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化学全书思考题和练习题简答

大学化学全书思考题和练习题简答

大学化学全书思考题和练习题简答
大学化学全书思考题和练习题简答

绪论

2. 错

3. A

4. D

5. 4.99 mol

6. 5.1 mmol·L-1

7. (1) 15.8 mol·L-1(2) 14.8 mol·L-1 8. 0.32 L 9. 10.3 m L 10. 4.00 mmol 11. 不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变化12. 2.4 mol·kg-1 2.2 mol·L-1 0.041

13. 0.018 14.(1) 0.023 0.977 (2) 1.34 mol·kg-1

第一章稀溶液的依数性

6. 2.33kPa

7. ⑴乙溶液⑵甲溶液变稀,乙溶液变浓,直到二者蒸气压相等⑶ 3.22g 8. C14H10 9. 28.1 -1.85℃10. C10H14N2 11. 8 12. 342.7

13. 凝固点从高到低的顺序为C>A = B>D

14. 渗透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D>B>C>A

15. A16. D 17. B 18. 6.91×104 19. 722 kPa

20. K3Fe(CN)6→3K+ + [Fe(CN)6]3-21. 是

22. C6H12O6的浓度大,在同样温度下渗透压大。

23. Na2CO3溶液的渗透浓度高,沸点就高。

24. 2.323 kPa 25. 6.85 ×104 g · mol-126. -24.4℃

27. 0.30 mol·L-128. 122 g·mol-1,244 g·mol-1

29. ⑴ 251 g·mol-1⑵ 4.54×10 –4 kPa ⑶- 0.0148℃30. (1)错(2) 错

31 A32. C 33. C

笫二章电解质溶液

1. 答:

2. 答:

3. (1)H2O + H2O OH-+ H3O+

(2)HCO3—+ H2O CO32—+ H3O+(作为酸)

HCO 3— + H 2O

H 2CO 3 + OH — (作为碱) (3)HSO 4— + H 2O

SO 42— + H 3O + (作为酸) HSO 4— + H 2O

H 2SO 4 + OH - (作为碱) (4)H 2PO 4— + H 2O

HPO 42- + H 3O + (作为酸) H 2PO 4— + H 2O

H 3PO 4 + OH — (作为碱) 4. H +的浓度并不是PO 43—浓度的3倍。

5. 两性物质的酸常数比碱常数大,则显酸性;酸常数比碱常数小,则显碱性。

HCO 3-: K b2 >K a2 ,所以溶液显弱碱性。H 2PO 4-

: K a2 >K b3 ,所以溶液显弱碱性。

6. 第一杯混合液2.88;第二杯混合液

7.00。 7. 0.181 mol ·L -1

8. (1) 应加入碱性的NaAc ,(2) 5.70 ,(3) 13.95。 9. 3.75×10-6 。 10. 2.9

11. (1) 5.28;(2) 8.31;(3) 11.51

12. (1) 不相同 (2) 相同 。

13. B 。14. D 。15. A 。16. (1) pH 4.50,[A -] = 0.20;(2) pH 0.70,[A -] =3.15×10-5 mol ·L -1

17. 0.115 mol ·L -1 。18. 2.14×10-6 。19. D 。20. B.。21. B 。

第三章 缓冲溶液

1、决定缓冲溶液pH 的主要因素是p K a 和缓冲比,决定缓冲容量的主要因素是总浓度和缓冲比。

3、⑴ 8.27~10.27 ⑵ 3.89~5.89 ⑶ 6.21~8.21 ⑷ 2.74~4.74

4、9.55

5、⑴ 0.56 ⑵ 0.35 ⑶ 5.6 ⑷ 2.2

6、 ⑴ K a2 ⑵ 10.44

7、V (H 2PO 4- ) = 392 mL ,V (HPO 42-) = 608 mL

8. 0.51 g 9.⑴ KH 2PO 4-Na 2HPO 4 ⑵)HPO

(24-n = 0.182 mol ,)PO H (42-n = 0.118 mol 10、⑴1.0 mol·L -1 ⑵9.07 11、⑴ 7.40 正常 ⑵ 7.31<7.35 酸中毒⑶ 7.70>7.45 碱中毒

12、⑴ 4.92 ⑵ 0.64 g 13、 13.0 g

14、V (HCl )=0.24 L ,5.8 (g) 15、⑶ 和 ⑸ 16、7.8?10-6 mol · L -1

17、3.81 18、⑴ 10.14 ⑵ 1.6 g 19、1.55

20、⑴ 1 ⑵ 取400 mL HCOOH 和200 mL NaOH ⑶ 0.333 mol · L -1 21、 5.22 22、20

第四章难溶强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9、D 10、选 D 12、A13、D 14、B 15、2.80 ~8.87

16、6.3×10-5 mol·L-1(2) 6.3×10-5 mol·L-1, 1.26×10-4 mol·L-1 (3) 1.0×10-10 mol·L-1 (4) 1.1×10-6 mol·L-1(5) 同离子效应使溶解度大大地降低,OH -的影响比M2+大

17、6.61g 18、(1)0.20 mol·L-1(2)400 mmol·L-119、没有沉淀生成

20、(1)8.72×10-4 mol ·L-1(2) 7.6×10-6 mol·L-1(3) 同离子效应所致

21、2.8 ×10-5 (2) S2 = 6.1 ×10-822. (1) PbSO4先沉淀(2) 4.33×10-5 mol ·L-1 23、(1) 1.05×10-5 (2) 1.1×10-9 (mol·L-1)

第五章胶体和乳状液

3、C

4、D

5、(1)[(Fe(OH)3)m·n FeO+·(n-x) Cl-]x+·x Cl-;

(2)[(As2S3)m·n HS-·(n-x) H+]x-·x H+,两溶胶等体积混合将会产生聚沉。

6、[(Au)m·n AuO2-·(n-x)Na+]x-·x Na+,在电场中向正极方向迁移。

7、 B 9、B 。

14、【答】先加明胶,对金溶胶起保护作用,再加NaCl溶液时金溶胶不会聚沉。先加NaCl,金溶胶发生聚沉,再加明胶溶液时,沉淀也不会溶解。

17、[(AgCl)m·n Cl-·(n-x) Na+]x-·x Na+,Al(NO)3>CaSO4 >Na3PO4

第六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7、(1)对(2)错(3)对(4)对(5)错

8、(1)对(2)对(3)对(4)对(5)错

9、(1)错(2)错(3)错(4)错(5)错

10、(1)错(2)错(3)对(4)错11、A12、D 13、B 14、B

15、(1)-231.2 kJ(2)-228.8 Kj 16、(1)4 (2)2 17、65.7 kJ·mol-1

18、-386 kJ·mol-119、1.9 kJ·mol-120、- 633.1 kJ·mol-1,- 635.7 kJ·mol-1

21、(1) 0.000 390 1,21.09 kJ·mol-1(2) 128.1 kJ·mol-1 22、16.07 23、15.54

24、7.4×104- 27.2kJ· mol-125、(1)26.65 k J·mol-1(2)333K = 66℃

26、 2 878.43 kJ·mol-1或2 879.87 kJ·mol-127、- 171.34 kJ·mol-1

28、- 1935 kJ· mol-1 29、11009 J · mol-1,0.0118

第七章化学反应速率

1(1)D (2)E 6.(1)0.25 mol?L-1 min-1(2)0.18 mol?L-1 min-1(3)0.35 mol?L-1 min-1 7.(1)3.2? 104 s(2)1.7 g 8.(1)0.014 mol?L-1?s-1(2)0.028 s-1(3)0.056 L ?mol -1?s-1

