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展望

20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展望

20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展望
20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展望

20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展望

《语文教育史》

以往不谏来着可追

——20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与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展望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0级教育硕士贺登川

摘要二十年语文教改成绩卓著,语文教学从无序转向有序,语文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学科建设稳步进行,涌现了一批改革家和新的教学模式。但步入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通过回顾语文教改的发展进程,我们看到了中学语文教改的大趋势。本文想就二十年语文教改作以简单回顾,并就教改趋势作以大胆展望,希冀画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借鉴颇多,深表谢意。

关键词语文教改回顾展望

1978年3月18日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文章里说:?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指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从此拉开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大幕,轰轰烈烈的语文教改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了。现就20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作简单的回顾,并对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作大胆的展望,不妥之处,望导师及诸位学友批评指教。

上篇20年中学语文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一、20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历程的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83

年,邓小平给北京景山学校作?三个面向?的题词,为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1985年,中共中央作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整个教育工作的改革提出了纲领。20年语文教学改革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展开的。总体而言,语文教学改革历程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一)经验描述期(1978—1985)

随着教育的复活,语文教学改革也开始活跃起来了,一批语文教学法著作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张隆华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1980)、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1984)、十二院校中文系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1980)、上海教育学院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通论》(1981)、张鸿苓等四人编的《语文教学方法论》(1982)。另外,一些语文教改先行者开始进行局部的实验教学,突出的如魏书生、欧阳代娜等。这一时期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是理论指导严重不足,偏重经验,注重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缺乏理论深度。只重读写,轻视听说,甚至根本不涉及听说,导致学生能力有所偏废,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均衡发展,许多教师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读是手段,写是目的?。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片面性,极大的限制了阅读的范围,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必然使得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界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语文教学刚从政治重压下解放出来,又陷入?满堂灌??填鸭式?的深渊。语文教改整体成绩一般。

(二)历史转型期(1985—1992)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经过前期的发轫,加之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影响,以及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自此渐成气候。专著进一步丰富。代表这一时期改革成就的著述是张鸿苓、张锐编著的《中学语文教学》(1987)、谢象圣主编的《语文教育学》(1992)、张隆华主编的《语文教育学》(1987)、袁牧等三人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新论》(1988)、陶本一等主编的《语文学科教育学》(1991)等等。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引入了现代西方先进的学习理论,重视听说读写;

改革者的视角从?教法?转向?学法?;现代教学媒体开始进入课堂。(三)理论现代化(1992——)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素质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语文学科教育学界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关照语文教学改革,力图构建各自的理论体系,并努力走上现代化的发展教育学道路。突出表现在:

l、提出了?发展?教学论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开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培养语文素质这一鲜明的时代主题,并对语文素质进行了多方位的阐释。代表性的有:(1)以王尚文为代表的语感论。在其《语文教育学导论》(1994)一名中;从本体论的角度认识语言,以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作为逻辑起点,探讨了语文教育的价值、任务、内容、机制以及方法等。并在其《语感论》一书中,进一步研究了如何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2)以卫灿金为代表的思维论。在其《语文思维培育学》一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语文学科思维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语文学科思维培养的目的、任务和原则,以及各类思维的培育和训练,以之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创新能力服务。(3)以张永昊为代表的审美论。在其主编的《语文审美教育论》一书中,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了审视,要求语文教学为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服务。总之。在他们理论的指导下,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以人为本、发展素质的时代趋势。这是符合教育宗旨的。

2.呈现出理论相互交叉与渗透、分化与整合趋势如:张必隐论著《阅读心理学》(1992)、钟为永论著《语文教学心理学》(1993)、祝新华论著《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1993)、卫灿金论著《语文思维培育学》(1997再版)、林化君等编著的《语文学习心理论》(1998)等等,都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语文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再如,青岛海洋大学出版油1998年出版的语文教学法丛书系列:《语文阅读活动论》《语文教学策略论》《语文审美教育论》《语文学习心理论》《语文教学系统论》《语文教学生态论》,它们分别从活动论、策略论、审美论、系统论,生态论、

学习心理论等角度对语文教学进行关照,并以丛书体系出现,使语文学科教学法研究呈现为分化基础上的整合趋势。靳健、石义堂先生主编的《现代语文教育学》理论联系实际,将著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升华为一种理论体系,又借鉴了当代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学控制理论和其他教育科学的相关理论,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理论体系,既是一般教育理论的体现,又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性,是一部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学科教育学专著。

3、引进了现代化的语文教育媒体。多媒体教学使教育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使教育信息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渠道综合刺激学生的大脑,迅速地在学生的心灵上流下深刻的印象,并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思维和心理空间,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更有利于迅速地把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到老师方面来,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必然得到较快提高,学生素质也更容易养成。笔者曾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教改实验项目《运用多媒体优化异步教学》获得张掖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执教《归去来兮辞》时,学生一边自读、品读课文,一边欣赏优美的古典音乐中,那种美的意境是传统教学中学生所无法体会到的。

90年代教学改革异常热烈(或热闹),但仍未衍生出新的教学体系。

二、20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绩

20年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成绩突出。

(一)语文教学从无序转向有序

文革期间语文教学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语文课没有教材,用《语录》、报纸替代,工宣队员上语文课,也就是读社论,用政治替代语文,搞所谓的政文合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后,语文教学拨乱反正,语文教学回归本体,摒弃政治替代、政文合一的局面,语文教师重新走上讲台,优秀的中外文学名篇回归教材,语文课的教时得到保证,不再受冲击,语文教学恢复有序状态。语文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二)思想解放、观念更新

