肿生肌常用药。

119. 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崩漏。敛性强,应以无瘀者为宜。

120. 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克胞宫之要药;也为安胎要药。

121. 炮姜:治脾不统血之出血病症。

122. 灶心土:温经止血之要药。尤对吐血便血者更佳。

123. 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下调经水,中开郁结”,为妇科要药。治疗血瘀气滞之要药;能“上行头目”也为治疗头痛要药。“头痛须用川芎”。

124. 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为活血化瘀止痛之良药。

“心痛欲死,速觅延胡”。

125. 郁金: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

126. 虎杖:为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

127. 姜黄: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

128. 乳香:外伤科要药。定诸经之痛。散瘀止痛,活血消痈,且祛腐生肌。

129. 没药:与乳香同为外伤科要药。治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130. 五灵脂:治疗瘀滞疼痛之要药。常与蒲黄相须,如《失笑散》

131. 丹参:为妇科调经常用药。活血调经之良药。去瘀生新而不伤正。“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另,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132. 红花:为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产血瘀病症的常用药;并为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133. 桃仁:为治疗肠燥便秘、肠痈、肺痈之佳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病症的常用药。)134. 益母草:为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

135. 泽兰:为治妇科经产淤血病症常用药。尤宜于水瘀互阻之水肿。

136. 牛膝:为治疗经产病之要药。活血祛瘀中有疏利降泄。善引火(血)下行。

137. 鸡血藤: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常用药。(豆科)

138. 王不留行、穿山甲为下乳要药。穿山甲亦为治疗疮疡肿痛之要药。

139.土鳖虫: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伤筋淤血肿痛。

140. 马钱子:消肿散结止痛,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亦为治疗风湿顽痹、拘挛疼痛、麻木瘫痪之常用药。

141. 自然铜:促进骨折愈合,为伤科要药。

142. 苏木:“扑损瘀血”妇科瘀滞经产诸证及其它瘀滞病症常用药。

143. 骨碎补:伤科要药。以其能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

144.血竭:伤科及其他瘀滞痛证要药。

145. 莪术:专攻气中之血,香附而外又一“气中血药”。适用于气滞血瘀食积日久而成癥瘕积聚,以及气滞血瘀食停寒凝所致诸般痹痛。常与三棱相须。

146. 三棱:功类莪术。均能破气行血、消积止痛。三棱偏破血,莪术偏破气。

147. 半夏: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宜治脏腑湿痰。味苦能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尤宜于痰饮或胃寒所致胃气上逆呕吐。

148. 禹白附:祛风痰止痛,其性上行。尤善治头面部诸疾。

149. 白芥子: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利气豁痰。

150. 皂荚: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尤宜。

151. 旋覆花:为治肺胃气逆之要药。“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能降气化痰,降逆止呕。152. 白前:无论寒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宜于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153. 川贝:在“润”,尤宜内伤久咳,燥痰热谈之证。为治疗热痰及燥痰咳嗽之常用药。154. 浙贝:在“泄”,多用治风热咳嗽及痰热郁肺之咳嗽。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155. 竹沥:治痰热咳嗽,痰稠难咯、顽痰胶结者最宜。

156. 竹茹:治胃热呕吐之要药。

157. 天竺黄:清化热痰,清心定惊。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弊。

158. 前胡:与白前相须而化痰之力不及。其性凉,用于外感咳喘不热者。

159. 桔梗:其性善上行。“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能载药上行。

160. 礞石:治惊痫之良药。攻消痰积、平肝镇惊。如《夺命散》。

161. 杏仁:为治疗咳喘的要药。

162. 百部:功专润肺止咳。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药。并能杀虫灭虱。

163. 紫菀:甘润苦泄,性温而不热,质润而不燥。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凡咳嗽症,无论外感内伤、病程长短、寒热虚实皆可用之。

164. 马兜铃:热郁于肺,肺失肃降而发为咳嗽痰喘者最宜。

165.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缓。清肺热降肺火,尤宜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166.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力峻。泻肺中水汽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167. 白果:治妇女带下属脾肾亏虚色清质稀者最宜。敛肺化痰定喘,若配麻黄则“敛肺而不留邪,宣肺而不耗气”。

168. 洋金花:麻醉镇咳平喘药。对成人老人咳喘无痰、痰少而他要无效者用之。

169. 瓜蒌:为治热痰之胸痹之要药。

170.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171. 朱砂:既重镇安神又清心安神。为镇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药。

172. 龙骨:重镇安神常用药。

173. 酸枣仁:养心安神要药。

174. 缬草:安神镇静,祛风解痉。

175. 合欢皮:善解肝郁,为悦心安神药。

176. 远志: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

177. 石决明:凉肝镇肝之要药。对肝肾阴虚肝阳眩晕尤宜。

178. 代赭石:为重镇降逆要药。尤善降胃气逆。亦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

179. 刺蒺藜:祛风明目要药。味辛,善疏肝经风热。

180. 生铁落:用于肝郁火盛之怒狂阳厥证。

181. 羚羊角: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尤宜于热极生风所致者。

182. 牛黄:为清热解毒良药。常用治小儿急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

183. 珍珠:多用以治多种眼疾。

184. 钩藤:尤宜于肝阳化风者,尤宜于热极生风四肢抽搐及小儿高热惊风。(为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常用药。)

185. 天麻:天麻可平肝阳、息肝风,药性平和,对各种病因的肝风内动、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均可应用。(为治疗眩晕、头痛之要药,无论寒热皆可。)

186. 全蝎:治疗痉挛抽搐之要药。其力不逊羚羊角。其性平和。

187. 蜈蚣:通达内外,搜风定搐之力强,与全蝎皆为息风要药。其性燥烈。

188. 僵蚕:对惊风癫痫而挟痰热者尤宜。

189. 麝香:为醒神回苏之要药。各种原因之闭证神昏,无论寒热皆效。另可催生下胎。190. 苏合香:治面青、身凉、苔白、脉迟之寒闭神昏要药。

191. 冰片:凉开之品。

192. 石菖蒲:擅长治痰湿秽浊之邪蒙蔽清窍所致神志昏乱。

193. 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要药(为拯危救脱的要药;为补肺的要药;为补脾的要药)。194. 西洋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凉。气阴双补。气阴不足重症,火盛。

