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谶纬与东汉学术_曾德雄

谶纬与东汉学术_曾德雄

谶纬与东汉学术_曾德雄
谶纬与东汉学术_曾德雄

谶纬与东汉学术

q曾德雄

内容提要东汉学术约略可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纬学。今文经从西汉即立为博士,东汉延续了前世的传统。古文经虽不立于学,却也甚受官家重视。不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其地位都在谶纬之下。本文阐述了谶纬在东汉政治与学术中的作用、地位及其与今古文经学的勾连、纠结、融通,从一个侧面剖析了儒学在东汉时期的复杂思想面相。

关键词谶纬今文经古文经纬学

1中图分类号2K232.2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0447-662X(2010)06-0112-09

两汉思想学术尽管呈现复杂的面相,但要而言之,无非经学和纬学。经学又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西汉中叶经学初兴的时候,并无今古文的分野。西汉末年刘歆倡言古文经,始有今古文之名目。从西汉末年起,古文经学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到了东汉,至少在学术上古文经学的影响超过今文经学。在经学的产生、流变过程中,始终羼杂着谶纬这样一种独特的思想形式。从其逻辑理路来说,谶纬与今文经具有更强的契合,但它的某些内容又与古文经一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东汉初今文经与古文经继续论争正统的时候,统治者却独宗谶纬,使东汉初年的思想状态显现出相当诡异的面貌。

一、谶纬在东汉的地位

光武以图谶立国,因此,在政治上,谶纬在东汉初年的地位要高于经学。

地皇三年(公元23年),光武起兵于南阳。光武之起兵,即有图谶推助之功。据5后汉书#光武帝纪6记载: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0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5易纬坤灵图6有/汉之臣李阳也0,1这应该就是李通谶言的由来。我们当然不必相信这样的话,它的出现,应该与王莽篡汉时许多人竞献符命、且明言/献者封侯0一样的道理。但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谶纬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所占的地位: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矫托谶记以为之功。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部从数议上尊号,光武不从,但后来却因为谶记而改变主意。据5光武帝纪6:行至鄗,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5赤伏符6,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0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0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

5赤伏符6见5河图6。o群臣所言/周之白鱼0,同样

1

o

见5纬书集成6,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上册,第314页。

见5纬书集成6(下),第1160页。

112

谶纬与东汉学术

113

是帝王受命之谶:/周武王渡于孟津,中流白鱼跃入王舟,王俯取鱼,鱼长三尺,赤文有字,题曰:下援右。曰:姬发遵昌。王燔以告天,有火自天,流为赤乌。01

5赤伏符6预言刘秀当起,这在当时却引起了一桩公案:刘歆此时早已改名刘秀,谶记中的刘秀到底指谁呢?袁宏的5后汉纪6记载:光武微时,有道术之士蔡少公说:/刘秀当为天子。0有人说:/是国师公刘子骏也。0光武说:/何知非仆耶?0o刘子骏即刘歆,王莽封他为国师公。显见当时人们就对谶记中的刘秀到底指谁有不同的看法。据5汉书#王莽传6:

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0涉信其言,以语大司马董忠,数俱至国师殿中庐道语星宿,,,(刘歆)遂与涉、忠谋,欲发。

此事发生在地皇四年,其时刘秀已经起兵一年,因此,这些人包括刘歆自己不必认定谶记中的刘秀就指刘歆。而且当王涉游说刘歆的时候,刘歆尝/因为言天文人事,东方必成0,王涉也计划/共劫持帝(王莽),东降南阳天子0。南阳天子即指刘秀。在他们的心目中,真命天子是光武。

但时人颇认为刘歆改名是为了应验谶记。光武即位,时窦融据河西,心思东归,然犹疑不决,有智者说窦融曰:

汉承尧运,历数延长。今皇帝姓号见于图书,自前世博物道术之士谷子云、夏贺良等,建明汉有再受命之符,言之久矣,故刘子骏改易名字,冀应其占。及莽末,道士西门君惠言刘秀当为天子,遂谋立子骏。事觉被杀,出谓百姓观者曰:/刘秀真汝主也。0?然而刘歆改名在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这年刘秀刚好出生。显然刘歆不可能这么早就预见到刘秀当为天子而改名/冀应其占0。钱穆先生说:/哀帝名欣,讳-欣.曰-喜.。(刘)歆之改名,殆以讳嫌名耳。宣帝名询,兼避-洵.、-荀.,改-荀子.曰-孙子.。以此观之,后世之说,殆不足信。0?可见刘歆改名只是为了避哀帝讳。

但其中的曲折却有深意存焉:刘歆为了避哀帝讳改名/刘秀0;后世有谶记/刘秀发兵捕不道0,显见刘歆改名是/冀应其占0,而且/其占0似乎十分灵验。这两桩本不相干的事却偶合在一起,恰可互证,更令人深信不疑。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人的一

般思维方式以及谶纬在人们的思想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众人以图谶说动光武起兵,又以图谶劝喻其称帝,及至后来,光武自己也以图谶动人了。建武元年四月,公孙述在成都称帝:

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孔子作5春秋6,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5录运法6曰:/废昌帝,立公孙。05括地象6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05援神契6曰:/西太守,乙卯金。0谓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也。五德之运,黄承赤而白继黄,金据西方为白德,而代王氏,得其正序。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数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乱臣贼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0署曰/公

孙皇帝0。

?光武与公孙述辩论权力正统,居然都以谶纬作为思想资源。孔子作5春秋6、为汉赤制的说法在纬书中非常多见,如5春秋演孔图6:/孔子论经,有乌化为书。孔子奉以告天,赤爵集书上,化为玉,刻曰: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0?孔子作5春秋6断十二公,隐喻汉十二帝,公孙述因此认为刘汉/不得再受命0。又引5河图录运法6、5河图括地象6、5孝经援神契6,?以为自己权力正统张目。这些篇章,很可能是当时的人为了取媚于公孙述而制作、奉献,借以邀功取赏。值得注意的是,公孙述还用上了五德转移的理论,照他看来,汉为火德,火生土,因此新莽为土德;土生金,因此他是金德,金主白,据西方,恰与成都所在方位相应。后世称成都为/白帝城0,盖源于此。

1

o???

??5尚书中候6,5纬书集成6(上),第413页。

见5两汉纪6,张烈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下册,第2页。5后汉书#窦融传6

钱穆:5刘向歆父子年谱6,载氏著:5两汉经学今古文平

议6,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83页。

5后汉书#公孙述传6

见5纬书集成6(中),第578页。

分别见5纬书集成6(下)1164页、1093页、(中)988页。

2010年第6期

114

光武亦以图谶应之,他认为图谶中所说的/公

孙0,是指宣帝。昭帝元凤三年正月,上林苑有僵柳复生,有虫吃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0。病已

为宣帝名,其时尚在民间,后果立为帝。

1因此,公孙并不指公孙述,而是指宣帝。光武为宣帝后,因此他自称/公孙皇帝0。光武又说/代汉者当涂高0,这句话来自5春秋纬6,o我们无从知晓其意,也难以明白其所指。后人认为/当涂高0是指/魏0,?这中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我们也很难猜测。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光武同样依据图谶,认定公孙述当皇帝为不正当。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出:图谶在当时的政治生活中俨然已成权力正当性的重要依据。

光武既以图谶立国,复以图谶统一思想。建武二年(公元27年),光武命儒生尹敏校订图谶,并删去/崔发所为王莽著录次比0:

敏对曰:/谶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0帝不纳。敏因其阙文增之曰:/君无口,为汉辅。0帝见而怪之,召敏问其故。敏对曰:/臣见前人增损图书,敢不自量,窃幸

万一。0帝深非之,虽竟不罪,而亦以此沉滞。

?崔发是王莽的说符侯,专门向天下宣讲王莽受命的符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符命谶记在王莽篡汉的过程中曾经发挥过很重要的作用,而现存的纬书中却见不到这类文字的原因,原来都是光武去除掉了。尹敏并不认同图谶,甚至制作了一个谶记企图晓谕光武谶记之不可信,但光武终于不从,尹敏反而因此而仕途/沉滞0。

有相同遭遇的还有郑兴。5后汉书#郑兴传6记载:

帝尝问(郑)兴郊祀事,曰:/吾欲以谶断之,何如?0兴对曰:/臣不为谶。0帝怒曰:/卿之不为谶,非之邪?0兴惶恐曰:/臣于书有所未学,而无所非也。0帝意乃解。兴数言政事,依经守义,文章温雅,然以不善谶故不能任。

