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2型糖尿病发病 机制研究进展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2型糖尿病发病 机制研究进展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2型糖尿病发病 机制研究进展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2型糖尿病发病 机制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8, 8(3), 335-338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10.12677/acm.2018.83056

Research Progress in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Jinfeng Yang, Fang Liu

Department of Hypertension, People’s Hospital of Jizhou District, Tianjin

Received: Apr. 21st, 2018; accepted: May 14th, 2018; published: May 21st, 2018

Abstract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us (T2DM) are coexisting in the same body, which is a common disease,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recent years [1]. Domestic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prevalence of SAHS in patients with T2DM was more than 60%, and the prevalence of T2DM in T2DM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rmal controls. A consensu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AHS and T2DM was issued by the epidemic and Prevention Group of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Association in 2008 [2]. The sleeping and Diabetes Society of the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in 2010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coexistence of SAHS and T2DM [3].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athogenesis of SAHS and T2D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diseases.

Keywords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2型糖尿病发病

机制研究进展

杨金凤,刘芳

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高血压科,天津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1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14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21日

杨金凤,刘芳

摘 要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SAHA)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常在同一个体共存,属共患疾病,并已经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之一[1]。国内研究显示T2DM 患者SAHS 患病率在60%以上,SAHS 患者中T2DM 患病率亦明显高于正常人。2008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流行病及预防小组就SAHS 和T2DM 关系发表共识[2],2010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睡眠学组和糖尿病学分会对SAHS 和T2DM 共存问题达成共识[3]。本文将就SAHS 并T2DM 相关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这两种共患疾病关系的理解、认识及诊治。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并2型糖尿病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licenses/by/4.0/

1. 一般概念

1.1. SAHS 的定义诊断标准

SAHS 是指在每夜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或以上,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 5次/小时)、主要表现睡眠时打鼾伴呼吸暂停及呼吸表浅,夜间间断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觉醒及睡眠结构紊乱,导致白天嗜睡、乏力、精神萎靡等。并可引起心、脑、肺血管并发症至多脏器损害的症候群。根据AHI 指数将SAHS 分为轻度5~15、中度15~30、重度 > 30,夜间血氧作为分度的参考指标。

1.2. T2DM 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诊断依据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诊断:糖尿病症状加随机血糖 ≥ 11.1 mmol/L ,或空腹血糖(FPG) ≥ 7.0 mmol/L ,或葡萄糖符合后2小时 ≥ 11.1 mmol/L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要改日重复检查。

2. SAHS 并T2DM 发病机制

2.1. 氧化应激机制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过度氧化导致中性粒细胞炎性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氧化中间产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因子,能够清除有害的超氧自由基,具有保护细胞免受损伤的作用、丙二醛(MDA):是脂质过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能够反应出机体脂质过氧化的程度、及8-异前列腺素F2a(8-iso-PGF2):是脂质过氧化后的特异性产物,是反应集体氧化应激水平的良好指标[4]。[5] [6]的研究显示:SAHS 并T2DM 患者体内SOD 含量降低,使得机体过氧化物无法迅速清除,造成炎症。而MDA 和8-iso-PGF2水平明显升高表明SAHS 并T2DM 患者体内氧化加速,SAHS 患者反复间歇性缺氧引起的氧化应激是其致病关键[7]。并导致活性氧(ROS)大量生成,氧Open Access

杨金凤,刘芳

化大量生物分子造成细胞结构损伤。SAHS是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8],随着睡眠紊乱严重程度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9],并且血糖波动性大。糖尿病慢性高血糖状态及血糖明显波动导致氧化应激对胰岛B细胞损伤,导致糖尿病发生发展[10]。氧化应激通过干扰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减弱胰岛素生理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IR)。氧化应激通过多个靶点下调胰岛素的表达与分泌。胰岛素表达主要受胰岛素启动因子-1 (IPF-1)和胰岛素基因转录的有效活化剂(MafA)两种蛋白调控。ROS通过减少IPF-1 mRNA的合成和降低IPF-1与胰岛素DNA的结合减弱IPF-1启动基因转录活性,使胰岛素合成减少。通过抑制MafA活性,阻断其与胰岛素基因启动子中C1元件结合下调胰岛素基因表达。另外,超氧阴离子通过激活线粒体膜上跨膜蛋白使ATP生成减少,而抑制胰岛素分泌[11]。从而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及IR。

2.2. 交感神经兴奋机制

SAHS夜间间歇性低氧使交感神经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兴奋性增高使机体释放较多的儿茶酚胺,儿茶酚胺通过促使糖原分解、异生及胰高血糖素作用导致糖耐量异常。交感激活的短期效应,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胰腺分泌胰岛素和增加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IR [12]。SAHS长期缺氧导致慢性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胰岛素激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糖代谢紊乱。