195. 党参:气血双补。

196. 太子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性平。气阴不足轻症火不盛及小儿,宜用。

197. 黄芪:为补中益气要药。治气虚水肿要药。为“补药之长”。

198. 白术:为补气健脾要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199. 山药:为平补气阴之佳品。

200. 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号称“国老”。

201. 大枣:治疗心失充养,心神无主而“脏燥”之要药。

202. 沙棘:为藏医蒙医治咳喘痰多较常用药。

203. 饴糖:尤宜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疼痛喜按,空腹时痛甚,食后稍安者。另用于小儿发育五迟。

204. 鹿茸:助阳之力强而起效慢,用治慢性阳虚。治急性力不及附子。为温肾壮阳、补督脉、益精血的要药。

205. 淫羊藿:亦称“仙灵脾”或弃杖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

206. 巴戟天:对肾阳虚兼风湿者尤宜。

207. 杜仲:为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续断亦是如此。为治肝肾亏虚胎漏胎动之佳品。

208.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之要药。

209. 菟丝子:亦为平补阴阳之品。功能补肾阳益肾精以固精缩尿,安胎。

210. 蛤蚧:治多种虚证咳喘之佳品。有固本培元之功。

211. 益智仁:为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

212. 冬虫夏草:有兴阳起萎之功,亦为平补肺肾之佳品,尤宜劳嗽痰血者。

213. 海马:有引火归原,续接真气之功。治肾虚作喘。

214. 当归:妇科调经之要药;内科补血之佳品(为补血之圣药,妇科补血调经的要药)。为活血行淤之要药。

215. 乌贼骨:为妇科之良药。

216. 熟地黄:为养血补虚之要药;为补肾阴之要药。“大补五脏真阴”,“大补真水”。

217. 白芍: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218. 阿胶:甘平质润,为补血要药,尤以治出血致血虚为佳。味甘质粘,为止血要药。219. 何首乌:不寒、不燥、不腻,为滋补良药。

220. 枸杞子:平补肾精肝血之品。

221. 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222. 浮小麦:为养心敛液、固表止汗之佳品。

223. 五味子:为治疗久咳虚喘之要药。治肾虚精关不固遗精滑精之常用药。

224. 乌梅: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5. 罂粟壳:为涩肠止泻之圣药。适用于久泻久痢而无邪滞者。

226. 诃子: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治失音之要药。为藏药之“百药之王”,其位似甘草。227. 石榴皮:治疗久泻久痢之常用药。

228. 赤石脂:治疗久泻久痢、下痢脓血之常用药物。常与禹余粮相须。

229. 山茱萸:为平补阴阳之要药;为固精止遗的要药;为防止元气虚脱之要药。

230. 桑螵蛸:治疗肾虚不固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白浊之良药。

231. 海螵蛸:为治疗胃脘痛、胃酸过多之佳品。

232. 莲子:治疗脾虚肾虚带下。

233. 芡实:治疗带下证之佳品。

234. 椿皮:止带之常用药物,尤宜于血热、崩漏、便血者。

235. 鸡冠花:治疗带下证之常用之品。

236. 常山:为治虐之要药。尤以间日虐、三日虐为佳。

237. 硫磺:治疗疥疮之要药。

238. 蛇床子:为皮肤及妇科常用药。

239. 蜂房:外科常用之品。

240. 升药:只供外用之外科常用药之一。

241. 硼砂:为喉科及眼科常用药,且多外用。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2.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3.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4.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5.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续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续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既能理气又能安胎的药物是车前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

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

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解鱼蟹毒——行气宽中顺气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解鱼蟹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白芷:散风寒湿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细辛:散风寒湿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止头痛——散风除湿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止头痛

羌活:祛风寒湿痹解表——气雄而烈上行达表

独活:祛风寒湿痹解表——气淡而缓下行入里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滑利通便解毒散肿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发表升阳——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升麻:发表升阳——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葛根:发表升阳——解肌退热发表透疹升阳止泻生津止渴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驱风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烦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生津——祛痰排脓清胃止呕利尿透疹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排脓散肿

竹叶:清心除烦清热利尿——生津止渴

淡竹叶:清心除烦清热利尿——渗湿泄热

夏枯草:清肝明目降血压——散郁结

决明子:清肝明目降血压——润肠通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烦止呕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燥湿止泻清热利尿

白鲜皮:清热燥湿杀虫止痒——清热解毒祛风痛痹

龙胆草:清肝泻火清热燥湿

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清心利尿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肝明目通经下乳利湿通淋

紫地丁: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肝明目解蛇毒

野菊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泻火解毒利咽明目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凉血消斑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散肿——利咽散结

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清肝泻火息风定惊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降气祛痰

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泻火散肿

马勃:清热解毒利咽——清肺止血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凉血止血

鸦胆子: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熊胆:清热解毒凉肝息风定惊——清肝明目

牛黄:清热解毒凉肝息风定惊——化痰开窍

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白花蛇舌草:清热利湿解毒消痈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凉血止血

玄参: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泻火解毒消痈散结

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消痈——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消痈——泻肝火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青蒿:清热除蒸凉血——解暑截疟

白薇:清热除蒸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地骨皮:清热除蒸疗疳——清肺降火凉血止血除烦止渴银柴胡:清热除蒸疗疳——

胡黄连:清热除蒸疗疳——解毒除湿

大黄:泻火通便清火消肿——解毒祛瘀除湿

芒硝:泻火通便清火消肿——润燥软坚

大黄:泻火通便解毒祛瘀除湿退黄——降火止血

虎杖:泻火通便解毒祛瘀除湿退黄——祛痰止咳

番泻叶:泻下通便导滞——行水消肿

芦荟:泻下通便导滞——清肝泻火

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补虚

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甘遂:泻水逐饮——善行经髓痰涎

大戟:泻水逐饮——善泻脏腑水湿

芫花:泻水逐饮——善除胸胁伏饮痰癖杀虫疗疮

牵牛子:泻下逐水去积杀虫

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骨哽行痰水

羌活:祛风寒湿痹解表——气雄而烈上行达表独活:祛风寒湿痹解表——气淡而缓下行入里

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乌梢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木瓜:舒筋活络除湿和胃