这里已经透露出这样的消息:经谶二分,人主重谶不重经,儒生重经不重谶。我们再以桓谭的例子进一步说明。5后汉书#桓谭传6: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0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0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0

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桓谭不读谶,竟然蒙上/非圣无法0的罪名,差点被砍头,可见当时谶纬所占的地位。中元元年(公元54年),光武/宣布图谶于天下0,算是正式确立了图谶的意识形态地位。有一段话很好地总结分析了光武信谶的原因:

哀帝时,有5河图赤伏符6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0刘歆遂改名为秀以应之。至是,帝以己之即位,与谶相应,笃

信其说,遂案图谶推五运,汉为火德。

?确立汉为火德的是王莽,在这里又转为光武所用了,于是才出现了这样一个十分吊诡的历史事实:王莽以符命谶记篡汉,光武继以图谶光复汉室,可见谶记原本并不笃定,人人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只是5赤伏符6并不出于哀帝时,而刘歆改名也不是为了这个谶记。

与东汉初年的统治者奉图谶为圭臬同时,士人却掀起了古文经学的热浪,其与谶纬和今文经学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的思想学术面貌。

二、谶纬与古文经学

古文经学之起,端赖刘歆:/刘歆是古文经学的开创者,没有刘歆,就没有古文学。0?据5汉书#刘歆传6:/歆校秘书,见古文5春秋左传6,大好之。,,初5左氏传6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及歆治5左氏6,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之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及歆亲近,欲建立5左氏春秋6及5毛诗6、5逸礼6、5古文尚书6皆列于学官。0哀帝令刘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刘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

刘歆倡立古文经学的原因,可以从思想和学术

1o??

??见5汉书#眭弘传6、5汉书#宣帝纪6。见5纬书集成6(中),第942页。5三国志#蜀书#周群传65后汉书#尹敏传6

刘汝霖:5汉晋学术编年6,/民国丛书0,第三编#3,上海

书店,1991年,卷四,第8页。

周予同:5中国经学史讲义6,朱维铮编:5周予同经学史

论著选集6(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84页。

谶纬与东汉学术

115

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今文经学之起,本为汉代秦立寻求正当性,其着眼点在为布衣君相推翻旧制、改朝换代确立/顺天应人0的合法性,改易与革命是其价值取向,这点汉初辕固生与黄生争论于景帝前的故事已显露端倪,

1

其精义可以/虽有继体守文之君,

不害圣人之受命0o概括。如果将激进定义为对现实的剧烈变革,那么今文经学即可担当此名。

及至西汉末年,汉祚承平久长,变革的思想已经不合适宜,相反,维持现有秩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于是古文经学应时而起。相较于今文经学的激进色彩,古文经学可以说是保守的:/5左氏6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0?此与黄生冠履之喻中绝对的君尊臣卑如出一辙。今文经学也以阴阳比喻君臣,强调君尊臣卑,但其前提条件是/君君0,即君主必须是有道之君,否则即可将之推翻,这与古文经学强调的绝对的君尊臣卑是有区别的。

从学术上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各家严守家法师说,汲汲于章句,而于义理转无从发明,学术遂至于陈腐败坏,/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0,/盖禄利之路然也。0?今文经学的生机已失,其走向末路,也是自身情势有以然之。

古文经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点从刘歆的5移让太常博士书6看得非常清楚。刘歆说:/昔唐虞既衰,而三代迭兴,圣帝明王,累起相袭,其道甚著。0圣道于三代已经卓著齐备,但到春秋战国,礼坏乐崩;秦焚书坑儒,更是/行是古之罪0。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0至孝惠、孝文,始兴文学;武帝虽独尊儒术,经书频现,然而/书缺简脱0,/离于全经,固已远矣。0因此,他说:/往者缀学之士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烦言碎辞,学者罢老且不能究一艺。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至于国家将有大事,若立辟雍、封禅、巡狩之仪,则幽冥而莫知其原。0这可以说是他倡立古文经的主要理由。然而刘歆却失败了,人们攻击他/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0,古文经终于不得立为博士。

古文经立博士在平帝元始五年,/时王莽专政,遂立5毛诗6、5逸礼6、5古文尚书6、5左氏春秋6于学官。0?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如果说今文经学主变易,古文经学主保守,王莽篡汉,应该更青睐今文经

学才是,为什么要立古文经学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秦汉学术流变中的一个文化精神:/稽古同天0,此精神在秦汉学术流变的轨迹中昭著可见。钱穆先生说:/秦人焚古代官书而仍立晚世家言为博士,所以尊新王一朝之统,此荀卿所谓-法后王.,不得遽目之为排抑儒生也。汉武罢斥百家,表章六艺,夫而后博士所掌,重为古者王官之旧,所以隆稽古考文之美,此荀卿所谓-法先王.;,,盖当时之尊六艺,乃以其为古之王官书而尊,非以其为晚出之儒术而尊。0?所谓/后王0,是指当世之王,荀子说:/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0?后王随时就宜,依据现世情形而确立政治制度,以为当时之用,此政治的现世主义照荀子看来,极为合理,后人说:/荀卿始为法后王之说,李斯师之,谓诸生不师今而学古。0à可见秦始皇焚书坑儒,即为法后王之用。始皇建向所未见之伟业,本可为万世则,惜运祚短暂,使/法后王0失去事实支持,所以汉承秦制,即已引起当时诸儒不满,至于武帝,终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为战国晚世之言,而所谓儒术者,实为六艺,/为古者王官之学0。独尊儒术,可谓/法先王0,先王者,上古明君圣王,荀子说:/法先王,统礼仪,一制度,以浅持薄,以古持今,以一持万。0á即以上古圣王之法以为万世则。荀子于法先王颇不着意,然而武帝以后法先王却成一时时尚,董仲舒说:/古今通达,故先贤传其法于后世也。5春秋6之于世事也,善复古,讥易常,欲其

法先王也。0

l u 重六艺,法先王,开启稽古之先河,到了西汉中后期,此稽古之风进一步申发:/汉武、宣用儒生,颇

1???àá

l u o??见5汉书#儒林传6、5汉书#眭弘传6、5后汉书#

贾逵传6、5汉书#儒林传6

刘汝霖:5汉晋学术编年6,卷三,第133页。

钱穆:5两汉博士家法考6,载氏著:5两汉经学今古文平

议6,第202页。

5荀子#非相篇第五6,见5荀子集解6,(清)王先谦撰,沈

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上册,第80-81页。

(宋)王应麟:5困学纪闻6,卷二,见景印文源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第854册,第186页。

5荀子#儒效篇第八6,见5荀子集解6,上册,第140页。

5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6,见5春秋繁露义证6,苏舆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第15页。

2010年第6期

116

重文学,事粉饰。元、成以下,乃言礼制,追古昔。此为汉儒学风一大变。01稽古遂成为一时风尚,也可看作汉对秦的反动。

稽古固然是为了/伪托古人以坚人之信0,o但

从更大的范围考察,则见出吾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性格:/在汉代庞大帝国之下,没有空间的世界政治可资比较,可资比较的只有历史。儒家之特别重视历史文化,重视-古.,而董仲舒以5春秋6综贯儒家思想,其重要原因之一,正在于此。0?秦汉之前,每一部落、朝代均有可资不断拓展的空间,其行事理据皆可由横向的彼此互动、比对而确立。秦汉以后,这样的空间已经不复存在,所居已经就是天下,人们所面对的不再是横向的他者,而是逝去的往昔,于是从隧古往昔中寻求行事依据的意识逐渐植根于民族心理。从董仲舒的5天人三策6中,可以明显见出这样的心理端绪:/圣人法天而立道。0此道的范本则是古昔:/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亦大治,上下和睦,习俗美盛,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囹圄空虚,德润草木,泽被四海,凤凰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0因此,应该/迹之于古,返之于

天0。

?如果说法天是人君的行事法则,那么法天的具体手段则是/迹之于古0,因此,稽古就是同天,这种思想在纬书中也有见,5尚书纬6说:/若稽古帝尧。稽,同也;古,

天也。0?