当A的浓度为1.0 mol?L-1时,反应速率常数不变。

9.(1)3.0 ? 10-8 mol?L-1?s-1(2)1.7s(3)1.6? 10-9 mol?L-110. 5.0 h

11.(1)1.8? 103 s(2)283 K 12. 107 kJ ?mol–1, 2.2倍

13. 85.3 kJ ?mol–1, 84.7 kJ ?mol–1, 4.05?101214. 10 15. 75.2 kJ ?mol–1

16. 金催化时:7.0? 1013倍,铂催化时:7.0?1024倍。17. 加快了0.2倍

18. 1.83? 104a 19. 7.1? 10-12s 20. 10 t1/221. 3.3 kPa 22. 17.5 kJ ?mol–1

第八章电极电位

1.+6,+2.5 3.Fe2(SO4)3 4.-0.762V

5.正极MnO-4 + 8H+ + 5e- ─→Mn2+ +4H2O,H+,Mn2+,MnO4-|Pt 负极2Cl- ─→Cl2↑+ 2e-,Cl-|Cl2(g), Pt

(-) Pt,Cl2(p)|Cl-(c1) || H+(c2),Mn2+(c3),MnO-4(c4)|Pt (+)

6.能,金属离子浓度必须不同7.0.52V8.(1) 、(2) 、(4) 、(5)

9.0.428 1V, (-)Cu | Cu2+(0.1 mol·L-1) || Ag+(0.1 mol·L-1) | Ag(+)

10.逆向11.φ ( H+/H2)=-0.0592 pH

12.H+ 浓度越小,电极电位越低,反之亦然。含氧酸根在酸性强的条件下,氧化能力强。13.1.48×10-6 14.-0.899 8V15.(1) 0.329 (2) 9.25×109, 反应(2)进行的程度大16.正极:Fe3+ + e =Fe2+ 负极:Cd = Cd2++2e,E = 0.830 2 -(- 0.432 6) = 1.262 8>0,正向17.4.0, 1.0×10-418.K = 4.93×1030反应很完全

19.(1) (-) Zn(s)∣Zn2+(aq)‖Ag+(aq)∣Ag(s) (+)

(2) (-) Pt, Cl2(g)∣Cl-(aq)‖Cr3+(aq) , Cr2O72-(aq), H+(aq)∣Pt(s) (+)

20.0.8146 V

21.-0.4281V,逆向,(-) Cu | Cu2+(0.1mol·L-1) || Ag+(0.1mol·L-1) | Ag (+)

22.7.86×10-4 mol·L-123.1.476 4 V

第九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1、(1)玻尔将普朗克量子理论应用于原子结构,提出了原子能级不连续的概念,成功地解

释了氢原子的不连续光谱;

(2)德布罗意提出了电子的波动波粒二象性质;

(3)海森堡提出不确定原理: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的位置和动量;

(4)薛定谔提出了电子运动的波动方程,比玻尔模型能更好地阐明电子的行为;

(5)洪特指出,电子在简并轨道上排布时,尽可能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6)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指出一个原子中不可能有2个电子的4个量子数完全一样;(7)徐光宪提出在多电子原子中填电子时能级高低可按照n + 0.7 l来计算。

2、⑴波粒二象性,概率波⑵不能同时测准它的位置和动量,不存在玻尔理论中那样的运动轨道。⑶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ψ及其相应的能量来描述。|ψ|2表示概率密度。⑷电子的能量具有量子化的特征,是不连续的。

3、1 040 pm

4、6.63×10-26 nm, 5.28×10-30 m 9、B

10、3s:n = 3,l= 0,m = 0,该能级只有1个轨道——ψ3,0,0 。

4d:n = 4,l= 2,m = -2,-1,0,+1,+2,该能级有5个轨道——ψ4,2,-2、ψ4,2,-1、ψ4,2,0、ψ

、ψ4,2,+2。

4,2,+1

5p:n = 5,l= 1。,m =-1,0,+1,该能级有3个轨道——ψ5,1,-1、ψ5,1,0、ψ5,1,+1 。

11、(1) n≥3的正整数;(2) l= 1;(3) s= +1/2或-1/2

12、(1) 不合理,l = 1, m只能取1、0、-1 (2) 合理(3) 不合理,n = 4, l最大可取3

13、D

17、(1) 违背泡利不相容原理(2)违背能量最低原理(3)违背洪特规则

18、11Na 1s22s22p63s1

Fe 1s22s22p63s23p63d64s2,或[Ar] d64s2

26

Zn 1s22s22p63s23p63d104s2,或[Ar] 3d104s2

30

Br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或[Ar] 3d104s24p5

35

19、3,1,1,+1/2; 3,1,1,-1/2; 3,1,0,+1/2; 3,1,-1,+1/2

20、(1) 第3周期IA族(2) 第4周期V A族(3) 第4周期IVB族

(4) 第4周期VIB族(5) 第5周期IB族(6) 第4周期0族

21、(1)V A族(2)第4周期VIIB族的Mn(3)第4周期IB族的Cu

22、D 23、A26、A27、

28、D 29、C 30、0, 1 31、-2, -1, 0, +1, +2

32、+1/2 或–1/2,与其他量子数的取值无关33、D 34、A35、B 36、C

第十章思考题和练习题解析

1. 自旋相反的单电子配对、轨道最大重叠

2.

σ键π键

轨道s-s,s-p x,p x-p x p y-p y,p z-p z

分子举例H2,HCl,Cl2N2

形成方式两原子轨道“头碰头”的重叠两原子轨道“肩并肩”重叠

对称性重叠部分沿键轴呈圆柱型对称垂直于键轴呈镜面反对称分布存在可单独存在不能单独存在,与σ键共存于共价双键、叁键稳定性稳定活泼

3. 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键共价键

4. 电负性,电偶极矩

6. 氧不等性sp3杂化,两对孤对电子不参加成键,它们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

7. 不等性sp3杂化,sp3-s2个,含有孤对电子sp3和氢离子的1s轨道形成σ配键

8. H3C-CH=CH2 sp3、sp2、sp2,CH3-CH2-OH sp3、sp3,CH3COOH sp3、sp2

11. BF3 3个成键电子对数,没有孤对电子,平面正三角形,

NF3 3个成键电子对数,孤对电子一对,三角锥形,

AsF5 5个成键电子对数,没有孤对电子,三角双锥形,

PbCl2 2个成键电子对数,孤对电子一对,V形

13.N2[ (σ1s)2(σ1s*)2(σ2s)2(σ2s*)2 (

π)2(Pz2π)2(Px2σ)2],键级3

Py

2

14.CO [ (σ1s)2(σ1s*)2(σ2s)2(σ2s*)2(

σ)2(Py2π)2(Pz2π)2],键级3,反磁性

Px

2

15. CN- [ (σ1s)2(σ1s*)2(σ2s)2(σ2s*)2 (

π)2(Pz2π)2(Px2σ)2] ,反磁性

2

Py

16.(1)色散力不仅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也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

子之间。

(2)H原子只有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F、O、N等原子以极性共价键结合后,由于F、O、N等原子吸引电子能力大,使H原子与另一个F、O或N等原子接触时,才能产生氢键。

17. 随着氟、氯、溴、碘双原子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的变形性增大,分子间的色散力增大

18.(1)色散力。(2)、(4) 诱导力和色散力。(3) 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19. 色散力,SiH4的熔点高20. NH3是分子间氢键,HNO3、邻羟基苯甲酸是分子内氢键21. C 22. C 23. D 24. B 25. D 26. D 27. A28.C 29. C 30. A

