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源》

在学习本课的时候,我们先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

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特点

一、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一)原始农耕

考古学家依据人类制作、使用工具的质料、方式等差异,将人类的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而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图片,时间节点约1万年前)两者划分的标准是前者运用的是打制石器(图片),后者运用的是磨制石器(图片)。两者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看一下PPT比较一下新旧石器的差别。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它们有什么差别:

生:形状不一样。

师:(前者比较粗糙,种类单一;后者相对精密,种类变多)

而也就这个时候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次伟大变革—原始农耕的出现。

人们开始改变了以往采集狩猎的生产形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发现谷物的种子在松软的土地里可以生长出粮食,于是他们开始有意识的耕种,这就是农业的起源。在农耕之外呢,还将吃不完的野兽圈养起来,畜牧业也逐渐的发展起来,这就是原始农耕的具体内容。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生产方式)

农耕使得食物来源具有稳定性。那么我国早期的农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阅读课本回答一下。

生: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

师: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与中国的自然条件有关,北方的气候土壤,比较适合粟黍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水稻是喜水的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地区具备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

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我们现在看一下PPT这是北方半坡遗址出土的装粟的陶罐,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和当时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我们来看一下,骨耜用途像我们现在的铁锹,大家注意一下猪纹钵,这表明当时人们开始驯养猪。

国外的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而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为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

那么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归纳总结一下。

农业的起源,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而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早期农耕聚落的典型—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

请同学们看一下姜寨遗址的复原图,你能看出什么样的信息?

生:有五组房群,每组有一个最大的。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很仔细。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下啊,这个聚落整个布局呈圆

形、向心和内聚的格局,边缘用壕沟把整个聚落包围起来,这是一种防卫上的需要。遗址中央是一个很大的墓地,四周围着五组房屋群,每组都以一个大房屋为主体,周围分布着几十个小房屋,所有房屋都围绕着公共墓地。五组房屋群组成的大聚落应是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或胞族居地。在遗址中的大房屋中没有发现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而有可睡二三十人的对称的土床,说明大房屋是大家族的公房,供家族集会议事,或未婚男女夜宿使用,小房屋是小家庭使用的。居住用的房屋虽然大小有别,但从房屋内部的摆设观察,大房子与小房子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房子的大小只取决于人口的多少,人们聚族定居,聚落内的经济设施如窑场、牲畜栏(没有单个的)等均为全体氏族成员所有,成员之间并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说明当时姜寨是一个集体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处在农业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中华文明的曙光开始出现。

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华文明的起源的表现的更为明显。这个我们可以从新时代后期的遗址中求证。

这时候墓葬随葬品也有了差异,大家看一下知识链接上有关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的情况。

1、从墓葬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早期社会原始平等关系已经破坏,贵贱有别、

高下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已经存在。(PPT大汶口时期的墓葬)

PPT展示良渚文化遗址以及玉质礼器

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其主要分布于江浙、上海一带,距今约5300~4000年左右。在良渚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玉器。其中就有玉璧、玉琮、玉钺。

玉璧玉琮玉钺都是礼器,由于玉的质地较软,不宜用作实用武器,故玉质兵器多是礼器。

玉钺象征着军事,玉钺作为某种仪式上使用的礼器,在中国的文字演变中,最早的“钺”字,后来演变成“王”字。玉钺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

玉琮,外方内圆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玉琮玉璧作为祭天礼器,表明持有者具有与天交流通话的特权。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集中神权、军权、超然高居众人之上的“王者”已经出现。

王者的出现,是因为部族间矛盾冲突已经激化,甚至斥之战争,这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力量来领导。

在这些发现的遗址内,有类似宫殿宗庙的建筑,普遍存在着规模较大的宗教

祭祀遗址,遗址外围都有围墙,中心城址之外都存在一些小聚落的遗址,是

普通民众的集居地。具有政治、文化、宗教中心的城邑的出现,表明具有国

家特征的社会组织已经产生。

2、从古城、祭坛遗址以及成套的玉质礼器的出土,表明具有国家特征的社会

组织已经出现。

文明起源的标志性特征:原始平等关系已被破坏,等级已存在,部族冲

突已激化,政治实体产生。

以上,我们都是从考古遗址、遗物等窥见中华文明形成的过程,这些遗址以及考

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这些考古遗址外我们还能从哪里知道我们中华文明的起源?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而且一些先民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人物,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的状况。