秦艽:祛风湿热痹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

防己:祛风湿痹痛——祛风清热利水消肿

防风:祛风湿痹痛——祛风却寒止痉止泻

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藿香: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和中止呕

佩兰:芳香化湿解暑发表——化内湿

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固表利水安胎

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祛风发汗明目

厚朴:燥湿运脾行气消积下气平喘

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温脾止泄安胎

白蔻:化湿行气温中——温胃止呕

草蔻:燥湿温中——止呕

草果:燥湿温中——截疟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猪苓:利水渗湿——

苡仁: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泽泻:利水渗湿——泻热

车前: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滑石: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热解暑清热收湿

木通:利水通淋泄热通乳——入血分利血脉

通草:利水通淋泄热通乳——入气分清肺热

瞿麦:利水通淋——活血通经

海金沙:利水通淋——利水消肿

石韦:利水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萹蓄:清热利水杀虫止痒

地肤子:清热利水杀虫止痒

萆薢:祛风除湿利湿去浊

茵陈蒿:清热除湿退黄——

金钱草:清热除湿退黄——通淋排石解毒消肿

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回阳救逆

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引火归元温通经脉

附子:回阳救逆散寒止痛——补火助阳

干姜:回阳救逆散寒止痛——温肺化饮

吴茱萸:疏肝下气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

小茴香:疏肝下气散寒止痛——理气和中

青皮:行气除胀——降肝胃之气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陈皮:行气除胀——升脾肺之气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枳实:行气化痰消积胀满——破气除痞除有形之实满

厚朴:行气化痰消积胀满——燥湿运脾除无形之湿满

沉香:行气调中散寒止痛——温中降逆温肾纳气

檀香:行气调中散寒止痛——宽胸利膈

木香:行气止痛——调中宣滞

香附:行气止痛——疏肝调经

乌药: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泄热杀虫疗癣

荔枝核:行气止痛——疏肝祛寒散结行滞

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山楂:消食化积和中助运——善消肉食油腻之积活血散瘀神曲:消食化积和中助运——善消酒谷陈腐之积

麦芽:消食化积和中助运——善消面麦痰气之积疏肝回乳槟榔:驱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大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小蓟: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利尿

地榆:凉血止血功擅下焦——解毒敛疮

槐花:凉血止血功擅下焦——清肝明目

侧柏叶:凉血止血——收敛止血祛痰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三七:化瘀止血——性温又善定痛

茜草:化瘀止血——性寒又善通经

蒲黄:化瘀止血——性平又善利尿

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仙鹤草:收敛止血——止痢杀虫

炮姜:温经止血——暖中焦散寒止痛

艾叶:温经止血——暖下焦散寒调经

元胡:活血止痛——行气止痛

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郁金:活血行气止痛——性寒能凉血清心退黄

姜黄:活血行气止痛——性温能祛风散寒除湿

乳香: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行气活络

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散血化瘀

川芎:活血祛瘀调经止痛——辛温行气祛风止痛

丹参:活血祛瘀调经止痛——苦寒凉血清心安神

桃仁:活血祛瘀通经——降泄下焦瘀滞润肠通便

红花:活血祛瘀通经——通利血脉瘀滞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苦寒清热

泽兰:活血调经利水消肿——辛散温通

穿山甲:活血通经下乳——通络搜风消肿排脓散结消癥

王不留:活血通经下乳——利尿通淋

牛膝:活血通经补益肝肾利水通淋引血下行

自然铜:活血疗伤散瘀止痛

苏木:活血疗伤散瘀止痛

水蛭:破血逐瘀消癥

虻虫:破血逐瘀消癥

半夏:燥湿化痰消肿止痛——化脾胃湿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南星:燥湿化痰消肿止痛——祛经络风痰祛风止痉

桔梗:祛痰——升宣开痰利咽能排脓

旋覆:祛痰——下气消痰行水能降逆

白前:降气化痰——温化寒痰

前胡:降气化痰——清化热痰宣散风热

川贝:清热化痰散结消肿——润肺止咳

浙贝:清热化痰散结消肿——清肺止咳

瓜篓皮: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清肺而利气

瓜篓仁: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肺而通便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竹沥:清热化痰——定惊利窍

天竹黄: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海藻: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昆布: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白芥子:畅膈行痰温肺利气散结通络

莱菔子:消食行痰

杏仁:止咳平喘润畅通便——宣降肺气

桃仁:止咳平喘润畅通便——活血祛瘀

百部: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款冬: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枇杷叶:清肺化痰止咳——清胃热降胃气止呕

马兜铃:清肺化痰止咳——清肺热降肺气平喘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泻肺火

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泻肺水

白果:敛肺定喘止带缩尿

朱砂:镇惊安神——清心安神清热解毒

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琥珀: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龙骨: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牡蛎:平肝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酸枣仁:养心安神——主心肝血虚又能敛汗

柏子仁:养心安神——主心肾不交由能润肠

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

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石决明: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草决明: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龙骨: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镇惊安神

牡蛎:平肝潜阳收敛固涩——软坚散结

代赭石:平肝潜阳——石属能重镇降逆而凉血

刺蒺藜:平肝潜阳——草属能疏肝祛风而明目

珍珠:镇心定惊清肝明目——收敛生肌

珍珠母:镇心定惊清肝明目——平肝潜阳

天麻:平抑肝阳息风止痉——通络

钩藤: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清热

羚羊角:平肝熄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地龙:息风止痉——清热通络平喘利尿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全蝎: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蜈蚣:息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麝香:开窍醒神——性温活血通经止痛催产

冰片:开窍醒神——性寒清热止痛

苏合香:开窍醒神——辟秽止痛

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

人参:补气生津——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党参:补气生津——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西洋参:补气生津——清火养阴