较之始皇焚烧古代王官书,武帝立五经博士可算是一次稽古;而王莽建立古文经学,除了因为5左传6明言汉为尧后、可以为其受禅张目,在相当程度上也不能说不是这种稽古同天的文化精神的体现,通过这样进一步的稽古来确立其合法性。

此稽古之风,一直延续到光武。光武中兴,复议立古学博士,尚书令韩歆上书,欲为5费氏易6、5左氏春秋6立博士,范升反对,其与韩歆等辩曰:/5左氏6不祖孔子,而出于丘明,师徒相传,又无其人,且非先帝所存,无因得立。0又退而上奏,其言曰:

臣闻主不稽古,无以承天;臣不述旧,无以奉君。陛下悯学微缺,劳心经艺,情存博闻,故异端竞进。近有司请置5京氏易6博士,群下执事,莫能据正。5京氏6既立,5费氏6怨望,5左氏春秋6复以比类,亦希置立。京、费已行,次复5高氏6,5春秋6之家,又有5邹6、5夹6。如令5左氏6、5费氏6得置博士,

5高氏6、5邹6、5夹6,5五经6奇异,并复求立,各有所执,乖戾分争。,,今5费6、5左6二学,无有本师,而多反异,先帝前世,有疑于此,故5京氏6虽立,

辄复见废。疑道不可由,疑事不可行。

?另一位博士陈元则力主立5左氏6博士,他说:/,,方今干戈少弭,戎事略戢,留思圣艺,眷顾儒雅,采孔子拜下之义,卒渊圣独见之旨,分明黑白,建立5左氏6,解释先圣之积结,淘汰学者之累惑,使基业垂于万世,后进无复狐疑,则天下幸甚。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陛下,,诏立5左氏6,博询可否,示不专己,尽之群下也。0?似乎立5左氏春秋6博士是光武的意思,在陈元看来,5左氏6立否甚至关系到万世之/基业0。

陈元此说,实在其来有自光武笃信图谶,以图谶立国,其中的重要内容是说汉为尧后,火德,色尚赤,但这样的内容不见5五经6,独见5左氏6。贾逵说:

5五经6家皆无以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5左氏6独有明文。5五经6家皆言颛顼代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5左氏6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如令尧不得为火,则汉不得为赤。其所发

明,补益实多。

à

图谶中关于汉为尧后的篇章很多,如:/卯金刀帝出,复尧之常。0á/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

之子封于刘。0

l u 如贾逵所言,这样的内容在五经中不见,只5左传6/独有明文0,5左传#文公十三年6:

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乃使魏寿馀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孥于晋,使夜逸,请自归于秦。秦伯许之。履士会之足于朝。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馀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会。0使士会。士会辞曰:/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

1o??

??á

l u 钱穆:5刘向歆父子年谱6,载氏著:5两汉经学今古文平

议6,第29页。

罗根泽:5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6,5古史辨6第四册,/民

国丛书0,第四编#67,上海书店,1992年,第67页。

徐复观:5儒家对中国历史运命挣扎之一例6,载氏著:

5中国思想史论集6,上海书店,2004年,第274页。

5汉书#董仲舒传6

5纬书集成6(上),第390页。

?à5后汉书#范升传6、5后汉书#陈元传6、5后汉书#

贾逵传6

5尚书中候6,见5纬书集成6(上),第419页。

5尚书中候杂篇6,见5纬书集成6(上),第455页。

谶纬与东汉学术

117

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不可侮也!0秦伯曰:/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孥者,有如河!0乃行。,,既济,魏人藻

而还。秦人归其孥,其处者为刘氏。

15襄公二十四年6:

范宣子曰:/昔匈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0o

5昭公二十九年6:

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

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

5左传正义6说:/会子在秦,不被赐族,故自复累之姓为刘氏。秦灭魏,刘氏徙大梁。汉高祖之祖为丰公,又徙沛,故高祖为沛人。0?5后汉书#窦融传6/注0对此有比较详尽的解释:/5左传6曰: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为御龙氏,春秋时晋卿士会即其后也。士会奔秦,后归晋,其处者为刘氏。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魏迁大梁都于丰,号丰公,即太上皇父也,故曰-汉承尧运.。0?原来士会为刘累之后,而刘累为陶唐氏之后,而高祖为士会后,则高祖亦为陶唐氏之后了,此则为汉为尧后的/历史0证据。顾颉刚先生说:/光武帝虽说-光复旧物.,但在文化上,他已经认不清谁是旧的,谁是新的。而且他以5赤伏符6受命,固已根本接受了王莽的学说。,,汉的火德只有用了王莽的历史系统才能说明,而这个系统,除了图谶之外,在古书中只有5左传6是寻得到证据的,所以5左传6被重视了。0/光武中兴,他自承为火德,虽和王莽、刘歆不同志,但用的依然是他们定的历史系统。为要在经书里证明汉的国运,5左传6当然是一部很重要的书。光武帝所以有心把它立博士,即以此故。0?光武帝立5左传6博士,却没有选主张最力的陈元,而是让李封担

当此职。不久李封病卒,5左传6博士居然废了。

?贾逵虽然畅论图谶与5左传6相合,目的却并不在宣扬图谶,而是继续挺立5左传6,他说:

臣以永平中上言5左氏6与图谶合者,先帝不遗刍荛,省纳臣言,写其传诂,藏之秘书。建平中,侍中刘歆欲立5左氏6,不先暴论大义,而轻移太常,恃其

义长,诋挫诸儒。诸儒内怀不服,相与排之,,,从是攻击5左氏6,遂为重雠。至光武皇帝,奋独见之明,兴立5左氏6、5谷梁6,会二家先师不晓图谶,故令中道而废。凡所以存先王之道者,要在安上理民也。今5左氏6崇君父,卑臣子,强干弱枝,劝善戒

恶,至明至切,至直至顺。

à郑兴曾从刘歆/讲正大义0,且深得刘歆赞赏,然而/不为谶0,

á

显见在东汉初古文经与谶纬别为

二途。及至于贾逵,经谶相融,已然见迹,到后来竟至于/不引谶纬不足以尊经0:/观5左氏6文十三年传,其处者为刘氏。孔疏明云:5左氏6不显于世,先儒无以自申,刘氏从秦从魏,其源本出于刘累。插注此辞,将以媚世。明帝时贾逵上疏云五经皆无证图谶明刘氏为尧后者,而5左氏6独有明文。窃谓前世藉此以求道通,故后引之以为证耳。据孔疏,足见汉

时风气,不引谶纬不足以尊经。0

l u /前世藉此以求道通0,谓刘歆助逆,以此证汉为尧后、而禅位于王莽为正当;/后世引之以为证0,谓光武接受刘歆的历史系统,并以之确立自己的合法性。光武既尊图谶若是,而经学家遂不得不随风摇曳了。

但经学家之好图谶,情形却颇为复杂。贾逵以5左氏6证图谶,目的不过是说动人主,立5左氏6于学官而已,他自己并不一定信图谶。贾逵为了立5左氏6博士,曾说:

三代异物,损益随时,故先帝博览异家,各有所采。5易6有施、孟,复立梁、丘,5尚书6欧阳,复有大

小夏侯,今三传之异亦犹是也。

l v 三传即指5春秋6之5公羊传6、5谷梁传6和5左传6。钱穆先生说:/贾逵亦明谓5公羊6之与5左6、5谷6,一如5欧阳尚书6之与5大、小夏侯6,5施、孟易6之与5梁丘6。立官有先后,经说有异同,当时并不指十四博士自成一系,谓之-今文.,其他诸经则为-古文.,如后世所云云也。而争端所在,前汉则

1?

??

l u o??见5十三经注疏6,(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

年,下册,第1852、1979、2123、1852页。

5后汉书6第798-799页。

顾颉刚:5汉代学术史略6,/民国丛书0,第二编#5,上海

书店,1990年,第161页、209页。

àá l

v 5后汉书#陈元传6、5后汉书#贾逵传6、5后汉书

#郑兴传6、5后汉书#贾逵传6

皮锡瑞:5经学通论6,中华书局,1954年第一版,2003年北京第8次印刷,/春秋0,第11-12页。

2010年第6期

118

为5公6、5谷6,后汉则为5左氏6、5公羊6,亦并不遍及诸经。凡后世遍及诸经,而为之分立今古文界划者,皆张皇过甚之谈也。0/东汉经学,仍无今文、古文之分。01

虽然今古文之别无如后世所言,但东汉经学却分今学与古学:/专守一家章句,则为今学;博通数经大义,则为古学。0/今学务趋时,古学贵守真。0o东汉之今学古学,犹如西汉之齐学鲁学,前者通时达变,后者笃信善道。由于博士立官各本师说章句,故官学博士皆今学;而不立学官者则学尚兼通,探寻古义,古义即古学。尤其是,/当时经学治谶不治谶之界,即为今学、古学之界矣。0?其所以然之故,还是因为光武好图谶,故官学博士亦不得不言图谶。而经学博士多本家法,为今学,遂与图谶结合,形成一时风气。

依钱穆所见,两汉经学完全无分今文经与古文经,却分今学与古学,以贾逵为例:/逵悉传父业,弱冠能诵5左氏传6及5五经6本文,以5大夏侯尚书6教授,虽为古学,兼通五家5谷梁6之学。0?按照后世的看法,5大夏侯尚书6为今文经学,然而这里将之归入古学;/五家5谷梁6之学0,李贤注谓:/五家谓尹更始、刘向、周庆、丁姓、王颜等,皆为5谷梁6。0意指五家5谷梁6章句之学,为今学,与古学判然有别。这似乎证明了钱穆所论为真。蒙文通先生说:/今世之言今、古学者,固自与古不同。在昔两汉言学,严守师法,各有义类、统归,于同道则交午旁通,于异家则不相杂越,笃信谨守,说不厌祥。0?依钱穆,蒙氏此论只适用于今学。

今学治谶,古学不治谶。桓谭/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0,

?