盘古氏用斧子开天辟地、有巢氏在树木上建造巢穴,以躲避野兽的侵害;燧人氏钻木取火,教民熟食;伏羲氏用绳索结网,从事渔猎;神农氏制作耒耜,教民农耕。

通过这些早期先民的创造,我们了解到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而我们最为熟悉的是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一族和黄帝一族联手打败了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后来炎黄两族却成为两个敌对的部落。黄帝族在阪泉之战打败了炎帝族,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

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PPT展示炎帝和黄帝的图片。其中黄帝被人们成为“人文初祖”。

练习与测评2: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

⑴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史料价值:

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说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让我们理清一下线索,回到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底有什么关系?

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人类有了较稳定的食物来源,甚至出现了剩余。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私有制的产生,随着私有财产的逐渐增多,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差异和阶级分化,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也应用而生。这是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

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创造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深远的影响我们举例来说:我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农业哲学、农业科学技术、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都是围绕农业展开的。

二、中华文明的起源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四页,观察“中国早期农业遗址分布图”。

这一系列重要文化遗址分部的主要特点?

从这副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也就是相当于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从长城到长江,从黄海之滨到黄土高原文明遗址已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中华的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是一个充满兴衰起伏、不但融合的动态历史过程。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为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因为它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探索与争鸣P5

1、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中国地域广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早期文明的

特征和发展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业、采集与渔猎并存,一方面反

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

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的习惯的影响。

帮助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小结: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耕出现。考古资料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农业的起源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础,深深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从神话传说以及考古资料中,我们找寻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证据,神话传说以及遗址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中国文明起源呈现出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状态。中华文明的曙光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中华文明在发展的历程中。

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案设计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与专家解读】 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本课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二是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点,要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来认识。这里需要知道考古学家对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存所作的区系划分,以及主要区系各自的特点。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指夏、商、周三个王朝的统治特征(周朝这方面的内容主要放在西周表述)。从石器时代到西周,文献资料缺乏,考古材料的作用非常突出,但如果没有传世文献的帮助,考古材料的价值也无法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知道它们两者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作用。了解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是本专题学习的重点。早期国家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主要在于都是世袭王朝,具有职官、军队等国家机器;不同点主要在于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不同点是理解早期国家“特征”的关键。由于夏朝缺乏直接资料,这方面的问题可以主要在商朝、西周讲述。商朝讲述“内外服”问题,亦可涉及神权政治因素。西周主要讲述分封制,显示出其比商朝进步之处。(引自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时空观念: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文明遗址的存在阶段与早期国家的朝代更迭;通过史前文明遗址图及商周形势图,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空间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国”概念的变化对中华文化形成的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文明遗址考古资料,了解传世文献与考古材料相结合

爱我中华教案详案

爱我中华教案详案 【篇一: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九年级音乐《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爱我中华》 教具准备:钢琴、电视机、电脑、投影、vcd和打击乐器 教学目标: 1 、通过歌曲《爱我中华》的学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了解此歌在 增进民族团结和 各民族共同繁荣方面所作的贡献。 2、通过学生欣赏以歌唱祖国为主题的歌曲以及为歌曲创编舞蹈动作 等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歌曲的演唱处理及创编活动 教具准备:钢琴、电视机、电脑、投影、vcd和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情景导入:课件出示我国的体育健儿在国际奥运会上为祖国赢 得荣誉,在奖台上赢得金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教师导入:每当我们的奥运健儿为祖国赢得荣誉,每当五星红旗随 着庄严的国歌一遍又一遍地升起,我们的奥运健儿,我们全国人民 的共同心愿,那就是——爱我中华! 二、学习歌曲《爱我中华》 1、提问学生: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答:有56个。师总结:56个民 族亲如一家,精诚团结,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2、师播放《爱我中华》歌曲的mtv (同学们从画面上可以看到我国各族人民身着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 服装,舞姿婆娑, 在鲜花盛开的辽阔大地上高歌一曲《爱我中华》。这首歌赞颂了民 族的大团结,赞颂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此歌歌词简洁生动,旋律欢 快明朗,唱出了我国56个民族亿万人民的共同心声。并且易唱易记,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曾被定为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