语文是最早提出并实施改革的学科。20多年的改革,使我们端正了思想,吸收了许多新的知识(如西方的学习心理学),接受了许多新的信息,更新了教育观念,例如我们对语文教学的任务有了新的认识,由培养双基到培养能力,进而由发展智力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实现知识、能力、人格的和谐统一。现在我们已经深切地认识到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每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人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造就学生的健康人格。又比如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看法,我们的认识也在一步步发展。1978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做了明确的表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应该说这个观点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决定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目的,进行语文训练的教学模式。1996年5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句话就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000年颁布的初高中语文新大纲体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在以往语文大纲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提出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诵读教学,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突出交际功能,使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运用语文工具的交际能力,这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高速公路,是正确的方向;突出文化载体,也是有其深意的。语文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几乎涉及人类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情操、民族审美情趣等,负载丰富多彩的文化。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如果不理解这些文化内容,就不能理解语言的表现力,不能运用语言很好地表情达意,就不能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进入90年代以后,尤其是第三次全教会的召开,使人们更深切认识到教育是为了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才是硬道理。教法采用上呈现多样化,但

教学主导思想正在由重?教?转向重?学?,教学过程不但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三)学科建设稳步进行

初步建立起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从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看,借助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的交待,广泛吸收国内外语文教学论、课程论、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与方法,立足语文学科,对语文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价,做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此外还引进、借鉴其他有关理论阐述语文学科,丰富语文学科的建设,比如运用系统论对语文教学侧重整体研究,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及自主性原则被广泛运用于语文教育中,人们开以系统思维方法研究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看成是语文教育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多种要素、多个层次所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又如运用信息论阐述语文教育活动中的信息交流、教学反馈与调控,运用接受美学阐述对作品进行个性解读、创造性解读、建构性阅读等等。

课程教材建设逐步推进,教学内容力求系统性。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国家教委颁布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恢复了语文课应有的性质和功能,并不断修正大纲,使之日趋科学,这对近20年的语文教学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建立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导教材编写,指导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语文教材由一趋多,已经审定通过的实验课本就有八套之多,这些教材自成体系,各有所长。尤其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加强诵读,加大了古文言的分量,试教效果非常明显。

建立一套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和语文评价体系。新时期以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高考的特殊推动作用,我们建立一套语文能力训练体系和语文评价体系,内容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覆盖面很广。高考语文测试是对语文能力训练现状的高度抽象,又极大地影响语文教学现状,改革语文能力格局:由语文基础、写作到语文基础、阅读、写作,再到阅读(语文基础)、写作,逐步淡化语文基础,强化阅读

和写作,阅读从语文基础的附庸逐渐独立,与写作并重。

(四)涌现了一批改革家和新的教学模式。

七十年代末,上海育才中学针对当时流行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率先打破语文教学程式化的僵局,提出?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模式,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欧阳代娜、张富、魏书生、钱梦龙、颜振遥、宁鸿彬、蔡澄清、钟德赣、洪镇涛、陈钟梁、徐振维潘凤湘等一大批语文教师甘于寂寞,不求名利,投身于语文教学改革,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做了许多可贵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他们的教学异彩纷呈,具特色,有些人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欧阳代娜的?美??巧??活?教学艺术,张富的?跳摘?式?大面积、高速度?教学结构,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教学模式,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模式,颜振遥的?初中语文自辅教学法?,宁鸿彬的情景教学,蔡澄清的?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钟德赣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等。另外,刘月出月出的?三级训练?作文教学模式,湖北大学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吴春日卓的?五阶段单元教学?模式,靳健的?负反馈模式?、安徽省芜湖铁路中学马章苟的?层层深入、以线穿珠?式教学模式、安徽省固城县城关中学刘斌的?整体把握,具体分析?式教学模式、内蒙古达拉特旗民族中学樊向阳的引探式教学模式、山东省齐河县华店中学王岳的导学式教学模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科所李守仁的导读式教学模式、江苏省徐州二十四中许亚平的?自读感知、导读领悟、教读演练?式教学模式、山西省阳泉煤矿子弟学校王秀兰的?学、议、讲、练?教学模式山东省喜祥县四中曹志等人的五步三读教学模式、江苏省扬州市第五中学陈玲玲的六步审美教学模式、河南省信阳市五中王延群的单元整体比较导学模式等,都产生一定影响。

三、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80年代早期开始,由于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和高考升学指挥棒的左右,标准化考试的极端化,语文教学逐渐步入了只重能力训练的误区;又

由于语文教学法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教学目的渐渐演变为通过强化训练来掌握语文这一工具以形成语文能力;再就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化,甚至于把语文学科知识归纳为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并分解为相应的四十八个知识点,语文教学只要针对这些知识点展开强化训练。可想而知,由此理论指导的语文教学实践,其价值取向必然是偏重?能力训练型?人才的培养。步入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使应试教育走向了极端,语文教学深受其害,出现了种种弊端,语文教学步入现实困境。应该说现在仍然没有走出困境。

(一)教学脱离实际

把学生框在教室里,框在语文教材里,框在题海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社会实践这是极其有害的。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烦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急。?《说苑〃杂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操的有效途径。课文学习是?一掬水?,课外学习是?江河湖海?,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略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二)学生积淀太浅

现在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练习册多。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大量的数理化、英语作业占据,还要读各种形形色色的辅导班,或者请老师搞家教辅导,这样所剩无几的一点可怜时间,就是看看电视,很少看书,或者根本不看书。而语文课里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老师的烦琐分析和频繁提问占去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批评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其实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