2.3. 炎症机制

炎症反应在2型糖尿病和SAHS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蛋白酶分泌增加,产生大量炎症因子[13]。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SAHS发病的独立预测因子[14]。且与T2DM的发病有关系,并且与T2DM病人的高血糖水平相关[15]。肿瘤坏死因子a(TNF-a)通过一氧化氮途径诱导T2DM 患者胰岛B细胞凋亡促进糖尿病发生[16]。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及白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加速活化淋巴细胞进入组织内,加剧炎症反应。造成血管阻塞,组织缺氧,加重SAHS缺氧。[17]研究显示SAHS 发生率与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hsCRP、TNF-a呈正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SAHS的危险因素。[18]研究显示TNF-a、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IA)与空腹血糖及AHI相关,与夜间血氧饱和度负相关.脂多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与血糖及AHI正相关,与夜间血氧饱和度负相关。这些炎症因子从一定程度上预测糖尿病及SAHS的危险性。

2.4. 铁代谢机制

铁在体内含量的高低对维持细胞正常生长和代谢起着重要作用。炎症与铁代谢显著相关,SAHS主要病理损害是机体长期间歇性缺氧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过程[19]。血清铁蛋白(SF)水平随AHI增加而升高,与AHI正相关。SF与T2DM、代谢综合征等密切相关。SF水平增高使糖尿病风险增高,通过拮抗胰岛素作用致组织对葡萄糖利用降低,致血糖升高[20]。

综上所述,SAHS患者夜间反复间歇性低氧可导致氧化应急反应、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炎症因子明显升高、铁代谢异常等多种机制使胰岛素生物效应降低,导致IR及糖尿病,而IR及糖尿病更加剧SAHS 患者的葡萄糖利用障碍,使血糖升高及糖代谢紊乱加重,而诱发和加重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是T2DM合并SAHA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不仅能改善患者睡眠呼吸和血糖,胰岛素抵抗、糖化血红蛋白、夜间缺氧,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1],还有利于血管内皮的恢复[22]。但其具体机制在进一步研究中,相信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揭示其高并发原因,进一步指导诊治。

参考文献

[1]严小宏, 杨梅英, 温维勤, 等. 2型糖尿病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例治疗体会[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1, 17(5): 319-320.

杨金凤,刘芳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4, 7(4): 447-498.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 [J].

中华结核和呼吸病杂志, 2012, 35(1): 9-12.

[4]周莉, 陆卫平.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趋化因子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及a-硫辛酸的治疗作用[J]. 南京医科大

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3, 13(10): 1435-1438.

[5]吴祖荣, 符茂雄, 陈宗村. 2型糖尿病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关系[J]. 中华老

年学杂志, 2014, 12(34): 6655-6657.

[6]吕远军, 关彦钧, 黄光锐. 2型糖尿病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糖波动与氧化应激的关系[J]. 牡丹江

医学院学报, 2014, 35(4): 35-37.

[7]陈宝元. 提高对睡眠呼吸暂停模式间歇低氧系统性损伤机制的认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9):

641-643.

[8]Levy, P., Bonsignore, M.R. and Nckel, J. (2009) Sleep, 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nd Metabolic Consequences. The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 34, 243-26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10.1183/09031936.00166808

[9]Pamidi, S. and Tasali, E. (2012)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Type 2 Diabetes: Is There a Link? Frontiers in Neurol-

ogy, 3, 126.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10.3389/fneur.2012.00126

[10]林海燕, 叶山东.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9): 1458-1459.

[11]Chan, C.B., Leo, D.D., et al. (2001) Increased Uncoupling Protein-2 Levels in B-Cell Are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Glucose-Stimulated Insulin Secretion. Diabetes, 50, 1302-1310.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10.2337/diabetes.50.6.1302

[12]Stamatakis, K.A. and Punjabi, N.M. (2010) Effects of Sliip Fragmentation on Glucose Metabolism in Normal Subjects.

Chest, 137, 95-101.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10.1378/chest.09-0791

[13]Quercioli, A., Mach, F. and Montecucco, F. (2010) Inflammation Accelerates Atheroselerotic Processes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 (OSAS). Aleep Breath, 14, 261-269.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10.1007/s11325-010-0338-3

[14]Can, M., Acikgoz, S., Mungan, G., et al. (2006) Serum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Chest,

129, 233.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10.1378/chest.129.2.233

[15]King, D.E., Mainous 3rd, A.G., Bunhanan, T.A., et al. (2003) C-Reactive Protein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Adul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6, 153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10.2337/diacare.26.5.1535

[16]陈香, 田浩明. 糖尿病胰岛B细胞凋亡病因学机制[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2(10): 175.

[17]孟丹, 徐传潘, 陈培生, 张晓燕. 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炎性因子变化情况

分析[J]. 国际呼吸杂志, 2015, 35(13): 984-987.

[18]朱红霞, 王振山, 薛欣, 杨萍, 杨春梅, 苏本利. 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炎性因子变化的相

关研究[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4, 37(6): 411-415.