3、学唱歌曲: a、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唱歌谱(单旋律慢速轻唱歌谱) b、找出歌曲的典型节奏。 c、把歌谱填词轻声哼唱。 d、配合歌曲的演唱,应该把连音和跳音结和起来。 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a、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唱好此歌?讨论包括这首歌歌颂了什么?表达 了怎样的感 情?应带着怎样的情绪情感来演唱?可分为几个乐段?(师总结: 这首歌歌颂了民族的大团结,表达了56个民族的爱国热情,要带着 自豪地、积极奋发地情感来演唱。可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要唱 得稍微平和。第二乐段要用跳音来表现人们欢愉畅快的情绪。第三 乐段“爱我中华”的反复咏唱,使歌曲达到了高潮,要唱得情绪激昂。) b、用欢快热情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 三、创造与实践 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舞蹈性的节奏特点,我们如何把它充分 地表现出来呢? 音乐活动(1) 师展示几个舞蹈动作,学生简单模仿。分组学生创编舞蹈动作,随 音乐自由歌舞。音乐活动(2) 师出示简单打击乐器,分组创编节奏,为第一乐段配节奏。 创作组合:全体学生在歌唱`舞蹈`节奏`音乐画面中共同展示出“爱我 中华”的风采。 四、拓展 1、你还听过哪些歌颂祖国的歌曲?(学生讨论回答) 2、应学生要求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和《中国人》等 五、师生小结:“爱我中华”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 实际行动来爱我中华? 第二课时《祖国颂》 教学内容:欣赏《我爱你,中国》和《啊!中国的土地》教学目标: 1、聆听《我爱你,中国》和《啊!中国的土地》,引导学生感受音 乐中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启发学生想象音乐中蕴涵的美好意境。 2、认识区别我国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体验感受歌曲的丰富情感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延伸阅读)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听见这歌声,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华北.人民群众自愿组织起义勇军,奋起抗战.戏剧家田汉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田汉是在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前,把这首歌词写在香烟的包装纸上的.后来,这首歌词交到音乐家聂耳手中.聂耳看到这振奋人心的歌词,激发起极大的创作热情,立即动手谱曲.他把自己关在简陋的住房里,一会儿弹琴,一会儿高唱,一会儿按着节拍走动.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都倾注到每一个音符中.这首歌曲高昂激越,催人奋进,尤其是结尾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坚定有力,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万众一心、勇往直前、誓死保卫祖国的伟大精神,唱出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1935年7月,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这首歌迅速传遍全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爱国志士唱着它,走上抗日救亡前线,这首歌成为鼓舞人民的战斗号角. 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热情地唱起这首歌,并灌制了唱片.于是,这首歌又传遍世界,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一首高昂的战歌. 1949年9月,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政协讨论国歌时,著名画家徐悲鸿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力荐用这首歌作为新中国的国歌.毛主席、周总理都支持他们的意见.这时有人提出:歌词中有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眼下革命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应该把这句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面前还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的建设越有进展,敌人越嫉恨我们,就越想法破坏我们,你能说不危险了吗?倒不如留下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一席话使人豁然开朗,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

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华文明的起源

高三第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表现。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从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汉文明、唐文明、农耕文明、儒家文明之间的关系入手导入。 一.原因(基础):原始农业的出现。 (一)时间: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距今6、7千年年),它是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二)我国早期的农业的特点:稻作业和旱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三)农业的起源意义: 1.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人们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形成了农耕聚落。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具有了生产经济性质。 2.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使从而产生新