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台。阅读是一种综合吸收,亟应沉潜于其中,?读书切忌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更有甚者,教师不但不鼓励学生读书,而且阻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理由非常充分,为了学生能考上大学,为了学生的前途。一位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书的篇幅也相应越来越短,从长篇到短篇,从短篇到畅销杂志,最后就是被老师没收的漫画。没收的时候老师说:‘不要因为一根树枝,挡掉前面的一片森林。’?(《文汇报》1999年7月17日)越来越多的大学教授痛感现在的学生文化积淀太少,文学感受力在下降,知识面越来越窄,无法和教师产生共鸣。文化积淀太少,不但学不好语文,而且妨碍学生个人的成长,文学素养的缺乏会造成人生与社会经验的缺乏。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语词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而更要紧的是青少年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获得一种少男少女对善与美的把握和领悟,培养起对人类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美好情操的特殊感受。这是靠心灵对心灵的呼唤,靠感情对感情的激发,靠智慧对智慧的启迪,决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青少年如果没有在文学海洋里遨游,其心灵是会干枯的,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难以弥补这个缺憾。应该让孩子们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北大教授钱理群说得好:?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我们的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师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汲取丰富营养,以健康的心理情绪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关注社会生活,在交际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次来强化语文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础工具,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生命质量。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文化,乌申斯基说得好:?在民族语言明亮而透彻的深处,不但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的历史。?不读中外名著,学生的人文素养无

法提高,文化的匮乏必然导致道德的衰退。巴金说:?我们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去阅读经典名著,和?大师们?直接?对话?,使学生在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尽情徜徉、玩味、思索并汲取、消化,其好处将是终生受用不尽的。高中实验教材的指导思想很值得我们借鉴,即大量朗读和背诵古代名篇佳句,然后慢慢品味感悟,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这恐怕是任何政治说教所达不到的。

(三)训练重术轻人

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程式化、作文教学模式化、能力训练机械化。

1、阅读教学程式化: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串讲串问,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掰开揉

碎,肢解成无数个毫无价值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影响其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发育。多余的讲解,多余的提问,多余的板书,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其实是老师在练习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而且老师的分析多半来源于教学参考书,而教学参考书的观点多半比较陈旧,滞后于新形势的发展,假大空的东西还存在,任意拔高,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实际上是老师戴上旧框框又去框学生,教师和参考书的标准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感性丰富的体验。这样,扼杀了师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和削弱了师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受到很大影响。

2、作文教学模式化:现在的作文教学喜欢教方法,美其名曰方法,其实是套路,教给学生一些套路,让学生去套,搞的是八股文的那一套,而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那么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当然无灵性,学生在作文里表露的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有时也讲感情,但是往往不切实际地任意拔高,任意地升华、圣化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导致学生说假话,虚请假意,学生在作文里表露的不是内心的真情实感,而老师的作文启发和作文点评也并非从心底里发出,这样容易养成学生

的双重人格。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诚为本,失去了真情实感,文就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

3、能力训练机械化:题海泛滥,荒诞离奇;机械操练,刻板僵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给打掉了,教师成了解题?操作工?,学生成了做题?机器人?,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应试训练。这个问题许多人已有论述,此处不多加论述。

(四)教师素质不高

从整体上看,相对于形势发展的要求来说,语文教师素质不高。而且为了应试教育,语文老师要做大量的习题,且面对大量荒诞离奇的习题,语文老师挖空心思、想方设法要把它们解释清楚,其实不少试题根本就解释不清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语文教师没有时间看书,甚至没有时间看小说,这是普遍现象。我所在的高中,高三老师一天最大的工作就是做试题,且往往为所谓的?标准答案争论不休?。语文教师成了机械操作工,无暇进修,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呢?把课堂当成工作流水线乃是教育之最大悲哀。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语文)老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之后,他就不好当教师了。?诚哉斯言!

四、原因探究

(一)理论建设落后

语文学科发展到今天,现在仍缺乏让大家普遍接受的理论阐述,对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任务、目标定位、结构体系、研究方法、语文基础性学力、语文发展性学力、语文评价体系以及它与相邻学科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晰,还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至今还没能建立起语文自己学科的概念体系。语文本来是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空间,但现行的语文课程体系忽视语文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创新价值。认识到这种价值就会发挥它的功能,忽视了这种价值就会抑制这种功能的发挥。以往我们语文课程概念狭窄,把语文

课程只看作是传递知识的载体和工具,严重忽视了其创新价值,语文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和具体规定,语文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如何使语文课程结构有利于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和培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尚不明确。对世纪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如何面对世界科学文化高速发展和高度信息化对语文课程的严重挑战,如何处理好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与科学文化新知识高速无限增长的矛盾,实现语文课程设臵的现代化,如何适应我国国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母语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形成具有中国语文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语文课程设臵的民族化,这些理论界都不能予以清楚的解说。总之,对曲折发展的语文教学实践,语文学科理论不能给予深刻的阐释。在知识经济社会,语文的诸多问题不明,很可能导致高中语文的地位摇摇欲坠,现在偏向外语和计算机的倾向已经非常明显。语文学科理论的贫乏,导致理论不能有效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最终导致语文教学实践的徘徊不前,甚至倒退。这一点上,西北师大靳健、石义堂先生主编的《现代语文教育学》构建了较为科学的学科体系。这本书分总论、学科论、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教师论六大块,涵盖了语文学科的所有理论问题,积极吸收中外教育教学理论,是一部实用性和学术性都很高的学科教育学著作。