[19]陈宝元. 提高对睡眠呼吸暂停模式间歇性低氧系统性损伤机制的认识[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8, 31(9):

641-643.

[20]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2, 35(1): 9-12.

[21]陈忠云, 谢嬛, 杨叔禹.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影响的Meta

分析[J]. 甘肃医药, 2017(2): 84-89.

[22]周晖, 唐方平, 颜晓玉, 王小明. 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患者的疗效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 四川医学, 2015(11): 1530-1532.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1-8712,即可查询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cm@https://www.doczj.com/doc/309861955.html,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签到: 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4、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5、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7、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 二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早期症状自查离不开对糖尿病症状的了解,主要有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轻等情况,还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疲倦、皮肤搔痒、出汗异常、视力模糊、肢体发麻等。 1、多食、多饮、多尿、消瘦:这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多一少的症状表现,但这种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有,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还会出现一些其它的症状。 2、疲乏无力: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据报告2/3的糖尿病患者有无力的症状,甚至超过消瘦的人数。 3、皮肤感觉异常: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4、性功能障碍: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5、容易感染: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6、视力障碍: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合并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失明等。 糖尿病症状表现在许多方面,一般都能够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如果人们能够细心观察自身的变化,那么可以及时发现糖尿病症状,在糖尿病发生的早期接受专业的治疗有助于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发挥出较好的作用,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糖尿病症状表现非常有必要。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治疗及护理进展分析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治疗及护理进展分析 探讨糖尿病(DM)足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情况。糖尿病足(DF)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且与局部神经异常及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约占15%[1]。血管狭窄闭塞、神经病变和感染是主要的临床表现DF是DM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也是DM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DM 患者的健康。神经病变、血管缺血性病变、细菌感染时DF的三大病因。本文主要从糖尿病足的定义、发病机制、分级及治疗和护理进展方面进行总结。糖尿病足的诊治是个系统工程,单一的方法难以治愈,且治疗效果欠佳,故我们在临床上以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只要治疗得当,护理到位,患者的足溃疡能够痊愈,截肢可以避免。 标签:糖尿病足;发病机制;治疗;护理进展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理状态,是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发展的共同结果[2]。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足(DF)的定义是:糖尿病(DM)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DF是DM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也是DM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DM患者的健康[3]。神经病变、血管缺血性病变、细菌感染时DF的三大病因。 1 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目前关于糖尿病足发病机制普遍认同的是糖尿病足的三元学说:即糖尿病缺血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和局部感染。此外,溃疡发生还必须有一个启动因素,如物理性或机械性刺激。 1.1糖尿病缺血病变糖尿病缺血病变分为两种,一种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流量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正常人群高出20倍。 1.2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所有并发症中最常见的,涉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 1.3局部感染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细菌的能力降低而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2 糖尿病足的分类和分级 糖尿病足的溃疡和坏疽主要原因为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根据病因可分为神经性、缺血性、混合性。 2.1第一种分级法为经典的wagner分级法,标准如下。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签到: 糖尿病得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 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就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 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得病因中遗传因素得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得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2、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得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得紧张、情绪得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得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就是糖尿病得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得成年糖尿病患 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得程度与糖尿病得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得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得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就是肥胖多脂肪得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得主要原因之一。 4、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得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 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得概念。 5、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得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7、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就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得: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 对染色体短臂上得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与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得糖尿病,也不论就是因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林善锬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据美国、日本及许多西欧国家统计资料表明,DN已跃升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ESRF)首位病因,目前在我国DN发病率亦呈上升趋势。由于DN患者机体存在极其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ESRF,往往比其它肾脏疾病治疗更加辣手。因此进一步探索其发病机制,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前糖尿病和肾脏病学界十分热点的课题。 一、肾组织糖代谢紊乱 糖尿病状态下存在肾组织局部糖代谢活跃。高糖可刺激肾组织细胞葡萄糖糖转运主要载体葡萄糖转运子1(glucose transporter 1,GluT1)表达和活性,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而细胞内高糖诱导的各种损伤介质如IGF-1、TGF-b1、PDGF、AngⅡ、糖皮质激素及低氧等反过来有可刺激促进GluT1表达和活性,促进更多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形成恶性循环。另外,糖尿病状态下尚存在肾组织细胞膜胰岛素受体数目和亲和力增加,导致肾组织糖原储存和葡萄糖利用增加,产生许多中间代谢产物。高糖与这些中间代谢产物可通过非酶糖化、激活的多元醇通路、DAG-PKC途径损害肾脏。 葡萄糖可以在非酶条件下形成Amadori产物,后者再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损害肾脏机制包括:(1)使肾小球基底膜(GBM)成分交联增多,导致GBM增厚及孔径选择性和电荷选择性丧失,而产生蛋白尿;(2)糖化的血管基质可通过AGEs捕获渗出血管外的可溶性血浆蛋白如LDL,致富含胆固醇性LDL在局部堆积,促进动脉硬化;(3)使醛糖还原酶(AR)糖化,其活性增加,参与多元醇途径的活化;LDL糖化后则清除减少,致血浆中LDL浓度升高,渗入血管壁,促进血管并发症发生;(4)通过AGEs与细胞上特异性受体(RAGE)结合激活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随后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细胞介质如IL-1、TNF1、TGFb、PDGF等,引起组织损伤。此外,AGEs与RAGE结合后还会导致细胞氧化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而激活NFkB,后者可诱导ET-1及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VCAM-1)等表达。此外,在体外培养的系膜上Amadori修饰的白蛋白不仅能诱导TGFb1基因和蛋白表达,亦能上调TGFbⅡ型受体功能,因而促进ECM蛋白表达。 当血糖持续升高超过了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能力时,可激活肾小球系膜细胞、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内髓质集合管细胞AR基因中葡萄糖反应元件(GLRES)及渗透压反应元件(ORE),从而激活AR。葡萄糖在AR作用下转变为山梨醇,然后在山梨醇脱氢酶作用下转变为果糖。由于山梨醇不易透过细胞膜而果糖又很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来使我们对2型糖尿病机制有再认识并对糖尿病防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 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is a kind of disease, has the dual heterogeneit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 Based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oth the research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diabetes is mechanism and control will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s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分类法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大类[1]Kuzuya T,Nakagawa S,Satoh J,et al.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55(1):65-85.。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是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从而表现出临床的糖尿病. 1. 胰岛素抵抗(IR)的分子机制: IR是指机体在一定量的胰岛素水平作用下,葡萄糖摄取和处理能力降低,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不能利用糖,以及肝细胞不能有效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而向血中释放过多葡萄糖,致使血糖浓度增高。 关于IR的机制,存在多种学说,包括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性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肪肝、低脂联素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等。促炎反应和应激诱导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代谢物(多为FFA、葡萄糖)均可促使IRS的丝氨酸磷酸化而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和胰岛素信号转导,从而导致IR;长期高血糖促使蛋白激酶C活化,催化胰岛素受体底物丝氨酸磷酸化,抑制PI-3K活性,导致IR,同时还可抑制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脂肪细胞分泌有关的瘦素、脂联素、TNFβ、过氧化物酶体增体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等也与IR发生相关。【2】Yoshimasa Y.A role of the PPAR gamma activation in insulin resistance[J].Nippon Rinsho,2001,59(11):2173-2178. 1-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PI3-K有四种亚型,即PI3-K1A、1B、2和3四种,但只有1A在胰岛素信号转导中起作用。PI3-K由含SH2区的p85亚基和具有酶活性的p110亚基组成。PI3-K首先与IRS结合,IRS-1上特异的酪氨酸残基可与PI3-K的p85亚基结合,从而接近InsR并被锚定在细胞膜上,进而激活p110亚基,活化的PI3-K一方面催化PI-4或PI-4,5磷酸化为PI-3,4和PI-3,4,5磷酸盐(PIP3),PIP3是PI3-K途径中的第二信使,它与蛋白激酶B(PKB)和PI-3,4,5磷酸盐依赖性激酶-1(PDK-1)结合,浆膜上PKB和PDK-1的同域化,使得PDK-1可以促进PKB苏氨酸308发生磷酸化,加速GLUT4和GLUT1向膜的转运, 从而促进葡萄糖转运、脂肪及糖原合成,其功能缺陷可以导致IR。[3]; 陈燕,汪恕萍.胰岛素作用的信号转导与胰岛素抵抗[J].医学基础与医药研究,2002,1(2):40-42.。 1-2. IKK-β IKK-β的活化引起的IR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分子如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并催化其特定部位的Ser/Thr残基磷酸化,进而抑制信号分