31. A

32. NO2:价电子对数2.5,相当于3,1对孤对电子,V形

SF6:价电子对数6,无孤对电子,八面体

2

-

SO:价电子对数4,有一对孤对电子,三角锥体

3

-

ClO:价电子对数4,有一对孤对电子,三角锥体

3

+

NH:价电子对数4,无孤对电子,四面体

4

33. F2 [ (σ1s)2(σ1s*)2(σ2s)2(σ2s*)2(

σ)2(Py2π)2(Pz2π)2(*Py2π)2(*Pz2π)2],1

2

Px

34. C2 [ (σ1s)2(σ1s*)2(σ2s)2(σ2s*)2 (

π)1(Pz2π)1],1 35. C

2

Py

第十一章配位化合物

1、

2、[Co (H2O) (NH3)3Cl2]Cl [Cr(en) (H2O)(OH)3] NH4 [Cr (NH3)2(SCN)4]

[Co (NH3)3(ONO)3] Na3[Ag(S2O3)2] 3、错

4、F-可与Fe3+形成无色的[FeF6]3-,因而消除了Fe3+的干扰。

5、d-d跃迁8、顺-[PtCl4(NH3)2] d2sp3内轨顺-[PtCl2(NH3)2] dsp2内轨

9、[PdCl4]2- dsp2反磁性。[Cd(CN)4]2- sp3反磁性

11、[Mn(H2O)6]2+的分裂能大12、排铜保钙14、①对②错③对④对

15、B 16、D 17、A18、D 19、A20、有Cu(OH)2沉淀产生

21、无AgI沉淀产生

22、① 6.97×10-9 mol·L-1 ,0. 800 mol·L-1 ,0.0500 mol·L-1 ②有沉淀

③ 5.12 mol·L-1 23、[Ni(en)32+]≈0.10 mol·L-1,[en]≈2.0 mol·L-1

[NH3]≈1.60 mol·L-1, [Ni(NH3)62+] = 5.24×10-11

24、逆向进行25、φ (Co3+/Co2+)>φ (O2/H2O),故Co3+能氧化水。

φ {[Co(NH3)6]3+}/[Co(NH3)6]2+}= 0.14V

φ {[Co(NH3)6]3+}/[Co(NH3)6]2+}<φ (O2/H2O),故[Co(NH3)6]3+不能氧化水

26、(1)外轨,sp3d2,八面体(2)外轨,sp3d2,八面体(3)内轨,d2sp3,八面体27、- 90.90 (kJ·mol-1)

第十二章滴定分析法

1. ABDE 3. C 4. D 5. A 6. B 7. D 8. 1.14、1.74和1.65

9. 绝对误差0.000 1g和0.000 1g,相对误差0.006% 和0.06%

10. x= 0.214 3 d= 0.000 3 (mol·L-1) d

R= 0.14 % S = 0.000 4

RSD = 0.000 4 / 0.214 3 = 0.2 % 11. C 13. D 14. B

15. 硼砂的c K b>10-8,醋酸钠的c K b<10-8;醋酸的c K a>10-8,硼酸的c K a<10-8

16. A17. B 18. D 19. 0.102 8 mol·L-120. 0.117 8 ~ 0.129 6

21. ω(NaOH) = 46.89%,ω(Na2CO3) = 11.14%

22. ω(Na2CO3) = 61.86%,ω(NaOH) = 9.39% 23. 34.00 mL

24. ω(Na2CO3) = 65.35%,ω(NaHCO3) = 4.74% 25. ω(Na2B4O7·10H2O ) = 95.35%

第十三章可见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7. (1)0.0044(2)0.125(3)0.301(4)1.000(5)2.000

8. (1)97.7%(2)79.4%(3)31.6%(4)20.0%(5)10.0%

9. ⑴(1/2)A,T1/2⑵2A,T210. B 11. D 12. B 13. A14. D

15. 不符合朗伯-比尔定律16. 1.1×10-5 mol·L-1 ~ 3.8×10-5 mol·L-117. 4.97 L

18. 0.528 g 19. 0.929 20. 56.2 % 21. 276.9 g ? mol -1

22. (1)0.301(2)10%,50% 23. 4.0×10-3 mol ? L-1

24. 3.7×10-4(g/100mL)~1.3×10-3(g/100mL)

25. (1)-2.17%(2)b =1 cm 26. 0.1 μg?L-127. 254

第十四章环境化学基础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来源:SO2酸雨、、光化学烟雾、、温室效应,、氯氟甲烷类化合物破坏臭氧层

2、pH值小于5.6的雨水

3、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混合所形成的烟雾

6、CF2Cl2 + hν→CF2Cl+Cl ,CF2Cl + hν→CF2+Cl ,

Cl + O3 →ClO+O2,ClO + O →Cl + O2

7、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及植物营养素

8、对植物有益的N、P等物质,因浓度太大

9、(1)一般对于某一特定场所和局部小地区供人和动植物生存的气体常用“空气”一词,而以大区域或全球性的气流作为研究对象则常用“大气”一词。

(2)水体一般是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地表贮水体”的总称。水体不仅包括水,而且也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及水生生物等。

(3)生化需氧量(BOD)是指水中耗氧有机物生化分解过程所消耗的氧量;而化学需氧量(COD)则指用强氧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和还原性物质的需氧量。

10、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可通过食物链成千上万倍地富集

11、能量低

12、(1) 物理污染物(2) 化学污染物(3) 生物污染物(4)二次污染物

14、汞,镉15、133.7年16、9600 t 17、温室气体,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18、(1) 6.4×10-11 mol·L-1·h-1(2) 1.4×108 h

19、对N2为一级,O2为(1/2)级20、选C。

第十五章化学元素和人体健康

1. 是指人体新陈代谢或生育成长,必不可少的元素,含量维持正常的水平

2. 小于0.05%,如铁、氟、锌、铜、碘、硒、锰、钼、铬、钴

3. 略

4.全部在周期表中开头的20种元素之内

5. 铅、镉、汞、铊等,毒性机制是阻断生物高分子表现活性所必需的功能基团、取代生物高分子中的必需金属离子,或者改变生物高分子具有的活性构象,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神经毒性或者致癌。

大学-立体化学练习题和答案

立体化学 (一) 在氯丁烷和氯戊烷的所有异构体中,哪些有手性碳原子? 解:氯丁烷有四种构造异构体,其中2-氯丁烷中有手性碳: CH 3 C CH 3CH 3Cl CH 3 CH 2CH 3 Cl CH 3CH 2CH 2CH 2Cl *3 Cl CH 3CH 2 氯戊烷有八种构造异构体,其中2-氯戊烷(C 2*),2-甲基-1-氯丁烷(C 2*),2-甲基-3-氯丁烷(C 3*)有手性碳原子: CH 3 C CH 3CH 3 CH 2Cl CH 3(CH 2)4Cl CH 3CH 2CH 2CHCH 3 Cl CH 3CH 22CH 3 Cl CH 3CHCHCH 3 CH 3 CH 3CHCH 2CH 3 CH 2Cl CH 3CCH 2CH 3 CH 3Cl CH 3CHCH 2CH 2Cl CH 3 * * * (二) 各写出一个能满足下列条件的开链化合物: (1) 具有手性碳原子的炔烃C 6H 10; (2) 具有手性碳原子的羧酸C 5H 10O 2 (羧酸的通式是C n H 2n+1COOH)。 解: (1) CH 3CH 2CHC CH 3* (2) CH 3CH 2CHCOOH 3 * (三) 相对分子质量最低而有旋光性的烷烃是哪些?用Fischer 投影式表明它们的构型。 解: CH 2CH 3CH 2CH 2CH 3H CH 3 和 CH 2CH 3 CH 2CH 2CH 3H CH 3 CH 2CH 3CH(CH 3)2H CH 3 和 CH 2CH 3 CH(CH 3)2 H CH 3 (四) C 6H 12是一个具有旋光性的不饱和烃,加氢后生成相应的饱和烃。C 6H 12不饱和烃是什么?生成的饱和烃有无旋光性? 解:C 6H 12不饱和烃是CH 2CH 32H CH 3 或CH 2CH 3 2 H CH 3,生成的饱和烃无旋光性。