(二)语文实验缺乏

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由于功利心、功名心在作怪,甚而还有腐败因素在作怪,现在人们很少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学实验,特别是缺乏常态下的语文教学科学实验,务虚的多,务实的少,不少人的力气大都用在名目的翻新上,追求这个模式、那个方法,形式主义满天飞。虽不乏一些理论探索,但终因无可操作性,而不能给老师以切实的帮助;虽不乏一些教学改革,但终因无可再现性,而没有多大的价值。缺乏科学调查,无大规模跟踪考察,导致语文教学许多该清楚的问题不清楚,比如小学、初中、高中各个不同的年龄段的学生语文能力的

层级差异是什么,小学各年级分别掌握多少汉字为最佳等,很多地方缺乏科学的量化研究。科学认识的发展一般经历现象论阶段、实体论阶段和本质论阶段,这和马克思哲学认识论中的三个基本范畴——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基本是相对应的,语文教育研究正处于现象论、实验论向本质论过渡阶段,既需要理论分析,也需要科学实验、科学调查。近来研究有发展。靳健先生的《现代语文教育学》将学生语文能力分为阅读、文言文、作文、听说、课外语文等五块,比较全面。湖北省特级教师王世发的《初中语文能力层次概说》一文将阅读能力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品析能力、欣赏能力;将写作能力分为观察能力、筛选能力、谋篇能力、表达能力、修改能力;将说话能力分为语音能力、复述能力、会话能力、演讲能力、辩论能力等,似可借鉴。

(三)一元化哲学理念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整个社会也由一元向多元过渡,经济形式的变革,对人类影响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选择?已经成了人们一种习惯的行为方式,以自选为特征的超市成为备受人们青睐的购物方式,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个性需要成了人们选择的主要依据,应该说这是符合人性特征的。现代社会是崇尚个性的社会。人是有不同个性的,文学也是多元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多元的;然而语文教学恰恰是一元的。

1、教材一元化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一统天下。四川曾经也编了自己的教材,但最终无法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竞争,匆匆退出历史舞台。有些省市使用自编的教材,但也是一种教材一统天下,最多是两种,比如上海市有H版和S版教材,然而不论是人教社教材还是省市自编的教材,骨子里都是一样的,都是文选式教材,都是一种教材模式。不同的人(阅读兴越不同,个性爱好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语文程度不同点的是同样的教材,毫无选择余地,甚至学校也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教材可不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是文选式

的,也可以是专著式的,重点高中的学生完全可以阅读经典著作,以之为教材;可以是按照文体编排,也可以是按照语文能力编排,还可以是按照年代先后编排等等。笔者所在的学校,采用高中实验教材三年,效果非常明显,但因为没有相配套的教案、教辅,教师备课量较大,已引来众多教师的非议,大有被废止的趋势,教材一元化的问题恐怕原因众多。

2、教法的一元化从总体情况看,苏联凯洛夫模式仍然根深蒂固,语文教学依然是按照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从头至尾地分析一遍,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一统天下,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问,或者是门和讲的综合,始终脱不了分析课文的模式。我们很可以问一下:语文教学不分析课文可不可以?在语文课上,就是朗读课文可不可以?就是背诵课文可不可以?教学观念不改变,任何形式化的?改革?都是徒劳。

3、文章解读方式的一元化对选录教材的文章,我们的语文老师和同学只能从好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不能说一个?不?字。我们的解读必须紧扣教学参考书。紧扣各种标准答案、标准说法,不能越雷池一步;不如此,就会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就会乱,就无法评定谁的分数高低。一篇文章应该分三段还是分四段,不必争论。就按照教学参考书的说法。教师在听取学生答案之前,自己已经有一个?标准答案?在那里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本来是可以有多种答案的,语文本来就是多义的,人看文章的角度也可以是不同的,何必要千篇一律人人一样呢?鲁迅谈到对《红楼梦》的阅读,不是说过不同的人读去读出不同的东西来吗?对文章的解读本应该是多元解读、个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应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坚持做?质疑教学法?,效果不错。可以参阅拙文《<苏州园林>语法瑕疵例说》。

4、话语形式的一元化用规范划一的话语形式来套一个个可爱的孩子,使得我们学生的说话呈现一种形式,谈吐呈现一种腔调,写文章也是千篇一律,套话连篇。课堂上的回答问题也是如此,比如中心思想的概括就必须是?通过……赞扬了……揭露了、唤醒了……揭示

了……?这样一种话语形式,像套子一样,把生动活泼的孩子束缚住了,少年偏说大人话,孩子却发成人腔。有人说语言是民族的血脉,单上的八股式的话语形式,体现了个性的呆板划一。这是很可悲的。有些教师所骄傲的?谁教的学生就象谁?其实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5、评价测试的一元化语文考试只有一种形式,就是用语文基础、阅读、写作组合的一张试卷来考评学生,此外别无选择,初中学生如此,高中学生也如此形式统一,内容统一,答案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不但被评价者处于受动状态,就连评价者的主观意愿也很难介入。让如此众多的学生接受同一张试卷测试,接受同一种答案评判,如何体现学生个性,如何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评分标准不允许?不拘一格?,那么,那些有思想、有能力、有创造性的人才又怎能不拘一格地产生呢?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测试形式、不同的试卷、不同的测试时间、不同的测试地点可不可以?很值得我们思考。一切从人出发,什么都好办。单一的测试模式会造成教学追逐考试的现象。日本也是升学竞争激烈的国家,但日本的升学考试对中学教学影响力相对较弱,原因之一就是它的考试形式多样。日本的私立学校在招生上有自主权,他们多采用单独考试的方法来招收学生;公立学校除了采用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举办的考试外,还要单独举行考试,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由于考试类型多,内容不同,形式不一,中学教学不便模仿,自然也就放弃了这种追逐。近来欣闻高考将改为全国统考和学校单考相结合的考试录取方式,如能规范操作,将有利地改变?一考定终生?的局面。另外,有些学校搞的?分层实教、分层考试?实验也不失为改革出路。