2型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型糖尿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关键词]2型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干预治疗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一种日渐受到重视的与多系统学科相关联的疾病。OSAS可引发呼吸、心血管及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存在OSAS的高患病率,OSA S患者又常合并2型糖尿病,且二者都极易诱发心血管疾病。本文就OSAS的概况、2型糖尿病合并OSAS的流行病学、发生机理及危害的干预治疗作一综述。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导致睡眠结构破坏,产生睡眠不实感或白天嗜睡的病理现象。临床上最常见的是OSAS,指为每夜7小时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在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即平均每小时睡眠呼吸暂停加上低通气次数)大于或等于5次/小时。其中,低通气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幅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较基础水平下降大于或等于4%。 OSAS患者在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刺激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的释放,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及内分泌代谢紊乱,导致血压增高,并进而引起心、肺、脑、肾等多器官多系统的改变。2004年美国国家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the JNC 7Report)指出,OSAS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第一位致病因素。2008年中国长安高血压学术会议提出:约50%的OSAS 患者合并高血压,至少30%的高血压患者伴有OSAS;对OSAS患者进行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昼夜血压,并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资料[1]显示OSAS患者除易发生高血压外,还极易并发冠心病、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风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 2 2型糖尿病合并OSAS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多种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其中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高达2~4倍。中国心脏调查提示:约2/3的高血压患者、2/3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的急性卒中患者及77%慢性卒中患者合并高血糖。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餐后高血糖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更有价值。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合作分析(DECODE)和亚洲诊断标准共同分析(DECODA)研究均发现,餐后血糖水平越高,心血管疾病风险也越高。餐后高血糖能够加剧炎症和氧化应激,引起内皮功能紊乱,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并最终触发心血管事件。而著名的DCCT和UKPDS两个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计划表明,强化血糖控制能明显减少微血管(眼、肾脏、神经)并