郑兴/少学5公羊春秋6,晚善5左氏传60,此两人都属于钱穆先生所说的/古学0者,而两人都不信谶。贾逵本不信谶,但为了挺立5左氏6,而将其与图谶比附。今学则治谶,如/薛汉,,世习5韩诗6,父子以章句著名。汉少传父业,尤善说灾异谶纬,教授常数百人。建武初,为博士,受诏校定图谶。0?钱穆先生说:/其时光武尚图谶,今学经师几乎无勿言图谶者。图谶之于后汉,抑犹阴阳灾变之于先汉也。惟古学家则不言谶。0à但亦颇有例外,如/李育,,少习5公羊春秋6。,,尝避地教授,门徒数百。颇涉猎古学,尝读5左氏传6,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

深意,以为前世陈元、范升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谶,不据理体,于是作5难左氏义6四十一事。,,后拜博士。(建初)四年,诏与诸儒论5五经6于白虎观,育以5公羊6义难贾逵,往返皆有理据,最为通儒。0á李育似为今学博士,然并不信谶。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李育拜博士在建初年间,此时距光武日远,而图谶也已不似从前那般卓尔独群矣。再如/任安,,,少游太学,受5孟氏易6,兼通数经。又从同郡杨厚学图谶,究极其术。0?兼通数经,则为古学家,但学图谶,/究极其术。0显见学术大有融合会通之势。

我们可以说,东汉初年的学术,图谶为之主导。今学博士一方面利禄使然,一方面其学与图谶内在契合,故附会图谶;古学探寻古义,笃守善道,故不言谶,然因此屡见受挫。后人论曰:/郑、贾之学,行乎数百年中,遂为诸儒宗,亦徒有以焉耳。桓谭以不善谶流亡,郑兴以逊辞谨免,贾逵能附会文致,最差显

贵。世主以此论学,悲矣哉!0

l v 然此情此景,我们并不陌生。

三、谶纬的运用

谶纬在政治上的运用已如上述,在思想上,谶纬与其他思想形态一起,继续着力于君权的政道与治道,前者关切君权的合法性,后者关切治理的具体方法,其要义,则不脱儒家/以德主治0的一贯主张。下面我们以郎顗为例,以作说明。

据5后汉书#郎顗传6,郎顗字雅光,北海安丘人,父宗,字仲绥,学5京氏易6,善风角、星算、六日七分,能望气占候吉凶,常卖卜自奉。后受安帝征,对策为诸儒表,拜吴令。安帝于公元106至125年在位,上距光武、下距献帝各约百年,正处在东汉中叶,其时社会、政治、思想等俱已定型。郎顗/少传父业,兼明经典,隐居海畔,延致学徒常数百人。,,州郡辟召,举有道、方正,不就。0顺帝时,灾异屡见,阳嘉二年(公元133年)正月,公车徵,郎顗遂上书言事。在这些上书中,郎顗动用了多种思想资

1??

l v o?à钱穆:5两汉博士家法考6,载氏著:5两汉经学今古

文平议6,第235、247、278、247页。

??á?

5后汉书#贾逵传6、5后汉书#桓谭传6、5后汉

书#儒林传6、5后汉书#儒林传6、5后汉书#儒林传6

蒙文通:5古史甄微#自序6,巴蜀书社,1999年,第3页。5后汉书#卷三十六#/论06

谶纬与东汉学术

119

源,我们先看他对谶纬的运用。他数引纬书:

臣闻天垂妖象,地见灾符,所以谴告人主,责躬修德,使正机平衡,流化兴政也。5易内传6曰:/凡灾异所生,各以其政。变之则除,消之亦除。0

此见5易纬稽览图6:/凡异所生,灾所起,各以其政,变之则除,其不可变则施之亦除。01这与公羊家的灾异论完全一致,董仲舒说:/其大略之类,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0o纬书顺承了这样的思路,然后在灾异的各种具体表现及其所指上尽情衍生发挥,如5河图圣洽符6:/岁星入北斗,天下大乱,改政易王,国有大丧,期三年。0?这样的表述非常多。灾异论是两汉社会思潮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它是两汉宇宙观的一个具体体现,不论经学还是纬学,都在此点上着力甚多,郎顗对这样的思想也完全接受,以灾异论来说动人主改良朝政。

5易内传6曰:/久阴不雨,乱气也,蒙之比也。蒙者,君臣上下相冒乱也。0

见5易纬稽览图6:/日食之比,阴得阳。蒙之比也,阴冒阳也。0?以阴阳比喻君臣、以阳尊阴卑证明君尊臣卑,是两汉经学的重要思想内容,刘向说:/阳者,阴之长也。其在鸟,则雄为阳,雌为阴;其在兽,则牡为阳,而牝为阴;其在民,则夫为阳,而妇为阴;其在家,则父为阳,而子为阴;其在国,则君为阳,而臣为阴。故阳贵而阴贱,阳尊而阴卑,天之道也。0?这样的思想同样被董仲舒反复申论。纬书也接受了这样的思想,如5易纬乾凿度6:/明阴阳之职,定君臣之位。,,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0?当时/常侍近臣,威权太重0,

?主上势弱,

已大违君尊臣卑、强干弱枝之旨,

郎顗遂以此进言,以重振朝纲。

鲁僖遭旱,修政自敕,下钟鼓之悬,休缮治之官。虽则不宁,而时雨自降。

与灾异相对的是祥瑞:如果主上行德,那么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褒奖,这样的叙述在纬书中也十分多见,如5孝经援神契6:/王者德至于天,则甘露降。0/王者德至于地,则华苹感,嘉禾生。0à郎顗所

引僖公事,纬书也有记,5春秋考异邮6说:/僖公三年,春夏不雨,于是僖公忧闷,玄服避舍,释更徭之逋,罢军寇之诛,去苛刻峻文惨毒之教,所蠲浮令四十五事,曰:方今大旱,野无生稼,寡人当死,百姓何罪,不敢烦人请命,愿抚万人害,以身塞无状。祷已,舍齐南郊,雨大澍也。0á说的都是人主以德感天。

事实上,鲁僖遭旱的事在三传中都有记,而其指意略有不同。我们先看5公羊传6:/三年,春,王正月,不雨。夏,四月,不雨。何以书?记异也。六月,雨。其言六月雨何?上雨而不甚也。0何休解云:/所以祥录贤君精诚之应也。僖公饬过求己,六月澍雨,宣公复古行中,其年大丰,明天人相与报应之

际,不可不察其意。0 l u 5谷梁传6:/三年,春,王正

月,不雨。不雨者,勤雨也。夏,四月,不雨。一时言不雨者,悯雨也。悯雨者,有志乎民者也,徐人取舒。六月,雨。雨云者,喜雨也。喜雨者,有志乎民者也。0唐人陆德明解云:/春秋上下时雨不书,非常乃录。今辄书六月雨者,欲明僖公待雨则心喜故也,心

喜是于民情深,故特录之。0 l v 5左传6:/传三年,春,

不雨。夏,六月,雨。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曰旱,不为灾也。0唐人孔颖达正义云:/周六月夏四月

于播种五稼无损。0 l w 比较之下,我们可以发现,5公

羊传6着力于天人相与之际,以君主之德作为维系天人互动关系的纽带,这正是公羊家人副天数宇宙观的体现,带有强烈的形而上色彩。5谷梁传6则较为平实,特强调人君/有志乎民0之心,较少形上诉求。5左传6则完全客观记事,甚至连僖公的名字都没有出现。很显然,在逻辑理路上,纬书与公羊学具有更强的一致性,二者的/非常异议可怪之论0仅具有程度不同而已,其影响却超过谷、左二传。