提倡多元,会不会削弱规范?会不会使教师、学生无所适从?我们以为是不会的。我们说的多元是在不同层面切入的,是在掌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切入的,打碎的是枷锁,是僵化的教条,获得的是选择权力,是自由。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文章可做,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研究。(四)背景环境不佳

社会急功近利,浮躁心态,价值偏向,高考就是要淘汰,大学少,考

生多,大家就要竞争,应试是社会使然。而且也受到社会技术化的影响。当人类进入一个高技术的、机械化的、程序化的社会时,其生活中的顿悟、美感、灵性、想象力、人文精神往往会被忽视。

下篇中学语文教学的展望

回顾语文教改二十年的发展,其道路漫长而曲折,经验教训很多。剥落历史的尘埃,语文教改在新世纪任重道远。刘真福先生认为应该加强?文学鉴赏教育?,很有见地。

一、从?语言文字(语文)教育?到突出?文学鉴赏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五十年代的语文教学,文学育人的功利观念太强,体现的是?教育观?,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从表面上看它是宏观建构,大而化之,实际上观念和操作路数都很狭窄,不是全面培养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况且从宏观人手,目标泛化,教学上不易把握,也容易产生歧义。此后几十年语文教学工具论一统天下,沉寂后复生的文学以强调?文学鉴赏?的面目出现。这?文学鉴赏教育?的定名非常恰切,它择取的是文学教育当中的一小块。它虽说有?局限性?,但也不乏宏旨,仍通向情感、意志、品质等远大的目标。可惜后来遭受颠覆厄运。

二、文学鉴赏应给自己恰当的定位。

它不应该像五十年代那样一统天下、一应俱全,也本应该像60年代那样销声匿迹,遁于无形。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文学教学也不让位于语言学、文章学教学。它应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又不应妨碍语文课其他目标(如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的实施。它与语文其他读写项目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通有无的关系,如文学鉴赏中少不了语言揣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时时渗透文学鉴赏的成分。

三、文学鉴赏应给自己明确的定性。

这实际上是解决?文学鉴赏是什么?和?文学鉴赏怎么进行?的问题。也就是体系化目标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我们不

妨对这同一个问题分作两个层面来解决。首先是微观层面的操作:1、字词句的咀嚼、品赏;2.篇章结构的把握;3.情致、意趣和哲理的感受、品析;4.必要的基础知识理解、记忆;5运用和发挥,如创造性、迁移性的认知理解,评价性、借鉴性的写作练习。如上所述,文学鉴赏不排斥语文课其他项目,可见文学鉴赏既有自身的特殊性,又有语文课的一般综合性。也许有人说这样不是与一般的或其他的语文深相混而毫无二致了吗?不然,还有宏观层面的操作,那就是将学生作为鉴赏主体,作用于其多种心理意识功能。1、调动、沟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触发认知、情感、想象和联想的全面活跃。这是由文学作品的功能的?综合性??全面性?所决定的。尤其是要激发情感,激发想象和联想,不仅教育学生做有理性的人,也教育他们做情感丰富、富于想象力的人。这是文学鉴赏的本质力量的体现。2.陶冶和锻造灵气、悟性、才华。不仅培养学生文学的灵气、悟性、才华,而且让这些才性带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建构当中,让学生做富有创造力的人。这是文学鉴赏的本质力量的又一体现。3.确立审美的核心和基础。所谓审美,既是指鉴赏者怀以审美的心态,带以审美的眼光,也指鉴赏者努力地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所谓文学鉴赏,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培养鉴赏者审美心态、审美情感、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想象等。总之,一切与语文课有关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都带上审美的特性和倾向,这是文学鉴赏的本质力量的又一体现。

四、文学鉴赏教学研究应随时代不断推进。

五十年代的文学教育作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来的文学鉴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受时代条件限制,但也就文学教育本身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索,其中一些教学模式、教材模式成为后来人们进行再探索的先例。遗憾的是文学教育刚发轫就中止。同样遗憾的是自80年代在中学语文课上进行文学鉴赏教学以来,有关文学鉴赏的研究无重大进展。如五十年代的文学教育不仅关注鉴赏的客体,诸如课文、知识、文学形象、文学语言等,而且关注鉴赏主体的想象力,鉴赏主体的心理意识能动性;今天的文学鉴赏则只知道重复?形象、技巧、

语言?等客体方面的内容,至于鉴赏主体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付诸阙如——这些正是文学鉴赏的最重要的方面。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学语文园地零散地见到一些探讨中学文学鉴赏的研究文章,基本上都是零星的开垦,没有连续的反响,没有群起效应;相反,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如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训练等,都已经研究得深入细致,卓有成效,并反映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其内容明显地比有关文学鉴赏的内容要丰富得多,究其原因,有的说?被忽略?,有的说?太难?。是的,如果不调动文艺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各种学问,各方面的力量——群体的而非单个人的力量,是难以攻克这块?高地?的。

当然,应该探讨的还很多,如理论建构问题、学生非智力因素问题、教师师能问题等等,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通过回顾语文教改的发展进程,我们看到了中学语文教改的大趋势,也看到了中学语文教改的种种不完善。当今语文教改的园地正在召唤着有识之士来开垦,中学语文大纲上的若干空白点正在激励研究者去填补。截用陶渊明一句诗文作本文的题目,似不恰当,但拳拳之心,实所共鉴。