2型糖尿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

2型糖尿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1例 老年人中2型糖尿病较常见,但是同时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较少见。本文中就1例2型糖尿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84岁,口干、多尿伴睡眠时憋气3个月入院。查体:血压15/10 kPa,心肺(-),肝脾无肿大,空腹血糖9 mmol/L,餐后2 h血糖16 mmol/L,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凝四项,血尿常规均正常。夜间睡眠呼吸监测,通过多导睡眠图(PSG)确诊患者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每天三餐前给予诺和灵R,控制好血糖的同时,睡眠时予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呼吸机型号:怡和嘉业RESmart630,治疗压力根据症状和血氧饱和度进行调节。1个月后,患者复查空腹和餐后血糖均正常,白天嗜睡、头痛、认知功能减退明显改善,睡眠时憋气感消失。 2 讨论 近期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病率较普通人明显升高。也有研究表明糖尿病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1]。2型糖尿病诱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机制可能为2型糖尿病常伴肥胖、颈围增大、肥胖,而这些是造成咽腔狭窄的主要因素,过多的脂肪在上呼吸道后壁使上呼吸道变窄;2型糖尿病患者多发生微血管病变和末梢神经病变,使上呼吸道肌肉运动不协调,肌肉松弛;2型糖尿病患者多发生脑动脉硬化及脑梗死,损害呼吸中枢等。多数学者认为,肥胖是睡眠呼吸综合征的共同危险因素[2],肥胖可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受体数量下降,对受体的亲和力也下降,以期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糖尿病。同时肥胖引起下颌及眼周脂肪沉积,使上呼吸道狭窄塌陷及胸腹壁脂肪增多,引起肺容量下降,共同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生。 CAPA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OSAS患者血糖降低的机制可能为[3-4]:①长期低氧血症经CPAP治疗改善使得儿茶酚胺的分泌减少,而儿茶酚胺可引起糖原分解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②长期缺氧的纠正,使得慢性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性减低,使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改善糖代谢紊乱;③低氧状态的改善可使肝脏对血中抗胰岛素的激素的灭活以及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均提高;④因纠正了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使酸中毒造成的无氧酵解减少,丙酮酸可氧化充分在肝脏转化成糖,使血糖降低;⑤纠正了低氧血症使机体出现的多种激素的分泌异常,尤其是性激素如高泌乳素血症,从而增强了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弱了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⑥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的纠正,使胰岛素及其受体的亲和力增加,使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增加,血糖降低。因此,2型糖尿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应尽早、合理地使用CPAP治疗。如果CPAP治疗效果不好,必要时行腭扁桃体、鼻息肉等手术治疗。另外,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尤其是合并有明显夜间呼吸暂停、打鼾和白天疲倦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最全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最全版) 一、前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见[1],两者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方面具有相关性,且独立于肥胖之外。目前2型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已为人们所认识,而OSA 对健康的危害及其带来的医疗负担还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因此需要通过各学科的努力使人们认识到OSA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并着手采取实际行动。 为了提高对OSA和糖尿病关系的认识水平,国际糖尿病联盟流行病和预防小组于2008年就有关问题发表了共识[2],建议全球各学科人员共同努力,使大家充分认识OSA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其后国内的杂志上也有所介绍[3,4]。为了进一步强化对OSA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认知理念,提高两种疾病防控水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睡眠呼吸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专家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二、OSA简介 OSA主要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和呼吸表浅,夜间反复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导致白天嗜睡,出现心、脑、肺血管并发症乃至多脏器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国外资料显示,成年人中OSA的患病率为2%~4%[5],国内多省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成人中OSA的患病率约为4%[6,7,8,9,10,11]。尽管目前国内