太子参:补气生津——

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黄芪:补气利水固表——升阳托毒

白术:补气利水固表——燥湿安胎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宁心安神

白术:健脾利水——燥湿止汗安胎

白术:燥湿健脾——补脾益不足固表利水安胎

苍术:燥湿健脾——运脾泻有余祛风发汗明目

山药:平补肺脾肾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黄精:平补肺脾肾益气养阴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鹿茸: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巴戟天:壮肾阳强筋骨祛寒湿

淫羊藿:壮肾阳强筋骨祛寒湿

仙茅:壮肾阳强筋骨祛寒湿

补骨脂:温肾固精暖脾止泻——纳气平喘偏于肾

益智仁:温肾固精暖脾止泻——开胃摄唾偏于脾

肉苁蓉:温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锁阳:温肾阳益精血——润燥养筋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降压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行血续筋

枸杞子:补肝肾强筋骨——明目润肺

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安胎

蛤蚧:补肺肾定喘嗽——温肾益精

虫草:补肺肾定喘嗽——止血化痰

紫河车:补肺肾定喘嗽——益气养血

当归:养血调经——辛温活血散寒润肠通便

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柔肝和营止汗

赤芍:一补一泻一散一收——苦寒凉血清热化瘀之品

白芍:一补一泻一散一收——酸寒补血敛阴平肝之品

制首乌:补益精血固肾乌须

生首乌:截疟解毒润肠通便

生地:苦寒清热凉血生津润燥

熟地:甘温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南沙参:清肺养阴益胃生津——兼能化痰益气

北沙参:清肺养阴益胃生津——尤擅养阴生津

山药:平补肺脾肾益气养阴——固精止带

黄精:平补肺脾肾益气养阴

女贞子:补益肝肾——退热明目

墨旱莲:补益肝肾——凉血止血

龟甲:滋阴退热潜阳息风——长于滋阴又能健骨补心

鳖甲:滋阴退热潜阳息风——长于退热又能软坚散结

小麦:养心除烦

浮小麦:敛汗益气除热

五味子:上能止咳敛汗下能涩肠固精——敛肺滋肾且能生津五倍子:上能止咳敛汗下能涩肠固精——敛肺降火且能止血乌梅: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安蛔

诃子: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下气开音

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涩肠止泻

白豆蔻:温中行气开胃——化湿止呕

草豆蔻:温中行气开胃——燥湿运脾

桑螵蛸:固精缩尿止带——补肾助阳

海螵蛸:固精缩尿止带——止血敛疮制酸止痛

莲子:益肾固精缩尿健脾止泻止带——养心芡实:益肾固精缩尿健脾止泻止带——除湿

中药要药总结(全) 免费下载

中药要药总结 1. 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 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 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 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 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 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 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 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 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 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 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 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 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 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 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 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 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 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 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 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 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 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 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 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 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 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 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 29. 连翘:为“疮家圣药”。 30. 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 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 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 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 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 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 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 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 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 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 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20年执业中药师必过中药功效总结

2020年执业中药师100分必过总结 《中药学》中药功效总结 第一章解表药(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温中散寒、助阳化气 紫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南星半夏毒防风祛风散寒、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 羌活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太阳头) 藁本祛风散寒、胜湿止痛(巅顶头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鼻渊头痛要药)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白芷祛风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阳明)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少阴经)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 西河柳祛风解表、透疹除湿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清利头目、疏肝解郁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祛痰止咳、解毒消肿疗疮 蝉蜕疏散风热、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止痒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利水消肿、止痒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木贼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止血 葛根发表退热、升举阳气、透疹生津、止渴止泻(治颈项疼痛) 升麻发表退热、升举阳气、透疹、清热解毒、(阳明头痛) 柴胡发表退热、升举阳气、疏肝解郁、调经止痛(少阳半表半里) 淡豆豉解表除烦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清肺胃实火要药)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上中下三焦)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 竹叶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清热泻火除烦、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利湿退黄(三焦之火)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益血养肝(善治眩晕、瘰疬)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中药总结要药 及药对总结

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 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

执业药师中药功效总结(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功效总结(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功效总结(汇总)1.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半夏天南星毒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苍耳子:散风寒祛风湿通鼻窍止痛止痒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1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消肿疗疮利二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淡豆豉:解表除烦 2.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2.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清热润肠 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3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 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2.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 4 第 2 页共 8 页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药材的功效及主治 1. 川芎的功效及主治 1、活血行气:①用于心绞痛,症见胸闷憋气、心前区压痛频繁发作者,可与红花、丹参、降香、赤芍同用,冠心2 号方。②用于气血瘀滞所致的疾病,如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者,为血热,可与生地、、当归等同用; 月经后期,1~2 个月1 次,经行时腰腹痛、白带多色白,与当归、炮姜、杜仲、肉桂等同用。③用于痛经,若经前腰腹痛甚、痛后1 天见经,与当归、桃仁、红花同用;若是闭经不行、身无不适者,可与当归、桃仁、干姜、肉桂同用; 若为产后腹痛,与当归、炮姜等同用。④用于跌打损伤、局部肿痛,可与栀子、桃仁、红花同用。 2、祛风止痛:①用于,属于风寒者,可与荆芥、防风、白芷同用; 属于风热 者,可与菊花、同用。②用于风湿痹痛,可与羌活、、防风等同用。 3、行气开郁:①用于胆囊炎之上腹胁肋胀痛,可与柴胡、黄芩等同用。② 用于胃炎之上、吐酸烧心等证,可与、木香等同用。 2. 熟地,又名为或者伏地,也叫酒壶花、山烟等,处方名为熟地黄、熟地和大熟地,是玄参科植物地黄经过加工炮制而成的,是一种上好的中药材。熟地黄的功效: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归肝、肾经。功能与主治: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熟地黄的作用: 1、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纲目》? 2、熟地黄治手足心热及心热,能益肾水而治血,脉洪实者宜此。若脉虚,则宜熟地黄。地黄假火力蒸,故能补肾中无气。(李杲)? 3、熟地黄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熟地黄为滋阴主药,常与山萸肉、山药等同用,如六味地黄丸。? 4、熟地黄补肾,血衰者须用之。又脐下痛,属肾经,非熟地黄不能除,乃通肾之药也。(张元素)? 5、熟地黄治骨蒸体热夯倦:熟地黄。当归、地骨皮、枳壳(麸炒)、柴胡、秦艽、知母、鳖甲(炙)等分,未,水一盏,乌梅半个,煎七分,和梅热服。(《幼幼新书》地黄散)? 6、熟地黄治肝木乘胃,胃脘当心而痛,及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北沙参、麦冬、地黄、当归、枸杞、川楝,(《柳洲医话》一贯煎) 熟地黄的禁忌: 脾胃虚弱,气滞痰多,腹满便溏者禁服熟地黄 赤芍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可用于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