1o???à

l u

l v

l w ??见5纬书集成6(上),第143、140、10页。

董仲舒:5春秋繁露#必仁且智6,见苏舆:5春秋繁露义

证6,中华书局,1992年,第259页。

见5纬书集成6(下),第1198页。

刘向:5说苑#辨物6,见5说苑校证6,向宗鲁校证,中华

书局,1987年,第450页。

袁宏:5后汉纪#孝顺皇帝纪上卷第十八6,见5两汉纪6,

张烈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下册,第354页。

á

见5纬书集成6(中),第973、974、782页。

5春秋公羊传注疏6卷十,见5十三经注疏6下册,第2248页。5春秋谷梁传注疏6卷七,见5十三经注疏6下册,第2392页。5春秋左传正义6卷十二,见5十三经注疏6下册,第1792页。

2010年第6期

120

孔子曰:/汉三百载,斗历改宪。0三百四岁为一

德,五德千五百二十岁,五行更用。王者随天,譬犹自春徂夏,改青服绛者也。自文帝省刑,适三百年,而轻微之禁,渐已殷积。王者之法,譬犹江河,当使易避而难犯也。

郎顗此论,在劝喻顺帝稍减严刑竣法,去奢就俭。其引孔子言,见5春秋保乾图6,宋均注云:/三阳而阳备,备则宜改宪,宪,法也。01所谓三百年,是指从文帝十三年除肉刑到顺帝阳嘉二年,合三百年。郎顗更以三百年为一德,一德终了,宜改弦更张,其说同样来自纬书,5易纬乾凿度6说:/孔子曰:至德之数,先立木、金、水、火、土德,合三百四岁,五德备,凡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复初。0o

日者太阳,以象人君。政变于下,日应于天。清浊之占,随政抑扬。天之见异,事无虚作。

以太阳比作人君,在纬书中数见有作,5春秋潜潭巴6说:/日者天子之象。0/君德象日,光所照无不及也。0?其思想渊源显然来自先秦儒学,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0?在一种以道德为其核心要素的政治文化中,将德位合一的人君比作太阳的确十分恰切,其给子民施恩与太阳的光被四表十分相像。而只要此种政治还在延续,这样的比喻就会再次出现。

郎顗于纬书还数有征引。不仅纬书,郎顗于5诗6、5书6、5礼6、5易6、5春秋6也俱有征引,于5论语6、5老子6也有引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于5春秋6三传都有征引,显见其时学术的融合之势已至为显明,今古文之鸿沟或的确如钱穆先生所说并不存在。后世有云:/今之所谓-汉学.者,独奉一康成氏焉耳,而不知康成氏者,-汉学.之大贼也,,惜哉,-汉学.亡,而所存者独一不守家法之康成也。0?郑玄遍注群经,被后世经学家目为经学之大贼,以其不守家法故。但从郎顗我们可以看到,守家法者或许还有其人,但是学术的会通实已成为一时潮流,其势并不端赖康成一人有以成之。

要而言之,东汉学术约略可分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和纬学。尽管钱穆先生认为两汉无分今古文经,但从/5左氏6、5毛诗6、5古文尚书6终汉世不立学0?来看,今古文经之间似乎泾渭尤存。今文经从西汉即立为博士,东汉延续了前世的传统。古文经虽不立于学,却也甚受官家重视,建初八年(公元84

年),章帝/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5左氏6、5谷梁春秋6、5古文尚书6、5毛诗6,由是四经遂行于世。0?不仅如此,/5古文尚书6、5毛诗6、5谷梁6、5左氏春秋6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0à其地位可以想见。

但是,不论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其地位都在谶纬之下。据5后汉书#儒林传#戴凭传6,/正旦朝贺,百僚毕会,帝(光武)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其席以益通者。(戴)凭遂重坐五十余席。0光武可以亲自主持经学家们互相驳难,可是桓谭等人仅仅因为/不读谶记0,就蒙上/非圣无法0的罪名,几欲杀头;永平元年(公元58年),/以谶记正5五经6异说。0á所以,说/谶纬,,成为凌驾今、

古文经学之上的太上官学0,

l u 是有一定道理的。作者单位: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研究所责任编辑:心 远

1o?

???àá

l u ?见5纬书集成6(中),第805、842、845页。见5纬书集成6(上),第56页。5论语#为政6

李兆洛:5两汉五经博士考叙6,见皮锡瑞5经学历史6/周予同

注0,/民国丛书0第五编#1,上海书店,1996年,第146页。

皮锡瑞:5经学通论6,中华书局,1954年第一版,2003年

北京第8次印刷,/之四#春秋0,第19页。

5后汉书#贾逵传6

5后汉书#儒林传65后汉书#樊鲦传6

5中国学术通史#秦汉卷6,张立文主编,周桂钿、李祥俊

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成语故事测试题答案

《成语故事》测试题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哪个成语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B ) A掩耳盗铃 B守株待兔 C 滥竽充数 D叶公好龙 2、举一反三这个成语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B ) A 曹植 B孔子C 张良 D司马睿 3、下列哪个成语表示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B ) A请君入瓮 B掩耳盗铃 C胸有成竹 D杏林春满 4、“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是关于宋朝画家 (A )的,比喻做事前已有全面考虑。 A文与可 B南郭先生 C董奉 D张僧繇 5、下列哪个成语比喻人的学识、技能很高(A ) A升堂入室 B生吞活剥 C黔驴技穷 D寻章摘句 6、下列哪个词语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D ) A 妙笔生花 B呆若木鸡 C胸有成竹 D画龙点睛 7、下列哪个词语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D ) A请君入瓮 B掩耳盗铃 C胸有成竹 D狐假虎威 8、下列哪个词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A ) A叶公好龙 B呆若木鸡 C胸有成竹 D妙笔生花 9、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也讽刺写作时夸大其辞,胡编乱造。( D ) A叶公好龙 B呆若木鸡 C胸有成竹 D妙笔生花 10、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刘胡兰机智勇敢地与日本鬼子周旋,他们不是(A)的人。 A.贪生怕死 B.不学无术 C.卧薪尝胆 A. 废寝忘食 二、填空题 1.“运筹帷幄”出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原本指的是刘邦帐下的张良。 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指的是心甘情愿地上了别人的圈套。 3.负荆请罪是指的战国时期赵王的大将廉颇向蔺相如请罪,留下了“将相和”的佳话。 4.“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其中的“瓴”指的是水瓶。 三、阅读题

1浅析中国古代的谶纬之学

浅析中国古代的谶纬之学 摘要: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大量的研究和数据告诉我们,占卜、测字、算命,这些都曾是谶纬的一部分,本文将探究谶纬文化的流变,解构封建迷信的真实面目,以及对谶纬之学的思考。 关键词:谶纬之学发展思考 一、谶纬之学的基本内涵 谶纬之学,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谶书是占验书,“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史记》中也载有《秦谶》。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二、谶纬之学的发展演变 从谶纬演变的历程来看,谶纬在经历了汉代的辉煌之后,不容于庙堂,又受到儒、佛、道三教的排斥,便由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转为社会潜流,逐渐退出精英文化圈。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由于谶纬本就是人为制作的,可以被一些人利用来散布改朝换代的政治预言,统治者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危险,魏晋以后屡加禁止。隋炀帝正式禁毁之后,谶纬之书大量散失。 汉代以后谶纬的沉沦,从文化角度来看,反映了儒家学术思想的更新;从政治角度来看,则是统治者统治策略、政治文化渐趋理性的产物。从文献整理来看,清代的谶纬辑佚主要为经学研究服务,学者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 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⑵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⑵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⑶通过展示当时的民谣,了解东汉中期以后出现的社会状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⑵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通过合作探究,教室启发引导的方式来掌握这一内容。出示历史资料和搜集展示刘秀的故事,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通过分析东汉后期十个皇帝的继位年龄及寿命来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通过小组合作,展示文景之治的资料,搜集有关刘秀、汉文帝、汉景帝的故事来进行比较。 【教学方法】 1. 以启发引导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创设问题情景,设计各类问题,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方式,推动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2. 通过学生展示资料,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汉光武帝陵系列图片。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汉光武帝陵。 教师: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 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 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 米,周长487米。刘秀在公元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光武中兴教师:说起汉朝,人们往往更多的记住了西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记住了西汉的一统天下。那么西汉是怎样灭亡的?东汉又是如何建立的? 请看本课了解相关内容。 学生: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 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 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教师:东汉建立后,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学生: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学生: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分析一下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 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吾理天下,亦欲柔道行之。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材料二:刘秀决定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具体措施为:一是简政以安民,即包括废除王莽的苛政,平反冤狱,释放犯人,也包括裁并机构,整顿吏治,节省开支。二是释放奴婢和禁止虐杀奴婢。三是减轻田租,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邕等图片分析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背景、措施、结果) 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让学生读课题《东汉的兴衰》,然后提出本节课讲的是一个王朝:东汉。 两个角度:兴和衰。具体体现在兴:光武中兴。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二) 教学过程 一、东汉的建立 1、回顾历代王朝的发展顺序:让学生知道东汉处于时空位置 2、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直接提问一名学生。 3、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并且展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找1—3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4、东汉建立前的社会背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学生讨论,提问1-2名学生 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汉书·王莽传》 材料: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后汉书?光武帝纪》 展示答案: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赤眉起义、绿林起义) 二、光武中兴 1、在前面作为铺垫基础上,再次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当时东汉建立的社会具体问题。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村落成 西汉 东汉 新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成语故事测试题带答案教学内容