肥胖率并不高,但是OSA患病率并不低,可能与国人颌面结构特点有关。研究结果证实OSA是多种全身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目前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本病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临床诊治规范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OSA患者对卫生资源的消耗为健康人群的2倍,因此正确评估OSA 患者的病情,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减少相关卫生资源的消耗。此外因嗜睡引起的生产力降低、交通事故、生产事故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残疾等非直接医疗成本的升高,使OSA对经济的影响远远高于其直接的医疗费用。目前国内尚缺少这方面的系统研究结果。 三、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和胰岛素抵抗所致的慢性高血糖综合征[12]。严重的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而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引起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寿命延长、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报告全世界约有1.35亿糖尿病患者,而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糖尿病患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快,我国近30年间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长也是十分惊人的,是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3个国家之一。在发达国家中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007年至2008年在全国进行的1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患病率达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发病机理 摘要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特征 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发病机理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 DM)是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合并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主要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和疲乏无力等,甚至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易并发心、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病变。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个部分。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由于饮食、营养、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病,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1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111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 HLA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断臂上,共有HLA2 A、B、C、D (DR、DQ、DP) 6个基因位点HLA2 A、B、C为Ⅰ类抗原,正常时Ⅰ类抗原基因可在所用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胰岛素β细胞表面)表达,参与细胞介导免疫。HLA2 D系列为Ⅱ类抗原,正常时只在B淋巴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胰岛β细胞 表面表达与自身免疫发病有关。研究表明[ 1 ]Ⅰ型糖尿病与DQB2 57位氨基酸是否为门冬氨酸以及DQA2 52是否为精氨酸有关, 80%~9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中DQA2 52位精氨酸(Arg + )和DQB2 57位非门冬氨酸(ASP2 )有肯定的致病易感作用, DQA2 DQB S/S2 S基因型(即DQB2 52Arg +纯合子和DQB2 57 ASP2 纯合子)患病相对风险最高,但有地理上和种族间差异。Act on[ 2 ] 等对亚拉巴马的非裔美国妇女的研究显示HLA2 B41,DR的升高是Ⅰ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12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证明,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及脑、心肌病毒等。病毒引起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有以下4种方式: ①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β细胞,直接侵袭胰岛β胞,胰岛β细胞急性坏死,大量破坏,继之溶解,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②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胰岛β细胞,不立即发病,而长期滞留,使细胞生长速度减慢,寿命缩短,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胰岛素分泌缺乏。③病毒经过胰岛β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细胞后,病毒感染HLA抗原易感基因 2 自身免疫及细胞因子,使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基因发生突变,合成异常胰岛素。④病毒感染后引起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 113化学物质对胰岛β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和化学物质有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 STZ)戊双咪、苯丙噻二嗪、噻唑利尿酮以及吡啶甲硝苯脲等均可损伤胰岛β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 2Ⅱ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11遗传因素Ⅱ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与Ⅰ型糖尿病遗传不同,不存在特殊的HLA单型的优势,而具有很明显的家族性。一般认为糖尿病Ⅱ型属于染色体多基因隐性遗传,具有基础胰岛素分泌和基础胰岛素敏感性的异常,但目前对糖尿病Ⅱ型与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肯定的联系。裘卫仙[ 3 ]等用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I NS基因进行检测,发现患者的I NS基因和正常人及其它患者相比有改变,提示胰岛素基因改变可能是Ⅱ型

糖尿病足筛查

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护理 一、诊断 (一)糖尿病足的定义: (二)糖尿病足筛查的意义: 1.糖尿病足筛查主要对一些高危足的病人进行诊断,从而便于有效阻止、预 防这类病人的足进一步发展成为足坏疽。 2. 通过这类筛查,可大大降低病人截肢风险50%。 3. 通过筛查,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 (三)糖尿病足发病机制 糖尿病足的病变基础是糖尿病病人的两大慢性并发症,即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 病理生理改变、微循环障碍、神经病变、足背生物力学改变使神经血管易受损害,而后又不易修复,感染难以控制,继而发展为足溃疡、足坏疽。 (四)诊断 糖尿病足的诊断正确与否,取决于详细询问病史及各项检查的综合判断,尤其是对高危足的判断更为重要。因此,诊断糖尿病足时必须注意充分利用问、视、触、扣、量、听诊等检查手段,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宗合判断,早期发现病变。 1.足部神经病变检查:有温觉、痛觉、触觉、震动觉、神经传导速度等测定。S-W尼龙丝检 查是国际通用的评价手段。它是以一定的压力触压足部,判断接触部位 有无感觉。以10g单纤维尼龙丝最准确有效。 方法:(1)解释,取得配合。 (2)开始测皮肤感觉:用工具触病人不同足部部位(注意避开生茧部位),要求病人闭上双眼,探针与皮肤接触,用力使探针弯曲,持续2秒,同时询 问病人感觉。 (3)移至别处再重复测试。 (4)记录结果。 2循环障碍检查:血压指数[踝肱比API]、超声多普勒检测、激光血流计、选择性血管造影等检查手段对早期发现循环障碍很有帮助。血压指数和多普勒检查是今年 来开展的无创性、准确性较高的检查方法。多普勒可测到红细胞的活动, 并将其转换成声音信号和图像,并可打印、保存。 方法:(1)病人平躺10分钟后,测双上肢血压,取较高值作为参数。 (2)再测一侧踝部和足背收缩压,取高值作为参数。 (3)测另一侧踝部和足背收缩压,取高值作为参数。 (4)用踝部或足背收缩压/上肢收缩压=踝肱比(ABPI)。 注意:检测时超声探头要迎向心脏的方向,并与皮肤成60度角;耦和剂要够;用完探头,立即擦干净并消毒。 诊断意义:ABPIZ在1.0——1.3无动脉病变。 0.8——1.0可疑动脉病变。 0.5——0.8显著动脉病变。 大于1.3可能动脉钙化,此测试无效。