中药要药总结

. 55.川乌: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者。中药要药总结 56.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蕲蛇:透骨搜风,祛内外风邪,为截风要药。尤1.善治病深日久之顽痹。亦为抽搐痉挛之常用药,风的要药。 毒之邪壅于肌表常用之品。乌梢蛇功同此而力不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及,然无毒。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57.木瓜:为治疗风湿痹痛、经脉拘急之要药。(为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治疗风湿痹证酸重拘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5.“呕家VV 急麻木及吐泻转筋常用药。)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58.松节:尤善治寒湿偏盛之风湿痹证,祛筋骨间风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湿。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59.(为治海风藤: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13.不利常用药。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胡椒科) 60.昆明山海棠: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治风寒湿痹日久关节疼痛麻痹之良药。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15.61.雪上一枝蒿:擅止痛,治疗多种疼痛之良药。要药。 62.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无问寒热新久均可配伍,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16.热痹尤宜。亦为治虚热之要药。药。 63.防己:对风湿痹证,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17.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18. 尤宜于风湿热痹。痹证无问寒热新久皆可,64.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桑枝:善走上肢。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海桐皮: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65.(卫茅雷公藤:治风湿顽痹之要药。皮有大毒。 66.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22. 科)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尤宜于老人及久病体强壮性祛风湿药。67.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五加皮:虚者。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不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68.狗脊: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6.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能俯仰者最为适宜。 ”,常与钻地风相须为用。69.千年健:“颇宜于老人`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70.雪莲花:尤宜于风湿痹证而寒湿偏盛者。“29.连翘:为疮家圣药”。71.桑寄生:为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30.为治湿浊中阻芳香化湿浊要药。能止呕,72.藿香: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32. 所致呕吐最为截要。风寒挟湿来犯不用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苍术: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73. 羌活便用苍术。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为消除胀满治咽喉肿痛常用药,35.马勃: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74.厚朴: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之要药。者尤宜。)为治妊寒湿气滞者尤宜。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75.砂仁:醒脾调胃要药。37.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之佳品。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梗科)76. 车前子:利尿通淋。利小便以实大便。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38.金荞麦:77.为治暑湿诸证之佳为治湿热淋痛之良药;78. 其所长。滑石: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39. 品;为治湿疮湿疹及痱毒之要药。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瞿麦:治淋证常用药、热淋尤宜。79. 蛔虫、蛲虫、钩虫。善杀三虫”80.萹蓄: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41. “为治湿热淋痛及心火上炎或下移小肠之口木通:砒霜等。巴豆、如附子、甘寒,42.绿豆:善解热毒,81.舌生疮、心烦尿赤之要药;为治乳汁不下及热痹之为解毒良药。 43.要药。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中药2 中药功效总结完整版

中药专业知识二经典 本《2007新大纲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前冲剌》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专业知识(二)》、《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药学专业知识(二)》五个分册,是由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培训中心、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高等医药院校和医药科研单位的一批教学和辅导培训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为工作繁忙、考前复习时间紧迫的应试人员编写的。本中药专业知识二能帮助和指导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学习和掌握《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的知识,并得到强化训练,收到考前实战冲刺的效果。 一,解表药(发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共性:解表散寒 麻桂紫苏和生姜 荆防羌细芷薷香 藁仓辛夷西河柳 发汗解表齐帮忙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肺气壅遏咳喘要药) 麻黄选妃平川,利水消肿。(麻黄得了水肿,需要选胸部平川的妃子,可以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桂枝喊劫机,问通京吗,猪样滑稽。(桂枝在飞机上大喊劫机,问这飞机通北京吗,样子像猪一样滑稽)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风寒感冒常药) 紫苏发散行乞观众,解鱼蟹毒,安胎。(支书解散了看行乞卖艺的观众,并告诉他,老婆中了鱼蟹毒, 快回家解毒安胎)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呕家圣药) 生姜发表,文中直呕,蚊飞直咳,解毒。(姜昆发表论文中直呕吐,蚊子飞来直咳嗽,中毒了)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发表散寒) 警戒散解,偷羊,炒炭止血。(警戒解除了,开始偷羊,回家炒成炭给病人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 祛风解表,风湿童子痉。(有风祛风,有风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墙(羌活)高(藁本)借伞风时通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墙太高,借把伞,有风时就通过了)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寒饮伏肺) 细心表姐上海取峰桶,桶敲,蚊飞化蝇。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 白纸三行,笔敲指痛,找师带小农。(白纸写文章只写三行,笔敲得手指都痛,只能找老师带我这小农)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相如河中画狮,利水肿。(画家相如在河中画狮子,这样可以利水肿)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苍耳子掉水里,冷!耳朵通鼻窍,耳朵湿了又痛又痒,要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鼻渊要药) (辛夷又称木笔花,笔和鼻同音,看到笔就想到通鼻窍)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西河柳的枝条像头发——头发风湿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共性:疏风散热(树上疯人) 薄荷蝉蜕牛蒡子 桑菊葛根蔓荆子 柴升浮木淡豆豉

常见中药大全_中药名称及作用41325

常见中药大全中药名称及作用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脾胃气滞)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表,透疹疗疮,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去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解表去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藁本:辛温;归膀胱经。发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宣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散肿。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生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三焦、胆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辛苦平。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温热在气分,肺热咳喘)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肝胆湿热、)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止呕除烦。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中药要药总结(全)