参考文献

1、《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文选》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2、《现代语文教育学》靳健石义堂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

3、《中学语文创新教法》李创新主编学苑出版社

4、《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主持山东教育出版社

5、《近二十年来我国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策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晓霞《学科教育》2001.6

6、《建国以来中学文学教育述评》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真福《课程、教材、教法》2001.6

7、《语文教改必须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于漪程红兵《中学语文

教学参考》2001.11

8、《初中语文能力层次概说》王世发《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11

9、《中学语文中的学习问题研究》刁瑞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8、9

10、《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闫承利编著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指导教师:靳健)

(作者单位:张掖市第二中学73400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改革,是语文老师都感兴趣、值得讨论的话题。身为语文教师,我没有停止过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没有停止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没有停止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观察与反思。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激发兴趣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时,一个再小的任务对他来说也是负担,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反之,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三、创设成功、高效的课堂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而言。一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优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成功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爱好都存在着不同,要求我们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的成长”。一位教育专家也说过一句话:“如果我们教给孩子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好了,而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师唤醒他们的灵感,唤醒了他们的表现欲望,唤醒他们的创新潜能。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优秀学生,当我们把爱洒向学生时,特别是好学生时,不要忘了一个容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工作报告

篇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本学年,我们以教育局开展的教育共同体为抓手,以学校教研组为龙头联动全镇教师积极参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在“改中学,学中改”。一年来,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在“改中学,学中改”,转变教学观,走进教学改革。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目标。我校语文教师努力做到 1、教师观念的转变。变课堂的管理者为组织者,改过去独霸课堂的占有者为参与者。教学改革使老师们真正地觉得解放了自己,走下了“讲”坛,走进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引领者的角色,还时间于学生,学生会的不讲,书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讲。真正落实“精讲精练”,使教师从“累”而不讨好中走了出来,真正地融洽了师生关系,开语文教学另一番新天地。 2、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改革使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师们也光明正大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研究教学方式方法, 非常注重学生学法的钻研。一改过去上课“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只注重讲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变重教师“教”为重学生的“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统一规格教育为重差异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上课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改过去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学生做”的老套路,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跃,学生踊跃参与进课堂中来了,真正第一次做起学习的主人,表现在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掌握了些许学习方法,并运用它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当中去。最可喜的是学校中又有了“教研”的氛围,教师们又有“教研”的动力,尤其是城乡共同体的建立,我校派出了大量的语文老师到其他学校学习,借鉴其他学校教学改革的优秀做法,教师教研的气氛浓烈,教学方式的交流热烈,教师的教学热情再次被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生机重现。 3、教学改革激励教师对教材进行正确的解读。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语文是最重要的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浅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体会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关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语文教育专家们在各种媒体上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述深刻,阐释清晰。因而,本文主要是结合本地的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实践,第一,谈谈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第二,就实现课程目标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教师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专业素质教学新课程 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我们知道,课程目标对于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改革语文教学,首先要对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当我们把《课标》精神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结合起来思考时,就会对

语文课程目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那就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我们知道,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容,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而整个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具体目标来完成,所以,语文课程目标是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相一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要体现时代要求。并将课程功能的转变列为六个具体目标之首: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承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纲要》还强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由此,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再来看看语文课程目标。既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那么语文教育就应该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课标》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施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比如,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等。这都给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有效教学”的理念的贯彻实行则能够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但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实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道:“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不过当老师继续回到课文讲解时,却发现学生的反应明显冷淡了很多。课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战战兢兢的说:“老师,您可别生气,我们感到您很严厉,都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很严厉的剥夺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能够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叶圣陶先生以前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不过,很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仅仅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未来趋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未来趋势 【摘要】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指导思想;改革趋势 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应该符合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信息化社会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课程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变革;考试内容与形式变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1、进一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好基础,语文教学在培养合格公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语文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作为义务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语文教学理所当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都能够达到最基木的要求。 3、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和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使他们在课堂和自然环境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体验,获得语言的发展。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求知和探索的过程。 4、重视源头活水,加强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对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观察和认识,从而缩短理解语言文字与认识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语文内容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开放和实践的特点,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需要反复的实践与运用。语文教学要突破仅局限于课堂、学校的狭窄范围,使学生的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最新教育理念 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在理论框架、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编排体系等方面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从总体上来说尚缺乏全局的、宏观的改革。面向新世纪,构建教材新体系,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有恢宏的气魄,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未来意识、创新意识。 一.在保留传统教材精华的同时,大力吸收最新的有价值的教研、科研成果,使教材面向21世纪,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里有四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1.要渗透大纲的精神。 新教学大纲(即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总结了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既从客观上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原则作了理论阐述,又从微观上阐述了具体教学内容、方法、要求。新大纲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统领,要把新大纲的精神有机地渗透到每章每节之中。 2.要体现教育新观点。 建立“大语文教育观”,这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课题,这个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在教材各章各节中有明显的体现。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学法指导的研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热点,教材要十分重视反映学法研究的新成果。3.要融入教学新经验。 教材既要重视继承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又要有意识地吸 收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新经验。80年代以来,小学语文教学 改革呈现一片喜人的景象,各种教学改革流派在竞争中发 展,各种教学实验课题在实践探索中硕果累累,教材要充 分反映。 4.要增添教学新内容。 教材要相对稳定,又要适当更新。相对稳定,有利于教师 把握、驾驭教材,积累经验,提高教学质量。适当更新, 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为了使师范 生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在保留同类教材的基本内容基础 上,又要注意补充鲜活的内容。 二.建立小学语文教学法科学的理论框架。 1.要广泛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小学语文具有跨学科的 性质,它与哲学、教学育、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修辞 学、逻辑学等关系密切,要综合运用诸多学科的理论成果, 这样才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2.要体现教学理论的先进性。教材在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 学诸多方面的问题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理论上加以 分析。用系统论的理论阐释小学语文能力的结构和形成, 用信息论的理论解释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特点,用控制论 的理论说明如何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 最新教育理念 【教育】 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如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 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 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 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 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 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 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 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 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 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学校】 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 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 更地促进学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 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教师】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 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 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 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 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 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 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 是骨干教师;站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 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 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 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 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 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 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味大餐。 【课堂教学】 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 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 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 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 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国衡量教育成功 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 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 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 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 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 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 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 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 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 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 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 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 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 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 提出“为什么”。 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 学”。 【教师与学生】