大学化学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基本规律 1、在标准态的规定中,下述表达不正确的是( ) A、标准压力P?=100.00KPa B、T=298.15K C、b?=1.00mol·kg-1 D、纯固体或纯液体处于标准压力。 2、在标准条件下,下列反应式中能表示CO2的Δf H m?(298.15K)的 反应式为( ) A、C(金刚石)+ O2(g)= CO2(g) B、C(石墨)+O2(g)= CO2(g) C、CO(g)+1/2O2(g)= CO2(g) D、CO2(g)=CO(g)+1/2O2(g) 3、已知下列反应在一定温度下的热效应: 4Fe2O3(s)+Fe(s)=3Fe3O4(s), Δr H m?=-74 kJ·mol-1 4Fe(s)+3O2(g)=2Fe2O3(s), Δr H m?=-1664kJ·mol-1 则可计算出Fe3O4(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 ) 4、等压过程,高温非自发,低温自发的条件是( ) 5、等温条件下,某反应Δr G m?=10kJ·mol-1,这表示该反应在标准状态下( ) A、自发进行 B、非自发进行 C、自发与否,需具体分析 6、汽车尾气中的CO,可用加入催化剂催化其热分解的方法消除。 已知热分解反应CO(g)= C(s)+O2(g)的Δr H m?=110.5kJ·mol-1, Δr S m?=-0.089kJ·mol-1·K-1这一方法正确与否?解释其原因: 7、(1)U,S,H,G均为( ) (2)Δr H m>0为( ) (3)Δr G m <0为( ) (4)K?为( ) 8、反应的Δr H m? <0,温度升高时(T2>T1)则平衡常数( ) 当Δr H m?>0,温度升高时则( ) 9、碳燃烧反应为基元反应,其方程式为C(s)+O2 (g)→CO2 (g) 则其反应速率方程式为( ) A、υ=kc(C)c(CO2) B、υ=kc(O2)c(CO2) C、υ=kc(CO2) D、υ=kc(O2) 10、升高温度,可增加反应速度,主要因为( ) A、增加了分子总数 B、增加了活化分子百分数 C、降低了活化能 D、促进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11、已测得高温时焦炭与二氧化碳反应C+CO2→2CO的活化能为 167kJ·mol-1。则当反应温度自900K升高到1000K 时,1000K 的反应速率为原来的( ) 倍。 12、加入催化剂,能使反应速率加快,则其平衡常数也随之增 大。正确与否( ) 13、质量作用定律适用于( ) A、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的系数均为1的反应

大学普通化学综合练习题1

普通化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每题2分,共15题,计30分。) 1.下面对功和热的描述正确的是A A.都是途径函数,无确定的变化途径就无确定的数值 B.都是途径函数,对应于某一状态有一确定值 C.都是状态函数,变化量与途径无关 D.都是状态函数,始终态确定,其值也确定 2.已知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进行的某反应A(g)+B(g)=C(g)+D(l)的?H<0、?S<0,则该 反应 A A.低于某温度时正向自发 B.高于某温度时正向自发 C.任意温度时正向均自发 D.任意温度时正向均非自发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H>0的反应都是自发反应。 B.某反应的?Gθ(298K)=10KJ·mol-1, 表明该反应在298K温度下不可能自发进行。C.已知?(Fe3+/Fe2+>?(Cu2+/Cu),则反应Fe3+(aq)+Cu(s) = Cu2+(aq)+Fe 2+(aq)向左进行。D.对于AB2型难溶电解质来讲,k sp越大,则其溶解度越大。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Ag+与Cl-混合,不一定有沉淀生成。 B.反应A(g)+B(g)=C(g),?Hθ<0; 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平 衡常数Kθ减小。 C.电极电势越小,则其对应的还原态物质的还原性越强。 D.在H2S(g)的饱和溶液中,C eq(H+)是C eq(S2-)的2倍。

5.下列溶液的浓度均为0.01 mol·dm-3,渗透压最大的是D A.C6H12O6+(葡萄糖) B.HAc C.NaCl D.Na2SO4 6.已知? (Cu2+/Cu)>?(Zn2+/Zn),其中最强的还原剂是D A.Cu2+ B.Cu C.Zn2+ D.Zn 7.下列电极电势与C(H+)无关的是A A.?(Fe3+/Fe2+) B.?( H+/H2) C.?(O2/OH-) 8.在标准条件下,?f H mθ、S mθ、?f G mθ均为零是C A.H2O(l) B.H2(g) C.H+(aq) D.H2O2 (l) 9.某温度时,下列反应已达到平衡CO(g)+H2O(g)=CO2 (g)+H2 (g),?Hθ<0,为要 提高CO的转化率,可采取方法D A.增加总压力 B.减少总压力

应用电化学习题及答案

应用电化学,辉卢文庆 全书思考题和习题 第一章习题解答: 1试推导下列各电极反应的类型及电极反应的过程。 (1)++ →+242Ce e Ce 解:属于简单离子电迁移反应,指电极/溶液界面的溶液一侧的氧化态物种4Ce + 借助于电极得到电子,生成还原态的物种2Ce + 而溶解于溶液中,而电极在经历氧化-还原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表面状态等并未发生变化, (2) -→++OH e O H O 44222 解:多孔气体扩散电极中的气体还原反应。气相中的气体2O 溶解于溶液后,再扩散到电极表面,然后借助于气体扩散电极得到电子,气体扩散电极的使用提高了电极过程的电流效率。 (3) Ni e Ni →++22 解:金属沉积反应。溶液中的金属离子2Ni + 从电极上得到电子还原为金属Ni ,附着于电极表面,此时电极表面状态与沉积 前相比发生了变化。 (4) -+→++OH s MnOOH O H e s MnO )()(22 解:表面膜的转移反应。覆盖于电极表面的物种(电极一侧)经过氧化-还原形成另一种附着于电极表面的物种,它们可能是氧化物、氢氧化物、硫酸盐等。 (5)2)(22OH Zn e OH Zn →-+-;--→+242])([2)(OH Zn OH OH Zn 解:腐蚀反应:亦即金属的溶解反应,电极的重量不断减轻。即金属锌在碱性介质中发生溶解形成二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所形成的二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又和羟基进一步形成四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 2.试说明参比电极应具有的性能和用途。 参比电极(reference electrode ,简称RE):是指一个已知电势的接近于理想不极化的电极,参比电极上基本没有电流通过,用于测定研究电极(相对于参比电极)的电极电势。 既然参比电极是理想不极化电极,它应具备下列性能:应是可逆电极,其电极电势符合Nernst 方程;参比电极反应应有较大的交换电流密度,流过微小的电流时电极电势能迅速恢复原状;应具有良好的电势稳定性和重现性等。 不同研究体系可以选择不同的参比电极,水溶液体系中常见的参比电极有:饱和甘汞电极(SCE)、Ag/AgCl 电极、标淮氢电极(SHE 或NHE)等。许多有机电化学测量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尽管水溶液参比电极也可以使用,但不可避免地会给体系带入水分,影响研究效果,因此,建议最好使用非水参比体系。常用的非水参比体系为Ag/Ag+(乙腈)。工业上常应用简易参比电极,或用辅助电极兼做参比电极。在测量工作电极的电势时,参比电极的溶液和被研究体系的溶液组成往往不—样,为降低或消除液接电势,常选用盐桥;为减小末补偿的溶液电阻,常使用鲁金毛细管。 3.试描述双电层理论的概要。 解:电极/溶液界面区的最早模型是19世纪末Helmholtz 提出的平板电容器模型(也称紧密层模型),他认为金属表面过剩的电荷必须被溶液相中靠近电极表面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层所中和,两个电荷层间的距离约等于离子半径,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这种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热 教学内容 1.系统、环境等基本概念;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化学反应的热 效应。 教学要求 掌握系统、环境、功、热(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状态函数、 标准态、标准生成焓、反应进度等概 念;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化学 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与考核点 1.系统(体系)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化学反应系统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 离子等)组成的宏观集合体。 2.环境(外界) 系统以外与之密切相关的部分。 2

