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站主体及小导洞施工监测方案

车站主体及小导洞施工监测方案

目录

目录 (1)

1 工程概况 (4)

1.1工程概况 (4)

1.2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5)

1.2.1工程地质概况 (5)

1.2.1 水文条件 (6)

1.3周边风险源 (8)

2监测方案的技术依据及说明 (10)

2.1规范、规程、标准、要求 (10)

2.2技术说明 (11)

3 施工监测的目的及要求 (12)

3.1 施工监测的目的 (12)

3.2 施工监测的要求 (12)

4 监测工作内容 (13)

4.1 监测的原则 (13)

4.2 监测项目及所用仪器 (14)

4.3 监测控制标准 (15)

5 监测方法 (16)

5.1 监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16)

5.1.1 基准点的布设 (16)

5.1.2 监测方法 (17)

5.2 地表沉降 (17)

5.2.1 监测点的布设 (17)

5.2.2 监测方法及要求 (19)

5.2.3 测点计算及数据分析 (21)

5.2.4 观测初始值 (21)

5.3降水工程的沉降监测 (21)

5.4 地下管线监测 (22)

5.4.1 管线监测点的布设 (22)

5.4.2 地下管线的监测方法 (23)

5.4.3 地下管线监测的数据分析及处理 (23)

5.5 (构)建筑物监测 (24)

5.5.1(构)建筑物监测点的布设 (24)

5.5.2(构)建筑物的监测方法 (24)

5.5.3 (构)建筑物监测的数据分析及处理 (24)

5.6净空收敛监测 (24)

5.6.1 收敛点的埋设 (24)

5.6.2收敛点的监测方法 (25)

5.6.3收敛点监测的数据分析及处理 (25)

5.7初支拱顶(部)沉降 (25)

5.7.1监测点的布设 (25)

5.7.3 拱顶监测的数据分析及处理 (26)

5.7.4应力的布点及监测方法 (26)

5.8 隧底隆起 (27)

5.8.1 隧底隆起监测点的埋设 (27)

5.8.2隧底隆起的监测方法 (27)

5.9现场巡视 (28)

6安全风险预警响应 (31)

6.1预警分类及综合预警状态的初步判定 (33)

6.2监控跟踪和风险控制 (34)

7 监控量测组织管理 (34)

7.1组织机构 (34)

7.2监测人员及设备 (35)

7.3岗位职责 (36)

7.3.1项目经理 (36)

7.3.2项目总工 (36)

7.3.3监测负责人 (37)

7.3.4监测组长 (37)

8 监测信息报送与反馈 (37)

8.1监测项目的内容 (37)

8.1.1现场安全监测数据 (37)

8.1.2巡视信息 (38)

8.2 监测成果报告的内容及形式 (38)

8.2.1日报 (38)

8.2.2预警快报 (38)

8.2.3周(月)报 (39)

8.2.4最终成果报告 (39)

8.3 监控信息的报送 (40)

8.3.1监控信息的报送形式 (40)

8.3.2 监控信息的报送时间 (41)

8.3.3 监控信息的报送对象 (41)

8.3.4监控信息报送流程 (41)

8.4现场监测预警管理标准 (43)

9 质量保证措施 (43)

9.1 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43)

9.2 监测人员应遵循的操作规定 (45)

9.3 内业工作技术要求 (45)

9.4 资料分析过程质量控制措施 (46)

9.5 审核制度 (46)

10 安全保证措施及有关应急预案 (46)

10.1 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46)

10.2 安全保证组织机构 (47)

10.3 安全保证措施 (47)

10.3.1 现场安全保证措施 (47)

10.4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 (49)

10.4.1 环境保护 (49)

10.4.2 文明施工 (50)

10.5有关应急预案 (50)

10.5.1 应急响应组织机构 (50)

10.5.2应急小组职责分工 (51)

10.5.3应急响应处理流程 (52)

10.5.4应急响应触发条件 (53)

11点位布置图 (53)

1 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北京地铁16号线起点在苏州街与海淀山后线衔接,沿苏州街向南,穿过苏州桥进入三环路至紫竹桥,下穿紫竹院公园、动物园后,转入三里河路,一直向南至木樨地,沿莲花河路,下穿丽泽商务区的核心区,向西进入丰台火车站,之后转入万寿路南延与9号线并行一站后,转入富丰路,至榆树庄东路转向北,沿刘庄子路转向西,下穿铁路和京港澳高速公路后,终点设在抗站雕塑园西侧,五环路东侧。线路全长26.1km,全部为地下线,共设车站17座,其中换乘站10座,平均站间距约1.53km,榆树庄站后设置停车场一处,出入段线长约910m。

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土建施工19合同段包括1站1区间,即达官营站,木达区间盾构接收井(含)~达官营站区间。车站全长206.7米,车站主体采用暗挖(8导洞PBA法施工),结构总宽23.3米,总高为16.2米,有效站台宽为14米,覆土厚度15.3-16.0米,车站共设三个施工竖井:一号施工竖井、二号施工竖井、三号施工竖井。