中药要药总结 1.麻黄:为发汗解表的要药。为用于肺气壅遏喘咳的要药。 2.白芷:为治疗阳明头痛的要药。 3.辛夷: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4.紫苏:为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 5.生姜:入脾经,善温中止呕,为“呕家圣药”。 6.荆芥:为发表散风通用药。 7.防风:为治风通用药。风药之润剂。 8.苍耳子:治鼻渊之良药。 9.香薷:夏月解表之麻黄。 10.细辛:为治感受风寒、风湿之多种痛证及鼻渊头痛之要药;为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11.葛根: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12.柴胡:为治疗少阳证的要药,为治疗疟疾寒热的常用药。(为治疗肝胆证的要药。) 13.石膏: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为治疗气分高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14.栀子: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 15.夏枯草:为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 16.黄连:为治疗湿热火郁之要药;治疗泻痢的要药。 17.知母:为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的要药。 18.苦参:治湿热所致带下证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药。 19.生地黄:为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20.金银花:为治疗一切内痈外痈的要药。 21.蒲公英:为治疗乳痈的要药。 22.紫花地丁: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23.野菊花:治外科疔痈之良药。 24.重楼:痈肿疔毒、毒蛇咬伤常用药。 25.漏芦:治乳痈之良药。 26.土茯苓:治梅毒之要药。 27.射干: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28.龙胆草: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 29.连翘:为“疮家圣药”。 30.大青叶:为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 31.鱼腥草:为治疗肺痈的要药。 32.红藤、败酱草为肠痈要药。 33.射干:咽喉肿痛常用之品。 34.山豆根:治疗咽喉肿痛要药。 35.马勃:治咽喉肿痛常用药,对喉痹有出血和溃烂者尤宜。 36.马齿苋:治痢疾常用药。 37.半边莲:治热毒所致疮痈肿毒诸证常用药。(桔梗科) 38.金荞麦:以治疗肺痈咯痰浓稠腥臭或咯吐脓血为其所长。 39.白头翁:为治疗热毒血痢之良药。 40.白蔹:常用之水火烫伤。 41.四季青:尤宜于治水火烫伤。 42.绿豆:甘寒,善解热毒,如附子、巴豆、砒霜等。为解毒良药。 43.生地:清热凉血止血之要药。

常用中药功效归纳表

解表药 能促进人体发汗,使侵犯肌表的邪气由汗出而解,治疗表证。 1.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部分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等。 2.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为主,用以治疗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部分药兼具清肺止咳、利头目咽喉、透疹等作用,故风热咳嗽、头痛、咽痛、目赤肿痛、疹出不透等可选用。 清热药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热泻热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清热作用较强,用治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还分别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清热之中燥湿力强,主要用治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泄泻痢疾、黄疸尿赤、湿疹湿疮、带下黄稠等湿热证,以及脏腑火热证和疮疡肿毒等病证。 3.清热凉血药有清解营、血分热邪,凉血消斑及滋阴生津的作用。主治温热病热入营分而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热入血分而见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病证。 4.清热解毒药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主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肺痈肠痈、虫蛇咬伤、水火烫伤、部分癌肿及其它急性热病等。 5.清虚热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耗伤之夜热早凉等症。

清热药功效归纳表 泻下药 具有泻下通便,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或有攻逐水饮,消退水肿的作用。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等里实证。 1.攻下药泻下作用较强,兼清热泻火,主治热结便秘、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病证。 2.润下药泻下作用缓和,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适用于老年体虚,久病产后等所致的肠燥津亏便秘。 3.峻下逐水药药性峻猛有毒,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利尿作用,适用于全身水肿、腹水等正气未衰之证。 泻下药功效归纳表

中药功效总结

中药功效总结 一、表药 1.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发汗解表温经通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半夏.天南星毒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白芷: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苍耳子:散风寒祛风湿通鼻窍止痛止痒 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 1.2辛凉解表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宣肺利咽消肿疗疮利二便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淡豆豉:解表除烦 二、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安胎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2.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清热润肠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3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 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 2.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牛黄: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化痰开窍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射干: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 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马齿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马勃: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清泻肺热利咽红藤: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青黛:清热解毒凉血散肿清肝定惊 蚤休: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穿心莲:清热解毒燥湿 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止痒半边莲: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土茯苓:解毒除湿利关节山豆根:清热解毒利咽散肿止痛

中药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xx 的功效与作用 【性味与功效】 味苦,性寒。功效: 清热解毒。 【传统应用】 主治热病温病发热,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血热吐衄,以及疮疡疖肿,胎动不安等。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 ① xxxx(《伤寒论》): 黄芩、芍药、甘草、大枣,治疗太阳少阳合病,下利;②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滑石、蔻仁、通草、猪苓、茯苓、大腹皮,治疗湿温身热;③ 黄芩泻肺汤(《张氏医通》): 黄芩、连翘、大黄、山栀、杏仁、枳壳、桔梗、薄荷、甘草,治疗肺热咳嗽。 黄芩古代常用于外感发热。温病发热,痢疾,及肺、肝胆、胃肠之急慢性感染性疾病。 黄芩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等许多清热解毒名方中都有使用。 【主要成分】 主要含黄酮类xx 素等成分。 1.黄酮类: 黄芩含黄酮类成分,计有40 种黄酮。主要有黄芩苷及其苷元黄芩素;尚有汉

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白杨素、千层纸素 A、千层纸素A 一7—0 —葡萄糖醛酸苷、二氢黄芩苷、5, 8 一二羟基6, 7-二甲氧基黄酮等。 2.其他: xx还含怜谷甾醇、苯甲酸、氨基酸等。 【药理作用】 (一)抗炎、抗过敏、抗变态反应、保护骨质 黄芩苷、黄芩素对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球蛋白变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与D-青霉胺相似;对关节炎继发性骨损害有保护作用,能抑制骨质的退化和破坏。 黄芩对各型变态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l 型变态反应作用最强,能抑制肥大细胞酶激活系统对过敏介质SRS-A和组胺的释放,抑制了过敏反应。其有效成分为黄芩素、黄芩苷和其他黄酮类成分。因而黄芩对动物过敏性哮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或缓解作用,并且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 (二)解热、解毒和抗病原体 本品对实验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 黄芩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广谱的抗菌、抗病毒作用和抑制阿米巴原虫的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无明显的抗菌作用,或者是有较弱的抗菌作用。 本品有解毒作用,与所含的葡萄糖醛酸有关。 (三)利胆、保肝和降脂 本品可促进家兔胆汁分泌,使血中高胆红素含量降低。有显著的保肝作 用。黄芩黄酮能使动物血清中升高的转氨酶ALT AST显著下降。 黄芩新素可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和肝内甘油三酯,并能抑制