系统和环境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划分的原则是使研究问题比较方便。 系统又可以分为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 ..能量交 ..物质交换,只有 换); 孤立系统(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边界,这一边界 可以是实际的相界面,也可以是人为的边界,目的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3.相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在同一个系统中,同一个相 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油水混合物中,有时水是连续相,有 时油是连续相。 3

4.状态函数 状态是系统宏观性质(T、p、V、U等)的综合表现,系统的状态是通过 这些宏观性质描述的,这些宏观性质 又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①状态函数之间往 往相互制约(例如理想气体状态 方程 式中p、V、n、T之间互为函数关系);②其变化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 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5*.过程 系统状态的变化(例如: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可逆过程等) 6*.途径 完成某过程的路径。若系统的始、末 态相同,而途径不同时,状态函 数的 4

第一章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第一章思考题与习题 1.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地球椭球体。(错) 答:错。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大地体。旋转椭球面包围的地球形体称为地球椭球体。 2.设A点的横坐标Y=19779616.12,试计算A点所在6o带内中央子午线的经度,A点在中央子午线的东侧,还是西侧,相距多远? 答:A点在6°带内中央子午线的经度:L0=6N-3=6*19-3=111° 求A点自然值:用通用值减去带号19再减500km,也就是:779616.12m-500km=779616.12-500000=229616.12m>0 所以在中央子午线东侧,相距229616.12m 3.靠近赤道某点的经度为116o 28′,如以度为单位按赤道上1o为111km弧长估算,试问该点分别在6o带和3o带中的横坐标通用值为多少? 答: 1)求该点在6°带中的横坐标通用值: 该点在6°带中的带号N=int(116o 28’/6)+1=20 中央子午线经度:L0=6N-3=117° 该点在中央子午线西边,经差是117°-116o 28′=0°32′=0.5333333333333333°相距中央子午线距离是:111*0.5333333333333333=59.2km 向西移500km后坐标是:500km-59.2km=440.8km=440800m 该点横坐标通用值是:20440800m 2)求该点在3°带中的横坐标通用值: 该点在3°带中的带号N=int((116o 28’-1°30′)/3)+1=39 中央子午线经度:L0=3N=117° 3°带和6°带中央子午线重合,因此,坐标是一样的,只是带号不同 则3°带中横坐标通用值为:39440800m 4.某地的经度为116°23′,试计算它所在的6o带和3o带带号,相应6o带和3o带的中央子午线的经度是多少? 答: 1)求该点在6°带中带号N=int(116o 23′/6)+1=20 中央子午线经度:L0=6N-3=117° 2)该点在3°带中的带号N=int((116o 23’-1°30′)/3)+1=39 中央子午线经度:L0=3N=117° 3°带和6°带中央子午线重合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热 教学内容 1.系统、环境等基本概念;2. 热力学第一定律;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要求 掌握系统、环境、功、热(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状态函数、标准态、标准生成焓、反应进度等概念;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化学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与考核点 1.系统(体系)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化学反应系统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组成的宏观集合体。 2.环境(外界) 系统以外与之密切相关的部分。 系统和环境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划分的原则是使研究问题比较方便。 系统又可以分为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 ..能量交换); ..物质交换,只有 孤立系统(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 . 学习帮

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边界,这一边界可以是实际的相界面,也可以是人为 的边界,目的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3.相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在同一个系统中,同一个相 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油水混合物中,有时水是连续相,有时油是连续相。 4.状态函数 状态是系统宏观性质(T、p、V、U等)的综合表现,系统的状态是通过这些宏观性质描述的,这些宏观性质又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①状态函数之间往往相互制约(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式中p、V、n、T之间互为函数关系);②其变化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5*.过程 系统状态的变化(例如: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可逆过程等) 6*.途径 完成某过程的路径。若系统的始、末态相同,而途径不同时,状态函数的 . 学习帮

第7章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第七章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 7-1继电器保护装置的任务和要求是什么? 答:(1)继电保护的任务: ①自动地、迅速地、有选择地将故障设备从供电系统中切除,使其他非故障部分迅速恢复正常供电。 ②正确反映电气设备的不正常运行状态,发出预告信号,以便操作人员采取措施,恢复电器设备的正常运行。 ③与供配电系统的自动装置(如自动重合闸、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等)配合,提高供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2)对继电保护的要求:根据继电保护的任务,继电保护应满足选择性、可靠性、速动性和灵敏性的要求。 7-2电流保护的常用接线方式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1、三相三继电器接线方式。 它能反映各种短路故障,流入继电器的电流与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的电流相等,其接线系数在任何短路情况下均等于1。这种接线方式主要用于高压大接地电流系统,保护相间短路和单相短路。 2、两相两继电器接线方式。 它不能反映单相短路,只能反映相间短路,其接线系数在各种相间短路时均为1。此接线方式主要用于小接地电流系统的相间短路保护。 3、两相一继电器接线方式。 这种接线方式可反映各种不同的相间短路,但是其接线系数随短路种类不同而不不同,保护灵敏度也不同,主要用与高压电动机的保护。 7-3 什么叫过电流继电器的动作电流、返回电流和返回系数? 答:(1)使过电流继电器动作的最小电流称为继电器的动作电流。 (2)使继电器返回到启始位置的最大电流称为继电器的返回电流。 (3)继电器的返回电流与动作电流之比称为返回系数。 7-4电磁式电流继电器和感应式电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有何不同?如何调节其动作电流?答:(1)工作原理的不同之处在于:电磁式电流继电器利用电磁原理,当通过继电器的电流大于利继电器的动作电流,其常开触头即闭合。而感应式电流继电器利用感应原理, 当通过继电器的电流大于利继电器的动作电流,感应式电流继电器开始动作,但其常开触头经延时闭合,延时时间与电流大小有关,呈有限反时限特性。 (2)调节电磁式电流继电器的动作电流的方法有两种:①改变调整杆的位置来改变弹簧的反作用力进行平滑调节;②改变继电器线圈的连接。 调节感应式继电器的动作电流的方法可用插销改变线圈的抽头进行级进调节;也可以用调节弹簧的拉力进行平滑调节。 7-5 电磁式时间继电器、信号继电器和中间继电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电磁式时间继电器用于继电保护装置中,使继电保护获得需要延时,以满足选择性要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1,2,3答案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大学版)第1_2_3_章 第1章 化学反应基本规律 1.2 习题及详解 一.判断题 1. 状态函数都具有加和性。 (×) 2. 系统的状态发生改变时,至少有一个状态函数发生了改变 。 (√) 3. 由于CaCO 3固体的分解反应是吸热的,故CaCO 3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负值 。 (×) 4. 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效应时,其热效应与过程无关,这表明任何情况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的起,始状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 5. 因为物质的绝对熵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温度升高可使各种化学反应的ΔS 大大增加 。 (×) 6. ΔH, ΔS 受温度影响很小,所以ΔG 受温度的影响不大 。 (×) 7. 凡ΔG θ 大于零的过程都不能自发进行。 (×) 8. 273K ,101.325KPa 下,水凝结为冰,其过程的ΔS<0, ΔG=0 。 (√) 9.反应Fe 3O 4(s)+4H 2(g) → 3Fe(s)+4 H 2O(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2244 (/)(/)H O T H p p K p p θθθ= 。 (√) 10.反应2NO+O 2→2NO 2的速率方程式是:) ()(22O c NO kc v ?=,该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 二.选择题 1. 某气体系统经途径1和2膨胀到相同的终态,两个变化过程所作的体积功相等且无非体积功,则两过程( B ) A. 因变化过程的温度未知,依吉布斯公式无法判断ΔG 是否相等 B. ΔH 相等 C. 系统与环境间的热交换不相等 D. 以上选项均正确 2. 已知 CuCl 2(s)+Cu(s)→2CuCl(s) Δr H m Θ(1) =170KJ?mol -1 Cu(s)+Cl 2(g) → CuCl 2(s) Δr H m Θ(2) =-206KJ?mol -1 则Δf H m Θ(CuCl,s )应为( D )KJ.mol -1 A.36 B. -36 C.18 D.-18 3. 下列方程式中,能正确表示AgBr(s)的Δf H m Θ的是( B ) A. Ag(s)+1/2Br 2(g)→ AgBr(s) B. Ag(s)+1/2Br 2(l)→AgBr(s) C. 2Ag(s)+Br 2(l)→ 2AgBr(s) D. Ag +(aq)+Br -(aq)→ AgBr(s) 4. 298K 下,对参考态元素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 Δf H m Θ≠0,Δf G m Θ=0,S m Θ=0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 化学平衡 本章总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 2: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3: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化学平衡状态 1:熟悉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特征——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生成速率分别等于其消耗的速率,各种物质的浓度将不再改变。 2:了解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第二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学会运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Q K θ>时,反应向逆向进行。 Q K θ<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 K θ=时体系达到平衡状态。 第三节;标准平衡常数K θ与r m G θ ?的关系 1: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ln r m r m G G RT Q θ ?=?+),当体系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Q K θ=ln r m G RT K θ θ??=-。 2:重点掌握运用公式r m r m r m G H T S θθθ ?=?-?进行热力学数据之间的计算。 第四节:化学平衡的移动 1:熟悉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熟练地根据条件的改变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习题 一 选择题 1.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反应速率常数k 发生变化,则标准平衡常数(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一定发生变化 B. 一定不变 C. 不一定变化 D. 与k 无关 2.反应:2CO (g )+O 2(g 2(g )在300K 时的Kc 与Kp 的比值约 为( )