语文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语文教学改进的几点措施 民主镇中学:杨雄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些论述对目前的语文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这些论述,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试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进行。 一、改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 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这是以往教学的主要形式,好象成了教师们的思维定式:不依据课堂教学进行的语文是不正规的,是难以接受的,是“异端”。于是乎,多少有着改革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学形式被抛弃,多少闪耀着思想光芒的优秀教学创意被指责,多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语文教学改革先锋者被埋没……其实,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多新的思想、方法、经验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如“活动”式教学形式、“研究”式教学形式、“大语文”教学形式等。这些教学改革无不充溢着蓬勃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体现,是语文教学适应21世纪自我改革的必然结果。《课程标准》中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且强调“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深深感到,语文课堂是多么狭窄,难以容纳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社会与人生,需要加以拓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封闭的语文学习方式己不足为训。《课程标准》也以“建设开

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基本理念之一。所以,课堂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活动必须互相促进,互相结合。这也是语文的工具性和实践性决定的。学生要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必须在社会中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所以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狭窄的课堂之内。 我们应以开放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立足课堂,并努力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人生、社会的“大课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拓展语文课堂的内涵和外延:①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课堂教学要对课外活动起指导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不可偏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 ②配合课堂教学有目标、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全校性的文学社团活动、知识竞赛、读书会、报告会等,进一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发展语文能力;③把课外活动引向课内,丰富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训练更切合实际,形式更丰富,教学内容更广泛。如把课外阅读、课外写作、影视欣赏等在课堂上进行,或者干脆把语文课堂搬到阅览室、图书馆、电影院、电脑房或因特网等社会环境中;④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重视语言环境的建设,发动学生改善社会、家庭、党校的语言环境,从中提高学生语言素质(尤其是语言运用能力)。 二、改教师导课为学生说课 以往每课开始都是教师把精心设计好的导语说给学生听,这样做虽然起到了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但学生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占用了宝贵的时间不说,也不符合主体参与的要求。再说,课前都布置了预习,学生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阜阳市第六中学刘昌龙 近几年来,我们语文教研组认真学习新课程精神理念,并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贯 彻到教学实践、备考实践中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读写素养。让学生喜 欢阅读掌握阅读,喜欢写作掌握写作。 一、谈谈新课程改革的意义 本次课程改革不只是课程内容的加减调整和教科书的替换,而是牵涉到教育观念、教 学方式的改革更新,牵涉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众所周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在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成 功体验能使学生产生自我满足和愉快的情绪感受,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获 得更大的成功;而失败体验则会导致学生放弃努力,特别是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使他们受 到老师的冷落、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责备,不能成为集体中平等的一员,享受不到成功的 喜悦,从而消极悲观,进而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仍然应该重视造就学生的成功体验,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应该对学生怀抱期望,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习 获得成功。所以应该设法创设民主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利用暗示手段,如借用鼓 励的微笑、温和的目光、亲切的话语,将自己殷切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 交流,使他们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从而能自由表达思想,消除害怕出错的胆怯心理,树立起成功的信心,激起更大的学习热情。 的确目前中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模式都需要转变,需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 在中考、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品行素质、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间,寻找一种接合点、一种 办学形式。普通初中新课程改革就是这种接合点,它适应了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初步 实现了由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教学 模式的转变,是一次回归教育本质的转折性变革,可以讲这是真正推进了素质教育。 具体体现在 1、学生地位——主人化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学生的地位如何确定?传统的提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 主体”,但在教学实施中不尽人意,教师主导,导得过多,导得过细,学生总是在教师铺 设好的平坦道路上接受教育,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而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 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课堂革命静悄悄 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读后感 四年级组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从一个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学生开始,在学校领导倡导下认真的学习名校的好的课改经验,课改方法以及课改模式,虚心的向其他前辈和在课改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老师请教和学习,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大胆的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在自己进行课改期间,我有过不适应,有过担心,有过失败,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有了收获的喜悦,有了今天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逐步成熟和成长,看了体制内外的语文对话,下面就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和自己的困惑。 一、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处在过去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 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尝试着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做了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和让位,从“前台”“退隐”到“导演”(导引)、策划、组织的角色地位。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教育、培养并放手使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为自己,主动而自主学习,充分表现出主人翁、“主演”的角色形象。 二、活动学习和目标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以及和学生的接触,结合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发现通过活动来学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而且小学语文新大纲也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方面做好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充分地“操练”起来。同时把利于语文学习的其他活动方式“拿来”,让学生唱唱、跳跳、演演、比比、画画、尝尝、嗅嗅、摸摸、做做等,使其在喜闻乐见,爱做中学习语文。另一方面把其他类型的活动加以演变以适合辅助语文学。 三、在探索和反思中逐步成长 有人曾说:“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反思三年成名师。”在刚开始课堂教学改革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每堂课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使这些问题出现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渐渐的学会了反思。在每上完一节课侯反思自己在课堂设计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等等。从反思课堂教学慢慢的发展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案备写,反思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以及对教具和多媒体的合理充分的使用等等,并且把这些问题都写到自己的教后记中,以便及时的翻阅和提醒自己。就这样自己在课改中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断的尝试,在尝试中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 四、自己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 小学语文教学是奠定学生语文基础的重要阶段,迄今为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有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仍然值得讨论。当前,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倾向于自主式学习模式,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主动性,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发学生积极性。本文基于工作中的实践,讨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从而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理念;主观能动性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历经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改革的效果都是阶段性的,难以彻底的变革教育的理念。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对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进行分析,提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看法,力图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一个参考思路。 一、应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作为初级教育的重点教学学科,小学语文教育要不断改革教学理念,变学生的被动式教育为主动性创造。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传统的以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弊端,教育教学不能墨守成规,教师的目的不是创造复制品,而是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就要首先转变教学理念,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采取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式交流方式进行讨论,由此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发言机会,并可以发表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看法,由此可以培养学生敢说、会说以及勤于思考的习惯,而这些能力都是为以后接受教育做铺垫的。当今,学生创新能力是学生竞争力的源泉,所以在小学教育的改革中,首要的就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初级教育的重要内容,理应不断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地位,充分给与学生尊重,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新模式,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要寻求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由此学生可以主动的捕捉信息并进行分析。要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固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而充分给与学生自主权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处理课堂语文篇目时,要鼓励学生进行相关信息搜索,从而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篇目和内容,要设计不同的授课切入点,可以是人物介绍和背景故事梗概。在灵活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更多的感受到活跃的课堂氛围,减少压力,增加教师亲和力,学生可以更加亲密的和学生相处,由此可以缓解师生关系,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内容提要: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创新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创新教育必须以教师的思想转变为前提,以趣为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一些生动、活泼且开放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创小学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关键词:创新教学创新理念探究性学习以人为本教育资源课程改革合作精神角色转变。 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已抛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并且以它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各种个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并且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落实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笔者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五点。 一、教师自身要提高基本素质,更新教学观念与角色转变相结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呢?笔者认为: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计划 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一)优点方面。一是将新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很好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改变了过去重内容分析,轻语言文字训练的状况。重视了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重视了让学生多读、背诵。二是重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较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教和学的关系。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主,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现象有了改变。教为学服务,教师的教为学生服务,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的情况,大大加强了。尤其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三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转变。串讲的这种教学形式很少见了,串问的情况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要求,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不足方面。一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具体表现为学生课堂上自学的时间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更不用说提出问题。二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比较肤浅。教材有许多可以用来教给学生的内容被忽略了。