中国文明起源

严文明教授(北大考古系教授) 最初谈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是外国人,他们认为中国的古老与落后是很矛盾的,何以一个有着悠久文明起源的民族会如此落后,由此怀疑中国文明是否是自己产生的,于是有了外来说,认为中国文明是从外值入的,特别以西未说为主,当时研究的资料十分缺乏,再加上没偏见,所以很容易有此观点,还十八年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再次成为热点,很多外国学者都对此感兴趣,不同的是现在几乎没有人认为是外来的了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开始今天的讲座。 一、考古学对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所做的贡献 对于历史,走过了一条信古、疑古、了解考古的路《史记》从黄帝本纪开始,所以讲历史的人都从此讲起,此为信古,后来整理国故发现很多不可靠,特别对周代以前的历史特别怀疑态度,被称为疑古,自然,由于文献记载及传抄的错误不能把一切当成信史,怎么办呢?1928年成立考古组,走上了考古的路,在对安阳的发掘中,找到了殿墟,内有城区,甲骨片,五陵制铜作坊等,打破了周代以前中国无信史的说法,1952在河南郑州发现了商代早期的都城,1956年在洛阳发现都城级遗址,据考证此为夏代都城,旁边有一商代都城,这一发现一方面为判断夏商分界提供了依据,同时把中国文明起源推到了夏,夏鼎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中说到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因为夏朝的文明已经很成熟,寻找起源必须往前找。 二、中国文明起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中国属于东亚,面朝太平洋,背俯亚州腹地,周围有明显屏障,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平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青藏高原,这海拔5000多米不可能有星期文明起源,第二块为西北干旱区纬变离海远,属内陆气候,到现在人口也不多,也不可能,第三块为东部,地势低离海远属季节气候带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走文明起源的最佳环境,其中最好的的是华北华中两块,分属黄河长江流域,是文明发展的中心,从旧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看准在共河长江流域,人口容集,也就有了食物压力特别是过冬,人们地种植物,用来储备,由此产生了农业,中国是两种农业的发源地,形成了两个农业体系,分别是黄河流域的小米和长江流域的大米,这为文明起源提供了广阔的基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说明中国文明不可能从外来,而且证明中国是文明独立起源之一。 三、中国文明起源的模式 约公元前一万年的新武器时代中国就开始了农业并且不断改进,公元前七千年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得到相应发展,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很多这时的遗址都发现有各类作物的痕迹,这时人群集中而且比较固定,形成比较大的部落,这时人们的房子差不多没有贫富差别,特别体现在墓葬上。 到公元前五千年前三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量增加,不过房子还是无我大差别,流行多人合葬没有个人财富,到了新石器晚期来,在文明最发达的地区有了好的房子和墓葬。 到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情况大变,农业更加发展,工业也得到发展,如玉器,清器、高级陶器,丝绸等都在此时出现,开始有贵族和平民的差别,贵族不断追求物质享受,只有高档工业品的出现,才有可能产生财富,财富导政争夺,于是有了武器,城堡等。

爱我中华主题班会教案

爱我中华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明白爱我中华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2)让学生自己学会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3)通过演讲,小组唱与诗歌朗诵等,同学们开怀畅谈自己的理想,憧憬未来,同时下定决心要为自己理想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并且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二、活动形式: 讲故事、歌曲,诗歌朗诵,知识竞赛书法展示等多种形式组合 三、活动准备: 学生分成小组,从网上,书籍,收集有关知识,图片,排练与主题活动有关的诗、歌、讲故事、朗诵等。 四、活动过程: 开场白: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啦......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甲乙主持人上场) 甲:无论走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无论到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我们是炎黄子孙。 乙:在祖国62岁生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齐声高喊:祖国,我爱您!(全班一起高喊) 甲:我们的祖国,走过了多少血雨腥风,才有了今天的和平,安宁;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乙: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但也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 节目单: 1、观看PPT,感受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目睹一下祖国的辉煌,大家谈谈观后感 甲: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的祖国有那么多的辉煌,中国科技、国防、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无不再一次赞叹我们伟大的祖国。下面请全体同学朗诵诗《祖国颂》 2、《祖国颂》 3、男生小组唱《真心英雄》 主持人:为了独立,我们的祖辈与祖国并肩走过沧桑岁月。为了发展,我们的父辈与祖国携手经历风雨历程。为了辉煌,我们的身心与祖国一同步入经典纪元。不忘祖辈的故事,让鲜血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铭记父辈的故事,让汗水流向家园的一草一木。创造我们的故事,让创新重写中国的辉煌明天。祖国母亲,让我们永远与你同行,祖国母亲,让我们并肩携手开创未来。 3、播放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全班集体演唱