图1 车站平面位置图1.2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1.2.1工程地质概况

表1 工程地质概况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范围内地层按地层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划分为人工堆积层、第四纪新近沉积层(Q42+3al+pl)、第四纪全新世冲洪积层(Q41al+pl)、第四纪晚更新世冲洪积层、第三纪基岩四大类。

本站轨面埋深约28.9m,车站覆土约13.8~15.5m,主要穿越地层为卵石5层、卵石7层、砾岩、泥岩,地下水类型为层间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卵石⑦层,水位埋深约22.4m 。

1.2.1 水文条件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工程范围内地下水为潜水(二),含水层主要为卵石⑦层,水位标高为20.41~21.69m,水位埋深为22.40~24.05m,该层水渗透性好,主要接受侧向径流和越流补给,以侧向径流补给的方式排泄。含水层底板为基岩,基岩面呈北高南低趋势,地下水随基岩面起伏。

图2 地质刨面图

潜水(二):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

粉质粘土④层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强风化泥岩?1层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1.3周边风险源

表2 周边风险

2监测方案的技术依据及说明

2.1规范、规程、标准、要求

(1)《北京地铁16号线达官营站初步设计》(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12月);

(2)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初步设计评审会专家组意见;

(3)《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DB11/995-2013)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

(5)《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

(6)《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7)《北京地铁十六号线工程施工设计阶段文件编制统一规定(V1.5)》(北京市市

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2014年1月);

(8)北京地铁十六号线工程线路平面图、纵断面图(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2013年4月);

(9)北京有关部门对地铁16号线的会议文件;

(10)《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1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12)《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GB50652-2011)

(1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14)《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3.6)

(15)《安全风险技术管理体系运行工作协调会会议纪要(第十九期)》(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办公室 2009年4月3日)

(16)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及其他产权单位发布的企业标准、管理文件(17)《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

(18)《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勘察01合同段达官营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细勘察阶段,2011勘察031-18)(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1月);

(19)《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施工设计图》达官营站(222)第二册第一分册第三部分(20)《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2013

2.2技术说明

本施工监测方案以“防变形、防沉降、防垮塌、保安全”为工作重点,按照“方案优化、组织合理、动态监控、分析比较、及时反馈、定期总结”的指导思想进行编制,主要说明如下:

⑴本施工方案在监测项目的选择、测点的布置、人员的配备、监测方法的选择方面严格遵循施工合同和设计要求执行,并结合现场施工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量测,通过及时反馈、分析监测信息来指导现场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不对管线产生破坏。

⑵本方案作为施工方控制的监控量测,编制时充分考虑了施工监测信息对施工指导的特点,并区别于第三方监测的验证监测,在监测项目的选取上进行了一些优化,按照一般部位常规监测、特殊部位重点监测的原则,重点加强了周边建筑物的监测。

⑶本方案作为本工程活塞风井及风道监测的实施性方案,具有全面指导施工监测的作用,施工过程中随着施工的进展和资料的进一步掌握,部分既定监测项目会有所变化,施工时将针对工程具体情况,做好施工策划,制定针对性措施,实施动态监控,为施工提供可靠的参考。

3 施工监测的目的及要求

3.1 施工监测的目的

施工阶段的监控量测是地下工程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环节,通过监测掌握围岩、支护结构、地表及临近管线的动态,及时预测和反馈,用其成果调整设计,指导施工,并为今后工程做技术储备。必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监测工作,如有异常,及时反馈。

(1)通过监测,了解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和土体的稳定性,指导施工,保证施工的顺利完成;

(2)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开挖部位结构的变形状态,控制和调整支护方案,保证结构安全和人身安全;

(3)通过监测,判断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影响程度,加强环境保护,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4)现场的监测数据既是检验预定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和调整施工方案的基础;现场量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及时反馈是达到优化设计,保证地下工程安全、经济、优质完成的必要手段。

3.2 施工监测的要求

对于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和精度要求如下:

⑴监测应以获得定量数据的专门仪器测量为主,以现场目测检查为辅。

⑵各监测项目在施工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少于三次。

⑶各项监测工作的时间间隔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参照《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和《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490-2007)的相关要求执行。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则需要进行连续观测。

⑷监测项目应按“分区、分级、分阶段”的原则制定监控量测控制标准,并按黄色、橙

色和红色三级预警进行反馈和控制。

⑸根据对当前测试数据的分析,较好的预报下一施工步骤地层、支护的稳定与受力情况及地表沉降等,并对施工措施提出相应的建议。

⑹所有测点均应反映施工中该测点受力或变形等随时间的变化,即从施工开始到完成、测试数据趋于稳定为止。

⑺监测结果应及时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监理单位反馈。

4 监测工作内容

4.1 监测的原则

施工监测是一项系统工程,监测工作的成败与监测方法的选取及测点的布置直接相关。根据监测工作的经验,有以下5条原则:

⑴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原则是监测系统设计中所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为了确保其可靠性,必须做到

①经国家专业机构鉴定的仪器。

②应在监测期间保护好测点。

⑵多层次监测原则

多层次监测原则的具体含义有四点:

①在监测方法上以仪器监测为主,并辅以巡检的方法;

②在监测仪器选择上以机测仪器为主,辅以电测仪器;

③分别在地表布点以形成具有一定测点覆盖率的监测网。

⑶重点监测关键区的原则

监测测点布置应合理,控制关键部位。在具有不同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下,结构稳定的标准是不同的。稳定性差的地段应重点进行监测,以保证安全。

⑷方便实用原则

为减少监测与施工之间的干扰,监测系统的安装和测量应尽量做到方便实用。

⑸经济合理原则

系统设计时考虑实用的仪器,不必过分追求仪器的先进性。

4.2 监测项目及所用仪器

表3 监控量测项目表

注:1 B为坑道跨度、H为通道开挖深度。

4.3 监测控制标准

警戒值由设计或相关单位确认。考虑到监测方案的完整性,根据设计要求,警戒值详见监测项目控制值所示(表3);变形三级预警管理表。如表4所示

表5变形三级预警管理表

注:u-实测累计值;u0-允许累计值;s-实测速率值;s0-允许速率值

5 监测方法

5.1 监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5.1.1 基准点的布设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基准点的布设要求,基准点的位置根据实地情况而定,标石可以选埋钻孔水准标石、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角、墙上水准标石距离应大于基坑、隧道深度2.5倍以上,同时为了防止基准点受到冻胀的影响埋设深度不小于1.5米,以保证基准点的稳定。基准点应以钻孔水准标石为主,适当选布墙上水准标志,以利于永久保护。本工程监测范围内设3个水准基点。基准点埋设见图2、3所示。

本工程基准点主要采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建勘测院的精密水准基点作为基准点。选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墙上水准标石作为工作基点。

图3 地下标石制作图

图4 建筑物基准点埋设示意图

5.1.2 监测方法

待埋设的基准点稳定后(埋石后不少于15 天),按二级沉降观测精度要求使用精密电

子水准仪及配套铟瓦合金高精度水准标尺,首次观测采用往返测量、其观测顺序按国家现行

n为水准路线观测站数。在观测过程中保证前水准测量规范执行。水准路线闭合差≤1.0

后视距差≤0.7m,前后视距累计差≤1.0m ,视距长度≤30m 、视线高度≥20cm.。在实际测

量时应采用固定仪器与测站点的方法,以保证每次观测的高程之差(沉降量)的正确.观测

数据经内业检查合格后,平差求出各基准点的高程作为本沉降观测的起算数据,复测频率以

后每月应进行连测以校核它稳定性。

5.2 地表沉降

5.2.1 监测点的布设

道路及地表沉降监测点采用标准法设点,监测点的型制为带钢保护筒和保护盖的钢筋标

志点,具体埋设要求为:

所埋设测点应该穿透道路表面结构层,埋设在较坚实的原状地层中,深度通常不小于1

米,确保在原状土层中的深度不小于0.2m。

①采用适当手段(土地采用洛阳铲,柏油及水泥路面采用水钻)开孔至原状土层,孔径

与保护筒直径一致;柏油及水泥路面,要求穿透道路表层结构。

②然后将直径φ18 mm或φ22mm长约0.8-1m的螺纹钢标志点在所开孔中间位置竖直砸入原状土层,要求砸入原状土深度大于200mm,使监测点标志顶端至地表以下5cm左右。

③放入长度不短于600mm的带保护盖的钢制φ140(外径)保护筒进行保护,要求保护筒上侧保护盖与地表在同一水平面上,外壁与周围土层紧实牢固。

④最后用砂土与木屑的混合填料隔离层将保护筒四周填满,并在保护筒上方盖上可摘取的钢保护盖。另外道路、地表沉降监测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固,做好清晰标记,方便保存。

监测点的型制及埋设步骤详见图5。

1 水钻开孔

2 成孔

3 砸入标石点

4 埋设完成,恢复路面

图5 监测点埋设步骤图

5.2.2 监测方法及要求

5.2.2.1 使用仪器

本工程观测所采用的仪器主要是美国天宝Dini03精密水准仪及铟瓦水准尺,可满足监测精度的要求,精密水准仪的型号及主要技术指标。

观测仪器及主要技术指标

5.2.2.2 作业要求

a、五固定: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仪器;固定观测水准尺;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方法,减少系统误差的影响。

每次观测之前凉仪器30分钟。

c、烈日下观测使用测伞;温差变化较大时使用仪器罩。

d、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

e、在线路上预先量距,水准仪与水准尺之间的距离不超过50m,分别在水准尺和测站处作相应标志。

f、基本分划、辅助分划读数较差≤±0.5mm

g、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高差较差≤±0.7m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