第一讲_胰岛素抵抗_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继续教育园地·2型糖尿病系列讲座·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编者按】 糖尿病已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患病率近50年来增加迅速,估计我国患病人数已接近2千万。糖尿病及其所引起的并发症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至危及生命。然而,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中,至少1/4到半数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在已诊断糖尿病患者中,仅约2/3的患者得到治疗,而就在这部分患者中,仅1/3得到了理想的控制,我国的现状则更令人担忧。所以,在各级医师中,不断加强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了解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观点、新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任务。鉴于此,本刊自本期起开辟2型糖尿病继续教育园地,分专题陆续刊出,约请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撰写,希望对有关医师能有所帮助,并祈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讲: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潘长玉 尹士男 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胳肌、脂肪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以及葡萄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在病程的早期,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但无高血糖症。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的代偿机制逐渐衰退,最终发生2型糖尿病,进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在一些代谢性及心血管疾病中也存在胰岛素抵抗状态,这些疾病统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 一、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并非由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所致。目前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础。显性糖尿病的发生既存在胰岛素抵抗,又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只要胰岛β细胞能够代偿胰岛素抵抗,血糖浓度仍可维持正常。但当机体不能代偿由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血糖升高时,血糖水平持续高出正常范围,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胰岛素抵抗是贯穿于2型糖尿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1.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以被定义为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这种异常以胰岛素受体后信号传导障碍为主。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葡萄糖钳夹试验检测胰岛素抵抗,也可以通过临床表现推测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例如,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是否有中心性(腹型)肥胖体型,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异常表现。通过患者是否肥胖而判定胰岛素抵抗的存在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有证据表明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存在胰岛素抵抗。 2.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没有糖尿病的人,由于胰岛素可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并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因此血浆葡萄糖水平不超过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对肝葡萄糖输出的抑制缺陷和刺激外周组织(肌)摄取葡萄糖的缺陷。尽管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可高于正常,但肝脏产生的葡萄糖仍然过量。葡萄糖代谢障碍的程度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变异甚大,这种变异取决于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Groop 等的研究证实了该观点。他们发现:伴有高血压和微量白蛋白尿症的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代谢障碍最严重,胰岛素抵抗程度最高。而血压正常且无微量白蛋白尿症的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甚微,这组病人的葡萄糖代谢水平与对照组相似。 Eriksson 等研究了4组人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这4组人分别是:(1)显性糖尿病患者;(2)病人的葡萄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3)葡萄糖耐量缺陷的一级亲属;(4)由配偶组成的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研究发现,即使葡萄糖耐量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也存在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代谢异常,并且这主要是由于非氧化性葡萄糖代谢(糖原合成)异常,而各组受试者的葡萄糖氧化无明显不同。Shulman 等在一项应用高葡萄糖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钳夹技术的研究中,测量了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糖原浓度从基础值的升高水平,证实了前者有明显的糖原合成缺陷,比后者低60%。 3.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缺陷,谁出现的更早? 以下介绍几项对有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的研究。在芬兰的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根据葡萄糖耐量正常或低减(IGT )划分成两组,与预料一致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和IG T 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但出乎预料的是正常葡萄糖耐量的人群同样存在葡萄糖代谢的异常。丹麦学者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消瘦和年轻的一级亲属,再一次证实即使在这类人群中也存在骨胳肌的胰岛素抵抗。Groop 得出的结论是至少有5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在发展为2型糖尿病之前的30至40年就已发生胰岛素抵抗。Joslin 研究组的发现是存在胰岛素抵抗的个体在随后的25年中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有80%的可能性。 Jo slin 研究组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胰岛素分泌的研究提示:葡萄糖耐量正常的人群在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正常。在Groop 的研究中发现有IG T 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出现异常,当发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后,胰岛素分泌的第二时相也出现异常。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课件)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培训记录 时间: 地点: 主讲人: 参加人员签到: 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一。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传统学说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感谢聆听 2、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