义勇军进行曲导学案

眉县首善镇东关小学 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工具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导学案 单元主题:音乐课题: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导教师:班级:组名:姓名: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详细记叙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实现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整篇文章用饱含激情的笔墨描绘着一幅幅有血有肉的高昂激越、催人奋进的画面,充满着浓浓的爱国情。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词的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课文,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 3、唱国歌,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查找资料,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1、田汉(1989-1968):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 2、聂耳(1912-1935)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卖报歌》《梅娘曲》,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 【预习检测】 一、不看书,填写下列信息。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指的是歌曲《》。 2、《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年。 3、《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是,曲作者是。 4、《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电影《》的主题曲。 5、课文里的“敌人”指的是。 6、《义勇军进行曲》在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完成下列各题。 1、给生字注音。 血()肉魔爪()逮()捕嫉()恨压()迫振()奋人心豁()然开朗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尊敬的曹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课的内容是《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 (一)教学内容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该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课则掀开了祖国历史的篇章,内容包括了三个子目,即“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我国远古居民的演变发展过程,具有时序性和逻辑性。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课标要求 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于何时何地的基础。本课不仅掀开了祖国历史的序幕,也涉及到人类起源及演变的问题,对同学们今后学习世界史也起着一定的铺垫作用。 课标对本课知识作了如下要求: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根据课标来看,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较为简单。我结合

教材内容,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识记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遗址发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他们生活的年代,了解他们的体质特征和生活状况;我国境内远古居民不断演变发展进步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感知、了解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基本史实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历史情景。初步掌握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在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会寻找历史信息,构建起远古居民发展演变的历史框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同学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初步理解“劳动创造世界及人类本身”的唯物史观。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人类的起源,元谋人的地位和基本情况,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体质特征及其生活状况。 依据:人类到底从哪里来?对于这一问题,教材虽未重点阐述,但有必要为同学作简单介绍,这符合七年级同学具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华文明起源四大悬疑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15 悬疑一:中华文明是来自西方吗? 本报记者金辉

最近,个别学者提出,四川境内的“‘三星堆’文明绝非内生,它属于外来文明,其来源是‘西方’”,“‘三星堆’古国是古代中东地区闪米特人建立的政权,‘三星堆’文明实质上更是闪米特文化的遗泽”。难道中华文明真的是在数千年前从遥远的西方传过来的吗? 这种对中华文明起源的假说并非新鲜物,它只不过是中华文明“西来说”的一个新版本。有学者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缺乏有力的考古方面的证据。虽然在我国最早的文献记录《尚书·虞夏书》中记载了尧、舜、禹相继为帝的情况,但是经后代学者考证,《虞夏书》中尧典、《皋陶谟》和《禹贡》并不是当时人们遗留下来的,而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即使是比较可信的《尚书·盘庚》至少也经过了周人的改动——所以尧、舜、禹及以前的黄帝时代,都只能算是古史传说时代。 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各种版本的中华文明“西来说”,包括中华文明起源于“埃及说”、“巴比伦说”、“印度说”和“中亚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世纪20年代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提出的“仰韶文化西来说”。在1923年发表的《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中,安特生提出,从中亚开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渐接近当代,说明中国陶器的制作技术是从中亚传入的,因此中国文化亦有可能是从中亚传入的。 安特生的观点在当时的学术界曾经非常流行。