A.25 B.2500 C.2.2 D.0.04 3.反应的温度一定,则下列的陈述中正确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平衡常数能准确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B.转化率能准确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C. 平衡常数和转化率都能准确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D. 平衡常数和转化率都不能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4.相同温度下:2H2(g)+S2(g2S(g)Kp1 2Br2(g)+2H2S(g2(g)Kp2 H2(g)+Br2(g)(g)Kp3则Kp2等于() A. Kp1? Kp3 B.(Kp3)2/ Kp1 C. 2Kp1? Kp3 D. Kp3/ Kp1 5.下列反应中,K?的值小于Kp值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H2(g)+Cl2(g)== 2HCl(g) B. 2H2(g)+S(g)== 2H2S(g) C. CaCO3(s) == CaO(s)+CO2(g) D.C(s)+O2(g)== CO2(g) 6.N2(g)+3H2(g3(g),H=-92.4KJ?mol-1,473K时,三种混合气体达平衡。要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可采用方法() A.取出1molH2 B.加入NH3以增加总压力 C.加入稀有气体以增加总压力 D.减小容器体积以增加总压力 7.298K时,Kp?的数值大于Kc的反应是() A.H2(g)+S(g2S(g) B.H2(g)+S(s2S(g) C.H2(g)+S(s2S(l) D.Ag2CO3(s2O(s)+CO2(g) 8.已知300K和101325Pa时,下列反应:N2O4(g2(g)达到平衡时有20﹪的N2O4分解成NO2,则此反应在300K时的平衡常数Kp的数值为() A.0.27 B.0.05 C.0.20 D.0.17 9.在某温度下平衡A+B== G+F的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的原因是( )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v正减小,v逆增大 B.k正减小,k逆增大 C. v正和v逆都减小, D. v正增加的倍数小于v逆增加的倍数 10.已知下列前三个反应的K值,则第四个反应的K值为() (1)H2(g)+1/2O22O(g) K1 (2)N2(g)+O2K2 (3)2NH3(g)+5/2O22O(l) K3 (4)N2(g)+3H23K A.K1+K2-K3 B.K1?K2/K3 C.K1?K3/K2 D.K13?K2/K3 11.下面哪一种因素改变,能使任何反应平衡时产物的产量增加() A.升高温度 B.增加压力 C.加入催化剂 D.增加起始物

第1章和第2章重点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第1章和第2章重点思考题和习题解答 第1章 基本概念 思考题 1. 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热力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平衡态的概念? 答:平衡状态是在不受外界影响的条件下,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而稳定状态则是不论有无外界影响,系统的状态参数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状态。可见平衡必稳定,而稳定未必平衡。热力学中引入平衡态的概念,是为了能对系统的宏观性质用状态参数来进行描述。 4. 准平衡过程与可逆过程有何区别? 答:无耗散的准平衡过程才是可逆过程,所以可逆过程一定是准平衡过程,而准平衡过程不一定是可逆过程。 5. 不可逆过程是无法回复到初态的过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不可逆过程是指不论用任何曲折复杂的方法都不能在外界不遗留任何变化的情况下使系统回复到初态,并不是不能回复到初态。 习题 1-3 某容器被一刚性壁分为两部分,在容器不同部位装有3块压力表,如图1-9所示。压力表B 上的读数为1.75 bar ,表A 的读数为1.10 bar ,如果大气压力计读数为0.97 bar ,试确定表C 的读数及两部分容器内气体的绝对压力。 解: bar p p p a b 07.210.197.01=+=+= bar p p p b 32.075.107.212=?=?= < 0.97 bar bar p p p b C 65.032.097.02=?=?= 1-4 如图1-10所示一圆筒形容器,其直径为450 mm ,表A 的读数为360 kPa , 表B 的读数为170 kPa ,大气压力为100 mmHg ,试求,⑴ 真空室及1、2两室的绝对压力;⑵ 表C 的读数;⑶ 圆筒顶面所受的作用力。 解: kPa H p p p b 0g mm 0100100==-==汞柱真空室? kPa p p p a 36036001=+=+=真空室 kPa p p p b 19017036012=?=?= kPa p p p b c 190190==?=真空室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化学反应热 教学内容 1.系统、环境等基本概念;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要求 掌握系统、环境、功、热(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状态函数、标准态、标准生成焓、反应进度等概念;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化学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与考核点 1.系统(体系) 被划定的研究对象。化学反应系统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组成的宏观集合体。 2.环境(外界) 系统以外与之密切相关的部分。 系统和环境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划分的原则是使研究问题比较方便。 系统又可以分为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只有能量交换); 孤立系统(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边界,这一边界可以是实际的相界面,也可以是人为 的边界,目的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3.相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在同一个系统中,同一个相 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例如油水混合物中,有时水是连续相,有时油是连续相。 4.状态函数 状态是系统宏观性质(T、p、V、U等)的综合表现,系统的状态是通过这些