中药之各类要药总结

麻黄——主治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桂枝——温心通阳之要药 苍耳子——治鼻塞不通之要药 辛夷——与苍耳子同为治多种鼻病鼻塞流涕、头痛的要药 柴胡——少阳证之要药 ——肝气郁滞证之要药 石膏——温热病气分证,高热、汗出、心烦、口渴、脉洪大有力等症之要药 金银花——疮痈要药 鱼腥草——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之要药 蒲公英——治乳痈之要药 紫花地丁——治疔疮之要药 败酱草——治肠痈要药 大血藤——治肠痈要药 土茯苓——治梅毒要药 山豆根——治热毒蕴结、咽喉肿痛之要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要药 青蒿——治疟疾寒热的要药 大黄——攻下导滞之要药 独活——治风湿痹痛之要药 秦艽——风药中之润剂 ——治虚热之要药 木瓜——之痹症,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之要药——治湿阻中焦,吐血不止,脚腓转筋,挛急疼痛之要药 蕲蛇——治疗风湿顽痹,日久难愈,关节拘挛,肢体麻木不仁的要药 ——活络要药 广藿香——芳香化湿要药 ——湿浊中阻呕吐之要药 厚朴——行气消胀要药 砂仁——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要药 茯苓——利水消肿之要药 车前子——治湿热蕴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之热淋的要药 萆薢——膏淋要药 茵陈——治黄疸要药 金钱草——治石淋、热淋之要药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治寒凝诸痛之要药 肉桂——治寒凝血瘀之要药 丁香——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 小茴香——治寒凝气滞之要药 陈皮——治脾胃气滞之要药 ——治湿痰、寒痰咳嗽之要药 青皮——治肝气郁结之要药 枳实——破气消积除痞之要药 木香——治脾胃气滞、脘腹胀痛之要药 香附——妇科调经止痛之要药 乌药——治寒凝气滞胸腹诸痛之要药 薤白——治胸痹疼痛之要药 山楂——消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 地榆——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侧柏叶——治各种出血证之要药 三七——伤科要药 白及——收敛止血之要药 棕榈炭——收敛止血之要药 艾叶——温经止血之要药 ——妇科安胎之要药 川芎——治头痛之要药 乳香——外科、伤科常用之要药 丹参——妇科调经要药 红花——活血通经止痛之要药 益母草——妇科经产要药 土鳖虫——治血瘀经闭、癥瘕积聚之要药 骨碎补——伤科要药 半夏——为温化寒痰、燥湿化痰之要药 苦杏仁——治咳喘要药 酸枣仁——养心安神之要药 石决明——平肝凉肝之要药 羚羊角——治惊痫抽搐之要药 天麻——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全蝎——治痉挛抽搐的要药 蜈蚣——息风止痉之要药 麝香——醒神回苏之要药 人参——拯危求脱要药 ——补脾要药 黄芪——补脾举陷之要药 ——治气虚水肿之要药 白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鹿茸——补肾阳、填精血之要药 杜仲——治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筋骨痿软的要药 蛤蚧——治疗虚喘劳嗽之要药 当归——补血要药 ——活血化瘀要药 熟地黄——补血要药 阿胶——补血要药 麻黄根——敛肺固表止汗之要药 五味子——治疗肺肾两虚、久咳虚喘之要药 诃子——治失音之要药 山茱萸——平补阴阳之要药 ——固精止遗之要药 肉豆蔻——治疗虚寒性泻痢之要药 海螵蛸——止血要药(治疗胃痛吞酸要药)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常见中药基本功效 解表药 羌活:发散风寒,祛风湿,巅顶头痛。 藁本:同上。 防风:祛风解表,皮肤瘙痒,祛风湿,止全身之痛。 荆芥:祛风解表,皮肤瘙痒,透疹,炒碳止血。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止咳,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心,脾,肾)。 紫苏: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香薷:发散风寒,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发汗解表量不宜大,不宜久煎,热服;水肿,量大,冷服。) 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细辛:发散风寒(较强),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 白芷:祛风解表,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窍,止痛。 辛夷:发散风寒,通窍。 薄荷:发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理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润肠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小儿肝风内动。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肺,平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慢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止痛。 柴胡: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 升麻: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葛根:表证风发热,项背强痛,透疹,生津止渴,健脾止泻。 淡豆豉:疏散表邪风寒风热皆可,常做辅助药。 清热药 石膏:肺热咳喘,胃火上炎,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滋肺阴而除燥热,胃热口渴,滋肾阴。 芦根:泻胃热生津止渴止呕,清肺热祛痰排脓,湿热淋证水肿。 天花粉:胃热口渴,肺热燥咳。 淡竹叶:清热除烦,清心火,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夏枯草:泻肝火,消肿散结。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清肺热,安胎。 黄连:清心肝胃之热,燥脾胃大肠湿热。 黄柏:清肝胆大肠膀胱及下焦湿热,泻火解毒,入肾经退虚热。 穿心莲:清下焦湿热,擅清肺胃之热,泻火解毒。 苦参: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杀虫利尿。

中药学总结及要药

总论 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2。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取,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中药学的发展: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 三品分类法, 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 文对照方法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 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6.《炮炙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 7。《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8。《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4。道地药材:是指出产在某地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5.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3.花类—花正开放时 4。果实和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5。根和根茎类—深秋时节 6.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 6。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7.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炙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 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 酒炙——升提、通经活血。 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 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8.炮制方法: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9.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根据用药后的机 体反映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中药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10.四气的含义: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的作用: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的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11.五味的含义:即辛,甘,酸,苦,咸。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药学解表药归纳总结