但是随着中外考古学家对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年代学方面的革命性发现,“仰韶文化西来说”基本被推翻,有关中国文化起源的认识已经远远比20年代更清楚更进步了。 安特生在1943年出版的《中国史前史研究》一书中,承认晚于仰韶的马厂期的彩陶与安诺和特里波列的彩陶相近,在河南及甘肃仰韶时代,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另外的种族参加了陶器的制作,精美的彩陶以及其他陶器说明,在仰韶初期中国人就是陶器的主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认为,中华文明是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明都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华文明吸收了众多外来文化的因素,外来文明也吸收优秀的中华文化,但是外来文化从没有改变中华文明的本土特色。随着考古发掘,考古工作者在中华大地上发现了距今170万年的自元谋人开始的各个时期的人类化石,也有大量旧石器时代和新石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教案是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李春芳设计的一节常态课。在教学中,我乐于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希望以此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课题: 北师大版小学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爱我中华》 教材分析: 《爱我中华》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乔羽先生写的一首歌词,这首诗歌语言朴素无华,格式整齐统一,感情充沛饱满。这首诗歌表达了中华民族各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有爱,抒发了作者要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更加强大的美好感情。这首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催人上进,让小学的学生学习这首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歌词,理解并背诵歌词并体会浓浓的爱国情。 3.能运用反复手法进行课文仿写。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歌词,理解并背诵歌词,并体会出浓浓的爱国情。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读中感悟法。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区分“伐”和“代”。 2、初读歌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歌词,初步体会出歌词中的感情。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 1、出示标有各民族图标的中国地图(幻灯片2),提问: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像什么? 2、谈话导课并板题。 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把课本打到21页,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幻灯片3)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歌词,用笔圈出本课生字和你不认识的新词。(2)借助课后拼音自学生字。 (3)小组学习不认识的字。 2 、出示本课生字。 (1)展开各种形式的读。 (2)交流识字方法。 3、学词。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读后感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0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6万人,来 华留学生的生源国家和地区数、我国接受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人数均创新中 国成立以来新高。 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一课,我知道了国歌的真名叫《义勇军 进行曲》。 真正确立龙作为中国图腾地位的人,是闻一多。他在《伏羲考》一书中建立了今天广 为流传的说法,“所谓龙便是因原始的龙(一种蛇)图腾,兼并了许多旁的图腾,而形成 的一种综合式的虚构的生物……”他的论证方式接近循环论证,使用材料也是任意拼接。 所谓“化合式图腾”,并没有相应的人类学理论作为支撑。 1949年9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前夕,徐悲鸿和梁思成力荐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毛主席和周恩来同意了,忽然有一个人说:“里面有一句歌词叫‘中华民族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可是新中国即将成立,是否把这句歌词改一下?”周总理说:“我们身边还 有帝国主义反动派,我们中国越先进,敌人就越嫉恨我们,你能说不危险吗?倒不如留下 这句词,使我们耳边警钟长鸣。”全体政协委员一致通过,《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后来经过时间的检验,《义勇军进行曲》被正式定为国歌。 每当五星红旗在蓝天飘扬,国歌声在晴空回荡时,民族自尊的血液就会在千千万万炎 黄子孙的血管中沸腾。我心中一片汹涌澎湃,雄壮的国歌声中有力的音符告诉我肩负了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任务。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回望历史的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他们用自己的赤胆忠诚誓死?I卫自己不屈的民族,从威震敌胆的民族英雄岳飞,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 建设民主主义中国而抗争的孙中山,为开创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唤醒东方 经济巨龙的邓小平,推进“三个代表”的江泽民,贯彻八荣八耻的胡锦涛……每个名字都 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是啊,正是这样一个向来不屈不挠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是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唤醒沉睡于心底的自豪。 铺开历史画卷,在漫漫无边的岁月中,1949年10月1日,这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日子,却被永远镌刻上了无数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尽情挥洒五星耀眼璀璨的光芒,仿佛在向 全世界全宇宙宣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的, 这一天,对于一个受尽欺凌,饱经沧伤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地让人热血沸腾啊!亿万华夏儿 女欢呼雀跃,热泪盈眶。沉睡了千百年的东方龙终于冲破荆棘冲向了世界上空。