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 主要原因之一。......感谢聆听 4、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5、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6、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7、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 -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总之,不管哪种类型的糖尿病,也不论是因为遗传易感而发病,还是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发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受损所致。换言之糖尿病是一种基因病.......感谢聆听 二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早期症状自查离不开对糖尿病症状的了解,主要有多尿、多食、多饮、体重减轻等情况,还可能出现的症状有疲倦、皮肤搔痒、出汗异常、视力模糊、肢体发麻等。 1、多食、多饮、多尿、消瘦:这是糖尿病常见的三多一少的症状表现,但这种三多一少的症状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有,由于病情轻重或发病方式的不同,不同的人还会出现一些其它的症状。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糖尿病专家共识 一、前言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很常见[1],两者在临床、流行病学和发病机制方面具有相关性,且独立于肥胖之外。目前2型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已为人们所认识,而OSA 对健康的危害及其带来的医疗负担还远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因此需要通过各学科的努力使人们认识到OSA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并着手采取实际行动。 为了提高对OSA和糖尿病关系的认识水平,国际糖尿病联盟流行病和预防小组于2008年就有关问题发表了共识[2],建议全球各学科人员共同努力,使大家充分认识OSA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联系,其后国内的杂志上也有所介绍[3,4]。为了进一步强化对OSA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认知理念,提高两种疾病防控水平,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睡眠呼吸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专家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 二、OSA简介 OSA主要表现为睡眠时打鼾并伴有呼吸暂停和呼吸表浅,夜间反复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导致白天嗜睡,出现心、脑、肺血管并发症乃至多脏器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国外资料显示,成年人中OSA的患病率为2%~4%[5],国内多省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成人中OSA的患病率约为4%[6,7,8,9,10,11]。尽管目前国内

肥胖率并不高,但是OSA患病率并不低,可能与国人颌面结构特点有关。研究结果证实OSA是多种全身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目前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本病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临床诊治规范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OSA患者对卫生资源的消耗为健康人群的2倍,因此正确评估OSA 患者的病情,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可减少相关卫生资源的消耗。此外因嗜睡引起的生产力降低、交通事故、生产事故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残疾等非直接医疗成本的升高,使OSA对经济的影响远远高于其直接的医疗费用。目前国内尚缺少这方面的系统研究结果。 三、糖尿病简介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和胰岛素抵抗所致的慢性高血糖综合征[12]。严重的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而长期高血糖可导致组织器官损伤,引起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糖尿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寿命延长、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人数在逐年增加。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报告全世界约有1.35亿糖尿病患者,而到2025年将上升到3亿。糖尿病患病率在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快,我国近30年间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增长也是十分惊人的,是世界上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3个国家之一。在发达国家中糖尿病已成为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2007年至2008年在全国进行的1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IFG)]的患病率达

2 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 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85%~90% ,它的发病机制不同于1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并呈显著的异质性。目前认为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主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葡萄糖利用率降低)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合并存在,其表现是不均一的,有的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有或不伴有胰岛素抵抗,因此使得 2 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为异质性特征,如患者的发病年龄不同,胖瘦不同,病情轻重不同,对各种治疗的反应不同。 一、遗传因素 呈家族聚集性,2 型糖尿病的家族聚集是很常见的。2 型糖尿病者,其父母亲发病率是85% ,三代直系亲属遗传率是46% ,同卵双生子患糖尿病的一致性为91% ,这说明 2 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90% 以上,故 1 型糖尿病与 2 型糖尿病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二方面均有明显的不同。研究证明 2 型糖尿病与HLA 无关。 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决定糖尿病发生的易感性。环境因素可能促进糖代谢紊乱以至糖尿病的发生,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是肥胖,饮食过量,体力活动减少。 1. 肥胖肥胖是2 型糖尿病发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肥胖或超重的人比体重保持正常的人容易患糖尿病,这已成为公认的事实。肥胖及超重者绝大多数得的是 2 型糖尿病,它占全部 2 型糖尿病的50%~60% 左右。据统计,肥胖者糖尿病的发生率较正常体重者高4~10 倍,严重肥胖者可高达20 倍以上。因为肥胖者胰岛素受体有缺陷,表现为受体数量减少或者受体与胰岛素的亲和力下降,从而影响了胰岛素的调节血糖的作用,这样就使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肥胖患者在通过有效的手段减肥之后,使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肥胖患者在通过有效的手段减肥之后,胰岛素受体异常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纠正,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作用也可随之恢复正常,从而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减轻甚至完全控制。也有一些患者无不良生活习惯,但也肥胖,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这类病人进行减肥治疗常难收到满意的效果。 许多研究发现肥胖患者的体型与 2 型糖尿病更具有相关性,而且与肥胖有协同作用。当患者腰围/ 臀围的比值,男性>0.90 、女性>0.85 (即向心性肥胖)时,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若双亲中的 1 人或 2 人患糖尿病,则伴肥胖的个体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2. 摄食过多长期以来,饮食因素一直被认为与糖尿病发生有关。日常摄取高脂肪、高蛋白及低摄取的热量应该按照其标准体重及劳动强度来定。如果摄取过高的热量,活动量又比较少,则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故引起肥胖。 3. 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减少是2 型糖尿病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在控制肥胖和年龄因素之后,缺乏或轻体力劳动者,糖尿病的发病率是中度和重度体力劳动者的 2 倍。 4. 其他因素婴儿期低体重。出生时及婴儿期体重反映了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同时也影响内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