宏观性质描述的,这些宏观性质又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①状态函数之间往往相互制约(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式中p、V、n、T之间互为函数关系);②其变化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5*.过程 系统状态的变化(例如: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可逆过程等) 6*.途径 完成某过程的路径。若系统的始、末态相同,而途径不同时,状态函数的 变量是相同的。 7*.容量性质 这种性质的数值与系统中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合性,例如m(质量)V、U、G等。 8*.强度性质 这种性质的数值与系统中的物质的量无关,不具有加合性,例如T、 (密度)、p(压强)等。 9.功(W) 温差以外的强度性质引起的能量交换形式[W=W体+W有]。 环境对系统做功,其符号为(+);反之为(–)。功不是状态函数,是过程量。因为功总是与系统变化的途径有关。例如盐酸与锌单质在烧杯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会有热效应,但是系统并不做功(W有= 0)。但是,若将其组成原电池,系统就可以对环境做电功(W有<0)。又例如一个带活塞的汽缸膨胀,分别经过①向真空中膨胀;②向大气中等外压膨胀。设活塞的两个过程的始、末状态相同,则W体1=0;而W体2 = p环境(V2–V1)≠0。 10.热(Q) 系统与环境之间因温差引起的能量交换形式。系统吸收热量,热的符号为(+),系统放热为(–)。热是与变化途径有关的物理量,任何一个系统只能说它在某过程中吸收或放出多少热量,不能说它本身含有多少热量,所以热不是状态函数。

第二章 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第二章思考题与习题解答 2-1 判断正确(√)与错误(×)。 电路的静态是指: (1)输入交流信号的幅值不变时的电路状态。( ) (2)输入交流信号的频率不变时的电路状态。( ) (3)输入交流信号且幅值为零时的状态。( ) (4)输入端开路时的状态。( ) (5)输入直流信号时的状态。( ) 目的澄清静态的概念。 解(1) ×。因为这是动态概念。 (2) ×。理由与(1)相同。 U=时的状态,也就是正弦波过零点对应的状态就是静态。 (3) √。即当i0 U=的条件,可能有干扰信号从输入端窜 (4) ×。输入端开路时不能保证i0 入,因此不能保证静态。 (5) ×。这仍然是动态概念。 2-2 试判断图题2-2(a)~(i)所示各电路对交流正弦电压信号能不能进行正常放大,并说明理由。 图题2-2

目的 检查放大电路是否能正常放大。 分析 一个能正常工作的放大电路应该同时满足四个原则,缺一不可。这就是:①e 结正偏,c 结反偏。由直流电源CC V 与BB V 保证。②信号能输入。③信号能输出。④波形基本不失真。由合适的工作点保证。 检查一个电路,只要有一个原则不满足就不能正常放大。 解 图(a)不能正常放大。因为BB V 的极性接反了,使e 结反偏。 图(b)不能放大。原因是CC V 极性接反了,使c 结正偏。 图(c)不能放大。因为b R =0,使信号i U 通过短路线以及CC V 对地交流短路,加不到晶体管上,从而o U =0。 图(d)不能放大。因为e 结处于零偏置。 图(e)能正常工作。因为四个原则均满足。 图(f)不能放大。因为电容C 有隔直作用,使BB V 不能在b R 上产生偏置电流,即BQ I =0,工作点不合理。 图(g)不能放大。因为BB V 将信号i U 对地直接短路,不能输入到晶体管上。 图(h)不能放大。因为c R =0,信号不能输出。 图(i)能放大。四个原则均满足。其中二极管起温度补偿作用。 ※ ※ 2-3 电路如图题2-3所示,三极管为3AX21,b R =100k Ω, CC V =9 V ,晶体管参数β=50,BE U =-0.2 V 。 图题2-3 (1)要求C 2mA I =,BB V =? (2)要求C 2mA I =,CE U -=5 V ,c R =? (3)如果基极改为由电源CC V 供电,工作点不改变,则b R 值应改为多少? 目的 已知静态工作点反算电路参数。 分析 这是一个由PNP 锗管构成的放大电路。计算时与求NPN 管相同, CC V 、BB V 、BE U 均不要代入负号。 单位:k Ω,mA ,V;B I 用μA 。

大学化学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如何正确使用食品防腐剂? 问:使用食品防腐剂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使用食品防腐剂才能达到最佳效? 答:食品防腐方法很多,其中,由于添加食品防腐剂的方法投资少、见效快,不需要特殊仪器和设备,不改变食品的形态品质而被广泛采用。 添加食品防腐剂,首先必须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规定的使用剂量和范围来使用,以对人体无毒无害为前提。为使食品防腐剂达到最佳使用效果,必须注意影响防腐效果的各种因素:(1)pH值与水的活度在水中,酸型防腐剂处于电离平衡状态,除H+离子外,主要靠未电离的酸发挥防腐作用,这类防腐剂在pH值低时使用效果好。 水的活度高则有利于细菌和霉菌的生长。细菌生存的水的活度在..9以上,霉菌在0.7以上。降低水的活度有利于防腐效果的发挥。在水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其他可溶性物质,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可降低水的活度,起到增效作用。 (2)溶解与分散对水果、薯类、冷藏食品,腐败一般从表面开始,只需将防腐剂均匀地分散于食品表面;而对于饮料就需将防腐剂配成溶液后均匀地分散在饮料中。 (3)防腐剂的配合使用没有 一种防腐剂能够抑制一切腐败性微生物,所以应将不同作用范围的防腐剂配合使用。防腐剂配合使用,可以有增效或协同效应;增加或相加效应;对抗或拮抗效应。一般采用同类型防腐剂配合使用,如,酸性防腐剂与其盐,同种酸的几种酯配合使用等。 (4)防腐剂的使用时间同种防腐剂因加入场合和时间不同,效果可能不同。首先要保证食品本身处于良好的卫生条件下,并将防腐剂的加入时间放在细菌的诱导期。如果细菌的增殖进入了对数期,防腐剂就丧失了原有作用。 防腐剂应尽早加入,加入得早,效果好,用量也少。食品染菌情况越严重,则防腐剂效果越差,如果食品已经变质,任何防腐剂也不可逆转。 (5)食品的原料和成分的影响防腐剂的作用受食品的原料和成分的影响,如食品中的香味剂、调味剂、乳化剂等具有抗菌作用,食盐、糖类、乙醇可以降低水的活度,有助于防腐,食盐还可干扰微生物中酶的活性,但会改变防腐剂的分配系数,使其分布不均。 食品中的某些成分与防腐剂起化学反应,会使防腐剂部分或全部失效或产生副作用。防腐剂还易被食品中的微生物分解。 西气东输的战略意义 西气东输工程是盘活集团公司存量资产的有利时机 天然气资源具备,有良好的开发效益 西气东输工程对于加快新疆地区经济发展,保持新疆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利用天然气可以大幅度减少建设投资 作为清洁能源,利用天然气可节约大量污染治理费 如何发扬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活生生的体现.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革命的深刻变化和迅猛发展,新一代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继承并发扬老一代科