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中国早期农业起源的时间、特点;掌握农业起源的意义;认识到神话传说遗址、岩画、遗物等的史料价值。掌握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知道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与诞生的核心地区;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并且呈现出“南稻北粟”的特点; 通过对神话传说的分析,掌握神话传说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通过读图学史,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通过对探索争鸣的分析,了解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始农耕意义的了解,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地之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神话传说,认识到炎黄子孙是我们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4、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原始农耕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上一册前四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代东方、古代美洲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世界;对世界古代各个区域有了简单的了解。大家有没有注意在学习古代东方时候,我们学习了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同属于古代东方的古代中国,当时我们没有介绍,那么此次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对于我们本国的历史大家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在学习我们国史的时候,希望大家能够像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的那样要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要能够正视本国历史的价值。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本单元的单元导言,请同学们先阅读一下单元导言: 本单元内容的时间跨度较大: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大约经历了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找出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关键词:农业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转折、方国联盟、文明古国。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转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并且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最终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征。 对本单元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第一单元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

最新音乐《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音乐《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用热情、欢快、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爱我中华》。 2、能够体会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3、对歌曲进行演唱形式的处理。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的学习氛围、情绪的准备,歌曲的节奏、背景知识的准备。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一起来看几幅少数民族服饰图片,请同学说一说都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播放傣族、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图片) 师: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过家,我国 (课件播放几个民族的简单介绍)一共有五十六个民族,老师放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字。 二、新课学习 (一)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熟悉歌曲的旋律。 第一遍欣赏歌曲 (二)”知识抢答——“动动我们的脑” 多媒体出示问题: 1、歌曲《爱我中华》大家都很熟悉,请问是哪位歌唱家演唱的?(宋祖英) 2、歌曲《爱我中华》的词曲作者是谁?(作词乔羽作曲徐沛东) 用一个或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热情”“奔放”“激昂”“欢快”“奋进”等等) (三)作品分析 师:我们欣赏了歌曲的旋律,读了歌曲的歌词,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这首歌曲。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爱我中华》是一首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歌中唱出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建设中华的豪情壮志,也唱出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汇成的一个共同思想——爱我中华。歌曲为两段体结构。歌曲吸收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其中“咳啰咳啰咳啰咳啰”就有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并具有舞蹈音乐的性质。 (四)学生学唱歌曲 1、难点解决跟着琴解决学生认为最难唱的部分,可以先用“噜”再唱歌词的形式来完成。 2、学生跟琴一起来演唱歌曲。老师要指导学生用圆润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3、变换演唱形式演唱歌曲,让学生巩固旋律。 三、歌曲演唱形式的处理与再创作 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班要参加学校的歌咏比赛,以《爱我中华》为例,请你把歌曲做一下演唱形式的处理,试一下看哪演种唱形式更能表现歌曲。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小组长陈述讨论结果。在活动中过程中,老师给予指导。) 四、歌曲的拓展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只是分享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 识

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而不再持有中原一元说。即多个源头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拥有辽阔地域的文化共同体,那么这个共同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新石器时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是关键时期。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化交融和西周的封建礼乐制使得各地区的文化渐渐融合成为一个大的文化统一体,这样具有地域和族群意义的华夏文化就形成了。 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址,如同满天星斗。分布于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区,共有7000多处。随着它们的发展,地域上的差异性越来越强。其一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北方地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展的水平较高,具体表现为农业较为发达,器具较为精致,而东北、西北、华南等边远地区发展速度较缓慢,农业欠发达,渔猎采集非常重要,器具较为粗糙。其二是文化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在相对稳定的区域中年复一年地劳作,代代相传,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随着文化创造的增加(主要是器具的数量增多、精神文化的丰富),区域独特性越来越强。第一,器物的制作的喜好不同。比如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小口尖底彩陶瓶,东北红山文化的“之”字形纹陶器,山东大汶口的“豆”等等。第二,崇拜的对象不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普遍崇拜玫瑰花,红山文化人崇拜猪首龙身神兽,大汶口文化人崇拜太阳,良储文化人崇拜太阳鸟,等等。可见,当时各地区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似乎看不出共同之处。那么,各地区的文化如何交汇在一起,实现初步统一呢? 首先是各地区的文化相互交流,之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渐渐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汇聚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但是它又有一定的排斥性,排斥外部地区的文化渗入。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地区的文化汇聚在一起而渐渐形成的,其中较重要的是关中仰韶文化、东北辽宁红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三大支,当然也有其他地区的文化的流入。具体来说,关中仰韶文化和东北辽宁红山文化这两大强势文化相互交融,前者的典型器物及特征就是尖底瓶、玫瑰花花纹,后者的是猪首龙身神兽。两者相互交流的证据是在大凌河上游的庙坛冢遗址中出现了上述两种文化因素的组合,玉雕猪笼在墓主人身上,玫瑰图案彩陶盆在积石冢周围。苏秉琦说这是花和龙的结合。之后,山东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又有强烈的交汇。带有龙山文化特征的考古文化遍布黄河中下游,但是在这种同一性内部又有文化来源的差异性:即这些器物大多是灰黑陶,但是各地区的灰黑陶又有差异,如黄河中游的陶器常有篮纹、绳纹、方格纹,显示出黄河中游文化的特征,而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器物多为薄胎细质器,表面多为磨光或素面,显示出山东文化的特征。这说明龙山时代,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和下游的龙山文化有程度很深的交汇。同样到新石器时代后期,各地区考古文化在黄河中下游汇聚,其轴心就在晋南。因为晋南有陶寺古城遗址,古城遗址规模很大,不仅仅有军事功能,更引人注意的还有祭祀、天文观测、生产生活功能,和后世的君民同居的城邑毫无二致。这座古城可以反映当时存在一股强势文化,以晋南为中心,覆盖着黄河中游,该古城只是这一区域文化的缩影。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内的器物有仰韶文化的特征,即器物组合序列,有红山文化的特征,如猪龙,有良储文化的特征,如“∠”型石推刀。因此可以说,晋南地区汇集了各地区文化,形成了一个覆盖黄河中游,以晋南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与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课文中六次出现了“脚踏实地我中华”,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准备:“爱我中华”的课件。 教学难点、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课文中六次出现了“爱我中华”,引导学生交流朗读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与祖国相关的资料,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老师提问:国旗、国歌、中国地图、民族等。并五出示课件,最后出示少数民族的图片,再导入课题。 2、简介创作背景和作者。 3、你们想唱这首歌吗?要想唱好这首歌,我们首先要理解歌词,把作者藏在歌词的情感挖掘出来,悟到自己的心中去,这