成语故事测试题带答 案

《成语故事》测试题 一、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列哪个成语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B) A掩耳盗铃 B守株待兔 C 滥竽充数 D叶公好龙 2、举一反三这个成语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B ) A 曹植 B孔子C 张良 D司马睿 3、下列哪个成语表示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B ) A请君入瓮 B掩耳盗铃 C胸有成竹 D杏林春满 4、“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是关于宋朝画家 ( A )的,比喻做事前已有全面考虑。 A文与可 B南郭先生 C董奉 D张僧繇 5、下列哪个成语比喻人的学识、技能很高( A ) A升堂入室 B生吞活剥 C黔驴技穷 D寻章摘句 6、下列哪个词语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D ) A 妙笔生花 B呆若木鸡 C胸有成竹 D画龙点睛 7、下列哪个词语比喻借着有权者的威势欺压他人、作威作福。(D ) A请君入瓮 B掩耳盗铃 C胸有成竹 D狐假虎威 8、下列哪个词语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 A ) A叶公好龙 B呆若木鸡 C胸有成竹 D妙笔生花

9、比喻笔法高超的人写出动人的文章。也讽刺写作时夸大其辞,胡编乱造。(D ) A叶公好龙 B呆若木鸡 C胸有成竹 D妙笔生花 10、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刘胡兰机智勇敢地与日本鬼子周旋,他们不是( A )的人。 A.贪生怕死 B.不学无术 C.卧薪尝胆 A. 废寝忘食 二、填空题 1.“运筹帷幄”出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原本指的是刘邦帐下的张良。 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指的是心甘情愿地上了别人的圈套。 3.负荆请罪是指的战国时期赵王的大将廉颇向蔺相如请罪,留下了“将相和”的佳话。 4.“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其中的“瓴”指的是水瓶。 三、阅读题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1.请用“”画出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的句子。

成语练习题及答案

成语积累竞赛试题 二、在下面()里填上某数字,组成四字成语。 (一)刀两断(两)面三刀(三)足鼎立(四)通八达(三)六九等(五)彩缤纷(六)神无主(七)手八脚(八)仙过海朝(三)暮四(九)死一生(十)万火急(千)军(万)马垂涎(三)尺接二连(三)三、请在下面()里填上某动物名,组成四字成语。 (龙)(凤)呈祥(狼)(狈)为奸(鹬)(蚌)相争 (豺)(狼)当道(蜻)(蜓)点水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熊)心(豹)胆(虎)头(蛇)尾(凤)毛(麟)角 (象)牙之塔 (狗)仗(人)势 (鱼)目混珠(虎)背(熊)腰指(鹿)为(马) 亡(羊)补牢(马)到成功飞(蛾)扑火(牛)刀小试引(狼)入室尖嘴(猴)腮朱颜(鹤)发杀(鸡)取卵如(鱼)得水闻(鸡)起舞金(蝉)脱壳(龙)飞凤舞 门可罗(雀)(羊)肠小道浑水摸(鱼)(虎)口余生(虎)头(蛇)尾(狼)心(狗)肺(蛛)丝(马)迹(狐)假(虎)威(虾)兵(蟹)将(鹤)立(鸡)群(莺)歌(燕)舞四、在下面()里填上人体某部分名称,组成四字成语。 ( 唇 )枪( 舌 )剑袖( 手 ) 旁观孤 ( 掌 ) 难鸣屈( 指 )可数 ( 胸 ) 有成竹 ( 口 )蜜( 腹 )剑鼠( 肚 )鸡( 肠 ) ( 腰 )缠万贯得( 心 )应( 手 ) ( 肺 )( 腑 )之言牵( 肠 )挂( 肚 ) 接( 踵 )而至 促( 膝 )谈( 心 ) ( 胆 )大( 心 )细 ( 背 ) 水一战一( 臂 )之力五、将“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填进括号里,组成成语。 (上)行(下)效(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左)邻(右)舍 ( 南 )辕(北 )辄(前)仆(后)继(南)腔(北)调七( 上 )八(下)六、唐人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请你补出下面20个成语,每个成语的第一个字必须是《静夜诗》中的一个字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床头金尽前仆后继明枪暗箭月黑风高光明正大疑神疑鬼是非曲直地北天南上行下效 霜凋夏绿举案齐眉头头是道望穿秋水明察暗访月明星稀低声下气头晕目眩思前想后 故伎重演乡里巴人 七、成语接龙:在下列3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往下接,至少接4个成语,接对一个得一分。 正确范例:守株待兔——兔死狐悲——悲欢离合……(后一个成语的第一个字就是前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 错误范例:守株待兔——土崩瓦解……(“兔”与“土”虽读音相似,但字形不同,算错误,不得分。) 1、牛头马面——面北朝南—南腔北调—调虎离山—山清水秀 2、四海为家——家破人亡—亡羊补牢—牢不可破—破釜沉舟 3、百里挑一——一诺千金—金石为开—开天辟地—地动山摇 4、亡羊补牢——牢不可破—破釜沉舟—舟车劳顿 八、读下面的成语,想想每组中带点字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说明序号填入横线。

精品教案——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第 13课东汉的兴衰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陵园呈长方形,占地6.6万平方米墓塚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丘状,高17.83米,周长487米。刘秀在洛阳称帝,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动荡不安,朝政紊乱。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东汉初期,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一)社会背景: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新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起义推翻。 (二)东汉建立 1.【图片展示】(或视频导入)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三)光武帝巩固政权的措施 3.【图片展示】光武帝的举措: 汉光武帝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释放奴婢 (2)减轻赋税,减轻刑罚。 (3)合并郡县,裁剪官员。 (4)监督官吏,惩处贪腐。 (5)缓和民族矛盾。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一)东汉后期政局特点 1.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四年级语文《成语故事》阅读试卷

《成语故事》阅读试题(100分钟)学校: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学习不能()而是要精益求精。 A、囫囵吞枣 B、江郎才尽 2.刘邦被项羽逼得走投无路,只有()才有可能取胜! A、破釜沉舟 B、弄巧成拙 3.因为他认真学习,所以不到一个学期,他的成绩就一下子从倒数到名列前茅,真的令人()啊! A、刮目相看 B、罄竹难书 4.只要我们发扬()的精神,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克服的。 A、杞人忧天 B、愚公移山 5.我们要多学习,多读书,多到外面走走看看,不要像()一样,没什么见识。A、守株待兔 B、井底之蛙 6.“东床快婿”原本是指() A、司马相如 B、王羲之 7.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 A、曹操 B、谢安 8. “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毛病? A、口吃 B、好说谎 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经历。 A、刘邦 B、韩信 10.“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指() A、唐代一位诗人 B、一种官职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岁寒三友”,一般是指松、竹、梅这三种植物。()2.百年树人,这里的“百年”是说培育人才要有长远之计。()3.“六亲不认”,这里“六亲”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子、女。()4.“九死一生”是指十个人中,九个人死了,一个人活着。()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里的“尺”和“丈”是具体的数量,十丈等于一尺。()6.“不打不相识”不是成语。()7.“螳螂捕蝉”和“亡羊补牢”都是历史故事。()8.“与虎谋皮”是向老虎借皮。()9.“笔下生花”和“梦笔生花”是意思相同的成语。()10.“斗酒百篇”是说诗圣杜甫喝饮一斗酒,作百篇诗。()三、连线题(10分) 滥竽充数李白 胸有成竹南郭先生 画龙点睛周兴 妙笔生花张僧繇 请君入瓮文与可 四、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指的是。