课堂上信息量不足,教师见解欠独到之处,照本宣科,甚至是教参书说什么,就教什么。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和途径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讲,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也需要尊重;学生需要爱,教师也需要爱。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二)组织小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生生互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加以科学利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些教师尽可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培养小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小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上的评价方式多样化。一是教师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 中的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改革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联合小学张凤连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教学目标的新认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价值取向的新定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的新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目标时代性要求;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加强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观念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改革,给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呢?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少,认识能力低的特

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充分挖掘趣味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趣味,课堂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也才能彰显语文教学这门美丽的艺术。本人认为: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真做到五个转变,即:①由过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②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到“启发式”的教学方法;③由只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内外相结合的开发性教学;④由单纯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最难实现的变革,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变革其难度尤甚于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实践的变革最根本的是要看课堂中发生的变化,表现为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活动等所发生的变化,最终还得看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传统与创新;语文教学资源 【作者简介】:陈先云(1964—),安徽繁昌人,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副编审,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6年级副主编。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语文教研人员和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努力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课程改革之初,一些专家过于强调“先破后立”,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被否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虽然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由于否定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借鉴或运用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因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本文就当前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一)明确目标,为学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 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明确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就是要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如果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模糊不清,势必会在思想上引起混乱。 那么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呢?1980年8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1961年以后,语文界为了纠正左倾思想所产生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严重削弱了语文能力训练、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双基”。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的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 1.打好文化的底子 (1)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2)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要取得实效, 就必须去探索, 只有把教师良好的知识与心理素质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学生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兴趣、心理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勃勃的生机。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小演讲,教学,学法 初中语文课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作为初中一门主要课程必须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够适应他们当前和今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需要。要使学生学好这门课,必须改变原来的传统教法,适应新时代,面向新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素质。而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的能力培养效果,基本技能训练所达到的标准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的幅度等几方面的总和。如果这几方面达到了综合发展,并且能实现教育者所期盼的目标,那么可以说课堂教学效果是高的, 反之则低。本文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探索谈谈几点体会。 1. 要有改革创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使命: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帮助学生找到学好语文的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要引导 学生理解并相信语文应走在新课程改革前面,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在真正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对于人生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作指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构建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好课堂的标准;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具有启发意识和民主意识。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初中语文新课堂。总之,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改变,以及新课标的要求而改变,不能一成不变。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理念充满创新的成分,在创新中改变,在改变中完善。 2. 课前小演讲 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大部分学生能发言,但真正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全提高,加之初中阶段,是他的语言形成的好时期。于是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我对初一学生,要求在课前每人轮流讲一则故事或一则笑话。初二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警句。初三要求针对某一现象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通过三年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并且为了自己每堂课的讲演准备,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丰富了课内知识,同时在演讲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以致于全体学生每天都在盼望上堂 语文课,虽然这不是课堂内容,但给学生上好语文课增加了兴趣, 培养了课堂上的思维等。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 情感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