应用电化学习题及答案

应用电化学,杨辉卢文庆 全书思考题和习题 第一章习题解答: 1试推导下列各电极反应的类型及电极反应的过程。 (1)++ →+242Ce e Ce 解:属于简单离子电迁移反应,指电极/溶液界面的溶液一侧的氧化态物种4Ce + 借助于电极得到电子,生成还原态的物种2Ce + 而溶解于溶液中,而电极在经历氧化—还原后其物理化学性质和表面状态等并未发生变化, (2) -→++OH e O H O 44222 解:多孔气体扩散电极中的气体还原反应.气相中的气体2O 溶解于溶液后,再扩散到电极表面,然后借助于气体扩散电极得到电子,气体扩散电极的使用提高了电极过程的电流效率。 (3) Ni e Ni →++22 解:金属沉积反应。溶液中的金属离子2Ni + 从电极上得到电子还原为金属Ni,附着于电极表面,此时电极表面状态与沉积前 相比发生了变化。 (4) -+→++OH s MnOOH O H e s MnO )()(22 解:表面膜的转移反应.覆盖于电极表面的物种(电极一侧)经过氧化—还原形成另一种附着于电极表面的物种,它们可能是氧化物、氢氧化物、硫酸盐等。 (5)2)(22OH Zn e OH Zn →-+-;--→+242])([2)(OH Zn OH OH Zn 解:腐蚀反应:亦即金属的溶解反应,电极的重量不断减轻。即金属锌在碱性介质中发生溶解形成二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所形成的二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又和羟基进一步形成四羟基合二价锌络合物. 2.试说明参比电极应具有的性能和用途。 参比电极(re fe ren ce el ect rode ,简称RE):是指一个已知电势的接近于理想不极化的电极,参比电极上基本没有电流通过,用于测定研究电极(相对于参比电极)的电极电势。 既然参比电极是理想不极化电极,它应具备下列性能:应是可逆电极,其电极电势符合Ne rns t方程;参比电极反应应有较大的交换电流密度,流过微小的电流时电极电势能迅速恢复原状;应具有良好的电势稳定性和重现性等。 不同研究体系可以选择不同的参比电极,水溶液体系中常见的参比电极有:饱和甘汞电极(SCE)、Ag /AgCl 电极、标淮氢电极(SHE 或N HE)等。许多有机电化学测量是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尽管水溶液参比电极也可以使用,但不可避免地会给体系带入水分,影响研究效果,因此,建议最好使用非水参比体系。常用的非水参比体系为Ag /Ag+(乙腈)。工业上常应用简易参比电极,或用辅助电极兼做参比电极.在测量工作电极的电势时,参比电极内的溶液和被研究体系的溶液组成往往不-样,为降低或消除液接电势,常选用盐桥;为减小末补偿的溶液电阻,常使用鲁金毛细管。 3.试描述双电层理论的概要。 解:电极/溶液界面区的最早模型是19世纪末H elmho ltz 提出的平板电容器模型(也称紧密层模型),他认为金属表面过剩的电荷必须被溶液相中靠近电极表面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层所中和,两个电荷层间的距离约等于离子半径,如同一个平板电容器.这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电化学与金属腐蚀 1.是非题(对的在括号内填“+”,错的填“-”号) (1)取两根铜棒,将一根插入盛有0.1mol·dm-3CuSO4溶液的烧杯中,另一根插入盛有1mol·dm-3CuSO4溶液的烧杯中,并用盐桥将两只烧杯中的溶液连结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浓差原电池。( ) (2)金属铁可以置换Cu2+,因此三氯化铁不能与金属铜反应。( ) (3)电动势E(或电极电势φ)的数值与反应式(或半反应式)的写法无关,而标准平衡常数Kθ的数据,随反应式的写法(即化学计量数不同)而变。( ) (4)钢铁在大气的中性或弱酸性水膜中主要发生吸氧腐蚀,只有在酸性较强的水膜中才主要发生析氢腐蚀。( ) (5)有下列原电池 (-)Cd|CdSO4(1.0mol·dm-3)||CuSO4(1.0mol·dm-3)|Cu(+) 若往CdSO4溶液中加入少量Na2S 溶液,或往CuSO4溶液中加入少量CuSO4·5H2O晶体,都会使原电池的电动势变小。( ) 解:(1)+;(2)–;(3)+;(4)+;(5)–。 2.选择题(将所有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 (1)在标准条件下,下列反应均向正方向进行: Cr2O72 - +6Fe2++14H+=2Cr3++6Fe3++7H2O 2Fe3++Sn2+=2Fe2++Sn4+ 它们中间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是______。 (a)Sn2+和Fe3+(b)Cr2O72 -和Sn2+

(c)Cr3+和Sn4+(d)Cr2O72 -和Fe3+ (2)有一个原电池由两个氢电极组成,其中有一个是标准氢电极,为了得到最大的电动势,另一个电极浸入的酸性溶液[设p(H2)=100kPa]应为 (a)0.1mol·dm-3HCl (b)0.1mol·dm-3HAc+0.1mol·L-1NaAc (c)0.1mol·dm-3Hac (d)0.1mol·dm-3H3PO4 (3)在下列电池反应中 Ni(s)+Cu2+(aq)→Ni2+(1.0mol·dm-3)+Cu(s) 当该原电池的电动势为零时,Cu2+浓度为 (a)5.05×10-27mol·dm-3(b)5.71×10-21mol·dm-3 (c)7.10×10-14mol·dm-3(d)7.56×10-11mol·dm-3 (4)电镀工艺是将欲镀零件作为电解池的();阳极氧化是将需处理的部件作为电解池的()。 (a)阴极(b)阳极(c)任意一个极 解:(1)b;(2)b;(3)b;(4)a,b。 3.填空题 (1)有一种含Cl-、Br-和I-的溶液,要使I-被氧化而Cl-、Br-不被氧化,则在常用的氧化剂 (a)KMnO4酸性溶液,(b)K2Cr2O7酸性溶液,(c)氯水和(d)Fe2(SO4)3溶液中应选()为最适宜。 (2)有下列原电池 (-)pt|Fe2+(1mol· d m-3) Fe3+(0.01mol· dm-3)||Fe2+(1mol · dm-3) ,

大学《物理化学》相平衡练习题(有答案)

相平衡练习题 1. 在定压下,NaCl 晶体和蔗糖晶体与它们的饱和混合水溶液平衡共存时,独立组分数C 和条件自由度F ':答a ; (a) C =3, F '=1 (b) C =3, F '=2 (c) C =4, F '=2 (d) C =4, F '=3 注意:如果上述题目改为:在定压下,NaCl 晶体和蔗糖晶体与它们的过饱和混合水溶液平衡共存时,相律还是否适用? 2. 23 Na CO 可形成三种水合盐,232232232N a C O H O , N a C O 7H O N a C O 10H O ? ??及,常压下将23N a C O (s) 投入其水溶液中,待达三相平衡时,一相是23Na CO 水溶液,一相是23N a C O (s) , 则另一相是:答d ; (a )冰 (b )232N a C O 10H O (s)? (c )232 N a C O 7H O (s)? (d )232 N a C O H O (s)? 3. 假设A 、B 二组分混合物可以形成理想液态混合物,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 、B 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微弱 (b )A 、B 都遵守拉乌尔定律 (c )液态混合物的蒸气压介于A 、B 的蒸气压之间 (d )可以用重复蒸馏的方法使A 、B 完全分离。 答a 4.自由度为零,意味着:答(c ) (a )体系独立组分数C 等于相数 P (b )体系的状态不变 (c )确定体系相平衡所需的最少强度变量数为零 (d )三相共存 5.在一定压力下,在液态混合物中增加某组分后,液体的沸点下降,则该组分在气相中的相对含量( )它在平衡液相中的相对含量。答a a.大于 b. 小于 c.等于 d. 不确定 6. BaCO 3(s)、BaO(s)、CO 2(g)三种物质处于化学平衡时,体系自由度F 是 答a a.0 b.1 c.2 d.4 7.在一定压力下,某二组分系统能形成最低恒沸物,该恒沸物的组成(c ) a.与系统组成有关 b.与温度有关 c.与压力有关,压力一定时为定值 d.恒定不变,是化合物 8. 在一定压力下,A 和B 能形成最低恒沸物C ,设恒沸物的组成为x ,则对组成为x B (x B >x) 的混合物进行普通精馏,最后得到(c ) a. A 和B b. A 和C c. B 和C d.无法确定 例1在101.325 kPa 下,A~B 系统的相图如 图所示。由相图回答: (1)系统中x (A )﹦0.68时:开始沸腾的温度约为 ℃,最初馏出物中B 的摩尔分数约 图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