谶纬经学

谶纬之学 中国两汉时期一种把经学神学化的学说。“谶”是一种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告人政事。谶书是占验书,“纬”是相对“经”而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说,则谶先于纬。汉以前在燕齐一带的方士中就造有“谶语”。秦始皇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回《图录》一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史记》中也载有《秦谶》。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纬以配经,故称“经纬”;谶以附经,称为“经谶”;谶纬往往有图,故又叫“图谶”、“图录”、“图纬”;以其有符验,又叫“符谶”;以其是神灵的书,又叫“灵篇”。 西汉中期以前,谶纬不过是零星的只言片语,到西汉末年,方士化的儒生,大量造作谶纬,并编辑成书。东汉刘秀以图谶起兵。他即皇帝位后,崇信谶纬,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计有《河图》9篇,《洛书》6篇(见河图与洛书),还有托为伏羲到孔子演绎的30篇,再加上经纬35篇,共80篇。谶纬书的名称都是很奇怪的,如《易纬》的《乾凿度》、《稽览图》,《书纬》的《璇玑钤》、《考灵曜》,等等。这些名称显示了谶纬的神秘性。 谶纬以阴阳、五行为骨架,是数术迷信与经学的结合,内容庞杂,其中有解经的文字,有古代的神话传说,有天文、地理及历法等自然科学知识,但它的核心则是神学。在谶纬中,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能知过去、未来的伟大的“神圣”,并说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神人。 谶纬神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论。谶纬中的“天”即上帝,是最高的神,有意志、思想、感情,能赏罚。天的意志通过阴阳五行和天象的变化表现出来。按阴阳五行和天象的变化,可以占验吉凶祸福,了解“天意”。谶纬中,天人感应论被广泛应用,比附得十分细密,也极为烦琐。 谶纬在东汉时,号为“内学”,尊为“秘经”,成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凡经说上的分歧,甚至国家的礼乐制度,都要以谶纬决断,所以谶纬在东汉一代具有神学法典的性质。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导学案(含答案)

《东汉的兴衰》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名: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3、了解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二、【重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乱政和黄巾起义 难点: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58-60,用笔划出关键词) 1、找出光武中兴的背景、时间、措施和影响? 2、找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后果(影响) 3、归纳黄巾起义的背景、时间、人物、结果和作用? 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 一、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 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陈胜吴广起义与黄巾起义的异同? 五、【当堂训练】 1.2014年2月27日,霍洛柴登古城遗址发掘出重7000多斤、140万枚布币和方孔钱币等,经推断这里曾是西汉至王莽时期西河郡郡治窖藏。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及哪个短命王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 A.秦朝 B.新朝 C.隋朝 D.元朝 2.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3.刘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下列措施与他无关的一项是( )

A.下令释放奴婢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惩处贪官污吏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4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中国古代哪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口号( ) A.陈胜、吴广起义 B.刘邦、项羽起义 C.西汉绿林赤眉起义 D.东汉黄巾起义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7.下列关于东汉王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立者刘秀是西汉宗室 B.初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C.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灭亡 8.下列关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9.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 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D.都使当时的统治者一蹶不振 10. 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六、【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2019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3课 东汉的兴衰语文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单项选择 1.襄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刘秀的贡献是()A.匡扶汉室,“文景之治” B.消灭六国,一统天下 C.建立东汉,“光武中兴” D.辅佐吴国,春秋争霸 2.东汉的“光武中兴”与西汉的“文景之治”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都调整了统治政策 C.都放权基层郡县 D.都实行裁减官员 3.《后汉书》记载:章和二年(88年)章帝死,年仅10岁的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听政。 窦太后的哥哥大将军窦宪乘机操纵朝政,“威权震朝廷”。以上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的历史现象是() A.丞相权力膨胀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外戚专权 D.宦官专权 4.“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

B.皇帝的智力比较低下 C.外戚、宦官发动政变 D.太后临朝听政 5.“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状况,其结果是()A.外戚夺得了东汉政权 B.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 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东汉王朝短促而亡 6.沉重打击东汉的统治,导致东汉政权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起义B.黄巾起义 D.国人暴动 7.东汉政权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中,不包括下列哪项() A.外戚权利的膨胀B.宦官把持朝政 D.王莽施政的危害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二、辨析改错 8.东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严重朝代。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长安,史称东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故事试题及答案Word版

《成语故事》选择题 1、“江郎才尽”讲的是南北朝时()的故事。 A.王珣 B.江淹 C.孟子 2、如果你能(),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A.一毛不拔 B.举一反三 C.万众一心 3、()是说只要翻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收益。 A.开卷有益 B.专心致志 C.不耻下问 4、“目无全牛”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庖丁的故事。 A.厨师 B.画家 C.医生 5、小红的学习成绩(),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A.不学无术 B.名列前茅 C.有名无实 6、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就叫() A.取长补短 B.举一反三 C.大材小用 7、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说的就是成语()。 A.一鸣惊人 B.青出于蓝 C.天下无双 8、“七步之才”说的是()的故事。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9、“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说的就是成语() A.一蟹不如一蟹B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C.大材小用 10、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抓紧时间学习,说的是成语() A.手不释卷 B.专心致志 C.呕心沥血 11、只要方法得当,就有可能收到()的效果。 A.举一反三 B.事半功倍 C.亡羊补牢

12、孟母为了使()成才,曾经三次搬家,择邻而居。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13、“拾人牙慧”中的“牙慧”是指说话中流露出的()。 A.聪明才智 B.漂亮牙齿 C.漂亮言辞 14、“学富五车”中的“五车”指五车()。 A.菜 B.书 C.钱 15、思想集中,一心一意,说的是成语()。 A.举一反三 B.手不释卷 C.专心致志 16、淳于髡用谜语()来劝勉齐威王整顿朝纲,收复失地,振兴齐国。 A. 废寝忘食 B.一鸣惊人 C. 半途而废 17、市场的某些产品的质量一个比一个差,真是() A.指鹿为马 B.捉襟见肘 C.一蟹不如一蟹 18、赵王派()出使秦国,向秦王献和氏璧。 A.蔺相如 B.胡亥 C.李斯 19、“运筹帷幄”原本指的是刘邦帐下的()。 A.项羽 B.子路 C张良 20、()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A.走马观花 B.毛遂自荐 C.掩耳盗铃 21、对喜爱的物件玩赏不休,就会丧失进取心。这就是成语()的意思。 A.半途而废 B.玩物丧志 C.运筹帷幄 22、蜀国丞相诸葛亮劝告刘禅应该发奋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能够()。 A.不学无术 B.不耻下问 C.妄自菲薄 23、人们常用成语()来比喻犯了同样错误,程度轻的讥笑程度重的人。 A.走马观花 B.杞人忧天 C.五十步笑百步

成语故事选择题及答案

1、“江郎才尽”讲的是南北朝时【】的故事。 A.王珣 B.江淹 C.孟子 2、如果你能【】,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A.一毛不拔 B.举一反三 C.万众一心 3、【】是说只要翻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收益。 A.开卷有益 B.专心致志 C.不耻下问 4、“目无全牛”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庖丁的故事。 A.厨师 B.画家 C.医生 5、小红的学习成绩【】,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 A.不学无术 B.名列前茅 C.有名无实 6、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不足就叫【】 A.取长补短 B.举一反三 C.大材小用 7、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说的就是成语【】。 A.一鸣惊人 B.青出于蓝 C.天下无双 8、“七步之才”说的是【】的故事。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9、“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说的就是成语【】 A.一蟹不如一蟹B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C.大材小用 10、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抓紧时间学习,说的是成语【】 A.手不释卷 B.专心致志 C.呕心沥血 11、只要方法得当,就有可能收到【】的效果。 A.举一反三 B.事半功倍 C.亡羊补牢 12、孟母为了使【】成才,曾经三次搬家,择邻而居。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13、“拾人牙慧”中的“牙慧”是指说话中流露出的【】。 A.聪明才智 B.漂亮牙齿 C.漂亮言辞 14、“学富五车”中的“五车”指五车【】。 A.菜 B.书 C.钱 15、思想集中,一心一意,说的是成语【】。 A.举一反三 B.手不释卷 C.专心致志 16、淳于髡用谜语【】来劝勉齐威王整顿朝纲,收复失地,振兴齐国。 A. 废寝忘食 B.一鸣惊人 C. 半途而废 17、市场的某些产品的质量一个比一个差,真是【】 A.指鹿为马 B.捉襟见肘 C.一蟹不如一蟹 18、赵王派【】出使秦国,向秦王献和氏璧。 A.蔺相如 B.胡亥 C.李斯 19、“运筹帷幄”原本指的是刘邦帐下的【】。 A.项羽 B.子路C张良 20、【】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 A.走马观花 B.毛遂自荐 C.掩耳盗铃 21、对喜爱的物件玩赏不休,就会丧失进取心。这就是成语【】的意思。 A.半途而废 B.玩物丧志 C.运筹帷幄 22、蜀国丞相诸葛亮劝告刘禅应该发奋图强、振奋精神,万万不能够【】。 A.不学无术 B.不耻下问 C.妄自菲薄 23、人们常用成语【】来比喻犯了同样错误,程度轻的讥笑程度重的人。 A.走马观花 B.杞人忧天 C.五十步笑百步 24、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刘胡兰机智勇敢地与日本鬼子周旋,他们不是【】的人。 A.贪生怕死 B.不学无术 C.卧薪尝胆 25、成语【】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也含犹未为晚之意。 A.磨杵成针 B.亡羊补牢 C.呕心沥血 26、全国人民【】,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A.万众一心 B.贪生怕死 C.守株待兔 27、“图穷匕见”讲的是【】刺杀秦王的故事。 A.李广 B.荆轲 C.李陵 28、【】比喻言语、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A.无所畏惧 B.自相矛盾 C.见异思迁 29成语【】比喻此类人非常吝啬小气。 A.胆小如鼠 B.一毛不拔 C.贪生怕死 30、我们做人、做事要名副其实,表里如一,不能【】。 A.有名无实 B.乐极生悲 C.奴颜婢膝 31、成语【】来自于西汉贾谊写的奏章《论政事疏》。 A.自相矛盾 B.投鼠忌器 C.玩物丧志 32、成语【】形容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A.争先恐后 B.一鸣惊人 C.一毛不拔 33、孔子最厌恶那些没有独立的节操,常与坏人【】的“好好先生”。 A.不伦不类 B.不

