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漳州漳浦的宗教与民俗

漳州漳浦的宗教与民俗

漳州漳浦的宗教与民俗

自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立漳州,漳浦附州为县,迄今为止,漳浦已有1316年历史。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历代人才辈出,文化积淀丰厚。这与漳浦县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南端,东临台湾海峡与台湾隔海相望,南隔东山湾与东山县对峙,西南与云霄县相连,西及西北与平和县、龙海市毗邻,及东北与龙海市接壤这一独特的地域特点有极大关联。

漳浦地处沿海,多有以海为生者,因此沿海地区普遍奉祀妈祖,和对妈祖奉祀并存的是对王爷的敬畏。而一些靠山的地区则信奉梁山明王,因抗击元军死难的宋代三杰——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这三王公等。

作为一个以佛教为主要民间宗教信仰的地区,漳浦民间也盛行农历七月的中元节(佛教为普渡节),佛寺主祀通常是如来和观音;道教、民俗神崇拜和近代传入的基督教也是在漳浦有较大影响的宗教信仰,道教主祀神为玄天上帝,还有三界公、保生大帝等,以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部将马、李组成的神系,是漳浦影响最大的民俗神,还有传说来自中原的谢安,也在漳浦的一些局部地区受到奉祀;历史上盛行修城筑堡,作为武圣人的关帝也在这些曾建有城堡的地区受到奉祀。

众多的民间信仰,经过长期的揉合,同时信仰释、道和民俗神的,释、道和民俗神同庙合祀的现象极为普遍。无论是信奉释、道还是民俗神,各地均有相应的祭典节日,称“翁生日”或“王公生”、“妈祖生”等,祭典形式繁简有差,于庙前烧香献奉祭祀,宴请邻近的亲朋好友,并多有唱戏酬神的,或一场或三场,视社区的人口和财力而定。

漳浦盛行芗剧和潮剧,佛昙地区还流行布袋木偶,当地的布袋木偶由此而声名远播。芗剧,原名歌仔戏,亦称子弟戏,是流行于漳州芗江一带的剧种。芗剧的传统剧目有《六月飞霜》、《白蛇传》、《白扇记》、《山伯英台》等。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而布袋木偶戏俗称掌中戏、指花戏、景戏,是傀儡戏剧种之一,至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漳州布袋木偶戏是我国古老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品种,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表演技术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木偶史上实属罕见,在中外木偶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布袋木偶戏表演被外国艺术家誉为“世界第一流艺术”,漳州木偶头则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外国媒体纷纷以《最精彩的中国木偶戏》、《迷人

的中国小演员》、《出神入化、技艺高超》等为题,高度评价漳州布袋木偶艺术。

在岁时习俗,婚丧喜庆、酬神献祭等活动中,漳浦人常常把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运用到环境和器物布置、供品、祭品的装饰上,以渲染气氛。以致剪纸成为一门重要的民间工艺,在女性中传承发展至今。近年来漳浦亦被文化部授以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的称号。它是千百年来漳浦人民创造并享受的文化,见证了漳浦民间民俗习俗演化的进程,对我们了解漳浦民俗,闽南民俗进而陶冶民情民风有着积极的意义。

此外,起源于漳浦县的竹马戏也是其民间文化的一大代表,日前该县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竹马戏)之乡”。。据悉,“竹马戏”是唐宋时期盛行于闽南和台湾金门一带一种朴素粗犷的民间歌舞,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分为本戏与弄仔戏两大类。其主要特点就是骑着竹马表演,竹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外蒙绸布或红、黑、赤、青、花、白等多种颜色纸,就成了一匹活灵活现的马。演出时,竹马的前节挂在演员面前齐腹高处,后半部安置在背后腰椎处,看起来演员就像真的骑在马上。表演时多为一生一旦或一旦一丑。早期的戏曲简单粗犷,诙谐纯朴,甚至不必添置专门的服装,下乡演出时临时向村民借用即可,因此在民间曾盛行一时。20世纪20年代,仅漳浦县就有18台"竹马戏"班。现今,竹马戏仍流行于漳浦县沿海地区,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传统建筑是民风民俗的一个主要载体,漳浦传统的民居,最基本的单元是“一厅二房二伸手”,也称为“三间起”,整座房子基本呈方形,即走进大门是天井,天井两侧是庑廊,与大门正对的是厅,厅左侧为大房,右侧为二房;进入房间的门规格较大的一般正对庑廊的小走廊,规格较小的也可以安排在厅的两侧;厅的内侧设木屏风,安放祀桌,排祖先神位,祀桌前放八仙桌,便是客厅了。左右两庑可以敞开,也可以砌墙,作为厨房,或作为小房间。是“五间起”的在两房外再增加二间耳房,呈一厅四房的格局,这一格局次间的门通厅堂,稍间的门正对庑廊,一旦作为五间起,厅的规格便可以是三开间的,即厅中立有四根柱子,或称四点金,四根柱子把厅分为并列的三间,中称为明间,两边称为次间。漳浦旧民居对屋面款式的设置也颇考究,规格较高。比较普遍采用悬山式屋顶。即在正座或正堂,采用屋脊两边升起,作燕尾的习俗,俗称“皇宫起”,燕尾的形式多种多样,并在屋脊和燕尾上作艺术处理,或砖雕、灰雕、剪瓷雕。

漳浦的石材丰富,大量的精美的石雕被加入到传统建筑中,在祠堂、庙宇或高规格的民居中,通常于正门前摆有石门鼓,两侧设青石镂雕雌虎窗、浮雕门斗石,须弥座台基石等,浮雕青石柱础被大量使

用,式样极为丰富。古代漳浦人传统的审美情趣,风水观念、宗教信仰,等级意识,当地的自然形态,资源状况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济条件,无不从规划布局、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到装饰艺术,广泛地影响并体现在建筑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