样才能唱出动人的歌。下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读一读,悟一悟。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选择自己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课文中圈一圈,画一画,把自己不懂的、自己想说的话做上记号,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三、细读课文,读懂读透。 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注意句子的重音、停顿、语气、语调。 2、请你谈谈你从中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你的感受是通过课文中哪句话或哪个词得到的? 3、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健儿”、“建设”、“雄姿英发”等词句来深入理解、感悟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四、研读课文,读新读活。 1、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无私奉献,建设家园,热爱祖国。 预设一、结合有关的语句谈理解,讲感受,想像场面。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不拘泥于课文中所提到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再走出来,说一说中华儿女建设国家的具体表现,让学生把平时留意的相关信息迅速地从脑海中检索出来。比如:“抗洪抢险的事”、“保卫边疆的事”、“为祖国发奋图强、刻苦学习的事”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小学语文四年级)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小学语文四年级)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同时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方式呈现多样化,搜集的资料内容越来越广,量逐渐增大。教学中教师可紧扣教学重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搜集的资料,从多渠道学习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材分析:课文详细继续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突出了其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社会价值。课文浅显易懂,密切结合实际,切合学生的语言习惯,是一篇介绍经典音乐作品的说明文。围绕“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文章汇集了大量的信息,并作了准确精当的阐述,表现出作者对作品的喜爱和唤醒世人报效祖国的强烈心愿。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放国歌课件。 2.听了国歌,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 3.是呀,只要你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

考点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生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特点与风格。 2、中国原始文化先后经历了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3、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的形成时期,也是制社会的形成与繁荣时期。 4、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大的时期;这种特征反映在思想领域就是:出现了的局面。 5、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时期;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考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与文化遗存 1、从猿到人的演变:从猿到人的演变中,和有着决定性意义;开始学会是猿转变为人的根本标志; 2、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人们把使用这种工具的时代叫时代;一般分为时代与时代两个时期。 (1)旧石器时代: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又被学者称为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距今约170 万年的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人。 ②生活状况:他们从事和,过着生活,已经学会用。 ③分布特点:分布既又,主要分布在和流域。 (2)新石器时代:以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①代表性遗址: A.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前的时段内,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中游的文化、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文化基本特征是: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南北;器是进入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一项重要的发明) B.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主要有三个代表性文化: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被文化所替代、在北方辽河上游有文化,长江下游有文化。 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代表器物是,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陶”。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和神庙。 ②生活状况:大量使用,开始从事原始,饲养,修建,生活逐渐。 ③分布特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并逐渐朝着、的方向发展。 ▲▲从旧时期时代到新时期时代,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主要体现在原始和的逐渐发展。 3、原始社会组织和生活特点: (1)原始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组织分为、氏族社会和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生活特点: ①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劳动,成果; ②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权制取代权制,社会分化与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时期 (1)三皇五帝: (2)禅让制: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万邦时代”:中国历史上的“万邦”时代大约是指五帝后期的文化时期。 2、夏朝: 1

北师大四年级语文7册_9.音乐[试题]

9、音乐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预习提示: 无论走到哪里,一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调,每个中国人都会激动起来,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你知道《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吗?用心读读课文,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3.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课件 2.学生搜集国歌的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字词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大家知道我们周一来学校后第一件重要的事是什么吗?我们学校有重要活动时,第一项又是什么?每当我们国家有重要活动时,第一项又是什么呢? 2.可见,国歌在我们国家、在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神圣!只要你是个中国人,无论你身处何方,一听到这国歌声都会激动起来,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国歌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己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找出读懂和不懂的地方,做好批注。 2.小组交流: (1)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2)交流读懂的地方,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交流已解决的问题(谈收获),讨论未解决的问题(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并将重点问题放入下节课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着“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讲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的深刻内涵。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的强烈情感和愿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感受“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