解表药 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 (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 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病转变的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意思。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2)发散风寒: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温,人肺与膀胱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温散寒邪的药物,具有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疏散风热: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凉,人肺与肝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凉散热邪.其发汗、发散之力均较发散风寒药为弱的药物,具有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作用,如桑叶、菊花、蝉蜕等。 4)发表解肌:即具有治疗外感表证初起有汗的功效。有辛温解肌,如桂枝;辛凉解肌,如葛根。也可以说是比发汗而较弱的解表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病位浅在肌表肺卫肌肤所致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其中尤以恶寒为表证特征。表证又分表寒(风寒表证),表热(风热表证),表虚(气虚表证、阳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实(风寒夹湿表证、风寒表实证)等见下表 (4)有功效及适应证:借其辛散、宜肺、散表、达表透邪之功,有的解表药兼有宣肺利尿,宣肺止咳平喘,宣毒透疹,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消疮等作用,故还可分别用于水肿、尿闭因肺气不宣者.咳喘.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风湿痹痛或头痛身痛,疮疡等疾病的初起阶段而兼表证者。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病症不具备初起而兼表证的前提条件,则不可用,因里证而不能发汗解表。 相关功效释义: 1)宣肺利尿:即具有恢复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开肺气而利水湿的功效,适用于表证咳嗽气喘而有水肿.浮肿以上半身和面部为甚,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麻黄桂枝等药物。

常见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西洋参的功效与作用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洋参、美国人参等。原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是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参的根,和我国人参可谓是一母同胞,血缘很近,但药效有所不同,最大的优点是温补效果佳,不会出现流鼻血一类的上火症状。那么,西洋参有哪些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呢? 西洋参的功效: 1、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 2、保护心血管系统:常服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强化心肌收缩能力,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慌气短可长期服用花旗参,疗效显著。花旗参的功效还在于可以调节血压,可有效降低暂时性和持久性血压,有助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的恢复。 3、提高免疫力:西洋参作为补气保健首选药材,可以促进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抵抗癌症。 4、促进血液活力:长服西洋参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动脉粥样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 增加血色素。 5、治疗糖尿病:西洋参可以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和脂肪代,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 西洋参的作用: 1、西洋参具有滋阴补气, 宁神益智及清热生津, 降火消暑的双重功效. 古语云: “西洋参性凉而补, 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者皆可用之”. 故补而不燥是花旗参的特别之处. 2、强化心肌及增强心脏之活动能力; 3、强壮中枢神经, 安定身心并恢复疲劳, 有镇静及解酒作用, 增强记忆能力, 对老人痴呆症有显著功效; 4、对血压有调整作用, 使暂时性或持久性血压下降.抑制动脉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 增加血色素的份量; 5、能调节胰岛之分泌, 因此对糖尿病有功效; 6、对肝脏有调节副肾上腺素之分泌, 促进新代的作用; 7、能增强体力并对运动员具极大助益; 8、抑制癌细胞生长, 增加免疫功能; 9、助长消化, 对慢性胃病和肠胃衰弱有助效。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西洋参性凉味甘,除有补气养阴的功效外,还能清火生津,对津液不足,口渴舌燥具有相当的疗效。长期服用,能提神醒脑、生津止渴、调节平衡,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的确是进补强身的上佳之选。 除了日常的保健功能外,经临床验证,西洋参对高血压和心肌营养不良、冠心病、心绞痛等亦有一定疗效。对于由心脏病引发的胸闷、心慌心烦等症尤为适宜。同时,花旗参还可降低"化疗"或"放疗"治癌肿引起的不良反应,常作为治疗各种癌症的辅助剂之品。 西洋参具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如:强壮剂具有抗疲劳、强壮体魄作用。补益剂具有补充人体所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抗应激能力具有抗缺氧、抗高温、抗寒作用。预防

中药所有总结

总论 1.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集注》 2.归经的概念是指定向 3.运用药物的归经理论还须考虑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4.古代认为“毒性”的含义是药物的偏性 5.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 6.二、八月最适宜采集的药材是根及根茎 7.使大批古代方药文献得以保存传世的是《证类本草》 8.“十八反”中甘草不能与下列何药配伍同用甘遂 9.入汤剂需后下的药物是薄荷、白豆蔻 10.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纲目》 11.关于中药的剂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 12.治疗筋脉拘急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13.两药合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的配伍关系为相反 14.四气的确定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 15..确定归经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脏腑经络理论 16.最早采用图文对照编写方法的本草著作是《新修本草》 17.辛味药临床一般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证 18..广东的道地药材是砂仁 19.人参配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这种配伍关系属于相恶 20.下例哪项不是沉降药物的作用透疹 解表药 1.薄荷、蝉蜕共同具有的功效是透疹 2.治疗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宜选用: 蝉蜕 3.具有生津止渴作用的药物是:葛根 4.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消疮作用的药是:荆芥 5.细辛具有的功效是:温肺化饮 6.素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是:香薷 7.既能解表散寒又能燥湿止带的药是白芷 8.细辛作散剂每次宜服:1-3g 9.治疗肝气郁滞,胁肋疼痛,宜选用:柴胡 10.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息风止痉的药是:蝉蜕 11.具有透疹作用的药组是:薄荷、葛根、升麻 12.发散风寒药中能治疗咳嗽气喘的药是:麻黄 13.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组:香薷、麻黄 14.功效与羌活最为相似的药物是:藁本 15.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组是:防风、白芷 16.下列哪项不是紫苏的主治证:阳虚水肿 17.治疗风热郁闭,咽喉肿痛,大便秘结者,应首选:牛蒡子 18.麻黄配伍桂枝用于治疗:风寒表实证 19.治疗风寒表证,鼻塞头痛可选用的药是:白芷 20.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升麻、牛蒡子 清热药 1.功能清热解毒、排脓,善治肺痈、肺热咳嗽的药物是:鱼腥草 2.长于泻肝火的药是:夏枯草 3.牡丹皮与地骨皮均可治疗:虚热证 4.治疗梅毒,肢体拘挛,首选的药是:土茯苓 5.清热泻火药中苦寒性较强的药物是:栀子 6.既可治气分实热证,又可治虚热证的药是:知母 7.清热泻火药的药性特点是:甘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