(五)宋代之理学

(五)宋代之理学 此下当论宋代之理学。 北宋理学开山,有四巨擘,周敦颐濂溪、张载横渠、程颢明道、程颐伊川兄弟。此四人,皆仕途沉沦,不居显职。在中朝之日浅,并未在治道实绩上有大表现。论其著作,濂溪分量特少,独有《易通书》与《太极图说》,一是短篇,一是小书,据朱子考订,《太极图说》亦当附《易通书》,非单独为篇,是则濂溪著书,仅有《易通书》一种。横渠有《正蒙》,亦如濂溪之《易通书》,皆是独抒己见,自成一家言。而《正蒙》篇幅特为宏大,组织亦更细密。要之厝此两家书于先秦子籍中,亦见杰出,决无逊色。窥此两家著书意向,竟可谓其欲各成一经,或说是各成一子,回视汉唐诸经儒,犹如大鹏翔寥廓,鹪鹩处薮泽。伊川一生,仅有《易传》一书,其书乃若欲与《五经正义》中王弼注争席,确然仍是经学传统,而在伊川本意,则其书非为传经,乃为传道。除此以外,明道伊川兄弟,皆仅有语录传世,由其门人弟子记录,体制俨似禅家。二程自居为孟子以下传统大儒,乃不避效袭禅宗之语录体,此等大胆作风,较之濂溪横渠之欲自造一经自成一子者,似更远过。惟在二程语录中,极多说经语,亦有训诂考据,较之濂溪横渠著书,洁净精微,只求自发己旨,绝不见说经痕迹者又不同。故此四人中,惟二程尚差与汉唐说经儒较近,此亦特当指出。 至于史学,此四人似皆不甚厝意。谢良佐上蔡自负该博,对明道举史书,不遗一字,明道告之曰: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上蔡闻之,汗流浃背。上蔡又录五经语作一册,明道见之,亦谓其玩物丧志。然上蔡又曰:看明道读史,亦逐项看过,不差一字。今二程语录中亦时见其论史,而濂溪横渠书中则颇少见。可知濂溪横渠明道伊川四人,确然已是一种新学风,与以前北宋儒风又有大不同,惟明道伊川尚犹稍近,不如周张之甚。 若论文章之学,亦惟明道伊川两人尚有文集传世。据直斋《书录解题》,濂溪亦有文集七卷,然皆不传,传者仅《爱莲说》等小文数篇。横渠于文章之学若更少厝怀。惟其所为《西铭》,乃悬为此下理学家中最大文字,明道称之曰:某得此意,无此笔力。又曰:自孟子后盖未见此书。要之此四人,皆不甚重文章。濂溪《通书》有曰:文所以载道,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第以文艺为能,艺而已矣。明道亦言,学者先学文,鲜有能至道。如博观泛滥,亦自为害。伊川亦曰:今之学者歧而为三,能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谓之讲师,惟知道者乃儒学。又曰:以博B闻W强Q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盖此四人之为学,经籍固所究心,子部亦颇涉及,惟亦志不在此。至于文史之学,似更淡远,而于文章为尤甚。 上举宋儒学术三途,一曰政事治道,一曰经史博古,一曰文章子集,会诸途而并进,同异趋于一归,是为北宋诸儒之学风。及理学家出而其风丕变。其转变精微处,固是仅可心知其意,不当强指曲说。然就外面事象言之,一则濂溪以下四人皆于仕途未达,故言治道政事者较少。横渠《与范巽之书》有曰:朝廷以道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导学案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3.问题思考:算一算,这些东汉皇帝即位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提示:9.5岁。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7高考历史语言之“谶纬之学”

17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 一、“谶纬之学”的概念分析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历史上有些比较著名的谶纬。 比如秦朝时,“亡秦者胡”,秦始皇误以为说的是匈奴,于是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后来历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唐代时,有人预言“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以为是李君羡,找个借口把他杀了,结果历史表明预言说的是武则天。 南北朝后期,曾流传过一条神秘的预言,预言将有一位“黑衣人”降临成为天子以终结乱世。初期预言是“亡高者黑衣”,结果穿黑衣的北周灭了高家的北齐,后来预言变为“黑衣临天位”,穿黑衣的佛教盛行,连皇帝都出家为僧了。 梁晨在《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一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神秘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截纬思想的内容十分庞杂,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诸如天人关系、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象星变,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所有的神秘思想。 (一)上古天人关系思想 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在殷人的观念里,天人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神’“人”之间的永恒关系。 西周建立之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周代人的眼里,“天”己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属性,“天”也是有意志的,并且“天”的意志是

《成语故事365》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成语故事365》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成语“班门弄斧”中的“班”指的是。 2.“望梅止渴”这个成语跟(谁)有关。 3.“凿壁偷光”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 4.“八分之七”打一个成语。 5.古代文人勤奋读书的故事很多,流传甚广的有(填成语)。 6.“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可以用(成语)概括。 7.“能说会道”中的“道”的意思是。 8.“蜜蜂停在日历上”打一个成语。 9.“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10.“桃李不言,”是称赞西汉飞将军李广真诚和高尚的品质。 二、选择题 1.学习不能()而是要精益求精。 A、囫囵吞枣 B、江郎才尽 2.刘邦被项羽逼得走投无路,只有()才有可能取胜! A、破釜沉舟 B、弄巧成拙 3.因为他认真学习,所以不到一个学期,他的成绩就一下子从倒数到名列前茅,真的令人()啊! A、刮目相看 B、罄竹难书 4.只要我们发扬()的精神,困难再大也是可以克服的。 A、杞人忧天 B、愚公移山 5.我们要多学习,多读书,多到外面走走看看,不要像()一样,没什么见识。A、守株待兔B、井底之蛙 6.“东床快婿”原本是指() A、司马相如 B、王羲之 7.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 A、曹操 B、谢安 8. “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毛病?A、口吃B、好说谎 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经历。

A、刘邦 B、韩信 10.“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指() A、唐代一位诗人 B、一种官职 三、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岁寒三友”,一般是指松、竹、梅这三种植物。()2.百年树人,这里的“百年”是说培育人才要有长远之计。()3.“六亲不认”,这里“六亲”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子、女。()4.“九死一生”是指十个人中,九个人死了,一个人活着。()5.“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里的“尺”和“丈”是具体的数量,十丈等于一尺。()6.“不打不相识”不是成语。()7.“螳螂捕蝉”和“亡羊补牢”都是历史故事。()8.“与虎谋皮”是向老虎借皮。()9.“笔下生花”和“梦笔生花”是意思相同的成语。()10.“斗酒百篇”是说诗圣杜甫喝饮一斗酒,作百篇诗。(普学网) 《成语故事365》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鲁班。 2.曹操。 3.匡衡。 4.七上八下。 5.悬梁刺股。 6.得过且过。 7.说话。 8.风和日丽。 9.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10.下自成蹊。 二、选择题 1.A 2.A 3.A 4.B 5.B 6.B 7.B 8.A 9.B 10.B 三、判断题 1.√2.√3.×4.×5.×6.×7.×8.×9.√10.×

七年级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教案1人教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